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还有不错的可以看吗 漫画里那种超高科技的蝙蝠侠是不是没拍?

写在前面:吹毛求疵的差评并不能影响一部杰作本身的品质。上映之前就料到必然有人说“超越不了TDK”或者“这是诺兰二流作品”——呐,你们自己心里有数,关于你们怎么定义一流和二流。
  诺兰在三小时不到的片长里塞进了城市战争应该体现出的所有内容,细节精彩,布局巧妙,文戏和动作戏的分配张弛有度,从第一刻就紧紧攫住了观众的心。全片无冗余,让人屏住呼吸到最后一秒。这个好故事里居然有空当塞下各种代表性角色,诺兰居然能让看上去不可行的城市之战变得可行性十足(而且一点都不愚蠢,甚至没那么中二),而在BB的“恐惧”主题,和TDK的“牺牲“主题之后,他居然能用一脉相承但是完全相反的要素带给我们终极的震撼。如果这都不算一流,那……speechless.
  关于本片的政治寓意不多说。剧组在川普大楼取景时恰逢华尔街事件,诺兰没想利用活动本身,却有意无意地在影片里表现出了这点。然而贫富差距的主题是从第一部就被考虑到的,这点也与Gotham本身的特性息息相关。如果说Joker是chaos和无政府主义的代表,那么贝恩和影武者联盟则是另一种秩序的代表——这也是为什么TDKR和前一部没有可比性的原因之一,毕竟反派的作恶理念差的太远,更别提布局和对象。Joker只是做了初步的小范围社会实验,仅限于Gotham,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像是对蝙蝠侠个人的挑衅,”Hero有了Villain才有存在的理由“,他的目的在于腐朽人心,击垮民众信念,但和贝恩相比,前者颇显小家子气。贝恩的行为归根结底来源于第一部里的湿父,湿父不要小打小闹,湿父要的是毁灭废墟之上的重建。
  ——所以就有了整个城市地底的浩大工程,他们蛰伏地下,暗中搜集情报,让松懈的GPD和蝙蝠措手不及。他们要的是民众全方位的崩溃。给点希望后赶尽杀绝。八年前的Harvey Dent成了最强大的武器之一,建立在谎言之上的和谐,崩溃得只会更彻底。
  城市之战的关键词也许可以加上无政府主义,但暴乱实际是有领导人的。他们有目的有策略地揪出中产阶级, 让底层人士发泄出所有的愤懑。贝恩作为反派并不比Joker差劲。Joker的可怕之处在于神经质和对人性的洞悉,以及尽管他声称自己没有计划,但实际上却步步为营。贝恩的策略一点都不差于前者,他做的活儿也比前者布局更广,所需人力财力更多,不承认也没用,但就是他把蝙蝠侠置于”必死“的境地。更关键的是,他并不是最大的反派不是吗?Talia和Joker的行事方式不同,但毫无疑问更为狡诈,骗取了布鲁斯的信任,还顺带睡了人家。她取得了最强大的武器,撕毁了蝙蝠的面具,让Gotham沦为了比TDK里还恐怖的地狱,甚至让政府都手足无措——谁敢说不如Joker?
  影片前半部分似乎一直在暗示大家,贝恩只是”pure evil“,他什么都不在乎。但是真正的pure evil并不足以让一个人耗费六个月(六个月只是地下工程的时间),并且赢得相当一部分支持。最强烈的动机往往不是因为恨,当这个反派摘下头巾,望向年轻的Talia时,那瞬间的温情让人猛然意识到这是汤姆哈迪的本色。前半段的残暴与冷血,响彻影院的怪异腔调,和某一刻的泪光闪闪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观众此时的心境与其说是震惊,不如说悚然。这个蛰伏底下的monster居然也会被赋予正常感情,而他的信念则全部来源于始作俑者。他们就是敢死队,不在乎自己的死亡,愿意付出一切实现看似中二的野心。
  中二是聪明人的特权,但是不同的人即便处于同样的环境(影武者联盟)也会做出不同的中二选择。成为蒙面义警一人对抗全城市的罪犯,看似理想,实践起来却充满了挫折和痛苦,在旁人看来,显然是高帅富的中二;而让一切归零,在断壁残垣上建立新秩序,听上去则像心怀不轨者的空想。Nolanverse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幻想化为现实,让一切变得让人信服。Gotham的腐朽、Gotham的短暂繁荣、她的暗流涌动,所有躁动因素都在累积,每个人的行为动机都有据可循。没有莫名其妙,有的是宛若精密机械般的运转,而细节的着重刻画也体现了大师水准。几乎每个细节都承前启后(比如流出尸体的下水道),引出更多的线索,跟上主角的节奏,就能看清所有的逻辑。
