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提出的智将标准是什么

《孙子兵法》30种大智慧,一口气读懂最高谋略
她们都关注了,你还等什么?
孙子兵法影响和应用的领域:
孙武的家谱: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子兵法的30种大智慧
1,战争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孙子兵法一开始就强调军事的重要性,是想让我们知道,打仗不是儿戏,而是关乎国家人民命运的大事。
在宋金战争中,宋军战败。北宋国都被金兵攻下,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俘虏,受尽凌辱和虐待后悲惨地死去,老百姓也遭受重大损失,大部分人不得不南渡求活。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五胡乱华、八国联军进北京······
2,决定胜负的五个因素
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5种,称之为“五事” 即:道、天、地、将、法。在此基础之上。孙子又提出了判断胜负的7条标准.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它们合称为七计。
3,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
兵者,诡道也。
孙子认为,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行为。在此基础上,孙子还提出了所谓的“诡诈十二术”。
用兵重道”与“兵者诡道”这两个重要的军事命题看似对立,其实并不矛盾。《孙子兵法》注家张预说:“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 “用兵重道”与“兵者诡道”这两个命题处于不同层面。“用兵重道”说的是战争性质,强调用兵的正义性、人民性,这 是用兵的“正道”;“兵者诡道”说的是用兵的战术,它是辅佐“正道”而施行 的“奇道”。
4,诡诈十二术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在刻意说明了“兵行诡道”的基础上,又归纳总结出了“诡诈十二术”,即十二条行诡之术,可谓军事谋略的智慧总结。这十二术分别是:
能而示之不能:本来能打,就装作不能打;用而示之不用:本来要打,就装作不要打。
近而示之远:本来要去近处,装作要去远处;远而示之近:本来要去远处,装作要去近处
利而诱之:敌人贪婪,那么 就用小利去引诱他;乱而取之:敌人混乱,就趁机攻击他。
实而备之:敌 人力量充实,就注意时刻防备他;强而避之:敌人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
怒而烧之:敌人来势汹汹,就设法屈挠他;卑而骄之:敌人辞卑慎行,就要使之骄横。
佚而劳之:敌人安逸,就设法使它疲劳;亲而离之:敌人内部和谐,就离间他。
5,计划决定胜负
夫未战而庙算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所谓“庙算”,是指:古代交战双方开战前,最高决策者首先要在庙堂举行会议,测算双方实力,谋划作战大计方略,预测战争的胜负。孙子从两方面阐述庙算:先算胜后算,多算胜少算。
《亮剑》中李云龙有一句经典台词:我李云龙不打没有准备的仗。毛泽东早在1947年的一篇文章里就提出了“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原则。因为打仗是大事,关系到士兵的生死,国家的兴衰,所以不打无准备的仗,是负责任的态度。
6,作战宜速战速决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
孙子认为,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必然危及整个国家的安全。
抗战时期,毛泽东写《论持久战》分析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也可以说是根据孙子兵法中对“久战”的分析。毛泽东分析,日本国小、资源少、人少,是经不起持久战争的。而中国恰恰相反,能够顶住长期战争的消耗,所以毛泽东得出结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7,用敌国物资补充自己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明智的将领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萆供应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一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六十四斗为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来20钟;抢掠敌国的一石草料,等同于从本国运送20石。
“因粮于敌”(即抢夺敌国的物资以补充自己)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兵器,善待和使用俘虏,以“取敌之利”。1633年6月,皇太极询问诸王大臣,何时攻打明军?礼部萨哈林说:“应该在今年秋天庄镓刚熟时进兵,借敌之粮资助我军,下步进兵更有基础。”。
因粮于敌也可以有效解决入侵一方所面临的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但是被入侵国对此也有反制的方法。即坚壁滑野,这种方法是将四野的居民。物资全部转移、隐致、甚至毁掉,使敌人一无所获而站不住脚。历史上拿破仑就曾惨败于俄国的“坚壁清野”的战术之下。
