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彩一位为什么取一个整数的mfc 整数转十六进制制要分别用最后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8单元)_甜梦文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8单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 第 1 课 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 1 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十万” 、 “百万” 、 “千万” 、 “亿”及“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亿级以内的数。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数位,正确读数。 教学重点: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三年的数学,每天都和数打交道,那么这些数你会读吗?(出示课本 第 2 页内容)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 1 1、自学课本第 2 页内容,分组交流,知道了什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 2、引导学生自学例 1。 (1)说说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学生答,教师板书) (2)我们知道,一个一个地数,10 个一是多少?10 个十是多少???10 个一千万是多少? (边说边板书) (3)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 (4)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比万大的数。 3、提问:我们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4、教师说明: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学生答,教 师板书) 5、启发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知道了什么?强化从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中 间依次是十万、百万、千万。 6、 (1)提问:十万位上的“8”表示什么? (2)同桌活动:任意放一个数字在数位表中,让同桌说出表示什么。 7、 (1)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很多的数位名称,对数位又是如何分级的呢?在刚才的自 学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使学生明确,从右边起第几个数位为一级,各是什么数级?指名板书相应数级。 (3) 小结:通过分级,我们可以解决数位多,一位一位地读不方便的问题。 8、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学生讨论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 9、反馈练习:课本第 4 页“做一做” (三)教学例 2 1、下面的数该怎样读呢? 板书: 01 00300 2、引导学生自由试读,说一说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3、教师板书正确读法。 4、组织学生讨论: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按什么顺序来读?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什么位置的“0”不读?什么位置的读,读几个? 5、反馈练习:课本第 5 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练习一 第 1―4 题 四、全课总结(略) 板书设计: 数位顺序表: 数级 亿级 亿 数位 ?? 位 万级 千 百 十 万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千 百 十 计数单位 ?? 亿 万 万 万 万 千 百 十 个 位 位 位 位 个级 千 百 十 个 亿以内数的认识多位数读法法则:从高往低读下去,读完一级添级名, 中间有零读一个,末尾有零不读它。 教学反思:2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教科书第 5 页的内容,练习一第 2 题。 )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 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末尾有 0 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回答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0 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读出下面各数 305 79 想一想,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 二、探究新知 1、万级的数的读法。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大家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研究就能掌握这个本领了。 (板书课题) 请看: (1) 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 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
让学生试读。 比较
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
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提问: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 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 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 “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 0 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 6407000。 ②引导观察 6407000 与
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 0 的数的读法。3 ①板书 。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 0 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 (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 三、巩固拓展 教材第 5 页的“做一做” 。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 同桌互读。 总结读数方法。 2、做练习一第 2 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想一想,遇到这几种情况的数该怎么读? (1) 整万(2) 数的读法 (3) 整万(4) 数中万(5) 级中间、末尾有 0 的数的读法。 (6) 万(7) 级和个级联合数的读法。 学生思考,交流总结读书方法。 板书设计: 数位顺序表: 数级 亿级 亿 数位 ?? 位 万级 千 百 十 万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千 百 十 计数单位 ?? 亿 万 万 万 万 千 百 十 个 位 位 位 位 个级 千 百 十 个 亿以内数的读法多位数读法法则:从高往低读下去,读完一级添级名, 中间有零读一个,末尾有零不读它。 教学反思:4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读法练习(教科书练习一第 3―5 题。 ) 教学目标: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亿以数的组成,各个数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 比较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重点:练习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练习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面各数(出示小黑板) 0
从右往左说出
中各个数字的数信,然后用数位顺序表进行订正。 问: (1)不有比千万位大的数位吗?是什么位?并告诉学生除了亿位还有比亿位更大的数位, 以后将学习到。 (2)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怎样分级?哪几位是个级?哪几位是万级? 该怎样 读?先读哪一级?读万级时怎样读的?在这个数中, 什么位置上的 “0 ” 应该读?读几个 “0” ? 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 2、让学生说出
是由几个千万、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 3、说出
中的两个 5 各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一第 3 题。 分小组交流不同的读书方法,探索比较方便的读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读书方法。 2、做练习一第 4 题。 先让学生读出题目中的各数,并说出各是由几个千万、几个百万、几个十万? ? ? ? ? ?组成的。 做练习一第 5 题。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补充练习 师说明:改革 20 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读出下面各题中的数: (1)1993 年,我国天然石油开采 8130000 吨,1997 年增加到
吨。 (2)1994 年, 我国煤炭开采
吨,到 1996 年,煤炭开采
吨。 (3)1993 年,我国市内电 脑交换机有
门。 (4)1994 年,我国生产照像机
架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 练习教学反思:5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写法(教材第 6、7 页的内容。 )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 的数。加深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掌握什么时候写 0,写几个 0。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在数位顺序表中,左起第 5 位是什么位?第 9 位是什么位? (2)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个级包括哪几位数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位表) 2.读数练习:读出各数,并说一说读法。 (1)7、345、50700 (读数与写数有密切联系,通过此练习,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为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作铺 垫) 3.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写法规则是什么? (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是几,就在那一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 写 0) 二、探究新知 导入:万以内的数同学都会写了,那么用这个写数方法是否能写出更大的数呢?这节课,我 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师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创设情境 出示例 3 主题图 师:我们学校是绿色环保学校,我们少先队员虽然年龄小,但我们热爱环保,关注我们的生 存环境,愿意为它作出贡献。据统计,仅 2000 年就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 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活动。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六千八百五十万 三千零八十万 学习写数 (1)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两个数。 (2)看计数器上拨出的数是几位数。 学生尝试写数,集体交流写法。 小结:在写这些大数时,我们要借助数位顺序表,在数位顺序表上画出分级线,看到这条分 级线就好象看到了一个“万”字,有益于我们正确写数。 写数步骤: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 0 占 位。 自主写数 (1)出示数位顺序表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6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二千零五万七千九百: (2)先读数后写数。 (3)思考写数过程,交流、讨论、检验。 (4)提出存在的问题,学生或教师讲解。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 9 页第 6 题。 请学生借助计数器完成。 教材第 7 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亿以内数的写法。想一想:含有两级的数怎样写,什么时候写 0?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 7、8 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六千八百五十万
