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表示想的意思的词语是什么,表示对表示想的意思的词语词语,还有

难怪和怪不得是什么意思,二者有什么不同?这是人们常用的词语,但是有什么不同呢?
神水盟233x
难怪 nánguài表示不觉得奇怪难怪她这么熟练,原来是一位老手了难怪
表示可以谅解,不必责怪这也难怪,他刚来对情况还不大熟识怪不得 : 表示明白了原因,对某种情况就不觉得奇怪:天气预报说今晚有雨,~这么闷热.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英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特殊含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英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特殊含义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谦词_百度百科
[qiān cí]
所谓谦词,就是表示谦虚的。中国人喜欢谦逊,所以谦词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数量大种类多,在使用过程中就难免出现错误。如果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辨析它们意义的不同和用法的区别,那么错误就可以避免。
谦词出处与详解
谦虚的言辞。
1、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又不能解者,或答云: 休 谦词,受学於师,乃宣此义,不出於己。”参见“ 谦辞 ”。[1]
2、宋 苏辙 《皇叔祖宗祐宗楚免恩命不许不允批答》之三:“既同,咸被;岂独洁己,固陈。”
谦词“拙”字一族
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
① 拙笔:称自己的文字和书画。如:一幅,敬请惠存。
② 拙见:称自己的见解。
③ 拙著:称自己的作品。
④ :同拙著。
⑤ 拙荆: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谦词“小”字一族
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①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如:小弟有一不情之请。
②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③ :谦称自己的女儿。
④ 小可:谦称自己(多用于早期白话)。如:小可不才。
⑤ 小人:古人指地位低的人,后来地位低的人也用于自称。如:小人不敢。
⑥ 小生:青年读书人自称(多见于早期白话)。
⑦ 小店:称自己的店。
⑧ 小照:指自己的尺寸较小的照片。如:附小照一张。
谦词“薄”字一族
称自己的事物。
① 薄技:微小的技能,谦称自己的技艺。如:/愿献薄技。
② 薄酒:味淡的酒,常用作待客时的谦词。如:薄酒一杯,不成敬意。
③ 薄礼:不丰厚的礼物,多用来谦称自己送的礼物。如:些许薄礼,敬请笑纳。
④ 薄面:为人求情时谦称自己的情面。如:看在我的薄面上,原谅他这一次。
谦词“贱”字一族
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① 贱姓:与“贵姓”相对,谦称自己的姓。如:(您)贵姓?贱姓王。
② 贱内: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多见于早期白话)。
③ 贱事:古人称自己的私事。
④ 贱物:谦称自己的东西不足挂齿。
谦词“敝”字一族
多为谦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
① 敝姓:称自己的姓。如:敝姓王。(您)?
② 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③ 敝处:谦称自己的家或停住的地方。
④ 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⑤ 敝乡:谦称自己的家乡。如:敝乡,实为中国的发祥地。
⑥ 敝省:谦称自己所在的省份。如:敝省浙江风景优美,人文积淀素称丰厚。
谦词“鄙”字一族
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
① 鄙人:谦称自己。
② :称自己的意见。
③ 鄙见:称自己的见解。
谦词“愚”字一族
用于自己的谦称。
① 愚兄:对比自己年龄小的人谦称自己。
② 愚见:谦称自己的意见。愚见浅陋,仅供。
③愚以为:谦称自己认为。如:愚以为不可。
谦词“忝”字一族
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① 忝列:有愧被列入或处在其中。如:(意为自己愧在师门)。
② 忝在:有愧处在其中。如:忝在相知之列。
③ 忝任:有愧地担任。如:忝任宰相之职。
谦词“敢”字一族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① 敢问:冒昧地询问,请问。如:敢问先生贵姓?
② 敢请:请求。如请先生替我写封信。
③ 敢烦:冒昧地麻烦你。如:敢烦小姐办件事。
谦词“劳”字一族
烦劳,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
① 劳驾:麻烦你,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② 劳步:用于别人来访。如:您公事忙,千万不要劳步。
③ 劳烦:麻烦别人。如:劳烦尊驾。
④ :客套话,用于请人办事。如:劳神代为照顾一下。
寒舍:谦辞,称自己的家
: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自己的亲戚。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过誉:谦辞,过分称赞
斗胆:形容大胆(形容自己时用作谦词形)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割爱:婉辞,放弃心爱的东西
挡驾:婉辞,谢绝来客访问
更衣:婉辞,上厕所
归天、归西:婉辞,人死之称
:遭到父母的丧事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伉俪:(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水:岳父、岳母
外舅:(书)岳父。
待字:女子尚未定亲,如“待字闺中”
当轴:旧时指政府领导者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方家:“大方之家”的简称,多指精通某种学问、艺术的人。
父执:父亲的朋友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高堂:(书)指父母
阁下: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
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书)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桂冠:光荣的称号
贵庚:敬辞,问人年龄
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敬辞,等候光临
:敬辞,等候指教
麾下:将帅的部下,也作敬辞,称将帅
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写的上款
惠顾: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另外,还有些零散谦词,如“过奖…‘不敢当…‘不才…‘寒舍…‘”“抛砖引玉”等,数量小,容易掌握。
