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建头脑地图

提高学生地图能力构建地理认知新模式
提高学生地图能力构建地理认知新模式
[摘& 要]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地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建立地图能力教学基本体系框架,从地图基础知识开始,分层次实施“有图必依”、“有图必画”,最终达到“图文合一”,改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习惯、思维习惯和心理习惯,建立起一个以地图为主轴的全面的、立体的、螺旋型的地理知识认知新模式。
[关键词]地图教学& 地图能力& 地理认知
一、地图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一直是地理教学目标的中心,地图能力既是地理能力最基本的能力,又是最主要的能力。地图是地理这一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正如人们所说的“地图是地理知识的敲门砖”,“地图是开启地理知识之门的金钥匙”等等,都强调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长期以来,地理教学跟其它学科一样,无论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际、重抽象轻形象、重文字轻图象、重知识轻操作等一系列弊端,特别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形象思维习惯和能力培养不够,在地理教学中即忽视地图的功能和作用。这样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当然是空洞乏味的,遗忘也会很快。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讲,不重视地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无法真正落实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也阻碍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和协调发展。
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中的广泛应用,地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和地理教师的重视。同时,地图教学也是减轻学生地理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转变学生学习地理观念及认知结构、激发学习地理兴趣等的需要,更是地理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必经之路,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习惯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封闭型的,习惯于教师死抠书本,学生死背书本。重视地图能力培养后,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时开始养成“有图必依”的习惯,通过图文结合来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也肯定比单纯死记硬背知识浓厚得多,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地图能力培养将迈向更新更高的层次,能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献身祖国地理事业而发奋学习。
2.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心理学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右脑各司其职,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文字、数字、分析、次序、数列等思考活动,右脑主要负责颜色、音乐、想象、空间感觉、韵律等思考活动,而对脑电波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人一般都是用左脑思考,很少运用右脑,影响了大脑及其潜能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地理这一学科中通过地图培养想象能力、空间感觉的思维活动是大大地有助于学生右脑的开发的,而“图文合一”教学目标的实施,将使学生左右脑同步协调、相互沟通,综合思考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从而有效地开发大脑的潜能,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地理素质
地图能力的培养的中心环节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地图中来,通过画图、读图、析图等一系列能力的培养既带动地理知识的全面落实,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无图显图”阶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地通过图示归纳和概括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通过地图能力循序渐进的提高,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与能力。
二、地图能力提高的手段和方法
所谓地图能力,包括地图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等一系列地理能力,它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有图必依”:即利用各种现存地图、示意图表、地理模型等,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通过画图,初步掌握编制常用图表和示意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是“无图显图”:即通过自己编制地图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教学中方兴未艾的运用,这二个层次具有相当广阔的前景。三是通过前二个层次的逐渐培养、训练和提高,不断改变学生认知习惯、思维习惯和心理习惯,通过地图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贮存的能力培养,达到“图文合一”。三个层次由表及里,逐渐深化,又相互促进。通过地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建立起一个以地图能力提高为中心的地理认知新模式。
&&& 要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必须在开展地图能力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统筹兼顾,通过地图带动地理知识点的落实和地图能力的落实,并通过编制地图能力训练材料,进一步强化地图能力的提高。
1.地图能力的分类
(1)地图认知能力
1.1、地图辨别能力:指辨别各种类型的地图及其地理事物的能力。
1.2、地图观察能力:指观察地图上各种要素及其变化的能力。
1.3、地图识记能力:指快速记忆地图及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能力。
(2)地图理解能力
&&&& 2.1、图象分析能力:指对地图上所描述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 2.2、图象比较能力:指对同一地图上所描述的不同地理事物或不同地图之间进行比较的能力。
