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啡呔不能硫酸吗啡口服液的原因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多肽具有四个肽键,是由五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称为五肽化合物.分析五个氨基酸的R基团可以发现,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氨基酸是同一种氨基酸.
解:①脑啡肽中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氨基酸是同一种氨基酸,因此该物质水解只能获得四种氨基酸,①错误;②图中可以看出,该脑啡肽由五个氨基酸构成的,含有4个肽键,②正确;③蛋白质合成场所在核糖体,③正确;④蛋白质合成及分泌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④正确.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多肽结构的能力,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生物
虽然玛雅文明中提到的世界末日并没有出现,但是2012年的冬天过得也的确有些不同往年.据统计,12月份的北京没有雾霾的日子不足五天,空气中的细菌、过敏原和有害物质使很多人生病,一时间医院人满为患!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患者中很多是12岁以下的儿童,症状多为胸痛、咳嗽、严重的还会有发热症状,这是因为儿童的呼吸道黏膜的过滤能力有限,导致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第道防线;除了这种免疫反应,人体还可以通过如图所示的反应清除病原体.(2)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称为.(3)过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图示中的Y吸附到组织细胞的表面,当时引起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导致人体出现不适症状.(4)切除了胸腺的小鼠常被用于研究器官移植时的受体,原因是缺少图示中的(字母),减少了免疫排斥反应(5)许多人对雾霾天气望而却步,只因曾深受其害.人们这样的反应属于,完成这一调节过程,需要完整的(结构名称),在此结构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填“单向”或“双向”)的.(6)患者严重时出现的发热症状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会对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它还可以分泌(举两个例子).
科目:高中生物
试管动物技术的实际意义是(  )
A、是转基因动物、体细胞杂交动物、克隆动物的培育等生物工程的必要技术B、可实现哺乳动物在较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年龄相同的后代C、可突破相同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而最终实现远缘杂交D、试管动物技术属有性繁殖范畴,不能保留亲本的优良性状
科目:高中生物
土豆中富含淀粉而没有还原糖,红薯中富含淀粉又富含还原糖.为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实验原理:略.备选材料与用具: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Ⅲ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实验步骤:第一步第二步向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水浴加温至60℃的溶液,水浴保温5min第三步将后,向A、B试管内各加入2mL,然后沸水浴加热2min实验结果预测: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是.
科目:高中生物
下列能够聚合形成DNA分子的物质是(  )
A、脱氧核糖B、脱氧核苷酸C、氨基酸D、含氮碱基
科目:高中生物
下面是发现和研究青霉素的过程:问题: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青霉菌,在其周围没有细菌生长.没有青霉菌的培养基内布满了细菌.假设:实验:把青霉菌放入培养液内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青霉菌,并用这种培养液培养细菌,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结果:这种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结论:青霉菌可产生一种阻止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请回答:(1)该实验的假设是.(2)以上实验还不足以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
科目:高中生物
达尔文认为生物出现生存斗争的原因是(  )
A、生物个体间有强有弱B、生物同时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矛盾C、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D、生物过度繁殖和有限的生存繁殖条件之间的矛盾
科目:高中生物
“d”通过显微镜能观察到的是(  )
A、pB、qC、dD、b
科目:高中生物
在人和玉米的细胞内都具有的糖类是(  )
A、脱氧核糖B、淀粉C、葡萄糖D、麦芽糖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失眠怎么治
失眠怎么治
基本信息:女&&24岁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请问,有谁清楚失眠怎么治的吗?这种病严重吗?我好担心我自己或者是我身边的人有这种症状,所以想先普及一下知识,好注意一点。求问失眠怎么治。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
建议: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包括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或)晨醒过早。可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等症状,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常见临床类型有:原发性睡眠障碍、继发性睡眠障碍、假性失眠。生理因素(25%):躯体疾病和服用药物可以影响睡眠,如消化不良,头痛,背痛,关节炎,心脏病,糖尿病,哮喘,鼻窦炎,溃疡病,或服用某些影响中枢神经的药物。生活方式(15%):由于生活方式引起睡眠问题也很常见,如饮用咖啡或茶叶,晚间饮酒,睡前进食或晚饭较晚造成满腹食物尚未消化,大量吸烟,睡前剧烈的体力活动,睡前过度的精神活动,夜班工作,白天小睡,上床时间不规律,起床时间不规律。精神原因(20%):可能的原因有压力很大,过度忧虑,紧张或焦虑,悲伤或抑郁,生气,容易出现睡眠问题。环境因素(15%):吵闹的睡眠环境,睡眠环境过于明亮,污染,过度拥挤。失眠怎么治失眠西医治疗磁疗治疗失眠患者,在临床上观察的时候,往往发现患者在失眠期间,脑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异常放电情况明显。现在科学家发现了慢波睡眠(swa)中在大脑皮层中活跃的神经元,这可能对于治疗失眠症等睡眠疾病以及理解诸如情绪和记忆等依赖于睡眠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最新报告说,包含了罕见的一组神经元的皮层在自然睡眠以及剥夺睡眠之后发生的恢复睡眠过程中是活跃的。并发现了一种制造一氧化氮(NO)DD这是一种调控大脑血流的因子DD的特殊类型的皮层神经元,而且它们在人体的慢波睡眠过程中在皮层中是活跃的。所以,抑制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对于治疗失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药物的抑制作用偏弱一些,国际上现在针对这方面磁疗的效果更理想一些。磁疗即是以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磁场影响人体电流分布、荷电微粒的运动、膜系统的通透性等,使组织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产生镇痛、消肿、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等作用。我国在古代就用磁疗治病。60年代初用铁氧体磁块贴敷穴位治高血压、关节炎等症状。截止目前,我国的磁疗已进入多层次、多学科、多水平和深入提高的阶段。对磁疗的理论,生物效应,临床适应症,方法学,磁疗产品研究等,都有较明确的论证。磁疗已成为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有许多医疗工作者对机理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多种磁疗服饰、磁疗睡眠系统正在向高层次发展。