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老师成交心法书籍的书?

南怀瑾老师:一切唯心,你是什么命都是自己造的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
可是成佛求的不是这个福报,而是无为之福,无为之福是很难的。
现在看为颂无为福胜的偈子:
万斛珠量斗富豪,江山无主月轮高
娑婆泪海三千界,争入空王眼睫毛
这是我给这一品的结论,这个偈子的意思就是说,古代有钱的人用斗量珠斗那些豪富。譬如魏晋时候,一个有名的大富豪叫石崇,家里财产不晓得有多少,金刚钻,珍珠都是用斗来量。有钱人家都爱跟别人比斗自己的财产,就是:“万斛珠量斗富豪”。在普通人眼里,这个人福气大,有那么多财产;不过,有人比他还厉害,就是皇帝。如果皇帝发了脾气的话,一概没收,他也就没有了,所以皇帝的福报比他还要大。
“江山无主月轮高”,但是我们看看历史,大福报的皇帝们,现在都过去了,也没有了。这个江山世界,谁能够做得了主啊!一代一代,一个一个都换过去了。但是几千年前那个月亮,今天出来,明天还是出来,汉朝出来,唐朝还是出来,它管你世界上的人闹些什么!以帝王之富贵,也不过是一场春梦。
“娑婆泪海三千界”,可是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对于富贵的福报,看得很重,由生追求到死,到死还不肯放手。所以,常啼菩萨永远在哭,悲痛这个众生的愚痴,愚蠢。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泪海啊!个个都是可怜人。
“争入空王眼睫毛”,空王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的人称空王。成了空王的人,眼睛这么一眨,看一下,一切皆空;一万年的历史也是弹指过去了,这一切的富贵像灰尘一样的过去了。但是,要想证到这个道果,就要超越人世间的福德,要有真正大福报的人,才能了解金刚经的经义,有智慧成就的人,才能成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这一品里所讲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福德,是智慧的福德,大智慧就是大福德,这个智慧的福德不是钱可以买的。
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也最不值钱,最值钱的东西没有价钱,智慧是绝对无价;但是智慧也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颠倒。争入空王眼睫毛,大家争先恐后的想成佛。
摘录自《金刚经说什么》
点击 "阅读原文" 关注南师国学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唯心老师是谁?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6被浏览179分享邀请回答赞同 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同步各端记录
下载PC客户端,上传视频更轻松!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
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
Copyright(C)2017 优酷 youku.com 版权所有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唯心出品之高考前物理老师寄语
唯心出品之高考前物理老师寄语—在线播放—《唯心出品之高考前物理老师寄语》—生活—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微信/手机 扫码分享
点击一下 网页分享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n-share-input" value="" data-spm-anchor-id="0.0.0.i1" />
复制通用代码
<input type="text" class="fn-share-input" id="link3" value="" />
复制Html代码
复制Flash代码
将启用PC客户端下载视频
唯心出品之高考前物理老师寄语
用优酷移动APP扫码
或用微信扫码观看
二维码2小时有效
没有客户端?扫码马上安装
IPHONE / 安卓
唯心出品之高考前物理老师寄语
使用HTML5播放器
使用FLASH播放器刘老师的马原课
我的图书馆
刘老师的马原课
非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概述——第五小组物质观包括物质部分和意识部分,所谓物质,大到宇宙星系,小到上帝粒子,还有我们平时所见的人与物,都是物质的组成。而所谓意识,就是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所想所感。思想家、哲学家们对于物质观的思索主要围绕着几个问题:世界上的各种东西从何而来,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的思维是怎样产生的。以下本文将就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以及客观唯心主义四个方面来论证非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其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作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古希腊 a.& 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泰利斯(Thales,公元前624—前547)博学多艺,被称为希腊七贤之一。泰利斯试图不依据神话去说明事物终极基础,但是正因为这样,他的物理学从未超出其最初的水平。他把水解释成是一切事物由此产生和构成的基质。而且,大地像一块木头浮在水上。但对于事物经由什么途径从水里产生出来,泰利斯似乎没有提出更详细的说明。他大概把动力是直接与物质密切在一起,而这种力按照古老的自然宗教,被是某种类似人的灵魂的东西,即神充满在万物之中,磁石有一个灵魂(即生命),因为它。他把基质看成是具有生命和灵魂的。[1] b.