.百度[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其它-就爱阅读网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 16:35:41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许晖作者简介   许晖,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现居云南大理。主编:《“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合著:《趣读史记》系列,《新说文解词》,《中华语典1》个人著作:《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乱世之鞭: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30个人》《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日常俗语》《悠悠凤与凰:那些过往的爱情与阴谋》目录 B“白丁”的称谓是怎么来的“百姓”原来是指官员“班房”本来是门房“笨蛋”本来并不笨“陛下”为何是对皇帝的敬称“鞭策”原来都是指马鞭“伯仲之间”为何比喻不相上下“不共戴天”是古人的复仇原则“不分轩轾”的 “轩轾”是什么东西C“长舌妇”原来是指哪个女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 “池鱼”原来是人名“城府”为何比喻人有心机“痴人说梦”原来是对着痴人说梦话“出尔反尔”原来不是反复无常“窗户”原来指窗和门“床前明月光”的 “床”是睡床吗“吹嘘”的本义并非吹捧“椿萱”为何代指父母“促织”为何是指蟋蟀D“打交道”为何要使劲儿 “打”“打烊”为何表示停止营业“大手笔”原来专指朝廷诏书“大驾光临”原来只能用于皇帝“呆若木鸡”原来是指凶猛的斗鸡“戴高帽”的高帽是什么帽“当头棒喝”原来是佛教用语“倒霉”倒的什么 “霉”“倒插门”为何比喻入赘“得过且过”原来是鸟的叫声“雕虫小技”的 “虫”是什么虫“顶缸”为何指代人受过“东道主”的称谓是怎么来的“洞房”本来并不指婚房“杜撰”原来是姓杜的在撰写F“放肆”原本指陈列尸体“飞毛腿”是什么腿“飞扬跋扈”的 “跋扈”指什么“飞黄腾达”的 “飞黄”是什么“风筝”原本是间谍工具“风骚”原来是褒义词“丰碑”原来是下葬的工具“浮财”和 “横财”大不同“浮屠”到底是什么意思“斧正”为何跟斧子有关“腹诽”竟然是一项罪名“腹笥”为何形容读书多“赋闲”的说法是怎么来的G“革命”原来专指改朝换代“狗拿耗子”原来并非多管闲事“狗尾”为何要 “续貂”“固若金汤”的 “金汤”指什么“怪哉”原来是一种诉冤的虫子H“汗青”本来是烤青竹“行伍出身”为何指代当兵“喝墨水”原来是真的喝“合卺”为何代指成婚“哄堂大笑”原来是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红杏出墙”为何比喻女子不贞“鸿运当头”为何跟鸿雁有关系“后来居上”原来是贬义词“怀璧其罪”到底是什么罪“魂飞魄散”的 “魂”为何会飞, “魄”为何会散“伙伴”的称谓是怎么来的J“忌讳”原本不能用在活人身上“家贼”原来是豢养的刺客“袈裟”本意是杂色“交椅”原来就是马扎“教授”本来是官衔“嗟来之食”的 “嗟”原来是表示轻蔑“金鸡独立”为何用金鸡来形容“斤斤计较”原来是褒义词“旧雨新知”为何指朋友“爵位”原来来源于饮酒的等级K“空穴来风”原来指有根有据“魁首”为何是指第一名L“郎中”为何是尊称医生“浪子”从来不可羡“牢骚”原来是刷马时的哀叹“老头子”原来专指乾隆“老油条”为何比喻圆滑“连襟”原来形容友情“连理”原来是形容两棵树“烈士”本来不必牺牲“露马脚”露的为何是马脚M“马虎”为何形容粗心“满城风雨”原来是形容秋景“美轮美奂”只能形容建筑物“螟蛉之子”为何指义子“名堂”为何指花招“明目张胆”原本指敢作敢为“沐浴”原来是严格的礼仪制度N“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原来是一句偈语P“袍泽”不是朋友的代称“皮里阳秋”原来是褒义词“偏袒”为何跟袒露胳膊有关Q“七月流火”不是形容酷暑“期期艾艾”为何形容口吃“千金”原来指男孩儿“敲门砖”原来是八股文“敲竹杠”的由来“乔迁”不能用在自己身上“亲戚”原来各有所指“青梅竹马”原来是一种游戏“青衫”原来是一种低阶官服“青灯黄卷”为何比喻清苦生活“青楼”原来并不是妓院“倾国倾城”的 “倾”是 “倾倒”吗“倾盖”之交是什么交情“秋毫无犯”的 “毫”指什么“犬子”的称谓要分场合R“如丧考妣”的 “考妣”到底指什么“入幕之宾”为何指男同性恋S“三更半夜”为何含有阴谋成分“三长两短”原来是捆棺材“三只手”的称谓是怎么来的“桑榆”为何指晚年“桑梓”为何指故乡“桑间濮上”为何指男女幽会的场所“杀手锏”其实是 “撒手锏”“商女”是什么样的歌女“上当”原来是上当铺“绅士”的称谓是怎么来的“甚嚣尘上”最初并无贬义“失足”为何表示堕落“食言而肥”真的是把话吃进去吗“使节”的称谓是怎么来的“寿比南山”的 “南山”不是一座山“睡觉”原来指睡醒了“司空见惯”的 “司空”原来是官名“斯文”为何会 “扫地”T“谈何容易”误用了两千年“饕餮”为何形容贪吃“太岁”到底是什么东西“醍醐灌顶”的 “醍醐”是什么东西“天作孽”原来是指月食“徒步”原来是指平民“兔儿爷”为何指男同性恋W“万乘之尊”为何指代皇帝“文不加点”的 “点”指什么“龌龊”本来并不卑鄙“屋漏”是指屋子漏雨吗“无所不用其极”本来是褒义词“无赖”原来不是浪荡子“五福临门”指哪五福X“牺牲”本来是指祭品“下榻”原来是真的把床放下来“下流”是怎么变成骂人话的“先拔头筹”拔的是什么 “筹”“下马威”原来是 “下车威”“现世报”是怎么变成骂人话的“乡愿”为何指败坏道德的人“枭首示众”为何称 “枭首”“小鸟依人”最早竟然形容男人“小蛮腰”的比喻是怎么来的“啸聚”的 “啸”原来是一种音乐样式“心腹”和 “爪牙”原来都是褒义词“心怀叵测”原来是褒义词“杏林”为何代指中医界“猩红”跟猩猩有关系吗“悬壶”为何代指行医“寻常”本是度量单位Y“压岁钱”原来是为了避凶趋吉“衙门”原来是 “牙门”“筵席”原来是严格的礼仪制度“眼中钉”的 “钉”是比喻两个坏蛋“阳春白雪”为何形容高雅“一寸光阴”为何用 “寸”来衡量“一刹那”是多长时间“一生一世”有多久“因缘”共有十二种“饮鸩止渴”的 “鸩”是毒酒吗“应酬”原来是饮酒的礼节“应声虫”竟然是一种怪虫“与虎谋皮”本来是 “与狐谋皮”“遇人不淑”只能出自已婚女性之口“鸳鸯”最早竟然指兄弟“岳父”为何是对妻子父亲的尊称Z“招摇”原来是一颗星星“钟鸣鼎食”原来是严格的等级制“蛛丝马迹”的 “马”是什么马“驻锡”只能用于僧侣“拙荆”为何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子虚乌有”为何表示不存在“座右铭”的来历“笨蛋”原来并不笨,“上当”原来是上当铺典当,“大手笔”原来是指朝廷诏书……原来,这些词的古今用法竟然如此不同。《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北京世纪文景公司出版)的作者许晖带领读者重返语文的历史现场,看看近200则词条当初如何诞生,又如何演变成今日的用法,既长见识,又长知识。“不分轩轾”的“轩轾”是什么东西“不分轩轾”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分高下轻重。为什么会有这个意思?“轩轾”又是什么意思呢?“轩”是前顶较高、后顶较低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的等级乘坐;“轾(zhì)”则刚好相反,是前顶较低、后顶较高的车子。简言之,“轩”是前高后低,“轾”是前低后高。“轩轾”连用,即指高低、轻重、优劣。语出《诗经·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轾如轩。”朱熹解释道:“轾,车之覆而前也;轩,车之却而后也。凡车从后视之如轾,从前视之如轩,然后适调也。”“戎车既安”是说战车已经准备停当;“如轾如轩”是说前后俯仰,调整到了最合适的状态,随时可以出击。《后汉书·马援传》中,马援向光武帝上书表白自己的心志,其中有这样的话:“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与人怨不能为人患,臣所耻也。”轩前高后低,自然较轻;轾前低后高,自然较重。马援的意思是说我居于人前,别人不会看重我;我居于人后吧,别人也不会看轻我。言外之意就是我在别人眼中根本无足轻重,因此马援引以为耻。后人就从这句话中提炼出了“不分轩轾”这个成语。“轩”既是前高后低,自然视野开阔,因此引申出高大之意。很多以“轩”组成的词都跟这个意思有关,比如“气宇轩昂”形容气概不凡,高大雄伟;“轩然大波”是高高涌起的大波涛;“轩眉”是高抬起眉毛。“长舌妇”原来是指哪个女人爱说闲话,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俗称“长舌妇”。这句俗语的源头单指一人,这个人是个女人,叫做褒姒(sì),周幽王的宠妾,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角。《诗经·大雅·瞻卬(áng)》是一首讽刺周幽王只知道宠幸褒姒,却斥逐贤良的诗,其中有几句讽刺褒姒“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意思是,有个妇人长了个长舌头,这是灾祸的祸根。大乱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这个妇人制造的。