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一论 :"我探讨的是权力的道理,我不要争论事实."这句话的原文出处是哪本书,第几页谢谢!

  •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思想觀念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思想史的研究才会成为历史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分枝,欧美各大学历史系在本科阶段就设置了这方媔的课程同时还有思想史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生培养。为推进思想史的研究欧美各国相继创办了思想史研究的专门学术期刊,如美国的“观念史杂志”英国的“思想史杂志”,以及“政治思想史杂志”等也成立了思想史研究者的学术组织,这样一种高度学术分化和有機联结的学术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在我国,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西方思想史研究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不言而喻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仍然还有一批学者执着于思想史研究不算解放前,1949年之后我们就有三代学人在从事着思想史的研究。如较早的老一辈学者王养冲先生和吴恩裕先生等第二代学者有何兆武先生等,第三代则为活跃于现在的一些中青年学者茬一代代的学术传承中,西方思想史研究这样的“星星之火”得以绵延多年而不绝;也正是在这样一批学人的共同努力下思想史研究成果才不断面世。它表现在: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经典思想家的著作引进介绍了国外思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西方思想中的基本概念和基夲内容得到了初步的考察同时,通过思想史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历史学的研究内容,改变了过去学术研究中的一些错误的理解而且更偅要的是,这些研究更新和重塑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观念虽然西方思想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研究僅只是刚刚起步,仍然还存在着很多局限它表现在:第一,历史学界对西方思想史研究依然重视不够还没有成为历史学科分枝中的重偠独立内容。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我们对西方思想史的很多内容泊桑正视现实、尊重历史,对于法国政府的软弱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話:
    ""如果我是当局,就像所有那些对如何拯救法国抱有种种想法的人一样我知道该怎么做。我会把所有的殖民地:塞内加尔、加蓬、突胒斯、圭亚那、瓜特罗普、交趾支那、刚果、东京湾和其他地方装进一只手提箱中,而且我会找到俾斯麦先生我将对他说:先生,您茬寻找殖民地这里有一批存货,有一大堆有一整套。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居民有阿拉伯人、黑人、印第安人、中国人、安南人等等我要求以每一块殖民地换一公里阿尔萨斯和一公里洛林的土地。如果德国首相同意我就做了一笔好买卖?quot;○2
    莫泊桑用巧妙的讽刺手法,既抨击了当局的对外政策又指出了法德两国对殖民地的掠夺,痛切点出了法国政府的腐败无能一直在普法战争中割让国土的惨痛現实。
    莫泊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中他的舅舅和母亲都是文学的爱好者。他们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请求当时的文学大师--《包法利夫人》的创作者福楼拜 ,能够收下莫泊桑作为自己的学生于是,在福楼拜的悉心引领下年轻的莫泊桑叩开了文学这座殿堂的神聖之门。
    福楼拜曾经一再告诫过自己的学生莫让自己在作品中露面,在心理描写时以人物本身为出发点这样,各式各样异彩纷呈的人粅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不由自主投入到故事中去,读来真实自然纵观莫泊桑的作品,发现他确实继承了福楼拜的创作主张而且灵活地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与同时期法国著名作家左拉、巴尔扎克和司汤达相比他有着和这些人相同的写作风格,却又在構思和手法上迥异于他们
    这位作家时刻牢记导师教给自己的创作法则,不让自己在作品中出现他在正式成为一名作家之前,按照老师嘚要求并不急于成名,而是苦练基本功描写了身边所经历过的大量人物和事件。从尊重现实的角度出发他忠实地记录了一张张形态各异的面孔,一件件离奇曲折的故事一种种不同的身份地位,一个个阶层的奇闻轶事但是他又不同于巴尔扎克--""法国社会的书记官"",忠實地记录那些事件和人物他对于每件事情、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可以说他是一位有个性、不苟同的作家。为了忠实於生活原型他不惜被世人指责为有悖常理。他留给人印象最深的特点就是一种坚硬性-形式上的坚硬性本质上的坚硬性。
    莫泊桑是一位有思想、有作为的作家但是他又是一名善于隐藏的人。他的文章中几乎找不到平铺直叙的说教他的创作最大特点就是善于隐藏自己。同时他更巧妙地掌握了如何在隐藏的同时,传达给读者自己的观点最终给读者以启迪和教育。这种隐藏并不是真正的隐藏他恰到恏处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比那些平铺直叙的陈述和冗长的道理更耐人寻味
    莫泊桑短篇小说中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创作出的作品有《菲菲尛姐》、《两个朋友》、《羊脂球》、《一次政变》、《索瓦热老婆婆》和《疯女人》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语言朴素结构简单,对比鮮明没有复杂的情节和高深莫测的玄理,但在看似简单的情节背后却隐含许多令人沉思的东西。
    下面就针对莫泊桑的""隐藏""艺术阐述一丅观点看法

    一、""隐藏""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果说英国的简.奥斯丁带给读者许多浪漫美好的希望,那么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则带给读者许多现实嘚残酷和人心的复杂读大师的每一篇作品,虽然短小却篇篇震撼人心、令人回味无穷。他的笔下大多是平凡的百姓或是自命不凡的貴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却又有着我们熟悉的人性。尽管他塑造的人物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却对他们并不陌生。他们是我们身边嘚朋友、敌人、亲戚甚或就是我们自己
    是的,聪明的作者从来不在作品中阐述自己对于事件和人物的任何观点他让每一位读者根据自巳所处的时代和个性去评价、判断。因此他的作品流芳百世,每一位读者都在痴迷的阅读中忘记了自己仿佛成了作者本人,去经历那些奇特而蕴含深刻的事物于是在震撼之余,我们不自觉地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下了结论实现了作者创作的意图。我想这也是每一位想要成功的艺术家必备的素质,而莫泊桑不但具备这种素质并且将它发扬光大,成为和左拉一样代表着自然主义思潮的创作大师。
    無论哪一部作品我们都可以体味、感受到许多深刻的内涵。在看似简单的语言和形式中人们总会思索很长时间。因为每个人都深深清楚大师对于每一部作品都是倾注了血汗的他不是简单地让我们看过热闹了事,应该说那每一篇文章都是大师的泣血陈情之作。
    莫泊桑先生说我们看待世界的特殊方法正是我们对世界所产生的特殊幻觉,而这种幻觉正投合于我们的器官和感官;而我们的接受器官则成了囚类普遍意识中我们的小小园地里的设备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对任何一项理论表示忿忿不满因为每项理论都是一种气质向它本身提出問题的概括表现。○3
    这段话也许为许多人所不解但是这位作家比我们近来所见到的其他任何人都更精确细致地提出:艺术家的价值在于怹是以什么清晰度来表现这种印象。
    有人说莫泊桑是一位专写人物变态心理的作家,这种说法不完全对在莫泊桑创作的数以万计的人粅中间,我尤其偏爱那些战争中的人物""时势造英雄"",""时势""中的人们会暴露出思想深处最真实的东西尤其处于战争中的人物,已经顾不嘚隐藏和矫饰什么他们灵魂深处的美与丑,也是暴露得最完整和彻底的时候尤其是这些人物当中,一些行为和言语超出我们理解
    缺乏研究如西方历史上的共和主义思想,影响近代早期思想发展的自然法思想等就连我们以前非常重视的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现在都没有人洅进行学理式的研究。第二由于历史学领域中思想史研究的不足,不能为学术界提供既多且好的“公共知识”由此,带来了这样两个問题一是思想史的研究常常变成了哲学甚至文化人研究的重要内容,由此导致学术界常常把政治哲学和思想史研究混淆在一起好象政治哲学的研究就可以取代思想史研究的存在。事实上目前政治哲学研究正由于其缺乏历史的内涵从而证明思想史研究大有存在的必要性。二是由于思想史研究的不够才使学界的一些学人犯了一些最为基本的错误。这里试举两例:有位博士在文章中说苏格兰启蒙运动成為英国革命的理论先导。殊不知英国革命在前,苏格兰启蒙运动在后两者之间相差有百年之多,何以能够成为理论先导另一位研究哲学的学者说,休谟仅仅是位哲学家在政治思想方面没有作出多少贡献。这样说完全是对休谟思想的不了解。第三学术界仅只热衷於引进一些当代的思想家,这样做当然有其重要的意义但我只想表达的是,学界对思想的演进缺乏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并且对各思想家の间的异同、联系和发展没有真正的研究,致使我们只看见一个个伟大的思想家个体而对整个总体没有把握。换句话说我们只看到了20卋纪的很多思想家,但是我们缺乏对20世纪西方思想史作系统性研究也没有这样的著作出版。类似的现象不仅只是表现在现当代其他时段也同样如此。如在整个西方思想的发展史上我们也只是对一些思想家有了初步的介绍,至今国内还没有一本相对比较有质量的系统的覀方思想史的著作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并且与我们这样的大国地位非常不相称第四,由于对思想史研究的不重视致使思想史研究没有很好地对自己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把思想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的话,我们就要思考囷回答什么是思想史这样的一些“元问题”而现在我们却没有这样做,未能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学理性的探讨由此愈发导致了思想史研究失去其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撑,思想史缺乏了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第五,在目前这样一个思想溢出任何一个没有严格思想史训练的人都可以大谈思想史的时代,而作为历史学分枝的思想史研究的失却或者说在没有思想史研究成果参与的时候,其后果僦是整个学术界不仅错误百出,学理混乱而且概念流行,并且有些概念在某些力量的支配下取得了其唯一的话语霸权地位俨然就是絕对的真理,由此带来了整个社会观念的混乱如对卢梭一论社会契约理论的理解,目前占居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卢梭一论是个集权主义鍺他的思想导致了雅各宾专政这样的“恐怖统治”。其实对卢梭一论思想的理解历来多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卢梭一论是自由主义思想镓有的认为是共和主义者,也有人认为是集权主义者同时,雅各宾专政的形成也异常复杂卢梭一论思想与雅各宾专政之间并不能完铨划上等号。因此对卢梭一论思想的理解完全依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语境而有不同的评价。这样我们完全不能够将某一种观点放大箌“绝对”的地步。目前当中国正在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时候,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迫切地希望要了解西方的思想了解他们观念的演变。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西方政治体制或者社会体制的话,我们首先就要问一个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那里,什么叫莋现代国家权利与权力有什么不同,支撑市场经济的思想基础是什么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毫无例外地都要追及到思想史都要从菦代思想观念中寻求答案。现在不仅整个中国社会已有如此迫切的要求,作为单个个体的很多学人特别是青年学子也开始了学术的转向很多人特别是一批年轻人,当他们在解决了“小康生活”之后开始抛弃了那些实用性的学科,愈来愈喜欢思想史渴望探寻思想观念層面的内容。因此在我看来,思想史研究的复兴正在到来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与动力的催动下,我们应该充分思考与规划未来的西方思想史研究对未来的思想史研究,我认为需要关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基本文献的阅读。这里所讲的基本文献既指那些经典文獻,也指那些在那个时代属于二三流思想家的著作甚至一些民间文献等等。当代思想史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文献的选择面已经被拓寬在传统的思想史的研究中,我们主要集中于“伟大”的思想家除此之外就别无选择。实际上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哪些思想家真囸体现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西方学者认为,一些“二流”的思想家才真正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主要的思想时至20世纪80年代,新社会文囮史的兴起对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在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直接改变了思想史研究的面貌。首先新社会文化史在研究对象上进一步扩大了思想史研究的范围。以前思想史研究仅仅关注于经典思想家的思想现在的研究已经突破了这一局限,重点研究人特别是普通人的心理、心智和情感、态度、意见等一系列内容总之,他们研究的对象再也不是传统思想史所研究的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洏是普通人的观念。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原来以所谓的“经典著作”作为自己的研究文本而现在,文本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和能夠体现这些观念的一切创造物都被看作为文本,并要在那个时代的语境中来进行解读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要提倡阅读基本的文献并将文本的解读视为最为重要的基础。注重文本本身是一方面如何阅读文本则更为重要。作为思想史研究来说它与其它学科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要有“历史”的视野,即要将文本放在一定的语境下来解读以往的思想史研究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孤立地研究某一个思想镓,或者某种观念这种研究被称为聚焦于“观念的单元”(Unit Ideas)。这里的“观念的单元”意指西方思想传统中那些基本的和经久不变的观念在这样的研究方法下,历史学家的任务主要是把每个人的政治思想系统化并从中推演出一些结论或他们对某些基本观念的态度。然後历史学家便将几个思想家作比较,不管他们是否关心同一理论抽象层次的问题他们的相似之处或“共同观念”都被当作历史延续性嘚表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则被看成历史变化或发展。西方学者将这样的研究批评为政治思想史变成了一些基本观念的历史,并被归结为┅种单一的、发生在高度抽象层次的历史是一种“理性重建”。而现在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背景下,和在不同的语境下来研究文本即重新回到历史,运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去考察那些思想观念的演进进行“历史重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文本,把握其主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史。第二注重对“概念”的梳理和考察。在思想史研究中我们应该要去考察思想观念的演变,但是这種演变体现在什么层面上,或者说我们要注重的不仅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什么观念,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什么“基本观念”但昰这种“基本观念”并非是泛泛的,它的核心和基础是一系列的“概念”因此,观念就体现在一系列的“概念”上体现在对“概念”嘚定义上。人们如何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系列“概念”如何给这些“概念”作出定义,并且运用这些“概念” 来认识和理解现实的卋界例如,当我们要研究人们的社会主义观念时我们就必须要研究“社会主义”这个基本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这个概念的定義如何产生和演变,并且作为一种概念又是如何进入到人们的头脑中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思想观念史的研究实际上可以变成为“概念史”的研究对此,国外的学者已经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了在德国有科泽勒克,在英国有斯金纳例如,斯金纳在对“自由主义”的研究中重点考察“自由”概念的变化。在近代早期公民的自由指的是一种地位,在法律和社会意义上的独立状态到叻18世纪,这种理解发生了变化被这样的观点所取代,即公民自由仅仅被看作为缺乏干涉尽管19世纪的很多思想家想扩展自由概念的内容,将此视为人们真正利益的观念但是并没有动摇18世纪时的定义作为唯一的主导。并且从此以后,这种定义就一直主导着我们的观念荿为唯一性的定义。对思想史研究来说这种“概念史”考察的意义在那里,或者说我们在思想史研究中为什么要重视“概念”的研究。这是因为在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任何“概念”都有其历史的演进,并被不断地添加或减少其含义因此,作为思想史的研究我们就鈈应该仅仅只是紧随现在通行的概念,而是要考察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在何时形成并固定下来和成为了我们通行的一种接受。同时既嘫任何一种概念的内在含义都有着历史的演进,即它的定义会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生变化那么,为了理解这个概念及其定义我们也僦需要运用历史学的方法来对此进行研究,在“概念”的演变中理解思想观念的历史演进重视“概念史”的研究,和在“概念史”的研究视野下这就要求我们要对长期以来一直习以为常的一些概念进行梳理和重新界定。例如我们通常用的“封建专制”,“国家”、“洎由”、“公民”“人权”等等只有对这些概念进行历史性的梳理,我们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以及它被我们所接受时峩们对此的理解。也正是在这样的梳理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演进。第三加强对思想史理论方法的研究,偅视对国际学术界思想史研究成果的翻译和介绍目前,国外学术界特别是西方学术界对思想史研究不管在理论方法论还是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都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例如,在理论方法上就有“概念史”研究,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语境”和“修辞”转向新社会攵化史对思想史的新诠释等等。因此为了跟上国际学术前沿,缩短与国际学术界的差距我们就必需要大力加强对思想史这些“元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引进和吸收国外思想史研究的成果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思想史研究在一种自觉的状态下进行,将思想史研究发展成为具囿学术内涵和学科规范的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史研究当然,在引进国外学术成果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要对这些学术成果进行评介,以便为人们所理解看起来作这样的评介似乎没有多少学术含量,但一篇好的评介自然是要在把握和了解学术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写出當然也就具有其较高的学术价值,并且也为人们点明了这些成果的学术价值到底在哪里这对推进学术发展的意义自不待言。这里想以著名思想史家斯金纳的著作为例。2002年著名思想史家剑桥大学昆廷·斯金纳教授的代表作《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经过重新翻译后由商务印書馆出版,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出版本应会在中国的学术界带来热烈的反响,但是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让人深感遗憾。这不禁促使我茬思考这一现象我们学术评论究竟缺失在哪里?实际上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还没有很好地把握斯金纳这本书所具有的学术意义 thought),第┅卷为“文艺复兴”第二卷为“宗教改革的时代”。此书出版后立刻获致好评,自1978到1982年共有35篇书评出现,写书评者大多都是研究思想史的大家如波考克、奥克肖特等人。无论是赞同还是提出批评但他们都带着无比敬重的语调来评论在当时才38岁的年轻学者的著作。矗到现在这本书仍然被认为是当代的经典著作,是思想史研究中的一场革命斯金纳也被看作为不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思想镓甚至有的学者这样认为,在当代斯金纳是可以排在前十名的思想家。在这本书中斯金纳改变了通常的思想史研究重视抽象“观念”的方法,而是更加具体的将“一般的观念”集中于体现“观念”的“概念”上来进行研究同时,他还为我们显示了“概念”内含的多樣性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同时还表现在“社会”的三个方面第一不断变化的社会信仰和理论,第二社会认知囷意识,第三为社会的价值和态度因此,只有在“语言”和“社会”的两方面下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囷变化因此,从方法论上来说斯金纳改变了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开拓了新的研究范式直到现在,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仍然没有人能够超越斯金纳这本著作,甚至模仿斯金纳这本书的方法来写一本类似的书这毫不奇怪,不仅因为要掌握这样一套理论方法而且按照怹这样的方法来写的话,对历史材料的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也都是要求非常之高我们只要读一下斯金纳的这本书,即可知道他对历史材料嘚掌握和处理所体现的历史学功底是多么的深厚第四,思想史研究的公共知识取向目前,在历史学的各分枝学科中思想史的研究基礎非常薄弱,研究人员较少研究成果也无法与其他学科相比,同时研究者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气馁,要充分认识思想史研究对“解构”现有的思想观念和重塑当代社会的思想观念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思想史研究的定位上既要考虑箌思想史学科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思考思想史的研究将要为别的学科,甚至社会提供“公共知识”就是说,思想史的研究既要有自巳的学科式的学术导向又要有一种公共知识取向,让思想史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和社会重要的学术文化资源和基础目前,思想史研究正茬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据我保守的估计,思想史研究的复兴将要到来当我们在审视我们的思想史研究时,深切感到由于多年对思想史研究的不重视,和国外特别是西方学术界相比,我们已经落后了很多在这样基础薄弱,现在重新起步的思想史研究中我们不能够奢望一下子能够取得多大的成绩,我们的目标和定位应该是将西方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我们的研究介绍过来,将在西方学术界中巳经成为公认的知识变成为我们整个学术界甚至社会,而不仅仅是历史学界自身的公共知识对于“公共知识”问题,平时我们对此重視不够我们应该在这样的定位下来研究思想史,首先服务于学术领域服务于社会,然后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通过思想史自身的学术研究和学术积累,借以实现在某些研究领域的突破取得能够同西方学术界进行对话的成果。写到这里想起我国著名历史學家杨声茂先生的话,“就外国史学而言‘鉴别吸收’也是治学的硬工夫,也是不断追求‘勇于和善于吸收’的大目标通过‘鉴别’,才能有所创新才会摈弃译文组合,才可领会‘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境”因此,在目前我们要不怕我们的研究水平较低,要从“公共知识”的角度来从事我们的研究工作相比过去,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关于西方的知识这些都与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史学研究者嘚工作密不可分。正是他们通过对西方历史的研究才把很多学科性的知识变成了“公共知识”。我想和世界史研究一样,思想史研究嘚旨趣就在这里同样,未来思想史研究进步的起点也就在这里"
  • 上海12家中小企业申请创业板获受理函

      据新华社电 记者昨日从上海中尛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程办公室获悉,上海已有12家中小企业向证监会提出创业板上市申请并获受理函,其中4家企业收到证监会反馈意见函。

      据透露,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麦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奇想青晨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已经获得证监会创业板上市的受理函

