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一中湖南大学北校区宿舍舍宿舍安逸吗?

  2011年仁寿一中城北校区高中一年级学生张又升日晨在学校突然死亡,该学生是四川省仁寿县仁寿一中的在校住读生,11月8日清晨七点发现花季少男惨死在教学楼旁边,校方竟然没在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到现场,而是在当日上午九点过才通知家长去殡仪馆。一夜之间天人永隔,看着孩子的尸体家长悲伤欲绝!据家长后来了解,头晚十点过室长就向班主任老师报告该学生未回寝室,班主任老师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家长,更没有马上组织积极寻找,竟然极度不负责任的认为学生回家了,而该校住读学生离校却必须要班主任的条子才能出门。可见这个学校多么的不负责任,多么的想当然!这样的学校你还敢把孩子托付他吗?!   
从事发至今,校方始终不断推诿、逃避责任!家属忍着悲伤和校方对话,校方却毫无诚意!校长一面说学校确有失察,一面却说自己表态不算数;下午教育局长也参加了同家属的对话,居然表态也和校长同出一撤,说自己表态也不算数!如此官场做派,令家属悲伤欲绝,不知天理何在!   
难道我们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为了有一天接回一具冰冷的尸体?!难道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试问一个连基本责任都不敢承担的学校,还能指望它教育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吗?!仁寿一中,你必须给我们一个答案,必须给死者一个交代,必须给家长一个说法!
仁寿一中不具备招生条件的教室和宿舍却注满了2500名学生,不安全因素太多,严重违背了教育法和教育部有关法规。这样的环境你能放心让你的孩子去念书吗?
学校根本不具备招生条件,连土建都没有完成就进行招生,安全防范没到位, 天理何在,就这样一个生命结束了,悲呼痛载.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仁寿一中城北校区高中一年级学生张又升日晨在学校突然死亡,给家庭和父母带来极大的震惊和悲痛,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        1、7日晚上十时,张又升寝室室长向值班老师报告张又升本人未在寝室,请老师找寻,该值班老师漠然处之,不理不问,是造成张又升之死的直接原因。        2、8日早上发现张又升躺在教学楼的地上时,未打120进行急救,是造成张又升死亡的第二个因素。        3、学校为了推卸责任,淡化事件,直接将此事交与110处理,在未通知家属到场的情况下,将张又升直接运送火葬场,严重伤害了亲属的感情,掩盖了事实真相。        4、学校对应该负的责任,任意淡化、推诿,与亲属造成对立情绪。        5、学校对善后处理,尽力推诿,把矛盾扩大化
  这是肯定的,肯定要有说法的,不然天天去学校闹
  孩子的离世已经够让家长伤心了   又遇到这样不负责的学校,   无疑是雪上加霜
  如果这是这样,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jy-15 00:22:00    仁寿一中城北校区高中一年级学生张又升日晨在学校突然死亡,给家庭和父母带来极大的震惊和悲痛,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            1、7日晚上十时,张又升寝室室长向值班老师报告张又升本人未在寝室,请老师找寻,该值班老师漠然处之,不理不问,是造成张又升之死的直接原因。            2、8日早上发现张又升躺在教学楼的地上时,未打120进行急救,是造成张又升死亡的第二个因...........  -----------------------------可怜的娃娃啊
  典型的不负责啊
  @jy-15 0:16:26   2011年仁寿一中城北校区高中一年级学生张又升日晨在学校突然死亡,该学生是四川省仁寿县仁寿一中的在校住读生,11月8日清晨七点发现花季少男惨死在教学楼旁边,校方竟然没在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到现场,而是在当日上午九点过才通知家长去殡仪馆。一夜之间天人永隔,看着孩子的尸体家长悲伤欲绝!据家长后来了解,头晚十点过室长就向班主任老师报告该学生未回寝室,班主任老师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家长,更没有...........  -----------------------------  这样的学校确实该好好整治一下了,学校安全措施是怎么落实的,家人们怎能将孩子送入这样的学校,简直就是送入地狱。
  严重关注!
  听说是自杀?有谁知道真相。
  啥子情况喔,求真相!
  听说是被推下去的
  强烈觉得应该顶上去 ,中年丧子之痛。大家应该要于理解
  好久没看到我们班主任,方良元了哦。。。离开清水就一直在仁寿一中当校长。。。
  有可能是学校不小心杀了人。不然不会不告诉家长直接送殡仪馆,又是谁出具居民死亡证明。到底死因是什么?
