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全文,说说文中为什么易语言追加写到文本山前的母亲河

秋天的怀念阅读文答案_百度知道
秋天的怀念阅读文答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给你找三个版本的答案,你自己选择(不行的话,你把你的问题发过来,我帮你做)
1.为什么“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2.文章第一、三两段反复写到母亲要推‘我’去看北海的菊花,为什么?  3.第三段中画线部分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画线部分是: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4.最后一段为什么要着意写北海的菊花?  【参考答案】  1.因为母亲精心照顾我,顾不得培养花了。  2.她想让我看看外面的世界,跟能想菊花一样变坚强,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3.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高兴得不知所措。  4.写出了秋天的美,也写了母爱的美,写出了“我”不再自卑,能像菊花那样坚强! 1.第①自然段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根据是什么?  2.“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本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分别是什么?  3.文中加线的三个句子反复写母亲“悄悄地”“出去”“进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文章结尾描写“我”观赏烂漫的菊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歌颂了什么?   参考答案  1.春天,根据:北归的雁阵;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2.时常变化;突然,猛地。  3.(1)让“我”尽情发泄,以恢复平静。(2)继续照顾、安慰、鼓励“我”。(3)中断敏感话题,避免刺激“我”。4.照应全文;深化主题;从菊花中得到启示,人要好好儿活。  5.内容:描写双腿瘫痪的儿子在母亲的精神感召下,终于从消沉绝望中重新振作起来。歌颂了母亲的伟大。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秋天的怀念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背影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我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那些变化_百度知道
背影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我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那些变化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全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首先,我认为父亲的言行过于守旧,有点不大理解父亲。然后,父亲为我去买橘子,从父亲的穿着和动作中,我了解到了父亲生活的辛酸,后来父亲走了,又对我关怀备至,使我非常感动。几年后,我又回想起父亲的背影,我的眼泪又来了
采纳率:61%
孩子长大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背影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母亲河文字资料作文_初中作文_初一作文_20000字作文_作文大全_作文范文_百度文库·作文
《我们的母亲河》教学设计2
2、关于长江、黄河的介绍。
学生介绍母亲河资料。(出示课件)
提问:长江给我们生活提供了那些便利?
黄河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板书:长江: 运输 发电 灌溉
黄河:发祥地
3、播放课件:长江、黄河的流经区域图。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流经(青海)(西藏)(四川) (云南)(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 (江苏) (上海) 十个省市,汇入东海。
长江也是中国东西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天然河道优越,有“黄金水道”之称。我过最大的三峡水电站,就是利用了长江的水,为两岸提供电力资源,同时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能源。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甘肃)(四川) (宁夏) (内蒙) (陕西) (山西) (河南) (山东)九省,汇入渤海。
在这里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一望无垠的肥沃土壤,有粗旷雄浑的黄土高原,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经典文献诗经、唐诗、宋词,都出自黄河流域。因此,我们说它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并且亲切的称它为——母亲河。(呼应学生说)
师:你们知道黄河名字的由来吗?(因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黄土被冲进河里,含泥沙较多,水浑、色黄,所以起名为黄河)
1、谈话过渡:了解了长江、黄河的有关资料,我们深深感觉到了长江、黄河流域幅员辽阔,
各种资源也是应有尽有,就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这就是我们把它们称为母亲河的原因。
2、理解《母亲河石雕》的寓意。
师:在黄河岸边有这样一尊石雕,母亲怀抱着孩子,为什么要把石雕放在这里,想表达什么呢?这里母亲指的是谁?孩子又指的是谁?
活动三:歌唱母亲河
师:不管是古代的传说故事,诗歌词赋,还是近代的歌曲,都涌现出大量的对长江、黄河赞誉,感激之情的作品,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交流这些作品。
1)讲一讲与母亲河有关的传说故事。
师:多么神奇的传说故事,是不是对母亲河更感兴趣了呢!
2)听一听与母亲河有关的歌曲。
学生汇报所听过的关于长江、黄河的歌曲,并欣赏《长江之歌》。
师:这首歌通过对长江的描述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3)吟一吟与母亲河有关的诗词。
学生有感情的吟诵,体验作者当时对长江、黄河的热爱之情。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
活动目标:
1、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 母亲河" 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从而歌颂黄河,学习黄河的精神。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索、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5、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文来自[无忧文档]www.5udoc.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活动重点: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2、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诗歌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活动内容:
知黄河--颂黄河--忧黄河--救黄河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设计:
一、音乐激情,设场引读
《黄河颂》音乐播放,壮丽的黄河景色展示,一方面给同学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导入活动课。
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这条奔腾不息的黄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谱写一首新的《黄河大合唱》。
二、黄河巡礼,合作交流
第一站: “知黄河、颂黄河”
1、黄河知识知多少
在活动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收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现在我们检阅一下搜索成果,下面进入我们的竞赛环节。
学生自学课本,用横线勾画出写黄河变化原因的地方。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最后得出:自然原因、人为破坏
2、黄河论坛: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现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看到如此残酷的现实,你想说些什么吗?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学生自学院士的联名呼吁。
3、小记者采访:
愤怒的咆哮的母亲河,我们怎样才能让她平静下来呢?请采访一下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如何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渗透环保教育,教育学生保护好环境。)
4、广告设计:每位同学设计一句广告词,呼吁全社会拯救黄河,改造黄河。
广告要求:围绕“忧”“救”两个主题,用文字的形式表现。要求形式新颖,效果强烈。 第二站小结过渡:通过我们的调查采访、论坛探讨、广告设计,我们相信让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三、体验反思,黄河心声
1、体验反思:
由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你还想到了什么?