&&&& 2.3、地图推理能力:指利用地图上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2.4、图象综合能力:指对地图及其所描述的众多地理事物进行辨别、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一系列能力。
&2.5、以文释图能力:指运用文字描述解释和概括地图及其地理事物的能力。
(3)地图操作能力
3.1、地图填注能力:在地图上填注各种地理事物的能力。
3.2、地图编制能力:指整理、编辑和制作地图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画图能力”。
3.3、地图修改能力:指对现有地图进行修改和纠错的能力。
(4)地图应用能力
4.1、以图示物能力:指通过编制地图来描述、揭示、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能力。
4.2、联系实际能力:指通过地图联系生活与实际的能力。
2.地图能力目标的实施策略
(1)地图基础知识的教学
根据前面的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正式开始以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地图基础知识的复习,并结合高中地理知识的特点,着重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模式)示意图进行基本的教学。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基本认识,以及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观念中充分认识地图的重要性,首先形成“有图必依”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法。
①初中地图知识复习要点梳理
a.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b.初中地图基本种类
②对高中地图的初步认识
&a.平面地图与立体地图的区别与关联
通过对地球基础知识的辅导,着重解决地球在平面图上的画法及它们与实际地球的关联,初步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首先就是《地球在宇宙中》,由于相关的数学还没有教过立体几何和球面几何,所以如果不预先给 学生打下地图的基础,那么这些知识接受起来学生确实感到很困难,正如有的学生在事后所说的“简直是当头一棒,学习地理的兴趣被彻底破坏了。”
&b.认识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模式)示意图在高中地理上册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中地理知识中,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特别多,文字表述又往往很抽象,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都必须注重示意图的运用,按图索骥,否则简直是瞎子摸象。
&c.认识到养成“有图必依、边听边画、边听边填”习惯的重要性。
(2)改革教与学
  ①改革地图教学的指导思想
   a.着眼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c.理论联系实际
  ②在地理教学中统筹实施地图能力目标
  ③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地图能力训练创造条件
  ④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地图能力培养的手段
&&& ⑤搞好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地图实践能力
(3)编制系统的地图能力训练材料
 & 编制原则:全面性原则、规范化原则、优化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三、地理认知模式的构建&&&&&&&&
&1.第一层次:有图必依
所谓“有图必依”,即利用各种现存地图、示意图表、地理模型等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手段、态度与习惯。必须以地图为导线,带动知识点的展开与深入。根据不同地图的特点,分别进行方式不同的教学与学习,真正做到“有图必依”。
自然地理知识部分的地图以认识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模式)示意图为主,故教师应边讲边画,学生同时边听边画,加强理解;而人文地理知识部分的地图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图为主,故教师应边讲边注,而学生同时边听边注,加强记忆。
同时,在“有图必依”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一次次的画图,学生的画图技能水平将得到显著提高,为进入第二层次“无图显图”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2.第二层次:无图显图
所谓“无图显图”,是指对课本上无插图的知识能想方设法通过图示描绘出来,或者对整章或整节的知识通过图示进行归纳和总结,最终达到养成随时画图来掌握知识和解答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过程。
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教学中,由于知识的理解难度很大,除了“有图必依”、“边讲边画、边听边画”还不够,还需要对繁复的知识要点进行简化,最好是通过图示来简化,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第三层次:图文合一
所谓“图文合一”就是指通过“有图必依”和“无图显图”的实施,即通过从图到文和从文到图的一次又一次演绎,学生的各种地图能力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渐内化为地理学习中认知习惯、思维习惯和心理习惯的改变,进而上升到认识论上地理知识与地图统一的崭新思想境界。
地理教师常说的“胸中有山川起伏,心中有万马奔腾”,正是地理认知模式中最高层次“图文合一”的最形象、最贴切的比喻。所以说,地图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地理学习方法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认知习惯、思维习惯,改善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的心理学意义上的需要。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提到“无图考图题”的说法,许多学生看到题目,没有马上想到只有画图才是最好最快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学生还没有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和认知习惯,而能力的体现更无从说起了。他们只是在脑子中进行抽象分析,看不见摸不着,就难免会出错,而且感觉上很吃力。
例如,当北京时间为10月2日5时30分,地球上多一半,少一半,还是恰好一半地方是10月1日?首先必须是画图,把复杂的问题图形化,然后只要估算一下0°的地方时为多少,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当太阳直射17°N时,35°N的正午的太阳高度角与何处相等?&
知识点:正午的太阳高度以17°N为中心向两侧递减。画图后一目了然,答案是1°S。&