三千零八十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672 3113 教学反思:7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的练习(教材第 10―12 页。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末尾含有 0 的 数的读、写法。 教学过程: 基础练习 1、对照顺序表,回答。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9 0 0 0 0 9 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 1 0 5 0 0 0 0 1 表示什么?5 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 2 3 0 0 0 0 0 0 2 表示什么?3 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 2 3 4 0 0 5 0 “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5”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 1 0 2 0 0 8 0 0 这个数读作( )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 二十三万五千 一百零四万零二十 要求: (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 。 (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 (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 3、练习一中的第 12 题。 要求: (1)先读一读:
(2)写一写: (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连接?说出你的策略。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直接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五十万三千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渡到直接写数。 明确有几级――分级画线――填上数字 (2)一千零二十五万零六百 步骤同上。 (3)写一写: 一千零八万 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 二百万零六十三 2、练习一中的第 14 题: 要求: (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 (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 (3)请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己写数的方法、步骤。 3、练习一中的第 9 题。 要求: (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8 (2)引导练习。 (3)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中的第 10、11、13、15 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 练习教学反思:第六课时教学内容:亿以内数大小比较(教材第 13 页的内容及第 16 页的第 1、2 题。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在里填上“&” “&” “=” 564 687678 指名说一说各是怎样比较的,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方法。 2、导入:刚才,我们对于完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 法对亿以内的数适用不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出以下几个省的位置: 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四川、新疆 教师简要介绍这六个省的文化名胜,呈现各省的面积数。 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青海(720000) 、四川(485000) 、新疆(1660000) 2、自主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1)让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 (2)分小组任意选取位数相同和不同的两组省份的面积进行比较。 (3)汇报交流比较的方法和检验。 (4)引导归纳亿以内数的比较方法:首先看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 从最高位开始比较,一位一位地往后比,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同桌合作,强化练习。9 同桌两人合作,在这 6 个省份中随意选取两个省份,比较他们的面积数。一人出问题,一人 来比较、解答。 3、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提问:根据面积大小,将这 6 个省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请排一排。 (1)让学生尝试排列。 (2)让学生分组交流,校对排列结果,并说说各自的比较方法、过程。 (3)引导概括比较方法。 先分类――七位数的相比较――六位数的相比较 (4)三个七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引导全体学生明白比较方法。 ①随意选取两个数比较大小。 ②将较大的数再与第三个数比较,得出最大的数。 ③然后再比较另外两个数,得出第二与最小的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 P13 页的“做一做”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根据每组数的位数情况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练习二的第 1、2 题。 第 1 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议。 第 2 题,同桌合作完成。 四、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 4: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485000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时,先比较左起第一位…再比较左起第二位…… 教学反思:10 第七课时教学内容:多位数的改写(课本第 14――15 页及补充练习。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重点:多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近似数的判定。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读出下面各数 00 0 2、导入新课 叙述读大数的感觉。 谈话:有的同学一见大数就有一种感觉,认为比较麻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读 数、写数的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这样读、写起来就方便了。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个本领。 (板书课题:多位数的改写) 二、探究新知 1、谈话:我国陆地国土面积为 9600000 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的陆地国土面积居 世界第一位,约为
平方千米:加拿大的陆地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二位,约为 9980000 平方千米。 刚才我们在谈话中提到的这几个数都比较大,无论是读还是写都比较麻烦,如果把记数单位 “一”改成“万” ,这样就方便了。 板书: 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 9980000 平方千米 2、学习改写 观察数的特点。 (都是整万的数) 画分级线。 改写方法: 将它们改写成以 “万” 作单位的数, 就把万位后面的 4 个 0 省略掉, 换成一个 “万” 字。 说明:改写后,只是记数单位由“一”变成了“万” ,而数的大小没有改变。所以,改变前后 是用等号连接的。 板书: 平方千米 = 960 万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 = 1710 万平方千米 9980000 平方千米 = 998 万平方千米 3、尝试改写 出示例 5 的主题图 介绍红、白细胞的作用。 说明一滴血中含有红、白细胞的个数。 板书:红细胞:5000000 个 白细胞:10000 个 把红、白细胞的 数量改写成以“万” 作单位的数。 知名叙述改写过程。 (先划分级线,把万位后面的 4 个 0 省略掉,换成一个“万”11 字。 ) 板书:红细胞:5000000 个 = 500 万个 白细胞:10000 个 = 1 万个 4、及时尝试。教材第 14 页的“做一做” 。 (1)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叙述改写过程。 5、学习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1)讲述例 6 内容。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都是非整万的数。 ) (2)讲述“四舍五入”法、近似数。 (3)板书:求 10 的近似数。 12756 的近似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 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 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 0。板书: 1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 ,不能用“=” ④再把 10000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板书:10000 = 1 万 1389000 的近似数 ①让学生尝试改写。 ②集体交流改写步骤方法。 6、及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 15 页的做一做。 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提问:为什么统一个数可以求出不同的近似书? 教材第 17 页第 4 题。 学生读题,判断,对比。 四、课堂评价 你觉得今天的大数的改写掌握得怎样,谁来说说怎样改写?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改写与省略 改写方法: 万 10000=1 万 把个级的 4 个 0 去掉,用“万”代替, “=”连接 求近似数:1 90000 看千位上的数,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 符号要用≈。 教学反思:12 第八课时教学内容:多位数的改写练习(课本第 16――17 页的练习二第 3、5――8 题及补充练习。 )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学掌握“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 出它的近似数。 2、进一步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3、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四舍五入法进行大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四舍五入法进行大数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下面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到楼上要走 25 级台阶。 ( ) 旗杆高约 6 米。 ( ) 学校购彩旗 45 面。 ( ) 小名家每月用水在 12 吨左右。 ( ) 2、把下面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二、课堂练习 1、教材练习二 3、5 题。 学生读题后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二第 6 题。 独立完成。 从报纸中找出各精确数、5 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3、教材练习二 7、8 题。 学生独立完成,对困难生,教师加以辅导,集体交流写数、改写过程。 三、拓展练习 1、说一说下列个数在几万之间。 830 803 367 2、在括号里填写使式子成立的数。 9( )864≈10 万 1( )3 万 6( )8130≈61 万 2( )623≈2 万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九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数的产生 十进制计数法(教材第 19―P20 的内容。 )13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昨天我 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生汇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数的产生 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 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 这样就产生了数。 (板书课题:数的产生) (1)出示课本主题图。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求,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 个数,只知道 “同样多” 、 “多”或“少” 。他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的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 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子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外出放羊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 个小石子,共出去多少只羊,就摆出多少个小石子。放羊回来时,再把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 起来时,如果回来的羊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羊没有丢。 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 是不同的。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公元 8 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 12 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了欧洲, 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称为“阿拉伯数字” 。即我们现在所用的 1、 2、3、4、?? (3)认识自然数 教师明确说明: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 1、2、3、4、5、6、??都是自然 数。 “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知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 没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 ,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 “0”也 是自然数。 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没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 有最大的自然数? 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师:随着人们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就产生了进位制。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字) 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 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质疑: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 师讲解:要想了解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 ,先要从计数单位开始,我们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习 了什么是计数单位,那你都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千、万??亿。 )14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不错,像个、十、百、千、万??亿这些都是用来计数的,所以叫他们计数单位,计数单 位有大小之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比如:要计量这一行的人数,需要用什么计数单位?(个)要计算我们班的人数,要用什 么计数单位?(百) 师:至今为止,我们学习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 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 位?你猜猜什么?(十亿) 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 猜猜什么?(百亿)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 什么?(千亿) 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 ) 提问: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进率都是十) “进率都是十” 是什么意思?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师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看书质疑 1、让学生阅读书本有关学习内容,提出疑难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2、根据课本出世的我国人口数,请学生自己尝试一下怎么读这个大数。 板书设计:数的产生 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 教学反思:第十课时教学内容:亿以上数的认识(教材第 21――22 页的内容。 )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并能正确地读、写出亿以上的大数。 2.进一步理解、掌握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 教学重点: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末尾有 0 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出示数位顺序表。 万 级 个 级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1 8 2 7 3 0 0 0 9 0 0 2 3 6 0 0 5 6 0 0 0 4 3 615 请学生分别读出这些亿以内的数,并说出读书的方法。 2、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我给你 们带来了一些数,请你们读一读。 (1)据统计,全球人口总数达到
人。 (2)我国有广阔的海域,海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据 2001 年统计,我国海洋主要产 业总产值达
元。其中,沿海旅游业已成为海洋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产值约为
元。 学生试读上面的数。 教师:你们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上的数。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 (1)回顾读数步骤。 (2)把
分级。 标出级数。 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读数。 学生读第(2)题中的两个数。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00 00 提问:这几个数的 读法语“复习”中的一组数的读法相比,你发现这几个数的读法有什么规 律? 师生归纳亿以上数的读法:读一以上的数时,只要把“亿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读, 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就行了。 2、即时练习 (1)读出教材第 21 页的 “做一做” 。 提问:那些零读,那些零不读? (2)练习三第 1 题。 3、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 (1)教学例 2。 ①板书: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②请学生根据上面各数的读法,在计数器上拨出这几个数。 ③观察计数器,看你播出的这个数是个几位数,并尝试写出这个数。 ④说说亿以上的数是怎样写的。 按照亿以内数的写法来写亿以上的数。借助数位表,画出分级线,确定数的数位,对齐各个 数位上的数写出相应数字。写数时仍从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 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 0 占位。 2、自主写数 教材第 22 也“做一做”的第 1 题。 练习三第 6 题。 三、巩固应用 1、课本练习三第 2 题。 2、课本练习三第 4 题 分组活动:从第问题中题中选一题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课本练习三第 7、8 题 四、课堂小结16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练习 课本练习三第 9 题。 使学生明白每个数位上的最大数字是 9,最小是 0,最高位不能是 0,最小是 1。 板书设计:亿以上数的写法 例 2: 三亿 写作: 3
三十亿九千万 3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00 教学反思:第十一课时教学内容:亿以上数的改写(教科书第 22 页例 3,练习三第 3、5、10 题。 )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改写。 2、理解、掌握将非整亿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正确地改写。 3、进一步理解“改写”和“略写”的含义。 教学重点:整亿数的改写,非整亿数的略写。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四舍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读数练习,教材练习三第 5 题。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000 由学生独立完成。 展示个别学生的改写结果。 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这样改写,原数的大小变了吗? 回顾数的改写方法。 下面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展示个别学生的改写结果。 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这样改写,原数的大小变了吗? 引导回顾: ①先找准“万”位。 ②看千位上的数,以五为准,按照“四舍五入”原则改写。 ③注意“≈”号的使用。 ④最后添上“万”字。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17 同学们,你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将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和将非整万数用“四舍 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今天,我们将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 (板书课题) 2、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 出示例 3: (1) = ( )亿 ①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归纳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和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相类似。 ④练习: = ( )亿
= ( )亿 (2)≈( )亿 ①学生尝试改写。 ②展示、交流改写方法。 ③为什么要用“≈” 。 把
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师巡视、指导。 ③展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 22 页的“做一做” 。 2、教材练习三第 3、10 题。 四、课堂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改写与省略教学反思:第十二课时教学内容:亿以上数的读、写法练习课(教材练习三的第 15――18 题。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亿以上的大数。 2、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策略。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亿以上的大数。 教学难点:掌握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亿以上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练习读数18 抽牌读数游戏: 1、学生洗牌,抽取指定数量的牌数,组成一个数。 2、读出这个数。 3、活动形式:四人小组,轮流取牌,读数。 二、练习写数 1、教师出示题目,学生练习写数。 二亿八千万 一百零六亿四千万 二十三亿五千八百万四千 三千零二十亿零八百万零五百 学生独立完成。 展示交流方法、过程。 2、改写成以“亿”或“万”作单位的数。 00