2、黄河心声:
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 下面,让我们来倾听炎黄子孙对黄河的心声。
每位同学说一句祝愿黄河的话。
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在全中华儿女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2、拓展延伸:
(1) 想象作文: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母亲河的迷人风采》)
(2)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3) 黄河母亲给儿女的一封信
《伟大的母亲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注重整合,对知识能力与情感、精神的整合,地理知识与品德学习的整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整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相当广的知识面,通过以前语文课、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对我国的山川面貌已经有比较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有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学生有热爱祖国的情感,却没有形成环保意识,让学生观看一幅幅环境遭破坏的画面,形成忧患意识,进而行动起来,达到环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以黄河、长江作为线索,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黄河、长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和风土人情,并通过对母亲河现状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目标确定的依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重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黄河、长江流域的基本情况。
(2)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收集资料了解黄河、长江流域的现状,探究其受到污染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4)体会“母亲河”的深层内涵,培养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5)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长江流域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探究“母亲河”受污染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河”的深层内涵;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为“母亲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策略:
1、活动竞赛法:
在本次教学中,两次运用竞赛法:一是填表时,男女生竞赛;另一次是背诵古诗时,四个小组开展竞赛。采用竞赛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2、情感陶冶法:
(1)开始上课时,听歌曲《龙的传人》,用声音去感受母亲河。
(2)用大量优美的幻灯片,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受母亲河的美,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3)观看环境遭破坏的视频,让大量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原来“母亲河”的破坏是如此的严重,我们怎能坐视不管。
3、收集整理资料法:
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长江、黄河的资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学到相关的知识。 教学媒体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歌曲《龙的传人》;课件;国家治理黄河、长江的举措。
学生:搜集长江黄河的基本情况;赞美长江、黄河的古诗。
教学过程设计:
一、感受母亲河
1、声音导入:课件播放《龙的传人》第一段。
2、问:歌里唱的是什么地方?(长江、黄河)
师:对,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们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用甘甜的乳汁,滋润大地,哺育万物。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伟大的母亲河”吧。
(板书:伟大的母亲河)
二、知母亲河
1、问:关于长江、黄河,你们知道一些什么呢?
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长江、黄河的情况。
A 、学生迅速默看52页至54页上的内容,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记住长江、黄河的情况。
B 、关上书,男生和女生比赛完成表格,男生说有关长江的知识,女生说有关黄河的知识,答对1个奖给1个笑脸(课件出示表格,表格内容包括两河的发源地,全长、中国第几长河、形状、走向、流经几个省)
C 、根据表格,提问:为什么长江,黄河都是自西向东流?(因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三、赞母亲河
1、课件出示一系列长江、黄河的图片,学生欣赏(图片包括长江、黄河的流域图,发源地,壶口瀑布,“黄河母亲”雕塑,巫峡,西陵峡,瞿塘峡,长江两岸的大中域市,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等以及一部分文字介绍)
2、根据“黄河母亲”雕塑的图片提问:这座雕塑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情感?
3、诵诗比赛:
师:看了这些长江、黄河的图片,我不由地想起了古诗中对长江、黄河的吟颂,我们来一个背诗大赛吧,看哪一组的学生能够背出更多的写长江、黄河的诗句(背得多的组奖一面小红旗)。
4、提问:为什么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板书:远古时期
拉开文明发展的序幕
建都延绵3000多年
生生不息)
5、小结: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长5464千米。黄河流域在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曾是我国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因而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农耕区。黄河流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全长6300千米,水量丰富,支流众多,滋润着全国近20%的土地,数亿人生活在她的怀抱中。人们利用长江水运输、发电、灌溉,带动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四、忧母亲河
1、师:大家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吧?(让一个学生说一说)
古时候,黄河经常溃堤,洪水冲毁了人们的庄稼和房屋,黄河两岸的人不得不经常四处逃荒,后来经过国家多方面的努力和治理,黄河的情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现在有些人并不珍惜母亲河为我们提供的有限资源,忽略了对母亲河的保护,造成了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画面吧。
2、视频播放:垃圾阻塞河道,工厂往河里排废水,水源被污染,河水又黑又脏,鱼大量死亡,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等。
五、护母亲河
1、教师介绍国家治理黄河的举措,如推行绿色GDP ,关停污染企业、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小浪底水利工程。
2、师:国家为了治理母亲河,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花费大量的财力,我们要懂得爱护母亲河。那么作为学生,我们又可以做哪些事来帮助治理保护母亲河呢?
