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意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是中的基本观点,分析阐述“中国农村城镇化之殇”能发全文吗?谢谢了

试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基本观点,分析阐述“核能源:天使与魔鬼的较量”。论文2000字_百度知道
试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基本观点,分析阐述“核能源:天使与魔鬼的较量”。论文2000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试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基本观点,分析阐述“核能源:天使与魔鬼的较量”。论 这么肯定对待好比
采纳率:78%
什么时间要呀
简单一点也可以.
2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 正确。 同历史上力图把自已的观点和学说说成是最终的、 最后的封闭体系的 形而上学观点相反,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看成是开放的。马 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时代密切联系,它注视现实、面对 实际.关心和研究自己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 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它从不自认为是终极真理, 而是强调创造性, 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 错误。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首先要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 其中包括经济、 政治条件, 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激化而发展起来 的无产阶级斗争,需要有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同时,也是马、恩在 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后创立的。可见,马 克思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3、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 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 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其次,它所揭示社会的发 展总趋势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再次,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它的一些个别论断,由于客观情 况的变化而需要修正,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揭示的道理,决不 能因此而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正确。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看, 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 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 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 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5、马克思主义是它的三个主要思想来源的“简单相加” 、是“理论拼 盘” 。 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完备 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块整钢” 。三、综合分析题: 1、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 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 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 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 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马 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 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新成 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 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 马克思主义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 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不断研究和 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成为永 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 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 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 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 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 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是怎么评价这样的 观点?列宁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 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 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 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 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 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参见列宁: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 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 , 1995 年版, 83 页) 第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参考答案】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种科学性体现在: 第一,体现 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 特别是吸取了凝 结着到 19 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第二,作 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 着概括科学发展新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 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 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第 三,更重要的是,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 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 也就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彻底的革命性。首先,作为科学世界 观的马克思主义,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出发,它除了承认一切具 体事物对于它赖以生存的条件来说具有暂时的合理性以外, 不承认任 何永恒不变的东西, 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 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它把世界看作是永无止境的 发展过程。因而在其本质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其次,马克思主 义之所以具有彻底的革命性,从阶级性上讲,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思 想体系。 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它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真理性、人民性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历史上 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 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 命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又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的。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 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 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 的必然结论,二者统一于实践。3、马克思恩格斯在 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 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 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正确的??。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 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 由于首先有 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过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 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己经 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己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 成的国家的机器, 并运用它来达到目地。 ” (参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48~249 页)恩格斯在 1895 年时 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 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 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 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己经过时了,这一点 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4 卷, 第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10 页) 。结合马克思恩格对待自己理论的 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要求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为此,第一,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即坚持是发展的前 提和基础,发展是坚持的过程和结果。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 质告诉我们, 如果离开实践的发展, 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 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 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 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 进,甚至发生失误。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 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 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 时俱进, 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第二,要按照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原则学 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因为,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 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完备 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 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 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 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科 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之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 心。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 内容。但是又必须看到,它们之间又是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 体。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与它对经济事实 的分析同它的全部结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 一贯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论证,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 义学说。把它们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整体割裂开来,都会使它丧 失自己的原有性质,并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二、辨析题: 1、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 因为(1)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 反映,第一,错误的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第二,错误思想不是 主观自生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 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3)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 这种错误的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2、和谐不包含矛盾,因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错误。 因为(1)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 (2)从哲学上讲, 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并非否认矛盾,也 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3)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 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 动事物的发展。 (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 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所以不能说世界统一于物 质。 错误。 因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认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意识是派生于物质的,是第二性的现象,本原仍然是物质性的。4、矛盾就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错误。 因为(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2)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3)题目中只是 说了矛盾的斗争性,而忽略了矛盾的同一性,从而割裂了矛盾斗争性 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关系。5、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过“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可见, 人们是可以创造发明规律的。 错误。 因为(1)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 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 能藐视规律, 更不能创造发明或消灭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 利用规律, 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 方向发展。 (4)康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规律观,否认了规律的客观 性,因而是错误的。6、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物质性。 正确。 因为(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说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 样也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 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人 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 但仍然是以物质 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 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三、综合分析题: 1、分析题 材料 1 17 和 18 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 “物质是按一定次 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 爱尔维修说: “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 形体的个体, 物质这个名词只能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 的集合。 ”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 特性。 材料 2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 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 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 。 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 ,就是 “物质本身不存在了” ,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 “假设” 。 材料 3 列宁指出: “物质已在消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 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 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 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的特性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 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 的意识之外。 请回答: (1)材料 1 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 2 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 3 中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参考答案】 (1)材料 1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 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 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材料 2 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 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 唯心主义,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 3 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借用和攻击,阐明 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 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 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 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2、分析题 材料 1 列宁指出: “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 矛盾。 ”还指出: “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 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 材料 2 杜林说: “矛盾这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 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 材料 3 艾耶尔断言: “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 请回答: (1)材料 1 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2,指出材料 2 的错误。 (3)对比材料 1 与材料 3,分析材料 3 的错误。【参考答案】 (1)材料 1 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 矛盾,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 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 第二句话也是 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即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 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集中起来,这两句话突出一个问题,就是 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 2 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做纯粹主观的思想的东西, 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 1 把矛盾看做 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错误在于否 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 (3)材料 3 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 存在于语句、字面上。材料 1 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 不是字面上的、主观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 3 的错误在于:一是否认 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做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否 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3、论述题 分析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如何正确发挥主 观能动作用。【参考答案】 (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 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 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必 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 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如果不顾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在 实践中受到惩罚, 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 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最后,实践是客 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 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不承认人的有目 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不承认思想、 理论的巨大力量, 也是不科学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3)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做到:首 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 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 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 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 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 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 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 达到。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 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 联系着。 至于改造世界的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 更是不言而喻的。 4、论述题 联系实际论述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一 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 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 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 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 性质、地位和作用。 (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 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 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 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 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首先,矛 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不懂得它, 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其次,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 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 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 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 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 世纪, 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 新情况、 新问题层出不穷, 因此,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 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 大课题。5、论述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参考答案】 (1)列宁的物质定义。20 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 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 (2)对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解。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 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 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 人的意识所反映。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建立为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 发展奠定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 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高 度的分化与综合趋势,但无论它们怎样向广度与深度方面发展,取得 了怎样的具体结论,它们都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深 化、丰富并不断证实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从现实意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建立为我们认识自然界和人类 社会(包括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原 则,为克服和抵御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现实实践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6、论述题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 GDP 进入 1 000 美元到 3 000 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 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 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参考答案】 (1)什么是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 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2)事物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性。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 GDP 进入 1 000 美元到 3 000 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 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就是经 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一种体现,我们应该认识并利用这一规律,更好 地为中国的发展服务。 (3)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事物就是在矛 盾推动下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由一个过程、一个阶段向另一个过程、 另一个阶段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 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只有不断地解决新阶段的矛盾和问题,中 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不断向前推进。7、论述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提出: “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 ,把经济社会切实 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参考答案】 (1)什么是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 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2)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 “发展必须是科学的 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 量,落实‘五个统筹’ ,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轨道。 ”这段话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其中“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基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终目标就是要促 进社会全面发展以实现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以人 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以人 为本中的“人”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 的根本利益为本。 (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 义和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深化和发展,是 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 前和今后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指导原则, 是保持经济社 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针。8、论述题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参考答案】 (1)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 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 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 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 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3)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 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意义。 (4)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 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 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 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5)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 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 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 识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 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在确认世界普遍联 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关系。现代科学思维方 法丰富了辩证法的宏观画面,使辩证法深入到发展的细部、更复杂的 层次。9、论述题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参考答案】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 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 “当作实践去理解” 。