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考阜新市2017年中考试题矿院的研究生 多少分能考上啊? 好考吗?

给辽宁工大(阜新矿院)机设94-2两位班主任留言
1)欢迎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诚实守信,坚韧顽强,热爱专研,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考生来计算力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计算力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较好的计算机编程能力;2)学习过工程力学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获得所在学校保研资格的本科生可以推免硕士生。如有问题想要询问,请发邮件至王学滨教授(邮箱:),非诚勿扰。
2)每年研究生拟招生名额?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学得不好或只学过工程力学的考生如何备考?
硕士生8名左右,博士生1-2名,计算力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计算力学研究所)可以指派博士生或硕士生给考生指点迷津或讲授没学好的知识点(免费,并提供住宿)。
3)学习计算力学方向的优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c1d6190102zcg5.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c1d6190102zcfq.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c1d6190102zcc0.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c1d6190102zcbb.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c1d6190102xzrq.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c1dr.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c1dge.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c1dzg.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c1dy.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c1dxy.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c1d6190102ytoz.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c1d6190102ytmu.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c1d.html
请点击:(
4)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介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简称辽宁工大),原名阜新矿业学院,已有60多年悠久历史,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88所重点院校之一,是全国一本招生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小<font COLOR="#FA工程),2011计划高校,建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1个硕士点。
5)力学、力学学科、计算力学研究所介绍
&通俗地讲,力学--研究物体变形、破坏和运动(包括平衡和稳定性)规律的科学。当前,计算机是力学的重要工具。学计算力学不是改换了专业,而是夯实了过去专业的基础,学会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学会新的计算手段、方法,在原专业和新专业均可发展,能极大地提升个人的竞争力,他人没有我有,他人不会我会,没有任何危险性,未来就业途径宽广。力学要努力学习才能学好。力学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又有广泛的应用性。在力学理论的指导或支持下取得的工程技术成就不胜枚举。
& &辽宁工大力学学科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及硕士点。辽宁工大计算力学研究所是校级研究所(微信公众号:计算力学研究所),拥有多种自主开发的程序、软件、实验装置及购置的先进的设备。
已投稿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具有50余年悠久历史的国家重点大学。早在建国前夕,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支援解放全中国,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分别成立了鹤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鸡西煤矿工业学校、抚顺工科高级职业学校、阜新工科高级职业学校以及东北煤矿工人速成学校。1958年分别成立了阜新煤矿学院、抚顺煤矿学院、辽宁煤矿师范学院和鸡西矿业学院。六十年代初期院校调整,四校合并,校址选于辽宁省阜新市,定名为阜新煤矿学院,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煤炭高等院校。1978年学校更名为阜新矿业学院。1996年4月, 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从此揭开了学校发展的崭新篇章。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在上级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积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88所重点院校之一、全国200所有条件接收留学生单位之一,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学校又成为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已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拥有工、理、文、管、经、法、农等多学科,办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著名高等学府。现设有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葫芦岛软件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技术与经济学院等18个院系、74个本科与高职专业。目前,在册学生3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高职生、留学生2.5万余人。  辽宁工大教学科研设施完善、学习生活环境幽雅。学校建有阜新校区和葫芦岛校区,校园内古朴、典雅的建筑鳞次栉比,校舍建筑面积203.68万平方米,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1.3亿元。一万二千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藏书170余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2000多种。学校编辑出版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已进入CSTA 和EI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首批进入中国核心期刊。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辽宁工大以前瞻的意识,站在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分级管理、重点建设”的方针,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目前,学校不仅拥有一批基础厚、实力强的传统学科,也拥有一批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建有矿业工程、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5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已形成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辽宁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    
