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超标的原因有哪些,儿童铅含量多少算超标暴怒发作及防治措施,儿童铅含量多少算超标偷

儿童暴怒发作应对策略
儿童在受到挫折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出现剧烈的情绪变化,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劝说而终止的行为,称为暴怒发作,又称发脾气。在幼儿期尤为常见,男孩女孩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1. 冷处理法
当宝贝发脾气时,父母可以置之不理,这样,宝贝看到发脾气没人理他,达不到什么效果,自觉没劲便会自然平息。切莫在宝贝发脾气时向他发火,那样,一方面会使宝贝的情绪更加激动,另一方面也会让宝贝误认为发脾气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以后也用发脾气对付别人。
2. 转移注意法
&&&&如果宝贝因想要出去玩而发脾气,父母可用他喜爱看的动画电视节目或其他事情来吸引他,转移注意力。待宝贝暴怒发作过后再给以安慰,并加以教育。
3. 暂时隔离法
&&&&如果宝贝的暴怒发作无法控制时,可将他放入设置简单,与外界没有联系的空房间内,在暴怒发作消除数分钟后再解除隔离。但要注意观察,防止宝贝自伤、撞伤、触电、跳楼等意外情况发生。
我的宝宝就是很机灵,她知道家人不忍心让她哭泣,让她着急,所以她有时会发脾气用来“要挟”我,不过我有妙招“对付”她。呵呵,当然有时也失败啦,因为真的舍不得呀!!谁叫我是妈妈,我会忍不住“溺爱”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儿童心理卫生及防治
儿童心理的行为 诊断和治疗 案例1小强,6岁,上幼儿园大班。人长得很 结实,在幼儿园里,他好强霸道,经常欺 负其他小朋友:不是用手推、抓旁边的同 学,就是用东西打别人,要么就用彩笔涂 脏他人的图画册。老师批评后,暂时收敛 一点,但很快又旧态复发,小朋友很讨厌 他,老师也感头疼。 案例2幼儿园小班里转来了一个新娃娃,小王 老师把他介绍给小朋友时,大家表现出 了极大的热情,纷纷表达自己对新朋友 的友好,但却不见这个小娃娃说话。最 后在老师的鼓励下,新娃娃开口了“我 ……我……你……们……好……”。原来 新娃娃有口吃的毛病,小朋友一下子哄 笑起来,学着样子“我……”。 案例3琪琪和妈妈去逛商店,琪琪很喜欢柜台 上的芭比娃娃,妈妈出于各种原因没有 买,此时的琪琪就开始哭闹、尖叫、在 地上打滚、用头撞墙、撕东西、扯自己 的头发等行为。 案例4某幼儿入睡不久,突然哭喊出声,坐起, 两眼直视,表情恐惧,叫他则不予理睬。 醒后完全遗忘。 试回答:(1)该小儿发生了哪一种睡眼 障碍?(2)分析其发生的原因。(3) 应怎样预防? 参考答案:? (1)根据该幼儿的上述表现可知他发生了“夜惊”。夜惊是睡眠时所产生 的一种惊恐反应,属于睡眠障碍。在5-7岁的幼儿中较为多见,且男童的发 生率高于女童。 ? (2)原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常常是夜惊的诱因。心理因素:父母吵架、 亲人伤亡、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幼儿情绪紧张;离开亲人进入到陌生环 境使幼儿产生焦虑;受到成人的严厉责备,睡前看了惊险恐怖的电视,或 听了一些情节较紧张的故事等,造成精神紧张。环境因素:卧室温度过高 或空气污浊;睡眠时将手压在胸口;晚餐过饱;咽部位患病而引起呼吸不 畅,或患肠道寄生病和癫痫发作等。此外,咽部位患病而引起呼吸不畅, 或患肠道寄生病和癫痫发作等都可引起夜惊。? (3)预防:主要是想办法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的心理诱因和 改变不良的环境因素;对幼儿的躯体疾病要及早治疗;注意培养幼儿良好 的睡眠习惯。随着引起夜惊诱因的解除以及幼儿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幼儿 的夜惊会自行消失。 案例5? 某儿童,每逢周日晚上,想到第二天要上学,即精神紧张、不安。 周一早晨上学时显得胆怯,想不去学校,经父母再三劝说答应去学 校。可一到学校就设法逃走,不肯进教室,并诉说头痛、腹痛、恶 心等身体不适。而一到周六、周日等节假日则无以上症状。请回答: (1)该儿童患了什么病?(2)阐述如何运用相应的行为疗法给予矫治。? 参考答案: ? (1)该儿童患了“学校恐惧症”。 ? (2)可运用系统脱敏法进行矫治。A:在该儿童情绪好的时候进行B: 分成五个等级按步骤矫治: 第一步:获取儿童的信任,带孩子在学 校附近散步数次;第二步:带孩子进入学校进行娱乐活动,注意选 择儿童感兴趣的活动;第三步:带孩子进入教室进行娱乐活动;第 四步:到校上课,参与学习活动,但不布置任务(如作业等),教师 不给予批评、惩罚; 第五步:到校上课,参加学习及其他活动,布 置较少的学习任务,并渐次增加,直至不再惧怕学校。 D:以上各 步骤中,只要该儿童未出现不良情绪,即给予表扬、鼓励,待情绪 稳定不再惧怕后,再进入下一个步骤。 一、心理卫生的概念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还 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 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 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年)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 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 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国内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论述 , “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 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心理卫生的概念心理卫生也称精神卫生,是指维持和增进人们的心理 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以及矫治各种不健康心理 的心理学原则、方法和措施。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 有良好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2、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就是指一个人在情绪、观念、行为、兴趣、个性 等方面出现一系列的失调,亦称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意义和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意义加强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是维护和增进婴幼 儿心理健康乃至人一生健康的重要保证婴幼儿年龄尚小,经验与能力都很欠缺,而且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现代社会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 ,婴幼儿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1、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 2、加强各种心理保健措施,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3、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稳定愉快 3、人际关系和谐 4、行为统一协调 5、性格乐观开朗 6、自我意识良好智力正常的儿童在认知方面一般表现出想象力丰富、好 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较强 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积极 情感总是多于消极情感,能较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心境, 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感 乐于与人交往,合群、能与他人友好相处 心理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行为表现为既不过敏,又 不迟钝,面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的反应,具有 与大多数同龄儿童基本相符的行为特征 具有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 强,谦虚、诚实、勇敢、热情、慷慨等性格特征 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 他们身上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观念占优势 四、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理因素人的许多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影响;许多遗传病都存在智力缺陷 1、遗传因素 2、胎内环境 eg不良的胎内环境造成的某些素质缺陷可成为儿童心理发育的障碍 3、脑损伤或疾病 分娩中的脑损伤、脑外伤及脑瘤、传染性脑疾病等使脑细胞受损4、生长发育迟缓发育过于迟缓,水平过低,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二)心理因素1、气质与性格 托马斯等把儿童的气质分成三种类型:易养型、难养型、兴奋缓慢型。难养型儿童更易产生攻击行为、焦虑、敌意等性格内向、胆小――惧怕、沉默;外向、暴躁――攻击、发脾气2、需要与动机 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问题行为动机冲突若不及时和妥善地解决,就会造成强烈的情绪波动3、情绪 消极情绪容易导致儿童心理异常和障碍。