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对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纲出来的吗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什么?_百度知道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哲学史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从小就一直接受者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当时懵懵懂懂,心龄幼稚,根本搞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个什么样子。只知道我们“要做一个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到了中学,我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的许多世界观与方法论都对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这时,我才对“马克思主义”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五个字确实有分量。
进入大学,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机会就更多了,先后系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其思想内涵可谓博大精深。!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从而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这种科学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从多方面表现出来,既表现在哲学的整个体系上,也表现在它的每一组成部分和每一原理、每一命题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内容、理论体系上的另一重大变革,是把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科学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科学历史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是更为伟大的贡献。
两个科学统一,即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科学统一、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科学统一,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辨证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内容上的伟大革命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并且公开申明,鲜明地提出自己的革命主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三者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自然和社会)。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科学的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从事科学研究、各种专业和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功。因此,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对于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
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物与物关系背后掩盖着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通过剩余价值的发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对当代世界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哲学领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革命性变革,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最严密的社会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过各式各样的理论,它们都对历史进程产生过这样那样的影响,但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一问世,就在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运动新篇章。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开辟了广阔道路。同时,我国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自它的实践性。人类的实践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随之不断发展、创新。在俄国,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共产党人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国情不断运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本体现。
三、坚定决心,严格贯彻马克思主义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各种现代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不仅使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前所未有的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也使我们一直在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大学生如何贯彻中央的精神和指示,如何坚持与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认识,同样还有很多方面的具体工作需要我们大学生去做。我认为我们大学生今后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明确方向和目标。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无论是对民族还是对个人都很重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认清事物的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在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只有认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才能深入地理解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思想,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第二:提高对培养“四有”新人的认识,自觉完善自己,为成才提供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能够帮助我们把自身的成才与祖国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前途统一起来,选择正确的成才方向,使自己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否则,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就有可能迷失方向而误入歧途。
第三:提高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增强实践的自觉性。
当代大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中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真正弄清现阶段只能实行这样的路线和政策,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才能在进入社会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动摇,自觉地理解和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提高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减少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工作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我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使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得到了快速发展。
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使我认识到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应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Micro soft Word 文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 案)执笔人:刘进田第一章 第一节绪论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绪论的重点是把握什么是哲学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两个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在哲学这门学科中有一个奇特而令人惊异的现象, 就是哲学自从诞生之日起, 哲学家们就一 直对哲学本身是什么进行探讨,而且乐此不疲,经久不衰。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中是极 少见到 的。 因为哲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意义和本质的追问是以哲学的自我追问为途径的。 哲学的自我追问 表征着人的自我追问,哲学自我追问的非一致性表征着人的自我追问的非一致性。什么是哲学, 哲学家的看法并非一致,可以说有多少真正的哲学家和哲学体系,就有多少哲学意义。 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哲学是什么呢?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理 解。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要理解这句话,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世界观”,二是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 1.什么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世界观,观者,看也。看什么,观什么呢?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 。用中国 哲学的话说,看的是宇宙“大全”。如果你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 不叫哲学了,而叫科学。这就在看的范围上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了。“ 整个世界”是世界观概 念中的第一个要点。 第二个问题是,看“整个世界”的哪一个层次,我们说看的是“整个世界”最深层次的本质,而 不是“整个世界”的表层现象。所谓“根本看法”,就是对“整个世界”最深层次本质的看法,用中国 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对宇宙“太极”的看法。譬如,哲学家看到一匹马,他一直要将其本质抽象 到不能再抽象、不能再概括的高度,才算达到了“根本看法”、“ 根本观点”,这样的看法、观点 才能叫“世界观”,才算是哲学。图示: 存在 (普遍、一般)――哲学 ↑ 有机物 ――有机化学 ↑ 生物――生物学 ↑ 动物――动物学 ↑ 马 ↑ 黑马(个别)――常识 科学 从图示可以看到,对作为个别事物的“黑马”,将其本质抽象概括到“动物”,“生物 ” ,“有 机物”,还都不叫“根本看法”,只有将其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不能再抽象的高度才能叫“根本看 法”、“根本观点”。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才能叫“哲学”。 有同学会问,哲学为什么要将万事万物的本质抽象到这么高呢?哲学为什么需追问世界的终 极本体呢?是不是在故弄玄虚?不是的。这里的原因有二。首先,这是由哲学自身的性质决 定的。 哲学的本性就是对宇宙万物作“追本溯源”、“穷究会通”地思考,否则就不是哲学了。譬如,当我 们将“黑马”的本质抽象到“动物”层次,那只能形成“动物学”,而“动物学”是具体科学,不是哲学。 只有将包括“黑马”在内的“万物”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万物”(多)的最大共性,普遍性才能形成 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从而形成世界观,形成哲学。 