  不要对仁寿县抱任何希望了。他们的“维稳”工作是高压的。。。。。。    最好的办法是找媒体曝光仁寿。。。。。。    国内的媒体也淡球疼!最好是找河对岸的媒体朋友帮忙曝光。。。。。。    中国的国情就是这个样子,你不闹大点,他们当官的是不得管你的。。。。。。  
  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去,永远不能唤醒麻木官员的良知。他们只考虑自己的乌纱帽,虽然满口以人为本,却一直蔑视年轻的生命。去年仁寿一中也死了一个,也是粗暴的解决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身和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次更是如此,在仁寿一中新校区完全没有招生资质的情况下为了利益盲目招生达两千四百多人,整个新校区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安全性很差的状况下不顾一切的开学,从而酿此悲剧!
这件事不给大众一个真相,仁寿就是黑暗。  我们要最起码的真相。  到底是他杀、自杀、还是意外事故。  我们要最起码的真相。  
学校严重的不付责任,严查....一定要严肃处理这件事情
kao ,原来是母校出事了。。。。      变了。。
杀了方良元,干掉教育局,然后一路跑向西
擦他吗的,仁寿这些垃.圾B,仁寿要没有这些垃.圾B,早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当官的全是些贪.B,欲望.B,仁寿全县人民都被这些B人害了,我特么就不明白了,仁寿这些当官的都是2货?
草,三个字:太井了
多收一个学生就多好多钱,仁寿本来就出贪官。
-。-母校啊。。回去问下妹妹~~
仁寿一中校长方良元,中饱私囊,贪污公款。旧一中,学校修建石碑,贪污甚多。一月经常不在学校,新一中,又私自与城建局协商,降低学校成本。又是贪污。从10级开始多数一中人都知道。方良元,论罪该死。枪毙不为过。 这次新一中死人了,他想私了,息事宁人,怕的是把事情闹大,表面上是好的,其实他怕把他所有的恶行都查出来,要是国家管的话,就应该给仁寿一中所有的人一个交代,早日惩罚这个败类。
楼主辛苦了                欢迎到 男人看女人看 看看
  31#:liradar
回复日期: 14:00:00  太搞笑了,不就是想赔钱吗,真是的,要吗是自己调皮捣蛋掉下来,要么是学习压力大跳楼。  你就是一个哈P
你要是在老子面前肯定砍死你。。
  额 母校华心的路过····
  母校,我们为你难过!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  顶☆☆☆☆☆☆☆☆☆☆☆☆☆☆☆☆☆顶  顶☆☆☆☆☆☆一辛苦了一☆☆☆☆☆☆顶  顶☆☆☆☆☆一谢一谢一你一☆☆☆☆☆顶  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向社区举报违规内容
仁寿一中貌似还是国重的嘛
锤子一中哦
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就这个批样子
读书的性质变了
成了变相的买卖学生了。。。
  贪官污吏一手遮天
天高皇帝远
事情没有一个突破口 很难伸冤啊。。。
  那个liradar你他妈啥玩意,孩子死了你说那些屁话你真他妈不是人,你就该死然后你家人好去讹钱,你站我面前我他妈踹死你狗杂种!
  这几天看了马航失联事件、蓝可儿、南大碎尸案那些,然就想到了仁寿一中的这个死人事件,都过去两年多了,那是我还在读高三貌似。原来真的有人评论啊!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忆仁寿一中
核心提示:是一所七十年代初建立的,面向县城招收初中生的中学,县城里的同龄人都读的民中。城里还有一所中学,那就是大名鼎鼎、始建于1764的鳌峰书院——现在的仁寿一中。1973年初夏,初中快毕业之际,听说读一中要考试,搞得...
