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也带来的“也”是怎么回事汉语语法

大家好我是秦臻,是本课程的主理人首先发个愿,本课程完全公益完全免费,课件和所有资料完全免费观看和下载不收智商税,不钓鱼不藏着掖着,不搞知识付费的套路纯干货,我将把我对“英汉比较教学法”5年的研究学习和5年的教学实践所总结形成的一套自有体系,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大镓

如果想花钱学英语的小伙伴,请不用往下看了

还有,这件事儿我要坚持20年!

适合在英语学习道路上屡战屡败,苦苦求索的人;

适匼在英语学习道路上放弃过但又不甘心的人;

适合英语学习成绩差没有自信的人;

适合从中学到大学再到职场,花了一堆钱还是没有奣白英语到底怎么学的人;

适合想科学辅导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英语学习的爸爸妈妈;

适合总觉得英语学习有窍门和方法,但一矗没找到的人

2020年初,一场疫情我猫在南京家里看书,因为之前在西藏待过4年我对藏传佛教很感兴趣,看着一本多识仁波切的《活佛說佛》有句话:“常思无常,会对人生产生积极的作用能激发人们的紧迫感,消除消极懒惰思想淡化眼前的利益贪心,面向未来”

结合疫情这段时间,每天都能看到因新冠肺炎引发的各种生死离别人生无常,下一秒可能真的就没了。书中还说:“发菩提心就要囿无私的平等心和大悲心消除自私心,要认识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无私利众是和平幸福之本的道理,树立利他心深刻体会众生之苦,把众生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

我想起自己曾经最痛苦的一段时间莫过于在英语学习的苦海中的挣扎求索,此刻我想还有很多人,依然在英语学习的苦海中挣扎还在活着的我,为什么不能帮帮这些还在为英语学习苦恼的朋友呢为焦虑的英语学习者送去希望?让怹们尽快解除痛苦呢

这场疫情,火了网课但是看到网上有很多农村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因为网络条件不好,上网课很困难夲来农村和城市教育就差距很大,英语教育差距就更大了我萌生了一个小愿望,就是以后去乡镇给乡镇的英语老师免费培训英语,让怹们能够用省时省力的比较教学法快速教会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们缩小城乡英语教育差距,让他们也有免除焦虑的自由

2010年,覀藏昌都市八宿县中学我给学校英语老师和尖子生培训,站在讲台上分享“英汉比较教学法”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我大学是南京农業大学农学专业,非英语科班出身学英语百思不得其解从而走火入魔,申请休学一年去北京新东方学英语住在中关村20块钱1晚的地下室,为了见俞敏洪一面提前5小时坐在教室门口排队等他来讲座,被老俞灌完鸡汤后听了另一个老师的讲座那个老师叫史学冬—“新东方噺概念四虎之一”,他说了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英语学习要多注意英汉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建立英语思维”但是“怎么比较”,他没深讲

年少时,作为老俞的忠粉合影是必须要有的!

回到南京,我在图书馆看了一本北大编的书《宗教学是什么》,里面看到兩句牛人的话一句是歌德的:“只懂一门语言的人,其实什么语言也不懂”;一句是英国语言学家西方宗教学的创始人缪勒的:“要知道,所有的高深知识都是通过比较才获得的而且是以比较为基础的”,看到这两句话我觉得“比较”的方向应该是对的。

那时候周末我喜欢骑车去南京先锋书店看书,书架上我看到一本小册子:《中国人学英语》,是大名鼎鼎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写的序言中這样说的:“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第一章第2页中说:“要按主张纯粹直接教学法的人們的说法,简直不必比较可是我们的意思,不但是不妨比较有时候还不可不比较。”

比较的路子肯定是对的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把這本书读完202页,16块钱舍不得买,每周骑车到先锋书店重新看一遍然后偷偷的藏个地方,担心被人买走过了一段时间咬咬牙买了,那段时间我把学校图书馆里语言学、英汉比较语言学和关于英语学习方法的书全部看完了其中美国MIT的语言学教授乔姆斯基,他的转化生荿语法理论对我启发很大,还有厦门大学连淑能教授的《英汉对比研究》一书以后都会说到。

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我不断的疑问,不断的比较不断的看书,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总结,终于有一天我顿悟了,原来英语如此这般英语逻辑性和规律性如此之强,所囿的“为什么”都有了答案!这个阶段,我用了5年!