针对失眠的磁疗,目前最常用的就是镇痛安眠垫,其中钕铁硼永磁体产生的的是一种模拟人体磁场特点的生物磁场,性能稳定,作用于人体可对人体本身的磁场进行纠偏,并通过增强人体经络的生物电磁能,推动经气运行,从而达到通经络、增加脑部供血供氧、降低大脑皮层末梢神经的兴奋性,产生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催眠、镇痛、镇静、活血的效果。心理治疗一般心理治疗。通过解释、指导,使患者了解有关睡眠的基本知识,减少不必要的预期性焦虑反应。行为治疗。进行放松训练,教会患者入睡前进行,加快入睡速度,减轻焦虑。失眠的催眠疗法催眠疗法治疗失眠是应用一定的催眠技术使人进入催眠状态,并用积极的暗示控制病人心身状态和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正性意念来消除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意念。要想拥有安稳的睡眠,必须内心安宁平和。多数失眠者患的是“失眠担心症”,开始时是偶然事件造成的偶然睡不着,后来则是因为担心失眠而导致失眠,越失眠就越担心,越担心就越失眠,形成恶性循环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催眠治疗就是要消除这种紧张担心的条件反射。治疗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治疗师一方面用专业轻柔的语言,引导来访者进入深度放松状态,一方面引导其体验深度放松的感觉,让来访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真切地触摸到入睡的感觉,并学习掌握跟这种入睡感觉建立连接的方法,使来访者对入睡建立信心,消除对失眠的焦虑。对于担心失眠者来说,只要消除了紧张担心的感觉和条件反射,内心安宁了,睡眠自然就正常了。催眠疗法对失眠有非常高的疗效。在催眠师语言的诱导下,能使患者达到全身乃至心灵深处的放松。催眠师的循循诱导,能使患者摆脱所有影响睡眠的症结。再通过一针见血的语言指令,使一切造成压力、紧张、不安、挫折的因素得以宣泄,深层的病因被催眠师消除,从而能使患者体验到心身放松的快感和愉悦。只要经常体验这种松弛状态,那么恢复正常的睡眠功能那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身体疾病导致的失眠,也可通过催眠疗法进行辅助治疗。潜意识对调节和控制人体的内分泌、呼吸、消化、血液循环、免疫、物质代谢等均起着很大作用。身心灵是一体的,当内心充满了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时,体内会有大量的P物质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使全身血管收缩,气滞血淤,各种身心疾病由此产生。而人在喜悦、大笑、回忆幸福的体验时,会有大量的脑啡肽的分泌,这种脑啡呔的止痛能力超过自然吗啡的二百倍之多,是人体内部主要的止痛系统。如果在催眠状态下不断地强化积极情感、良好的感觉以及正确的观念,消除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人脑中枢神经也会分泌大量的脑啡肽,不但有止痛作用,而且让人内心感到安详宁静,从而改善睡眠质量。药物治疗抗抑郁剂。如米安色林、阿米替林、多塞平、马普替林等。临床研究显示,采用中西药进行综合治疗,如采用安定类西药与中药制剂进行联合治疗,可取得快速、理想的疗效。心理仪器疗法HRV/SCL 组合型生物反馈技术。生物反馈疗法仿生型脑意识牵引技术。失眠中医治疗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的因素都可以造成失眠,例如:精神因素,机体疾病因素,甚至年龄的大小、文化程度的高低和生活的习惯,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都与失眠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上讲:人由于被七情所伤,即恼怒、忧思、悲恐、惊吓而导致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以至心神被扰,神不守舍而不寐。中医治疗失眠的具体方法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各具特色。这里,我们根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疗法分类,选择一部分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做一简单介绍。药物疗法指通过口服药物,经由消化器官吸收,以达到扶正祛邪、调节机体气血阴阳,使机体康复的治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口服药物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片剂、糖浆、茶剂、冲剂等不同剂型。本法是在临床各科应用范围最广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用针刺、艾灸的方法在人体经络及经外腧穴施以一定的手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针刺又可分为体针、头针、面针、眼针、耳针、足针、温针、火针、三棱针、梅花针等多种针法。灸法可分为艾条灸、麦粒灸、疤痕灸、隔姜灸、隔蒜灸、药饼灸等。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一、肝郁化火。【证候】包括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分析】本证多因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化火,肝火乘胃,胃热则口渴喜饮。肝火偏旺,则易噪易怒。火热上扰,故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均为热象。【治法】疏肝泻热,佐以安神。【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肝经湿热;当归、生地养血和肝;柴胡疏畅肝胆之气;甘草和中。可加朱获神、龙骨、牡蛎以镇心安神,如胸闷肋胀,善大息者,加郁金、香附之类以疏肝开郁。二、痰热内扰。【证候】包括不寐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分析】本证多因宿食停滞、积湿生痰,因痰生热,痰热上扰则心烦不寐。因宿食痰湿雍遏于中,故而胸闷。清阳被蒙,故头重目眩。痰食停滞则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证见恶食,嗳气,或呕恶。苔腻而黄,脉滑数,均为痰热,宿食内停之证。【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方药】温胆汤加黄连、山栀主之。方用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理气化痰,和胃降逆;黄连、山栀清心降火;茯苓宁心安神。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可用礞石滚痰丸降火泻热,逐痰安神。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全科
建议:症状: 噩梦(75%) 对声音敏感(73%) 入睡困难(73%) 浅眠(70%) 入睡幻觉(70%) 决断困难感(70%)临床表现1、入睡困难。2、不能熟睡。3、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4、频频从恶梦中惊醒,自感整夜都在做恶梦。5、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6、发病时间可长可短,短者数天可好转,长者持续数日难以恢复。7、容易被惊醒,有的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光敏感。8、很多失眠的人喜欢胡思乱想。失眠会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失眠类型(一)按病程分类1、短暂性失眠(小于一周)大部分的人在经验到压力,刺激,兴奋,焦虑时,生病时,至高海拔的地方,或者睡眠规律改变时(如时差,轮班的工作等)都会有短暂性失眠障碍, 这类失眠一般会随着事件的消失或时间的拉长而改善,但是短暂性失眠如处理不当部分人会导致慢性失眠。短暂性失眠主要治疗原则为间歇性使用低剂量镇静安眠药或其它可助眠之药物如抗忧郁剂和好的睡眠卫生习惯。2、短期性失眠(一周至一个月)严重或持续性压力,如重大身体疾病或开刀,亲朋好友的过世,严重的家庭,工作或人际关系问题等可能会导致短期性失眠,这种失眠与压力有明显的相关性。治疗原则为短期使用低量之镇静安眠药或其它可助眠之药物如抗忧郁剂和行为治疗(如肌肉放松法等),短期性失眠如果处理不适当也会导致慢性失眠。3、慢性失眠(大于一个月)慢性失眠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且较难去发现,许多的慢性失眠是多种原因合在一起所造成的, 可能造成慢性失眠的原因如下:(1)体方面的疾病会导致失眠。(据研究许多慢性病皆和失眠有关)(2)神疾患或情绪障碍而导致失眠。(3)用药物,酒精,刺激物,或毒品等而导致失眠。(4)有睡醒周期障碍或不规律而导致失眠。(5)睡前小腿有不舒服的感觉或睡觉中脚会不自主的抽动而导致失眠。(6)睡觉打呼,不规律的呼吸或其它呼吸障碍而导致失眠。(7)原发性失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失眠患者越来越多。