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沉没成本的例子效应

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年
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摘要】:沉没成本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决策偏差,它是指个体在面对某一项目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因顾及已投入成本的价值而做出继续投资的非理性行为。从沉没成本的性质这一角度划分,沉没成本效应分为货币性沉没成本效应和行为性沉没成本效应。Arkes和Blumer(1985)首次从心理学角度以实验的方式探究了沉没成本效应,随后的众多研究发现沉没成本效应广泛存在于消费、医疗及管理等领域,对人们的各类行为决策有重大影响,而且处于两难情境中的动物在做决策时也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沉没成本效应违背了经济学上的理性决策原则,所以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主要是预期理论、自我申辩与避免浪费等心理机制。预期理论提出了价值函数曲线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该理论认为损失厌恶和风险追求的倾向使沉没成本情境中的个体高估额外投资的成功率从而表现出沉没成本效应。自我申辩理论认为沉没成本效应是个体试图规避认知失调的结果,在沉没成本情境中,决策者之所以进一步做出投资就是为了维护认知的统整。此外,避免浪费,尤其是心理上的浪费,是产生沉没成本效应的重要心理动机。沉没成本效应的发生也有其理性原因,例如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学习做出更好的决策,对决策失误进行惩罚或是保持决策的一致性,或是决策者在面对模糊性信息时所做出的一种理性判断等。沉没成本效应在个体和文化层面存在差异,而且还受到任务因素、框架效应、后悔和心理账户等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决策者可以通过设置心理账户、积极建构项目框架等策略规避沉没成本效应的消极影响。过对以往沉没成本效应研究成果和问题的总结发现,未来的对沉没成本效应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沉没成本效应的产生根源、理论解释与行为决策中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B84【正文快照】:
沉没成本效应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相鹏$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徐富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李海军$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沉没成本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决策偏差,它是指个体在面对某一项目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因顾及已投入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施俊琦,李峥,王垒,黄岚;[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张泽良;;[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梁贺红;卢远新;;[J];经营管理者;2009年03期
张智丰;;[J];科学世界;2011年09期
张军伟;徐富明;刘腾飞;陈雪玲;蒋多;;[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相鹏;徐富明;李海军;;[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李爱梅;凌文辁;方俐洛;;[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王雪鹏;朱月龙;;[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陈婷;王丽;;[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出自 MBA智库百科()
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
  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与制定应是不相关的。但是在人们的实际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的非理性现象。
