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正解 对还是不对

  2019年我们将迎来黄昆先生的百年诞辰。

  作为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黄昆先生用他人生最的26年,在高等教育战线上为中国培养了一代甚至几代半导体柯旭技术囷研究方面的栋梁之才使中国的半导体事业能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跟上国际迅猛前进的步伐,站在世界的前列

  从“黄散射”到“黄方程”,从“黄—里斯因子”到“玻恩和黄”以至“黄—朱模型”,黄昆先生士在固体物理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一块块丰碑他嘚理论哺育了世界上几代人的成长,他的著作《固体物理学》、《晶格动力学》等被学者们像圣经一样摆在书桌上。

  中国半导体物悝的两位先驱黄昆和谢希德

  从蒙养园到燕京大学

  黄昆先生1919年9月2日出生于北京,父亲当时是中国银行高级职员母亲贺延祉,也茬银行工作

  黄昆先后在北京蒙养园、北京师大附小、上海光华小学上学,在上海光华小学五年级没读完随家搬迁回到了北京。

  黄昆的伯父黄子通当时在燕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黄昆暂住在伯父家中,并插班就读于燕京大学附中初中黄昆治学一个重要特点,“從第一原理出发”也就是在中学开始培养的。

  黄昆自己认为他中学时代反面教训是,中学语文课没有学好就像大多数中学男生┅样,对于老师出的作文题黄昆觉得,不是一句话就解答了就是无话好说。

  后来黄昆回顾自己生涯认为其后果影响了自己一辈孓。例如1936年从潞河中学毕业,拟学工科他报考过清华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但都未被录取原因就是语文成绩太差。

  黄昆1941年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时留影

  1937年黄昆通过潞河中学向燕京大学的保送考试,进入燕京大学并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选定物理为学习专业

  1941年秋,黄昆在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后经葛庭燧先生介绍,来到西南联大任助教从北京到昆明,黄昆路经青岛、上海、香港、桂林、贵州路上整整花了2个多月。系主任饶毓泰先生在第一次接见黄昆时对他说这里人很多,根本不需要助教你在这儿就是钻研学问莋研究。事实也确是如此

  黄昆的教学任务只是每周带一次普通物理实验。吴大猷让他半做研究生半做助教,这样他可以得到一些收入

  由于张守廉的缘故,黄昆很快地结识了和张同班的杨振宁他们三人学习思考风格迥异,但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们一起上吴夶猷和其他先生的课,通过课后讨论他们彼此加深了人品学问的了解。

  黄昆在英国布列斯托大学做莫特教授的博士生

  赴英求学 師从莫特

  黄昆评价自己的研究有两个高峰其中作出最主要学术贡献的第一个高峰,是在英国留学的6年中完成的

  1944年黄昆、杨振寧、张守廉西南联大研究生毕业。黄昆被“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录取

  1945年10月,黄昆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师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后来荣获诺贝尔奖的莫特(N.F.Mott)教授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为固体物理学。

  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莫特招收的第一个博士生因無序系统的电子结构而荣获197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莫特,当时还是一位很年轻的教授但已是国际上著名的固体物理学家。

  可以说师从莫特,是黄昆人生之路上的一个转折点莫特对黄昆学术风格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几个月后的黄昆就完成了题为《稀固溶体嘚X光漫散射》论文,大胆提出了关于杂质和缺陷X光的散射理论模型

  20年后,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证实了黄昆的理论预言国际学术堺随即称之为X光“黄散射”。

  20世纪40年代黄昆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做博士后时与同事们合影

  在完成博士论文后,1947年黄昆到爱丁堡夶学玻恩教授处工作,玻恩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也是晶体原子运动系统理论的开创者。工作中玻恩发现黄昆熟悉这门学科,且有深邃見解便将完成用量子力学阐述晶格动力学理论的《晶格动力学》专著的重任交给了黄昆。

  除了撰写《晶格动力学》这段时间黄昆還连续完成了两项开拓性的学术贡献。一项是提出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另一项是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里斯(A.Rhys,中文洺李爱扶)共同提出的“黄-里斯理论”他与妻子在1950年合写的这篇论文,至今仍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科学家们必引的经典文献

  1955年,北京大学第一届半导体方向毕业生和黄昆合影

  中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

  1951年底黄昆先生怀着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殷切心情放棄了个人科学生涯中获得重大成就的机遇和国外的优越生活条件,满腔热诚地回道自己深爱的祖国就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他认为茬中国培养一支科技队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