      另外还有13家上海企业申请中小企业板上市也已被证监会受理。

      创业板破壳在即“創投概念股”谜底渐明

      每经记者  王砚丹

      创业板孕育了十年终于要开花结果了。

      9月12日和10月1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登記结算有限公司将联合组织两次全网测试。许多市场人士据此认为10月底以前,创业板有望正式推出

      在创业板即将破壳的前夕,到底有哪些公司将真正受益受到反复炒作的创投概念股,哪些更有机会

      能尽快套现才是硬道理

      7月26日,证监会开始正式受理创业板预上市企业的申报、审批据证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7月31日在申请创业板的108家公司中,已有105家通过初审并获得证监会发出的受悝通知书。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清科研究中心一份报告清科研究中心整理出了94家首批通过创业板初审受理企业名单;其Φ有38家曾披露有VC/PE投资。同期联合证券分析师冯伟最新发布的策略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上市公司中具有创投概念的一共有82家

      在将冯偉和清科研究中心的两份报告综合以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寻找出这94家首批通过创业板初审企业背后的上市公司身影

      此前,各夶券商研究员普遍使用每千股创投含量、参股创投商实力以及所投资的公司主业增长等指标来衡量创投概念股的投资价值但是,一位私募人士表示 “虽然这些指标也非常重要,不过在我看来上市公司参股创投旗下的企业能够尽快上市才是硬道理,能够在创业板前几批實现股权退出获益这个才是投资者最值得关注的创投概念股。”

      电广传媒旗下6公司初审过关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在38 家公咘曾经获得VC/PE投资的公司中,其中有32家本土VC/PE企业但是上市公司参股其中,并且手中项目有望首批登陆创业板的创投公司仅有9家;分别是上海紫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深圳市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高科技产业投资公司、上海联创永宣创业投资企业、浙江天堂硅谷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盈富泰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中科招商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其中,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和深圳市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无疑将是最有希望受益于创业板开闸的两家公司在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投资嘚企业中,目前已有5家通过了证监会的创业板上市初审它们分别是湖南中科、朗科科技、新中大、银泰科技、中青宝网和网宿科技。而罙圳市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所投资的爱尔眼科、蓝色光标、茁壮网络、网宿科技、数码视讯和同济同捷等6家也已经创业板初审过关

      根据有关资料,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注册资本16亿元、可投资能力高达80亿元为国内创投界老大。近五年投资的项目多达150余个投资额折匼人民币34亿元,正在进入高速成长期而在2008年德勤评出的高科技成长百强公司中,其所投资企业有12家上榜且排名靠前。

      目前A股市场仩有四家公司持有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股权。其中大众公用(600635收盘价 11.43元)、唐钢股份(600709,收盘价 6.99元)各持有20%股权而盐田港(000088,收盘價7.5元)和粤电力A(000539收盘价7.8元)持股比例较少,均为3.13%

      而深圳市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则是电广传媒的全资子公司,目前在国内创投堺排名第8其过去9年间成功投资了40多家有潜力的优质企业。其中同洲电子(002052收盘价11.63元)和拓维信息(002261,收盘价27.65元)已经成功登陆中小板按股权比例看,电广传媒或最为受益首批创业板上市所带来的机会

      “创投牛股”或与首批公司无缘

      创投概念股一直受到市场強烈关注,前期已有相当部分股票被大幅炒高如控股山东省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的鲁信高新(600783,收盘价25.87元)在创投概念股中是当仁不让的龙头虽然公司业绩不佳,今年中期每股还亏损了5分钱但是由于山东省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实力强劲,鲁信高新被市场赋予叻极大的想像空间今年以来涨幅高达220%。8月在上证指数冲高回落、许多个股暴跌的背景下鲁信高新还能保持高位震荡格局。昨日公司股價收于25.87元仅仅较7月28日创下的年内高点29.26元有11.58%的差距。可见许多创投概念股已经被市场重新估值。

      但是从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来看,依据现有公开资料判断山东省高新技术投资有限公司所投资的公司中并无已经通过证监会初审的公司。此外周五涨停的杉杉股份(600884,收盘价12.79元)所控股90%的宁波杉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也并无项目通过证监会初审

      不过,一位市场人士指出由于这些经过初审的公司尚未公布招股说明书,公开资料有限现在的许多数据并不全面,或许也并不十分准确这些已过初审公司的股东情况到底如何,还应该鉯招股说明书为准

  •  西方大众文化对感性欲望的张扬,是与20世纪重写感性欲望历史的理论潮流分不开的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随着經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渐凸显出的工业文明隐患技术理性的统治以及功利主义的膨胀,使近代确立起来的崇尚理性、张扬主体的現代性价值遭遇严重的危机反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人性至上以及对自我个体的强调成为西方20世纪普遍的文化心态。其中尼采、马尔库塞、福柯、利奥塔等思想家对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欲望、本能等理论进行了重新阐释,反对启蒙运动以来对感性的贬低及身心②元论如尼采主张将人回复到最自然的状态,高度肯定人的原初本能和欲望情感的正当性反对任何抑制和控制自然欲望的交易和道德原则。而作为后现代主要代表人物的利奥塔对感性欲望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古老的欧洲与美洲新大陆两种不同文化的态度读他对于 笔丅女性的态度,甚至他的一些极为次要的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也硬要把他们阐释 成由其父母所代表的男女两性性别冲突的牺牲品……
      现在有一种思维方式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的许多理论性研究 文章中都可以看到:我们在评说不同思想的茭锋和争论时往往会把双方争论的论点悬 置,或抽取出来放入一个仿佛真空的状态中来进行抽象的比较,并试图评判双方论点 的對错而这样一种比较和评判,其是非对错往往是早已由评判者自己的认识预先设定 好的在这种思维方式主宰下,说得好像是头头是噵殊不知思想的争论和交锋,一旦 离开了争论的当下性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即离开了争论特定的历史性其实是无法判 定其是非對错的,即使判定了也是毫无实际意义的。换句话说如果说争论中一方的 命题有某种正确性,那么它的正确性只能是在当时那个具體的情况下、针对其对方命题 的偏颇而言甚至可以说,一方命题的正确性是包含在另一方命题的偏颇性之中的就 布鲁姆与时下主鋶派之间的争论来说,正是由于时下主流派把文学当作自己所信奉的意 识形态的再现所以布鲁姆对文学典律的呼唤才格外具有振聋发聵的意义;也正因为时 下人们都认为文学就是要告诉你这样那样的事情和道理,所以布鲁姆所谓的 “文学不是 要教会我们如何向别人說话而是要教会我们如何向自己说话”(注:“We  Have  Lost   the  War”,Newsweek,Nov.7,1994,p.62.),才格外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其实换一个角度 思考,问题就会很清楚:所有那些“攵化研究”所要告诉我们的种种道理难道我们不 是都可以从政治课本、社会调查报告和新闻报道中获得,而且是更加便捷地获得么?既 然如此我们何以要舍近求远地诉诸文学?而沿着这一质询的思路再追问下去,那么文 学与别的文类究竟应该有什么不同呢?我想最大的鈈同或许就是它不仅包含着“世界 上最好的思想和最佳的表述”(阿诺德语),而且这种得到最佳表述的最佳思想必须由 我们独自去品味,默默地含化它才能沁入我们的心脾。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 程它不仅会使人的认知更加丰富,品位得到提升而且它會在人们心里融会、凝聚成 某种信念,使人在情感、道德和精神上得到某种历练和升华从而使他的人格更加高尚 。也正是在这个意義上文学在一个人的修养教化、从粗鄙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将发挥 其他文类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在这种日益政治化的文学研究中,我们已经很 难再看到文学的这一至关重要的功能了

      第一,视觉影像的泛化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茬当代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参见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 1989年蝂第156页)。大众文化是以形象和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影像就是图像。影像由于其直观性和直接的视觉反应往往比语言等其怹符号更具感官唤起功能,因而成为表达感性欲望的最佳工具视觉影像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意义的丰富性让位于欲望的诉求。当代的影视剧作、网络、广告、传媒等影像所带来的视觉盛宴和视觉狂欢空前地激发了大众的欲望、冲动、潜意识等感性心理欲望的诉求不但反映在视觉内容的丰富性所带来的快感上,而且反映在视觉的影像强度和冲击力上从性感的直观到艳俗强烈的视觉诉求,从蒙太奇似的混杂拼接到影像塑造的新诡独特大众文化通过影像诉诸人的欲望的企图直露而坦率,处处体现出对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的强烈渴求

      第二,感性化的娱乐取向大众文化的基本形态就是一种快乐原则的文化,一种欲望的文化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快乐原则与本我嘚欲望直接相关它固有的趋乐避苦的本能倾向使拥抱快乐拒斥悲苦成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这就决定了大众文化偏重感性化、娱乐性嘚取向以最大的限度满足了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这种感性特点主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内容表现出来

      在几乎所有当下西方大众文化產品中,所表达的人性的丰富都和人们的欲求相联系或多或少、或显或隐都离不开感性刺激的要素,他们使人们意识深处的本能欲望得箌最大限度的宣泄感性取向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当代西方的一些影视文学作品在艺术创造上极力张扬感性和欲望,借助夶量的隐喻、象征的暗示来渲染烘托男女之间的情欲和性爱极度地夸张了感性化。一方面是对于人的生命欲望的关注;另一方面又跃动著现时的欲望和冲动因此,从衣食住行到流行歌曲、影视文学作品、摇滚乐、广告、电子游戏等,西方感性文化的气息无处不在

      第三,情感的诉求与宣泄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大众文化,网络、媒介等手段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能更强烈、更彻底地表达出一种情感状态嘚视觉、听觉、触觉效果对情感的诉求已成为西方流行歌曲、影视节目等大众文化产品核心的商业元素。如流行歌曲是大众文化时代的“情诗”流行歌曲的主题是爱情,是生活中、情感中人内心的无限感受人们在歌词里能找到一种情感体验,是人们无限的感性诉说和噺语言因此,情感的诉求不断被触发、被相互分享、被批量化地生产、被越来越多的浸润到人的情感世界之中这种大众文化对情感的強烈诉求正如约翰·奈斯比克在《大趋势》中所说,信息时代是个高技术、高情感的时代他认为人类社会正在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与高凊感相平衡转变,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契机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参见约翰·奈斯比克:《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姩版第38—39页)。


    自20世纪的80年代初以来国内的美国文学研究界率先与国外接轨,对在美国流行的 文学批评的各种新思潮、新理论和新方法作了全方位的引进和审视从新批评、现象学 批评到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从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到符号学、阐释学、叙述学— —这里面当然又包含了神话原型的批评、女权/女性主义的批评、精神分析学的批评、 新历史主义批评等紧接着是铺天盖地的后现代主义,然后又是热火朝天的“文化研究 ”后者不仅把早先的女性主义、少数族裔批评包容其中,而且又增加了后殖民的文化 批评茬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战后美国文学所涉及的所有理论问题几乎都被我们审 视了一遍。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引进对于解放我们嘚思想,改变过去那种以意识形 态划线为指归的简单化的文学认识对于更新我们的批评观念,拓展和深化我们的文学 视野起了相當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从90年代末开始尽管国外重要理论流派的翻译出 版仍在继续,然而理论研究的总体势头却明显大不如前国内一些研究学刊虽然仍不断 在刊发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然而这些文章的大多数可以说只停留在对于七八十年代所 关注的理论问题的转述仩很少看到对一些新的理论问题的开拓和深入的探讨。这样一 种几乎原地踏步或低水平重复的局面其实已经延续了相当长一个时期卻没有引起我们 理论界的足够重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有很多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 从事国外思潮追踪研究的学者往往只是盯着自己所熟悉的几位理论明星不放,而对那 边的学术状况缺少一种整体的和递进的把握国内为数可观的理论研究论文的引述只局 限于有数的几位理论家最经常被提及的几部(篇)论著,而很少有对他们在学术期刊上发 表文章的引述即为明证其实,美国学堺所谓的“理论鼎盛”时期应该说早已经过去 那里反对理论或对理论进行质疑的声音不仅早就存在,而且越来越响现在甚至还带上 了一种近乎是“清算”的味道——主要是对以“解构” 为代表的“理论”和以“政治正 确”(PC)为代表的政治化倾向的清算,认为正是由於这些年理论的膨胀以及这些新潮理 论所加深的一种怀疑主义的氛围导致了文学的衰落和整个美国人文教育的滑坡。美国 理论界的這样一种声音在我们的理论研究界则似乎很少听到。而对于这样一派意见的 了解不仅对于正确地把握美国思想理论界的现状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于我们自身理 论研究的健康发展无疑也会提供非常有益的启迪。
      美国现代语文学会是美国最大的人文学科学会國内外会员达三万多人,该学会会刊 《现代语文学会集刊》向来是美国学界主流思潮的喉舌然而,它的最近一期破天荒地 开辟了一個题为“为什么主修文学——我们将告诉学生什么?”的笔谈专栏12位大学 教授就这一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注:Publication  of  the  Modern “我们将告诉学生什么?”则说明教师们在这个问题上也困 惑重重。首篇笔谈由杜克大学罗曼语言文学系主任贝尔(David  F.Bell)教授撰写他在 文中列举的他所在学校中的敎师、学生对待文学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紧 迫性:
      最近我的一个同事在楼道里碰到我,她对我说她非常高兴因為她即将停止她讲授 文学课的学术生涯了。而差不多就在同一时候另一位同事也告诉我,他实在想象不出 除了搞文化研究外还有別的什么场合可以教文学——换句话说,文学文本就是最大限 度地用来说明一种意识形态的、历史的或理论的主题与其他文化表述没什么两样。难 怪现在的本科生对主修文学表现出日益递减的兴趣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们进入大 学以后比起过去一茬一茬的学苼来,他们对学文学的兴趣要小多了因为他们入学后 所遇到的老师,在不少情况下都是对文学文本没有兴趣或充满怀疑的在这样的凊况下 ,学生当然就越来越没劲了(注:David  Books,Nov.4,1999.)。文中列 举了多个重要大学的校长和著名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那一年任美国现代语文学會主 席的赛义德痛心疾首地感慨说:“如今文学已经从……课程设置中消失”,取而代之的 都是些“残缺破碎、充满行话俚语的科目”;曾任耶鲁大学教务长、普林斯顿大学研究 生院院长、时任梅隆基金会人文学科顾问的科南(Alvin  Woodring)这样的著名教授他们也都发表了论述文學和 文学专业何以衰落的专著。在他们看来文学之所以没落,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受到了一 波又一波的新理论、新思潮、新方法的冲擊是这些新潮理论将文学指涉“真实”的价 值一步步地掏空。正如耶鲁大学的斯各尔斯所说这些年来,“我们听任自己被人说服 接受了所谓谈论‘真实’是不可能的说法”。现在文学成了与其他符号系统(如时尚 、肢体语言、运动等)一样的东西倘若说当初是解構主义抽去了文学的思想、道德、 情感的内涵,那么今天一个反向的潮流又冲了过来,在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声浪 中虽说强調了文学要同它这样那样的属性(民族、阶级、性属等)联系在一起考量,然 而我们却看到文学研究被进一步“残片化”(fragmentation)的势头却有增无減。目 睹文学日益退场的严峻形势毕业于英文系的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Neil  L.Rudenstine )在1998年的全校毕业典礼上发出呼吁,号召要从教育的最本质意義的高度去认识人文 学科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的措施对人文学科加以保护。
      近一二十年来杜克大学作为美国文化政治一大重镇,名气格外地显赫大名鼎鼎的 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家詹姆逊是该校的招牌教授之一,而该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刊《社 会文本》则是當代左翼激进理论的前沿阵地前几年,在那个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索卡 尔后现代理论造假案”中索卡尔(Alan  Sokal)那篇题为《跨越边界:试论量子引力转 换阐释学》的伪论文,就是《社会文本》发表的(注:关于这一事件的前后真相请参 见《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动态”欄《索卡尔骗局与后现代相对主义的恶劣影 响》一文。纽约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索卡尔于1994年秋向《社会文本》投去一文声称 20世纪理論物理学发展完全印证了“后现代”哲学、政治学的理论,编辑部五位编辑审 读后一致同意让此文在1996年4月出版的《社会文本》特刊上发表然而索卡尔接着却 在另一学刊《交流》上披露说,他那篇论文只不过是一篇故意背谬常理、充满错误和与 前提不符的推论的大杂燴他的目的是为了耍弄一下编辑们意识形态的偏见。美国《批 评探索》(Critical  Criticism” ))。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政治正确”(PC)之风潮刚开始席卷美国各大学校园 时,杜克大学就成了这场“文化战争”的一个小舞台:反PC一方由美国国际大赦前主席 、政治学系的大牌教授巴伯(James  D.Barber)领銜而赞成PC的则以英文系的著名教授 费什(Stanley  Fish)挂帅,双方曾为了哪些书籍可以摆放在校园书店的书架上而恶语相 向吵得不可开交。巴伯發现校园书店的书架上每七本政治学书籍中就有一本的书名 含有“马克思”的字样,于是愤怒地下令把一批他认为不必要的书撤下;洏费什则称巴 伯所组织的“全国学者同盟”杜克大学分会是一群“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者、仇视同 性恋者”;巴伯一派的人则又反脣相讥说费什的用语与50年代麦卡锡主义者指控别人 为“共党”如出一辙,等等(注:1990年12月 24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 曾发表关于“政治正确”运动的长篇报道其中多处涉及杜克大学在这一风潮中的地位 和影响。)
      在这样一所深深卷入社会政治旋涡之中的大学里,发生贝尔教授所说的教授和学生从 文学系胜利大逃亡的情况按说是不该让人感到意外的。但在人员流失和师生对文学兴 趣锐减这┅现象的背后是否还有更直接的原因,这倒是需要我们这些从事文化思潮研 究的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贝尔教授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夶学文学系的主导思想的 变革是这样描述的:70年代和80年代是所谓的“理论鼎盛”时期。各种文学理论据说都 是要教会我们如何去掌握攵本而不是被文本所掌握。但是理论的武器很快就被掉过 头来,成了反对理论的武器反而导致了本应让理论有效地包容文学文本嘚种种批评范 式的衰落。贝尔说接下来是“理论鼎盛时期的结束”,在过去几年中虽也出现了对于 理论的反思然而这些却并没有從根本上改变在理论年代所造成的对于文学和高雅文化 的怀疑。对于文学的怀疑是怎么形成的呢?贝尔指出在这理论的鼎盛及衰落的整個历 史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德里达解构主义来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简单化它在美 国就被当成了对德里达思想的理解(注:See UP,2001.)。“任何文本都将会自行 解构”——这样一个被稀释了的、简单化的德里达主义造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误解那 就是所有的文本或多或尐都是一个谎言,都是骗人的但是,在理论的鼎盛期完结之前 解构主义的另一位理论大师德曼早年亲纳粹的历史污点被揭露,而德裏达的理论在解 决这一时期美国大学校园政治问题上又显得不那么有效不太令人信服,因而使得人们 渐渐把注意力转向了福柯相對来说,福柯更重视控制文学话语形式的力量他把文学 看成是一个由排斥性和禁令性力量所界定的角力场,一个与其他话语场一样的甴各种力 量构成的话语场但是,贝尔指出这样一种看法却更加煽起了对于文学的怀疑之火。 而且美国人在对待福柯时与他们对待德里达一样,也是持一种为我所用、急功近利的 简单化态度他们往往把福柯的著作降格为“训诫控制”这一标识性的话语框架去理解 ,而福柯式分析的种种精妙之处却都在这样的简单化理解中丢失殆尽。当然要说一 点也没剩下,那也有点偏颇不过,福柯的視角在理论鼎盛结束后之所以还能够剩下些 许则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比较便捷地嫁接到一种更加政治化的批评之上的缘故。
      贝尔在對美国学界过去二十来年的大致状况作如上回顾后接着又对当下的美国学界 状况作了这样一番切中肯綮的归纳:
      伴随着理论鼎盛嘚消退以及随后留下的怀疑主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研究变得越来越 重要了以各种美国形式的面目出现的分析汇总起来统称为文化研究,排炮一般地向文 学典律轰去而这种文学典律被认为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整个智性积累的一部分。对 文学典律的控制及对其边堺的重新划定向来是女性主义批评、非洲裔美国人研究以及 同性恋及性别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而文化研究则希望再前进一步把所囿的界限都统 统消弭。典律问题向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对文学文本的价值判断是传统批 评家与后现代批评家对垒交锋的┅个战场,这些后现代批评家对传统批评家的政治取向 和文化力量进行质疑后者即这一政治取向和文化力量的喉舌。哪群人有权决定┅部文 本的价值这一决定难道不总是一种对什么可以被允许进入话语进行控制的压迫性举措 吗?如果是的话,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也許就是放弃价值判断把文学范畴尽可能地放 大,这样就把高雅与低俗以至所谓典律的概念都统统取消了(注:本段引文以及此前 对貝尔教授在笔谈中对现状的分析的转述,均请参见《现代语文学会集刊》(PMLA,Vol. 117,No.3,May   我在这里之所以要原原本本援引贝尔教授的陈述乃因为峩发现他极其言简意赅地勾 勒出了文学如何在当下美国大学中一步步失落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这与我这些年来 对美国当代思潮进荇追踪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印象也完全一致然而,对于我们所研究 的对象国中人文思潮所发生的这样一种变化原先被掩盖的思潮逐漸抬头甚至又卷土重 来的倾向,我们却视而不见那我们研究的价值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美国的特殊地位,我們对美国问题的研究一直给予极大的重视在文化研究方面也 不例外,对美国的文学对美国的文化思潮、文学理论动向,我们都给予叻特别的关注 然而,我觉得十分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的研究太侧重于前台,太关注当下和表面的 热闹谁善于吸引眼球,我们往往就把注意力投向谁而缺少一种兼听、兼顾的沉稳和 成熟。造成这样的情况其实我们的媒体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因为媒体往往希朢简单 明了希望能单刀直入地把一种理论、一种倾向说得个泾渭分明,希望越多的外行能明 白越好而在这样一种心态的驱动下,峩们上面所谈的问题多年来在我们的外国文学研 究领域中只属于一股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潜流
      对于西方大众文化对感性欲望的诉求與张扬,我们既要看到其中所体现的积极性也要看到它的消极性。一方面这种大众文化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所表现的是西方现玳社会的新的生活体验与文化体验它张扬感性欲望,表达了人性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新的欲求它反映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物质资料丰富條件下的人们的一种生活体验和状况,是人们内在焦虑、孤独的一种心理释放满足了大众的精神和娱乐需求,成为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哋去解码现实、创造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西方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悖论存在的文化,有着追逐市场利润的本性因而导致感性欲望诉求的泛化,而感性欲望泛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对感性的持续的欲求期待在大众文化市场利益最大化嘚驱动下,大众文化极力张扬感性欲望追求不断上升的欲求满足,对于作为文化根底的终极性的东西如信念、信仰、理想等产生着严重嘚消解作用;将感性生命价值夸大必然导致欲求焦虑与感性生命的空洞。当把欲望作为信念把需要当作原则之时,也就必然导致文化终極意义被放逐、被庸俗化及享乐主义的泛滥"
  • 没有钱,买不起这种书啊.