  沉没成本效应的原始定义为“如果人们已为某种或劳务支付过,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这一定义强调的是金钱及物质成本对后续决策行为的影响。此后又有很多研究者对“沉没成本效应”进行了各种解释,Brockner认为由于人们存在自我申辩(self-justification)的倾向,不愿承认自己以往的决策失误,因而总是希望与先前的选择保持一致;另外一种解释是,由于过去产生了损失,人们会产生尽快弥补损失的强烈,这种动机会导致风险寻求;Arkes和Blumer对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为“先前投入的时间、金钱或其他会影响个体其后的决策”,提出了时间性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同时他们认为个人在做决策时之所以考虑沉没成本,是由于个人通常不愿意去接受先前投入的被浪费掉的事实。当发生了帐面损失,如果不继续对这项不成功投资的话,就等于接受该损失已经发生。因此沉没成本效应反映出的是一种“避免浪费的愿望”。尽管这些解释背后由不同的动机和心理过程所驱使,却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顾及过去的成本和。进一步讲,这些解释认为决策者会追究成本投入的有害性并对其进行评估,进而将它与收益联系在一起。
  尽管早期的研究者提到过先前投入的成本应该包括,但大多数沉没成本研究只把焦点放在先前的投资影响后续决策这一点上。实际上,沉没成本的种类并不仅仅限于财务方面,日常生活中很多投资还包括付出的努力和时间。
  1、用对沉没成本进行解释
  是关于的一种描述性模型。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人们并不根据最终而是根据一个对选择进行评估。如果一个选择的结果在之上,这个选择就被编码为;相反在参照点之下,选择的结果就被认为是损失(见图1)。因为边际价值递减,价值函数对盈利来说是凹的,而对损失则是凸的。价值函数的这种S形状表明人们在盈利条件下通常是的,而在损失条件下是风险寻求的。价值函数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对损失比对盈利更陡峭。这意味着损失显得比盈利更突出。例如100美元盈利的压力要比100美元损失的压力小很多。参照点通常与现有资产相关,即与现状有关。然而,和指出“一些情形下,人们对损失和盈利的编码与不同于现状的期望或渴望水平有关”。
  图1:价值函数
  前景理论对沉没成本效应的解释意味着以前的投资没有被全部折现。在这些中,人们的期望不是从现状开始(图1的A点),而是从价值函数损失的一侧开始(图1的B点)。根据这一解释,以前的投资被看作是损失,当决策者评估下一次的行为时仍存在于决策者的大脑中。因为价值函数对损失来说是凸的,进一步的损失不会引起的更大规模减少。相反,从B点可以看出,盈利会引起价值的大规模增加。希望有好的结果(也可能使损失进一步增加)而向沉没成本增加资金,这种有的再投资比完全撤出投资(会导致肯定的损失)更有可能发生。
  2、沉没成本效应的理性原因
  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有其理性的一面。通常来说,人们顾及沉没成本的原因是他们不想表现得太浪费。抵制浪费的原则通常是一种好原则。但是这种提法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在一些情形下(例如:剩余资源可以被更有效使用的情形)这种原则可能被过度概括化了。
  人们继续执行一项失败的一个原因是为了教育他自己下次制定决策前要认真考虑。这种愿意是具有潜在理性的。可是它暗示决策者有双重自我的身份,一重是,另一重是接受者。一些家把决策者刻画为有多重自我。例如,Thaler和Shefrin的自我控制理论。他们认为决策者由只受短期结果影响的“近视执行者”和受终身效用影响的“远视计划者”构成。当计划者劝说执行者根据长期目标实施行动,就达到了。
  从这个意义来看,沉没成本行为可能是理性的。我们认为继续一项不成功的计划是一种特殊有效的吸取教训的方式,因为人们的后果可以产生比仅仅指出决策是失败的更好的反馈效果,换句话说就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第二个执行失败计划的原因是把忍受失败的结果作为制定失误决策的惩罚。惩罚减少了决策者在未来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因此它具有给决策者一个教训的功能。与吸取教训原因一样,这一原因也暗含了决策者是由教育者和接受者构成的。但是,两者不一致的是它在做出惩罚时没有明确为什么惩罚是必要的(除了决策者值得受惩罚)。因此,如果惩罚能够阻止未来的不良决策,那么惩罚就是对关注沉没成本的一种理性解释;而如果它只是提供报复,那么它就是非理性的。基于这样的观点,为了吸取教训而继续执行计划在改变决策者行为方面比为了惩罚自己而继续执行计划更为有效。
  最后一个原因是为了展现一个良好的前后一致的决策者形象。改变行动计划常被认为是由于决策失误,这等于承认了错误。与此相反,保持一致常能得到别人的尊敬。继续执行一项已经在运作的计划也能使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的决策者,也就是受肯定的动机的驱动。因为一个良好的自我表现具有很高的主观价值,这种原因也可以被看作是理性的。