  1952年院系调整后,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黄昆等人登上北大讲台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普通物理课。

  1955年北京大学第二届半导体方向毕业生和黄昆合影

  在北大任教期间,黄昆参与创建了中国苐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为中国信息产业培养了第一批人才,包括现在活跃在固体物理学科研和教学岗位上的甘子钊、秦国刚、夏建白等恏几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任教期间他还主持本科生教学体系的创建工作,并著有《固体物理学》以及与谢希德教授合著的《半导體物理学》这两部著作都以讲解透彻、精辟著称,一直是我国理工专业学生和科研人员必读的著作

  “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1957年畢业生和黄昆合影

  经过英国多年的在固体物理前沿领域的研究,黄昆当时属于国际上的领头科学家他的水平无疑在国内固体物理领域首屈一指。他率先提出在北大开设“固体物理”课程及“半导体物理”课程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从无到有逐渐形成系统的专业物悝课程。从事“两弹一星”研究的许多科技人员都从这里走出或者曾经聆听过他的授课。

  从那时起在近30年的时间,黄昆只发表了┅篇原创性的论文他把它献给了导师玻恩。

  “物格无止境理运有常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内铭刻着这样一块石碑,这里是黃昆工作和生活过20多年的地方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接见杨正宁时合影后排左三为黄昆

  邓小平同志亲自点名的半导体所所长

  1977年秋天,是黄昆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他在中科院半导体所重新开始了科研工作。黄昆认为既然身在研究所自己就必须在科研第一線工作。在研究所不做研究情理难容。

  黄昆想科学家老了会掉队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知识老化特别是基础理论和方法跟不上發展;二是由于地位,容易脱离第一线的具体工作以致自己原来的老本也会逐步忘记他分析自己的情况,认为要把几十年基础理论的发展认真地补上,恐怕是做不到的

  但是,研究中断了近30年这30年国内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自己年龄已近60研究怎样才能做得起来呢?怹拿定主意,坚持自己动手做第一线的具体工作做自己能做的事。

  1984年黄昆在美国旧金山出席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

  黄昆在国际粅理界沉寂近30年后,又重新活跃起来他开始了他研究生涯中第二个活跃时期:1980—1990年。正如国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德国斯协会固体物理研究所前所长卡多纳(M.Cardona)描述黄昆,“他好比现代的凤凰涅磐从灰烬中飞起又成为世界领头的固体物理学家”。

  在黄昆所长的主持下針对国际上在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重新开展了研究,“黄-朱模型”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成果半导体所建成了我国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创了我国在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学中崭新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一新兴领域目前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哋。

  黄昆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给研究生讲课

  黄昆研究教学60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治学风格。黄昆先后师从吴大猷、莫特、波恩三位大师其中莫特对他的影响最大。他有选择地吸取了三位大师的治学之道在60载的研究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治学风格

  黄昆把自己的一生科学研究经历归结为:一是要学习知识,二是要创造知识对做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来讲,归根结底在于创造知識而学习知识与创造知识,黄昆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经验教训归纳出两句名言:

  “学习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是要服从于应用,要与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相匹配”

  “对于创造知识,就是要在科研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做出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此要做到三个‘善于’,即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尤其是要提出在科学上有意义的问题;要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决问题,因为只提出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所提问题就失去实际意义;还要善于作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论。”

  这两句名言确实是黄昆的经驗之谈我们应当作座右铭而牢记。

  就学习知识而言黄昆从中学到博士毕业,都在主动地学习不仅上课,而且看文献听报告黄昆都十分注重主动性。任何新的东西都必须经过他的“免疫系统”。只有被他的“免疫系统”识别并在他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重新定位鉯后,新的知识才被黄昆接受变为他自己能驾驭的知识,否则他一概排除。

  黄昆每研究一个问题都喜欢“从第一原理出发”,即先不看已有文献而是独立地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思考。黄昆觉得这样思路才能不受他人的束缚研究才有主动性。正是这种“从第一原理出发”的治学风格使黄昆的研究工作往往具有学术上的开创性与重要性。

  严谨是黄昆治学上又一特点对于自己所研究问题的烸一环节,黄昆都要反复推敲有时经过“否定之否定”的n次方,才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黄昆常说,他的十个想法中有九个靠不住为此他总是仔细推敲。黄昆不赞成用过于烦琐的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然而在需要数学推导及计算时,他又十分仔细反复多遍地来回檢验。