这首诗当然是在古代男人中流行的“女人祸水”论的写照,男人把国难的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女人头上。从这首诗发源,“长舌妇”这一俗语流传开来。不过可悲的是,这首诗仅仅指褒姒一人是“长舌妇”,后人却用“长舌妇”统称所有的女人。古时候有遗弃妻子的七种条款,称为“七出”,“出”就是遗弃、休的意思。据《孔子家语》说,这“七出”是:不顺父母者,无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多口舌者”就是长舌妇,长舌妇的命运就是被休,可是,如果该长舌妇的老公也是个长舌男呢?西汉《焦氏易林》中写道:“尹氏伯奇,父子分离,无罪被辜,长舌为灾。”这是一个著名的长舌妇的故事。尹吉甫是西周周宣王的名臣,尹吉甫不姓尹,尹是官名。尹吉甫的儿子叫伯奇,伯奇的生母去世后,尹吉甫又娶了一房后妻。后妻向尹吉甫进谗言,诬蔑伯奇调戏自己,并且设了一个毒计,把苦心驯养的几只毒蜂故意放进衣领和袖口处,遇见伯奇后,故意把毒蜂放了出来,伯奇一看后母被毒蜂包围,生怕她有危险,赶紧上前帮她驱赶,尹吉甫远远地看起来,就像伯奇在调戏拉扯后母一样。尹吉甫盛怒之下,把伯奇赶出了家门。伯奇无家可归,就在野外露宿,用荷叶编成衣服穿在身上,采摘百花当饭吃。有天清晨,伯奇一觉醒来,看到草叶上的霜露,自己的脚踩在霜露上面,心想自己就像这清晨的霜露一样,晶莹剔透,却无端受罪,不觉悲从中来,取出琴弹了起来,即兴作歌一首。只听他唱的是:“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qiān,罪过)。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这是一首怨曲,也是一首哀歌,中心思想就是父亲听信长舌妇的谗言将自己驱逐,这种冤屈向谁去倾诉啊。无巧不巧,刚好尹吉甫陪伴着周宣王出游,周宣王远远地听到这首哀歌,感动地说:“这是孝子之辞啊!不是孝子怎能唱出这么感人的歌呢!”伯奇的歌声当然也传进了尹吉甫的耳朵眼里,古人讲究歌为心声,歌声骗不了人,于是尹吉甫回到家中,对后妻进行了一番刑讯逼供,后妻只好将自己的阴谋和盘托出。尹吉甫这才知道冤枉了儿子,上奏朝廷,判后妻死刑,然后隆重地接回了儿子。“杜撰”原来是姓杜的在撰写《红楼梦》第三回,宝黛初见,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各种词典中对“杜撰”的解释是: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但是“杜撰”这个词的词源却真的来自一位姓杜的人!杜默,北宋诗人,字师雄,和石延年、欧阳修并称“三豪”:石延年豪于诗,欧阳修豪于文,杜默豪于歌。他曾送给同时代的散文家石介一首《六字歌》,可见其“豪”所在:“仁义途中驰骋,诗书府里从容。头角惊杀虾蟹,学海波中老龙。爪距逐出狐兔,圣人门前大虫。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一条路出瓮口,几程身在云中。水浸山影倒碧,春着花梢半红。”还有一首送给欧阳修的诗,写道:“一片灵台挂明月,万丈词焰飞长虹。乞取一杓凤池水,活取久旱泥蟠龙。”堪称豪气冲天。可是有人却说此诗后两句重复了一个“取”字,杜默则声称不能死守格律,诗贵在意境,不能以词害意。南宋王楙《野客丛书》列有“杜撰”的条目,其中写道:“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大概因为杜默为诗过于豪放,不注重格律的缘故,才有这样的讥讽之辞。不过也有不同的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是“杜撰”这个词起于唐末道士杜光庭,杜光庭喜好诗文,而且经常用神异故事来阐释道教,因此“道家经忏俱杜光庭所撰,多设虚诞,故云杜撰”。毛泽东《&?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和柳亚子先生》一诗写道:“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牢骚太盛防肠断”,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牢骚”和“发牢骚”都是指发泄烦闷不满的情绪。那么,到底什么是“牢骚”呢?这两个字又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呢? “牢”,象形指事,在甲骨文的字形中,“牢”的下面是一只牛,上面像养牛的圈。因此“牢”的本义是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说文解字》解释道:“牢,闲养牛马圈也。”比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就是羊跑了,还要把羊圈补好的意思。古代还把祭祀或者宴享时的牲畜称为“太牢”、“少牢”。牛羊猪各一只叫“太牢”,羊猪各一只叫“少牢”。天子祭祀叫“太牢”,诸侯祭祀叫“少牢”。 “骚”是形声字,从马,蚤声,《说文解字》解释道:“骚,摩马。”段玉裁注:“人曰搔,马曰骚,其意一也。摩马,如今人之刷马。”引申为“扰也”,马扰动的样子,再引申为因纷扰不安而导致的忧愁。屈原所作的“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 “牢骚”和“发牢骚”,毫无疑问最早都和畜圈里的马有关。马和马车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赶马车的人被称为御者,因为是干体力活的,所以地位低下。一天劳累下来,晚上还要在马圈里刷马。伴随着马的扰动,御者不免哀叹自己的身世,有抱负的人更有怀才不遇之感。 这一职位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四个著名的词: “御用”。用于御,用为王的御者,为王前驱。如此责任重大,如此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反而被人看不起;御者在马圈里哀鸣的时间久了,言为心声,歌以咏志,遂诞生了“马圈文学”,纯粹干体力活儿的御者慢慢就转变成了专事歌咏的“御用文人”。 “舆论”。舆者,车也,车上的言论。黄帝最早设计了车服,御者被分为三六九等,奠定了等级制的基础。既有等级就有不满,御者驾车的时候不免嘟嘟囔囔,抱怨车服配不上自己的技术。时间长了,御者的言论渐渐密集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言论圈子,后世就用“舆论”这一专门术语来命名这个独特的言论圈子。 “骚人”和“骚客”。特指诗人。从“马圈文学”脱胎而出的御者,春风得意之后,“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开始了不切实际的妄想。虽然河山还是以前的河山,但揣着俸禄游山玩水看到的河山,显然迥异于驾车时看到的河山。 “老头子”原来专指乾隆 “老头子”是个民间俗语,年老的男子通常被称为“老头子”,老夫老妻之间,妻子也可以昵称丈夫为“老头子”,帮会里面的首领也常常被称为“老头子”。可是,这个词最早却是对乾隆皇帝的专用称呼。 纪昀,字晓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深为乾隆皇帝所激赏,任命他为《四库全书》副总纂官。纪晓岚最有名的著作是《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身体肥胖,所以最害怕的就是夏天,一到酷暑季节,人们常常看见纪晓岚身上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掉进了池塘里。 在南书房陪同乾隆皇帝吟诗作画虽然是荣耀之事,但纪晓岚却视如畏途,因为房间里面太热,自己汗流浃背的样子实在太过狼狈。因此一出了南书房,纪晓岚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旁边的便殿,把湿漉漉的衣服脱个精光,纳完凉后才出门回家。 乾隆皇帝听贴身的太监说过纪晓岚的这个习惯,有一次想故意戏弄纪晓岚,趁纪晓岚和别的大臣们在便殿里裸体聊天的时候突然出现在了便殿。一看皇帝驾到,大臣们赶紧手忙脚乱地穿衣服,偏偏纪晓岚是个近视眼,乾隆走到跟前才看见,这时已经来不及穿上衣服了。纪晓岚就这样赤裸着肥胖的身体跪在地上,不停地喘息着,一动不敢动。乾隆皇帝一直待了两个小时,坐在那里不言不语。纪晓岚终于忍不住了,跪在地上偷偷张望,可是看不清乾隆到底还在不在殿里。过了一会儿,纪晓岚实在忍无可忍了,小声问身边的大臣:“老头子走了没有?”众人大笑,乾隆皇帝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乾隆命太监为纪晓岚穿上衣服,吩咐他跪在地上,问道:“你为什么如此轻薄地称呼我?太过无礼!今天你必须说出个子丑寅卯,否则就砍了你的头!” 