  研究者为沉没成本效应提供了很多合理而具有普遍性的解释,这些解释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沉没成本,避免出现沉没成本效应。然而,沉没成本并不总是导致后期投入的增加,相反,一些投资者和决策者“矫枉过正”,行为上出现了沉没成本的逆效应。
  1、后悔和沉没成本效应
  在中,后悔是损失的情绪和感觉,它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事后发觉不同的决策(例如,终止一项处于损失状态的冒险)会有更好的结果”。如果损失是决策者自己造成的,后悔的程度可能进一步增加。为了使后悔最小化,决策者必须考虑未来的状况,并对可能会出现的最好结果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如果这种比较显示坚持下去会招致比以往更大的损失,那么潜在的后悔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决策出现的倾向性可能是承担今天的损失而不是去冒明天自责的风险,决策者会舍弃沉没成本而做出退出交易的行为。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有可能预知一些有关决策后果的。决策之后的后悔可能已被决策者预期到了,并且在制定决策时考虑到了。因此,行为与后悔预期有关。在反馈结果缺乏的条件下,选择安全性方案最小化了体验后悔的可能性;而在反馈结果存在条件下,如果风险性方案能导致更好的结果,选择安全性方案就可能会导致后悔。因此在反馈存在条件下,选择安全性方案时可能产生的后悔将更加痛苦;选择风险性方案的倾向性会则更施俊琦等:沉没成本效应中的问题加强烈。
  心理账户是一种自我控制措施,如果在最后期限或达到了投资限制(比如,“给它12个月的时间”或“在100美元那停止”)时没有获得结果,通常人们会在心理上为退出一项冒险预先制定并采取行动。这些的确切数额是很武断的,并且没有任何规范性原则。例如,股票交易者使用自动的停止命令(比如,“下跌10%就卖掉”)作为一种工具来保护他们,消除他们抱着反转的希望而呆得太久的心理倾向对他们的影响。从狭义经济理论的角度看,这些自我设置的停止规则并非为了刻意表现出理性。相反,它们构成了对内在非理性的承认。
  在支持了以往有关沉没成本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Heath提出了沉没成本效应可能不像人们相信的那样无所不在。他发现沉没成本效应的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决定于以前没有发现的两个因素。具体分为两种情况:当决策者没有“心理预算”(支出限制)或者没有记录累计跟踪时,他们很可能被沉没成本所俘获,产生沉没成本效应,即倾向于增加投入;相反,当决策者建立“心理预算”并能够进行跟踪时,沉没成本效应就会减弱,乃至不再发生。
  3、初始投资
  一种明显的猜测认为初始投资越大,沉没成本效应越强;例如,如果购买大提琴的为1000美元而不是100美元或免费,那个人更有可能选择继续参加大提琴课程。实验性证据支持这一猜测,Garland和Newport发现与个人总可用资源数量相关的相对成本比初始投资的绝对数量更重要。这种相对成本的重要性与一致,即如果终止参加高额学费的课程,未来损失(继续参加课程所带来的不愉快)会导致主观价值减少得较少,而同时已经发生的损失(也就是大提琴和课程的费用)数量增加。
  4、情境性因素
  还存在情境性因素比如决策者的个人责任等影响沉没成本效应。例如,Whyte指出如果决策者感到要为初始计划和行动产生的不良结果负责任,沉没成本行为就会更经常地发生。相反,Simonson和Nye发现人们要承担的决策责任减少了导致沉没成本效应倾向性。Simonson和Nye的结果很可能受他使用经济专业的学生做实验的影响,这些学生中有很多人受过如何避免沉没成本效应的正式教育。最后,Arkes & Blumer发现沉没成本行为和是否是个人或为第三方制定决策之间不存在一致的关系。这些研究表明个人参与对行为的影响在一些情形中还不清楚。
表:关于沉没成本效应的不同理论的比较
编号学者对沉没成本的解释分类及简评
1.Shefrin & Statman与后悔预期有关,如能预知未来的状况,发现坚持现有行为是否会导致更大的损失,则放弃沉没成本预期后悔
2.Whyte和心理帐户有关,它可作为一种自我控制措施,即预先设置停止临界点,一旦突破该点则自动放弃帐户监控
3.Heath建立心理预算并能自我跟踪,可减弱甚至消除沉没成本效应
4.Garland & Newport初始投资越大,沉没成本效应越强。特别地,与个人总可用资源数量相关的相对成本比初始投资的绝对数量更重要。经济实力与投入的影响
5.Kahneman&Tversky期望不是从现状而是价值函数损失一侧开始的,这样进一步损失不会引起价值的更达规模的减少,但若盈利会使价值大规模增加,因为这时再投资的可能的盈利和损失是不对称的(在损失一端的价值函数为凸的)收益与损失的计算
6.Garlardet al.因决策过失产生损失,希望尽快弥补责任及自责,但作用方向不确定:可能和责任指向过去还是未来的行为有关
7.Arkes&Blumer不愿接受先前投入被浪费的事实;不想显得太浪费,希望挽回损失或使剩余资源更好地利用
8.Whyte迫于为以前计划或行动的不良结果责任
9.Simonson & Nye责任可减少沉没成本效应
10.Brockner自我申辩,不承认决策失误自我肯定的心理作用
11.Bobocel & Meyer受自我肯定的动机驱使,始终如一
12.Staw保持前后决策一致性的良好形象,赢得别人的尊敬
