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润,和渲,用传字组成不同的词语词语

汉字信息/渲
读音【汉字】渲
【拼音】xuàn部首笔画毛笔字部外笔画:9&
五笔86:IPGG五笔98:IPGG仓颉:EJMM
笔顺编号:四角号码:33116&Unicode:CJK统一汉字&U+6E32常用词语渲染、渲腾。
详细释义/渲
(1)(形声。从水,宣声。本义:一种绘画方法,先把颜料涂在纸上,再用笔蘸水涂抹使色彩浓淡适宜)&同本义&[wash&with&water&colors&in&the&Chinese&painting]。
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谓之渲。——宋·&《林泉高致·画诀》
(2)&又如:。
组词:渲1&〔xuàn&ㄒㄩㄢˋ〕
1.渲染。中国画技法的一种。&宋&郭熙&《林泉高致·画诀》:“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谓之渲。”&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三折:“浴呵似海棠擎露,立呵渲丹青。”&冰心&《归来以后·观舞记》:凹偃缥沂歉龌?遥?揖鸵?酶髦值牟噬??值愠鏊?堑那逖锏拿加詈脱だ龅姆?啊!辈渭??渲染&”。
2.涌流,倾注。&元&《》第二折:“俺只见淹淹的血水渲做江湖,和着这滚滚的尸骸炼做丘冢。”&元&孟汉卿&《》第一折:“便恰似画出&潇湘水&墨图,更那堪吉丢古堆波浪渲城渠。”
3.洗刷。&明&无名氏&《怒斩平关》第二折:“今日好天气,众兄弟每,喒去渲马去来。”
【】茶馆。&元&《》第二折:“&柳翠&唻!你不向野塘内三眠,偏来渲房裏宿。”&元&汤式&《哨遍·新建构栏教坊求赞》套曲:“这壁厢酒肆裏笙歌聒耳来,那壁厢渲房中麝兰扑鼻吹。”
【】1.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明&&《艺林伐山·浮渲梳头》:“画家以墨饰美人鬓发谓之渲染。”&清&&《》诗之四:“&宣州&纸工渲染薄,画师黄金何处索?”&&《》:“有一些皴法和渲染之处稍变换着使用干笔和湿笔,而就整幅画面来说,用墨大部分是半干半湿的,表现出特别和谐的色调。”2.指物像间的衬托。&清&杜诏&《渡江云·徐鸣皋过访云川阁坐雨》词:“秋香湿透,渲染就,一片秋浓。”&茅盾&《动摇》三:“蜡梅和南天竹的鲜明色彩,渲染得满院子里富丽而又温韾。”3.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拱托。&秦牧&《艺海拾贝·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古代诗人形容大雪纷飞,说是‘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形容贴梗海棠的艳丽,说是‘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这都一下子就把平凡的事物渲染得瑰奇起来了。”4.指对事物铺张、夸大。&巴金&《春》二一:“&王氏&便把事情的经过加以渲染,有声有色地叙述一遍。”
【渲腾】方言。松软而有弹性。&毕方钟涛&《千重浪》第十二章:“那粪堆上边冻了一层硬壳,他们刨开了冻层,就往下面掏渲腾的。”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5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23:54:58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一家之言-----毛氏润之诗词简评         喜欢数学的女孩        诗词之道,非关才学而才学不可少,而世上才大学广之辈多矣,其诗多不可留,盖困之于气质也。毛氏润之,年少于旧学实有所得,究其始终,旧学因缘不尽矣。诗词之于毛氏,非所专攻,气质渲染,亦显异彩。然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才学气质皆备而不成第一流之诗人词客,则如重关金锁,非才学气质可断,才学气质即重关金锁也,毛氏诗词亦不外如此矣。         毛之诗劣于其词,此毛氏之自道也。润之诗词多有格律不合处,此虽小病,然小病而不能自除,则实非国手矣。气质豪放者,多喜豪放之诗,加之才学、时势,风云际会而出雄篇,如河决山倾,偶一为之则淋漓尽性,强而行之则失天然之趣,终为其害,而为粗豪也。粗豪者,非关诗词,文言之灾矣。         润之诗词,奇诡则远逊长吉、铁崖,豪放则不及裕之、其年,遑论元亮、青莲、浣花、东坡?润之实无心与前贤于诗词较其短长,皆妄人心爱之切而口自雌黄也。润之于诗词非为第一流,实无损毛氏之为毛氏也,强而称之则惟添后人一笑矣。         世有流言,曰润之诗词多有代笔,如“沁园春·雪”,或言胡氏乔木为之。吾偶有机缘当面求证于胡氏子辈,确信此皆好事之徒所杜撰,润之诗词、文章,皆其自出,绝无代笔也。         详细分析可看吾之博客http://blog.sina.com.cn/u/。而新春将至,聊赋《临江仙》以拜早年:         浊水倾波三万里     愀然独坐孤峰     龙潜狮睡候飙风     无情皆竖子     有泪亦英雄         长剑倚天星斗烂     古今过眼成空     乾坤俯仰任穷通     半轮沧海上     一苇大江东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谢谢!