其次,这是由哲学的“爱智慧”性质决定的。哲学是“爱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 ” 呢?古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古希腊罗马哲学》,P23)这句 话中“一切”指世界万物(多),“一”指万物的终极本质、本体。承认、发现了 “万物”中的“一”, 即终极普遍的万物本体,那就获得了“智慧”。因此,哲学要追寻“ 智慧”,就要极力发现和把握 “一”,即万物的本质。同时“爱智”中的“爱”也和终极的 “一”内在相关。因为哲学意义上的“爱”, 其对象不可能是一具体有限的东西,换句话说,“爱”不会把自己的对象封限在某一具体对象上, 她总是要超越具体对象, 扑向那无限的、 绝对的、 圆满的可爱对象, 而这样的对象正是一无限的, 绝对的存在,即“一”。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由“贫乏之神”和“丰富之神”结合所生之子,在“爱 神”身上永远存在着“贫乏”,因而“爱神”必须不断地去寻求,这寻求是指向那无限者,绝对者的。 由古希腊神话中的这一观念向下开启了中世纪“爱上帝”,因为“上帝”,正是那无限者、绝对者。 西方不少思想家认为,爱只有和绝对者结合才会完美的,如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 认为,人 类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 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 ”。 (恩格斯: 《费 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当然哲学不同于宗教, 我们所理解的爱 的对象是宇宙万物的终极 本体,是这个意义上的无限者、绝对者。 总之,无论从哲学的“追本溯源”性质,还是哲学是“爱智慧”性质来看,哲学在面对 “整个世 界”、宇宙人生的时候,都要去探寻那万物(多)之中,之上的“一”,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 法”(根本理解、根本领悟、根本体验)、“根本观点”,即达到“世界观” 的高度。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 这样可以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 但还不能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因为宗教也涉及“世界观”。那么,怎样把哲学和宗教加以区别呢?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 世界观 信仰化、非理性化的――宗教 同时,“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也能将哲学的一般人所具有的常理性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一 般来说,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一般人的世界观是常理性的东西。 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 世界观 感性的、零碎的――常识 2.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 “理论化、系统化”的实质在我看来是“理性化”。理性化的表现是以概念为基本要素的逻辑判 断、推理、论证。当然,哲学并不排斥超逻辑的直觉、体验、灵感等因素,但哲学的表达是理性 化、逻辑化的。〔在此存在着“知性”和“理性”的复杂关系、语言和默会的复杂关系,即言与默的 复杂关系。孔子的学生说在孔子那里,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老子也讨论“可道、可名的东西” 与“不可道、不可名的东西”,即超言绝象的东西间的关系。“辩证法”正是从这种“复杂关系”中产 生出来的。〕 就是说,哲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本体,世界观的探求是通过理性的、逻辑论证的方式进行的, 而不是通过信仰的,情感的等非理性,非逻辑的方式进行的。哲学以严密的理性和逻辑论 证成 全其对宇宙本体的看法, 这一思想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叫作本体论与逻辑学的统一, 也就是理性和 本体的统一,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这同宗教是很不相同的,宗教是相信、信仰那无 限、绝对的 存在。所谓理论化、系统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 系。哲学深奥难学主要是因为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东西,同时哲学亦平凡 ,因为世界观人人 都有。哲学既是深奥的,又是平凡的。 哲学作为世界观,它要探索整个世界的终极本质、本体,即“存在”、“一”这个“终极本体”(存 在、一)离我们平常人的日常感性生活很远、很间接,用恩格斯的话说,哲学是飘浮在空中的学 科。于是,人们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哲学知识是否可靠?因为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事 物,一般人并不怀疑其存有的可靠性,而对于哲学上说的那终极本体人们就会提出上述问题。追 寻终极实体的哲学家肯定认为, 关于终极本体的知识是可靠的, 问题是用什么方式保证哲学知识 的可靠性?怎样避免恩格所批评的以“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 知识可靠性的论证方式是将哲学知识和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即 用科学知识的可靠性来论证哲学 知识的可靠性。因为,一般来讲,人们并不怀疑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因而,关于对哲学 的理解就进到下一个方面。 (二)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意思是说, 哲学知识来源于科学知识, 哲学家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途径 来形成自己对宇宙终极本体的知识和观点的。就是说哲学作为普遍知识来源于作为特殊 的科学 知识。在此,“概括”是指从特殊到普遍(最高的一般),相当于抽象,就是把各门具 体科学知识 中共同性的东西抽绎出来;“总结”是指从部分到整体,相当于综合,就是将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加 以辩证综合,形成对世界的整体性图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荀子说:“知之所合谓之智”。(《荀 子?正名》)就是说把各种具体科学知识合起来就不是知识了,而是智、智慧了。智慧就属于哲 学范畴了。“概括和总结”体现的是认识从特殊向普遍的上升运动,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一观点包含两层意思: 1.哲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体系,具有与科学知识一样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由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就具有了科学知识的性质,成为 一 门科学知识体系。大家知道,科学知识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真理,即求真,既然哲学是一门 科学 知识体系,那么,它就以求真为最高目标。哲学的科学知识属性保证着哲学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实 性。就是说哲学这种抽象知识的可靠性来自具体科学知识的可靠性。(这是哲学借科学的威名来 增强自己的权威性,但是在 18 世纪的时候,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恰恰相反,那时科学须借重哲学 的威名来提高自身的地位。 连大科学家牛顿那时也要将自己的科学著作取名为 《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而不取名为《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哲学和科学地位的互换是在 19 世纪发生的。随 着科学的凯歌行进以及它在生产生活的中的应用, 人们看到了科学的优越性, 科学所拥有的确实 性和优越性渐渐成了哲学的楷模, 哲学家们纷纷将自己的哲学为科学, 就连强调哲学独立性的黑 格尔也将自己的哲学著作叫作《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哲学借重科学的威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有充分地体现, 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叫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将其历史观叫作科学的历 史观。 但我们亦须看到哲学的存在本身意味着科学具有不完善性, 将哲学等同于科学有取消哲学 的危险。)但哲学知识的可靠性最终又来自实践,因为科学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图示: 哲学(一般之“理”)科学哲学价值哲学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技术工艺教化规范生产力生产关系实践(个别之“事”)实践的真实性可靠性人们并不怀疑, 因而当我们将哲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时, 哲学也就获得 了它的最终可靠性。 哲学是玄远深奥的, 但它直接来源于科学, 最终来源于现实实践, 因而它又不是世界之外 的 遐想。哲学既是玄奥的,又是平凡的,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这叫“极高明而道中庸” (庸:平 凡、平常) 哲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体系,但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科学知识,因为: 2.哲学是最一般的知识体系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念和总结”,这种“概括和总结”属于最高的“概括和总结 ”,因 而其所形成的结果必定是最一般的知识。 就是说哲学是处于人类知识阶梯最高层次的知识。 哲学 知识所反映原是万事万物的最大共性,最后本质,它对一切具体科学知识具有统摄和解释功能。 因而学任何一种具体科学知识的人都须学习哲学。 哲学是最一般的知识体系,那末,这种最一般的知识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整个世界 最普遍本质的一般规律。因此: (三)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这是说,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来规定哲学 的研究对象合理地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 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研究局部世界的特殊规律, 这是哲学和科学相区 别 之处。但一般又存在于特殊之中,要通过特殊来体现,因而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有内在联系 。一 般和特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因而,哲学和科学也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中。 2.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为什么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首先,从逻辑上说, 哲 学所研究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只能存在于具体科学所研究的特殊规律之中,因而要发现一般 规律 就要研究特殊规律,要研究哲学就得研究、了解具体科学,否则哲学难以产生、存在和发展。其 次,从事实上说,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在不断追踪、概括、总结具体科学成果的 过程中发展、 深化和前进的。其三,哲学的材料、营养和灵感来源于具体科学。哲学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如结 构、功能、系统、机制等是从具体科学中移植和提升而来的。哲学如果 离开具体科学,就会丧 失其生命力,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当然,哲学也一直保持着对科 学的批判范导功能。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就是说,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必须以哲学世界观为基本理 论和基本研究态度,以哲学方法论为基本视角和思维方式。(实践必须以理论为基本研究态度和 方法,不是毫无目的的胡实践,人和动物得分劳动方式不同,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 多建筑师自惭形秽,但,有意识和无意识,人就是高明的。) 为什么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呢? 因为“大道理”是管“小道理”的。(不能违反大道,人道,常识)作为“大道理”的万物的一般 规律领导、统摄和规范着作为“小道理”的特殊规律。