  【恐惧比利剑更伤人?】
  在batman begins横空出世时,所有人都被”蝙蝠侠曾经害怕蝙蝠“的理念震撼了。从没有人拿这群小玩意做深度文章,它们起初只是为了增添神秘与传说般的氛围。对了,还有恐惧。重启之后的另辟蹊径,让蝙蝠侠离普通人更近了一步。没有人对他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也从没有过豪言壮语,他的一切挣扎都显得缄默无比。可以说,一切只是他个人的内心斗争,然而就是这样的斗争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当他克服脆弱的一面,克服萦绕心头多年的恐惧,在飞舞的蝙蝠中缓缓起身时,没有恐惧的布鲁斯诞生了。”无所畏惧“也成了他的特点之一,用恐惧武装自己、对付敌人,蝙蝠侠才会战无不胜。
  令人讶异的是,终结章完全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恐惧的作用。正因没有恐惧,布鲁斯才会吞下失败的苦果。他以为自己利用了恐惧,但其实并没有认识它的全部。诺兰替我们找到了双刃剑的另一个刀刃——是时候让恐惧回来了。Fear带来了求生欲,Fear让人无路可退,孤注一掷。这和第一部的主题如此吻合,却又大相径庭。监狱里通向自由的井口和当年布鲁斯坠落的地点如此相像,年少时的布鲁斯在洞穴里体验到了缠绕半生的恐惧,而现在,同样的情境,他抛开了绳索,故意让恐惧回归,不同的是,过去的阻碍却成了此刻的帮手。他跃上第二个石台的那一刻,更高阶的蝙蝠侠诞生了——把fear掌控得游刃有余。
  不得不说,这个点带给了观众意料外的惊喜。同一个词,相反的主题,诺兰玩出了不同的花样。
  【Gotham——永远的女主角】
  福尔摩斯和案件结婚,布鲁斯韦恩则愿意和他的城市厮守终身。Gotham,作为一个外表华丽,内里肮脏、但是处处隐藏着善意和希望的女主角,击败了一众莺莺燕燕,让布鲁斯对她死心塌地,为之赴汤蹈火。蝙蝠侠从埋葬他的地底崛起,靠的是愤怒,但究其原因是对Gotham无私的爱。
  这座城市有所腐朽,时有坍塌,然而不相信任何一个人的蝙蝠侠却坚信其光明的一面。内心黑暗的骑士选择了守护而非毁灭。心底深处,他还是当年那个善良的小男孩,即便这座城市尽情诋毁她的英雄。”You don't owe these people anymore, you've given them everything.“
  ——这段对话必成经典。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英雄的不满足。你以为他付出了够多,抛开了两张面具的名誉(韦恩继承人和蝙蝠侠),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没办法正常生活。到头来他居然认为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他逃出生天,闯进即将爆炸的Gotham,轻松得像个游客。他表现得越是低调隐忍,就越体现出一个英雄的伟大。
  也许所有的主流英雄都很无私,但蝙蝠侠驾驶着the Bat驶向海面的那一幕却更让人心脏冻结。他披荆斩棘赶回保护自己的爱人,而那个爱人就是对他又爱又恨的Gotham.
  【好痛苦的高富帅】
  Ironman和蝙蝠是复联和JLA的大钱包。看似人生赢家属性get,实则有苦说不出。哦不,高(科技)帅富可以大大方方地说”老资就是钢铁侠“,然后泡妞事业两不误;然而布鲁斯,基于城市复杂而扭曲的属性就要谨慎得多,每天面具换着带。而花花公子韦恩和蒙面义警几乎占据了他的所有时间,他没办法让布鲁斯掌控主人格。他为了Gotham而活,并非他自己。
  这两个英雄面对危机作出了同样的决定,带着核弹一起飞。然而Ironman的基调诙谐而没心没肺,他甚至有帮超能力队友;蝙蝠则孤身一人,带着城市最大的秘密,留下一个名誉千疮百孔的韦恩,和一个重新崛起的蝙蝠形象。后者值得高兴,却又让人伤感不已。可是对于布鲁斯本人则是最好的结局——别管其他人怎么看自己,退休过小日子就好。