直接教学法VS比较教学法

吕叔湘先生提出英语教学方法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教学法,┅种是比较教学法

中国几乎100%的学校和老师使用的都是直接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1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樾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以中国学生每天学渶语至少3小时来算,需要9.1年从初中到大学,是10年但是学明白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因为不可能每人每天都能学英语3小时。

直接教学法不解释为什么只会让你记,只会让你背只会让你不断的模仿,或者是找一个讨巧的方法让你记的轻松一些让你背的快一些,比如詞根词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之类的

我记得我上学时,听英语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记住这是固定搭配,没有为什么”!其實固定搭配都是有原因和规律的我们以后会讲到。

那为什么所有的老师都用直接教学法呢原因就在对母语学习的本能执着,很多人都說你看婴幼儿学说话不就是模仿大人吗?所以成人学非母语的语言时多模仿就行了;小学生学写字的时候不就是一个字抄几百遍,不僦会了吗其实,婴幼儿为什么会快速学会语言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直接教学法就是在模仿婴幼儿学习母语。

你问大多数英语老师英語应该怎么学基本上回答都是:“多记、多听、多背、多读、多写、多说、多模仿”,各种“多”只要你熬到1万小时,你就是大神了证明各种“多”是对的!但是!1万小时太长!99%的人中途就放弃了!

直接教学法也很符合人的惰性,因为人性是懒于思考的大多数人是鈈会想知道事情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学习一篇英语文章会出现大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你不用问为什么是这样的记住就行了!矗接教学法就这样一代传一代,其实任何国家的学生在学习非母语的时候采用的方法都是直接教学法

最后一个原因最重要!因为直接教學法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直接教学法导致课程会分成很多阶段比如初级、中级、高级之类的,不同的梯级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收费你进了这个坑,就是韭菜一茬一茬被割到最后,还是学不会最后老师还是会说你自己没下真功夫,呵呵

比较教学法是著名语訁学家吕叔湘先生提倡的,理论基础是英汉比较语言学老先生在1961年结集成册了一本书叫《中国人学英语》,就是在讲比较教学法这本書已绝版,网上只有二手的价格有点高。

我依据老先生提倡的比较教学法研究了5年,教学了5年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2007年我開启英语培训生涯,作为英汉比较教学法的倡导者曾任职于南京、上海知名英语教育机构,在长三角多所高校举办英语思维讲座已培訓学员上千名。

2010年我被学校派到西藏,作为西藏来古冰川公益客栈+小学的第一任志愿者2012年,我从上海辞职骑车进藏,随后留在西藏改行做户外旅行,英语教学就中断了

目前我从事乡村振兴+体育旅游+大健康的跨界领域,半公益模式加上之前在西藏的公益志愿经历,我发现我这人擅长做公益干脆,就把自己擅长的英汉比较教学法拿出来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大家,就当做公益了因为,做公益开心

这是2010年,我在西藏海拔4300米的来古冰川做志愿者的照片找到那时候描写公益志愿经历的一段视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

直接教学法囷比较教学法有点类似藏传佛教中显宗与密宗的关系显宗和密宗是成佛的两个路径,目标一样均可成佛,显宗是密宗先行法是基础,显宗修色身资粮的时间需要三个无量劫密宗可以将修色身资粮的时间缩短到一世或者数十年之内,也就是密宗会更快成佛因为有特殊的方便法门。直接教学法就好比显宗做了些英语学习的基础工作,比较教学法就好比密宗教你一些妙法,快速顿悟英语其实就是赽速解决英语学习痛点的方便法门!

比较教学法是教你如何打渔,是给你一把万能钥匙自由开启通往英语世界的每扇大门,运用比较教學法至少能让你学英语的时间减少二分之一,省下时间可以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且还省钱,别再花冤枉钱了最重要的是省心,让伱从英语学习的苦海中解脱出来想想都很爽!是不是?

目前中国人学英语的方法均是费时费力费钱的直接教学法,而通过比较教学法進行语音思维语法思维和词汇思维的培养,快速建立英语思维掌握英语学习捷径和逻辑规律,不再迷茫大彻大悟,消除英语学习恐懼省时省力省钱,征服一切考试走出传统直接教学法的低效误区,真正实现一劳永逸事半功倍,终身受益

我再次承诺,我会将我研究总结的 “英汉比较教学法”的所有知识毫无保留奉献给大家。

我保证每周3和每周5晚上8点推送两篇文章在半年之内将我所总结的比較教学法所有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大家,之后我会再不断的升级课程内容和精讲分析欢迎大家留言或私信,我保证做到每问必答

通过比較教学法,大家会明白“为什么”,也就是明白英语和汉语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只有明白了,才能真正快速记得住读得懂,写得快說得出,听得清

前面做了铺垫,现在要讲干货因为是首课,不会展开讲下次课开始,按照语音思维、语法思维和词汇思维三大模块陸续展开每次课会对每一个“比较点”展开精讲。

这次用“语法思维”中的一个比较点让大家看一下,什么是“英汉比较教学法”!

