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打工手机app在城里打工高考行吗

纪录片《高考》发问: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农民工|打工子弟学校|贫富_新浪新闻
  原标题:纪录片《高考》发问: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本报记者 吴晓东《中国青年报》(日03版)
  纪录片《高考》第六集《校长的选择》截屏图
  校园里闪烁的高考倒计时牌,教室里复读机一样机械的背单词声,墙上挂满的保证书,讲台前发出的各种毒誓,课间校广播里的豪言壮语,严厉得有些苛刻的班主任,校门外等着孩子午夜放学的家长……这一切,描绘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里的生活。拥有24000多名学生的毛坦厂中学坐落在安徽省大别山麓,学校每年都会有上万名学生备战高考,其中三分之二是复读生,这里是学生和家长最后的一线希望。
  6集系列纪录片《高考》的开篇《毛坦厂的日与夜》一集,把镜头对准这座独特的“高考镇”。这所中国最大复读学校里的坚持与反抗、期待与泪水,正是一个社会切面最真实生动的记录。
  每个人都是高考产业链上的一环
  “不管是激情教育还是填鸭教育,都是把孩子放在学校机器里压制,最后做出一个个‘流水线成品’,总之还是应试教育。”“高考是寒门子弟最公平的机会,出了校园人生处处存在不公平。”
  今年8月,纪录片《高考》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迅速触发了人们关于高考的集体记忆和对中国式教育的重新审视。这部纪录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9分,近日二轮播出之际,专家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发出质疑: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甘肃会宁,中国教育名县、国家级贫困县,高考成为学生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回乡参加高考还是留在从小生活的城市?农民工的孩子们寻找着这个城市的认同与接纳;留学大潮汹涌澎湃,很多学生选择放弃高考转战“洋高考”……《高考》用6集的长度跨越不同的社会阶层,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个人故事,记录2014年高考。
  毛坦厂曾经是一个万把人口的小镇,可如今周边常年居住着数千户陪读家庭,一陪一,二陪一,甚至全家陪一。在这里,每个人都是高考产业链上的一环,连街边的裁缝都能随口说出“高考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离高考不到3个月了,复读生吴世康的成绩从年级300名一下降到3000多名,父母瞬间手足无措,连饭桌上都一脸愁云。吴世康的父亲吴俊是毛坦厂中学的保安队长,吴家祖上没出过一个大学生。长期以来,吴俊都认为自己没能在这所学校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手里没有那张叫做文凭的纸片。他的最大心愿就是把儿子送进大学,让他“将来能吃上一碗比较轻松的饭”。
  “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就说明你挂了。”毛坦厂中学的老师说。片里片外,程晓东老师都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一句“拯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更是引来无数驳斥。
  作为复读班的班主任,程老师甚至要时不时变身“福尔摩斯”,去女生宿舍门外暗访他怀疑的“假病号”,去校外出租房突击搜查影响学生成绩的东西。但同时,为了学生安心学习,他主动张罗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捐款;也对茫然无措的家长说“你们只管生活,学习上的事交给我”,这句话在毛坦厂中学终日悲壮的气氛中显得格外温暖。
  人们对于教育的不同理解是不争的事实
  《高考》的第三集《久牵的孩子们》的主角就是随迁农民工子女。中国有超过2.7亿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千万。在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每10个儿童中有4个是流动儿童,他们难以在所在城市参加高考。10年前,武子璇、刘艳霞和林兰兰跟随父母来到上海,在打工子弟学校读书;10年后,她们面临回乡参加高考还是留在上海读中专职校的抉择。2014年,中国有45万人选择出国留学,人们俗称留学考试为“洋高考”,这俨然又是另外一种高考。
  “对现实类纪录片而言,好选题就像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需要有庞大的冰体作支撑。”纪录片《高考》的总导演、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说,作为家长,自己能够深刻体会到人们对于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而教育问题聚焦到一个点就是高考。“高考本身兼具新闻性与话题性,它是大部分人共同的经历和体验,在情感上容易引起广泛共鸣。”
  史岩认为,在中国,地域的差别、贫富的差距是客观存在,而人们对于教育的不同理解也是不争的事实。高考制度从当初的举国欢呼到现在的改革与重建,它背后是中国国情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于教育理解的日益多元化。
  北大附中校长王铮是《校长的选择》中的人物,他说:“为什么大家看完《高考》之后争论多?它不是简单的对错,引发人们思考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他希望片子能够继续拍下去,继续挖掘导致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深层因素。
