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赘生物是什么?

播放列表加载中...
正在载入...
分享视频:
嵌入代码:
拍下二维码,随时随地看视频
谁见多识广,看看这个生物是什么?
上 传 者:
内容介绍:
谁见多识广,看看这个生物是什么?
我来说点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京网文[0号 |
| 京公网安备: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京)-非经营性-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403号
<img src="" width="34" height="34"/>
<img src=""/>
<li data-vid="">
<img 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img width="132" height="99" src=""/>
在线人数:
<li data-vid="">
<img 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img src="///img/blank.png" data-src=""/>
<img src="///img/blank.png" data-src="http://"/>
<li data-vid="" class="cfix">
src="///img/blank.png" data-src=""/>
<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li data-vid="" class="cfix">
src="///img/blank.png" data-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没有数据!
{upload_level_name}
粉丝 {fans_count}
{video_count}
{description}生物学是什么?
 来源:中华读书报 方舟子
即将过去的二十世纪,毫无疑问是属于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的世纪。在一、二十年代,摩尔根创建了染色体遗传学,遗传学结束了空想时代;在三、四十年代,由怀特、费歇、荷尔登开始把群体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进化论的遗传问题,由此形成的进化论“综合学说”至今仍然是生物学的主流学说;在四、五十年代,艾菲利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华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模型,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在六、七十年代,遗传密码被破译、基因调控机理被发现、基因工程被发明;在八、九十年代,我们终于能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癌症、生物发育的机理。在百年之内能获得如此众多、重大的成果,使得生物学成了最为繁荣的学科之一,乃至吸引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科学家,特别是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改而从事生物学研究。现代生物学的成就,也离不开物理、化学方法的应用。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拓展、深入、细致,几乎所有的生物学家都成了坚信物理、化学原理可以解释一切生命现象的还原主义者,因此也往往陷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而把活生生的有机体彻底地还原成了分子。今日大多数的生物学研究者,特别是那些从别的学科交叉过来的研究者,其实都未受过系统的生物学教育,对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思想并无透彻的理解,甚至一出了本专业就茫然无知。我们只要看看那些以“生物学家”的身份批判进化论的原教旨基督徒的言论,就会发现他们对进化论这一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完全是外行的水平。因此,不论是对生物学研究者还是外行人士,都迫切需要能对一百多年来生物学的发展进行总结介绍的著作。这样的著作不同于中学的生物学课本或大学本科的普通生物学教材,并不仅仅是罗列生物学的事实、理论,而且能够在知识介绍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全面总结生物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从哲学的高度深入浅出地阐明生物学的思想、研究方法,使得读者对生物学的历史和现状能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也就是说,它不只是要让读者知道生物学有什么,更要让读者明了生物学是什么。很显然,只有亲身经历、参与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并且具有渊博的生物学各分支的知识和深刻独到的哲学思想的科学大师才能担此重任。在当今生物学家中,恐怕再也没有谁能比哈佛大学的退休教授恩斯特·迈耶(ErnstMayr)更能胜任这个工作了。他是在四十年代为进化论“综合学说”的最终建立居功最伟的四位前辈大师之一(另三名为杜布赞斯基、朱利安·赫胥黎、辛普森),在1942年发表的《分类学和物种起源》(SystematicsandtheOriginofSpecies)乃是进化生物学的经典名著。在晚年,迈耶转而研究生物学的历史和哲学思想,分别在1982年和1988年出版了《生物学思想的发展》(TheGrowthofBiologicalThought)和《走向新的生物学哲学》(TowardaNewPhilosophyofBiology)两部巨著。但是这两部著作篇幅太大、太专业了,不要说一般读者,即使是生物学家也很少会去读它们。在1997年,在这两部巨著的基础上,迈耶出版了一本同时面向专家和外行、中等篇幅的新著《这是生物学:生命世界的科学》(ThisisBiology:theScienceoftheLivingWorld),为一百多年来的生物学、也为迈耶本人的生物学思想做了一个漂亮的总结。这正是一部试图全面介绍、总结生物学的历史和现状的著作,事实上是一部生物学的进化史。它介绍、分析、评判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在历史上出现过的种种假说和理论,讨论了“生命是什么?”、“科学是什么?”、“科学怎样解释自然界?”