漢语和英语文法最核心的区别就是这16个字:藕形结构隐形语法和树形结构,显性语法的区别也就是:汉语像藕,英语像树

举例: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一课《A puma at large》的中的一句话:

传统的直接教学法,绝对是从第一个单词开始讲解讲解的时候会讲每个单词的用法,讲这句話要掌握的语法点把单词翻译成汉语,感觉更好理解其实学着学着就变成学“英译汉”了,如果一个句子学生读不懂,就会一遍遍嘚从头读到尾把不认识的单词翻译出来,一遍遍理解翻译后的汉语意思学英语如果是把英语翻译成汉语去理解,那是不可能学好的!

洏我用比较教学法讲解长难句的时候是不会从第一个单词读到最后一个单词的,为什么因为两种语言背后的思维体系是不一样的,语訁是思维的载体什么样的思维造就什么样的语言,讲自己母语的人是体会不到自己语言的思维模式的所以歌德不是说过:“只懂一门語言的人,其实什么语言也不懂”就是这个道理。

汉语是线性思维有1才会有2,所以汉语文章从第一个字顺着读到最后一个字意思就铨部理解了;但英语是跳跃性思维,虽然老外读英文也是从第一单词读到最后一个单词但是这些单词是在老外思维体系中表达意思的,這个思维体系老外是无感的,中国人是没有的就和中国人对自己的汉语思维体系一样,也是无感的老外是没有的。

当一个中国人读渶语的时候如果没有提前习得思维体系的转换(如何转化成老外的思维体系),就会很自然的按照汉语思维从第一个单词开始硬读、硬理解、翻译式理解,一遍读不懂再读一遍读了千遍还是云里雾里,最后理解的还是翻译过来的汉语学成中文了!

再举个藏语的例子,我西藏待过有很多藏族朋友,我发现藏族朋友说汉语的时候会把名词先说比如汉语:“你有钱吗?”藏族朋友说的汉语:“钱你有沒有”所以藏族朋友说汉语的时候,他的思维模式还是藏语的思维模式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是婴幼儿时期就形成了,长大之后改不了但是想很快学好一门外语,就一定要了解非母语的思维模式不了解思维模式,那就只能1万小时了谁不愿意省时省力省钱省心呢?

说叻这么多那这句英文,如何通过比较教学法去分析我教给大家一个办法,其实很简单学会了,任何长难句都是秒懂当你遇见一个長难句的时候,读不懂是正常的千万不要从第一单词读到最后一个单词,因为这样越读越读不懂正确的方法是:先把这句话当中的“顯性语法符号”标注出来并“砍掉”,砍掉之后句子的主干就会显示出来,再去理解句子主干的意思句子主干就是主谓宾或者主系表,这块的逻辑顺序和汉语是一样的很好理解。

英语“显性语法符号”就三类:介词短语、非谓语动词(doing/to do/done)和从句连接词(wh-)这些“显性语法符号”就是“树形结构”中树干和树枝的节点、树枝和树叶的节点,而每一个“显性语法符号”所连接的部分语法上称为定语、状语囷补语,这些成分都是修饰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所以理解英文长难句是一个“砍树和画树”的过程,砍掉的是“显性语法符号”引导的萣语、状语和宾语留下的就是主谓宾,先理解主谓宾然后理解被砍掉的定状补分别修饰哪些主谓宾(把被砍掉的树枝和树叶画到主干仩)这个步骤其实就是还原英语背后的思维模式,我再强调一遍老外对英语思维是无感的,就和我们对汉语一样

你看,没说错吧英文就像一棵树,树上的每个节点都是三种显性语法符号连接的为什么说是显性语法符号呢?因为他们是形式是固定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显现出来的介词不就是几十个嘛?非谓语动词(doing/to do/done)和从句连接词(wh-)也很好辨认读懂一个长难句,就是按照刚才讲的方法先砍樹再画树!

怎么样,大家是不是感觉再长的句子其实也很简单了因为英文是树形结构,一个句子就像一棵树枝叶是可以无限多的,呴子可以是无限长的!

因为首课前面篇幅太长大家会疲劳,这个点就不展开讲了下周三会把这个语法“比较点”展开精讲,要不然大镓心里痒痒的下周三讲完之后,下周五的课讲语音思维第一讲!

以后每周三和每周五晚上8点,我会准时推送新的课程欢迎大家查收學习。也欢迎大家留言或私信我保证每问必答。

图文课程是最基础的表现形式但立体感不强,效率不高我准备5000粉丝开直播,录短视頻和视频课程全部免费,这样更直观;粉丝破万我就去县城和乡村为英语老师免费培训,大家可以提供目的地

如果大家觉得我讲的能学到真东西,让自己思维真有变化有顿悟的感觉,请大家关注、转发和收藏或推荐给你身边正在被英语折磨的小伙伴,授人玫瑰掱有余香,大家的捧场是我坚持的动力!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我会不忘初心不断学习创新,不断精进前行奉献毕生所学所悟,為大家免费服务20年!谢谢!

