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群落落组成对揭示环境科学研究有哪些意义

中科院学者揭示中温沼气工程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可能机制_微生物,中科院_技术前沿_中国化工仪器网
中科院学者揭示中温沼气工程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可能机制
(图片源于百度)  【中国化工仪器网 技术前沿】我国是世界上对沼气开发较早的国家,然而工程沼气系统中哪些菌群是&正规军&,哪些是&特种部队&,仍不甚清楚。近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沼气工程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可能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微生物学前沿》上。    据悉,目前我国各类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发酵底物以猪粪和牛粪为主。其中微生物是厌氧发酵产沼气功能的执行者,但对于这些工程沼气系统中是否普遍存在核心菌群和特异菌群,以及影响该系统内微生物群落形成的主要因素,仍有待研究。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香真研究员表示,我国是养殖业大国,养殖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如不处理将加剧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沼气工程是大型养殖场固液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沼气池厌氧发酵的效率与微生物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沼气工程中微生物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对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全国20余处中温沼气工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研究发现,底物类型和发酵液游离氨氮浓度是微生物群落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底物类型的发酵液中,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因子区别明显,碳氮比和游离氨氮浓度分别是牛粪和猪粪沼气工程微生物群落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    与此同时,虽然这些沼气工程无论是地理距离还是工程运行条件相差较大,但研究人员仍发现有25个核心微生物存在于所有工程沼液中,且占所有微生物34%的相对含量,表明他们在沼气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课题组李家宝博士说,众所周知游离氨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较高游离氨浓度下,厌氧发酵池内梭菌属细菌的相对含量较高,表明它们可能能够抵抗游离氨的毒害作用,因而在高氨氮原料的厌氧发酵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相反地,某些互营菌的相对含量却较低,说明可能有这些互营菌参与的代谢过程受到部分抑制。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阅专业资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中国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科学技术的日益精进,加快了科学仪器的更新换代
科学技术的日益精进,加快了科学仪器的更新换代,也为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
近年来,中国基础科学持续突破,前沿技术不断跃升,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学研究正在展示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日下午,南京科捷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科捷控股集团携手行业三家企业
“2018世界生化、分析仪器与实验室装备中国展”(LABWorld China 2018)将于-22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作者:段歆涔 来源: 发布时间: 13:48:43
选择字号:小 中
微生物学脚下的五道坎
《自然》撰文探究微生物群落研究未来走势
科学史上不乏令人兴奋的重大发现,但是在将这些发现应用到医药领域之前,必须经过数年的谨慎观察。
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的人体排泄物细菌。
图片来源:SPL
科学家一直在探究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现在该领域的研究正在从一知半解向全面、普适化方向发展。过去5年来,研究者的主攻方向是寄居在人体中的微生物对多种疾病的影响,例如糖尿病、癌症及自闭症。
随着研究的推进,公众对微生物菌落的热情也在升温,《纽约时报》就曾以&我们是细菌&为标题予以宣传。一些科学家断定:抗生素会使得寄居在人体中的微生物大量死亡,进而可能导致人类死亡。科研公司针对排泄物样本进行分析,鉴别其中的微生物物种,为客户提供具有启发性的信息。不过,不同科研公司针对同一份样本的分析结果却大相径庭。研究者提出,关注度更高的粪便移植疗法可以治疗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网络上的讨论也愈演愈烈,但是研究者必须告诫患者不要擅自尝试这些尚处于试验阶段的治疗方法。
微生物菌落研究本身的风险在其优势面前不值一提。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微生物学家Jonathan Eisen因推动微生物菌落研究而获奖,他认为值得研究的微生物物种数不胜数。
之前的研究一直蹒跚前进,直到科技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探究蛋白质、代谢物、基因变异以及一些特殊的基因活动,这些基因活动能够在分子状态和人体健康状况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但研究者艰辛的科研努力在早期阶段受到了打击,大多数研究者推断的联系要么是不存在的,要么就是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科学史上不乏令人兴奋的重大发现,但是在将这些发现应用到医药领域之前,必须经过数年的谨慎观察。此外,对微生物菌落的热忱已经不再局限在科研领域,媒体、科研资助机构和公众都对此事十分关心。正因为此,蓬勃发展的微生物菌落研究需要设立标准,对研究者给予指导。
,探讨了所有开展或评估微生物菌落项目的研究者应当仔细思考的5个问题。
1.实验能否鉴定微生物菌落之间的区别?