0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展示交流。 出现问题,进行评讲。 小结改写方法、步骤。 3、分别将非整万、整亿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或“万”作单位的数。 600
学生独立完成。 展示交流,出现问题,进行全班反馈。 小结“略写”的方法、过程及注意点。 三、课堂练习 教材练习三的第 15―18 题。 四、课堂总结及作业 1、说说有什么收获? 2、完成练习三的第 19 题。 板书设计: 二亿八千万 一百零六亿四千万 二十三亿五千八百万四千 三千零二十亿零八百万零五百 00
0 教学反思:19 第十三课时教学内容: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材第 23―25 页的内容。 )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和使用方法。 2. 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 教学难点: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制造冲突,引入课题 1、出示口算题,要求 30 秒钟内完成。 3× 2 14+6 36÷ 3 15× 6 210÷ 21 1354× 367 2、师: 这么大的数目的计算,要在 30 秒内算完,你们感到怎样呢? 3、引入计算器,揭示课题: 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操作交流,认识计算器的功能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手里的计算器? (1)学生相互介绍,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2)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①计算 138+489,掌握常规计算方法。 ②计算 762.32―0.89,3,436.8÷0.75,13.6×2.7÷0.75,145+145+145?? 三、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那计算器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呢?说说你们课前已收集到了哪些资料? 1、介绍远古时代的计数方法。 (1)多媒体出示: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 人们出去打猎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时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 兽??都要借助实物来计数。例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石子,出去了几人就在绳子上打 几个结。就这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而石子、结绳、木棒、手指、 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师:现在你们觉得摆石子、结绳等计数方法怎么样? 2、模拟算筹的创造过程。 师: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工具“算筹” ,算 筹是什么?(图,是一种像筷子一样的小棒)用它作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筹算” 。 师:对于算筹,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师:首先来猜猜看,古人是怎样用算筹摆 1、2、3、4、5 的? 生:我想应该竖着摆、横着摆都可以吧。 (手势) 师:是的,古人摆放 1、2、3、4、5 非常直观形象。 (电脑出示图片) 师:那 6 怎么摆呢?动动脑筋拿小棒摆摆看。 师:大家想出的符号都代表了一定的道理,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 师:看来你们都喜欢比较简捷的符号。 (出示 6 的摆法)据古书上记载,上面的这根表示 5,下面的一根表示 1。 师:这样 7、8、9 也就好理解了。 (屏幕直接出示) 师:用算筹可以摆出 1-9 这几个数,那怎样来表示更大的数呢?比如 23 又怎样表示呢? 学生用小棒操作后展示: 师:这么多摆法你们觉得哪种摆法最清楚? 师: 是呀, 如果纵横交错就可以避免混淆。 正如你们所想的: (出示用算筹表示的几个大数:20 23、132、??) 师:仔细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 师:其实,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刘徽就是摆放算筹来计算的。 (图)那你们觉得算筹这种计 算工具怎么样? 师:是的,于是慢慢地人们就用算盘取代了算筹。 (学生在创造交流中了解算筹,两次创造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喜悦,感受我国古老的文明。 ) 3、小组合作,研究算盘的认识 师:几百年来,算盘在中国流传相当广泛。就是在当代,算盘仍以它特有的功能,与现代 的计算器并肩作战。 师: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小组研究,集体汇报: 师:是的,特别是用算盘进行加减法时,有拨珠即答案的优点。收集算盘的资料时,读到 了很多有关算盘的历史资料,看! :①珠算是中国古代数学继筹算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发明。现在,世界各国学术界一致公认, 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 家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并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②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一次,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前西德某学校,主人请客人们参观完现 代化的电子计算机之后,又指着一幅挂图说: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器。 ”代表团成员一看, 竟是中国的算盘。 ③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算盘,收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内。它是清朝末年天津沽衣街算盘作 坊制造的, 距今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 它的长度是按天津达仁堂药店的柜台设计的, 为 306 厘 米,宽则为 26 厘米,共有 117 档。营业忙时,五六个店员可以同时在大算盘上算账。 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化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待他 全面地考察了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之后,以赞美的口气说:现在流行于世的算盘,是中国人 发明的,它可以跟中国的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完全可以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四、再次体验,总结提升 (1)师:就这样,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 些什么? (2)在再次运用计算器的过程中发现计算器的不足 ①太平洋的面积是 17967.9 万平方千米,大西洋的面积是 9336 万平方米,印度洋的面积是 7491.7 万平方千米,北冰洋的面积是 1310 万平方千米,问:四大洋的面积一共是多少万平方 千米? ②即将投入施工的崇海大桥,全桥长 3042 米,预计投资约 6, 元。问:每米投资约 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3)创造新型计算器 师:你能想象一下新型的计算器会是什么样的吗? (4)课外活动延伸:每个小组设计“新型计算器”的方案。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1 第十四课时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教科书第 26-27 页的内容。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抢答 30 + 80 = 100 C 26 = 24 ÷8 = 456 × 23 = 60 + 80 = 250 C130 = 100 ÷ 25 = 2780 ÷14 = 提问:你们为什么能很快算出这些题? 2、导入新课 同学们, 你们真聪明, 当口算没有把握时, 能想到运用手中的计算工具――计算器来帮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地计算。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学习输入数字 (1)提问:28601 这个数你是怎样输的? (2)比较输数方法。 (3)同桌一人说数,另一人输。 2.学习操作 板书:386 + 179 = 估算 (3)在计算器上操作。 (4)比较估计值与准确值。 (5)认识“CE”键的作用。 3、师生共同操作 (1)板书:825 C 138 = (2)先估算,把估算结果告诉同桌。 (3)师生同时计算。 边输入边口述过程。 (4)汇报结果。 4、尝试独立完成。 26 × 39 312 ÷8 5、我说你做。 要求: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6、发现规律。 (1)板书:9999 × 1 = 9999 × 2 = 9999 × 3 = 9999 × 4 = (2)独立计算,写出结果。 (3)观察,找出答案中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22 (4)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9999 × 5 = 9999 × 7 = 9999 × 9 =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6)质疑提问。 你能口头说出 9999 × 6,9999 × 8 的计算结果吗? 7、混合运算。 (1)板书:4964 ÷68 + 34 = 286 × 2 + 139 × 3 = (2)叙述你的计算操作方法。 提问: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介绍用记忆键操作的方法。 你可以提醒同学们计算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第 27 页“做一做” 。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 提问:答案有什么规律? 2.游戏》用 1、2、3、4、5 这 5 个数字,任意组合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用计算器求 积,积大者获胜。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9 95 91 98 94 97 93 96 92 教学反思:第十五课时教学内容:综合练习(教材第 28―32 页练习三的内容。 )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用 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 集体交流,达到共识。 2、第 28 页第 5 题。23 (1)按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方法。 写出下面各数。 一亿三千八百万 四亿零八十万七千 六百亿九千零二万 一千零二亿零十万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 )亿 判断。 (1)47560≈47 万 ( ) (2)≈20 亿 ( ) (3)≈10 亿 ( ) 二、 、巩固练习 1、教材第 31 页的第 15 题。 分组游戏。 交流自己读数方法。 2、用 3、6、0、0、0、0、8、9 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 ) (2)最小的数。 ( ) (3)不读 0 的数。 ( ) (4)约等于 1 亿的数。 ( (5)改写成 8369 万的数。 ( ) 3、教材第 30 页的第 13 题。 交流你了解的有关计算器的知识。 用计算器计算每组前三个算式。 观察计算结果,交流发现的规律。 运用规律写出剩余题的结果。 用计算器检验结果。 4、教材第 31 页的第 14 题。 观察算式的特点。 分组比赛。 A.用简便方法。 B.用计算器。 (3)揭示比赛结果,畅谈各组的计算方法。 5、教材第 32 页的第 19 题。 明确题意。 集体口算出结果。 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估算正确结果。 计算出准确值进行检验。 简算下面各题。 99999 ×……6 ×3333……3 1999 个 6 1999 个 3 三、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小结本单元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24) 第十六课时:活动课 一亿有多大?教学内容:一亿有多大(教材第 33-34 页的内容。 )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一亿有多大。 教学过程: 猜想 1、请用一、十、百分别说一句话,并体验相应的数量。 指名叙述。 2、提问:你能想象一亿有多大吗? 学生展开想象,大胆猜测。 3、质疑 1 亿名小学生手拉手能否沿地球公转的轨道环绕一周呢?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猜测、质疑。 教师帮助给予相关信息:地球公转的轨道长度是
