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5000万存款却依然焦虑症表现

有钱却不富有:中国中产阶级焦虑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财经记者圈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财经记者圈
  中国中产阶级仿佛走在平衡木上,过着独木桥,每天为了家庭,为了工作尽心尽力,却没法给自己降低一丝一毫的担忧,因为大部分中产阶级都只能用”别无选择“这四个字来形容自己。
  在传统的美剧之中都会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剧情:在开往郊区的林荫大道上,一辆雪佛兰轿车缓缓的驶离喧嚣的城市,来到一片静谧的社区,在一栋全木的别墅前院缓缓的停下,明媚而灿烂的阳光洒满院落,两三个孩子在草坪上玩耍,一条苏格兰牧羊犬懒懒的躺在旁边。这个时候大门缓缓地打开,优雅的女主人走出房子,与刚下车装着西装革履的男子拥抱亲吻。
  这是大部分人记忆中熟悉的一幅画面,这也是大部分美国中产阶级的写照。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不错的学历,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拥有着一个自己的小家,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拥有自己的住房,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素养,以及一定的家庭消费能力。他们在中国被称为“middle class”也就是中产阶级。
  中国中产阶级标准
  根据前几天挖财网发布的中产阶级标准:
  1、可投资资产在15-200万人民币之间2、饮食支出占总体支出30%以下
  3、年龄在45岁以下的成年人群。
  根据估计,目前这一群体规模达1.8个亿,占全国总人口13%,可投资金融资产规模或接近70万亿。
  但是,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中国的中产阶级却远没有美国的同类们那帮悠闲惬意的生活,网上曾经流传着一个段子:
  我是一个城市的白领,我被人称作中产阶级,我每天享受着让别人羡慕的生活,但是我却时刻在担心。担心我今天所从事的工作,明天会不会被辞掉?今天身体很健康,明天会不会因为一场大病而致贫?今天的职位明天还有多少上升空间?今天疲于奔命,明天老人谁来赡养?一次大规模裁员,一场可能存在的降薪,股票的波动,税率的调整,甚至是住房公积金的调整,都能让我从睡梦中惊醒。
  这就是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们仿佛拥有着让人艳羡的生活,有着房子,车子,他们可能收入不少,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在说钱不够用,这就是中国中产阶级的现状。
  中国名不副实的中产梦
  在传统的经济学定位中,中产阶级是社会金字塔的中间部分,“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中产阶级有时间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且对自己的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
  在这段定义中,中产阶级的关键在于“有时间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衡量的话,中国的中产阶级不免就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
  在中国的现实下,消费能力、生活质量、时间支配的能力,这些都在于中产阶级对于社会资源的占有与使用的程度,如果中产阶级对于自己手上社会资源的占有不够多的话,那么相对而言的高工资基本上也就是一种安慰剂而已。
  社会的竞争极度激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有人都在做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社会资源不仅不会集中于中间阶层的手中 ,更会遵从两极分化的“二八定律”,所谓的中国中产阶级,只是一种夹杂在贫富两者之间的中间阶层,由于其上升通道其实是一种近乎半封闭的状态,对于他们而言就仿佛是洄游的大马哈鱼,如果不能每天奋力的向上游游去,那么留给他们的往往就是滑下底层的深渊了。
  这个特征在一件事的表现上非常明显,这就是时间。如果说十年前,中国的中产阶层还是一个比较幸福的阶层的话,他们那个时候的特征是有钱有闲,关键在于有闲,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有钱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他们的收入往往远高于普通人,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中产阶级的生活正在发生改变,他们曾经的有闲正在进一步丧失。
  由于经济发展放缓,政府政策从严,大部分的中产阶级都在从有闲阶级向加班阶级转变,加班的次数越来越多,加班的时长越来越长,而来自于房贷、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生活消费的压力,让大部分的中产阶级会不得不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挤占自己的休闲时间,成为真正的“夹心饼干“。
  他们不得不付出自己大量的时间,却只能遥望可望而不及的上层生活财富,为拥有资产的老板们打工,如果蜜蜂一样辛勤创造财富的同时,却不得不承受日趋重大的经济压力,原来休闲惬意的中产阶级不过是一场中产梦而已。
  大前研一曾经问过中产阶级三个问题: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只要有其中之一的回答为是,那么你可能真的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中产阶级,而是一个夹层阶级而已。
(责任编辑:董丽玲 UF020)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专家估测:从空巢老人到留守儿童 焦虑症占到50%
[提要]焦虑正在成为社会病。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调查显示,目前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患精神障碍疾病,估计全国有5000万以上的焦虑症患者。焦虑如何产生?中国人为何焦虑?