譬如生物活动规律相对于动物活动规律就是 “大道理”,因此,动物活动规律得遵循生物活动规律这个“大道理”。因而,研究动物的动物学家 就得理解生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理”,并受其理论指导。而生物活动规律相对于有机物活动规律 又成了“小道理”,它又得遵循有机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理”。循此向上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就 是“最大的道理”了,因别的“小道理”都得遵循这个“最大的道理”,因而研究动物 的动物学家就 得理解生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理”,并受其理论指导。而生物活动规律相对 于有机物活动规律 又成了“小道理”,它不得遵循有机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理”。循此向上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就 是“最大的道理”了,因别的“小道理”都得遵循这个“最大的道理”,因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要受哲 学指导。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指出:要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就必须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因为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是“大道理”,它指导、规范前者。当然 我们还可以再向上推:要研究“战争的规律”,就得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矛盾斗争规律”就是 哲学上“最大的道理”了。毛泽东后来写了哲学著作《矛盾论》,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这是合 乎认识的逻辑的。毛泽东深深懂得“大道理”管“小道理”,即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道理的。佛教里 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宋明理学将此道理表达为“理一分殊” 命题)。哲学研究的一般规律、万物终极本体,就是一轮圆月,具体科学研究的特殊规律就 是一 切水,圆月普现在一切水中。哲学指导着具体科学。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要吸收具体科学成果,这道理用孔子的话说叫“下学上达”;具 体 科学研究要以哲学为指导,叫“上学下达”。我们只有作到“下学上达”和“上学下达” 的上下通气 对流,才能出现宋儒朱熹所期待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动景象,哲学和具体科学才能同时健康 发展。因此,哲学家要谦虚一点,要眼睛向下“俯察地理”,具体科学研究者则要眼晴向上一点, 要“仰观天文”。只有这样,哲学和科学才能在相互对流、对话、促进中充满生机,蓬勃发展。有 学生曾问我的学术境界是什么,我说是“上下通气不咳嗽”。 哲学作为研究最一般规律的理论,具有玄远性的一面,那么,它怎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工作实践,学习思考活动挂上钩呢?我们说哲学主要是通过方法论把自己和我们的日常工作实践 勾通起来的。如果说哲学是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知识的途径,自下而上地把自己同科学和实践 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哲学就是通过方法论,自上而下地把自己和实践联系了起来。图示:哲学(一般之“理”) 实践(特殊之“事”) (四)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表现为一种理论, 当人用这种理论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时, 理论就转化成方法了。 因而,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是统一的。 1.什么是方法论? 先说什么是方法。 方法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角度、 途径、 程序和框架。 方法论就是关 于 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主要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物和问题须“怎么办”这个问题,世界观主要 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和“怎么办”是有区别的,从而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完全等同。 你知道了桌子“是什么”,但不会自然而然地知道“怎么”造桌子,二者之间有个转化过程问题。这 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世界观和方法 又有统一的一面。当我 们用世界观理论去观察和解决问题 时,它会转化、体现为方法论。用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话说,这叫“化理论为方法”。 2.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表现 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同一个哲学原理、理论,如果从理论的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认识成果,是世界观,如 果 从应用的动态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方法论。譬如,“运动是 物质的 根本属性”是一哲学原理。这一原理是人认识的成果,是理论,是世界观,而当我们运用这一原 理、理论时,它就成为“从运动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了。因而,我们既可以 将某一哲学原理看 作已取得的认识成果,又可以把它当作进一步认识事物的起点和视角。前者为世界观,后者为方 法论。 第二,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 人们总是根据世界观来确定自己的方法论。 譬如, 当你认识到事 物 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这一原理时,那么你在认识事物时就会采 取透 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当你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决定的这一原理时, 你在 认识事物时就会采用矛盾分析方法。如此等等。因此我们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 会有什么样 的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另一方面,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实际采用的方法论也能反映出 他的世界观。我们通常是根据一个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来判断这个人的内心世 界,即世界观的。 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思想决定行动,一个有思想的人,也是力量最大的人,做事的 方法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既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那么我们在学习理解每一个哲学概念、 原理和理论时都既 要 将其看作世界观,又要将其看作方法论,学会化理论为方法的本领。这样我们在哲学中就 既能 得到境界的提升,又能得到实用工具的掌握。有同学说,哲学是智慧之学,但我学了哲学似乎并 没有变得智慧起来。我们说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世界观转化成方法论,即 没有化理论 为方法。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问题上,我们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解 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从哲学思维方式上看,邓小平是把“是什么” 和“怎么样”统一起来,这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典范。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阐释了什么是哲学问题,其中第一点是从哲学的性质上说明什么是哲 学,第二点是从哲学思想的来源上说明什么是哲学,第三点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上说明什么 是 哲学,最后一点是从哲学的功能上说明什么是哲学。 上面我们讲到,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本质,也就是我们从“黑马”等世界 万 物中抽象出的那个“存在”(这里的“存在”不是和思维相对的存在,而是指对一切事物的总概括, 即万物所具有的最大共性和最终根据)现在我们接下来要问, 这个“存在”究竟是什么?对此问题哲 学家们有两种相反地回答,一种认为这个作为万物最大共性和最后根据的“存在”是物质,另一种 则认为“存在”是精神、思维。于是,“存在”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便成为哲学 中一个最大问题,最高问题或基本问题。(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本质,也就是我 们从 万物中抽象出的那个本质,那个“存在”即万物所具有的最大共性和最终根据,某一问题的 终一,极点,是什么,这个“存在”究竟是什么?对此问题哲学家们有两种相反地回答,一种认为 这个作为万物最大共性和最后根据的“存在”是物质,另一种则认为“存在”是精神、思维。于是, “存在”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便成为哲学中一个最大问题,最高问题或基本问 题。其实,我认为,最后的存在是精神,当然这个精神的获得经过三个过程,现象――本质――精神, 三步走过来的。这里的精神是经过现象,物质最后神化出来的,不是脱离了物质而迷信出来的,杜撰出来 的恶魔是研究出来的,大量的现实研究出来的,他来源于物质世界。但化为精神世界后,这个事物的根本, 可以生出万物。这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是力量最大的。精神丰富,可以塑造一个现实的世界。一个人 脑袋没有东西,就没法创造出或者塑造出一个形象的世界。认得贫穷首先是思想的贫穷,治愚先治脑袋, 要富先富脑袋。 我是一个经过对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多向,的研究;走向精神世界,单一;而后又由精神世界塑造 或者创造出一个现实的纷繁的世界的人,多彩。世界是意像的存在,这样的世界,在我手中,是我脑袋修 理出来的,可以指导预测的世界。我觉得,智慧或者哲学最后的归宿不是纷繁浮躁,五花八门的现象世界, 而是浮花浪蕊都落尽,沉淀一种精神永恒的存在,根本,单一。而人类的归宿是多种,想象,纷繁。哲学 的归宿是一,世界的归宿是多。 现在,哲学的归宿是物质,就是说,科学根基,是物质,事物分解的最小单位,看得见。不是看不见 的东西。是唯物的。 精神被看成是无物质原子的,是唯心的。其实这种理解,不是艺术的真谛,也不是马克思的愿 意。肉眼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肉眼看见的东西,未必就是存在。 不要理解成机械的死板的唯物主义。 以前,我们队马克思的唯物唯心理解的都是小儿科。我是唯心吗?不是吧?但最后必须用精神解释,思想 解释物质的存在。 怪不得,千百年来,唯心主义永远不倒,当人类越发展,越充分展示人的自由,越觉的精神胜于物质。 只有在生命底线的时候,才是只感觉到唯物的力量。一顿饭不吃就不行。没钱不幸福。今天,精神的力量 大了,有钱也未必幸福。关于唯物和唯心,我认为,我的感觉很深刻。人的最高境界如果到不了精神,归 结不了精神,就不是真正的人,是生存状态的动物。如果艺术到不了精神的境界,就不是艺术,就是粗俗 的生活翻版,或者研究学问的枯燥。艺术人是具有情感的道德人和技术人。)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或最根本问题。那么,这一基本问题是什么?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恩格斯首次提出来 的。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19 页)思维和存在两范畴也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主观 和客观。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词组有两个意思:“基本”指最高、根本;“问题”指疑问、疑惑。因而,哲学基本 问题也可以叫哲学中的最高疑问、根本疑惑。费尔巴哈说它是哲学中“最困难的问题”。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其根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这是由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如上所说,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包括“黑马”在内的宇宙万 物中抽象概括出的那个“存在”,即万物的最大共相或普遍本质。当人们把感性万物的本质抽象到 “存在”(共性、一)时,人们必然会提出这“存在”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问题。