3、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派四个小组的代表汇报他们的意见。
六、写倡仪书:
1、每个学生写一份保护母亲河的倡仪书。
2、让几个学生念出自己写的倡仪书。
(下课前:用课件出示一份教师准备的倡仪书)
教学评价与反思:
1、课件的使用让教学更轻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大量的幻灯片和一段视频,多媒体的应用让很多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了,活泼起来了,教学也变得更轻松。(1)上课一开始,让学生听歌曲,用声音导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长江、黄河的雄伟。(2)在“赞母亲”时,展示长江、黄河的流域图,两岸的城市以及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图片,使长江、黄河来到我们身边,呈现在我们眼前,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学习了相关的知识。(3)在“忧母亲河”这个环节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环境遭破坏的画面:工厂往河里排废水、鱼大量死亡、河水又脏又黑,,,,一幅幅是如此的触目惊心!事实胜于雄辩,有什么比我们亲眼所见更能说明问题呢?此时,空洞的说教是多余的,一切的话语都显得苍白,学生已深深体会到治理母亲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生的参与让气氛更活跃。
要想让一节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长江、黄河的基本情况,导入新课后,就让他们汇报,学生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介绍长河、黄河的基本情况时,我也没有采用传统的讲授,灌输知识的方法,而且用男生、女生比赛的方式,使学生在一种竞赛的氛围中“知母亲河”,印象势必会更深刻。最后,在“护母亲河”这个环节中,我又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学生可以做哪些事来保护母亲河?”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环保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3、教师的主导让结构更严谨。
本节课的活动很多,知识的跨度也较大,从知母亲河到赞母亲河,到忧母亲河,再到护母亲河,最后到写倡议书,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如果没有教师很好地调控,整个课堂会显得乱而散,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师的“导”犹如一根无形的线,将各个环节巧妙而有机地“串”在一起,使每个学生既快乐地参与了,又在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各方面得到了提高。
附:相关资料
有关长江、黄河的古诗: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上)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来,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问题:
2004年6月至7月黄河进行了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特别是首次由小浪底、三门峡和万家寨三大水库联合调度,采用接力式防洪预泄防水,形成人造洪峰进行调沙试验获得成功。整个试验期为20多天,小浪底从6月19日开始预泄放水,直到7月13日恢复正常供水结束。小浪底水利工程按设计拦沙量为75.5亿m3, 在这之前,小浪底共积泥沙达14.15亿t ,这次调水调沙试验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由小浪底上游的三门峡和万家寨水库泄洪,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冲刷小浪底库区沉积的泥沙,在小浪底水库开闸泄洪以后,从6月27日开始三门峡水库和万家寨水库陆续开闸放水,人造洪峰于29日先后达到小浪底,7月3日达到最大流量2700 m3/s,使小浪底水库的排沙量也不断地增加。
《母亲河》教学设计
【资源分析】
《母亲河》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中
的第一个主题《让我们来寻根》中的内容。这个环节由三部分组成:1、知道有
关母亲河的状况以及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的原因。2、课文中选取的《黄河母
亲》的石雕,歌颂黄河、长江的歌曲,赞颂长江、黄河的诗句以及美文欣赏能较
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3、“保护母亲河”这一环节的设计和学生的实际生活
紧密相连,将环保的理念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并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这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通过收集、交流有关长江、黄河的诗文、歌曲,培养学生热爱
母亲河的情感。
行为与习惯:通过对母亲河的了解,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知识和技能:通过了解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作用,知道这两
条河流是我们的母亲河;并通过调查了解母亲河的现状以及人们保护母亲河的措
施,且能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
【策略分析】
教学活动的形式服从内容。本教学设计通过歌曲导入、图片感受、讨论交流、
动手操作、展示、欣赏活动形式开展主题活动。考虑到长江是无锡孩子现成的教
学资源,通过感受长江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的情感,以此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设计意图】
“母亲”是个饱含深情的词语,“母亲河”亦是如此。如何上出“情味”,
使学生既能在“知”上有所扩展,又能在“情”上得到提升,这是建构课堂的重
点,也是难点。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在这方面做了一点思考。
【教学流程】
播放《龙的传人》
一、导入:
与学生互动,回忆歌的部分内容。抛出活动主题: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我们的寻根之旅,走近长江,走近黄河。(板贴:长江、黄河)
二、为什么是母亲河
(一)感受母亲河的壮美
1、出示母亲河图片,观看。
2、谈感受。
(二)感受母亲河的博大。
1、我们都是长江边长大的孩子,那你知道,长江、黄河主要流过了我们国家的哪些地方吗?(出示地图)让我们来看看地图。红色的表示黄河,兰色的表示长江。(手指)让我们小组合作,从左边的源头开始,找一找,它们的主流流经了哪些省、直辖市、自治区,由组长记录。比一比,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对!