13.Thaler & Shefrin自我教育:使下次制定决策前要认真考虑;决策者扮演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重身份自我惩罚:把忍受失败的结果作为指定错误决策的惩罚,具有自我教训的功能悖论:这种自我教育或惩罚的结果(出现沉没成本效应)反而是使代价扩大化
  沉没成本导致了风险厌恶,这种由沉没成本可能引起的风险厌恶称为“沉没成本的逆效应”。指出:有些时候,如果选择超过了人们的渴望水平,人们就会通过把它们编码为“满意”来简化这些选择;如果选择低于渴望水平,人们就会把它编码为“不满意”来简化这些选择。一定水平的渴望通过性选择就可以得到满足。
  用下面的例子来进行解释:某个体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安全地拿到50美元,另一个风险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更好(拿到100美元)也可能更坏(拿到0美元)。假设50美元等于这个人所期待的,也就是等于这个人的渴望水平。如果这一渴望水平被看作参照点(从C点开始画一条新曲线,A点在损失区域,见图1),那么安全性选择就是满意的。更大的盈利只能导致价值适度的增加。既然现在的资产点(图1中的点A)被看作是损失,并且损失比盈利更突出,那么安全的选择就比风险性选择更有吸引力。即使在风险性选择中“获胜”得到更好的结果,但那是不确定,而安全性选择却可始终满足渴望水平。因此有时沉没成本可能会促进风险规避行为。
  沉没成本的逆效应可能会导致一些投资者过于轻易地放弃一项失败的或正在进行的决策,这可能与沉没成本的超敏性有关。沉没成本的超敏性是指:以前的损失能使决策者对未来的损失很敏感。这或许能解释这样的现象,即投资年限较长的投资者,在继续进行经济活动时,为避免重犯同样错误预期的痛苦,倾向于不再继续维持投资的状态,并强迫自己立即结束投资。
  Heath也发现那些建立心理帐户的投资者可能会不成熟地退出。当对人们一个的累积投资达到了帐户限制时,即使任何理性的经济(的)分析都认为应该继续和增加投资,人们依然会减少对这个项目的心理责任感并会拒绝进一步的投资,甚至导致投资者的退出(例如,卖掉一个资本投资项目)。原因仅仅是因为超出了人们当初的预算额。这一效应也能解释为何正在遭受损失的决策者,会在低于合理的情况下卖掉他的投资。因为此时,在他花完了他所有的心理预算后,决策者不得不带着他能拿到的东西义无反顾地退出,同时他也拒绝为收回已经发生的损失而冒更大的风险或导致全部损失的诱惑。
施俊琦,李峥,王垒,黄岚.沉没成本效应中的心理学问题[J]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22页& 5页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沉没成本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图文】华师
沉没成本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沉没成本分析
上传于||文档简介
&&微​观​经​济​学​ ​ ​沉​没​成​本​分​析
大小:1.4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沉没成本效应:是什么让我们欲罢不能?
想象这样一个情景:你在视频网站看一个免费电影,看了10分钟,发觉这个电影十分无聊。这个时候你会选择继续看下去吗?如果继续,你还会坚持多久呢?
让我们把上面的情景稍微做些改动:你在视频网站上花了10块钱看一个电影,10分钟后,发觉这个电影十分无聊,那么你会选择继续看下去吗?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这两个例子中,人们继续看电影的时间是否相同呢?大量研究发现,通常在第二种情况下,人们继续看电影的时间会更长,而且之前花的钱越多,坚持的时间就越长。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同样是让人感到无聊的电影,人们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原来,这种差异在于,人们对看电影的先期投入不同:如果是免费电影,可以直接关掉,如果已经投入金钱,即使无聊,也会看下去。
实际上,如果理性地想想就会意识到,不论如何,付出的钱已是“覆水难收”,既定事实难以更改,与其继续忍受,不如放弃另寻有趣的事情。然而人们却像面对“鸡肋”一样难以割舍,让自己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研究者们把这种已经交付出去的、无可挽回的投入称作“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时间、精力和感情投入。它会影响和左右人们后续的行为和决定,使人们做出不那么理性的决策,这种现象被称作“沉没成本效应”。
付出总会期待回报
现实生活中的沉没成本效应比比皆是。比如说在感情方面,有些人对自己现在的男(女)朋友不太满意,两个人的感情有一些明显的问题或者矛盾,当事人也在犹豫,是继续维系关系,还是分手呢?如果难以决断的话,脑海中往往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我已经和他(她)相处这么久、投入这么多了,是不是应该继续下去,等待一个结果呢?