& 世界是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0年—前470年)生长于小亚细亚最富庶最辉煌的城市之一——以弗所,其时它正在波斯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赫拉克利特似乎游离于该城市的政治之外,并且的确很不喜欢左右着该城财政的那些人物。他属于贵族阶层,对其所称的“群众”有很大的偏见。他从他的米利都前辈,尤其是阿那克西曼德和色诺芬尼的著作中继承了宇宙论和天体演化论的理想,但很多重要方面,对事物有完全独特的看法。著有《论自然》一书,现有残篇留存。[2]据文献记载, 赫拉克利特( Herakleito s, 约公元前540~前470 年) 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从现存的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中, 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有关认识论思想的特点是既朴素地肯定认识来源于感性, 也不否认理性认识的作用。在他那里, 两者都被直观地统一起来了。首先,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认识问题的重要性。他说: “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的事物”, “思想是人人所共有的”, “人人都秉赋着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 ? 。赫拉克利特把自然界及其规律作为认识的对象。他深刻地指出: “思想是最大的优点; 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并且按照自然行事, 听自然的话。”由此可见, 赫拉克利特已经初步意识到了人的认识必须依赖自然和反映自然; 认识所需要把握的真理, 是自然本身的规律。肯定了认识的对象和内容的客观性。其次,赫拉克利特在某种意义上把灵魂的活动, 看作是外物刺激的结果。他曾把人的灵魂和感官比作蜘蛛和蛛网, 如身体是蛛网, 灵魂则是蜘蛛, 居于蛛网的中央。认识犹如苍蝇碰断蛛丝, 蜘蛛连忙跑过去一样, 当身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外界刺激时, 灵魂就连忙跑到那里。从这个生动而形象的比喻中可以看出, 赫拉克利特已经朦胧地觉察到精神的活动有赖于外物的刺激。然而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 使得赫拉克利特的反映论存在许多不彻底的地方。例如他曾说过, 人的心没有智慧, 只有神的心才有智慧。这就使他的关于真理的认识, 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认为, 从总体上说,毕竟是赫拉克利特最早用极其朴素的语言和形式, 表达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思想, 从而在欧洲哲学史上, 开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先河。最后,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赫拉克利特主张火与万物可以相互转化,但并未说明转化是如何进行的。这体现了他哲学上晦涩难懂和神秘主义的特点。他认为火的燃烧中有一定的尺度和逻各斯的思想。火是诸元素中最精致,并且是最接近于没有形体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火既是运动的,又是能使别的事物运动。[3] c.& 原子唯物论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κριτο?, 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 原子论:原子是组成万物最小的、不可分割、坚不可入、运动不已的物质微粒。由于原子的运动, 引起了世界的变化, 原子的大小、形状、排列次序和所处位置的差异构成了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思想和内容来看, 它和近代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原子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是,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没有任何实验基础, 完全是凭着直觉的猜测。[4] 影像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在古希腊哲学史上, 是第一个对认识的起源、认识的发展阶段、认识的真理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独特见解的哲学家。他在认识论上, 发展了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 并用自己的原子论, 对感觉的产生作出了新的说明, 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影像”论。德谟克利特是在论述视觉时, 提出“影像”这个概念的。他的“影像”论认为, 万物都在空间里面投出各自的由原子构成的影像, 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仍保留着它所由之流射出来的对象的特性, 在对象与眼睛之间的空气中起着一种像印章一样的作用, 犹如镜子的反映。德谟克利特用视觉影像解释视觉, 对此, 他有独特的看法: 人的视觉影像首先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映像。他说: “看的意思是指从被看的东西接受影像, 影像是表现在瞳孔里的形状, 就像别的能保留影像的明亮物体中所发生的一样。”他相信, “从事物流射出来的一定的影像同流射影像的事物( 视觉对象) 是相似的。这种影像进入注视者眼内, 视觉就是这样产生的。”他认为, 我们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大小、次序、位置等是事物本身的属性, 但颜色、冷热、声音、气味等, 却并非事物本身的属性, 而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东西, 是只存在于主体感官中的东西。