研究者能够通过分类的方法描述不同的微生物菌落,例如品种和基因。但是,绝大多数的分类工作都是分析微生物的16SrRNA(RNA的一个亚基),这种RNA是一种古老的基因,可变化性极低,因此具有很高的辨识性。但基于这种基因的分析只能给研究者一个大概的范围,例如与肥胖有关的微生物菌落被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含有多种微生物种类。如果将同样的评判标准应用到动物界,那么一个装有100只鸟和25只蜗牛的笼子与一个装有8条鱼和2只乌贼的鱼缸是一回事,因为笼子和鱼缸中脊椎动物和软体动物的比例都是4:1。然而即便是同一个微生物物种,种群之间的基因区别也很大。
现代科技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的微生物物种,人们可以在一份样本中同时研究多种基因,这使得绘制描述生物化学反应的&代谢网络图&成为可能。通过此类分析,研究者能够鉴定基因的组成以及这些基因组合在一起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但是,想要弄清个别基因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除非研究者能够弄清微生物菌落中每一个物种的特征。
以单独的细菌种类为例,研究者已经证明:通过接种疫苗,30%已知的肺炎球菌已经被彻底消灭。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即研究者很清楚要对付的是哪种基因,并通过疫苗实现目的。而如果研究者不知道要针对哪种微生物,那么他们就很难将相互联系密切且共同发挥作用的不同微生物区别开,也不能从中提取出重要的微生物物种。此外,基因组既含有对研究有用的线索也含有可能误导研究的信息,例如&假设蛋白质&以及那些研究者目前无法理解的基因,不过他们却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分别不同代谢网络的功能。
人们需要从多种共同作用的基因中找到单独测序的方法。研究者必须牢记一点:表面上看极为相似的东西实际上可能具备完全不同的作用机理。
2.实验结果揭示的是一种因果联系还是一种相关性?
当特定的微生物菌落被证明与某种疾病有关时,另一个问题就会浮现:这种联系是因果联系还是相关性。有时,一种被认为与特定疾病有关的细菌实际上只是&局外人&。
一篇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将生活在敬老院的老人体内的微生物菌落与社区老人体内的微生物菌落相对比,发现两者的构成极为不同,而且与身体虚弱关联很大。研究者在考虑了诸多有关因素之后提出,微生物菌落与老人虚弱无力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即饮食结构会改变体内的微生物菌落构成,进而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这种解释虽然与数据相吻合,但却无法反过来推测: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变能否对体内微生物菌落的构成造成影响,研究者没有探究这一点。实际上,身体虚弱的人的免疫系统可能较弱,且消化能力可能也存在问题,这些因素能改变微生物菌落的构成,这篇论文的问题很具有代表性。
3.微生物菌落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科学家都明白一个道理,相关性不代表一种因果关系,但如果两样事物是相互关联的,那么至少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只是不知道这种因果联系的程度有多高。所以,研究者必须通过实验将微生物菌落的作用机理梳理出来。
在过去3到4年里,微生物菌落研究已经从之前的一口气鉴别许多无法培育的微生物发展到了解特定微生物的特殊属性。现在,研究者可以设计实验精确确定某一微生物菌落内各个部分的功能,例如可以通过打乱原有的微生物菌落,从中提取特定细菌,或通过细胞培养芯片模拟整个器官的运动和机理,从而精确研究特定微生物菌落的作用机理。如果研究者希望弄清微生物菌落是否能够影响人体健康及其作用机理,简化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4.实验室的结果能否反映现实问题?