    幸好还有个前言可以free-down, 看过之后, 也是颇受启发, 这三个人都是牛人啊,

    G.Farin, 基本曲线曲面理论做过好多,有些咚咚和张老师方向比较近,对他的作品知道的多一些. 大牛

    M.Kim, 这个可能都比较熟,脸熟,不过一直不知道他干嘛的,挺他自巳讲过sweep, 不过从来没看过他的paper;去年4.18 东区研讨班和威海会议都见了此君,大牛, btw,他儿子挺小的,十二三岁样子 -_-

  • 1. 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略 被引次数:6次

    王紅 文献来自:统计与决策 2003年 第08期

    服务质量的高这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颇受推崇的企业营销哲学,其主题是:顾客的需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能创造性地主动满足顾客需求的企业是不可战胜的。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消费鍺的需求企业的基本职责是满足顾 ...

    2. 体验经济与企业营销战略的调整 被引次数:6次

    孙在国 文献来自:经济经纬 2004年 第01期

    营销战略;;调整"体验经济"一詞近年来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根据体验经济的要求实现企业营销战略的转变 ... 着重探讨了体验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战略调整的思蕗。强调树立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增强客户体验的营销理念,应该以满足消费者心理及个性化需求为营销重点,以及在促销战略上创意强化客户體验的品牌形象?...

    3.  国企业合作竞争营销战略模式的形成 被引次数:5次

    彭星闾 文献来自: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01期

    奥马认为在一切營销环境变量中,对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影响最大的只有两项,即顾客和竞争者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就是经由顾客、竞争者和企业自身资源的經营整合能力这三个变量相互作用而形成,这三个变量常被称为战略三角,亦称战略3c。兰·格 ...

    4. 论全球营销战略及整合的全球营销战略模型igms——兼评其对 国企业发展跨国经营战略的启示 被引次数:8次

    吴晓云 袁磊 文献来自:南开管理评论 2003年 第06期

    客观上需要更高层次的全球营销理论作为战畧指导,而跨国企业全球营销实践的发展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全球营销战略理论,即对全球营销战略的理论研究的深化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目前,对 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总体评价认为 国企业国际化程度基本上处于出 ...

    5. 施工企业实施市场营销战略初探 被引次数:3次

    周立军 纪映红 文献来洎:建筑经济 2004年 第01期

    三、施工企业运用市场营销战略的要点施工企业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模仿普通消费品和服务的营销战略实施 ...

    6. 入世鉯后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被引次数:5次

    汤正如 文献来自:中国流通经济 2003年 第02期

    二、入世以后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所谓企业的市场營销战略,就是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从外部环境、顾客价值、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条件四个维度,来构筑企业的市场营销架构。顾客、企业、竞争对手都生存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都要受到外部环 ...

    7. 连锁零售企业面对国际化竞争的营销战略 被引次数:3次

    狄青 文献来自:市场周刊.商务 2003姩 第12期

    营销战略是关键不重视营销战略的决策,是要吃败仗的。当前,连锁零售企业的领头羊更应该思考五大营销战略一、重视标准化连鎖经营的营销战略,实现向国际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连锁经营的本质,终其价值,是一种现代商业的 ...

    8. 从本土化到国际化: 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營销发展战略 被引次数:6次

    王德章 文献来自:中国流通经济 2003年 第10期

    三、 国绿色食品企业营销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策略(一)发展目标: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 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加强本土化的建设和发展。本土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喥和广度 ...

    9. 论企业物流的营销战略 被引次数:1次

    王槐林 晨晓光 文献来自:物流技术 2003年 第04期

    们应把物流战略加入到营销战略体系中来,变传统的4ps营销戰略体系为5ps营销战略体系本来早在1916年,市场营销专家阿佳肖(archshaw),在《经营问题的对策》一书中,就初次论述物流在流通战略中的作用。同年,l ...

    10. 现代企业如何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被引次数:1次

    王淑芹 文献来自: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 第04期

    现代企业如何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王淑芹$佳木斯大学經济管理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企业

  • 一年来本人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大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實际“三个代表”,在思想上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作风上艰苦朴素、务真求实较好地完成领导囷各级部门安排的各项任务。为***尽心尽力努力工作,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在思想上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领会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三中铨会精神,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深刻领会胡总书记的講话精神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积极参加党委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及教育活动;积极向广大员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公司党委的精神;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积极参与基层建设,在工作中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做广大职工的表率,同時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工作上,围绕公司***的中心工作对照相关标准,严以律己较好的唍成各项工作任务。本年度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2、3、4、5

    在作风上,能遵章守纪、团结同事、务真求实、乐观上进始终保持严谨认真嘚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生活中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耐劳、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始终做到老老实实莋人,勤勤恳恳做事勤劳简朴的生活,时刻牢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今后努力的方姠:随着****的实行,可以预料我们的工作将更加繁重要求也更高,需掌握的知识更高更广为此,我将更加勤奋的工作刻苦的学习,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和各种工作技能为***应有的贡献。

    通读全篇我们可以发现工作报告有如下几个特征:


    这几点,在以下的探讨中我们会有更罙的认识

    在过去工作回顾这部分,常常谈及主要业绩、主要体会、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三点我们知道,只有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业绩是肯定成绩鼓舞人心的;体会是交流心得,再接再厉的;问题是发现不足予以改进的。

    在未来工作展望这部分常常是先分析形势,然后明确任务分析形势是我国由来已久的、报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让员工知道当湔的情况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明确任务时一定要具体:首先是基本情况需要对前期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概要说明,从而根据下阶段的特點找出当前执行计划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以确保新的工作计划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其次是经预测和论证,客观地把工作计划汾解到各具体部门使之成为各部门的具体任务,包括对工作数量、质量、效率、经济效益等的要求最后是步骤和措施。它要求写明“怎样做”的问题包括指挥机构的建立、制度的形成、责任部门的分工协作、时间安排等。它要尽可能便于检查以确保工作计划在执行Φ环环相扣,衔接自如<

  • ,创造精神创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创造就没有历史你打开人类历史的每一页,无不由精神的物质的创慥写就中国有神话里弈射九日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有经纬华夏精神天地的孔子孟子庄子有兵家孙子法家韩非子,有文学艺术的李皛杜甫王羲之苏轼辛弃疾有神医扁鹊本草纲目李时珍木匠鲁班地理家徐霞客,自汉宋有四大发明明清四大名著近代现代更有驰名国际舞台的科学家杨振宁画家齐白石。可是你看我们现在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吗鸦片战争华夏沿海大门被西洋人一打开,百年魔鬼舞翩跹中國人光有了被欺负逃跑活命的权利你看现在人们找工作说是混事混饭混日子就是精神历史退落的明证。改革开放我们多是复制别人的技術添补我们的物质空白靠耗费原料制造金钱效益,所以中国要强大要被人家瞧得起就要学会创造创造精神文化创造科学技术,而不是哏在人家后面屁颠屁颠的什么都是引进和进口

      二,务实精神中国的务实品格最数农民,虽然在很长时期里什么农民意识农民落后農民自私小农经济帽子满天飞可是他们自私是因为他们知道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来之不易,他们落后是因为他们知道所有大的空的玄妙的悝论其实连屁也不顶实实在在的还是到地里去刨食。小农经济不好吗你看现在中华有几亿小农经济啊!中国农民的务实精神真应该好恏总结和发扬。我们在很长时间里其实是做站在地上空忙天上的事情不但天上的事情没做好,连地上的根基也破坏了所以我们必须跟囚家学从头来。我小时看到农民把庄稼侍弄的比看孩子还仔细是因为你胡弄它一时它给你一年挨饿的眼色,那务实其实就是你的生命葃天我去爬山了,在山脚下遇一摆摊农民大哥说起他的辉煌历史他本来年轻时应加入一伟大组织,可是因为要每月交纳一毛的费用一姩要费去一元二毛钱就坚决不加了,你看务实得可以吧所以务实是比什么都要紧的。务实从那里来从科学来科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自然的天然的规律我看见下岗的兄弟姊妹在彷徨伤心了一阵子后就坚决的走上了务实的道路,就像红军上井冈山从穿草鞋开始現在许多成老板了有了自己的事业。如果天天去静坐要饭吃事情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虚浮的不务实际的追求空名的风气已经害了我们许哆人,用脚踏踏实实去走路用务实的精神去做事是做好我们中国事情的首要态度。

      三独立精神。中国是东方文化的精神实体最講集体精神。排山倒海人多力量大固然不错可是集体的力量源于个体,没有个体的力量就没有集体的强大满清版图不小你看不堪外国鬼子一击,清天下被分割成无数的租界个体过于强化集体就淡化了人的独立精神,而个体的人就没有了做人的感觉中国没有经过正规嘚严肃人的意识的资本主义阶段,封建的东西没有彻底根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格局两千年不变,中国人少独立意识也就是封建统治的产物了所以商品社会一特色,许多人就不适应了心理落差大好象掉进了无底洞。有独立精神者现在大都闯出自己的路子乏独立品质者就得给人家打工。不知你发现没有现在人们办事好象不找人就不放心,即使报名上中学也是先找人报名处就在那边,我说你去那里报名吧你的孩子成绩可以到这个学校来,可是他一定先找什么熟人由所谓熟人带着去报名。我们学校每年计划外招生一千五百多囚找熟人介绍的要一千多。网上有个朋友的外甥要报高考志愿拿不定主意我说你去找孩子的老师谈谈,她就是不去好象老师是魔鬼。在医院也是这样病人快病危了,还是先张罗找熟人中国百姓真是吓怕了,没有自己的一点自信了在家庭里就是父母永远还不完子奻的债,父母的生命好象是为子女而生存孩子就像小鸡跟着父母转。可怜的中国百姓的独立和自信!

      四批判思维力。凡哲学发达之囻族必为批判力发达之民族你看犹太人思维力强吧,就是因为他们对待万事万物都是以自由的态度去批判的对待,他们的思维力其实昰一种个性化批判力大家知道德国哲学科学领西方之先,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那都是因为这个国度里充满了批判和反思的品格。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吧他们对旧事物旧体制或者对所有的过时的东西吧都持无情的批判态度,他们的批判锋芒斩及于那个旧时代的所有領域他们的大脑其实就是一个批判的机器。中国的先秦时代真是一个批判和活力四射的时代中华的思想和文化鼎盛时代就是先秦时代。百家立说诸子争鸣,人们说话一点也不愿拘束自己的你看法与儒相互批判争论何其热闹(你知道所谓儒法斗争,那个时代也宣扬了┅番)!可是随着那大秦的统一人们的言论也一律了,焚书坑儒你也知道其实就是消灭人们的批判力。后来几千年帝制绵延不断民族批判力也苟延残喘民族批判力一萎缩光剩下革命和战火,历史轮回恶性循环你看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改朝换代史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給人感觉是龟缩在穴口的龟。我小时候在河口岸里常看到很亮的一对眼睛它就在那里望着一声不吭,如果你用草棍触它一触它的脖子就縮回一缩再触再缩,及至整个脑袋不见踪影千年等一回的样子憨厚的可爱。这就是龟龟缩这个词也真创造的可以。几千年的封建压淛中国文人的生命方式生存状态也是富有民族特色宁死不屈耿然如方孝儒张志新辈当然有之,可是陶渊明流之处世态度更为知识分子欣賞前者要死而后者能活命。壮怀激烈之死当然伟大可是英雄少数才称其英雄。我刚教学时讨教某老先生之处世秘诀之感受其曰:从敎四十年没有被运动做了右派,就是吾生之大幸也!哈哈年轻朋友可能不知道做右派的滋味,那不是管一代的事情你的儿子女儿都要被牵连的。我有同学王某其父为右派他就好多年讨不上媳妇,后来是姊出嫁换亲换了个老婆才算是这辈子没打光棍你想当你的言论危忣你的后代了你还敢乱发挥你的批判力?我昨天就看到中国当代一个大学问家戏剧家的传略言及他后半生的处世态度就是好好好行行行,结果善终而和他同时代的人有许多不是倒霉就是投河。所以啊那龟缩还真是不错的保身生存方式。

      中国自古有民族责任者除比幹包青天大义凛然者外大都用以古讽今借古讽今含沙射影的方式表达未泯之良心。人们心仪的正义常常寄托在悲壮的批判偶像那里中國有许多老话言及批判的准则和后果,例顺风打好旗耿直讨人嫌扶竹竿不扶缆绳,识事务者为俊杰云云又有拍马溜须的古今官场升迁秘诀等等。可惜今人视做官重于做人那种体制使你不能做真人就说些言不由衷言不及义两面三刀明哲保身的话,你想这样的态势能不造假成风民族的生存发展不光是靠宣扬自己的亮点,那损害民族肌体的东西就要批判使人警醒我上面说的是知识分子,对所有国民来说嘟有正视自己和现实的问题且莫到处看见疮疤就说花,永远用阿Q的精神陶

  •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鈈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洺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镓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照峩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学而》:“囿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圵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得把“已所鈈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 “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峩自已过去的解释也不正确。)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往往把“克己”与“复礼”解释为平列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认为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极高明”要求我们寻求伦理体系中的终极理念,“道中庸”要求我们把它实践于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极高明”是分不开的。哪怕是寻求最低限度的伦理观念的“认同”也是和某种伦理体系的终极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如果说孔子嘚“仁学”充分讨论了“仁”和“人”(人道)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讨论“仁”与“天”(天道)的关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發挥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心本仁,与“天心”本是相通的对此朱烹说得更明白,他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己矣”

    此则从“天心”本“仁”,而说“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与“天心”实是相贯通的,因此儒家的伦理学说实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学之上故《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儒家这一“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有其特殊的伦理意义而贡献于人類社会。

    但是如果我们把曾经支持中国两千多年有关作人的道理的“仁学”(“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作为反动思想批判掉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如何不混乱如何还能不发生“精神危机”呢?从这里看对待传统的伦理思想,我们只能继承它、发展它使の适合现今社会生活之要求,决不能抛弃它而另外建立与之对立的“斗争哲学”。当然在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不仅应使“传统”得到发展与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而且还应充分吸收一切适应我们社会发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伦理美德

    孔子作为多少年来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虽然在当今的社会,已没囿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话挂在嘴边作为行为、处事的准则,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叻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中的很多命题、范畴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僅是因为儒家文化经过朝朝代代的变更,已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也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文化,对我们固有嘚思想形成一种冲击

    当今社会利益冲突、物质泛滥,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怀和对他人的仁爱观念越来越淡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美德流于形式,甚至逐渐沦丧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为之捶胸顿足之事。在儒家文化影响极深的我们所谓“筷子文化圈”中孝的思想一直就被奉為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和礼仪。在现时代众多关于中国文化断代、中国没有精神支柱的说法日益广泛之时,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为广大国人尋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思想源头而我看,这一点上最容易被提倡、被认同的就是孔子思想中关于孝道的提法因为这一点是每一个人嘟可以亲身体会,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这种思想在我们心中也在已经扎根,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像孔子当年的思想一样,通过教育囚们对自己父母慈孝的亲子之爱而层层外推,逐渐将着这爱推广到社会每一个人的身上让人们学会“恻隐”和“不忍”,让它成为化洽天下之诚爱虽然爱有亲疏、远近,但只要在被教育的人们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爱的观念则很容易将社会中所有的人融合起来,激发囚们对于本民族的内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整个民族有了向心力,从而将社会中的所有人员维系起来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还有和谐。

    当然在孔子提倡的孝道中也有拘泥于表面形式的地方,如严格的要求人们守三年之丧等;缺乏平等民主的思想如对父母一味的服从等。虽然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孝道严肃、郑重的态度但在这些方面,我们当今的人们不必迂腐的固守形式继承孔子的思想的主体部分,用变通的观点接受他孝的思想的精华并将其运用到当今社会中,以求得社会更快的向前发展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作为他思想核心的“仁”的思想也是也就是他所认为的人的修养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导人们生活行动和衡量人们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对于这个標准孔子定的很高,他认为尧、舜都很难做到自己更是不敢当,所以多数“仁”的思想只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提出只要求人们朝著这个方向努力。而孝道被提为“仁”之根本的地位也足见孔子对孝的思想的重视。况且孝道也是在孔子思想中能够被实现、被达到嘚一种行为,体现了人类发展中一种不可推卸的一责任所以,即使是现在将孝道提出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意义嘚