比如人们吃蜂蜜, 大家都说是甜的, 可如果有人生了黄疸病, 那么他就可能会说蜂蜜是苦的了。但是德谟克利特并不认为颜色、声音、气味等性质, 是主体感官任意自生的, 而认为它们是由组成事物的原子的形状、大小、次序等等所决定的, 它们是原子的影像作用于感官所派生的属性。比如: 光滑的原子产生白色; 粗糙、多角的原子能投下阴影,便形成黑色; 较大的球形的、生热的原子则形成红色, 等等。[5] d.& 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亚里士多德( Ar istoteles, 公元前384~前322 年) 是古代西方最伟大、最博学的思想家。他的认识论, 主要以灵魂学说和形式质料学说为基础。在《范畴篇》中,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存在的分析, 得出本体是存在的中心, 并且个体事物是第一本体, 种和属只能称作第二本体的结论. “本体,就这个词最真实人、最原初、最确定的意义来说, 是指既不能表述一个主体, 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的东西; 如个别的人或马。但是在派生的意义上, 象属(s Pe lie s ) 那样包含着原初本体的东西, 也被称为本体; 同样, 包括着属的种(g en er a ) , 也被称作本体。例如, 个别的人包括在‘, 这个属里, ‘人, 又包括在‘动物’ 这个种里, ‘人, 和‘动物, 就是本体。确“ 不能表述主体” 是指对于第一本体来说, 它们都同样真实地独立存在着, 一切个体事物都是第一本体, 每一个都不能表述别一个。因此, 任一个体事物都是独立自存的, 它不能陈述别的东西, 而属和种同其它九种范畴都是用来表述它的。当亚氏进一步分析了作为万物始基的个体事物后, 便发现具体事物是由形式质料组成的。“ 物质(质料) , 其存在的现象为实是之所寄托,(一切事物不是有机地生长成一体而只是接触于一处者为物质与底层, 例如火、肌肉、头。这些均为物质, 而最后那切身物质, 才是全称本体的物质; ) 自然本性, (形式) 那是个别地存在的正常状态, 为动变之终点; 第三就是由上两者所合成的个体。”其关于本体的论述充分体现出其物质观是直观、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6]在亚里士多德之前, 已有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感觉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并认为人和动物都是由物质本原构成的。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们的唯物主义感觉论, 和他们不同的是: 第一, 亚里士多德以自然科学为根据, 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第二, 亚里士多德把感觉和感觉主体密切地联系了起来, 更加深入地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 亚里士多德从物质先于感觉的第一性意义上, 更加本质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 亚里士多德的感觉论, 表现出了强烈的素朴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倾向,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自发的认识论。他在《论灵魂》中说: “那引起感觉的是在外边, 其原因是: 感觉的活动总是指向个别事物的, ??感觉时必须有被感觉的东西存在才成。”所以列宁赞扬他说:“亚里士多德紧密地接近唯物主义。”又指出: “这里的关键是‘外在’——在人之外, 不以人为转移。这就是唯物主义。”他认为, 感觉的产生固然离不开感觉的对象,但是感觉所感知到的, 并不是事物本身的质料, 而只是它的形式。他说: “感觉是采纳被感觉的东西的形式而不要它的质料。在感觉里面, 只有形式达到我们, 而没有质料。”在这里, 他把感觉与其对象、质料截然割裂并对立起来, 又滑向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中国 a.& “五行说”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种以五行为中心观念的世界图式,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形成和变化。王安石认为世界的根源是“太极”,五行从“太极”而来,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它们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元素,五行是天地之间阴阳二气运动变化而生出来的,他说:“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在这个基础之上,五行又形成了万物,万物都受五行的支配,万物的体质、性能、形态以及它们所处的时间和方位都是从五行而来的,例如,柔性来于水性弱,刚性来于火性烈,春天由于水气盛,秋天由于金气盛,处下位的体现了水下流,处上位的体现了火上升,可以看出王安石五行学说对世界的物质性作了自然主义的解释。王安石认为“五行之为物”,“皆各有耦”,而“耦之中又有耦焉,而力‘物之变遂至于无穷”。他所言的“有耦”,就是说“五行”及其他一切物质性的东西,都是有对立面的矛盾存在。王安石又将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称之为“道”,“道者,万物莫不由之也”。“道”与“五行说”的范畴是一致的。他提出“五事以思为主”的命题,所谓“五事”,为貌、言、视、听、思,强调人的思维的作用,并把视与听放在思的前面,作为思的前提,“明则善视,故作哲;聪则善听,故作谋”。这一认识序次,符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王安石不主张人的本性先天注定,而肯定“愚者可诱而为智也”,“不肖者可革而为贤也”,这种观点对待儒家经典敢于独立思考,并从儒家陈陈相因的神学说教中解放出来,这种对待儒家经典敢于独立思考,另立新说的创新精神颇具进步意义。[7] b.