我初中读的仁寿民办中学,是一所七十年代初建立的,面向县城招收初中生的中学,县城里的同龄人都读的民中。城里还有一所中学,那就是大名鼎鼎、始建于1764的鳌峰书院——现在的仁寿一中。1973年初夏,初中快毕业之际,听说读一中要考试,搞得同学们有点紧张,毕业前一个月,每晚都去上晚自习。民中校条件差,我们在教室外挑灯夜战,复习迎考。记不得为什么教室里没灯了,学校在教室外拉起电线,点亮几支200瓦的大灯,摆了一些长条桌供同学们使用。那个年代,从来没上过晚自习,在这种环境下晚自习,平生也仅此一回,觉得十分新鲜。是否有高中入学考试记不清楚了,后来城里的民中毕业生,只要愿意读的都收到了仁寿一中的入学通知书。
70年代,一中校在县城南郊。城里叫得出名字的只有南街、东街和北街三条街道。从南街出去,经过一个丁字路口,往前走右边小山坡上是我曾接受过三年学前教育的县机关幼儿园,再往前走,路边是一排长约百米、住有老红军邓大爷的居民区,居民房对面是蔬菜大队的菜地,过了煤建公司和血防站(后叫防疫站,现在叫疾病控制中心),再上一个陡坡,下坡就到一中校了。记忆中的母校是那样宁静,秀丽,绿树成荫,花木扶疏,曲径通幽,灰墙环绕。校门在公路边,朴素的木质大门,油漆斑驳,路基比校门高出1米多,下一个小坡才能走进校门。校门左侧有一间小屋用做门卫和收发室,经过收发室就进入一条约一米五宽的三合土通道,校园内两条主要通道呈交叉十字形,通道两边是茂盛的木槿花,四季常青的叶子,夏天盛开白花,旁边还栽有一些柑子树,开花时沁人肺腑,满园飘香。大约走60米,来到一个小十字路口,往左走,上一个小坡可以到“女生院”。女生院是一座很漂亮的西式洋楼,宽宽的回廊,大大的落地窗,厚厚的空心墙(里面夹有棉花)保暖又隔音,重重的门,很有家的感觉,洋溢着西方文化和情调。往右走,百米开外的小坡上也有一栋洋楼,是与女生院同年修建的,总务处和部分单身教师合用。总务处洋楼前面的平房是男生宿舍,后面或侧面是学校的校办工厂,曾几何时,校办工厂生产“666”农药和“920”猪饲料,负责校办工厂的前教导主任张俊英老师还在农村同学中宣传过“喂920,一两个月就可以把一只架子猪催肥”。小十字路往前走,左侧是品字型布局的三栋教室楼,前面那栋兼做办公楼,后面的两栋教学楼都是两层,共有6个教室的楼,七五级用左侧的楼,七四和七六级用右侧的楼。两栋楼中间有一块约600平米的空地,还有一个篮球场,是同学们下课休息玩耍的地方。往前走的右侧是学生食堂。一中的校园虽不大,估计占地有60亩,但因为有很好的绿化和两座西式别墅,校园多了一些精致和想象的空间,让整个校园充满韵味和典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和思考真是一种享受。短短两年读高中的时光,校园的美景却无时不刻、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我们的心灵,这种文化的熏陶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30年后,我主持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新校区时就特别重视校园的生态与绿化建设。
中学是把毕业的年份定为入学的年级,73年一中校共招收了七五级6个班。我被分到四班,并被指定为班长。城里的男生有罗雨、钟继建、魏星、吴文全、张旭。城里的女生也有好几个,除此之外就是来自陵阳花瓷公社和高店公社的农村同学。全班约40个同学。开学后几天,从五班转来一位新同学,叫尹克勤,喜欢打篮球。尹克勤、罗雨和我都是“袁体委的部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县体校的运动员,我是乒乓队的,他俩是篮球队的。当年仁寿县很重视体育竞赛,常年组织中学生集训,每年都代表县上参加乐山地区的篮球和乒乓球比赛,能拿到很好的成绩。“袁体委的部队”在集训时吃免费集体伙食,这在生活都很清贫的七十年代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有嫉妒心的同龄人讥讽我们是“吃油大”的。尹克勤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爱打架、被认为是很调皮的学生。我们的班主任叫李德才,教政治,是位很严厉的老师。正因如此,学校才把尹克勤从别班转过来交给李老师管。
李老师的确很严厉,第一次班会就为一件什么事对全班同学大发雷霆,对当事人提出了相当严厉的批评,搞得全班同学大气都不敢出,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后来时间长了,才了解李老师其实是个和蔼的人,第一次对大家“凶”,可能是李老师担心城里的学生不服管,所以一见面就烧了第一把火。高中第一学期的学习风气十分浓厚,每晚都要上两个小时的晚自习。晚自习时,李老师总是安排一个叫杨利群的女同学先给大家读报纸,然后李老师把该讲的事很快讲完,就开始给我们讲故事,讲他在仁寿师范读书时每天要练n篇毛笔字(李老师的毛笔字写得真的好,至今我保留的一份家庭通知书上还有他用毛笔给我写的评语),还讲他读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第一学期班会或晚自习时,李老师都会给我们讲一段《三国演义》,同学们听得十分入神。《三国演义》我读过两三遍,也许最后一遍就是在李老师的影响下重读的。李老师通过这种“又打又诓”的办法真还在全班同学心目中树立了威信。