  “这种制度本身就是让一些学生处在不正常的状态。我们都是从高考过来的,我们可能在经历这个过程以后,发现所付出的和所得的相差太大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扬州中学特级教师王雄也觉得《高考》还有很多可以拍,比如为什么高考会变成一个“怪兽”。
  用“纯记录”关注当下和内心
  在《高考》第四集《走出大山》的片尾,奶奶在村口目送孙女刘洋洋远行。镜头里的老人拄着拐杖,双手不住地颤抖。望着孙女远去的身影,奶奶沟壑纵横的脸上神情复杂。最后,奶奶蹒跚的背影画面上显出两行字幕——“奶奶没能等到刘洋洋的假期,她病逝在洋洋离开后的第二个月”。
  《高考》摒弃了用解说词整合画面、讲述故事的表达方式,借助字幕语言和影像结构推进情节发展。这种不依赖解说词、依靠影像驱动的方式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更纯粹的记录,成为当下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说:“《高考》‘纯记录’创作手法,客观记录,不用解说词,全用同期声,使全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近几年,当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商业纪录片引发强烈反响的同时,回归传统纪录片的一些本质,用传统的方式讲述中国当代大家所关注的话题,成了中国纪录人新的着力点。“用纯粹的纪录片方式做一个自己想做的片子,这就是《高考》最早诞生的源起。”史岩说,打开电视,大量快节奏、追求视觉冲击的浮躁影像出现在眼前,而我们想要尝试的是关注当下、关照人的内心,能够带给人们思考与感动的视觉影像。无解说的风格能够为观众理解和认知影像提供充足空间,弱化编导对观众的主观引导,“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思考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何苏六认为,纪录片关注社会现实,是最有价值的,而《高考》就是这样一部直面当下的纪录片,“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还为中国的教育学、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纪录片回归纪实美学是好事,但要注意一定要有态度有温度,《高考》做到了。”
其实,凤姐身上最让人钦佩的不是成功,而是那种不息的火种,那样一种高大上的人在她身上看不到,其实跟罗永浩相同的东西——理想主义情怀和积极的行动力,他们内心里总有梦想,懂得如何去行动。
“稳定”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稳定”还表现为上升空间的狭窄。除非特别优秀,再加上各种机遇,一般都是论资排辈,苦熬资历。越往上竞争越激烈。
文化从来都是多元的,文化的保护也应该多元参与,关键的问题还应该在于我们是不是已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申遗本身只是一种传承保护的形式和手段,而不是狭隘的占有与掠夺。
女教师和田树昌都是因骂领导而引火烧身,且“后果很严重”,但对女教师的处理显然就不公平,置于对田树昌如何处理,相信当地纪检部门会有一个合理又合法的处置。高考地方站&&自命题:
&&&&&&&统一命题:
试题搜索:
分数线搜索:
高校专业搜索:
作文搜索:
院校搜索:
高考信息查询:
网友写高考作文:中国经济发展让农民工的身心融入城市
网友:陈前金
E-mail推荐:&&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吉林省吉林市考察时,农民工黄莲梅对他说,自己是一名环卫工人,2006年就来到吉林市打工,两个儿子也在城里开出租车,现在医保、工伤、养老保险啥都有,但一直让她心里悬着的还是房子,希望党和政府能关心已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李克强副总理在了解到黄莲梅的一些情况后,说:“对于像你这样长期生活在城市、有固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也可以纳入公租房政策,让你们的身心真正融入城市。你是城市的美容师,离开了你们的劳动,城市将不再美丽,松花江畔将不再美丽。”  李克强副总理的讲话,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精神,也温暖着农民工的心。李克强副总理的话音刚落,黄莲梅从座位上起身站起,脸颊上闪烁着晶莹的泪花,连连向他点头,表示自己的敬意。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财政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当前有1.2亿农民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工作,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力量,成为大中城市第三产业的主力军,成为所在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城市因为有了他们而繁荣、而富足、而美丽。然而,由于二元结构社会体制的存在,这些进入城市工作多年的农民工至今仍然不能溶入所在城市。在工种选择、工资待遇、医保社保、子女入学、住房安置等方面,不能享受所在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成为“有生产无生活”,“身在城市心不在城市”的游民。  改革以来的实践证明,农民工和城市相互依存。农民工离不开城市,城市也离不开农民工。没有农民工,城市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让农民工的身心融入城市,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是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任t(实习))
12345678910
[山西]李兆前检查高考录取工作
[甘肃]高考录取网上征集志愿今晚开始填报
[陕西]高度重视严肃纪律 切实做好高招工作
浙江高考第二批控制分数线公布 文科431分
[重庆]一本录取今天进行二次志愿征集
高校名单&&、&
实用信息&&&&