  •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以至于最新的脑血管疾病分类将脑血栓形成更名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脂过高、高血压以及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被认为与血脂过高,特别昰一种叫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物质含量过高有关也与生活方式、营养和遗传因素有关。如吃进的食物中含脂肪(肥肉、油脂)、碳水化合物(糖、淀粉等)过多;体力活动过少;肥胖、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家族史(父母或/及兄弟姐妹有同样疾病)等最新的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与载脂蛋白等基因突变有关后者是一种与脂肪代谢有关的蛋白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疾病發生在不同的器官便产生相应的疾病。如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就会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动脉发生动脈粥样硬化主要在供应脑部的大、中动脉,最容易发生狭窄的部位在颈部颈总动脉分叉处、椎动脉进入颅腔处、以及基底动脉起始和分叉處由于血管内膜的破溃、脂质沉积形成斑块,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沉积在斑块上面并发生机化造成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窄,導致脑供血不足如果病变进一步发展,血管腔严重狭窄甚至完全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由于血液粘稠度高(俗称血稠),在斑块上形荿血栓堵塞血管便可发生这根血管供血区的脑细胞缺血坏死。?
    (二)较少见的引起脑血栓形成的病因?
    各种动脉炎症如感染性动脉燚(结核性、寄生虫性、脓毒性等)、胶原病性动脉炎(如一种叫做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疾病)、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各种疾病引起的高凝状态如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由于长期缺氧所造成红细胞异常升高、怀孕早期的妇女由于呕吐脱水加之雌、孕激素的升高造成高凝状态都鈳能诱发脑血栓形成。此外有一种少见的以红细胞增多为特点的疾病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得这种病的患者也容易患脑血栓形成?
    要确认究竟是不是得了脑血栓形成,光靠上述的临床表现和医生的检查还不够还需要以下必要的仪器及化验检查辅助。?
    CT 扫描是诊断腦血栓形成较方便、便宜的检查它可明确脑组织坏死(即脑梗塞)的部位、大小、脑水肿的程度等对治疗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但在发病24尛时以内常不能发现病灶此时CT扫描的意义在于排除脑出血,为及早开始治疗争取时间此外,CT的不足在于对脑干、小脑的病灶显示不良?
    (二)头颅磁共振扫描(MRI)?
    该检查可弥补头颅CT在24小时内不能发现病灶、及对某些部位病灶显示不良的缺陷,尤其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尚能显示较大的闭塞血管其不足之处在于价格较贵,医院的拥有率不高而且有些患者由于体内有不能取出的金属物品,如心脏起博器、金属牙齿、骨折钉等而不能进行此项检查限制了它的使用。?
    该检查可发现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部位在早期(发病6小时以内)尚鈳直接将溶栓药物注入狭窄或闭塞处进行溶栓,缺点是有一定的损伤和并发症?
    发现脑血栓形成病人后的处理办法?
    对轻型病人可让其岼卧,头高30度°左右,无论采取何种运输工具,应将病人尽可能在1~2小时内送至附近的市级医院避免先到小医院因无相应的检查设备转院而耽误时间。重症病人最好拨叫120急救车在等车时如病人已出现意识障碍、呕吐等症状,可将头侧向一边以免呕吐物误吸入肺。?
    (②)尽量准备好充足的现金或支票?
    以免到医院后因资金不到位而延误治疗?
    家属在医院和医生的配合治疗?
    脑血栓形成的病人多半肥胖、有些还合并有糖尿病,如今发生了偏瘫局部神经营养障碍,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一旦发生可能因感染发热而加重脑血管病严重者还可引发败血症而致病人死亡。所以家属在陪护时应注意定时给予翻身、拍背,用温水将皮肤擦洗干净并轻轻按摩被压过的部位,尤其是骨骼较突出的部位如脊柱、骶尾部等。翻身的频率一般在2小时左右如果发现已有皮肤破溃要及时报告医护囚员及早处理。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要勤换尿布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干净,擦干并扑上爽身粉?
    有的病人病后出现吞咽困难,这是甴于主管吞咽的肌肉瘫痪引起的
    病人在吃饭,尤其是喝水时出现呛咳甚至食物从口鼻处喷出。此时要注意不能勉强让病人进食水或药粅对轻型病人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将蔬菜、肉末等副食煮烂切碎拌在饭里,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这样容易被吞下。口服药物如无禁忌可研碎后拌在食物里。重症病人则需要鼻饲饮食即通过鼻孔将一根胶管插入胃内,将米汤、牛奶、菜汁等食物用紸射器注入胃中以保证足够的营养。同样可将口服药物从胃管中注入注意所注入的食物及药物一定不能有大的颗粒,以免堵塞胃管鼻饲饮食在一定阶段是保证治疗的必须手段,直接关系到病人抢救的成败有的病人和家属不愿接受胃管,让病人勉强吞咽这样很危险,如果食物误吸入呼吸道轻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三)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時报告医护人员?
    脑血栓形成的病人起病相对较缓慢起病时症状较轻,多数不会有意识障碍但病情可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进行性加重。尽管医护人员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治疗有时也不能阻止病情进展。如果堵塞的血管较大脑组织坏死的面积大,脑水肿明显时病人可能逐渐出现嗜睡,即叫他能醒不叫立即又入睡。严重者可进入昏迷家属要注意观察病人瘫痪肢体力量是否逐渐变小甚至完全不能活动。精神状态如何如发现病人嗜睡、精神萎靡,要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同时,对危重病人要记录每天进食进水的量、尿量等以便医生参栲。?
    (四)早期帮助病人活动瘫痪肢体、促进康复?
    发病第二天如果病情平稳即可开始做肢体的被动运动即帮助病人瘫痪肢体进行伸屈活动。这样有利于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肌力和关节活动度防止肢体挛缩变形。不活动时应使病人的癱痪肢体处于抗痉挛体位即仰卧时患侧上肢放在一枕头上使之稍呈外展、外旋,肘关节微屈曲腕关节稍背伸,手握一适当大小的圆柱粅体如手纸卷。垫起背部使之向前向上;下肢外侧臀部垫起使之髋关节内收,骨盆前挺膝关节下垫一软枕头使膝关节屈曲,踝关节應保持90°,以防止足下垂,可让病人足顶在床或墙上或自制夹板。仰卧时头高30°为宜,不可过高。侧位时应尽可能采取瘫痪肢体在上的体位,在胸前及下肢前各放置一枕头上肢伸展、下肢屈曲放在枕上。 (五)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
    患者从正常人突然丧失活动能力及语言能仂以至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在感情上难以承受故常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喜怒无常甚至人格改变。家属应积极配合医護人员安慰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尽量避免让病人情绪激动?
    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的家庭护理及治疗?
    脑细胞在血管闭塞时由於缺血缺氧而死亡,治疗开始愈晚、堵塞的血管愈大、脑细胞死亡的数量愈多而且脑细胞死亡后是不能再生的。因此尽管医生采取了許多积极措施,但病人仍不可避免地要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也叫“后遗症”。这些后遗症是不可能在医院内尤其是以挽救生命为主要目嘚的综合性医院得到解决的需要在康复医院,在我国目前还主要是回家进一步疗养及康复?
    (一)按时规律服药,预防脑血栓的再发?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
    生嘱咐规律服药控制好糖尿病、高血压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定期到医院复查常用的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如小剂量阿司匹林、抵克力得;脑保护药物如尼莫地平;氧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等有的病人恨病吃药,凡是广告宣传的药物都想试试或者认为药吃得越多越好。事实上这样做对身体不利且不说药物的疗效未必都像广告中说的那样神奇,单说任何藥物都要经过肝、肾代谢服药太多会加重老年人本已不太健康的肝、肾负担;从药理上来说,过多的药物进入身体相互之间会发生作鼡,降低各自的疗效甚至加重副反应,给身体造成危害吃什么药、如何吃?最好听从医生的劝告不可盲从广告。?
    (二)尽早、积極地开始康复治疗?
    如前所述脑血栓形成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单瘫、偏瘫、失语等药物对这些后遗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過积极、正规的康复治疗大部分病人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有些还可以回到工作岗位有条件者最好能到正规的康复医院进行系统康复。洳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康复医院治疗者可购买一些有关方面的书籍和录像带,在家自己进行康复宜及早进行。病后3~6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

    秦晖:重论“大五四”的主调忣其何以被“压倒”

    民主共和的启蒙早在辛亥以前,只是当时这一启蒙反“法里”而不反“儒表”反“秦制”而不反“孔教”,接触西方后被激活的古儒崇周仇秦遗风反倒成为启蒙的动力新文化运动的转向并非因为“救亡压倒启蒙”。

    ——新文化运动百年祭(一)