& “气”老子(约公元前571 年~前471 年),在《道德经》中对阴阳观念进行了高度理论概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按照老子的理论,道生气(一),气生阴阳(二),阴阳生和(三)。阴阳是宇宙万物与生俱来的某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孪生物,万物都处于“和”的状态——“负阴而抱阳”,这里对气分阴阳的物质世界作出了“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元,是一种“物质”。“气”与“阴阳”结合又构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斗争、协调、转换带来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与变化。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春秋的老子对于世界也提出了关于道的思想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印度:“四大”说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又名四界。界,是种类的意思,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亦名四大种。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又把物质世界称为色法。色,分能造色和所造色两类,四大种为能造色,其余一切物体为所造色。[8] 2.& 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区别及意义恩格斯曾评价赫拉克勒斯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王安石五行学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性质、运动、变化都纳入到五行之中,企图用五种具体物质的属性和运动形式来说明和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这种把世界变化归结于五种不同物质的相互作用自然哲学体系,其结果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循环论,因为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不是靠五种的性能就可以说明的,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复杂性不是靠五种具体物质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得清楚的,王安石的五行说只能是用一种朴素的辩证法对自然世界进行解释,虽然他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他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金,火,气,土等,把有生有灭的千差万别的事物统一于永恒存在的原初物质,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就不可能正确解释物质世界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尽管王安石体对事物变化的看法体现了不少有进步意义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他对事物运动变化的理解是有缺陷的,尤其是,一旦进入社会性历史领域,他就只能象恩格斯所说的那样,“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这就使得王安石的五行学说在直观的基础上又带有很强的猜测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管子》一书中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成为明代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的观念。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在总体上是正确的。而且,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和非科学性的缺陷,缺乏科学的论证。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猜测的成分,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属于奴隶主民主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进步阶层的世界观。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朴素唯物主义就不可避免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代替。 3.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当代作用 (1)“气”与中医“气”与阴阳相联系,阴阳既指事物的属性,也指具体的事物。“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元,是一种“物质”。“气”与“阴阳”结合又构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斗争、协调、转换带来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与变化。西阴阳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 气”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也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战国时期的医学家把阴阳气论引入了中医学说,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路过虢国(即公元前655 年被晋国假道灭虢者)听说虢太子不治身亡,扁鹊称:“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将已经举丧准备出殡的虢太子起死回生,从而名闻天下。