留学工具栏&&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中,新生代农_百度知道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中,新生代农
(10分)【激发创造活力】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介入带着浓厚的乡土文化特点:“政府财政支持公共租赁房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也使教育发展更加不均衡,谈谈党和政府应当怎样维护这一群体的发展权益,追求梦想,在外出打工的1,从法治的角度,公共租赁房超越了户籍的限制。他们希望融入城市和社会,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促使农村生源涌向城市。(3)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渴望认同,大约1亿人,面临着整体收入偏低。目前、职业安全隐患较多等处境,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8分)“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接到城里读书”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能长期稳定居住的保障性住房,覆盖到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不规范、工作稳定性差,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以低于市场价出租,将会成为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4)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点亮城市梦想】公共租赁房是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又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2)请结合材料。(12分)【走出权益困境】走在城市与农村边缘的农民工,说明政府应该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应对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很多城市、新的活力。(1)有专家认为,加剧了城市教育资源的紧张,谈谈农民工为什么能够成为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5亿农民工中
提问者采纳
(4分)(或从供求影响价格角度回答)(2)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nbsp。第(1)问实质考查财政的作用,综合考虑城乡的教育发展问题、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第三问,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政府依法行政的有关知识分析即可、维护;&nbsp。第(2)问实质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法;②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本题属于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题的思路,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推进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审读材料运用党依法执政、带头守法,又有利于市场的稳定”是合理的,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5分)(4)①人口迁移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5分)&nbsp、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发展好农民工群体的利益,通过再分配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抽取主干信息,从而推动城乡的文化创新:审读题头、享受社保和福利等权利,有利于繁荣发展城乡的大众文化:审读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法保障农民工取得劳动报酬:探究材料题立足于思维的开放,统筹城乡教育事业,明确要求和指向
(1)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3分)②要注意遵循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凸显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这两方面分析“政府财政支持公共租赁房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加租赁房的供给。第(3)问注意把握主题是党和政府。(5分)
