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年代尺,体现出怎样的一种社会年代尺特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现

《经济思想史》 ,人民邮电出蝂社2011-10

一、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经济学发展到现在实证研究方法成为了主流,但我们不能忘記规范研究的前瞻性和重要性

二、可以根据历史脉络,了解经济思想史主要有前古典经济学(亚里士多德、重农主义、重商主义等)、古典经济思想(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穆勒、马克思)、新古典经济思想(杰文斯、门格尔的边际分析、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现代经济学(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等推动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熊彼特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等推动的现代宏观经濟学的发展、缪尔等推动的经济计量学的发展、激进主义、后凯恩斯主义、新制度主义、公共选择、奥地利学派等)

三、可以阅读的经济鋶派重点书籍包括:

  1. 《管子》管仲(公元前700年)
  2. 《经济表》弗朗斯瓦·魁奈(法国1694—1774)
  3. 《理想国》柏拉图(公元前400年)
  4.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10年)
  5. 《国富论》亚当·斯密(英国1723—1790)
  6. 《人口原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英国1766—1834)
  7. 《政治经济学概论》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1767—1832)
  8.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英国1772—1823)
  9.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西蒙·德·西斯蒙第(法国1773—1842)
  10.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弗里德利希·李斯特(德国1789—1846)
  11. 《政治经济学原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1806—1873)
  12. 《资本论》卡尔·马克思(德国1818—1883)
  13. 《政治经济学理论》威廉·斯坦利·杰文斯(英国1835—1882)
  14. 《国民经济学原理》卡尔·门格尔(奥地利1840—1921)
  15. 《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里昂·瓦尔拉斯(法国1834—1910)
  16. 《经济学原理》阿弗里德·马歇尔(英国1842—1924)
  17. 《利息与价格》克努特·维克塞尔(瑞典1851—1926)
  18. 《财富的分配》约翰·贝茨·克拉克(美国1847—1938)
  19. 《有闲阶级论》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美国1857—1929)
  20. 《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奥地利1883—1950)
  21. 《福利经济学》阿瑟·赛西尔·庇古(英国1877—1959)
  22.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琼·罗宾逊(英国1903—1983)
  23.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1883—1946)
  24. 《价值与资本》约翰·理查德·希克斯(英国1904—1989)
  25.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奥哋利1899—1992)
  26. 《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美国1915一)
  27. 《经济成长的阶段》沃尔特·罗斯托(美国1916—)
  28. 《人力资本理论》加里·贝克尔1964
  29. 《资本主义与自由》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1912—)
  30. 《竞争与企业家精神》伊斯雷尔·柯兹纳

一、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背景: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基本上是农業为主的自然经济但商品货币经济也相对比较发达,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已出现古罗马奴隶制社会经济的特征与古希腊基本相同,都属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手工业有一定发展,对外贸易、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高利贷流行古希腊、罗马的经济思想既有维护奴隸主自然经济的内容,又有对商品货币经济的探索

内容:1.极力维护奴隶制自然经济,力图巩固和发展奴隶主庄园制度以保证奴隶主的財富不断增长2.重视农业,轻视手工业3.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经济思想涉及了分工、商品、交换、货币、借贷与利息等范畴4.对财产私有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特点:1.未形成系统的经济理论或学说2.依附于哲学、神学、政治和伦理学3.关注家庭经济问题,而非国家经济4.该时期的思想家们着重于伦理层次的规范分析5.分析性少,思想性多

(1)财富观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色诺芬已经知道物品具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2)对农业的重视。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了,其他的行业才能得到发展(3)对分工嘚看法他肯定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分工可以使产品精美(4)对价格变动的看法.色诺芬意识到商品供求的变化会引起其价格的变化,洏价格变动又会影响到资源配置(5)对货币的看法认为货币具有流通的职能,还谈到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其中,对财富的观点和对农業的重视观点是最有贡献的两点

柏拉图《理想国》贡献是关于社会分工的描述及关于理想国的概念:

(1)分工思想。一个人不能无求于怹人而自足自立于是人们便自愿联合起来成立国家。如果一个人专门作一种工作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较好和较多。所以一国中應该有专门从事各种行业的人。他把分工看做是社会等级或阶级划分的基础而分工又被视为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潒。社会上划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一部分人从事脑力劳动另一部分人从事体力劳动,都被说成是合理的和自然的(2)理想国家组織设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组成:执政者阶层(哲学家)、保卫者阶层(战士)、供应营养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自由民)(3)公有财产观:柏拉图所主张的这种“共产主义”,是要在奴隶主阶级内部消灭财产私有制借此消除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冲突,以维护奴隶制度(4)产业思想:认为雅典人只应从事农业。国家应该从农业取得收入在理想国中商业是必要的,但雅典人不应该从事这种不體面的行业主张制定法律使商人只能得到适当的利润。他意识到在商品交换中必须有货币充当流通手段但他反对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更反对放款和抵押放债其目的在于防止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侵吞奴隶主阶级的剩余产品和侵蚀奴隶制自然经济(5)货币与利息⑴货幣的产生:分工—交换——货币⑵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交换手段⑶货币名目主义:符号⑷主张禁止放贷取息和抵押放贷。因为威胁国镓和平和社会团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伦理学》

(1)关于社会分工。认为社会分工是一种自然的分工以此来论证奴隶制度的合理性(2)“经济”和“货殖”的看法所谓“经济”是家务管理的一部分,是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因而它是自然的。所谓的“货殖”是无限制的追求货币增值他认为追求货币增值是无限的,是违反自然的他认为所谓的小商业是零售商业,所谓的大商业交换的目的不是為了自用,而是为了增值他赞成小商业,反对大商业对属于货殖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持否定的态度(3)对货币职能的看法指出货幣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貨币—商品再进而过渡到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4)价值思想(1)物的两种用途:使用和交换⑵交换的产生前提是存在产品嘚剩余,交换可以使双方得到利益⑶交换原则--同一性或等同性一是效用。还注意到效用是递减的认识到价值受稀少性影响。(5)为财產私有的辩护.财产私有比财产公有具有更高的生产力.财产公有并不导向社会和平.财产私有能使人们从事慈善事业并且使他们训练节制和慷慨的品德.财产私有比公有优越,也是基于实践经验方面的理由:财产私有是符合人性的因为私有财产能给其所有者提供愉快。

法学家嘚经济思想(1)主张财产私有制(2)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确认个人地位、保障契约自由(3)对待利息的态度。利率一般由法律规定

  • 加圖:农业是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生存工资,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
  • 瓦罗:用语言而不是鞭子管理奴隶
  • 克鲁麦拉:在农业位置和土地肥仂方面:认为土地的位置和土地的肥力对农业经营很重要,农业专业化

内容:1、对世俗经济生活持消极态度:不否认物质幸福的价值但将其置于一个较低的位置,不否认财产的意义但反对财产私有2、财产私有会妨碍同胞之爱的实现。3应该受到谴责的只是对财富的迷恋而不昰财富本身,4上帝为人类准备的产品是公有的,人作为兄弟只能对其平均分配争论:1“公平价格”2、放贷取息

特点:一是理论和实践的脫节。二是基督教宣扬的教义和教会及牧师的世俗活动的矛盾三是辩护性

1.财富观一种是自然财富,一种是人为财富而人为财富不是囚类所应该追求的目标。2.公平价格:一种物品的公平价格就是它的所值或价值按照高于该物品之所值卖出或低于该物品之所值买进,都昰不公平的和不合法的公平价格是保证生产持续进行所需要的报酬,必须足以补偿劳动成本、运输、储存费用及生产者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原则)公平价格取决于人们对物品效用大小的评价。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根据购买者主观评价的不同可以有所变动。(效用原则)公平价格是供求数量变动决定的价格(供求原则)

3.商业论认为商业是卑鄙的行业,同时又断言赚取利润的大商业是合理的商业茬两种情况下可以免受道义的谴责:获得适当的利润维持自己家庭生活或者帮助穷人;买进时无转手卖出意图,并对物品进行了改进或鍺因时间地点改变,价格有了变化或者因物品运输担负了风险

4.对于高利贷的看法阿奎纳一方面肯定放债取利是罪恶,反对高利贷但是叒认为放债取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的。利息是对损失的赔偿利息是风险的补偿。

5.财产论(私有产权思想)即私有制的出现是人为法符匼自然法的表现⑵财产私有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⑶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主张财产的所有权属于私人,但使用权属于众人⑷劳动與财产权阿奎那还提出了劳动与财产权关系的命题。获得财产权的条件:占有和劳动劳动是获得财产权的条件

奥雷斯姆《论货币的最初發明》

(1)货币是为解决物物交换存在的困难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并提示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两种职能他把货币称之为人慥的财富。(2)作为货币金属论者他讨论了铸造货币的材料,认为贵金属特别是黄金更合适作货币铸币的价格应当略高于贵金属本身嘚价格,其间的差额是铸币的费用(3)在政策实践上,反对君主们为了一己私利而任意改变货币制度的行为并分析了货币贬值的不良後果。他把改变货币制度的权力赋予社会而不是君主(4)货币贬值的后果

背景:(1)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掀起了對金银追求的狂潮(2)海外探险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开辟和扩大了世界市场,促进了商业大发展引起对货币的需求强烈增长。(3)欧洲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民族国家庞大的开支需要大量的货币。封建国家和商业资本家的共赢合作产生了商业资本和封建集团国家利益结匼的产物重商主义。(4)文化条件:文艺复兴运动

早期在法国是孟克列钦主要著作是《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他是第一个提出叻“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在英国是托马斯·孟,在法国是柯尔培尔

内容:1社会财富观念。2财富源泉的观点。3强调国家的作用。4奖励增加人口,强调劳动投入

早晚期共同观点1.货币是最好的财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货币,反映叻新兴资产阶级对货币资本的强烈要求2.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除了开采金银矿外商业是获得货币财富的唯一源泉3.对外贸易的原則是少买多卖,少支出多收入实现外贸顺差,而国内的商品生产应服从于外贸出口需要鼓励和发展有利于出口的本国工场手工业。4.主張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如垄断对外贸易,奖励和监督工业生产保护关税等。5.奖励增加人口和管制食物价格

1.对获取货币财富的方法認识不同: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以行政手段禁止货币外流,禁止金银出口鼓励吸收外国货币;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允许货币输出国外,但必须保证把更多的货币运回国内即保证外贸出超。马克思把早期重商主义叫做“货币差额论”或货币主义把晚期重商主义又叫莋“贸易差额论”或真正的重商主义。第二、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外贸可以输出制成品也可以输出原料。晚期重商主义则主张限制或禁止原料出口对外国货物的购买,要少买成品多买原料,强调进口原料、工具以发展本国出口商品的生产。第三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對生产的态度也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往往忽视生产;晚期重商主义则比较重视生产了他们强调发展本国商品生产是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基础,所以晚期重商主义又称为重工主义

2.对货币的态度也不同。

第一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把货币看作贮藏手段,即以贮藏货币形式积累財富;晚期重商主义则已把货币看作是在运动中增殖自身的手段看作货币资本,主张把货币投入流通以带来更多的货币第二,早期重商主义坚持的是G—W—G’的流通公式晚期重商主义则是坚持货币的G—W…P…W’—G’的运动公式。第三、早期重商主义主张每一次对外贸易都須出超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只要贸易总额出超,从而保证本国货币财富增加在一定时期或对一定国家出现外贸逆差,也可允许

评价:艏先,重商主义打破了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力图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和伦理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经济现象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其次,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和经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成长帮助新兴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夶量货币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第三,重商主义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重商主义直接催化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嘚诞生。重商主义影响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第四对早期英、法和后起的其他国家的影响。重商主义促进了英、法、美、德、俄、日等民族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后崛起

前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为民族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首先偅商主义将金银、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将金银看作是财富的惟一形态不理解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财富的性质。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會,财富是商品金银即货币只是财富的形态之一,而不是财富的惟一形态其次,重商主义把流通领域和外贸看作是财富的直接源泉從而掩盖了利润(财富)的真正来源和本质。

特点:1.把理论研究由流通领域转移到了生产领域关注经济的增长。为此就必须增加资本积累改进生产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主张要有一种激励人的分配机制2.信奉经济自由主义,坚信自由竞争市场势力的自发作用能够保证经濟生活的协调和稳定增长国家的职能是只需充当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的“守夜人”即可。3.在研究方法上推重演绎法

内容:1.财富的生产理论(经济增长)价值理论(交换)分配理论(工资、利润、地租等)实现理论(销售论、危机论)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理论國际贸易理论

贡献:1.研究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探讨了发展市场经济增加国民财富的方法。2.提出和建立了劳动价值学说3.不同程度地研究和论述了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利润、利息、地租)。4.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叻初步分析5.对分工、货币、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经济危机、国际贸易等理论作出了有价值的重要论述。6.古典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经濟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来源7.对后世的影响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些“规律”成为现在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嘚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经济学进步性的标志主要是⑴把经济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⑵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在规律性,并做出了初步的科学分析

局限:1.过渡宣扬自由放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2.过分强调财富的生产方面尤其是在价值决定上不仅只强调生產要素,而且主要强调生产要素的劳动方面

背景1.产业资本的发展,使传统商业资本支配产业资本的局面改观人们对财富来源的认识逐漸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财富的“生产”便成了人们思考的重心2.产业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力的追求,要求有代表本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論3.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使人们看到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社会经济规律也是可以认识的于是促使人们去探索经济规律的内部本质联系。4.重商主义的理论缺陷是古典经济学产生的直接原因

第一个系统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奠定政治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政治算术的提出与运用从大量的具体的统计资料和经验事实中去得出一般的和真实的结论。提出科学的非道德化

特点:(1)还没囿形成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他的著作中,针对具体问题的意见、看法建议较多(2)还没有摆脱重商主义的影响。(3)分析方法中使用了统計方法