8,作战的最高原则是不战而胜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人为,战胜敌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用通过战斗就使敌人完锒地屈服干自己:一种是武力强攻,以使敌人屈服干自己。 孙f注重权谋,主张“以全争于天下”,他在兵法第三篇的“攻”字前特別加了一个“谋”,强调“谋攻”胜千“力攻”。正是根据这一战略思想,孙子认为克敌制胜的方式,以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为上,以破国、破军、破 旅、破卒、破伍为次。靠武力进攻,即使百战西胜,也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靠智力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9,以智谋取胜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10,最基本的攻占方法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自己的兵力十倍于敌人,就要包围他;五倍于敌人,就要主动进攻;如果兵力和敌人相当,那就准备作战;自己兵力少于敌人,就要想好退路,能脱身;如果明显打不过敌人,一定要避其锋芒,尽量不要正面对敌。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一直坚守硬拼,就势必为强大的敌人所俘虏。
孙子主张在优势条件下对敌作战,反对在劣势条件下与敌硬拼。据此,孙子提出了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的用兵之法,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 就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努力战胜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就要设法 分散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坚守,实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这种强调根据敌对双方兵力对比的不同而采取不同战法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11,作战的关键是要掌握信息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最光辉的军事思想,同时他提倡的谋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认为它始终贯穿于《孙子兵法》之中。何谓“知己”,知胜有五,对自身条件的严格审查和分析,这样才能做好客观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军事优势何在,以此进行谋略和战术安排。何谓“知彼”,知彼即对敌方的力量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敌人的优势和劣势,以做到避强击弱,因敌谋略,采取不同的应战方案。所谓“知己知彼”即为了“运筹于帷幄之中”,以“决胜于千里之外”。
12,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求胜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13,孙子的攻守原则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战争总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即便是最后的赢家,可能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才能获胜。因此,孙子说,一定要做好防守,尽量以最小的损失获胜。
14,势的概念以及作用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像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因为将军的决策失误,士兵们溃逃,但是却没受到处罚。因为这种失败不是一个人的失败,二是整个“势”的失败,失势,是将帅没有指挥好,没能得势。
15,军队的战术运用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术变化,就像天地万物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之水那样通流不竭。
孙子告诉我们,日月运行,昼夜往复;四时更替,冬去春来。声不过宫、商、角、徵、羽,而五声的变化却听之不尽;色不过青、黄、红、白、黑,而五色的变化却观之不尽;味不过酸、甜、苦、辣、咸,而五味的变化却尝之不尽。战势不过奇正,而奇正的变化却无穷无尽。奇正互相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能找到它的终端呢?
16,用假象迷惑敌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此动之,以卒待之。
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
这是从战争心理上去讨论战术,“形”可以通过观察而得知,使得敌人通过“形”指导我方战术安排,然后做相应的应战准备。然而军情不可外泄,因此孙武提出一个观点“斗乱不乱”,即向敌人展示慌乱的阵势,一方面使敌人不得知我方战术安排,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的实力隐藏起来,以造成轻敌的心理,然后伺机出兵。以灵活的作战方式应对敌人各种军情侦查,突破常规执行战术,以求敌方大意之时,重拳出击,一举击溃对方。因此将领要善于利用心理因素干扰敌人的行动。
17,以“实”兵胜“虚”兵
夫兵形像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
围魏救赵,就是避实击虚的经典战例。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大将庞涓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孙膑没有去赵国解救,而是避实击虚,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18,像水一样善于变化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