  感觉少用些也、矣,语句更通顺可爱些。  又,后辈岂可直呼前辈表字?  
  不知道毛什么时候说过他的诗词是第一流的,很感兴趣,能否见教一二。
  MM:)HAO
  妞的词气势澎湃砍瓜切菜浑身是铁东方不败磨牙吮血九洋抓鳖,怀疑是不是数学1?
  后面这首词非常好!!
  怕不是数学1 。
  ???
  数学不会做如此酸腐文章。
  楼主颇具才华,但根底浅。
  文言半通,词尚好。
  不怎么样  
  ???怎么不见教?
  毛氏润之,晕眩中,有这么称呼的吗?这个跟韦小宝的关云之长有得一拼。
  你是女韦小宝吗?
  这里也有?
  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更喜欢主席的书法。
  做广告居然做到这里来了
  不在强国论坛混了?
  哈哈.以后上网我要冒充女人了.随便码一篇搞笑的字就有人夸!而且还是很暧昧的夸!    毛氏润之?-----哎.&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网友语&.楼主要是早生几年说不定会和毛氏润之成为&革命知己&哩!!!
  文革之后,写现代诗才是中国诗歌的出路    以前对海子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作;前两天看凤凰一个纪念海子的节目,其生前友人翻出笔稿,只读了两三句,就把我震了!~~~决定搞他的诗集拜读一哈
  呵呵,追随到此也!
  有人再写一篇评价希特勒的画如何?名字我也帮着起好了&一家之言---希特勒氏阿道夫素描简评&
  希特勒的画不错,  秦烩的字写得好,  王精卫人长得帅,  
  对于毛,应该将他视为一个乱世英雄而不是救世主更为客观.他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水平古往今来的英雄们是难出其右的.但若称其为伟大的什么什么就过了,因为毕竟他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身功利为第一考虑要素的,他不是圣人,只是功利场上的角逐者.
  大才子,    一家    一大家之言.
  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更喜欢主席的书法。  -----------------------------------  书法。。。。。。。。。。。。。。  哪就是一个烂    学书法还是要学古代
  以己推人,可有他人的视野和境界.    燕雀就永远也不会理解鲲鹏的想法
  古代书法?
  数学;)呵呵;)
  毛泽东的诗词是有水准的,他的风格类似曹操,都是无所顾忌的内心独白.以气骨取胜,不拘格律小道.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他是中国最后一个旧诗词大家.
  曹操雄浑中正,毛的比较杀偏锋
  最后的临江仙填得不错,另外问一下,怎么这个帖子到处都能看到
  先不论毛的写作水平,就其思想是非常不健康的,用“开历史倒车”来形容豪不为过。  请看这首《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词不错,诗评一般.
  可读吴晗的朱元璋传
  毛氏润之诗词简评  楼上诸位不要乱说嘛,我想毛氏润是越南女子吧?中国人没有叫这种名字的:)
  关于毛泽东诗词,我非常欣赏那首著名的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蜇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桂什,未见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不管我们对毛本人有什么看法,也不论毛对中国做了些什么,但就其诗词和这首词的评价,我认为一代词人,当之无愧。
  不管毛在政治上做的如何,单就从诗词造诣上来看,毛还是称的上大家的。
  大匠之巧,焉有不出与规矩哉。
  N年前的老文了,怎么又贴出来了  数学在这里名气不大,建议你改个名字吧
  人家又不是靠诗过日子的,理想大的人一般都是光啊,电啊,剑啊,龙啊狮啊虎啊,星斗沧海乾坤大江啊,尽是宏伟气派之势,岂是情啊,爱,死去活来的那些之作相比哦。
  作者:南山驴 回复日期: 1:25:36 
    关于毛泽东诗词,我非常欣赏那首著名的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蜇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桂什,未见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  不是毛的!