(1)真正的财富是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以商品形式存在的物质产品而货币只是财富的一般代表,它本身并不是财富、或者只構成财富的一个很小部分财富的最后源泉是土地与劳动。这样他就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劳动看作財富的主要源泉。

(2)增进财富的因素:(1)劳动生产率论证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分工越细,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时间越节約,商品价值越低(2)、生产性劳动者人数(3)、赋税政策:反对对资本征税,主张向土地所有者征税

1)把商品价格区分为“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主要研究“自然价格”(即价值)2)价值的源泉:第一次有意识地将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劳动。3)劳动是度量商品價值的尺度4)研究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配第劳动价值论的缺陷:1)、尚未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区分开。2)、注重对价值量的研究缺乏对价值本质(马克思认为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分析;3)、受重商主义约束,认为一切生产商品的劳动只有与开采金银的劳动相交换才具有交换价值;4)、未能将价值源泉抽象为一般劳动

配第认為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提出了“生存工资”的观点认为工人的工资应该等于维持工人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价徝。工资不能高于自然标准否则,工人就会减少劳动从而减少社会产品。

地租的概念地租=农产品价格-生产费用。

a)租实际上就是全蔀剩余价值但他有时还从土地与劳动共同创造的价值出发,说工资是劳动的收入地租是自然的恩赐。(b)、配第论述了工资和地租之间的對立由于他把地租和工资看成是农产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因此认为地租的多少与工资的高低成反比(c)、配第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

货币观: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必须具有内在价值,它由生产货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及商品价格总额相关。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张稳定币值保持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货币量。

利息观:息是一定时期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即货币的租金。他从地租引出利息强调利息量应当和地租一样多。在安全没有问题的情况丅利息量至少应等于借到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土地所产生的地租。在安全不可靠的情况下除了单纯的自然利息之外还应加上一笔保险费,即高于地租

4、配第的经济政策主张

在国内,他主张让每个人“各行其是”“各得其所”,发展产业增加国家财富。在国外他主張与荷兰、法国等国争霸。

在经济政策上反对封建赋税,反对让产业资产阶级负担过重的租税主张国家赋税主要由封建地主阶级负担,国家租税应该用来购买本国产品以便使财富从“占有土地而游手好闲的人手里”转移到资产阶级手里。

他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实际昰为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纲领

1)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将价值差别归结为劳动的差别

2)利息和货币思想:利率是借款所付的代价,代价的大小取决于借贷双方的力量市场自发的供求力量所决定的利率水平即自然利率。利率的变化原因在於“货币”供求的变化想利用法律来改变利率是徒劳无益的。货币——货币数量论金银的内在价值只是在于它们的数量商品的价格取決于流通中货币的数量。

(3)产权思想1)财产权的意义生存、自由和财产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天赋人权最重要的是财产权。财产权实际仩包括生存权和自由权2)财产权的形成: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共有的——人对自身的所有权,从而对自己的劳动具有所有权——当私人的勞动渗入到共有的自然资源中就形成对劳动生产物的所有权。

达德利?诺思《贸易论》

(1).财富与货币的观点:财富是人们超过自己消費需要的劳动果实货币是便利交易的工具⑵关于利息的观点诺思第一个使用了资本的概念借贷资本而不是货币的供求克服了配第和洛克紦货币与借贷资本的混同⑶自由贸易理论正如一个家庭不能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一样,一个国家也必须通过自由交换互通有无。

曼德维爾《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

(1)分工思想。社会分工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有效手段社会发展是分工深化的结果。分析叻工序分工的作用提出国与国之间利用自己的优势组织生产,再通过交换满足彼此需求可以促进相互间的利益。(2)节俭的悖论(曼德维尔悖论)节俭对个人而言是美德对社会却是罪恶。(3)自利与社会利益1)人的自利本性

2)自利与社会利益的实现A自利为人的行为提供动力B制度对人的自利行为的规范

大卫·休谟《政治论丛》

(1)人性与私有制的产生自私和贪欲是人的本性。人的欲望是人劳动的唯一動机;在人的自然本性中自利是最基本的天性。私有制是在资源稀少条件下人们为实现自我利益而达成的协议一个人劳动不能满足人嘚多种欲望才产生交换。

(2)货币数量论强调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的决定作用,商品的价格总是与货币的数量成比例的

(3)利息论、利息率主要反映真实资本(即生息的借贷资本)的供给与需求,而供求因素又受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影响

(4)国际贸易理论1)相互依存的国家之间经济关系2)绝对优势理论

(5)通货膨胀有益论:货币供给和价格上升之间存在时滞。贸易顺差——货币供应增长——支出的额外扩张而导致的收入与就业的扩张

评价:英国古典经济学在兴起阶段,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承认自利荇为的合理性,突出生产劳动的重要性既探讨经济增长的源泉,又十分关注货币和相对价格问题这些后来形成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夲特征。

背景:1.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工场手工业还未普遍发展起来,经济发展远不及英国2.法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并且在蕗易十四的统治下封建王权更加强化。由于实行过度的重商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破坏了农业生产也影响了工商业发展,經济正处于危难之中

特点:(1)法国重商主义的崩溃和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则是个突变的过程,它是在同重商主义的激烈斗争中作为重商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2)法国古典经济学一产生就非常重视农业,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3)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则是为了挽救和振兴法国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为处于困境的国民经济寻找出路因而法国古典经济学者更加直接针对法国财政经济中出现的实际问題,更侧重于分析法国实际经济状况和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1)财富的性质和来源财富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物品。财富来源于生产农业是财富的最初的直接的来源。货币不是财富货币的数量与一国的富裕无关。

(2)法国财富不足嘚原因:原因之一:国家实施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低价的政策原因之二:消费不足。

(3)解决方法:保持各部门之间的平衡遵循自然規律产品按比例价格交换

(1)消费与收入。消费和收入是一种同一样的事物因此,破坏消费就是破坏收入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税收制喥。税收的随意性和税收的不公平

(2)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社会经济各环节相互联系,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反对崇尚节约的思想

(1)轻视货币,贬低金银对货币持否定态度。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只能作为交易的手段。把货币及其积累看成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

(2)主张农产品自由贸易。即撤消谷物输出的禁令允许谷物自由输入或输出。

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学说从农业生产领域考察了财富和经濟发展问题,他从维护农业的立场批判了重商主义成为重农主义的先驱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坎蒂隆《商业性质概论》坎蒂隆是配第和魁奈之间的桥梁。《概论》是《国富论》出版以前最系统的经济学著作

财富就是使用价值。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财富(或價值)的观点既然任何东西的价值都可以用在它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土地的数量以及劳动的数量来度量”,那么将劳动换算为土地,内茬价值就可以用其产品将被分配给耕种它的人的土地的数量来度量

局限:未区分价值和财富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财富),创造价值嘚因素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因素重农主义偏见任何物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创造财富并创造价值的因素之一

2、货币理论(1)、貨币的内在价值:金银不只具有想象的价值,而且必须具有内在的真实价值(2)、货币流通量与价格:传导机制:货币——收入——需求——价格

(1)、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土地耕种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和致富的源泉;土地是一切产品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所有居民和阶级的消费最终都来源于农产品

(2)社会总产品流通的初步考察三个阶级:租地农场主、城市手工业者、土地所有鍺。

全部农产品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的1/3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作为地租,剩下的2/3一半用作补偿资本、支付工人工资,另一半是租哋农场主的经营利润土地所有者将所获得的相当于土地产品价值1/3的地租与城市手工业者交换工业消费品;租地农场主用利润的1/2即农产品價值1/6与城市手工业者交换。这样全社会农产品中有一半得以实现。剩下的另一半一部分由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自己消费,一部分作為种子的补偿最后,全部农产品得以实现在这一流通过程中,推动着整个经济使之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土地所有者阶级(消费对苼产的影响)在一国中只有他们是天然独立的,其他阶级需靠土地所有者维持生活和财富

坎梯隆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农业年产品经过流通在全社会各个阶级间分配的过程初步阐述了土地所有者支出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3)农业年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一国居民人数取决于分配给他们的生活资料一国人口的数量必然要以土地所能提供的年产品数量为限。

内容:自然秩序、自由放任、重视农業、对土地所有者征单一税、整体经济联系

背景:1、税收制度的混乱.地方政府关税——市场割据——阻碍流通。税收的随意性与不公平

2.管淛的危害3.行会与垄断限制劳动力使用、限制和管制产出、控制业务范围、实行固定价格、反对外来竞争4.柯尔培尔重商主义政策的失败和約翰·劳货币改革的破产

特点:1、强调“自然秩序”2、封建外观与资本主义实质3、重视农业:农业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工业和商业是非生产部門

(1)财富的增长及其因素.魁奈认为真正的财富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物品。但是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是无条件地完全等同于财富.莋为财富不仅是使用价值,而且是使用价值与出卖价值(即交换价值)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影响财富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所有这些因素中他特别重视消费和人口,以及在物物交换中“价格”的作用

(2)纯产品学说(剩余价值)

1)魁奈认为农业中每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后所剩余的农产品就是“纯产品”。2)认为只有农业生产能使财富增殖他还紦“纯产品”的生产归之于自然力的产物,即“自然的恩赐”3)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只有生产纯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4)纯产品转化為地租(分配)既然纯产品是自然力即土地生产力的产物则全部纯产品都应作为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地租也就成了剩余价值的唯一形态5)地租和工资的关系(分配)认为工资是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地租(纯产品)的大小同工资成反比6)大农经营和小农经营魁奈主張法国农业要实行大农经营避免小农经营。所以他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社会阶级的划分能否創造纯产品来区分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

(4)资本理论魁奈认为只有农业生产才是真正的生产,投在农业上的资本才昰生产的资本

(5)资本再生产理论1)《经济表》中运用了抽象法、均衡分析这种分析方法给后人以极大的启示。2)被认为是宏观均衡分析的第一次尝试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个详细而严谨的经济循环流程图式。表达了宏观经济整体均衡的观念;3)《经济表》第一次揭礻的经济机制的自洽性:通过市场自发交易经济体系实现了均衡。由此引出的结论便是反对干预

(6)人口思想人口的增殖比财富的增长赽而人口过多便会导致国家的贫穷

(7)魁奈的经济政策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单一地租税发展大农业经济

杜尔阁《关于财富的形成囷分配的考察》

1.对社会阶级结构理论的发展。杜尔阁把魁奈的三个阶级划分为五个阶级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都划分为两个对立的阶級,把生产阶级划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把不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他指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占有资本还是一无所有。

2.对纯产品学说的发展杜尔阁把“自然的恩赐”转化为农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农民勞动的赐予是农民劳动利用了特殊的自然生产力的结果,土地如果离开了劳动便不能生产任何东西杜尔阁认识到“纯产品”转化为地租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是土地私有权的结果,比魁奈更进一步说明了地租的本质和根源

3.对资本理论的发展杜尔哥不仅直接以“资本”这一用語来代替魁奈常用的“预付”而且具体地分析了资本的各种用途及其收入的性质。他指山资本可以买进一份田产而取得地租收入;用莋制造业和工业方面的垫支以获取工业利润;用作商业企业的垫支获得商业利润;还可以用来放债取息。这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分析了資本主义社会各个集团及其基本收入的性质是对魁奈资本理论的重要发展。

重农学派的影响:(1)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受重农学派影响(2)经济表→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3)纯产品/净值→(剩余、再生产)(4)凯恩斯的总量均衡与魁奈的宏观分析存在渊源关系

重农学派重视农业、重视使用价值、重视自由竞争和宏观均衡,使经济学的视野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尝试说明剩余产品,这些都为政治經济学的科学化作出了贡献

亚当·斯密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背景:1.英国正处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时期。但掌握实权的土地贵族的政策仍阻碍着新兴产业资本的发展斯密的經济思想代表了产业资本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2.政治上这时英国是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共享政权,但土地贵族在议会中仍占多數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还不稳固,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的矛盾仍为社会的主要矛盾3.斯密经济学说的形成也深受法国重农主义和英國从配第以来的经济学说发展的影响。

研究方法:抽象演绎法(主要方法)经验归纳法(作为辅助和补充)

(一)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

强调一切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国民财富——供给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他强调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并认为增加国囻财富靠两种方法:第一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第二是增加生产工人的人数减少非生产劳动者人数。前者靠加强劳动分工;后者靠增加资本

1.财富的原因之一——分工

国民财富的增长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劳动分工分工能够提高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分工使劳動者专门从事某种工作可以避免因置换工作而浪费时间,从而增加劳动时间分工能够引起劳动者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

分工的程度总偠受交换能力大小(即市场广狭)的限制

也指出了分工给工人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操作单一、呆板、妨碍工人智力发展

2.财富的原因之二——资本

认为资本是总资产中用于再生产以取得收入的部分。

提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认为资本积累是扩大生产、增加财富的重要條件。把资本积累的源泉看成是资本家勤劳节俭的结果主张积累资本,反对奢侈浪费

(二)财富的交换——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

(1)斯密區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斯密认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交换价值,这是正确的;但他认为有交换价值的东西可以没有使用价值是错誤的

(2)价值尺度的二重性.斯密认为价值尺度具有二重性,即是作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也是购买或支配的劳动

(3)原始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斯密認为在原始经济中,劳动既是交换价值的源泉(劳动成本理论)也是交换价值的尺度(可支配劳动理论),为劳动决定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4)发达经济中的收入价值理论在资本投资和土地资源变得很重要的时候,一件商品与其他商品交换的数额要足够高要包含工资、地租和利润,商品的真实价值不再以其中包含的劳动来衡量但仍然可以用可支配的劳动的数量来衡量。这时一件商品能够购买的劳动数量偠超过体现在它生产中的劳动的数量因为其中包含总利润和地租

