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文学好就业吗的最大问题是数据太多

小小的泡菜,竟藏着这么多化学秘密!丨藏文科普_《知识就是力量》杂志_知道日报_百度知道
小小的泡菜,竟藏着这么多化学秘密!丨藏文科普
很多人喜欢吃泡菜,很多人也会自己动手制作泡菜。做泡菜也很简单,主要就是将萝卜等蔬菜放在泡菜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腌渍,泡菜有了爽脆的口感,也征服了许多人。那么,放在坛子里的泡菜究竟发生了什么,会变得如此美味呢?一起来看看。本刊简介:《知识就是力量(藏文)》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藏族群众科学素质服务,特别是向广大藏族青少年播种科学种子,启迪科学智慧,点燃科学梦想。作者/阮光锋本文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藏文刊
本文由百度知道日报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严禁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文章出处:百度知道日报()
原始链接:
为您推荐:
热门作者推荐
这里有最燃的近代军事战争史
专注美食知识,各地美食介绍及饮食健康科普
北京市政府投资建设,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建的大型公益性科普门户网站。
高级营养师 科普作者
我们是全国最大的土地信息服务平台,专业提供信息、工具、数据、金融全方位服务。
地球没有新奇科学,全部都在火星一号。
合作及供稿请联系:国产手机早就异军突起,为何还是有很多人“迷恋”iPhone?_科技新发现_知道日报_百度知道
国产手机早就异军突起,为何还是有很多人“迷恋”iPhone?
近几年,国产手机不论是从外观上还是设计上,以及销量上都比前有了长足的进步,手机的品质和售后也在不断提升。这也让中国手机厂商不断的推出了拥有自己品牌特色的产品。特别是2018年不少国产手机品牌的旗舰级产品都超过了5000元大关。今天我们就来就如今国产手机表现不错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那多人愿意花七八千甚至上万买iphone这个话题来聊一聊。就在前几天,一位萌妹子让我推荐几部适合她使用的手机。本想着女生比较喜欢颜值高的事物,我就推荐了两款当下风头正劲的国产手机——vivo的NEX和OPPO的Find X。它们性能好、外观佳、还有明星光环加成,应该会受到女生的喜爱。但没想到,不差钱的妹子最终还是选择了iPhone X。理由很简单,国产手机拿着“丢面儿”,还是苹果手机跟自己的气场最搭。其实现在的国产手机真的挺不错,不管是在外观、设计、性能,还是在黑科技、质量、使用体验等方面都有着长足进步。同时,处于头部位置的国产手机厂商也都有着自己的拿手绝活。不管人们喜欢怎样的手机,国产手机都已经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让人无奈的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购买iPhone。而进行深入分析即可发现,他们购买iPhone的理由既有相同,又有着极大不同。像前面提到的妹子那样购买iPhone的消费者,其实也不算是虚荣,而是认可iPhone的品牌价值。毕竟苹果始终在引领着智能手机前行的方向,且已经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认知——苹果手机就是好,就是能让自己有面子。当然,他们也算较为盲目的——iPhone近段时间爆出的系统、电池等问题的确太多了些。而另外一部分购买iPhone的消费者,则是铁杆的“果粉儿”。他们不在乎iPhone究竟是怎样的,但只要是苹果推出的,那就是买买买!有点像“米粉”和“花粉”,凡是小米、华为推出的手机,全部都“无脑支持”!此外,还有一部分消费者购买iPhone是刚需。他们手里有iPad、Mac系列等苹果硬件设备,而苹果的生态系统做得确实比较优秀,能够与iPhone无缝使用。为了让工作、生活更便利,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iPhone。还有的消费者是对国产手机中的广告深恶痛绝,因此选择了广告较少、比较洁净的iPhone。当热,不可忽视的是iOS系统上的APP质量一般也要比安卓手机上的高。其实说到底,不管是支持国产手机,还是购买iPhone,是每位消费者自己的自由。不过现在的国产手机真心已经很不错了,还是建议大家如果不是刚需的话,没有必要非花那么多钱去买iPhone。(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由百度知道日报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严禁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文章出处:百度知道日报()
原始链接:
为您推荐:
热门作者推荐
这里有最燃的近代军事战争史
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
自然科学、奇趣百科、人类文明、仰观群星璀璨、俯察自然传奇、传递宇宙科学之美!
中国科协主办,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科普信息内容和生活资讯,让科技知识在网上
创刊于1997年,以爱因斯坦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为办刊宗旨。
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门户,分享前沿、有趣又有料的科学知识。
合作及供稿请联系:我的图书馆
<A align="center" &
<A align="center"
有的天体的质量十分巨大,因而引力极强,没有任何东西能从该处逃逸,甚至光线也不例外。没有光线返回,眼睛无法看到物体,所以称之为“黑洞”。
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天球上与黄道角距离都是90度的两点,靠近北天极的叫“北黄极”。黄极与天极的角距离等于黄赤交角。北黄极在天龙座 与 两星联线的中央。
天球上黄道两边各8度(共宽16度)的一条带。日、月和主要行星的运 行路径都处在黄道带内。古人为了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黄道分为十二段,叫“黄道十二宫”。从春分起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和双鱼。过去的黄道十二宫和黄道十二星座一致。由于春分点向西移动,两千年前在白羊座中的春分点已移至双鱼座,命名与星座已不吻合。
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分:东方七宿,西方七宿,南方七宿,北方七宿。二十八宿又称为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奎、娄、胃、昴、毕、觜、参
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斗、牛、女、虚、危、室、壁
辅官或辅座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 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 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是指从地面向宇宙发射人造天体必须具备的初始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
人们将7.9公里/每秒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又称“环绕速度”,低于这个速度,物体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返回地球。
第二宇宙速度
如果我们把速度加大,直到11.2公里/每秒,这个人造卫星就可以不受地球吸引力的影响,而到太阳系内的行星际空间旅行。人们称11.2公里/每秒的速度为“第二宇宙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
如果我们还想让人造卫星飞出太阳系,到其他星球去旅行,那就必须把速度加大到16.7公里/每秒,这个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平年与闰年
由于一回归年的天数不是整数,所以每年的天数是不一样的,有的是365天,有的是366天。一年的天数是366天的年份称为“闰年”,是365天的称为“平年”。“闰年”的二月比“平年”多1天,其他月份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如果年份是整百的,则要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
农历与公历一年所包含的天数不同,公历一年大约有365天,农历一年有354天。为了使两者的一年的天数相同,所以农历有的年份要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因为公历的一年比农历的一年只多约11天,所以不能每年都加闰月,大约19年有7个闰月。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回归年。一回归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四点二四光年。
地球赤道圆周长约四万零七十六点五九三八公里。
月球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三十八点四万公里。
月球绕地球一周,要二十七天五小时零五分四十三秒。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要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一天”的时间并不是24小时,而是23小时又56分钟。
