20岁年轻人消费心理心理问题

30岁的人 希望自己在20岁时知道些什么? - 壹心理
30岁的人 希望自己在20岁时知道些什么?
发表于 07:30:09
原作者:Philip Guo
我的同辈们今年有很多都要进入而立之年。我们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在90年代度过大部分的童年时光,于21世纪迈入大学。此后,我们从事各不相同的事业,人生轨迹天差地别。
如今距我们升入大学已约有十年,我很好奇相对于过去,我们是如何理解现在的生活的。为了搞清楚,我给160位朋友和关系密切的熟人发送了调查卷(这个数字约符合顿巴数)。调查卷上有两个简单的问题:跟差不多十年之前,也就是你20岁时相比,你认为现在拥有了更多的什么?(只提非物质的事情,所以别写“衣柜里的鞋子更多了”这种话)跟差不多十年之前相比,你认为现在拥有了更少的什么?(再强调一次,只提非物质的事情。)集中在学术成就高的人群上
我不打算探寻一般美国民众的想法。相反,我选的这160人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样本。他们学术成就很高,因为我的童年、大学、研究院的同辈就是这样一群人。
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有研究生水平的学历:其中82人有过为期四年或更久的研究生教育(为获取MD、PhD或两者皆有),51人有过最多三年的研究生教育(为获取诸如MBA,JD,MS或 MA),27人拥有学士学位。很多人曾在世界顶级学府攻读科学、工程学、医学、商学或法学等专业。
有很多关于一般美国民众态度的调查,但我从未见过专注我等同辈群体的: 那些在校成就高,学术做得好,进入精专行业的人。所以我想通过这份调查以探知:这一代人中,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勃勃事业野心的那些人,在从大学至今的这十年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由于样本的特殊性,由本调查得出的见解,尤其适合那些想知道未来十年自己将有何变化的成绩优秀的大学生。这么说吧,你在学校里行事规矩,分数良好,没落下一件事,正在找一份可以满足你物质需要的稳定工作……然后呢?!?简而言之,这份调查的目的就是揭露:我20岁时想知道什么。 人口统计与回应
我的取样中有83位男性,77位女性,均在28到33岁之间(也就是说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多数人都已结婚,或有长期的伴侣。但几乎没有人有孩子;那些有孩子的人,他们的孩子也都非常小。所以,主要观点均来自还未为人父母的上班族。有些人跟他们不可缺少的伴侣一起回答了这些问题。
160人中有66人(41%)回复了这份调查,对此数据我非常满意,这也许是因为我是在冬休季发送的调查表,大家从劳累的工作中脱身,有时间审视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都是匿名回复的,所以我并无法准确知晓这66人的身份。匿名的好处之一就是大家会更坦率,但也免不了会有自评的偏见。此外,由于总结调查内容,呈现调查结果的都是我,我肯定这其中也会带有自己的偏见,但我会尽量保持公正。最受欢迎的答案
每道题目最受欢迎的五种答案:1. 跟差不多十年之前,也就是你20岁时相比,你认为现在拥有了更多的什么?(只提非物质的事情,所以别写“衣柜里的鞋子更多了”这种话) 自信(写的人最多) 耐心 专业知识 独立性 责任心 2. &跟差不多十年之前相比,你认为现在拥有了更少的什么?(再强调一次,只提非物质的事情。) 自由时间(写的人最多) 体力 好奇心 与朋友的社交互动 结交新友的机会
现在让我们来更深入的挖掘这些主要回复,揭露它们的微妙之处。我会从最受欢迎的答案开始,然后列举出其他项目……
开始吧!自信
相比20岁时,30岁的人声称自己拥有更多的就是自信:对自己的能力更有自信,在社交圈中更有自信,在专业领域更有自信。
有人说现在他们更有自信,因为大学时期身边都是特别优秀的同辈,但现在自己是更优秀的一员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大学时期,他们数一数二,但现在并没有那么突出。不过还有人说不管还有什么信心。升入MIT彻底打击了它。然而,看起来大部分人都比过去十年更加自信。 自由时间
相比20岁时,30岁的人声称自己拥有更少的就是自由时间。用来自我发展的时间少了,用来学习新事物的时间少了,用来做自己想做而不是自己有义务去做的事情的时间少了,用来无所事事单纯坐着的时间少了。
有些人很遗憾没有时间跟朋友相处,甚至是维持一段远距离友情。(这个话题会在友情部分详细讨论。)一对年轻的父母提到,现在缺少自由时间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有了孩子,这远比工作或普通的成人责任这些情况更甚。
回顾大学,有的是时间让人集中精力。很多人认识到时间的不足,因此对自己的时间愈发有保护欲。有人说她们现在对把握哪种机会更加挑剔,因为他们没时间耗在死路上。还有人说“对于我们用那么少的时间做出真正有影响的事情,我更加心存感激。这让我更加仔细地权衡我的时间,以及我用这些时间做的事情。”
另一个常见的次要主题就是用来集中的时间少了。在大学和研究院时,大把的时间可以单纯集中在深入研究某一话题上。但正如有人提到的“工作环境太喧嚣,有大量的谈话和会议,常常打扰到我的家庭生活。”不过,也有少数人说现在的自由时间比大学时更多了。有几位提到现在他们的爱好也更多了。耐心
对于比大学时拥有更多的耐心,很多人是这样说的:
对工作更有耐心,对社交更有耐心,对恋爱更有耐心。
不过,也有人表示实际上自己的耐心更少了,尤其是对那些会浪费自己本来就不多的自由时间的琐事。此外,“对蠢人也越发没有耐心。”身体健康
很多人说比起大学的时候,现在的体力大幅下降,但他们正更好地照看自己的身体。
到了30岁,你就是一个靠睡眠而不是靠食物运行的动力装置。人们提到自己的新陈代谢慢了,不能熬夜不能通宵了,缺乏毅力,缺少体力,伤痛愈合能力下降了,喝不了太多酒,吃不了太多垃圾食品。疼痛更多,疾病更多,更肥胖了。有人甚至提醒年轻人:“活力(更少了)。哦老天啊这一条太令人沮丧了,各位。还有活力时就尽情挥霍吧。到了30岁,你就是一个靠睡眠而不是靠食物运行的动力装置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都消失殆尽。现在人们更会照顾自己了,努力保持身体健康,跟医生保持联系。有人乐观地写到:“忍耐力(更持久),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觉得这跟个生理机能关系不大,跟我在20代时大幅度改善照顾自我的能力更有关系。”专业知识
意料之中地,人们在20代时获取专业知识,而如今掌握的技能比大学时更多……
与工作有关的技能
情绪控制技能
煮咖啡技能
武术和电脑编程机能
另一方面,人们觉得学习新事物的机会变少了。部分原因是因为自由时间不足,但同样也因为不再处于学校的环境之中。有人提到在学校时很容易学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在工作环境中就很难。其他人提到了日常生活中缺乏智力激发和智力兴奋,缺少创造力和好奇心。(我猜这跟他们的工作环境不无关系。)友情
很多人提到了友情。与之相应地,几乎没有人提到家庭。这种与家庭相关的主要的情感,使人们比在20岁时更加感激父母。
人们结交新朋友的机会更少了,朋友的总数更少了,每日社交更少了。他们实实在在地离朋友更远了:“以前他们在宿舍尽头,而现在他们在小镇的另一边。”人们的作息也更难同步了:“现在再计划与一大群朋友进行为期一周的旅行实在是很难。以前这就叫春假。”
不仅如此,人们的玩伴儿少了,大型社交活动少了,各式各样的社交也少了。有些人现在很珍惜亲密的伙伴关系,也没兴趣维系肤浅的友情:“在大学,阻碍你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融入群体的因素比较少,而现在,这变得非常困难。但另一方面,我跟现在的朋友友谊更坚固。”
等朋友结了婚,有了孩子,友情的本质也就改变了。成人维系长久的友谊是需要花费力气的。尽管社交活动变少了,但人们更加感激当下的朋友和坚固的友情,对真正的朋友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对于获取和维系那些不是为着亲近和方便的亲密友谊,我拥有更多的技巧(和尊重)。成年人的友谊跟高中大学时不一样。”但要注意如何建立这种感情——成人维系长久的友谊是需要花费力气的。自由
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一。有人说自己更加独立,所以更加自由了,但有人对新事物不是那么热衷了,所以没有从这些潜在的自由上得到太多好处。
最积极直接的情感:“想搬哪儿搬哪儿,想住哪儿住哪儿,有极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其他人提到了追求个人兴趣的自由,不用再经历父母和同辈的压力,可以用自己的钱打造周身环境。说到钱,超过12人提到现在的钱更多了。金钱能买到某种意义上的自由,能改变一个人的控制感,但同样会带来焦虑。有些人说自己并不是太渴望变得富有或是得到物质财富。随着时间的改变,关于金钱和幸福,有种有意思的观点:“我希望大学时的贷款更多,现在一美元能带来的幸福没有那时的多。” 尽管人们比在大学时更自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太寻求新奇和运气了。寻求冒险的行为更少了,对旅游不那么狂热了,不太愿意各处乱逛了,不怎么冲动了,没太有自发性了,没那么勇敢了,狂野的故事和戏剧性事件少了,冒险少了,恶作剧少了。
我希望大学时的贷款更多。说到旅行,尽管有些人现在旅行的次数更多了,但其他人则称由于生活和工作责任,现在很难多次旅行了:“(不太有)能力在夏天或学期中随意做些事。大学时决定休假看起来要比工作时更酷。(当然你可以辞职,但等你重回公司,同事可没兴趣采访一个辞掉上一个工作就为旅行或随便干嘛的怪胎。)责任 责任让我们上一部分提到的成年的自由变少了。初为父母的人感受最深:“责任比天大,主要就是因为有了孩子。“有些人把责任跟金钱联系起来——感觉有责任赚更多的钱以养家糊口。也有人感到赡养老去的父母责任重大,不管是在金钱上还是在情感上。
20岁和30岁截然不同的一点:“想想当年,我还20岁时,我的首要责任就是那几个小时的课业,每年也就差不多九个月。而余下的时间我想干嘛就干嘛,现在想想真是疯狂啊。现如今,我一年(天)到头基本都在工作,基本上一周就要做一个会影响我和家庭的重要决定。” 爱情
通常30岁的人比20岁的人对爱情更乐观。爱意更多,择伴的品味更高,对方父母更坚定的支持和安全感,对爱情更聪明,更会在恋爱中的主张自己的要求。不那么害怕诺言,恋爱压力更小。一个人说做爱更多,一个人说做爱更少。事业