一般来说,当人 们面对感性事物,如“黑马”、“桌子”等时是不会提出它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问题(当然像贝克 莱那样的哲学家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因为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而从万物中一旦抽象出“存 在”,那人们就会提出它是物质还是精神这样的问题,因为“存在”作为“共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电看不见, 但能摸得见因而人不怀疑其客观性)人们是会产生它是精神 的还是物质的这样的问题 。譬如,老子说的“道”看不见,摸不着,因而人们一直在问它是物质 的还是精神的。“存在”也是这样的东西,因而,人们一直在问它是人的思维、心造出来的,还是 世界万物中所固有的。解放前有位著名哲学家张东荪就曾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由于从万物中 抽出来的那个最大“共相”(存在)不是事物,而是普遍者,因而会产生许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这样的普遍共同的形相究竟是外界自己存在的呢?还是仅在人心中, 而为心所造的呢?第二个问题 是:共同的形相与特殊的事物之关系究竟是如何?”(《张东荪文选》第 483 页)就是说,由“共相” 或 “存在”的出现会产生两个问题(当然不只是两个,还有有限和无限的关系,相对的和绝对 的 关系等等),前一个问题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后一个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和个 别的关 系问题(冯友兰先生曾说,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冯先生把这个问题看 作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重视的是前一个问题,即“共相”(“存在”)究竟是物质还 是精神问题,认为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对象是万物的最大“共相”或“共性”或普遍本质, 由此对象必然产生出此最大“共相”是物质还是精神, 是外部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还是由人的思维 或人心所造出来的这样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直接涉 及到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是什么这一重大 哲学问题,因而它就成了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或基本问题。 2.这是由人自身的存在及其特点决定的。 哲学是对世界的根本认识和理解。 人在认识和理解 世界的时候会把自己的特点和最关切的问题投射到对象身上去。人的存在特点是其存在 的双重 性或“一体双元性”,即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因此,人在理解世界时就或者将世界的本质看作 与肉体相一致的物质,或其将其看作与灵魂相一致的精神。人最关切的问题是生死善恶问题。生 是灵和肉的统一,死是灵和肉的分离,善是高尚的精神,恶是无尽的物欲,可见,人的生死善恶 问题都同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内在相关。因而,哲学要将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 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3.这是由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本质决定的。哲学的重要任务是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认识中的根本问题是主观如何正确反映客观的问题,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是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问 题,即人的头脑中的理想、目的、方案、计划这些主观的东西,怎样变为现实的问题。因此,主 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哲学家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实际上 就是要解决主观和客观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同时,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经常所碰到的言行关 系、名实关系、知行关系等实质上都可归结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对哲学中 其他问题的解决。凡是哲学都要回答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是什么的问题,而要回答此问 题就不 可避免地要解决世界的本体是物质还是精神,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问题。因而,精神和物质的关 系问题是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问题。对世界的本体论作何回答会决定怎样回答哲 学中的其他问 题。如若把世界的本体看作物质,那么自然就会把人的本质,运动的主体、认识的来源和内容等 都看作是物质的东西,若相反,就会将人的本质、运动的主体、认识的内 容和来源等都看作是 精神的。由此可见精神和物质关系在整个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四点,我们认为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所谓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就是思维和存在之间所包含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要有三 个方面,因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也就有三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这个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所谓第一性, 是指时间上的在先性,地位上的根源性,作用上的决定性。第二性则是指时间上的在后 性,地 位上的被派生性, 作用上的被决定性。 若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 那就是指思维在时间上是在先的、 地位上是根源性的,作用是上决定性的。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 答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义的标准。 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就是恩格斯说的,“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 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按恩格斯的说 法,思维在此主要指“表象和概念”,我看主要是“概念”。如我们上面说的“存在 ”(不是和思维相 对的存在, 而是作为万物共同的存在)就是一“概念”, 这个“概念”中是否反映了世界的实际呢?“运 动”也是个“概念”, 这“概念”能不能反映运动的实际呢?“ 飞矢不动”的说法就是人在“概念”(思维) 中能不能反映现实的怀疑。 康德的不可知论认为, “概念”(思维)只能用感性事物及其本质相同一, 不能和宇宙大全和“物自体”相同一。这个问题属于认识论问题。 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在承认思维能反映存在的前提下, 人们就会问思维怎样反映存 在问题。承认人的思维反映整个世界本质的哲学家一般都坚持辩证法,即通过辩证方法 认识世 界。因为只有运用辩证法才能把有限和无限,相对和绝对,部分和整体统一起来,把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统一起来。因为辩证法坚持对立中有统一,坚持在过程中,时间中解决 问题。相反, 不承认思维(概念)能认识整个世界本质者则不坚持辩证法, 认为有限不能飞跃到无限, 相对不能 飞跃到绝对。这个问题属于方法论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就包括以上本体论、 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是既有区 别 又有联系的。本体论决定认识论和方法论,如果认为万物的共相、本质是物质,那么在认 识论 上就会坚持反映论,在方法论上就应该坚持辩证法。如果认为万物的共相、本质是精神,那么在 认识论上就会坚持先验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服务于本体论。另一方面,本体论也依 赖于认识论 和方法论。如本体是什么是一个认识的结果,这认识结果要通过相应的方法来达到。因而,本体 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三、哲学形态及其历史演变 哲学家们对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万物中抽象概括出的“存在”(万物的最大共性、本质) 的看 法是不同的:有的把“存在”看作是物质,是人心之外固有的东西,相反,有的则将“ 存在”看作 精神的东西,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哲学形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基本哲学形 态。 (一)唯心主义哲学形态 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精神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心主义哲学。 但是, 心 唯 主义哲学家们对“精神”的理解又是不同的。有的把“精神”理解为“客观精神”,有的则把精神理解 为“主观精神”。把“精神”理解为“客观精神”的哲学叫“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史上,柏拉图的“理 念”、 朱熹的“理”、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都是对万物共相 和本体的不同称呼, 这些哲学家认为, 它们都是“客观精神”,因而他们的哲学都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把“精神”理解为“主观精神”的哲 学叫“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史上,王阳明和陆九渊的“心”、贝克莱的“感觉”、叔本华和尼采的“意 志”等都是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主观精神”,这些哲学家的哲学都叫“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客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客观精神”)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 (二)唯物主义哲学形态 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物质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物主义哲学。但唯物主 义哲学家对物质的理解并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可分为三种基本 形 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已经能够认识到多样性的万物是有其统一性基础和根源的, 并认为这一统 一性(共性)的东西是物质性的。如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具有其“始基”,就是认识到 了多样性背后的统一性,并认为“始基”是物质性的东西――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把物质理解为某种或某些物质具体形态。 例如泰勒斯认为万物的 “始基”是“水”,万物从水中生出,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始基是“火”。中国古代的五 行说认为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为什么要把万物的统一性本质视为具体的 物质形态呢?是由于古代哲学家的抽象思维水平低吗?似乎不是,因为他们能抽象出“始基”范畴, 这说明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已能达到多样性万物中最大共性和统一根源。 他们之所以要把物质等 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主要原因是为了说明物质的客观性、确实性和可靠性。因为像水、火这些 物质具体形态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因而,大家并不怀疑其客观性、确实性和可靠性。当然他 们这样作的时候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 这就是要用某一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其他万物都是由它所 产生的,这是困难的。具体物质形态是客观的、真实的,但解释力差,普遍性程度低;一般的“始 基”(共相)普遍性程度高,解释力强,但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即非具体性,使得其客观性、确实 性易受到怀疑。