  “  千村薜荔人遗屎,万户萧疏鬼唱歌。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  屎屁齐全入诗者,唯此一家
  49年以前能写几句诗的人太多了。写诗成风,李叔同、闻一多,甚至汪精卫。。。毛只是其中一个。49后众文人不是心死了就是死了,再也不能写了,当然毛就成了唯一的诗人了。
“毛氏润之”最早见诸于重庆谈判时期重庆一家报纸。当时他们发表了主席的《沁园春。雪》,其中评论就是:“毛氏润之能为词似不为人所知。。。。”毛的才气还是很高的。
  &&屎屁齐全入诗者,唯此一家。    哪家规定屎屁不能入诗词,要看用的好不好。且不闻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诗才多大一点,何不全部引用。    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念奴娇·鸟儿问答 ( 1965 年秋)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毛氏润之”诗词的颠峰是长征时代,我个人把长征前称为其早期作品,长征后称为后期作品。长征那时正是“毛氏润之”一生的颠峰期,各项才能发挥最突出的时期。也是他最快乐的时代,与天斗,与地斗,与蒋及各种地方派系斗、与博李斗、与张斗,其乐无穷,才华横溢。这个时期的十六字令、秦娥忆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等都是毛诗词的颠峰之作。长征以前的诗词多数太直白,长征以后的过于偏锋。    雄关漫道真似铁,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刺破青天锷未残,金沙大渡一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都是绝好的佳句。    早期的,不周山下红旗乱一句不错,后期的不喜欢。    毛诗词风旗描写很多,例如风展红旗如画,风卷红旗过大关,红旗漫卷西风。最后一个意境最苍凉。但六盘山整体一般,和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有些重复。风动旗动,其实都是仁者心动,从一介书生到旌旗招展,叱咤风云,感觉肯定很怦然。呵呵。    以上纯粹个人观点,书生妄议棺中人,棺中笑我书生气。
  把一些诗词贴一贴    虞美人《枕上》  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物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    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    西江月《井岗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    清平乐《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秋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甄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    如梦令《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五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零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宵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全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    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坠,  赖以拄其间。      --------------------------------------------------------------------------------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念奴娇《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融,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汉,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月    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  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    浪淘沙《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时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璧,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    七律二首《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都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   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陀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  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    七律《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园里可耕田?      --------------------------------------------------------------------------------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    七律《答友人》  一九六一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支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恕,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    卜算子《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    七律《冬云》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风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厉,  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  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飞鸣镝。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      七律《洪都》  一九六五年      到得洪都又一年,  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  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  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  江草江花处处鲜。  
  豪放派的词,苏轼开先河,辛弃疾承之,由于个人环境的坎坷,多郁闷之气,毛泽东应该是豪放派词的终结者,随着文化的变迁,估计也可能是古典诗词的最后一个大家。
  楼上贴得好呀!
  LZ的临江仙很有气势,有大家风范!
  楼主去做张玉凤的姐妹吧。
  俺楼上的顶的好!玉凤姐春秋笔法,楼主画龙点睛。此外,润之爷爷的诗词多由风雅人士润色早就是公开的秘密(柳鸭子先生就是一例)。试想,他不过是个师范肄业生,后来就是个图书馆管理员,再后来就是戎马半生,怎么有空钻研国学?怎么能写出上乘之作呢?
  作者:攀天鹏 回复日期: 14:01:14 
    俺楼上的顶的好!玉凤姐春秋笔法,楼主画龙点睛。此外,润之爷爷的诗词多由风雅人士润色早就是公开的秘密(柳鸭子先生就是一例)。试想,他不过是个师范肄业生,后来就是个图书馆管理员,再后来就是戎马半生,怎么有空钻研国学?怎么能写出上乘之作呢?    ===========================================    嗯,这种论调一点也不新鲜了。呵呵。    可惜这话只能骗骗不懂诗词的人。    一个人即使一辈子钻研国学,包括那个柳鸭子先生,也写不出老毛的那种诗词来。    上面颇有几首是“和”郭沫若之流的,与被和之辈相比水平高下一目了然。    遣词造句可以钻研,神韵却不是能钻研出来的。
  毛诗很土匪。
  半轮沧海上,一苇大江东.好,果然好!
  好文!