正是这个虢国所在故地,在20 世纪50 年代出土了震惊世界的周代阳燧,反映了周人不但已经认识了阳气的物质性,而且能制造出引来阳气的精巧的青铜工具。火属阳,水属阴;男属阳,女属阴;外属阳,里属阴;天属阳,地属阴,如此等等。纵观国人的传统思维,阴阳划分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物质运动状态的节奏相关。阳代表快节奏的一面,阴代表慢节奏的一面。保持物质属性的阴阳平衡,就是保持物质运动状态节奏的某种平衡。白天和黑夜、晴和雨、冬和夏、男和女等等都必须保持一定的相对平衡。保持阴阳平衡,就是保持物质运动状态(节律) 的相对稳定。阴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如果将健康的人体看作是生命物质运动的一种有序状态,那么,中医的阴阳平衡态就等价于生命物质运动的最佳稳定平衡态(即最佳自稳态) 。从微观角度看,生命物质运动的自稳态,应是人体各种生理理化指标都正常的状态(最理想的状态称作为最佳自稳态) ,因此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实质上就是调节人体的各种理化指标趋于正常,并力求达到最佳状态。[9] (2)古代朴素用于治水中国古代的治水之人大都坚持唯物语义态度,如针对性明代有人提出决口不可塞,“一切任河之便”,潘季驯驳斥道:“一切任天之便,而人力无所施焉,是尧可以无忧禹可以不治也。归神归天,误事最大。”事在人为,重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表现了他们对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充分信心。“期尽人事,不诿天数”这一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传统的天价关系在治河思想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人定胜天”这一古老唯物主义命题在治河实践中的发挥和运用。“顺其水性而不参之以人意”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治河人物对于自然规律的正确态度。这些体现在我国古代治水思想中对于规律的认识,不失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光彩,他们的这些论述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具体自然规律论述的精彩之笔。[10] 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Objective Idealism)是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或原则是先于物质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观点有有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的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以及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下文将逐一介绍这三种代表观点的主要观点、意义以及对于观点的批判。 1. 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 (1)起源柏拉图的思想大致受这四个人的影响: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苏格拉底。从毕达哥拉斯那里(无论是不是通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得来了他哲学中的奥尔弗斯主义的成份,即宗教的倾向、灵魂不朽的信仰、出世的精神、僧侣的情调以及他那洞穴的比喻中所包含的一切思想,还有他对数学的尊重以及他那理智与神秘主义的密切交织。从巴门尼德那里,他得来了下列的信仰:实在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并且根据逻辑的理由来讲,一切变化都必然是虚妄的。从赫拉克利特那里,他得来了那种消极的学说,即感觉世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永久的。这和巴门尼德的学说结合起来,就达到了知识并不是由感官得到的而仅只是由理智获得的这一结论。这一点又反过来和毕达哥拉斯主义密切吻合。从苏格拉底那里,他或许学到了对于伦理问题的首要关怀,以及他要为世界寻找出目的论的解释而不是机械论的解释的那种企图。“善”之主导着他的思想,远甚于“善”之主导着苏格拉底前人的思想,而这一事实是很难不归之于苏格拉底的影响的。 (2)柏拉图的理念论 a. &知识和意见的区别:一个人有知识, 就是他有着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也就是说, 关于某种存在着的事物的知识; 因为不存在的事物并不是某种事物。因此知识是不会错误的, 因为知识之犯错误, 这在逻辑上乃是不可能的。但是意见则可能错误。而这又是怎么可能的呢?意见不可能是关于不存在的东西的意见,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意见也不可能是关于存在的东西的意见,因为若是那样,它就是知识了。所以意见就必须是关于既存在而又不存在的东西的意见。但这是怎么可能的呢?答案就是:特殊的事物永远具有着相反的特性:美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也是丑的;正义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也是不正义的,等等。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对象,柏拉图这样说,都具有这种矛盾的性质; 所以它们都介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所以就适于作为意见的对象,而非知识的对象。 “但是那些看到了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人们则可以说是有知识的,而不仅仅是有意见的。”因此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即意见是属于感官所接触的世界的,而知识则是属于超感觉的永恒的世界的;例如,意见是涉及各别的美的事物的, 但知识则是涉及美的自身的。 b. &理念论的主要含义:第一,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是事物的原因, 而具体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 是理念的产儿。那么, 具体事物与理念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柏拉图认为, 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型, 而具体事物则是理念的 影子或摹本。他把“理念”看作是万物的真实存在, 万事万物正是理念的复制品。理念是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 实的, 具体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不真实的, 只有理念才是永恒不灭的、更有价值的。第二, 柏拉图把世界区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 可见世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人们的眼睛可以 看得见的物质世界 (即“现实世界”) , 可知世界则是由理念组成的, 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到的理念世界。在 这两个世界的关系问题上, 他吸取了“摹仿说”, 并且提产生的, 具体事物只是其理念的摹本,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它“分有”了理念的结果。一件东西之所以美, 就只能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柏拉图以床为例, 认为有下列三种床: 一是理念之床, 它是本来就存在的床, 二是木匠制造的床, 它是摹仿理 念之床而产生的具体之床, 三是画家笔下的床, 它是摹 仿具体之床而产生的艺术之床。在这三种床中,只有理念之床才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的东西,而具体之床是理念之床的摹本,它(它们)是不断变化的,不真实的,至于画家笔下的艺术之床,乃是摹本的摹本,与“真实存在”隔着两层, 相距甚远, 因而更无真实可言。第三,柏拉图把理念分为若干等级,形成了理念的等级系统。他认为,具体事物如床、桌子、椅子等,是最低级的理念;数学或几何学的理念如方、圆、大于、小于等, 是较高一级的理念;艺术和道德的理念如美、正义、勇敢、节制等,是更高一级的理念;而在所有理念之上的“善”,是最高级最完美的理念。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里, 善的观念是最高的理念,它是最后的实在,是一切别的理念的根本, 善的理念凌驾于整个理念世界的顶端。每一个理念都是该类事物中最完美最完全的本质, 而善的理念则是一切事物最完美最完全的本质,各种事物都追求其完美, 善的理念就是一切事物及全宇宙 的终极目的。[11] c. &理念论的不足:第一,柏拉图认为美是美的; 他认为“人”的共相是神所创造的人的类型的名字,而实际的人则是这个人的类型之不完全的并且多少是不真实的摹本。他全然没有能认识到共相与个体之间有着多么大的鸿沟;他的“理念”其实恰好不外是在伦理上和审美上较凡品为高的另外一些个体罢了。第二,柏拉图并没有正视我们面前有许多表现的这一事实的涵义,而这种“多”正是实在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想把世界分成为若干部分而使其中的一部分要比别的部分更为“实在”的企图,都是注定了要失败的。 d. &理念论的神学意义: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哲学带着深刻的氏族时代的思想痕迹, 承继了旧氏族时代的“因袭的观 点和思想方式”。他的“理念论”带有许多浓厚的宗教色 彩和神秘主义因素。 他所谓的善的理念实质上正是“神”的别名, 以善的理念为首的理念世界所构成的目的论 体系与宗教神学正是一脉相通的。把“理念”说成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原型, 这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 也不可能有什么原型。如果说“理念论”有一个“原型”, 倒是有一定的道理。“理念论”的这个原型, 就是希腊的原始宗教和神话。希腊的神话和其他民族的神话一样, 也是自然力的虚幻反映。它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它相信每一类事物之上都有一个神作为主宰, 不但具体事物有自己的神祗, 而且如美、智慧等事物, 也有自己的神祗。 例如, 阿芙洛提是美神, 她不但本身极美, 而且芳泽所及, 事物也会变成美的。 二是神与人同形同性。 把柏拉图的“理念论”同希腊神话的这两个特点比较一下, 我们不难发现后者和前者之间, 有着渊源关系。神话承认具体事物之上有个神, 而“理念论”则宣称具体事物之上有个理念, 理念相当于神。事实上柏拉图也是把最高的理念叫做神的, 只是这个神不再具有人格而已。可以肯定地说, 柏拉图的“理念论”, 是以神话为原型的, 是从神话直接脱胎来的, 它还没有退掉神话的色彩。 2.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a.& 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事物的本质, 它作为纯概念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前(逻辑上), 但它 又要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 (实际中) , 因而, 它对于自然界和社会是单方面的依存关系, 是“逻辑在先”, 而这 就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一种回答, 是用自在自为的精神构造世界的客观唯心主义。