千米。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二、探究新知 谈话。你想感知一亿有多大吗? 举例。 (1)揭示探究活动方案。 (2)选择探究内容。 看看 1 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思考探究内容的可行性。 制定具体的探究方法。 ①准备实验材料。 ②进行测量。 ③得出测量结果。 ④推算出 1 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5)得出测量结果。 确定本组实验内容。 (1)小组商讨本组实验内容。 (2)交流各组实验内容,其他组帮助思考实验的可行性。 (3)准备实验工具、材料。 (4)开始实验探究。 得出测量结果。 推算。 验证猜测。 重点汇报各组实验步骤。 感受 1 亿有多大,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4、教师提供实验材料。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实验过程,根据结果,感受数字的大小。25 第十七课时:第一单元复习课教学内容:复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 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亿、万后面的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2.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与之前的知识形成迁移,形成知识 网络。 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进一步培 养学生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本单元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数位顺序表 板书课题: 《大数的认识》 1.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 ⑴ 10 个一千是(一万) , (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 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 ,计数单位是(万) ,第九位是(亿位) ,计 数单位是(亿) ,第十二位是(千亿位) ,计数单位是(千亿) 。 ⑶
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 ⑷ 十万十万地数,数 100 次是(一千万) 。 ⑸ 一个数是由 7 个十万、6 个万和 3 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 ⑹ 一个数千万位上是 8,万位上是 5,其它各位上都是 0,这个数是() 。 ⑺ 1 个百万是(10)个十万,1 个千万是(10)个百万, (100)个百万是一亿。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 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32 读作: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26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强调:级中间的 0 读,级末尾的 0 不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 2.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 3.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 () 生: 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 0 占位。 如: 六百万八千 (600 8000) 4.针对读数写数练习。 用 5、4、7 和 2 个 0 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 只读一个零:5,4,7 ⑵ 读两个零:5,7,4 ⑶ 一个零也不读:5,7,4 四、比较大小 1.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2.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 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0<2 万 3.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 2 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4.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5.练习 在里填上“>”、“<”或“=”。
万 五、省略“亿” “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万 127 =127 亿 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 字。 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省略亿后面的尾 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 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2.求近似数27 如:≈1292 万 2 ≈3 亿 35 ≈35 亿 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师:求近似数要看下一位上的数,然后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3.练习 (1)按要求写数。
吨=900 亿吨 810000 千克=81 万千克 (2)求近似数。 74380≈7 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 ≈13 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 五、灵活应用 一个五位数,用“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10 万,原来 这个数万位上是( ) ,千位上最小是( ) 。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小结:一单元知识整理一单元知识点,在带着学生抢答做练习的过程中完成这个表格,给学 生形成整个单元的系统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十八、十九课时单元测试 第二十、二十一课时测试讲评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教学内容:教材第 35-36 页 教学目标: 1、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教学过程: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 4 分米)28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 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直的有两个端点) 是有限长的,(板书:有限长) 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 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 5 分米长的线段。(边说明边画出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板书: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板书: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 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板书:无限长) 用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边说明边示范)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 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手电筒、太阳射出的光 线,都可以看做是射线。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 射线的特点比一比,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 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 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谁来看着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 么相同的特点?(板书: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板书:不同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板书:线段是直线 的一部分)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 1 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板书课题: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用从一点引两条射线的画法,画出教材第 110 页上面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 110 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1)角是怎样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3)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谁能上来,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 画一个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板书: 顶点)这两条射线呢?(板书:边边)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29 “角一” 。 ? ‘提问:如果写数字 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 2 题。 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 老师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段、射线和直线各有哪些特点 ? 什么图形是角?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名 线 射 直 称 段 线 线 图 形 端 点 两个端点 一个端点 没有端点 延伸情况 可以度量 无限长 无限长 联 系 都是直的 线段是直 线的一部 分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角的度量教学内容:教材第 37~38 页角的度量第 5~7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 1 的角的大小。 2.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3.引入课题。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位去量一 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角30 呢?这些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出示量角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投影出一个量角器) 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 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 0 开始到 180 为止。想一想,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 180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 1 度的角。(用一根线穿过量角器的中心,拉 出 1 度的角让学生看)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 。(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 此为“1 度” ,我们这样写。(板书:) 领学生读“1’ 。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用线拉出角再观察) 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 ,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 180 等份,每一份是 1‘,这样的 10 份所对的角是 10 度的角,(拉出 10 度的角,并板 书:10。)这样的 60 份所对的角是 60 度的角,(拉出 60 度的角,并板书:60。)这样的 90 份所对的角是 90 度的角。