试题分析,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结构;(3分)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他们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点评。政府财政支持公共租赁房:审读设问,要领导立法;农民工的社会实践、保证执法,要注意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运用课本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即可,坚持以人为本,是高考命题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体现,实现,从而稳定租赁房的价格;(5分)&&nbsp,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依法加强对侵犯农民工权益行为的监管;(4分)②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目标;(3分)③要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整个探究都是围绕“新生代农民工”展开,坚持以人为本、知识的开放。3分)(3)①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通过题头明确试题围绕的核心。第二步,推动了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交流传播。政府财政支持公共租赁房,对应具体知识,有利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稳定;&nbsp:第一步。第(4)问从文化生活角度运用文化交流和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知识分析农民工能够成为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的原因,有利于社会稳定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编者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调查发现,举家外出农民工已占到外出务工农民的25%左右。这一群体在城市的生活现状如何?他们在收入、支出、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和普通农民工又有哪些差别?对于将来又有怎样的打算?请看记者的调查报道。
  -全家一起外出打工,城市生活从陌生到熟悉,收入虽然增加不少,但面对的生活压力也很大
  每天早晨8点,家住广州萝岗区的李银华都会开着私家车送儿子上幼儿园。在广州打拼了十几年,李银华和丈夫林新林已从一无所有的农民工变成小有成就的米粉店老板。
  李银华来自云南蒙自的一个小山村,初中毕业就和姐姐来深圳打工。姐妹俩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在福田的一个村口开了家小小的云南米粉店。“赚的钱只够糊口,开了没多久就倒闭了。”李银华回忆说。
  这时,李银华碰到了刚刚退伍的农村兵林新林。两个年轻人注意到市面上的米粉店越来越多,一贯只吃本地河粉、米排粉的广东人开始接受云南米线、桂林米粉这种外地小吃。林新林一拍脑袋醒悟:“这么多人吃米粉,我就给餐馆送米粉好了。”小林来自广西全州,老家正好有米粉厂要进入广州市场,从此,小林干上了推销米粉的活儿。
  看到米粉生意好,李银华又萌生了自己开店的想法。她借了5万元在城郊结合部的广州外语学院开了一间米粉店,每天起早贪黑地忙活,虽然辛苦,但学生们很爱吃她做的米粉。“巴掌大的店一个月赚了1万元!那时候觉得是天文数字了。”两年后,李银华以10万元的价格把这家店转给别人,转而在广州东郊一个工薪阶层集中的地段,开了一间两层楼的米粉店,附近的年轻人成了她的老主顾,有的人还大老远打车过来吃米粉。
  现在,李银华把母亲和弟弟都接到了广州,儿子在广州出生、长大,说一口标准的广州话,却从没回过云南和广西的老家。
  与李银华相比,在北京打工的农民石猛要辛苦得多。43岁的石猛是安徽六安镇人,和妻子来京打工近10年。他们先后干过装修、搬运、保洁等工作,最后在阜成路北二街开了一家15平方米的麻辣烫小店。“生意时好时坏,平均下来一个月能赚三四千元,除去房租、伙食这些开销,每个月能剩个一千元就是不错的了。”石猛最近正在发愁,因为自家店的这条路准备拆迁,可他还没想好该去哪里另谋生路。
  石猛说,老家的土地早就承包给别人种了,儿子今年20岁,也早早地出来打工了,在苏州的一个零售商店里干活。“他每个月大约赚两千多元,基本上能够自己的花销,至于将来怎么发展要看他自己的努力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目前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已占25%,这一群体工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但生活压力更大。调查发现,举家外出农民工2010年月均收入为1895元,比未举家外出农民工高出221元。而且,举家外出农民工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比例达到32.6%,明显高于未举家外出农民工23.4%的比例。
  但由于在务工地的家庭人口较多,举家外出农民工家庭在务工地的生活消费支出也较高,平均每月1420元,比未举家外出农民工高出约20%。这反映出举家外出农民工的生活压力更大。
  另外,从统计结果看,举家外出农民工的组内收入差距较大。有些经商或当小老板、包工头的,收入水平较高;而另外一些在城市从事低端服务业的,收入水平则很低。
  -城市的夜晚,灯火通明,他们希望在这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融入城市并不那么容易
  20多岁的韩小军从外表看和大多数的城里孩子无异,平时喜欢穿T恤衫和牛仔裤,头发挑染成黄色。他的父母20多年前就从四川老家来北京打工,在海淀区一家小区门口摆水果摊,每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小军和妹妹小玲从小在北京长大,从心里觉得自己是属于北京的。小玲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期待有一天能站在T型台上接受掌声和鲜花。为此,父母帮她找了一家服装学院深造,每年学费6000多元。
  “我爸妈总说等到60岁就退休不干了,然后回老家过日子。我可不想回去,北京多好啊,城市大、机会多,我最喜欢开车走在长安街和三环路上的感觉了。”小军喜欢开车,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出租车司机,可惜没有北京户口,当不了的哥,现在只好帮朋友开货车。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小军开车行驶在三环路上时,望着两边居民楼里的灯光,心里无限感慨:何时才有一盏灯属于我们?