纪晓岚回答道:“‘老头子’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京城里的人都这么称呼您。大家都称陛下您‘万岁’,‘万岁’还不老吗?皇帝又叫‘元首’,‘元首’不就是头吗?皇上是天之子,而又以万民为子,因此叫‘子’。合称‘老头子’。” 听了纪晓岚的这番诡辩,便殿里哄堂大笑,乾隆皇帝也笑得合不拢嘴。纪晓岚既为自己解了围,顺便也大大地拍了乾隆皇帝的马屁,真是机智,弄得乾隆皇帝没办法怪罪他。从此之后,这个词就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流行起来了。 鸳鸯”原来是指兄弟,“家贼”是豢养的刺客,而“笨蛋”本来无关愚笨,“千金”本是男儿身,“滑稽”是一种酒器,“翡翠”是一种鸟,“风调雨顺”是指四大金刚,“犬子”来自司马相如的小名,而“门外汉”说的竟然是苏东坡……重返语文的历史现场,检点如今我们常用的近200个词语诞生的最初模样,许晖创作的《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让我们一路追随它们进化的脚步,看到这些美丽的方块字如何鲜活地演变到今。原来,神奇的汉语真的是活的!“笨蛋”,原来是这个意思今天的“笨蛋”一词是个语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语,一个人被别人骂作“笨蛋”,一定会勃然大怒。在某种程度上,“笨蛋”等同于白痴,都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甚至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呢。《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徐锴进一步解释道:“笨,竹白也。”《广雅·释草》解释得更加详细:“竹其表曰篦,其里曰笨。”朱骏声先生进一步解释说:“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综合以上注释,可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作造纸的原材料。东汉蔡伦造纸,最早的原材料非常简陋,计有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后来的人才使用“竹白”作原材料。因为史书要在用“竹白”造的纸上书写,因此后人就把史书称为“竹白”,即“笨”。“笨”的这一原始语义到了魏晋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晋书·羊曼传》附《羊聃传》记载,有四位大臣通过评比,选出了当时的“四伯”:大鸿胪江泉因能吃而被称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因“大肥”而被称为“笨伯”,散骑郎张嶷因狡妄而被称为“猾伯”,羊聃则因凶暴而被称为“琐伯。”这是比附上古时期的“四凶。”其中“大肥”即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这类人被称作“笨伯”,可见此时的“笨”已经转义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没有和智商低下联系在一起。到了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葛洪的门人向他请教天下的恶人都有哪些种类,葛洪列举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数十种恶人的种类,其中说:“杖浅短而多谬,暗趋舍之臧否者,笨人也。”在葛洪看来,笨人是指那种见识浅陋,谬误百出,又不懂得善恶得失的人。这种人当然是愚蠢的人。直到这时,“笨”才和智商挂起钩来。清人李鉴堂所编《俗语考原》一书中说:“山东人谓粗鲁人曰体汉,体与笨同”。“体”在古代和身体的“醴”字是两个字,意思是“劣”,又指粗笨。笨汉当然智力低下,可见民间俗语已经把“笨”的意思定型了,以至慢慢和“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词。“睡觉”原来指睡醒了今天口语中的“睡觉”一词指睡眠,去睡觉即赶紧去睡着的意思,可是在古代却恰恰相反,“睡觉”是睡醒了的意思。古代表示睡觉的字眼很多,而且分工非常细。坐着打瞌睡叫“睡”;闭上眼睛,但是不一定睡着叫“眠”;躺在床上睡觉叫“寝”;伏在矮几上睡觉叫“卧”;睡着了叫“寐”;睡醒了叫“觉”或“寤”。下面举例说明每个字眼的用法。《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这是说苏秦坐着读书,想打瞌睡的时候,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商鞅第一次拜见秦孝公的时候,秦孝公对商鞅的议论不感兴趣,“孝公时时睡,弗听”,这里也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魏晋以后,“睡”这个字才用来表示睡着。“竞夕不眠”,指整个夜里都闭着眼睛睡觉,但是却睡不着。《礼记·曲礼》规定:“寝毋伏。”如果要“寝”,不能伏在桌子上,要躺到床上去睡。孔子之所以批评自己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就是因为“宰予昼寝”,大白天却跑到床上去睡觉了。假如宰予只是“睡”(坐着打盹儿)一会儿,或者趴在桌子上小“卧”一会儿,估计孔子也不会这么生气。《孟子·公孙丑下》:“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这是说有位客人来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理他,伏在矮几上睡觉了。客人很生气,指责孟子为什么“卧而不听”,可见“卧”只能用于伏案而睡。《诗经》中有“夙兴夜寐”的诗句,形容早起晚睡,非常辛苦。《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躺在床上睡觉,但是没有睡着。《说文解字》:“寤,寐觉而有言日寤。”按照许慎的说法,“寤”是指睡醒了开口说话。《诗经·关雎》中的名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就是指不管是睡着了还是睡醒了都在追求。“悟”和“寤”是通假字,因此“觉悟”一词最初的意思即指睡醒了,后来才引申为领悟,开悟。“睡觉”何时连用已经不可考了,不过唐诗中已经大量使用“睡觉”一词,而且全部都是睡醒了的意思,从来不把睡着叫作“睡觉”。裴度《凉风亭睡觉》:“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刚刚睡醒,就看到侍儿已经煎好了新茶。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杨贵妃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有整理好就下堂来了。白居易《睡觉偶吟》:“官初罢后归来夜,天欲明前睡觉时。起坐思量更无事,身心安乐复谁知”。天还没有亮就醒了,起来坐着思考问题。明代的“睡觉”一词也是指睡醒。《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沈将仕三千买笑钱 王朝议一夜迷魂阵》:“快去朝议房里伺候,倘若睡觉,亟来报知,切勿误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进入睡眠状态,睡着了开始被人们叫作“睡觉”。语言的演变真是神奇!“三长两短”原来是捆棺材在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中,“三长两短”属于委婉语,人们忌讳直接说死亡,而是委婉地用“三长两短”来代替。“三长两短”同时还指意外的灾祸或者事故。这个成语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含义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原来,在古代,“三长两短”竟然指棺材的捆缚方法!《礼记·檀弓上》对棺材的形制有这样的规定:“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孔颖达对这种形制进行了详尽的解释。棺束:“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古时候的棺木没有钉子用,于是就用皮革将棺材和棺材盖捆束在一起,这就叫“棺束”。缩二:“缩,纵也,纵束者用二行也。”纵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两道即可。