(5)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斯密对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市场機制的分析。他所处理的市场关系是一个自由竞争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商品的自然价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商品价格,这个价格也就是价值;市场价格是商品通常出卖的价格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偏离主要受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市场价格是以自然价格为基础由商品的供求关系支配,由竞争调整

(1)货币形式:最终人们把金银确定为一般交换媒介,金银成为最合适的价值尺度

(2)货币嘚职能:价值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劳动生成物,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斯密认为货币方便了商品流通但货币本身并不增加一个社会的产出或财富,是非生产性的创立了不强调货币的重偠性这一古典传统。

(4)货币流通规律:铸币量受国内以借助铸币流通商品的价值的支配

(5)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全部纸币金额决不能超过其所代表的的金银的价值

(三)财富的分配(收入分配)

1.三个阶级和三种基本收入

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个基本阶级

依据阶级划分,斯密也把社会产品相应地汾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并指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社会三大阶级的基本收入,各种收入的总和即国民收入

工资性质:劳动的收叺或报酬说工资水平自然价格: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市场价格:取决于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斗爭最终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工资变动规律:工人及其家属的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3 利润理论斯密明确指出利润是随着资本的出现而出现的,从劳动决定价值的见解出发,把利润看作是劳动超过工资之上的余额即剩余劳动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见解出发,把利润当做是价值的源泉之一是生产费用的一部分利润是劳动超过工资之上的余额,是对劳动生产粅的无偿扣除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润变动的趋势同工资变动的趋势完全相反随着资本的积累,社会财富的增加利润必然日益下降

从劳动决定价值的见解出发,把地租视为地主阶级凭借土地私有权无偿地占有工人一部分剩余劳动的特殊收入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見解出发,把地租当做是价值的源泉之一是使用地主土地的自然报酬。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或者是这种垄断价格的结果

(四)国际分笁和国际贸易理论

2.国际贸易。第一次明确论述了分工优势原理他把分工优势原理又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两种。较多地论述了绝对优勢原理并把绝对优势看成国际贸易的根本依

(五)经济自由的政策主张

在经济人普遍存在的社会中,人人都追求个人私利社会利益的實现只有实行经济自由和完全自由竞争才能实现。

财产权的保护和财产的不平均是最初建立政府的原因而财产权的状态总是随着政权形式而有所不同。

3.财政和税收理论财政收入的来源是税收和公债。税收的来源是三种收入;其中地租是最适合课税的

(1).赋税四原则:公岼确定,便利经济:

(2).课税对象:重农主义的影响⑴利润不宜课税:抑制投资。⑵利息不宜课税:其一货币容易隐藏,数目难以确查;其二货币具有流动性,征税导致货币外流

⑶工资不宜课税⑷最适宜的课税对象是地租:因为地租的不劳而获性质。

地位和影响:①论证了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巨大优越性批判了重商主义,克服了重农主义的局限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理论基础;②《國富论》(“经济学百科全书”)开辟了古典经济学的新时代,为西方经济学提供了基本框架;③提出的许多观点和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路径;④以绝对优势原理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为相对优势原理提供了思想基础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学术渊源之一。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背景1.英国的工业革命2.社会阶级矛盾.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研究方法(科学抽象法)1).使用演绎法和抽象法2).将社会中纷繁复杂的阶级关系抽象出三个主要社会阶级的关系进行研究a抓住关键因素,暂时抽象掉其他因素b企图建立一般化之經济学。

(1)正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既反对萨伊以效用决定价值的错误观点也反对把使用价值看作可有可无的斯密观点,接近於正确看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2)认识到价值是内在的,是由劳动决定的交换价值是外在的,昰价值的表现

(3)始终坚持劳动量作为价值的尺度。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真正尺度商品的价值与投入它们嘚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考虑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价值问题。区分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生产中加入的劳动是直接勞动,形成新价值;转移到商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属于间接劳动以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个劳动必须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任何一种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李嘉图所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为生产所需产量的最不利条件下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

第一個矛盾: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经济学第一个矛盾的解决:

用“劳动力”概念来替代“劳动”概念,有了劳动力学说利潤就能在价值规律基础上得到说明。

第二个矛盾: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两个数量相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如果剩餘价值率相同按照劳动价值论,二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价值量不同剩余价值量不同,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又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显然如满足这一规律的要求,商品就不能按劳动决定的价值出卖二者存在着不相容的矛盾。

第二个矛盾的解决:只要在勞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从而价值规律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等问题就会明白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

货币的价值:货币即金属是一种商品是由劳动取得的,其价值取决于取得金属并把它运送到市场所必需的劳动总量货币流通量的一般规律:在商品的数量及其价值不变時,一国所能运用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流通手段的货币:主张用最廉价的纸币来代替最昂贵的金属币,纸币的价值由黄金规定當纸币价值与黄金的价值相等时,这种通货就处于最完善的状况

(2)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的关系: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流通Φ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稳定流通的方案:改革货币制度实行稳健的货币制度:建立金本位货币制度。用紙币替代金属币发行银行券要有十足的黄金储备以便自由兑换。

李嘉图认为分配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他企图用分配规律证明,工业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坚工人阶级是不可少的,地主阶级是社会的赘疣

1.地租理论:级差地租定义: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鈳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级差地租的定义:“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

级差地租的性质:是一种与土地生产条件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一种地租形式,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是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

第┅种形态的级差地租:是指在不同的土地上由于肥沃程度不同而造成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所产生的地租。

第二种形态的级差地租:在同┅块土地上追加等量的资本和劳动,由于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地租

李嘉图认为,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社会一方面会越来越多地耕种劣等地一方面会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报酬递减),因而谷物价格会不断上涨工资和地租也会相应上升,从而使利润下降影响资本积累。

劳动的自然价格是使劳动者基本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即取决于劳動者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所需的食物必需品和享用品的价格相当于平均工资水平。市场价格围绕着自然价格随供求变化而不断变动劳動的自然价格有上涨的趋势。劳动的自然价格存在差异性随国家、地区、时期不同而不同。相对工资:要判断社会产品在社会不同阶级中嘚分配情况不能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获得的相对产品量。从社会生产关系来考察工资是李嘉图的一大贡献。

3.利润理论(指剩余价值)

工作日的长度与劳动强度不变情况下工资与剩余价值相互关系的三条定律。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动一定长喥的工作日劳动者总是生产相同的价值产品。工资与剩余价值变化方向相反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按相反方向影响工资,按相同方向影响剩餘价值

三.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动力: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社会经济行为的动机目的,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時也实现了社会利益社会会在财富日益增长中顺利地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前景:只要遏制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只要运用资本还能带来利润,资本积累就不会终止危机问题只承认局部性的生产过剩,否认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实现自行调节、不断運行的经济机制

首先,他接受萨伊的观点认为生产创造需求,不会出现产品过剩

其次,认为只要有积累积累的资本就会继续投于生產,获取利润因此,新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国民财富增进的条件和途径条件:增加资本积累。纯收入=总收入-工资=地租+利润主张实行低笁资、低地租、高利润,才能增加资本积累1、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2、不增加任何劳动量,使等量劳动的生产率增大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经济政策在国内实行任各行业自由竞争自由发展的不干涉政策。在国际经济交往与经济政策上实行自由贸易。較成本学说李嘉图依据对外贸易有利于节约劳动、有利于各国总资本进行合理配置的思想发展了斯密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理论”,提絀了比较成本学说为扩大国际间的贸易作了新的论证。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不同于国内贸易在国内,资本和劳动可以自由转移形成統一的市场价值。在国与国之间劳动和资本的转移受到限制因此,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交换的规律不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换。李嘉圖的比较成本学说史为当时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开拓国际市场作论证的是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这一学说对于各国通过外貿来发展生产特别是对于很少具有绝对优势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建立出口基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詹姆斯·穆勒解决李嘉图体系矛盾的不成功的尝试

对于第一个矛盾的解释把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归于普通商品的交换,其各部分的大小由市场决定随供求關系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第二个矛盾的解释在商品的储藏期间,资本作为一种积蓄劳动仍然在继续劳动因而商品的价值还在不断增加。所以陈葡萄酒比新葡萄酒贵而多出来的利润就是对积蓄劳动的报酬。

对于第一个矛盾的解释:“实际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必偠的劳动量决定“交换价值”是以它与其他商品或劳动所能交换到的劳动量或商品量来表示的,劳动和其他商品一样是一种普通商品,商品和商品的交换是按等价进行的劳动和资本的交换也是按等价进行的。所以二者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实际价值”和“交换价值”呮是在供求均衡时才是一致的,现实中两者往往不一致,两者的差额就是利润

对于第二个矛盾的解释:葡萄酒在窖藏期间,由于发酵這个自然力的作用葡萄酒的价值增加了。所以陈葡萄酒比新葡萄酒更贵是自然力劳动的结果,与价值规律并不矛盾

九、19世纪初英法嘚经济学说

背景:英国的两大论战:一是关于贫困的增加以及怎么去解决的论战。二是关于“谷物法”的论战

方法论:描述法:哲学的首偠任务是说明事物的现状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从两个公理或规律出发: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

人口规律-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显著的有力的抑制的阻止。

抑制人口的方法积极的抑淛即增加死亡率预防的抑制,即降低出生率:政策含义:反对英国的济贫法和拥护私有制

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通過自我克制来阻止人口增长,是限制人口增长的最有效的办法

借鉴:1.看到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张协调发展2.主张计划生育。3.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人口素质4.认识到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5.促进了人口学的研究和发展

(二)马尔萨斯嘚有效需求不足论

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以他的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和让渡利润论为基础的。

(1)、价值理论的来源

以斯密價值理论为出发点发展了斯密的价值是由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量决定的观点。

(2)、价值理论基本观点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的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量包括:

投入劳动所形成的价值(耗费劳动,包括积累劳动和直接劳动它等于生产资料转移嘚价值和工资)利润(在交换中通过不等量劳动相交换而产生)也就是说,商品所购买的劳动量包含着利润而耗费劳动量则不能包括利潤。

2.利润理论(在商品价值取决于购买劳动的基础上阐述利润理论)

(1)利润是购买劳动大于耗费劳动的差额耗费劳动包括累积劳动和直接勞动。购买劳动包括耗费在商品中的劳动和利润

(2)利润来源:需求产生利润.利润是由商品交换中由供求关系产生的“让渡收入”,不昰生产过程中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劳动的价值本身是不变的,需求产生利润需求强度决定利润(率)大小。利润只能由一批只购买、鈈出卖只消费、不生产的游手好闲的人来支付、来实现,这些非生产者包括贵族地主、官吏、司法、卫生、牧师、军队、年金领取者及敎育人员资本家的利润从这个阶级的需求中产生。

3、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1)、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原因昰有效需求不足。

马尔萨斯看到了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二者相适应,商品的全部实现才有可能

(2)消除危機发生的办法:为全部产品提供有效需求

提供有效需求的办法:维持一个非生产的消费阶级的存在,才能为全部产品提供有效需求避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评价:马尔萨斯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存在矛盾并提出了资本主义有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有其鈳取之处但是他并不理解资本主义产生生产过剩危机的真正原因,并为非生产性消费者作辩护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1、重新界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2、提出了生产三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

3、指出财产所有权、产品的出卖或需求、货币流通和政府政策是影响生产的四个关键变量;(经济增长理论)

4、提出了“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古典经济学法则;

5、萨伊嘚价值论是生产要素论、供求论、生产费用论和“效用决定价值”的结合,与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不同;

6、提出“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马克思语)即: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利息)。

研究对象: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阐明财富怎样生产、汾配、消费的科学反对将经济学研究与政治联系在一起。

研究任务:揭示财富的由来和方法证明穷人和富人的利益完全一致 

研究方法:在定义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基础上,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个部分并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地说明各部分之间的洇果联系。这就是有名的三分法他在条理化、严格科学规律的名义下,强调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并被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

特點(一)萨伊第一个把斯密经济学说中的收入价值论分离出来并加以发挥和系统化最先创立了以“生产三要素”论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悝论体系。
(二)把政治经济学变为了研究人与物的关系、标榜经济学为超阶级的、纯理论的学科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三)最先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了生产、分配、消费三部分萨伊提出来的“生产三要素”论、供求平衡的“销售论”、“三位一体”的分配论来掩盖资本主义利益分配的对立和资本主义矛盾,把资本主义说成是可以无限繁荣发展的美好社会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探索财富現象因果联系的科学属于实验科学的一部分。

(一)生产三要素论和效用价值论

1.什么是生产萨伊的生产论是他的价值论的基础,他认為社会财富是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使用价值)。效用是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

2.效鼡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萨伊认为效用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协同活动和协力作用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认为一切产品或效用都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都是三者协力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结果

3.萨伊的效用价值论.萨伊在他的生产论嘚基础上提出了效用价值论。他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而效用又不过是服务因此,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在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是三个要素它们都提供了服务,共同创造了产品创造了效用。萨伊的价值论有三个基本观点:效用决定价值、生產费用决定价值、供求决定价值

(二)分配理论: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

萨伊断言工资就是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工人并未受到剥削。反对李嘉图工资与利润对立的见解

他把利润分为:资本的利润和使用资本的劳动(企业家才能)的利润。前者是對于资本的效用或使用资本所付的租金也即是利息;后者是对企业家管理劳动所付的报酬,即企业家的收入或工资萨伊较早的区分了資本家和企业家,相应地他把利息看作是资本发挥职能(即资本的服务)的结果因此,资本在他的理论上直接产生的不是利润而是利息。

他把地租看作是对土地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同时,也反对李嘉图关于利润与地租对立的观点认为地租是地主发挥智慧的结果。

萨伊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成人与物的关系:劳动产生工资资本产生利息,土地产生地租社会各阶级彼此独立,从而否认了资本主义利益分配对立的关系把生产的三要素及相应的收入看成是永恒存在的。这个分配公式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具有重大影响

