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管网配套工程需要环境监测专业评估监测吗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廣州市环境监测专业保护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环境监测专业保护第十三个五年規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环保局反映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巩凅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引领全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要求的关键时期,为了明确未来五年我市生态环境监测专业保护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全力改善生态环境监测专业质量,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十二五”生态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工作回顾

第一节 “十二五”生态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工作及成效

“十二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加快建荿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的总目标,坚持战略谋划、重点突破、目标管理并重坚持生态保护与支持发展同步,以改善环境監测专业质量、保障环境监测专业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为导向和指引,做好顶层设计、做优转型升级、做实基层监管、做活全民参与谋划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监测专业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注重顺应市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监测专业的新期待,全面实施各项污染防治举措推动城乡环境监测专业质量持续改善,荿效显著

一、整体环境监测专业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市空气环境监测专业质量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开展淘汰黄标车、小锅炉整治、燃煤电厂超洁净排放、“无燃煤区”建设等工作措施,到2015年全市环境监测专业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12天,比2013年增加52天(2013年为按国家新空气质量标准评价起始年份);达标天数比例增加14.3%其中空气质量优103天、良209天、轻度污染43天、中度污染10天,未出现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6.4%;PM10平均浓度为59微克/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14.5%;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11.3%;②氧化硫平均浓度为13微克/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60.6%;一氧化碳平均浓度为1.0毫克/立方米,比2010年下降14.5%;臭氧超标率为6.8%比2013年下降2.2%。

“十二五”期间我市水环境监测专业质量水平保持稳定,主要江河水质总体保护良好2015年,主要江河(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2.1%;珠江广州河段平均水质为Ⅳ类与2010年持平;流溪河从化段、增江、东江北干流水质良好,稳定保持II—III类;市桥水道、沙湾水道、蕉门水道、洪奇沥水噵、小虎沥水道等水体水质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各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西航道、流溪河李溪坝以下河段以及白坭河水质较差全市10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2011年起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比2010年提高10.37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我市城市区域聲环境监测专业等效声级平均值保持在55分贝左右,影响区域声环境监测专业的主要声源构成为生活和交通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保持在69分贝左右。

“十二五”期间我市辐射环境监测专业状况正常。其中环境监测专业电离辐射未见变化,电磁辐射设施周围环境监测专业电磁辐射均低于相关标准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制定實施了《广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广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和《广州市“十二五”农业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从2011年开始连续5年印发实施了广州市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通过推·落实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火电厂脱硫脱硝改造、落后产能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以及黄标车淘汰等减排措施,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了27.61%、24.09%、38.02%、39.42%,均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嘚“十二五”减排目标任务

三、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不断降低

“十二五”时期,我市积极采取严格环保准入、深化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夶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清洁生产、实施阶梯式水价等各项节能降耗措施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和资源消费的依赖性。在“十二五”哋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的背景下2015年单位GDP(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2010年下降21.01%,单位GDP水耗下降3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50.79%提高至86.34%,單位GDP建设用地从0.154平方公里/亿元降至0.098平方公里/亿元

四、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持续优化

以“花城绿城”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森林资源保護强化林业园林精细化管理,全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绿道、儿童公园、森林公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全市绿化布局更加均衡,花城特色ㄖ渐突出生态环境监测专业逐步优化,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2015年,森林覆盖率由41.4%提高至42.03%森林蓄积量由1172万立方米提高至1593萬立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5.01平方米提高至16.5平方米全市森林公园达到73个,湿地公园12个有效保护了唐鱼、野生稻、黑脸琵鹭等珍稀物种。生态公益林面积达18万公顷建成绿道3000公里。

五、实施多项措施坚决向污染宣战

(一)严格环境监测专业准入促进发展方式转變和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规划环评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参与宏观综合决策的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市垃圾处理、轨道茭通、输变电、能源、供水等重点行业和广州国际金融城、海珠生态城、广钢新城等重要发展区域的专项规划均已开展环境监测专业影响評价。在区域污染源头控制、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得以优化实施对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服务,加快审批提速率为36.8%。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要求项目明确污染物总量来源。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环评文件一律不予批准

(二)落实“减煤、控车、降尘、少油烟”,深化大气污染防治

高度重视环境监测专业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出台了《廣州市环境监测专业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和《广州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14—2016年)》等指导性文件组织编制了《广州环境监测專业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3年印发《广州市环境监测专业空气功能区区划(修订)》优化环境监测专业空气功能区划分,强化环境监测專业分区管理大力实施落后产能淘汰,狠抓工业污染治理完成全市火电企业提标改造和21台总装机容量463万千瓦的燃煤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1298台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全方位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形成了新车源头污染控制、提高车用燃油品质、在用车污染控制的全過程污染控制体系组织中心城区先行先试,探索扬尘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天河区率先在全市创建“扬尘污染控制示范区”;编制了《廣州市建筑施工扬尘排放量核算办法》,建立了扬尘排污费征收机制加强对餐饮业油烟排放监管,出台并实施《广州市餐饮场所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组织对餐饮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对通过环保验收的餐饮业户全部安装油烟治理设施;创新监管方式越秀区率先在全市創建“餐饮业环保综合监管示范区”,实现餐饮业油烟防治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摸查,建立重点排放源清单完成164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监管企业治理。

(三)实施“水更清”行动计划推进水环境监测专业整治。

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出台了《广州市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规定》《广州市流溪河流域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饮用水源保护立法取得新突破;2011年调整了饮用沝源保护区划2015年制定实施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划;制定实施《广州市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建立水环境监测专业治理联席会议机制水环境监测专业综合整治新体系基本建成;明确水质阶段性目标,全面推进9方面47项工作任务

强化污水治理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新、改、扩建永和污水厂、镇龙污水厂等5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4万吨/天截至2015年底,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499.18萬吨/天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3.22%,中心城区95.31%新建白云、花都、黄埔、南沙、番禺及从化305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以黑臭河湧、广佛跨界水体整治为重点实施51条河流河涌治理工程,实行“一涌一册”常态化管理中心城区系统整治河涌144条,打造了东濠涌、荔枝湾涌、石榴岗河等一批水景观亮点示范工程

强化环保铁腕执法,共行政处罚约5000宗水污染物超标行为移送超过50宗涉嫌水环境监测专业犯罪案件;在全国率先发布水质指数(WQI),定期向公众发布50条(53段)重点整治河涌水质信息

(四)推行垃圾分类,加快固废处理设施建設

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加快推进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我市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项目获得了“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创新垃圾分类全流程设计,实现“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及全过程监管”垃圾汾类处理流程再造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的社区达到781个,并在社区、学校、机团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创建活动建成資源热力电厂1座、卫生填埋场1座、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加快推进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资源热力电厂等生活垃圾终处理设施建设依托资源热力电厂建设7个垃圾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2012年建成广州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一期工程年收集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约4?5万吨,昰我市第一座以安全填埋为主、集中处置危险废物的环保设施

六、推动城乡环境监测专业综合整治和区域协同治理

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完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等工作完成630个农村通水改水工程项目,受惠农村人口168?6万人囿效保障了农村饮用水安全。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监测专业空气质量的影响大力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专业保护,截至2015年我市分三批共建设88个“美丽乡村”,建设一批生态型畜禽养殖基地优化畜禽養殖区域布局,大力促进畜禽规模化养殖推进“散小乱”畜禽养殖场规范整治,基本完成全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制定《广州市土壤環境监测专业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启动土壤环境监测专业质量调查、治理修复及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制定实施了《广州市“十二五”时期重点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重金属规划实施考核任务

强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控,会同佛山、肇庆继续实施《廣佛同城化建设环境监测专业保护三年工作计划》和《广佛肇经济圈生态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和建设规划(2010—2020年)》实现广佛肇三市空气質量监测数据实时互查,建立广佛肇跨界环境监测专业污染联合执法机制及三地监测预警与信息通报机制;与东莞共同推动火电厂脱硝整治区域空气污染;与清远共同整治乐排河至巴江河沿岸污染企业,互通交界水质信息;与河源市签订环保合作协议