焦虑和恐惧影响比较明显4、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个性的健全发展 (三)社会因素1、家庭家庭结构 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有着消极的影响父母离异――孤僻、自卑、胆怯、冷漠 自虐、撒谎、多动、讲脏话家庭氛围不良的家庭氛围,儿童心理压力大,没有安全感,容易 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不讲礼貌父母吵闹――行为紊乱、夜惊、梦魇、遗尿症家长素质eg父母的文化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与行 为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相关(公共场所) 父母的心理障碍会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往往从父母那里模 仿到不健康的性格、行为习惯 (社交)教育态度和方式 不合理、不正确,易使儿童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2、托幼机构师幼关系 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eg)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粗暴的态度易导致儿童紧张、胆怯, 学前儿童的某些心理问题与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同伴关系不良的同伴关系,容易产生独占、攻击、粗暴或胆怯、孤独、 不合群等行为,严重阻碍儿童的身心和社会性发展3、社会生活环境居住在高层住宅或单元楼的儿童易形成孤僻、脆弱、暴躁等不良性格 看电视过多的儿童交往能力普遍较差,孤独、沉默,自我中心,学到侵犯性行为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 *五、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 预防及矫治策略(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策略1、培养儿童的自尊、社会性和自主性 2、家庭成员要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教养态度要一致 3、要有鼓励儿童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此外,父母和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加强自我 心理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 托幼机构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促进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重视儿童的问 题性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和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措施1、行为矫正法 4、团体训练法 2、游戏矫治法 3、家庭治疗法 5、动物辅助治疗法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和问 题行为的防治 一、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别是相对的,并非泾渭分明(一)看是否有某些行为表现大多数幼儿都有他却没有,或大部分幼儿没有他却有,都可能不正 常(二)看行为表现的程度行为表现的严重性超出了大多数孩子的表现程度,也属不正常(三)看个体的发展状况身心发展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的现象,很可能不正常 案例6? 小明的学习问题出现在上小学后。入学前,大家都 说小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非常聪明,将来一定是 上大学的材料。可没想到上学后,他的学习成绩竟 是全班倒数。他记不住生字,拼音很差,经常把p、 q搞混,b、d分不清;计算时则经常把加号看成减 号,或者抄错数字。把大刀写成大几,大使馆写成 大便馆。总之,作业的质量和速度都远落后于同龄 人。起初家长认为是孩子学习不用功,老师也说小 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小明的家庭环 境并不差,家长也一直重视早期教育。小明问题究 竟出在了哪儿? 儿童学习障碍 一、概述? 儿童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 LD) 是一组异质性综合征,指智力正常儿童在 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 基本心理过程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 性障碍,推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某种功能 障碍所致。 权威的九个学/协会机构及学者对LD所 下定义包含了以下九个要点:①低成就或个人能力表现有显著的困难; ②病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③表现的困难与心理发育有关; ④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⑤在口语上表现特殊的困难,如听或说; ⑥在学业上表现特殊的困难,如阅读、书写和计算等; ⑦在知觉上表现特殊的困难,如推理和思考; ⑧考虑在其它方面表现特殊的困难,如空间关系、沟 通技巧、动作协调等; ? ⑨允许其它障碍与学习障碍共存。 ? ? ? ? ? ? ? ? 二、流行病资料? 按DSM-Ⅳ诊断标准,学龄儿童患病率在3%~8%之间, 男明显多于女,比例约为4:1左右。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LD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均 有关系。Myers(1990)总结许多研究者观点认为,LD是 遗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功能失调、或结构异常所致。 ? 一般认为,产前、产时、或产后的轻度脑损伤是主要原因 之一,与诸如脑外伤、产伤、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新 生儿黄疸、某些传染病、铅中毒等有关。某些儿童与生俱 来就有生物学和神经心理方面的脆弱性,对后天不利因素 更具易感性和缺乏耐受,因而导致LD。 四、分类与临床表现? NJCLD和Myklebust大致将LD分为言语型和非言语型两大 类,认为这样分类符合LD的神经心理模式和当今治疗教 育观点。言语型LD包括语言理解障碍、语言表达障碍、 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和计算障碍等类型,各型又有若干亚 型。非言语型LD主要指社会认知障碍。这一分类与ICD10或DSM-Ⅳ的分类类似。智力检测,LD儿童的IQ基本在 正常范围内,有些处于临界状态,而且VIQ与PIQ差异值 大者(&10分)居多。 (一)言语性LD? 语言理解障碍 ? 语言表达障碍? 阅读障碍? 书写障碍 ? 计算障碍 1、语言理解障碍:? (1)语言听觉失认(verbal auditory agnosia ) ? (2)语义理解和用语困难(semantic-pragmatic syndrome) (1)语言听觉失认(verbal auditory agnosia )? 听力和智力正常,语言理解明显损害,语言表达亦有缺陷。 不能表达语言或即使能说出少许单词,构音却明显困难。 患儿可以理解音乐,能够精细地绘画。若伴有音乐理解困 难则同时缺乏节奏感。患儿对他人言语理解困难,常表现 “听而不闻”,故易被视为病理性失语。有的患儿能逐字 读和理解文章,有的却表现为类似心因性耳聋。认为障碍 部位大致在优势侧脑半球缘上回后部,年龄低的儿童可能 是双侧性的。 (2)语义理解和用语困难 (semantic-pragmatic syndrome)? 表现较似孤独症,唯在对人亲呢感上有区别。机械记忆字 词突出,而且能运用较复杂的词汇,但对文章理解低劣, 不合时宜地使用语词或文章。幼儿期较常出现镜象言语 (鹦鹉学舌般),有时能够命名物体名称,但常表现喋喋 不休或多嘴多舌。用词联想奔逸,使人难懂在讲什么。喋 喋不休是患儿为了寻求社交、企望他人理解而又难于实现 时的表现。智验 PIQ高于VIQ。 2.语言表达障碍? (1)音韵统语障碍(phonologic-syntactic syndrome) ? (2)发育性口语失用 ? (3)辍词、用语困难 (1)音韵统语障碍(phonologicsyntactic syndrome)? 也称发育运动性失语。这类儿童听力和智力正常,能理解言 语,但语言表达困难。会说话较迟,开始说话 常省略辅音、 转换和用词变化,不能使用功能性语言(即意义词组),语 句里少用关系词。能够掌握对方部分词汇,大致会明白对方 讲话的意思。至6岁时基本达到正常水平,预后良好,多有 家族性。 (2)发育性口语失用? 也称重型语言表达障碍。言语理解良好而语言表达困难。 可模仿说出单音,但不能模仿说出词组。有的患儿可自动 反射性说出一两句词汇,但随意有目的性说话十分困难。 有类似口吃表现,节律混乱,语调缺乏抑扬,说话伴身体 摇晃。病灶定位困难。 (3)辍词、用语困难? 表现为辍词困难,口语受限明显。对主语和谓语的关系理 解困难,但尚可理解动词和补语。可理解简单的指令,但 不能理解复杂的词句。有 时能理解单词,能命名物体, 会选用适当的单词,但不能组成成套的语句。病灶定位困 难,至今无法判定对应于成人失语的哪一类型。 3.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中人数最多的,男生多于女生。这类 孩子往往记不住字词,听写与拼音困难,或朗读时增字减 字,写作文语言干巴巴,阅读速度特别慢,逐字地阅读。 他们在下棋和玩电脑游戏方面头脑很灵,但在温书和写作 业及听讲方面成绩极差。这种落后可能与左脑有关。家长 应给予极大的警惕,因为这类孩子由于不能有效地阅读, 随着年级增加,会在各门功课上都出现困难。 3.阅读障碍? (1)语言障碍综合症(language disorder syndrome) ? (2)构音和书写困难(articulation and graphomotor discordination) ? (3)顺序认知障碍(sequencing deficit syndrome) ? (4)视空间障碍(visual-spatial perception syndrome) ? (5)发育纯粹性失读(developmental pure dyslexia) (1)语言障碍综合症(language disorder syndrome)? LD儿童大部分伴有阅读方面的问题。语言理解和表达没 有明显障碍,但对文字的阅读和学习明显困难。这在表音 文字国家的儿童尤为多见。能读出单字,有时能抄写文字, 但阅读词汇和句子明显困难,并且命名物体困难,进而导 致语言理解障碍。 (2)构音和书写困难(articulation and graphomotor discordination)? 言语理解正常,但发音和组词困难,精细协调动作困难, 致使书写障碍。若是表音文字可以整体读出,但不能分读 音节,组词读出时不能提取相应的词汇。多伴有运动性失 语,类似成人额叶性失读,约占儿童阅读障碍的10%。儿 童期的病区尚难确定,推测可能处于左前额叶下部或左侧 中央后回的角部。 (3)顺序认知障碍(sequencing deficit syndrome)? 该类型源于Gerstmann综 合症,约占儿童阅读障碍的10%。 典型特征是手指失认,左右认知障碍,计算障碍,书写障 碍。儿童期则伴有阅读障碍。并且有读字遗漏、阅读时字 节顺序混乱、漏行、视觉倒翻阅读和书写,不能逐字阅读, 计算时位数混乱和颠倒。病灶多为左侧顶叶后部。 (4)视空间障碍(visual-spatial perception syndrome)? 本症少见,约占总症5%,特征是视空间认知和视觉记忆 障碍。口语发育虽然正常,但有明显的文字符号镜象处理 现象,如把P视为q,b为d,m为w,was为saw等。阅读 时视点与字节对应困难,有时较长的词组。 (5)发育纯粹性失读 (developmental pure dyslexia)? 这种患者不能阅读和抄写,但有可能自发书写。不能命名 颜色。病灶不清楚。 4.书写障碍? (1)发育结构性失写(developmental constructional agraphia) 能读文字,但不能自发书写,手技巧笨拙 (如不会使用筷子、握持笔困难、绘画不良)。结构 性障碍使视觉模形信号无法传入运动系统,从而使空 间知觉不良,方位确认障碍。 ? (2)发育纯粹性失写(developmental pure agraphia) 类似Myklebust称谓的“再视觉化缺陷导致的书写障 碍”,能够识认文字符号,但不能自发书写和听写, 认为是文字表象提取困难所致。 书写障碍案例? 