(二)按病因分类1.原发性睡眠障碍长期夜间睡眠障碍,无可解释失眠的神经病学症状,抑郁或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部分患者可为终身性,与夜间睡眠仅需3~4h即可满足的正常人群不同,该类患者常出现部分睡眠剥夺的症状,并且不惜采取各种药物或措施以保证睡眠时间,该类患者睡眠时间短,尤其第Ⅳ期睡眠时间短,经常觉醒,唤醒阈值低,易伴发精神障碍,但精神障碍是原因还是结果不甚明确。2.继发性睡眠障碍又称环境性失眠,常继发于疼痛或其他躯体疾病,或继发于药物滥用,抑郁,持续时间常较短暂,常见诱因为:(1)躯体原因:不安腿综合征常致患者入睡困难,关节或神经受累所致的疼痛,消化性溃疡或肿瘤所致的腹部不适,心肺疾病常致觉醒次数增加,甲状腺功能亢进伴发的心悸等,均可出现失眠。(2)环境因素:由于工作或生活上的变化,如夜班倒班,搬家,乘坐车船,航空旅行的时差,以及寝室中的亮光,噪音等均可导致失眠,一般均能在短期内适应。(3)精神因素:兴奋和焦虑为短期失眠的主要因素,以入睡困难为主;抑郁症,焦虑症为长期失眠的主要因素,以时常觉醒,晨醒过早为主,EEG记录可见散在的觉醒期明显延长和增多。神经衰弱者因为记得各个觉醒期中听到的或看到的各种环境刺激而烦恼,而正常人多能忽略,此外,患有脑部变性疾病的老年人也常有失眠。(4)药物因素:苯丙胺,咖啡因,麻黄碱,氨茶碱,异丙肾上腺素等均可致失眠,长期服用一般安眠药常可致REM睡眠的相对减少,停药后可因反跳而产生噩梦。3.假性失眠患者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但常主诉睡眠不足。以上即为针对失眠怎么治这个问题所做的回答,希望可以给到您帮助,同时希望您有需要的话,还是得到医院咨询专业医生。以上仅供参考。
有关的更多问题,
有关的健康经验
有关的更多经验,
疾病百科  睡眠障碍somnipathy)系指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睡眠质量下降是人们常见的主诉,成年人群中长期睡眠障碍者可多至15%。  广义的睡...  睡眠障碍somnipathy)系指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睡眠质量下降是人们常见的主诉,成年人群中长期睡眠障碍者可多至15%。  广义的睡眠障碍应该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过度嗜睡、睡眠呼吸障碍以及睡眠行为异常,后者包括睡眠行走、睡眠惊恐、不宁腿综合征等。本章着重讨论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以及发作性嗜睡强食综合征。就诊科室:神经内科典型症状: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检查方法:发病部位:全身 心理疾病自测:常用药品:
医院医生: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科_内分泌科
广东省中医院&&&内科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当前位置: &
& 儿童排便障碍疾病各论--先天性巨结肠-1
张树成医生信息页
儿童排便障碍疾病各论--先天性巨结肠-1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第七节 先天性巨结肠
&&& 先天性巨结肠(Congenital
Megacolon)为一错误的命名,因为巨结肠改变不是先天性的。由于巨结肠的远端肠壁内没有神经节细胞, 处于痉挛狭窄状态, 丧失蠕动和排便功能,致使近端结肠蓄便、积气,而续发扩张、肥厚,逐渐形成了巨结肠改变。
&&& 1886年丹麦医生Harald& Hirschsprung 在7个月和11个月二例病儿,详细描述了便秘症状和死后扩张结肠的肉眼所见,二年后该文章发表,所以也将该症称为赫什朋病(Hirschsprung Disease;HD)。由于他认为病变部位在巨结肠,故先天性巨结肠这一病名沿用至今。目前有些文献已将该病称为无神经节细胞症(Aganglionosis),或无神经节细胞性巨结肠(Aganglionar
Megacolon;AM)。
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率较高,并有逐渐增加趋势,例如,Bodian 在1951年报告发病率为1:,即2~3万个正常出生的婴儿中有一例先天性巨结肠病儿,他在1963年报告为1:。目前认为是1:,国内资料约为1:%)。
【病因】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对先天性巨结肠病因的探索和研究,一直是小儿外科领域的热点课题。
Hirschsprung的经典文献,不仅受到医学界的广泛注意,也引起了长达60年的病变部位之争。对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曾提出很多理论或假说,例如Finney(1908)对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列举9种理论,诸如扩张段"兴奋不全",痉挛段"交感神经失抑制"等,由于他未研究痉挛段,只看到扩张段肠壁内有肌间神经节细胞,故认为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是巨结肠部位的"神经性扩张"。后来,Ehrenpreis(1946)总结10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钡灌肠资料,指出:不是巨结肠引起便秘,而是便秘引起了巨结肠;Swenson和Bill(1948)报告3例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用切除痉挛段、保留肛门内约肌的方法,手术治疗成功。此后,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研究才集中在痉挛段,认识到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痉挛段中没有神经节细胞,并探索先天性巨结肠痉挛段中神经节细胞缺如的原因。
Huther(1954)研究鸡和人的胚胎发现,肠内神经节细胞是由神经嵴的神经母细胞从头向尾方向移行、发育来的:人胚5~6周(13mm)时,仅食管和胃壁内有神经母细胞,7~8周(18mm)时神经母细胞出现在小肠,10~12周(70mm)时,神经母细胞移行到全部结肠。Okamoto等(1967)研究18例人胚,证实了Huther的研究结果,并指出神经母细胞沿迷走神经干自上而下移行,认为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是胚胎发育中神经母细胞移行中断。移行中断的时间越早,先天性巨结肠的无神经节细胞段肠管越长。但是,Okamoto等(1976)用嗜银染色法检查先天性巨结肠病儿和正常胎儿的盆腔神经丛,发现先天性巨结肠病儿仅痉挛段肠管中没有神经节细胞,而盆腔神经丛支配的膀胱*p前列腺等脏器内,神经节细胞均正常,说明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与神经母细胞移行无关,可能是肠壁内的因素破坏或影响了神经节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刘贵麟等(1996)观察22个新鲜胎儿(3-10个月)标本,剖取全消化道,分段作大切片,行HE、尼氏及神经纤维染色,结果:胚胎3个月时,各段消化道的肌间和粘膜下均未见到神经丛和节细胞;4个月时才偶见小而不成熟的神经节细胞,5、6个月后神经节细胞渐大而增多,但在各段中同步发生、发育,既未见到近端消化道的神经节细胞提前发育或成熟,也未见到神经节细胞发育从前肠向后肠移行的过程。有人认为,早产儿中先天性巨结肠少见,提示神经节细胞的破坏发生于胎儿晚期。总之,先天性巨结肠的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缺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现在已有充分证据说明,先天性巨结肠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 1.家族发病率:家族发病率为1.4-7.8%。Passarge(1967)报告为3.75%,其中女患家族发病率为7.2%,男患家族发病率为3.6%,如果群体发病率按1:%)计算,男患遗传率是正常人的130倍,女患遗传率达360倍。Kleihaus等(1979)统计家族发病率为7%,按性别则女患为8%,男患为6%;按病变范围,短段型为6%,长段型为7%,全结肠型达21%。目前公认长段型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
2.双生子资料:1920年Popper报告一对女性双生子,1例因不排胎便,生后4天死于肠梗阻,另1例用洗肠方法维持到28周,经X线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Bodian等(1963)报告207例中,5例为双生子,但同胎儿均未患病,其中2例为同卵双生,3例为异卵双生;新实纪二(1978)等统计1968年以前资料,共有5对同卵、6对异卵双生子,均为同卵双生子一致性发病,异卵双生子不一致性发病,而Moore等(1979)报告1对同卵双生子,为不一致性发病:均为男性,共有一个胎盘,1例初生体重1290克,有典型的新生儿巨结肠表现,并经直肠活检证实,另1例初生体重1390克,生后一直正常。