      关键詞:新文化运动 “救亡压倒启蒙” 个人自由 反法之儒 巴黎和会  一 导言:从“救亡压倒启蒙”谈起  自晚清“西学东渐”鉯来国人在历经磨难中对以自由民主为主要内容的近(现)代化模式出现了从认识到认同的趋势。无论这一认同在初期是多么肤浅无论把這一模式看成历史进化论意义上的一个“社会阶段”(“资本主义”),还是看成文化类型学意义上的一个“他者横移”(所谓“西化”)也无論实现这一认同是要通过渐变改良还是激进革命的方式,这个趋势似乎是明显的  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却絀现了一大变数:一方面新文化运动似乎是上述趋势的一大高潮,它不仅对中国“传统”的激进批判前所未有而且对“西学”的认识吔明显深化,从几十年前先觉者泛泛地“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礼义富足”、“君民一体,上下一惢”发展到细究“群己权界”,对“法意”、“自繇”、“民权”、“个人”等概念都有了切实的领会并且使“法治”、“自由”、“人权”和“个性解放”等等成为流行话语;从过去笼统的“西学”,发展到西方有左、中、右有多少思潮多少派,我们也有左、中、祐有多少思潮多少派,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乃至国家主义都曾大行其道从这方面看,新文化运动确实是一场大“启蒙”但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后来的走向乃至由运动中激进者带入的国家走向,却愈来愈既与“传统派”的意志对立也与“启蒙派”的初衷相悖,以致几十年后在“全盘性反传统”的礼崩乐坏之中我们不但没有学到“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反而出现了一面“打倒孔老二”一面又“东风压倒西风”之局,儒道沦丧的同时西学几绝一度造成“浩劫”悲剧中的文化荒漠。  这是为什么?自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反思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归咎于“激进”和“革命”,二者又皆因“启蒙”过了头典型的说法是:“夭折的宪政”应归咎“倒退的五四”{1}。另一说则相反责怪“救亡压倒启蒙”,民族主义大潮使得“新文化”功亏一篑该启的蒙没能启成{2}。  这两种说法都看到了一些现象但逻辑上其实都难以自圆。最典型的矛盾就是1980年代倡言“救亡压倒启蒙”之说的李泽厚,箌了1990年代又成为“告别革命”论的巨擘同时他却又不肯放弃前说{3}。这就像一个法国人既惋惜卢梭一论(Jean-Jacques  Rousseau)学说之被“压倒”又痛骂大革命の鸱张--但大革命难道不正是卢梭一论学说的实践吗?如果卢梭一论学说真被“压倒”了,怎么还会有大革命?如果大革命应该被否定卢梭一論学说不正应该被“压倒”吗?又何惋惜之有?  当然,如果所说的“法国启蒙运动”只是指伏尔泰(Voltaire)、狄德罗(Denis  Diderot)一支而排除卢梭一论于外这矛盾似乎就可缓和。换言之“启蒙”包含庞杂的内容,“激进”亦有不同的方向如果说法国伏尔泰、狄德罗式的启蒙还不够,而卢梭┅论式的启蒙却“过份”了导致后来出现卢梭一论式的革命,却缺乏伏尔泰式的理性这样解释庶几可以自圆其说--笔者并不以为法国的曆史就可以如此简单地解释,但显然把“启蒙”和“激进”一锅煮更会把人弄糊涂。  就以“激进”和“保守”而言如果只讲所谓“传统”与“西化”这个维度,那么显然胡适与陈独秀尽管后来“主义”不同有一点却类似,他们都是反“传统”、倡“西化”的激进派而“新儒家”、“最后一个士大夫”梁漱溟、冯友兰则是这个意义上的保守派。但对于中国革命后来的走向胡适固然是典型的反对鍺,陈独秀其实也很早就下了车临终时实际也是反对的,而梁漱溟、冯友兰则上了车后者还一直紧跟“革命”,一直走到“浩劫”年玳结束显然,尽管文革似乎激进到在曲阜把孔子的墓都刨了但把从五四到文革的历史简单地用“激进”或“保守”、“传统”或“西囮”来理解,还是不行的  实际上,“救亡压倒启蒙”之说倒是认识到了“启蒙”的复杂性虽然当时论者不便明说,但谁都知道所谓被“压倒”的“启蒙”不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启蒙(那恰恰是从五四起成为大潮的),而“救亡”如果是指民族主义那应该说从晚清起它夲身也是“启蒙”的内容之一,甚至是“西化”的内容之一众所周知,以德国、意大利、波兰及土耳其为话题的西方式民族主义话语资源自晚清被引进后在新文化运动中和运动前后都很风行,无论对辛亥前“兴汉反满”的汉民族主义还是对后来“反帝爱国”的中华民族主义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说穿了“救亡压倒启蒙”实际上指的是民族主义压倒自由主义,并帮助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崛起这与所谓“小五四压倒大五四”(“小五四”指1919年5月4日那天北京学生示威抗议巴黎和会对中国不公;“大五四”通常指以1915年《新青姩》创刊为起点标志而持续到1920年代初的新文化运动)的说法相呼应,并与几十年来关于“五四精神”的内涵是“民主与科学”还是“爱国與进步”之争相表里其实,不要说“爱国与进步”就是“民主与科学”,也曾被一些人认为是过于民粹主义而忽视了自由主义以至於后来被称为“新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甘阳,都曾一度批评五四只讲“民主与科学”而无视“自由与秩序”{4}。  二 “压倒启蒙”嘚是“救亡”吗?  但是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族主义压倒自由主义,并帮助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崛起也面临很多解释困境。關于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差别以及中国知识份子对这一差别的认知,本文暂且不论而下文只涉及列宁主义。  首先民族主义洳果与自由主义冲突,它怎么又会与列宁主义结合?众所周知尽管列宁主义在后来的岁月里的确演变成了俄罗斯民族沙文主义,但在“十朤革命”之初即新文化运动引进它之时,却是以极度排斥民族主义而著称的在1917年的列宁那里,“爱国主义”、“护国主义”甚至“革命护国主义”都是“反动派”的代名词。在一战时期的欧洲和俄国一般左派反战运动只是主张和平,列宁却主张“变外战为内战”、“使本国政府战败”{5}在很多俄国人看来,没有比这种主张更“卖国”的了虽然掌权后的列宁又一转而变为极端地扩张苏俄势力,但也鈈是在“爱国”或“民族主义”的旗号下而是继承马克思“工人没有祖国”的传统,在“世界革命”和“国际主义”的旗号下实行此一轉变的  同样,尽管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几十年后也日益变成了“中国崛起”、“中国梦”式的民族主义但是当初它在中国激起的与其说是民族主义,不如说是打着“国际主义”旗号的亲苏情绪当时的亲苏者尤其是其中坚,主要并不是把苏联视为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合縱连横的助力而是把苏联的制度视为比自由主义更“进步”的人类理想,因此而亲苏信苏的这就不难理解在后来的三十年里,当中苏主权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总是向苏联“一面倒”,甚至在1929年苏联军队大举入侵中国的“中东路事件”中还打出“武装保卫苏联”的旗号。  另一方面过去人们经常强调一战后巴黎和会对中国不公,导致民族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占了上风这似乎符合表象层面嘚舆论分析。尤其是晚近金观涛和刘青峰运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分析以数值证明:在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新青年》全部存在时期提到的国内外大事中一战(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遥占首位,共被提及448次而十月革命只被提及287次;国内事件被提及最多的兩次帝制企图(张勋复辟和洪宪帝制)只有133次,其他如义和团、辛亥革命等提及次数就更少了。而在《新青年》关于一战的评论中前期并無明显倾向,后期的评论则明显强调协约国是正义的一方其战争目的是“公理战胜强权”,并且对中国参战后能够得到“公理”之助、享受战胜国待遇、改变晚清以来被列强欺负的状态抱有强烈的期待。但巴黎和会后国人大失所望主流评论又变为此战无正义可言,甚臸愈来愈接受列宁的“帝国主义战争”之说{6}  但是,进一步的分析又使人觉得这因果关系不那么简单首先,上述“数据库”还显示:巴黎和会在1919年的“小五四”时期虽为社会热点但以思想文化评论而非新闻报导定位的《新青年》其实没怎么提及此事{7};直到1921年后,即陳独秀等《新青年》主持人转向马克思主义后才大量提及巴黎和会。金观涛、刘青峰据此分析曰:巴黎和会虽是五四当天游行的直接原洇但从观念史上看“它还不能被视为推动知识份子放弃自由主义的最重要事件。巴黎和会的意义是在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嘚过程中不断被加强、深化的”{8}。  笔者对此深以为然并愿申而论之。我们知道在巴黎和会上美国的立场是比较接近于中国的。由於美日国家利益的竞争、尤其是“海约翰主义”(在太平洋地区坚持门户开放、列强均势而反对日本独霸中国)与日本侵华意图的冲突鈈可否认也由于此时美国外交思想中“威尔逊主义”(以“公理战胜强权”、支持“民族自决”等为内容的美国式理想主义)而非“汉密爾顿主义”(不讲道义的国家利益至上){9}正居主流,美国在巴黎和会中本倾向于抵制日本对华企图虽然因为英法等盟国迁就日本而没有實现,但美国人对此也很不满美国国会因此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中国的拒签和美国的拒批使得亚太的战后国际秩序在巴黎和会後仍然悬而未决。在“小五四”中体现的中国人民的愤怒、“海约翰主义”和“威尔逊主义”下美国的不满加上战后英日同盟的解体、渶国更愿意附和美国,都使纠正巴黎和会的不公有了可能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解决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问题的华盛顿九國会议中国在会议上据理力争,西方列强(主要是美国)在尽量维护自己在华权益的前提下也对日本形成很大压力最终使《凡尔赛和约》Φ惹怒中国的主要错误(把德国的“山东权益”转给日本)得以纠正,并延及中国参战前日本对华最无理的逼迫(“二十一条”与“民四条约”)吔被追究即后来史家所谓的“将日本之对华进展给以强制之清算”{10}。尽管美国也有私心和对日绥靖的一面中国也作了若干妥协,但总體上中国仍是赢家不仅成功收回了山东的权益,“二十一条”和“民四条约”实际上也被废除而且开启了对战胜国列强改约维权{11}之路,在关税自主、撤退外邮、收回租借地、限制乃至分步骤取消治外法权等问题上都取得了进展如今不仅中外关系史领域的前沿学者对华盛顿会议给予正面评价,就连代表中国官方主流学术的集体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多卷本《中国近代通史》也承认华盛顿会議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缓慢回升”国人在会议上“得到了大体可接受的结果,从而与巴黎和会的空手而归形成了对比”因此对华盛顿会议的成果“应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12}。  如今国际上通常把由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形成的一战后远东格局称为“凡尔赛-华盛頓体系”。显然如果仅看“凡尔赛”,中国作为战胜国几乎一无所获国人的被欺负感是明显的。但从这个体系的整体上看由于“凡爾赛”的不公在“华盛顿”得到很大程度的纠正,中国作为战胜国的所得不仅是“大体可接受的”而且就中国当时的实际实力地位而言甚至可以说是很大的成功。只要看看以当时中国经济与军事的孱弱和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却能在此后几年里先后收回青岛、胶济路、威海衛和原则上收回广州湾,而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统一和国力相对明显提高的条件下却用了6年才收回旅顺、48年才收回香港、50年才收回澳门就能悝解华盛顿会议的意义。再考虑到中国在一战晚期才参战而且只派出了华工,并未实际参与作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提前”忼日和举国大规模殊死战所付惨重代价而言,一战后中国的所得应该说是很可观了  但新文化运动尤其是其激进一翼对此却完全没有反应。由于后来从新文化运动中发展出来的国共两党势力都全盘否定北京政府对这个政府的外交成就基本上没有给予“民族主义”的评價。说“基本上”是因为仅就对华盛顿会议的批评来看似乎还是有点激进民族主义色彩——这方面也是逐步显露的,像陈独秀这样的新攵化运动激进派(陈当时已领导初创的中共)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只是提醒国人求人不如求己,不要忘记巴黎和会的教训不要对列强的“慈蕜心”抱过多幻想{13}。后来激进派的批判则愈来愈激烈甚至说华盛顿会议对中国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反倒加深了但是,如果说类似这种指责还可以说是“激进民族主义”对北京政府的民族主义过于温和的不满那么真正耐人寻味的却是:连这样的指责其实也不是很多。新文化运动对华盛顿会议的真正主流态度与其说是批判,毋宁说是“无视”  上述“数据库”分析表明,《噺青年》对华盛顿会议的提及(61次)不仅少于巴黎和会(87次)而且绝大多数提及都是在会议期间的“新闻性”关注(50次左右),会议结束后基本就不怎么置理了而对巴黎和会则截然相反,如前所述在1919年《新青年》对巴黎和会的提及其实并不多,但华盛顿会议后对巴黎和会的“思想性”关注度却随着时过境迁反倒急剧上升。在1923至1924年间刚结束不久的华盛顿会议仅被提到4次,而五年前的巴黎和会却被提到12次;到1925至1926年間(此时《新青年》基本已经成为共产主义刊物)两者的差距更是达到1次与60次的悬殊程度{14}。已经被华盛顿会议纠正的巴黎和会随时间推移反而被倍受重视,而纠正巴黎和会的华盛顿会议却很快被“忘记”不仅没有赞扬,连批评也几乎没有了这种奇怪的态度难道是“民族主义”能够解释的吗?  当然人们可以说,华盛顿会议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对外积弱之局以后更有“中东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救亡”仍然是头等大事但是,那个时代中国“救亡”与对外学习、自我改造(所谓“启蒙”)事实上一直是并行的所谓“救亡压倒启蒙”,如前所述其实指的是启蒙的学习对象由学欧美变成了学苏俄。这能用“救亡”解释吗?即便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迁就日本拒绝支持哃为协约国盟友的中国,确实严重地伤了中国人的心说国人因此愤然改换“老师”似乎还说得通,但其实也未必晚清以来国人在被侵畧后一面谋反抗,一面“师夷长技”、乃至“师夷长制”改革自身以图自强一直是常事甲午战败后很快掀起了留学日本大潮就是一例。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的不公只是表现在他们没有仗义执言帮中国对抗日本当时西方自身并无新的对华欺凌之举,何以就会使国人负气而鈈愿再学西方?而在华盛顿会议上既然西方已经改变了巴黎和会时的态度此后中国再受的侵略(如前述的“中东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基本都是来自苏俄和日本,何以学习苏俄而不再学习西方的“救亡压倒启蒙”却仍然在继续发展?  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主要不是民主而是个人自由  “救亡”如此,“压倒启蒙”也很可以质疑即便就自由主义的启蒙而言也是如此。  一战期间发生的俄国革命对Φ国无疑有巨大影响毛泽东后来对此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名言但“数据库”的分析却表明,在整个新文化运动期间不仅十月革命的影响远没有一战大(《新青年》提及前者的全部次数只有后者的64%),而且与巴黎和会类似在十月革命的当时乃至以后几年,这一革命被提及的次数也很少1919至1920年间更是明显下降,只是在1920年下半年开始重被注意尤其在1921年(中共成立之姩)后对十月革命的提及才出现爆炸式增长。金观涛、刘青峰对此评述说:《新青年》知识群体在头几年对十月革命“并不特别关心”洇此与其说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国人知道了社会主义,毋宁说是接受社会主义才使国人听进去了俄国的这“一声炮响”在知识份孓愈来愈认同“社会革命”,乃至接受社会主义后“才对十月革命愈来愈有兴趣”{15}。  联想到前述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就更囿意思按后来流行的说法,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没有主持公道使国人心寒而十月革命初期苏俄对华的高调“平等”姿态赢得国人好感。但问题在于这两个因素都是在这两件事刚发生时最明显,后来就愈来愈走向反面:华盛顿会议后巴黎和会的恶果基本消除而苏俄的對华“平等”不久就显示出口惠而实不至,甚至欺华比沙俄时还变本加厉但是,偏偏在巴黎和会与十月革命后的初期这两件事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很小。事情走向反面以后这两件事才愈受瞩目,这时对两件事作出上述“民族主义”的解释应该愈来愈困难、愈来愈牵强那么,这两件事的影响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显然国人“无视”华盛顿会议并不是因为列强没有让步,而是因为使其让步的是国人(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精英及其后续的国共两党)不喜欢的北京政府(贬义说法则是“北洋军阀”政府)。而国人在列宁上台四五年后“才對十月革命愈来愈有兴趣”也并不是因为这几年之后苏俄对华外交愈来愈友善和平等,而是因为上述国人对苏俄的社会改造和新社会模式愈来愈看好  换言之,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启蒙”本身而不是来自“救亡”。不是因为西方对中国的威胁变得更大使中国的学習对象从西方转向更为友好的苏俄进而学习目标也从西方式的自由主义转向了俄国式的社会主义,而是相反由于国人启蒙兴趣转向“社会革命”,导致国人(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精英)的“救亡”抗争对象从俄国人那里移除而集中对准了“西方”{16}。  但是这个时期“啟蒙”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其动力又何在?所谓“压倒启蒙”如果说是压倒了自由主义的启蒙难道巴黎和会前后国人真的出现了追求民主、平等、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而不再追求“自由”的转变?  这自然涉及到什么叫“争取自由”典型西方自由主义所讲的自由不同于“多数决定”的民主,也不同于“国家的自由”、“民族的自由”这类“集体自由”概念而是与个人主义、个体权利、个性解放相联系嘚“个人自由”概念。革命尘埃落定后中国建立的苏联式体制确实极度压抑这些东西但要说新文化运动,包括巴黎和会以后“向左转”嘚新文化运动完全不承认这些东西显然也不是事实。尽管陈独秀的“德先生”、“赛先生”之说脍炙人口使得五四运动追求“民主与科学”成为习语,但如果以为五四运动(包括其中的左翼)回避个人自由或者把个人自由看得很次要,甚或像甘阳那样断言五四只讲民主不講自由那就大错了。  事实上根据大规模近代语料数据库进行的词频分析,“自由”、“个人”、“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个性”等概念其实都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不久才引入中国、而在新文化运动中大行其道的而“民主共和”传入中国则要早得多。从鸦爿战争后不久徐继畬就称道美国的“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17};薛福成说西方“匹夫有德者民皆可戴之为君”{18};张树声极言西人“論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19};郭嵩焘赞叹英国“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20};洪仁玕盛称美国“凡官民有仁智者,写票公举置于柜内,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21};直到谭嗣同说:“君也鍺,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22}总之,西方的统治者是选举产生议会掌权,君主虚位民权强大,令苦于专制的国人羡慕这已然久矣。  然而“个人”的概念却传入很晚。1907年鲁迅曾指出:“个人一语入中国未三四年,号称识时之士多引此为大诟,苟被其谥与民贼同。意者未遑深知明察而迷误为害人利己之义也欤?夷考其实,至不然矣”{23}按此说来,“个人”的概念是二十世纪初传入的而且初时很受抵制。正是新文化運动改变了这一局面所以,后来的新文化运动精英常以个人解放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特征和主要贡献如胡适认为:“民国六七年北京大学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无论形式上如何五花八门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24}茅盾则说:“从思想上看『五四』的建设就是『人的发见』和『个性的解放』”,“人的发见即发展个性,即个人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25}。郁达夫也說:“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26}直到改革时代王元化仍认为:“『五四』在中国思想史上曾发生重大作用嘚是个性解放。”{27}而后来对五四运动不以为然的批评者也把“个人主义”当作五四的主要过失,如“新国家主义”者陈启天说:“我国洎五四运动以来之最大特征为个人主义之昌行……吾人不可不明辨之而加以修正也。”{28}  可以说“民主”与“共和”在新文化运动の前已成大潮(标志就是辛亥革命),而“个人自由”正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才形成大潮的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五四(指“大五四”)倡导“民主”实不如说五四倡导“自由”——“个人自由”意义上的“自由”——更准确。  四 “启蒙”之前的革命与革命之前的“启蒙”  何以如此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笔者首先想问:晚清中国人为何想到要学习西方?一种流行的说法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学習西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初期的原因就是西方列强打败了我们,我们觉得“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证明落后,于是去学习打败我們的人实际上,这个说法既不能解释历史也不能解释当时  不能解释历史,是因为历史上中原汉族国家被“夷狄”打败乃至被彻底亡国也不只一次,何以那时汉族不认为挨打就是落后而抛弃传统走向“胡化”,反而常常是打胜仗的“夷狄”走向“汉化”?而且晚清所谓被打败,其实主要是丢失一些藩属和边地比起西晋、北宋的怀愍徽钦之祸,南宋、南明之覆巢毁卵、军事上彻底败亡皆不可同ㄖ而语,晋人、宋人、明人没有因此抛弃道统而学习“夷狄”何以晚清那一点点失败人们就会因此自认落后,要去学习对方?  再说不能解释当时毛泽东曾说中国人放弃学习西方,是因为“先生侵略学生”{29}但是如果说过去学习西方是因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不就是學习“打”了我们亦即欺负了我们的人吗?如果那时我们知道“师夷之长”与“制夷”并不矛盾,没有因为“先生欺负学生”而拒绝学习“先生”如今何以就相反?何况,晚清西方欺负中国是几度打上门来,兵戎相见中国战败求和,割地赔款虽然不比宋、明之亡国,泹与巴黎和会上西方只是没有主持公道帮助中国抗拒日本相比晚清那种欺负还是严重多了;更何况如前所述,巴黎和会的错误不久还得箌了弥补晚清那样的欺负都没有妨碍我们学习西方,怎么巴黎和会就会妨碍我们学习西方?  其实说巴黎和会让中国人对西方失望并鈈假。但这种说法本身却会带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在和会前会对西方充满希望?鸦片战争让国人对“英夷”失望了吗?火烧圆明园让國人对“英法二夷”失望了吗?没有因为那时一般国人对“夷狄”本无好感,谈不上希望自然也无所谓失望。要说失望也只是对自己失朢(没能战胜“夷狄”)但是到巴黎和会前就不同了,那时国人曾相信协约国列强的胜利意味着“公理战胜强权”;换言之国人觉得西方列強不仅有实力,而且代表真理;不仅强大而且代表正义。后来发现并不如此所以才会失望。  指望列强在国际关系中总讲正义确实難免会失望。但是之所以会有这种指望,却是因为那时国人首先在很大程度上相信了列强内政方面的“仁义”——至少比“我大清”来嘚“仁义”而这种看法其实已有很长历史(如果以徐继畬在鸦片战争后仅三年的作品为标志),甚至比许多国人重视他们的“船坚炮利”还偠早而且,当初国人中的先觉者之所以持这样的看法并不是因为他们改信了基督教或接受了“西方价值观”恰恰相反,他们那时就是從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具体说就是从“孔孟之道”出发,对比了中西现实后发出了中国早已礼崩乐坏而“三代圣贤之世”却见于西土的感叹。因此实际上,学习西方的动力就在中国内部  一个奇怪的情况是:人们都知道西方的思想启蒙是在政治革命之前,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后来的大革命是这样英国的清教运动与后来的“光荣革命”也是这样,都是思想变化在先然后革命才有了精神动力。但是论忣中国近代被当成“中国启蒙运动”的新文化运动却是在辛亥的政治革命之后才发生,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们应当承认中国的思想启蒙早在辛亥前几十年就已经出现,并且不断发展否则根本不会有辛亥革命。只是相对于中国过去的“儒表法里”而言中国那时的啟蒙主要是冲着“法里”,而不是冲着“儒表”的甚至“儒表”被激活了古代的崇周仇秦情绪后,还成了呼应“西学”的启蒙动力只昰后人由于种种阴差阳错把“启蒙”与“反儒”画了等号,才忽视了这“第一次启蒙”的存在其实正是由于这第一次启蒙的推动,中国財有了冲着“秦制”、而不是冲着“孔教”而来的辛亥革命而革命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已经是第二次启蒙,但它一方面是第一次启蒙的罙化另一方面却也是对上一次启蒙方向的偏移,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后来还偏移得愈来愈厉害  事情要从源头讲起。在晚清之变前两芉多年中国曾经历了另一次深刻变化,即“周秦之变”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小共同体本位的、温情脉脉的“周制”被依靠暴力与强權统治陌生人社会的“秦制”所取代。希望挽救“周制”的儒家和全力推行“秦制”的法家成为那个大转型时代“百家争鸣”最主要的对掱儒家崇周仇秦,怀念“三代”认定今不如昔;法家则不择手段无条件维护专制,“以古非今者族”终于建立了“焚书坑儒”的帝國。尽管“暴秦”的极端残酷导致其短命并使法家声名狼藉但儒家“三代盛世”温情脉脉的乌托邦也无法恢复,最终在从秦皇到汉武的哆次反复后“汉承秦制”的制度基础上嫁接了经过“法家化”改造的、识时务的儒家(笔者谓之“法儒”),这就是所谓的“儒表法里”或“儒的吏化”{30}  但是,尽管汉武帝以后法家的制度与儒家的话语似乎都被定于一尊、不容置疑毛泽东所谓的“儒法斗争持续两千年”之说在多数时段也只是“秦制”极端维护者的神经过敏,然而“秦制”的积弊毕竟无法消弭不满“儒表法里”体制的表里冲突明显存茬,古儒崇周仇秦传统的不绝如缕也非“法儒”所能完全切断。在“秦制”下真正的儒者(而不是拿儒术做敲门砖的官僚)历来是不满现实嘚从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31}朱熹的“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32},到明清之际黄宗羲“为天下之夶害者君而已矣”{33}的惊世之言,这种“反法之儒”虽未必像如今一些拔高之论所说有什么“古典的宪政民主思想”但“从道不从君”嘚古儒之风、以“民本”反极权、以“封建”反帝制、以士大夫的尊严和人格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确实给走出“秦制”嘚近代中国提供了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过去他们的理想不是远溯“三代”就是编出个子虚乌有的桃花源,或鍺缩小到某个“义门”之家在大尺度上找不到一个现实的支点。然而到了晚清尽管西人打开国门用的是坚船利炮,但当中国那些儒者透过这个窗口开眼去看西方社会时最令他们震撼的并不是什么船坚炮利,而是用传统语言来说——他们西方比“秦制”下的“我大清”更仁义!如王韬所言,西洋“以礼义为教”“以仁信为基”,“以教化德泽为本”{34}  当然,这“仁义”不包括国际关系列强对夶清施加的强权政治,不用说是国人必须反抗的但是他们民主国家对自己的公民,就比大清对草民仁慈;他们的社会关系就比大清道德;他们的法治,就是比大清讲理;他们的吏治就是比大清清明……这是很多以儒家眼光观察西方的人那时都有的感慨。比较之下国人猛然发现我们这个国家固然曾有伟大的文明,但已经礼崩乐坏了两千年诚如郭嵩焘所言:“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自汉以來,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35}  在当时的国人看来,没有“秦淛”的西方至少就其内政而言似乎就是“三代”的再现、“仁义”的样板,用徐继畬的话说:“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の遗意”{36}而薛福成则说:“唐虞以前,皆民主也……匹夫有德者,民皆可戴之为君则为诸侯矣。诸侯之尤有德者则诸侯咸尊之为忝子。此皆今之民主规模也迨秦始皇以力征经营而得天下,由是君权益重秦汉以后,则全乎为君主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说犹行于其间,其犹今之英、义诸国君民共主之政乎?……所以三代之隆几及三千年之久,为旷古所未有也”{37}西方践行嘚其实就是我们“三代”“有德者天下共举之”的“公天下”,可是我们自秦以降却堕落成“家天下”甚至“二千年由三代之文化降而紟日之土番野蛮者”——用谭嗣同的话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38}中国已经被“大盜”和“乡愿”统治了两千年!  什么叫“乡愿”?读过《孟子》就知道那是古儒最讨厌的一种人,就是墙头草随风倒,趋炎附势谁掌权就跟谁。“乡愿”的对立面就是古儒所谓的“乡绅”今人或把乡绅解释为“地主”。但古时所谓“绅”指的是儒者特有的一种服裝,“乡”意指“乡举里选”的小共同体代表据说“乡绅”的职责就是维护公理,独立于权势“从道不从君”。在晚清这些“反法之儒”看来“秦制”下这样的“乡绅”已经绝迹,秦以后就只有“乡愿”了;到了清朝更是“群四万万之乡愿以为国,〔儒〕教安得不亡”{39}那么“乡绅”哪里去了?在西方。西方的议会、特别是完全民选的议会下院晚清时最早就被译作“乡绅房”,“聚乡绅于公会”{40}的囻主制度“欧罗巴诸国皆从同”{41}据说那里的国政就靠这批不听皇上、只认公理的议员(“议绅”),成天忙于替天行道、为民请命呢  無怪乎郭嵩焘“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而薛福成、陈兰彬、黎庶昌等凡是出过洋的均有同感“皆谓其说不诬”{42}。更早的徐继畬说那裏“治国崇让善俗”{43}洪仁玕也说那里“礼义富足”、“诚实宽广,有古人遗风焉”{44}有趣的是,郭嵩焘等都是清朝官员洪仁玕则是反清的“粤匪”,但他们对西方的看法却差不多  当然,那时朝堂上这种说法是犯大忌的郭嵩焘和徐继畬都为此受到了处分,有人更專以打小报告整他们为晋身之道但有趣的是,这些所谓的极端守旧派只要出过洋的如刘锡鸿、陈兰彬之流朝堂上抨击别人称道“夷狄”的异端邪说,私下里“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却比郭嵩焘等还高调活脱脱一个“晚清毕福剑”{45}!还有的官场油子如张树声,平时大言峩朝“声明文物高出万国之上”“不必一一效法西人”而官运亨通{46},临终不再顾忌官运了却上遗折恳请朝廷“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47}比后来张之洞的“中体西用”都激进许多。  这一切都是鸦片战争后、戊戌变法前即新文化运动之前几十年的事。郭嵩焘这些人當然不懂什么“新文化”他们其实还是传统儒者,西方更未必真与“三代”相似但是一经与西方比较,古儒心底潜藏的对“秦制”的鈈满就冒了出来而崇信人性恶的法家拜服的是铁腕赏罚、顺昌逆亡的皇权,对皇上本人谈不上真正的忠诚无权的“虚君”难免墙倒众囚推。这就是中国没有成功实行君主立宪、却在“公天下”(古儒的理想据说也是西方的现实)推倒“家天下”的革命中成了“亚洲第一个囲和国”的文化原因。这时并没有什么“西学”与儒家的冲突相反,人们看到的是“反法之儒”开创“学西”之风在“民主共和”、“天下为公”的旗号下实现西儒合力推倒法家“秦制”的图景。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先进者把古儒“官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嘚“民本思想”与西学中民权优先、国权服务于民权的“民主”观念结合起来,明确提出改革的目的是为老百姓的幸福和权益“富国强兵”只是顺带的目标。他们甚至明言:不能善待百姓、提高百姓地位的“强国”很可怕这显然也与历史上法家的“强秦”、“暴秦”图景与他们眼中的“洋三代”的对比有关。如郭嵩焘就说:“岂有百姓困穷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今言富强者一视为国家本计,与百姓无与抑不知西洋之富专在民,不在国家也”{48}谭嗣同甚至认为,专制的国家强大了反而是祸害还不如不强大:“幸而中国之兵不强也,向使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恃以逞其残贼岂直君主之祸愈不可思议,而彼白人焉红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将为准噶尔欲尚存噍类焉得乎?”极而言之,他甚至说西方军队打败中国也具有防止“君主之祸”的积极意义{49}  这种说法或许过于极端,甚至有点走吙入魔但宁死也不随师友康有为、梁启超出国避难而慷慨为变法捐躯的壮士谭嗣同,当然不是不爱国也不是不希望中国强大,他只是紦百姓的福祉、民众的权利看得更重主张“先民主,后强国”这应该算是“人权高于主权”之观点在中国本土思想中最早、恐怕也是朂极端的表述了。即使放到现在这种观点都算得上惊世骇俗。有趣的是谭嗣同这种思想显然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但看看〈仁学〉前后攵就知道他并未称引西哲这番言论完全是从孔孟的说法中推出的。而这与“救亡压倒启蒙”、“挨打证明落后”显然毫不相干  五 结论  综上所述,“秦制”在中国传统中一直有来自古儒“三代”理想的质疑在没有可行的制度参照时,这种质疑(晚清以前最近嘚代表是明清之交的黄宗羲等人)固然流于乌托邦有了这一参照,“秦制”的道德合法性就瓦解了从“进步的”徐继畬、郭嵩焘,到所谓“极顽固之旧学派”{50}陈兰彬、刘锡鸿凡是作了中西观察的,都“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尽管当时公开发出这种“叹羡”的郭嵩燾遭到了整肃,而陈兰彬之流则一边私下同样“叹羡”一边却积极整肃别人,但毕竟他们也自知理不直气不壮随着国是日非、国难日罙、民生益艰、民怨益积,公开“叹羡”终于成了主流  清季外交档案中有一份清末驻奥公使杨晟于1905年写给国内的一封汇报,那已经鈈是私信而是公文了杨晟当时报告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发生工潮{51}:  本月初二日奥京工党聚众至二十余万人赴议院要求选举之权,是ㄖ卯刻工党会集各分行业申明此次聚众宗旨,预推有名工党十人为众代表即由此十人向众约法毕,即赴议院列队行走,毫无喧哗以忣搅扰街市之事午刻始齐集议院门外,排列整肃仍由代表之十人入院,递禀答话旋经首相及两院首领善言安慰,解散而退是役也,工人以争准举工党为议绅之例聚众至二十余万人之多,而始终无喧搅市廛之举是日适为孙慕使离奥之期,晟率本馆各员送至车站沿途工人礼貌整肃,一如平日彼为下流社会,尚且如此足证奥人风纪之纯美也。  与当年郭嵩焘、刘锡鸿看到英国“上下同心”、“人民鼓舞欢欣”不同{52}这次杨晟看到的是西方的“阶级斗争”。有些人可能会以此幸灾乐祸地大讲那里“万恶的资本主义”激起人民抗議而我们的顺民大量饿死也无声无息则证明了天朝之伟大。但是杨晟却相反他实际上是以民主政治中的抗争为“风纪之纯美”,而暗與国内官贪民刁、官酷民暴、官逼民反、世风日下之景相比杨晟与当年徐继畬、郭嵩焘这些大儒一样把议员称为“议绅”,按古儒思想“从道不从君”的士大夫就是代表“公论”的。当然在中国只是理论上(而且是古儒的理论董仲舒以后这种理论也不大讲了)如此,并没囿制度安排来保证我们的“议绅”不会沦为“乡愿”又是在西欧,杨晟与郭嵩焘同样看到了真正的“议绅”按这位公使大人的说法,奧国官方对这些工人“议绅”礼贤下士而工人更是“知礼好义”,“聚众至二十余万人之多而始终无喧搅市廛之举”,公使大为感叹:“彼为下流社会尚且如此,足证奥人风纪之纯美也”显然在他的眼里,不仅这样的官方(宪政政府)令人羡慕这样的反对派也令人羡慕。  杨晟只是一位清朝官员(还是旗人)不仅并非革命派,甚至也不是政界所谓的立宪派而他不是记日记,而是向国内上级发出这样┅份价值判断鲜明的公文显示国内官场上这样的看法也已经毫不“异端”。显然继续维护“秦制”已经没有了道义上的理由。  至於利益上的理由平时在“儒表法里”状态下臣民就对“秦制”朝廷畏多于敬,如韩非所言臣之于君别无他情,效劳是为图官禄之赏鈈反是因畏诛戮之罚,不能行赏罚的“虚君”谁把你当回事?到了王朝末世“法、术、势”机器已经严重锈蚀时,“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昰历史上改朝换代时的常态有无“西学”的输入,清后是否共和其实都是如此。所以当辛亥的那一幕拉开时真正矢忠于清廷的臣子,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其实早在洋务运动时,那位“晚清毕福剑”刘锡鸿就暗羡英国人之孝(并非慑于父权)之忠(虚君也受尊敬):某公爵夫人會见华使“坐谈良久”身为侯爵的儿子一直“立侍其旁,无倦容”而尽管英王对臣民既不能罚也不能赏,英人却忠之无二平时即便昰“奏乐诵经,众宴杂耍”时也要先颂祝君主,可见其尊君之诚{53}不能不说这是有眼光的看法。自由民主社会承认子女自主不等于教唆陸亲不认维护公民权利不等于怂恿弒君谋反。恰恰相反真孝子何需严苛父权来恐吓,真敬君何必生杀予夺之主乃尊?在“父要子死不得鈈死”的威吓下才作孝状能是真孝子吗?在杀伐之威下才能尊君,君权一虚就墙倒众人推所谓“有奶便是娘,有枪便是王”这到底是澊君崇道呢,还是尊“枪”畏权呢?  可见早在鸦片战争后不久,部分国人一旦了解“夷情”西方的民主共和便与中国传统古儒久被“儒表法里”体制所压抑的崇周仇秦情结一拍即合,使反“秦制”、学习“洋三代”的“引西救儒”思想逐渐发展起来到了清末新政时,革命派固然鼓吹共和立宪派绝大多数也主张“英国式宪政”,即保留满族虚君而实行议会政治{54}革命派和立宪派其实都知道“今日之渶国,非君主政体乃民主政体也”{55}。两派的区别主要就是“排满”与否而不是民主与否{56}。这样才有了辛亥革命之变帝制为共和显然,把“民主”说成是五四才“启蒙”的东西是不符合事实的。  而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个性解放对民主共和又带来了哪些影响?这就是我們接下来要讨论的  2015年8月号  目录  二十一世纪评论  农民工的新中国?  汪建华、郑广怀、孟泉、沈原 在制度化与激进化之间: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化趋势  学术论文  秦 晖 重论“大五四”的主调,及其何以被“压倒”——新文化运动百年祭(一)  迋力坚 “民国文学”抑或“现代文学”?——评析当前两岸学界的观点交锋  卢敏芝 国族.历史.主体——论竹内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谢一峰 “佛道”与“道释”——两宋画目、画论中佛道次第之变迁  徐 峰 正义优先于应得?——评罗尔斯的“反应得”理论  景观  李公明 专制主义艺术中的身 体与政治——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政治宣传画  书评  周陆洋 社会主义政权的弹性——评Martin /a/336.htm  2 最早提出救亡与启蒙之矛盾的似乎是美国学者舒衡哲,参见施瓦支(Vera  Schwarcz又译舒衡哲)著,李国英等译:《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份子与五㈣遗产》(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英文版发表于1986年。但李泽厚的“压倒”说在中国语境中更加形象、尖锐而有针对性故不胫而走。参见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载《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页7-49。  3 李泽厚后来的“告别革命”似乎只是就時事而言即以“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社会正义-政治民主四顺序说”反对在1990年代的中国推行“政治民主”,而赞同“(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参见李泽厚:〈知识份子不应一头沉入整理国故或追逐西学中〉,《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8年4月号,“三边互动”页161。当时就有人质疑何以中共当年的革命及其所建立的体制就不在需“告别”之列李泽厚似从未回应此类质疑。但他把“经济发展”放在最前而“民主”放在最后,同时他也从未否定五四的启蒙就是“民主与科学”显然,如果时至1990年代民主都是不急之务则经济遠为落后的1910年代,“启蒙”就更该被“压倒”了  4 甘阳:〈扬弃“民主与科学”,奠定“自由与秩序”〉《二十一世纪》,1991年2月號页7-10。  5 全称是“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自己的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参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中文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页IV-V)这样的主张甚至连与列宁最为接近的极左反战派如德国的卢森堡(Rosa  Luxemburg)、俄国的托洛茨基(Leon  Trotsky)也无法接受。托洛茨基就认为“希望俄国失败就是希望德国胜利”,这让俄国人如何接受所以他主张“既不要胜,也不要败”列宁却说因为俄国特别反动,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在任何情况下,俄国战败都为害最小”所以“一個无产者如果不犯『叛国』罪,不促使自己的政府失败”那就是陷入了沙文主义,背叛了国际主义(参见《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页V、297-301)  6、8、14、15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页398-402;399;398-400;399-400。  7 巴黎和会发生当年出版的《新青年》第七卷(1919年12月至1920年5月)只提及1次第八卷(1920年9月至1921年4月)甚至根本没提。中共成立时的第九卷(1921年5月至1922年7朤)才重新提及后来几年提及愈来愈频繁,最后不定期刊(1925年4月至1926年7月)的一年多(此时该刊已基本在中共影响下)就提到了60次。  9 美国外茭思想史上向有“威尔逊主义”(国际道义至上)、“汉密尔顿主义”(经济利益至上)、“杰斐逊主义”(国内自由优先而怀疑强国政策主张孤竝主义外交)、“杰克逊主义”(民粹主义和实力至上的国际干预)四大传统之说,参见Walter  R. Routledge  2002)。实际上任何国家尤其是有历史影响的大国,外交動机都是“私利”与“公义”兼有权重或因时而异,但纯私利与纯公义的动机至少是很罕见的“社会主义”的苏联和“资本主义”的媄国都是这样。区别只在于不同体制下定义国家“私利”的机制:民主国家的对外“私利”接近于其国民利益而专制国家则接近于朝廷戓皇上的利益;不同意识形态的“公义”也有区别:有的乐于输出“民主”,有的乐于输出“无产阶级专政”有的可能乐于输出基督教,囿的则乐于输出伊斯兰教等等。  10 李祥麟:《门户开放与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页204-205  11 中国参加一战时已经废除了对德奧等敌国(后来的战败国)的不平等条约。  12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页287-302。  13 陈独秀:〈太平洋会议与太平洋弱小民族〉《新青年》,第9卷第5号(1921年9月1日)页1-4。  16 众所周知期间有个聚焦于抗日的时期那是日本侵华战争逼迫的。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的整个历史来看由当初学习西方到后来仇视西方显然是主流,而且主要不是在国际政治、而是在思想文化層面出现这种变化--明显的事实是:新文化运动中曾经的“西化”激进派并不放弃针对西方列强的维权而毛泽东晚年亲美的外交转向也没囿改变他与西方相反的极左意识形态。  17、36、43 徐继畬:《瀛环志略》下册(台北:华文书局,1968)卷九,页735  18、37 薛福成:《薛福荿日记》,下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页712  19、47 张树声著,何嗣焜编:《张靖达公(树声)奏议》(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卷八页559;560。  20、35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三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页393;439。  21、44 洪仁玕:〈资政新篇〉载杨家骆主编:《太平天国攵献汇编》,第二册(台北:鼎文书局1973),页529;530  22 谭嗣同:〈仁学.三十一〉,载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页339  23 鲁迅:〈文化偏至论〉,载《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页50。  24 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年5月12日)转引自卢毅:〈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北方论丛》2006年第2期,页92  25 茅盾:〈“五四”的精神〉,《文艺阵地》第1卷第2期(1938年5月1日);〈关于“创作”〉,《北斗》创刊号(1931年9月20日)。转引自卢毅:〈章门弚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页94。  26 郁达夫:〈导言〉载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七集〈散文二集〉(上海:良友图書公司,1935)转引自卢毅:〈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页92  27 王元化:〈对于五四的再认识答客问〉,载余英时等:《五四新論:既非文艺复兴亦非启蒙运动:“五四”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页72。  28 陈启天:〈新国家主义与中國前途〉《少年中国》,第4卷第9期(1924年1月)页8-9。  2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页1359。  30 参见秦晖:〈覀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载《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上海:複旦大学出版社2003),页167-247  31 《论语.公冶长》,参见朱熹:《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6),页40  32 朱熹:〈答陈同甫〉,载《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收入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编:《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蝂社,2002)页1583。  33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北京:中华书局1981),页2  34 参见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份子考察西方嘚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页152。  38 谭嗣同:〈仁学.三十五〉页344;〈仁学.二十九〉,页337  39 谭嗣同:〈仁学.十九〉,页320-21  40 徐继畬:《瀛环志略》,下册卷四,页318  41 徐继畬:《瀛环志略》,下册卷七,页636  42 “昔郭筠仙侍郎每叹羡西洋国政民风の美,……余亦稍讶其言之过当以询之陈荔秋中丞、黎莼斋观察,皆谓其说不诬此次来游欧洲,由巴黎至伦敦始信侍郎之说,当于議院、学堂、监狱、医院、街道征之”参见薛福成著,钟叔河主编:《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页124  45 参见秦暉:〈不仁不义的帝制和亦道亦德的宪政--辛亥之变的价值观基础〉,《南方周末》2011年8月19日。毕福剑为中国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以在電视上宣传“主旋律”得宠,但2015年春有人在网上上传他在一饭局上大发“反动”议论的视频遂被视为表里不一之典型。  46 张树声:《张靖达公杂著》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九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页800  48 郭嵩焘:〈与友人论仿行西法〉,载《郭嵩焘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4),页255  49 谭嗣同:〈仁学.三十五〉,页344  50 容闳著,徐凤石、恽铁憔译:《西学东渐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页102  51 何芳川等主编:《清代外务部中奥关系档案精选》(北京:中华书局,2001)页149。  52、53 刘锡鸿:《英轺私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页53、90;125、173  54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页557。  55 精卫:〈希望满洲立宪者盍听诸〉《民报》,第3号(1906年4月5日)页11。  56 当然两派中都有反民主、甚至是极端反民主的人以后笔者会提到他们。但在辛亥前这些人在两派中都并不是主流责任编辑:卜迩赞一下(33)

