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大家为什么做在职读博实施细则博后

为什么拿到博士全奖还是得不偿失
为什么拿到博士全奖还是得不偿失
王觉菊留学说
微信号 liuxueshuocn
功能介绍 中国首家留学、移民与出国考试服务行业垂直新媒体&-&www.liuxueshuo.cn
本文转载自留学专家王觉菊博客,虽然标题有点标题党了,真正应该讨论的更加学术一点的表述应该是,美国留学读博士到底值不值。很多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物理、化学、应用数学等很多理工科专业(STEM)的学生说起去美国读博士的事情,拿到全奖欣喜万分,而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下这篇文章,对于踏上海外博士旅程,你会有新的认识。
一般而言,如果有学生或者家长来咨询我关于拿全奖去美国读博士的问题,我首先总是要劝导一番,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强烈地建议他们不要去读博士。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专业而言,攻读博士项目,是一种非常不经济的选择,虽然看起来有个很好的开头,假如申请到博士全奖录取的话,其实通常也就是所谓研究助理薪资外加免学费的一个录取而已。
首先,就整体的经济面而言,未来的一段很长的时间,科学与研究界享受来自政府部门的研究资金已经并且将长期处于收缩状态。这是受制于经济复苏状况的长期趋势,金融危机至今,已经过去一个五年计划,美联储和中国政府大放水,仍然没有稳定全球的经济增长,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让刚露出复苏苗头的美国经济表示如履薄冰。而欧洲仍然深陷泥沼之中,复苏嘛,也不是指日可待,也许要等到长发及腰才行。
而大部分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工作,和政府部门的运作是一样的,就是靠财政拨款,靠预算吃饭的。科研预算削减,就有科学家要失业,就有科学家不能招门生了,也就是不能招新的Ph.D.或者带薪的硕士生了。这是做科学家的前景。
另外再考虑一下积重难返的PH.D.过剩的问题吧。
据一组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的数据分析得出的图表,我们可以看看,蓝线代表找到工作,红线代表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博后,绿线代表继续做博后研究,躲避就业压力:
从新世纪开始,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就一直在下滑,到了金融危机之后加速下滑,2011年下滑到了就业率不足40%,而失业率却上升到了接近40%,金融危机后博士毕业后什么都拿不到的比例呈现加速上涨趋势。另外就是赖着读博后的人也在不断的增长,从新世纪开始博后率稳步慢速增长。
看看悲惨的生命科学博士就业状况吧,主要是博后,还在下滑,失业率稳步上升,就业率则稳步下滑。唉,怎么一个悲惨了得呢。看看2007年那个转折点。金融危机最先危害的不是金融业,原来是生命科学科研业呀!金融机构搞砸了,生命科学机构买单,没天理对不对。不过从图线上看,生命科学博士们的就业率从上世界90年代初就不怎么高呀,一直徘徊在28%之下。最近更落魄,滑到20%以下了。以前4个生科博士有一个多一点点可以找到工作,现在五个还没一个能找到工作了。
那么再看看物理科学(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的博士的悲剧吧。
就业率在新世纪达到顶峰的接近43%之后,一直维持匀速下滑状态。博后率和失业率则同期呈两条平行上涨的直线。
再看看同样悲剧的工程博士吧
和物理科学博士们的命运挺同步的,只是曲线没有出现交叉,快了,下一步估计就是失业率超过就业率,博后率超过就业率了。等就等美国政府进一步削减预算,让科学家们进一步地失业了。或者我们可以一起祈祷美国经济加快复苏,但是,政府预算能不能那么快复苏很难说呢,毕竟美国政府的债务危机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
人文类的博士因为原本招生数量就不大,盘子比较小,就业率恶化的状况则主要凸显在金融危机以后了
挺整齐的拐点,金融危机以降,就业率由60%下滑到50%以下,失业率由原来的30多点涨到40多点。博后率增长的趋势也是很明显的。
当然,大家不要忘了大环境是,在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高校纷纷削减博士招生数量!这个看看本博以前的博文是可以很容易看到的。大大压缩了博士招生数量以后,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仍然一直在恶化!