月球圆缺变化的周期是二十九天十二小时零十四分三秒,就是农历的一个月。
太阳系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像一只巨大的饼,宽约8万光年,中心厚约1.2万光年,恒星的总数在1000颗以上。
什么是星座
&& &为了便于识别星星,古人将天球划分为许多区域,每个区域有若干个星星.人们把这些区域叫做星座,共有88个星座,每个星座都有惟一的名字。每一星座可由其中亮星的特殊分布而辨认出来。他们的界线大致是平行和垂直于天赤道的弧线。我国古代将星空分为三垣和二十八宿。
天上星星知多少
&&& 天上的星星可以说有无数个。但用肉眼能看到的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多。天文学家把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划分为七个等级。0等星最亮,6等星最暗。各个等级的星星数量分别是:0等星6颗;1等星14颗;2等星46颗;3等星134颗;4等星458颗;5等星1476颗;6等星4840颗,共6974颗肉眼可见的星。实际上一个人同时看到的还不到一半。
天文知识(2)
宇宙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颗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以被从行星里开除,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26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以冥王星作边界)。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宇宙物质多样性】 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 太阳系起源 )。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 -36 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 -43 秒和10 -33 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 -43 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未来宇宙科学 宇宙科学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宇宙结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为了解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统一图景。在地外生命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中,天文学将更进一步与物理学交叉,并与许多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载人飞船和空间站何时能够遨游太空?在新千年即将来临之际,67岁的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教授发表了谈话。 试验飞船发射入轨并圆满返回到预定区域,为我国在21世纪前十年内实现把宇航员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人类开发利用丰富的空间资源将成为必然。空间资源主要有轨道资源、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空间资源,人必须要较长时间在空间环境工作,并要往返于地球和空间站之间。载人飞船只是往返天地之间的运输工具,最终必须依赖长期在空间工作的空间站。建立空间站,一要解决太空人出舱,二要解决飞船与空间站的相互交会对接等技术难题。下个世纪,我国掌握空间站的关键技术应该不成问题。 “宇宙”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376)。他用“宇”来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远是近;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是认识到的,还是未认识到的……总之是一切的一切。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一直以来, 天文学家和我们一样,想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最近,美国的太空网报道,经过艰苦的计算工作,天文学家发现宇宙超乎寻常的大,其长度至少为1560亿光年。“这样一个有关宇宙大小的发现,显然是以'宇宙是球形的,是有限无边的’为前提条件的。”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陈大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宇宙学研究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争论,宇宙究竟是球形的、马鞍形的、还是平坦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同杰说:“国际主流宇宙学普遍认为宇宙是平坦的,是无限的。”那么,围绕宇宙的争论从何而来?理据何在?一种最为普遍的观点:在大爆炸之后,宇宙诞生了。“根据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学说,我们的宇宙是大约137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胀。”陈大明研究员说,“这一学说得到大量天文观测的证实。”这一学说认为,宇宙诞生初期,温度非常高,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开始降低,中子、质子、电子产生了。此后,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种元素,这些物质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这些团块又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行星,在个别的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最终诞生了。宇宙是球形的、有限无边的?“认为宇宙是球形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着,尽管不是国际宇宙学界的主流。”陈大明介绍说,“它的每一次提出,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这一观点很奇特。”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构建的宇宙模型:一个大小有限、形状如同足球的镜子迷宫。“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学界震惊,因为这一学说宣称,宇宙之所以令人产生无边无界的“错觉”,是因为这个有限空间通过“返转”效应无限重复映现自身。威克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感觉宇宙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线传过来又传过去,让人们发生错觉,误以为宇宙在无限伸展。这一惊人推断后来被《新科学家》杂志收录,同时作为一种“奇谈”在民间广为流传着。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我国人民最的关于星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谁最先说出来的,什么时候开始在民间流传——这两个问题不晓得已经有人考证出来没有。南北朝时代写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我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现在天文学家叫它“银河”。织女星在银河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从前我国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现在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个“星座”。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附近银河里有五个几乎一样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状,那五个星属天鹅座。银河的西边稍为南一点有三个星排得很近,中间那个比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牵牛星,我国古称“河鼓”、“何鼓”、“黄姑”,西名叫Altair。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宋代词人秦观也被牛郎织女这个悲里带欢、欢里带悲的故事激动了文思;他把这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意境用长短句很巧妙地表达出来。“鹊桥仙”是词里很美丽的一首。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前我国许多人相信牛郎和织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会一次。那一夜,妇女们都穿针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织女星。这个故事也常被用作戏剧的资料,京剧、话剧和各地的地方戏里多半有“牛郎织女”这出戏。 在戏剧里,牛郎是一个农村里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帮哥哥种田,不肯帮嫂嫂车水,不肯帮妈妈做家务事。