  毛之诗词经过众多文史学家的修改/润色是确定无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第一版《毛主席诗词》之前,由邓公主持,地点在怀仁堂,诗人、作家、学者约有150人左右参加。诗人臧克家曾参与此事,并有回忆。详可见臧克家于90年代主编的《毛主席诗词欣赏》中他的《我为毛主席改诗》一文,马屁文人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不过他总算保留了一些真实的历史资料,他在文中讲得很明确:他曾对毛的诗词改动三处,最终被圣上采纳的有一处,即七律《登庐山》中“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两句,即工且稳,而这两恰恰是诗眼所在。有兴趣的自己可找书一观。  另毛之早年诗词来源非常微妙,如《广昌路上》出自吴玉章日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由田家英自纸篓中捡得,《沁园春》据陈伯达回忆录为其代毛所做。而这些人的诗词工夫都不差。很明显,毛主席诗词有极大的可能如雷锋日记一般是集众人所为。同时,“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这一首词,的确不是毛所做,而是山东大学教授高亨所做。此在文革期间流传甚广,普通百姓均以为毛所做,其实不然。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证明,所谓毛的“神韵”和“帝王气象”并非其他人不能做出。诗词歌赋水平高的人多了去了,高中读毛诗词时,以下也很佩服,等读到了臧克家的那篇回忆文章中毛所做“热肤挥汗”两句,鄙夷心顿起。同时也极佩服臧学长的水平,盛名之下,的确不虚,确有“一字师”之能。不过此公才有余,德不足。对毛的溜须拍马的确是很到家的。  现下正做着一份业外的研究,就是看毛的诗词到底剽了多少古人名不见经传的诗词,这是看了臧的那篇文章引发的一点思路。不过中华诗词的确是浩如烟海,进展很慢。不过现在有了些心得,那就是往偏里去,老毛在五六十年代得的珍籍秘本还真不少。这老小子于江西诗派“点铁成金”之术还真是造诣颇深啊!也难怪能想出集全国文史精英为自己改诗的妙着,剽得还够光明正大的。我拷!即便是浪费了读研期间的大好光阴,也要揭了这老小子“伟大诗人”的画皮。
  等楼上的研究结果,倒要看看纸篓子和日记里怎么搞出个点铁成金的伟大诗人:)  
  本人希望请教!请有闲者帮助解释王维的杂诗:  
双命初燕子,五桃新作花。王昌是东舍,宋玉次西家。  
小小能织绮,清晨出浣纱。亲劳使君问,南陌驻香车。  
  一个神经病胡诌的打油诗  一群白头闲坐的受虐狂
  这首词非常好!!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可用于此帖之意
  这是古文?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蜇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桂什,未见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南山驴”同志极为推崇的这首词,为山东大学教授高亨所作。有的人从这首词壮阔的意境与毛之诗词相近断定为毛所作,是相当然的想法。其实下片讲得很清楚。“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桂什,未见此奇雄。”是评述,讲毛诗词的特点。稍懂诗词的人看了这两句,都不会认为是毛所作,因为自己不可能把自己吹嘘到超过李杜、苏辛的程度。只有在读他人诗作的时候,才可能“检”,也就是比较、甄别。自己去比,去“检”,那就是无耻了,毛作为一个附庸风雅的武人,这点浅显道理还是懂得的。能知道这首词并认为是毛所做的人,大抵是在文革期间受过教育,那时能读到的诗词,也就毛一家。  说起这首词,还有段小故事。高亨毕业于清华国学院,是任公先生的高足,以治先秦诸子为长。51年曾受毛的接见。以后每出新书,即给毛寄上一本,然而却一直没有毛的回音。后又出新书后,连带此词一同寄上,终于得到毛的首肯,并亲笔回信。山东大学的牌匾便是从毛之书信中集得,潦草得很,笔力轻浮干枯,远没有“北京大学”那样飞扬厚重。此词是高向学生教授毛诗词时,心有所感而写成的,并给山大学生在课堂上读过。上片是写毛的武功,下片写毛的文治,如果同《沁园春、雪》结合起来,那可真称得上是一个能吹,一个善拍。毛之所以欣赏此词,主要是高把毛对自己历史地位的隐秘感觉清晰地表达出来。