小丽写作业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 有时难题可以解出来,简单的计算题却错了。他们的眼 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被称为懒惰的眼睛,漏掉许多 明显的信息。这种人学习时视而不见,考试时竞然可以 把整个题丢掉,事后他们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问 题体现的是儿童的视知觉的分辨力、记忆力和视-动统 合能力相对落后造成的。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 的误解,因为大人认为他们学习态度有问题,是故意的, 要给予惩罚。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 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 5.计算障碍? 计算障碍可由言语理解障碍、阅读障碍和量概念形成困难 三种因素导致。较多见于clumsy儿童和发育性Gerstmann 综合症儿童(即手指失认、计算不能、书写不能和左右不 分)。因听觉和视觉分析困难,难以理解数字意义和符号 意义,计算位数颠倒或错位,虽然鹦鹉学舌般会读计算口 诀,但难以与量概念结合。视觉分析不足还导致对长短、 高矮、形状图形、大小的判断困难。 (二)非言语性LD? 这类儿童有失认和失用潜在背景,突出表现为社会认知与 社会行为障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Myklebust认为这类障 碍起因于右脑功能失调,所以称其为“右脑综合症”。具 体表现是不能整体把握对象,时间和方位感差,辨别区分 主图与背景困难,相貌和表情认知困难,不能理解形体语 言,最终导致社会认知方面的障碍。因而这类孩子在学校 或团体中表现为适应性困难,并且音乐感节奏感低劣。 常见于LD的阳性神经系统软体症1.精细动作笨拙(如系鞋带、记纽 扣等) 10.手指触觉辨认困难2.有连带动作(镜象动作)3.转换运动困难 4.不能闭合单侧眼睛 5.走一字线步态笨拙、摇晃 6.轻度吞咽困难 7.舞蹈病样不随意动作 8.轻度腱反射亢进 9.瞳孔左右不等大11.皮肤触觉辨认困难12.利手分化延迟或混合利,左右辨 认困难 13.闭眼单腿独立短暂 14.闭眼伸手实验阳性 15.辨别两点刺激困难 16.手眼协调困难 17.辨别皮肤上所画图形困难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ICD-10诊断标准为:C (1)特定的学习技能损害必须达到临床显著程度,如 学绩不良、发育先兆(如语言发育迟缓)、伴随行为问 题(如冲动、注意集中困难)等。 C (2)这种损害必须具有特定性,不能完全用精神发育 迟滞或综合智力的轻度受损解释。 C (3)损害必须是发育性的,即上学最初几年就已存在, 而非受教育过程中才出现。 C (4)没有任何外在因素可以充分说明其学习困难。 C (5)它不是由于视听损害所导致的。 心理测评包括:? (1)学业成就测验:侧重于听理解、语言表达、书写、阅读理 解、计算和基本推理几个方面,有一项较智力期望值明显落后即 可诊断。 ? (2)智力测验:常用WPPSI或WISC-R。目的之一是排除精神发 育迟滞或孤独症;其二是了解LD类型及其智力结构,并为矫治训 练提供依据。LD儿童往往出现VIQ与PIQ较大差异(&10分)。依 此大致可以分类出言语型LD或非言语型LD。对WISC-R或WPPSI 测验结果进行剖面图分析,较能够准确把握被测儿童的认知特征, 易于确立矫治措施。联合型瑞文测验(CRT)也是较理想的智力 测验之一。 ? (3)神经心理测验:如利脑实验、Luria-Nebraska儿童成套神经 心理测验、K-ABC测验、记忆测验、单项神经心理测验等,主要 用于检测LD儿童的神经心理模式或探索其神经心理机制。 ? (4)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RS):总分低于60分者,为LD可疑 儿童。 五、预后? 约半数以上的LD儿童的症状会随年龄增长而自行缓解或 减轻,但有些特殊技能的缺陷可能持续至成年期以后。约 20%的患儿可能继发品行障碍和反社会行为,或导致长期 社会适应不良,青春期后出现抑郁、自杀或精神疾病的风 险高于一般人群。 六、预防与治疗? 预防重点在于早期预防早期干预。前者包括加强围生期保 健,作到优生优育,防止烟酒毒等有害物质的侵害,正确 开展早期教育。后者在于一旦发现儿童有语言或其他类学 习问题时及时就诊,指导家长改进养育条件和方法,尽早 进行心理咨询与指导。有些LD儿童的双亲(尤其时母亲) 容易陷于长期担心和慢性焦虑,易受其影响进而采取失当 的教养方式。因此,及早对家长开展心理咨询与指导也是 防治LD的重要环节。 六、预防与治疗? 治疗措施应根据LD儿童的年龄、类型、程度、临床表 现以及心理测评结果来确定。 ? 一般原则是以接纳、理解、支持和鼓励为主,以改善 LD患儿不良的自我意识,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动机,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防范继发性情绪问题或品行障碍等。 ? 根据障碍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治疗, 并且尽可能取得家长与学校的配合。迄今应用于这类 儿童的治疗方法已有多种。但得到公认有效的方法主 要是治疗教育、药物疗法和精神(心理)疗法,综合 应用效果更佳。 ? 实施矫治时坚持个别化原则,并且忌高起点、超负荷 训练,要及时进行效果/心理评估,以调整后期训练。 药物疗法请参考ADHD的治疗。 (一)视功能训练? 手眼协调训练:如划消实验、触觉辨认训练、电脑操作训 练、手语训练、视动训练、书法训练、运动等。 ? 视觉分析训练;半视野速示训练、Neker立方图辨认、点 状图定位训练、结构图辨别训练、重叠结构辨认、方向辨 认训练、物体体积面积判断训练等。 ? 视野激活训练:如左右视野激活训练等。 (二)特殊技能的结构化训练? 主要包括感知觉训练与检测、视觉理解训练、电脑训练、 书写训练、意义理解训练、正确发音训练、注意力(自控) 训练等。 (三)感觉统合训练? 用特定的训练工具在特定场合实施,主要训练患儿的平衡 协调功能和消除其所谓触觉防御反应。 一般治疗原则? 诊断(类型,个体化前提) ? 选择适宜的治疗或训练方法(理解接纳,父母参与, 忌高起点) ? 耐心和持之以恒 ?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高危儿训练) ? 预防为主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直到3岁还不会讲话,在学校时因有朗读障碍而 学习倍感吃力,因此他显得格外的笨拙孤僻。上中学时被 老师断言为“你将一事无成”。 汤姆? 克鲁斯? 克鲁斯承认,“朗读障碍症”曾让他在孩提时期饱受欺凌。 他说:“我的童年时光是在极其孤独中度过的。我患有 ‘朗读障碍症’,许多小伙伴以此来取笑我。这一经历使 我的内心变得极为坚强。” 智力障碍的防治(一)智力障碍的概念智力障碍又称精神发育迟滞或精神发育不全 。指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同时伴有适应行为 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智力障碍的精神发 育在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早年生活各个阶段因 种种原因受到阻碍而发展迟缓。由于智力缺损者 的学习能力极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自理, 他们的学习能力、适应生活能力也显著落后。 ( . 二)智力缺损的致病因素1.遗传因素(1)染色体突变(2)基因突变2.环境因素 3、心理社会因素 (三)智力障碍的临床表现智力障碍最突出的表现为智力低下和适应社会能力缺 陷。 1.临床分级按轻重程度和智商低下分级。根据智商可 把智力障碍分为以下几等。(1)极度智力缺损。智商在20以下,又称白痴。(2)重度智力缺损。智商20一34,又称痴愚。(3)中度智力缺损。智商35―49,也称痴愚。(4)轻度智力缺损。智商50一70,又称愚鲁。 2、不同程度智力障碍患者的行为发展特征:(1)重度:运动发展差;不太能说话,一般不能通过自 我帮助训练有所进步;很少或没有交往技能;能说话或学 会交往;通过训练能养成基本的健康习惯。(2)中度:能说话或学会交往;有较好的运动发展:经 过自我帮助训练有所进步;只需稍加监督经过训练能很快 学和掌握职业技能。 ( 3)轻度:能发展社会和交往技能;感觉运动有轻度的 发展迟缓;长大前难以看出有异常,几乎到青年期才能学 会小学六年级的课程,在指导下能适应社会,一般能获得 社会和职业技能,可维持个人最低的生活水平.。 3.临床类型 (1)先天愚型:这类小儿有躯体发育异常,头颅较小,额和枕部平 坦,两眼外角上斜,眼距宽。舌部轮廓乳突肥大,舌面沟裂深而 多,呈“阴囊舌”样,并经常伸出口外,故曾将此类型称作伸舌 样痴呆。 (2)苯丙酮尿症 :这类小儿出生 3―4个月后,症状日益明显。智 力缺损水平属中、重度。发育过程较迟缓,毛发色浅或黄,皮肤 白嫩,眼虹膜色素偏黄或浅蓝色。 (3)地方性呆小症:这是偏僻山区和部分农村中引起的智力缺损的 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些地区所食用的盐含碘量不足。病人身材 多矮小且不均匀,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聋哑者为数不少。智力 缺损大多在中度和重度以上。 (4)半乳糖血症 :婴儿初生时尚正常,经母乳或牛乳喂养,乳汁 中半乳糖摄入后才出现症状。婴儿有拒食、呕吐、腹泻、白内障 、低血糖和智能缺损等症状。 4、心理测验与诊断:根据儿童的成长发育程度,以及学习和适应社会能力水 平总合详细的精神和体格检查,做出临床判断是智力缺损的 基本诊断方法。 ①诊断前要详细收集患儿的成长发展史,将他们在各年龄阶段的言语、思维、计算、情感和行为动作等的 发育过程,与正常儿童作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发育上的差距。 ②要作详细的精神和体格检查,并重点对智力活动进行检 查,包括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体格检查中发 现先天性畸形可为诊断提供部分依据。 ③ 要详细收集家族遗传史、母孕情况、分娩经过、出生后生 长发育情况及既往史,并结合体格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和必 要时作细胞染色体或生化代谢等检查,可为探讨病因、类 型和智力缺损程度提供资料。? 智力测验方法:? (1)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量 ?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 (3)瑞文推理测验 5、治疗治疗的关键为及早发现、及早查明原因(1)针对病因治疗:如能查明原因,应针对病因及时治疗。治疗 开始得早症状可消失。 (2)心理治疗:教育和训练是治疗智力缺损的关键 (3)药物治疗:尚无肯定有效的药物。可供试用的药物有一氨酪 酸、脑复康、脑复新、猪脑粉、珠层粉和大脑组织液等。 (4)心理护理与预防:近年来,由于注重优生,智力缺损儿童的 出生率和患病率已大为减少。广泛宣传教育、改善生活、提高文 化和社会经济水准,并积极推行医疗性、教育性措施。 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 定义: ?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kinetic disorder ,ADHD)是最常见的儿童期精神 障碍之一。 ?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注意障碍、活动过度、行为冲动,继 发性伴随学业损害、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社会适应功能 的异常。 