  焦虑正在成为社会病。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调查显示,目前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患精神障碍疾病,估计全国有5000万以上的焦虑症患者。焦虑如何产生?中国人为何焦虑?近日,记者专门采访了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冯永平教授。
  从空巢老人到留守儿童:&焦虑症占到了50%的比例&&
  2014年,济南人李晓红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个母亲,她不明白同是将孩子寄养在农村爷爷奶奶家,为什么自己的儿子这么的不听话。她试过讲道理,试过送学校,还试图将这个罪名怪罪在爷爷奶奶身上&&他们没有带好孩子,但儿子依旧跟她对着干,因此着急、绝望,罹患抑郁症。
  但她始终没想过的是,这名不过五岁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逆反,其实并非性格因素,而是焦虑症。
  这是冯永平教授讲给记者的第一个例子。
  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老年病房中,住着这么一位患有焦虑症的老人。他的腿部有病变,但当医生要求其去专科医院进行检查时,他的儿女却把老人扔在这儿不见踪影。
  这位病人不肯离开这个病房,并且病情加重。他并非不知道治病要对症下药,而是一方面对儿女不孝产生精神性焦虑,他害怕出了院孩子不再管自己了;另一方面,则是对自身躯体性焦虑&&他对自身的病情产生担忧甚至恐惧。
  而对他的主治医生冯永平来说,焦虑担心几乎伴随着他整个职业生涯。&我行医三十年,我们这个行业工资有一项费用叫做保健费,精神科医生是最高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月工资五六十元,光保健费就十二元,但我们叫它&惊吓费&。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面对的将是什么情况。&
  焦虑症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过劳死、亚健康、自杀等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并非遥不可及。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冯永平教授解释, 它一方面与遗传有关,血亲关系发病率在15%,而普通人的发病率则在2%。而另一方面,则是一种神经官能症,与环境、性格有关&&要求过分严格,敏感脆弱,或者说,对自身认知的失衡,会产生焦虑。
  冯永平用山东精神卫生的门诊量做了个纵向对比,来说明焦虑症的群体性。&二十年前,门诊的大部分患者都是重性精神病,焦虑症很少。但现在,焦虑症占到了50%的比例。&
  这纵然与二十年前人们的&讳疾忌医&有关,但不可否认也有&饱暖思淫欲&的魅力&&物质的极大丰富之下,人们对精神快乐要求不断增加。
  被成功学绑架:丈母娘也在推动焦虑症的普及化
  在病理上,冯永平这样描述焦虑症患者:&面色难看,注意力不集中,沉不住气,谈话时分心,从来都坐不住,睡不着觉。&但在现实生活中,你经常可看见这样的脸。
  全球很多地区调查发现,每四人当中就有一人会在一生某阶段患上某类型的焦虑症,而女性焦虑症比例是男性的两倍多。
  专家认为,女性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内分泌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天生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缺乏自信这四大特性,成为比男性更容易&焦虑&的人群。
  纽约感知治疗美国人协会会长、心理学家罗伯特&李海在其所著《焦虑治愈》一书中指出,女性的焦虑甚至可以追溯到儿童期。
  2010年,济南一初中生跳楼自杀,原因是认为&自己虽然很努力,但是考上&实验&还有很大难度,这样一来,自己感觉很对不住父母的期望&。2013年,济南一女孩在微博直播自杀,原因是身为会计的她,&和税务打交道提心吊胆&。
  甚至连丈母娘也在推动焦虑症的普及化&&她们试图为自己的女儿在如此焦虑的社会寻找稳定,于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外企、民企成了一条鲜明的线,别墅、复式、大平层、小两居还是没房,又是另一条线,衡量着女婿的身价。
  学者郁方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消费文化》一文中认定,奢侈消费与炫耀性消费的享乐主义文化已经在中国的中产阶层中蔓延。 &成王败寇&、&建功立业&等文化观念长期占据人们意识形态,但从未像今天一样达到顶峰。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则越来越&嫌贫爱富&。有人卖肾买iPhone4,有人将帝豪改成奥迪当婚车,同学会成了攀比宴,《蜗居》里的小三受追捧。
  &我们正活在一个贪婪是好的时代&成为一句口号,限量版劳力士带上手腕,轩尼诗如开水般消耗,LV手袋总是吊在手上,奢侈之风蔓延在富裕的他们之间。只是不知不觉中,这种时尚的攀比,渐渐剥夺了中产者原本的面目。为了比别人有更加光鲜的脸面,他们对物质产生了更迫切的渴求,花掉了更多的心思,也因此换来了更大的焦虑。
  时代的伏笔:经济越繁荣,国人的焦虑情绪为何越重?