它虽然同基督教有不同之处, 但实质上不过是用哲学的方式对宗教上帝创世说的论证, 是理性的宗教创世说。黑格尔哲学的中心概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按其内部矛盾不断地向前发展。首先, 它展示为 纯粹理念,“所谓纯粹理念就是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 所形成的理念。”而这些理念是在自然和社会之前的、第一性的。 b.& 黑格尔的理念:黑格尔认为,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转瞬即逝, 各从所好, 一个不能说明另一个, 因此, 个别事物不能作为世界的基础。“真正讲来, 普遍性才是个体事物的根据和基础, 根本和实体。”“事物中有其永久的东西, 这是事物的本质。”但是, 本质既然是一种普遍性,它就不能被感觉表象所把握。因为感觉表象所认识的只是个别的、特殊的东西,而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必须由思维的活动把握,“只有通过以反思为中介的改变, 对象的真实本性才可呈现于意识前面”。 因此, 黑格尔认为,“思维活动的产物、普遍概念, 就包含有事物的价值, 亦即本质、内在实质、真理”。 由此, 黑格尔进一步认为, 事物的本质即思维、精神的产物。“反思既能揭示出事物的真实本性, 而这种思维同样也是我的活动, 如是则事物的真实本性也同样是我的精神的产物所以, 黑格尔就把思维、理念看作事物的本质、真理, 事物只有在思维、理念中才能存在。[12] c.& 黑格尔哲学的宗教学意义与对于后世的影响在黑格尔宗教哲学中, 关于上帝的神话完全消解在理性之中, 而理性本身却构成了新的神话。宗教获得了合理性, 哲学却焕发出神秘性。这种以抽 象玄奥的概念形式所表现的思辨神秘主义甚至比以 感性直观的表象形式所表现的宗教神秘主义更为神秘。就此而言, 黑格尔即是近代最深刻的理性主义者, 同时也是近代最玄奥的神秘主义者, 因为思辨理性本身就是神秘。由于一方面将神秘主义理性化, 另一方面将理性神秘化, 所以, 黑格尔宗教哲学后来就遭到了来自信仰和理性两个方面的批判。在神学界, 这种思辨神学一开始就遭到了基督教正统派的抵制, 原因是 它把信仰的实证性内容完全消解在理性的逻辑中。然而在哲学界, 宗教哲学又成为青年黑格尔派对黑 格尔哲学体系进行反叛的起点,原因是它给精神和 理性加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由于把神与精神、神 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看做是同一的, 从它里面必然会引出青年黑格尔派和马克思的无神论。施特劳斯首 先运用黑格尔宗教哲学所反对的历史主义观点对基督教的起源和圣经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把关于基督的一切超自然的神迹都归于人为编造的神话, 从而完全消除了基督教的神秘色彩。布鲁诺·鲍威尔从罗马时代的不幸意识和苦恼意识中分析基督教产生的思想背景, 把宗教意识看做是人的自我意识的 分裂和异化。费尔巴哈进一步提出了宗教是人性的 异化形态的观点, 把黑格尔关于人是上帝的自我异化的思想转变为上帝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思想,从而创立了他的人本主义宗教学。马克思则把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变为历史的人和社会的人, 将考察的目光从宗教产生的人性根源转向了宗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并把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引入哲学,不仅说明了异化的社会根源, 而且为异化状态的彻底消除提供了思想武器。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是以表象形式所表现的绝对唯心主义,这种唯心主义与德国式的神秘主义之间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德国是近代神秘主义的真正故乡,而且与英、法等国的纤巧阴柔的神秘主义不同, 德国式的神秘主义具有一种气度恢弘、空灵幽邃和桀傲狂妄的特点。 英、法神秘主义充其量只是把客观的自然现象加以神秘化,而德国神秘主义则直接把精神本身神秘化和客观化, 因此,它通常表现为一种既晦涩又深刻的唯灵主义。这种唯灵主义始终对现实世界 保持着一种傲慢的睥睨姿态, 并且能动地将精神性或灵性赋予最顽固的物质。在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中就焕发着唯灵主义的浓重气息。与偏执于实体和主体之一端的心胸狭窄的英、法唯心主义不同, 绝对唯心主义敢于直接把实体等同于主体、把神等同于精神。而且,神之所以是神,只是因为它是精神;而精神之所以是精神, 只是因为它是无限的和绝对的精神, 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精神( 即产生并扬弃了经验世界的精神)。整个黑格尔哲学就是一部精神的苦难史,而绝对精神就是从痛苦的磨难中升华出来的精 神的极乐境界。精神只有在经历了它的炼狱之后才能上升到它的天国, 只有经历了痛苦的分裂、异化之后才能回归自身,实现自我认识(正如基督教的上帝只有在经历了道成肉身、蒙难和死而复活的苦难历程 之后才能回到自身一样);而整个现实世界都只是作为精神的这种苦难历程的一个见证和中介而存在的。这是一种真正的神秘主义,一种气势磅礴而又玄奥无比的理性神秘主义,这种神秘主义是英、法的感性神秘主义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在黑格尔的宗教哲学中,对有形精神( 上帝或神)的崇拜消失了,对无形精神 ( 绝对精神或精神本身) 的崇拜却被建立起来, 而绝对精神不过是背上了神秘主义十字架的理性和经受了理性洗礼的神秘主义 。[13] 三、 主观唯心主义 1. 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 (1)主观唯心主义在中国 a.& 老庄思想主观唯心主义在中国的发端似始于战国时期的老庄思想。