尽管又专业,成就又高,人们还是不太谈论自己的事业。有些人对工作表达了更多的满意之情,有些人则对不那么理想的工作表达了更多的容忍之情。有些人觉得由于自己已在某条路上走太久,现在选择事业的机会更少,也越来越难在30岁改变方向。所有提到野心的人都说现在自己的野心更少了。没有野心变得更大的人。 “我看到了成为CEO或者主席要付出的代价,那些已经不是我的愿景,感觉都是孩童时期的事情了。” “成为宇航员,现在看起来不是那么现实了;现在自有孩子去操心这些。” 视角 一个不甚清晰但多少共通的答案就是视角更丰富。有人详细解释了:“对于什么是成功,取得成功要付出什么,我看的更透彻了(但这绝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儿,不管看起来多像)。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是谁,自己代表了什么,是什么在激励我,是什么在打击我,我擅长什么,我不擅长什么。”
人们更加现实,不那么理想主义了。具体表现在:对世界的认知更现实 对可能性的认知更现实 更理解世界能多糟糕 更少的:
对世界的期望
希望真正改变世界
“一切都会变好”的感觉
一种积极的视角:
“我对生活中的挑战不那么天真了。有些事情就是不像计划的那样,或是应该发生的那样。在我20岁时,对生活走向有具体的想法。那时我以为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但这十年,我确实明白了生活跟你计划的大相径庭,这一路走来我经历了很多次这种事。我猜这同样意味着我不那么保守了,更敢于冒险了。” 情感特征
现在开始列举其他的了:人们在回答中列举了各种不同的情感特征。
一个普遍的积极特征是自我意识: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情感、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生命中什么是重要的、使人幸福的到底是什么。同样,也认识到计划人生的局限性:“我更清楚生活会把我带到我意想不到的地方,也尊重这一点。我想几年前我以为自己可以计划好生活,但其实这不可能。”
另一个普遍的积极特征是情感稳定:更稳定,更理性,更多地感受到亲人的支持,可以更坦然面对自己,更平静,对什么使一个人幸福更加明确。也有少数几人提到了焦虑。比起20岁时,有些人焦虑更深,有些人焦虑更少。很少人担心未来,很少人在意他人的看法,不安感更少了,灾难感更少,对未知的恐惧更少。但也有一些人实实在在感受到内在的压力和对未来的担心。以下列举的是只有一两个人提到的选项。基本上他们还是很乐观积极的。但我们很难从那么少的举例中得出决定性的结论,尤其这些回复更倾向于社会理想偏见。30岁时,有人称拥有了更多的……
延迟享乐的能力
拒绝和设定界限的能力
控制情绪的能力
安静的决心
看待世界的智慧
更少的……
新的通常是更好的的认知
为他人而活
对待他人如何看待“酷“的担忧
想与众不同的渴望
直言不讳的倾向
顺应他人或环境的压力
最后的思虑我不想发表太多看法,但对大学生来说,我的重点是,利用这些信息,充分发挥你的20代之初,并享受向着30岁进军。
本译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 非商业转载请注明译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译言的完整链接。商业合作请联系
原文:Survey: What people in their 30s wish they‘d known in their 20s - Quartz
欢迎加入 | 心理学与生活:专注翻译趣味实用心理学
第一位被国际认证的女性EFT家庭治疗师
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每个人都拥有获得成功、快乐的潜力和丰富资源。
1550元/50分钟
中家二少爷6200
健康专栏·壹心理
心理健康类的标签包括情绪、压力、创伤、心理咨询、各种心理症状、生活一般心理问题,也包括积极情绪,幸福感等主题,有意愿写作的大大可加小编QQ:
账号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艾滋病调查:20岁年轻人检测中占比越来越多
国家卫计委与教育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 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指出“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明显”。为遏制艾滋病在学生群体中的蔓延,两部委未来将建立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工作会商机制,卫计行政部门至少每半年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辖区学校学生艾滋病疫情情况,共同分析疫情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制定防控对策与措施。通知要求学校应向学生提供咨询检测点联系方式,引导有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学生主动检测,同时应严格按照规定保护感染学生个人隐私。调查·概况学生易感人群对是否感染一无所知北青报记者昨日就学生艾滋病现状调查时了解到,当前艾滋病低龄化特征明显,高校学生甚至初、高中学生通过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情况并不鲜见。北京市性病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张彤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心近几年接待检测的人群中可以发现,14-20岁之间的年轻人占比越来越高,十四五岁的少年前来检测已不算稀奇。