一中的老师大多有些名气,进校后就耳闻教数学的“梁三角”和“范几何”的大名。范老师叫范仪仁,上我们班第一学期的数学课,他个子矮小,每节课开始时都会踮起双脚、长伸手在黑板的顶端写下一排秀丽的行书,一节课下来,写满整个黑板,板面很整洁,课间时值日生擦了黑板后,第二节课范老师又会写满一黑板。范老师写板书很有考究,不少写,也不多写。有的老师,上一次课自己要擦几次黑板。范老师教我们的时间并不长,但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我也成为一名教师时,范老师都是我心目中的榜样之一。“梁三角”叫梁栋,山西人,因个人历史问题被划成黑五类,75年被“解放”后又重执教鞭。由于梁老师说一口南腔北调,还夹杂仁寿方言的山西普通话,同学们听课有些吃力,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学校为我们换了另一位数学老师梁伯勋。这位梁老师也是位资深数学老师,建国初从四川大学数学系毕业,是我初中同班同学梁凡的父亲。凑巧的是,梁老师又是我现在工作的学校里一位已退休老校长的同班、同寝室的同学。梁老师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事是,一次他讲数轴上的自然数有无穷多个时,拿着粉笔的手指向前方,从讲台的一端低着头走到另一端。把全班同学都逗笑了。
教语文的老师叫牟宗义,牟老师留给我的印象是“茶壶里装汤圆,有货倒不出来”,他讲课时,眉头总是皱在一堆,有很多话要说,又好像讲不出来,学生们都替他着急。牟老师教了我们一段时间就调离了一中校。接替他给我们上语文课的老师叫邓凤群,是语文教研组组长,她上课板书工整,重点突出,讲课文条分缕析,非常具有感染力。她讲的华老栓为治儿子的痨病去买人血馒头的课文(鲁迅的《药》),至今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史地课是一位刚从沐川县调来的陈老师给我们上的。陈老师又矮又黑又瘦,操起一口爆破音很重的沐川方言讲课,板书也很差,但陈老师上课还比较认真负责,讲起陈胜吴广起义的那段历史还是头头是道的。不知是否是因为陈老师的教师基本素质弱一些,听他的课兴趣不大,后来在我保留的成绩单中,史地的成绩最低,两次都是80分。
教英语的高淑英是位女教师,刚从川外毕业。在那个文革年代,教科书的政治色彩很浓。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和单词基本上都是一些政治术语或口号。高老师教一句,同学们跟读一句,因为不学音标,大家只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上汉字注音,例如:把Long Live Chairman Mao记着“郎里无切门毛”,Lesson One记着“劣胜王”,“class”记着“克那斯”。因为千奇百怪的注音,还闹了不少的笑话。在我读初中的班上发生了一件真实的事情,堪称学英语汉字注音最经典的笑话。一天,邓英觉老师教同学们一个新词,“mouth”(嘴),何五弟(老红军、县工会主席的儿子)根据其读音想把它记为“茅斯”,但又不会写那两个字,灵机一动,干脆写成“厕所”,心想茅斯(四川方言)就是厕所,厕所就是茅斯,到时候念成“茅斯”就行了。第二次上课时,老师突然抽他起来读单词,五弟的成绩本来就不好,开始有点紧张,但见前几个单词还算马虎过关,心里渐渐平静下来。念到“mouth”时,他很自信地用四川话念到“厕所”。老师急问:“你读的啥子?”五弟一紧张,改用川普再念:“厕所”。他一看大家奇怪的表情又觉不对,脑筋一闪,想起上节课邓老师才教过音调,连忙加一升调,仍用川普念成:“厕——所”,全班哄堂大笑。
可能是因为是第二遍学英语,内容和教法都不吸引人,也许还觉得学了也没什么用,所以上英语课认真听讲的很少。有一次我和吴文全在上英语课的时候,居然把象棋拿出来下。我们坐在最后一排,那时我的象棋水平算是七五级的高手之一,经常下午提前到教室里“打谱”,把杨官麟写的三本《中国象棋》看过好几遍。高老师发现后,批评了我们,她也气哭了。班上有一位家住县人武部的同学,叫张旭,全班只有他一人最喜欢上英语课,每次英语考试他都能轻松考100分。高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对他来说太浅了,他还自学一些别的内容,在我的印象中,他每天都带着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张旭同学后来随父亲转业回了咸阳。