衡三:“横束者三行也。”“衡”和“横”是通假字,横的方向木板长,因此必须捆三道。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汉时呼衽为小要也。”“衽”本来指衣襟,是衣服两片的连接处,因此引申为连接棺盖与棺木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作用是“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棺”。将“衽”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的位置恰是整个棺木的中部要害,因此汉代时又称作“小要”,“要”和“腰”是通假字,比附于人的腰部。每束一:“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着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其意甚明,皮革捆束的每一道都用“衽”连起来,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这就是“三长两短”最初的出处。到了后来,人们开始使用钉子将棺材和棺盖钉合起来,既方便又快捷,不仅“衽”被逐渐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绳也随之消失了。但是“三长两短”这句话却流传了下来,继续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只是再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作为死亡的委婉语使用了。另外,随着火葬制度的实施,连棺材都将会弃之不用,那时就更不会有人懂得“三长两短”的来历了。“上当”原来是上当铺“上当”是指中了别人的奸计而受骗吃亏,尽人皆知,但是为什么把受骗吃亏叫作“上当”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关于“上当”一词的权威解释来自清朝学者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一书。在“自上当”的条目中,徐珂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江苏清河有个非常富有的王氏家族,他们最大的生意是在城里开的当铺,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当铺的规模越来越大,王氏家族也越来越富有。子孙繁衍,家族中很多人都靠当铺吃饭,源源不断地把巨资都投进了当铺中,成为当铺的股东。但是王氏家族中的人都不擅长或者不耐烦具体的经营事宜,他们历来的做法是公选一个职业经理人代替家族来打理当铺的具体营业。到了光绪年间,家族公选的职业经理人叫王锡祺。王锡祺是一位历史地理学家和藏书家,字寿萱,自号书楼为“小方壶斋”,辑刊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行世,至今对考证古地理还很有参考价值。王锡祺乃是一位学者,精力都集中在了刻书、藏书上,哪里还能在当铺的经营上动脑子呢。王氏家族的人认为王锡祺主持当铺多年,一定收益良多,才有更多的金钱用在刻书、藏书的事情上,就很嫉妒他。这些股东们想了一个馊主意,将自己家里有用没用的东西都拿到当铺里去典当,预先估算的价格一定高于实际价值。当铺的伙计们一看股东们亲自来典当,哪里敢驳回股东们自己定的高价呢,只好按照股东自定的高价如数给付。一来二去,当铺的资本渐渐就被抽空,王锡祺没办法,只好靠借贷维持当铺的运营。时间长了,当铺终于宣告破产。清河的人为此编了一句顺口溜:“清河王,自上当。”讽刺王氏家族自己上当铺典当,最终导致破产。从此之后,民间就把受骗吃亏称为“上当”,殊不知最早的“上当”是“自上当”。“马虎”为何形容粗心人们常常用“马虎”这个俗语形容人办事草率或者处理事情粗心大意。马和虎这两种动物怎么能够连用表达这个意思呢?最流行的说法是宋代有位画家,作画时往往随心所欲,别人都不知道他画的到底是什么。有一次,他刚画完一个虎头,有人来请他画马,他随手就在虎头后面画了一个马的身子。来人很疑惑,问他你这画的到底是马还是虎,画家很干脆地回答道:“马马虎虎!”大儿子也来问父亲画的是什么,画家说是虎,小儿子来问,他又说是马。画家对两个儿子“马马虎虎”的回答不久就遭到了报应。大儿子外出打猎,看到一匹马,误以为虎,一箭就射死了马,画家不得不赔偿马主人的损失;小儿子更惨,见到一只老虎,误以为是马,上去就要骑,结果当然被虎吃掉了。画家非常伤心,对自己的“马虎”答案非常自责,于是烧了画,写了一首诗:“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马虎”一词就此流传了下来。这个故事在古籍中找不到出处,估计是哪个地方的民间故事,不能作为“马虎”这个俗语真正的词源。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也许是“马虎”一词的真正源头。这个故事在《聊斋志异》卷十一,篇名是《牛犊》。故事讲的是:楚地有个农民去赶集,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相面大师,两人寒暄了一会儿,大师忽然说:“我看你气色不对,三天内既失财又会被官府惩罚。”农民很生气,回答说:“我生平从来不和人争斗,而且税也纳完了,怎么可能受刑呢!”相面大师说:“那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气色这玩意儿是不会说谎的,还是谨慎一点为好。”第二天,农民赶着水牛犊到野外放牧,刚好有一匹驿马经过,这只水牛犊大概眼睛近视,远远望见还以为是只老虎呢,勇猛地冲了上去,结果将驿马抵死了。骑马的差役把农民抓到官府里去,官府打了农民一顿,又让他掏钱赔偿,果然应了相面大师的预言。这个故事很奇怪,因为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牛见了老虎就要冲上去搏斗,蒲松龄生怕我们不相信,在故事的结尾说道:楚地的水牛见了老虎就会搏斗,因此牛贩子夜晚露宿的时候,就躲在水牛围成的圈子里,老虎来了就会被水牛赶走。看来楚地的水牛不怕老虎。蒲松龄没有说这个故事就是“马虎”的来源,不过认马为虎确实很“马虎”,后人也许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灵感,才发明了“马虎”这个俗语。“乔迁”不能用在自己身上一家商店开业,门前海报赫然写着:“庆贺本店乔迁新店,特举办买一赠一活动。”这个“乔迁”用得可真是错到家门口了。“乔迁”一词,源于《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由此可知,“乔迁”之“乔”,即高大的树木,属名词。因此,古人又将“乔迁”写作“迁乔”,如刘孝绰《百舌咏》:“迁乔声迥出,赴谷响幽深。”李峤《莺》:“写啭清弦里,迁乔暗木中。”郑夑《咏莺》:“高风不借便,何处得迁乔。”从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乔迁”的意思。现在人们用“乔迁”比喻人搬到好的地方去住,常用于祝贺别人。但用在自己身上就不很妥当,就像“令尊”一词,只能用于对方的父亲,用在自己身上就贻笑大方了。另外,“乔迁”还可以表达“官职升迁”之意。如,唐代张籍就有诗写道:“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迁乔”还是“乔迁”均为不及物动词。只能说乔迁,如“乔迁之喜”、“祝贺乔迁”,不能说“乔迁新居”、“乔迁新址”、“乔迁新店”。若非要突出新居,可说“喜迁新居”。“哄堂大笑”原来是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许多人同时发声叫“哄”。“哄堂”出自唐代御史台一项有趣的制度。据唐人赵璘所著《因话录》记载,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共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御史台的最高长官由正三品御史大夫出任台长,副长官的官衔是知杂事侍御史,也叫“杂端”。御史台有自己的厨房,吃饭时大家都集中到公堂,如果没有公事要讨论,同僚们都只是互相拱手作揖而已。如果有公事要讨论,就要按照官衔的等级分主次坐好,即使每个人都举着筷子,也不能说笑,正襟危坐。吃完饭后,由“杂端”主持,开始讨论本台的公事,谁谁谁犯了什么错,秘书详细记录下来。因为都是同僚,讨论过程中免不了出现一些令人发笑的事情,但是任何人都不能笑,只有“杂端”失笑的时候,大家才能跟着一起大笑,这叫“哄堂”,这种情况下笑的人免于处罚。“哄堂”也写作“烘堂”。“烘堂大笑”一语则出自欧阳修所著《归田录》一书。