儿童多动症发病率 国外报道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多集中在3%~5% 一般认为学龄儿童中的3% 男:女≈3: 1 北京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患病率超过8%,男孩女 孩发病比例约比9 : 1 ? 多动症的高峰 就诊年龄为8~10岁 ? ? ? ? ? 儿童多动症? 临床表现 儿童多动症? 临床表现 ? 1、活动过度C 躯体活动、手的活动以及言语活动均明显增多。 C 整个身体多动不宁,来回奔跑,喜欢户外活动,不喜 欢并且很难做到坐下来从事安静的活动。 C 坐着时身体扭转不安,手脚不停,话多而高声,喜欢 喧闹。 C 这些表现在上课与做作业等需要安静的环境中更为突 出。 儿童多动症? 临床表现 ? 2、注意力障碍C 表现在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特征上的异 常。 ? 注意力涣散,注意不能持续较长时间。 ? 做事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常常是一件事情没干完 又去干别的事情。 ? 在从事需要使用脑力、注意细节的任务时表现突出, 很难完成这些任务。 ? 有的儿童表现为脑力易于疲劳,在从事短时间的任 务时可以集中注意,时间稍微延长就表现出注意维 持困难。 儿童多动症? 临床表现 ? 2、注意力障碍C 可能表现为对视觉刺激,对听觉刺激或对视听刺激混 合的注意障碍。 ? 有视觉注意障碍的儿童不喜欢看书,阅读时粗心马 虎,容易出错。 ? 有听觉注意障碍的儿童上课听课特别不专心,幼儿 期也不喜欢听故事,平常别人对他说话他似听非听, 甚至给人他耳朵有问题的感觉。因此,这些患儿难 以服从指令任务,甚至要大人连续不断的发出语言 命令时才开始去执行任务。 儿童多动症? 临床表现 ? 3、冲动控制能力差C 表现为没有耐心,不能等待,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低, 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做事粗心大意,行为冲动而不考 虑后果,不接受成人的管教与行为约束,容易犯错误。 儿童多动症? 临床表现 ? 4、学习困难C 多动症儿童在学业上最突出的表现是成绩波动性大, 一般都呈现学习成绩低下。 C 学习成绩下降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智力水平高低、 学习兴趣大小、家庭环境好坏、家庭对学习管理程度 等因素相关。 C 严重的患儿在进人学校后就表现出学习成绩不好,一 般患儿是在小学3年级左右才出现学习成绩的明显降低。 儿童多动症? 临床表现 ? 5、感知觉功能异常C 部分患儿存在感知觉功能以及中枢神经生理功能的异 常。 C 如手指精细协调困难,手指快速轮替、双手交替翻掌 等活动不灵活,拿筷子、握笔书写、扣纽扣、系鞋带、 做手工操作等动作笨拙。 C 手眼协调性差,视运动功能障碍,空间位置障碍,左 右分辨困难,眼球轻微震颤。 儿童多动症? 临床表现 ? 3、品行问题C 由于患儿行为控制能力差,对环境中抑制性信息反应 缺乏,难以接受约束和控制,容易违反社会常规,所 以部分多动症儿童出现违抗性、攻击性和反杜会性行 为。 C 如父母的命令,故意与父母对着干;在学校不听老师 的话,违反学校纪律,说谎,打架、逃学、旷课和外 出不归。 儿童多动症? 临床表现 ? 4、情绪问题C 多动症患儿常常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不足,把自己 看成不成功和无能的人。 C 部分患儿出现情绪问题,表现为烦操、烦恼、激越、 烦闷、不高兴,甚至也出现自伤、攻击他人的行为。 儿童多动症? 临床表现 ? 5、人际关系问题C 由于核心症状的存在,以及继发性出现品行问题,多 动症患儿在与同伴的关系、老师的关系以及父母的关 系方面经常存在问题,与环境发生冲突,社会适应和 调节困难。 儿童多动症? 病因 儿童多动症? 遗传因素 C 40%多动症儿童的父母或同胞有多动症病史。 C 父母一方患多动症,其子女有57%的可能发生 多动症。 C 双生子研究 ? 同卵双生子同病率:59%~84% ? 异卵双生子同病率:29% ~ 33% C 征收等(1997年)报道多动症的遗传为0. 75~ 0. 91。 儿童多动症? 气质因素 C 一些长期追踪研究显示,从小为难养气质的儿 童发展为多动症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C 许多多动症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就表现为高活动 水平、注意涣散、坚持性低的气质特点。 儿童多动症? 脑损伤和脑发育异常 ? 近10多年来许多影像学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存在一些脑部 结构或功能的异常。 C 核磁共振发现前额叶容积降低,尾状核、苍白球、胼 胝体和小脑蚓部变小。 C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显示左额叶和左顶叶皮质血流 灌注降低。 C 正电子发射扫描发现额叶、颞叶、丘脑和海马区域葡 萄糖代谢率降低,这种异常在女孩表现更明显。 C 数字化电图显示脑前部的额叶与正中部位。活动增加, 颞顶部日活动减少,当进行认知活动时这种变化变得 更明显。 儿童多动症? 神经递质代谢异常C 围绕多动症进行的神经递质研究主要是涉及单胺类递 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 NE )、多巴胺(DA)和5 -羟色胺 (5-HT )。 C NE、DA、5-HT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C DA使行为外向化,导致攻击与激越行为。 C NE和5-HT的作用则相反,引起注意集中和行为控制增 强。 C 当DA增高,或NE与5-HT降低时,就会发生多动、注 意力不集中和行为控制能力降低。 儿童多动症? 社会环境因素 C 家庭与社会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相对次 要。 C 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家庭、家庭贫困、 住房过于拥挤、父母有性格与其他心理 障碍等都是影响多动症症状发展与预后 的危险因素。 儿童多动症? 铅中毒 ? 轻微铅中毒会影响神经生理功能。导致学 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 ? 起病时间 C 多动症的起病是在6岁以前 C 一些儿童在婴儿期就表现出好动的特征 C 大多数是在3岁左右 C 一般症状最突出的时期是小学3~4年级 C 到少年期后部分儿童的症状减轻或消失 C 一些儿童的部分症状持续到成年期。 发展过程与预后1、婴幼儿期 ? 一些患儿在胎儿期的胎动频繁而强烈。 ? 在婴儿期,活动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兴奋性高,在把 屎、把尿、洗澡、穿衣、喂食时不安分。睡眠混乱而缺乏 规律,睡眠时间少。进食不好,辅食添加困难。过分哭闹, 发生肠绞痛的频率较高。 ? 这些儿童说话年龄可能延迟,但走路较早,不怕摔跤而跑 着走。会走路后不喜欢做安静的游戏。喜欢来回奔跑。吃 饭要大人追着喂。他们与父母相互交往的质量不高,对人 缺乏感情,难以遵从指令,顺从性差。 发展过程与预后2、学龄前期 ? 过度活动,不服从,在大小便训练方面比较困难。 ? 在自由游戏中不安静,活动多变。在高度结构化的活动中 多动明显,反应冲动,不接受常规约束,受同伴排斥。 ? 当到3~4岁以后,要求他们坐下来学习和阅读是非常困难 的事情,让父母非常头疼。 发展过程与预后3、学龄期 ? 在此阶段,各种原发性症状表现明显,继发性症 状也相继出现。C 适应学校与学业上有困难,不能根据学校常规调整自 己的行为,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绩差。 C 在教室中出现破坏性行为,同伴关系不良。缺乏责任 感,行为需要监督和督促。 C 在家不服从管教,一些儿童存在违抗性行为,亲子关 系不良。 C 自我评价低,自信心缺乏,一些儿童合并情绪问题。 发展过程与预后4、少年期 ? 进入少年期后,约30%的患儿的症状消失,疾病 得到恢复。其余患儿仍然可以继续诊断为ADHD, 但症状有所缓和,尤其是多动症状可以减轻。 ? 少年期的患儿突出表现为不能遵从规矩和承担责 任,违抗性行为明显,与成人的关系紧张。 ? 一部分患儿,特别是家庭环境不良或父母教育方 法不当的患儿,容易发展成为品行障碍和少年违 法。部分患儿辍学,继续学习者成绩不良。 发展过程与预后5、成人期 ? 约1/3的儿童多动症将发展成为成人多动症。到成 年期后,虽然多动的症状相比儿童期明显改善。 ? 但是相对一般成人,仍好动而不喜安静。不喜欢 从事安静的活动,难以完成持久而需要耐心的工 作,好冲动。宁愿站着而不愿坐着,不喜欢看电 视或其他安静的活动,很难维持精力去阅读。坐 着时常常双腿交叉摇晃,或用脚在地上踢踏。 发展过程与预后5、成人期 ? 在社会交往中,不愿意倾听别人说话,常打断他 人话题。工作空间和桌面零乱,家庭生活空间杂 乱不整洁。做事缺乏计划,工作任务拖拉。 ? 行动时不加思索,轻率地做出决定,如轻率地放 弃工作、结婚和离婚。对日常一般要求做出不适 当的反应。多动症成人的生活质量和婚姻质量偏 低,发生精神疾病的概率增加。一些人发展为反 社会人格或物质依赖。 儿童多动症? 诊断 ? 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DSMC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ICD-10C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儿童多动症? 诊断 1、起病于7岁前(多在3岁左右),符合症状标准 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2、注意障碍 至少有下列4项:①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要去探望。 ②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 ③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 错。 ④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他活动中常常出现粗心大 意的错误。 儿童多动症? 诊断⑤经常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 得很脏很乱)。 ⑥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 ⑦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 ⑧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⑨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落四。 儿童多动症3、多动 至少有下列4项: ①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常常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 扭去。 ②课时常做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 ③常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④常常十分喧闹,不能安静地玩耍 ⑤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 能等待。 ⑥常常干扰他人的活动。 ⑦好与小朋友打逗,易与同学发生纠纷,常不受同伴的欢迎。 ⑧容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的行为。 ⑨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 儿童多动症4、对社会功能(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 5、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情绪障碍,或其 他精神疾病。 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属于终身性疾病,其发病与中枢神经的结构和 功能发育受损害有关。 ? 目前的任何治疗不能促进已经受影响的神经功能的恢复, 也不能使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消失。 儿童多动症? 治疗的目标 ? 增加自我控制和行为抑制能力,降低破坏性行为,发展有 效的交流行为、问题处理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改善人际 关系,减少同伴对他们的排斥,提高自信心,降低父母与 家庭的烦恼,增加对成人的依从性、对任务操作的完成率 和完成任务的正确率等。 主要治疗方法 刺激性药物 父母管理训练 教育干预 强化治疗治疗的焦点 控制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ADHD症状 管理儿童在家中的捣乱行为,减少亲子冲突,提高儿童亲社 会性和自我控制的行为 管理儿童在教室的捣乱行为,提高儿童的学业表现,帮助儿 童学习亲社会性和自我控制行为 治疗的焦点 在强化项目中,通过综合运用多种主要和附加的治疗方法, 来促进儿童在现有家庭中进行调整以及在未来的学校生活中 的成功 应对与 ADHD相关的个体及其家庭的压力,包括情绪困扰和 婚姻问题暑期治疗计划家庭咨询 支持小组 个体咨询让ADHD患儿的父母彼此建立联系,分享有关的信息和经历, 彼此提供情绪支持 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关系,有助于儿童探讨其个人问题和感 受 儿童孤独症 早期报道? 18 世纪末的法国,有位名叫伊塔德的医生,曾收治了一 个名叫未克特的11岁男孩。 ? 根据伊塔德医生的临床记录:未克特从不与其他孩子玩, 从没有开口说话,总是做些重复性的动作,对某些声音 特别敏感?? ? 尽管伊塔德医生对此病例作了记录报道,对未克特进行 了治疗并有所成效,但他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与众不同 的特殊疾病,更没有为此疾病命名。 ? 其后,在 19 世纪的欧美各国,也有许多类似未克特的病 例报告。 儿童孤独症? 1943年,一位在美国巴特摩尔城的约翰霍布斯医 院工作的精神病医生坎纳(Leo kanner),首次 在题为《自闭性的情绪困扰》(Autisi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的一篇观 察报告中提出了“自闭症”(autism)这一概念。 Autism? “autism”源于希腊语“ auto”(自我)之意,因为这些孩子看起来就像整天封闭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 坎纳对11名“古怪”儿童的经典描述? 与人没有情感接触; ? 他们有着正常的甚至是 吸引人的外表; ? 对生活中的同一性有着 近乎强迫性的执着; ? 发病期通常是在幼儿期。 ? 往往没有语言,或者只 有一些没有沟通意义的 声音;? 可以有正常的智力,有 的甚至智力超长,如有 过人的记忆力等; “孤独症”与“自闭症”? “孤独症”一词主要在中国大陆的医学界和特教界使用; 而“自闭症”一词则是在我国港台地区、日本、韩国等 使用。 ? 这两个词都有一些局限性,为了避免误解与歧视,很多 学者建议统称为“坎纳症”,但目前没得到公认。 ? 我国正式颁布的文件中使用的是“孤独症”一词,沿用 至今。 ? 现今,我国北方一般用“孤独症”,而南方用“自闭症” 称呼的比较多。 《海洋天堂》的启示? 李连杰饰演的父亲王 心 诚 与 文 章 饰 演 的 21 岁患有孤独症的儿子 大福相依为命。 ? 文章在影片中准确而 颇有深度地刻画了一 位自闭症患者形象, 大福具有哪些典型的 心理行为特征? ? 推荐电影:《雨人》 儿童孤独症? 定义: ?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个 亚型,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会交往、 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重复为主要特征 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 的精神发育迟滞。C到目前为止,有关自闭症的概念还只是描述性的定义 和分类性的界定。 儿童孤独症? 发病率 1966年Lotter的调查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发病率为 0.4‰~0.5‰; 1979年Wing&Gould的调查数字则表明自闭症发病 率已高达2‰。 美国精神医学会所得到的统计数字,根据1994 的 DSM-Ⅳ,自闭症的流行病发病率在当时约 0.2‰~0.5‰。 儿童孤独症? 发病率 ? 根据自闭症的患病率大约为0.5?,而自闭系列症 的患病率大约为1?的较为保守的标准,以及中国 现有的总人口数量来估计,中国目前可能有 50 万 左右的自闭症患者,有100万左右的自闭系列症患 者。 儿童孤独症? 发病率 ? 男女比例为3~6:1。 ?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出生在中等经济的家庭之中,父母的教 育程度相对偏高。 儿童孤独症? 病因 ? 到目前为止,该症病因并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 素、脑器质性因素、神经生化异常、免疫学因素 等有关,但有待于进一点研究探讨。 ? 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 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发生在 幼年期(3岁以前)的广泛 性发育障碍。 ? 医学研究表明,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 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神经性行为综合症。 ? 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 碍、兴趣狭窄行为刻板是自 闭症的三个典型特征。 自闭症? 诊断 ? 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DSMC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ICD-10C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DSM,ICD,CCMD等对自闭症的规定? 在美国精神医学会(APA)主编的《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 计手册》( DSM CIV )中,把自闭症列为是一种广泛性的 发育障碍(PDD),并列出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所主编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 中也把自闭症归为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 ?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则将儿童 孤独症明确归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 儿童孤独症? 诊断 ? 在下列1、2、3项中,至少有7条,且项1至少有2条,2 、 3项至少有1条。 1、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至少2条: (1)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 共鸣。 (2)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能以适合其智龄的方 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如仅以拉人、推人、楼抱作为 与同伴的交往方式。 儿童孤独症? 诊断 (3)自娱自乐,与周围环境缺少交往,缺乏相应的观察和 应有的情感反应(包括对父母的存在与否也无相应反应) (4)不会怡当地运用眼对眼的注视、以及用面部表情、手 势、姿势与他人交流。 (5)不会做扮演性游戏和模仿社会的游戏。 (6)当身体不适或不愉快时,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对别 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也不会表示关心和安慰。 儿童孤独症? 诊断 2、言语交流存在质的损害,主要为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1)口语发育延迟或不会使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 模仿等与他人沟通。 (2)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 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间,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 (3)学习语言有困难,但常有无意义的模仿言语或反响式 言语,应用代词混乱。 儿童孤独症? 诊断(4)经常重复使用与环境无关的言语或不时发出怪声。 (5)有言语能力的患儿,不能主动与人交谈、维持交谈及 简单应对。 (6)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等方面异常,如说话 缺乏抑、扬、顿、挫,言语刻板。 儿童孤独症? 诊断 3、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坚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变: (1)兴趣局限,常专注于某种或多种模式,如旋转的电扇、广告 词等。 (2)活动过度,来回踱步、奔跑、转圈等。 (3)拒绝改变刻板重复的动作或姿势,否则会出现明显的烦躁和 不安。 (4)过分依恋某些气味、物品或玩具的一部分,并从中得到满足。 (5)强迫性地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性动作或活动。 儿童孤独症A.心理教育学评估(发展性评估)工具 ? 智力: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三版(WISC-Ⅲ )、韦氏学龄 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WPPSI-R )、考夫曼 儿童成套评估测验(K-ABC )、瑞文推理测验、绘人测验 等 ? 社会适应行为: AAMR 适应行为量表( 1969 )及其修订版 (ABS-SE,1981;ABS-SE2,1993)、文兰(未蓝德)适 应行为量表(VABS,1984)等 ? 语言: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语言发展测验、学前儿童语 言障碍评定量表等 ? 