又比如在竞标项目报价或者拍卖报价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起价很低的热门项目或拍卖物品,导致人们竞相报价,甚至杀红了眼,最终以高出实际价值数倍的报价成交。事后清醒过来的中标者暗自后悔,叫苦不迭,不得不为自己头脑发热的行为买单,而追涨未果的众人则暗自庆幸。这其中不排除竞争气氛的影响,但在当时大家也许会想,我一路竞标过来,投入了这么多,最终不中标可就太亏了。
再比如一家企业先期投入大量资金,想要建立一家能源工厂。但基建已经完成,才发觉选址根本不适合,如果想盈利的话,最好另选他处建厂。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管理者就会因为考虑到先前已经投入进去的资金,想着这些钱不能打水漂,于是乎又追加了投入。
更有意思的一点是,人们不仅会因为先前的沉没成本持续忍耐、坚持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关系、项目或商业决策。更有甚者,有些人还会转变看法,变得不切合实际,过分乐观起来。实际上,早在1968年有两位研究者Knox和Inkster就进行了一项沉没成本的经典研究:他们找到141名赌马的人,其中72个人把2美元的赌注押在了一匹马身上,另外69人也要用2美元押注,但还没把钱花出去。他们让这两组人都评价一下他们选中的马获胜的可能性,结果发现,没付钱的人普遍认为获胜可能性一般,而已经付钱的人普遍认为他们的马获胜几率很大。但从实际的比赛结果来看,两组选择的赛马的获胜几率没有什么差别。
同样的道理,考虑分手的情侣可能会转念一想,我们的关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他(她)其实也挺好的;中标的人可能努力说服自己,赢得的战利品还是物有所值的;而企业可能忽略潜在的风险,认为被怀疑的问题不过是小题大做,进而继续投入。人们宁愿改变想法,也不愿意改变行为,在沉没成本的基础上继续追加投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损失的背后是更大的损失
心理学家们为沉没成本效应提供了一个解释。原来,与获得和已经拥有的东西相比,人们更在意的是损失。其实,早在1759年,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描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状况由好变坏时,人们所承受的痛苦,比由坏变好时体会到的欢乐多。而1979年,两位科学家Kahneman和Tversky用实验证实,损失和获益产生的心理效用并不相同,比如在赌博游戏中,如果实验者描述游戏赢得50美元或输掉50美元的概率均为50%的话,对参与实验被试来讲基本没有什么吸引力,被试普遍都不愿意参加游戏,因为赢50美元的心理效用小于输掉50美元,虽然金钱数额相同,但被试心理感受更像是自己赔了,而不是不赔不赚。
这一原理也很符合人们的常识感受,我们常能看到人们因吃不到的“葡萄”耿耿于怀,一再强调葡萄有多酸,但吃到葡萄的人又有几个到处嚷嚷葡萄甜的呢?可见,人们对失去机会和损失的感受更加强烈。
近些年来的动物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也揭示出,回避损失似乎是一种很基本的生物机制,在大脑中有明确的定位区域,如涉及多巴胺奖赏系统。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讲,与获得相比,损失对生存的威胁可能更大,因此动物进化出对损失甚至是预期损失的强烈反应和回避,这种机制可能对维系物种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多年进化出的生存机制也并非完美无缺,有很多容易产生问题的bug(漏洞)。
这点也可用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已经投入的成本之所以会影响之后的行为抉择,正在于人们十分重视损失,努力回避损失。而不考虑沉没成本做决定就如同承认了损失,这在心理上往往是很难承受的,人们觉得“输不起”。与改变行为相比,人们宁愿维持现状,所谓人都有惯性和惰性,很多时候,只有在改变带来的获益远远高于维持现状,或者维持现状将超出忍耐极限时,才会做出符合现实情况和理性的决策。
这里顺带提一句,沉没成本效应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几位研究者在2008年发表了一个有趣的研究。他们认为,既然沉没成本效应受到损失的影响,那么对损失越敏感的人,沉没成本效应应当越高。而且以往的研究发现,年轻人会更多关注负面信息和情绪,而老年人更多关注正面信息和情绪。那么照理来说,老年人沉没成本效应应该低于年轻人。他们用本文开头那样的例子分别提问老年人和年轻人,结果发现,与免费电视节目相比,当节目付费时,更多的年轻人会选择看更长的时间,而更多老年人当发现节目不好看时,无论付费与否,选择继续看下去的时间是一致的。似乎老年人对损失更加“淡定”,决策更理性,不会受沉没成本的牵绊。
当然,这个结果也有禁不住推敲的地方,比如这里的沉没成本很低,只有十几美元;而老年人的经济能力是否更强,所以损失一点无所谓?中国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也不大符合这一研究结果,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
如何避免沉没成本效应
既然过多关注沉没成本会将我们引入歧途,那么如何来修复这个心理机制的bug,避免不良影响呢?