谁没有固定的形状,军队也没有固定的战法。能够根据敌人而不断变化最终胜利的人,就叫“神”。所以,金木水火土,没有哪一个是永久胜利的。春夏秋冬四季,也都是不断变化相推的。
我们常说,无招胜有招。为什么呢?因为有招,就是有固定的套路,固定的做法,对手就能根据你这些固定的东西,推测你下一步的行动,也能根据这制定反制的对策;反之,如果象水一样,始终在变化,让对手摸不着头脑,根据对手的“招数”不断变化对策,就能够掌握主动权。
19,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20,指挥军队的两件法宝
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
21,四治: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勿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感悟: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队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22,战术运用要灵活多变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23,要做好备战工作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袭我,而要依靠自己随时应付敌来的充分准备;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我,而要依靠自己有着使敌人不敢攻我的强大实力。
24,将帅不知变通的五种危害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将帅有五个致命的弱点:只知硬拼,就有被杀的危险;贪生怕死,就有被掳的危险;刚忿急躁,就有被轻侮的危险;清廉自好,就有被污辱的危险;宽仁爱民,就有被烦扰的危险。
25,孤注一掷的力量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孙子告诉我们,士卒的心理状态:被包围就会协力抵御,迫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陷于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所以才能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兵法》的伟大,源于它对人的深刻洞悉。因为只有越了解人的人,才会越了解战争。
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的经典战例都体现了这一军事思想。项羽和韩信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的士兵陷入绝境,只有打败敌人才能生存,这就激发起每一个士兵的求生欲望,战斗力大增。
26,六地:六种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类。我们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应抢先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并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与敌交战就有利。可以前进,不易返回的地域叫做挂;在挂形地域,敌军如无防备,就要突然出击战胜它;如果敌有防备,我出击不能取胜,就难以返回,于我不利。
凡是我出击不利,敌出击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在支形地区,敌人虽然以利诱我,也不要出击;最好是带领部队假装离去,诱使敌军前出一半时,我突然发起攻击,这样有利。在隘形地,我若先敌占据,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敌人来攻;如果敌军已先我占据隘口,并以重兵据守,那就不要进击,若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在险形地区,如我先敌占领,要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侍击敌人;如果敌人已先占领,那就主动撤退,不要进攻它。在远形地区,双方势均力敌,不宜挑战,勉强求战,于我不利。
27,慎战思想
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因此君主、将帅都不能意气用事,应以国事为重,应以大局为重。意气用事往往是以感情代替理智,考虑不当,计划不周,其结果必败无疑。君主的一个错误决定会丧失江山,将帅的一个错误命令会导致全军覆没;气可以悄,忿可以平,但国亡不能复存,人死不能复生,因而作将领、作君主的,切不可轻举妄动。这几句说明君主和将领都应冷静地处理国务和军机大事。
大家看《芈月传》知道,秦国谋士张仪,以60里地诓骗说服楚怀王与齐国断交,等到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后,张仪却出尔反尔,称当初说的是6里地。楚怀王大怒,出兵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军诱敌深入,大败而归,反而要割地向秦国求和。楚怀王怒而兴军,看来是没好好学《孙子兵法》啊。
28,间谍的重要性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英明的领导人行动起来就想胜过别人,成功比其他人显著,就是做到“先知”。还没开打之前,就把对方摸透了,对方的行动,甚至机要会议,还没付诸行动,通过情报都知道了。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现象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国民党吃亏比较大的,就是情报战,老蒋的亲信就是共产党人,国民党军部才开完最高军事机密级别的大会,解放军那边都清清楚楚,所以能够一动手就胜人,这些都是因为先知,情报准确,就不会摸瞎,所有的行动都有针对性,不会造成浪费。
