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下第二问

第二个字念什么
听说他官品不好,介绍一下
元稹是个一生“绯闻”很多的唐代诗人。元稹早年的风流事被他自己写成一篇《莺莺传》,又叫《会真记》的传奇相关信息。这个故事被后来的王实甫改编成《西厢记》的剧本从而家喻户晓。但是现在大家熟知的《西厢记》故事和《莺莺传》虽然大意相同,但是细节上也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我们从读元稹自传体性质的《莺莺传》一文中,可以看出早年的元稹的一些情况。
元稹八岁丧父,家贫,但父辈藏书颇富。也是书香门第了。贞元十五年(799)冬,元稹寓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
元稹是个一生“绯闻”很多的唐代诗人。元稹早年的风流事被他自己写成一篇《莺莺传》,又叫《会真记》的传奇相关信息。这个故事被后来的王实甫改编成《西厢记》的剧本从而家喻户晓。但是现在大家熟知的《西厢记》故事和《莺莺传》虽然大意相同,但是细节上也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我们从读元稹自传体性质的《莺莺传》一文中,可以看出早年的元稹的一些情况。
元稹八岁丧父,家贫,但父辈藏书颇富。也是书香门第了。贞元十五年(799)冬,元稹寓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相恋。元稹在他的《莺莺传》里是这样说的:“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这里的张生就是元稹的化名,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莺莺传》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看来元稹年轻时候还是比较老实的男孩子,而且“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看来在唐代这个年龄还是处男也算件比较稀罕的事,有人笑话他,张生就说了这番道理:“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淫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看来元稹的这个观点,倒和后来《红楼梦》中的那段“皮肤滥淫”和“意淫”看法有点相似。看来元稹也是崇尚有感情基础的性爱,好色而不淫。
但这个“张生”在《莺莺传》的故事中的表现也很有趣儿。张生先通过红娘递话儿,红娘劝他:“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让他走正式求婚的途径。可张生说:“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意思是说看了莺莺后就神魂颠倒,要是求婚至少好几个月,那我可等不急了,我就要像枯鱼一般渴死了。呵呵,这话就像你的BF对你说:“等到办证登记要多久呀,那可要憋死我了。”
张生急色色的表情真有趣。红娘就说,这话让我传我不敢说,也不好说,你发挥特长,写诗给我们小姐。张生一听,顿开茅塞,写了诗给莺莺。莺莺还给他这样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诗中之意,分明是暗许他穿墙窬穴来成就好事。张生一听,喜得如得了纶音佛旨一般,这天晚上就爬墙过去来到西厢房中,没有想到的是,莺莺居然“端服严容”,大义凛然的将张生训了一通:“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张生如同迎头浇了一桶凉水,好生绝望,自此也绝了这个念头。哪想这天晚上,红娘先抱着崔小姐的枕头被子过来了(嘻嘻,人家唐朝小姐偷情也很讲究,还带自己的枕头被子),崔小姐过来后,和那天态度大不一样,两人成就了鱼水之欢。想来这崔小姐先前的态度,也是故作样子罢了,先推阻一下,显显闺中小姐的风度罢了,和诸葛亮故意让刘备寻访三次,并先假意推辞有点类似。就算是历代奸雄篡国受禅让时,也要先推辞几次呐。其实后来并不像《西厢记》中那样,莺莺的妈郑夫人极力阻扰反对,《莺莺传》中说:“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知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郑老夫人觉得木已舟,也无可奈何,就想成全他们呢。
但不知道为什么张生后来说要去赶考,莺莺就知道事情不妙。莺莺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就是说如果你对我“始乱终弃”,我也不敢怨恨,但如果你能始终如一,那是你有良心。但是莺莺是大度和明智的,当然莺莺也是很看重这份感情的,张生到长安考试不中,崔莺莺寄信和玉环、丝、文竹茶碾等东西给他,写信说是“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使不绝。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这文字可能真的就是崔莺莺的手笔,看来莺莺的文采也是很不错的。但元稹(即文中的张生)终于及第后,却抛弃了莺莺。