2、小组合作在地图上找出母亲河流经的省份。
4、过渡:大家看,源远流长的长江、黄河犹如两条巨龙,穿行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的乳汁浇灌着全国近40%的耕地。
(三)理解“母亲”的含义。
1、我们江阴就矗立在长江边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江阴的迅猛发展就与我们家门口的长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谁来介绍一下?谁先来。
3、小结:其实,受益的不仅是我们江阴,而是整个长江流域,整个黄河流域。我们中华儿女都亲切地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板贴:母亲河)你知道为什么吗?读读书上82上的两段文字,想一想为什么称长江、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4、交流为什么是母亲河?
5、出示石雕,在黄河之滨,就矗立着这样一尊石雕,这是专为黄河而设计的。看着这石雕,你联想到什么?或感受到些什么?
6、是的,这尊石雕就被人们称作“黄河母亲”。
7、如果有一天,长江,黄河消失了,那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又会怎么样呢?
8、难以想象啊,如果没有长江、黄河,中国会有多少城市将又面临缺水的危机;如果没有长江、黄河,中国又将有多少亩良田变成贫瘠的土地;如果没有长江、黄河,又哪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茁壮成长啊?
(四)抒发对“母亲河”的感情。
1、面对哺育我们的母亲河,古往今来,很多的炎黄子孙写下了诗篇名作,唱响了心中永恒的旋律。
(1)古人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一些海外侨胞,虽然沦落天涯. ,但始终忘不了黄河的养育恩。在他们心中,回荡着这样的心声:
黄河啊,你听我说:你是我的血脉,你是我的根,回不到你的身边,我不死心。
(3)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 ⊙还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想听一听吗?会唱的可以一起唱。
⊙播放《长江之歌》片段。
(4)这首歌唱出了我们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类似的歌曲和诗文,还有很多,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收集一些。华夏子孙,对长江、黄河的感情,就如同我们人身上的胎记一样不可磨灭。
三、保护“母亲河”
1、然而,你们知道吗?我们的母亲河如今却在呻吟、在哭泣。
2、出示被污染图片,出示相关的数据。
3、面对长江、黄河如此现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家门口的长江和我们朝夕相伴,你曾经参加过“保护母亲河”的环保活动吗?或者你有哪些设想呢?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的寻根之旅就要结束了。虽然王老师来自锡山,你们身在江阴,但我们同是中国人,同饮长江水,我们心中共有同一个愿望:愿蓝天更蓝,清水更清,愿我们的母亲河,奔腾不息,活力永驻!
【教学后记与反思】:
在组织《母亲河》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上课伊始,我由《龙的传人》导入,既注重与前一课的联系,又引出“长江、黄
河”的话题。因为歌曲本身的通俗性,使得一开始就为学生的情感铺垫上一层自豪。接着我又出示一组长江、黄河的图片,让学生直面母亲河的壮美。在此基础上,通过“流过哪些省”这个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母亲河的“博大”。这一环节既是对学生知识的扩展,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长江、黄河流线之长,流程之广。这为下面理解“为什么是母亲河”埋下伏笔。因为课文中解释为什么是母亲河的一段话很概括,在揭示这段话之前,我由长江整个面引到了江阴这个点,充分利用江阴的地理优势,引导学生在生生、师生的对话中,理解“长江、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句话,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母亲”。这样再读书上概括的话,不必多语,学生已经能明白一点。再通过一组诗文、歌曲喧染,使学生达到一个情感的“制高点”。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通过图片、数据,呈现给学生一个残酷的现实,让学生受到心灵的冲击,从而产生“保护母亲河”的强烈愿望。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虽然《母亲河》所呈现的内容随长江、黄河的历史,绵延千年;随长江、黄
河的足迹,绵延千里,但落脚点还是归于学生的生活。从整体感受母亲河的壮美和博大到具体体验长江和我们生活的关系,由面及点,使得保护母亲河在回归生活的大课堂中,再不是一条抽象的规范,它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具体化,成为切实引导他们实践行动的一个导航标。
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自豪,欣赏,感激,热爱,也有心
酸和难受,老师以充满温情的语言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共奏了一曲绿色之歌。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交相辉映,使“知”的传授与“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构建了真情的课堂
困惑:在“保护母亲河”这一环节,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也想过让学生设计方
案,想过环保承诺签名活动,想过调查汇报,,,,但无一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总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不尽人意之处。
我们来寻根”教学设计
时间: 15:09 来源:《江苏教育》 2008年第24期 作者:郭 莉 点击
46次 活动一:唱一唱,谈话导入激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我们先来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播放MV 《龙的传人》)
师:这首歌大家看来很熟悉,都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了。歌中提到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是什么江? 在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是什么河?
师:长江和黄河(板书:长江黄河) 你们熟悉吗? 今天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解长江黄河有多少。
活动二:比一比,长江黄河知多少
师:请看第一题:长江是我国的第——长河,是世界的第 长河。世界的第一长河是哪条?