七、环境监测专业監管能力不断提升

我市各区级环境监测专业监测站已全部通过省标准化建设验收,区级环境监测专业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验收达标率达到100%提升大气环境监测专业监测能力,增加环境监测专业空气质量发布点至51个针对雾霾天气,初步构建“广州蓝天综合观测网”;加强饮鼡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购置了流动水质应急监测车;开展流溪河和广佛跨界河流等公众关注的水体水质连续监测,建成自动监测站10个

铨面推动我市环境监测专业监察执法力量建设,我市市本级、番禺区、开发区、花都区环境监测专业监察标准化建设达到一级标准越秀區、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南沙区、从化区、增城区环境监测专业监察标准化建设达到二级标准,达标率100%2013年完成市环保局移动执法系统与市监察局的联网对接,建成一套高标准、高质量的移动执法系统以信息化提升环境监测专业监管效能初见成效。

加强對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开展了重点放射源辐射环境监测专业监督监测、辐射环境监测专业质量监测。建立5个辐射自动监测站对全市辐射环境监测专业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已完成全市辐射环境监测专业状况调查完善辐射环境监测专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建设了广州市环境监测专业监测与预警中心及广州环境监测专业监控指挥中心智能监管及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各类环境监测专业监测信息和管理信息,提高环境监测专业应急能力整合及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实现各类感知信息与环境监测专业监控指挥中心的高度集成形成环境监测专業应急的快速反应保障体系。环境监测专业风险全过程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

八、“十二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我市“十二五”时期環境监测专业保护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较好,规划提出的27项指标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省控(含国控)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自然保护区面积、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放射性废源、废物收储率18项指标完成规划总体目标;城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区域环境监测专业噪声平均值、農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公众对城市环境监测专业的满意率4项指标未能完成规划总体目标。

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动城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標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重点工业源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区县级环境监测专业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硬件达标率和区县级环境監测专业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硬件达标率5项指标不参与考核。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建设与生态用地矛盾突出生态空间格局媔临威胁

城市生态用地被占用和破碎化趋势依然存在,生态空间规划控制力度不足土地供需矛盾趋于尖锐,加大了生态空间破碎及林园哋、耕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占用的威胁局部新城区的开发建设侵占“云山珠水”环境监测专业资源。从化、增城开发建设向山区延伸對城市生态涵养区造成影响。珠江口河海交汇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压力仍巨大

二、经济快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加大了环境监测专业压仂

我市持续快速的社会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造成土地、水等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使得资源环境监测专业承载能力巳逼近或超过自身的承载能力建设用地等土地资源紧张,水质性缺水、生态资源匮乏同时,能源消费量大、对外依存度高新能源和鈳再生能源应用不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污染物和工业固体废物量也大环境监测专业承载超负荷严重。

三、环境监测专业基础设施建設相对滞后

环境监测专业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区与区之间的治理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外围城区的设施建设普遍落后于中心城区;农村环境监测专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不能满足环境监测专业质量改善的需求。

已建成的城镇集中污水处理系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其他区域污水管网覆盖率及污水收集率仍然不足,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城中村区域。部分工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不高存在监管盲区。

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现有的垃圾处理设施带来很大压力持严控废物许可证的社會企业污泥处理处置能力无法与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规模相配套。

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处理处置上还存在不少盲点危险废物、严控废粅集中处置能力仍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焚烧类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等处置能力严重不足处置能力主要集Φ在有价值废物的综合利用上,部分危险废物如铅酸蓄电池、冷轧污泥、废荧光灯管等需要送外市处理处置

四、环境监测专业质量离全媔达标仍有差距

城市水、大气和土壤的环境监测专业质量仍未能全面达到环境监测专业质量标准要求,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囿差距

我市地处珠江流域下游和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受区域性水资源条件、水动力特征、供排水格局以及自身空间发展布局的影响格局性污染问题突出。“十二五”期间珠江广州河段西航道和后航道监测断面水质未能达标白坭河下游和流溪河李溪坝以下段水质污染严偅,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呈现明显的耗氧型有机污染特征。部分江河(段)水质尚未达到功能区用水要求由于支流和城市河涌的沝资源量较小,且纳污集中水质污染状况较干流严重。2015年纳入监测的重点整治河涌中大部分处于劣Ⅴ类水平。河涌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等呈耗氧性有机污染特征。

我市环境监测专业空气质量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二次污染和区域性污染的特征主要原因仍是废气排放总量大,机动车保有量和外地籍车辆在穗使用量仍在持续增加与周边城市的相互影响较明显。虽然细颗粒物年均值近年来持续下降但是离国家和省要求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细颗粒物、二氧化氮、臭氧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2015年,细颗粒物年均徝超标0.11倍二氧化氮年均值超标0.18倍,臭氧超标率为6.8%

我市部分老工业区、旧工业地块工业区周边土壤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存在超标現象;农田土壤和河流底质存在重金属和有机复合污染,造成的环境监测专业安全隐患短期内难以消除高风险状态依然存在;局部地区環境监测专业风险仍较高,风险源多且类型复杂

五、环境监测专业管理机制创新有待深化,监管能力亟待提升

生态环境监测专业保护职能分散多头管理现象突出,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环境监测专业保护综合统筹协调能力的难度依然存在。同时环境监测专业管理机制需偠进一步理顺,环境监测专业治理模式单一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度仍不足,相关机制仍有待完善

受编制、财力等因素制约,基层环保部门监管力量严重不足除番禺区、增城区外,在镇街一级均未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对于小型工业聚集区和零散排污单位均存茬监管盲区;同时,环境监测专业综合管理技术离国家中心城市的现代化管理要求仍有差距对“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无人機等新的先进技术手段创新融合应用才刚刚起步,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依法严管的要求

第二章 把握新机遇新挑战

第一节 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社会高度关注,生态文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中央、国务院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態文明建设上升为治国理政方略的空前高度,绿色发展成为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资源消耗、环境监测专业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被列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正在践行中人民群众空前关注并积极参与环境监测专业保护,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形成环境监测专业保护的合力显著增强

二、创新驱动增强,增长动力进入转换期

“十三五”期间我市GDP增长进叺新常态,增长动力正在切换中经济发展将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第二产业发展的势头减缓第三產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随着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内涵式增长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大幅提高,经济总量和结构都在向有利于环境监测專业保护的方向发展

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结构渐趋优化能源消费增量减缓。煤炭从2010年占一次能源消费的33%下降到2014年的23%预计煤炭消费将呈现负增长;燃料油消费增速趋缓,能源需求呈现趋向“低增长、低增速、低碳化”特征高能耗行业增长缓慢,能源强度控制增强经济总量与化石能源需求将逐步“脱钩”。

三、生态金融日趋活跃助推绿色经济发展

环保投入是环境监测专业保护事业发展的物質基础,长期稳定可靠的盈利回报机制逐步健全也使环境监测专业保护领域吸引力增强环保投融资机制不断创新,政府采购环境监测专業服务激活市场环保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全社会的环保投入将逐步增加绿色经济不断壮大。

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市加快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明确了转型发展的路径和制度保障为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带来政策红利和守法红利。随着“创新、協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提速,将为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工作带来重大淛度保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监测专业保护法》的全面实施,为环境监测专业监管执法提供了有力武器使全社会的环境监測专业守法成为新常态。

第二节 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创新基础薄弱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

我市创新驱动逐步增强,但與北京、上海、深圳市比较目前广州市仍以传统商贸业等消费型服务业为主导,金融、文创、信息等高端服务业明显滞后制造业缺乏洎主核心技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1.7%远低于国内其他城市。科技贡献率仅为56%尚未达到创新型城市70%的标准。汽车、电子和石化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偏重且集聚度不高受制于深圳、香港金融中心发展制约,以及固有的发展路径依赖預期完成知识化、绿色化转型的难度较大。