这还是能毕业的博士就业率,那么我们要考虑读博士读得毕不了业的情况,也就是所谓博士流失率。
根据美国研究生理事会委托的研究的报告显示,针对一项覆盖24所高校,12个学术年度的博士生数据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是针对1992-93年度至94-95入学的9683名博士生的10年后完成度调查。
总的完成率是57%,其中男博士的完成率为58%,女博士的为55%。恩,这下就更清楚了,读博士真的是一条不归路呀,43%的人中间退出了。
前面说了,很多人觉得拿个博士全奖录取是个倍儿有面的事情,更加可以上升到爱国主义豪情壮志上面去,你看,美帝的学校花钱请爷(姐)们去读书呢?
事实真是如此风光潇洒大壮民族豪情么?
否也。因为我们忘记了无价的青春,忘记了自己支付的机会成本。
这个拿工程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来比就最合适了,比如说电子工程(EE)专业吧。
读硕士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总计约5万美元(较高估值,不过坑爹的哥大EE除外,他们一年少说也得花个大7万刀了,不过有力宏和云迪的号召,今年估计还是会有不少妹子会去申的)。读两年则是10万美元。博士读五年,不要钱,白送!(当然,现在其实也有很多博士只给AD了,够流氓的,还有其实有很多博士五年根本就读不完,如上所述,10年完成度工程类博士也只有60.5%)。
据某薪水网站所言,MSEE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72,340美元(年薪),而PH.D.毕业生的起薪是88,970美元(年薪)。那么,在硕士比博士早工作的这三年里面,不考虑涨薪的问题,硕士已经赚了217,020美元了,扣除约50%的税费,拿到手的有11万美元左右。那么,读书的成本已经回来了,而且在美帝已经有了三年工程师的经验了,也能晋升一次到两次了吧,我从linkedin上面看我有些10年工作的硕士都升级3次了。博士生们有些还在为论文是否能通过答辩而苦恼着呢。至于那些读CMU三个学期的电子工程硕士的,则更赚了,也还有一年可以读完的硕士,则是非常赚!
这些就是简单的机会成本。当然,读博士还要考虑的,什么嫁人娶老婆找工作生孩子之类的,比起早赚几年钱的硕士就差得远了。博士就业率本来就不好是不是,别忘了开篇的大环境嘛。虽然博士起薪高,但是企业又不是傻子,能招硕士的显然是不会找个博士回去浪费那1万多美元一年的起薪,你说是不是。这么多钱给硕士工程师去买点健身器材,做点好饭菜,嗨皮一下也好呀,甚至在公司内部搞搞非诚勿扰的小活动啥的。
转载自 留学专家王觉菊博客
微信号:liuxueshuocn 中国首家留学、移民与出国考试
服务行业垂直新媒体
www.liuxueshuo.c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留学说微站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即日起,AEIS暑期冲集训营开放报名,全面进入备考状态,更有名师坐镇,答疑解惑
九月ACT机考正当时,早作准备早备考,让你离名校更进一步
今日搜狐热点欢迎浏览在职研究生网!
400-000-1399010-
当前位置:&>&&>& > 正文
为什么要读在职博士?
来源:网络95
  为什么要报考?很多人没有明白这个问题就想要报考在职博士,没有目的,弄清楚这些问题其实很简单。
  首先你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你想做科研工作吗?
  你要考虑你的长期目标。因为PhD是训练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将来不做科研,博士不适合你。
  2、你想进高校工作吗?
  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
  3、你有足够的能力吗?
  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
  智力:显然。
  时间: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长,你能承受吗?
  创造力:读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问题。问问自己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你学高数时感到有意思吗?
  好奇心:你是不是强烈的想知道周围事物背后的规律?
  适应能力:读博常会出乎意料的困难。你可能会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领域。你能忍受郁闷吗?能忍受住找没人知道的答案时的枯燥吗?
  自我驱动:教授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能自己给自己长期科研的动力吗?
  竞争能力:你将与最聪明的人共事,别人会将你与这些人比较。你扛得住吗?