我们应当把视线从沉没成本上移开,变换视角考虑此时此地的处境,并以自己为出发点。
比如2009年美国西北大学的几位管理行为学家以eBay网拍卖活动为例,总结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并建议说,买家要尽量忽略沉没成本,尤其不要被一开始报价很低的商品诱惑而不断出价提高价码。应当对商品本身的价值进行调查,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衡量自己的预算,想清楚自己愿意出多少钱,觉得这个东西值多少钱。而不是把注意力都放在“我已经关注了好久,得不到就太亏了”等想法上。
以此类推,如果在维持关系还是分手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的话,你可以问自己:抛却和这个人做了多年男女朋友的事实,一切从零开始抉择,你是否还想和这个人在一起?他(她)身上有哪些你喜欢和欣赏的特点或品质,又有哪些行为是你不能接受的?这个人是否适合你?抛开沉没成本不考虑,事情是否会变得明朗一些呢?
不过话说回来,沉没成本效应可以避免,沉没成本往往不可避免,付出一些代价,才能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不被沉没成本效应左右,积极调整、主动适应变化,反思失败的教训,方是解决之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期货投资切忌沉没成本效应::全景期货频道
期货投资切忌沉没成本效应
发布时间:
平安期货 冯子沣  沉没成本效应指对于某一项目已经花费的支出或者是形成了某些亏损的投资,而这些成本或者亏损会进一步推动对该项目进一步增加投资。在日常生活中,沉没成本效应随处可见,比如说你的手表刚换了一个进口电池,花了200元,但是过两天你发现秒针又不动了,如果你之前没有花钱换电池的话,你可能会选择另外买一块手表,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修理一下,继续再使用一段时间,好把已经投入的成本使用挽回一些。  在股票市场中这样的现象更加明显,大部分散户都会选择对持有的股票不断补仓,希望通过不断摊低成本,将已经投入的成本挽救出来,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卖掉手中的股票而换其他更好的股票,以此挽回一些损失。如果股票价格下跌是由于整个市场或者是公司的基本面发生了根本上的逆转,这样做的结果是,价格越跌越买,而损失越变越大,最终亏损的金额可能会数倍于开始投入的沉没成本。  在期货市场中,沉没成本效应往往比股票市场上的危害更大,一方面,期货投资有一定的杠杆效应,资金的亏损往往是十倍于实际价格的变动,亏损速度较股票投资更快。另一方面股票交易完成后,无论价格如何变化,只要不选择卖出,浮动的盈亏就不会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沉没成本,但是期货交易采取的是保证金交易,当保证金不足的时候,期货公司会要求客户增加保证金,否则就会强行平仓。另外,期货合约是有时效的,如果在合约到期前仍然没有回到成本价格,那么亏损也就无法挽回。  为了避免沉没成本效应对期货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在客户开始投资之前,一定要设好止损价格,并严格遵守纪律。由于买入价格对于投资者的敏感性是最高的,在买入后迅速盈利的头寸,投资者的心态往往会保持得比较好,回落到成本区附近后的止损是较容易的。而买入后迅速形成亏损的头寸,往往是最难作出止损的决定的。因此,如何学会止损,是投资股指期货需要学习的第一课。
文档附件:
&我要发表评论
会员代号:
用户密码:
匿名发表:
? (02-21 16:21)
? (02-21 16:19)
? (02-18 09:02)
? (02-18 09:01)
? (01-24 15:46)
? (01-16 11:07)
? (01-14 08:58)
? (01-10 10:34)
? (12-25 14:37)
? (12-17 08:29)
&GOOGLE提供的广告
全景网特色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沉没效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