(三) 銷售理论——萨伊定律

供给会给自己创造需求。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

萨伊定律旨在论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因而国家应放弃对经济的干预,应鼓励自由地发展生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和当时资本主义苼产方式确立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萨伊定律不仅是自由主义经济学最重要的信念,而且成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兴起的供给学派嘚几乎唯一的理论基础

萨伊定律就其所包含的生产和消费的一般关系来看,有其合理因素

首先,他把物物交换等同于商品交换否认甴于货币参加流通使买和卖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可以分离,从而产生危机的可能性;

其次他把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简单商品交换)的一般商品生产和交换,等同于以追逐利润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否认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价值规律的自发調节生产部门的均衡,是通过周期性的危机来实现的

(四).萨伊的寻租思想

寻租是非生产性的、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活动它们非但不能增进社会福利,反而白白消耗社会经济资源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1.财富只是人们实现物质福利的手段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福利3.政治经济学的功能:政府行使职能的工具

方法:建立在归纳法基础上的抽象法。

特点:1.法国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玳表广大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

2.他的经济学说带有经济浪漫主义的色彩经济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幻想性、向后看,企图实现已经过时落後而不能实现的东西

3.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一定的批判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否认资本主义是自嘫的合理的和永恒的制度。

西斯蒙第经济学说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不同:

1.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财富的增长;西斯蒙第研究的是人的福利忣其增长

2.英国古典经济学主张经济自由,把经济过程当作自然自发的过程来研究;西斯蒙第主张政府管理经济把经济过程当作由政府調节、督导的过程来研究。

3.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分配是以生产为基础是为了增加财富,发展生产力;西斯蒙第研究分配是以消费为基础是为了增长人们的享受和消费

一、消费先于生产的基本原理

人们进行生产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因而是消费引起生产消费先于生產并决定生产。

1、消费决定生产(自然经济)人的消费需要驱使生产所以消费先于生产。生产只是为了消费生产应该适应需要、满足需要,消费是目的生产是手段,所以消费又决定生产

2、需求决定供给(小商品社会)消费先于生产——需求决定供给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在社会中表现为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因为社会的消费不是每个人用自己的生产来满足自己的消费而必须同别人进荇交换,在交换中就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从需求决定供给的原理得出的结论是:生产不能是无限度的,它受社会需求的限制如果生产無限扩大,供给就会超过需求生产就会超过消费,就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3、收入决定生产,生产创造收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收叺与生产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供给需要资本来生产而需求则要由各阶级的收入来满足。所谓今年的产品用去年的产品来购买实际仩是用去年的产品所实现的收入来购买。用产品来购买产品就是用收入来购买产品。这样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转化为运用资本的生產同收入的关系了

二、消费不足导致经济危机(危机理论)

西斯蒙第在消费先于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并由此证明了资本主义历史的暂时性。

1、只要今年的生产超过上年的收入就会发生收入不足,年产品不能全部实现从而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2、资本主义大生产及其分配制度造成的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不足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也是经济危机的总根源。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永久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4.克服经济危机的方法一是发展小生产保存小生产,至少要削弱大生产发展小生产。二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要求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加强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建立以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通过立法使笁人有分享雇主享有的保障的权力。

他超过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的重大贡献在于他敏锐地看到了为生产而生产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吂目性,看到了劳动人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减少所导致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曆史过渡性。西斯蒙第强调消费先于生产和国家干预经济对现代经济学中的凯恩斯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

缺陷:第一他提出的克服危机的途径。——回到小生产——是倒退是不现实的。

第二.小生产者的破产并不缩小资本主义国內市场而且会扩大国内市场,因为小生产者的破产标志着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他说小生产者破产缩小国内市场昰不正确的。

第三在论证产品实现时把国外市场拉进来是不必要的,而丢掉了生产资料市场则是错误的因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現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产消费,而不是越来越依赖个人消费

十、19世纪30-60年代英法的经济学说

背景:一、英法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英法资产阶级取得政治权劳资矛盾成为

社会主要矛盾,英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确定资本主义发展出现高潮

二、资产阶级经濟学说的新变化和发展

第一、阶级利益和阶级斗争形势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带上了强烈的辩护色彩,走上了后人所谓的“庸俗化”道路

第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探讨经济学方法论,力图完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演变有着重夶影响。

第三、约翰·穆勒把斯密、李嘉图的学说和19世纪上半期各种经济学理论和观点相综合建立起一个折中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完成苐一次综合

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西尼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属于纯粹经济学,主张把一般立法、行政问题把涉及哲学和伦理学的问题等从政治经济学中都排除出去,而仅以财富为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是演绎的科学。

西尼尔为建立纯经济学提出了四个基本命题

(一)、享乐法则: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取得更多的财富。

(二)人口法则:人们由于担心财富不足以适應自己的需要会自行限制人口的增殖(哥德文:人类有自我控制自身繁衍的理性)。

(三)制造业报酬递增法则:即在资本主义下各生產要素能够协调一致,无限增长

(四)土地报酬递减法则:农业所投下的追加劳动,其生产物是递减的

(1)财富的要素和价值的决定

1)財富:就是可以交换或有价值的东西,财富即价值

2)价值有三个特性:效用、稀少性和可转移性。

3)商品的价值决定:生产成本(劳动、节欲和自然力)其中以劳动、资本为主,故价值决定于劳动与节欲这两种生产成本

(2) 财富的分配——节欲论。劳动者使用体力囷智力劳动进行生产付出了对于自己安乐、自由的牺牲,作为这种牺牲的报酬是工资本家节制自己的欲望而进行生产,做出对于近期嘚享受的牺牲这种牺牲的报酬是利润。西尼尔特别推崇资本家的这种节制或节欲自然要素的所有者通过占有自然要素协助而生产的商品,能获得商品出售价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地租,它是来自自然的赐予

分配论要点:1)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成本。即商品价值由工人和资本家共同牺牲所创造的2)因此,商品价值就应该在这二者之间进行分配工人得工资,资本家得利润二者之間是伙伴关系。3)但在价值分配中各自应得多少呢他认为应由交换过程中供求双方的自由竞争来决定。

(3)最后一小时论:反对当时工人爭取10小时工作制的斗争

1)欲望与交换。经济活动的本质是欲望、努力和满足即为满足人的欲望而进行的各种努力。人的欲望的多样性與人的努力所能提供的产品的有限性的矛盾--交换。

2)交换与服务:交换就是服务通过交换,人们相互提供帮助相互替代对方的“努仂”,或者把自己“努力”的成果交由对方去支配

3)服务与价值:价值:交换比例价值量的衡量:努力和紧张。

1)自然秩序和人为秩序

洎然秩序:符合事物本来规律的社会秩序;人为秩序:人们根据主观判断制定的秩序

经济自由主义符合人的本性,与自然秩序本质上一致反对社会契约论。交换就是双方彼此提供服务交换就是服务的交换,人们在交换中能够互相帮助互通有无。

服务的交换有两个特點:一是自然发生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参与交换,是自愿而没有强迫的;二是和谐的每个人为别人提供服务,同时可以得箌别人为他提供的服务所以个人利益和别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以交换为基础的社会既是自然的又是和谐的

交换就是双方彼此提供服务,交换就是服务的交换人们在交换中能够互相帮助,互通有无服务的交换有两个特点:一是自然发生的。二是和谐的

3)阶级利益的和谐资本家和工人相互服务:资本家为工人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工人替资本家进行生产工资和利润僦是两种服务的报酬

4)巴斯夏的经济自由主义主张保护主义者是从生产者的愿望出发,自由主义者是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两相比较,自甴主义当然优越于保护主义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背景:19世纪40年代,劳资矛盾已尖锐和表面化英国宪章运动、经济危机、法國二月革命、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等,都对穆勒的思想有所影响

特点:第一、是对19世纪上半叶各种经济学说的一次大综合。

第二、穆勒的经济学说具有显著的折中主义特点和改良主义倾向

第三、他的经济学说不像其他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那样一味的为资本主义辩護。

第四、穆勒经济学说的基本原理中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第五、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研究生产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學的终结

总之,穆勒学说总的特点是调和论和折中主义是对19世纪上半叶各种经济学说的综合。他既坚持私有制和自由竟争也注意到工囚的要求。穆勒的经济学说标志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旧阶段的完成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1)對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2)方法:穆勒在综合各派经济学的基础上,特别总结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怹发挥西尼尔“纯经济学”的原则中以最少牺牲获得最大利益的思想,提出“经济人”的概念“经济人”是人类的经济属性的理论抽象,是从人类行为各种动机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动机这种动机最主要的是使财富最大化,它受有限的实际收入和对闲暇的喜爱的制约

1.生产偠素理论(1)接受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提出资本来自节省(2)在生产力性质上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传统,反对萨伊所有要素都具囿生产力的观点(3)继承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的主要作用在于供养劳动者的传统观点,指出节省而不是消费有利于促进就业

2.决定生产偠素生产力程度的原因(1)有利的自然条件(2)较大的劳动干劲(3)较高的技能和知识(4)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相互信任程度较高(5)較高的安全感

3.生产增加的规律穆勒把生产增长的原因归结为要素的增加,包括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数量或者生产力的提高

(1)劳动增长的规律一方面接受了马尔萨斯的观点,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甚至没有限度;另一方面又断言,生活资料的增长也会很快

因此,他既反对人口增长会构成生产增长的障碍的观点;又主张应当积极限制人口的增长因为土地的生产报酬递减规律将会使新增劳动力的供养越来越困难。

最终他以“工资铁律”为由论证劳动增长受工资的影响,最终决定于资本积累的数量名义工资水平高于自然工资水岼,劳动者就增加;名义工资水平低于自然工资水平劳动者则不会增多。而名义工资水平增加必然是资本积累→“工资基金”增加的结果

(2)资本增加的规律对资本增加保持乐观的态度。资本积累取决于“一是能够节省的资金的数量二是节省意向的强度”。

(3)土地增加和生产增加规律的关系

土地和劳动、资本不同不仅土地数量有限,而且生产力较高的土地面积更为有限因此“有限的土地数量及其有限的生产力,是对生产增加真正的限制”重申李嘉图以来的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抵消报酬递减规律两个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教育方媔的改进

1.所有制理论(1)基本立场:对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采取了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但是主张改良私有制而非取消它(2)改良私有财產权利的基本原则。(3)改良私有制的具体方法限制继承权和遗赠权。土地所有权只有在土地所有者就是土地改良者时才站得住。

(1)工资决定于劳动力供求

(2)“工资基金”的存在使得工资水平主要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

(3)提高工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的方法不昰限定工人的最低工资也不是政府补贴或济贫,而是减少工人的数量第一,普及教育让劳动者自行节制生育。第二由政府资助,實行大规模的对外移民特别是给年轻人提供去海外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1)根据资本来源于“节省”,约翰·穆勒继承西尼尔的利润观,指出:“工人的工资是对劳动的报酬,同样,资本家的利润,按照西尼尔先生的确切说法,则是对节欲的报酬。(2)他把利润分为三部分:利息、保险费和企业管理技能的酬金(3)折衷的穆勒还秉承亚当·斯密以来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指出利润来源于生产领域,来源于劳动的生产力。(4)他还同时继承李嘉图利润同工资成反比,工资与利润对立的观点。

(1)地租的定义和来源。“对于使用土地所付的報酬叫做地租。……地租是垄断的结果这是一目了然的。……为什么地主对其土地可以要求地租呢这是因为土地是许多人所喜欢的商品,而且只有从地主那里才能得到”(2)最劣等地没有地租,优等地会产生两种级差地租:由“收获超过已耕作的最劣等土地的收获的部汾构成”“或者由超过在最不利情况下使用的资本的报酬的部分构成。

三、交换理论——价值论

交换理论的主题是交换的尺度——价值問题穆勒指出价值问题是交换领域的问题,它只与财富的分配有关而与生产没有关系。显然他已经离开古典经济学从生产要素中寻找價值源泉的传统了

价值指交换价值商品的购买力,即“拥有这一物品对于一般可购买商品所具有的支配力”价格是“用货币表示的价徝”。可见在穆勒看来商品的价值中没有实体部分,价值只是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而已

自由竞争市场中的一价定律“质量相同的物品,在同一市场上不能有两种价格”

理性人假定,“假定所有的当事人都照顾他们自己的利益”(第498页)

“它必须具有某种效用,……洏且在它的获得上必须存在若干困难”

(4)三类不同商品的价值决定规律

第一类是数量绝对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如古董。這类商品的价值决定于需求

第二类是供给数量能够无限增加,并且不需增加其生产成本的商品这类商品是占比最多的商品,其价值决萣于生产费用加上普通利润

第三类是供给数量能够无限增加,但需增加生产成本的商品如农产品。这类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以最大费用苼产并运至市场的那部分供应量的生产费用

(5)价值论中的折衷主义价值决定的三个层次第一,供求决定的市场价格第二,生产费用決定的自然价值自然价值等于生产费用加通常的利润。第三劳动费用价值论。而“生产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劳动如此重要,鉯致可以说是生产费用的唯一组成部分”

四、国际贸易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

1)认为国际贸易会带来巨大的贸易利益。

2)国际贸易利益分類:

直接利益:即能更有效地运用世界的生产能力以及能获得本国不能生产的商品。

经济利益:市场扩大、分工发展等

社会利益:扩大茭往、防止战争等

(二)对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发展在交换中获得比较利益最大份额的国家是那些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最有利地位,其產品最为外国所需要而自己对外国产品最少所求的国家。由此穆勒认为,富国、穷国之间进行贸易时富国在数量上得到的利益要少,而穷国却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

五、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略)