  成熟:读博时间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让自己有声望:你毕业后,你周围每个同事都是博士。
  保障自己观点正确:博士只在一个领域有权威。这并不代表所有领域的权威。
  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只想要各文凭,很多方法都比这容易。
  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当公司不景气时先把科研部门砍掉。
  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妈可以很骄傲的说自己孩子是个博士。但这不是你读博的理由。
  证明自己的聪明:你要长期从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对失败,折磨你的意志。
  将来就研究一个领域: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你将来要不停地科研,学习新方法、新理论?
  找工作更容易:搞笑!
  比其它选择好:每个人都要决定自己究竟要什么,什么最能激励自己。
  赚钱更多:至少5年之内你的收入是负的。除非你爱科研,否则这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谈谈为什么要读博?
  1、如果你压根就没想好这个问题,完全是随波逐流,或者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或者认为考博可以带来生活的翻天复地的变化,或者认为读博就是混个学 位,为了以后好提升,那么,请你谨慎考虑。首先,博士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入。收入更多的是与行业与职位相关,而不是与学位相关的。当然通常计算机的博士要 比学文学,考古什么的博士收入要高。?
  其次,既便为了想进高校而读博,也要事先考虑一下是 不是喜欢那种生活方式,能否接受那种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不然,高校的日子也不好过,竞争一样激烈。而考博只不过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个环节。等你博 士毕业之后,不继续自己的科研,可是又已经付出那么多青春、热情和心血,放弃是否舍得?如果继续从事科研,就要考虑自己是否热爱这种寂寞的无人喝彩的工 作,并且身边都是精英,你能否承受那种压力?要知道,真正的名专家名学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是要默默无闻、平平淡淡过一生的。你也 可以有更好的未来,但 那意味着加倍的付出和努力。?
  2、如果已经想好了,比如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扩大 自己的知识面,或者仅仅是体验一下这种生活,或者证明一下自己,或者临时没有更好的出路,想过渡一下,或者干脆就是喜欢从事科研,那么,无论任何理由,只 要是坚定的,能说服自己的,那么你就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祝贺你,你就可以尝试。?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读博士可能需要什么?
  1、高智商就不要说了,还要有高的情商。这样才能保证自己高处能胜寒,或者寂寞的时候依然美丽着。
  但凡读到博士的人,总是一些人群中的佼佼者。要么是绝顶聪明,要么是极端有毅力,要么就是非常灵活,总之,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在读博期间的感受 之一就是,周围的人的确不简单,都有令人非常佩服的一面,可能再&混&日子的人,跟一般人相比也有一份自律和坚持。所以这是一个可以相互约束、相互见证、 共同进步的群体。高智商基本是读博的第一要素。
  但是不要以为光有高智商就有好的生活。高 情商也很重要,比如你要经常想一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过和适合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怎样让自己在纷繁的乱世中保持一份清醒,远离物质诱惑?你怎样让自己保 持快乐?因为,的确是有一些人没想好就进来了,所以学得很累,日子过得很牵强,时不时可能还觉得&活着没劲&。如果这样的话,倒不如及早融入社会洪流更让 你能安静下来。既能出世也能入世是最好的,如果压根做不到出世,就绝对入世一些,让自己实际&生活&起来,也就运转自如了。
  因为如果没有高情商,那么读博不但可能不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快乐,而且会带来很多负累。因为你可能会跟社会上的人比物质,跟潜心做学问的人比成果,跟那些 滋润的&小家庭&比幸福等等。那就比较麻烦,因为老天爷毕竟不会把所有的好事都给一个人。你得到了一些,就要坦然面对3年或者4年的清苦生活。
  2、读博需要有点毅力,沉得住气,至少一段时间内是这样。
  读博可不是说着玩的。如果只是想混混,也不是那么好混的。现在的毕业论文盲审制度,还是能卡住不少没下功夫或者功夫下得不到,或者下了功夫但没下到当处 的人的。而且,平时博士还有论文发表的数量和档次的要求,动不动就是国家核心期刊几篇,理工科的可能还需要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虽然大多数博士都完成任务, 拿到了学位,但那是付出了很多焦虑、睡不着觉、掉头发等等代价的。当然,视个人天资和基础不同,可能各有差异,但不努力就可以完成任务的还真没听说过。
  平时上课、读 书的要求就不要说了。为了完成博士论文,或者在那样一个氛围中,为了自己至少像个博士,理工科的人要无数次地做实验,甚至通宵达旦,而文科 的学生则要天天泡在书堆里,基本上3年或者4年下来,看小说的时间是没有的。大家都比较训练有素,就是自己浪费了时间会自责。所以为了逃避自责的痛苦和外 在的压力,大家一般还是要选择一点点的去面对和积累。没有点做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这样。
  博士同学中已经是硕导的,在博士论文的冲刺阶段,也会形容枯槁,也有老师们形容&做完博士论文就像扒层皮&,毕竟抛却客观要求不说,就自身而言,大家也 知道专心在学校搞点研究不容易,所以基本上博士论文就是一段时间内的最高水平。何况博士论文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创新&。这两个字,可是会把 人折磨坏的。结果是,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自然减肥&。一个抱着侥幸心理,本来以为混混就可以过关的同学,在博士论文写完之后,说了这样一句深刻的推翻自己以前逻辑的话&&&以后,谁要再说博士是混出来的,我跟他急!&
在职研究生有问必答
在职研究生官网微信
教你稳妥拿证,扫一扫吧!