综合发展:心理教育评估量表(PEP,美国,1990) 儿童孤独症B.儿童自闭症专门评估(筛查和诊断)工具? 婴幼儿自闭症检查量表 (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CHAT) ? 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 ? 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 ? 自闭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 (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Revised,ADI-R,1994) ? 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 (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Generic,ADOS-G,2000) ? 心理教育评定量表 (Psycho-educational Profile,PEP) 三、学前儿童其他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治(一)情绪障碍2 儿童期恐惧 屏气发作 暴怒发作 分离焦虑 (二)睡眠障碍1 夜惊 梦魇(五)言语障碍1语言发育迟缓 口吃 (六)品行障碍2(三)进食障碍1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呕吐 (四)排泄障碍2 遗尿症(七)神经性习惯1 吮手指 咬指甲 习惯性阴部摩擦 (八)其它心理障碍1 多动症 选择性缄默 情绪障碍儿童期恐惧不同年龄的儿童的恐惧对象(米勒)表 现: 对特定的事物或情景产生过分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 原因:(1)特殊刺激引起的直接经验 (2)共鸣性的学习 (3)受恐吓的结果年龄 0-6个月 6-9个月 1岁 2岁 3岁 4岁 6-12岁 恐惧对象 巨声、失去支持 陌生人 分离、外伤、入厕 幻想中的生灵、死亡、强盗 狗、孤独一人 黑暗 上学、外伤、自然灾害、社交防治:(1)鼓励儿童观察和认识自然现象(2)禁止恐吓威胁儿童,禁止看恐怖影视、图片 (3)培养儿童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意志 (4)采用模拟示范法和系统脱敏法矫治 情绪障碍屏气发作又称呼吸暂停症,是一种呼吸系统的神经症。3岁以 下的小儿比较多见表现:在遇到发怒、惊恐或不如意的事时,突然出现急剧的情绪爆发,旋即发生呼吸暂停。(1)由某种心理诱因的触发。 原因:(2)机体缺铁所致。约30%有家族史(1)尽量消除可引起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 防治: (2)正确教养,不要溺爱孩子 (3)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同时注意合理的膳食(4)孩子发作时,家长要镇静,待其恢复后设法转移其紧张情绪(5)必要时服用镇静剂 情绪障碍暴怒发作就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头撞墙、撕东西、扯 头发等过火行为表 现:儿童在个人要求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或受到挫折时, 原因: 通过学习而产生儿童发作(遭受挫折)――大人让步 (结局强化 了行为);其他儿童模仿获得这种行为(1)从小培养儿童讲道理、懂道理。第一次发作 防治: 时,家长不要妥协 (2)培养儿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3)严重者给予行为治疗 情绪障碍分离焦虑害怕想象中的危险,哭泣,脾气大等。有的还伴有做恶梦、恶心 呕吐、食欲不振、心跳、多汗、乏力等症状表 现:与亲人特别是父母分离时,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如烦躁不安, 原因: (1)不良的环境(2)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如多余的劝告、威胁、禁令等 (3)过分严厉或过分溺爱防治: (1)改善环境和教育方式。合理要求,既不溺爱,也不苛求(2)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 (3)教师要特别关心、与之交谈,鼓励 与他人交往 睡眠障碍夜惊是指睡眠时所产生的一种惊恐反应。4-7岁的儿童较为多见。 男孩夜惊多于女孩。表 现:入睡后不久,突然坐起来,尖叫哭喊,两眼瞪直或紧闭,极为惊恐。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等症状。难以唤醒或 哄他安静下来。数分钟后自行入睡,醒后完全遗忘。原因: 心理因素――与父母分离,亲人伤亡,父母吵架或离异,受到严厉惩罚;睡前看了惊险的电视,听了情节紧张的故事 环境因素――室温过高、空气污浊,手压胸口,晚餐过饱。生理因素――鼻咽部疾病致使呼吸不畅,患肠寄生虫病。防治: (1)消除引起紧张不安的心理诱因,减少情绪紧张(2)改变不良环境。注意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3)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 睡眠障碍梦魇是指以做噩梦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睡眠障碍。多见于学前期儿童表 现:做噩梦时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剧,自觉全身不能动弹,常被惊醒。醒后仍有明显的情绪失常,紧张、害怕、出冷汗、面色苍白 等。对梦境有片断记忆。原因: (1)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有尚未解决的内心矛盾冲突(2)躯体患病(上呼吸道感染、肠寄生虫病) (3)睡眠和饮食习惯不良 (1)消除内心矛盾冲突,缓解情绪紧张。 防治: (2)及时治疗躯体疾病 (3)生活有规律 睡眠障碍梦游(睡行症)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或做些机械动作。表情 呆滞,神态迷惘,步态不稳,难以唤醒。持续几分钟至半小时左 右,然后上床入睡或睡在别处。醒后完全遗忘表 现:(1)与儿童大脑皮质抑制功能不完善有 原因: 关 ,身体疲劳、精神紧张和过度兴奋 是主要诱因 (2)与机体疾病也有关系 (3)家庭遗传防治: (1)功能性的,不需进行特殊治疗。(2)非功能性的,要消除引起紧张、恐惧的各种因素,避免过度 疲劳,不要在儿童面前谈论梦游情况,发作时应予以保护 (3)对经常发作的,要求助医生。 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果强迫喂食,即刻引起呕吐表 现:长期厌食,对食物不感兴趣,吃得极少,经常回避或拒绝进食,如原因: (1)过分注意孩子进食或强迫进食(2)进食前活动过度 (3)进餐气氛不良 (4)不良的饮食习惯 (1)建立有规律的膳食制度,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防治: (2)创造愉快的进餐气氛 (3)增加孩子的活动量,使其有饥饿感 进食障碍神经性呕吐患者起病于6岁前表 现:在进食后或某种特定情境下突然呕吐。呕吐时无痛苦。80%以上 原因: (1)最初由饮食不当或过饱引起(2)精神紧张所致。如受到强烈惊吓,家庭关系紧张,对新环境 不适应,突然离开亲人等 (1)改变不良的喂养方式,不要强迫小儿进食 防治: (2)消除引起紧张的各种因素,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3)鼓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4)呕吐严重者及早送医院诊治*食道以及胃道过短 排泄障碍遗尿症属于儿童行为障碍中的排泄障碍 。表 现:5岁以后儿童,仍不能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男孩多于女孩。原因: 器质性遗尿症――因躯体疾病引起。如膀胱炎、蛲虫病、糖尿病等功能性遗尿症――由心理因素引起。如强烈的精神刺激、夜间睡眠过深、排尿习惯不良、有心理障碍 (1)消除引起小儿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 防治: (2)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睡觉、 白天避免过累、晚间适当控制饮水、夜间定时唤醒排尿) (3)加强自觉排尿的训练 (4)配合药物或针灸治疗 言语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是由于大脑发育迟缓而造成的言语障碍。可分为接受性言语 障碍和表达性言语障碍。口语明显落后同龄儿童,到相应年龄仍不能讲完整的句子,甚至 表 现: 仅能讲少数单词,有的表现为讲话词不达意或构音不清。原因: (1)脑组织的有关部位功能发育不完善(2)缺少言语刺激、教育和训练 (3)听力障碍、婴儿孤独症、精神发育迟缓、儿童精神病矫治: (1)采用神经营养治疗,促进大脑发育,完善语言功能(2)进行言语训练。(倾听声音并告之名称――模仿教师口型发 音――听语音指物――指物说名称――口语对话――念儿歌) 言语障碍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节奏障碍。它是指说话的时候不自主地在字音或字句 上,表现出不正确的停顿、延长和重复现象。男孩比女孩多2-4倍。 (1)发音障碍――在某个字音或单词上停顿、重复、延长 表 现:(2)肌肉紧张――呼吸和发音器官紧张性痉挛 (3)伴随动作――跺脚、摇头、挤眼、歪嘴 (4)伴有其他心理异常――易兴奋、易激惹、胆小、睡眼障碍 原因: (1)精神创伤 (2)模仿 (3)成人教育上的失误 9/10的儿童口吃是因发育迟缓而发生的 (4)躯体疾病 防治: (1)正确对待小儿说话时不流畅的现象(2)消除环境中可致幼儿精神过度紧张不安的各种因素 (3)成人用平静、柔和的语气和小儿说话 (4)多让幼儿练习朗诵、唱歌 案例:马维尔:无法无天“马维尔简直让我绝望。她总是爱发脾气,从来不按我说的 做。一旦不顺心,她就暴跳如雷。她在学校的行为也让人 头疼。老师很难让她完成作业――她从来都是拒绝不做的。 而且她无法无天,总是离开座位,不断讲话。她让整个班 级都不得消停。我非常担心,如果她不早改变,迟早要惹 大麻烦的。” 案例:尼克:一点不像其他孩子? 表面上看起来,尼克和一般的to岁孩子没什么不 同。他喜欢运动,尤其是踢足球。他在画画和数 学方面很有天赋……但是尼克确实不像其他的孩 子。2岁的时候.他把一罐猫粮放在炉子上,并打 开了燃气――结果爆炸了。在去年3月的一个5天 营会里,他拿石块扔一个女孩子,结果把女孩打 得头破血流;他还在房间里点火;把他妹妹从楼 梯上推下来;用铁链抽打家里的狗;还从妈妈的 钱包里偷了20美元。 案例:儿童杀手? 日,5岁的艾瑞克? 莫斯和他8岁的哥哥德瑞 克意外撞上了南芝加哥区的两个小混混。那两个小混混把 兄弟俩退进一间空置的14层公离。然后,他们两次把惊恐 尖叫的艾瑞克吊出窗外――因为他不肯偷糖给他们吃,当 德瑞克试图把弟弟拉进来的时候,其中大一点的那个小混 混就使劲打他让他放手。艾瑞克掉下去摔死了。德瑞克冲 下楼去,以为能及时接住弟弟.这对任何年龄的人而言, 都是一桩血腥的罪行。而凶手竟然是只有10岁和11岁的儿 童地,警方没有公布他们的名字。 品行障碍? 定义: ?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是指在儿童青少年时 期反复、持续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等行为。 这些行为违反了与该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 则,影响了其自身的学习和社交功能,损害了他人或公共 利益。 