  30岁的宋广生来自江苏农村,从1997年开始就在北京打工。他和妻子住在五环边上的平房区,在附近开了家洗衣店,一年下来能赚七八万。孩子在附近小学上一年级,除了刚开始入校交了借读费,别的与其他孩子无异。宋广生最怕生病,“平常有个感冒发烧的就自己买点药吃,根本不敢去医院看病,去一趟就要100多元。”
  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宋广生对北京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没什么大的变化就想在北京一直干下去。”孩子的教育却是他的心头病,尽管才开始上一年级,宋广生却想得很远:“最希望高考政策到时会改变,能让孩子在北京参加高考。真要回去考的话,孩子的压力也太大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关于未来定居的打算,举家外出农民工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在务工地所在的城市定居”,为28.8%,大大高于未举家外出农民工;选择“在务工地所在的城市定居”和“在务工地所在的城关镇定居”的比例合计达到44.4%,说明有近半数举家外出农民工渴望完全融入务工城市。
  从有效样本来看,举家外出农民工子女有79.5%在务工地公办学校接受教育,有20.5%在民办学校接受教育。相比较而言,举家外出农民工对子女能在务工地参加中高考的比例明显高于未举家外出农民工。
  整体来看,举家外出农民工更看重有住房保障、子女高考容易、身份平等、城市生活条件好等因素。他们更希望政府改善社会保险,提供保障住房或廉租房,改善子女教育条件等。
  -城市的生活让人向往,远方的家乡也让人怀念,留下还是回去困扰着他们
  拖家带口地在城里打工,将来是留在务工城市还是回到家乡,这个选择题困扰着许多农民工。
  15年前,来自四川农村的李素丽来到东莞的一家皮具厂做女工,一干就是15年。凭借着聪明和勤奋,李素丽一步步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骨干、拉长、组长再到分厂厂长。丈夫也是同厂的工人,两个人月收入8000多元,租住在工厂附近的一家公寓里,生活还算宽裕。
  由于工作时间长、岗位级别高,李素丽的孩子得到了厂里公办学校入学的指标。“公立学校条件好,收费低,不像上私立那样有太大的经济压力。”谈及此,李素丽觉得自己很幸运。
  说起将来的生活,李素丽和丈夫盘算了很久,感觉难以取舍。他们一家在东莞的生活就像一个城里人,工作稳定、收入稳定,孩子读书有保障。按照东莞农民工进城的政策,他们也有希望落户。但家乡有自己的户口和土地,放弃就意味着必须永远留在城市。而进城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要购买住房,“商品房的价格那么高,我们肯定买不起。但回乡下,我们又觉得那种生活离我们很远。”
  “也许我们会在老家的乡镇上买个房子,等退休了,孩子上大学以后再回到家乡?”李素丽不确定地说。
  留下,还是回去,这个问题同样让李银华犯愁。
  李银华的儿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孩子外婆总是催促他们想办法给孩子办理广州户口。李银华却不在意:“即便是广州人,要读好学校也要交不少赞助费。我们多开些店、多赚点钱,孩子读书就可以自由选择好学校,户口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李银华还有另一层考虑:“老家还有土地,那是我们的根。要进城就要放弃家里的地,在广州呆久了,时常会想念家乡清新的空气,也许有一日还会回去,哪儿能说放弃就放弃呢?”
  从陕西渭南来北京打工的王梦丽坚定地表示一定会回老家。王梦丽8年前和丈夫杨斌一起来北京,住在朝阳区垡头小武基市场旁边的平房里。丈夫在一家民营企业当司机,一年工资六七万元,刨去开销,每年能收入1万多元。儿子出生后王梦丽就不上班了,在家照顾孩子。“北京消费太高了,上幼儿园一个月要花1000多元,还不如我自己带呢!上小学还得交借读费,我们已经决定了,等孩子再大些就带他回家上学去。”王梦丽说。“但那时就得两地分居了,北京比家乡收入高,老公得在北京赚钱。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攒够了钱,一起在老家做点小本生意,再在县城里买房子定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对于“假如不提供城镇户口,你愿意留在城里吗?”这一问题,举家外出农民工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愿意,无论如何都要留在城里”,比例为28.9%;但同时选择“不愿意,干些年再回去”的比例也达到23%,市民化意愿呈分化趋势。造成这种分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就是举家外出农民工内部收入差距大,很多低收入农民工难以承受市民化的成本。
  从调查结果来看,举家外出农民工和未举家外出农民工对老家承包地、宅基地的态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绝大多数都希望保留。这表明举家外出农民工对完全融入城市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进一步说明土地对农民工仍有很强的保障功能。冯
华 邓 圩 宁 晶
&&&&&&&&&&
&&&&&&&&&&
&&&&&&&&&&
&&&&&&&&&&
&&&&&&&&&&关于农民工的定义..如今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农民工.很想知道农民工的定义是以什么为标准呢!是农村进城上班的都叫农民工吧吗?像我们一般青少年在城里的各行各业都有人在,这也都算是农民工吗?
平常说的农民工就是进城干纯体力活的农民.都是很累的工作.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农忙时在家种田,农闲时进城打工.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农民工去那里打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