牛郎只是贪玩,只爱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梦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牵着老牛动身到天上去。同时,在天上有一位织女却想要下凡来享受人间的温暖。王母娘娘可怜织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鹊把织女带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真是“胜却人间无数”。一对爱侣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胜境,日子一久,也便觉得平淡无奇了。织女得继续纺织云锦天衣,不能老陪着他。牛郎越来越感觉无聊,又从金童得知家里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诉织女。织女决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爱的春天。可惜事机不密,给西王母晓得了。她赶来用玉簪划成银河一道,把牛郎和织女隔开,只答应每年七夕遣喜鹊结成天桥,使他们渡河相会一次。牛郎回到人间,很高兴地再看到母亲、哥哥、嫂嫂。从此,他不再偷懒,不再作无谓的幻想,天天努力劳动。他觉悟到在现实生活里也可以创造出美丽来。他闻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义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爱的织女不能也到地上来和他一起劳动,一起享受人间的温暖。不过每年七夕还可以相会一次,那已经比永别好多了。 有个话剧里有几首歌曲,其中一首是俞鹏所作的《鹊相会》: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一直到今天,我国还有好些人真的相信牛郎织女两星每年七夕渡河相会一次,许多妇女还在那一夜向织女乞巧。很可惜,科学告诉我们: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它只是一个富有诗意的神话而已。近年来,天文学的进步,使我们对这个恒星,对其他的恒星和银河中,都认识得比从前清楚得多。银河并不是一条河,银河里并没有一滴水,也没有桥。它是很多恒星和星云的集合,用大望远镜就可以看出来。牛郎织女两星虽然不是绝对的“恒”,但每逢七夕并不能看出它们向对方移动丝毫,当然更谈不到“渡河”。每年七夕,还是一在河之东,一在河之西,彼此都在望河兴叹。科学的进步竟打碎了他们的美梦,这使作者想起曹雪芹替太虚幻境的牌坊所作的对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云债难酬。 恒星的“恒”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对而言。实际上天上没有一个星是绝对地“恒”;每个星都在动,动多动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658角秒;此外,每秒钟还以26千米(每小时93600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间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机还快几十倍。织女动得慢一点,不过在女子百米比赛里还是可以得冠军。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345角秒,每秒钟以14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行为往外跑。 牛郎和织女都比太阳大得多、亮得多。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只是两小点的光呢?那是因为这两个恒星比太阳远得多。牛郎的光度为太阳的10.5倍,直径大7成,质量差不多大7成。织女的光度等于太阳的60倍,直径等于太阳的2.76倍,质量差不多等于太阳的3倍。所以,织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来还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离我们的距离为154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00万倍;织女离我们的距离为250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70万倍。织女不仅比牛郎大好些、亮好些,而且又远好些,所以我们看起来两个星差不多一样亮。光从牛郎星来到我们的眼里,需要16年4个月;光从织女星来,需要26年5个月。牛郎织女两星不是在同一方向,两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无线电波的速度和光一样,假使牛郎想打一个无线电话给织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恒星在大小、光度、温度、颜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质量却差得不很多。20世纪以来,天文学家把许多恒星分门别类,好像生物学家把动植物分门别类那样。 科学家已经证明日光和星光都是从原子能来的。因此,牛郎和织女这两个星也可以说是两个非常大的原子弹。它们把肚子里的原子能变成光线发射出来。人类在欣赏它们的灿烂的光辉的时候,竟幻想出一个哀艳动人的故事来。 童话和神仙故事并不会因物质文明的进步而被消灭。它们可以提高少年人的幻想能力,可以作成年人的业余的消遣,又可以作为各种艺术的原料。中国的牛郎织女可以和希腊的奥德赛、金羊毛,法国的尼贝伦指环等故事并列。每年七夕,大家不妨继续提出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来谈:一方面欣赏这富有诗意的神话,一方面也可借机会提倡科学,使一般人注意到科学家替我们所发现的许多关于星星的新知识。
天文术语(共收集106条天文术语)[此文章来自空间天文网]
汉语拼音引索-A
&& 暗物质 an
  既看不见又不发出辐射的物质,占宇宙质量的90%。它们不可见,但通过对它们对星系和银河星团的引力作用可以推断它们确实存在。
&& 奥伯斯佯缪 ao b
  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1826年指出, 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型会导致一个重大矛盾,即无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天空,视线都会碰到一个星星因而整个天空就要亮的象太阳一样,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理论和观测之间的这种矛盾就叫做奥伯斯佯缪。即使天体之间有吸光物质,这个矛盾也仍然存在。有些人从天体非均匀分布,天体寿命有限的效应或演化效应来解释; 也有人通过假设引力常数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到零来解释。对于奥伯斯佯缪,现在一般都倾向于从膨胀宇宙模型来解释。 这个矛盾是从观测和理论相联系的角度考虑宇宙的大尺度性质时提出来的。它标志着科学的宇宙学的萌芽。
&& 奥尔特云 ao e
  包围在太阳系外面的一个由冰质物质构成的巨大的球形云,是长周期彗星的储存库。
汉语拼音引索-B
&& 白矮星 bai a
白矮星的光谱属於A型,是高温、体积小的致密星,即 使大小如地球般,质量已介乎於十分之三及一·四个太 阳质量间,密度是水的十万倍。现时大约测度到一千多 颗白矮星,白矮星是恒星演化晚期归宿之一,我们的太 阳终归是走上这一条路途的。
&& 白洞 bai d
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与黑洞相反的特殊天体。和黑洞类似,它也有一个封闭的边界,聚集在白洞内部的物质,只可以经边界向外运动,而不能反向 运动,就是说白洞只向外部区域输出物质和能量,而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 何物质和辐射。球状白洞的几何边界也是以史瓦西半径为半径的球面。其外 部时空由史瓦西度规描述。白洞是一个强引力源,其外部引力性质与黑洞相 同。白洞可以把它周围的物质吸积到边界上形成物质层。白洞学说主要用来 解释一些高能天体现象,有人认为,类星体的核心就可能是一个白洞。当白 洞内中心奇点附近所聚集的超密态物质向外喷射时,就会同它周围的物质发 生猛烈碰撞,而释放出巨大能量。因此,有些剧烈的射电射线现象可能与白 洞的这种效应有关。白洞目前还是一种理论模型,尚未被观测所证实。
&& 棒旋星系 ban
一种有棒状结构贯穿星系核的漩涡星系。在星系的分类中,以符号SB表示,以区别于正常螺旋星系S。在全天的亮星系中,棒旋星系约占15%.当统计到较暗的星系时,棒旋星系的比例提高到25%. 棒旋星系在质量,光度和光谱上,在成员天体的星族类型, 气体和尘埃的分布, 星系盘和星系晕的结构以及空间分布的特等方面,都和正常的螺旋星系相似.按照哈勃的分类法和沃库洛的分类法,棒旋星系可分为三类:①正常棒旋星系SBa、SBb、和SBc; ②透镜型棒旋星系SB0;③不规则棒旋星系SBd和SBm.正常棒旋星系的特征是棒状结构明显,旋臂从棒端伸出,通常与棒体成90度。旋臂从a到c越来越展开。SBa和SBb的棒状结构光滑,而SBc的棒体和旋臂上都有明显可见的亮星、亮节或亮团.透镜型棒旋星系SB0与椭圆星系的不同之处则是没有旋臂.它的外形犹如希腊字母的Θ,即中心有一亮核,核外为一圈亮度较暗并与核共心的透镜型星系盘,棒体的两端一般交于盘体的周边之上. 不规则棒旋星系SBd和SBm的棒状结构不一定在星系的中心位置上。棒状结构的光度约占星系光度的10~20%; 颜色往往比旋臂红. 棒旋星系在运动方面的特征是:核心常为一个大质量的快速旋转体,运动状态和空间结构复杂棒状结构内部和附近的气体和恒星都有非圆周运动; 星系盘在星系的外部似乎居主要地位, 占星系质量的很大一部分. 棒旋星系有许多基本问题尚待解决,如棒状结构是怎样形成的,它在星系演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等.