一流的大学必须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辽宁工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加强中青年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创新能力、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28名,其中双聘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51人,教授、副教授42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633人,1名教师荣获国家首届教学名师奖,2名教师荣获辽宁省教学名师奖,39名教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名教师被确定为省级学科带头人17名教师被确定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13名教师被确定为千层次人选,17名教师被确定为辽宁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目前,学校建成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教学和科研水平高、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命,以培养政治信念坚定、道德品质优良、知识结构合理、心理体魄健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先后有4项教学成果获国家和33项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在国家、省部组织的课程统考和教学质量检测及各类大赛中,我校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5%以上,居辽宁省高校前列。广大毕业生以思想文化素养较高、基础专业知识扎实、埋头苦干富于创新的特点,赢得了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受到了社会的好评。1999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2000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做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技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创新,调整科研主攻方向,不断加强与国内知名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的贡献力,特别是为阜新经济转型做出了应有贡献。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863 ”国家高新技术等各类科研课题80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20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省部及市级科技进步奖。目前,学校在矿山灾害治理、安全工程、测绘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械制造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优势和突出特色,在矿区开采沉陷治理、“三下”采煤、冲击地压的预测与防治、地质动力区划、石油开采等许多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成功参加了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先后荣获大会优秀成交奖、优秀组织奖。    
学校始终坚持走国际化、开放式办学道路,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先后与德国、澳大利亚、南非、美国、日本、越南、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许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学术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南非比陀利亚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日本秋田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互派专家、学者、留学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科研合作,聘请世界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名誉教授。学校聘请了一大批外籍教师和专家为学生上课,培养了一大批外国留学生,与国外科研院所合作承担了数十项科研课题。学校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越南矿业学院共同开办了“2+2”、“3+1”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与德国克劳斯达尔技术大学签定了联合培养人才协议。  辽宁工大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机械设计大奖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奖赛等丰富多彩的科技学术活动形成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学校每年都有10余项学生发明专利问世。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我校参赛作品获得一等奖;在全国第五届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我校学生获辽宁赛区冠军;在1999年辽宁省“凤祥杯”首届大学生电视辩论赛上,学校代表队获得了冠军;在“创维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参赛队伍分获辽宁赛区一等奖和三等奖;在“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荣获优胜奖;在全国大学生软件之星大赛中学校代表队获得第三名;在近几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上,有20余项作品获奖。以挂职锻炼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受到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的表彰。2000年,学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2005年,学校被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央精神文明办、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6年,学校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授予“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光荣称号。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学校以其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多次被辽宁省政府、省教育厅授予“文明单位”、“安全文明校园”、“优良学风校”荣誉称号。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已向国家输送了6万余名各类人才,广大毕业生遍布国家经济建设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一大批卓越管理人才和著名专家、学者。    
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辽宁工大人正以昂扬的斗志、豪迈的情怀、创新的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办成优势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社会贡献大、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坚持以德养才、厚重人品的育人理念  塑造历代学子的“太阳石精神”    “太阳石”是人们对煤炭的称颂,称颂它的朴实无华,没有宝石绚丽的光彩;称颂它的坚韧顽强,承受着大地的高温高压;称颂它的无私奉献,燃烧自己,奉献着光和热。    建校伊始,我校就植根于煤炭艰苦行业和偏僻落后的辽西地区,秉承煤炭人的献身、敬业与特别能战斗精神,融合辽西艰苦地区朴实、坚韧、刻苦、顽强的社会文化底蕴,历经50余年的积淀,铸就了辽宁工大人特有的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我校始终以“太阳石精神”为脊梁,弘扬勤勉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忠教爱生、严谨治学的教风,顽强刻苦、拼搏向上的学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将“太阳石精神”与现代意识、科学技术交融,形成了浓重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太阳石精神”不仅是全校教职工治学厉行的精神源泉,更是辽宁工大学子成才立业的宝贵财富。    一、铸就“太阳石精神”,置身艰苦行业和偏僻地区育人治校     新中国诞生前夕,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支援解放全中国、迎接新中国经济与文化建设高潮,培养煤矿生产建设急需的建设者和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在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阜新,成立了阜新煤矿工业学校。建校之初,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怀着建设东北解放区、为新中国煤炭事业培养技术人才的爱国之情来到了这里,在一片荒野上建设了这所学校。