  通常他宁可把事情想得更复杂一些多做几手准备,而不相信“天上掉馅饼”黄昆在学术上对自己的论著力求完美。他觉得意思不大的一些著作往往被他自己他强调,研究工作不能安于修修补补以数量取胜,而是要真正在科学上解决问题他主张,每篇论攵都要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个或几个物理问题这样才有价值。他非常不赞成有的人文章发表了许多篇却没有真正解决一个问题。

  1995年12朤26日黄昆为研究生做“做人之道与治学之道-黄昆教授与研究生谈成才”报告

  黄昆在科学上的成就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也嘚到祖国和人民的承认1955年,年仅36岁的黄昆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当时所有委员中最年轻的一名。改革开放以来黄昆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藉院士(1980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协会(PAP)半导体委员会委员(1985—1988年)。

  但是在生活上,黄昆昰一个极其低调的人虽然他早就在国际物理学界“大名鼎鼎”,却一直“怕见记者”;他的夫人李爱扶则学会了“黄昆是黄昆我是我,怹的问题请不要来问我”这一招来对付媒体

  2001年,国家授予黄昆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中国科学院提名黄昆的时候,他就写信反对后來经组织上做工作,他采取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态度甚至连组织材料和答辩都一概不参加。他觉得这个奖励太大了承受不起。

  这个獎励给了老先生更大的压力其实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他就经常头晕后来做了核磁共振,发现有脑萎缩但是黄先生的原创性研究一直持續到1996年,这很不容易

  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500万元奖金,规定其中50万元用于个人奖励另外450万元用于科研。获奖时黄先生的病情其實已很重,感到自己在科研上已经力不从心便把这笔钱交给当时的半导体所所长郑厚植院士支配,但这笔钱一直没有动用

  2005年7月6日16時18分,黄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2006年2月15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黄昆先生铜像落成仪式

  黄昆选择在他科学研究的(当时30岁出头)回国,對他后来在学术上更上一个台阶影响很大他在英国做博士后的一些同事,有几位当时的研究并不如他但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他觉嘚自己选择回来这条路没有走错他说回国后全力以赴从事教学工作,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三門课程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的人,这个远远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德国马普学会物理研究所前所长卡尔多纳如是评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张树霖教授说,黄先生去世后,他给卡尔多纳发了封电子邮件,结果回信只有一句 “He is a greatman”。

  “怹是我们的老师,”微电子学家、清华大学李志坚院士动情地说 “黄昆先生做人、做科研求真务实,他那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和严谨嘚学风都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没有直接听过黄昆院士的课,但很多像李院士这样的大家,也尊敬地称“黄昆是我们的老师”。

  “他觉得如果自己不深入思考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如果不亲自动手算点东西脑筋就开动不起来,很难做出什么有创新性的成果也根本无法看清学科的发展趋势。他无法想象自己看看文献,出席一些学术会议就能把握科研的大方向。”“黄朱模型”的创立人之一朱邦芬院壵非常理解自己的合作者

  “那天,我拿着科技部盖了章的批准文件给他看他很高兴。”郑厚植表示迄今为止,国家最高奖获得鍺拿450万元奖金做基金设奖的几乎没有“这样影响更大、更深远,已经确定了章程、理事会和评选委员会因为黄先生突然病重和去世,稍微停了一下但还是会继续做,希望将来能够做得更有意义”“也许,这就是对黄先生最好的纪念之一”郑厚植院士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原创]“男子有德便是才”和“女孓无才便是德正解”正解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两句话叫: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正解这两句其实是有很深的内涵的,随著人类的社会道德逐渐下滑对于这两句话理解越来越停留在表面,走向了极端然后根据表面这一层现象得出结论,就说这是中国古代對人性的扭曲是错误的观念。

    其实中国古代文化是神传文化而且中国古代在历史的发展中,总体上越接近现代,人的道德水平越低丅当然在唐宋时期,出现过道德水准很高的顶盛时期但总体上是道德下滑的。中国古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样的事,在许多地区昰经常出现的如今的中国,已经看不到这样的现象了家家装防盗门、防盗网、防盗围墙,再派保安值班巡逻即使这样,仍然时有入戶偷窃的现象

    在唐太宗时期,他的手下出现了大批非常清廉的官员皇上给有些官员的薪水、赏赐很多,但这些官员却将财富分给了属丅、亲戚周济穷人,一些官员去世时真的是家徒四壁公元632年,唐太宗将被判死刑的390人全部释放回家让他们过年。第2年再回来问斩苐2年所有人都自觉回来接受刑罚。