&& 本星系群 ben
以银河系为中心,半径约为百万秒差距(300多万光年)的空间内的星系之总称。也有人把本星系群的中心定义为银河系和仙女星系(M31) 的公共重心。目前已知本星系群的成员星系和可能的成员星系有40个左右。其中有两个巨型旋涡星系(银河系和仙女星系),一个中型旋涡星系(三角星系),一个矮型棒旋星系(大哲伦云),可能还包括一个透镜型巨星系(马菲1),其余都是矮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本星系群是一个典型的疏散群,没有向中心集聚的趋势。但其中的成员三、五聚合为次群,至少有以银河系和仙女星系为中心的两个次群。本星系群的总质量为六千五百亿倍,银河系和仙女星系二者质量之和占了绝大部分。近距离星的公共重心。目前已知本星系群的成员星系和可能的成员星系有40个左右。其中有两个巨型旋涡星系(银河系和仙女星系),一个中型旋涡星系(三角星系),一个矮型棒旋星系(大哲伦云),可能还包括一个透镜型巨星系(马菲1),其余都是矮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本星系群是一个典型的疏散群,没有向中心集聚的趋势。但其中的成员三、五聚合为次群,至少有以银河系和仙女星系为中心的两个次群。本星系群的总质量为六千五百亿倍,银河系和仙女星系二者质量之和占了绝大部分。近距离星系团的空间分布表明,有一个以室女星系团为中心的更高一级的星系成团现象,长径约为30~75百万秒差距,包括50个左右星系团和星系群,称为本超星系团,本星系群是它的一个成员。
&& 闭合宇宙 bi
所拥有的质量产生的引力足以对抗其膨胀的宇宙,这种宇宙最后将以坍缩为结局。
&& 变星 bian
凡是能够观测到亮度变化的恒星,都称为变星。变星主要分为造父变星和食变星两类。食变星实际上是双星系统造成的,两颗星彼此绕着对方旋转,互相遮掩彼此的光芒,从而引起观测亮度的变化。这类变星的代表是英仙座的大陵五。造父变星的变光现象,确实是由它自身造成的,如仙王座的造父一。这类变星就象人体的心脏一样,总在不停地搏动--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亮度的变化,其搏动的周期也就是它亮度变化的周期。
&& 标准时 biao
把地球按地理经度分为24个时区,没一个时区包含地理经度15°。并以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东、西各7°、5°的范围作为零时区,在零时区以东为东一区(东经7°.5-22°.5),东二区……东十二区;以西为西一区(西经7°.5-22°.5),西二区……西十二区(与东十二区重合)。每一时区都按它的中央子午线来计量时间,即采用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地方平时,叫做标准时。相邻两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我国地域广阔,横跨东五区到东九区五个时区。为了方便,一律采用第八区时,即东经120°标准时,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比世界是早八小时。即:北京时间=世界时+8小时。
汉语拼音引索-C
&& 超新星 chao xin x
一颗看来暗淡的恒星,由於本身内部的突然爆发,向外 抛射大量物质及能量,光度骤增一千万倍,亮度超过本 身的十七个视星等。这时我们称之为超新星爆发(爆炸 ) 超新星并非星,而只是一个爆发现象,也是恒星演 化到晚期的一个阶段,亮度增幅少於十七个视星等的称 为新星爆发(爆炸)。恒星的归宿是按其质量大小和爆 发的程度而进入不同的最後阶段,新星爆炸後就进入白 矮星阶段,超新星爆炸後则演化成中子星或黑洞 
&& 超星系团 chao xing
数千个星系在引力的连接下结成的巨大星群。
&& 赤道坐标 chi d
一种“天文坐标“。以赤经和赤纬两个坐标表示天球上任一天体的位置。由春分点的赤经圈(时圈)与通过该天体的赤经圈在北天极所成的角度,或在天赤道上所夹的弧长,称为该天体的赤经计量方向自春分点起沿着与天球周日运动相反的方向量度,以时、分、秒表示。从天赤道开始沿赤经圈到天体的角距离称为该天体的赤纬。计量方向从天赤道起,由0-90度,天赤道以北为正。
&& 赤经、赤纬 chi j
在天球的赤道坐标系中,天体的位置根据规定用经纬度来表示,称作赤经(α)、 赤纬(δ)。我们知道,赤道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也就是黄道是不重从合的,二者间有23°左右的夹角(天文学称之为“黄赤交角”)。这样,天赤道和黄道就有了两个交点,而这两个交点在天球上是固定不变的。黄道自西向东从赤道以南穿到赤道以北的那个交点,在天文学中称之为“春分点”。我们把通过这一点的经线定为天球赤道坐标系经线的0°。与地球经度不同的是赤经不分东经、西经,它是从0°开始自西向东到360°。而且,它的单位事实上也不是“度”,而是时间的单位时、分、秒,范围是0~24时。天球赤道坐标系的纬度规定与地球纬度类似。只是不称作“南纬”和“北纬”,天球赤纬以北纬为正,以南为负。
行星在其轨道上与地球隔着太阳正相对的一点。
汉语拼音引索-D
&& 大爆炸宇宙学 da
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与其它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 到稀地演化。这一从冷到热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很大的爆发。根据 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 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 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 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 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 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 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 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 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在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 们今天看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能统一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1大爆炸理 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 度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 了这一点。
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 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3在各种 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 说明为什么又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 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 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 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 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大约为3K。这一结果无论在定 性上或者定量上都与大爆炸理论的预言相符。但是,在星系的起源和各向同 性分布等方面,大爆炸宇宙学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困难问题。
...................................................
&& 地方时 di f
恒星时、视时、平时都由时角定义,而时角是从子午圈量起的,对于地面上不同地理经圈的地方,它们的子午圈是不同的,施加也就不同。因此,以地方子午圈为基准所决定的时间,叫做地方时。在同一计量系统内,同一瞬间测得地球上任意两点的地方时刻之差,在数值上等于着两点的地理经度差。
...................................................
&& 地平经度(方位角) di p
自北点沿地平圈向东度量的天体的距离。
...................................................
&& 地球的磁层 di qiu de c
  地球磁场,简言之是偶极型的,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使它的N极大体上对着南极而产生的磁场形状。当然,地球中心并没有磁铁棒,而是通过电流在导电液体核中流动的发电机效应产生磁场的。
  地球磁场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宇宙飞船就已经探测到太阳风的存在。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因为太阳风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它也有磁场,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施加作用,好像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尽管这样,地球磁场仍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长驱直入。在地球磁场的反抗下,太阳风绕过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了一个被太阳风包围的、慧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这就是磁层。
  地球磁层位于地面600~1000公里高处,磁层的外边界叫磁层顶,离地面5~7万公里。在太阳风的压缩下,地球磁力线向背着太阳一面的空间延伸得很远,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称为磁尾。在磁赤道附近,有一个特殊的界面,在界面两边,磁力线突然改变方向,此界面称为中性片。中性片上的磁场强度微乎其微,厚度大约有1000公里。中性片将磁尾部分成两部分:北面的磁力线向着地球,南面的磁力线离开地球。
  1967年发现,在中性片两侧约10个地球半径的范围里,充满了密度较大的等离子体,这一区域称作等离子体片。当太阳活动剧烈时,等离子片中的高能粒子增多,并且快速地沿磁力线向地球极区沉降,于是便出现了千资百态、绚丽多彩的极光。由于太阳风以高速接近地球磁场的边缘,便形成了一个无碰撞的地球弓形激波的波阵面。波阵面与磁层顶之间的过渡区叫做磁鞘,厚度为3~4个地球半径。
  地球磁层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其中的物理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磁层这一概念近来已从地球扩展到其他行星。甚至有人认为中子星和活动星系核也具有磁层特征。
...................................................