2018在职读研,
我有话说......条评论
排行榜学校专业
咨询电话:010-
传真:010-
北京育路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 京公网安备 07号当前位置:
&一般说来,大家为什么做在职博后?
一般说来,大家为什么做在职博后?
作者 小溪流水哗哗
博士毕业,老板提出继续在职博士后,但为什么要做?不敢细问,大致的理由是为了团队。一见了老板有害怕的感觉,但由于感觉到了诸多的不愉快,真得想解脱了。拒绝的话说不出口,但慢慢的要进入程序了,到底该怎么办?怎么办?为什么要做在职博后?
N多正当理由
单位不同意
引用回帖:: Originally posted by kunlun520 at
单位不同意 单位与老板较熟,这个理由行不通
引用回帖:: Originally posted by 小溪流水哗哗 at
单位与老板较熟,这个理由行不通... 那就做博士后好了,在职博后有很多好处,两边拿工资,两边申请项目,有住房。很多人求之不得
引用回帖:: Originally posted by kunlun520 at
那就做博士后好了,在职博后有很多好处,两边拿工资,两边申请项目,有住房。很多人求之不得... 没有啦,什么都没有。不是这样的,别说这些,连基本的指导都不一样了。如果一切都好,哪里会有纠结呢,
24小时热帖
下载小木虫APP
与700万科研达人随时交流当前位置:
&请问去企业做在职博后容易吗?
请问去企业做在职博后容易吗?
目前在一二本高校当老师,做的方向是有机合成,看到当地的一个企业是做高分子方向,聚氨酯方面的,想去那企业做在职的博士后?但是那企业做的东西以前没怎么接触过,请问这种情况去那做在职博士后是不是很难?
先不说研究方向的问题,企业不看论文,只看实际成果,而高校却一般不看实际成果,只看论文,楼主面临的是两种体制的矛盾问题,搞不好两边不讨好,自己掂量把。另外,企业一般要刷卡上班,楼主是否有时间愿意去那边天天坐班,
二楼分析的很好,我很赞同!但一般能协调好的。
文章不是企业要的,专利是企业要的!
还有就是企业要的是能转化成生产力的东西,不是前沿课题或理论研究。
24小时热帖
下载小木虫APP
与700万科研达人随时交流21所985高校大幅削减在职博士录取人数
在职博士泛滥遭诟病,21所高校开始压缩招生。(CFP/图)
一兼职博导的某部长与他指导的学生从未谋面,直到论文答辩,才算见了一面。
半个身子探入大学校园,想摘得高等教育的最高学位,又因工作在身,事务多,很少如期完成课业,是在职博士目前面临的尴尬。
在山东大学法学院念了四年在职博士的朱奇盛(化名)仍然没有毕业。他现在某中央机关担任处长。10万字的毕业论文对他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日,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发布了“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该方案中的“在职博士生比例在10%以下”和“减少兼职导师数量”两条规定引起广泛关注,而方案的其他内容,几乎被舆论忽略。
朱奇盛突然发现,自己“想读书”这个简单意愿的“正义性”,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就连我这个只管一小撮事儿的处长,想毕业都这么难了,高官(毕业)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嘛!”朱奇盛说。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近十年来,已有十多所高校先后开始限制在职博士招录数量。而几乎所有鼓励培养在职博士的官方政策,也都止步于20世纪。
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在职博士与兼职博导变成了遭人诟病的角色?而简单地将博士教育改革的板子打在“在职博士”与“兼职博导”的头上,真的就合适?