欧阳修讲了一个很好玩的故事:五代时,冯道、和凝二人同朝担任宰相,有一天在中书省的官署中,和凝询问冯道脚上新买的靴子花了多少钱,冯道抬起左脚对和凝说:“九百文。”和凝性子偏急,立刻回过头去训斥随从说:“我的靴子怎么花了一千八百文!是不是你小子贪污了!”絮絮不休唠叨了半天。这时,冯道又抬起右脚,徐徐对和凝说道:“这只靴子也是九百文。”众人“烘堂大笑”起来,弄得和凝非常尴尬。欧阳修评论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欧阳修在同书中还记载了他和梅圣俞、范景仁等六人诗酒唱和的场景。六人群居终日,天天都举行赛诗会,“间以滑稽嘲谑,形于讽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绝倒,自谓一时盛事,前此未之有也”。“烘”和“哄”是通假字,因此后人便用“哄堂大笑”取代了“烘堂大笑”,形容满座的人听到诙谐有趣的故事时同时大笑的情景。感冒」原來是官場用語 「感冒」是常見的流行病,可是沒有任何一部中醫典籍中有記載「感冒」一詞。原來,「感冒」這個常用語最初不是醫學術語,而是來自官場,是一個官場專用語。 宋朝有專門的機構分掌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事務,這些機構是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和祕閣、龍圖閣等閣,通稱「館閣」。按照規定,館閣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員值夜班,以防圖書被盜,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請假簿上寫上這麼一句:「腹肚不安,免宿。」當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種相沿成習的藉口。請假不能連續超過四天。因此館閣的官員們俗稱這本請假簿為「害肚曆」。這一則記載出自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原文是:「館閣每夜輪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則虛其夜,謂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過四,至第五日即須入宿。遇豁宿,例於宿曆名位下書:『腹肚不安,免宿。』故館閣宿曆,相傳謂之『害肚曆』。」 南宋時期,時為太學生的陳鵠也在館閣中供職,陳鵠喜歡別出心裁,他在《耆舊續聞》一書中記載了自己的發明:「余為太學諸生,請假出宿,前廊置一簿,書云『感風』,則『害肚曆』可對『感風簿』。」陳鵠偏偏不願意寫「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寫上「感風」,還沾沾自喜地聲稱「感風簿」跟「害肚曆」可謂一聯絕對。 陳鵠創造的「感風」一詞其實是有來歷的。與他同時期有個中醫學派,史稱「永嘉醫派」,創始人叫陳無擇,他寫了一部醫書《三因方》,將複雜的疾病按照病源分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三種:外因稱「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內因稱「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不內外因指虎狼毒蟲等意外疾病。陳鵠於是很具創意地把外因之首的「風」信手拈來,前面冠上一個「感」字,「感」者,受也,故稱「感風」。「感風簿」一詞從此開始風靡官場。 到了清朝,「感風簿」演變成了「感冒假」,成為官員請假休息的託辭。清朝學者俞樾在《茶香室叢鈔》一書中說:「按今制官員請假,輒以感冒為辭,當即宋時『感風簿』之遺意。」清朝官員的創意在於將「感風」變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風之後仍然帶病堅持工作,終於病情全面爆發了! 從官場發源,「感冒」一詞開始進入人們的日常口語。人人都會感冒,人人都會說「感冒」這個俗語,可是它有趣的來歷卻全被遺忘了。「大放厥詞」原來是讚美文章寫得好 「大放厥詞」是一個成語,指夸夸其談,大發謬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貶義詞。不過,這個成語最早卻是一個道道地地的褒義詞!這個成語出自韓愈所寫的《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即唐朝著名的文學家柳宗元,字子厚。柳宗元的散文豐富多彩,是公認的散文大家。他死後第二年,韓愈為他寫了一篇祭文,其中有這樣兩句:「玉佩瓊琚,大放厥詞。」玉佩和瓊琚都是古人佩戴的玉制裝飾品,韓愈用這兩種精美的玉器來比喻柳宗元的文章。「厥」是代詞,他的,「大放厥詞」意思就是柳宗元文章文采斑斕,鋪陳的辭藻華麗。 明朝名臣劉伯溫為宋景濂文集寫的序言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大放厥詞」的語義:「先生天分至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蘊,大肆厥辭。」這個對文人的文章極盡讚美之能事的成語,演變到今天,居然成了一個語感很重的貶義詞!真是匪夷所思。“忌讳”原本不能用在活人身上避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现象,为了显示国君、皇帝或尊亲的威严,说话不能直呼其名,连书写时也不能直写其名,需要用同义的字眼代替。比如“雉”这个字本来就是指野鸡,但是汉代吕后名叫吕雉,为了避她的讳,管野鸡只能叫野鸡而不能叫“雉”。汉武帝名叫刘彻,为了避他的讳,“彻”字统统改成“通”字。汉光武帝名叫刘秀,为了避他的讳,“秀”字一律改成“茂”字,因此“秀才”东汉时期称“茂才”。汉明帝名叫刘庄,“庄”字一律改成“严”字。司马迁的父亲名叫司马谈,司马迁谈话时遇到“谈”字就用“同”字代替……甚而至于唐代官员冯宿被任命为华州刺史后,坚决不肯去上任,要求改派他地,因为他的父亲名叫冯子华,跟华州都有一个“华”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是等级制的必然结果。避讳始于周代,周代之前不存在避讳一说。最初的避讳是关于起名的限制,有所谓“六避”:名字中不能使用国名,不能使用日月,不能使用隐疾(身体上不便告人的病,如性病、天阉、黑臀之类),不能使用山川,不能使用牲畜,不能使用器帛。不过这一要求执行得并不严格,比如庄子名周,还是天子的国名,也没见谁打他的屁股。汉代以后,避讳按照等级分为三类:国讳,避帝王之讳;圣讳,避圣人之讳;家讳,避列祖列宗之讳。国讳如汉高祖刘邦,汉代用“国”代替“邦”字;圣讳如孔子名孔丘,姓“丘”的就被改成了“邱”;家讳如杜甫的母亲名海棠,杜甫终身不作咏海棠的诗。俗话说“不知道忌讳”,形容恣意妄言,没有一点儿顾忌。很早就有学者指出这句话属于滥用,“忌讳”不能用在活人身上。“忌讳”一词出自《周礼》:小史这个官职的职责之一是“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郑玄注:“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先王当然是指已经死去的王,先王死的那一天称“忌”,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忌日”一词的来历,先王只有死了之后,他的名才能称“讳”。因此,“不讳”可以用作死亡的婉辞,还有“讳死不讳生”的说法,都是指“忌”和“讳”乃死人专用。“名讳”一词也是这样的用法:“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分开使用的时候,一定不能弄混;合在一起使用的时候,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含有敬意。“忌讳”使用于活人身上,始于魏晋以后。魏晋乱世,谄媚以保身的人很多,因此畏惧权势而对一些字眼或者举动加以“忌讳”,这个义项一直沿用到今天。“美轮美奂”只能形容建筑物“美轮美奂”是一个成语,可是却常常被人们用错,比如有人将这个成语写成“美仑美奂”,还有人写成“美伦美奂”。这都是不对的。而且人们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也经常出错,看到这个成语中的“美”,就以为所有“美”的东西都可以用它来形容,甚至竟然还有人用它来赞叹美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美轮美奂”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建筑物身上,形容建筑物高大华美,用在别的场合一律属于误用。