  外国人多伊尔&麦克马纳斯在美国《洛杉矶时报》写文章对中国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感到非常惊讶。在他这个外人看来,中国近些年于经济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非凡成就。按理说,公众应该越来越满意才对。但现状是,经济越繁荣,国人的焦虑情绪反而越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埋下伏笔,只是当时被发展经济和增加物质财富的理想暂时掩盖。当摆脱贫困的焦虑,全民都盯着物质生活看的焦虑便开始显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王晓明教授如此解释原因。
  201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已达GDP的30%,这一数字不经意间已经和北欧的丹麦、挪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同之处在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仍是世界上福利最低的国家之一,在教育产业化、住房商品化后,连带医疗、养老等大部分社会保障均成为国民的压力来源。
  物价之所以贵,在于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等各个链条的利益环环相扣,生活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在于社会保障无力,付出大于所得,造就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现状。
  就像有一年的《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报告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赚到钱才能&赚&到幸福。钱=幸福,当人们都在追求同样的价值,人生价值相当普遍地存在一元化、同质化时,能不焦虑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显然在这里有些讽刺意味。
  由此再看,南京彭宇案让路上的老人成了定时炸弹;上海&钓鱼案&让执法者失去权威;佳木斯市&装病孕妇骗女孩回家供丈夫性侵&毁灭了人性的底限;山东招远麦当劳血案彻底让人失去了安全感。
  人们几乎每天都在为食品安全、出行安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失的负面报道中时,这个社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吵嚷&&人人都不肯退一步,人人都不肯吃亏,人人有欲望都要喊出来,以至于广场舞大妈名扬国际&&实际上,它与老年大学、老年公寓一样,不过是转移焦虑的一种方式罢了。
  这时候再说有人用林语堂的话攻击中国人,&如果说中国人的耐心是举世无双的话,那他们则更是出了名的冷漠。&但现实是,那不过是一种不适当的焦虑反应吧。
延伸阅读: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4,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2,诚邀合作伙伴。
[责任编辑:杨凡、刘岩]
手机安装浏览更多山东资讯
空巢老人焦虑症
留守儿童焦虑症
大家都在看
齐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山东广播电视台下属21个广播电视频道的作品均已授权齐鲁网(以下简称本网)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使用。未经本网所属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作品以及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本文作者其他最新文章
系统随机推荐文章或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如希望直接展示,可邮件联系我们(bang@aiweibang.com)秦朔:中国人为什么焦虑?|焦虑|中产|秦朔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秦朔:中国人为什么焦虑?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秦朔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很多学者从社会不公正、人与人的权利和地位不平等的角度切入,认为消除焦虑必须改变制度环境。但今天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更焦虑?很可能是后者。
  人生是一本每天在写的书,但有些内容会折叠起来,只对自己打开,很少示予别人。人生也是一个实验室,那些被折叠起来的东西会一次次在脑海中浮现,我们在里面反复研究自己的想法、行为以及和外部的关系。所有“折叠”中,焦虑是永不消失的章节,没有谁能幸免。
  社会性焦虑,源自社会的问题
  当我选择焦虑这个题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社会性焦虑。四年前,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做了一次6027个样本的调查,近九成受访者认同“全民焦虑”已成当下的社会病,超六成受访者自认焦虑程度较深,过八成公众认为焦虑情绪会“传染”,可见焦虑之普遍。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很多学者从社会不公正、人与人的权利和地位不平等的角度切入,认为消除焦虑必须改变制度环境。比如为缩小城乡差距,要进一步放松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管制,扩大农村的金融自由。这没错,但今天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更焦虑?很可能是后者。