&&& 3. 性别比率:Swenson等(1973)报告501例先天性巨结肠,男女之比为4:1;Nixon(1978)统计, 先天性巨结肠病儿中,男性占83%;我国及日本资料亦与之接近,即男女比率为4。但是按病变范围,性别比率则又有变化:Bodian等(1963)资料中,男女比率为3.6,长段型的男女比率为1.5,短段型的男女比率为4.7;其中只累及直肠的男女比率为7.2;Kleinhaus等(1979)统计1157例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男性占79%,但长段型的男女比率为2.8,全结肠型的男女比率为2.2。但是,有些资料长段型的男女比率接近1;有些资料长段型以女性居多;Kilcoyne等(1970)资料中,8例长段型均为女性。总之,先天性巨结肠的性别比率与病变范围,呈规律性变化:无神经节细胞段范围越短,男性越多;无神经节细胞段范围越长,女性越多。
&&& 对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学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遗传学因素:Valle(1924)首先发现先天性巨结肠有家族遗传性,此后关于先天性巨结肠的家族性发病报道逐渐增多。随着遗传学的深入研究,认识到先天性巨结肠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的联合致病作用,为多基因或多因素遗传病,也有人称之为性修饰多因素遗传病(Sex-modified multifactorial inhertitance),遗传度为80%。分子遗传学用于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学研究后,目前已发现五个突变基因:RET基因、GDNF基因、EDNRB基因、EDN3基因和SOX10基因。
&& (1)RET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RET):Takahashi 与Cooper(1987)在重组DNA的实验中,首次发现RET原癌基因。RET基因定位于10q11.2区。Martucciello
(1992)报告一例10号染色体长臂(10q)缺失的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女性病儿。现已确定,DNA全长约8万个核苷酸(80Kb),有21个外显子,至少有4个转录产物,且在不同的组织中含量不同。RET蛋白为1114个残基跨膜蛋白,有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钙粘连素样细胞外区,一个跨膜区和一个催化酪氨酸激酶(TK)的细胞内区。TK受体(TKR)的基本功能是,将细胞外信息转变为可传入细胞内的化学信号。Tahira等(1988)研究小鼠组织中RET的mRNA表达情况:成鼠组织中未能查出RET的mRNA表达,而胚胎鼠的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肠内神经系统)却能查到。Pachnis等(1993)发现,当RET表达量减少一半时,神经节细胞就不能移行到肠壁内。说明RET对肠内神经系统的发育起重要作用。现已证实RET基因突变是引起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基因,50%家族性先天性巨结肠、7.3-20%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与RET基因突变有关。
&& (2)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lia cells Derived Nurotrophic Factor;GDNF):GDNF基因定位于5P12-13.1,为32-42kd的二聚体,有两个外显子,一为151bp,一为485bp。GDNF 基因突变可能引起先天性巨结肠,也可能使RET突变基因所致疾病的表型不同。但是,先天性巨结肠的GDNF基因突变率仅0.9-5.5%。1996年确认GDNF是RET基因的配体。TKR将细胞外信息转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包括RET/GDNF-α/GDNF复合体的形成、TK的激活和细胞内靶蛋白的磷酸化三个步骤。其中GDNF提供配体结合区,GDNF-α参与GDNF二聚体的形成,RET提供信号成分。将RET/GDNF称TK信号通路。
&& (3)内皮素3(EDN3)基因:EDN是日本学者1988年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多肽,含21个氨基酸,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促进细胞增殖和调解体内有关物质释放等生物活性。EDN家族有三个成员,即EDN1、EDN2和EDN3,为关系密切的异构体。内皮素由较大的前蛋白(含238个氨基酸)水解而成,并通过受体起收缩血管的作用。EDN受体(EDNR)有二个:EDNRA、EDNRB,都是G-蛋白偶联的七面螺旋体跨膜蛋白。
&& (4)内皮素受体B(Enndothelin B Receptor;EDNRB)基因:EDNRB基因定位于13q22,有7个外显子。目前报道先天性巨结肠的该基因突变位点有12个,其中10个见于短段型巨结肠,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仅有7个。EDN为EDNRB的配体,将EDNRB/EDN称为EDN信号通路。可能是EDNRB基因或EDN基因改变,引起G-蛋白的结构异常与功能丧失,导致内皮素信号通路破坏。
近年来证明,先天性巨结肠合并耳聋、色素异常(Sah-Waardenburg syndrome)的患者,与EDN3基因及性别相关转录因子Sox10(SRY-Box10)基因异常有关。人的Sox10基因定位于22q13,由于该基因与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Y;SRY)有相似序列而命名。
&&& Martucciello等(1998)总结第三次"先天性巨结肠及与神经嵴有关疾病"国际会议时指出,以上仅为理论方面研究,有关先天性巨结肠的遗传学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 2. 肠壁内微环境改变:近年发现细胞外基质蛋白、免疫因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NGFR)等肠壁内微环境改变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有关。
&&& 细胞外基质蛋白是胚胎早期神经嵴源细胞移行通路中的重要物质,其中纤维连接蛋白和透明质酸,为神经嵴细胞向肠内移行提供通路,层连接蛋白和Ⅳ型胶原,促进肠内神经嵴细胞的轴突生长及神经元分化。因而推测:是胚胎早期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改变,导致神经嵴源细胞向肠内移行中止,引起先天性巨结肠;或者使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引起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Allied Disorders)。近年来研究发现,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痉挛段肠管中,连接蛋白、粘连素及Ⅳ型胶原等含量均比正常肠管增多,因而有人认为细胞外基质蛋白是神经嵴细胞发育、移行的必要因子,但过量也会产生相反作用:影响神经嵴源细胞的存活和发育。
&&& Kobayashi等(1995)发现,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的痉挛段和移行段中,均有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Ⅱ(MHCⅡ )表达,而正常肠壁内却看不到MHCⅡ阳性神经元或神经纤维。这种异常表达,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参与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
NGF是分子量为130~140Kd糖蛋白,是中枢胆碱能神经元和来源于神经嵴的感觉神经元存活所必需的因子,也是胚胎期和生后早期交感神经元和脊根神经节细胞存活和成熟所必需的。NGF能促进神经元的轴突生长和数目增多,但它需要与细胞膜上受体(NGFR)结合而发挥作用。NGFR分为高亲和力受体和低亲和力受体。高亲和力受体为TrkA,它是与细胞信号传递有关的原癌基因Trk编码的蛋白产物之一;低亲和力受体是一种分子量为75Kd的蛋白质,故称P75蛋白,即P75-NGFR。我们研究发现:先天性巨结肠的正常结肠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中,有大量的P75-NGFR阳性纤维,粘膜下和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表现为P75-NGFR强阳性;痉挛段肠管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中,P75-NGFR阳性纤维明显减少或缺如,粘膜下和肌间粗大神经纤维的神经束膜,表现为P75-NGFR强阳性,象一个红环包绕在异常的神经束周围。说明先天性巨结肠的痉挛段肠管有NGF及P75-NGFR发育缺陷,提示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可能与P75-NGFR异常有关。