张彤表示,在去年的世界艾滋病日期间,北京佑安医院与北京市卫计委等单位在三里屯组织的免费快速检测筛查活动中发现,接受检查的几百名大学生中,艾滋病感染率竟高达10%。而在日常的高危人群主动检测中,从年龄段上观察,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我们总的检测量平均一年在10000人次左右,其中不少人是每隔三个月、每隔半年就来检测一次。”张彤表示。实际上,在检测人群中,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检测的人群主要是男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多性伴者、共用注射器吸毒者等高危人群,而其中男男同性恋者又占据了多数。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截至去年10月,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报告数字已超过百人的省份,包括北京在内全国已有10个,而这一数字在2013年为5个。吴尊友透露,目前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基数较青年学生报告人数虽然绝对数值并不是很高,但与往年相比相对上升幅度还是挺快的。“各省相加,每年新感染艾滋病青年学生几千人”。男男同性传播超七成发生性行为前多使用合成毒品市卫计委的通报显示,去年1至10月,全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2932例,较同期增长了21.3%。其中经性传播2794例,占95.3%,其中男男同性传播占73.5%,也就是2100人左右。这些男男同性恋者的感染者多为青年,同时也是前往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的主要人群。“从数量上看,学生当中的男男同性恋者前来检测的比例也不小,几乎也是目前艾滋病感染的最主要感染原因。”张彤表示。此外,一部分男男人群在发生性关系前后也会使用合成毒品,因此从感染原因上看往往比较复杂,两者存在交叉情况。据了解,在男男同性恋当中,特别是学生群体,性行为的发生过程仓促、性伙伴的变化频繁,导致不少人对性伴侣是否染上艾滋病、是否应采取防范措施、事后自己是否染上艾滋病等情况一无所知。保护易感人群个人隐私目前医院允许匿名检测为了解决部分地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不到位、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此次国家卫计委与教育部联合发布的通知中提出,今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至少每半年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辖区学校学生艾滋病疫情情况,学校要向学生提供咨询检测点联系方式,引导有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学生主动检测。同时,学校、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要为有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学生及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行为干预、告知、随访管理及抗病毒治疗等服务。北青报记者昨天从北京部分艾滋病检测中心了解到,在现阶段,为了保护个人隐私,针对主动前来要求检测艾滋病感染情况的人群,医院允许匿名检测,除有效的联系方式外,并不存留其他个人信息。而在初筛中呈阳性的人群,医院将通知个人前往医院进一步复核,如确认是阳性,将需要实名信息登记,包括真实姓名、身份证信息、家庭住址等。按照传染病管理制度,复核后呈阳性的个体信息将由检测机构上报至疾控部门,并由疾控部门联系患者治疗。调查·高校艾滋病检测并未纳入新生入学体检目前,无论是在初中高中的体检还是大学入学的新生体检项目中,都不包括艾滋病的检测。而高校校医院也并没有专门的艾滋病检测设施,加之这个群体相对隐秘,所以对于学校中艾滋病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或者是同性恋人群,学校并不掌握数据。根据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分为基本项目和选择项目,基本项目包括身高、体重、实力、沙眼等,寄宿制的学生还需要检查肝功,选择项目包括血压、听力、尿常规等,并不包括艾滋病的相关检测。而高校的新生入学体检则没有详细项目的列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只列出了诸如心脏病、精神类疾病等不适合就读的专业供高校招生参考。无论是中小学的体检还是大学新生体检中都没有艾滋病的检测。某211高校校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学校能做的就是向学生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引导学生的观念,如果学生需要做艾滋病的检测,学校可以提供检测机构的联系方式、位置等。