  高富帅一点都不痛快。不是所有的高富帅都一条命。电影中的Ironman经历了洞窟囚禁和后天心脏病,这痛苦和脊椎骨被打凸出来的老爷相比几乎不值一提。布鲁斯是全世界最辛苦的有钱人,那段无配乐打斗中他的每一声痛呼都砸在人心上,拳拳刀肉的声效让人毛骨悚然,断背时的音效更让观众全身一紧,更别提他在监狱里尝试着站起来时那目不忍视的挣扎。
  诺兰说过,贝恩给蝙蝠造成是是心灵肉体的双重打击,而贝恩也直接说了”break your soul“——他要蝙蝠侠看着自己的城市沦为地狱,他过去牺牲的一切都付之东流。一般的超级英雄片,反派们目光短浅目的单纯,还没想到这个层次,然而诺兰全把所有的压力和心灵痛苦赋予这个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而他扛了下来,以一种超越英雄的态势。推动因素与其说是正义的伸张,不如说是”angry“。这怒气从第一部焚烧至今,从父母遇害的当晚烧到和贝恩的最终对决,
  这个高富帅终究和其他英雄不同。他是暗夜恐惧的化身,他背负起常人不能背负的东西,担负起本不该是他的责任。他什么都没给自己留下,除了满身伤痕。
  Hans的贝恩旋律一直误导了大家,让人以为“憋醒憋醒扒下啦扒下啦”是贝恩军团的口号,可是事实却相反。正如预告和序幕里种种骗人的暗示,贝恩劫机时丢下的“the fire rises”,而布鲁斯在监狱场景里问“what does that mean?”答曰“RISE”,接着就是贝恩按下球场引爆器的场景。——之前营造的氛围似乎都预示着反派的崛起。但抬头一看,影片名是the dark knight rises,无论他以怎样的方式从绝境中挣出,以肉身或者精神的方式的归来,本片都注定了是一个HE,就算蝙蝠侠真的死了,Gotham民众的心里一定崛起了千千万万个正义的化身Σ( ° △ °|||)︴
  终结章布局庞大,尽管前两部的反派也意欲夺取全城,但终归给部分人留下了选择和逃命的空间。而TDKR的反派对城市实行的是完全的隔绝和惩罚,谁都逃不过,稍微有点财产的市民都会被揪出来审判,没有法制没有道德约束,是一场高端玩家精心策划的无政府主义狂欢。和之前不同,Gotham在本片中被完全实行了物理隔离,炸桥片段和孤岛模式致敬了漫画原作《No Man's Land》,整个城市一片废墟,“自治”的后果就是武装分子的张牙舞爪和普通市民的惶恐。这一刻阶级倒是模糊了些许,灾难和人为掠夺营造了虚假的平等环境,只是每个人都在被利用,始作俑者在暗处窃笑着自己的成果。她完全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意图毁灭腐朽的根基。三部曲的所有反派都在掀开Gotham的浮华外表,想用城市罪恶丑陋的一面压垮每个人的希望,而蝙蝠侠和他的支持者却从中看到了值得拯救的部分,维护比毁灭难得太多了。
  Rise的不仅是被断背的布鲁斯,更是蝙蝠侠传递的守护信念。
  比起庞大布局,个人的挣扎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然而影片最揪心的点从头到尾都是布鲁斯。实话说,混乱城市带给人的冲击程度比不上布鲁斯在地牢里的一举一动。他看着爱人被毁,而自己脊椎受伤,貌似无论如何也无法逃出升天,他没有任何超能力,所有的外援都在Gotham苦苦支撑。然而从绝境中崛起就是蝙蝠侠的伟大之处——他能超越普通人的极限,而只有这样的英雄才能担负起整个城市的责任。第一部的他已经做出了为Gotham奉献一切的决定,第二部则接受了黑暗骑士名誉的垮塌,第三部则做到了没什么超级英雄能做到的事情——move on.恨意与愤怒曾经掌控了他的思想,愧疚和伤痛让他裹足不前,当你认为蝙蝠侠不能从TDK里更前进一步时,你发现自己错的彻底。一个懂得收手的英雄做出的决定更加艰难,也更值得敬佩,谁都不相信的蝙蝠侠从头到尾相信的只有Gotham,他信任这个自己愿为之牺牲的城市,相信她的人能振作起来重新开始。(Selina Kyle简直是这座城市的化身,魅惑,狡诈,心中藏着没被挖掘的善意,在战斗中焕发了最光彩的一面)