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 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 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 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 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 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 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 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 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 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 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 性的表现, 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 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辨析题: 1、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是真理” 。 错误。 其错误在于:(1)它用真理的有用性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 (2)它取 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3)它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真理能 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效用,但有用的认识却不一定是真理。 歪曲事实的谎言和诡辩,虽然对剥削阶级混淆视听、欺骗人民有用, 但它却不是真理。可见,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即真理” ,是主观 唯心主义的真理观。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确。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 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认识是否真理,就 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 这就必须把主观认识同客 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才能解决。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 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惟一能把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 “真理和谬误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意义” 。 正确。 (1)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只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那怕多走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只 要它再度进入了原有的条件或范围,也就从错误恢复为真理。 (2)真 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性的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在变化了的条件下, 事物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还仍然照搬老一套,或者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把只有在将来才能实现 的原则当作现实,都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3)真理是全面的。作为全 面的真理性认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个原理都是处在 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之中。如果把其中一个原理孤零零地抽出来,切 断同其他原理的关系,或者把它们彼此对立起来,它也会丧失其原有 的真理性,而转化为谬误。 从以上对真理和谬误二者间的相互转化 看,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二者的对立就是相对的了。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 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消极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才是能 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它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是以科学的实践观点为 特征的反映论,认为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中才能正确反映世界,获得 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它是以辩证观点为特征 的反映论, 认为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 理性认识,又能动地用理性认识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个 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在马克思 主义的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既 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体现了认识论的辩证法。只有这样的认识 论,才能称得上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5、绝对真理是不包含错误的真理,相对真理是包含有错误的真理。 错误。 (1)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2)真理的绝对性也称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 体的客观内容,因而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 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 真理的相对性也称相对真理指: 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真理所反映的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有限的,因而总是近似的、 相对的。 (4)任何真理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而包 含有错误的认识就是谬误,而不是真理。三、综合分析题: 1、分析题 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对认识(知识)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现 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 1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材料 2 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 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 材料 3 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 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 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的意思) ,是 性伪之分也。 ” 材料 4 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 文明, 为不知而行的时期; 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 为行而后知之时期; 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以 ” 进行。 ” 请回答: (1)材料 1 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2)材料 2、材料 3 同材料 1 的共同点是什么? (3)材料 2 与材料 3 的哲学倾向是什么? (4)材料 4 揭示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与行的关系是什么?【参考答案】 (1)材料 1 认为有两个知识的来源,一是“生而知之”即先天 自生的,二是“学而知之” ,即通过后天学习。 (2)材料 2 继承和发挥了材料 1 的“生而知之”说,有不学而 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 、 ;材料 3 继材料 1 的“学而知之” 说,认为人们的知识才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的作为(即行动)而 获得的。 (3)材料 2 的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材料 3 的哲学倾向是唯物 主义。 (4)材料 4 揭示的知识的来源是行动和人类文明的进化;知和行的 关系是先行后知, 以行求知, 然后多以知指导行, 即行―一知―一行。 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包含了唯物、辩证观点的合理因素。2、分析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 3 种夸克组 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 3 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 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 3 种夸克,因 为 3 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 所以这个实验被费来国家实验室和 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 年到 1974 年间,我们 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 终 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 3 种夸克的观念是错 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 往的观念改变了。 ” 摘自 2000 年 5 月 2 日《人 民日报》 请回答: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 理有哪些启示?【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 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3 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 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 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 4 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 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 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 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 有 5 夸克、6 夸克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 新精神, 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 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 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3、分析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正是因为我们党所进行的巨大的理论创 新和实践创新,才推动了全党的思想大解放和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 才铸就了一个闪光的年代。创新,已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成 为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成为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 请结合哲学有关原理来分析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科学性?【参考答案】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认识 的目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此认识离不开实践;它对实践 又具有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只有以正确的 理论来指导,才能充分发挥人对世界的能动改造作用。 (2)理论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 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 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 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顺应 时代潮流、 应对时代挑战、 破解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完成新的飞跃的,同时又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规律、推进历 史变革中显示强大的活力和威力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用发展的理 论指导新的实践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注视人类社会历史发 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新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3)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是用来解决时代提出的任务的; 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是马 克思主义者天经地义的历史使命。 现实的实际迫切需要用发展的马克 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上有新的发展。 (4)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既要发扬革命传统, 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 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 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 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只有进行创新, 才能不断发展。 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 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4、论述题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参考答案】 (1)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应当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个统一 又应当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 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 体的历史的。 (2)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 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或符合,又会变得不统一、不符合,这 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 实际相符合的新的统一。总之,这种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 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思想认识落 后于社会实践和事物的发展,是右倾保守主义的错误;超越社会实践 和事物的发展,是“左”的冒险主义的错误。5、论述题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参考答案】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 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 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 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 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 地统一起来的结果。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 事” ;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 。无论何种实 践,只有把“按科学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 到目的,获得成功。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 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 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这是因为实践中的价值 目标作为一种预见性的评价认识, 它的确立是以对主客体及其相互关 系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没有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就不能形成正确 的价值目标。而没有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也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同 时,任何真理都必然具有价值,这是因为真理能为实践提供科学的客 体尺度和主体尺度,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因此,一种认识 只要是真理,就会或迟或早地显示出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显示出 自身的价值。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 促进的。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 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 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 况。价值的实现表明,在实践中所遵循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是真理。