毛允许此词在民间的流传,也可以见到毛在五六十年代膨胀到极点的自我感觉。  高亨是三青团中央委员,曾经参加过国大。然而在文革中却毫发未损,就凭借毛的那封回信。文革闹起来的时候,高将毛的回信镶在镜框中,悬于中堂。山大的红卫兵到他家后,都恭恭敬敬。其实那些学生都知道高与毛有交情,尽管这交情也不过是一封回信而已。可七亿人中又有几个曾得到毛的亲笔回信。大家不过借抄家为名,到高家去瞻仰了一下毛的墨宝。同样身列山东大学“四大名教”的其他三位,可就惨了。中国第一位女教授冯沅君女士就曾经蹲在小板凳上,拿着小铲子,在山大文史楼的厕所里刮了二年多的尿垢,打骂那就别提了。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毛的诗词,立意肤浅,内容粗糙,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文理不通;惯用豪言壮语,直不笼桶,咋咋呼呼,味同嚼蜡;甚至污言秽语,恶俗无聊,毫无内涵可言,根本缺乏汉语诗词应有的深邃意境与典雅韵致。  即使经过了一帮文史跟班的精心修改装扮,仍然掩饰不住一股打油诗的味道与草莽本质,技术含量低下,人文含量根本谈不上。毛,充其量不过三流作者而已。  而一群井底之蛙,一叶障目而不知品味与审美为何物,坐井观天,至今意淫不止。可怜。
  作者:noelparker 回复日期: 12:52:25 
    希特勒的画不错,    秦烩的字写得好,    王精卫人长得帅,      :)))))))))))))))))))))))))))))))))))))
  以贬低毛的诗词来贬低毛,效果可以说是极差。    在他的敌对者中,对他的诗词也大半是赞扬的,除了个别对格律的墨守成规者。    据说《沁园春·雪》发表的时候,在文人中引起极大反响。很多在重庆的大家也心中暗自嘀咕:这江山要姓毛了。    而当时从武力来讲毛实在没有和蒋抗衡的能力。    毛诗词的神韵,还没有人能模仿。即使臧克家那等人曾经给“润色”,你也永远找不到这些人能有一首诗词具有“帝王相”。    如果从“学术”角度说,遣词造句、格律之类不过是技术活。所有的文人都在钻研这种技术,其中最著名的当是“推敲”的典故。科举考的也是这个。    但中文的为文,除了技术之外,更重要的却是“立意”。    “匠心”和“匠气”的区别就在这里。
  毛是近代史上最烂的诗人。帝王诗是五四精神的反动。
  毛经常抄袭唐朝诗人李贺的诗,郭敬明就得向他学
  在中国,只要一“帝王”,就是拉的屎也有人说香!
  毛的诗好不好,要由文学研究者来发话,而不是他的政敌说了算了。“品咖啡”同志,你见毛的那位敌对者佩服毛的诗了?“很多在重庆的大家也心中暗自嘀咕:这江山要姓毛了。”你这不是废话么?“很多在重庆的大家”是谁啊?说来听听。估计某党编纂的那些漏洞百出的口水史,你是看多了吧!
    另毛之早年诗词来源非常微妙,如《广昌路上》出自吴玉章日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由田家英自纸篓中捡得,《沁园春》据陈伯达回忆录为其代毛所做。而这些人的诗词工夫都不差。    ==================    出处?
  作者:noelparker 回复日期: 12:52:25 
    希特勒的画不错,    秦烩的字写得好,    王精卫人长得帅,  ——————————————————————————————  因为政治,是最好的春药。
  毛诗有霸气,符合中国人的义和团精神。应该说可以自成一家。  可惜的是集中了文人的润色,这就成了以毛为首的集体创作。这自成一家就要打折扣了。因是集体创作,水平自然是不低的。但若从思想而论,则通篇都体现了义和团的极致。  
毛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除了战乱以外,只有秦始皇可比。今天的中国虽然还延续了毛,但已经跟毛时代已经是两个世界。毛的义和团神话也只能引人凄凉的一笑而已。彻底抛弃毛,是早晚的事。
  寒秋同志:  出自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估计陈伯达的回忆录你也看不到,吴玉章的日记每个图书馆都有的,自己花点心思去翻翻.田家英自纸篓中翻出&南京&一诗事,可见胡乔木等大内秀才们所写的回忆田家英的文章.  手中关于毛诗词的内幕资料还真收集了不少,很多都是出自公开出版的资料,不过有很多人不善于分析而已.许多公开的资料需要自己独具慧眼进行分析甄别的.不过很多东西都是自己花了心思点滴积累的,不能说得更多,毕竟天涯是不给稿费的.等资料做得比较完整了,可以赚点小钱买点酒喝喝,虽然在大陆不一定发的了,但毕竟还是可以在香港的刊物上发的,在天涯上就零打碎敲地泄了秘,不值得.