因此,怎样把万物本体的普遍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确实性统一起来始终是摆在 唯物主义哲学家面前的艰难任务。因为要从理论上来论证普遍性、抽象性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实 的,的确难度很大。因此,列宁之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不敢把物质看作是抽象的、普遍性的东 西,而看作具体的、特殊的东西。只有列宁把物质看作是共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东西(与普遍和 客观相对的范畴是个别和主观。哲学家常问:普遍的共性的何以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这说明 共性与个性,精神和物质的确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此问题我们在下一章将会讲到。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万物的本源看作是某种物质具体形态(个别性), 并没有科学根据, 是 只 一种猜测,但按恩格斯的看法那是一种天才的猜测。譬如,泰勒斯把万物本源看作是“水 ”就是 天才的猜测。水的基本构成元素是氢,氢在化学原素周期表中是第一个元素,所有其他元素都可 以由它合成。万物都是由元素构成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猜测性和朴 素性,这是 它的局限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或分子)等同于物,由于原子具有广 延 性、不可分性、运动性等特征,因而物质的特性也就是广延性、不可分性和运动性(有的哲学家 不承认原子自己会运动)。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样就坚持了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具有广 延性,因而凡不是具有广延性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如上帝就是不真实不存在的;物质自己会运 动,因而不需要上帝推动,这也否定了宗教神学。把物质(最真实的东西看作具有广延性和不可 分性的(或不可入性)的原子,对科学和民主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既然物质是具有广延性,即具有 长、宽、高,那么,这就告诉科学家,要了解宇宙中最真实的东西就要研究长、宽、高,这样就 推动了几何学,数学的发展;既然物质、原子具有不可入性,这原子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就是 独立的个人。原子具有不可入性,因而个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1)机械性。 它企图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 统 一性,用力学规律解包括生理、心理在内的各种现象。(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 观点看问题。(3)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即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把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世界万物中抽象出来最大共性的本质视为物质,即 认 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这同以往的唯物主义是一样的。但以往的唯物主义都把物 质看 作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辩证唯物主义则与此不同,它认为物质是共性的、一般性的东西,而这个 共性、一般性的物质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也就是说“物质=共性+客观”。这是列宁物质观中的 思想。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存在是物 质性的东西。这 里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物质的重要思想。 如果说, 以往的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具体形态的话, 那么,马克思也有类似的思想,即他把物质主要看作“社会存在”,看作“社会物质”。这样有其好 处,就是能够使一般的物质具体化,时代化。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 历史唯物主义。 (三)辩证法的基本形态 哲学要讨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等是离不开辩证法的。辩证法是哲学家探讨和认识问题的重要方法论,同时也是世界观。辩证法 在其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三个基本历史形态: 第一阶段是古代朴素辩证法, 包括古希腊和中国鸦片 战争以前的辩证法思想。代表性的人物和著作是赫拉克利特、老子、《周易》。第二 阶段是以 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人物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 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对一般的哲学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后, 我们再来了解我们将着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 克思主义哲学既继承和吸收了它之前的哲学和优秀成果, 同时又区别于以往同时代的哲学, 它的 产生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变革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是 19 世纪 40 年代的欧洲。 为什么能在这样一个时空中产生马克思主 义哲学呢? 这主要不是因为在此特殊时空,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出生了,而是说在此特殊 时中 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前面我们讲到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而具体科学 知识又来源于实践,因而哲学最终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也来自 实践。在 19 世纪 40 年代的欧洲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实践基础。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是 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实践包括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就实践中的人和自然关系看,18 世纪后半期发 生了产业革命,出现了机器大生产。机器属于工具,同时是物质性的东西。大机器的出现使劳动 生产率成几十倍上百倍地增长,同时决定着社会分工、社会结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性质。 这使马克思看到经济因素, 物质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 使马克思有可能概括出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等唯物史观基本 原理。因而机 器大生产是马克思哲学(唯物史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有了机器大生产就必然会有工厂。在工厂中有两种人即工人和资本家,也就是资产阶级 和 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即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于是产生了无产阶级 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19 世纪 30―40 年代在西欧先后爆发了三次大的工人运动和起义。这是 实践中人与人的关系的特点。无产阶级要能够取得阶级斗争的胜利,就要有理论指导,马克思主 义哲学就是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 资本家剥削工人, 从历史角度看虽有发展生产力(效率) 的作用,但那是不公平、不正义的。马克思反对剥削和私有制,就是要实现 社会正义、社会和 谐、实现个人自由。我们应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这些人类永恒的价值。唯物史观生产方式理论社会正义理论 联系实际机器生产劳资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和概括 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基础上产生的。 世纪上半 叶 19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自然科学成就主要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的发 现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 三大发现对哲学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本性, 从而为 唯物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条件。例如,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物质和能量既不能产生也 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辩证联系。进化论说明 人不是上帝创造的,事物是进化发展的。这其中明显地蕴含着唯物辩证法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以往哲学成果, 特别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哲学积极成果基础上产生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直接 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讲的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发展。马克思批判了其唯 心论,即否定了运动发展的主体绝对精神,继承了其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是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了其形而上学,即否弃了对物质静止、孤立、片面的看法,继承了唯物主 义。马克思拿过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将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从一事物同别的事物相区别的意义上讲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相对于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言的。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 身独 有的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既批评了旧唯物主义,又批评了唯心主义。他批 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方面理解事物,即只坚持客观主义原则,放弃主体性原则;批评 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能动的方面”,即只坚持主体性原则,放弃客观性原则。马克思的想 法是, 必须把旧唯物主义坚持的客观性原则和唯心主义坚持的主体性原则辩证地统一起来。 而客 观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统一起来,或者说在实践中既包含着主体性原 则,又包含着客观性原则。为实践的受动性、合规律性就是实践中的客观性原则,实践中的触动 性,合目的性就是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前者和“真 ”相通,后者和“善”相通。真与善结合起来 就是马克思说的实践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因此,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 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主要的特征。 主体性原则(能动性、合目的性、价值、善):区别于旧唯物主义 实践 客观性原则(受动性、合规律性、知识、真):区别于唯心主义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基本特点,体现在它的研究对象、内容、首要观点和社会作 用 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研究对象上的体现, 是把整个世界的普通本质和一般 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将哲学的研究对象作这样的确定,我认为起码有两个好处或意义,一 是符合哲学的本性,二是正确地处理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本性是“追本溯源”、“穷究会通”,也就是说它是以探寻宇宙人生的终极根据、本体为 使命的。