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教育意义《青春派》对教育学有什么启示?

《少年说》中有个孩子叫刘凯文,高中一年级,在节目中他吐槽父母背着他偷吃螃蟹,背着他出去过情人节。

他说:“他们好幸福,我好孤独。”

他希望今年情人节跟妈妈过,爸爸不要参加,妈妈却表示还是要带上爸爸。大家都笑了,这是一个父母非常恩爱的家庭,儿子日益长大,一句“孤独”看似玩笑,却道出了多少青春期孩子的情感现实。

进入到青春期,父母会感觉到孩子变得孤僻,而孩子也开始觉得自己无人理解,感受到孤独。但是孩子这么说的时候,父母往往不理解,一个孩子有什么可孤独的。实际上,孤独也是在青春期这样一个成长阶段,孩子会很容易就产生的一种感受。

01青春期的孩子感觉孤独,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著名作家曹文轩写了一部小说《草房子》,书中主人公杜小康因家道衰落,被父亲带去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正值青春期的杜小康倍感孤独,父子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除了必要的对话,不知道还能说什么,最后必要的话也不用说,一个眼神就够了,言语和交流被大量省略,杜小康深深地感到“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

无论是小说,还是现实,孤独成了青春期孩子普遍的现状。在英国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进行了一项大型全国性调查并发现十分之四的16-24岁的年轻人非常孤独,他们感到无话可说,无人可倾诉,不被人理解,与世界脱离。

在汉语词条里,孤独的解释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也就是说孤独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和体验状态,哪怕身处闹市和人群,只要是内心的渴望没有被满足,仍然可以感觉到孤独。这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面情绪,常常伴随寂寞、郁闷、焦虑、空虚、无助甚至绝望的情感体验,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注入饥饿和压迫等痛苦,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全然的孤独。长期的孤独可导致情绪障碍和各种攻击性行为。

02 孩子为什么会在青春期感觉到孤独呢?

雷佳音做客《鲁豫有约》谈到自己在瀋陽艺校成长的经历,眼眶泛红。他说在学校深深的体会就是孤独,寝室都是瀋陽人,一到周末,他们都回家了,就几个鞍山人,有时候周末鞍山人也回家了,学校停电,没有灯,偌大的学校里就一个人,就是他,没事干就想事情,思考问题,可喜的是滋养,可悲的是孤独。

很多年前有首特别火的歌《我是一只小小小鸟》,歌中写道:“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你们好不好,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无处可逃。”是的,面对孤独我们也是无处可逃。那么青春期孤独感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一个原因,孩子与父母之间缺少沟通与理解

小莉高三,本要参加高考她被查出乳腺癌。因为忙着上课,备战高考,除了学习,父母其它事情概不关心,小莉也关上了心门,不与父母谈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导致了小莉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直到乳房剧烈疼痛才去医院检查,得知检查结果,母亲深深自责。

父母过度关心孩子学习,却忽略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调查问卷中,家长最常谈论和关系的话题是学习,占到54%。学生遇到困难,首先倾诉对象是朋友,很少有选择父母沟通,因为只有41%的家长会耐心沟通,也就是说接近六成的家长采用放任自流或简单呵斥的粗暴方式对待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有个12岁初一孩子小勇,三次离家出走,一个人坐公交游荡,前两次比较近,第三次从笕桥到了蒋村,再从蒋村到了翠苑,被好心人报警,父亲接到警察电话匆匆赶来,问小勇为什么,小勇说感觉生活无趣和孤独,才这样一次次外出。原来,他们都是江西人, 父母在杭州打工,放寒假接了小勇来杭州,小勇父母没放假,没时间陪小勇。父母和孩子的地理距离近了,心理距离却还是很远。

父母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不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样的孩子即使在父母身边,和留守儿童也没有什么区别。人际关系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在情感支持上越少,孩子的孤独感会越强

第二个原因,孩子没有感受到老师的理解

无论是中国电影《逃学威龙》还是印度电影《嗝嗝老师》,都在讲述着一个故事,那就是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整蛊老师,与老师对抗。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一个现实,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是乖乖听话的好孩子。

《青春派》中,高三学生居然暗恋了女生黄晶晶,还大胆表白,最后光荣落榜,为了能去黄晶晶的大学复旦读书,他决心复读,老师让他在复读班介绍自己,他说“我是班上唯一的落榜生,因为早恋,虽然落榜了,但我不后悔,起码证明我是真心的。”这段介绍把本想给全班一个下马威的老师气坏了。老师一定要他承认早恋是不对的,他违心地说:“你说是就是吧。”

初中以后,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老师不再是权威。由于孩子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的增强,学生会对老师发起挑战,有些学生对老师的教导是充耳不闻,对老师的教育方法不满,只有1%的学生愿意和老师沟通交流情感。很多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自己的想法,老师的话不再是圣旨,老师与学生的代沟也因观念的不同,而缺少有效的情感交流。