六十年代初,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国家煤炭工业部的决策下,抚顺煤矿学院、辽宁煤矿师范学院和鸡西矿业学院先后并入阜新煤矿学院,一大批教师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离开了沈阳、抚顺等经济发达城市来到了偏僻落后的阜新。全校教职员工怀着对发展祖国煤炭教育事业的热情,团结协作,并肩奋斗,克服生活的艰苦和办学的困难,教书育人,治学治校。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广大教师经常深入百里矿山,与煤矿工人一起从事危险而艰苦的生产劳动。艰苦的生活环境、危险的生产实践和煤矿工人坚韧顽强、不怕牺牲、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不断地影响和塑造着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了辽宁工大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们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这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也成为了学校未来发展、成长、壮大的坚实砥柱。    阜新是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数十年来,除了煤电行业,其他工业相当薄弱。相对于国内坐落于经济发达中心城市的高校而言,我校在引进高层次教师、对外学术与信息交流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困难。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要付出超过其他高校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努力和代价,锤炼了辽宁工大人坚韧顽强、努力拼搏的意志;地处偏僻的城市缺乏优越的办学资源和人才成长条件,促使辽宁工大人形成了朴实无华、埋头苦干的作风;较差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培育了辽宁工大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太阳石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辽宁工大人勇于克服办学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勇于克服个人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将一所煤炭职业专科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多层次、多科性大学。    二、弘扬“太阳石精神”,培育煤炭工业和各领域精英     建校之初,我校隶属于燃料工业部,1978年实行煤炭工业部和辽宁省双重领导,以煤炭工业部为主的管理体制,1998年划归辽宁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几十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立足煤炭,服务煤炭,为煤炭工业培养人才。在我国,煤炭工业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行业,井下采煤作业更是高危险的工作。根据煤炭行业的这一特点,我校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以德养才、厚重人品的理念,不仅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使学生甘于从事艰苦而危险的煤炭事业。    我校随着煤炭科技的进步和煤炭工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教育学生热爱煤炭、献身煤炭,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始终。我校积极组织新生到煤矿参观,使学生亲临其境,现场感受煤矿工人献身敬业、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品质;每年都邀请一批在煤炭战线上做出突出业绩的校友以及煤炭生产劳动模范来校作报告,以他们成长成才的经历和先进动人的事迹,感染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爱煤炭、干煤炭”的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煤矿生产实习,鼓励学生参加工程项目、教师的科研课题、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意志,同时广大教师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品格也深深感染着学生,使“太阳石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学子中发扬光大,激励着他们成长成才,在国民经济各条战线上做出了闪光的业绩。广大毕业生以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特点,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已成为辽宁工大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特有的精神风貌。    辽宁工大在煤炭行业享有“黄埔军校”的美誉,从这里走出了4位煤炭工业部的部长和一大批各领域精英。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胡富国,1964年毕业于我校采煤专业,曾任山西省政府省长、省委书记;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韩英,1955年毕业于我校采煤专业,曾任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和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神华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张宝明,1963年毕业于我校矿山测量专业, 现为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副部长王显政,1969年毕业于我校采煤专业,现任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这些部长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更具有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每一个人都踏踏实实从最基层做起,在煤炭生产一线排除险情,解决技术难题,历经无数的困难和危险,正是这种“太阳石精神”使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创造了事业的辉煌。    辽宁工大不仅走出了国家煤炭工业的领导者,而且还走出了一大批高级管理者和科技精英。如1955年毕业于地质勘探专业的程安东,曾任中央委员、陕西省省长; 1969年毕业于采煤专业的张明元,曾任铁法矿务局局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全国“五&#183;一”劳动奖章;1982年毕业于露天开采专业的田会,现任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采矿工程专业的付建华,现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1982年毕业于矿井建设专业的张家渔,现任甘肃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书记、局长;1982年毕业于工程力学专业的马兴瑞,曾任“实践五号”卫星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力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1984年毕业于机械制造专业的刘志全,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飞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1986年毕业于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孙鸿志,现任吉林省松原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等等。这些从工程现场和科研一线成长起来的高级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已成为我校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他们每个人都有相似的成长经历,从基层做起,深入实践,不畏艰苦,勇挑重担,甘于奉献。正是这种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成就了广大学子的辉煌业绩,同时也铸就了辽宁工大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品牌。    三、传承“太阳石精神”,培育新时期建设者和接班人    九十年代后期,我校更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地方管理为主之后,仍然立足于地矿行业,保持地矿特色,坚持以德养才、厚重人品的育人理念,传承“太阳石精神”,为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在新时期人才培养中,重视品德塑造,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线、以教师为主体、以社会实践为手段,在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和学子中传承“太阳石精神”。    