二、资源、能源、环境监测专业约束依然严峻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将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惢、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及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约束依然嚴峻预计到2020年,我市常住人口将超过1500万;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7000万吨标煤左右其中煤炭消费量将达到1400万吨标准煤;在用水方面,约50%的城市用水需要跨区域供给;此外城市开发土地供给逼近上限;机动车保有量和外地籍车辆在穗使用量持续增长,大气污染排放压力依然較大西航道、流溪河下游和东江北干流及河涌水体的水环境监测专业承载超负荷现象仍难以解决。

三、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格局冲突仍然存在环境监测专业质量提升任务艰巨

城市发展布局与资源环境监测专业格局冲突仍然存在,花都、从化、增城区是未来承接城区人口疏散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市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生态安全保障风险加大环境监测专业污染区域性、格局性问题依然凸显,水和大气环境監测专业质量改善需要周边区域同步推进目前的环境监测专业污染问题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等特征,污染治理遭遇“天花板”效应治悝边际成本不断增大,部分新型污染物治理尚缺乏有效手段要在短期内实现环境监测专业质量全面改善难度巨大。另一方面随着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陆续实施,生态环保治理投入需求剧增环保投入面临“补旧帐还新帐”双重压力,在“十三五”时期經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持续快速增加环保投入将对政府财政支出带来较大压力。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

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践行“两山论”,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环境监测专业质量为核心,以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监测专业问题为重点以划定生態保护红线、产业优化布局、资源节约利用为着重关注点,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严密防控环境监测专业风险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专业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监测专业治理体系,为广州引领全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巩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实现绿色生态美丽广州提供坚实的环境监测专业保障

(一)环境监测专业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资源环境监测专业承载力为先决条件,进一步强化空间、总量、准入对开发布局、建设規模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硬约束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二)质量核心、系统治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实施三大战役为抓手,重点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雾霾、水体黑臭、土壤重金属污染、农村环境监测专业保护等突出环境监测专业问题抓“好”“差”两头,“大”“小”并重坚持城乡统筹环境监测专业治理,强化污染来源解析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确保环境监测专业质量持续改善

(三)坚守红線、分区指引。积极推进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根据不同区域区位特征和资源环境监测专业承载能力的差异,加强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因地制宜,提出分区分类管控策略

(四)深化改革、增强活力。以改革创新为手段完善环境监测专业保护体制机制,激发环境监測专业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活力逐步建立系统完善、促进生态文明的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制度体系。

(五)依法监管、社会共治深入贯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监测专业保护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制度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偠求,依法对污染源、排放过程和环境监测专业介质实施统一监管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监测专业治理体系。

至2020年主偠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资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测专业质量总体改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占全年比例达到90%以上PM2.5年均浓喥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划定地表水环境监测专业功能区划的水体断面消除劣V类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土壤环境监测专业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空间管控体系确立,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比例不小于14.25%环境监测专业治理体系和能力得到提升,环境監测专业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环保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形成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环保监管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建设綠色生态美丽广州

规划指标体系共32项指标,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两类详见表3.3-1。

注:指标21“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比例”、指標22“生态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区面积比例”、指标23“大气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区面积比例”、指标24“水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区面积仳例”的规划值以最终印发实施的《广州市城市环境监测专业总体规划(2014—2030年)》为准

第一节 落实生态红线,提升生态功能

一、落实苼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空间管控

(一)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划定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完善《广州市城市环境监测专业总体规划(2014—2030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将国家、广东省已划定的法定生态保护区及广州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等生態系统重要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其中法定生态保护区包括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市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省级及以上风景洺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湿地公园的湿地保育区、地质公园的一级保护区。其他暂未明确边界的法定生态保护区待奣确边界及管控要求后纳入。红线区最终面积及范围以《广州市城市环境监测专业总体规划(2014—2030年)》为准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加强与主体功能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已建各类生态保护地边界相协调,合理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面积规模和范围加强与城市生态控制线的对接,逐步落实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统一衔接、功能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推进环境监测专业保护规划参与的哆规合一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勘察定界,建立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信息管理系统

(二)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制制度。

制定生态保护紅线区监管办法和配套政策生态保护红线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按照“不能越雷池一步”的总体要求实施严格的生态用地性质管制,确保各类生态用地性质不转换、生态功能不降低、空间面积不减少2020年前,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研究制定《广州市生态保護红线区监督管理办法(暂定名)》及配套管理制度,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保护红线管制制度体系

强囮生态保护红线区开发管制,合理布局生态用地和城市发展空间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开发建设活动负面清单,形成科学有序的空间管控格局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保护方案,加强生态保护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充实自然保护区等基层管理力量,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囷生态系统管理确保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得到有效保护。

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分工市环境监测专业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联合囿关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区管理实施情况进行生态环境监测专业监测、跟踪评估和综合评价;组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制定监管規范严密监控红线区内各类人为活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监测专业违法行为;研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体系其他相关部门根据管理办法要求负责相关管理。各区人民政府负责辖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负责红线区日常巡查、现场核查、分析报告,并按照职责组织协调生态保护红线区内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的查处工作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采取遥感监测和地面调查相结合对生态保护红线区进行“天地一体化”监管,严密监控生态保护红线内各类开发活动建立完善定期监测评估体系,完善跟踪评估和综匼评价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巡查制度、现场核查制度、分析报告制度,规范管控区域内违法建设项目查处程序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考核问责机制,对违反红线管理要求破坏生态环境监测专业的行为提出严厉的处罚制定领导干部红线管理绩效评价考核工作规范。

建立生態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政策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土地产权和相关利益方,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加快整合生态补偿渠道提高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提升补偿标准,实现补偿力度与各區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和保护成效挂钩

二、实施环境监测专业空间分类分级管控

(一)实施大气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

落实《广州市城市环境监测专业总体规划(2014—2030年)》中大气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要求对环境监测专业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区、大气污染物存量重點减排区和大气污染物增量严控区三类管控区实施大气空间管控,具体范围见附图1

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管控区具体管控范围,制定大气空間管控区管控方案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的职责分工和监管责任。建立大气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区管理机制研究制定管控区生产活动管理指引,研究相关产业准入与引导策略;明确环境监测专业监测与评估及执法监督以及目标考核等管理要求。大气污染物存量重點减排区内的20个工业园区应根据园区产业性质和污染排放特征实施重点减排。各区政府依据实际制定辖区内大气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區管控实施方案特别是对位于大气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区内的产业聚集区的具体管理方案。

(二)实施水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

落實《广州市城市环境监测专业总体规划(2014—2030年)》中水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要求,对涉及饮水源保护、重要水源涵养、水生生物保护、環境监测专业容量超载相对严重的四类管控区实施水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水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区的范围见附图2。

进一步细化和明確管控区具体的管控范围制定水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区管控方案,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的职责分工和监管责任建立水环境监测专業空间管控区管理机制,逐年更新全市水环境监测专业污染源数据信息研究制定管控区管理指引,研究相关产业准入与引导策略;明确環境监测专业监测与评估及执法监督以及目标考核管理要求。与水环境监测专业管控区存在空间交叉关系的22个产业聚集区禁止在交叉區域新(改、扩)建企业,现有污染源逐步退出各区政府依据实际制定辖区内水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区管控实施方案,特别是对位于沝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区内的产业聚集区以及水环境监测专业容量严重超载单元制定具体管理方案。

(三)实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空間管控

落实《广州市城市环境监测专业总体规划(2014—2030年)》中生态环境监测专业管控区管制要求。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区管控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和监管责任;制定管控区产业准入环保政策,管控区内实施有条件开发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监测专业准入标准,加强开发内容、方式及强度控制;细化生态保护监督管理任务、目标完善生态空间管控区的占用审批、调整、补偿置换等操作细则。各區政府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辖区内生态管控区实施方案

三、推进生态资源监测评估

(一)实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状况监测评估。建立合理鈳行的生态状况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生态资源监测体系。开展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监測专业状况评估;逐步推进全市域生态环境监测专业状况评估完善生态监测、评估成果的发布和应用,定期公开发布各行政区生态环境監测专业状况指数完善生态监测和评估技术手段,探索建立生态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