  也有学者说,焦虑的症结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确是人人都在说的口头禅。但数据表明,中国贫困阶层的改善是明显的。按现有贫困标准(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010年的1.66亿减至2016年的4300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7.2%降至4.5%;截至去年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参保人数有8.71亿,基本医疗参保人数有6.98亿,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也都在增长;中国有1亿多人的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他们的工资逐年上调,其中8000万左右的企业退休职工,月均养老金2010年为1200元,2015年达到2200多元。中国主要的焦虑人群可能不是穷人,而是中产者。
  城市中产者为什么焦虑呢?人民论坛的问卷调查显示,涉及个人的三大焦虑是:看不起病,养不起老;人际关系紧张、信任危机;工作压力大。公众对国家社会最焦虑的三个问题是:物价涨得比工资快;权力不受制约,腐败易发多发;食品、药品、产品安全缺乏保障。公众认为“全民焦虑症”的三大症结是:权力不受制约的不公正感;社会保障不足的不安全感;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的被剥夺感。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2013年的全国抽样调查表明,72.8%的中产者认为食品安全没有保障,54.6%认为缺乏个人信息等隐私安全,48.3%认为缺乏生态环境安全,39.8%认为缺乏交通安全,28.5%认为缺乏医疗安全,22.5%认为缺乏劳动安全。该所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39.4%的中产者声称“生活负担很重压力很大”,62.9%的认为“社会保障水平太低,起不到保障作用”。
  最新的一个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上个月发布的《国家治理创新报告》——你是否会因为无处可逃的雾霾而恐慌不安?你是否会因为山东辱母案而质疑法院公信力?你是否会因为买不起房子而烦恼不堪?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很有可能是“社会焦虑病”的“患者”!报告认为,如何降低民众心理中的焦虑感,是治理现代化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另外两个难题是如何将发展理念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定位,以及如何消除干部选任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中产者焦虑:现实总赶不上梦想的翅膀
  中国的中产者有多少?按世界银行“每人每天收入或者消费10到100美元”的标准,超过5亿;按国家统计局“家庭年可支配收入9万到45万元”标准,中产家庭占家庭总数的24.3%;按社会学家“收入中位线的3/4到2倍区间为中产者”的标准,占人口的38%,近5亿(以上均为2015年数字)。所以大致来说,中国有3.5-5亿的中产者。对照一下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最新报告说,年收入4.1-12.5万美元的家庭(三口之家)有中产阶级生活。
  中产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突出特点是“现实总赶不上梦想的翅膀”。他们有知识,掌握的信息多,生活目标不断提高。按照友邦保险的一项调研,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中产者看重的前五大目标是:健康、婚姻、职业成功、心理平静和财务自由。但现实总不如意,特别在购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方面,中产者的焦虑最集中。
  在上个月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美国学者提出,美国和中国一样都存在“中产阶级焦虑”。诺奖得主马斯金表示,中产阶级焦虑的重要原因是自动化对原有高工资工作尤其是制造领域工作的破坏。亚洲协会会长施静书认为,中国和美国的中产阶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能出去旅行、拥有房产,还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障等,要让他们对生活抱有愿景,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认为,中国中等收入者的焦虑类似于成长的烦恼,2016年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达到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当年遇到的天花板,各种发展机会相对在减少。低收入者能否进入中产阶层,中产如何保住地位,都变得不确定。
  因为有为和追求,所以焦虑
  以上都是社会焦虑角度的调研和分析,但我更希望看看活生生的微观案例。按照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o勒温的公式,“行为 = f(个人和环境)”,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总体一致的社会大环境中,每个人如何与焦虑相处呢?