&& 地球的辐射带 di qiu de f
  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太阳在不停地发出带电粒子,这些粒子被地球磁场俘获,束缚在离地表一定距离的高空形成一条带电粒子带。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范艾伦根据“探险者”1号、3号、4号的观测资料证实了这条辐射带的存在,确定了它的结构和范围,并发现其外面还有另一条带电粒子带,于是离地面较近的辐射带称为内辐射带,离地面较远的称为外辐射带,因是范艾伦最先发现的,故又称为内范艾伦带和外范艾伦带。
  这两条地球辐射带对称于地球赤道排列,且只存在于低磁纬地区上空。内辐射带的中心约在1.5个地球半径,范围限于磁纬±40°之间,东西半球不对称,西半球起始高度低于东半球,带内含有能量为50兆电子伏的质子和能量大于30兆电子伏的电子。外辐射带位于地面上空约2~3个地球半径处,厚约6000公里,范围可延伸到磁纬50°~60°处,其中的带电粒子能量比内带小。一般说来,在内辐射带里容易测得高能质子,在外辐射带里容易测得高能电子。
  地球辐射带是空间探测时代的第一项重大天文发现。1992年2月初,美国和俄罗斯的空间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地球的第三条辐射带。新辐射带位于内外范艾伦带当中的位置,是由所谓的反常宇宙线——大部分是丢失一个电子的氧离子构成的。
...................................................
&& 第二宇宙速度 di e
  使航天器绕太阳运行的最低速度(11.2km/s)。
...................................................
&& 第三宇宙速度 di s
  使航天器脱离太阳系飞向星际空间的最低速度(16.7km/s)。
&& 第一宇宙速度 di y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并使之围绕地球飞行的最低速度(7.9km/s)。
汉语拼音引索-F && 方位角(地平经度) fa
自北点沿地平圈向东度量的天体的距离。
.................................................
汉语拼音引索-G && 光斑(谱斑)guang b
  太阳光球层上比周围更明亮的斑状组织。用天文望远镜对它观测时,常常可以发现:在光球层的表面有的明亮有的深暗。这种明暗斑点是由于这里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形成的,比较深暗的斑点叫做“太阳黑子”,比较明亮的斑点叫做“光斑”。光斑常在太阳表面的边缘“表演”,却很少在太阳表面的中心区露面。因为太阳表面中心区的辐射属于光球层的较深气层,而边缘的光主要来源光球层较高部位,所以,光斑比太阳表面高些,可以算得上是光球层上的“高原”。
  光斑也是太阳上一种强烈风暴,天文学家把它戏称为“高原风暴”。不过,与乌云翻滚,大雨滂沱,狂风卷地百草折的地面风暴相比,“高原风暴”的性格要温和得多。光斑的亮度只比宁静光球层略强一些,一般只大10%;温度比宁静光球层高300℃。许多光斑与太阳黑子还结下不解之缘,常常环绕在太阳黑子周围“表演”。少部分光斑与太阳黑子无关,活跃在70°高纬区域,面积比较小,光斑平均寿命约为15天,较大的光斑寿命可达三个月。
  光斑不仅出现在光球层上,色球层上也有它活动的场所。当它在色球层上“表演”时,活动的位置与在光球层上露面时大致吻合。不过,出现在色球层上的不叫“光斑”,而叫“谱斑”。实际上,光斑与谱斑是同一个整体,只是因为它们的“住所”高度不同而已,这就好比是一幢楼房,光斑住在楼下,谱斑住在楼上。
...................................................
&& 光年 guang n
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路程,等于9,470,000,000,000千米。
...................................................
&& 过去光锥 guo
  将一块石头扔进水塘,水表面的涟漪向四周散开,涟漪以圆周的形式越变越大,这个二维的池塘水面加上一维的时间,扩大的水圈与时间就能画出一个圆锥,顶点是石头击中到水面的地方和时间,类似地,从一个事件出发的光在四维的空间-时间里形成了一个三维的圆锥,这个圆锥称为事件的过去光锥,它的宇宙学意义就是当我们遥望夜空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目前状态的宇宙,天空所显示的图像不同于一副瞬时拍摄的快照因为光从遥远的地方到达我们这里要花一定的时间,我们在天空中所见到的任何一个天体都是它在发光瞬间的像。望远镜好比是“望时镜”。天体离的越远,我们今天见到的像在时间上就倒退的越早。实际上我们所见的宇宙是一个穿越时空回溯的像。同样道理,一个事件将产生一个未来光锥,事件以光速向我们逼近,它的物理影响在到达前是完全无法预测的,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事件发生,我们此刻还在这个事件的未来光锥之外。例如,假定太阳在三分钟之前停止发光,这个事件不会对此刻的地球发生影响,我们只能在五分钟后,当地球位于太阳停止发光这一事件的未来光锥之内才受到绝对过去发生的这一事件的影响。
...................................................
汉语拼音引索-H && 合 he
两个天体与观测者的视线成一条直线。
.................................................
&& 黑洞 hei
引力极强的地方,没有任何东西能从该处逃逸,甚至光线也不例外。
黑洞可从大质量恒星的“死亡”中产生,当一颗大质量恒星耗尽其内 部的核燃料而抵达其演化末态时,恒星就变成不稳定的并发生引力坍 缩,死亡恒星的物质的重量会猛烈地沿四面八方向内挤压,当引力大 的无任何其他排斥力相对抗时,把恒星压成一个称为“奇点”的孤立 点。有关黑洞结构的细节可用爱因斯坦解释引力使空间弯曲和时钟变 慢的广义相对论来计算,奇点是黑洞的中心,在它周围引力极强,通 常把黑洞的表面称为视界,或叫事件地平,或者叫做“静止球状黑洞 的史瓦西半径”,它是那些能够和遥远事件相通的时空事件和那些因 信号被强引力场捕获而不能传出去的时空事件之间的边界。在事件地 平之下,逃逸速度大于光速。
在数学模型方面研究的相当完善。
.................................................
&& 赫罗图 he l
  1911年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1913年美国天文学家罗素各自独立绘出亮星的光度—温度图,发现大多数恒星分布在图中左上方至右下方的一条狭长带内,从高温到低温的恒星形成一个明显的序列,称为“主星序”。为了纪念两位科学家作出的贡献,人们称这种图为赫—罗图(HR-diagram)。
  该图显示出恒星的光度和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形,横坐标是恒星的光谱型,按照O、B、A、F、C、G、K、M顺序排列,是恒星的温度序列。纵坐标是绝对星等,即恒星光度。大多数恒星集中在主星序,少数集中在右边中部组成巨星序,一些光度特别大的超巨星分布在图的上方。那些温度高、光度弱的白矮星集中在左下方一个较密集的区域。赫罗图对研究恒星的演化有重要作用。
.................................................