Rabizadeh等研究发现P75-NGFR与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有关。P75-NGFR的结构与其他生长因子受体或激素受体分子没有相似性,却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人类细胞表面抗原Fas(Apo-Ⅰ) 、B细胞抗原CD-40有同源顺序,而这些因子均控制细胞死亡。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使细胞表达P-75NGFR, 则细胞死亡明显增多,加入其单克隆抗体或NGF后,促细胞死亡作用被抑制,当P-75NGFR与NGF结合时,促进细胞生长作用增强。说明P-75NGFR促进细胞死亡。先天性巨结肠痉挛段中,神经纤维束膜上有大量P-75NGFR表达,是否与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3.其它因素: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除与遗传及肠壁内微环境改变有关外,肯定还有其他因素参与。但与哪些因素有关,正是今后的研究内容。
王练英等(1996)检测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的巨细胞病毒(CMV),结果病儿尿中CMV分离率明显高于正常儿(P&0.05),痉挛段组织中CMV-DNA探针杂交阳性率100%,说明HD与CMV感染有关。致畸机制可能是孕妇感染CMV后产生毒血症,通过母体的淋巴细胞携带给胎儿;也可能是CMV经阴道、子宫逆行感染给胎儿,导致胎儿CMV毒血症:CMV造成胎儿的细胞分裂活动障碍(细胞溶解破坏、血管闭塞、染色体断裂等),致使胎儿发育延迟或异常。
&&& 以前认为,先天性巨结肠可能与肠壁缺血、乏氧及神经毒性物质等环境因素有关,目前仍需进一步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症状复发与血运障碍有关的证据也不足。目前认为根治术后症状复发,主要与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或根治性手术时病变肠管切除不全、肛门内括约肌的病理作用有关。以前的实验性巨结肠动物模型,是采用阻断血运或用台氏(Tyrode)液加0.002%升汞,使肠管的神经节细胞和肠壁变性、坏死,几个月后该段肠管狭窄,近端肠管续发扩张、逐渐形成巨结肠改变。因不符合先天性巨结肠的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近年已转向遗传及基因工程方法所致巨结肠动物模型研究。
由克卢兹氏锥虫(Cruz's
Trypanosoma)引起的恰加斯病(Chagas'Disease),是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的寄生虫病。这种锥虫侵入人体后,寄生在结肠的远端。急性期在肠壁内可找到锥虫;慢性期锥虫罕见,肠壁呈慢性过敏性炎症改变:平滑肌变性伴慢性肌炎病灶,小动脉坏死,神经丛变性,神经节细胞消失或数量减少,粘膜呈溃疡性结肠炎改变。病变肠管因肌肉和神经节细胞变性,续发性扩张变薄,形成后天性巨结肠。因巨结肠的远端(直肠)没有病变,故该病堪称真正的巨结肠症。
&&& [病理]
&& (一)病理改变&&
&&&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理改变,在形态学或大体标本上可分为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三部分。但形态学变化与组织学改变常常并不一致。
&&& 1.痉挛段:以前称痉挛段为狭窄段,因实际上并非狭窄,只是处于痉挛状态。先天性巨结肠的痉挛段约80%在直肠近端或乙状结肠远端部位以下。新生儿期痉挛段不明显,甚至有一舒张时期,临床为症状缓解期;随着病儿年龄增长,在X线钡剂灌肠时痉挛段显示为肠腔变细、蠕动消失;手术中见肠管变细,呈持续性痉挛状态,肠壁暗红、僵硬,有些轻度水肿和肥厚改变。
&&& 痉挛段的组织学改变是先天性巨结肠的特征:肌间神经丛(Auerbach丛)和粘膜下神经丛(Meissner丛)中没有神经节细胞,神经丛中神经纤维增生、粗大,排列紊乱,呈波浪或旋涡状。据胡家高等(1990)观察,痉挛段结肠各层均增厚,尤其是纵肌更明显(正常环、纵肌比例约2:1);结肠粘膜呈炎症改变,腺体有不同程度损害:稀疏、崩溃、杯状细胞的PAS(periodic acid schiff)反应减弱,腺体基底部腺腔扩大、增宽呈球形或三角形,称之为"球拍现象";固有膜增宽,有淋巴细胞、嗜酸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鲁建生等(1997)对15例病儿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平滑肌组织学和抗肌动蛋白免疫组化观察,见肌束内网状纤维支架密度增加、平滑肌细胞周围的PAS环变形、平滑肌嗜酸变性、肌动蛋白减少或消失等变化由近及远加重。
&&& 2.移行段:移行段是痉挛段与扩张段的过渡形态,呈梯形或漏斗状,长约3-8cm。但是,年龄较大病儿的移行段组织学改变,并不是无神经节细胞向有正常神经节细胞的移行过渡,常为痉孪段(无神经节细胞)的病理改变,说明移行段为痉挛段的被动性扩张部分。
&&& 3.扩张段:该段是Hirschsprug称谓的先天性巨结肠部分。该段在新生儿期扩张形态不典型:在新生儿巨结肠的急性肠梗阻期,痉挛段以上结肠乃至小肠均可扩张;在缓解期,因病儿能自动排便,可无结肠扩张改变。随着病程进展和症状加重,扩张段结肠因长期蓄便、积气而逐渐形成典型的巨结肠改变:结肠扩张、肥厚、坚韧、颜色灰白,外观似胃壁。扩张段长度及扩张直径与病程及便秘程度有关:典型或未经治疗的病儿,常腹胀如鼓,不仅与扩张段明显有关,也与巨结肠的近端肠管扩张有关,经洗肠后,巨结肠的近端肠管扩张改变可以恢复正常。巨结肠远端的组织学改变较复杂,神经节细胞可能缺如、减少,也可能变性;肌肉组织可有肥大、变性;肠粘膜常有炎症及糜烂或溃疡改变。巨结肠近端的神经节细胞可呈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的组织学改变。一般认为并经组织学检查证实,距痉挛段15cm以上的扩张肠管,神经节细胞已正常。
&& (二)病变范围&&
&&& 病变范围指无神经节细胞的范围或痉挛段改变的累及部位。Kleinhaus等(1978)
统计998例先天性巨结肠病儿,30%累及直肠,44%累及乙状结肠,11%累及降结肠,4%累及结肠脾曲,2%累及横结肠,1%累及升结肠,8%累及全结肠(包括累及小肠)。Swenson(1980)统计498例先天性巨结肠病儿,7.6%(38例)无神经节细胞段在直肠,15.3%(76)累及直肠、乙状结肠,49.6%(247)累及乙状结肠,13.9%(69)累及降结肠,4.2%(21)累及结肠脾曲,4.2%(21)累及横结肠,1.4%(7)累及结肠肝曲 ,0.6%(3) 累及升结肠,0.6%(3)累及回盲部,2.2%(11)累及末端回肠,0.4%(2)累及空、回肠。国内资料,短段型占7.6%,普通(常见)型占78.8%,特殊型占13.6%。目前公认75~85%病儿的病变范围在乙状结肠以下,短段型及超短段型占10~15%,病变范围达结肠脾曲以上的特殊型约10%,其中包括长段、次全全结肠、全结肠及全消化道等特殊类型。
&& (三)病理生理
&&& 对先天性巨结肠病儿不能排便,甚至没有便意的病理生理认识,有一从感性到理性及不断地深入认识和研究的过程。&&&&&&&&&&&&&&&&&
&&& 1.感性认识阶段():该阶段受Hirschsprung的影响及技术条件限制,把巨结肠部分视为原发病变,认为是巨结肠贮存粪便而致慢性便秘。尽管几位学者,如Mya(1894) 认为巨结肠的远端肠管是原发病变;Trever(1897) 成功地为一6岁先天性巨结肠女孩,行直肠乙状结肠切除、结肠肛门吻合术,并强调未扩张段为病变本质;Tillel(1901)及Bing(1906)等分别发现,巨结肠远端肠管中神经节细胞或神经丛缺乏;Dalle(1924)已经正确地描述了巨结肠和痉挛段的组织学改变,但是,1946年以前,临床医生多数相信 Hirschsprug的论断,对先天性巨结肠的外科治疗,多行巨结肠切除、肠造瘘、交感神经节切除等手术。
&&& 2.初步认识阶段():该阶段不仅对先天性巨结肠的痉挛段病理改变有了统一认识,而且对扩张段(巨结肠)的病理生理也有了充分认识。Swenson等(1949)用气囊描记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的结肠:在未形成扩张、肥厚的巨结肠改变之前,该段结肠功能正常,甚至蠕动亢进;痉挛段肠管缺乏运动或仅有不协调的泛发运动。
&&& 如何解释无神经节细胞段的肠管痉挛?
&&& Bodian等(1949)认为,是该段肠管副交感神经功能丧失,因为神经节细胞为副交感性的;Swenson(1950)认为,符合Cannon定律,即切除神经的肠管平滑肌对刺激异常敏感,并倾向持续性痉挛;Ehrenpreis等(1952)研究发现,与肠管中P-物质(SP)有关,痉挛段中SP含量比正常肠管少,扩张段肠管中SP浓度高;Kamijo 等(1953)用胆碱酯酶(ChE)染色,显示增生的涡状神经纤维和粗大的神经干均为副交感神经性,认为痉挛段中特异性ChE 活性与副交感神经有关,故否定了副交感神经功能丧失说,并用交感神经功能丧失解释无神经节细胞段的痉挛原因。直到出现神经组织的儿茶酚胺荧光技术,才打破 Kamijo等提出的假说。
&&&& Gowers(1878) 发现,用气囊扩张正常人直肠时,肛管压力下降。后经多人追试而确认,并认为与肛门内括约肌松弛有关,故称为直肠肛管反射或直肠内括约肌反射。Denny-Brown(1935)证明,该反射与直肠壁内神经丛有关,并受脊髓排便中枢控制:脊髓休克时该反射受抑制并可以恢复;截瘫病人该反射存在。Hurst(1934)发现,部分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是肛门内括约肌不能松弛,并提出了"肛门失弛"(Anal
Achalasia)概念。Swenson等(1960)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腹泻,这不仅为探讨先天性巨结肠肠炎的病因找到了客观依据,也为短段型和超短段型巨结肠的治疗奠定了基楚。但对肛门内括约肌的病理作用,仍不十分清楚。