(拉出 90 度的角,并板书:90)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指中心)叫做量角器的中心。(板书:中心)再仔细观察, 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 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 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 方向从 0~180。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3)现在来观察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 o’刻度线了吗? (在线一端打结,与中心重合。用线拉 00)拉出 10、30、90、120、180,分别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 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 50 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指名演示) 谁再来找出 90 的刻度线?(指名演示) 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 125 的刻度线?(指名演示)180 呢? 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表示出内圈 0 的刻度线?(指名演示)45 呢? 哪位同学来找内圈的 80?(指名演示)90 呢? 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 140、180 的刻度线。 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 0 刻度线、10 刻度线、135 刻度线、180 颗度线。再从右 边起,找 0、10、135、180 刻度线。(老师巡视) 三、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 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课本。 从 111 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 1 完。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 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 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投影一个 40 的角) 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 到“两重合” 。(边说边演示重合的方法) 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31 指出:在量角时要特别注意,弄清看哪一圈的刻度。这里是用右边起内圈的 o 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 合的,要按逆时针方向找出另一条边对着多少度。这条边对着 40,这个角就是 40,可以这样写。(板书: 40)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具体地知道一个角有多大了,也能知道角的大小具体相差多少了。现在 谁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用量角器要怎样量角? 说明:用量角器量角时,还要注意应该看哪一圈的度数。板书设计:角的度量课后反思:第三课时:量角的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 116 页练习二十二第 8 一 12 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熟练地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熟练、准确地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角的量法。 提问:谁来说一说,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重合一看数) 2.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 提问:刚才量角用的是哪一圈的刻度?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量器,沿内圈的 0 刻度线起,10、 20??一起数到 180。 再沿外圈,从 0 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 180。 3.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 4.揭示课题。 上面量的角,都有一条边是水平方向并且向右的,如果把角方向改变一下,像这里图中的 角,我们也可以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量出它的大小,这就是今天量角的练习内容。 (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两重合,一看数”的量角方法,能正确、熟练地量出 各种角的度数。 二、量角练习 1.量出下面角的大小。 投影出示: 老师作示范量角,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 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 出角的大小的刻度。 在学生读刻度时,提问学生要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一圈的度数。32 指出:量上面这些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 时要特别注意,先弄清要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 2.练习四第 4 题。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四第 4 题,先想一想,每个角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 哪一圈的,再告诉大家,每个角是多少度。 指名学生口答角的度数。 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这里用量角器量角时,量角器的半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 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 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 对着角的“开口” 。 3.练习二四第 7 题。 (1)现在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 9 题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 意半圆对着角的“开口” 。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老师巡视指导) (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再量一遍,看自己 量得对不对。 用投影仪投影出第 7 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 提问:你能说一说刚才按怎样的方法量角的吗?摆量角器时,量角器的半圆要怎样摆?读数 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 ? 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 按照这样的方法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 题?(半圆对着“开口” ,读数看清是哪一圈。) 4、角的分类和画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 41―42 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 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 上面哪个角是 90?哪个角小于 90?哪个角大于 90? 2.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 把它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直角) (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 90) 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 角都是 90?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3)画出下列图形。 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33 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 2.认识平角。 (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边说边画成下 面的图形) 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 (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 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书:平角) (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 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 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 180 吗? 指出:平角是 180。(板书:平角是 180) (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老师同时示 范) 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 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老师用手指向相反方向 摸两条边)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 提问:1 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 平角=2 直角) 请你们在课本第 113 页上“1 平角=( )直角”的括号里填上数。 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 90,平角是 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 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小黑板出示图: 提问: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 (2)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1、∠5 是什么角? ∠2、∠6 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3、∠4 有什 么特点? 那么,像∠2、∠6 这样小于 90‘的角叫做什么角呢?像∠3、∠4 这样的角,不光大于 90,而且小于 180, 它们又叫做什么角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 113 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一看各 叫什么角。 (3)提问:谁来说一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锐角钝角) 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 4.认识周角。 (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这是不 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用手势指示:) 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 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 ;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 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板书:周角) (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如果把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看看每 次得到怎样的角。34 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为什么? 我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 什么角? (3)根据刚才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画出来。(画图) 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这个角,是周角。 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 出示周角定义。 (4)说明:周角是 360。(板书:周角是 360) 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 ? 