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讲座:《蒙特梭利早教教育会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

&|&&|&&|&&|&&|&&|&
蒙特梭利:揭开童年的秘密
玛丽亚·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与“儿童之家”的孩子在一起
玛丽亚·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儿童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全世界,深刻地影响了各国、特别是欧美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氏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的教学方法从儿童的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儿童的自尊到培养独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她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包林运“我这一生有很多事情要做呢!”1870年,意大利结束了连年内战获得统一,但由于多年战乱,生灵涂炭,文盲四布。这年8月31日,玛丽亚·蒙特梭利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希亚拉瓦莱市出生。她的父亲亚历山德罗·蒙特梭利,是一个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公务员。母亲瑞妮尔德·斯多潘妮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酷爱阅读、博学多识、善良开明,这在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小镇上尤显难能可贵。夫妇俩志同道合,都热心于意大利的解放与统一事业,父母的志向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独生女儿玛丽亚·蒙特梭利,使她从小便养成自律、独立的个性和同情关怀弱者的博爱胸怀。小蒙特梭利5岁那年,由于父亲调职,全家移居罗马,这为她接受良好的教育创造了机会。她就读于当地的国立学校,她自信乐观、学业优秀、聪慧过人,常常在游戏和谈话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从孩提时代起,蒙特梭利的自尊心就非常强烈。有位老师对学生不尊重,一次这位老师用略带侮辱的口吻提及她的眼睛,为了抗议,蒙特梭利从此不在这老师面前抬起“这对眼睛”,她认为孩子也是一个人,也需要受到尊重。对弱势者的关怀根植在小蒙特梭利的心中,她经常陪着邻家的驼背小女孩外出散步。10岁那一年,有一次小蒙特梭利病得很厉害,母亲焦急万分,她却说道:“别担心,妈妈,我不能死,我这一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当女孩子们都在做着白马王子的浪漫梦时,蒙特梭利却如饥似渴地读书,凭着她不屈不饶的努力,终于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并投身儿童教育事业。13岁时,在母亲的支持下,蒙特梭利不顾父亲与亲朋的反对,进入当时极少有女生选择的米开朗琪罗工业学校就读。16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决心冲破当时“女人只适合于教师职业”的藩篱,在瑞吉欧·达·芬奇技术学院注册就读,立志要做一名工程师。学习期间,她又迷上了生物学,因此20岁从技术学院毕业时,她决定进入医学院就读,打算将来做一名医生。罗马大学医学院从未招收过女性,当然拒绝了蒙特梭利的入学申请。但蒙特梭利却不是轻言放弃之人,她拜见了名扬世界的医学教授和外科医生、时任教育部部长的朱朵·巴塞里。在愉快地交谈过后,巴塞里告诉蒙特梭利,她不可能以医学院学生的身份上大学,但是蒙特梭利坚定地说:“我一定要学医!”最终是教皇利奥十三世出面说情,蒙特梭利才得以在罗马大学注册,学习物理学、数学及自然科学。当大学里为数不多的女同学都在做着白马王子的浪漫梦时,蒙特梭利却如饥似渴地阅读专业书籍,仅两年她就以80%的正确率获得专业文凭,凭着她不屈不饶的努力,终于被医学院接纳。在当时,一个女人与男人们一起工作已被视为不合情理,而直面病人的身体器官则更是大逆不道。蒙特梭利进入医学院学习,气得父亲中断了对她的经济资助。蒙特梭利用奖学金和做私人教师的收入,自己解决了大部分学费,母亲则一如既往地支持她。在医学院,因为不被允许和男同学一起上解剖课,蒙特梭利不得不独自去解剖尸体,她的专注和献身精神,使她逐渐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1896年,蒙特梭利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毕业后,蒙特梭利被罗马大学附属的圣乔万尼医院聘用,从事对智障儿童的治疗和教育。1897年,蒙特梭利在罗马大学精神分析诊所参与一项研究课题时,27岁的她结识了比自己大两岁的G.