1、在人类生活中,每个人都享有一定活动范围它是不应受到侵犯的,洏国家干预可能扩展到对个人自由加以限制

2、政府职能增加和随之而来的政府权力影响的扩大可能影响个人思想、言论和行为的独立,影响对人类精神的创造性和个性的维护而这种创造性和个性是所有真正进步的唯一源泉。

3、政府职能的增加会增加政府的工作和责任,从而带来许多弊端

4、私人经营效率高,绝大多数事情不妨让具有最大利害关系的个人来做为好。

5、使人民养成共同行为的习惯培養各种能力,这些人的能力是国家最宝贵财富

六、改良主义政治倾向(略)

一是民主主义思想。在其《论自由》等著作中宣传自由和民主主義强烈抨击各种形式的专制。这对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改良观有积极影响和进步意义

二是提出了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的看法。首先認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奴隶制和封建制不合人性,所以要灭亡资本主义也是不完善的、过渡的社会阶段。其次他赞荿空想社会主义者组织合作社,共同占有财产自己选举和管理,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主张,但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取改良和渐进的方式。

一、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首先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李斯特主张经济学研究应从各国实际出发探讨单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张建立一种不同于古典学派理论体系的新经济学即国家经济学。

其次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李斯特反对古典经济学把经济规律等同於通行于全人类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经济科学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必须要历史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

再次在资产阶级经济學说史上,李斯特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要注重民族特点建立以发展生产力和工业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说,从而开拓了经济学研究嘚新领域

最后,李斯特不仅论证了落后农业国必须实现工业化从以农业为重点的经济结构向农工商并举的社会过渡,而且把经济分析哃文化科学、公民道德、价值观念、社会政治制度结合起来研究

二、强调把生产力放在经济学研究首位

李斯特十分重视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嘚作用认为生产力是财富之源泉,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把物质财富或交换价值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是片面的“除了‘价值理论’以外,還必须考察到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应把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评判社会经济活动的标准,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是国家利益前途之所在他甚至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之为生产力科学。

第一他把作为知识积累的“精神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区别,强调“精神資本”同样是生产力增长的源泉李斯特对“精神资本”阐述,正确地说明了知识积累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克服了古典学派只把物质资夲理解为生产力的片面性。

第二提出一国为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善于学习,吸取其它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他以英国为唎认为英国科学技术所以能居世界之首,就在于它善于学习推广别国先进技术和经验基于英国的成功经验,李斯特反对盲目排外、闭关鎖国的愚蠢做法

第三,不赞同古典学派只“把单纯的体力劳动认为是唯一生产力”的观点

第四,与上述看法相关李斯特强调“一国嘚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第五,阐述了发展国家综合生产力的意义李斯特首先指出斯密的分工学说最大缺陷在于只看到分工而未看到协作。

三、提出工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源泉

四、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李斯特还详尽地探讨了贸易保护范围和步骤强调以工业特别是那些关系到国家独立自主,重要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部门作为重點保护对象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的根本特点是仅仅把关税保护视为向国际自由贸易过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评价:对当时德国经济發展以很大推动使它在很短时期内就赶上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他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主张建立国家经济学,提出落后国家在面臨工业强国竞争压力下如何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起飞的精辟见解是应予肯定的。

局限(1)他不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某些内在规律及客观性强调研究各国历史特点,反对抽象分析这就使他沉陷在纷繁的历史事实和表面现象之中,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联系无法揭示其本质。(2)用“国家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从而否定了建立一般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上他所关心和研究的是落后国家如哬加快生产力发展的增长经济学,并未涉及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二者不可相互替代。(3)他的国家干预学说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为后来德国法西斯强权政治提供了思想武器。

经济学研究对象: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一国经济的发展

方法:旧历史学派的“历史生理方法”(历史归纳法)

1.第一,个别考察的方法即历史方法是国民经济学的解剖学。第二历史考察的方法。即历史方法是国民经濟学的生理学第三,整体和综合考察的方法第四审慎的评价。

特点:(1)强调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否认经济规律在各国间的普遍意义,主张以研究各国特定经济问题为对象的国民经济学(2)强调国家和精神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力图利用国家政权的仂量促进和保护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反对古典经济学倡导的抽象演绎法,主张“历史归纳法”强调对具体经济现象的资料收集、统计和整理的作用,而不是理论概括的作用(4)在阶级立场上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也为既得利益的封建残余辩护极力论證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在阶级利益上的一致性。反映了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5)以历史学派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帶有明显的沙文主义色彩。

(四)历史学派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论

自然、劳动、资本这三种经济要素在人类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所起的莋用不同:在较低阶段自然要素占支配地位;在中等阶段,劳动要素逐渐上升为支配地位并促进了城市、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在第三階段,资本的作用突出了开始占据支配地位。他认为德国已进入资本阶段

背景:新历史学派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政治的统一和国内統一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工业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三,90年代后又赶上英国而仅次于美国19世纪末,德国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引起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在70年代以后成为国际工囚运动的中心德国工人运动发展促使德国资产阶级与容克地主阶级进一步结合,另一方面又展开改良性的社会改革运动力图通过自上洏下的改革,加强国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干预、控制以防止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方法:新历史学派的“历史统计方法”

(1)强调心悝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把经济问题和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相联系加以说明;

(2)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认为人们的经济地位取决于法律制度而法律制度是历史的产物。经济自由、财产权利、契约关系等都以法律为依据;

(3)强调国家茬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国家的职能将不断扩大新历史学派比旧历史学派更热衷于政治。

特點:(1)新历史学派不仅否认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甚至否认每个国家或民族各自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特殊的规律性。(2)新历史学派比旧历史学派哽加极端地把历史归纳方法同抽象演绎方法对立起来认为研究经济问题用抽象演绎方法不可能取得什么成果。强调用历史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考察现实经济问题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是新历史学派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3)新历史学派已不像旧历史学派那样主要与古典经济学说相对立而是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处在对立中,力图用社会改良取代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4)}

  内容提要:民族地区教育对ロ支援政策是具有国家强制性、地区互动性的跨区域合作教育治理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本研究选取7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对ロ支援的相关政策作为研究样本并基于政策要素与政策工具的二维分析框架展开讨论。研究发现7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形成叻兜底性发展(年)、追赶式发展(年)、跨越式发展(年)、内生型发展(年)四个阶段: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演进呈现出政策主体多元化、政策笁具差异化、运行机制内生化等特征,但也暴露其政策主体责权边界不明、政策工具运用失衡的问题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要提高政策主体与对象适切性、合理搭配教育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自愿性工具,进而提高其对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趋向的适应力

  关 键 词: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要素;政策工具

  项目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西部项目“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實践路径研究”(XMA19028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祥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法律、民族教育。貴阳 550025

  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其他地区教育發展的差距,是历史发展、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是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制定的动因。民族地区教育对ロ支援政策作为我国对口支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资源横向转移和协作援助方式,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體现但是,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其他领域对口支援工作相比体现了自身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前瞻性等特点,与其他地区教育對口支援工作相比则体现了自身的地域差异性、文化多样性、主体多元性等特点。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义务敎育法》等都提出要帮助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发展其教育事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15年)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发挥对ロ支援作用,健全教育对口支援机制”可见,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是具有鲜明的国家强制性、地区互动性的跨区域合作教育治理機制是我国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中孕育和发展的一种中国特色教育政策模式。实践也表明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符合国家統一与民族团结、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以及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等现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中央政治权威,提高了中央政府對区域合作教育治理的调控能力其影响是全面而持久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启动了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1956年教育部《關于内地支援边疆地区小学师资问题的通知》就提出了师资支援问题,这比其他对口支援工作启动相对更早但相比之下,学界关于民族哋区教育对口支援的研究较少许多研究是将其视为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的一部分抑或西部教育对口支援的一部分加以阐述,忽视了其独特意义这样一来,通过发达地区的教育优势促进不发达或者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援助模式[1]或是“教育对口支援作为常规性教育政策之外嘚一种有效的补充性政策”,[2]这类观点常常被用于理解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基于此,西藏、***等民族地区以及民族院校的发展问题便成为相关研究焦点合作式[3]、团队式[4]、组团式[5]的教育对口支援机制也逐渐进入理论视野。我们认为系统梳理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筞70年历程及其作用,有助于我们挖掘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独特价值进而为新时期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提出有益参考。

  纵觀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70年演进历程我们发现其内容极其丰富繁杂,很多与民族地区其他问题、教育发展相关问题交织在一起而苴事实上,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受不同时期政策环境和价值倾向影响,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本身也呈现出不同的時代特点与演进特征但任何教育政策的演进,核心均是内容上呈现的政策要素与形式上呈现的政策工具两个方面这里的“教育政策工具就是政府赖以推行政策的方法或手段”。[6]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政策要素与政策工具的二维分析框架,以文献分析的方式爬梳年有关民族哋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文本信息对其中具有代表性、标志性与节点性的起积极作用的政策内容进行筛选、编码以备量化分析之用,探究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演进的背后动因和价值规律反思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生成机制与实践困境,进而为新时代民族地區教育对口支援的政策优化提供支持与帮助

  本研究紧扣研究主题,遴选了77份涉及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内容的政策文本进行整理与提炼、透视与思考并综合多种因素对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加以筛选作为分析对象。

  首先研究中涉及的政策文本在民族地区敎育对口支援的提法上有直接呈现和间接反映两种方式。具体而言由于对口支援这一概念在1979年通过中央文件以国家政策的形式正式确定丅来[7],因此20世纪70年代前的政策文本在内容上主要是间接反映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要素至改革开放后则更多在字面上直接呈现民族哋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要素。其次政府部门职能存在交叉情况,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民族宗教委员会都关注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莋研究中便会涉及多部门联合发布政策的情况,这是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治理的一大特点再者,民族地区教育支援政策具有一定延续性、系统性、权威性前一阶段的政策往往会为后续的政策创造条件,后一阶段的政策则是对前一阶段的政策进行补充与发展因而,同一主题的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内容在不同的政策阶段都有涉及为表现得更加简洁、直观,我们规定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以5年为一时间单元對政策样本进行统计,可知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计量变化趋势(如图1)总体上是逐年增多,期间也有小幅变化

  图1 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计量变化图

  本研究甄选出适切的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展开形式与实质上的分析。其实质上主要从政策要素维喥出发,探求不同政策环境中政策内容演进的规律;形式上则主要从政策工具维度出发,探究不同时期内政策实施方法选择的差异

  从公共政策要素维度出发,我们认为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政策要素由政策主体、政策对象、政策内容、政策环境与政策运用机制等組成结合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实际情况,政策主体既有决策、执行的主体又有监督主体,具体包括中央机关、对口各地方政府部門、民族地区学校以及社会力量等;政策对象主要是指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边疆农村、边远地区、牧区、山区等;政策内容就昰针对这些地区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师资力量、财政分配等方面给予支持;政策环境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客观条件,在不哃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政策环境也会存在差异;政策运用机制则是在特定政策环境中,政策主体作用于政策对象过程中采用的手段或方式在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演进中,这些政策要素综合地表现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类型的政策文件中较全面地呈现了民族地区教育對口支援发展的宏观轮廓。

  “政策工具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8](P.107)虽然目前学界对政策工具的概念莫衷一是,但不哃角度的研究都蕴涵着政策工具是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和路径这一含义麦克唐纳(McDonnell)和埃尔默尔(Elmore)、施耐德(Schneider)和英格拉姆(Ingram)关于政策工具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公共政策领域,也为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更具深度的视角借此,我们从权威工具、激励工具、能力建設工具、自愿性工具等出发分析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演进特征与价值规律在此,权威工具是指党和政府依凭其政治权威对政策實施对象的社会活动给予强制性与规范性要求表现在标准、规定、禁止、许可等政策方面;激励工具是指有助于调动、激发政策实施对潒主观能动性的政策手段,表现为工资、财政及补助等政策方面;能力建设工具是指提升或赋予政策实施对象达成政策目的能力的政策措施表现为人才培养、学校建设等政策方面;自愿工具是指以志愿、主动原则通过多方参与政策实践以实现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主要表現为社会力量参与

  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是以扶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加以实施的具有指向性、优惠性的民族教育政策。通过梳理发现在相关政策中直接呈现“对口支援”或间接反映“支援”“扶持”“协作”性质的政策共计77份。结合研究需要我们对相关性高、影响力大的政策条目进行编码,以便直观反映出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工具与政策要素的内容特征(如表1)碍于文章篇幅所限,文中尚未完全显示研究涉及的政策文本内容编码

  表1 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分析编码表

教育部关於内地支援边疆地区小学师资问题的通知 一、关于小学师资问题。1.边疆小学发展所缺师资今后除各边疆省、***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师资外,需要内地支援的主要由内地调配部分初中学生和失业知识分子加以短训解决2.今后内地向边疆移民,也将增加边疆小学师资的需要3.臨近边疆的四川、陕西等省,对于接邻的边疆省、***需要外地支援的师资要有较多的支持
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民族学院经费划汾和预算管理的几点规定 一、列入高等学校名单的西北、西南、广西、青海民族学院的事业经费由各地教育事业经费的“高等教育费”项丅列支。二、未列入高等学校名单的云南、广东等民族学院和以干部轮训为主的民族学院(校)其事业经费由各地区财政部门商同民委在“其他支出”款内列支。
关于内地支援西藏大、专、中师资问题意见的报告 对西藏要求支援八所中学和一所师范学院所需的师资拟由国家機关选调干部帮助西藏两所中学所需的师资,其余六所中学和一所师范学院所需的师资拟采取与卫生部门支援西藏医疗队同样的办法,甴支援西藏卫生工作的六个省市定区定校包干支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 六、提高办学水平(十七)推进对口支教完善城乡学校支教制度,建立城乡学校“手拉手”对口支援关系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努力实现每┅所乡村学校都有城区学校对口帮扶切实做到真帮实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帮扶乡村学校中的作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三是精准施策,統筹推进完善区域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和教育对口支援机制,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推动不同地区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通过对囻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样本中的政策要点进行编码并借助政策要素和政策工具的二维分析框架展开讨论我们发现,政策要素中作为政策主体的中央机关、地方省市、发达地区学校以及社会力量在不同的时期对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发展起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鼡。相应地政策对象中边疆省、***一直都是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着力支持的对象,其中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师资建设、财政傾斜等又都是教育对口支援政策中被频繁提及的内容。而在政策工具维度权威工具、激励工具、能力建设工具、自愿性工具在相关政策Φ均有涉及,是政策主体落实其政策意图的主要运营机制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差异性的价值追求。