在职博士的“难产”
区分在职博士的关键因素,是人事档案与工资关系是否留在原单位。大多数在职博士的学习方式是非脱产的,即“边工作边学习”。从就业形式上看,在职博士属于“定向就业博士生”,即毕业后仍回到原单位工作。除此之外,在职博士与其他非定向博士无异。
半个身子探入大学校园,却想摘得高等教育的最高学位,更像是不少在职博士的算盘。
日,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共15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812个,博士生导师1155人。30年来,全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逐年扩张。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迄今共培养五十多万名博士,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随着博士体量的增大,在职博士随之壮大,通常分布在二三线城市的普通高校及受官员、企业老板偏爱的人文社科类专业。
据多位受访的高校博导表示,高校教师与公务员,是在职博士中最常见的两个群体。在与朱奇盛同班的15名在职博士中,一半是教师,一半是公务员。而包括朱奇盛在内的所有的“公务员学生”,都交不出论文,延期毕业了。
“能够把必修课上完,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高校要求他们用一年时间上课,其余时间完成博士论文。“10万字以上的论文,今天写明天放下,很难写完。”据称,他一位师兄的论文一拖就是八年。
而能否严格把关,导师间因人而异。河北大学一名不愿具名的教授多年前也曾带过在职博士,是一个地方的科级干部。而带过这一个之后,他断然回绝了所有的官员读博请求,“不敢带了,免得麻烦”。
“官老爷难伺候。”他回忆称,当年为了照顾“官老爷”,学院将周三、四的课程特意调到了周末,自己还亲自操刀,改“官老爷”的论文,“把脸都熬得蜡黄蜡黄的”,才勉强通过了。“论文肯定是他自己写的,不是枪手,因为水平实在是……”
在这位博导看来,“带官老爷”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虽然带着他,但他的学识、价值观方面也没有多大的提高,我带他干嘛?”
这种把关不严的现象近年来有所好转。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介绍,以其所在院系为例,目前所采取的导师组制度,一个导师已无法决定博士的命运,也因为把关正在变严,在职博士顺利毕业变得更加困难。
招生政策,从松到紧
产出低,把关难,是高校在职博士教育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最为社会所诟病的,是“官员读博士”。
许多官员的高学历以在职方式获得,已成不争的事实。多名拥有在职博士学位的高官落马,更是引发了一次次的舆论地震。
南京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季建业,党校干部班学员出身,却于2006年拿到苏州大学在职博士学位证。2008年被双规的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在北京工作的同时,两年内在位于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
而回顾中国博士教育的三十多年历史,在职博士一度还是被提倡的、适应发展需要的“先进制度”。
“在职博士”这一概念由教育部于1982年首次正式提出。此后,对于“在职博士”,“鼓励、鼓励、再鼓励”的基调维持了十年。
1987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原国家教委”)再次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今年各研究生院录取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的比例应高于去年”。
直至日,在原国家教委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硕博,已被提上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方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层面上的在职博士招录政策,始终停留在它曾经辉煌的顶点,激昂的鼓励政策再也没有出现。
而就在此时,在职博士开始受到公众质疑,各高校开始逐步收紧在职博士的招生规模。
最早宣布“不再招收在职博士生”的是北京大学的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2003年,时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厉以宁表示:“无论是什么地方的副市长或者企业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都要顶住压力,不招收在职博士生。”
此后,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相继控制在职博士比例,甚至彻底关闭了在职博士的入口。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39所985高校2015年的博士生招生章程发现,其中5所高校明确规定“不招收”或“原则上不招收”不能全脱产学习的在职博士;13所&控制了在职博士比例;3所虽未明确比例,但规定了如“每位导师最多招收一名”的限制条件;其余18所既无明确比例,也无限制规定。