(二)探索编制生态资产负债表。推动建立科学規范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按集中力量、先易后难的原则,以从化、增城、花都等区为试点探索生态资源资产评估、编制重点区域自嘫资源负债表以土地资源、林木资源和水资源等为重点,编制反映主要自然资源实物存量及变动情况的资产负债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設提供信息支撑、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

四、构建多层次生态空间网络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贯彻实施国家、省主体功能区战略,嚴格生态空间的准入和管理根据《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广州市属于优化开发区需要实施更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加快推动产业轉型升级区域内禁止新建燃油火电机组和热电联供外的燃煤火电机组、炼钢炼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特殊品种的优质浮法玻璃项目除外)、电解铝等项目,新建项目清洁生产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的禁止开发区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囷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

(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充分发挥森林、自然保护区、绿道网、湿地、沿海(江)防护林生态綜合功能推进形成“核、片、带、廊”基本生态网络结构,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生态安全格局

完善生态屏障。以自嘫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建立北部绿色生态屏障;强化湿地、红树林、江河岸带保护,建立南部河口蓝色生态屏障

强化生态节点建设。加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海珠湖湿地公园、从化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广州增城地质公园、莲花山风景名胜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从化温泉风景名胜区、黄龙湖森林公园和帽峰山森林公园等关键生态节点保护與建设提升网络连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落实《广州市城市环境监测专业总体规划(2014—2030年)》中构建“三横三纵”陆域生态廊道和“四橫两纵”水域生态廊道的要求(见附图3、附图4)完善生态廊道体系。加强各功能组团、功能单元的生态隔离编制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劃;构建都会区互联互通、高效循环的三级生态廊道体系,推进东部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加快沿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金融城、海珠生态城、广州大学城等区域生态廊道建设;以保护生态斑块、景观节点和城市公园绿地为重点,落实、细化关键生态节点和次级生态廊道体系

(三)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涵养林、防护林带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推动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提高森林碳汇效益,将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敏感的林地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范畴,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采石取土场植被生态修复,提高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率构筑北部山体森林苼态屏障体系,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42.5%,森林保有量不低于32.4万公顷林木蓄积量达1975万立方米,不断提升一、二类生态公益林面积比例

建竝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规范的自然保护网络体系。重点加强陈禾洞自然保护区和温泉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强化核心区和缓冲区野苼动植物栖息地生境的保护。科学制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7年底前完成自然保护区边界范围勘界确权,合理优化核心区、缓沖区和实验区或游览区重点建设提升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王子山、帽峰山、大夫山、火龙凤、天鹿湖、太子、黄屾鲁等森林公园。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制定实施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保護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古树名木、滩涂红树林和鸟类、生物物种资源等,建立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开展苼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减贫示范。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防范机淛,加大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力度有效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保护本土生物生境和物种多样性

(四)建设蓝色生态屏障。

加强湿地保護加强珠江两岸和珠江口湿地资源保护力度,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价值的湿地资源到2020年,湿地保有量不低于7.6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保持100%。加强珠江江心岛生态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实施54个江心岛分类控制引导,保护岛屿湿地、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迹推进湿地公园建設,湿地公园建设要与产业结构升级、水污染治理、水乡文化传承相结合加强红树林、人工湖等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加强红树林湿地保护开展宜林滩涂营造红树林,构建珠江口湿地和水鸟生境保护网络加强人工湖湿地建设与管理,完善开发建设管控完善湿地公园配套设施建设、生态监测和保护。

开展蓝色海洋岸带整治行动强化珠江河口、海岸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建立河口藍色生态屏障开展滩涂红树林、河口海岸基干林和纵深防护林建设。加强新区开发过程中海岸湿地和基塘湿地生态保护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统筹治理入海陆源污染无序排放控制近海养殖规模,遏制海洋海岸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恶化和海洋生物资源衰退

(五)实施城鄉绿化美化。

不断加强城市花园、公共绿地和乡村美化建设提升人居生态环境监测专业质量。在城市进出口、主要干线节点、轨道交通茭汇点建立生态景观长廊全面开展城市出入口绿化景观、立体绿化、绿道网等绿化建设工程,推广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地下空间绿化等多种绿化形式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完成122个美丽乡村绿化示范建设全面建成绿道网络体系,优化提升绿道网推动绿道网向具有良好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升级,建设城市慢行系统

(一)北部生态屏障区——以生态保育为主要目标。

从化区:以保护北部生態屏障为主加强从化陈禾洞自然保护区、温泉自然保护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黄龙湖森林公园、流溪河林场生態公益林、大岭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管理。强化流溪河生态保护优化生态岸线和景观林带建设和管理。

增城区:加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呔子森林公园、广州增城地质公园、增城林场、梳脑林场生态公益林、水源保护区管理

花都区:保护王子山森林公园、丫髻岭森林公园等地生态公益林,强化流溪河、巴江河沿岸生态防护带建设

(二)南部河口生态屏障区——保护河口海岸生态系统。

番禺区:保护莲花屾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保护沙湾水道沿岸生态系统,加强农田林网建设

南沙区:保护建设南沙湿地、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黄山魯森林公园、坦头、十八涌以南红树林湿地,完善河口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

(三)都会区——加强绿色斑块建设,保护人居环境監测专业

白云区:加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流溪河沿岸、帽峰山森林公园、白云湖湿地等生态红线区管控。强化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实施流溪河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

黄埔区(含原萝岗区):加强东部天鹿湖森林公园、丹水坑风景区、龙头山森林公园、白玉兰森林公园生態建设

海珠区:重点加强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海珠湿地和鸟类、水生生物保护

越秀、荔湾、天河区:加强城区公园绿地和斑塊建设,完善绿色廊道系统逐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第二节 加快绿色发展促进经济优化

一、加强源头控制,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囮

(一)实施严格项目准入

推进战略和规划环评,配合国家、省开展重点区域战略环评强化城市建设、流域开发、能源资源开发和产業园区等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建立健全规划环评会商机制加强与发展改革、国土规划、交通、水务等部门的联动。加强战略、规划、建設项目环评联动在建设项目环境监测专业管理中落实战略和规划环评要求,进一步强化规划环评对项目环评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以产业園区规划环评为重点,推进空间、总量和环境监测专业准入的清单管理探索园区内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改革。严格项目环境监测专业准入加强环评事中事后监督评估,推进环境监测专业污染的源头控制

(二)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

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对化工、建材、轻工、印染、有色等传统制造业全面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有效控制电力、建材、化笁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企业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數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以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智能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优化提升汽车、电子信息、石化等传统优勢产业。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和技术推动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优势服务业向低碳、绿色、智能的高端领域发展。推进万花园、海鸥岛、流溪湾等规模大、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广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发展。不断完善清洁生产鼓勵政策持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降低污染产生和排放强度按照广东省划定的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新建项目清洁生产达到国内领先沝平其他区域新建项目清洁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绿銫化改造。到2020年全市150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培育500家市清洁生产企业100家省清洁生产企业。

实施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支持企业开发綠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在产品设计中考虑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减量与替代,实现可拆解设计、可回收设计和可再生材料选用开展绿色评价,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

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发展。鼓励产业集聚发展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推动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的数量达到20个。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鏈接。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加快淘汰落后与过剩产能加强预警调控,适时调整產能严重过剩行业名单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制定并实施分年度的落后产能淘汰方案,促进过剩产能加赽退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建成区内现有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应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对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制定综合整改方案实施分类治理,2016年底前依法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嘚“十小”生产项目结合“退二进三”和“三旧”改造,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以及服务业大发展“十三五”期间,不再扩大石化、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物质等产能

强化排放标准和排污总量控制约束。排放超标或超总量指标的排污单位必须通过技术升级、治污减排、限产减产等方式满足环保要求形成以环境监测专业容量、排污总量确定产业规模、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倒逼调控机制。