  感谢读者朋友的来信,使我得以从具体情境中观察。为尊重隐私,读者真实姓名均隐去。
  【个人简况】& 我是80后,一般的普通人,现在一家财富管理代销公司上班。我靠个人能力,不啃老,经过多年努力,2014年底、2015年初在上海金山买了二手房,花了40万元(现在要70万左右)。我在浦东软件园上班,每天来回4小时,早上5:45起床,晚上19:30到家。已结婚,有一娃,现在收入能维持生活,爱人带娃,没上班。
  【现在的焦虑】&1.房子要不要卖掉?换个近的,但价格又太高,压力会更大。不换房子上班耽误时间太多。2.如果换工作,对于快35岁的我来说忧虑重重,我没有金融行业贴金的标签如CFA等,创业就更难说了。3.我不想安于现状,可又不能乱动,先安心储备知识体系,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有些东西,感觉能够的着又够不着,又迷茫……
  【个人简况】&90后,在北京一档“高大上”的电视人物访谈栏目混饭吃。大学为暗恋女神写了部散文诗集,拍了部微电影。
  【现在的焦虑】& 1.为混沌的思想焦虑。大的层面,我确信吴建民大使所言的民粹主义会发生,还有反全球化运动会使思想混沌甚至混乱不堪;小的层面,对很多价值观和社会伦理遭受到的调整感到焦虑。比如,同性恋、7年婚姻制度(注:三季度“奇葩说”中的辩题)。2.为真诚的失散焦虑。我是一个渴望真诚的人,甚至把真诚当作自己唯一的追求。而现实是,我小小年纪要学习很多套路,虚伪的很,非常讨厌。3.为浮躁而焦虑。为无关紧要的事劳累,为不去不行的面子事劳心,为违心而做的社交事劳魂。
  【焦虑的原因】&1.混沌思想的根源还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好的财富不均,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阶层分化。2.真诚失散的焦虑,手机是一个祸根,导致面对面交流缺乏。市场经济失灵,诚信缺失,真诚的成本增加。3.浮躁的焦虑,年龄是一个因素,另外是被整体向前疯跑的大环境给带偏。
  【如何缓解】&喜欢访谈交流,面对焦虑我也试着用面对面交流来缓解。1.缓解浮躁带来的焦虑,与老人对话。去年5月开始,参加崔永元老师在传媒大学的口述史研究中心活动,逼迫自己去倾听老电影人的口述,基本都是95岁以上的老人,从老人的口述中找到答案,或许暂时没有答案,但让我有了一份对历史厚重感的体会与感悟。2.唤回真诚,与好友辩论。跟朋友辩论“是否容忍爱人出轨,能容忍几次?”3.写日记,跟自己对话。
  C君,27岁
  【个人简况】&在写这篇东西前的几分钟,我还在看有关柬埔寨的资讯,计划着4月底趁着公司长假去柬埔寨进行为期一周的背包旅行,实际上我早就买好了香港往返柬埔寨的机票。我今年27岁,身上的存款连1万都拿不出来,满脑子想的却全是去这里去那里玩。这就是我自己。
  【现在的焦虑】&27岁,是一个适婚的年龄,但我还是单身一个人,面对父母严厉的逼婚,一方面遇不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人,可年龄一年比一年大,30岁呼之欲来,即使真的遇见了很喜欢很投缘的人,我也没有钱结婚。要结婚,即将组建一个家庭,但可以为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呢?不很明白。
  【焦虑的原因】&中学时,班里有一个女生,安静又普通,现在一家汽车企业任职,也结婚了,生了一个女宝宝,当然也买了房子和车。平时她不觉得自己有多幸福,但每当她静下来想想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就觉得很满足。我和她恰恰相反,我本来觉得自己目前也挺好的,去了中国很多地方,还去了几个不同的国家。吃了很多好吃的、怪异甚至难吃的食物,看见了很多壮丽的风景。我还是一个不错的摄影爱好者,拍摄的照片总能获得很多人赞许。但每当我静下来,想想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我觉得很空虚,不踏实,不安稳。
  D君,40+
  【个人简况】&自由职业者,TMT行业退休,在做天使投资。
  【焦虑的原因】&最近半年来为了儿子申请美高的事,焦虑了。焦虑大概就是对不可控事情的一种期望吧。
  【如何缓解】&要缓解焦虑,写字最有效,可以释放幻想。