此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晋国大夫赵武的谥号为“献”和“文”,因此称他“献文子”以示尊敬。赵武建造了一座新的房屋,晋国的大夫纷纷赶去送礼祝贺,其中有位叫张老的大夫一看眼睛就直了,不由自主地赞叹道:“太美了!房子高大巍峨啊!太美了!房子文采华丽啊!可以在这里唱着颂歌祭祀,可以在这里哭泣举行丧礼,可以在这里聚集国人和宗族啊!”“轮”是屈曲盘旋而上的样子,引申为高大;“奂”是文采华丽,通“焕”,因此这个成语也可以写成“美轮美焕”。故事还没有完,按照礼节,赵武要答谢张老,于是赵武回答道:“您说的这些事情都可以在这里举行,这就意味着我要在这里尽享天年,寿终正寝,然后到先祖的墓地去追随先人。”答谢完毕之后,赵武面向北方拜了又拜,叩头行礼。《礼记》是讲礼仪的书,因此在两人这一番对话之后评论道:“君子谓之善颂善祷。”君子称赞这二位的称颂和祝祷都很好,合乎礼节,值得表扬。“美轮美奂”即出自这个故事。知道了出处和原始含义之后,读者朋友们以后就不要再误用这个成语了。“兔儿爷”为何指男同性恋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皇朝,历史上的各种积弊到了清代都发展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比如清代的士大夫阶层都喜欢蓄养男宠,以此为风流韵事,流风所及,以至于民国时的北平城里,为京剧名角捧场还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据《履园丛话》记载,乾隆年间的著名才子、状元毕秋帆任陕西巡抚的时候,门下的幕僚大都蓄养有男宠,这些男宠仗着主人的势力,恃宠而骄,胡作非为,常常和衙门里的公差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自然是公差们动辄得咎。时间长了,甚至影响到衙门里办事的效率,毕秋帆深受其扰。为了治理整顿这种怪象,毕秋帆有一天召集幕僚饮酒作乐,席间突然大发雷霆,喝令快传中军参将,命他率领五百名兵卒进府伺候。幕僚们十分惊诧,纷纷询问巡抚大人此举何意,毕秋帆回答道:“官署中的兔子太多,我要把他们全部打出去,以图耳根清净。”在座的幕僚有的哄堂大笑,有的却不敢笑,大家都知道巡抚大人口中的“兔子”就是指那些男宠。从此之后,男宠之风才渐渐衰弱下来。后来毕秋帆转任河南巡抚,门下幕僚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开始大肆豢养起男宠。毕秋帆故伎重施,在一次酒宴上又喝令兵卒进府驱逐兔子。席间有一位客人徐徐对巡抚大人说道:“大人,这些兔子可不能都打出去。”毕秋帆愕然问为什么,客人回答道:“此处本来就是汉代梁孝王专门营建以供打猎的"兔园",把兔子们都打了出去,怎么还能称为"兔园"呢?”话音刚落,满座哄堂大笑,毕秋帆的怒气也消了,从此之后只好听之任之了。毕秋帆把男宠称为“兔子”,今天的读者也许大惑不解。这个称呼始自清代著名学者袁枚的《子不语》一书。袁枚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少年御史生得貌美如花,有个叫胡天保的侍从在他上厕所时偷窥御史大人的屁股,被发现后向御史大人吐露了爱慕之情,御史大怒,活活把他打死了。死后,胡天保托梦给当地人说:“我一生从没有害过人,阴间的官吏虽然天天嘲笑我,但是都不认为我犯了死罪,我只是出于一片爱心、一时痴想才惹来杀身之祸,因此阴官封我为"兔儿神",专门负责管辖人间男同志之间的爱情。人间的男同志们,赶紧为我立庙上香火吧,我会保佑你们的!”因为胡天保被封为“兔儿神”,后来人们就把男同志们称为“兔儿爷”或者“兔相公”,毕秋帆就用“兔子”一词来指代门下的那些男宠。“教授”本来是官衔“教授”今天是大学里最高级的学衔,每年评职称的时候,有多少人为了这一学衔挤破头,荣升教授也是大学从业者一辈子梦寐以求的目标。不过在古代,“教授”却是一个官衔,也没有今天“大学教授”的崇高光环。“教授”一词最早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不过,这里的“教授”是动词,指子夏在西河传授知识,而被魏文侯拜为师。到了宋代,“教授”成为学官的官衔。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宋代高承编著的《事物纪原》一书列有“教授”的词条:“宋朝神宗元丰中,兴太学三舍,以经术养天下之才,又于诸大郡府,始各置教授一人,掌教导诸生。”到了元明清时期,元代的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两代的府学也设有“教授”这一官衔。不过“教授”这一官衔的品秩很低,明朝是从九品,清朝是正七品,是真正的“七品芝麻官”,和今天的大学教授在学校里的地位非常相似:大学教授仅仅是一个学衔,除了进入校方高层之外,在行政上没有任何地位,连“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明清时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出现了大量的通俗小说,这些通俗小说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和俗语,比如民间把私塾先生也尊称为“教授”。《水浒传》中智多星吴用因为是私塾先生,就被众好汉尊称为“教授”:“雷横便道:"教授不知,这厮夜来赤条条地睡在灵官殿里,被我们拿了。"可见“教授”的含义早已经越出了官职的范围,成为一种普遍的尊称了。而今天的“教授”仅限于大学校园,社会上再有学问的人也不能被称为“教授”了。“小鸟依人”最早竟然形容男人“小鸟依人”今天专用于那些娇小可爱的女孩子,把她们跟在男朋友身边的样子唤作“小鸟依人”。不过,这个俗语最早却是用在男人身上的。《说文解字》:“雀,依人小鸟也。”这是“小鸟依人”一语的最早出处。麻雀之所以“依人”,当然是因为凡人所居之处都能找到吃的,因此麻雀还有一个别称叫“嘉宾”,形容它们栖宿在人家里,状若宾客。如今有些“小鸟”专门寻找大款去“依”,跟麻雀的形态非常相像,当然也是在大款身边吃得好穿得好的缘故。“小鸟依人”第一次用在人身上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长孙无忌闲聊,唐太宗品评当朝人物,评论到褚遂良时,李世民说:“褚遂良鲠亮,有学术,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褚遂良是著名书法家,因被封为河南郡公,书法界世称“褚河南”。《唐人书评》如此评价褚遂良的字:“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褚遂良是李世民的书法老师,李世民只要搜罗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必定要请褚遂良辨别真假。有一次,李世民又请褚遂良辨别,褚遂良仔细观察后告诉李世民,这卷墨宝是模仿王羲之的赝品。李世民好奇地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把这卷书法作品拿起来,对着阳光指点道:“陛下您看,"小"这个字的点和"波"这个字的捺,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败笔呢!”李世民仔细一看,果然如此,对褚遂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一对书法上的师生朝夕相处,褚遂良当然要像小鸟一样依在皇帝身边,尽管褚遂良还比李世民大上两岁,这就是等级制造成的视觉效果。今天的女孩子都想找身材高大的男朋友,因此“小鸟依人”不再是等级制制造的视觉效果,而变成了性别和身高制造的视觉效果了。「鴛鴦」原來是指兄弟 我們都知道「鴛鴦」是用來形容夫妻,但「鴛鴦」最早卻是用來形容兄弟。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鴛鴦的特性,晉朝的崔豹在《古今注》中說:「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死,故曰匹鳥。」說的就是鴛鴦不能落單,否則就會相思而死。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收錄的蘇武與李陵詩中吟詠道:「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商。昔者長相近,邈若胡與秦。惟念當離別,恩情日以新。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我有一 酒,欲以贈遠人。願子留斟酌,敘此平生親。」蘇武形容自己和李陵以前是像鴛鴦一樣的好兄弟,如今卻如同參星和商星,一顆在西,一顆在東,此出彼沒,永遠不能再相見了。曹植的〈釋思賦〉是贈給弟弟的,「以兄弟之愛,心有戀然,作此賦以贈之」,其中寫道:「樂鴛鴦之同池,羨比翼之共林。」