蒙特萨诺,爱情之花绽放了,但她最终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具体原因已无从知晓。或许在当时非常保守的社会中,像蒙特梭利这样争取平等自由、追求事业发展的女性,注定无法获得婚姻的幸福。1898年3月底,蒙特梭利唯一的儿子马里奥·蒙特梭利出生。蒙特梭利的母亲担心这会毁了女儿的前程,于是将小马里奥寄养在离罗马不远的乡下表亲家里,蒙特梭利以“阿姨”的身份定期去看望他。直到1912年蒙特梭利的母亲去世之后,15岁的马里奥才回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而一直到马里奥40岁时,他们的母子关系才被公开。在蒙特梭利27岁这年,她的人生理想又发生了一次重要转折。为了完成研究课题,蒙特梭利需去访问为精神和智障患者设立的救济所。在一个儿童救济所,看管人带着厌恶的表情告诉她,这些孩子如何争抢地上的面包屑,贪婪又肮脏。蒙特梭利看到,室内没有任何可供孩子们摆弄或游戏的东西,管理人员态度恶劣,她深深感到,这种环境只能加速儿童智力下降,剥夺他们发展的机会。蒙特梭利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帮助这些孩子,她研读了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伊塔和塞根的教育和思想方法,她意识到,治疗儿童心理缺陷最重要的不是医学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蒙特梭利加入了国家弱智儿童教育联合会,并与G.蒙特萨诺共同成立了一所弱智儿童学校。两年之后,蒙特梭利学校的孩子和罗马郡公立小学的儿童一起参加考试,结果她的孩子们在测验中的表现比正常儿童还要好。“我就像个农夫,虽然拒绝了好种子,却得到了一块肥沃的土地。我挖开泥土,发现的不是粮食而是金子:这些泥土中有珍贵的宝藏。”日,蒙特梭利在罗马平民区建立了她的第一个“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她在日记中写道:“除了50多名极端贫穷、衣衫褴褛和显得很胆怯的儿童之外,我一无所有,其中还有不少儿童在流泪。把孩子委托给我照料的父母几乎都是文盲。那些出席开幕典礼的人惊讶地问:‘蒙特梭利小姐为什么要给穷人提供这么好的收容所呢?’就这样,我开始了工作,我就像个农夫,虽然拒绝了好种子,却得到了一块肥沃的土地。结果也出人意料。我挖开泥土,发现的不是粮食而是金子:这些泥土中有珍贵的宝藏。”很快,一件事引起了蒙特梭利的特别注意。一个3岁的小女孩,不停地把一些圆柱体放进不同的容器中,然后又把它们取出来,她兴致勃勃地一遍又一遍重复练习。为了看看她到底能专心到什么程度,蒙特梭利请教师带着其他小孩唱歌并到处走动,但这丝毫没有干扰小女孩的工作。蒙特梭利试图去抬起她坐的小椅子,她一把抓起正在操作的物体,放在膝盖上继续做。这项练习一共重复了42次,然后她停下来,好像刚从梦中醒来似的,愉快地微笑,她甚至没有发觉有人曾干扰过她。一般人认为,这个小女孩正处于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年龄,而她却如此专注地做一件事,以至于感觉不到外界的刺激。在之后的训练中,蒙特梭利不断发现类似的情况,每当儿童经历了重复练习的体验之后,他们就感到了某种极大的快乐。蒙特梭利后来将之归结为“重复练习”,认为专注于某种活动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主要方式,孩子的自发活动看起来是单调乏味的重复,而实际上,孩子的工作是在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正是儿童发展的秘密所在。在“儿童之家”,儿童使用的玩具物品都由教师分发,用完之后再由教师收回去。每当教师收回物品时,孩子们就会从座位上站起来,不管教师多少次打发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还是会走到老师面前,于是,老师认为这些儿童不听话。而蒙特梭利意识到,孩子是想把物品放回它们原来的位置,她允许他们这样做,由此,孩子们开始了一种新的体验。他们对有秩序地摆放物品非常着迷,并且会把物品排列得十分整齐。如果一个孩子摔坏了一只玻璃杯,其他孩子就会跑过去拾起玻璃片,并把地板打扫干净。有一次,老师不小心打翻了一只盒子,里面装着80种颜色渐次变化的小方块。老师很窘迫,因为要把这么多颜色不同的小方块排列起来很困难。这时,孩子们迅速地把小方块按正确的色彩顺序排列起来,表现出远胜于成人的敏感性。有一次,老师忘了锁柜子,第二天老师到教室后发现,孩子们已经把柜门打开,许多孩子围着它,有些孩子已经从里面取出教具。老师认为这是一种偷窃行为,应该严肃处理,还用一些道德原则来教导他们。相反,蒙特梭利把这件事看做一种标志,表明儿童已充分认识了这些教具,并且能自己做出选择。这使儿童开始了一种新的、有趣的活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工作。从这时起,蒙特梭利将儿童之家的橱柜改成了较矮的,让儿童能方便地拿到他内心想要的教具。由此,蒙特梭利的“重复练习”原则又加上了“自由选择”的原则。“儿童之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特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特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学前教育是奠定人一生的基础,应该是为生活做准备,而不仅仅是为上小学做准备。