再比如,等温线的弯曲判断问题,其实通过画图我们发现只有四种情况而文字题目往往讲成南北半球、向高纬低纬凸出、向南向北凸出、大陆海洋、一月七月等,关键也在图。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到了“脑图法”,即用树状结构和图像再辅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画脑图记忆知识的方法。它指出,现在全世界数以万计的学生在听课时,都只会一行一行地记笔记,即使会速记也仅是加快了记录的速度而已。而大脑不是以这种方式存储信息的。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树突上的,它以类型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不要作记录,而是画脑图,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来工作,你就会学得越容易、越迅速。
“脑图法”与我们所构建的地理认知模式在本质是一码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脑图”无非更随意些,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把握效果更佳。
关于“脑图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它与我们所构建的地理认知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地理教育学》,孙大文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地理)》,王文浩主编,西苑出版社1999年版
(3) 《教育心理学》,程功、陈仙梅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 《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主编,北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5) 《学习的革命》,(新)戈登·德莱顿、(美国)珍妮·沃斯著,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6) 《高考应试习题精选——地理“X”导航》,周益新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浅谈地理心中地图的构建
摘要: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心中地图,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心中地图是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地理概念,它的形成是学习地理的关键之一。心中地图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以下的途径可构建心中地图:将所学到的地理事物都落实到地图上;做好图文转化工作;加强读图、用图能力训练;增强地理问题意识;填图练习贯穿地理教学的始终。关键词:地图心中地图构建构建途径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在地理学习中,学生若以地图为依托,就能将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直观地呈现在面前,可便捷地去了解和掌握它们,也能逐渐在自己脑海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毋庸置疑,地图在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可概括为:地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其次,地图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再次,地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所以,地图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得如何,尤其是心中地图能否形成?将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所谓心中地图,或称心里地图、心理地图、头脑地图,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具有形象性、动态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特征,它反映出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的认识,这些头脑的地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储存和提取地球上自然信息和人文信息的必要方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它是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它既是一种空间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形状、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的主体反映,又是一种记忆表象,能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其二,它是思维活动,既是空间想象的产生过程,又是空间想象的结果。心中地图是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地理概念。认知心理学认为:将原本复杂的逻辑思维简化,迅速掌握重点,能开启大脑的无际潜能。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形象思维能力,以达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这是心中地图的理论基础。至于说心中地图也有实践经验,可举一例以佐证。宋代画家文同善于画竹子,苏轼说他之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下笔之前,他心里已经有竹子的模样了。这是成语“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的典故,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通盘的考虑。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一地理问题,学生早已有了“心中地图”,那么问题的解决就轻而易举了,这与“胸有成竹”的画竹经历就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心中地图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综合性,因此对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心中地图的形成是学习地理的关键之一,所以在地理教学工作中,我十分注重学生心中地图的形成。当然,心中地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能一蹴而就,通常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模糊期――即在初学阶段,对地理空间或地理事物、地理规律的最初印象;二是明晰期――通过学习、训练,对地理空间或地理事物、地理规律逐渐明晰清楚;三是巩固和发展期――经过长期的学习、训练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清晰的区域空间模型,能根据需要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有效地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而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积累,头脑地图也不断地得到完善。