  坦率地说,当我看到读者发来的焦虑案例时,我轻松了不少。他们都有工作,不像我在西班牙看到的无业青年和美国“锈蚀地带”的失业者;他们都有一些更高的追求,无论是换房、换工作、游世界、帮孩子留学,还是希望周围有更好的精神氛围,都是为了一种追求所产生的焦虑。我们可以称之为“有为的焦虑”,它比无为的安逸、绝望的焦虑要好的多。他们写字、写日记,和老人对话,想办法减轻压力,这是一种“建设性的缓解”,它比破坏性的、戕害自己或向外界发泄的解决方法好得多。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从政府到社会,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中产者焦虑。这四个案例,都不是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早在2013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90%以上就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解决的,和享有政策与资金成本优势的国企以及旱涝保收的事业单位相比,一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压力始终如影随形。在这里工作的劳动者无论是住房、看病、子女教育还是未来保障方面,便利度和条件都远远不能和政府、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相比,更不要说和权贵阶层比了。他们靠自己的力量丰衣足食,不给政府添麻烦,但他们的脊梁究竟能扛多少压力?能扛多久?
  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要早关心、真解决涉及民生的事,莫让“新三座大山”下“中产”变“中惨”,莫让机会和权利的不平等导致中产者产生“相对被剥夺感”,莫让民生小事久拖不决变成老大难。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不能靠民众忍耐力和宽容度的提升,而要靠切实改善民生,建设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
  每个人都可以和自己和解
  焦虑是全世界的问题,是人类在与环境斗争和生存适应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情绪。适当的焦虑并非坏事,它能使人凝聚精神,鼓舞斗志,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由于中国人普遍进取心、攀比心强,焦虑会更多一些。中国变化背后的动力,或许就有焦虑成分的存在。
  但是,如果焦虑大面积、持续地扩散,其危害又是巨大的,特别是当焦虑和社会不公正、机会不平等高度关联时,它就会成为动摇稳定的力量。
  从个人的角度,如果要我给焦虑者(包括我自己)开一个药方的话,我最想说的是,追求而不苛求,好好与自己和解。
  焦虑往往来自能力、绩效、获得感等方面和自己目标的落差。落差越大,焦虑越大。有两种方式可以调节落差,一种是通过努力,提升了能力、绩效、获得感,追上目标。另一种是调低目标。
  焦虑本身不能解决问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通过围绕目标而进行的点点滴滴的持久努力,把长期性问题的焦虑转移到每天具体的事情上,种好庄稼,慢慢就会接近目标,焦虑的杂草自然也会消除。
  在另一面,适当地调低目标,不过分追逐世俗攀比的东西,适可而止,才能凝神聚气,心安理得。当下的一大中产焦虑,是劳动性收入的增长赶不上房价攀升的速度,但如果已经安居,就没有必要因为没有赶上投资房产的列车而天天焦虑。人生中一定有比发财更重要的东西,幸福快乐的获得感和财富也不是“越多财富越多快乐”的因果关系。
  人的眼睛长在前面,是为了朝前看,所以我们要有追求。人的心脏和大脑长在里面,是为了自省和自处,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承受力设定自己的目标,不要过分苛求,自洽就好。人生充满对自己的挑战,也需要和自己不断对话,好好和解。
  (本文作者介绍:商业文明联盟创始人、秦朔朋友圈发起人、原《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商业文明联盟创始人、秦朔朋友圈发起人、原《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焦虑症的表现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