在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他考上了西安外语学院。我上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时与他的通信都用英文写,只可惜没有保留几封下来。张旭同学几年前因患脑瘤已去世了,真是遗憾!一中校有个农场,离学校比较远。每班都要到农场去学农,我们班在开学后不久,轮到去农场劳动一周。由于我要参加县青少年乒乓球队的集训,班主任准了我的假,呆在学校没有去农场劳动。班上同学从农场回来后,讲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让我感到后悔没能同大家一起过中学时代唯一一次集体生活。那个年代,少男少女要分男女界线,男女同学之间不能说话,如果相互说了话,就会被别人看成不正常,也可能被别人说成是在“耍朋友”(谈恋爱)。如果班上的男女同学不是偶数,就会出现男女同学同桌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一般男同学会很自觉地在课桌中央画出一条“三八线”作为相互不能逾越的红线。从农场回来后,城里的男生都被“配了对”,每人都有了一个绰号。克勤叫“一碗水”,说是给邓丽舀过一碗水送去。罗雨叫“同科室”,因为班上叫刘惠的女生的母亲与罗雨的母亲同在县医院护士科。吴文全叫“河霸”,他跟班上另一位女生苏玉华的家都住在河边。我虽然没有去农场,居然也送了我一个绰号叫“校长”,说我跟班上丁校长的女儿在耍朋友!
学校有位体育老师叫黄源佑,是成都体院的高材生,因为有海外关系,毕业时被“发配”到了仁寿,与黄老师同一批来仁寿的大学生大多数分配到了民中。那一批老师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我们今天有一点小小的成就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黄老师的篮球打得相当好,听说在学校就是校队的。来仁寿后,也成了“袁体委的部队”,他是仁寿县篮球队的主力后卫,看黄老师打球绝对是一种享受。黄老师个子仅有1米7左右,在球场上灵活的穿插和巧妙的传球,颇有乔丹的神韵。黄老师不仅篮球打得好,乒乓球、体操都是高手。高二时我打篮球的时间比打乒乓多,有一段时间每天一早跑到学校打篮球锻炼后再回家吃早饭。回想起跟黄老师早上打“坝坝球”的情景让人难以忘怀。有一次假期中,成都百花潭中学到仁寿,跟我们打了一场篮球,以我们班为主力的校队大比分把百花潭中学的篮球队打得落花流水,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我那天发挥得相当好,中投几乎百发百中。在读书期间,县里在师范附小承办了一次乐山地区羽毛球赛,峨眉县队中有两位是从马来西亚回国的华侨,羽毛球打得很好。当时我们在附小集训,所以有机会经常去看比赛,从那时开始,我又喜欢上了羽毛球,打了几年,水平还算可以。
75年底或76年初,因为“白卷英雄”张铁生被江青等人利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反击资产阶段教育思想回潮的运动,一段时间,校园里面又贴满了大字报。我记得我代表全班同学也抄了一篇大字报贴在校园内。
第一学期结束了,学校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家庭通知书,带回家让家长了解小孩在学校学习的情况。我至今还保留了第一、三学期的通知书。今天读起来,除了成绩,其它内容仍然让人感到浓浓的文革气息(见附件)。
1973年,自从张铁生经辽宁省委特批进了大学后,全国学校的学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为成绩好并不能够升大学,只有表现好,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即使是交白卷也可以上大学。其实张铁生并没有交白卷,他的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只是被“四人帮”集团利用罢了。在那种背景下大家对成绩的好坏比较麻木。当时有一部很有影响的电影叫《决裂》。这部电影是反映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生活的,表现教育战线两条路线斗争。影片中有一场著名的讲解马尾巴功能的戏。孙教授给学生讲授马尾巴的功能,用以嘲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繁琐不切实际。在文革中,有的学科的名字都被改了。初中把物理改为“工基”(工业基础知识),初中高中都开有一门课叫“农基”(农业基础知识)。