这事在《莺莺传》里写的语焉不详(当然啦,元稹自己理亏的事他不好意思写呀),我们从正史资料里找一下吧: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著,被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江湖夜雨在其他文中也说过,韦、卢、裴都是唐朝大族,据说当时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七姓十族最为著名),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想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元稹看来确实是个帅哥,可能不久就把韦丛勾引上了,这时元稹想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也是名门闺秀,但老母弱女,早没有了权势。
俗话说:“朝中无人莫作官”。所以他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娶韦丛而弃莺莺。元稹有诗名《陪韦尚书丈归履信宅因赠韦氏兄弟》:“紫垣驺骑入华居,公子文衣护锦舆。眠阁书生复何事,也骑羸马从尚书。”诗中一副趋炎附势的丑态。元稹后来据说听到崔莺莺已经嫁人,就想以表哥的身份见她一面(我们说过元稹和崔莺莺是远房表亲,这倒不是冒充的),但崔莺莺坚决不见他。就是,我要是崔莺莺,也不见他。后来看到元稹“怨念之诚,动于颜色”,也就说还真的表情很难过,就写了诗劝他:“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从此后就再也没有理过元稹。说来崔莺莺也是个很聪明理智的美眉。
元稹早年虽然做了这件负心之事,但是好像并不为耻。他写这篇《莺莺传》和《会真诗》等,好像也有自夸自己有“艳遇”故事的意味。像《会真诗》中的什么:
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佣移腕,多娇爱敛躬。
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
香艳无比,颇有几分用“下半身写作”的意味。唉,幸亏是唐代,不然一个女孩子的事情被写成诗和故事倒处传,让人家还怎么做人呀?当然莺莺可能是假名,据说真名是“双文”,元稹也写过艳诗《赠双文》:
艳时翻含态,怜多转自娇。有时还自笑,闲坐更无聊。
晓月行看堕,春酥见欲销。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
元稹这样毫无顾忌的显摆,也不知道人家崔小姐当时因此感觉到什么精神压力没有。
元稹后来娶了韦丛后,刚开始仕宦生涯的他当时还是比较正直的。年轻的元稹反对宦官,直言时弊。据说在一个馆驿之中,太监仇士良半夜里突然来到,元稹当时少年气成盛,不肯把高档房间让给仇公公,仇公公怒了起来,几个大耳光抽得元稹脸都破了,鲜血直流。要说这仇公公可是个牛人,当时就权势不小,到了后来居然挟持皇帝,挟天子令群臣,甚至废掉皇帝。仇公公操纵朝政二十余年,前后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乖乖,厉害不?所以元稹挨了耳光,还受到处分,说“稹年少轻威,失宪臣体”,也就是有失体统的意思,呵呵,挨了打倒是失了体统,看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元镇因此贬官为江陵士曹参军。
在这段时间内,元稹应该过的并不是太如意,而在元和四年(809)年,他的妻子韦丛去世了。元稹对韦丛的感情看来也是很深的,江湖夜雨猜想元稹恐怕也是个多情种子,可能也见一个爱一个,爱起来发痴的那种人吧。不过元稹写给他妻子的这几首悼亡诗,倒是让江湖夜雨感动了好长时间: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拨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宅。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三首诗写的太好了,从诗中所写的贫贱夫妻诸般情景,来表达元稹对韦丛的愧疚之情,确实令人感动。当年江湖夜雨看到“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时,不禁眼睛都湿了。“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些字句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因为只要是人,就逃不开生离和死别。至于夫妻也是这样,一般来说,总会有一个先要离世而去的。
当然,现在来看江湖夜雨也对这三首著名的悼诗产生了一些疑问,江湖夜雨觉得韦丛嫁了元稹也并不会过着“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样穷困的日子吧。前面说了,韦丛是名门望族之女,她嫁元稹也不是文君私奔那个样子,而且元稹虽然当时常遭贬谪,但好歹是朝廷命官,也不会吃糠咽菜吧。唉,不说了,再说下去,江湖夜雨担心这三首好诗要为之减色了。