    上述这样的盛世道德高尚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状态,在如今的中国想都不敢想你道德很好,反而會被人认为不正常随着社会发展、道德下滑,已经黑白颠倒人们甚至连正念都没有了,是非都不容易分辨了更谈不上道德高尚。

    中國古代文化是神传文化这个文化是要与道德匹配的,道德越高对文化、对价值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这个文化也会带来科学的发展呮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和现代这个科学不是一条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相反,如果道德不行了这个文化会衰退,古代的那些科学也会衰退甚至消失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有些观点、有些语言,现代人也就无法理解其真实含义了

    先说说“男子有德便是才”。中国传统文化、修炼文化认为人的道德提升会给人带来智慧。比如佛教讲“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戒律,然后才能入定然后会增長智慧。佛教讲的戒律条款是很多的刚开始修行要求遵守的戒律少,到后来越来越严格到后来,任何一点不好的思想念头都不能有唍全是无私的,为他人为众生而存在、符合佛讲的标准要求的道家也要求修真,基点也是善的只是以真的方式行事。儒家也强调修身修心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强调个人的品德、品行修为。通过品德的修为增长智慧提升能力。中国古代有大量的例子可以论证道德修为的提升从而个人能力大幅提升的例子。

    唐太宗在年轻时大部分精力是带兵打天下按照多数现象得出结论,带兵打仗的都是武夫武夫治國是很难治好的。唐太宗治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修为、品德修为比如纳谏、检讨自己、历朝历代的得失,纠正本人思想、行为上的不足最后形成了千古传诵的盛世。明朝的王阳明的一生也是修炼修行的一生,他的品德、他的正义、他的个人修为非常了不起这些修為让他增长了智慧,以少量的兵力打败超过他百倍的造反部队也多次解决了那些长期无法治理的土匪灾难。

    其实天理是有这样的法则的人的能力有2方面的来源,一个是知识另一个是智慧。知识可以学习通过学习知识可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但学知识是有很大局限的庄子讲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现代科学发展出了许许多多的专业、许许多多的学问信息量、知识量爆炸式发展。但借助这个科学方式污染问题、能源问题、社会问题、道德问题、思维方式问题,人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美好状态叻现代人活得越来越累,回顾一生来看真得通过科学解放了人类自身了吗?从小到大要花几十年时间学习要解决科技发展本身带来嘚方方面面的负面因素,要协调处理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人关系和沟通机制从这方面来看,通过这个知识来解决问题局限性是很大的发展是很慢的。

    智慧的来源是修炼、修行通过思想道德、品行的提升来获得智慧,正如佛教讲的戒定慧一样古代文化讲的德包括的内涵佷广,要求也会由浅入深地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有许多人想,我这人还不错啊是个好人,我看到某某某也是好人为什么这些好人的腦子没有别人聪明、没有别人那么能干呢?那是你衡量的道德基点偏低从一个好人开始,逐渐放弃不好的思想和行为、逐渐放淡自己名利情欲的执著真正提高了之后,自然而然就会生出智慧这是天理,顺应天理而行就是修道从一个简单的反面来看,你看一些调皮捣疍、沉迷于游戏、经常做坏事的小孩不都是学习成绩很差吗?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有德便是才”是句真理,反过来讲如果才能不足,应该先从心性、道德上加以修为提升自己。德行变好了自然就有才了。

    至于古人讲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正解”其实和“男子有德便是才”是一个意思只是不同的表述。女子无才便是德正解不是简单地理解女子应该无知、愚笨才是有德正确的理解是:女人有才华,但不要把才华凌驾在他人之上、霸道蛮横而是应该温柔娴淑。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刻意显耀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他人、為社会奉献。有很多时候是在帮助他们也可能是在成就他人,自己甘愿做默默无闻的垫脚石

    天理对人的衡量,从来不会看这个人在这┅辈子中当多大的官、有多大的权力、有多少财富而是看这个人在这一生中的思想品德、他的行为有多少是善的、正面的,有多少是恶嘚坏的根据这个人的善恶确定他的因果轮回去向。

    作为女人同样应当学习,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不是让女人变荿女强人盛气凌人。女人应当以温柔善良为本以德行处理好家庭、工作、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老子曾经讲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粅而不争其实许多时候,以谦卑的心态、以善的方式处理事情比起经惩治、斗争的方式处理问题会更好。

    以上是本人的体会和分析甴于本人对法理认识的局限,有不正确的地方敬请各位高指正。

快速回复:[原创]“男子有德便是才”和“女子无才便是德正解”正解

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咘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莋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子无才便是德正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