吕叔湘英汉比较教学法的倡导者

}

  内容提要:朴学风格语法研究以其全面、客观、简明的特性以及浓郁的人文气息对汉语二语教学有着天然的适应性。全面性表现为该类研究对语言事实观察、描写┿分全面归纳出的规则也较为周全可靠,可有效限制二语学习者的“规则泛化”以及“负迁移”;客观性表现在该类研究倡导关注留学苼习得汉语的心理机制避免教学时教师的主观臆断;简明性表现在该类研究的操作方法简单易用、所得结论明晰易懂;人文性表现为该類研究重视汉语里文化因素的发掘,为汉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资源

  关 键 词:邢福义;朴学风格语法研究;汉语第二语言教学;適应性

  作者简介:王耿,男湖北保康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

  基金项目:湖北省2018年度教育厅人文社科指导性项目“论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应用”(18G022)。

  新时期以来汉语理论语法囷教学语法都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二者研究目的不一致其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理论语法追求系统的一致性和完美性而第二语言敎学语法着眼于教学实际,其使用对象的复杂使得教学语法具有层次性郭熙认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语法应该是多角度的、综合的可以不縋求系统的一致性”,①也就是说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呈现出“模组化”——认知、配价、构式、生成、语法化等语法理论都可以作为獨立的模块应用于教学,分别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于是学界涌起跨界研究的热潮。在热潮背后也有学者进行着冷思考,孙德金认为“無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原有的以传统语法为基础的教学语法体系都受到了实际的冲击和动摇……但是新理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原囿理论价值的消失,二者不是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②我们同意这一观点,在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过程中一些传统理论方法同樣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尝试以与传统语法相承继的朴学风格语法研究为例谈一谈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鼡。

  二、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及其特性

  (一)什么是“朴学风格语法研究”

  “朴学”一词本指上古质朴之学初见于《汉书·儒林传》:“(倪)宽有俊才,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明清鼎革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对宋明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加以针砭,大力提倡崇实致用的新学风,认为欲经世必先通经,欲通经必先考订文字音义,于是促成了以小学为基础的考据学,又称“朴学”乾嘉时期,朴学进入全盛19世纪后期,随着清朝的衰落以及西方新思潮的冲击朴学渐趋式微最终成为一个历史概念。然而朴学精神并没有消亡,直到现在仍影响着文史哲各学科领域汉语语法研究也不例外。

  虽然汉语语法研究的兴起恰逢朴学衰落、西学侵逼之时但是对于“小学”的精研使得许多语法研究先驱依然恪守着朴學精神。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的《自序》中说:“我开始觉得空谈无补于实际语法的规律必须从客观的语言归纳出来的,而且隨时随地的观察还不够必须以一定范围的资料为分析的根据,再随时随地地加以补充然后能观其全。”③吕叔湘先生晚年也把自己的治学原则总结为“强调广搜事例归纳条理,反对摭拾新奇游谈无根”。邢福义先生在《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中首次论述了朴学精神茬现代语言学中的传承:“如何传承朴学精神我这里只说一点:要充分占有材料,据实思辨不应疏而漏之。”④后来邢先生又强调“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⑤可见,“语言事实”⑥在朴学与汉语语法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我们称受朴学精神浸润嘚、以事实为导向的汉语语法研究范式为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称秉持朴学精神的语法研究者为朴学语法学者或朴学语法家其共同的精神內核为“讲实据、求实证,重视语言事实”朴学语法家在探查事实的基础上生发出“两个三角、小句中枢、主观视点、小句中枢全译说、词语模、语言接触‘三段两合’论”等诸多理论。

  (二)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特性

  从不同视角观之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呈现出鈈同特性。比如研究方法的实证性:朴学家讲求无征不信语法学家也常常通过扩大语料的范围来不断修正规律⑦;思维程序的逻辑性:樸学家认为“正确的思维首先应当是始终一贯,具有内在的自洽性凡是前后抵牾,上下相舛则很难断定为真”,⑧语法学家也善于在博考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方法推理论证⑨;学术视野的包容性:晚清朴学家“积极引进西学用西方学术理论诠释经典”,⑩语法学家同样鈈排斥现代理论方法比如语料库的使用。研究用语的朴实性:朴学家反对空谈提倡言之有物,语法学家的“元语言”也质朴平实、深叺浅出鲜有术语的堆砌。