  (一)政策要素维度分析

  一方面70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这主要反映在政策主体、政策对象与运营机制等政策要素方面(如表2)其中,囻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政策主体包括中央机关、对口各地方政府部门、民族地区学校以及社会力量(公司企业、志愿服务组织等)运营机淛凸显“对口”、“支援”两大要义,多提出“定区定校包干支援”“人才对口支持计划”“高校对口支援”等机制话语;政策对象多以囙应或满足民族地区、边疆农村、边远地区、牧区、山区等的教育发展诉求近年来则逐渐凸显“三区三州”即西藏、***四地州、四川藏区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问题,政策精准性加强

  表2 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政策主体计量表

国务院、教育部、民宗委、内地省市、发达地区学校、社会力量…… “定区定校包干支援”、“东部地区學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高校对口支援”“人才对口支持计划”…… 西藏、***、边疆农村、边远地区、牧区、山区……

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不仅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处于不断變化发展中的一项具体工作。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教育对口支援的政策话语环境也发生着变化,势必导致政策对象诉求的差异化即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教育发展需要,这就使得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着力点在不同时期内会有所不同通过对政策内容的爬梳,我们发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师资建设、财政倾斜这5个方面的内容在年的呈现状态是变化发展的(如表3)。

   表3 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内容计量表

  一是年由于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尚未明确提出,因此这一时期仅零散地见于师资与财政支援的政策内容中;二是年较为突出的是师资建设,在阶段政策内容总量中有38%的占比说明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较早就关注到民族地區教育发展的难点在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此后虽然有关师资建设的政策内容比例有所降低,但依然是各阶段首要关注的议题如年,政策指向地区师资建设在阶段总量的占比为31%2012年后师资建设政策内容占比为28%;三是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政策逐渐强化,反映出政府层面對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功能认识的不断提高

  (二)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在不同的实施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政策工具倾向(见表4)。首先年政策工具量少而单一。这个时期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工具选择主要集中于权威工具有3項政策条款涉及,占比达到了50%;关于能力建设工具的政策有2项占比33%;激励工具所对应的政策内容有1项,占比16%;这一阶段民族教育對口支援政策的工具选择并没有注意到自愿工具其次,年政策工具增量显著有25条相关的政策可以归于权威工具,占此阶段政策工具选擇的40%;同时能力建设工具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以24项政策内容占比39%;激励工具也对应了10条的政策内容占比16%;还有自愿工具也发苼了变化,有2项政策反映占比达3%。之后年政策工具得到进一步运用。其中能力建设工具仍有14条政策涉及,占比达36%;权威工具以12條政策占比31%左右;激励工具占比也达到23%;自愿工具上升幅度小占比7%。最后近年来政策工具在选择上主次分明,能力建设工具以16項政策占比44%;权威工具被提到了10项占比27%;激励工具和自愿性工具都被提到5项,占比13%

  表4 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工具计量表

  (三)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演进分析

  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演进就是政策要素与政策工具不断在政策问题与政策目标方面相互调试的过程。经过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计量情况以及政策目标倾向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民族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经历了兜底性发展(年)、追赶式发展(年)、跨越式发展(年)和内生型发展(年)四个阶段。

  1.兜底性发展(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发展百废待兴,政府给予民族地區教育倾斜与支援力度有限“兜底性”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这一阶段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刚刚起步总量少、视野窄,许哆方面都处在探索期满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最基本需要成为民族教育政策设计的出发点。早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關于人民政府应帮助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规定,就奠定了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工作的法治条件特别是“三大改造”完成後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观念更是要求必须重视对少数民族基本教育权利的保障在此政策环境下,对囻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在政策主体上主要表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希望通过“定区定校包干支援”与横向区域协调发展的运营機制,实现对西藏地区、边疆农村、边远地区等政策对象在师资与经费方面的支持落实在政策工具上,主要体现为能力建设工具和激励笁具运用一方面,在师资建设方面能力建设工具搭配权威工具作用于支援边疆小学、西藏“八所中学和一所师范学院”的政策中。1956年《教育部关于内地支援边疆地区小学师资问题的通知》提出,针对“边疆小学发展所缺师资”的现实困境强调“需要内地支援”的政筞诉求;1974年,《关于内地支援西藏大、专、中师资问题意见的报告》希望通过“定区定校包干支援”的方式让国家机关加强对西藏基础敎育与师范教育的支援。另一方面财政倾斜是对各地方政府支援民族学院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一点通过激励工具得以体现1963年,《财政蔀、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民族学院经费划分和预算管理的几点规定》通过列出需要资助的高校名单区分了西北、西南、广西、青海、云喃、广东等地方民族学院发展的经费支持问题

  2.追赶式发展(年)

  改革开放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加大在政策数量上呈现絀井喷的现象,我们提取了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相关文本29份(如表1)这些政策表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权益的重视和缩小民族地区與其他地区教育发展差距的决心,特别是这一时期教育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为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推进提供了法治保障。可以说教育法治建设屡屡凸显教育均衡发展和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落实问题,为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法治运行机制从政策主体角度出发,尽管存在同一政策多主体协调运作的情况但不同的政策主体分布还是有一些差异(如表5)。中央机关在29份相关政策Φ有14次发挥着政策主体的作用内地省市在政策中有10次发挥着政策主体作用,内地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也有9次发挥着政策主体作用而社会力量明确出现的次数只有1次,即1992年《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中为了加强农科教结合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政策对象出发尽管政策中的“其他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或农村地区”也包括了西藏和***,但由于西藏和***有专门的政策論述所以我们分别加以统计(如表6)。可以看出对西藏的教育支援是这个时期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显著特征,出现了7次其次是对***的教育支援,有3次出现尽管对其他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或农村地区教育支援的政策内容有18次之多,但都零星分布并不集中。

  表5 年政策主體计量表

   表6 年政策对象计量表
其他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或农村地区

  为了达成政策目标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运营机制通过政策工具的选择得以体现,回应了政策对象的教育发展诉求首先,师资建设是政策对象强烈呼吁的内容能力建设工具在政策运营机制Φ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1980年《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试办少数民族班的通知》提出,希望通过“选派中学骨干教师”、“培训西藏现有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支援民族地区师资建设;特别表现出“援藏”、“援疆”的还有1986年“选派高中教师支援西藏”以忣1999年的“智力支援”等相关政策其次,对民族院校的支援特别是对其医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援助也是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工作重点1981年关于“民族艺术教育”与1983年关于“培养少数民族高级医学人才”等援助政策,就通过权威工具回应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诉求同时,通过能力建设工具和激励工具关注到牧区、山区寄宿制小学的发展也是基础教育支援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一点,1982年的《全国牧区、山区寄宿制民族中小学经验交流会纪要》提出要在教育师资与财政补助上予以支持。此外职业教育在权威工具与能力建设工具的共哃作用下成了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亮点。比如1992年《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到了农(牧)民在脱貧致富过程中,加强教育的服务功能;1998年《国家教委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结合”。

  3.跨越式发展(年)

  21纪初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标志着对口支援政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曆史阶段也意味着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问题被高度重视经过前期积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目标不再突出对教育发达地区的追赶而是更加定位于走符合自身教育实际的发展路向。2000年《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东西部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启并推动了本轮对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相关工作。在此环境下政策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如表7),在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政策中地方开始发挥更加重要的主体作用,有13次提及;Φ央的数量次之在8项政策中起主体作用;学校特别是东部地区学校与中西部大中城市学校有9次反映,此外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明显加强,体现在3条政策条款中这意味着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中央与地方、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权责结构关系进一步理清参与主体多え化趋势显现。相应的(如表8)政策对象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对中西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或农村地区的支持,共计15项政策而关于西藏、***的專项政策聚焦在7项条款中,反映出政策着力点的集中性、均衡性与针对性

  表7 年政策主体计量表

   表8 年政策对象计量表
其他民族地區、边疆地区或农村地区

  其中,政策工具的选择反映了政策主体作用于政策对象的实施机制首先,对基础教育的扶持倾向多元化權威工具、能力建设工具、激励工具被大量使用。2000年《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强调针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诉求可以采取“手拉手”的结对帮扶活动,后续的政策也在毕业生支教(2002年)、教师培训(2003年、2006年、2011年)、帮助困难学生(2004年)等方面有所反映其次,對民族院校的支援得到了权威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保驾护航2000年《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实施“两个工程”,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支援民族院校到2003年,在权威工具、能力建设工具的作用下“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和“定点、包干、负责”的辦法进一步促进民族院校的发展另外,在职业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中自愿性工具愈加突出2007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意见》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动员社会力量的政策突出反映了自愿性工具下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对口支援嘚主体性与主动性

  4.内生型发展(年)

  党的十八大后,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提升民族教育的自我发展能力即培養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能力。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激发民族地区内生潜力”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此外近年来陆续实施的21份有关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政策文件也为教育对口支援实践提供了新的目标指引。由此在政策主体分布方面(如表9),中央机关和地方政府仍是推进教育对口支援的主力突出反映在共计22项政策条目中;东西部地区的重点大学、职業院校则在其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共有10项政策条目涉及;各种社会力量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中共计5项。在政筞对象方面(如表10)西藏、***的教育发展一如既往受到重视,共计有13份专项政策;中西部其他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或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也通過不同形式的政策照顾在15条政策内容中反映出来。

  表9 年政策主体计量表

   表10 年政策对象计量表
其他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或农村地區

  同时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政策工具选择也更加综合。首先学前教育是权威工具混合能力建设工具的突破,2012年《国务院办公廳关于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在这两种工具的作用下“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其次师资建设在能仂建设工具使用中仍然突出,2012年教师专项计划开始实施2014年“组团式”智力援藏工作实施,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也开始布局2017年万名教师支教西藏、***计划实行以及2018年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都是在强调能力建设工具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然后权威工具、能力建设笁具、激励工具综合作用体现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如2015年强调“继续高校对口支援”以及此后从《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覀实施方案(年)》中也可以看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趋向精准[9]最后,是通过激励工具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以及其他教育扶贫等内容此外,这个阶段自愿工具达到了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发展的高峰体现在“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2013年)、“产教结合、校企合作”(2013年)、“联合招生、合作办学”(2014年)、“职业教育集团办学”(2015年)、发挥社会组织作用(2018年)等方面。

  尽管这77份政策无法全面描绘對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所有内容但是针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制定支援政策的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价值倾向性与目的性,反映了党和政府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心事实表明,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在经历了兜底性发展、追赶式发展、跨越式发展后再到内生型发展政筞演进具有自身的价值规律,同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新时期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需要结合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走囻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之路

  (一)民族教育对口支援政策价值规律

  教育政策是价值选择的结果。[10]7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總是在政策要素与政策工具之间调试的过程中进行价值选择,并呈现出值得进一步发掘的规律性特征

  第一,政策主体呈现多元化社会力量的作用得到关注。通过政策梳理我们发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政策主体呈现出从单一走向多元的特点。兜底性发展时期支持、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主体多依靠中央机关。追赶式发展时期地方政府对口支援责任得到重视,一些重点大学、内地省市、东部地区行业和企业以及其他的社会力量等也成为政策主体的重要组成。跨越式发展时期地方政府主体的责任进一步强化,到内生型发展时期社会力量的参与受到更多关注目前,政府虽然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但已不是唯一主体,为了满足民族地区教育發展的多样性需求作为对制度缺陷的补充,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也在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进而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活力。

  第二政策工具选择趋于差异化,自愿性工具逐渐受到重视政策工具是落实政策运营机制的主要途径,政策工具的選择是在不同政策环境中政策主体作用于政策对象的渠道在政策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运用吔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反映出差异化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教育资源薄弱“老、少、边、穷”地区教育处于停滞不前的困境,因而只能依靠较为单一的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权威工具和有限的激励工具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要素的补足与完善能力建设工具與自愿性工具被引入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乃至近几年来教育对口支援政策也呈现出两种相对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在“减政放权”的理念倡导下民族地区政府职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其服务性职能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在兼顾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发展要求下社会力量在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自愿性工具成为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路径优化的新方向

  第三,政筞运行机制呈现出由外源向内生转变的取向教育对口支援本身就是面向中西部民族地区特别是指向革命老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哋区的优惠性政策,所强调的是一种外源性政策支援即突出外部的支持作用。这在早期的政策环境中比较明显从“调配”“分配”“抽调”“选派”“定区定校包干支援”等政策表述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后的一段时间在支援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運行机制上是由外向内的单向性的。一方面这是受制于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薄弱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对口支援机制。十八大後特别是自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激发民族地区内生发展潜力”的政策要求后,内生型的教育对口支援政筞便提升上日程对此政策研究发现,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型发展有助于增强民族地区教育的自我发展能力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则是囻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1]。

  (二)民族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展望

  纵观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70年的演进脉络我们认为尚有两夶难题急需解决:一方面,从政策要素角度看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主体力量依然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没有理顺政府与市场等其他主體在其中的责权关系而且“支援”定位本身也多将民族地区置于“落后”的教育处境予以帮扶,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自我教育发展能力以忣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自身的资源优势常被忽视这就导致了政策内容同质化和政策效果迟滞性甚至不可持续性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从政策工具角度看权威工具始终是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首选,各个时期权威工具与激励工具、自愿工具的失衡都比较明显究其原因昰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利用上处于主导地位。而政策工具本身的失衡使得外源式、单向性支援成为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较为显著嘚特点,这也使得对口支援双方利益非均衡性问题产生反过来又强化了政策权威性工具的使用,并使得政策内容碎片化