、“科学怎样解释生物界?”、“科学进步吗?”、“生命科学是怎样构建的?”、“生物学中关于‘什么’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生物学中关于‘怎样’的问题(新个体的发育)”、“生物学中关于‘为什么’的问题(生物体的进化)”、“生态学想解决什么问题?”、“哪里是人类在进化中的位置?”、“人类道德能够用进化论解释吗?”等不仅对生物学家,对一般读者也绕有趣味的生物学的基本问题。对外行的读者,它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著作;对专家而言,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学术论著。的确,这是一本可以反复地阅读、仔细地回味的难得的科学佳作。在这里我不想详细地介绍该书的内容,而只想讨论贯穿于全书的生物学的哲学思想。迈耶认为,当代盛行的科学哲学是以物理学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事实上是物理学的科学哲学。不管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还是库恩的历史主义,都不适用于生物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推理,完全排除历史描述法,而生物学(其实还有天文学、地质学)则必须同时使用归纳-推理和历史描述法。经典物理学的哲学思想是本质论、决定论、普适论和还原论,而这些都不能用于研究生物体。要研究生物学,必须考虑群体(与本质论相对)、几率和偶然性(与决定论相对)、多元性(与普适论相对)和整体(与还原论相对)。因此迈耶认为生物学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新的科学哲学。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生物学的科学哲学要完全排斥、推翻物理学的科学哲学。就象物理原理在生物界也适用一样,物理学的科学哲学在生物学也未必就是不正确的,只不过不充分,不足以解决生物学的哲学问题,而需要加入生物学特有的新观念。迈耶反对当前在生物学界盛行的还原论,而主张机体论(organicism)。机体论或整体论(holism)是一种早在二十年代就被提出来的哲学观念,其要旨是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各个部分被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时,即出现了新的性质;这些性质不能用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及其相互反应来解释。应用于生物学,即是认为生物体存在不能用物理、化学原理来解释的特有现象。但是与旧的机体论不同,迈耶认为整体的新性质并不神秘,而是可以由遗传程序和进化来解释。这也就否认了在物理、化学运动之外存在神秘运动,也就与现代还原论没有冲突。所以,迈耶的机体论,实际上是一种与还原论相结合了的新的机体论,在我看来,与结合了机体论的现代还原论并没什么不同。(真正与还原论相冲突的是盖娅论,本人将对此另文批评。)迈耶认为,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可以归纳为研究生物功能的和研究生物历史的(也即进化)两大类,而要完整地理解生物现象,必须从功能(他称为“近期因素”,proximatecausa?tion)和进化(他称为“终极因素”,ulti?matecausation)两方面加以研究,前者回答的是“怎么样”,后者回答的是“为什么”,缺一不可。比如说,我们在细胞中发现了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由什么基因编码,有什么性质,与其他分子如何反应,在细胞中起怎样的作用,等等,这是功能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所研究的问题。但是,仅此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知道细胞为什么会有这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是怎么演变来的,与其他生物体的同源蛋白质有何不同,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等等,则是进化生物学的任务。迈耶认为功能现象通常用实验方法研究,而进化现象则用历史性描述、推理的方法。这种看法未免略嫌过时。近二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与进化生物学的结合,进化生物学的研究也大量地采用实验的方法。即使在群体水平上,进化生物学也离不开实验方法。比如,在五十年前,迈耶只能根据历史现象(例如化石)和野外观察推导新种生成的机理,而现在的进化生物学家却可以通过实验手段验证这些机理,甚至创造出新物种。实际上,该书的一大缺陷,即是过分强调功能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区别,而把重点放在了那些研究生物历史因素的学科上(只有一章是介绍功能因素的研究的)。作为一部试图全面总结生物学的著作,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总之,这是一部并不完满的、留下了许多问题的著作。一部优秀的科学著作并不是宗教的经书,不是要试图给出所有的答案,而是要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这是生物学》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部优秀作品。
一周图片排行榜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陈培永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 祝黄河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突出的国家,中国对于推动G20机制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尽可能地释放中国的能量,提升中国的战略能力十分必要。  抗联精神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升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核心价值;抗联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民族志节精神,体现了民族气节的崇高风貌;抗联精神是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体现
光明网版权所有这是什么生物?龙?