优秀的情报员需要出类拔萃,优秀的间谍要有很高的胆识和智慧,要经过严格训练,面对极大的生死风险。几大情报国家,像以色列的摩萨德、美国的中情局、前苏联的克格勃、英国的军情五局,这四大间谍组织的情报员都特别优秀,他们不只是用钱来维系,还要有对国家的绝对忠诚,要有“王假有庙”的效忠精神,也就是萃卦的概念。
现在都有间谍卫星,巨细靡遗,把地球看得清清楚楚,通过网络传到决策者的办公室,让美国的政军领袖决定全球的种种行动,讲起来很是了不得,弥天盖地,犹如天罗地网,但是为什么还吃很多亏呢?科技优越就能先知吗?不然。因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句话太精彩了,高瞻远瞩,在孙武的时代,做梦也想不到有现在这种情报卫星,但是兵法的人性、人情都让他琢磨透了,到现在想要“先知”,也不能逃脱这个法则。
“必取于人”,这才是活的斗智,“取于人”才能 “知敌之情者也”,不然不可以真正透彻了解敌情,仪器也可能被骗过。一个活的情报员,一个间谍网的布置要多久?可能几十年,可能一两代,都得用心经营,这些不能以取巧的方法取代,不是花钱的问题,而是要用心的问题。
29,五种间谍构建间谍网络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生间者,反报也。
间谍的运用有五种,即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是使用间谍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乡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乡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就是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一旦真情败露,我间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就是利用反间计的典型。赤壁之战前曹操派幕僚蒋干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反间之计。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杀了蔡、张二将。周瑜的反间计终于获得成功。
30,将帅的治军方法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孙子说,超出惯例实施奖赏,打破常规发布号令,指挥全军如同使用一个人那样方便。
由此可见,赏罚分明是孙子治军的重要内容。孙子认为,赏罚必须严明有信。赏罚有信,军纪严格是军事统帅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但是,赏罚也不能滥施,在制度颁布之后,必须先晓谕于众,再有违反者,才能施以赏罚,否则,不教先诛,则不能起到赏罚的作用。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puppy0425)
(Iridescent)
(Iridescent)
(Iridescent)
(Iridescent)
第三方登录:孙子三论:从古兵法到新战略
第一章 计篇
首先从篇名说起,由于版本之不同,篇名也不一致。武经本为“始计”,其他版本则为“计”篇。似乎很明显,“始”字是宋代编辑《武经七书》时加上去的。因为孙子以“计”为其研究的起点,在“计”字之前加一个“始”字具有强调此一事实的意义。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始”字实在加得很好,应该予以保存。概括言之,我们对于《孙子》原文的研究并非以考据为目的,而是以深入了解其思想为目的。所以,个别字句的差异有时实可不必斤斤计较。
孙子为何要以“计”为其书的第一篇?孙子自己所提供的答案是“兵者国之大事”。“兵”字是《孙子》书中使用次数颇多的一个字,一共为六十九次,除“火攻”篇之外,其他每一篇都有“兵”字。同时“兵”字也有很复杂的含义,在不同的地方应作不同的诠释,不可一概而论。在此,其基本意义应为“战争”,但也可以包括国防、安全、战略等含义在内。
为什么战争(兵)是国家大事?孙子在书中已自作答案,那是因为战争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孙子对于其重要观念或名词,都常会在文中加以解释或界定。在十三篇中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证,学者钮国平称之为“文中自注”钮国平、王福成:《孙子释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10页。。因为战争是决定人民死生的场地(地),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道),所以自然要算是国家大事,于是也就必须加以认真的考虑(察)。这样才会使孙子把“计”列为其书的首篇。
“计”字的基本意义是计算(calculation),但也可以具有计划(planning)、分析(analysis)、评估(assessment)等复义。事实上,这不过是咬文嚼字,因为计划、分析、评估都必须以计算为基础,而且这些观念之间具有高度互赖关系,所以,也不可能划分出明确的界线。黄柱华:“孙子计篇之计与诡二字探义”,《孙子新论集粹》,76-79页。
在认真考虑战争问题时必须作精密的计算、计划、分析和评估。然则其对象又是什么?孙子的想法和现代学者几乎完全一致。他认为必须以国力评估(power assessment)为起点,所以他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经之以五”就是首先对权力因素(power element)作必要的分类,然后再来对每一种权力因素进行评估。孙子认为决定国家权力强弱的基本因素共为五种,接着他又对每一种因素的内涵作了简要的说明:
1.道: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诡)。
2.天:阴阳、寒暑、时制。
3.地: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
4.将:智、信、仁、勇、严。
5.法:曲制、官道、主用。
国力评估即依照这样的分类进行,而上述的说明也就是在每一分类中对敌我双方所应比较(校)的项目。
在方法上,孙子的观念也和现代学者大致相同,只是名词不一样而已。“校之以计”即为量度(measurement),“而索其情”即为判断(judgement)。前者用来处理可以量化的因素,后者用来处理不能量化的因素。两者综合起来即孙子所谓“庙算”,用现代术语来说,即为“纯净评估”“纯净评估”是美国国防部所用的名词,所谓“纯净”(net)的意义即为把敌我双方的权力作一比较而获得的优劣结果,所以与“庙算”的意义恰好相当。。(net assessment)现在再对比如下:
庙算 = 校之以计 + 而索其情
评估 = 量度 + 判断
“五事”是孙子所认定必须评估的权力因素,他这样的安排当然是以时代背景为依据,其中包括物质(硬件)和人事(软件)两方面,而又以后者为主。不过孙子又坚持先量度而后判断的原则,这可以显示其重视科学方法的精神。孙子所最重视的是“道”与“将”,其次则为“法”,至于“天地”则合并评估,用现代术语来表达即所谓“战略环境”(strategic environment),那是外在的和客观的,而非任何国家所能控制或运作。
首先要评估的权力因素就是“道”。这个“道”字曾经引起很多的争议,甚至于有人认为孙子在思想上曾受道家的影响。事实上,“道”字在此处的意义,孙子已作明确的界定。“道”就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正是孔子论政时所说的“民信之矣”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面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十二》)。政府(上)能令其人民对其政策或行动表示同意就是有道,否则就是无道。用现代术语来说,“道”就是战略的国内基础(domestic foundation),亦即为其政治基础。孙子对于这一点非常重视,所以他在评估国力时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主孰有道?”至于如何始能令民与上同意,孙子并未作进一步分析。也许由于那是“主”的责任,他不便干预。
因为能令民与上同意,所以才能“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换言之,全国上下才会一条心,生死存亡与共,而不害怕危险。“可与之死”固然难,而“可与之生”也许还更难。前者例如我国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决心抗战到底,后者例如日本在1945年决定投降。“而不畏危”在汉简本中作“而不诡”,“诡”字作“疑”字解释,换言之,即人民对政府的决策毫无疑虑。两说似可并存,而且其义相通;不疑自无所畏,而不畏则也暗示其不疑。
第二个重要因素即为“将”,所以孙子接着就要问:“将孰有能?”严格地说,孙子认为“将”乃战争中的决定因素,所以战略也就是将道。“将”是战争的指导中心,从战前到战后都受其支配。古代的战争形态比较简单,由一个人来总揽全局是事属可能。因此,对于将才的选拔不可不慎,孙子遂列举五个字来作为评估的标准,即“智、信、仁、勇、严”。此种排列具有深意。他把“智”列为第一位,而“勇”则屈居第四位。这表明孙子充分了解战略的本质即为斗智。在其书中只提到“智将”而从未提到“勇将”。他的思想与孔子非常接近,不仅“智”、“仁”、“勇”的排列完全一样,而且对于战争也始终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
接着孙子就考虑战略环境:“天地孰得?”在孙子的时代,战略环境相当单纯,但孙子还是表现出其科学精神,对环境因素仍然加以有秩序的列举。在此有两点值得注意:(1)孙子在“天”的项目中所列举的都是自然现象,即“阴阳”(昼夜、晴雨)、“寒暑”(温度)、“时制”(季节变化)等。他所谓的天是自然的天而非神意的天,他是一个破除迷信的人。(2)从其所列举的项目上来看,即可以暗示其对于地理非常重视,而且也有相当科学化的深入研究。
“法”被列于五事中的最后位置,这绝非暗示它的重要性较低,而是有其逻辑上的理由。“法”的内涵为“曲制、官道、主用”。用现代名词来表示:“曲制”为军事组织、部队编制,“官道”为人事制度,“主用”为军费、物资的供应管理。简言之,“法”即为有关国防的一切法令规章和管理系统,其建立和制作都应由“将”来负责,并且受到战略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评估顺序上自应列为最后。
列举五事之后,孙子又作一小结说:“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由此可以显示“将”在评估工作中所居的重要地位。此处有两个字应略作解释,即“闻”和“知”。“闻”就是“预闻”,也就是参加。“知”字则值得特别注意。这是“知”字在书中的第一次出现。这个字是全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关键字,一共出现七十九次之多。杨少俊:《孙子兵法的电脑研究》,332页。孙子非常重视“知”字,所谓“知”者,又并非仅为“知道”(know)而已,更含有深入“了解”(understand)的意义。所以,为将者对于国力评估必须有充分和彻底的了解,然后其研究判断才会正确,并因此而能获得胜算。反而言之,若对评估内容缺乏了解,则自无胜算之可能。
孙子在重述“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之后就一口气提出七个问题(包括前述三者在内),于是在后世的某些注释中遂有所谓“五事七计”之说,因此也就引起一种误解,以为“五事”和“七计”是两种不同的评估。明代何守法对于此种误解曾作辩正如下:
愚谓七计,不过计五事。今云七者因增“强”、“练”、“明”三句也。然三句岂出于“法”之外哉?孙子欲人之慎用,故特祥言之,实非五事之后又有七计也信。何守法:《音注孙子》编人《孙子集成》(山东:齐鲁书社,1993)第九册,327页。
为明确表示这七个问题与五事的关系,可以图解如下:
(1)道――主孰有道?