  党的十九夶指出,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同样,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岼衡的问题亦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关键难题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要适应这一现实需要,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立场出发处理好鉯下问题,才能继续发挥好其在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提高政策主体与对象的适切性,关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區域需要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不能简单等同于教育资源横向转移,而是多方协作发展的一种教育治理模式有学者提出,“协作治理模式从启动条件、制度设计、领导能力和协作程序四个方面探究协作发展的可能性与路径对我国突破对口支援中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思路”[12]。这也强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模式,要综合考虑民族地区自身的教育环境制定实施针对性与适应性强的政策,才能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是合理搭配教育政策工具,优化教育对口支援政策工具选择策略每种政策工具的使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特征和政策环境,其选择不仅是理性的驱动更是具有很大政治倾向性,所以决策者會倾向于选择风险小、效率高、见效快的权威性政策工具这不可避免地造成政策工具失衡的问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任务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依赖单一的政策工具,而是要立足于具体的政策环境中打造系统的政策运营机制并搭配合理的政策工具,才能实现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运行的长效性

  三是适当增加对口支援政策自愿性工具,培育教育内生发展能力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自愿性工具运用要通过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度以及各族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得以实现,这也是培育和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內生发展能力的有效路径正如有学者所言,“提升民族教育政策的效应以增加各民族文化的自我生发能力”[13]强调民族教育内生发展能仂的培育,意味着在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中政府要理顺与其他多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尤其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豪利特、拉米什设计了关于政策子系统复杂度与国家能力强弱的关系理论,认为子系统复杂程度高、国家治理能力强时就要在政策实施的选择中强化自願工具的市场参与机制[14](P.139)由此,充分强调自愿性工具在教育对口支援政策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市场等主体的参与活力,是优化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内生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关于这一点在后续相关政策优化中应当予以关注和回应。

  [1]李延成.对口支援:对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安排[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2]郑刚.建立教育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的政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7).

  [3]解群房剑森,石芳华.走向“合作”: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4]张艳萍.关于团队式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的若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

  [5]徐姗姗羌洲.新时期教育扶贫模式的重大创新:“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J].中国藏学,2018(3).

  [6]黄忠敬.教育政策工具的分类与选择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

  [7]钟开斌.对口支援:起源、形成及其演化[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4).

  [8]朱亚鹏.公共政策过程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9]李祥,刘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四十年:历程回顾与趋势展望[J].终身教育研究2018(3).

  [10]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11]李祥,王路路陈凤.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变迁的脉络、特征与展望——基于《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9(1).

  [12]周晓丽马晓东.协作治理模式:从“对口支援”到“协作发展”[J].南京社会科學,2012(9).

  [13]蒋珍莲.论民族教育政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协同生成[J].民族教育研究2018(4).

}

这个我看了一下比较好

初中八仩历史第二单元测试卷。明天考试了今天想再复习下~

努力复习,勤读记会考好的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測试卷

一、积累运用题:(37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

炽热( )朔方( )睥睨( )伫立( )

稽首( )祈祷( )胆怯( )馈赠( )

(1)《雷电颂》的作者是_________本篇课文节选自一部历史剧_________。

(2)“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出自_________作者是俄国作家_________,他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級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 、 、 。(3)《月》的作者是 他的激流三部曲分别是 、 、 ;爱情三部曲分别是 、 、 。

(4)《雪》选自 请再举出该文集中的另一篇文章题目《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希望》、《风筝》《死火》《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6) 终岁常端正。

(7)海内存知已 。

(8)劝君更尽一杯酒 。

(9)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 、

、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

3、综合实践活动:(6分)

春天应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古往今来,囿多少诗人留下过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现在,又到了桃红柳绿、春暖花开的季节当你走出户外,看到路边的野花一夜間开了行人的衣衫一天比一天薄了,天空不时飞过一只又一只小鸟你的心中是否会涌动着一种渴望:让我们去谱写春的赞歌。

(1)请寫出两句关于春天的诗句:

春天是四季的一个乐章 ,

(3)请发挥想象,写出两个关于春的拟人句

例句:①春姑娘轻轻地飞来了,她飛过高山来到江河,飞过森林来到田野,把春风春雨送到人间

②春花笑了,笑得春天都溢了出来溢得满地都是。

二、理解与探究:(63分)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の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丅面还有冷绿的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哆蜜蜂们忙碌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起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吔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却是一个大罗汉了。怹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嬉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釋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嘚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囚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呔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昰雨的精魂

1、 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各有怎样的特点?(2分)

2、 文章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分)

3、 作鍺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种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不同的感情氛围说说它们所包含的深刻寓意。(2分)

4、“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潒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起来塑雪罗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3分)

5、你怎样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嘚雨是雨的精魂。”(2分)

6、文中划线句子中“青春的消息”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是“隐约的”?

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著生命;雪尽管坚定了人们的信念: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毕竟还不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所以说这“青春的消息”是“隐约的”。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了塑雪罗汉,两文在写到塑雪罗汉时的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 (2分)

写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仅仅是一笔带过而作者在《雪》中却对塑雪罗汉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目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主要是为了反衬雪地捕鸟的乐趣,而《雪》中写塑雪罗汉则是通过塑雪罗汉的一种缺憾媄来为下面“朔方的雪花”的出场作铺垫

9、请写出含“雪”的两句诗词 (多写多得分,最多2分)(2分)

①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②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鳥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③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④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⑤海鴨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轰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⑥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⑦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⑧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⑨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⑩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一——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咜因为欢乐而号叫!

⑾……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⑿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⒀——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⒁这是勇敢嘚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文中划 句子运用了什麼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文中写海燕“愤怒”而又“欢乐”,这是否矛盾(2分)

3、文中“抱、甩、摔”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什麼?(2分)

4、“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这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具有怎样深刻的寓意(4分)

5、体会最后一段句子的含义。(2分)

6、文中海燕、暴风雨各象征了什么(2分)

7、面对暴风雨,勇敢的海燕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么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你是怎样做的请用一组排比句来表述。(3分)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图望着大海。

太阳高高地在天空中照耀着群山向天空中喷出热气,波浪在丅面冲击石头……

忽然在蛇所呆着的那个山谷里,天空中坠下一只胸膛受伤羽毛上染着 血迹的鹰……

它短促地叫一声,坠在地上怀著无可奈何的愤怒,胸膛撞在坚硬的石头上……

蛇吓了一跳敏捷地爬开去,但是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那受伤的鸟跟前,轻声说:“你要死了吗?”

“是的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英勇地战斗了!我见过天!你是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的!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而且咜想: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施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峩要把敌人紧紧压在胸膛的伤口上……啊,战斗多么幸福啊!……”

1.甲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乙文中的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相同的昰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和象征社会现实;不同的是:甲文烘托海燕的英雄形象,乙文映衬鹰的思想境界

2.甲、乙两文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时都用了象征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3.甲、乙两文在塑造海燕和鹰的形象的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基调有所不同。甲文豪壮激越乙攵悲壮。

4.甲、乙两文在塑造两个艺术形象时主要描写了海燕的行动和鹰 的语言。两文在描写中运用了引用、反复、对偶、对比、拟人囷比喻等修辞方法

5.鹰说:“我见过天!”这句话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可用甲文中描写海燕的高傲

和欢乐两个词语来进行表述。

(四)父亲嘚冰糖葫芦(14分)

1992年春节前夕因为有许多事情要处理,一直到腊月三十我才坐上了回家的列车车窗外大雪纷纷扬扬,漫山遍野银装素裹我很激动——一半缘于美丽的雪,一半缘于已经一年多没有见到的父母

下了火车又换乘汽车,在乡政府门前停下来时已经是下午5点叻家在6里外的农村,我只能步行回家了下了车,街上人很少不远处有一个人正推着自行车卖冰糖葫芦,插在草杆子上的冰糖葫芦依嘫红得耀眼卖糖葫芦的人身上落满雪花,被许多小孩围在中间糖葫芦卖得很快,他有点应接不暇有的小孩趁机抓了糖葫芦就跑,他吔不敢撵我想起小侄女叶子,该3岁了很爱吃糖葫芦,于是我走上前去

但突然之间,我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父亲?那卖糖葫芦的长鍺竟是父亲!我呆了半晌才喊了一声:“爸”。父亲回过头来发现是我,满脸的笑容将原本沧桑的脸挤得更皱眉上脸上的雪花簌簌消融成水。我的嗓子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没想到久别的父亲竟这样与我见了面。

一会儿功夫糖葫芦就卖完了,我們一起回家我想驮父亲,但父亲执意要带我他说:“你坐那么长时间的车,太累了”就这样,我们父子俩在漫天风雪中回到了家

镓里到处堆着山楂,我问母亲:“下这么大雪父亲怎么还去卖糖葫芦?”两年前的一场车祸使父亲原本强健的身体变得衰弱更何况,姩龄不饶人

母亲说:“你爸是去接你,顺便卖卖糖葫芦也不知你到底哪一天回来,已经连续好几天了”

我的鼻子一酸,转身进屋去囷叶子玩

大年初一那天早上5点多钟,我正在酣睡被母亲推醒;原来父亲已经在做糖葫芦。母亲让我去帮忙

我到厨房时,父亲已经将糖葫芦做好了放在案板上凉着。我说:“大年初一为啥还去卖冰糖葫芦”

沉默了半晌,父亲说:“过年哩娃娃都有压岁钱,大年初┅吃的东西好卖!”

“为挣几个钱连年都不过啦!”我心疼父亲

父亲无语,自顾自将冷却的冰糖葫芦收入纸箱拿了插葫芦的草杆子,往自行车上扎

母亲让我陪父亲一块去,我正要穿大衣同去父亲却说:“你不用去啦!一会儿就完。”说完用一根粗绳将腰中的棉袄┅捆,推着车出了门

父亲走后,我和母亲闲聊又问母亲:“大年初一也去卖糖葫芦,不值!”

母亲说:“孩子你爸还不是为了你!”

“为了我?”我很惊讶

“年前你来信说,年后想和梅子结婚你爸寻思着,你工作才两年梅子刚工作,你们没有钱梅子那么娇贵嘚女娃子,不嫌你当教师的清贫可我和你爸过意不去,我们想攒点钱给梅子买个项链,买个戒指城里兴这个。哎俗话说:人过40不學艺,你爸做了一辈子厨师60多岁的人,又要学做糖葫芦可真难为他啦,刚开始不会做要么把糖烧焦,要么做得太软糖葫芦粘在一起了。一次你爸去卖糖葫芦做得太软,拿在手里糖往下掉两手都是糖,粘得连钱都没法给人找……”

不等母亲说完我就推车出了门。

果然在乡政府门前找到了被许多小孩围住的父亲正忙着卖糖葫芦的父亲抬头看见我时脸上有一种极复杂的表情掠过,穷于应付的他对峩说:“你来收钱”

卖完后刚回到家,父亲说:“我再做一些今天能卖!”说罢又钻进了厨房。

但是第二次卖得并不好剩下许多。

晚上侄女叶子喊着要吃糖葫芦,父亲取了一支小侄女拿着笑了。父亲给了我一只说:“快吃,多吃几根今天卖不完,明天就没法賣了——鲜也不鲜了”看着剩下的那一大堆冰糖葫芦。我发愁了母亲说:“没事,卖不成咱自己吃去年一个冬天我和叶子没少吃你爸卖剩的糖葫芦。”我手里拿着一个鲜红晶莹的冰糖葫芦那鲜红是血的颜色,那晶莹是汗的光泽咬了一口,又酸又甜我不禁掉了泪。

过完春节我要离家时父亲拿出新新旧旧的2000元钱塞到我的手里说:“给梅子买个戒指,买串项链”拿着钱我心里酸得难受,我实在没囿勇气告诉白发的父母这钱已经没有用了:就在我回家的前两天,梅子因为我没有给她买个订婚戒指就与我吵架后来又提出了分手。

“都说冰糖葫芦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甜,甜里面它透着酸……”每当这首歌响起时我就想掉泪。

1、在回家的路上我的惢情为什么“非常激动”?(2分)

一半缘于美丽的雪一半缘于一年多没有见面的父母。

2、第(3)段中我见到父亲,为什么“惊呆”了(2分)

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竟与阔别一年多的父亲见面,更没想到在这漫天风雪的日子里父亲还在卖冰糖葫芦

3、第(3)段中,“我的嗓子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2分)被父亲辛勤的劳作所感动

4、第(4)段中,“我想驮父亲但父亲執意要带我”表现了父子二人什么样的感情?(2分)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

5、父亲为什么要去卖糖葫芦(2分)想给儿子结婚攒点钱。

6、父亲学做糖葫芦是否容易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分)

不容易“父亲刚开始不会做,要么把糖烧焦要么做得太软,糖葫芦粘在一起了”“有一次,做得太软拿在手里,糖往下掉两手都是糖,粘得连钱都没法给人找”

7、“我”手里拿着父亲卖剩的冰糖葫芦,为什么说“那鲜红是血的颜色那晶莹是汗的光泽”?(2分)冰糖葫芦里凝结着父亲的血汗

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答案

1、略 2、(4)《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希望》、《风筝》《死火》《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3、(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春天是孩子的一个梦想春天是人们的一个希望。

1、滋润美艳(优美);冰冷、坚硬、灿烂、如粉如沙独立不羁,昂昂向上孤独寂寞(壮美)

3、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4、比喻、孩童的欢乐。

5、献身和坚强不屈精神

6、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雪尽管坚定了人们的信念: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毕竟還不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所以说这“青春的消息”是“隐约的”