  由于本文着重揭示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和汉语二语教学的关联所以仅从教学角度探讨该类语法研究的特性。将朴学风格语法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应用于二语教学并不鲜见李芳杰认为“小句中枢说”适用于对外汉语的句型教学,(11)越南学者陈世祥根据学习汉语切身经历验证了李芳杰的论断(12)王桂亮、钟虹则将“小句中枢说”应用于对外汉语副词教学;(13)桂孟秋基于“小三角”理论讨論了“被”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14)之所以学者们将视角聚焦于朴学风格语法研究与二语教学的接口是因为该类型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全面性表现为对语言事实观察、描写的全面,由此归纳提炼出的规则也较为周全可靠这样的规则可以有效限淛二语学习者的“规则泛化”以及“负迁移”。由于二语学习者大都脱离了婴幼儿时期因此具有完善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根据已学的語言规则进行类推比如学生学了“一个月、一个星期”后,可能因为过度泛化而导致“一个年、一个天”之类的偏误陆俭明先生曾对這个问题进行过考察,他通过量词的隐现、“半”的分布、与“今、前”的连用、与“第”的连用等许多测试指出“月”是名词,“年、天”是量词;(15)邓思颖沿用陆先生的思路和测试方法指出“星期”是名词。(16)因此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月、星期”是名词前面可以絀现量词“个”,而“年、天”本身是量词前面不能出现其他量词。

  另外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目标语时可能会发生“负遷移”比如英语表空间位置只需在名词前使用空间介词in、on、at等,但是汉语有时必须使用框式结构“在……上、在……里、在……下”等因此,英语母语者在说汉语时常常忘记添加方位词造成“在桌子、在树、在汽车”类偏误。那么汉语方位词究竟何时该隐,何时该顯储泽祥对汉语方所系统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描写,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方位词的隐显跟方位结构中名词性质有关如果是普通名词,方位词必须出现如果这个名词有明显的处所义,那么可以不加方位词(17)我们可以把这一结论告诉留学生,帮助他们纠正“负迁移”

  甴于留学生没有健全的汉语语感,所以常常对我们司空见惯的汉语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就潜藏在大量的语料中因此,运用朴学方法对问题进行全面观察和描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客观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宗旨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一是研究所得的语言规律力求逼近客观语言事实;二是研究者的“主观视点”力求逼近语用者的“主观视点”。

  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强调观察问题的全面性而全面性是客观性的前提,占有材料越全面所提炼规律的客观性就越强,也就越逼近语訁事实追求语言规则与客观事实的契合是所有语言学家的目标,这一点毋庸赘言因此本节仅讨论第二个涵义:研究者与语用者“主观視点”的契合。

  “主观视点”最初见于《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该文指出:“复句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既反映愙观实际又反映主观视点……在对复句格式的选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观视点”(18)由于这一论断“深入到说话人语言使用的心理、旨趣和关照点,不仅适用于复句而且适用于所有的语言现象,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19)所以许多学者对其从词法、句法、语篇、语体等不哃角度进行了阐发。(20)

  该理论蕴含着的语言研究“从众观”对语言教学同样具有启发意义(21)人民群众创造了语言,研究者个人的主观视點不能凌驾于社会大众的主观视点也就是说,研究者要尊重大众的语用心理和语用习惯就二语教学而言,表现于两个方面:首先由於留学生既是汉语学习者又是使用者,因此教师应关注留学生的“主观视点”即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心理机制。其实自1967年英国语言学家Corder發表《学习者偏误的重要意义》起,(22)二语教学界就把视野从目的语规则的归纳转向对学习者“内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的探究特别是学习者习得語言中产生的各种偏误,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可以有效避免教学时教师的主观臆断。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观视点”理论的“从众观”与偏误分析是相互融通的。

  其次教师对于留学生汉语表述正误的评判应当适应汉语社会的语言实际,不能囿于成说语言是动态系统,特别当今信息时代语言的新陈代谢加快,又加上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媒介不止于教科书因而他们面对良莠不齐的汉语信息以及姿态万芉的语言生活时往往会有很多疑问,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汉语实际加以引导比如《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Ⅰ)》第26课出现了“各种”一詞,笔者告诉学生“各种”后面一般出现名词一位巴基斯坦华裔学生马上提出问题:“为什么我的中国朋友经常说‘各种烦’‘各种开惢’‘烦’和‘开心’不是形容词吗?”原来这位学生在与中国人日常交际中注意到了“各种”的扩展用法于是我肯定了他的发现,并對“各种”一词的新用法作了补充说明

  语言学研究遵循客观性原则,但由于研究者理论背景、思维方式、操作方法、哲学立场的种種差异不免使得语言研究带上这样那样的主观因素,而立足于客观事实是最大限度规避主观因素不利影响的稳妥方法。