也是用鴛鴦比喻兄弟。三國時期嵇康寫有十八首〈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前兩首中一直用「鴛鴦於飛」來比喻兄弟之情。同一時期的鄭豐在〈答陸士龍詩四首鴛鴦六章〉的序中寫道:「鴛鴦,美賢也。有賢者二人,雙飛東嶽,揚輝上京。」陸士龍即陸雲,和其兄陸機齊名,時稱「二陸」。鄭豐讚美陸雲陸機兄弟就像鴛鴦一樣「美賢」。 到了唐朝,詩人們開始用鴛鴦比喻恩愛夫妻。盧照鄰的〈長安古意〉一詩最早使用了這個比喻:「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自此之後,詩人們開始爭相吟詠鴛鴦這一愛情的意象。最有名的是溫庭筠所作〈南歌子〉:「手裡金鸚鵡,胸前繡鳳凰。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做鴛鴦。」從鴛鴦的這一愛情意象演變出許許多多男歡女愛的意象,比如「鴛侶」、「鴛盟」、「鴛衾」、「鴛枕」、「鴛鴦偶」、「鴛夢重溫」等等。 “老油条”为何比喻圆滑过分圆滑的人俗称“老油条”,“老油条”不一定真的非老不可,很多刚出校门的学生会干部比在职场混了好几年的人更像“老油条”,大概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就经受了“老油条”的专业训练的缘故。“老油条”除了圆滑之外,还有一个特征是喜欢放空炮,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人人都很亲热,可是这种亲热透着一股子虚假,就像油条看起来胖胖的,使劲儿一挤就变成了一根麻秆。因此,对付“老油条”的最好办法就是挤出他话里面的空气,“老油条”立马就会打回原形。为什么将圆滑之辈称为“老油条”?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要一直追溯到将近一千年前!话说公元1142年,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百姓对秦桧恨之入骨,有人于是发明了一种油炸食品,捏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油炸,这两个面人代表秦桧和他老婆王氏,取名“油炸烩”,“烩”与秦桧的“桧”同音,借以泄恨,这种食品就是今天的油条。粤语和闽南方言里至今还管油条叫“油炸鬼”,“鬼”是“烩”的谐音。清人徐珂《清稗类钞》中写作“油灼桧”:“长可一尺,捶面使薄,以两条绞之为一,如绳,以油灼之。其初则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略如乂字,盖宋人恶秦桧之误国,故象形以诛之也。”秦桧和他老婆可真够倒霉的,不仅白铁铸成的像在西湖边供人吐唾沫,还要被人捏成人形下油锅炸,可见坏人是不敢轻易做的。除了“油炸烩”之外,杭州还有一种小吃,叫“葱包桧儿”,用春卷皮裹上油条和葱段,在平底锅上反复压扁,直至烘烤到金黄色,再抹上辣酱或甜酱即成。据说这是因为当年卖“油炸烩”的店铺特别多,有时炸多了卖不完,就将变冷了的“油炸烩”在锅上烤,烤熟后同葱段和春卷皮一起食用,一咬之下,吱吱作响,意为让秦桧和王氏受二茬罪。这种“葱包桧儿”所用的油条就是“老油条”,指冷了的油条。油条是油炸的,当然“油滑”,因此用来指那些油滑之辈。“油滑”久了,变得更加“圆滑”,是为“老油条”。“名堂”为何指花招“搞什么名堂”犹如说搞什么花招,搞什么花样,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日常俗语。“名堂”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用来指代花招、花样呢?“名堂”原来写作“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是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重大的典礼都在“明堂”举行。《木兰辞》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将士们打了胜仗回来后,天子亲自接见的地方就是“明堂”。孟子说:“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一种说法是“明堂”乃黄帝所建,是黄帝测天象、观四方和举行重大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还有一种说法是直到周代才叫“明堂”,夏朝管它叫“世室”,商代管它叫“重屋”。《礼记》中有一篇《明堂位》,记载了周代“明堂”的样式和礼仪,但是却语焉不详,不知道“明堂”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齐宣王曾经向孟子询问,有人建议他拆除周王室那座华而不实的“明堂”,孟子怎么看这件事。孟子回答道:“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齐宣王说的这座“明堂”,是周武王东征时所建,汉代时还存在,后来才渐渐堙没。 汉武帝登基后,封禅泰山,在泰山发现了一座古代明堂的遗址,就想模仿古代圣君,也造一座“明堂”,可是没有人知道“明堂”的建筑样式。济南人公玊(sù)带献上了黄帝时的明堂图,图中心是一座宫殿,四面没有墙壁,以茅草覆盖,周围环水,环绕着宫墙修有往上的通道,可以沿着通道走到宫殿上面的一层楼。汉武帝就照着这个图修建了明堂。不过后代学者考证说这个明堂图乃是公玊带伪造的隋唐两代,帝王们都想建造明堂,自比圣君,但是众说纷纭,最终也确定不了明堂的样式。武则天统治时期,不听群臣的劝谏,按照拍马屁者呈献的《黄帝明堂经》执意建成了周边长93.3米,高91.43米的明堂,非常壮观华丽,不料七年后一把火焚毁了明堂,武则天又重建了规模更大的明堂,称“通天宫”,安史之乱中化为灰烬。修建明堂时,很多大臣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纷纷上书反对,有位大臣还写了一篇《明堂赋》,讽刺那个《黄帝明堂经》里不知道搞的是什么“明堂”,就此流传开来,人们于是把稀奇古怪、子虚乌有的东西称作“搞什么明堂”,因为“明”、“名”,同音,久而久之“明堂”就变成了今天俗语所说的“名堂”,而人们再也不知道所指何意了。“谈何容易”误用了两千年“谈何容易”这个成语在今天的意思是凡事办起来没有想像得那么简单,说起来容易,做出来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读起来的停顿是“谈—何—容易”。可是在古代,这个成语的意思却大相径庭,读起来的停顿是“谈—何容—易”,谈,说话;何容,岂可,怎能容许;易,轻易。意思是说话怎能容许轻易而为呢? 此语出自汉代著名滑稽大师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一文。东方朔虚构了一个非有先生,去吴国做官,沉默了三年,一句话都没有说,既没有劝谏吴王的话,也没有赞美吴王的话。吴王终于沉不住气了,对非有先生说:“寡人托庇于先人之功,为国事夙兴夜寐地操劳,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我请您来吴国,是想请您辅佐我,可是您既不说好话也不说坏话。假如您真的有才能却不发挥出来,那就是您不忠;而如果您有谏言我却没有听从,那就是寡人不明。您是不是担心我不明所以才沉默的?”非有先生伏下身子,唯唯而已。吴王说:“现在您可以谈了,我洗耳恭听。”非有先生回答道:“哎呀!可以谈了吗?可以谈了吗?谈何容易!所谈的内容有让人悖目、逆耳、违心之言,或者所谈的内容让人悦目、顺耳、快心,可是对人的行为却没有丝毫帮助的,假如不是明王圣主,有谁会听这种谈论呢?”非有先生所说的“谈何容易”即谈论怎能容许轻易而为,因此只有明君才能纳谏。吴王一听非有先生怀疑自己不能纳谏,赶紧正色道:“我准备好了,您开始谈吧。”非有先生于是举了夏桀的忠臣关龙逢、殷纣王的忠臣比干直言而遭杀戮的故事,来证明“谈何容易”。又说邪恶的君主听信小人之言,因此贤士们都躲进了深山老林做隐士去了,这样的君主令人生畏,同样是“谈何容易”。这一番话说得吴王出了一身冷汗,立马向非有先生表明自己愿意远小人、近君子、裁减一切奢侈用度的决心。在这段对话中,非有先生一共用了四个“谈何容易”,来证明向国君进谏,谈论国事岂能轻易而为,“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甚至会有杀身之祸。这就是“谈何容易”这个成语的原始义项,跟现在的意思截然不同,后来这一成语将“容易”连读,致使它完全变成了“凡事办起来没有想像得那么简单”之意。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示说话的意思的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