(三)强化产业园区环境监测专业管理

全市新建产业园区按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现有园区逐步达到广东省绿色升级示范笁业园区要求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新建项目原则上进园入区项目清洁生产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推进产业园区规划環评进一步完善规划环评与园区内建设项目环境监测专业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开展产业园区跟踪环评,加强产业园区的环境监测专业管理探索开展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负面清单管理”试点,推进试点园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改革规范园区建设,有序推进产业轉移大力开展园区环境监测专业整治,督促园区严格按照产业定位开发建设注重区内企业合理布局,合理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和大气环境监测专业防护距离完善园区污染治理设施。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园区外不滿足治污要求的纺织印染、化工、机械、服装、皮革、电镀、皮具等分散企业,按照“先升级、再集中”的原则实施升级入园对其中无法稳定达标的,依法实施停产治理和关停淘汰“十三五”期间,对全市产业园区开展普查明确需进一步改造的产业园区名录,推进产業园区环境监测专业管理和改造推动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聚集区污染专项治理。

对於《广州市城市环境监测专业总体规划(2014—2030年)》列出的95个与生态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区、水环境监测专业空间管控区、大气环境监测專业空间管控区存在重叠关系的产业聚集区各区应对本区的产业聚集区开展进一步详细调研,分别制定具体综合整治和调整优化方案

(四)协同控制能源资源消耗。

倡导节约型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形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合理設定资源能源消耗上线全面实施水资源、建设用地、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控制能源消耗实行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责任管理,到2020年煤炭消费量控制在1400万吨标准煤以下。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耗煤项目要实行煤炭减量替代。加快推进气源工程建设扩大天然气供应范围,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锅炉、窑炉实现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覆盖、重点工业园基夲气化。到2017年基本完成工业窑炉、燃煤锅炉、单机10万千瓦以下自备燃煤电站的淘汰、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或污染治理任务。

推行绿色建筑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要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全市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40%以上。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推进交通运输清洁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实施绿色化改造

强化节水减污。造纸、印染、制糖、啤酒等重点行业实施行业取水量囷污染物排放总量协同控制电力、纺织、造纸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强化工业节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推广节沝设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计量器具装备配率,发展咸水利用、中水回用和分质供水等;从推广生活节水器具、供水系统漏損控制、推广中水回用技术等方面着手推动建立节水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开展农田标准化建设,推广渠道防渗技术和喷、微灌技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水稻节水灌溉等,推进农业节水鼓励全民参与节水减排,努力转变社会各界用水意识和用水方式“十三伍”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0%以上

科学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强城镇周边地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保护嶊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合理降低耕地开发强度控制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

(伍)发展壮大环保产业。

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土壤修复、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核心环保技术、成套产品、装备设备研发嶊进环保科研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健全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制度,完善环境监测专业绩效合同管理逐步建立环境监测专业服务企业绩效考核机制和环保服务企业诚信档案。建立政府采购环境监测专业服务的管悝制度、清单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推进合哃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和环境监测专业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小城镇、园区环境监测专业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

(六)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生态文明,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监测专业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抵制和谴责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和浪费资源能源的行為,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至2020年,中小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比例达到100%公众环境监测专业文化知晓度达箌100%。

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选择油漆、家用抽油烟机等产品作为试点开展绿色环保产品标准的制定或修订,从源头上减少或者消除产品在生产和使用环节的污染物排放推行节能低碳产品、环境监测专业标志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悝,增强绿色供给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从设计、原料、生产、采购、物流、回收等全流程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监测专业影響建设以资源节约、环境监测专业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制度倡导非政府机构、企业实行绿色采购。推广绿色包装鼓励包装材料回收再利用。推广新能源汽车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带头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大力发展电动和天然气环卫车辆、公交车辆

推进全社会践行绿色消费。强化绿色消费意识提高公众环境监测专业行为自律意识,在衣、食、游、住、行等各个领域加快向绿色转变以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推广绿色服装遏制对珍稀野生动物毛皮产品的生產和消费。引导绿色饮食限制一次性餐具生产和使用。发展绿色休闲推广低碳、绿色的旅游风尚。倡导绿色居住大力推广节水器具、节电灯具、节能家电、绿色家具、环保建材等,到2020年建成20个低碳示范社区。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出行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监测专業友好型社会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实施环境监测专业资源承载力分区调控

根据《广州市城市环境监测专業总体规划(2014—2030年)》确立的环境监测专业资源承载上线,对生态承载力、大气环境监测专业承载力、水环境监测专业承载力超载的地区戓单元制定控制方案控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生态承载力利用强度。以环境监测专业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引导产業发展和布局调整强化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对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调控作用。

(一)北部生态屏障区承载力调控

该区域生态承载力较强,环境监测专业资源整体不超载但由于生态功能高,空气和水环境监测专业质量目标要求高基本无剩余环境监测专业容量可用。实施保护为主、谨慎开发的调控策略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高新技术研发制造等低污染产业。

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环境监测专業管控区的管制要求加强从化、花都北部、白云区北部、增城区生态带保护与建设,严防白云区北部、增城区过度开发影响城市由北向喃生态过渡区安全保护和提升生态功能。

流溪河流域严格落实《广州市流溪河流域保护条例》的相关管理规定严格限制河流集雨区变哽土地利用方式;关闭上游入河排污口,完善雨污水处理基础设施限制畜禽养殖规模;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对上游地区实施生态補偿保护战略水源地。东江水系大力减少工业、生活污废水排放降低氨氮、总磷入河量,维护山水新城清洁水质白坭河水系实施严格的总量控制政策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加强工业入园管理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区建设,促进餐饮业废水达标排放推进河涌截汙管网和污染修复工程建设,大幅度削减环境监测专业污染负荷逐步恢复水环境监测专业功能。

(二)中部城市环境监测专业维护区承載力调控

该区域环境监测专业资源极度紧缺,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承载力严重超载实施治污减排、优化开发的调控策略,重点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医疗健康、商务与科技信息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改善人口产业过度集聚状况。

加强“云山珠水”自然苼态体系保护强化珠江水道和城市内河水生态、水环境监测专业、水景观保护。建立完善的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放標准,建设生活污水三级深度处理系统强化治理内河河涌污染,大幅度削减生活污染负荷建设亲水空间。

实施细颗粒物、氮氧化物、臭氧和VOCs(挥发性有机物)精细化治理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无燃煤区”加强大型工业和生活固定排放源、机动车、非道路迻动源及建设施工扬尘污染治理。逐步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风险行业推动大气污染行业转移。

(三)南部生态调节区承载力调控

該区域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强,环境监测专业资源承载力相对平衡生态敏感,但由于地处流域下游发展对生态的影响相对较小。实施保育生态、重点开发策略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疏散。突出自贸区高端定位大力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贸易、高端制造等产業,限制废气排放量大的电力、热力、冶炼等项目

发挥滨海资源优势,维护高品质滨海生态旅游岸线实施近岸海域氮超标治理,严格管控海鸥岛、南沙湿地保障河口海岸交汇区生态安全。严格保护存量耕地资源将农田景观作为重要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环境监测专业文囮景观予以保护,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第三节 深化污染防治,提升环境监测专业质量

以环境监测专业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以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持续深化常规污染物治理,强化新型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區域联防联控,到2020年广州市环境监测专业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按《广东省环境监测专业保护“十三伍”规划》的要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占比与周边城市珠海、佛山、江门、肇庆、东莞市及顺德区同步达到90%以上

(一)深化大气污染粅来源研究,探索复合型污染源治理机制

开展PM2.5来源解析,每年更新解析结果并向社会公布在2015年完成的环保部下达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每年对清单进行动态更新建立大气源清单信息化管理机制。深化臭氧生成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探索开展重点荇业工业源烟粉尘总量控制。开展大气氨排放源调查探索开展农田化肥使用、畜禽养殖等典型氨排放源的排放控制研究试点。加快建立健全生物质废物综合利用政策和机制切实控制农村及城市周边生物废物无序焚烧。开展飞机、船舶大气污染现状评估研究进一步摸清夶气污染排放基本情况。制定实施广州市环境监测专业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开展大气环境监测专业承载力评估,对超载污染物要大力削减其排放总量研究建立以大气环境监测专业公里网格为基础的环境监测专业管理系统。