这是什么生物?龙? 10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10;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10;&#10;&#9;
这图PS过的吧,如果是真的早轰动了
龙只是中国古代部落里的图腾组合而成!那个时代每个部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图腾,有蛇,鹰,雨,马,鹿等等!由于某个部落打了胜仗为了表示自己成就就取下每个败了的部落图腾一部分加在自己图腾上!龙就是这样出来的!
真的很奇特啊。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啊
是不是变异的泥鳅或者这张图片被人做了手脚
两腮PS的不太自然
传说中的吧
应该是水生物
没有见过啊
可以请专家看看。
是“龙”。
是工艺品吧。
蛇和鱼的杂交吧
相关知识略懂社热议等待您来回答
神话传说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量子生物学是个什么鬼?
已有 8000 次阅读
|系统分类:
上一篇我们讲了自由意志的问题,因为自由意志与因果律挂钩,所以当发现不遵循因果律的现象,自然而然也就让人想到自由意志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各路人马争吵了上千年也没有明确的结果,现在有了新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手段,当然这个问题会继续吵下去。您要问:吵这个东西有意义吗?有意义。君不见成功人士们谈个人经历,上来就是从小家里很穷,父亲很穷,母亲很穷,如果有保姆的话那保姆也很穷,总之在一个穷困潦倒的世界里,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对吧,这是经典的鸡汤模式,相似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如果你说,好吧,其实你的人生经历是决定的,穷不穷以及个人奋不奋斗与你的成功没有关系,你觉得那帮老板们会不会派马仔过来砍你?对吧,所以对科学知道不多的老板们会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而对于职业科学家来说,我们既然相信因果律,那自然就不得不接受决定论。好了,关于自由意志这部分到此为止,咱接着来侃下一个问题:量子纠缠与一般生命科学的关系,或者说,量子生物学是个什么鬼?&========================================================量子生物学(Quantum Biology)当然不是一个新概念,很久很久以前就有。源头就是薛定谔,1944年写了本至今也很有影响力的书:《》(What Is Life?)。薛定谔是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虽然不是专业的生物学者,但这本书写的相当的忽悠,并且忽悠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物理学家投身于生物学的研究,例如Crick。这本书不长,翻来覆去讲一个概念,就是细胞很小,但原子更小,若生命的基本单元是原子(Atom),则因为随机性的缘故不可能产生稳定的变异并且遗传,所以生命应该研究分子(Molecule)。这本书成功的预言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并且显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领域。将这本书当成圣经的另一个学科是:生物信息学,或者叫计算生物学,或者叫理论生物学,或者叫量子生物学,总之名字变来变去但都是一家的。一般认为量子生物学或者量子生物化学(Quantum Biochemistry)由法国科学家和夫妇在上世纪50-60年代创立,量子生化算是量子化学的一个分支,后来咱请教专门搞药的红雨兄,说这对夫妇在量子化学里有名吗?答:不是很有名,主要是牛人太多了…因为薛定谔方程只能精确求解氢原子的电子轨道,而超过一个电子的体系没有办法求解轨道,所以Pullman夫妇发展了一种基于经验的估算方法LCAO(Linear combinations of atomic orbitals,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法),貌似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解释某些带苯环的芳香烃可以致癌,而其他则不致癌,这些结果也写到他们夫妇1963年出版的专著中【1】。1975年,其时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的江寿平先生等人翻译了日本学者的专著《量子生物学入门》,介绍了当时量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当时的最新进展【2】。1981年底,前苏联的学者Aleksandr Sergeevich Davidov出版了一本专著讲生物学和量子力学【3】,后来这本书于1990年被翻译成中文《生物学与量子力学》【4】,主要探讨的不是量子而是电子在生命系统中的重要性。所以量子生物学应该称为“电子生物学”才比较合适。1989年,刘次全先生等人编著了《量子生物学引论》【5】,次年刘次全先生与江寿平先生合作撰写了《量子生物学及其应用》一书【6】。江寿平先生是国内最早从事理论/计算生物学研究的学者之一,64年与徐京华先生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上发表论文,从热力学的角度讨论生化反应【7】。