师:请看第二题:黄河是我国的第——长河?
师:你们能在中国的地图上找到这两条河的身影吗? 拿出中国地图,用不同颜色的笔,从两条河的发源地开始,按照流经顺序请你画一画。看谁动作最快。
生:动手操作(播放背景音乐)(要求:一边画一边了解流经了哪些省份)
师:请一个同学把你画好的拿上来告诉我们哪条是长江,哪条是黄河?
师:在刚才画的时候你们发现黄河的形状像汉字中的什么字? 那长江像什么形状?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在画的时候,你有没有找到:长江黄河分别发源于青海省的哪座山脉? 最后又流入哪里?
师:你能说出黄河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吗? 为了帮助你们很快找到,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看完后请你报一报。
师:(播放录像《黄河流经的地区》)
师:大家很快地就把黄河流经的地区找全了,我们跟着课件,按照它流经的顺序依此说说。(课件演示:黄河流经图)
师:按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找到长江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吗? 请四人小组在地图上说一说,圈一圈。 师:通过刚才大比试,我们对长江黄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们见过长江水和黄河水吗? 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知道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请大家看看录像。
师:(播放录像《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
师:从刚才录像里你找到黄河是黄色的原因吗? 是啊,黄河原来是含有泥沙才变得浑浊。猜猜看,如果把黄河的泥沙堆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会有多长?
师:大家都没有猜到,告诉你吧,从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325公里,黄河的泥沙堆成的长堤是108万公里,相当于3323个从南京到上海的距离。
师:黄河的泥沙多不多? 难怪古人称黄河是(一起读)(出示)“一石水,六斗泥”。
活动三:赞一赞,母亲河的贡献多
师:就是这样一条雄伟壮观的黄河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奔流了几千万年(出示:石块、骨针、鱼钩、纹盆) ,这些东西都是从黄河流域出土的文物。据考古专家研究,它们最早出自于150万年前的原始人时代。这些出土文物可以证明什么? 同桌讨论。
师:从这些文物可以看出很早以前黄河流域就有人在这里生活了,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定居这里,使得黄河流域越来越繁荣。请看:(播放录像《黄河的文明》)
师:录像中提到了哪些城市? 是的,西安、洛阳、开封这些都是历史名城。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多朝代喜欢在黄河流域建都吗? 请在书上P82找一找答案,同桌交流一下。
师:是啊,黄河流域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就这样,中华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中华文明,她是我们民族文明的摇篮。(板书:文明摇篮)
师:黄河不仅创造了文明,还哺育着生命。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组数据:
黄河是我国唯一穿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大河,它平均年水流量为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河川年水流量的2%,但就是这些黄河水,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全国15%的耕地,还为沿岸400多座城镇提供用水。
师:从这组数据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
师:黄河用仅有的水量滋养着两岸人民。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黄河的水资源建立了许多发电站呢! 你们看,这是在黄河上建立的大型发电站的示意图。(出示图片) 从这张图上你看到了哪些发电站? 大声地读一读它们的名字。
生:随课件演示读出名称(龙羊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青铜峡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
师:黄河上建立了这么多的水电站又说明什么? 同学们,看着这么多的发电站,想着黄河为我们作出的贡献,每个人心里都非常感动。此时你想对黄河说些什么? 同桌位请说一说。
师:黄河像妈妈一样无私奉献,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所以我们称黄河叫什么河? 大声说!(板书:母亲河)
师:你们看(出示《黄河母亲》图片) ,它就是树立在黄河流域兰州城的一座雕像。从图上你看了什么?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师:小结:凡是炎黄子孙站在雕像面前仿佛看到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油然产生无尽的联想和难以言状的感动,都会觉得自己就是雕像中的那个孩子,从黄河母亲那里得到深情的爱抚。
师:这座雕像的名字就叫《黄河母亲》。这位母亲实在是太伟大了,难怪人们忍不住要大声地对她说,(出示书中《黄河,我听你说》片段,播放背景音乐) 我是莽莽大泽的一滴水,我是中州大地的一粒尘。纵然是沦落天涯,我也忘不了黄河养育恩。黄河啊,你听我说:你是我的血脉,你是我的根。(先指读,后齐读)
师:黄河是我们的血脉,是我们的根。我们要追寻这个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1,我们来寻根》。(板书:11,我们来寻根)
师:黄河两岸人民喝着黄河水长大,我们家乡在南京,地处长江沿岸,那我们喝着什么水呢?
师:提起长江我们对它感到格外亲切。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的风采。
师:(播放《长江之歌》)
师:听着优美的歌,看着气势壮观的画面,长江给你什么印象? 随着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我们来到了长
江两岸。(出示地图) 长江沿岸有许多大的城市,你熟悉的有哪些?
师:是的,刚才同学们提到(出示重庆、武汉、上海图片) ,还有我们的家乡南京,这些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它们的繁荣与发展与长江有什么关系?