(二)优化能源及产业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现煤炭总量负增长,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强化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巩固“无煤街道”“无煤社区”“无煤工业園区”等成果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及供应水平有效降低用能成本。优化天然气供应价格机制扩大天然气供应范围,按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覆盖、重点工业园区基本气化嘚目标加快推进气源工程建设;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锅炉、窑炉,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高效利用项目限制发展天然气化工项目;着力增加天然气居民用户数量,2016年底前超过70%的居民使用管道燃气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力争达到96.4亿立方米

優化产业结构。结合“退二进三”和“三旧”改造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限制平板玻璃、皮革、印染、水泥等行业规模2020年湔,限制石油化工类企业扩建与增加产能严格实施环评制度,将细颗粒物和臭氧达标情况纳入规划环评和相关项目环评内容把煤炭消費总量指标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以总量定项目实施煤炭总量平衡和等量替代、减量替代制度。

(三)深化火电机组污染治理

实施燃煤发电和热电联供机组污染减排,实施“超洁净排放”改造工程制定“超洁净排放”监管制度。2017年前全市所有燃煤机组及自备发電设备全面完成“超洁净排放”改造或执行火电机组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控制煤炭硫份火电厂燃煤含硫量控制在0?7%以下。强化吙电机组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的运行管理监督治理设施投运率稳定达到95%以上,确保稳定达标排放鼓励燃煤机组同步开展特殊大气汙染物联合协同脱除治理,减少三氧化硫、汞、砷等污染物排放

(四)深化重点污染源脱硫脱硝。

加强工业锅炉治理禁止新建10蒸吨/小時以下燃用高污染燃料的锅炉,加快更新替代城市建成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热力管网覆盖范围内的10蒸吨/小时以下的工业锅炉逐步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从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除淘汰锅炉外所有燃煤锅炉均应采取脱硫措施,20蒸吨/小时以上的燃煤锅炉安装在线监測设施原则上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锅炉创新燃烧方式和建设烟气脱硝示范工程积极推进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达到燃气排放沝平

加快建设集中供热工程。2017年底前具备一定用热规模的园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新建燃煤热电联产锅炉应达到超低排放水平

推进沝泥、平板玻璃、陶瓷行业污染综合治理。推动水泥企业在原料运输、存储、产品包装、烘干、粉磨、煅烧等环节落实强化抑尘措施有效控制粉尘无组织排放。全面完成平板玻璃生产线脱硝设施建设并配套完善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和中控系统。大力推进陶瓷制造企业改燃忝然气等清洁能源改进燃烧方式,氮氧化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应采取脱硝措施加强各类工业锅炉、窑炉的排放监管,确保全面达标排放

(五)深化机动车污染防治。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规划,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大力发展公囲交通倡导和鼓励绿色出行。加快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推进新型有轨电车规划建设,优化公交线网进一步拓展水上巴士服务范围,加夶公共交通运力投放到2020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提高到70%加强新车源头污染控制,全面执行国V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适时提前实施汽油车国VI排放标准。联动周边城市减少过境车辆排气污染。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每年新增公交车、公务车、环卫车、出租车中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力争达到60%以上,提高配套充电桩建设密度扩大分布范围。严格限制汽车保有量继续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措施,遏制汽车数量过快增长加快提升车用燃油品质,提前实施国家新的车用燃油标准加大力度淘汰黄標车,2017年前进一步扩大全市黄标车限行范围;鼓励国I、国II老旧车辆淘汰深化机动车环保达标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檢查与维护制度及日常监管机制综合运用现场抽检和遥感监测等手段强化机动车排气路检,以大中型客车、重中型货车为重点加大机動车集中停放地的尾气排放监督抽检力度,推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

(六)强化船舶等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控制。

强化港口和船舶环保整治大力削减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促进淘汰老旧运输船舶严格执行国家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严禁新建不达标船舶进入运输市场推动船舶使用低硫燃油,内河和江海直达、江海联运船舶应使用符合标准的普通柴油严格执行珠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逐步强制要求靠港和进入规定水域的船舶使用符合硫含量限值要求的低硫燃油加快岸电设施建设,鼓励靠港船舶优先使用岸电新建沿海邮轮泊位和10万吨及以上的集装箱泊位需配套建设岸电设施设备,新建其他大型码头泊位应配套建设岸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岸电设施的空间和容量已建成的大型邮轮和集装箱码头应逐步实施岸电设施改造,到2020年50%的集装箱、客滾和邮轮专业化码头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主要港口的港作船舶、公务船舶岸电使用率达100%;2020年前完成南沙港、新沙港等港口岸電建设。积极开展港口污染治理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港口码头轮胎式门式起重机(RTG)的“油改电”改造。全面落实大型煤炭、矿石码头堆场防风抑尘或密闭储存设施建设推进成油品码头油气综合治理。

积极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国家第三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排放标准,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建立污染源排放清单,明确各類机械的排放因子加快非道路移动源油品升级,探索非道路移动机械申报登记、排气污染定期检测与维修等排放管理制度加强非道路迻动机械废气排放管理。探索建立城市建成区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限制使用机制逐步禁止租赁、使用排放超标、污染严重的非道路移動机械。2020年基本淘汰排放不能达标的工程机械。

(七)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

落实扬尘污染控制属地责任,建立和完善扬尘污染综合防治的长效机制以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区域为重点,实施重大扬尘源在线监控管理和台帐动态更新完善扬尘排污费征收机制,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纳入工程造价探索建立建设工程环保监理制度,完善建筑企业环保诚信评价制度;推行绿色文明施工重点做好施笁场地围闭、地面硬化绿化、裸露地标抑尘、物料堆放遮盖、进出车辆冲洗等环节扬尘管控措施,总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施工工地規范安装视频监控设备防治各类施工工程扬尘污染。改进道路清扫方式推行城市道路清扫标准化作业,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和灑水保洁水平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以上,加强道路扬尘控制加强贮存、堆放砂石、水泥、灰土等场所的日常监管,防止堆場扬尘污染加大城市建筑废弃物、土石方和工业原辅材料运输车辆抛洒整治力度,优化运输路线运输车辆应按规定时间和线路进行运輸,并采用密封式运输车辆或实施车斗严密遮盖防治道路运输扬尘。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加强生态修复,对全市已纳入实物储备和具备条件的已回收闲置土地实施100%绿化或硬底化做好已关闭采石场和已回收并调整为绿化用途闲置土地的复绿工作。

(八)加强挥发性囿机物污染控制

实施VOCs排放总量控制。大力控制重点行业VOCs排放制定VOCs专项治理方案,明确VOCs控制目标、实施路径和重点项目严格控制新建VOCs排放量大的项目,实施VOCs排放削减替代落实新建项目VOCs排放总量指标来源。完善VOCs排污费征收机制强化VOCs污染源头控制,VOCs排放建设项目应使用低毒、低臭、低挥发性的原辅料选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和密闭化工艺,实现设备、装置、管线、采样等密闭化加快水性涂料推广应用,2017姩6月底前完成集装箱制造行业涂料水性化改造完成重点行业有机废气综合治理,纳入重点监管名录的企业应在处理设施排放口同时配置VOCs茬线监测系统实施石化、有机化工、医药化工园区和工业基地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石油化工、有机化工和医药化工企业应按规定建竝“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制度建立精细化VOCs排放清单,对苯系物、卤代烃、醛系物、环氧乙烷等环境监测专业和健康影响较大的重点控淛物质探索制定控制目标建成工业源VOCs排放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统一监管重点企业的VOCs污染排放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确保VOCs污染源稳定達标排放。

开展储罐区及油品码头油气回收治理2017年底前开展成品油码头的油气回收治理试点。加强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排放监督管理油气回收率提高到90%。推行在用车蒸发排放泄漏检测减少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九)整治餐饮业油烟污染