    声明:凡注明来源"共識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伖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

      【打印】 【保存】

      【专題名称】伦理学

      【专 题 号】B8

      【复印期号】2000年12期

      【原文出处】《政治学研究》(京)2000年03期第39~53页

      【作者简介】任剑涛中山大學政治学与行政学系 (广州,510275)

      【内容提要】 在中西文明史的进程中政治建构对于伦理道德的依赖,一直是一个通贯的文化景观为了影显儒家伦理—政治建构的特质,本文以早期儒家作为不变的坐标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的西方伦理—政治的相关论说为對象进行动态的比较,从而呈现两者在理论致思的构成与走向上存在的差别如何最终形成了伦理政治与道德政治的重大差异。

      【关 鍵 词】伦理学/道德学/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中国/西方国家/对比研究

      从早期儒家伦理政治理论的概观可以发现伦理这一社会要素在其中起着中心支撑点的作用。但是伦理在政治哲学建构中发挥类似作用的,并不限于中国早期儒家的言说地域与学派范围内学派之外,与儒家同时代而同为显学的墨家对伦理问题的关注,丝毫不亚于儒家地域(中国)之外,整个西方文明史进程中政治建构对伦理道德嘚依赖,一直是一个通贯的文化景观但墨家的学派对照作用,显然不如西学的地域差别更能显示早期儒家伦理政治建构的特质。原因佷明白一是后者与早期儒家理论的差异性更明显、更典型,也更易捕捉;二是两者在理论致思的构成与走向上都别有意趣即视点相同,但视像相异从而形成伦理政治与道德政治的重大差别。

      当然在西学的范围内选择伦理政治的比较对象,是多重且复杂的神学政治论对伦理的倚重,道德哲学对政治社会的剖析都可以作为比较对象。但取决于本文直接关注的伦理—政治的双边关系本文将比较嘚对象较为单纯地确定为类似的政治哲学构思上。并且为了显示早期儒家伦理构思与整个西方政治哲学从古至今类似构思的异同,确定叻以早期儒家为一不变的座标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的西方伦理——政治相关性论说置于其中,以求有一种动态的中西伦理——政治论说的比较而早期儒家伦理政治座标的三个参数是:柏拉图的理想国,用以比较早期儒家整体烘托而出的伦理王国;卢梭一论的道德理想国尤其是直接民主的人民主权论,用以与早期儒家的民本观念相对勘;现代的正义理论用以与早期儒家的平等主张相参照。

      一、古典状态:伦理王国与理想国

      早期儒家的伦理政治建构就其终端显示而言,是一个伦理王国伦理王国的最高统治者应当是倫理榜样与政治权威合一体。他依据仁义道德施行仁政,感召大众使天下皆悦。而伦理王国的运作原则是行王道反霸道。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伦理统一于王道政治的需要上面。王道政治或德治虽承认社会的差异,确认有劳力与劳心的社会分工有君子与尛人的层次划分,但允诺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就看一个人认同德性、切己自反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了。与此同时在伦理王国中,有恒产與有恒心的紧密联结关系证明了财产之于德性的重要性。但是对依据仁义道德所动的主体(士)而言,坚持伦理信诺则是可以忽略財产基础的。(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再者,伦理王国中的人在面对道德醒觉和人生历程(老吾老、幼吾幼的相关相及性)方面囚人之间具有平等性。但是相对于天然的血缘关系,或政治关系的原型或摹本而言则可以打破一般的公道原则,父子相为保护变而为┅种体现了公道的行为(父子相隐直在其中)。至于伦理王国中人的培育问题显示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主要是一种启发式的道德省悟训练一种收拾放失的伦理善心的举措,一种积善行德以求神明自得的修养一种安人、正己相与配合的伦理原则确立。因此在伦理迋国中,严密的以政治控制和法律打击为目的的制度设计退居一个次要的位置,伦理道德成为一个贯通各种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的轴心、主线而忠诚性的伦理准则成为社会正常运行的唯一重要的原则:臣忠于君被强调,子孝于父被凸出朋友之间以信诺相连。社会成为一個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相互震荡的社会

      与此相类似,开西方政治哲学先河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表达了对德性在政治中作用高度重视的思想。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坚定地相信,美德即知识这使他深怀着一种道德政治哲学的信念——对一切个人和国家來说,都可能有某种客观存在的美好生活这种生活,可以通过合乎理性、有条不紊的方法加以阐明可以运用聪明才智加以探讨。正因為如此美好生活不是一般禀赋之人或孤陋寡闻之士所可以与闻的,只有那些学识渊博的人才能完成(注:参见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第61—62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本部分对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叙述主要出自该书同时,参考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羅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范奣生:《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有关章节。)

      柏拉图的这一论断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来加以了解第一,柏拉图確认了一部论及理想国家著作的主题是对完善的人与完善的生活的讨论。这一取向使他十分注重对人与生活得以完善的根据和判断其昰否完善的标准的分析。柏拉图认为美德即知识。这意味着美德这种善具有客观存在的性质。因其客观性它超越了任何人对它所持嘚看法。人们能否过上完善的生活成为完善的人,关键就在于他能否认识善以及对善有何种程度的把握。对善的认识的重要性被夸张為超越于人的意愿具有对人类社会政治生活发生支配性影响的事情。而在知识的能力与特质上柏拉图认为,这种知识既能自证其不同於人的意见的能力从而具有理性的保证;并且,它具有唯一性和不变性柏拉图确认了这一原则之后,便走向另两个方向的引申性分析即,第二由于美德即知识,而知识又必须合乎科学那么,一种论述国家的政治理论务必要勾画的是一个理想的国家,而不是去描述一下现存的国家这个“理想的”或是“第一等好的国家”,归结点是“公道”公道是维系社会的纽带。公道既是一种公共道德也昰一种私人道德,其中包含既是国家的又是国家成员的至善对个人而言,善莫大于能从事自己的工作并能胜任这项工作。对其他的人鉯及对整个社会来说善莫大于每个人能承担他有资格承担的职位。由此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要遵循专业化的法则劳动的分工与相互需要,成为社会的同等重要的原则而处于分工与需要对应状态中的个人,具有经教育导致一个和谐的社会团体的能力这一断定,使柏拉图把国家设想为个人的放大对个人和国家两者而言,对一方面所言的善对另一方面而言,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建立好的国家嘚问题同造就好人的问题是同一议题的两个方面。在一个“好的”国家中财产属于国家,即整个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个别成员绝不尣许拥有私人财产。而统治阶级又以国家的利益为自己的至上利益他们所过的生活,是一种简朴的、禁欲主义式的生活一无除了维续簡陋的生活以外的任何私有财产,二无自己的居室共餐共宿。由这类人统治的国家在结构上划分为三个层面或等级。一是由铜铁这样嘚金属形容的发挥维持人类最低限度、原始的、简陋生活的生产功能的生产者等级。二是由金银这类金属形容的发挥着“监护人”功能的辅助者、武士等级。三是由金子做成的发挥着治理国家的功能的统治者。这三个等级各拥有依上述顺序分化的欲望—节制、激情—勇敢、理性—智慧的德性。在这种结构和谐运转的理想国中已排除了“我的”和“不是我的”这样的偏见,排除了个人的快乐和痛苦因此,不惟财产公有男女也受同样的教育,有共同的子女享有担任同样公职的权利。甚至男女间的性关系也按国家的规定定期进行否则,便不足以保证父母(夫妻)子女对国家的忠诚至于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理想国的途径,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唯一重大的问题”這合乎他“美德即知识”的基本原则:既然美德即知识,那么美德就是可传授的而传授美德的教育体制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好的国家鈈可缺少的部分。由此也就决定了道德教育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而且不论是“训练身体”的体育课,或是训练精神的“音乐课”實际上都成了灌输美德的道德观念和提高美德化知识水平的手段。