但同时,学校也希望能够掌握校内艾滋病患者的相关数据,这些信息目前疾控部门并不会向学校通报,“知道这些并不是作为招生依据,只是学校是人员密集的聚集区,如果有此类传染性疾病,学校知道之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开设健康教育课 高校师资不足对于不少高校学生来说,生理健康课作为学校的选修课之一并不陌生,防控艾滋病的知识多是课上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学校都有开设。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从2012年2月,该校开设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选修课,每学期开设两个班,每班学生50个人,每学期上课8周共16个课时,“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选修课包括性生理、性心理、人际交往等10个左右的主题,预防艾滋病就是其中之一,约占2个课时。8周的上课结束之后,这些上课的学生就变身为“青春健康使者”,每个人要负责向4至6名没有选修该课的学生传播健康知识,并作为课堂考核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大学生健康教育》选修课,基本能够覆盖所有在校本科生。“我们每学期还有8到10期的‘青春健康同伴会’,每次20到30人左右,对学生进行普及讲座。”北交大校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学校会有社团的学生参与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同伴教育主持人’培训,获得资质证书之后在学校组织同伴教育的活动,以小范围的专题形式普及防控艾滋病等生理健康知识。而在一些没有专门生理健康选修课的学校,新生入学教育时也会涉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今年新生军训时,我们也专门新增加了防艾教育。”该负责人表示,在交大刚刚结束的新生军训中,校医院进行了“正视性取向,预防男男同性性传播”的相关教育,并向参加军训的新生发放艾滋病防控知识宣传页。不过,尽管课开起来,学生选修的热情很高,但学校也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北交大校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生理健康选修课的老师主要来自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校医院的妇科以及人口计生方面的老师,对于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来说,专业老师确有不足。除此之外,高校开设生理健康课,也会有一些反对声音,“毕竟现在艾滋病还是一个敏感话题,学校专门开课,有时候会有家长反对,认为学校的引导有问题。”文/本报记者 董鑫声音警惕“防艾”教育变成“恐艾“教育正在重庆开办青少年性教育夏令营的性教育学者方刚,昨天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不能把防艾教育和性教育画等号。现在我们的防艾教育现状是,只介绍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性侵犯,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这并不是性教育,只讲这些,很容易把防艾教育变成恐艾教育。”方刚坦言,自上而下的防艾教育,已在大学和中学存在了多年,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一方面,各个学校会有顾虑,担心引来非议,怕外界把性教育误解为性教唆;另一方面,即使上面下了文,但文件落实层面太空,没有强制的执行机构和制度安排。有的学校即使此前有专职老师开‘大学生性教育’的全校选修课,最终也因担心’动静大’低调地取消了。”作为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近年来致力于培养中学性教育的专门师资,但却面对着“上岗难”的尴尬,“这些年,共有4000多名老师参加过我的培训,后续跟踪发现,目前中学开性教育课程的比例甚至都不到5%,能有100个人在上课就不错了。”归根结底,方刚表示学校和家长群体对性教育的认识还有诸多误区,“很多人觉得孩子太小没必要知道太多,又或者认为这东西不用老师教,直接百度就行了的,哪用教的。”为此,方刚呼吁,防艾教育应该注重青少年人格塑造,让他们逐渐培养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和能力,“要让我们孩子发自内心地对不好的诱惑说不,学着保护自己和他人,不是老师家长进行价值观念的强行灌输,更不能谈’性’色变。”另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迎华今年年初发表的论文,文中提到22个学校的问卷调查显示,学校对预防艾滋病教育的相关政策和落实情况不容乐观,明确回答已落实相关文件的学校仅有六成左右,38.9%的大学生基本不能从父母处获得相关的指导。分别有38.6%、38.9%和35%的学生报告“很少”学习到“性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和性道德教育”。