一个人必须在能力和性格上具有独立性,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有一天,蒙特梭利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有点幽默感的课:怎样擤鼻涕。蒙特梭利给孩子们示范了使用手帕的各种方法,还告诉他们如何做得不引人注目。她以他们不容易察觉的方式拿出手帕,并尽可能轻地擤鼻子,孩子们全神贯注地看着,没有一个笑出来。当蒙特梭利一结束示范,孩子们开始热烈地鼓掌,就像剧院中的掌声那样长久、热烈。蒙特梭利从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竟会有如此热烈的掌声,接着她明白了,这是由于她触及到了这些小家伙们有限社交中的敏感点——儿童常常因为流鼻涕而遭到责备,大人的叫嚷和羞辱刺伤了他们的感情,更让他们觉得难堪的是,在学校里还被要求把手帕别在惹人注目的围兜儿上,但没有一个人真正教他们怎样擤鼻涕。现在他们感到,蒙特梭利不仅公正地对待他们,而且使他们从前所受的羞辱得到了补偿。由此,蒙特梭利意识到,儿童也有着强烈的个人尊严感。而通常由于成人没有意识到这些,使儿童很容易受到伤害和压抑。那一天,当蒙特梭利要离开学校的时候,这些儿童对她喊着:“谢谢你,谢谢你上的这一课!”当她走出大楼时,后面还跟着一支孩子们的队伍,直到最后她对他们说:“回去吧,踮着脚尖跑,小心不要撞到墙角。”他们才转过身,飞一般地在门后消失了。一段时间后,这些曾经营养不良和贫血的儿童,都变得面色红润、充满生命力,而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饮食并没有改变。如果说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降低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给人激励的心理体验会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促进身体的健康。1915年,蒙特梭利应邀参加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和平国际博览会”,她在那里搭建了一个用玻璃墙做成的教室,选了21名从未上过学的儿童作为展示教学的对象,为孩子们提供了小桌子、小椅子、小盘子等,让他们自己清洗碗碟,自己摆桌子,自己打扫卫生,自己穿衣服……展示连续进行了40天,每到中午孩子们自觉就餐和洗刷餐具的时候,教室外都挤满了参观的人群,这次博览会仅有的两枚教育金牌全都授予了蒙特梭利的玻璃墙教室。一次,意大利总理的女儿陪同阿根廷大使参观“儿童之家”。这位大使提出,不要预先通知,这样才能确切地证实他耳闻的情况。当他们一行到达学校时,才知道这天是假日,学校不开门。这时,在院子里的一些儿童马上走过来,很自然地解释说:“今天是假日,但没关系,我们都在,门卫有钥匙。”于是,这些儿童跑到各处去叫他们的小伙伴,教室的门打开后,他们都主动工作了起来。他们的自发性行为令这位大使惊讶不已。“教育者的最终任务是实现人性的进步与世界和平。”“儿童之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前来意大利参观。1909年,蒙特梭利写成了第一部阐述儿童教育的著作《应用于“儿童之家”的教导幼儿的科学教学方法》。1912年,该书在美国出版,不到一年就销售近2万册,并很快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913年,首次开办的国际蒙特梭利课程培训班上,90多位学员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7个国家。与此同时,蒙特梭利在世界各地发表巡回演说。从此,蒙特梭利学校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1933年,因为蒙特梭利拒绝与独裁统治者墨索里尼合作,意大利的所有蒙特梭利学校和机构都被关闭。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蒙特梭利被迫流亡荷兰。她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荷兰,并把国际蒙特梭利协会的总部设在了荷兰。1939年,蒙特梭利前往印度,计划在马德拉斯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工作。此时二战爆发了,他们遭到软禁,之后在印度稽留了7年。这7年中,蒙特梭利一方面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了针对6-12岁儿童的“全域教育”,针对12-18岁青少年的“大地之子”课程规划。另一方面在印度各地访问、演讲,设立了多所蒙特梭利幼儿园。羁旅生活使蒙特梭利更多地思考和平问题,在1943年出版的《和平与教育》中,她说:“和平通常被理解为停止战争,但这并不是和平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和平,应该是正义与人际间的爱的胜利,它揭示的是因为和谐统治了这个世界,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二战结束后,意大利政府请蒙特梭利回罗马重组蒙特梭利协会,并接受她为国会议员。