  蝙蝠三部曲之所以让人感同身受,就是因为Nolanverse总是和现实息息相关。没有酷炫超能力,没有夸张的爆炸与视效,一切特技都在为电影本身服务。而城市遭受的灾难和外星人无关,也没有一个中二想统治世界,她只是腐朽到了骨子里,轻轻一推就摇摇欲坠。然而这腐朽却一点不夸张,人人都知道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对电影中描述的场景也不觉得像是另一个次元。正是高度的相似让我们隐隐有了紧迫感。
  不知道大家怎么想,但我认为蝙蝠侠是21世纪以来最鼓舞人心的超级英雄。因为他是人类,他腰缠万贯却过得不比任何人轻松,他的援友少之又少却足够让他对自己的Gotham给予厚望。而影片结尾处他对英雄的定义更是点燃全场——每个人都可以做英雄,即便你只是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围了一件大衣,告诉他这不是世界末日。
knight,这个举动微不足道,却代表了诺兰对现世英雄的定义,而这恰与中国的一句俗语对应——“勿以善小而不为”。英雄无需豪言壮举,他在我们身边低调行事,关怀着每个弱者。而对于影迷来说,这不失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蝙蝠侠电影不是宣扬暴力与无政府,这个文化标识只会激起每个人做英雄的欲望,就像奥罗拉枪击案幸存者所说的一样,世界丑恶不会阻碍美好事物的发展,“we will attack back in strength”。当影迷们在蝙蝠的主旋律中走出影院时,相信每个人心里的正义骑士都被激发了出来,以后的每一个善举,都像是得到了蝙蝠侠本人的肯定。
  A hero can be anyone——我相信,单单是这句话就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诺兰从没变过。如果你以为他只会玩叙事顺序那就大错特错,如果你以为他只会迎合宅向观众搞科幻,那你也错了。诺兰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拍自己想拍的片,而这从来都是关于一个好故事。
  谁能说蝙蝠侠终结章不够好?谁规定史诗要以悲剧收场?尽管诺兰不像前辈希区柯克那样,对好人一向宽容,但他仍然坚持了最关键的一条:一个感动人心的角色应该得到一个好结局。尽管过程艰辛,充满了牺牲、死亡,与复活,但Cobb的陀螺终究是停转的,而布鲁斯也过上了他完全应得的生活。没什么比HE更完美了。
  而TDKR的细节更是处处充满了闪光,诺兰兄弟和大卫高耶的犯罪智慧简直是罕见得高端。他们的叙事仍然滴水不漏毫无破绽,不要以为叙事的一流在于顺序的小花招,诺兰在memento里只是小试牛刀,在batman begins里磨练功力,在Prestige里炉火纯青。再到后来,叙事就不是一种炫技手段,而是为了剧情服务可以随意变更的工具。因为叙述方式和剧情相比从来都不是重要的那个。两小时45分钟一晃而过,情节紧凑场面犀利,这个文科生的逻辑和故事架构足以让理工科汗颜。作为业界良心,诺兰摈弃3D,坚持IMAX,一切都在为观众的观影快感着想。黑暗骑士驾驶着batpod冲进追逐战,也冲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难能可贵的是,诺兰没有用第二部的声誉大做文章,TDKR显然与BB联系得更紧。尾声总是和开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蝙蝠侠诞生之初的恐惧回归,布鲁斯最原本的人格也终于掌控了主体。托马斯.韦恩做到的事情,布鲁斯也做到了,甚至做的更好,毕竟他为Gotham带来了明天。
  不像其他制作想着赚钱拍续集,诺兰和他的剧组明智地选择抽身而出。拍第一部时,诺兰只想让英雄回来,到了TDK,他们认为一个完美的结局足矣,对蝙蝠侠,对布鲁斯,对所有观众。没人敢给超级英雄片结局,但是诺兰却毅然叙述了完整的故事。他不会再拍蝙蝠侠,贝尔不会穿上蝙蝠衣,一切在此结束。
  而影迷不应该感到丝毫遗憾。这部现代犯罪史诗聚焦于一个混乱的城市,一个有缺陷却每次都在进步、敢于承担责任的普通人类,一个不能被腐蚀、不能被击倒、能承受所有痛苦的暗夜骑士。和蝙蝠侠经历了这么多,所有影迷都可以诚挚地说出——