为了学生能有效地形成心中地图,我在教学工作中作了以下的尝试。一、将所学到的地理事物都落实到地图上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将学生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一一落实到地图上,这已成为我进行地理教学的一项常规工作。学生上课时,《地理地图册》常伴左右,“一本一册”(课本和地图册)是上地理课的必备用书。问题探究从“图”开始,探究过程在“图”上进行,探究结果归纳在“图”上,巩固练习多用《地理填充图册》。另外,我重视板图、板画(手绘画)的教学运用,要求学生养成乐于读图的良好习惯。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心中地图”,是心中地图形成的“模糊期”。二、做好图文转化工作(1)以文释图。将图像及图表中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叙述地理事物、现象;二是能够对图像和图表进行分析,得出有规律的地理知识;三是能够把图像中的有联系的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2)以图释文。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例如课文有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段文字,可用下图来解释,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又如有关陆地与海洋的概念,用下图来解释,不但清楚明了,而且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不言而喻。以图释文的作用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化繁为简,容易记忆,印象深刻。(3)以图释图。用一张或几张新图来表述、归纳原图。例如地球的自转图。如果学生单单是靠上图来学习,有许多问题是比较难说清楚的,比如问题之一: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如何?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如何?如果将上图转化为下面三幅图,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三、加强读图、用图能力训练。平时经常指导学生读图、用图,提高读图、用图能力,并从中挖掘出有用的地理信息。(1)地图的转换:经常进行由简到繁或由繁到简的图形转换,初学时要求由繁到简,即由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中,概括几点带有规律性的地理规律来,画成简图,以利于理解掌握。例如“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图”,本图如果没有一点空间想象力,是抓不到要点的。如果简化为下图,规律性的东西马上就归纳出来了。例如:(1)大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2)赤道经过非洲、亚洲、南美洲。(3)南极洲分布在南极圈附近,北冰洋分布在北极圈附近等。复习时要求由简到繁,在概括性极高的地理简图上不断补充各种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方面的基本做法还有:平面图与剖面图互相转化;平面图与立体图互相转化;表格图与曲线图互相转化等。通过转化加深理解,识记地理知识,加快心中地图的形成。(2)加强画简图训练。每一章节的地理知识经高度概括后画成地理简图,这是对心中地图的一种直接的强化。例如在学习《世界的大洲和大洋》时,我就带领学生画世界的大洲和大洋轮廓几何简图(即上图),课后也反复画此图,让学生对各大洲的轮廓与位置烂熟于心。一般情况下,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画,其后由学生自己画。学生根据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画地理简图,不但兴趣盎然,而且越画越精确。如果画得不对,由教师纠正,或学生自行纠正。简图的内容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三是要经常画,使之巩固,熟练掌握,一挥而就。经过以上这两步训练,学生的心中地图逐渐进入明晰期。四、增强地理问题意识要让学生牢固地构建心中地图,增强地理问题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谓地理问题意识,是面对一幅地图,通常提出如下问题:这是什么图?在哪里?为什么?与本图相关有哪些地理问题?例如,面对“经纬网图”,我们可以提出如下的相关问题。(1)经纬网如何定位?(2)南、北半球如何划分?(3)东、西半球如何划分?(4)本初子午线是什么意思?(5)五条重要的纬线各是什么?纬度是多少?(6)四条重要的经线各是什么?经度是多少?(7)你能根据经线(或纬线)的间隔条数,推算出经度(或纬度)吗?如果这些问题都能回答,说明这一幅图在学生心中已经比较牢固了。五、填图练习贯穿地理教学的始终填图练习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色,有一段时期地理教材中曾经取消这种练习,我认为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这种练习,对学生形成心中地图很重要。所以,我在课堂上练习或课后复习,都是做这种练习。一方面,填图练习难度不大,趣味性强,学生喜欢做,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做;另一方面,这种练习的针对性强,对巩固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十分有利。最后两点做法对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心中地图,起了重要的作用。以上是我对学生心中地图的构建的一些尝试。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降低学习地理的难度,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而且心中地图一旦构建,是十分牢固的。今后我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些做法。参考文献: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7《乡土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的构建方法探讨》,邹金伟、朱良、闻振平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初中阶段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研究》,邹今倜、刘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53294.html
相关阅读:如何建立学生地理空间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建立学生地理空间感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影响中学生脑中地图构建的因素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影响中学生脑中地图构建的因素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头脑风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