欢迎收听“腾讯健康”官方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或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健康”(英文ID:qq-health)。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这8种肉最好别吃,有害!】①鸡头:含重金属;②猪脖子的肉疙瘩:病菌病毒多;③禽尖翅:藏污纳垢;④鸡脖、鸭脖的腺体:多有毒;⑤鱼的“黑衣”:有害物质汇集层;⑥羊悬筋:病变组织;⑦畜三腺:有害器官;⑧鸡杂碎:有害物质残留。这8种肉,医生和专家都建议最好别吃。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20岁左右的青年人 40岁左右的中年人遇事更要想开些(图)
生活报记者 陈佳嘉  本报讯
  近年来,精神病患者伤害甚至杀害他人的案件层出不穷,这也促使人们对精神疾病愈发重视。昨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当天从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了解到,按南宁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南宁市现有精神疾病患者约16.5万人,其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6.39万人;重性抑郁患者3.54万人;酒依赖患者近3万人……专家呼吁,精神疾病就像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等疾病一样,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们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同情与支持。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医务科主治医师陆强介绍,今年以来,该院已收治4000多名精神类疾病的病人,同比去年多收1000多名。
  陆强介绍说,该院收治的病人年龄多在20岁-40岁之间,“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受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而在校学生受升学、就业、社会不良风气、教育不当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病症,因此,20岁左右的青年人发病率也较高。”
  此外,40岁左右的中年人因就业或婚姻生活出现问题,发病率也较高。“患病人群中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妇女由于各个时期的生理特点,更容易产生原发性抑郁、产后抑郁性自杀等倾向。”陆强说。
  什么人易患心理障碍?专家称,除了家族中有精神异常或者性格异常的人外,性格缺陷是一大特征。敏感、多疑、内向、孤僻、不合群、好幻想、固执己见,给人以个性强、自我封闭,高傲的印象;而办事小心谨慎,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对自己过分严格要求,凡事追求十全十美,遇事易伤感,对自己不满意,自我贬低,认为别人比自己强,缺乏自信、易激怒者,也很容易产生性格缺陷。
  “不难想象,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中,必然容易出现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躯体疾病,这就是心身疾病。”陆强称,心身疾病主要有7种,即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以及甲亢等。此外,还有冠心病、糖尿病、偏头痛等病症。专家建议,患有心身疾病的人,既要治疗躯体疾病,也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对心理障碍进行治疗,只有标本兼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何为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10要素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价。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不脱离现实环境。
  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符合集体的要求下,能积极地发挥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的
  判定标准
  智力正常。
  情绪稳定乐观。
  人际关系和谐。
  行动自觉果断。
  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
  有正确的自我观。
  作者:陈佳嘉
本文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轻人消费心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