第三点,孩子没有建立坚固的友谊

著名教育学家蒙特梭利在她的教育书籍里提到,同一年级的孩子被编排在同一个班级,班级里孩子的感情并不深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处于竞争的关系。

这种竞争可能是学习,也可能是争夺异性的青睐。西安南郊某中专学校,一名16岁的女生被两名女同学宿舍内脱光衣服殴打两小时,只因被打者与打人者喜欢的男生关系好。

处在“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有强烈的交友愿望,但是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友情和学习上的竞争。妒忌、误解、歧视这些问题困扰着他们,调查显示,接近五成的孩子遇到过同伴的嘲讽、孤立、嫉妒等伤害。

第四点,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成熟

有个妈妈向心理医生咨询:“我儿子十四岁,之前活泼开朗,现在话不多,顶多就是嗯哦,变成了闷葫芦,老师也说他上课只坐着,也不积极回答问题。”妈妈觉得孩子是不是抑郁了。凡事有因果,这与孩子日渐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关。

《小欢喜》中乔英子患了中度抑郁症,由于自小父母离异,母亲是控制狂,对她学习有着严格的要求,高考前,她崩溃到要去跳江。根本原因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母亲高压控制的冲突导致的。

自我意识的成熟是进入青春期的标志,他们关注一系列有关“我”内容,我的感受,别人对我的评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需求,而当这种需求不被满足,他们就会感到失落和不满,进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以逃避人际交往的压力和不适。

三、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孤独,父母能做什么呢?

金晨参加《跨界歌王》,与一身红裙的爸爸共舞,回忆小时候,在主持人的要求下,与父亲拥抱,没想到金晨爸爸哭了:“我从来没抱过她。”主持人问金晨:“成长中,会跟家人寻求帮助吗?”金晨说:“一个人扛。”

被抚养的疏离、代沟,可能会延伸到成年,“习惯独自面对一切”、“不想让他们担心”、“说出来也解决不了问题”让孩子和父母越走越远,连拥抱都变得奢侈。

如何让孩子和父母袒露心声,让孩子在青春期凡事不要自己承担,驱散青春期孤独感,父母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情感世界里来。

首先,父母要告诉孩子学会接纳自己

《少年说》里一个叫吕若曦的女孩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上体育课,有些同学说我装病,别的课,同学不跟我一组了,我没有朋友,我很孤独。虽然我很胖,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我还是有优点的。比如我会蒸鸡蛋糕,会做麻辣烫。

“你可以独来独往,但不能封闭内心。”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有本书叫《走出孤独》。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鼻祖,他认为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自卑。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提高,当他发现自己不那么完美,自己不那么优秀,就会产生自卑、苦闷的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会让人紧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出现“情绪障碍”。父母要仔细观察,要在孩子情绪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梳理情绪,认清现实,接纳情绪,接纳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只有轻装上阵,才能长途远行。

其次,父母要增加亲子互动,带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

《平凡的荣耀》里孙弈秋,他小时候爱下围棋,他与外部没有连接,他的世界里只有下棋,当别的孩子在嬉戏打闹的时候,他像被世界遗忘了一样,成了一座孤岛。后来他开始融入社会,做了很多工作,但都干不长。在孙弈秋被欺负时,吴爸爸帮他打抱不平:“你怎么欺负我都行,但你不能欺负我们家弈秋。”以前孙弈秋是孤独的,但吴爸爸一口一个“我们家弈秋”把他的孤独感一扫而尽。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人是群居动物,与人合作是人类的智慧。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发展孩子一些需要与人合作的体育爱好或兴趣组织,陪孩子打球,鼓励孩子去与人接触,通过交往去认识自己。

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罢了。心灵导师克里希娜穆提说“一个人被孤立于人群之外,他把渴求温暖的手伸过墙头……”父母要给予孩子表扬和肯定,多多给孩子创立机会,在他们涉世未深的时候,帮助孩子建立积极乐观的交友态度,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了解到其实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和关心。

最后,父母要让孩子忙起来

孤独是一个终生课题,文学名著《百年孤独》提到:“人生注定是一个人的旅程,不必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在北京卫视一档节目里,有人问于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从对人生影响方面,怎么排序?

于丹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读书,从成长来说,读书是最小的成本了解别人了解世界的方式。

第二步是行万里路,她在黔东南的一个小村里,了解当地淳朴的民风人树合一的信仰,增长了见识。

第三步就是人是在行走中去阅人的,人也是在读书中阅人的。这些东西能让人了解人与人的差别有多大,人与人的角度是多么不同,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孤单是一种主观感受,当你有丰富多彩的事情去做,去体验的时候,孤单就会被驱散。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怎么缓解孤独,终其一生,父母会离开我们,子女会离开我们,作为父母我们要教会孩子豁达与开朗地面对人生,生活不仅仅是学习,还有很多很美好很重要的事情等待我们去做,去体验。孩子的眼界开阔了,格局大了,就不会拘泥于自身的问题,心是满的,感受是灵敏的,在哪里都不会感觉到孤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的教育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