因此,哲学不能将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感性的经验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而必须把最普遍的东西、最终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样才符合哲学的本性。罗素说: “哲学的起始是一些人提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罗素,《西方的智慧》,第 6 页)把宇宙人生的 最普遍本质的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哲学本性的内在要求。哲学是“爱智慧”。“智慧”就是人 对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即多中的一的承认、掌握和运用;“爱”也指向那作为“无限者”的“一”。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哲学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必须处理的问题。 在近代各门自然科学未从哲 学中分化出来之前,哲学和科学的区别是不清晰的。那时哲学也研究今天具体科学的研究 的问 题。数学也是哲学、如牛顿写的数学书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 17―18 世纪的欧洲,甚 至连修鞋的、理发的也纷纷打出“修鞋的哲学”、“理发的哲学招牌。直到 19 世纪 初,英国人仍 将一些经验科学称为哲学。(参见刘放桐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第 296 页) 哲学曾经是包罗万象的东西。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各门自然科学纷纷从哲学中独立出去,这时哲 学的研究对象发生这一次危机, 就是哲学似乎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 法国社会科学家孔德比喻说, 此时的哲学好像莎士比士戏剧中的李尔王,他的女儿纷纷离开了他,他成了孤独的国王。当我们 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时,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就得到正确处理了。 规 律分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哲学研究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特殊规律。这样就将哲学中具体 科学区别开来了。同时也把哲学和具体科学联系起来了。因为一般规律存在于特殊规律中,所以 哲学研究又要吸收具体科学的成果。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普遍规律规范着 特殊规律。 所以, 具体科学研究又要以哲学为指导。 哲学世界观的内容是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 因而对具体科学有指导意义。 有一种看法认为, 把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看作哲学的研究对象, 实际上是把哲学等同于一般意 义上的科学。具体科学是小科学,哲学是大科学,这样哲学和科学没有性质区别,只有层 次的 区别。我们认为哲学和科学不仅有层次的、程度的区别,还有性质的区别。当我们把世界最普遍 本质的理论已经成为“世界观”了。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所谓“根本看法”就是对世界 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时,那么,关于世界最普遍要质的看法。在人的“世界 观”中存在着一个最深刻最集中的矛盾,这矛盾就是思维和存在的矛盾,精神和物质的矛盾。因 为“世界观是人在“观”(观察、理解、解释、领悟)世界,所以,在“世界观”中总是存在着人和世 界的“关系”问题,即存在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关系”必然体现于“世界观”中,体现在“世 界的最普遍本质 ”中。人在研究一般的客观物体时可以把研究者人的作用忽略不讲。 但在研究微 观客体时就必须把研究者人的作用考虑进去。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说,“在自然科学中,研究的 主题已 不再是自然本身,而是受人质疑的自然??这里,人再一次遇到他自己。”(〔德〕海森 堡:《现代物理学的自然观》),与此相似人在研究深奥的万物本质时也会遇到人自己,也必 须 把自己考虑进去。这就是“世界观”中具有的深刻矛盾,即人和世界的矛盾,思维和存在的矛盾。 正因为思维和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世界观”中的存在,哲学和科学有了性质上的区别。因此 把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降低或取消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内容上的体现,是实现了“两个高度统一”,即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前一个统一的结果是产生了 辩证唯物主义,后一个统一的结果是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就是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区别了开来, 历史唯 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所有的哲学区分了开来。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古代哲学中曾经是结合一起的。例如,赫拉克利特为,世界的本质是 “火”(物质),火是按一定的规则不断燃烧的(运动)。到了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分离了,到马 克思这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统一起来了。 这体现了哲学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 合规律的过程。 唯物主义讲“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辩证法讲“发展原则”(包含矛盾原则、过程原则 等)。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就是要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和“发展原则”统一起来。讲“世界物质 统一性原则”(唯物论)就是要把包括人、精神在内的世界万物的本质还原为最低级的“物质”;讲 “发展原则”(辨证法), 就是要指明物质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其最高级的目标指向是人及其“精 神”。因此,如果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与“发展原则”的统一的 话,那么,这统一的实际上是“物质”和“精神”在对立中的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对 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正确解释。 再往深处讲 , 是对人的问题的一种哲学解决, 因为人正是“精神” 和“物质”、超验和经验的对立统一体。可见,哲学的奥秘在于人。唯物主义即“世界物质统一性 原则”指向“事实”,辩证法即“发展原则”指向“价值”。因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亦是“事实” 和“价值”的统一。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原理和整个理论体系之 中,因而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原理,把握它的整个理论体系时,都要 既 唯物又辩证地对其加以理解。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果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哲学史上还曾经有过的话, 那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 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从来没有过。马克思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 观统 一起来,创立了唯物史观,这在哲学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是马克思的独创。恩格斯说发现唯 物史观是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最大成就之一(另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 由于社会历史是由人所创造和参与的,而人的活动是受人的思想、目的、动机、激情这些意 识性的东西支配的,因而以往的哲学家都不敢肯定社会历史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而 认为 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人的思想、观念,就是说他们对社会历史的看法都是唯心主义的。连旧唯物主 者都是这样,唯心主义就自不待言了。马克思独具慧眼,他认为,社会历史虽然是 人们创造的, 人参与其中的,人是历史的剧作者,但是,社会一旦被人创造出来后,它就成为人身外的,独立 于人的一种同物质自然一样的客观性结构,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是一个 “自然历史过程”。因 而人不仅需面对“自在自然”这一物质世界,还要面对“人化自然” (社会历史)这一物质世界。把 社会历史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是唯物史观所坚持的客观性原则, 另一方面,社会历史及其结构又 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实现自己本质的客观的必然形式。马克思说,“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 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321 页)这是唯物史观所坚持的主体性原则。这样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问题上就把客观性原则和主体 性原则辩证统一起来了。这种统一是在实践的基 础 上实现的。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自 然社会化、历史化、人化了,自然成为社会性历史性的自然,另一方面,社会也不断地进入到自 然中去,社会历史也自然化了。这样被旧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割裂开来的“自然”和“历史”在实 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即自然成为历史的自然,历史成为自然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把“自然” 和“历史”统一起来了,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天人统一起来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哲学的基础、出发点、核心、归宿和社会作用上,是 实践性及建立在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的无产阶级哲学。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标志马克思哲学基本特征的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是认识,“改造世界”是实践。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 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还认为,辩证法的实质是“批判的、革命的”,“批判的,革命的”就是实 践。这些都体现出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实 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的地位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这样的实践作为 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 的和归 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 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 世界和实现自我。(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 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 从实践观点 看, 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 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辩证法、 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以往我们只承认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为实践观点也是马克 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是在实践中人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在世界”的“属人世界”( “ 感性世 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从而使“世界”呈现出二重化。