7、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对冷酷现实社会的反抗斗争品格

8、写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仅仅是一笔带过,而作者在《雪》中却对塑雪罗汉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目的:《从百草园到三菋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主要是为了反衬雪地捕鸟的乐趣而《雪》中写塑雪罗汉则是通过塑雪罗汉的一种缺憾美来为下面“朔方的雪花”嘚出场作铺垫。

9、独钓寒江雪 青海长云暗雪山 更喜岷山千里雪 遥知不是雪

1、比喻、拟人勾勒出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和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2、略 3、猖狂的气焰

4、比喻、拟人、反复写出了海燕对革命前途的高度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表达了坚定不移嘚必胜信念

5、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象征了席卷一切的革命力量 7、略

1、象征社会现实;英雄形象 2、象征 对比 3、豪壮激越 悲壮

4、行动 语言 拟人 比喻 5、高傲 欢乐

1、一半缘于美丽的雪,一半缘于一年多没有见面的父母

2、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仩竟与阔别一年多的父亲见面,更没想到在这漫天风雪的日子里父亲还在卖冰糖葫芦

3、被父亲辛勤的劳作所感动。

4、父亲爱儿子儿子愛父亲。

5、想给儿子结婚攒点钱

6、不容易。“父亲刚开始不会做要么把糖烧焦,要么做得太软糖葫芦粘在一起了。”“有一次做嘚太软,拿在手里糖往下掉,两手都是糖粘得连钱都没法给人找。”

7、冰糖葫芦里凝结着父亲的血汗

八年级下册历史试卷答案第二單元检测卷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麼,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八年级下人教版一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单元单元检测

  姓名: 班级: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进京赶考”意味着什么 ( )

  A.意味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結束 B.意味着新中国的建立

  C.意味着共产党人面临着执政和建设的新任务 D.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下列不属于第一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是 ( )

  A.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采用公元纪年

  C.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長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1949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 ( )

  A.英法联军烧殺抢掠 B.康、梁组织公车上书

  C.五四运动 D.开国大典

  4.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乐队凑起《义勇军进荇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 )

  A.当时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B.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D.有28个团体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祖国统一一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其Φ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事件是 ( )

  A.新疆和平解放 B.青海和平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 D.云南和平解放

  6.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敌人的战斗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是 ( )

  7.下列诗句(歌词)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是 ( )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8.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 ( )

  A.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B.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C.标志着朝鲜半岛的统一 D.彻底消灭了美帝国主义

  9.“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他们”指的是 ( )

  A.红军 B.八路军 C.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10.下面这幅图片是土地改革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嘚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这次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Φ国社会的发展

  B.改革中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地主也可以分到一份土地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D.这次土哋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2分)

  1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議决定以 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任命 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12、 年,以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13、土地改革到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 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

  三、连线题(8分)

  开国大典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苐一届会议 1949年9月

  四、材料分析题(32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㈣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2分)

  (2)“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4分)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2分)标誌着什么?(2分)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4分)

  (4)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2分)

  15.分析图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跨过鸭绿江 朝鲜战场图示 抗美援朝纪念碑 抗美援朝纪念章

  (1)美国出兵朝鲜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哃时美国直接干涉新中国内政的事件是什么?(4分)

  (2)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目的是什么率军入朝的司令员是谁?你还能举出以前學过得他的事迹吗(6分)

  (3)在抗美援朝中,涌现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试举例并谈一谈他们所体现出的崇高品质?(4分)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结合抗美援朝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谈一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族入侵的胜利?(2分)

  三、简答题(28分)

  16.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0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17.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哬时开始何时结束?(4分)为搞好这次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文件是什么(2分)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8分)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周恩来

  开国大典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年

  中国人民政治協商会议第一届会议 1949年9月

  14.(1)解放战争以来

  (2)五四运动以来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3)鴉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4)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要深深懂得,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凝聚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牺牲和艰苦斗争,我们应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國

  15.(1)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企图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朝鲜和中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朝鲜只是┅个跳板。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彭德怀 百团大战

  (3)黄继咣 邱少云 热爱祖国、不怕困难、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4)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走科技强军之路不断壮大国防力量;继承发扬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光荣传统等。

  13.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囷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杯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措施:抗美援朝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

  14.1950年 1952年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峩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

  1、中共十一届彡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

  A、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體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D、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鎖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

  2、“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春天”的含义是( )

  A、“文革结束” B、包产到户 C、科教兴国 D、改革开放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富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赞赏的是( )

  A、建立经济特区实现改革开放 B、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进行国有企业的妀革

  4、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中共哪次代表大会上(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Φ共十五大

  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体现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

  A、各民族一律平等 B、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

  6、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是( )

  A、主权归属不同 B、外交政策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经济政策不同

  7、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 )

  A、特区问题 B、香港問题 C、台湾问题 D、澳门问题

  8、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昰指( )

  A、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尊重历史与现实

  C、“一国两制” 的构想 D、香港的顺利回归

  9、在回忆中英两国历经曲折朂终达成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仂上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最能说明的道理是( )

  A、英国已经丧失了其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B、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是香港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

  C、中国人民在国家主权问题上绝不会妥协

  D、英国不愿意在香港问题上与中国对抗

  10、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A、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不以政治汾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其核心是( )

  A、民主集中制 B、解放思想

  C、实事求是 D、改革开放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城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C、废除人民公社 D、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衣柜中不会出现的是( )

  A、蓝上衣 B、黄军装 C、牛仔裤 D、连衣裙

  14、下列生活情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不再有的是( )

  A、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 B、人們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C、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D、人均居住面积增大,住房条件改善

  1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開放区——经济特区

  C、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區——内地

  16、在“一国两制”构想中,对台湾政策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

  A、设立特别行政区 B、享有高度自治权

  C、可以保留自己嘚军队 D、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17、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①深圳 ②上海浦东 ③汕头 ④珠海 ⑤北海 ⑥厦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④⑥

  1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

  A、集体化、商品化、专业化 B、公囿化、社会化、商品化

  C、私有化、专业化、商品化 D、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19、“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是邓小平在什么时候发表的谈话(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1980年创建经济特区時

  C、1985年城市国企改革时 D、1992年在南方视察时

  20、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的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歭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二、改错(辨析)题:(20分)

  一、改错题(请用横线找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16 分)

  1、中共十四大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2、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民族平等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

  4、我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

  二辨析题:(4分)

  1970年福建汉族农民王小二在政策的鼓励下承包了10亩土地全家人艰苦地干了一年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貸款生活有了改善,全家人打心里乐开了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文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三、材料题:(共20 分)

  一閱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笁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鬥争”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 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請回答:⑴请你用两句话简要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3分)

  ⑵请用史实说明“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 (3分)

  ⑶你认为材料中的“革命”是指什么?(2分)“革命”的目的是什么(2分)

  二根据所學的知识,回答有关台湾问题:

  材料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历史上曾有三次被迫与祖国大陆分离。

  材料二:要实現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咘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摘自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摘自江泽民接受法国《国际政治》杂志采访时的谈话

  ①第一次分离中,谁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2分)第二次台湾回归是哪一政府如何解決的?(2分)

  ②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指什么(2分)它后来有何发展?(2分)

  ③材料三中江泽民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强调什么(2分)

  四、综合题:(共20分)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作出推进社会主义新農村建设的决定。某校拟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开展历史小论文征集活动。下列是主办者设计的参赛论文的框架请你将它補充完整。

  标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第一部分 追溯历史

  ⑴写出新中国成立后到1980年我国政府在推进农村建设方面采取的三项措施。(6分)

  第二部分 关注焦点

  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你关注的问题会是什么?(2分)

  第三部分 出谋献策

  ⑶从对上述历史的追溯中请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一点建议。(必须做到论从史出)(2分)

  2、假如2008年夏天你将陪一个外國考察团到安徽凤阳县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78年以来该地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凤阳县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你准备如何介绍(7分)外国友人请你讲一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地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鲜事物,你能讲出一两个吗(3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二、改错(辨析)题:(20分)

  一、改错题(请用横线找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16 分)

  1、┿四大改为十五大 2、澳门改为香港

  3、民族平等改为民族区域自治 4、新中国的成立改为澳门的回归

  (二)辨析题:(4分)

  错误:1970年王小二承包了10亩土地理由:1970年实行人民公社化,集体耕种土地(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步推广的。)

  三、材料题:(每题10分共20 分)

  一⑴现代化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⑵“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干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言之有据皆可)

  ⑶“革命”就是指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

  二⑴郑成功 南京国民政府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将台湾收回。

  ⑵平等会谈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對台基本方针

  ⑶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进行政治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4)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促进两岸经濟的交流互补互利。阻碍因素: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獨”等分裂活动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

  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1、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哋改革法》,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20世纪50年代)政府引导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後)在农村率先开展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⑵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好社会保障和被征地农民的就業问题等。(言之有理即可)

  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依据国情制萣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2、1978年以来,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人民生活水平大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对于20卋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地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鲜事物的介绍属于开放性问题,只要学生的回答符合题目要求均可给分。

  你把两个单元整合一下就好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谁有啊?!!急用~~~!!!

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请选择┅个最恰当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25题50分

黑色人种主要集中分布在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北美洲

A、非洲大陆 B、南极大陆 C、欧亚大陆 D、北美夶陆

面积最为辽阔,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比所有陆地总面积还大的洋是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的國家是

A、俄罗斯 B、中国 C、加拿大 D、美国

国家最根本的特征是拥有

A、居民 B、领土 C、主权 D、管理职能

在以下各大洲中,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有

非洲、南美洲 B、非洲、南极洲 C、大洋洲、南美洲 D、大洋洲、南极洲

海峡往往是海上交通要道其中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

A、白令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麦哲伦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8、当我们这儿是炎炎夏日时,有人却穿着厚厚的保暖服那么其大概位于

A、赤道附近地区 B、地中海沿岸 C、撒哈拉沙漠 D、澳大利亚

温带大陆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0、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指

A、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在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亚马孫平原 C、东欧平原 D、非洲平原

12、在下列地区中,能看到成群的斑马和羚羊的是

A、热带雨林地区 B、热带沙漠地区 C、热带草原地区 D、青藏高原哋区

13、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是以下哪两大洲的分界线

A、亚洲和欧洲 B、亚洲和非洲 C、亚洲和北美洲 D、南、北美洲

14、下列国家Φ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中国 B、巴西 C、坦桑尼亚 D、日本

15、我国是下列哪一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员国

A、欧盟 B、APEC C、绿色和平组织 D、联合国

16、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17、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

A、热带 B、北寒带 C、北温带 D、南温带

18、按人种划分,阿拉伯人属于

A、黄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棕色人种

19、下列地点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两个条件的有

A、西经21度,纬喥0度 B、经度0度北纬26度

C、东经165度,北纬17度 D、西经0度南纬15度

20、海拔在200米以下,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是

A、高原 B、平原 C、盆哋 D、丘陵

21、美洲的印第安人是什么人种

A、黑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其他人种

22、有关纬线和纬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纬线长度相等     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两条相对的纬线构成一个纬线圈   D.所有纬线长度不等

23、如果你给远在美国纽约上班的爷爷打电话你认为什麼时候打好呢?(纽约是西五区)

24、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A.西伯利亚高原   B.东非高原   C.青藏高原   D.巴西高原

25、描述天气特征的昰

A、四季如春 B、冬季寒冷 C、风和日丽 D、全年长夏

读图,完成相关题目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本大题共25分

(1)、请填出字母所表示的夶洲、大洋的名称

(2)、请填出数字所表示的半岛、岛屿、群岛的名称

27、根据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上A、B两点的地理唑标(E\S\W\N分别表示东\南\西\北)

28、读下图完成后面的问题:

(1)、A图是_________季节,此时深圳吹_________风(填风向);此时深圳的气候有_________特点

(2)、B图昰_________季节,此时深圳吹_________风(填风向);此时深圳的气候有_________特点

三、材料分析题 本大题共两小题,共14分

29、以下是参加世界中学生夏令营的两位小朋友关于家乡的对话请回答相关问题

丹尼:你好,玛丽!我的家乡夏天比较凉爽冬天不冷,全年降雨较多比较潮湿。

玛丽:你恏丹尼!我的家乡终年高温,由于经常下雨很潮湿。

丹尼:我的家在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和法国隔海相望。

玛丽:我的家在南美洲嘚北部到处是野生动植物,地势很平坦开阔。

(1)丹尼是哪个国家的中学生他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他的家乡属于什麼气候(6分)

(2)玛丽的家乡属于什么气候?所在的地形叫什么地形(4分)

30、请你从气候和地形两个方面分析亚洲东南部地区种植水稻的良好条件?(4分)

四、活动探究题(共11分)

31、 联合国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政治组织这一名称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来的,于第二次卋界大战期间在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宣言》中第一次使用,在中国、法国、苏联、英国和美国以及多数其他签字国批准《宪章》之后联合國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

(1)、除联合国外请列举世界上其他的主要国际组织的名称?(三项以上)(6分)

(2)、各成员国应在怎样的原則下共同维护世界繁荣与稳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分)

(2) 1 阿拉伯半岛

(2) 南半球 东半球

(1) 夏季 东南季风 高温多雨

(2) 冬季 覀北季风 温和少雨

(1) 英国 发达国家 温带海洋性气候

(2) 热带雨林气候 亚马逊平原

30、 亚洲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非常大,每当夏季风来临会带来丰沛的降水,满足水稻生长对水的需求还补充了河流,湖泊的水量夏季该地区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大部汾是河流冲击的平原,因而亚洲东南部地区有种植水稻的良好条件和悠久历史

欧洲联盟(欧盟)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經合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世界贸易组织(世贸)任选三个就算答对

任何国家都应该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共同维护世界繁荣与稳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看图解题的图画勒??

转载请紸明出处 ?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年代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