&&& 3.深入认识阶段(1964-):Callghan和Nixon(1964)经直肠肛管测压发现,先天性巨结肠病儿无直肠肛管反射。这不仅使测压检查成为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方法,也加深了对先天性巨结肠病理生理的认识: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症状,除与痉挛段有关外,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也有重要的病理意义,尤其是短段型和超短段型巨结肠,肛门内括约肌的病理作用更大。测压检查的临床应用,也促进了直肠肛管测压及消化道测压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 肛门内括约肌为非随意肌,是直肠环肌的延续和增厚。Duhamel(1966)曾检查100例小儿尸体(死于非胃肠道疾病),肛门内、外括约肌之间仅25%有神经节细胞。但是,至今有关肛门内括约肌的研究资料仍较少,目前,解剖学者仍认为,肛门内括约肌无明显括约肛门的功能,或仅有协助排便的作用。直肠肛管测压显示,使肛管处于闭合状态的肛管静止压力,80-90%来自肛门内括约肌。肛管静(止)压(力)高于直肠内压,是维持肛门括约功能和保持肛门没有污便的重要因素。正常人直肠对气囊的容量或压力有两个阈值:反射阈和感觉阈。直肠内气囊少量注气,就达反射阈值,此时肛门内括约肌弛缓,肛门外括约肌张力升高,反射性维持肛管静压恒定。该反射为一非意识性调节过程,随着呼吸、肠蠕动及体位变动等能引起直肠腔内压力变化的非意识性活动而不断进行;达感觉或排便(有便意)阈值,是因为肛门内括约肌明显弛缓,直肠内容物前端部分下达肛管,刺激该处丰富而高度分化的神经末梢,如,Meissnner 小体感受触觉,Krause球感受冷觉,Colig-Mazonni体感受压力等,故肛管能感知多种形式刺激,区别和确定刺激物的性状(气体,固体或液体)。正常情况下肛门外括约肌的张力很低,当需要排便而应当控制时,靠肛门外括约肌随意性收缩控制排便。但肛门外括约肌的随意性收缩时间有限,且一天当中所占时间很短,所以说,括约肛门功能主要是由内括约肌维持的。此外,内痔切除术损伤内括约肌可致肛门污便;中 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病儿术后肛门污便,主要与内括约肌发育不良或未发育有关;肛门内括约肌张力过高,是特发性巨结肠的病因;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或无直肠肛管反射,是超短段巨结肠的病理特点及诊断依据;正常儿的肛门内括约肌一过性失弛缓或痉挛,常是小儿腹痛的原因。以上足可说明肛门内括约肌对排便控制的作用,及其对括约肛门的重要意义。
&&& 胃肠肌电研究表明,缓慢而持续存在的慢波为肌源性,重叠在慢波上的高频波或峰波来源于肌间神经节细胞,因此,峰波(高频波)是胃肠神经功能正常的显著特点。先天性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段的肌电图,既无峰波,慢波也小而平,低神经节细胞段的肌电图象介于正常段与痉挛段之间:慢波波幅小,峰波频率少。肌电图检查不仅可了解无神经节细胞段的范围,也可作为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辅助方法,还可用于鉴别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
&&& 神经组织化学检查及电镜观察,对先天性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段的病理生理认识达到了深入阶段,即病变肠壁内的副交感(胆碱能)、交感(肾上腺能)及第三(肽能)神经系统均有改变。但是,正如Ehrenpreis(1971)所说,尽管今天可用敏感的神经组织化学方法,对"数千条微细纤维"进行功能鉴定,而关于先天性巨结肠的病理生理尚有争论。目前主要有四种理论解释无神经节细胞段的肠管痉孪。
&& (1)功能性神经切除说:Smith(1967)用镀银染色,Ehrenpreis等(1968)用儿茶酚胺荧光技术,发现无神经节细胞段既无副交感性神经节细胞,也无交感性肾上腺能神经突触,认为外来神经调节均已中断,肠肌处于功能性神经切除状态,符合Cannon定律。直到1971年 Ehrenpreis仍认为,Cannon定律是对无神经节细胞段肠管痉挛的最简单解释。电镜检查见无神经节细胞段中,大量增生的外源性胆碱能纤维末端与平滑肌的神经-肌肉接头数目明显减少或消失,也提示符合Cannon定律。&&&&&&&&&&&&&&&&&&&&&&&&&&&&&&&&&&&&&&&&&&&&&&&&&&&&&&&
&& (2)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说:关于痉挛段中肾上腺能神经分布,国外报道尚不一致。Bennett等(1968)用儿茶酚胺荧光技术发现,无神经节段中儿茶酚胺能神经非但不少,还比正常肠壁中多; Garrett 等(1969)同时用儿茶酚胺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证明无神经节细胞段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多半平行增生;樊翌明等(1989)用乙醛酸荧光组化及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方法,观察15例病儿的手术切除肠段,仅无神经节细胞段的粘膜下层缺乏荧光纤维末梢形成的蓝样丛或竹篓状结构,该结构在黏膜层与正常段黏膜比较无明显差异,在肌层比正常段肌层明显增多。以上说明,不能用肾上腺能神经缺失解释无神经节细胞段肠管的痉挛。Touloukian等(1973)指出,至少有三点不支持Ehrenpreis学说:①无神经节段中肾上腺能神经纤维增生,去甲肾上腺素(NA)浓度高(几乎是正常肠壁中的三倍);②把动物肠管的交感神经切断,以后用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肠壁中肾上腺能神经纤维全部消失;③先天性巨结肠病儿在脊髓麻醉下或腰交感神经切除后,无神经节段张力减弱,肛门内括约肌痉挛缓解。以上说明,交感神经对无神经节段有作用,故认为是肾上腺能神经功能亢进导致无神经节段肌张力增强和蠕动异常。Touloukian等(1975)在研究肠壁中肾上腺能神经递质合成代谢时,发现无神经节细胞段中与合成NA有关的酪氨酸羟化酶异常:该酶活性是正常肠管中同质酶的三倍;对钙剂不敏感;NA对酶的反馈作用不明显。进一步证实了该理论。
&& (3)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说:Frigo等(1973)发现,无神经节段与正常肠管中Ach含量无明显差异,而无神经节段在静止或兴奋状态下释放的Ach都明显高于扩张段肠管,故认为无神经节段中Ach 的释放调节有缺欠。后来Ikawa等(1980)定量检测Ach含量,证实无神经节段中明显升高。很多学者认为,病儿的便秘症状,与无神经节细胞段中Ach含量有关,与无神经节细胞段的长度无关。王怡平等(1991)测定无神经节细胞段Ach及NA 递质囊泡中,Ach及NA含量均升高,并认为无神经节细胞段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都增强,而副交感神经功能更强。
&& (4)第三神经系统缺如说:Dogiel(1899)首次提出肠壁内存在第三神经系统,即非肾上腺能非胆硷能神经(NANC),因其以不同多肽为递质,故又称肽能神经。神经元位于肌间丛中。
&&& Richardson(1975)用药物阻断肠壁内肾上腺能、胆硷能神经后行电刺激,正常段有弛缓反应,无神经节细胞段没有弛缓反应,故主张用第三神经系统或非肾上腺能抑制系统(NAI)缺乏,解释无神经节细胞段肠管痉孪。Wrigt等(1969)经体外实验发现,无神经节细胞段肠管对NA的反应与正常肠肌相同,故认为无神经节细胞段中肾上腺能受体正常,是肾上腺能神经抑制系统不足或缺失,导致痉挛段肠管不能弛缓。大量实验证明,先天性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段中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脑啡呔(ENK)、生长抑素(SOM)和胃泌素以及释放多肽(GRP)的神经纤维均明显减少,而神经肽Y(NPY)的神经纤维明显增多,提示无神经节细胞段的痉挛与肽能神经的分布异常有关。最近认为,一氧化氮(NO) 是NANC的主要递质。NO是由L-精氨酸在NOS(一氧化氮酶)的作用下生成的,半衰期很短(5-10秒钟)。夏谷良等(1996)研究证实,无神经节细胞段中缺乏NOS阳性神经丛,提示无神经节细胞段的痉挛与NO神经缺乏有关。但Bealer等(1994)认为NO是其他神经递质的第二信使,并提出VIP-NO轴的概念,即含VIP的肽能神经元需要与含NO的神经元作用才能使平滑肌松弛,先天性巨结肠可能存在VIP-NO轴的异常或缺乏。正常肠壁内,还有5-羟色氨(5-HT)神经元,该神经元较小,也位于肌间丛中,其作用是释放5-HT,直接或间接兴奋NAI。 Rogawski等(1978)用氚标记5-HT(H 3-5-HT),证明先天性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段中,5-HT神经元亦缺乏。Toyohara等(1985)还证明,无神经节细胞段的肌间神经丛中,无5-HT阳性神经纤维网。
此外,Halpin等(1978)发现,新生儿巨结肠的直肠粘膜和分泌物中,IgG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原因的低位肠梗阻病儿。Soeda 等(1992)发现,胃肠粘膜中有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细胞,每种细胞都可通过合成、贮存及分泌特异性神经肽或生物活性胺调节胃肠的运动、吸收和分泌功能,而先天性巨结肠的无神经节细胞段中这些细胞数目增多,所以痉挛段中生物活性物质较多。