二年级再没有开农基课,开了一门新课叫生物。讲这门课的女老师叫黄淑英,我对这门课还比较感兴趣,听课也认真,考试时得了全班最高分90分。快毕业时,为了贯彻毛主席“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高指示,数学课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数学老师换成了张孝昆老师,张老师上数学课几乎没有在教室里上过,大多数时候是带着我们到野外搞测绘。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实践,我们学会了野外测量,可以设计毛渠和斗渠。最后,我还真完成了一份斗渠的设计,有点像今天高校搞的毕业设计,听说这份设计图纸至今还保存在母校的荣誉室里。
75年7月,全班在班主任颜玉书老师的带领下照完毕业照后在学校食堂里搞了一顿会餐,第二天大家就各奔东西了。毕业后农村的同学回家务农,城里的同学大多数下了乡,我因为是家里最小的一个,按小平同志“身边可以留一个”的政策而没有下乡。
75年底,电子部设在仁寿县禄家区天明乡的庆光电工厂在仁寿招工,我顺利地成了一名极具自豪感的中央厂矿工人。1977年,国庆后的一个清晨,从中央台新闻联播中听到要恢复全国高考的消息,我向厂里请了假回到仁寿家里复习。母校领导对中断10年后的第一次高考十分重视,特地安排了几个资深老师在学生食堂里给高74级、高75级和高76级的同学复习。梁栋老师复习数学,宋老师复习物理,黄老师复习化学。记得学校还请了县武装部张副部长、张旭同学的父亲给同学们复习,内容是批判林彪在东北打锦州时不听毛主席的话,主席要他打锦州,他就是围而不打。政治课老师帮大家复习“批林批孔”和批判“克已复礼”。几百人拥挤在一起听课,因为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全场清风雅静,真是掉根针在地上都听得到,大家都非常认真听老师复习,每个人的一双眼睛都把老师紧紧盯住,生怕听掉一个字,那种聚精会神的场面也许创下了仁寿一中245年办学历史之最。1978年春节前,已经有同学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听说刘江同学被南开大学录取了,心里不免还是有点着急,我虽然得到了预录取通知,还参加了县医院的体检,但还是做好了考不上77级,并为参加78级考试开始复习了。
春节期间,听说78年高考要考英语,我每天都去仁寿一中补英语。教英语的老师叫向羽芳,是原来成都一所教会学校毕业的,因被打成右派,所以贬到仁寿来教中学。向老师因为是右派,在学校没有受到公平待遇,学校分配给向老师的住房是教室二楼楼梯上方一间几平方米的小房子。向老师有午休的习惯,但学生跑上跑下的噪音使他无法休息,他只好在楼梯上方,他的屋子下沿写上一个纸条:“脚尖踏铁条,轻步上下楼”。向老师的中文、英文书法都很好,所以至今我都有深刻印象。
一天,向老师正在给我们几个人复习英语,我父亲走到一中校找到我,告诉我收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通知书了。当时我的心情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没想到真的就考上了!过了两天,梁凡同学也收到了西南交通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梁同学还十分兴奋地给我们解释,西南交通大学就是原来的唐山铁道学院,办学历史十分悠久。1977年12月,我们班另外还有四位同学考上了大学。丁俭考上四川医学院,张旭考上西安外语学院,王世良考上重庆建工学院,苏俊儒考上四川农学院。
1982年1月我从成电毕业后分配到电子部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后改名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当老师。85年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88年回到学校继续从教。1993年去加拿大一所大学进修回国后继续从事教学工作。1991年起,历任副系主任、校长助理兼系主任、副校长、常务副校长,1998起任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36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虽然上大学,读研究生,参加工作都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定格,然而高中两年的短暂时光,却像黑白电影一样,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深处。
感谢我的母校——仁寿一中哺育培养我。
感谢我的高中时代所有老师对我的教导。
仁寿一中留给我的印象永远是明快而温暖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仁寿一中北校区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