1951年,蒙特梭利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第九届国际蒙特梭利大会,这是她最后的公开活动。她在演讲中说道:“成人世界数千年来怀抱无数的理想,但都难以实现,而那休眠了的潜力就蕴藏在这些小家伙们身上,让它们表现出来吧。孩子能帮助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孩子将向我们表明温暖与爱的光芒定会驱散仇恨的黑暗。”蒙特梭利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实现世界和平奋斗了一生,1949年、1950年和1951年,蒙特梭利连续三年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日,82岁的蒙特梭利在荷兰的海边小镇诺德维克安塞逝世,并安葬在那里。她的墓志铭写着:“我请求亲爱的全能的孩子们与我一起去为人类和世界建设和平”。(《人物》2010年第6期)
作者:包林运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最近读的几本蒙特梭利教育书的心得体会
前阵子看了3本蒙特梭利的书,刚看完的时候感触还是很深的,现在感觉自己慢慢的忘记掉了很多,好像也没当时那么有激情的想着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趁自己还记得一些,写一下当时印象深刻一些“名言警句”。
上面是我看的这三本蒙特梭利的书:《the discovery of the child》《the montessori
method》和《absorbent
mind》,这三本书国内应该都有中文版本的,刚搜了下,好像译名是《发现孩子》《蒙特梭利教育法》和《吸收性心智》。这三本书都是蒙特梭利本人写的。。
现在市面上蒙氏教育的书实在太多了,很多稍微有点蒙氏思想的,都号称是蒙特梭利书。
先说说为什么我觉得经常读育儿书是必要的:
首先孩子在不同生长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意愿,不一样的执拗程度。如果我们总是采取一样的处理方法,他们就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原来敏感的,现在可能不敏感了;原来不反抗的,现在可能会反抗。所以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要有相应的调整。调整之后我们可能就会觉得孩子果然“听话”多了,其实孩子并没有巨大变化
而是我们自己调整了自己的“话”。从这个我意识到,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了解,经常看看和孩子相应时期的一些育儿书,还是很必要的。
而且时不时的看看书之后,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再对待娃的时候耐心什么的都会好很多。感觉就是能把自己抽离和拔高到一个高度,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自我的怒气
就没有那么脱缰之马难以控制了。
再简单说一下蒙特梭利本人:
“”“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教育原理”“”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同时她也被称作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
1.说实话,上面三本蒙特梭利的书,我是“啃”了几个月的,一是平时带孩子也没时间看,只能等孩子午觉的时候看一会;二是她的书用“啃”形容一点不夸张,有点枯燥。理论性很强。所以这3本书我也没有一字不漏全部读完,基本都是挑我感兴趣的章节去读,挑和Samuel相应阶段的章节去读。。但是读下来的结果我发现:这就是我要找的书,是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正常的孩子的书,虽然书中强调“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但这些对我来说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她的这些书解开了儿童的秘密,能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能让家长学会如何让孩子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正常而完整的成长。而且蒙特梭利把孩子很多行为现象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找到了,读下来就会觉得如果家长放下身段,以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那孩子所有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所有的孩子都是个天使宝宝。
& Samuel,你是天使宝宝吗