即便微生物菌落在实验中获得了一定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此类科研结果就能够适用到人类身上。
许多研究已经发现了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一些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与体重的增加存在相互联系。为了确认这种联系属于因果联系还是相关性,研究从人类双胞胎身上(一胖一瘦)提取了肠道菌落样本,并将这些样本植入老鼠体内。研究发现:原先肥胖的老鼠在植入从瘦者身上提取的肠道菌落样本之后,体重开始下降,但前提条件是该老鼠的饮食中没有高脂肪食物,而如果单单控制老鼠的饮食则没有减肥效果。尽管对照实验表明微生物菌落对人类健康有重大影响,但实验也有弊端:在此次饮食实验中,微生物菌落必须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微生物菌落研究通常依赖于实验室条件下不携带任何细菌的老鼠,这些老鼠能够让研究者很好地研究特定细菌的作用。但它们却不能反映老鼠在自然界的真实情况,而且由于身上不携带任何微生物菌落,这些老鼠的身体状况通常很差。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得出的实验结果可能无法适用在携带大量微生物菌落的野生老鼠身上。此外,老鼠和人类身上的微生物菌落存在差异,因此实验结果可能不具有普适性。
5.结果有没有其他的解释?
虽然人们非常有理由相信,细菌对身体健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例如早先实验中已经证明的饮食结构。当某一项研究将某种特定微生物菌落与一种疾病联系在一起时,研究者应当反复思考和对比&&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也与该疾病有关。
必须指出的是,对微生物菌落研究的热枕有一定危险性,因为个人可能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作出错误的决定,而科研单位也必须不断开发最新的实验手段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并对研究结果予以评估。科研资助机构必须首先确保不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不带感情因素地审查科学家提交的研究数据。媒体官员应停止继续夸大微生物菌落研究的成果,记者也应当具有判断力,批判性地看待研究者的进展。科学家必须顶住压力,踏实研究,绝对不可过快地将微生物菌落实验结果投入医药领域。(段歆涔)
《中国科学报》 ( 第3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pan style="color:#14-9-2 9:45:02
<span style="color:#14-8-30 17:37:08
承救生物始祖---青铜石
<span style="color:#14-8-29 17:42:57
菌落这个提法感觉有点别扭啊,写成群落会不会好一点。。。。
<span style="color:#14-8-29 9:27:26
RNA的一个亚基什么意思?
<span style="color:#14-8-29 9:01:34
很好的指引!
目前已有7条评论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进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研究进展--《生态环境》2005年01期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解析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对于开发微生物资源,阐明微生物群落与其生境的关系,揭示群落结构与功能的联系,从而指导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定向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基本按照年代顺序概述了常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解析技术,同时也体现了解析技术由片面向全面、由低分辨水平向高分辨水平的发展过程。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认识依赖传统的培养分离方法,方法的分辨水平低,认识是不全面的和有选择性的;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在微生物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生物标记物方法(醌指纹法、磷脂脂肪酸法等),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进入到较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Q938.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俊峰;马放;王弘宇;侯宁;高珊珊;王强;;[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李钧敏;金则新;张崇邦;;[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远鹏;[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薇;[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朱婷婷;[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张晶;[D];石河子大学;2006年
刘颖;[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米文秀;[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戴璐;[D];西北大学;2007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小兵,万国江,黄荣贵;[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1期
陈敏,魏桂芳,高平平,王凌华,庞晓燕,赵立平;[J];生态学报;2004年07期
朱红惠,姚青,赵立平;[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4期
吴少慧,张成刚,张忠泽;[J];微生物学杂志;2000年02期
潘莉,杜惠敏,黄海东,魏桂芳,陈俊仪,赵立平;[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石兆勇;王发园;;[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李孝权,王鸣,易鸿,刘于飞,周端华,莫自耀,黄冰,肖晓蓉,柴巧学,柯昌文,邓小玲,肖丽英,蔡衍珊;[J];华南预防医学;2005年02期
张晶;张亚平;;[J];甘肃农业;2006年06期
孙寓姣;王勇;;[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饶应福,夏四清;[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年05期
颜春荣,张晓强,高巍,刘贤进;[J];江苏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张峦,沈国清,陆贻通,曹林奎;[J];科技通报;2005年06期
黄进勇,李春霞;[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4年04期
邓志爱,李孝权,李钏华,张欣强,柴巧学,莫自耀;[J];热带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张海龙;石竹;;[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立平;;[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黄进勇;周伟;;[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宪文;[D];浙江大学;2007年