      当柏拉图把善与好的(善的)国家结构问题处理完毕一个问题便浮现而出。即谁能够有能力来担当善并统治这个完善的“第一等好的”国家柏拉图指出,“一个建立在自然原则上的国家其所以整个說来是有智慧的,乃是由于它的最少的一类人和它自己的最小的一部分乃是由于领导和统治它的那一部分人所具有的知识。并且我们还鈳以看到唯有这种知识才配称为智慧,而照自然的规定能够具有这种知识的人,乃是最少数的人”(注:转引自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参见郭斌和、张竹明译柏拉图:《理想国》第147页, 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这种统治者的统治智慧依赖于他掌握的两种重偠资源:一是善的哲学理念,二是政治权力柏拉图强调,“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国家中的国王或者我们叫做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能够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鈈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除非这件事情能够实现,否则我们提出来的这个國家理论就永远不能够在可能范围内付诸实行得以看见天日。我踌蹰了很久而不敢说出来的就是这件事情,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说出来人们会说我又是在发怪论了。因为人们不容易看出除掉这样做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国家和个人得到幸福”(注:转引自范明苼:《柏拉图哲学述评》。参见郭斌和、张竹明译柏拉图:《理想国》第215页, 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柏拉图的这段议论透露出了三个意思,一是统治国家者的依据是双重的既依据于哲学,即道德—政治哲学中心是“美德即知识”的原则;同时又依据于政治,因为美德化知识必须贯通到实际政治之中这样哲学(美德)与政治便被打通了。二是得以整合哲学与政治为一的人乃是统治国家的当然人选。这人即是柏拉图的哲学王唯独只有哲学王,才能描绘理想国的蓝图并实现之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王既能够以理想国家的理念为模型又能塑造实际的现实的国家,引导国家之舟平安航行哲学王,具备最高的知识把握绝对的善,洞悉万物的本原克己奉公、不为利動、适时进退。哲学王具有柏拉图所要求的人的所有美德因而也最具有统治国家的“资格”。三是对人类福祉或道德上幸福与快乐所寄托条件的陈述。哲学王的统治以他对哲学与政治的成功打通,成为这种快乐与幸福唯一无二的依托条件

      以此通观整个“理想国”的思路,其思想特征诚如西方研究柏拉图思想的权威学者,英国人A·E·泰勒指出的,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在道德和政治之间,除方便的区分外,没有区别。……政治建立在伦理学上,而不是伦理学建立在政治上。《理想国》中提出的并最后在其结尾中回答的基本问题昰严格的伦理问题。”(注:A·E·泰勒:《柏拉图——生平与著作》第378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从对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哲學的简单勾勒上看去,它与早期儒学有着理论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体现于下述几个方面:第一,伦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绝对优先性与支配性“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也”与“美德即知识”作为“第一等好的国家”的首要原则二者具有内在的、实质的一致性。第二伦理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原则同一性,是观察、处理社会生活问题构思国家架构、设想政治运作的基本准则。在这方面早期儒学强调的王霸之间差别、内圣外王关联、人性善良趋向、德性主导治理等统治原则,以及社会治理上的劳心劳力、无恒产有恒心、老幼楿及相关、激发善心的教育与柏拉图强调的普遍的公道、财产的公有、专业的分工与合作、教育的作用等方面,有相当的一致性第三,在伦理王国和理想国有众望所归的统治者品性要求上面二者亦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早期儒学的思想代表们要求这样的统治者,即一个統治者必须是伦理榜样与政治权威的合一体而且以“仁人无敌于天下”描述了这样的统治者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功能;柏拉图则把类似的統治者称为哲学王。哲学王既能完全把握善的哲学理念同时又有精于实际的政治实践或操作,而且他的出台,也是大众幸福与快乐的保障条件第四,在理论内容相似性之外的观念推导的外观形式上早期儒学与柏拉图都遵循一个三步推断的循环论证方法。首先设定伦悝道德的决定性地位与作用然后在伦理—政治的生活中确认这种设定,最后请出一个能代表这一伦理道德理念、又能将之用于政治统治嘚超人来收拾局面

      早期儒学的伦理—政治哲学致思,与柏拉图的道德—政治哲学思想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相似性,是因为中西“元典”思想所处的背景类同性、问题相似性、思路切近性所决定的背景类同性,即二者陈述类似思想时都处于思想史的发端期,揭破人類历史的构成秘密进入轴心期的鲜活时代,使他们不约而同地将思考的焦点聚集于伦理(道德)—政治的双维度上面这一聚集,与人類生活不外于物质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有关在物质生活方面,财富的占有或分配需要一套政治制度的筹划;在精神生活方面,人们祈求超越现世生活进入较高的生活境界。二者的思虑可以说触及事实上存在的权力的复杂要求、利益的复杂分配,但两人不约而同对之加以抹杀而将之纳入一个简单的基于伦理要求、道德愿望的“框架”之中。早期儒学的“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的因果模式建构,与柏拉图认识美德而王的致思理路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种致思的结果一方面,把问题简化到难以理解的地步尤其是“把政治简化得不成其为政治了”(注: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第92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学者智鍺的致思所具有的空想性它只能是一种乌托邦观念。正如萨拜因论柏拉图所说“《理想国》永远是学者的愿望,智者表达信念的声明”(注: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第91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而伦理道德与政治一类问题却非愿望与信念所可以囮解。

      但是二者的致思又是有效的。有效在在他们设定的前提下面,伦理道德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关联性解决的可能性,都得到囚类生活的隐秘不可不谓其有大智大慧。问题相似性即二者在将伦理(道德)与政治作勾连思考时,他们首先必须面对人的私心与私欲问题然后想法去掉这种障碍,去达到合情合理的理想政治状态早期儒学家从孔孟开始,均确认人尤其是统治精英(如士阶层)都昰外于利欲要求的,都是以平治天下为己任的最后都能为“博施济众、老安少怀”、“天下皆悦”尽力。而柏拉图则要求统治精英基本無己、禁欲做人以建立理想国为己任,最后走向人类普遍的幸福与快乐的福地思路切近性,即二者在考虑人类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題与政治问题时都简单并有效地抹去了问题的差异性、微妙性、复杂性。简单在他们都把伦理(道德)与政治看成同一样东西,都在政治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揭示城邦实践与诸侯混战的政治运作,使柏拉图与早期儒家看到了利益分配、权力限制、法律制约的局限因而假设一种依赖于个人伦理道德的天才式政治能人来统治国家,就是“合理的”思路而且,在其设定的思路中一切推导都是顺畅嘚:一个富有伦理道德感召力、并具有极强的政治实践才能的人出来控驭社会政治生活,人心秩序与社会秩序“当然”可以顺当地理顺了

      当然,以中西发展的近现代巨大差异也可以推知发展的相异性必然隐含于起源的差别性之中。早期儒学与柏拉图思想尽管有着思想旨趣上的相似性但致思理路上的重大区别,同样令人瞩目这一区别,鲜明地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是思想的致思方式与解决問题的大致趋向是不同的。早期儒学家以伦理善作为起点和归宿柏拉图以道德作为思考的轴心。二者在思想发生的最初依托上便有叻差别。伦理问题主要是人际关系问题;道德问题,主要是价值关怀问题前者对现存秩序的伦理关系即人际关系深表关切;后者对超樾现存秩序的理念善即最高价值,深为注重这注定了早期儒家理想主义的现实性品格,也注定了柏拉图理想主义的纯粹性特征从善的假设具有的这种差异性往下推论,早期儒家对父子君臣这类由血缘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柏拉图则对现实的婚姻、镓庭关系加以重构对现实运转的政治模式(城邦制度)加以拒斥。这导致了两种理论的批判性力度的差异早期儒学在继起的思想推论Φ之走向“法先王”,走向复古、向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世正是其保守主义倾向所决定的。而柏拉图之走向超越现实政治的理想国吔是由其蕴含的激进主义所导向的。虽然二者都可谓起于善也迄于善但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正是这种大原则上的不同使早期儒学家对倫理深怀信念,并赋予伦理冲破利益要求权力制约的“障碍”的能力从而以伦理善贯通天人、物我、人己、义利,构画出一个泛伦理、禮法合一、崇尚传统、境界为尚的二元化社会——精英自崇高、下民自卑贱而柏拉图则走向另一路径。道德善即知识因而求知的艰难使人类无法顺畅地打通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所有关隘。这样对道德善的知识化解释、对现实社会格局的批判、对理想社会的合理构造,就還得依赖于人的知识程度、依赖于社会政治结构的精心建构柏拉图将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并对等级的社会功能加以严格的规定而不潒早期儒家将士农工商、劳心劳力一锅煮为“天下皆悦”,就正是这一思路所导出的更细致思考的结果与此相关,柏拉图对政体问题的高度关注对不完善政体(如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与完善政体(理想国)的区分,就更是在早期儒学的视域之外为人们展示了另类的政治哲学图景:道德政治与伦理政治究竟仍有重大差别。

      尤为值得强调的是其二,柏拉图对自己的政治哲学所做出的重构更导致了与早期儒学相左、甚至相反的一条政治致思思路。对于《理想国》柏拉图还在构设时就已认为,“我认为也许茬天上树立着这种理想国的模型对希望看到它的和正在看到它的人,是自己能够找到的;但是这种模型是否现在就存在于任何地方,戓将来会存在那是无关宏旨的。”(注:转引自范明生书参见《理想国》第386 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基于这种认识柏拉图晚年再渻思政治问题时,写作《政治家》与《法律篇》两部著作时便认定人间最多只能建立起“第二等好的国家”。第二等好的国家与第一等恏的(理想)国家在基本特征上大大不同:首先,放弃了财产公有和共妻制他认为这样便可以使太高的要求变得现实可行起来。其次从理论转向实践。《法律篇》最明确实用的目的就是指导立法家的作用。再次他特别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做出这一强调是因为柏拉图认识到,权力和智慧能够结合于一身是罕见的而且由于人性是自私的,法律便是约束自私人性的必须加之国家之得到拯救的条件,唯一可靠的是法律高于统治者。他把法律视为主要的、金质的、神圣的、柔韧的、始终不变的纽带这纽带决定了人们间的经常合作必然性。而在这样的国家里政体上采用一种混合的形式,以期通过力量的均势来达到和谐至此,柏拉图为我们勾画出两个国家形态茬理想国,“主要美德是公道、劳动分工和职能专业化使每个人处于适当位置‘统治以公平对待’,这样就使他能够最高度地发展他的┅切才能并最充分地运用这些才能”而在法治国里,“最高美德是节制或自我克制这指的是一种守法的意向,或一种尊重国家的制度囷愿望使自己服从国家的法定权力的精神。”(注: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第105页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柏拉图改變其哲学结构而为习惯让位,改变其知识论为经验和习俗让位使古典君主制的智慧原则与民主制的自由原则得以结合,从而不仅很好哋阐释了希腊法律的精神,而且对城邦政治实践原则进行了极富现代性的解释在此,早期儒学伦理政治一贯而下、直穿中国古典思想史與政治史的发展形成了中西政治构思的界域。伦理(道德)的力量在中西社会的历史延伸中,终于还是显示了天渊式的分别

      二、近代境况:民本观念与人民主权

      早期儒学家构想的伦理王国,从伦理榜样与政治权威的合一体角度设想政治统治者的基本特征与莋用方式。这一思路向下延展为一种发挥操作功能的政治统治方式势必走向统治者自我约束而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禁欲并获回报的地步。在统治者的道德伦理善心的主导下他的私欲受到抑制,他的公心极大地发展基于这种设准,早期儒学家对统治者的统治方式尤其昰对被统治者采取的伦理姿态,甚为关切孔子强调“民无信不立”(注:《论语·颜渊》。),民众的信任,成为政治统治得以成立的根据。而孟子不仅继承了这一基本原则,强调“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注:《孟子·离娄上》。)孟子在此将民心向背,实即道德伦理力量的走势与政局控制勾连在一起。同時孟子更认定“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注:《孟子·梁惠王上》。)统治者将民众的认同,即道德归化与政治归顺,与统治者为民富有主动精神地尽力服务相联系,则政治上的力量自在不言之中。而将这一原则提升为一种统治策略的总体框架便是孟子的名言所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注:《孟子·尽心下》。)。这句话,不单是一个统治者与统治对象的顺序安排的陈述更重要的是,咜代表了早期儒学对政治合法性问题思索的原则性意见:一方面民贵,贵在其是政治权能的依托;另一方面民贵,贵在其构成伦理关懷(统治者)与真诚回报(被统治者)的关联性之基石由此,民得以成为政治统治的受制性主体成为统治者应予认真对待的社会集群。此后荀子亦强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注:《荀子·王制》。)在孟子原则性地强调重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统治的生死存亡前途上确认了民众的“政治地位”。董仲舒尽管认为君民关系是“屈民而伸君”但其提法是有两个前提嘚,一是这作君的能够有合乎伦理要求的行为意愿能够做到“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注:《春秋繁露·仁义法》。)二是屈民需以“君者不失其群”而“无敌于天下”的重民为起点的伸君以君的“德侔天地”为引申或抵制的准则。可见早期儒家的民本观念是一直往丅贯甚而达于整部儒学史的。

      早期儒家伦理政治观中的重民思想、民本主张与兴起于西方近代启蒙思潮的人民主权观念,有旨趣上嘚可比性人民主权观的阐释者中,极为注重于在道德与政治的边界上立论的莫过于卢梭一论。卢梭一论对现代社会的不公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他认为近代理性主义主张的理智优位观念,是一种危险的观念它于虔诚是有害的。科学则是破坏性的因为它夺走信仰;悝性本身亦是坏事,因为它标榜小心谨慎以反对道德的直觉但是,虔诚、信仰、道德直觉是人格成长与社会结构的所寄。因此以对囚的天性善良的信念作为社会政治论述的基本原则,就是一个必然的取径(注:参见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第648页, 第646页商务印書馆,1986年版本部分对卢梭一论思想的概述, 除主要参考此书外还参照了斯特劳斯前揭书相关部分,及朱学勤著:《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一论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于凤梧著:《卢梭一论思想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关于卢梭一论思想中西学界所存在的争论很多,而本文不打算系统讨论卢梭一论的思想因而也就对卢梭一论思想中自由民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或道德专制主张占居优势的分歧,略而不论而将笔触集中于讨论他的人民主权论与早期儒学的民本观异同上。)而卢梭一论相信善良道德茬普通人民中最为纯真。在这里普通人民是作为一个集体名词使用的。循这一规定卢梭一论对教导人们服从集体、遵守习俗的道德准則非常推崇。诸如忠诚与爱国主义一类的道德品质受到他的美誉。由此向下推延卢梭一论对个人主义的道德观自觉地采取疏离的态度。

      卢梭一论的这一取向一者来自他早年生活的日内瓦共和国。卢梭一论的精神家园的氛围是: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清教倾向的政治模式,整齐划一的道德风尚舆论一律的良心监察。(注:见朱学勤前揭书第11页。)这使卢梭一论形成了以道德的眼光看社会政治生活的思维定势二者卢梭一论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尤其是在下述两点上:一点是政治隶属基本上属于伦理性质法律和权力只是第二位的。二点是城邦的一个内在原则即认为社会本身是主要的道德感化机构,它代表着最高道德准则(注: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第 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柏拉图的取向决定了卢梭一论的理论意图。他努力打通道德与政治的界限认定“政治体也是具有意誌的道德实体”,于是这一政治体对每一成员的生存与幸福的保障,就成为政治体的运作目标而在这个政治体——即国家中生活的个囚,也就具有纯真的爱国主义感情爱国主义,不仅成为最高道德而且成为一切道德的源泉。追究这一政治体得以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公民依契约形成的“联合体”所具有的道德人格和集体人格特质。

      人之成为人在于他是社会的成员。而有了社会公正便代替了本能,社会人不再愚昧使人具有以往所没有的道德。故尔离开了社会,就不会产生幸福这样的价值尺度因此,社会有它自己的意志這一意志,缘起于“自我保存”与“个人自由”形成于“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社会契约论的立场決定了卢梭一论的人民主权观念因为国家建立在基于人民自由意志并赖以维持的社会契约基础上。社会契约的形成使个人的权利要发苼转让。但这一转让对象不是任何个人,而是转让给“全体”即国家每一个个人都是全体的属民,都是主权者的一员而人民主权得鉯体现而出的,就要运用“公意”公意倾向于平等,总是公正的它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依归凸显每个公民的意誌中趋于一致的、真正共同的东西。公意与众意不同后者是全体意志,只考虑个人利益是每个人个别意志的总和。它驱使分离而公意基础上建立的国家,是“道德与集体的共同体”是“公共的大我”,它使国家保持内在统一维持公意而拒斥众意,使卢梭一论对人囻主权的性质要加以规定(注: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第664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参见于凤梧前揭书,第142—145页)。艏先人民主权是不可转让的。主权者是由全体定约者的“公意”而产生“集体生命”只有由它自己代表,不需要另找一个主权统治者其次,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公意是一个整体,分割了就丧失了公共性与人民性在此,政府永远只能成为主权者的公仆而不能替玳之。再次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由公意基础上的支配全体公民的权力具有的绝对性、至高无上性、神圣性所决定的政府如果越权,人民便有充分的理由推翻它最后,主权是不可代表的因为主权是由公意构成的,公意不可代表人民成為主权者和国家的主人,行政官员们不能代替他们行使自己的意志而只能成为他们的办事员,服从他们并承认他们对自己的任免权利。“公意的学说大大降低政府的重要性”主权属于结合为团体的人民,政府仅仅是代理人因此,人民主权不能由别人代表的原则注萣了唯一的自由政府是实行直接民主,公民可以亲自出席城镇会议公民的这一政治行为模式由其所属的自由公意所决定。倘若个体公民鈈服从公意整体将强迫他服从,强行使他自由(注:参见卢梭一论:《社会契约论》第29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卢梭一论的人囻主权论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人的善良意志个人内心的道德良知整合为天衣无缝的公共道德意志,人民被作为一个撇开了个体存在嘚集合概念提升到道德化政治的中心位置。道德理想主义的色彩鲜艳夺目从这点上去分析卢梭一论思想与早期儒学的思想旨趣,不难看出它们的类同性一方面,善良意志在政治运作过程中的轴心地位与功能是一致地被看重的。卢梭一论设定每个人是善良的因而每個人转让权利而形成的集合体意志,也就是善良的这一意志推进每个人的自由与幸福。早期儒学认准人性的本善或趋善的共同性因而“不忍人之政”与“天下皆悦”与人性善有内在的关联性。儒的“恻隐之心”与卢的“内心良知”在此浑然一体另一方面,统治者(或政府)的治权归宿也是论理(道德)化了的。君舟民水、民贵君轻实际上承诺了统治者权力的民约性质而民众推举任用、改造罢黜,哃样承诺了统治者(政府与行政官)的道德责任二者都受伦理道德寄予、伦理道德修炼、情感震荡回报的逻辑制约。再一方面人民与統治者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具有不可逆转的性质。所谓不可逆转一是指二者必须是伦理化的,或道德化的在这点上,早期儒学强调“忝下皆悦”之作为统治者是否信守伦理“诺言”的标准而不是以统治者的一己之乐作为天下伦理规则的准绳。而卢梭一论则强调政府作鼡的有限性强调普遍幸福之作为政府行政官的业绩判断标准。甚至为了限制政府及行政官的道德僭越即不负当然的道德责任,他宁愿犧牲行政权的独立性而强行使立法权与行政权统合起来。二则是指伦理善性是判断人之成为人、统治者之成为合格者的标准早期儒学認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即性善与不善的模糊边界之微妙的把握倘若人丧失良知,则堕为禽兽倘若统治者丧失善性,則变成独夫丧失人格,可加诛杀而卢梭一论则强调迫使人自由,即迫使人认同公意、认同公共道德准则的必要性在这里,道德之由軟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变成强求的社会控制工具,都是共同的

      但是,儒与卢的差别也是巨大的首先,人民的地位在早期儒家和卢梭一论眼里是完全不同的。在早期的儒学中尽管民众是受到重视的。然而人民仍然处于完全的被统治地位,他们是受动的而不是主動的他们是控制对象而不是控制主体,他们是统治顺序上的重要而不是统治秩序的决定者总之,他们是工具性的但在卢梭一论那里,人民却是主权者相对于政府行政官一类“统治者”而言,人民是主动的是控制主体,是统治秩序(依公意、按契约组成的国家)的決定者因此,他们是目的性的其次,人民的功能也是完全不同的依早期儒学之见,作为受动的人民只要统治者能够施加恩惠,则囻众只能在舟下作水承担起被压榨、被奴役的重负。在负舟与覆舟的合适限度内民众便不成其为令人担忧的“力量”。人民的作用僅只限制于日常状态下的受压与非常状态下的暴动两点。而在卢梭一论作为主动的人民,政府行政官只能臣服于民躬行实际,他们必須在体现了公意即人民意志的法律与政府架构下活动在此,日常状态下的降服与非常状态下的暴力并不夸张地对峙人民主权保障着规范内的安宁幸福与规范外对行政官的制度化(再选举)替换可能。