  呵呵,这位曲隐找到了不少书啊。可惜暂时不能公开,要等到你换完了酒(还要在香港换)之后才能见到。    那么,我也依样画葫芦回敬一下:我说的那些事,也都有出处,也是公开出版的东西。不过我也要藏着腋着不能轻易示人。    我也给个提示:去看看老毛那首词在重庆发表之后的重庆报纸就都知道了。不过也需要分析才会明白。如果你非要把夸老毛词的人定义为他的同党而不是政敌我也没办法了。    另外有具体人名的,我看过一些胡乔木的回忆文章,里面倒是有老毛给他改诗的记载。这和曲隐的介绍完全相反了。
  曲隐异志:田家英自纸篓中翻出&南京&一诗事,似乎是指田从毛的字纸篓里面翻出了毛的弃作吧?要不现在还看不到“南京”这首诗……
  如何解读成了毛盗窃田的诗作呢?
  品咖啡同声:毛不光为胡乔木同声改过诗,陈毅同志还要求毛给他改过诗呢.上有所好,下必附焉。能与伟大领袖唱合过,那是多么光荣的事啊。克家同志如果不是为了炫能,集全国文史精华为毛改诗的史实也就隐匿无踪了。不过毛活着的时候,克家同志是从来不敢提这桩事的,那时总是写文章盛赞毛在诗艺上对他的谆谆教诲。
  改诗,正好可以对比一下改前改后的区别。    比如臧克家给老毛改的那句:“热肤挥汗洒江天”改成“热雨吹风洒江天”,确实改得成功,但对全诗的气韵,仅是略有增色而已。    而胡乔木的诗词被老毛改的则另有风味。例如“万里千斤担,只用一愁眉”改为“万里风云会,只用一戎衣”就提高了意境。    曲隐既然说过“应该由文学研究者”来评价毛诗,也该举一些研究者们的批评意见出来。我知道的柳亚子、臧克家、郭沫若之类不知道算不算文学研究者,如果算,则他们似乎都很推崇毛诗。当然,你也许又会说这些人在拍马屁--这就没法说了。呵呵。
  寒秋同志:  看来你是看过关于纸篓中翻出“南京”诗之事。既然是翻出,那必然是有原件的,可惜我们至今也不曾见过原件何样。在毛身边工作的秘书,第一要求便是熟悉毛的讲话风格,潜心揣摸,以便代笔。其实从九十年代很多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出类似事件的踪迹。比如谭政大将当年与毛当年关于两篇文章署名权之争,胡乔木出版自己的文集向中央要求将七大毛之讲话收入自己文集遭中央拒绝,张震将原先在邓公名下的《京沪杭作战计划》收入自己的文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争议,都是因为主事者仅仅提出了构想,而通篇文章都是由经办者独立完成的  况且我并没有讲过“毛盗窃田的诗作”,我讲的是“毛之早年诗词来源非常微妙”,意即指毛的早年诗作大都收集于五六十年代,而来源途径非常单一,吴玉章、田家英两事即如此,在学术研究中属于典型的孤证,即无其他来源或实物可证为确实,这就构成了“来源存疑”现象。既然存在存在这种问题,我们就无法断定著作权到底归谁,只能把问题提出来,搁在那儿。而陈伯达已经在回忆录中明确提出了与毛的著作权之争,这问题就大了。  我讲的剽窃是指“毛的诗词到底剽了多少古人名不见经传的诗词”。这就需要仔细的实证分析,大家比较熟悉的毛的诗词一般是人文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有67首和68首两种版本。其实毛的诗词远多于此。毛在正式出版以前,除了经过全国著名文史学家的修改外,又拿掉了很多。要追踪正式版本中的剽窃现象就比较难,但也绝不是无迹可寻。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其他一些版本的《毛主席诗词》,收录的未经毛首肯的一些其他作品,剽窃迹象那就太明显了。比如臧克家版收录的毛写给张玉凤的一首,就有五句可以确凿无疑地断为剽窃。为什么要提“点铁成金”术呢?其实就是一种打“擦边球”的手法,高手呢?化用古人诗句中的意境。低手呢?就拿来改动几个字或把两句拼为一句。前一种可以称为“点铁成金”,后一种就是不折不扣的剽窃了。所谓“教人于古人书中作贼”骂得就是后一种情况。毛自己是心中有数的,之所以要拿掉那么多的诗作,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诗水平不足的缘故。这同八十年代的一些当代诗人的行为同出一辙,到二十一世纪再出诗集的时候,收入的诗大量减少。我所知的一个诗人,九百多首压至不足二百首,还美其名日“精益求精”。其实不过是掩饰之计罢了,掩饰什么?就是掩饰自己对外国诗人的剽窃行径。自宋以后,古典诗的作者剽窃唐以前的诗人;与中国现代诗人剽窃外国诗人,手法基本上同出一辙。而且美其名日“化用”、“借用”,可以说是可恶到极点了。诗人是那么好做的。李白见《游黄鹤楼》诗后,弃美境而不赋,以为意境写尽矣。然心有不甘,后作《游凤凰台》,境、情俱新,那才是真正的诗人。现代散文三大家作同题《浆声灯影中的秦淮河》,切磋文技,那才是佳话。举全国文史精华为自己改诗,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举啊!乾隆皇帝一生作诗万余首,后人以为其才平平,但那毕竟是自己写的啊,也没听说过让哪个文学侍臣给改过。一个人民领袖咋就这么无耻呢?还赶不上一个封建帝王?