等于几个直 角?(板书:1 周角=2 平角=4 直角) (5)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 生说明每次是什么角,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 1 题。 请同学们说一说第 1 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教学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 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 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 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请同学们看书第 114 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先画射线; (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 (3)再画射线。 3.画角。 提问:例 4 的要求是什么?画 65 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 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 65 的角) 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 4.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 2 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 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识了哪些角,各有什么特点?画角要分哪几步? 板书设计:量角练习课后反思:第四课时:角的分类35 教学内容:角的分类 教学目标 1.知道角的分类,学会根据角的度数辨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 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 分。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角的度数判断角的种类 教学难点:周角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应用旧知,引出新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出示各种角的课件:2 1 5 6 34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 锐角:小于 90° 直角:等于 90° 钝角:大于 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 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 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 (出示一个直角贴在 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 打开书 P41,自学例 2. (2)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 平角=180° 周角=360°36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 板书补充: 1 平角=2 个直角 1 周角=2 个平角=4 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 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90°& 钝角 &180° 三、巩固认识,内化提高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2.P41 思考题:质量一个角,能知道其他角的度数吗? 3.P43、4 看图填一填 4.P43、1 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1 平角=2 直角 1 周角=2 平角=4 直角 课后反思:第五课时:角的画法 教学内容:角的画法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使学生经历画角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量角器画角的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平角和周角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如何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37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 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 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 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画的?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P43、2 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 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 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板书设计:画角课后反思:第六课时:复习角的分类和画法教学内容:复习角的分类和画法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角的分类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并巩固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和判断等活动,进一步掌握角的分类的相关内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 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3.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巩固掌握角的分类和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如何用三角尺的特殊角画出多个角。 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你能在下图中分别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充分交流,从而进一步明确线段、射线、直线都是直的线,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是 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它们都是无限长的;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38 一部分。 2.介绍可以用字母表线段、射线和直线。 A B C D l过渡:我们对线段、射线和直线又有了新的认识,你还认识了哪些角?举例说一说。 老师先举红领巾和钟面上的角,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隐藏着很多角,让 他们去找出生活中的角。 3.先折一折,再填一填。 先让学生折一折、填一填;再让学生结合填写的结果,交流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巩固直角、 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4.照样子折一折,再量一量、填一填。 让学生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先照样子折一折,再量一量,发现把直角平均分成了 3 个角,然 后再填写每个角的度数。 用折纸的方法把直角三等分,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5.量出下面的角各是多少度。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巩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6.用量角器分别画出 65 度、120 度和 155 度的角。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巩固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7.让学生拼一拼,看看用两块不同的三角尺能拼出几种不同度数的角,然后组织交流,师评 价总结。 8.思考题 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说明: 左边两个直角都是 90 度, 减去中间的同一个角, 所得的差相等; 右边两个都是 180 度,减去中间同一个角所得的差也相等。所以每个图中的∠1 和∠2 都是相 等的。 (三)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得开心吗? 板书设计: A 课后反思: B C D l第七课时:复习课39 教学内容: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复习回顾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熟练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2、经历角的度量相关知识的回顾,体验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回顾整理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复习 出示: 你知道五角星的图案是利用那些数学知识设计的吗?生说。想不想自己也来设计一 个?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一定也能利用角的有关知识设计出一些美丽的图案。 (设计 意图:用五角星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复习的数学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数学 来源于生活,并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 二、回顾整理 建构网络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回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小组长作好记录。 2、分小组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角的度量 直线 没有端点 无限长 射线 一个端点 无限长 线段 两个端点 有限长 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记作:∠1 读作:角 1 直角=90° 锐角<90° 90° <钝角< 180° 平角=180° 周角=360° 1 平角=2 直角 1 周角=2 平角=4 直角 学生说一说量角和画角的方法、步骤。 (设计意图:复习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梳理知识,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能清晰 的建立知识网络。它不是“炒冷饭”的代名词,而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好机会。因此把知 识网络的建构充分放手给学生,教师适时点拨,既能培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整理归纳能力, 又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重点复习 强化提高 1、用量角器画出 70° 、145° 的角。 2、用三角板画出 120° 、15° 的角。 自己动手画一画,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得?小组内订正检验。 3、做课本练习五第 3 题。 先自己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思考的?再集体订正。 4、做课本练习五第 5 题。 (1)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吗? 90° 45° 135° 生折,展示。 (2)找一张圆形纸对折 3 次后展开,找一找能得到哪些度数的角,让学生充分发言。 (设计意图:复习课的意义在于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部分题目,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帮助 学生释疑解难、查漏补缺,既使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稳固定型,又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40 力进一步提高。 ) 四、自主简评 完善提高(出示作业纸) 1、填空。 (1)90° 的角叫( )角,比 90° 小的角叫( )角,比 90° 大又比 180° 小的角叫( )角,180° 的角叫( )角,一个周角( )度。 (2)一个周角是( )角的 2 倍,是( )角的 4 倍。 (3)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角的( ) ,组成角的两条射线叫角的( ) 。 (4)9 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 ) 。 2、判断。 (1)把半圆分成 180 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 1 度的角。 ( )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系。 (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 (4) 大于 90° 的角叫钝角。 ( ) 3、把各角按要求填入方框内。 50° 180° 90° 102° 9° 175° 89° 95° 锐角 钝角 4、课本练习五第 1 题。 5、 (选做题)利用有关角的知识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检测,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评价。通过不同层次的题目让学 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待加强,正确的评价自己,完善自己。 ) 板书设计:角的度量 直线 没有端点 无限长 射线 一个端点 无限长 线段 两个端点 有限长 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记作:∠1 读作:角 1 直角=90° 锐角<90° 90° <钝角< 180° 平角=180° 周角=360° 1 平角=2 直角 1 周角=2 平角=4 直角 学生说一说量角和画角的方法、步骤。 课后反思:第八、九课时单元测试 第十、十一课时测试讲评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1、 口 算 乘 法41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 46 页例 1 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课件分别出示 45 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 的含义。 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人骑自行车 3 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 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出示题目:特快列车 3 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 3= ,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对比 16× 3= 和 160× 3= ,让学生从 16 和 160 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 相乘的口算方法。 将第 1 题增加 1 个条件“30 小时行多少千米?” 16× 30= 让学生在与“16× 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巩固练习。 练习六第 1 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练习六第 2 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练习六第 3 题。 (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课堂小结。 (略) 教学反思:2、 口 算 乘 法 的 练 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二的第 4~7 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 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投影出示第 4 题: 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口算 3、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 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42 1、要求学生完成第 5 题。 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 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高练习 1、要求学生完成第 6、7 题。 (学生在书中完成第 6、7 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 ①第 6 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②做 7 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 4=4(元) ,理由: “买 3 送 1”相当于买 4 少收 16 元,则平均每棵少收 4 元。 2、小结。 3、 笔 算 乘 法 教 学 内 容 : 课 标 实 验 教 材 第 七 册 49 页 例 1 及 相 应 练 习 教学目标: 1、 使 学 生 能 根 据 两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的 笔 算 方 法 , 推 出 并 掌 握 三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的 笔 算方法。 2、 进 一 步 培 养 学 生 的 计 算 能 力 。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 出 示 例 1: 李 叔 叔 从 某 城 市 乘 火 车 去 北 京 用 了 12 小 时 , 火 车 1 小 时 约 行 145 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 3、 4、 独 立 列 式 : 145 × 12= 请 学 生 估 一 估 145 × 12 的 大 致 范 围 。 尝 试 算 出 145 × 12 的 结 果 , 并 对 照 估 算 的 情 况 , 算 一 算 估 算 值 与 准 确 值 的 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 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 ( 1) 先 算 什 么 ; ( 2) 再 算 什 么 , 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 3) 最 后 算 什 么 。 6、 7、 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二、巩固练习 1、 课 本 49 页 “ 做 一 做 ”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 练习七第 3 题。43 164 × 32= 217 × 83=54 × 145= 43 × 139=254 × 36= 328 × 25=提 示 学 生 :怎 样 列 竖 式 可 使 计 算 方 便 些 ? 让 学 生 在 自 主 探 索 、对 比 的 基 础 上 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 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 练 习 七 第 2、 4 题 。 这 两 题 的 知 识 背 景 具 有 很 强 的 教 育 意 义 ,学 生 练 习 后 ,让 学 生 根 据 每 题 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 (略) 一、 教学反思:4、 笔 算 乘 法 的 练 习 教 学 内 容 : 第 50-52 页 练 习 八 的 2 、 4 、 5 、 8-11 题 。 教 学 目 标 : 1、 知 道 用 乘 法 解 答 应 用 题 时 , 可 把 两 个 因 数 交 换 位 置 。 2、 正 确 解 答 应用题。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小 黑 板 出 示 笔 算 题 : 134 × 16 246 × 34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 让学生笔算过程。 2、 口 算 : 14 × 7 60 × 70 25 × 3 21 × 300 160 × 5 18 × 50 23 × 100(二)练习 1 、 投 影 第 2 题 : 我 国 发 射 第 一 颗 人 造 卫 星 , 绕 地 球 一 周 要 用 114 分 钟 , 绕 地 球44 59 周 要 用 多 少 分 钟 ? 比 5 天 时 间 长 些 还 是 短 些 ? 2、 问 : 怎 样 列 式 表 示 什 么 ? 5 天 时 间 有 几 分 钟 ?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 114 × 59=6726 ( 分 钟 ) 114 × 5960 × 24 × 5=26 问 : 59 × 114 和 114 × 59 比 , 哪 一 种 计 算 更 简 便 ?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 59 × 114 学 生 比 较 后 得 出 : 114 × 59 笔算时比较简便。 4、 5、 练 习 : 完 成 4、 5 题 。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作 业 : 练 习 十 三 : 8-11 题 。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2 题 :我 国 发 射 第 一 颗 人 造 卫 星 ,绕 地 球 一 周 要 用 114 分 钟 ,绕 地 球 59 周 要 用 多 少分钟?比 5 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59 × 114=6726 ( 分 钟 ) 59 × 114 236 59 59 672645114 × 59=6726 ( 分 钟 ) 114 × 59 6 答: (略)5、 因 数 中 间 或 尾 末 数 有 0 的 乘 法 教 学 内 容 : P53 例 2 及 练 习 八 1 ― 4 教 学 目 标 : 1、 掌 握 因 数 末 尾 有 0 的 竖 式 的 简 便 写 法 及 计 算 方 法 2、 口 算 、 笔 算 交 互 进 行 , 培 养 学 生 自 主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 出 示 例 题 情 景 : 特 快 列 车 每 小 时 可 行 160 千 米 普 通 列 车 每 小 时 可 行 106 千 米 它 们 30 小 时 各 行 多 少 千 米 ? 2、 学 生 根 据 题 意 , 独 立 写 出 解 题 算 式 , 独 立 进 行 计 算 3 反 馈 第 ( 1) 题 : 请 不 同 算 法 的 学 生 说 一 说 4、 重 点 围 绕 竖 式 的 简 便 写 法 和 积 进 行 讨 论 ① 、 写 竖 式 时 , 如 何 处 理 “ 0” 和 “ 非 0” 数 字 的 对 位 问 题 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5、 反 馈 第 ( 2) 题 : 重 点 围 绕 竖 式 的 简 便 写 法 二、质疑与小结 1、 因数末尾有 0 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两 个 因 数 末 尾 都 有 0 的 简 便 算 法 是“ 先 把 0 前 面 的 数 相 乘 ,再 看 两 个 因 数 末 尾 一 共 有 几 个 0, 则 在 积 的 末 尾 添 写 几 个 0。 2、 因 数 中 间 有 0, 计 算 时 应 注 意 什 么 ? 乘 数 中 间 有 0 的 乘 法 ,用 0 乘 这 一 步 可 以 省 略 。但 要 注 意 用 乘 数 哪 一 位 上 的 数 乘 , 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馈: 1 、 学 生 试 练 P53 做 一 做360 ×25 360 ×252、 比 较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四、巩固练习: 练 习 八 : 1、 2、 3、 446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全课小结6、 速 度 、 时 间 和 路 程 的 关 系 教 学 内 容 : P54 例 3 及 练 习 八 5-9 教 学 目 标 : 1、 学 会 用 复 合 单 位 表 示 速 度 、 并 用 统 一 的 符 号 写 出 一 些 交 通 工 具 的 速度。 2 、通 过 解 决 简 单 行 程 问 题 ,引 导 学 生 自 主 探 究 速 度 、时 间 和 路 程 的 关 系 , 构 建 数 学 模 型 : 速 度 ×时 间 = 路 程 3、 培 养 学 生 自 主 探 究 的 能 力 。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1 、 出 示 例 题 情 景 : 特 快 列 车 每 小 时 行 的 路 程 是 40 千 米 。 2、 问 : 这 句 话 告 诉 我 们 什 么 信 息 ? 3 、 再 出 示 : 特 快 列 车 的 速 度 是 40 千 米 / 时 4、 师 说 明 : 也 可 以 这 样 写 。 5、 让 学 生 观 察 : 哪 种 方 法 简 便 ? 怎 样 用 复 合 单 位 来 表 示 速 度 ? 6、 汇 报 成 果 : 可 以 用 所 走 的 路 程 /时 间 单 位 来 表 示 速 度 。 7、 练 习 : 让 学 生 试 着 写 出 其 他 交 通 工 具 的 速 度 , 集 体 讲 评 。 二、 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1、 出 示 例 3 情 景 图 2、 让 生 独 立 解 决 第 ( 1) ( 2) 小 题 3 、 出 示 ( 1 ) 80 × 2=160 ( 千 米 ) 让 生 说 出 每 个 数 各 代 表 什 么 量 ? ( 2 ) 2 × 80=160 ( 千 米 ) 4、 小 组 讨 论 、 探 究 速 度 、 时 间 和 路 程 之 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六进制字符串转整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