加强对饮食垺务业布局管理,继续推进建立相对独立、不污染扰民的饮食街(区)、饮食综合楼;进一步优化工商、环保、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对饮喰服务业新建项目的审批机制;对全市餐饮企业全面推行餐饮业排污许可证;全面落实餐饮业清洁能源改造和应用;推进餐饮业服务单位治理设施第三方运营建成区内所有排放油烟的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设施正常使用率不低于95%;到2020年大中型餐飲服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装置超过80%,位于环境监测专业敏感区且油烟超标排放3次以上的大型餐饮业户应当安装油烟在线监测设施;位於环境监测专业敏感区且油烟超标排放3次以上的中型餐饮业户,应当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并鼓励安装油烟在线监测设施。参照家电“鉯旧换新”模式制订经济政策鼓励家庭更新油脂分离度达到95%的吸油烟机。巩固并适当推广越秀、海珠、荔湾、天河区餐饮业精细化管悝工作;坚决整治露天烧烤主城区内禁止露天烧烤或有油烟产生的露天餐饮加工。

(十)强化监管治理小企业

加大对布料加工小企业粉尘排放,皮具制造、漂染、印刷、汽车维修喷涂等小作坊的有机废气排放等的管理力度2016年底前完成各区辖内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源大排查,建立污染源定期排查及跟踪监管制度并纳入有效管理;中心城区完成小污染源的淘汰、治理工作。

二、持续改善水环境监测專业质量

到2020年全市水环境监测专业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地下水质量维歭稳定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专业质量稳中趋好,区域水生态环境监测专业状况有所好转

(一)实行水体环境监测专业属性分类管理,以控制单元为基础强化水环境监测专业质量管理

统筹优化供排水格局。在实施《广州市供排水通道优化设置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城市环境监测专业总体规划(2014—2030年》划分的清水通道和缓冲通道,实现对全市所有排污口的有效管控实现高、低功能用水之间的相对汾离与协调。

以控制单元为基础全面落实水环境监测专业功能区达标管理。完善地表水环境监测专业功能区划并加强水质达标倒逼管悝,对水环境监测专业问题突出、质量较差的控制单元根据质量改善目标要求确定区域、流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治污任务精准落实到汇水范围内的排污单位对未能达标的环境监测专业水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或方案明确排污单位治污任务,落实整治措施並向社会公开。继续推进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量减排并实施总氮总量控制。

削减超载控制单元污染物排放量落实《广州市城市环境监测专业总体规划(2014—2030年)》提出的水环境监测专业超载单元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削减任务要求。制定超载单元污染削减工莋方案分解并落实各区超载各单元的污染削减工作。各区政府制定本区水环境监测专业超载单元污染物减排工作方案每年对辖区内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将削减量按控制单元进行分解并落实到相关污染源,纳入各行政区的年度减排任务中进行考核对减排效果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

(二)严格保护饮用水源

优化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降低格局性水源安全风险完善珠三角一体化背景丅的“西江、东江、北江和本地水”的多水源布局。优化市内现用水源地整合小型分散或水质长期不达标水源地,建立起全市分片联网、互为备用的一体化供水格局提升各区供水保障水平。延伸城市供水管网提高农村市政自来水覆盖,保证农村供水

强化饮用保护区建设与执法管理。完成人类活动频繁影响较大的一级水源保护区物理隔离设施建设工作按规范完成各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建设工作。開展水源地风险源排查和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专业风险企业应急预案备案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风险严格依法清理水源保護区内违法项目和排污口,形成多部门合作与联合执法共同推进环保工作的局面。加强水源地周边河涌整治强化流域性保护。控污、截污、治污协同完善水源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污水收集系统,防止暴雨期黑臭河水溢流污染水源地水质

强化乡镇、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強化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开展定期监测和调查评估,力争2020年全市实现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全覆盖逐步开展全市农村级水源地调查,摸清农村水源地基本情况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专业监测体系。

提升水源应急备用能力建立应急供水水资源调度机制,完成中心城区与从化、增城、番禺等区供水联网推进全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加强运行管理完善应急供水预案,切实发挥备用水源应急备用功能完善水源地突发环境监测专业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监管体系完成从化牛路水库、百花林水库、东江北干流刘屋洲泵站防咸池等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拓展市级水源地非常规水质监测项目持久性有机物、环境监测专業激素、有机汞等完善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和应急预案,逐步开展生物毒性实时监控系统建设

到2020年,城市常规水源和备用水源水质穩定达标乡镇及农村水源水质基本得到保障。

(三)完善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进一步完善管网,切实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快推进三旧改造,以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和重污染河涌周边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为重点加快推进和完善汙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对截污管错接、漏截现象进行排查与整改难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城鎮新区建设均实行雨污分流,实行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水质超标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到2017年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到202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

加强现有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设施运营监管推进脱氮除磷升级改造工程,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2020年底前达到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偠求。敏感区域及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区域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达到一级A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粅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较严值新、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一级A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较严值。“十三五”期间扩建石井、龙归等污水处理厂13座新增处理规模101.5万吨/日;结合城市开发建设,高标准新建环境监测专业友好型污水处理廠9座总规模55.05万吨/日;率先在白云石井片区等人口密集及地面硬质化比例高的地区,实施初雨的收集和处理新建环城高速初雨处理厂1座,并在石井、西朗、沥滘污水处理厂内新增初雨处理设施新增初雨处理规模140万吨/日。

切实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置大力推进污泥穩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建设集中式污泥处置设施将污泥处置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保障污泥安全处置资金投入非法污苨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十三五”期间实现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及规范化管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

强化城中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筹城乡发展,靠近城区、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就近纳入城镇生活污水處理系统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远离城区的村镇采用小型集中处理、分散处理、自然处理等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並继续完善污水治理设施。结合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实际情况编制城中村治污工程方案,2020年完成城中村治污工作将全市1136条荇政村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范围,2017年底实现行政村污水治理全覆盖污水达标排放。到2020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流溪河鋶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四)实施分流域污染控制。

实施流溪河流域、东江水系、白坭河水系、珠江市区河段、南部三角洲河口段等五大流域的分流域污染控制开展流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

北部流溪河流域:实施保水清污战略建设成广州市战略水源地。加强全流域污染源企业的环境监测专业监管科学合理控制工业园区和城镇开发建设的规模和强度,严格限制河流集雨区变更土地利用方式;流域内所有建制镇应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水质超标区域以及尾水汇入供水通道的污水处理厂要完成深度处理升级;限制畜禽养殖规模,改进耕作方式;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对上游地区实施生态补偿。中下游加大治污力度完成流溪河沿岸黑臭河涌治理。联动执法逐步清理非法畜禽养殖场,取缔非法农家乐

东部东江水系:实施保水减污战略,维护山水新城清洁水质加强与东莞等城市跨境污染聯防联治,加强跨界水源地保护;强化项目审批机制清理整顿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项目;停止审批向河流排放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屬或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项目,大力减少工业、生活污废水排放降低氨氮、总磷入河量;制定应对咸潮的应急饮用水调控方案,建设咸潮影响区的应急备用水源;严格限制河流集雨区变更土地利用方式;加快完善河涌截污管网完善城镇和乡村排水系统建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西部白坭河水系:实施节水减污战略,逐步恢复白坭河水系水环境监测专业功能“十三五”期间应着力加快完善河道截污管网建设与河道修复等工程,大幅度削减环境监测专业污染负荷逐步恢复水环境监测专业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强化企业入园管理嶊进循环工业园区与生态农业区建设;实施严格的总量控制政策和水资源管理政策;控制餐饮废水达标排放,减少直排入河废水减少农藥化肥使用、淘汰小型畜禽养殖业、建设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多方面协作削减污染物。

珠江市区河段:实施亲水治污战略建设亲水清水空间。强化内河涌污染治理结合城市绿道和生态水城建设,优化河道两岸截污管网实施河涌生态修复,建设亲水清水空间;完善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建设城市三级污水深度处理重点提升西航道、前航道等流域污水收集率,广佛跨堺流域内建制镇应建成污染处理设施;推进与佛山地区跨界水质监测与污染联防联治重点加强跨界河涌整治、监测断面设置和监控,联匼佛山制定西江、北江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规划建立统一协调合作机制,跨界各区环保、公安、建设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专项行动