师:人们利用长江丰富的水资源,建立了很多发电站(三峡、葛洲坝) ,还发展了水上运输。你们看。(放录像《长江航道》)
师: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知道些什么? 长江航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造了很多财富。所以人们又把长江航道称黄金水道(板书:黄金水道)
师:长江和黄河一样,它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儿女。
师:同学们,(出示图片) 看着奔腾的长江、咆哮的黄河,自古以来有许多的诗人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句来描写赞美它们,你知道的有哪些?
活动四:做一做,保护河流我能行
师:长江黄河在诗人的笔下是多么美丽,多么壮观。可是今天,我们的母亲河怎么样呢? 请看!(播放录像)
师:我们的母亲河现状怎样? 是什么原因会造成这样的情况?
生:(四人小组交流后汇报)
师:同学们说得对。人们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出示图片) ,而随意排放污水使得母亲河面目全非。我们的母亲在呻吟,在呼喊,在流泪。面对这些我们能做些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
师:刚才大家说得真好,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板书:保护) 母亲河。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公民实践活动和假日小队活动制定出详细的“保护母亲河的行动方案”(课件出示) ,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好吗?
师:(总结) 同学们,“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今天我们去寻找中华民族的根,认识了伟大的母亲河。在我们的保护下愿母亲河永远年轻美丽,愿母亲河永远健康平安。
——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市等基本情况。知道长江、黄
河流域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知道母亲河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2、能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整理信息,在交流与讨论中学会探究性学
习和合作学习。
3、通过了解长江、黄河的过去和现状,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
关注之情,树立保护母亲河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长江、黄河的相关资料:发源地、流经省市、物产、当今长江、黄河遭遇的环境问题等。收集赞美母亲河的诗。
教学过程:
一、 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歌曲《龙的传人》
2、师:同学们,从这首歌中,你了解到什么?
3、师:长江、黄河横贯在中华大地之上,千百年来,她们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称作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我们的母亲河,去认识和了解长江、黄河。 板书课题:我们的母亲河
二、 走近母亲河
(目的: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况及母亲河的含义。)
1、 出示课件:中国地图
2、 师:在中国的版图上这两条蜿蜒曲折的蓝线条就代表着长江和
黄河。请大家仔细观察地图,看看你能从地图上了解到有关长江和黄河的哪些信息?(发源地、流经哪些地方、流入哪儿)
3、 出示长江、黄河流域图,从这幅地图你有发现了什么?(板书:
流域辽阔)
4、 小结: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全长5500千米,流经了9个省份,,
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有2亿多亩耕地,她养育了1亿多中华儿女。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千米,水量丰富,支流众多,滋润着全国近20%的土地,有三亿多人生活在她的怀抱中。长江、黄河流经了大半个中国,养育了近一半的中国人,难怪人们会说他们是母亲河。
5、 在长江流域,我发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城市那就是我们的家乡
——重庆。(课件:介绍重庆)我们是住在长江边,喝着长江水长大的,那你知道长江给我们家乡带来了哪些好处?
学生汇报交流(饮水、农业灌溉、运输、增添美景、发电、品美食……)适时介绍三峡枢纽过程、观赏长江三峡风光
板书:生产生活好处多
6、 师:看来,长江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来了许多的好处。其实不
仅是我们重庆,生活在长江、黄河两岸的人们都会得到母亲河的恩惠。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靠水而居。
7、 出示资料,学生阅读。(课件出示资料: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在黄河流域内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原始村落的遗址。黄河周围的历史名城:洛阳市 十一朝古都 、开封 六朝古都 、淄博 战国时期齐国国都。
许昌,安阳,南阳,西安,咸阳,商丘等等历代经济、文化名城。)长江流域也是如此(出示遗址分布图)
看完这段小资料,你了解到什么?