&& 河外星系 he w
河外星系指的是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它们都是与银河系属于同一量级的庞大恒星系统。河外星系一般用肉眼看不见,就是通过一般望远镜去观察,也还是一片雾,天文学家才发现二者完全是两码事:河外星云实际上是和我们银河系、类似的星系,而真正的“星云”,都是我介银河系的内部成员,是由恒星之间的稀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因此,现在再也不用“河外星云”这个词了,而一律改称“河外星系”。
.................................................
&& “恒显圈”与“恒隐圈” heng xian
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能看到的星座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点,有些星座永远也看不到的;反过来呢,有些星座在那儿一年四季都看得见。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到底哪些星座看不到呢?
这里有一个小窍门,假设一个地点的纬度是φ,那么赤纬小于-(90°-φ)的天体在这里就永远看不到。反之,凡是赤纬大于(90°-φ)的天体,在这里就总能看到。因此,在天文学上,赤纬(90°-φ)称之这一地区的“恒显圈”,而赤纬-(90°-φ)叫做该地区的“恒隐圈”。
比如在北京,赤纬50°就是北京地区的“恒显圈”,位于赤纬50°以上的星星老是在天上,永远也不会落到地平线以下去。而赤纬-50°叫做北京地区的 “恒隐圈”,位于赤纬-50°经南的星星北京永远也看不到。
而在赤道上(纬度为0°),即使赤纬是+90°和-90°的天体也能看到,也就是说,赤道上没有“恒隐圈”,在赤道上各个位置的天体都能看得见。反之,在地球的南北极,则始终只能看到半个天空,另一半天空永远看不到,这两处拥有地球上最大的“恒隐圈”。
.................................................
&& 恒星时 heng xin
天球的周日旋转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我们就利用太阳、恒星或天球上假想点的周日运动来建立时间系统。由于选取的特定点不同,在天文学中就有几种不同的计量时间系统,如恒星时、真太阳时、平太阳时等。恒星是以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来确定的计量时间的系统。一个地方的恒星时以春分点对于该地子午圈的时角类量度。春分点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1恒星日,再分为24个恒星小时……等等。
.................................................
&& 红外天文学 hong w
  利用天体在波长界于1.0-350微米的红外波段来研究天文现象的天文分之学科。整个红外波段可分为近红外(1.0-5微米)、中红外(5-30微米)和远红外(30-350微米)三个波段。表面温度近于3000° K的物体的主要辐射能量集中在近红外波段,且温度越低,辐射的峰值波长就越长。因此诸如红巨星、原恒星、恒星延伸大气中的尘埃包层、气体星云和星际介质等均宜于在红外波段进行观测研究。由于星际介质对红外光的吸收较小,因此对掩埋在气体和尘埃区域的天体更只好用红外波段进行观测研究了。随着半导体物理学的发展和军事侦察的需要,研制出了灵敏度很高而热噪声很低的单元(测辐射热计)和阵列红外检测器件(红外CCD),红外天文学在近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已经和正在研制的大口径光学望远镜均是与红外共用的。当然不仅红外检测器本身的热辐射会防碍对微弱信号的检测,天空背境和环境的热辐射也是讨厌的噪声源。因此红外检测元件和一些核心的相关的部件必须在液氮或甚致液氦条件下工作。特别是中红外和远红外,最好到地球大气外去工作。迄今最重要和最成功的红外探测计划是口径60厘米的IRAS红外天文卫星(1983年发射,观测到245839个红外源)。其次有ISO中红外空间天文台,大视场红外实验装置和深空近红外巡天装置等。宇宙背景探测器(COBE)也包含了红外波段,对2.74K背景辐射的探测起了巨大的作用。红外波段对于研究星系的起源和恒星及其行星系统的起源是十分重要和有用的。因此美国计划发射空间红外望远镜装置(SIRTF),同温层红外天文台(SOFIA),并在地面建造口径8米的红外专用望远镜(IRO)等。
.................................................
&& 红移现象 hong y
  在宇宙的星系中,星系光谱的谱线向红端的位移现象称 为红移,那正表明了多普勒效应。星系在我们视线方向 远离我们,红移量愈大,距离愈远,退行速度也愈高。 绝大部分的河外星系也存在着红移,这也表明了宇宙的 不断膨胀。换句话说,红移正是宇宙膨胀的重要证据。 二十年代,天文学家哈勃定出哈勃定律,利用所测得的 红移值定出星系的距离。
.................................................
&& 环形山 huan
  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显著的地貌特征。月面上星罗棋布、重重叠叠的环形山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内壁陡峭,外坡平缓。
  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围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公里之间。环形山大小不一,直径相差悬殊,小的环形山直径不足10公里,有的仅一个足球场大小;大的环形山直径超过100公里。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公里,比我国的浙江省小一点;   在月面上,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达33000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10%;至于更小的、名副其实的月坑则数不胜数了。
  环形山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大环形山内再套一个小环形山,有的大环形山中央有一个很深的坑穴,如牛顿环形山,中心坑穴深达8000多米;还有的大环形山中央陡然矗起一座山峰,叫做“中央峰”。
  环形山多以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如哥白尼环形山、阿基米德环形山、牛顿环形山、伊巴谷环形山、卡西尼环形山等,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四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石申环形山、张衡环形山、祖冲之环形山和郭守敬环形山。另外,为纪念一位传说为尝试飞向天空而献身的万户(实际上是旧时一种官名),而命名的环形山,叫“万户环形山”。
  现在认为,大多数环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体、小行星和慧星撞击而成;个别的环形山则是由火山爆发而成。
.................................................
&& 黄道 huang dao
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
&& 黄道带 huang dao d
天球上黄道两边各8度(共宽16度)的一条带。日、月和主要行星的运行路径都处在黄道带内。古人为了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黄道分为十二段,叫“黄道十二宫”。从春分起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和双鱼。过去的黄道十二宫和黄道十二星座一致。由于春分点向西移动,两千年前在白羊座中的春分点已移至双鱼座,命名与星座已不吻合。
.................................................
&& 黄道坐标 huang dao z
一种“天文坐标”。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由黄经和黄纬两个坐标表示。春分点的黄经圈与通过某一天体的黄经圈在黄极所成的角度,或在黄道上所夹的弧长,叫做该天体的黄经。计量方向为在黄道上由春分点起,沿着与太阳周年运动相同的方向,从0-360度。从黄道起,沿黄经圈到天体的角距离称为该天体的黄纬。计量方向从黄道起,由0-90度,黄道以北为正。
.................................................
&& 黄极 huang j
天球上与黄道角距离都是90度的两点,靠近北天极的叫“北黄极”。黄极与天极的角距离等于黄赤交角。北黄极在天龙座 与 两星联线的中央。
.................................................
&& 回归年 hui
又称“太阳年”。即太阳视圆面中心相继两过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回归年比恒星年约短20分23秒,回归年长365.2422平太阳日或365日5时48分46秒。对应1900年初回归年长为365.平太阳日,这个数值不是不变的,每百年减少0.53秒。
.................................................