2. 蒙特梭利在书中重复强调了很多次,儿童的成长完全都是自己来完成的,大人是不能替代的。所以大人一定要清楚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只能起到帮助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很多家长不但起不到帮助的作用,而且还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并且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比如说,当孩子要伸手拿一个东西的时候,家长大喊:“不要动那个!”;孩子正在专心致志的玩儿一样东西的时候,家长觉得那并不是一个好玩儿的游戏,就去打扰孩子,让孩子做家长觉得好玩的事;吃饭时间到了孩子正专心玩,家长赶紧让孩子停下手中的玩具去吃饭,等等。那怎么才能知道哪些行为是孩子的正常行为,不宜打断,哪些行为要鼓励孩子去做?在这方面,蒙特梭利提出了一个“敏感期”的概念。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中有很多行为和身体器官以及动作等的发展和形成都有一个敏感期。
在敏感期内,如果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让其正常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蒙特梭利也反复提到,如果孩子的某个“敏感期”受到了阻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孩子就永远也跨不过这个敏感期,总是反反复复的重新回到这个敏感期。。她书中举例好多敏感期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的例子,比如孩子口舌敏感期,最常见的就是扔食物抓食物,或者自己主动用手用勺吃东西的意愿,大多发生在12个月左右,如果这个时候家长总是阻碍孩子,那孩子就会反反复复甚至到3岁以后都跨不过这个探索阶段。即便最后渡过了敏感期,成长也受到了阻碍,心智没有得到最大发展。
3.针对上面蒙特梭利说的敏感期,我觉得貌似有些道理。比如原来1岁那会我让Samuel自己吃饭,当时我婆婆和我老公,甚至我姐也提过这个疑问“有必要吗?”没听说谁长大后不会自己吃饭的,长大到一定阶段都会自己吃等等疑问。现在想想,既然很多育儿书里都提到1岁到1岁半还要让孩子慢慢过渡到自己吃饭,还是有道理的,可能这个阶段顺利渡过,心智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我个人理解哈,不一定对)。。看书看到敏感期章节的时候,说实话我的自我满足感超级膨胀。。我厚脸皮的认为我很好的让Samuel度过了这个敏感期,哈哈,比如一岁多那会他抓食物扔食物自己动手吃饭。现在Samuel吃饭完全不会扔。。而且口舌敏感期的时候,Samuel去外面玩经常会舔舔石头,舔舔树皮等等总想用嘴去探索,现在过了好奇心也都不会这样了。当然我也给自己提了警钟,接下来Samuel还有很多敏感期要渡过,要让孩子顺利成长,这样心智才能得到最大发展。
嚼了一片树叶,味道好怪
& 下面是蒙特梭利书里提到的一些敏感期:
& 4.蒙特梭利反复提到的一个理论就是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让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给一些适当的材料(玩具
或者其他孩子能操作的东西),让孩子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不受打扰的前提下尽情的玩儿,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这样孩子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身心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孩子能专注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后,他身上的很多毛病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孩子就能步入自己成长的正常轨道。比如不好好睡觉,不听话胡闹,不好好吃饭,大小便的问题……等等很多问题就能解决。这个很多毛病会消失我有点持怀疑态度,但又确实觉得这方面在Samuel身上还是挺明显的,比如Samuel确实能专注的做他喜欢的事,难道这就是他少生病,睡觉好,大小便好的原因??(吃饭好我就不敢说了,Samuel吃饭基本这个星期猛吃,下个星期肯定就少吃了,有时吃的多的总让人担心他吃撑,有时又少的总觉得他要成仙了,但我觉得这也很正常,不是什么大毛病,反正他自己最清楚“饥”和“饱”,我一直觉得饿了就会吃是人的本能,孩子肯定不会亏待他自己)。当然孩子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并不能说明孩子不快乐没有得到满足感没有步入正常成才轨道,毕竟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是好多因素决定的。。
下午4点零食时间:Samuel在吃坚果(核桃和杏仁),零食也要吃出健康