板书:民族的摇篮
看到历史留下的印迹,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长江、黄河的确是中
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母亲河。
三、 歌唱母亲河
(目的:进一步感受母亲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1、 师:长江、黄河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丰富的资源,就像母亲一样
养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我们也深深的眷念着母亲河,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母亲河的情意。
2、 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描写或赞美母亲河的诗句,请拿出来先小
组交流,推荐出最好的进行全班交流。
3、 老师也去进行了收集,有两首歌深深的打动了我,诵读《长江
之歌》、《黄河颂》的部分歌词(课件播放)
4、 师:多美的歌词呀!奔腾不息、无私奉献的母亲河,以博大的
胸怀哺育了中华儿女。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河历经沧桑,正在渐渐失去昔日的风采。
四、 保护母亲河
(目的:了解母亲河的环境现状,树立保护母亲河的环保意识。)
1、 播放课件:长江、黄河受到污染的画面
2、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3、 是呀,母亲河的现状让我们忧心匆匆,保护母亲河已刻不容缓,
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许许多多的人行动起来了,你们了解到人们为了治理母亲河做了哪些事?(咱们重庆为母亲河的
治理做了什么呢?课件:污水处理厂)
4、 在大家的努力下母亲河的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可还有许多不
尽人意的地方,为了进一步加强母亲河的治理,今天我们人和街小学将举行一场保护母亲河的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将围绕如何保护母亲河展开可以从身边的小事说起,也可以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四个大组就组成四个团队,先共同研讨,再推选移一名代表发表看法,看看那个团队最有创意,谁的发言最精彩。
5、 分组活动
6、 汇报交流
五、 总结:看到同学们的表现,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共同
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并能及时督促身边人共同为保护母亲河做一些有益的事,我们的母亲河一定会恢复以前的容颜,我们的家园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最后让我们一起唱响 《龙的传人》,在母亲河的滋润下继续书写中华文明。
播放课件:《龙的传人》
板书设计: 流域辽阔
我们的母亲河生活生产好处多
↑民族的摇篮
《我们的母亲河》教学反思
江北区洋河花园实验小学:刘佳
《我们的母亲河》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中的第二课《江山多娇》中的第二个话题。在认真阅读教材后,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道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市等地理常识。知道长江、黄河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知道母亲河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2、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长江、黄河概况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在交流与讨论中加深对母亲河的认识。3、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关注,树立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特点,我将教学设计思路拟订为“欣赏歌曲、导入新课——自主探究,走近母亲河——巩固内化,歌唱母亲河——交流讨论,保护母亲河”,努力营造和谐自主发展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完本节课后我有如下感受:
1、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是一个以地理知识为主的单元。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需要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了解自己生活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因此在《我们的母亲河》
的教学中,多次出现地图(中国行政区地图;长江、黄河流域图;长江、黄河水电枢纽图等)引导学生读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地图中表达的与本主题相关的信息。既有老师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又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2、 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倡导以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
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进行教学,以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儿童的生活实际,着力于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学生生活在长江边上,非常熟悉长江的相关资源的实际,让学生围绕“长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展开讨论,使学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了江与人的关系,是长江养育了我们,我们离不开长江。对母亲河的热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3、利用多媒体课件,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入生活的活水,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具有时代气息,使教材“活”了起来。比如:播放课件:长江、黄河受到污染的画面。播放生活中真实情景,引导学生感知母亲河遭破坏的情况,生动直观,使单调的说教感性化,使教学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的母
亲河》一课包容的知识极其丰富,有地理的、有历史的、有人文的、
有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准备的时间不多,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偏重地理知识的学习,而对母亲河人文性的挖掘还比较欠缺, 同时也影响了情感目标的达成不够好,没能充分的激发起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另外对于长江、黄河有关一些地理方面的描述还不太科学、准确,这都是值得今后进一步修改的地方。
杜威认为,历史是形成人类道德品性最优良的学科,是“永恒且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始终以人为中心,关切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够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帮助儿童理解人生的意义、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
历史对儿童来说是进行品德教育最生动的教材。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历史教学遭遇到了诸多困惑与质疑。分析多类疑难杂症的原委,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凭借传统的教学习惯,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品德课程中的历史教学应立足于品德教育,教材中关于历史内容的学习只是作为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开发学习化的课程资源,一切教学立足于学生原有经验的建构,实现教科书功能的“激活”,把教科书作为一种“活性因子”,激发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共享,以增强、提高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能力。教材
中的历史知识不要求学生去记忆或背诵,而是把它作为师生探讨人类生活问题的工具。蕴涵人类经验的历史要成为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让学生通过学史、懂史来认识自身,考虑历史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在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中反省自身的生活,在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中进行个人道德的建构。因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意义生成与个人创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一、赋予历史以生命
物化为课本内容的历史知识,因为脱离了其产生的历史时代和环境而成为了静态的历史。教材的设计力求选取历史细节和彰显生命的历史叙事,使得历史变成了关怀日常历史人物、叙述细微历史事件的故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活化历史),让历史变得丰满生动、亲和易懂,赋予历史教材向现实生活转变的第二次生命,让历史以亲和、生动的姿态走近儿童,让学生展开与历史的对话。
1.精选历史叙事,找准儿童的“兴奋点”
教师对教材中的历史素材进行“活化”,就是要把教材变为自己教学的“活性因子”,对教学的设计和把握应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品德这一中心任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筛选,挖掘能够深入人心、发人深省的历史叙事。并且贯通课内与课外的学习。历史叙事,指的是教材中呈现的有关历史的事件或是有关人物的故事,这些历史的片段承载着鲜活的生命表达和生动的细节描述,特别是那些流淌着真情和饱含辛酸的真实人物故事,一个微小的故事就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材中编选了许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中选取一些精彩的故事让学生进行阅读与赏析,还原故事中所包含的情境和情感,引发学生的自我想象投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感染。教师所选的素材要精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还应对学生所感兴趣的焦点进行预测和把握,对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给予更多的扩充,以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学习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时,教材中提供了许多有关受害者被虐待与侮辱的细节描写,《李奶奶身上的37处伤痕》和《东史郎日记二则》所描述的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给学生讲述了一段屈辱的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从那段历史中想象并体味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让生活在优越条件下的孩子体会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宝贵,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创设历史情境,体验道德情感