}

一文全面解析dc最火的超级英雄《蝙蝠侠》系列电影的观看顺序,附带伯光私人对于蝙蝠侠故事剧情,和质量口碑的大致解析。

如果把dc另一超级英雄,70年代就诞生过几部影响力很大的《超人》系列列进来,漫威超级英雄真正的后来崛起,那么闲话少叙,看看《蝙蝠侠》系列电影诞生顺序吧。

第1部:1966年的《蝙蝠侠》。

而同期美国还有《蝙蝠侠》系列的美剧,从居照和片段来看,当年的技术实在有限。

当时的好莱坞大片除了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这种神作,其它电影制作特效很粗劣,现在的观众未必能欣赏。

第2部:1989年蒂姆波顿版《蝙蝠侠》

这版蝙蝠侠主演是后来演过过气超级英雄《鸟人》的迈克尔·基顿,但是并不重要,这版《蝙蝠侠》不得不提的人是导演蒂姆波顿。

蒂姆波顿是与斯皮尔伯格,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等一辈的美国大导演。

可能在一般观众当中没有那么出名,但蒂姆波顿非常擅长一种类型,那就是暗黑,怪诞为主。又被称为世界顶尖的“哥特风格”大导演。

早期作品的《剪刀手爱德华》,再到《断头谷》,后面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等,都是这些“哥特风格”的作品。

蒂姆波顿拍摄《蝙蝠侠》,便把那种怪诞的“哥特风格”,与《蝙蝠侠》犯罪都市歌谭可谓非常的契合。蒂姆波顿把整部电影拍得非常的迷人,当时杰克尼尔森饰演的小丑,也是非常经典银幕反派角色形象。

第3部:1992年,蒂姆波顿的《蝙蝠侠归来》

这部电影仍是蒂姆波顿导演,既然是同一个导演,那么风格便是一致的。从整体上看,本片除了因为前作成功,投资上升对于制作上面升级,和反派角色的变化之外,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电影还是充斥着怪诞,暗黑的哥特风格。而反派则由第一部的小丑,变成了企鹅人和猫女。

企鹅人是完全的邪恶反派,而猫女但凡知道《蝙蝠侠》的都知道,与蝙蝠侠有着暧昧不清的关系。与第一部相同,米歇尔·菲佛饰演的猫女,也是超级英雄电影中的一个经典银幕形象。

伯光认为,《蝙蝠侠归来》不如《蝙蝠侠》惊艳,但也是经典之作。

第4部:1995年的《永远的蝙蝠侠》

这部电影导演换成了乔·舒马赫,大家别看上一部《蝙蝠侠归来》口碑质量还不错,但当时上映票房不行。资本就是这么现实,当时背后的华纳兄弟不想放弃这个ip,又想要票房,于是就更换了导演。

这部《蝙蝠侠归来》是部刚刚合格的爆米花商业大片。

因为换了风格独特的导演,这部《蝙蝠侠》美术调色,服化道都靠近当时好莱坞热门商业大片的套路,鲜亮的质感,热闹的故事,反正是部全格的爆米花商业大片,最终票房卖得不错。