5.上面第4点提到适宜的环境,蒙特梭利的解释是:让孩子使用的东西大小都与其能力相匹配,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要别人帮忙就能拿到。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孩子遇到的障碍就要少,所以生气就会少,心情自然会好很多,让他轻松、快乐的生活其间,这就是适宜的环境。我的理解就是比如儿童桌椅,儿童书架,儿童玩具架等等,这些家具与其能力相匹配,孩子想要想玩的时候遇到的障碍就会少。或者家里电视电脑电话等一大堆电源线,如果被保护起来或者都被挡在家具后面,孩子根本接触不到,也就不会每天和孩子说“不能碰”了。从这点上我再次觉得家里尽量做到安全proof很重要。当然每个家庭都不一样,设计也不同,但我们可以本着如何减少孩子的障碍的角度去考虑来安排自己家里的设备。
每次我做面包或者饼干,都是Samuel的玩“面”时间。。他都会主动的把他的小面板,小擀面杖,小凳子准备好
& 6.蒙特梭利认为0-6岁是孩子construct
themselves最关键的时刻。以三岁为界限,在3岁之前,是无意识的,unconcsious
mind,3岁之后则是有意识的,conscious mind。孩子在3岁以前,孩子们的很多行为都是由一个内在的力量驱使的,她把这个力量称为horme.到了3岁以后,孩子的“will
power”才开始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孩子想打另一个,他 的horme驱使的,但是他最后并没有打,那是因为他的will power
战胜了他的impulse.这是三岁以上的孩子才会慢慢develop出的一个特质。我对号入座理解Samuel就是要到3岁以后孩子才会有对好坏善恶的行为准则。3岁以前孩子做事情都是受horme驱使,然后通过试探家长的底线来慢慢积累发展自己的行为准则。
& 7.虽然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就是放手,给孩子自由,但她书中也提到教孩子正常的规矩是孩子发展所必需的。蒙特梭利提到:如果我们认为自由就是让儿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那么儿童已经偏离的性格就会继续发展,
他们就会更加不正常。儿童是喜欢规矩的。如果做任何事都不受到约束,反而会让儿童有不安全感。在孩子特定的逆反期内让孩子去懂得那些规矩,并且执行,有些还是比较难的,所以需要家长有特别的耐心,要等待孩子接受的那一天(我的理解就是孩子2岁阶段自我意识膨胀经常说no,家长需要特别耐心的去应付孩子说“不”这个时期,家长该坚持的原则就要坚持执行,让孩子慢慢去接受“规矩”)。所以即便是放羊式的养孩子,但也应该是家长在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了如指掌的基础上进行的。哪些该放羊,哪些该纠正都是有一个尺度的。
8.蒙特梭利书里关于孩子玩和教育的章节里提到了很多蒙氏教具(我就当玩具理解了,网上很多有卖的,感兴趣的可以搜蒙氏教具montessori
tools)。我对蒙氏教具兴趣不大,但她提到的一个观点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说每个教具有最合适的使用年龄的。比如说pink
tower(蒙氏教具的一种),不是说1岁半的孩子不会摆弄这个,而是如果这个教具在孩子2岁半的时候拿出来给他用,他能得到这个教具带来的对于孩子感官方面的最大益处。如
果你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给她玩了,到了最适合的年龄(也就是有可能是他的sensitive
period)的时候,他因为玩过了所以可能不愿意再玩了,反倒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汗。。我看了这个观点后,才认识到为什么很多市面上卖的玩具都标明适合年龄,很多玩具小的孩子也能玩,现在看来是适合年龄玩适合的玩具,孩子才能在玩的过程中,心智得到最大发展。所以我把家里有些3岁以上的玩具(比如一套男孩子的工具箱),又都给收起来了。至于我把蒙特梭利反复提到的教具,等同于Samuel的玩具,也许不完全正确,但我觉得玩具不在于拘泥什么样的形式、质量、价格,纯粹就是看孩子愿意怎么玩,想怎么玩,能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的就是好玩具兼教具了。
9.蒙特梭利还有个观点让我很吃惊,她认为不是大笑大叫就代表孩子快乐与否, 兴奋是表象,真正的快乐来自于self-motivation和self-confidence(这个不太好翻译,可以有不同理解),而这也是很多孩子能专心玩的原因(蒙特梭利书里一直把我理解的玩,称为work“工作”)。
Samuel在专心“工作”
10.其实对于蒙特梭利的有些观点我也并不是特别赞同,也许是我思想比较落后,她的思想超前很多,但是看完她的几本书,把一些我自己能接受的东西吸收并应用,也算是有价值了。
写了10点体会,完全无条理,而且因为看的是英文书,要自己把蒙特梭利的观点思维转换成中文,所以意思不一定能传达准确,将就吧。基本把自己记得的印象深刻的写出来了,已经很长篇了,哈哈。。最后以蒙特梭利书里的一句话收尾:培养教育孩子,good
environment, good result. bad environment, bad result!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特梭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