老子(约前571-471)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许多学者将其理解为“产生世界万物的规律和法则”[14],从这一点看来,老子的思想存在唯物主义的成分。但是,老子在认为需要认识到自然和宇宙运行的法则中领悟道的同时,主张内心必须摆脱一切“使我们偏离轨道以及阻碍我们认识道的束缚,从而获得彻底的心灵解放。”[15]老子认为应该在内心中超脱于世界之外,只有当心灵达到一种虚极状态,才能参悟并领会“道”的奥秘 :“致虚极,守静笃 ……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另外,老子还主张一个人的行为若能与道相符,进而与道合一,就能在此基础上永生:“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7] 故可以说老子“道”的思想内容可以说有客观因素,但这一内容被建立在“超脱自我”的基础上,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可见一斑。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18]“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19]此处“物化”指物我合一,庄子延续了老子“虚无”的思想。 b.& 程朱理学理一、的体系,认为理或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的根本法则;,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此为理一;存、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相对立。程朱理学归根结底不过是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变化都有自身的道理都遵循着一定的理。理也就是事物的规律和联系,所以理学把理上升到世界本原的哲学高度,认为人应该揭示每一种事物的理,认识这些理,遵循这些理。应该说理学是儒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它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文明升华、理性高度发达后才能有的产物,是星火意识上升为燎原意识的结果。再说程朱理学在社会伦理内的观点,就拿一直以来最受人诟病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来说,揆情度理,发根究源,其并非是禁欲主义,而只是说把人的欲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存天理,灭人欲”,问题不是如何解释“灭”字,而是如何解释“人欲”。在程朱理学中,人欲是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与人欲对应的概念是人心,“‘人心’泛指一切欲望,‘私欲’则专指过分追求利欲,违背道德原则的欲念,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去除一切‘人心’、一切感性欲望,而是以道德意识克服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的意识”。理学为混乱的社会制定了秩序――礼教,在当时的社会,为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把这二者合并在一起,就是古代版的“民主集中制”。民主和集中分开来,都容易走向自己的极端,造成社会的混乱。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程朱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无疑是现代人的一个参照。不过,这是一个大主题。朱熹的理念影响悠远,因为它源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因为它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朱熹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香火,我们今天讨论理学,也是为了把香火传承下来,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止。[20] c.&& 陆王心学中国主观唯心主义的高潮在陆九渊和王阳明的“陆王学派”。陆九渊()为宋明心血的“开山祖”,曾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 与“理”的大辩论。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陆学直接于孟子(约前372-289)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21];“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2]。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陆九渊在教育上有较大贡献,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王阳明()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23]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2. 主观唯心主义在西方西方主观唯心主义主义主要有法国的笛卡尔(),英国的贝克莱()和德国的费希特()。 (1)笛卡尔笛卡尔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24] 。在笛卡尔的思想里,首先是精神和思想其次才是物质世界。 (2)贝克莱贝克莱是英国近代哲学家三代表之一,他同意关于人的一切观念都是来自的看法,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或知觉着的人的一种机能。在他看来,物理对象只...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书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