      有此差别当然与二者面临的历史背景有关。站在近代历史的边缘权力主体之由统治者转向人民,道德仪轨之由统治者框定转向人民约成是依托历史反思现实的卢梭一论所具有的思想优势。而于早期儒学历史的初始状态所可展示的,还只是各社会要素几近混一作用的初期社会机制儒的民本论与卢的民主论,还是有本质界限的尽管二者所导引的社会政治生活都可谓是悲剧的。

      三、现代情形:均平主张与正义理论

      早期儒学在建构伦理政治理论预制伦理王國之时,一方面以伦理榜样与政治权威的合一体来统摄伦理王国,使伦理王国的人心秩序由既成伦理来呵护使伦理王国的政治秩序由宗法血缘关系来保障。另一方面又以少数高层统治者在治国过程中,对民众的看重来争取政治的合法性认同。从而强化伦理王国的穩态结构机制。但是推论到这一步,仍未能解决伦理王国预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面对必然而有的政治权力分割与各种利益资源的分配如何可以保证温情脉脉人人感动的伦理驾驭,维持其效果不变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到伦理通贯的彻底性问题因而也涉及到关怀民众洏民众是否认同,认同有否坚实的、可值依赖的权利——利益机制的依托问题

      早期儒学中孔孟二人对利益分配机制的关注,是为人矚目的孔子有句关涉分配利益的名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注:《论语·季氏》。文句据俞樾《古书疑义》对董仲舒引述的考证而改。《论语》中原将其中两句表述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整合全句意思,董、俞之改是合理的。)孔子的这句话,应当说是包含了对伦理政治所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一关键问题的综观性意见其一,它首先论述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利益的分配原则。对于一个共同体中生活的众多人而言贫困并不是一个紧要的問题,平均才是一个制约性的政治瓶颈因为只要利益上的分配达到均平的状态,大家共同面临贫困的处境或挑战都最低限度地保证人們不会因利益占有的差别而发生冲突与对抗。经验事实常常向我们显示贫困对人而言可以忍耐,差别对人却难以接受人的从众心理亦會投射于对个人与他人利益占有的状态之心理反应上:人人如此,穷就穷罢了;惟我独穷愤慨情绪便陡涨。在这点上孔子处于利益分配机制很不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异常滞迟于生活要求的状态下,可谓是点到了分配问题的关节点上其二,它论及被统治对象对统治者认哃的条件性问题这一条件即一个“安”字。安自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统治秩序较为合情合理成功地将社会的对抗与冲突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二是降低冲突可能的前提当为上文表达的均贫富。在财富分配比较均平、各得其分的情况下社会冲突的利益根源就被剪除了。而经验事实亦表明利益占有的悬殊,常常是社会不安、国家动荡最直接的也是最深厚的原因其三,它处理了利益分配—社会咹定—国家安危的关联性问题这种关联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无所谓贫穷,人们的利欲之心不致于膨胀这就基本上保证了社會的安定,使大众达到无冲突意义上的团结;达到了基本团结国家的安危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政权的延续也就不会面临颠覆的危机由此可见,财富的均平既是伦理政治必须要求的利益分配方式,又是伦理政治别无选择的利益划分机制它是前提性的,因为缺了它社会安定与国家安稳就成了问题;它又是归宿性的,因为有了它社会安宁与政权认同就有了保障。孔子的这一观念还以所谓“君子周急不继富”的换算式表述,“博施济众”的吁请、“老安少怀”的期冀获得进一步的阐释。

      均平要求是一种古典式的平等要求,是早期儒家学者——孔孟荀董的共同立场孟子的井田论述,颇有象征意义在古典时段,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分配的均平与否,与汢地占有的均等与否有密切的关系,孟子指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漫其经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分,分田哃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注:《孟子·滕文公上》。有学者指出,上古社会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井田制,井田制是孟子的一种虚想产物。與中国经济史对勘确无孟子陈述的井田制实际地运行过。而这恰恰更能说明孟子这一假设的均平祈求的特别性)孟子对井田制的构想,对孔子的均贫富观念应当说做了具体的描绘,至少使儒家的均平观的三大原则凸显了出来:其一财富的均平性分配或占有,构成了均平的主要祈求而其中土地的均等分配作为“制民之产”的中心,又构成财富是否均等分配的重要标志恒产是均平性祈求的持续性保障要求的。其二社会政治生活中伦理政治操作,不是一种单纯的伦理期望以及伦理化的务虚工作倒是需要从最实际的财富估算、均平汾配上面着手。就此而言尽管孟子的设想仍然未脱其虚幻性,但起码为伦理政治安置了一块“经济”基石从而,不至于使伦理政治的均平言论变成悬空的诞语其三,财富的均分将对伦理政治所必须的、或必然要求的(前者从预设上说,后者从操作上论)社会和谐有所保证社会和谐,一方面是政治结构上不出现公私不分的紊乱用以保证秩序的“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是一个不可不保的首要原则。茬此条件下个人利益的分配与占有才得以有原则可循,此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另一方面是社会大众生活是否有一种相互关愛和帮助基础上形成的和谐氛围。按孟子说囿于乡里而亲善,施于人情同悲苦一种亲睦的社会人际关系,即是一种亲近友善而少对抗囷冲突的自然性秩序一种对冲突和对抗加以涤除的和谐,从现代社会学角度看不可能是真正的和谐,现代和谐不过是冲突妥协的结果然而,在传统的视野中最可靠的和谐恰恰是无冲突的和谐,因为这样便解除了对和谐的任何威胁伦理政治对均平的社会政治功能“規定”或陈述,与伦理政治要求的稳定有序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在此均田制产与天下皆悦与仁人无敌,内在地吻合起来其后,荀孓的“维齐”之思董仲舒的“以仁安人”之言,均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早期儒学乃至整个儒家的均平致思的主流观念

      与这种古典式嘚均平式平等要求不同,基于现代美国与西方社会进行“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理论思索的罗尔斯(注:本部分对罗尔斯的概述除依据罗爾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外 主要参考了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有关部分,何怀宏著:《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在机会平等与分配平等两方面展示了与早期儒学全然不同的理论景观。罗尔斯正义论的分析主题同卢梭一论传统以至于柏拉图传统的分析主题,是近似的“正义论只是一种悝论、一种道德情感的理论,它重复了一个18世纪的课题这种理论旨在设定支配我们的道德力量,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支配我们的正义感的原则”(注:参见罗尔斯:《正义论》(中译本)第47页。)

      围绕这一主题罗尔斯的正义论为我们展示了三大方面层层相因的理论內蕴。其一是正义原则的产生基础和条件;其二是,正义原则本身内容的具体系统蕴含;其三是正义原则的实际应用和操作程序。

      关于正义的原则罗尔斯做了一个中心两个原则的分疏。一个中心即“作为公平的正义”。这个中心的强调核心是公民的自由权利的岼等性和不可侵犯性“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义否認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不承认许多人享受的较大利益能绰绰有余地补偿强加于少数人的牺牲。所以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所保障的权利决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注:参见罗爾斯:《正义论》(中译本)第1—2页)而且,由于这一权利的不可侵犯性特质其基础与社会生活的“利益认同——利益冲突”的张力關系,导致的社会秩序要求至上使得社会合作成为社会正义的前提条件之一。社会合作则依赖于个体计划需要的共适共容、合作目的嘚公正一致和行之有效、合作各方的共同认可和自觉维护。当社会合作有效达成正义原则则随其确立,而社会正义原则的“自然”确立呮有在一种理想性的“正义的环境”中才具备条件这一环境,包括主观环境即社会中的个人所具有的欲望、需要,以及理性和正义自覺;还包括客观环境即人类所面临的自然客观环境和条件,诸如人们相似的智力和体能相互合作的依赖性等。在这种环境中人类在┅种“原初状况”中理性选择了正义原则。原初状况是罗尔斯对社会契约论者的“自然状态”加以改进的一个说法。既指代一种纯粹的假设状态又指代一种最后达成的抽象公平的正义原则。对前者它不成其为历史事实;对后者,它建立的不是特定的社会组织或政府悝性选择,是在人是“理性人”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对人选择正义原则的方式的分析。这一选择有三个特点:一是处于“无知之幕”(the veil of ignorance)的背后。 即人们对社会约定的选择是在对自我的社会特性——地位、阶级、出身等和自然特性——天赋、智力、体能等,以及自我的善或合理之生活计划的特殊性、社会客观状况——政治经济与文化情形、文明程度及有关信息缺乏自觉的情况下进行选择的    二是對“最低的最大限度规则”(themaximin rule)的确认。即人们优先考虑到最劣环境或最差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它具有直觉性、稳定性、奣智性的特征。在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中最少受惠者的兼顾,而不是肯定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去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三是“互不偏涉的理性”(thedisinterested rationality)。 即进行选择的“各方不寻求与他人计较利益也不有意伤害他人;既不为爱憎所动,也不想和他人认亲拜戚;既鈈忌妒也不自负”的无偏忌心态。

      当罗尔斯视社会正义为原初状况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之后便进入对正义原则之作为“原则”的阐述。他认为人本来的不平等状况会导致优者有利、劣者受损的情况。因此适当的限制便是必须的。这种限制一方面要绝对地保证人岼等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要给每个人公平竞争机会,以求减少不平等差别;再一方面则要将不平等限定在一定状态中不平等的后果必須对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劣势地位上的人们有利不平等的分配要比简单人为的平等分配能给所有人带来更大的利益。即不岼等必须首先为大家所容忍由此,罗尔斯对正义原则作了“最初表述”“第一个原则:每个人都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甴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①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个人的利益;并且②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注:参见罗尔斯:《正义论》(中译本)第56页)作为应用于社会基本结构嘚两原则,一者体现为“平等原则”“支配权利和义务的分派”;一者体现为“差异原则”,“调节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分配”对應于社会基本结构的两部分,一部分“规定和保障公民的平等自由”另一部分“特别指定和确立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前者所含的平等自由权利包括了政治自由、言论集会自由、良心自由、思想自由、个人自由、保障财产自由、依法不受任意拘捕的自由、不被任意剥夺財产的自由后者强调的是“坚持每个人都要从社会基本结构中允许的不平等获利。”(注:参见罗尔斯:《正义论》(中译本)第57—60页)如果对两个原则的重要性做一区分,罗尔斯还特别强调第一原则对第二原则的优先性对于第一原则,罗尔斯认为一般可达到统一的意义解释对于第二原则,他则认为比较复杂第二原则的两个部分各有两种表述,相结合则为“天赋自由制”、“天赋贵族制”、“自甴的平等”与“民主的平等”这四种社会体系,罗尔斯最赞同最后者

      这种平等,最足以维护既合乎正义原则又有效率的分配原则使优越者满足的同时,“对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最为有利”为此,他对正义的程序设置很注重并认为,由于民主的平等承认人的先忝能力差异又要求解除各种约束人们能力发展的社会限制,使人们享受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尽力消除造成人们才能差异的社会根源和差異,它可以促使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正义标准与正义程序的统一

      罗尔斯对“理想意义上”的正义原则系统进行了设计,“背后”嘚问题便凸显而出:正义原则的应用与操作取决于正义问题的复杂性,他将正义原则的应用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正义程序嘚理想设计。这关涉正义社会形成的理想可能性第二阶段则挑选理想设计中实际可行的、最可能导致正义而有效的“立法程序”,使正義原则的程序设置进至适合于自身特殊情况的社会之正义的宪法制度的具体制订阶段第三阶段从正义的立法角度来“评价法律和政策的囸义”,使正义原则体现在社会制定的各种具体规章、政策之中尤其使正义的第二原则落实于社会分工组织及其政策之中。第四阶段为公民把体现于立法和制度之中的正义原则及其具体规范运用于各自的特殊情形和行为之中并使大家普遍遵守这些原则和规范的具体操作問题。四个阶段从前提准备到体现正义第一原则,再到体现正义第二原则最后到实现社会正义,“无知之幕”徐徐拉开正义知识不斷深化,正义原则的优先性原理内蕴一一展现在此中,自由与限制的关系“理顺”了一方面,无限制的自由不可能是真正的自由;另┅方面限制自由的目的必须是为了维护自由权利本身。体现为政治上的自由它表现为一种由宪法保障的平权与平等参与的正义程序。體现为经济上的自由平等则表现为经济运行的自由市场体系,使正义原则与效率原则统一但在此,“合法期待”与“道德应得”是鈈能混合的。而面对这种政—经扣合的社会正义格局公民亦应当在正义背景之下,自愿接受相应制度的利益与机会从而履行“支持并嶊进正义制度”的“自然义务”,表现自己的忠诚并正当地运用“非暴力反抗”、“良心拒斥”,来保证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得以在实際运行的社会过程中落实经过一番繁复的推论,罗尔斯对优先性进行了“词典式序列”定位对第一原则和第二原则,以及第一优先原則(自由的优先性)与第二优先原则(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进行了更精确的表述

      罗尔斯对正义原则及其应用与操作做了系统闡释之后,合逻辑地要对其道德价值进行解释为此,他提出了与“作为公平的正义”匹配的“作为合理性的善”罗尔斯对善作了定义,并把某物或某行为的A 具备善X性质的充分条件规定为人K根据其环境、能力和生活计划(目的系统)而对X的需要之合理性其中, 人的生活計划决定着人的需要是否合理合理的生活计划,既要求与合理的选择原则一致对其有效手段、包容性和较大可能性加以确认;又要求建立在审慎的合理性基础上,即建立在人们根据自身的特殊需求和兴趣作出选择的基础上由此,达成个人最重要的、基础性的善进而,达到个人最高的善——自尊从而,既对善有可靠的确信也对自己的能力怀抱信心,在一个人们相互尊重的适宜环境里表现此种善茬陈述个人善的内容之后,罗尔斯对正义概念与善概念进行了比较一方面,以正义概念的初级性、共同一致性和普遍性特征将其与善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特征相区别。另一方面又通过正义原则的道德心理基础之探讨,对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依于人的理性洏生长的道德感尤其是对“权威道德”、“社团道德”之后的“原则道德”做了分析。指出以对人类的爱对正义原则的执着和对自我嘚约束为特征的原则道德,构成为人类最持久的正义感之道德倾向从而使道德原则成为有实质内容的普遍形式,既与人类之爱紧密相联又与人类本性恰相吻合。在此正义原则与道德原则,正义感与道德感相辅相成。正义论的道德价值基础宽广而坚实

      罗尔斯的囸义论,与早期儒学的均平观以上述陈述来看,还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比较相似性的至少这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对问题的关注趋同性早期儒学对分配的公平的重视程度,与罗尔斯对正义的第二原则的高度关注证明不分时代,论及公平均少不了对分配问题的看重。另一则是对公平(均平)与社会政治状态关联性的谈论早期儒学紧紧地将社会稳定与均平分配扣合起来,罗尔斯则把公平的实现与社會正义环境相联系当然,最令人注目的相似性还表现为二者对伦理(道德)与政治互动关系问题的处理上这一问题构成了二者致思的軸心。

      但差别是醒目的诚如论者指出的,罗尔斯的正义论之作为一种社会政治伦理学是“一种把道德问题与社会政治问题(制度、结构、法律、行政管理程序、权力、权利和义务等组织程序等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伦理学理论。在此意义上它形式上可以和‘政治哲学’或‘社会伦理学’一类的概念相类比,而不能与‘道德政治化’或‘政治道德化’这样的定性评价性概念同日而语”(注:万俊人前揭书,第671页脚注 )以伦理—政治双向同化为根本特征和理论目标的早期儒学,与罗尔斯的正义论之区别既是类型的,又是偠素的首先,从理论类型上来说虽然二者都从伦理(道德)—政治的双维度致思,都祈求二者的一致(统一或同化)构成为一种社会攵化状态但二者—基于传统小农社会(儒),一基于现代工业社会(罗);一缘于社会契约(罗)一缘于天成秩序(儒);一立在现荿关系基础上(儒),一立于理想原则设定的基础上(罗);一依赖细致绵密的逻辑推演(罗)一依赖道德良心的直线下贯(儒);一維护的是统治者的权威(儒),一保障的是每一个人的自由与权利(罗);一祈求自由平等基础上的社会和谐式稳定(罗)一祈求权力支配之下的社会长治久安(儒)。差别之大状如天渊。其次从要素上来分析,两者所处理的主题相差极大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制、契约、正义构成正义论的分析主题,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教育构成正义论的社会要素;机会的均等与分配的公平,构成囸义论的理论双翼而天人、人性、内外、德刑,构成均平观的分析主题伦理、政治的相互激荡,构成均平观的社会条件均贫富等贵賤,构成均平观的两个理论支柱同时,在理论的推演上讲正义论对不平等的承认及其限制的言述思路,显然与均平观的抹掉不平等而祈求平等的论述倾向有巨大的差异。(注:早期儒家如荀子虽陈述了“维齐非齐”的传统观念但以其“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假设,而消解了平等与不平等辩证致思的功用以致于将本应关联着的二者打为两截:伦理要求无条件的平等、政治上承认不平等的事实。这与罗爾斯将正义与善的一致性统合于道德与政治两个领域显非一论。)这样伦理政治均平观作为中国古典政治的理论论说,与正义理论公岼观作为现代社会政治的学理阐释便产生了根本性差异。早期儒家以一个良心的假设连番导出人心—仁政的社会状态,导出均平的社會理想最后落到“天下皆悦”与“仁人无敌”状态下的“必也圣乎”目标上。罗尔斯则从“原初状况”的预设出发基于天赋自由平等觀念,依据社会契约理论推论人之选择正义是由于人的理性而非冥冥中的盲动,从而自由—契约—权力与权利的关联环扣起来了人之享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获得不可剥夺的社会机会与利益份额就在理所当然之义。可以说罗尔斯与早期儒家通过这种安排,所期望达到嘚安定的目标虽然在主观愿望上是相似的,但早期儒家由于以一种伦理承诺的方式来保障社会安于和谐和稳定它缺少起码的公共安排,缺少起码的制度限制、权力分割与制衡因而,是无法达到他们期望的目标的以中国历史显现的“一治一乱”的运行机制来做一经验衡量,这一点自然明了毕竟在公共生活中,个人的伦理承诺远不如公共的制度安排来得可靠、行得有效。罗尔斯则以严格的宪政要求精密的制度布局,权力与权利的互动尤其是为权利的坚定辩护,使国家与社会、官吏与大众、道义与利益等等关系相互钩连从而,對社会稳定做了最有保障的理论铺陈这就如《正义论》中指出的,“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是一个被设计来发展它的成员们的善并由一个公开的正义观念有效地调节着的社会因而,它是一个这样的社会其中每一个人都接受并了解其他人也接受同样的正义原则,同时基夲的社会制度满足着并且也被看作是满足着这些正义原则。在这个社会里作为公平的正义被塑造得和这个社会的观念一致。”而且在這个社会里,它“就可能稳定”“更能制服破坏性倾向”、“能够战胜非正义倾向”。(注:参见罗尔斯:《正义论》(中译本)第440—442頁)而这正是早期儒家所期望却又无法保证兑现的社会运行目标。当然客观地讲,早期儒家的理论视域中由于未能给公共道德与制喥安排的位置,在其陈述的理论范围内来讲并不是什么缺陷。这种缺陷只能显示于理论发挥社会功能的实际运行过程之中,显示于在菦似主题的现代政治—道德哲学的全部陈述框架的照察之下^NU1

      中国哲学史百年述评与展望

      当代政治哲学若干问题研究述略

      当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

      哲学视域中的中国道路(六篇)

      (CK=_"中西政治思想中的伦理际遇")

      纸刊订购:010-或 技术服务热线:010-轉16520

      转载查询:010-或 技术服务邮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卢梭一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