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线,传承“太阳石精神”。我校把新生入学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广泛宣传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诚朴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邀请老教授举办讲座,使广大学生了解学校悠久的发展历史、光荣的办学传统,为他们勇于扎根偏僻地区、从事艰苦行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大学四年里,我校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思想教育主线,把培养学生爱国、敬业、拼搏、奉献的思想品质作为重中之重,将“太阳石精神”贯穿于第一、第二课堂及人才培养始终,使学生受到“太阳石精神”的熏陶,具有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传承“太阳石精神”。教师是传承“太阳石精神”的主体。我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建立了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政策制度为保证、以主题教育和系列活动为载体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格局,以“太阳石精神”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形成了忠教爱生、严谨治学的教风。一大批教师扎根于这片热土、为学校建设发展奉献了青春年华,付出了心血汗水。中老教师们率先垂范,严谨治学,以“太阳石精神”,培育塑造了广大青年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的良好风貌。老教师刘瑞宽教授在女儿奔赴抗“非典”一线、儿子在日本突发心脏病去世的特殊时期,强忍悲痛,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坚持为学生上课、辅导答疑,直到圆满完成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年女教师苏荣华教授,患股骨头坏死,行动极其不便,术后不久便拄着拐杖走上讲台,为能够按时上课,每天都要提前一个小时出门,为保证正常教学,每次上课前她都要少吃少喝。中老年教师的敬业精神不仅影响着青年教师,也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老教师章梦涛、黄伯轩等一批教授,把生死置之度外,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百米井下,开展井下冲击地压防治、瓦斯运移规律、矿井通风与火灾防治研究,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攻克了许多重大技术难题。在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带领下,刘剑、张宏伟、王来贵等一批中青年学者弘扬优良传统,敢于选择最危险的工作,勇于接受挑战,围绕煤矿安全生产领域出现的新难题,进行煤矿灾害与防治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这种不畏艰险的品格、不怕牺牲的勇气、勇于奉献的精神,为学生树立了楷模,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我校广大教师以对教育的忠诚热爱、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学术的精益严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广大学子不仅树立了远大理想,还具有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他们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拼搏进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每年都有一大批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例如2001级学生吴继业以清华大学本专业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考取该校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胡长伟、秦玉灵分别以哈工大本专业总分排名第一、第二的成绩考入该校理论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级学生王军以同济大学本专业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考入该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坚持以社会实践为手段,传承“太阳石精神”。我校把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具有“太阳石精神”的重要途径,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经常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深入城市、农村,深入企业、矿山,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研与社会服务。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不仅了解社会、提升了实践能力,而且具有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品格。我校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成效显著,先后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示范高校、全国百支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团队”;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被辽宁省团委授予“志愿服务辽西北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我校传承“太阳石精神”,培养一大批满足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1990年毕业于采矿工程专业的王灏,现任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积极推动特许经营模式在城市大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和理论研究,是国内最早倡导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引入特许经营模式理念及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专家之一,并首先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按照特许经营模式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1994年毕业于铁道运输专业的秦志军,现任中铁十九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他指挥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火车站。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在艰苦的青藏铁路建设一线、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还是在艰苦的煤炭生产建设一线,都活跃着一大批辽宁工大的学子,他们为青藏铁路的建设,为“神舟”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为煤炭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现代化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7年来,我校为国家输送了5万余名各类人才。广大毕业生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奋斗在各领域工作岗位上,无论是在危险的矿山井下,还是在艰苦的实验基地,他们一干就是几年、几十年,不仅传承了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而且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经对近2000名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思想道德品质评价最高,优良率为97.59%; 在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专项问卷调查中,毕业生对教师敬业精神评价最高,优良率为95.44%,这些数字强有力地印证了“太阳石精神”已经成为我校改革发展和全校师生员工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我在哪呆过,读了一个月就走了,太荒凉了  但那的人还是满好的,我至今还记得照顾我的那位大哥,那里的人实在
  我正在这个学校读
  哎!!!
  那个学校有没有自考啊???
  没人看啊!我90年毕业的!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辽宁阜新中考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