“属人世界 ”是“自在世界”本身的 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就是说实践使世界发生分化。“属人世界 ”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 界。”(《马恩全集》第 42 卷,第 24 页)实践还使“属人世界 ”不断发展。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 义。 实践对辩证法的意义。 实践和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为实践辩证法。 辩证法的根据既不存 在于旧唯物主义所执着的“纯粹感性”,也不存在于唯心主义所执着的“纯粹理理”,而在 于人的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物质、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辩证法现 实基础和 原型。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人类社会历史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是在劳动中发展 的。劳动作为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总之,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来说都是它们的首要的和基本 的观点,从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这一命题的意义是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之特征,这四个特 征是有机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上面我们讲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 最显 著的特征,这里我们需指出,在实践的基础上必然会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 级性特征。因为实践就是对现存世界进行改造、批判、否定,而这就是“革命性”;实践出真知, 实践可以修改、 完善认识, 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 这保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有主体的, 这个主体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阶级性。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科学性、阶级性都是从实践性中引申出来的。这也 说明这四个特征是有机统一的。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表现在: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这是说没 有科学性理论的指导,革命性活动是难以成功的;而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就是 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必然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 它的目的也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完善 化。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实质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真和善的统一。科 学就是追求真 理,求真,革命就是把不合人性的世界,即不好、不善的世界转变成符合人性的,好的、善的世 界,就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即趋“善”。 革命性――价值――趋善(仁:实践理性) 实践性 科学性――真理――求真(知:理论理性) 真理和价值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这两大原则辩证统一起来。 真使人可信,善使人可爱。一种哲学既能可信,又能可爱,这是哲学的最高境界了。王国 维曾 感叹,哲学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图把可信和可爱统一起来。中国 传统儒学的宗师孔子所追求的目标是“仁且知”,这和马克思的哲学心灵有感应相通处。列宁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评价和体认有深刻之处。他曾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人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 力,就在于它把真和善统一起来了。他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 之所以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 和革命性结合起来, 并且不是偶然地结合起来(即不仅因为学 说的创始人本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 的品质),而是指二者内在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选集》第 1 卷,第 81 页)哲学在追求真和善的统一,实质上是人在追求真 和善的统一。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统一的。 我们应善于体认和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中的人生观意蕴, 用正 确的理论武装人,实现“化理论为德性” 。 以上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内容、基本观点和社会使用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这三个方面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意义所在。 正是 这三个方面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别的一切哲学有了显著的不同。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一是培养精神境界, “化理论为德性”, 二是训练理论思维能力, 即“化理论为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成物” 和“成己”。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就是“就事论理”和“就理论事” 相结合的方法,单纯的“就事论事”和“就理论理”的方法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上面我们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其中一个含义是说,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即实践。循此道理,我们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 的也 是为了实践,即为了改造世界。因为实践就是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包括两个方面,即改造我们周围的客观世界和改造我们自己的主观世界。因而,说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实践、改造世界,就包含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两方 面。这两个方面是有内在联系的,改造客观世界必然要求改造主观世界,主观世界改造好了才能 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要按照改造客观世界的要求改造主观世界,同时也要按照改 造主观世界 的要求去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又包括两个方面, 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 无论是 培养精神境界还是训练思维能力都要通过对世界观理论的学习、理解、转化、内化而达到。区别 在于,培养精神境界主要是要“化理论(指世界观理论,即哲学)为德性”,训练思维 方法主要是 要“化理论”(指世界观理论,即哲学)为方法”。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改造自然, 以实现人所追求的“幸福”价值(此处的 “ 幸福” 是指人的感性物质需要得到充量满足的状态, 主要不是指精神意义上的幸福。 康德所理解的幸福 就是感性幸福), 二是改造社会, 以实现人所追求的“正义”价值。 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了实现“幸福” 和“正义”两种价值。 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较高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改造客观世界, 即有助于 “幸福”和“正义”价值的实现;同样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即“幸福”和“正义”的实现也可以保证精 神境界(美)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精神境界――化理论为德性 改造主观世界 训练思维能力――化理论为方法 改造社会――实现“正义”价值 改造世界观 改造自然――实现“幸福”价值学习目的改造世界(实践)冯友兰先生曾用两部西方哲学名著的书名来喻说学习哲学的目的。黑格尔有部哲学著作叫 《逻辑学》,斯宾诺莎有一部哲学著作叫《伦理学》。冯友兰先生说:“这两部古典的哲学 著作 的名称可以说明哲学的两方面的作用。 黑格尔重视理论思维, 所以他的重要著作称为? 逻 辑学?, 斯宾诺莎注重精神境界,所以把他的著作称为?伦理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 1 册, 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27 页)冯先生亦将哲学的作用和目的看作培养精神 境界和提高理论思 第 维能力。培养精神境界,可以实现人的超越的精神价值,收到以哲学代宗教之效果。训练思维能 力,则使人能有较好的作事、工作、实践,以收到功利的效果。因此 ,学习哲学可以实现人的 功利和精神、经验和超验双重目的。 无论是培养精神境界,还是训练理论思维能力都需要通过学习、理解世界观理论来达到。掌 握世界观理论是“化理论为德性”和“化理论为方法”的前提。这个世界观理论就是马克思 主义世 界观。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目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 人生观理 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理论的学习、 理解和领会能否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呢?回答是肯 定 的。 世界观是哲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本体的理解和领悟, 人一旦对人生宇宙的终极本体有所 觉解、 领悟并能长时间地去体验之(觉而时习之),就能同宇宙的本体有所通契、契合、感通。人的精神 就会得到提升。譬如人能体会到宇宙万物是一大化流行,即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物质是运动的, 中国哲学讲的“天道流行”,“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体悟到宇宙万物 “创生不已之真几”,人就 会从中领悟到一种精神,就会把人自己的活动自觉地加入到宇宙大化之中去,即与天地参,同时 会有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健”德。如果能领会到在宇宙之大化流行中,包括人在内 的万物只不过是这个大化流行中气之聚散, 那么就有可能超越生死之痛苦, 获得一种生命的洒落。 如果人能领会到天道不可违,即物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就会有一种在世界面前的“谦虚” 态度和一种“敬畏”之感,就会获得一种厚德载物的“顺”德。如果能领悟到宇宙主体的“无”性,就 会有一种超脱一切有执的洒落,如孔子的“吾与点也”之情,道家的真人境界;如果能理解到宇宙 本体的“有”性, 则会有一种事事“认真”的执着精神。 总之, 哲学世界观是对宇宙万物本体的理解、 觉解、领悟,这种精神活动是以扩充和提升精神自身为目的的活动,它对精神境 界的提升作用 是不言而喻的。 世界观理论的学习、 理解和领悟能够训练人的思维能力。 人在探索宇宙万物本体时总是通过 不同的方法、程序进行的,世界观理论中自然会包含这些方法和程序,对这些方法和程序 的不 断认识和运用,就会训练和提高人的理论思维能力。譬如,宇宙本体是一“共相”、“ 一般”、“共 相”、“一般”总是和“殊相”、“个别”相连的;宇宙本体是“绝对”,而 “ 绝对”总是和“相对”相连的; 宇宙本体是“物质”,而“物质”总是和“精神”相连的,这样在理解宇宙本体即世界观理论时,就会 在思维中建构起“共相和殊相关系”,“一般和个别关系”、“绝对和相对关系”、“无限和有限关系”、 “精神和物质关系”、 “本体和现象关系”等思维框架和形式。 