负责多年研究生工作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义彬教授表示,近年来该校招收的在职博士,尤其是官员博士数量已在大幅下降,基本上一个专业仅招收两至三人,或者不招。
“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产出不够。”石义彬称,由于在职人员,尤其是官员、干部,没有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基本都“读不下去”,“十个里面有五六个都不出来”。
看守“看门人”
据多名受访者介绍,兼职博导的问题也仍然出在把关上,尤其是“官员任博导”难以免于责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一些部委与部属高校联合办学,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到高校兼职的官员也逐渐增多,并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表示,此次改革中取消兼职博导资格的,包括一些正部级和副部级官员,兼职博导已从150人左右减至100人左右。
兼职博导并不仅指“官员博导”,一位博士生导师受聘在多所高校招收博士生,在国内和国际都比较常见,也属于“兼职博导”的一种。
我国的博士生学术训练多半采取单一导师制,很大程度上,导师对博士生的学术命运有着“生杀大权”,是博士学位的“看门人”,因此也流传着“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的说法。
鉴于导师地位之重,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中国世界经济学学会理事王福重称,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社会兼职人士哪来的精力带学生”?
王福重曾目睹一位部长身份的兼职博导来学校“视察”,“大家就陪着,毕恭毕敬的,其实他指导的学生从来没见过”。论文答辩时,一旁的老师介绍称,“部长,这就是您指导的博士,您跟他合个影吧”,才算是认识了。
但不能排除这是“两情相悦”的双向选择结果。“现在的学生,特别是报博士的,功利性明显。”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展江表示,不少学生看中导师背后的资源。
就连“博士生导师”这一教授级别本身,也受到多名教授的质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博士生导师的遴选需要经过国务院批准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随着导师队伍的增大,至1999年,遴选权全部下放至大学。在中国,博导是一个凌驾于教授之上的,更高一级的头衔。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终身博导严文蕃在国外担任博导二十多年,他介绍称,在美国,凡是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的,从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正教授,都有可能成为博士生导师,“教授的级别与博导没有直接对应关系的”。
国内高校也在逐步引进国际上的做法。2007年,北京大学取消了“博导固定资格制”,即不再限定博士生导师必须是教授或者副教授,只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讲师也能当博导”。清华大学在2012年推行了类似改革。
谁在学,谁来教
“目前国内的博士教育,入口、培养、出口三个阶段都存在把关不严,没有责任制约,社会上也很少监督。”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顾海兵称,官员博士、博导问题的背后,是博士生质量把控,以及学校治理机制的缺陷。
在季建业被双规之后,展江就曾发表过文章呼吁:“此风不刹,昔日的象牙塔斯文扫地,教育面临双重行政化。”但对于在职博士的限制,展江认为不应“封死”,在职读博对于博士生就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师这部分群体完成学业任务上不存在大问题。
而身为公务员的朱奇盛感到有些委屈。“我身边有的人读在职博士是跟风,也有人想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增加一些筹码,但本能地爱好读书就真的错了吗?”
虽然未能按期毕业,但朱奇盛觉得,至少在校读书的压力能督促自己,不敢懈怠。甚至他认为自己反而能比在校园里闭门造车的学生做得更好。“我们有实务基础,更加知道哪些问题是需要研究的,也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去研究。”
对于“一刀切”的控制数量和比例的做法,也曾有过质疑声。2007年,厦门大学不再招收不能脱产的在职博士之后,《光明日报》曾发表评论称,“在职博士这&种教育形式本身并没有原罪,如果为了提高博士教育的质量,而废弃了在职博士教育本身,无异于倒洗澡水把孩子也一起倒掉”。
“并不是说官员就不能读,而是应该鼓励他读。他有热情吸收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什么要阻止他呢?”严文蕃认为,这是一个鼓励终生学习的时代,“这是学&校的问题,管理的问题,而不是官员读书本身的问题。”(原标题:21高校大幅削减在职博士录取人数&官员读博,越来越难)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职读博实施细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