(2)天 ┐
    ├天地孰得?
(3)地 ┘
(4)将――将孰有能?
    ┌法令孰行?
(5)法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孙子认为根据这样的分类评估,即可知胜负。于是再作结语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这一段话又曾引起不同的解释,主要可分为两种:(1)“将”字作“如”(假使)字解,读若“江”。而这又是根据孙子以兵法见于吴王之说,认为孙子是明确地告诉吴王:听吾计否决定我的去留。(2)此“将”字乃指偏裨之将,其意即为在选用部属时必须是能听吾计者,否则应去之。但我却有第三种不同的解释,照文字结构来看,本篇中的“将”只应有一种解释,即为主(大)将,然后文意始能前后连贯。此外,现存的书可能是孙子传世之作,而献给吴王的“十三篇”也许只是其最初的草稿。孙子完成其书时,一定也像西方的若米尼一样,会深信他这本书“对于国王和政治家都是极适当的教科书”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217页。。所以他应该是在向后世的政治领袖发言,告诉他们必须如何选择其将才。概括言之,听吾计者即为合格的标准。
到此为止,孙子一共提出了两项基本观念:(1)“校之以计,而索其情”;(2)“将听吾计,用之必胜”。假使这两项基本条件都能符合,即为“计利以(已)听”,简言之,就是评估有利,而此种评估又已被接受,于是可以战矣。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在国内的战前作为,但在进入战争之前又还另有一项在国外的准备步骤。于是孙子说:“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即应在国外制造有利的形势,以作为辅助。如何制造此种形势并无固定的方法,而必须“因利制权”,换言之,好像用秤称东西一样,要依照所称的重量来调整秤锤(权)的位置。何守法:《音注孙子》,《孙子集成》第九册,331页。
接着孙子又说:“兵者诡道也。”这句话引起了无穷的争论。除“诡”字的意义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之外,而“诡道”究竟又是什么,更已成迄无定论的疑问。过去,大家大致都是把“诡”字解作“欺诈”,这也使孙子因此而受到“权谋有余,仁义不足”的批评。时至现代,论者的意见又已有相当的改变,于是“诡”字逐渐消除了恶意,而开始被解释为“变异”或“非常”。黄柱华:“孙子计篇之计与诡二字探义”,《孙子新论集粹》,80-84页。实际上,要想了解孙子用字的原意,就必须先注意字是用在何处。孙子是在说明应该“因利制权”以来造势之后,就紧接着指出“兵者诡道也”,可以显示他所谓的“诡道”即为“因利制权”的方法。换言之,必须采取各种不同的手段始能达到造势的目的,而并无一定常规可循。因此“诡道”并非专用名词,也不是一种固定观念,其真正的意义只是表示要想造势则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而并非有一种特定的“诡道”存在。
以下连接着一段很长的文章:从“故能而示之不能”到“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于是结束了有关“乃为之势,以佐其外”的全部讨论。过去注孙子者常将这一段称为“诡道十四势”何守法:《音注孙子》,《孙子集成》第九册,331页。或“诡道十二势”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孙子集成》第五册,81页。(所谓“十二势”即未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两项列入。),换言之,也就是认为“诡道”的内容即为此十四条或十二条。但从《孙子》原文上看来,他似乎是说既无常规可循,故可以采取下列各种手段,因此他只是举例而已,并非认为仅只是限于此十四势或十二势。最后,所谓“兵家之胜”也是指造势而言,因为在战前造势即可以增加获致胜利的机会。而这些手段都是因利制权,随机应变,所以也自不能事前泄密(不可先传)。