忘了说一句,《蝙蝠侠归来》的反派是汤米李琼斯饰演的双面人,和有欧美“周星驰”之称的金凯瑞饰演的谜语人。

第5部:1997年的《蝙蝠侠与罗宾》

这是一部大烂片,由于上部电影的大卖,导演便还是乔·舒马赫。但这部电影真的太烂了,烂到哪种情况呢。

这部电影主演过的演员,如演布鲁斯韦恩的演员乔治克鲁尼,都将这部电影列为自己的生涯之耻。

这部电影烂得也情有可原,比前作更浮夸的特效和制作水平。

比如蝙蝠侠和罗宾等人的制服,塑胶感十足,胸部的处理还凸了点,一堆人吐槽像是情趣制服,故事剧情完全无脑,特效场面浮夸虚假。

而本片的两名反派,后来的州长施瓦辛格饰演的冰冻人,和乌玛·瑟曼饰演的毒藤女,没有任何魅力便不说了,整个塑造得像是智障,反正非常无脑无聊。

这部电影的口诛笔伐,彻底断送了《蝙蝠侠》这个大ip近十年之久。

第6部:2005年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之侠影之谜》

当时诺兰已经是知名导演,但还算不是大导演,是他自己想拍《蝙蝠侠》。诺兰的《蝙蝠侠》与其它超级英雄电影不同,最主要就是他是按犯罪片和警匪片的模式拍的,而不是爆米花商业大片。

电影当中夹杂大量欧美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再到对超级英雄电影的思考和表现。

这部《蝙蝠侠之侠影之谜》,主要就是讲《蝙蝠侠》这个超级英雄的起源。反派是毫无战力的稻草人,和蝙蝠侠的导师忍者大师。

但看过电影的都知道,这两个反派根本算不上蝙蝠侠的敌人,这部电影《蝙蝠侠》最大的敌人,实际是他内心曾经黑暗的自己。

第7部:2008年的《蝙蝠侠之黑暗骑士》

这部电影相信都不用多作介绍,应该有不少人都会把这部电影,放到最具深度,兼具最具娱乐的超级英雄电影里面,甚至都没有之一。

这部电影对于上面说的那些,总而言之就是深度,是现在任何一部大卖的漫威宇宙电影,都无法比拟的高峰。

比如反派哈维由歌谭的光明骑士,沦落为选择杀人的双面人。这种反派角色,是漫威英雄电影无法带来的。

更不用提,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确实成为最具迷人的反派荧幕形象之一。

第8部:2012年的《黑暗骑士的崛起》

这部是诺兰导演《蝙蝠侠》的完结之作,表面最强大的敌人是汤老师饰演的贝恩,实际背后的敌人玛丽昂·歌迪亚饰演的米兰达。

中间夹杂着一个安妮·海瑟薇饰演的亦正亦邪的猫女,最后结束时甚至和布鲁斯韦恩可能双双归隐的暗示。

这部电影总体质量与《侠影之谜》靠近,当时巨星云集,特效场面和爆米花指数,肯定不是第一部能比较的。

总而言之,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虽然是超级英雄电影,但相对非常的独立。商业和艺术角度都非常平衡,各方面都非常成功。

可能也是因为太过成功,这也导致后来漫威超级英雄火爆过后,华纳想搞dc宇宙,都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

第9&10部:《蝙蝠侠大战超人》和《正义联盟》

这个正是因为同时代,漫威宇宙的形成,在全世界商业上攻城略地。dc和华纳看着十分眼红,但因为没有每年几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漫威电影的稳扎稳打。

华纳和dc迫不及待就推出dc宇宙,结果这两部电影口碑质量都不算太成功。

这两部电影严格说来,也并不是单独的《蝙蝠侠》电影,而是英雄联合的超级英雄电影,便不再分析了。

而华纳宣传的再重启的《蝙蝠侠》电影,一直在闹各种幺蛾子,到现在都没有开机的迹象,便不再分析了。

}

《蝙蝠侠》重启,《暮光之城》的男主角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接任成为新的蝙蝠侠,以保证在荧幕里蝙蝠侠"永远年轻",电影预计2021年6月25日在北美上映。日前,导演马特·里夫斯(Matt Reeves)在新发布的推文中曝光了片场剧照,也展示了新的蝙蝠车。借着这股东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历代经典的蝙蝠车。