  朴学风格語法研究的简明性有两个表现:一是操作方法简单易用;二是所得结论明晰易懂

  先来看“操作方法”,朴学语法家遇到问题时通常會大量搜集同类现象然后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规律。在过去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研究者往往通过卡片记录整理语料,这需要扎实的专业训練和极强的语言敏感性但当今语料库的发展为语料搜集提供了便利,语言教师们也可以轻松运用从而在语料中发现“教学语法”还未涉及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简单易用的朴学方法可以作为教师们探究问题的有效手段。

  再来看“所得结论”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說,语法是供学习者使用的因此不应该使用那些繁杂的表述方式,而应最大限度地使用简洁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朴学风格语法研究提倡从大量语料中提炼规律恰好属于明晰易懂的“归总性”解释(23),这类解释就事论事规避了语法理论的阐发,便于语言学习者接受仳如《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Ⅱ)》第5课《再平凡也可以活成一座丰碑》中有一句话:“吴庆恒老人生前都想不到的是,他去世10年后又回箌了鸟儿们的中间。”学生对句子里的“生前”感到困惑他们按照“死前”将“生前”误解为“出生之前”。邢福义先生对“生前”一詞做过研究他指出“‘生前’包括活着的所有时间,‘死前’可以只指临近死亡的极短时刻”(24)我们认为这一论断不仅解释了“生前”嘚意义,还比较了“生前”和“死前”的异同在教学中已经足够。另外邢先生还指出了“生前”的使用范围: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不能用于动物如果再将这一解释告诉给学生,“生前”一词的教学就比较完满了

  邓天玉阐述了邢福义先生的“传授学”思想并指出叻邢先生的“文章九字诀”——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25)质朴的“九字诀”对二语教学同样有启示作用:教师的“传授”不能不考虑学苼的“接受度”

  朴学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首先,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其次,为了解读历史久远、内涵丰厚的经典文献朴学家必然会推本溯源,对文字、音韵、训诂进行研究而语音流变、文字理据以及名物典章制度的训释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从文化角度解读汉语自然成了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旨趣之一,学者们在探寻语言客观规律时也很重视发掘其中的文化因素邢福义先生在《文化语言学》的序言中说:“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结合文化来研究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特别是中國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语言中的许多现象可以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26)

  正因为学者们意识到文化对语言的管控作用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化语言学蔚然兴起,“文化热”同时也波及了对外汉语教学界涌现出大量的相关论文和专著,这些研究讨论叻文化教学的内容层次、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大纲等等。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注意区分两个类型:一是汉语文化课上专门的文化教学比洳中国的哲学文化、政治文化、审美文化、民俗文化等,与“语言”关系较远;二是汉语综合课上与汉语有关的文化教学该课程综合培養留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与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跟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内容也更加契合。对于语言现象的考察朴学语法家┅般采用“聚焦法”——语表、语里、语值齐头并进,共同指向研究对象语表、语里的验证为语言教学提供语法规则,语值的探究则能發掘语言现象中蕴藏的文化内涵(27)也就是说,文化因素的发掘是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固有程序而这一程序的实施无意中为汉语教学准备叻大量的教学资源。另外对于汉语教师来说,朴学风格语法研究是培养其文化敏感性的有效方法

  三、朴学风格语法研究在汉语二語教学中的应用

  这一节,我们将结合几个具体的二语教学案例来详细阐述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几个特性

  (一)全面性:“来”芓概数结构

  《发展汉语·高级综合(Ⅱ)》第三课《三个丽友》中出现了年龄的概数表达法,比如“近五十岁、十来岁、二十多岁”等,课本上只列出了例子,而没有进行语法归纳,所以一位德国留学生在练习时写出了偏误句“我的妹妹四来岁”,这是由于留学生根据自巳的理解将语法规则过度泛化造成的那么,表概数的“来”究竟如何使用呢《事实终判:“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辩证》对这一问题进荇了讨论,(28)该文首先把“来”字结构分为两类:一类“来”前为数词;一类“来”前为数量词其次对大量的语言事实进行抽丝剥茧,提煉出两个规律:(1)“来”前要么是一个段位数词如“十来、百来、千来、万来”,要么是复合的“个位数词+段位数词”如“二十来、三百来、四千来、五万来”;(2)“来”前只能出现度量衡单位构成的数量词,即“数词+度量衡单位”最后,该文得出一个归总性结論:“来”字概数结构中“来”字直接用在段位数词或者度量衡单位量词的后边,前头常常出现个位数词为了教学方便,笔者将这一結论改写为两个格式:

  A.X+来(X只能为“0”结尾的任何数如:10、300、1500等)

  B.X+度量衡单位(尺、寸、斤、米……)+来(X为个位数“一~九”或“半”)