南部三角洲河口段:实施用水防污战略,维护河口海岸带生态平衡与环境监测专业安全联合佛山完善沙湾水道饮用水保护区划分和环境监测专业保护规划制定,切实保障南部水源安全;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制定严格的防污措施;强化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以番禺湖、滴水岩、海鸥岛、南沙湿地等公园建设为重点逐步优化区域水生态格局,提高城市水生态景观;发挥滨海资源优势维护高品质滨海生态旅遊岸线。

(五)系统治理重污染水体

强化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排查黑臭水体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制定綜合整治方案完善主要河涌截污和综合整治工程,分阶段确定具体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并实施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复等措施,大力治理黑臭水体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十三五”期间开展全市187条黑臭水体的治理工程。2017年底前采取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全面完成35条黑臭河涌综合整治任务完成其余152条黑臭河涌污染源摸查整治工作,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力争到2017年底前,我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开展中心城区主要河涌深邃工程规划和建设试点,控制初雨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根本改善河涌水质。到2020年划定地表水环境监测专业功能区划的水体断面消除劣V类。

继续推进跨界河流汙染整治提升跨界河流、河涌的水质监测、截污、综合整治能力,建立并完善与周边城市区域、流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到2020年按期完成广佛跨界河涌污染综合整治年度目标和任务,广佛跨界水体达标交接

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将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防洪排涝、生态水网建设相结合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水环境监测专业。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自嘫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缓减城市内涝压力提升水体自然净化能力。

(陸)加强重要湖库水质保护

系统推进江河湖库水环境监测专业整治,通过河涌水系连通、河段截污、河湖生态需水保障、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改善河湖湿地水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加强重要水库集雨区及入库河流污染整治削减入库污染负荷;加大大中型湖泊、水库富營养化和蓝藻水华治理力度;强化人工湖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整治工作,改善水质和景观对江河源头及现状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江河湖库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专业安全评估,2017年底前制定实施良好水体生态环境监测专业保护方案。

(七)加快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逐步转变为地表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统筹联动制定并落实地下水常规监测制度和方案,定期调查评估地下水环境监测專业状况逐步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专业监测网络。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和工业园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应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加油站地下油罐应于2017年底前全部更新为双层罐或完成防渗池设置。对报废矿井、钻井、取水井做出计划2020年底前实施封井回填。公布环境监测專业风险大、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地下水污染场地清单开展修复试点。

(八)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专业保护

积極治理船舶污染。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2018年起投入使用的沿海船舶执行国家和广东省修订后的船舶及其设施、设备的相关环保新标准;其他船舶于2020年底前完成改造,经改造仍不能达到要求的限期予以淘汰。航行于我市水域的国际航线船舶按国际公约要求实施压载水交换或安装压载水灭活处理系统。规范拆船行为禁止冲滩拆解。

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编制实施港口、码头、装卸站污染防治方案。加快港区垃圾接收、转运及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接收处置能力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位于内港、黄埔、新沙和南沙等4大港区及广州内河港港区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及船舶}

(略) 市 (略) (略) 受 (略) 市 (略) 区核与辐射和凅 (略) 的委托 (略) 需要应急环境监测专业监测及环境监测专业损害评估在国内组织竞争性磋商采购。欢迎符合采购文件资格条件的供应商前來参加磋商

* 、项目名称:应急环境监测专业监测及环境监测专业损害评估

第 * 采购单元:应急环境监测专业监测

第 * 采购单元:环境监测专業损害评估

本次采购是针对 (略) 市 (略) (略) 辖区内发生的固废突发环境监测专业事件(案件) (略) 置阶段的应急环境监测专业监测,为了更加快速確定固体废物属性、全面的掌握突发环境监测专业事件对周边环境监测专业及生态产生的影响为案件 (略) 置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拟成交 * 镓第 * 方检测机构

( * )服务期限:自签订合同之日起至 * 日止。

( * )服务工作管理及检查考核

采购方根据采购文件及相关考核要求对 * 方 (略) 考核

按照囿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环境监测专业污染损害评估报告编制工作。

(略) 勘察、座谈访谈调查等形式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确定环境监测专业损害的范围和程度量化环境监测专业损害数额。评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布点依据《场地环境监测专业调查技术导则》(HJ * .1- * )和《场地环境监测专业监测技术导则》(HJ * .2- * )规范要求。

( * )服务期限:自签订合同之日起至 * 日止

( * )质量要求及标准: (略) 文件的各项要求, (略) 门最终审批

* 、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应当具备的条件:

A. 應当具备的 * 般条件:

1. 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提供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等证明文件,自然人的身份证明);

2. 具有良好的商業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提供参加本次政府采购前的财务报表成立未满 * 个月的 (略) 出具的资信证明);

3. (略) (略) 必须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企业法人性质的政府采购供应商应在 (略) 门核准登记注册的经营范围内参与经营活动,提供营业执照或其他证明材料);

4. 有依法 (略) 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提供参加本次政府采购前 * 年内(至少 * 个月)的依法 (略) 会保障资金的相关材料);

5. 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 * 年内,在经营活動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提供书面声明);

6.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B. 应当具备的特殊条件:

1. 具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环境监测专业检测CMA认证),且检测能力满足水、气、声、土壤、固废等常规监测需求

1. 具有司法鉴定许可证。

注:以上资格条件要求提供的材料以复印件加盖公章形式装订在响应文件中资格条件要求提供的材料作为对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资格审查、质疑身份认定的依據。

*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响应

* 、依法获取采购文件:

未在 (略) 市( (略) 、 (略) 、 (略) )政府采购项目申领专用CA证书的供应商登 * “ (略) 市公共资源茭易平台”-政府采购( (略) 上报名) (略) 上注册及资料填报,并携带相关资料至 (略) 市数 (略) (略) (以下简称 (略) CA) (略) 审核并申领CA证书申领时说明为“ (略) 市 (略) 区级政府采购项目专用CA证书”,有效期内的CA证书可以反复使用

已经申领 (略) 市市级政府采购项目或 (略) 区、 (略) 区政府采购项目专用CA證书 (略) 网上注册及资料填报后,携带CA证书至苏 (略) 点开通 (略) 区政 (略) 上报名功能模块即可

供应商进入“ (略) 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政府采購( (略) 上报名)”系统插入CA证书登录后选择具体项目并点击“报名”按钮报名。报名后系统会显示报名确认单, (略) 查看确认报名成功的供应商不可撤销报名。 (略) 网上报名后在报 (略) 下载采购文件报名日期视同为依法获取采购文件日期。

网上报名截止时间:自公告发出の时起至 * 日

采购人、代理机构在“ (略) 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政府采购( (略) 上报名)”系统中上传电子采购文件,供应商在报名完成後在弹出的下载页面下载采购文件代理机构不在收取报名费或资料成本费。 (略) 的资料代理机构将无偿发放给供应商,不作领取登记

報名供应商在开标时间截止时间前递交投标(谈判、磋商)文件,并同时递交报名确认单、投标保证金、身份证等资料 (略) 及采购文件。

開标(谈判、磋商)时间截止前 * 分钟 (略) 确认可 (略) 报名供应商。 (略) 打印出报名供应商名单并核对相关资料。

(略) 上报名过程中如有疑问請及时联系:

* 、磋商时间、地点:

1. 磋商响应文件的递交时间: * 日9: * ~9: *

2. 磋商响应文件的递交截止时间: * 日9: *

4. 磋商响应文件递交及磋商地点: (略) 市平泷 (略) (略) 西楼 * 楼, (略) 市公 (略)

联系人:金健、王 * 婷

2. 采购人: (略) 市 (略) 区核与辐射和固 (略)

联系地址: (略) 市 (略) 区苏街 * 号

3. 政府采购监督电话: ***

十、公告期限为 * 个工作日。本次采购的相关信息刊登在江 (略) 、 (略) (略) 成交公告亦是刊登在此媒体,敬请各供应商注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境监测专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