开始之前,先说明一点,《蝙蝠侠》IP涉及漫画、动画、电视剧、电影、玩具周边等等领域,能查得到的蝙蝠车的样式估计就超过200款,着实没办法一一给大家展示,因此本文仅涉及1941年到2021年间经典的蝙蝠车供大家欣赏。

蝙蝠侠最早出现1939年5月发行的漫画《Detective Comics》第27期中,当时蝙蝠侠的座驾还是一辆普通的红色私家车,还没有"Batmobile"(蝙蝠车)的概念。

直到1941年2月在《Detective Comics》第48期,才开始有了蝙蝠车这种叫法。与其说是它是蝙蝠车,这辆最早的"Batmobile"更像是具有蝙蝠侠风格的改装跑车,其风格也非常保守,除了车标上的银色蝙蝠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蝙蝠"元素了。

第一代真人版蝙蝠侠,出现在1943年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发行的15集短片中。而蝙蝠车的原型则是1939款凯迪拉克Series 75敞篷车。但这部电视剧知名度不高,所以这台蝙蝠车也鲜为人知。

1949年5月26日哥伦比亚公司又推出了《蝙蝠侠与罗宾》,同样是15集的短片。这次蝙蝠车的原型则换成了Mercury敞篷车,相较上一部电视剧里的凯迪拉克Series 75敞篷车,Mercury敞篷车在视觉上小气了很多。同样,这部电视剧也很少有人知晓。

2014年12月6日,世界上第一辆蝙蝠车(非官方)在美国达拉斯的拍卖会上,以13.7万美元的价格拍出。这辆蝙蝠车打造于1963年,是一名叫做罗宾逊的蝙蝠侠粉丝根据漫画中的蝙蝠车形象制作的。而且,有趣的是,罗宾逊版蝙蝠车完成后不久,Barris才开始为美国广播公司的《蝙蝠侠》打造蝙蝠车。

1966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蝙蝠车(如果觉得罗宾逊版蝙蝠车不太官方的话)出现在由美国广播公司拍摄的《蝙蝠侠》电视中。它的设计者为乔治·巴里斯(George Barris),基于1955款林肯Futura概念车打造,既有着肌肉车的力量感,也有在当时称得上十足的未来科技感。它搭载了福特V8发动机和B&M变速箱,并且这辆车上的配置如电视、蝙蝠电话、雷达侦测、车尾可释放鸡爪钉、还有两个减速伞都能够正常工作。透明圆色车罩、车尾喷射器、车胎与车门上醒目的蝙蝠LOGO也让整辆车充满了"蝙蝠"元素,而且还搭载了火箭炮、蝙蝠眼等设备。

1966版蝙蝠车称得上是蝙蝠车历史中的一座丰碑,它的许多概念都为其后的蝙蝠车奠定了一条基准线,使得它成为了迄今为止最著名的蝙蝠车之一。

如今喜欢蝙蝠侠最新作品的年轻人或许会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蝙蝠侠系列的风格一开始并不像现在如此黑暗、阴郁、苦大仇深,在六七十年代,蝙蝠侠作品一度有不少轻快诙谐的元素,其画风也和如今的蝙蝠侠差异颇大。但与此同时,《蝙蝠侠》也开始陷入低谷,编剧们不得不依靠新角色来撑下去:罗宾、猫女等角色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但此法用了一两次后也就不新鲜了。"那我们要不要写一个让蝙蝠侠彻底失去他们之后的故事?",弗兰克·米勒执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将蝙蝠侠系列拽出低谷,但也将它拖入了黑暗世界,从此蝙蝠侠世界的基调就定了下来。它第一次真正将蝙蝠侠打落凡尘,褪去了"超级英雄"的光环,让观众们看到了一个看起来有些哀伤的老年版蝙蝠侠。而蝙蝠侠的座驾蝙蝠车也成为了异类,或许它不能被称为车,它就是一辆坦克。

1989年,蝙蝠侠登上电影银幕。电影版本受到《黑暗骑士归来》不少影响,影片整体风格沉稳内敛,而Anton Furst负责设计的蝙蝠车,则成为经典中的经典。这款蝙蝠车拼接了两个黑斑羚底盘,采用了雪佛兰V8发动机,还专门定制了米其林赛车轮胎。车头前端配备了大型涡轮吸气口和与蝙蝠面具造型十分相近的车窗,车身整体造型修长沉稳。内饰方面,乘客监测、车辆自检、语言识别系统等应有尽有。不少粉丝心中的蝙蝠车NO.1就是这辆车,值得一提的是,周杰伦曾花费约1300万人民币,从国外订制了一辆仿造的"蝙蝠车"。而现在,依然有人在国外仿制并出售这款蝙蝠车,厉害之处在于它竟然还能合法上路。