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 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 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 关真理, 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 另一方面, 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 人们在哪一 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 人们就会在哪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 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真理和 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 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 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 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 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 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 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必须如实地、 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 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要求我们必须 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 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 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 贯彻 的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 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 动的重要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 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 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 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6、论述题 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 主义、毛泽东思想。 【参考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人的认识来 自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达 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绝对真理 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①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 理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②绝对真理之中也有相对,无数 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永远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相对向 绝对转化的过程。 ③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不同的极端割裂了绝 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3)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也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因此,我们的正确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一方面,必 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批判“过时论” ,另一 方面,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 不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4)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 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 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 以实践来检验一切,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 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 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 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挥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 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辨析题: 1、国家的产生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 错误。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国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这个社会陷入 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 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为摆脱这些对 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于 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 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 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 量,就是国家。总之,国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 不是从来就有的, 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国家的产生是人们订立 ‘契 约’的结果”的观点抹杀了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2、阶级是一个政治范畴。 错误。 因为,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 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 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 一起的。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 争,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 着经济利益这个中心展开的。所以说,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3、社会改革和革命没有根本差别,因为它也是解放生产力。 错误。 因为:社会改革与革命有根本差别,但是从解放生产力来说有很多相 同。 (1)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 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 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 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而革 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 社会制度, 解放生产力, 推动社会发展。 从实质来说, 它们有不同的。 (2)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 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 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与更新。 “革 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从它 们的作用来说,有相同之处。 所以说社会改革和革命没有根本差别是错误的。4、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正确。 (1)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的本质的重要观点(2)人不仅仅与动物有本质区别,而且,人与人 也有本质区别; (3)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而不是自然属性; (4) 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在经济关系中; (5)人 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可以随心所欲。 错误。 因为,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1) (2)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3)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有直接的影响; (4)精神文化条件 也是制约着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三、综合分析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农村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曲折 的发展过程。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错误决策指导下,我们 曾于 1958 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在全国普遍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全 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 99% 以上参加了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 ,实际上就是 搞“一平二调” 。所谓“大” ,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 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 , 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 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 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 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 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 社员的自留地、 家畜、 果树等, 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 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俱。这些实 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 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后来,自 1979 年以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我国逐步推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 1983 年初,全国农村 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达 93%, 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 包干到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 期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 民生产的东西,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种 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 合起来,不仅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吃大锅饭”等弊病, 而且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 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关系。集 体统一管理、使用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 安排烈军属、 五保户、 困难户的生活, 有的还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 所以,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不同于农业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经济, 它没有否定合作化以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而是做到有统有分,统分 结合,既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这 种制度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 生产的发展, 见效之快, 是人们没有预想到的。 许多地方一年就见效,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甚至翻了一番或两番。 请回答:怎样理解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 的矛盾运动,虽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始终存在,但在生产 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它们的矛盾关系有不同的情况。当生产关系基本 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解放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基 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 与生产力这种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 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 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 质和变化,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矛盾运动揭示了生产力是 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人民公社,只能助长“一平二调” 、瞎指挥, 严重挫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无数的损失浪费,带来的是经 济的停滞、倒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终究难以维系。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带来了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表现出巨大的优越 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因而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 几经风雨而不动摇。 这表明人们所选择的各种生产关系及其具体体制, 归根到底必须同生 产力状况相适合。2、试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 革的指导意义。【参考答案】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 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 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为自己的 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 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 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第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 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极为复杂。 (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 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2)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的上层 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 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 (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 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 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就是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 导意义: 第一,尽管我国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 但是仍然存在着非对抗性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进行政治体制 改革。 第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 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 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 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严重。