&& 浑天说 hun
  中国古人对宇宙的另一种看法,将天和地化作蛋壳和蛋 黄。地是蛋黄,小而圆;天是蛋壳,包围着这个蛋黄。 这种说法提出了地是球形的看法,比盖天说进步了很多 。
.................................................
&& 活动星系 huo
能量极高的星系,中心是一个超大黑洞。
.................................................
汉语拼音引索-J && 聚星 ju
三颗或三颗以上靠引力聚在一起的星,称作“聚星”。
.................................................
&& 绝对星等 jue
假定把恒星放在距地球10秒差距(32.6光年)的地方测得的恒星的亮度。
汉语拼音引索-K && 开放宇宙 ka
如果一个宇宙质量不大,引力就不足以降低其膨胀速度,会一直膨胀下去,那么这个宇宙就叫开放宇宙。
.................................................
汉语拼音引索-L
&&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若按它们的质量、大小和结构特征,则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两类。  类地行星主要由石、铁等物质组成,体积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属于类地行星的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主要由氢、氦、冰、氨、甲烷等物质组成,体积大、密度低,自转相当快、卫星较多,还有由碎石、冰块或气尘组成的环系。属于类木行星的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六十年代发现的奇异天体,貌似恒星,却具有极大的红 移。直径小於一光年,但发出的能量竟是等於二百个星 系的总和。根据红移量推算,它们应是在总星系的边陲 。有些推测是宇宙大爆炸後早期形成的星系,但目前迄无定论。
.................................................
  量天尺 ,“造父变星”的别名。要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只要拿一把长尺子去一量就可以测出来。天上的星星离开我们很远,星系、星团等天体就离我们更遥远。那么,天文学家又是怎样在地球上知道这些星系和星团离我们的距离的呢?难道他们手中真有这样一把长长的尺子吗?
  原来在星系和星团中有一种光度周期变化的变星,典型的是仙王座中一颗我国古称“造父一”的星,所以这种变星称为“造父变星”。 造父变星有一个绝妙的特点,它的光变周期愈长,亮度也愈大;光变周期愈短,亮度亦愈小,这种关系称为“周光关系”。
   只要我们在星系或星团中测出一颗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利用周光关系就可知道这颗变星的绝对星等。这颗变星看上去的视星等是很易通过观测知道的。
  由于天文学上星星的距离,它的视星等与绝对星等之间有确定的关系。这样只要我们知道了这颗变星绝对星等和视星等,天文学家就可计算出它的距离。 因为这颗变星就在星系或星团里,所以天文学家也就知道了星系或星团的距离了。由于这些变星的光度都很大,它们好像是宇宙中特殊的指路灯塔,以它的变化着的光芒为信号,向我们指示灯塔的距离,好像一把天生的测量天体距离的尺子。所以我们叫它们为“量天尺”。
.................................................
汉语拼音引索-M
&& 脉冲星 ma
  能够发出有规律的射电脉冲信号的星球叫做脉冲星。1967年,英国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脉冲星。当时甚至于有人认为是一种名叫“小绿人”的外星人给我们地球人的一种信号。原来这种脉冲星是超新星爆炸后形成的中子星,它是半径仅有10千米左右的超高密度星体,是由中子密集在一起,1立方厘米的质量就能有10亿吨!这以一般人的习惯眼光来看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脉冲星的自转非常快,例如金牛星座中著名的中国新星1045年爆发后遗留下一片蟹状星云,它的中心就是一颗脉冲星,每秒钟可以自转约30次,所以能以每秒以0.033秒为周期的发出射电波脉冲。中子星的这种自转和辐射,是地球上的观测者,有时看见,有时又看不见,所以才成为脉冲型的恒星。
.................................................
&& 梅西叶星表 me
由110个明亮天体组成的星表,包括星团、星云和星系。
.................................................
&& 米粒组织 mi l
  米粒组织是太阳光球层上的一种日面结构。呈多角形小颗粒形状,得用天文望远镜才能观测到。米粒组织的温度比米粒间区域的温度约高300℃,因此,显得比较明亮易见。虽说它们是小颗粒,实际的直径也有1000公里--2000公里。
  明亮的米粒组织很可能是从对流层上升到光球的热气团,不随时间变化且均匀分布,且呈现激烈的起伏运动。米粒组织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很快就会变冷,并马上沿着上升热气流之间的空隙处下降;寿命也非常短暂,来去匆匆,从产生到消失,几乎比地球大气层中的云消烟散还要快,平均寿命只有几分钟,此外,近年来发现的超米粒组织,其尺度达3万公里左右,寿命约为20小时。
  有趣的是,在老的米粒组织消逝的同时,新的米粒组织又在原来位置上很快地出现,这种连续现象就像我们日常所见到的沸腾米粥上不断地上下翻腾的热气泡。
.................................................
&& 秒差距 mia
指一个距离,等于3.2616光年(3.米),在1秒差距远的地方观察太阳系,日地距离最大时正好是一角秒。
.................................................
汉语拼音引索-N && 逆行 ni
从地球上看,行星正常的运动是自西向东,与此相反的视运动叫逆行,是由行星与地球的相对运动决定的。
汉语拼音引索-P && 平太阳时 ping tai
由于太阳在黄道上作变速运动,而黄道又向赤道倾斜,所以一年四季的真太阳日长短不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便。天文学上假设一个假想点,它每年和真太阳同时从春分点出发,也同时回到春分点来;不过它是从西向东在天球赤道上以均匀速度运行。这样的一个假想点叫平太阳。平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平太阳日。1平太阳日有分为24平太阳时……等等。这个施加系统称为平太阳时,简称平时。平时是以平太阳下中天起算的,平太阳时定义为:平太阳的时角加12小时。
.................................................
&& 平坦宇宙 ping tan
所拥有的物质足以使膨胀速度减缓,但又不发生坍缩的宇宙。
.................................................
&& 谱斑(见“光斑”) pu b
.................................................
&& 普朗克长度 pu lang ke chang d
经典的引力和时空开始失效、量子效应起支配作用的长度标度。它是“长度的量子”,即仍有意义的最小可测长度。普朗克长度由引力常数、光速和普朗克常数的相对数值决定,它大致等于10的-33次方厘米,是一个质子大小的10的20次方分之一。
.................................................
&& 普朗克常数 pu lang ke chang s
将光子的能量和它的频率联系起来——即将量子实体的粒子性与它的波动性联系起来的一个基本常数,用符号h代表。h的数值是6.626*10的-34次方焦耳·秒。
语拼音引索-Q
&& 奇点 qi
黑洞中心无限致密的点。
.................................................