情境有唤起学生情感的作用,情境教学即指教师通过语言、文字、图画或实物等手段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以达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之功效。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出示有关时代背景和人物境遇的幻灯、实物、电影等资料来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开故事会、编演历史剧、参观纪念展览等活动营造历史情境,师生共同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通过想象、创造等方式使教材中物化为文字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
角色扮演是情境创设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当学生被置于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时,会调动自己的想象,揣摩历史人物的心理和行动,洞察历史发展的背景环境。角色扮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记者采访”环节,要求学生对历史人物红军小战士小董和受日军迫害的李奶
奶参加开国大典游行时的心情进行采访,通过活动体会中国人民在推翻“三座大山”后真正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而又充满吸引力的任务。教师在活动之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采访要求,还要帮助学生对角色的背景和经历进行定位,让他们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激发个人的想象和体验,体会革命胜利对于中国人民的意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自由选择所要扮演的角色,展开想象并加以个人的创造性理解,使人物更加鲜活,让历史走向前台。再如,教学“地道战”、“地雷战”这一节时,可以采用播放电影录像的形式让学生在经典的战争片中受到熏陶,感受当时人民大众的聪明智慧和抗击日寇的热情。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班队活动和课外活动。拓宽课堂教育这一主渠道,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进行有力的道德教育。
在现实中找寻历史感
历史总是以一种过去时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讲述的是离学生生活久远的时代发生的事件。学习历史需要个人感悟和理解的参与,学生学习历史实际上经历着一个“相遇—感悟—理解—升华—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注重过程创生的价值,把历史的教学看作是一个进行着的过程,注重学生对历史的“现时感受”,让学生在现实、现在的生活中找到“历史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联系在一起,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鉴古知今,把过去时态的历史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态的历史。
1.立足学生经验的历史感受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中历史事实向现实回归的跳板。只有当学生从历史中能够领悟到深刻的人生,由别人的故事转变为自己的体验时,教育才能够深入人心,此时的历史教学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回归生活的历史道德教学,就是要把握住学生的现有经验是什么,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回忆进行道德情感的迁移。如《让我们来寻根》一课,在设计黄河为什么会被叫做“母亲河”这一教学环节时,教材提供了一幅母亲和孩子的图片,让学生想象自己犹如躺在母亲怀中的婴儿,以此来理解华夏子孙在黄河水的哺育下成长的画面。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动手操作中的个人体验来升华道德情感。如教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伟大时,让学生用土豆、彩泥或肥皂做材料,动手制作一枚印章,体验古代雕刻印刷术的伟大。
2.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历史
我们正在经历着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进行着的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学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刻上了历史的烙印,都是生活中进行历史首先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与关心了解中,学生才能尊重历史,尊重地方的文化与传统,萌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对民族及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要根据教材又能不拘泥于教材,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和学校社区中捕捉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历史教学活动应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发教育资源。教材中安排了诸如调查家乡文化名人、寻访名胜古迹等活动。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走访社区,让他们认识到历史与自身生存的环境和社会息息相关,现在的生活
处处有历史的影子,现在就是历史的延续。例如,邀请社区里的老人进行个人生活史的介绍,让学生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变化了解历史变迁对于个人的意义;也可以动员学生搜集地方历史资料,参观地方名胜古迹,了解地方风土人情,最后完成对自己城市或乡村历史演变的调查研究。
三、让儿童成为历史学习的创造者
课堂中的教学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不仅应该让学生了解静态历史的事实和人物,而且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历史观,尤其要注重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的熏陶与培养。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为此,教师应以教材为参照,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体验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世界出发去感悟与体验,最终再落实到自己的品德发展和行为塑造上。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对话文本。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留有许多弹性空间。它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材中常常出现的“吐云小朋友”。不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教材中提供的有关活动的建议,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引导。
教师要以教材为中介展开师生对话,激发学生与教材的对话;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决策与制定中来。因此,教学要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开展类似于“自学—感受—讨论—活动”的模式来组织教学,教师要把思考和选择的权力归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创造。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李奶奶身上的伤痕》
一课,教材中给出了“如何对待日本所犯下的罪行”问题,并且列举了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反应,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问题开展班级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对一些观点加以澄清,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基础上予以引导与教育。
2.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探究的交流过程,在此过程中创生着许多有价值的活生生的资源,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充分表达了课程的过程价值,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亲身经历、自主创造;综合实践活动也成功地对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了整合,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沟通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体验着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收获着交往的喜悦和发现的兴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在学生自己阅读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书法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中教学“人民当家做主”时,则可以与班队活动联系起来,通过进行班干部竞选活动,使学生在选举与被选举中体验“当家作主”的真正涵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易语言写到文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