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儿童青少年时期一个相对独立的诊断 类别,主要包括: C 攻击性、破坏性行为、违抗、不服从、说谎、 偷窃、逃学、离家出走、纵火、虐待动物、性 虐待、躯体虐待等一系列行为。 品行障碍? 起病时间 ? 该病通常于学龄期起病 ? 发病率 ? 国外报道该病的患病率为3. 2%-16% ? 国内报道为1.45%-13. 6%,近年来有增加的趋 势 ?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2: 1。 品行障碍 (一)攻击性行为? 指侵犯和攻击他人的行为,可以表现为躯体攻击或言语攻 击。 ? 2~3岁时常表现为暴怒发作、屏气发作、大声吵闹等; ? 以后渐渐变为违抗或拒绝服从成人的命令,推拉或动手打 其他小朋友,咬人、咬物,难以合作。 ? 到了学龄期后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更加明朗化,常以言语伤 人,惹是生非,破坏物品,扰乱课堂纪律,对抗老师。恃 强欺弱,威胁、恐吓弱小儿童,索要钱物,或强迫他们为 自己做事。常与同伴发生争吵、斗殴,甚至发展为团伙打 群架及械斗。这种不良行为如不及时纠正,易与社会上流 氓结成团伙,聚众斗殴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二)破坏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的行为。 ? 年幼儿童最初多半是出于好奇而摆弄、砸坏东西, 多破坏自己家中的物品。 ? 学龄期后则表现为故意破坏家中或别人的东西、 破坏公物或公共场景。 ? 破坏行为部分是出于报复心理,部分是发泄自己 的不满情绪,而另外一些是属于冲动性行为,也 有少数患儿以破坏他人的物品为乐。 (三)违抗性行为? 故意违抗和不服从他人,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 学龄期以前的儿童往往在不如意时出现这种行为, 当要求得到满足或经过一段时间后便会自然恢复。 ? 学龄期以后的儿童则经常故意与老师或父母对着 干,不服从管教,当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遭到冷 落、委屈时,违抗行为会变得更加明显。 (四)说谎? 表现为经常有意地说假话,开始时是由于幻想希 望获得家长或老师的表扬而撤谎,或做错事后为 逃避父母的处罚而撒谎,或为了寻求他人的关注, 以编造谎言来显示或标榜自己。 ? 由于能从说谎中等到益处,以后经常有意说谎, 渐渐发展为说谎成性,以至于父母对儿童平常所 说的话也难辨真假,说谎则成为一种待人接物的 行为模式。 (五)偷窃? 儿童在幼儿园出于好奇,常常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家玩, 逐渐养成了为满足自己愿望随意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 偷窃行为往往开始于学龄期,最初是拿家中的钱物,或把 家里的东西拿到外面去。当被父母询问时,怕受处罚,只 好否认、说谎。有时也能承认,表示以后会改,但过后很 快又会重犯。 ? 逐渐发展为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有意地去偷别人的学 习用具或钱物,明知故犯。 ? 少年期以后主要表现为外出行窃.可为单独行窃,或为团 伙行窃。 ? 有些患儿通过行窃来寻求刺激,或以偷窃为乐,把偷来的 东西当作战利品保存起来,用偷来的钱请客、招待同学。 (六)逃学或离家出走? 在早期可能是对外界好奇而不愿回家;也有因家长态度粗 暴、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自尊心受到挫伤而出走;或 因学习成绩不好、厌恶学习,怕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处罚而 出走。 ? 第一次出走后常获得满足,以后则会多次离家出走。 ? 他们常常背着书包离家后,在外面游荡或与其他儿童玩, 不去上学。而外出游玩的刺激会给他们带来愉快和满足感, 因而逃学和离家出走极易形成习惯。 ? 倘若此时父母不及时管教,或者管教方法简单粗暴,这些 儿童便会渐渐发展为经常逃学,离家出走,甚至到外地游 玩。 ? 这种现象可以是单个出现,也可以是与他人结伴而行,易 被社会上流氓勾引,结成团伙进行违法行为。 (七)恶作剧? 往往编造一些出人意料的、不可理喻和胆 大妄为的恶作剧来捉弄同学、老师和家长, 其程度远超过他人的承受能力,并从他人 的恐惧或喊叫中获得刺激感和满足。 (八)纵火? 这种行为在我国比较少见,但危害性大。 ? 年幼儿童由于好奇而玩火柴、烧纸片、燃爆竹,以玩火为乐, 此时玩火往往发生于家中,较少有其他反社会性行为。 ? 年长儿童则在工地、野外玩火,把玩火柴、燃烧废轮胎、草木 等作为游戏,烧毁的往往是别人的或公共的财物,严重者发展 为纵火违法。 ? 纵火的原因是寻求刺激,或者是其他破坏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 式,因报复进行放火者少见。 ? 纵火行为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常常伴 有其他反社会性行为。 (九)物质滥用? 吸烟、酗酒和吸毒等反复使用成瘾性物质行为, 在国外多见,国内近年也开始出现。 ? 主要发生于青少年时期,开始时多为出于好奇或 受人引诱、利用,一旦成瘾后就长期反复使用, 并不择手段地获取毒品,甚至发展为参与贩毒。 ? 常常伴有其他反社会性行为,形成少年违法。 品行障碍的治疗? 病因 ? 目前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 与遗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等 多因索的共同作用有关。 品行障碍? 诊断 ? 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DSMC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ICD-10C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品行障碍的分类诊断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诊断1、至少有以下三项: 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 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或心存报复。 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 ④常常拒绝或不理踩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 的不服从。 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 ⑥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 干扰别人。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诊断2、至少有以下两项: ①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 ②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2次以上(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 走)。 ③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 ④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 ⑤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 ⑥常常虐待动物。 ⑦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 ⑧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 段)。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诊断3、至少有以下一项: ①多次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 ②勒索或抢掠他人钱财,或入室抢掠。 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 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 烧伤等)。 ? ⑤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 害他人。 ? ⑥故意纵火。 ? ? ? ? ?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诊断3、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 受损。 4、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5、排除反社会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发育 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 注意必须同时符合以上第1、2、3项标准。 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的诊断?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主要为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 为,但没有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社会性紊乱或 攻击行为,必须符合品行障碍的描述定义,即品行已超过 一般儿童的行为变异范围,只有严重的调皮捣蛋或淘气不 能诊断本症。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较轻的反社会品行障碍, 而不是性质不同的另一类型。 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的诊断? 1、至少有下列3项: ? 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 ? 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 或心存报复。 ? ③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 的不服从。 ? ④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 ? ⑤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 ? ⑥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的诊断2、肯定没有下列1项: ①多次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 ②勒索或抢掠他人钱财,或入室抢掠。 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 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 烧伤等)。 ? ⑤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 害他人。 ? ⑥故意纵火。 ? ? ? ? ? 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的诊断3、上述症状已形成适应不良,并与发育水平明显不一致。 4、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5、排除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广泛发育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品行障碍的治疗 品行障碍的治疗? 治疗 ? 品行障碍的治疗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日前还缺 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单一治疗方法的效果较差, 多采用个体化的教育、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 为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 品行障碍的治疗? 治疗――家庭治疗 ? 家庭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改 变家庭功能,继而改变患儿的行为。 I. 家庭功能治疗 II. 父母管理训练 品行障碍的治疗? 治疗――家庭治疗 1、家庭功能训练C 从家庭功能的整体上来分析存在的问题,增加家庭成 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和相互支持,帮助家庭成员找到新 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人际关系。 C 通过对家庭成员就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观点提出循环 式访问,使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然后从他 人的反馈意见得到信息,从而认识自己、得到启迪, 而不是对问题或观点直接提问或直接评论。 品行障碍的治疗? 治疗――家庭治疗 2、父母管理训练C 此训练方法的理论假设是品行障碍儿童的父母责任角 色不当,不能注意和培养儿童的适当行为,或者采取 过度粗暴的惩罚来处理孩子的不当行为,从而不知不 觉中反而强化了儿童的不良行为。 C 因此,治疗是以改变父母和儿童之间异常的相互作用 方式为目的。 品行障碍的治疗? 治疗――社区治疗C 借助力量包括社区内的干预援助中心、大学 生、同伴、 家庭、学校乃至街道办事处和行政单位等,能够启动 这样的社会系统力量,其效果会非常显著。 C 可雇佣一些大学生或成人志愿者作为他们的伙伴,与 他们建立朋友关系,作为行为榜样引导他们改正不良 行为。 C 另外,可以实施一些学校干预计划,如社会技能训练 计划和学习技能训练计划,以改善同伴关系,提高学 习成绩,增加患儿的自尊心,进一步改善患儿的不良 行为。 品行障碍的治疗? 治疗――社交技能训练C 针对品行障碍儿童各种影响人际互动的言语和非言语 行为。 C 训练策略包括:提供指令、治疗者示范、由儿童进行 练习、矫正反馈以及对于适当行为的社交性强化等等, 并且这种训练要求与父母、同伴或兄弟姊妹之间进行 互动。 C 该方法派生的一种形式是心理剧、由以下步骤组成: ①感受转变。②注视自我。③潜抑转移。④榜样模仿。 ⑤学会理解等。 品行障碍的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 儿童的品行障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因此单用 药物治疗是无效的,药物治疗只能作为辅助治疗, 主要是用来缓解其伴随症状。 品行障碍的预防 品行障碍的预防? 预防――家庭预防C 父母要做好优生咨询,避免围生期高危因素,优生优 育。 C 维持家庭完整,改善家庭环境,避免家庭冲突和暴力。 C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对 孩子的养育态度要一致,做事要有原则,避免娇生惯 养、过度溺爱、粗暴专制、放任自流或重智轻德、与 孩子金钱交易等不良的养育方式,对儿童过失行为的 处理要及时恰当,最好以沟通方式了解和解决问题。 品行障碍的预防? 预防――学校预防 ? 学校要端正教育思想,完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 素质的全面发展。 ? 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性格,防止和改善不良性格, 如自我中心性箱、意志薄弱性格、情绪易变性格、 攻击性格等,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 ? 开展心理卫生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品行障碍的预防? 预防――社会预防 ? 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和文化娱乐部门都应加入 到预防化童不良行为的行列中,大力倡导和发扬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范,提 高社会的道德人准,教育人们以良好的行为规范 与行为准则要求自己,让人们以正确的思想观念 和认知模式调节个体行为,约束不良行为,从而 降低儿童品行障碍的发生率。 品行障碍的预防? 预防――自我预防 ? 青少年已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认识,有一定的判 断能力,因此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自己 免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预防可能产生的不良行 为。 ? 平时应学习有关心理卫生知识,克服自己的各种 心理障碍,如嫉妒、自卑、虚荣、害羞、焦虑、 盲从、偏激及暴躁等。还应通过各种渠道,学习 有关法律知识,增加法律意识,掌握法律武器, 有效地保护自己。 品行障碍的治疗? 治疗――行为矫正 ? 治疗目的是改变患儿的不良行为。 不良习惯吮吸手指表 现:经常或几乎整天吮吸手指,常固定吮吸某一手指。(1)早期喂养不当,或不能按时得到足够的食物 原因: (2)生活环境单调,缺少玩具和爱抚防治:(1)运用正确方法喂足喂好婴儿(2)丰富儿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消除寂寞感 (3)给予爱护和同情,使之在心理上获得满足 (4)在手指上涂抹苦味剂 不良习惯咬指甲在3-6岁幼儿中发病较高。表 现: 经常不由自主地咬去长出的指甲,甚至吃掉指甲。 原因:(1)为了缓解心理紧张(2)模仿父母或同伴的行为防治:(1)消除引起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2)引导儿童参与各种游戏活动 (3)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4)在指甲上涂苦药或辣椒汁 (5)严重者进行行为治疗 不良习惯习惯性阴部摩擦表 现:抚弄或磨擦外生殖器。(1)局部不洁或疾病引起瘙痒,小儿磨擦止痒,渐成习惯 原因: (2)因寂寞而玩弄或大人逗玩,使小儿养成习惯动作 (3)不当的教育方法使儿童偶然的行为得到了强化防治: (1)偶然出现,可分散其注意力(2)积极治疗或消除阴部刺激原因(3)不要穿紧身内裤 (4)养成上床就睡,醒来就起的习惯 (5)发作时,没法转移他的注意力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场 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多在3-5岁时起病,女孩多见 在某些场合拒绝讲话,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则能正常交流。缄默时, 表现: 可以用手势、点头、摇头等躯体语言进行交流,有时也用书写的方 式来表达。原因: (1)患儿病前有个性缺陷。如敏感、胆怯、害羞等(2)幼年时有精神创伤的经历。如父母关系不和 及离异,受虐待等 (2)消除心理紧张因素 (3)采取转移法。如陪患儿游戏,外出游玩,分散其紧张情绪 (4)行为矫正。可用患儿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激励其说话 (5)药物治疗矫治: (1)避免精神刺激 游戏治疗 动物辅助治疗 不良习惯 梦魇 攻击性行为 孤独症儿童 孤独症儿童在接受训练 ?行为矫正的方 法有哪些? 常用的行为疗法? 1.系统脱敏法 ? 系统脱敏法为一种常用的行为疗法。它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 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顺序,逐渐训练儿童的心理承 受力,从而达到“脱敏”,对原先引起他恐惧的人、物、场景等 不再惧怕,恢复正常心态。 ? 这种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是:患者处在全身松弛的状态下,面 对经重复暴露的刺激,最终达到“脱敏”。 ? 运用实践脱敏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 (1)在儿童情绪好的时候进行。 ? (2)把脱敏的步骤分成四五个等级,逐渐脱敏。比如,儿童怕进 黑屋。一级:从黑屋前走过;二级:停在黑屋门前;三级:在大 人陪同下走进黑屋;四级:单独进黑屋。 ? (3)在让儿童逐渐暴露在他所惧怕的场景之前或同时,给予阳性 刺激(如好吃的、玩具鼓励等)。 ? 2.阳性强化法 ? 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在一种行为之后,即给 予奖赏强化,则这种行为就会增加。因此,奖赏在阳 性强化法中起了重要作用。 ? (1)强化物的分类 ? ①初级奖赏:如儿童喜爱的食物。这类奖赏简单, 但容易厌腻,失去对行为的强化作用。 ? ②一般奖赏:如给红花、五星、代币等。 ? ③活动奖赏:如去公园、看木偶戏等。 ? ④社会奖赏:如点头、微笑、拥抱、表扬、赞美等。 ? (2)运用阳性强化法的原则 ? ①确定希望儿童改变的是什么行为。 ? ②确定希望儿童出现的适宜行为是什么,也就是要强化 的行为。选择的是具体的行为,比如,“吃饭时别下地 跑”,而不是笼统的要求“好好吃饭”。 ? ③让儿童明白希望他们做什么,以及完成后得到什么奖 赏。 ? ④儿童出现适宜行为,立即给予强化。 ? ⑤逐渐脱离强化程序。当某一期望行为多次出现后,应 逐渐用社会奖赏来巩固这种行为。最后达到儿童能自己约 束自己,不必再给予奖励也能坚持好行为,即达到“自我 强化”的地步。 ? 阳性强化法主要用于改变胆小退缩行为和多动症。 ? 3.消退法 ? 消退法的理论基础是:对某些强化不良行为的因素予以 撤除,以达到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 操作消退法的注意事项: ? (1)了解是什么因素对不良行为起了强化作用。例如, 一个2岁的儿童每晚需父母陪伴才能入睡,否则就大哭大 闹。其父母在他哭闹时就马上过来哄他人睡。其父母的爱 抚已构成孩子不能独自入睡的强化因素。 ? (2)撤除强化因素。按上例,父母每晚将孩子放在床上就 离开,哭闹也不理他。 ? (3)初实施消退法,会遇到孩子的反抗,比如哭闹加剧, 但家长不要妥协。经过一段时间,哭闹行为会逐渐减少直 至消失。 ? 4、其他: ? 精神分析法:暴露自己的“缺陷”,重新 认识自己、塑造自己 ? 认知疗法:改变不良思维方式,提供“学 习”及训练方法矫正不良认知 ? 音乐疗法、隔离法等 谢谢观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血铅超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