后来可能是文革的缘故,再发表论文的时候已经是十年之后,也就是1974年与周国城教授(Chou Kuo-Chen)在中国科学A辑上发表关于酶反应的理论研究,并且是全英文稿件【8】。在江寿平先生翻译的入门书里【2】,提到了1970年成立的国际量子生物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Quantum Biology, ISQB),成立的时候会员不足百人。因此看上去好像很弱的样子。这个组织好像后来又换了马甲,改名为国际量子生物学与药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Quantum Biology and Pharmacology, ISQBP),另外1967年还成立了一个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 IAQMS)。上面提到的也是发起人之一。很有意思,要求是65岁以下的院士不超过35个,但65岁之上则没有要求,所以2006年的时候这个学院大约有90个院士。ISQB, ISQBP以及IAQMS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其中2013年因分子动力学获诺奖的于1979年获得ISQB的“杰出贡献奖”(Awardfo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而同年另一位获奖者也是1993年ISQBP的年度奖励(Annual Award)。量子生物学至今仍然是研究活跃的领域,2016年6月。ISQBP的目标是为化学家、药学家和生物学家提供讨论平台,扩大和延伸生物学、化学、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发现、药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领域计算方法的影响力。量子生物学是中国生物信息学的前身,其主要承诺是从电子的角度研究生命现象,并且逐渐演变成为当今生信三大研究方向之一的结构生物信息学领域,只是研究的重点已从电子改为三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此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始,我国早期的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者开始关注序列数据,也就是分子而不是电子,因此后来形成三大研究方向的另一个即序列分析领域。当然,近年来物理学和生命科学发展都很快,出现了很多新技术和新思路,例如我在微博上的一位好友,与合作者实现了,这当然是量子生物学的研究,虽然与生信没有关系。最后做个总结:第一,施老师讲的挺好的,朋友圈里一堆吐槽量子生物学是个什么鬼,人家也是发过诺奖的领域好不好?量子生物学做了几十年,不能算是新学科了吧?第二,虽然咱数理学的渣,但这里咱还是得说,数理很重要,物理学家们随便整个手抄本就能忽悠大家几十年还不亦乐乎的,这不,引力波刚发现了不是,搞的所有人都跟打鸡血了一样疯狂的刷微信。第三,你看,物理学重要问题又少了一个,很多很多年前就有物理学家讲了,漂亮的姑娘们都让人挑走了,现在就剩下那些不漂亮的了。咱生物学美女多撒,大把的问题可以做,什么东西都没有讲清楚,所以还是搞生物有前途,尤其是生信。昨晚上一众好朋友在讨论引力波,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能赶得上老爱的相对论了吧?兄弟我很负责任的答:差不多也就跟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有的一拼,再努力个两百年没准就进入阿基米德时代,然后再过个四百年我们就进入地心说,然后再过个一千年差不多进化到万有引力,然后当我们成为后人们眼中的上古时代的蛮夷时,差不多也就有了生命科学的相对论。所以慢悠悠做吧,急不来。&&参考文献:1.Bernard Pullman, AlbertePullman. (1963) Quantum Biochemistry. Interscience Publishers2.永田亲义著,陶宗晋,江寿平译,孙玉昆校。(1975)量子生物学入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A. S. Davydov,(1981)Biology and Quantum Mechanics,Pergamon Pr4.(苏) A.C.达维多夫,(1990)《生物学与量子力学》,科学出版社5. 刘次全,温元凯,曹槐,陈洪编著,(1989)《量子生物学引论》,科学出版社6.刘次全主编,江寿平审校,(1990)《量子生物学及其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7.徐京华; 江寿平,(1964)生物化学反馈反应的研究Ⅱ.简单系统的热力学特性,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4(4): 374-380 &8.Kuo-chen C, Shou-ping J. (1974). Sci Sin., 27(5):664-80.
相关专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薛宇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1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宫颈赘生物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