此外,还有两点必须再强调说明。“诡道”并非特定名词,只是表示一种随机应变、毫无常轨的形式。凡是属于这种形式的方法或行动都可以算是诡道。欺诈的确也是诡道,但诡道却非仅限于欺诈。其次,孙子对于“诡”字似并未特别强调或重视,在十三篇中就只有在“计”篇中用过,此一事实实颇微妙,但并未获广泛的注意。专就此一事实来看,似乎又可认定所谓诡道的适用范围是应仅限于战前的造势,而并非可以通用于其他的情况。至少《孙子》的原文是给予我们这样的暗示。
在插入这一大段有关战前造势的讨论之后,孙子才又回到本题,并作成其全篇的结论: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中国古人有敬天法祖的优良传统,用现代名词来表示,即为一种战略文化(strategic culture)。所以,有关国家大事的决策必须在太庙中行之,此即为“庙算”一词的来源。孙子所谓的“庙算”也就是战前的纯净评估,其内容即为就五种权力因素分别评定双方的得分。分数多的(得算多)就会胜,分数少的(得算少)就会不胜。这也就是“校之以计”(数字的比较)。
但孙子已知道仅凭单纯的数字比较还是不够,而必须对数字的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即“而索其情”。我们可以用当前的情况来作为例证。譬如说,媒体报道某国有飞机多少架,这并不足以表示该国空军的真实战斗力,必须对于其素质作进一步分析始能获得适当的结论。所以孙子最后才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所谓“多算”就是精密计算,“少算”就是粗略计算。孙子认为必须计算得非常精密,然后得分(得算)的高低比较才有意义。于是始有真正胜算的可能。假使只是粗略的计算,则可能会受数字的欺骗,于是表面上的胜也许就会变成实质上的不胜。至于根本算都不算(无算),则也就斯为下矣,不值得一谈。
前人作如此解释者有何守法与蒋百里何守法认为“多少犹详略也”。见《孙子集成》第九册,343页。蒋百里认为“多算少算之多少两字,言计算精密者胜,不精密者不胜。”见《孙子新释》。由魏汝霖,《孙子兵法大全》加以引述,73页。。但一般的注释则常将“得算多”与“多算”混为一谈。事实上,此种看法的错误显而易见,假使二者意义相同,则孙子又何必再重复一遍,而且“无算”又应如何解释?双方在评分上固然可以有多少之差,但绝无得零分(无算)之理由。因此,很显然孙子的观念是分为两阶段,现在再图示如下:
  ┌校之以计→得算多者胜
  └而索其情→多(精)算者胜
第一篇的讨论到此应告结束,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应该提出,即所谓“诡道”者应否列入“庙算”范围之内。从《孙子》原文上看来,可以断言其不应列入。孙子已经明确地指出“计利以听”之后才“乃为之势”。所谓“计利”即庙算的结果已经有利,这当然表示庙算已经完成。造势的企图是在计利之后,所以当然不应列入“庙算”的范围之内。
“计”篇为十三篇之首,居于领导全书的地位,也构成全部思想体系的代表,所以非常值得重视。孙子在这一篇中充分表现出其治学的基本精神和方法。诚如学者孙柏林所指出:“孙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运用朴素的系统观和运筹思想,讲求效益的综合分析和预测评价,都符合现代系统论和运筹学的基本原则。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现代人类智慧的启迪。”孙柏林:“孙子的系统和运筹思想”,《孙子新论集粹》,251-260页。(运筹学即作业研究(operation research))
综观全篇,孙子一开始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明确显示其对战争研究所保持的极端慎重态度。而在结尾处又强调“多算胜”的观念,更显示其对“精密分析”(critical analysis)的重视。此种力求慎重,力求精密的治学精神实为孙子给予后世的最重要的思想遗产。“计”篇不仅是全书之首,而且也代表孙子的中心思想,其地位极端重要,以下诸篇均可视之为此篇之延伸,读者应特别注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子兵法的营销智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