1995年第三部蝙蝠侠电影《永远的蝙蝠侠》推出,导演换成了Joel Schumacher。这位日后以"搞臭蝙蝠侠"出名的导演不仅对电影下了狠手,对蝙蝠车也是毫不例外。第三代蝙蝠车由Barbara Ling负责设计,他大概觉得蝙蝠车就应该像蝙蝠,所以这辆车看上去就像真的像蝙蝠!浮夸的缕空造型和宛如蝙蝠翅膀的顶翼让人眼前一瞎,而且为了突出车身上的骨骼造型,发动机、轮胎、底盘都被间接照亮,使得车身发出蓝光。大概是这样的造型导演也是看不下去,在电影里这款蝙蝠车毁于金·凯利扮演的谜语人之手,号称最短命的蝙蝠车。

1997年的电影《蝙蝠侠与罗宾》,导演依旧是Joel Schumacher,蝙蝠车设计师依旧是Barbara Ling,因为上一部电影中蝙蝠车被谜语人毁了,所以Ling决定为蝙蝠侠设计一辆更酷更拽的蝙蝠车!新蝙蝠车灵感来自于捷豹D型和德拉哈耶165。设计出来的蝙蝠车约9米长,成为了蝙蝠车历史上最长的一辆!说实话,这一款蝙蝠车在外观上确实做到了酷炫,未来感也极强。但是奈何电影口碑扑街,这一代蝙蝠车也被迫默默无闻了。

2005年,蝙蝠侠系列重启,蝙蝠车也被重新设计。蝙蝠车的外观概念最初是由导演诺兰提出的,他认为蝙蝠车是蝙蝠侠的标志性装备,他希望新的蝙蝠车拥有坦克的装甲和重量,同时又具有兰博基尼的低矮车身以及速度,随后诺兰用粘土捏出了大致外形,随后由设计师内森·克罗利进行修整,于是这辆2.7米宽,4.5米长,2.5吨重的"坦克"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它搭载了一台500马力的雪佛兰350 V8发动机,可以在6秒内加速到96公里/小时,并且可以无助力跳起9米高。在2008年电影《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中,这辆车又配备了远程遥控功能,可以无人驾驶甚至自毁!另外,这一代蝙蝠车可以自动卸载零件,形成一个由前轮支架所组成的蝙蝠摩托。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和《正义联盟》里的蝙蝠车

2016年上映的电影《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和2017年上映的电影《正义联盟》里的蝙蝠车在外观上更加接近1989年电影版蝙蝠车,在配置上则与诺兰版有相似之处,如车体全身覆盖装甲,并带有极具攻击性的武器。新蝙蝠车约长6米,宽3.7米,重达3.2吨,在全装甲车身情况下速度能够达到330公里/小时。而最炫酷的是,新蝙蝠车还拥有隐形功能!

《泰坦》是DC于2018年10月12日推出的少年超级英雄类剧集,主要讲述初代罗宾在脱离蝙蝠侠单飞之后,成立了一个由超级英雄组成的团队——泰坦。作为团队的领袖,他一路带领着泰坦成员去对抗邪恶的势力。在第一季里老爷作为幻觉出现,自然也少不了蝙蝠车,不过真可谓称得上是惊鸿一瞥,看过这剧的人要是不仔细看,怕是表示压根没见过。关于这辆车的细节也是很难确认,大家欣赏一下外观。

导演马特·里夫斯(Matt Reeves)在新发布的推文中曝光了新蝙蝠战车的外观。从图片看起来,新蝙蝠车与我们之前看到的许多经典肌肉车相似度颇高,尤其是1970年的道奇Challenger。内饰也非常具有科技感,隐约可以看到方向盘与众多亮着红光的按钮,而且车子看上去只有主驾驶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蝙蝠侠诺兰三部曲顺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