&&& [临床表现]
&& (一)临床症状
&&& 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症状,在新生儿期主要为急性肠梗阻,乳幼儿和儿童期为慢性便秘和腹胀。
&&& 1.新生儿巨结肠:Swenson等(1973)报告501例先天性巨结肠病儿,94%生后排便时间延迟;Nixon(1978)认为,每个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生后一周内都有症状:从仅有排便时间延迟伴腹胀、厌食,经肛诊完全缓解,到刺激直肠也不排泄的完全性肠梗阻;佘亚雄认为,约2/3病例在生后6天内发生急性肠梗阻,表现为胎粪便秘、呕吐及腹胀;普通型病儿的腹部X线平片,正立位显示低位肠梗阻改变,侧卧位可见乙状结肠乃至直肠充气。我们统计136例病儿,128例(94.1%)于新生儿期发病,其中121(94.5%)例有生后便秘或急性肠梗阻表现:排便时间延迟(生后48小时以上)或不排胎便,最长者生10天不排便;均有不同程度腹胀;72(56.3%)例有呕吐,其中39例吐胃内容物,33例吐胆汁或粪样物。5例误诊为机械性肠梗阻开腹探查。8例排胎便情况不详者,均为在医院接生并住院的病儿。少数病例在新生儿期肠梗阻解除后,有几周、甚至几个月的"缓解期"。
&&& 2.乳幼儿和儿童:该时期病儿的临床表现多很典型:有新生儿期肠梗阻史;便秘、腹胀症状逐渐加重,最初服缓泻剂或刺激肛门能排便,以后须用洗肠维持排便,否则3~7天才能少量排便,有的病儿1~2周,甚至一个月也不排便。现在因能得到各种非手术治疗方法维持排便,故长时间便秘和严重病儿已很少见。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者,腹胀明显,可见粗大的结肠形,有的能触及结肠内粪便或粪石;因便秘、腹胀影响,病儿有不同程度消瘦、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有人称之为粪中毒症状。治疗得当或轻型病儿,发育和营养可不受影响,甚至腹胀不明显。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的粪便多呈黄白色,细腻糊状,味奇臭。
&我们资料中,先天性巨结肠病儿均有不同程度腹胀;64.4%有粗大的结肠形;21.7%在腹部触及粪便或粪石。
&值得提出的是,同一类型甚至病变范围相同的病儿,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同一病儿的临床症状,在不同时期也可有轻重变化。前苏联学者,将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的临床表现,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按病情程度分轻、中、重型;按发病类型分急、亚急和慢性型;按病情进展,分为代偿期、亚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相当于新生儿巨结肠急性肠梗阻解除后的"缓解期";亚代偿期是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过渡时期,在护理得当、治疗正确时,可转化为代偿期,否则进入失代偿期:便秘、腹胀加重,出现营养不良或粪中毒症状。
&& (二)临床分型&
很多学者都对先天性巨结肠进行了临床或病理的分型。日本植田将无神经节细胞段长度分为五型:(1)广泛型--超过回肠30cm;(2)全结肠型--包括30cm以内末断回肠;(3)中度型--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4)短段型--在直肠壶腹以下;(5)超短段型--在耻骨直肠肌形成的前角以下。前苏学者按解剖分类,也分五型:(1)直肠型--又分累及直肠远端和累及直肠壶腹、直肠上部两类;(2)直肠乙状结肠型--又分累及乙状结肠远端1/3和累及乙状结肠大部或全部两类;(3)节段型--有的为一个节段(两端正常),有的为二个节段(中间正常);(4)亚全结肠型--分为累及左半结肠和累及部分右半结肠两类;(5)全结肠型--分累及全结肠(不包括盲肠)和累及部分小肠者。
&&& 国内佘亚雄和王果分别把先天性巨结肠分为新生儿、婴儿和儿童、特殊类三型,佘、王二氏的特殊类型虽然有些差别,但均包括短段型而除外普通(常见)型。我们根据手术治疗需要,按痉挛段长度分为短段型、普通型和长段型,我们的长段型指病变范围过长,用普通型的手术方法难于治疗者,包括亚全结肠、全结肠、全消化道等特殊类型的先天性巨结肠。我们的特殊类型,既不同于佘氏的分型,也不同于王氏的风型,而且我们认为,特殊类型巨结肠术前的诊断难分型亦难,所以统称之。由于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先天性巨结肠的深入研究,次全结肠型、全结肠型、全消化道或广泛型病例逐渐增多,国外已达6.2~11.8%, 同济医科大学(1991)报告为1.7%,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4)为5.4%。
&&& 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细胞症也称Zuelzer-Wilson(Z-W)综合征,病儿生后常为小肠梗阻表现,洗肠后梗阻症状也不易缓解,多因诊断不清或疑诊巨结肠而开腹探查并造瘘;有的病儿以阑尾炎为首发症状;有的病例症状较轻,发病较晚。Rudin等(1986)报道,Z-W综合征的病理改变有四种类型:(1)无神经节细胞;(2)神经节细胞减少;(3)神经节细胞增多或发育不良;(4)肠神经系统(包括固有神经元和外来神经纤维)缺如。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可治愈并生活正常,但累及小肠者死亡率为50%以上,全肠神经系统缺如者不能存活。
&&& 关于节段性或跳跃性病变,前苏联学者将其单独列为一型;我们(1977)和李龙等(1997)各报告1例;王果(1991)收集国外文献共28例。因该型罕见,不符合神经母细胞向消化道移行及发育的理论,且缺乏详细而深入的研究资料,故尚有争议。目前认为该型可能属于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的混合型。
&&& 对超短段型巨结肠的认识基本一致,即痉挛段位于直肠末端或肛肠角以下。对适合于做直肠后壁肌层部分切除的短段型病变范围尚未统一:有的为第二骶骨水平以下;有的为3、4骶骨水平;有的是距肛门6~8cm。我们认为第三骶骨以下较合适,因为确定其病变范围是否合适,除与术者经验有关外,重要的是看术后疗效。
&& (三)合并畸形
Down征(先天愚型)是常见的合并畸形,占0.6~9.5%,Passarge(1967)统计1163例先天性巨结肠病儿,24例合并Down症,发病率约2%。Leenders等(1970)认为,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其他畸形发病率也很高,他报告的81例病儿中,13例(16%)共有21个畸形,其中35~50%畸形(例如Down症、食道闭锁和先天性心脏病)有潜在致死性;Swenson等(1973)统计493例先天性巨结肠病儿,3.2%(16例)合并Down症,2.5%合并巨输尿管,2%合并泌尿系其他畸形,1.2%合并先天性心脏病,2.2%为其他畸形;据Schwarz等(1979)统计,先天性巨结肠的合并畸形已达40种。我们统计的136例病儿中,有2例Down征、2例胎粪性腹膜炎,以及骶前囊肿、肛门狭窄、克汀病、先天性(左)青光眼及腰脊膜膨出等畸形。近几年国外报道较多的S-W征(先天性巨结肠合并耳聋、色素异常)国内尚无报道。
&& (四)并发症
&&&& 1. 小肠结肠炎:小肠结肠炎是先天性巨结肠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发生在生后三个月内。国外有些资料,小肠结肠炎发病率高达30~35%,Kleinhaus等(1979)报告为15%:生后2~3个月肠炎发病率最高(24%),以后逐渐下降,生后7~12个月时为8%,第二年又稍上升(13%)。国内资料中,肠炎发病率较低,我们统计的136例,仅8例(5.9%)有肠炎或腹泻史。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亦可并发肠炎。并发肠炎时,排便次数增多,每日4~5次或10次以上,为稀水样便,味腥而奇臭;严重时发烧、呕吐、腹胀加重,腹部X线平片显示不全肠梗阻改变,有多数液气平面,直肠内可见气体。血象中白细胞升高、核左移。重症病儿常死于脱水、酸中毒等并发症。
&&& Elhalaby等(1995)报告57例合并肠炎病儿,其临床表现为:腹胀(83%)、腹泻(69%)、呕吐(51%)、发烧(34%)及嗜睡(27%),另有5%直肠出血、2.5%结肠穿孔。54%呈慢性经过,腹泻达数周或数月。该症病理有两型:一为普通炎症型,病变仅限于粘膜;另一为缺血坏死型,累及肠壁全层。死亡率高达20%~30%。国内资料中肠炎死亡率亦低,但也是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死因。
&&& 2.肠穿孔:新生儿巨结肠因肠壁薄,在急性肠梗阻期易发生肠穿孔。有的新生儿巨结肠以肠穿孔为首发症状;并发小肠结肠炎时,因粘膜溃疡、腹胀加重而发生肠穿孔;洗肠时可因洗肠用胶管较硬而致肠穿孔,或因方法不当(非虹吸法),注水量太多致肠穿孔;偶见诊断性钡剂灌肠中发生肠穿孔的报道。肠穿孔后不但死亡率高,而且给判断病变范围及根治性手术带来困难。
&&& 3.水中毒:水中毒多见于乳幼儿。此外,新生儿期用大量低渗盐水洗肠,输液过量或过快;年长儿先天性巨结肠,伴有慢性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常有细胞性或间质性水肿,在洗肠或输液不当时,也容易发生水中毒。急性水中毒主要累及脑、心、肺:脑水肿症状为恶心、呕吐、昏迷或抽搐;也可出现心力衰竭或肺水肿。为预防水中毒,要严格控制输液量;洗肠时用等渗盐水,不能用肥皂水等低渗液体;要用虹吸法,不得用灌肠法洗肠。