我们面临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 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参考答案】 (1)科学技术象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 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 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既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也要受到一 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2)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大同时, “全球问题”日益 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 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 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当前,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 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在利用科学技术 方面我们应该做到:第一,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 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 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第二,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 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第三,要增强人 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 为人类摆脱困境 创造新的物质条件。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 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 怎样的关系?【参考答案】 两者不矛盾。因为,从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来看,历 史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同时,社会发 展又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人们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历史不过 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 第一,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实践活动在 时间中的展开。 “自然历史过程”这个整体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进程,恰恰是通过历史主体、即通过人的自觉创造性活动来实现 的。 第二,历史规律存在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是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 力量。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历史规律。因此,历史规律的形 成必然有主体因素的参与, 而且历史规律也必然通过人的活动而发挥 作用。历史规律只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大致趋势,它的实现取决于人的 现实的实践活动。 历史“合力”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这样的关系:就每一个人 而言,他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即通过自己的人 生谱写了自身个体的“历史” ,但这并不能与创造社会历史画等号。 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 是一定的群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 物的演进过程,是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 程。5、在古希腊的神话里,有一个英雄名叫安泰,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 盖娅的儿子,他力大无比,谁也战胜不了他。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 量呢 ? 据说,安泰对他的生身母亲―大地,有一种特殊的依恋之情, 每当他和敌人搏斗遇到困难时,就往母亲身上一靠,于是就获得了新 的力量。 但是安泰的致命弱点也在这里, 他最害怕别人使他离开地面。 后来,果然有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敌手,利用他的这个弱点,不让他 和地面接触,就在空中把他扼死了。斯大林曾用这个故事作比喻,安 泰和他的大地母亲的关系,好像个人和群众的关系。任何豪杰,都是 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因此,离开了群众,他就一事 无成,就会失败。 请回答: (1)怎样理解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2)什么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参考答案】 (1)这则故事说的是安泰与大地的血肉依存关系。中国共产党与人 民群众也是这种依存关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大地,是我们 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 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这样的 基本观点出发,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党 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 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 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 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80 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战胜许多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克服许多难 以想象的困难, 取得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 一个根本的原因, 就是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2)党的群众观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的群众路 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特征。是否坚持党 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决定了党的根本性质和作风,关系到党的 生死存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就无往而不胜;反之, 就 会失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 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 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 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 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 致性。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是党的理 论、路线、方针、政策 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 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 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 化利益。=========================================================== ===========================================================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二、辨析题: 1、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正确。 (1)这句话说的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 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原始 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2)它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 地,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 度的基础;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 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 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些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 史。正如马克思所说: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 血和肮脏的东西。 ”2、商品的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正确。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 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 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 们都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 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 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 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 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3、相对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两者没有区别。 错误。 (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其 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3)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相对剩 余价值生产是在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 个别资本家追求 超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 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 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某些人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 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请分析这种观点。 错误。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 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 , 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它们的价值是 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 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 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 “总体工人”中的脑力 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 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 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 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 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 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 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价格” 。 错误。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 义工资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 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 为“劳动的价格” ,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 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6、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正确。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 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 的局限性。第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 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实上是有钱人 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 实上的不平等。资产阶级名义上标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是,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 资本家和 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产阶级 法律的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 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经济 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 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允许 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但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家 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 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 的政治机制。7、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剥削,不生产 剩余价值,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资本。 错误。 资本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资本的自然属性上来说,资本是带 来价值增殖的价值,它是资本的本性,独立于制度因素而发挥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不能说 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资本或者否定资本的重要作用; 从资本的社会属 性上来说,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占有雇佣劳动创造的 剩余价值的社会权力,体现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我 们不能只看到资本的特殊性而无视资本的一般性。8、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正确。 (1)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 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 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 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在 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 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 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 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三、综合分析题: 1、论述题 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论述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及其构 成。【参考答案】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 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 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 活资料的价值; (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 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 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 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 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决定的。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 的状态下维持。2、论述题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我们把资 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试论述什么是不变资本,什么是可变 资本,二者区分的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 (1)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可以将资本区 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2)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 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 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 的价值量。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 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 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的 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 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 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 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 叫做可变资本。 (3)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 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 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 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 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3、论述题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价值规 律的作用?【参考答案】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 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 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 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但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 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 的浪费。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 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 商品生产者为 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 动生产率, 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 阻碍技术的进步。因为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提高 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 制技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 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 生产者, 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 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 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那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 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大,但还要按照社会价值 出卖,所以不仅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这样,就调节了社 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但是,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 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 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4、论述题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归根结底来源于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参考答案】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 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 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 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 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 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 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 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 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 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被社会所承认,因 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 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 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 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被社会所承认, 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 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 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所以,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5、论述题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 类进入了 21 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 很大变化。 面对新的情况, 谈谈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参考答案】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由于所处的时代所决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考察的是物质生 产部门,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并创造价值,当今 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因此,应 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以利于推动第 三产业更快地发展。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 作用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重 点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知 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 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 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因此, 应充分肯定科技人员、 经营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付出的劳动, 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 动报酬与其劳动贡献相对称, 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 作用的认识。 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 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 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 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 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 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 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6、论述题 试述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过程。【参考答案】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 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 争,目的是争得更有利的投资场所,采取的手段是资本在各个部门之 间的自由转换。其结果则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具体过程是,利润率 低的部门的资本家把资本自由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前者生产规模 首先缩小,产品相应减少,造成供不应求,从而引起价格上涨,获得 的利润量增多,利润率随之提高,与此相反,原来利润率较高的生产 部门,则是利润量减少,利润率下降。这样,通过各种部门之间的竞 争,其结果是使各个生产部门本来高低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 成了平均利润率。 (2) 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总资本的 比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的必然趋势。7、论述题 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 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参考答案】 (1)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由 于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以及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过程中积累 了不少经验, 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一般 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 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 迫需要的政治工具,正如列宁所指出的: “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 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 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 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 ”因此它在关于政治制度建 设和实施的理论、观点、立场、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深刻的资产阶级 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对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 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2)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 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资本主义社会 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成 果。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在资本主 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前, 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 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推动资产 阶级革命的发展, 以及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 作用,其主要社会作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是进步的。但是,在资本 主义国家建立起来并经过了一段巩固和发展时期以后, 资本主义意识 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作论证等作用, 因而其社会作用就 开始走向反面,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当然,从历史发展 的角度来看, 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 体,因此我们也必须注意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对于资本主义意 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 念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 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 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 鲜明的批判态度。8、分析题 “资本主义积累会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 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 口。 ”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参考答案】 (1)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 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 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 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 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 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在 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 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 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 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在资本有 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 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 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 对它的需要。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生 产发展所绝对不需要的,而是由于他们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使 他们成为“过剩”的或“多余”的人了。 (3)经常性的庞大失业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痼疾,资产阶级 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但是不可能彻底 消灭失业。9、材料题 材料一: 70 年代开始,日本率先将智能控制系统技术应用于冶金工 从 业生产过程。 80 年代,日本钢管公司福山厂建立起了高炉控制专家 到 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引发了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 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特别是冶金工业的热潮,正如美国钢铁专家指出 的,&专家系统技术在钢铁工业生产的过程控制和企业管理中大有用 武之地&。 材料二:在英国, LINKman 系统(自能控制系统的一种形式-专 家控制)对水泥窑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作用显著,既提高了经济效 率,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又实现商品化。 可以说它是专家控制在工业 上成功应用的典范。 材料三:美国的 Foxboro 公司在 1987 年时就已把 PID 专家自校正控 制方法应用于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体现了传感器技术、自动控 制技术、 计算机技术和过程知识在生产自动化应用方面的综合先进水 平,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 最合适的过程控制系统,标志着在 美国智能控制系统已由研制、开发阶段转向应用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 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 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有些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 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结合以上材料,对这一 问题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 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 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 , 或者高级的智能化的生产系统, 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 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 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 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 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 增加, “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 和强度日益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 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 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 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 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 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 =====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二、辨析题: 1、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面,因此垄断消除了竞争。 错误。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 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 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 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了一定 的垄断地位后, 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 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