“诗词之于毛氏,非所专攻,气质渲染,亦显异彩。然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才学气质皆备而不成第一流之诗人词客,则如重关金锁,非才学气质可断,才学气质即重关金锁也,毛氏诗词亦不外如此矣。”            “润之诗词,奇诡则远逊长吉、铁崖,豪放则不及裕之、其年,遑论元亮、青莲、浣花、东坡?润之实无心与前贤于诗词较其短长,皆妄人心爱之切而口自雌黄也。润之于诗词非为第一流,实无损毛氏之为毛氏也,强而称之则惟添后人一笑矣”    深表赞同 楼主所论 显见是由作品而及作者     绯衣青紫有毛作贴来 对其有异见者尽可以就此逐一评判
至于作品之真伪 又是另外一回事     不管真人究竟如何 这些作品本身展示的作者形象应该才是楼主之所指 又如双照楼诗词 岂因汪氏是个大汉奸而遂成垃圾?    至于说到楼主文言通不通 呵呵 恐怕列位见到五四文章要笑掉大言 笑新文化旗手们连句话都讲不来     若不屑楼主所论 更何必抓其文言不文言的细枝末节?可见酸腐的并非楼主啊
  如果把“用典”也当作剽窃,恐怕没有人能用中文写文章了。极而言之,我们所有人都在剽窃《说文》。如果都不“剽窃”,那部《成语词典》就应该作为“过滤词”而存在了。    中国文化五千年,经典浩若云烟。一句“秦皇汉武”,便让人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典故,省却了大量说明。    正因为如此,汉语的古诗才有存在的可能,后人也还有继续写点什么的可能。    总不能要求“千里共婵娟”的作者向“婵娟”一词的发明者交专利费吧?    曲隐大约没试着写过诗词。要知道,开始写的时候,肯定是有个模仿过程的。而且,再好的诗人,也有写不出好诗的时候。很多著名诗人一辈子可能就那么一两首出名,其他的都是垃圾。例如那个贾岛,有那个推敲的钻研劲头,肯定是写过不少的,但没几首能流传下来。就算是李白的诗,也不是首首经典,恐怕也还有很多写了但他自己也没好意思发表的作品,只不过我们无从知道就是了。    至于老毛请那些文人来改诗,更多的是以此来拉拢之意。诗的骨架在那里,怎么改也不过是技术级别的润色,接受了那些文人的建议,反而显得“从善如流”。比如那个“腊象”改为“蜡象”,固然更好,但对全诗的意境影响并不大。因为引起震动的重庆初发时就还没改。    对老毛来说,做不做什么吊诗人实在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用这种方式笼络住了不少文人才是他的目的所在。所以什么诗词发表不发表,也还是出于政治考虑。那首《沁园春·雪》的发表就正当其时,起到了极好的政治效果。    至于说到乾隆的诗没有别人润色,正好应了一萍那句“不要说没有,因为你不知道”。记得看过这方面的记叙,似乎是专门有文人担当给皇帝改文章这样的官职。是太子太傅抑或翰林院里的某个职位?记不清了。    
  作者:品咖啡 回复日期: 14:47:21 
    如果把“用典”也当作剽窃,恐怕没有人能用中文写文章了。        我记得的就有2句。1,天若有情天亦老。  
2,一唱雄鸡天下白。  这个,说好听是化用,不好听的,就是剽窃。
  从诗词爱好者的角度,  毛诗气魄大,这个没有问题,可是读书多点,看看黄巢的诗,朱元障的诗,宋
的诗,觉得,噢,所谓的气魄,好多人都这么玩过。  毛诗的问题,就是不耐读,就说那个沁园春雪,下片从惜秦皇汉武到射大雕,20多个字,只表达一个意思,你们没文化,不如我老毛。我想苏轼辛弃疾做词无论如何会用最少的字,传达最多的意境和信息,不会这么浪费字。
对于毛诗,我认为能够挖掘的东西很多,我读了许多看了许多同时也写了许多,希望诸位能单从诗词角度来评论,不要扯上太多政治的因素.现附一首跟毛有关的诗供各位参考: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年轻人应该学他的志气!