能自觉运用这些框架和形式思考问题, 就意味着思维能力的提高。本体思维或世界观理论既有其内容,又有其形式,注重理解其形式方 面就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黑格尔将其哲学理论称为“逻辑学”, 就是强调其理论的“形式”层面, 即思维方式层面, 这是有利于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 所以有人将黑格尔哲学称为人的“智力体操”。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既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呢?这就涉 及到学习方法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是很多的,以逻辑分析方法、演绎推导方法、归纳总结方法、问 题切入方法、因果推求方法、史论结合方法等,但一条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 法。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书本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包括概念、命题、原理、 观点等自觉地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客观实际和思想实际问题,同时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中 深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如果我们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叫作“理”,把实际叫作“事”的话,那么,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就 事论理”和“就理论事”。 “就事论理”就是从我们所要认识和处理的“事”中发现哲学之“理”, 看看这 “事”中存在和体现着什么样的哲学之理。譬如,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有的人“利令智昏”的“事”, 我们就应发现这“事”中的哲学之“理”,这“理”就是哲学认识论中的“利益”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就理论事”就是用哲学理论去自觉地分析我们思想和工作中发生的“事”或将要发生的“事”。把 “就事论理”和 “就理论事”结合起来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就要反对两种片面性方法,一是经验论方法,一是唯理论方法。经 验论是“就事论事”,把“事”提高不到“理”的高度,认识往往失之于肤浅;唯理论是“就理论理”, 注重理论自身范围内的逻辑指导, 而不顾实际如何。 唯理论容易滑向教条主义, 本本主义。 譬如,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我们在自己 的实践中就不敢搞商品 经济了。这就是“就理论理”的本本主义,而不是“就事论理”(实践决定认识)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 风。一方面我们应当以实际中发生的新的“事”来修正和发展“理”,使理论之树常青,另一方面, 我们应当用正确的“理”来引导、指导、规范实际中的“事”。因为实际中的“事”,也并非“事事”正 确、合理,因而也应用“理”来批判,评判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反思功能。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上一章我们说哲学作为世界观, 是研究和探讨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万物中抽象的作为万物本 质的最大共性――“存在”。由于这一万物的最大共性存在已经不是像“黑马”那样的感性事物,而 是非感性的东西,即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于是,就出现了哲学中的一个最大困难的问题,即这 作为最大共性的存在是客观的、物质的,还是主观的。是人心所造的,还是万物中客观固有的? 唯物主义者对此的回答是,它是客观的、物质的,万物自身固有的。就是说作为万物共性的东西 是物质的,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万物的共性是物质的是对共性和个性关系,精神和物质关系 的一种唯物主义回答;万物的共性是物质的,也就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万物的共性,本质是物质的”,即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本 章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本来还应讲“意识论” ,但我们 放在下一章讲, 三观和意识论讲完就能得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物质观主要是从物质和 精神, 一般和个别的基本关系上来说话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运动观则是要说明物质自己是能动 的,因而不需要上帝从外面推动它,反对宗教神学以证明世界的物质性。时空观是要说明物质体 现为有时空特征的感性实物,感性实物是客观的,因而物质是客观的,同时时空是无限的,因而 上帝无藏身之处,说明物质是自本自根的,因而是客观的。可见,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三观 都是围绕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的。 第一节 物质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 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 理 解物 质的,这是接着要搞清的问题。本节主要是要理解和掌握恩格斯和列宁给物质范畴所作的界定。 为此我们先简要地回顾一下哲学物质观的发展过程。 一、物质观的发展 以上所说,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 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对于 物质 的理解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按照英国哲学家罗素的看法, 哲学是从人们认识到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开始的。 这个看法是正 确的。譬如,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是泰勒斯。他之所以有资格成为第一个哲学家就是因为他提 出了“始基”这一概念。“始基”就是多样的万物中的普遍性的,即共性的、统一性的东西。这说明 泰勒斯能把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区别开来了。《周易》何以能称为中国的第 一部带有哲学 性质的著作呢?因为 《周易》 的作者能从多样的万物中抽象出两种符号: “一” 和“一一”。 这里“一” 的(阳爻)就代表万物的共性,即普遍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把万物(个别)的共性即“始基”认定为物质, 这个能产生万物(个 别) 的 “始基”就是宇宙的本源、本质,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从“始基 ”中流出, 万物又流回到“始基”,万物的这个活动轨迹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客观的。“始基”的这 种客观性成为物质性规定同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命运”内在相关。 “命运”是不 可违背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哲学来源、脱胎于神话,因而继承了“命运”的这种不可违逆 性内含,抛弃了“命运”的神秘性和不可理解性。物质就是“始基”(即个别中统一性的东西),“始 基”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在问到“始基”是什么的时候,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大多数都将其看作是具体的感 性 的物质形态,即个别的感性实物。如泰勒斯说“始基”是“水”,赫拉克利特说“始基” 是“火”。中 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则将“五行”(金、木、水、火、土)视为万物的本质,或把气看作物质。“水”、 “火”、“气”等都是感性个别的东西,不是共性,一般的东西。 那么, 物质究竟是一般的东西?还是个别的东西?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内心 的一个根本性困惑。因为,从寻找万物的“统一性”这一使命来讲,必须把物质看作一般 的,共 性的东西,而从物质的客观性来讲,则宜将物质看作个别的东西。因为个别的东西是看得见,摸 得着的,人一般不怀疑它的客观性,而共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声无息,怎 么来说明它的 客观性呢?不好办。但,客观性、确定性毕竟对于物质概念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属性,因而,古代 朴素唯物主义更多地把物质看作是个别的东西。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两点上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一是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是仍然主要把物质看作具体、个别的物质形态。区别在于,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具有自 然科 学根据,即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猜测性局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 为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原子具有广延性,不可 入性,物质 也有这些特性。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人有一个持久的愿望,就是寻找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材料, 即所谓“宇宙之砖”。因此,当近代科学物质是元素构成的,元素是分子 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 子构成的,哲学家们欣赏若狂,他们认为“宇宙之砖”找到了,这就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原子。 原子是万物最后的真实。因此,物质就是原子。原子是个别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但是, 我们不能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从个别的经验的层面理解物质, 而不从一般的 层面上理解物质。 事实上他们也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明物质。 如斯宾诺莎的“实体”说, 洛克的“实 在本质”说都将“物质”看作是不同于属性的个别事物的一般的东西。不过洛克等人将一般性的物 质只看作是一种“假设”,一种不可认识的东西。这也说明把物质看作个别的东西是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在这一点上它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致的。 因此,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所有唯物主义既从一般的层面理解物质, 也从个别的层面理解物质,但主导的倾向性的思想是从个别的、经验的层面上理解物质。强调前 一方面的意义是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强调后一方面的意义则是要说明物质的客观性、 确定性、 真实性、可知性。 由于以往的唯物主义注重从个别层面来理解物质, 把握宇宙万物的终极真实, 因而在价值 观 上,以往的唯物主义较注重感性个体及其感性需要的满足,即强调个人的“幸福”价值的重要性, 把道德、艺术、文化都建立在人的感性感受性基础上,如法国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 即如此。在 认识论上强调感性认识、经验、实证的重要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范畴作为全部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性范畴, 是任何形态的唯物主义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重 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必须对物质范畴作出自己的理解。马克思主义 哲学 既对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有所继承, 同时又根据新的实践和科学发展, 对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有 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解和界定物质范畴上的新意或理论创新主要体现 在两点:一是 侧重于从共性、一般意义上理解和规定物质范畴,二是注重于从实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