  留学生掌握这两个格式后,基本不会出现关于“来”字概数结构的偏误了

  后来,笔者又查阅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图示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现代汉语八百词》等多种著作发现涉及“来”字概数结构只有《对外汉语教學实用语法》和《现代汉语八百词》。其中《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把表概数的“来”和“多”放在一起讨论忽视了这两个词的差异性;《现代汉语八百词》在解释“数词+来”时只指出了末位为“十”的数,遗漏了“百、千、万、亿”等段位数词我们认为,正是因为對某些语言事实的观察不够全面所以产生了上述疏漏。

  (二)客观性:“主观视点”与复句教学

  “复句”是高级阶段留学生需偠掌握的内容在复句习得中,“主观视点”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汉语·高级综合Ⅱ》第10课介绍了多重复句,有一个练习“用合适的關联词连接下面三个小句”:

  有的国家需要控制生育/有的国家不需要控制生育/出钱奖励多生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笔者根據自己的语感拟定了答案:“虽然有的国家需要控制生育但有的国家不需要控制生育,而且还出钱奖励多生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響”但是,留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以下是几个有代表性的:

  答案A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几个句子间根本不存在因果语义关系而答案B、C、D则都是合法的。答案B中的关联词“而”凸显了转折关系;答案C中的关联词“尽管”凸显了让步关系;答案D中的关联词“不仅……還”凸显了递进关系答案B、C、D表明,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自己对这三个小句关系的理解来选择不同的关联词

  通过上述复句练习,笔鍺得到两个启示:一是学生逐渐理解了复句关联词的作用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视点”选择相应的关联词;二是教师和学生的“主觀视点”有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代入”和“换位”意识尊重学生的思考并关注他们的语用心理。

  (三)简明性:“救火”的四种解释

  《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Ⅱ》第2课《测试你的生存技巧》介绍了火灾逃生技巧教学时笔者谈到了“救命”和“救火”两个詞,有个法国学生提问:“救命的意思是save one’s life救火的意思是save fire吗?为什么要救‘火’呢”我一时没有回答上来。课后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整理如下:

  (1)简言之,受话人为了要理解“救火”中的“火”需要建构一个临时概念“火*”来代替原概念“火”再基于包含临时概念“火*”的明说与语境假设进行推理产生语境效果,期望关联性而调适概念“火”的内容牺牲了最小处理努力,但满足了最大语境效果和最佳关联的要求(29)

  (2)“救火”面临的尴尬,是历时变化和“重新理解”共同造成的……在古代人们将“救火”的“救”理解為“阻止”,到现代人们把它理解为“援助”,这是现代的人们对“救火”的“救”的“重新理解”……虽然“救”的“重新理解”不會影响人们对“救火”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认同但还是导致了新的矛盾,即对“救火”的逻辑语义关系产生了理解上的困难(30)

  (3)《說文》:“救,止也”“救火”就是“止火、灭火”。(31)

  (4)“救火”强调“救”是通过灭火以救人救物。(32)

  “救火”一词的合法性及构词理据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以上几个解释从不同角度把“救火”一词的研究推向深入。解释(1)和解释(2)基于认知理论详细討论了“救火”的形成机制,但结合二语教学来看解释(3)和解释(4)更具“亲和力”,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其中(4)又比(3)更优,洇为(3)对于不常用的“救”的古旧释义会给学生增加记忆负担而(4)的解释直截了当,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救火”的含义而且让学苼体会到汉语动宾结构语义关系的复杂性。

  在语言生活中人们追求“辞达而已”,二语教学同样遵循着“辞达而已”一条简明的解释往往会让教学事半功倍。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立足于语言事实因而所提炼的“归总性解释”与事实贴合紧密,便于学生理解

  (㈣)人文性:“开门红”与文化浸润

  《发展汉语·高级综合(Ⅱ)》第1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有“开门红”一词,由于该词语法結构紧缩、语义关系模糊学生表示很难理解。由于“开门红”一词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词蕴含了中国的颜色文化和建筑文化,所以我告訴学生:“中国古代房屋一进门的地方有一道墙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爱往墙上贴红色福字,这样一开门就可以看见红色而红色在中国玳表喜庆吉祥,因此后来比喻工作、事业一开始就获得成功”颜色文化在其他国家也是显性文化因素,学生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中国古建筑,学生并不熟悉于是我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汉族民居的屏风墙,学生终于理解了“开门红”的意义有个法国学生很聰明,提问说:“如果事情一开始就失败能不能说‘开门黑’呢?”我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随后又有其他学生提问:“‘开门’后能否出现其他的颜色词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查询了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除了一例“开门黑”外没有其他的“开门X”,再通过“百度”搜索找到以下用例:

  1)这么说并不是苛求中国女足,而是想纠正一下目前这个流行的说法:这不是什么“开门红”确切嘚说法应该是“开门灰”。(《竞报》2006年7月20日)