  作者:曲隐 回复日期: 20:54:40 
       现下正做着一份业外的研究,就是看毛的诗词到底剽了多少古人名不见经传的诗词,  -----------------------------------  曲隐兄可谓是有心人,难得!    我提供一个例子,毛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是剽窃明代一位不知名的湖南诗人的句子。我是在《中华诗词》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不过该文作者举这个例子却是在赞颂毛会“借鉴”,呵呵。
  现附一首跟毛有关的诗供各位参考: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  上面这首不是毛的作品,另外象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许多人也认为是毛的诗,其实也是以讹传讹。
  前几年有关部门出了一个毛诗词的集子,编者的本意可能是想收得全一点,结果把许多平仄不通的作品都收进去了,而且还注明是根据毛的手迹,结果拜之适足以倒之,反而把毛的真实的诗词水平给彻底暴露出来了,真是可笑之极!
  润之。错,应叫“润芝”,一个女性化的字。
  作者:品咖啡 回复日期: 14:47:21 
    如果把“用典”也当作剽窃,恐怕没有人能用中文写文章了。  -----------------------------------------------------------  用典是用典,剽窃是剽窃。典故一般只是两个字,最多也就是四个字而已,有七言的整句被当作典故用的吗?  毛的诗词一般不怎么用典,因为用典会使作品带有传统色彩,而他是讲究“革命浪漫主义”的。  毛诗的用典只有那首送纵宇一郎的七古多一点,唯其如此,所以我很怀疑此首不是出自毛的手笔,曲隐兄不妨考证一下这首诗最早是什么时候以及如何被置于毛的名下的。      中国文化五千年,经典浩若云烟。一句“秦皇汉武”,便让人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典故,省却了大量说明。    正因为如此,汉语的古诗才有存在的可能,后人也还有继续写点什么的可能。    总不能要求“千里共婵娟”的作者向“婵娟”一词的发明者交专利费吧?  -------------------------------------------  没人指责毛的“秦皇汉武”是剽窃,这种辩护未免是在避重就轻了,你对毛诗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斑竹一支千点泪”怎么解释?        曲隐大约没试着写过诗词。要知道,开始写的时候,肯定是有个模仿过程的。而且,再好的诗人,也有写不出好诗的时候。很多著名诗人一辈子可能就那么一两首出名,其他的都是垃圾。例如那个贾岛,有那个推敲的钻研劲头,肯定是写过不少的,但没几首能流传下来。就算是李白的诗,也不是首首经典,恐怕也还有很多写了但他自己也没好意思发表的作品,只不过我们无从知道就是了。  ---------------------------------  作品流传不流传与其质量并无直接关联,不流传的就是垃圾?  一个诗人的作品其水准是有脉可循的,唯独毛是个例外。水平忽高忽低,高起来象是个行家,低起来又让人惨不忍睹。        至于老毛请那些文人来改诗,更多的是以此来拉拢之意。诗的骨架在那里,怎么改也不过是技术级别的润色,接受了那些文人的建议,反而显得“从善如流”。比如那个“腊象”改为“蜡象”,固然更好,但对全诗的意境影响并不大。因为引起震动的重庆初发时就还没改。  ---------------------------------------  又在避重就轻了,你怎么不提“她在旁边笑”被改成“她在丛中笑”、“革命精神传四海”被改成“四海翻腾云水怒”?这两个例子对意境影响大不大?
  小玉别以为自己写了几首不怎么样的东西就冒充行家。  整句引用也是一种手法。放在不同的场景会有不同的效果。
  呵呵,分清用典与剽窃不需要行家,有点文学常识就行了。    古人确有整句引用的例子,但一般会注明,不注明就不是引用。  毛的“飞起玉龙三百万”一句曾在注中说明是前人的句子,所以就不算剽窃。但我上面举的三个例子可没有注明,如果说李贺的两句众所周知,不必加注,那“斑竹一枝千滴泪”这句不加注可就不对了。
  行家多啊
  主席诗词博大渊深,气象万千,岂是尔妇道人家所能略窥一二。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传字组成不同的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