&&& [诊断] 诊断先天性巨结肠,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确诊则需要X-线钡剂灌肠、直肠肛管测压、直肠活检、组织化学等客观检查方法。
&&& 新生儿巨结肠的症状需要与胎粪性便秘、肠闭锁或狭窄、肛门直肠畸形等病鉴别。用小指肛诊后,巨结肠病儿能大量排出胎便及气体,随之症状缓解。因此,对新生儿肠梗阻,常规做肛诊检查,不仅有助于诊断和治疗新生儿巨结肠,而且可避免或减少错误诊治。
6个月以上病儿,有慢性便秘等症状、又有新生儿巨结肠史,诊断先天性巨结肠较容易,否则须除外肛门直肠畸形等病所致续发性巨结肠,以及克汀病、饮食性便秘、特发性巨结肠等症。肛诊时,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的肛门紧缩,直肠明显扩张积便或积气;普通型先天性巨结肠的直肠壶腹消失,处于紧缩(不是狭窄)状态,但这种状态并不恒定, 直肠可因积存粪便而被动扩张。故不能根据肛诊检查结果确诊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分型。另外,肛诊时还要注意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粪便的气味、性状等特点。
再次强调,对先天性巨结肠病儿必须做肛诊检查,一是有助于诊断,二是有利于鉴别。
(一)确诊方法
1.X线钡剂灌肠:X线下钡剂灌肠为常用而主要的诊断方法,是判定病变范围和选择术式的重要依据。钡剂灌肠目的是显示痉挛段及其上方的扩张段,因此确认扩张段即可,不要过多灌入钡剂继续向上检查,以免加重病儿腹胀及其危险。痉挛段范围在降结肠以下者,侧位显示最清,故一般仅撮带肛门标记的侧位X光片,但痉挛段达脾曲以上时从正位观察才能全面(图1)。X线钡剂灌肠的诊断率,目前仍徘徊在90%左右,其原因主要有三:①新生儿巨结肠确诊困难,一般认为新生儿巨结肠的形态学改变,生后二周才形成,有的需要3-4周甚至几个月。尽管开展了灌肠后24-48小时,动态观察钡剂贮留或排泄的功能性改变,但梗阻症状很重时,钡剂灌肠后必须洗肠或手术,不允许延迟观察;并发肠炎时,难于保留钡剂达24小时以上。②对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尤其是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难与特发性巨结肠鉴别。③对特殊型先天性巨结肠易于漏诊或误诊。
给张树成医生留言:
给张树成医生的留言列表
&&&&shanhetao&& 00:00
张医生您好,生物反馈加经皮骶神经电刺激治疗,效果非常好,疗程1个月,每天两次,每次1小时,是不是在里面加入膀胱植入器啊?如果不是的话是不是类似于针灸之类的?
&&&&&& 00:00
女:40岁,尿频3年,坐下时尾椎骨疼,看了您的关于尿频的文章,本人觉得可能是神经性尿频,如何治疗?谢谢!!
&&&&easharosonlu&& 00:00
提问:巨结肠术后排便问题
所患疾病: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我儿子今年10岁,出生后十多天,在北京儿童医院做的巨结肠手术,切除了有一尺多长。近十年来,一直有污便情况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从没有对污便情况进行过冶疗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孩子越来越大,我们作为家长的平时怎么帮助他,才能缓解这种症状
医生回复:&&&&&&&& 00:00
巨结肠术后污便,便失禁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心理发育以及躯体健康,患儿,主要指学龄儿童会出现身上有味,同伴歧视,逃学,饮食受限,焦虑,紧张,叛逆等等一系列的症状,即使部分患者症状轻微,仅仅有少量的污便,漏便,将来到青春期,也会由于自身的缺陷而产生自卑的心理情绪,因此,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巨结肠术后的这些问题,坚决杜绝打骂,体罚患儿的情况出现,应多予以鼓励,开导,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饮食:平时生活中多多体会那种饮食容易导致患儿出现症状,比如冷食,辛辣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
2.避免稀便,腹泻:也是注意饮食,避免出现胃肠炎
3.排便训练:这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各种排便异常都很关键,由于很多患者在出生后就一直没有像正常儿童那样养成定时的排便习惯,由于肛肠疾患,一直是有便就排,哩哩啦啦,没有养成正常的排便反射,因此家长应该协助患儿建立正确的排便反射,具体措施就是:每天定时排便,每次排便一定竭尽所能排净大便,每次排便之前尽量憋一会,到不能忍住为止。
4.行为训练:每天练习提肛动作,模拟憋便,每天至少300次以上
5.药物:可以适当口服健脾,肠道微生态制剂,但缺点是容易反复。
6.上述效果坚持2月,如果仍有症状,建议来我们这里做生物反馈加经皮骶神经电刺激治疗,效果非常好,疗程1个月,每天两次,每次1小时。这种方法是目前治疗各种畸形术后污便便失禁的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安全,无副损伤,建议您来诊检查治疗。
&&&&leismaolei88&& 00:00
提问:宝宝屁股上方有一凹陷,会是脊柱裂吗?
所患疾病:
宝宝屁股上方有一凹陷,怀疑是脊柱裂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女宝宝现三岁了,出生就发现屁股上方有一凹陷,在屁股正中,被挤在一起,掰开屁股能看见一凹洞,皮肤颜色正常,无毛发,能看见底,用手能触及尾骨尖。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没有治疗过,孩子喜欢运动,没感到有什么问题,就是偶尔尿床。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无意中听可能会是脊柱裂,十分害怕,特来咨询,十分感谢!
医生回复:&&&&&&&& 00:00
有可能,如果你怀疑,可以去医院做个腰骶椎的X光
&&&&limswmyinqin&& 00:00
提问:二十七个月小孩便秘
所患疾病: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27个月
自小吃奶粉 长期便秘 2~3天便一次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长期喝清火宝
偶尔用开塞露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有什么好的方法
医生回复:&&&&&&&& 00:00
婴幼儿便秘的发病率高,病因多种多样,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器质性的。治疗上首先应该先做检查,除外肛裂,先天性巨结肠等肠道病变,检查的项目为:钡灌肠、肛门直肠测压。如果检查发现没有肠道异常则考虑为功能性。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病因目前很多都不清楚,但不建议长期进食清火类的药物,会导致患儿体内环境的失调,影响发育。治疗上建议如下:
1.注意饮食:多吃些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多饮水,不偏食挑食,少喝牛奶(有的牛奶蛋白过敏可导致便秘)
2.排便习惯训练:首先要清除肠道积便,然后每日定时排便,如超过2日未排便,可用开塞露,手法,洗肠等手段协助排便,但必须是定时,协助建立排便反射。
3.药物: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即合生元,益生元等,酸奶喝金双歧,四连康也是常用的制剂。
4.一些传统疗法:可将食盐炒热,外包裹毛巾,热敷肚脐,千万注意别烫着。或者艾灸中脘,关元。
上述治疗必须严格坚持,至少1年,如果无效,来医院做便秘的专项检查,包括:结肠传输实验,排粪造影,括约肌肌电图,肛门直肠测压,直肠粘膜感觉阈值等
张树成医生尚未开通网上咨询服务。 。也可以给医生留言(但此处不保证医生能及时给您回复)。
如果您很熟悉并信任
张树成 医生,或者
张树成 医生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您希望尽快得到
张树成 医生的服务,请填写您对该医生的留言,我们会尽快联系该医生,并尽早帮
张树成 医生开通网上咨询服务。 您的留言申请不仅给您带来方便,也会使更多患者受益。
直接给医生留言,请详细描述您的问题。
您的联系方式:
请留下您的有效联系方式,便于医生回复后我们及时通知您。
患者 shanhetao 给留言
张医生您好,生物反馈加经皮骶神经电刺激治疗,效果非常好,疗程1个月,每天两次,每...
女:40岁,尿频3年,坐下时尾椎骨疼,看了您的关于尿频的文章,本人觉得可能是神经...
已开通网上诊室同专业医生
该院同科室医生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未经本站授权,请勿转载本站内容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京公网安备
法务支持:北京市国汉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朝阳区建华南路17号三层307室 公司总机: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角隐亭咖啡因口服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