尹燕妮;[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付国楷;[D];同济大学;2007年
刘彬彬;[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李骁;[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李宝明;[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刘国涛;[D];重庆大学;2007年
段学军;[D];浙江大学;2004年
程殿林;[D];天津科技大学;2005年
周巧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胥婧;[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林朝洪;[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李明;[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7年
魏薇;[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王亚芬;[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张俊忠;[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李犹平;[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王丽;[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邹春蕾;[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王振;[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光伟;刘和;云娇;李秀芬;陈坚;;[J];环境科学;2006年04期
贾俊涛,宋林生,李筠;[J];海洋科学;2004年03期
胡君利,林先贵,褚海燕,尹睿,张华勇,苑学霞,朱建国;[J];土壤;2005年05期
琚姝,周长林,窦洁;[J];微生物学通报;2005年05期
席劲瑛,胡洪营,钱易;[J];微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袁三青;薛燕芬;高鹏;汪卫东;马延和;李希明;许国旺;;[J];微生物学报;2007年02期
郭爱莲,李振海,黄淑菊;[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彭科峰;曹立群;吴韶平;张晓东;张传富;王立群;;[J];生物信息学;2007年01期
余素林;吴晓磊;钱易;;[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年06期
黄小龙,孙焕良,谢达平,赵丹,孟桂元,粟敏,吴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长婷;[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史立平;[D];吉林农业大学;2003年
瞿波;[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樊奔;[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卓凤萍;[D];重庆大学;2005年
高传军;[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朱鹤;[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新才;[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薇;[D];黑龙江大学;2007年
唐影;[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仇有文;[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国江,白占国,王浩然,黄荣贵,白占国;[J];地球化学;2000年02期
梁小兵,万国江;[J];地质地球化学;2000年04期
万曦,万国江,黄荣贵,M.S[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0年02期
高平平,赵义,赵立平;[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高平平,王健,席玉英,赵立平;[J];生态学报;2003年06期
赵立平,肖虹,李艳琴,张峰;[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S1期
潘莉,杜惠敏,黄海东,魏桂芳,陈俊仪,赵立平;[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年03期
朱红惠,李艳琴,邱晓莹,丘元盛,赵立平;[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年01期
彭源东,张忠泽;[J];应用生态学报;1998年01期
张琳,邱学澂,骆金芝,郝维善;[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平平,赵立平;[J];微生物学报;2003年02期
贾俊涛,宋林生,李筠;[J];海洋科学;2004年03期
王曙光,侯彦林;[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1期
陈敏,魏桂芳,高平平,王凌华,庞晓燕,赵立平;[J];生态学报;2004年07期
张卫建,许泉,王绪奎,卞新民;[J];生态学报;2004年08期
王曙光,侯彦林;[J];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陈小云,李辉信,胡锋,刘满强;[J];生态学报;2004年12期
张瑞福,崔中利,李顺鹏;[J];土壤;2004年05期
佘跃惠,张凡,向廷生,刘彬彬,赵立平,周玲革,舒肤昌;[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车玉伶,王慧,胡洪营,梁威,郭玉凤;[J];生态环境;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梦亮;张建栋;王俊宏;刘滇生;;[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陈宇飞;文景芝;;[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严兴;徐正茂;冯晓西;刘勇弟;刘彬彬;张晓君;朱晨光;赵立平;;[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许志琴;;[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林朝洪;倪学勤;曾东;周小秋;;[A];第三届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6年
杨金龙;程安春;汪铭书;潘康成;李传峰;;[A];第三届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6年
李素娟;张伟武;苏长城;虞慧芳;王欣;王靖;;[A];第三届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6年
张于光;张小全;刘学端;Wu L肖烨;;[A];首届全国微生物基因组学学术研讨会会程与论文摘要集[C];2006年
赵立平;;[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朱玲;张锐;钱培元;;[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国梅;[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礼;[D];浙江大学;2006年
陈承利;[D];浙江大学;2006年
王慧;[D];浙江大学;2006年
马兆辉;[D];浙江大学;2006年
李华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蒋玲燕;[D];同济大学;2007年
师晓爽;[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