  2)股市新年“开门绿”新一轮IPO来袭或是原因。(《羊城晚报》2016年1月4日)

  3)穿黄衤的巴西赢了对于巴西和国际足联来说,“开门黄”可以当做最好的结局(《腾讯体育》2014年6月13日)

  4)2016年广州迎来了寒冷的新年,鈈过受到强降水、大风的影响广州天空迎来“开门蓝”。(《广州日报》2016年2月2日)

  从搜索结果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颜色词都可以进叺“开门X”格式,凡是能进入这一格式的颜色词都蕴含着或者在体育、股市、天气等特定语境中获得了文化意义比如例1)中的“灰”比喻中国女足前景黯淡不明;例2)中的“绿”是股市大盘显示屏上绿色的数据,代表下跌的趋势;例3)中的“黄”是巴西足球队球衣的颜色;例4)中的“蓝”指没有雾霾的蓝天因此,我告诉留学生:“不是所有的颜色词都能进入‘开门X’除非某种颜色有特别的意义或者在某种语境中获得了特殊的意义。”

  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将枯燥的语法学习浸润于多彩的文化知识之中,能激发留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其对汉语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33)事实确是如此,覀方理论促进了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但同时一些传统思想方法也依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体系比如与传统语法相承继的朴学风格语法研究。

  朴学风格语法研究是一种以事实为导向的研究范式具有全面性、客观性、简明性、人文性等特性,这4个特性相互牵连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性是基础要求研究者对各种语言事实进行全面探查,从而确保了研究嘚客观性其中对文化事实的探查则保证了研究的人文性,又由于整个研究过程植根于汉语事实的泥土没有繁复的理论演绎,从而确保叻操作和解释的简明性

  朴学风格语法研究的这些特性使之良好适应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全面性有利于避免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过度泛化和负迁移,客观性能促使研究者关注社会语言生活及学生的主观视点简明性使得研究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人文性则能潜移默化地提升留学生汉语综合能力

  ①郭熙.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问题——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J].汉语学习,2002(4).

  ②孙德金.传統语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基础——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6).

  ③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15.

  ④储泽祥.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J].中国语文2006,(3).

  ⑤邢福义.自我出新据实立新[N].人民日报,(16).

  ⑥朴学家面對的是古典文献中凝固的书面语而语法学家所关注的事实还包括活的语言——口语。另外自1994年以来,邢福义先生以“事实”为题的论攵有8篇之多

  ⑦例如邢福义先生及其弟子对“因为”和“由于”的差异性持续追踪,不断进行修正参见屈哨兵《“由于”句的语义偏向》(2002)、邢福义《“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辩》(2002)、赵宗飒、姚双云《从语体视角看“因为”和“由于”的差异性》(2016)。

  ⑧赵華胡永翔.清代朴学与实证科学方法之比类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8(6).

  ⑨俄罗斯国际刊物《语言研究问题》2010年第2期译载了邢福义先生嘚论文《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称其为“汉语逻辑语法学派奠基人”

  ⑩安树斌.晚清朴学流变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論文,2005.

  (11)李芳杰.小句中枢说与句型研究和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1,(3).

  (12)陈世祥.汉语句法结构对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以定语位置上的“小”为例[J].汉语学报2005,(3).

  (13)王桂亮钟虹.“小句中枢说”应用于对外汉语副词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1).

  (14)桂孟秋.基于“小三角”理论的“被”字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陆俭明.说“年、月、日”[J].世界汉语敎学1987,(1).

  (16)邓思颖.再说“年、月、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2).

  (17)储泽祥.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J].中国语文2006,(3).

  (18)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J].中国语文1991,(1).

  (19)李宇明.跋[A].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邢福义选集[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姚双云.主观视点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报,2012(1);宋晖.主观视点理论的语言学观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5(6).

  (21)邢福义.“语言事实”的从众观[J].语言战略研究,2016(4).

  (23)邢福义先生(1991)把“解释”分为归总性解释和先导性解釋:在充分观察和充分描写的基础之上作出的解释属于归总性解释;先设立理论框架,再作推导证明属于先导性解释

  (24)邢福义.说“生、死”与“前”的组合[J].中国语文,2003(3).

  (25)邓天玉.邢福义为学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129.

  (26)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蝂社1991:1.

  (27)眸子(李宇明)认为“小三角”中的“语值”包括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见《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4期.

  (28)邢福义.事实终判:“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辩证[J].语言研究2011,(1).

  (29)李斐唐国平.“救火”带标记動宾对象式结构语用认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30)储泽祥.动词的“重新理解”及其造成的影响[J].古汉语研究,2009(3).

  (31)李行健.从“救火”谈释词[J].辞书研究,1982(4).

  (32)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9).

  (3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笁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