&& 球状星团 qiu
  由成千上万颗、甚至几十万颗恒星密集而成的集团,因为呈球对称或接近球型而得名,其半径从10秒差距到75秒差距。银河系中约有五百个球状星团,全天最亮的球状星团为半人马座ω(NGC5139),北半天球最亮的球状星团是M13。球状星团在银河系中呈球状分布,属晕星族。球状星团和银核一样,是银河系中恒星分布最密集的地方,这里恒星分布的平均密度比太阳附近恒星分布的密度约大50倍,中心密度则大到1000倍左右。球状星团以偏心率很大的巨大椭圆轨道绕着银心运转,轨道平面与银盘成较大倾角,周期一般在三亿年上下。球状星团的成员星是银河系中形成最早的一批恒星,年龄大约在一百亿年。在球状星团中发现的变星中主要是天琴座RR变星,其余多半是星族II造父变星,因此一些球状星团的距离可以被较为精确的计算出来。已发现的一些球状星团在银河系的外面,如 NGC2419离银心的距离大于大麦哲伦云离银心的距离,处于星际空间。在一些距离我们较近的河外星系中也发现有球状星团。
汉语拼音引索-R
  冲浪又称“日浪”。太阳光球层物质的一种抛射现象。通常发生在太阳黑子上空,具有很强的重复出现的本领,当一次冲浪沿上升的路径下落后,又会触发新的冲浪腾空而起,如此重复不断,但其规模和高度则一次比一次小,直至消失。
  位于日面边缘的冲浪表现为一个小而明亮的小丘,顶部以尖钉形状向外急速增长。上升的高度各不相等,小冲浪只有区区几百公里,大冲浪则可达5000公里,最大的竟达1~2万公里。抛射的最大速度每秒可达100~200公里,要比最快的侦察机快100多倍。当它们到达最高点后,受太阳引力的影响,便开始下降,直至返回到太阳表面。人们从高分辩率的观测资料中发现,冲浪是由非常小的一束纤维组成,每条纤维间相距很小,作为整体一起发亮,一起运动。
...................................................
  一五四三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四十多年的观测 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也会 自转。它的解释比地心说的复杂运动解释要简单得多; 同时它建立了人类比较正确的太阳系概念,使人类对宇 宙的认识起了很大的改变。
...................................................
&& 儒略日和恒星时
  其实在天文学家的眼里,我们目前采用的计时方法实在是既不科学也不好用. 所以,在天文学家那里,采用了儒略日与恒星时. 儒略日是一种不用年月的长期纪日法,简写为JD.从公元前4713年(天文学上记为 -4712年)1月1日格林尼治时间平午(12:00)起算,连绵不绝.如果要知道相隔若干年的 两天之间的天数,用它就很方便了. 恒星时是春分点距子午圈的时角,所以准确的说,它并非一种计时方法.对应于地球 上每个地方子午圈都存在一种地方恒星时.
...................................................
汉语拼音引索-S
&&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sa
是我国古代对星空的划分,它们的起源远在周、秦以前。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共为二十八宿。它们是:东方苍龙之象,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南方朱雀之象,含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西方百虎之象,含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北方玄武之象,含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
&& 时差 shi cha
视时和平时的差数叫做时差,即:时差=视时-平时。时差有时为正,有时为负,它在一年中由-14.3分变化到+16.4分,并有四次等与零。
.................................................
&& 视差 shi cha
从不同的角度观测,一个天体在遥远背景上的位移。
.................................................
&& 世界时 shi j
1884年国际上决定,全世界的地理经度是从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称本初子午线)起算的。格林尼治地方时常用特定符号来表示:S表示格林尼治地方恒星时,M表示格林尼治地方平时。。格林尼治地方平时又称为世界时,每天从子夜算起,由0时计算到24时。世界时与地方平时之间的关系为:地方平时=世界时±经度(东经用+,西经用-)
.................................................
&& 疏散星团 shu
通过望远镜可以分辨出单颗恒星的恒星成团结构,大多数位于银道面附近,因而也成为银河星团,它们是属于星族I的天体,形状大致为球型,半径从小于1秒差距到约10秒差距,包含的星数从几十个到1000颗以上。目前在银河系内已发现一千多个疏散星团,估计总数量接近两万个。因为银道面附近星际消光教大,我们无法观测到离太阳较远的银河星团。在赫罗图上各个星团的主星序下部重合在一起,上部则向右方作不同程度的转向。不同星团的转向点的位置各不相同。按照恒星演化的观点,质量大的恒星演化较快,质量小的演化较慢,因为同一星团中恒星的年龄大致相同,所以,星团中质量大的高光度恒星已经离开主星序,这就说明:转向点越向下,星团的年龄越老,反之星团越年轻,对于十分年轻的星团来说,其中高光度的恒星已经位于主星序,而低光度的恒星尚未到达,仍处于主星序右方。利用不同年龄的星团的赫罗图构成标准主星序,可以测定整个银河星团和其中已知光谱型的恒星的距离。
关于银河星团的分类,大都采用瑞士天文学家特郎普勒提出的方法,即根据赫罗图的形状把星团分为三类,每类又分为几个小的类型。第一类只有主序星,其中又根据星团中光谱型最早的恒星的光谱型分成几个小类型,如果星团由O型星开始,就称为1o型,由B型开始,就称为1b型,然后依次为1a和1f型等。第二类除主序星外还有一些黄色和红色的巨星,依次再分为2o,2b,2a,2f等。第三类主要是黄色和红色的巨星,称为3o,3b,3a,3f等。已发现的星团主要是1o,1b,2a三种类型。
.................................................
&& 双星shua
不但看上去离得近。实际距离也很近的两颗星,通过万有引力互相吸引,彼此围绕着对方不停地旋转。只有这种关系,才能称作现代天文学意义上的双星。天文学上把双星中比较亮的一颗称为主星,比较暗的那颗称为伴星。
.................................................
&& 岁差 su
地球就象是一个旋转的陀螺,而陀螺在转动时,它的轴并不是垂直于地面完全不动的,而且在微微晃动,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称为“进动”。地球也是这样,它的自转轴在天空中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并不总是指向某一固定点,这在天文学上叫做岁差。
.................................................
汉语拼音引索-T
&& 太阳黑子 ta
  人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层,叫做光球,它是太阳大气最下面的一层。从光学望远镜中可以看到,光球上经常出现一些旋涡状的气流,像是一个浅盘,它的中间凹进去好几百千米。这些旋涡状气流很像大小不等的、形状很不规则的窟窿,很黑很黑,这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太阳黑子。黑子本身并不黑,它的温度一般也有四五千摄氏度,但是比起光球来,它的温度要低一二千摄氏度,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衬托下,它就成为看起来像是没什么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假设光球上百分之百地覆盖着黑子,太阳仍旧会是相当亮的,只是比现在看到的稍微暗一些罢了。
...................................................
&& 天赤道和天极 tian c
延伸地球赤道而同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天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地球自转轴所在的直线,与天球形成两个交点。分别叫作北天极与南天极。天赤道和天极是天球赤道坐标系的基准。
...................................................
&& 天球 tian q
人们为了便于研究天体,假想以空间任意点为中心,以无限长为半径所作的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文学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