元稹为韦丛共与了三十三首诗。像《六年春遣怀八首》、《离思》五首等等。其中离思中之四更是为人广为传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意境深远,为人所喜爱。“曾经沧海”成为一个含义颇深的典故。但是可惜的是声称自己“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元稹,“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元稹并没有像王维那样亡了妻子后就孤单终老,而是两年后就纳妾安仙嫔;又过数年即娶裴淑(又是个裴姓望族之女)为妻。元稹还和薛涛有过一段关系(据查,当时韦丛正是快去世的时候),另外后来还和一个船家歌女刘采春关系很密。看来元稹对于泡美眉确实有一套。怪不得陈寅恪先生对其评价说“自私自利。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所以江湖夜雨觉得元稹上面那些诗即便是出于当时的真情,也不值得好女人托付终身于他,江湖夜雨原来说过嫁郎当嫁王维那样的。说起来,这人有时候也真可怕,要是江湖夜雨是个美眉,碰上元稹这样的给偶写上几首那样情深意浓的诗,肯定就会感动的偶一塌糊涂,什么也不顾地生死相许。哪知道竟是个这样的人?看来崔莺莺没有嫁给他,倒也是件幸事。当然也可能元稹像《天龙八部》里的段正淳一样对每个女人都有真情。但是江湖夜雨总觉得可惜了上面那几首好诗,恨不得递给元稹一根上吊绳,让他在韦丛死后殉节了才好。嘻。
元稹后来学了乖,转而依附于宦官,通过宦官一路平步青云,后来被升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并且当过三个月的宰相。但是元稹因为人品不怎么样,很多大臣都讨厌他。据说有次大臣们在一起吃西瓜,元稹一进门,有人就作赶苍蝇状说:“哪儿来的绿袍苍蝇,怎么也混进来了。”让元稹很是尴尬。元稹后来确实也做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情,单就诗坛来说吧,有好多人受过元稹的气,首先是李贺,据说当时元稹还很年轻的时候,应试明经科考中了第一名。元稹也喜欢写诗,常想与李贺交往,李贺说:“一个考中明经科的人,有什么事来见李贺啊?”元稹听了就羞怒起来,愤恨而归。后来元稹当了礼部郎中,也就是教育部长的职务,主管考试。当李贺要参加应试的时候,元稹说李贺的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相讳,不能参加应试,李贺就此没有了考试资格,连名也报不上从而郁郁终生。
再一个受过元稹的气是贾岛,贾岛把自己的诗作献给元稹,元稹根本不答理他,连话也不回。再有一个是张祜,张祜到了长安,求令狐楚选辑了三百首诗献给宪宗皇帝,当时元稹也在朝中任宰相。宪宗就把他召来征求他的意见。元稹回答说:“张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若奖激太过,恐变陛下风教。”意思是说张祜的诗只是一些花巧的东西,如果你过于奖励提拔他,会影响社会导向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所以不能任用。事实上,元稹与令狐楚朋党之争,积怨较深。因此,令狐楚推荐张祜,元稹就予以阻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这种情况下,张祜就成了朋党之争的牺牲品了。
元稹最后53岁时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大概是患了心肌梗塞或脑溢血之类的疾病吧。白居易和元稹是铁哥们,为元稹写了墓志铭,在诗风上两人也有相似之处,合称“元白”。不过总觉得元稹在诗歌上面的艺术成就比白居易要差那么一点儿,像元稹的《连昌宫词》分明是依照《长恨歌》来写的,但远不如《长恨歌》婉转动人,词句可人。元稹有首《菊花》诗写的也不错: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诗不错,应该很动人的,可惜江湖夜雨现在知道了元稹一生那么多的污点(虽然元稹也没有做什么大奸大恶的坏事),这首诗也喜欢不起来了。元稹应该还是能算做才子的,有一定的才气,像《遣悲怀》这几首诗,单从诗中看确实很动人。而且元稹泡美眉的本事在唐才子中也是很了得的,不过江湖夜雨对元稹却不是十分的佩服,最多佩服一半吧,呵呵。
其他答案(共5个回答)
的人我就不多说了,他和白居易关系很好,是西厢记里面的张生的原形,他说爱茵茵却是取了高官的女儿,一边戏言身后事,如今一一到眼前,又开始取新的媳妇。他也反抗过宦官,但是被贬的时候平常那些自命正直的人没有谁说句公道话。还有就是他很有能力,至于所谓的人品怎摸说呢?在唐代的宦官和后世的宦官不一样,他们那里要求很严格,他们传成了一百多年,他们的普遍素质较高一般的 都是身体很强壮, 五官...
其实说白了,他是个很相关信息的人我就不多说了,他和白居易关系很好,是西厢记里面的张生的原形,他说爱茵茵却是取了高官的女儿,一边戏言身后事,如今一一到眼前,又开始取新的媳妇。他也反抗过宦官,但是被贬的时候平常那些自命正直的人没有谁说句公道话。还有就是他很有能力,至于所谓的人品怎摸说呢?在唐代的宦官和后世的宦官不一样,他们那里要求很严格,他们传成了一百多年,他们的普遍素质较高一般的 都是身体很强壮, 五官很俊美的,大部分还是很有学问的要不是那样的话他们早都被人家给灭了
当时所谓的宰相还和宦官勾结 那他也算不了什么
何止官品不好,人品也不好,一边写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边泡mm,一边死了老婆,一边纳妾,对初恋始乱终弃,对情人甩手而去。
说他为官怎么祸国殃民不见得,主要是跟宦官不清不楚,中唐时期宦官实力很大名声也很差,元和六年,原本看重他的宰相裴士自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为时论所薄。
在宦官崔潭峻、魏弘简等帮助下,先是被调回朝廷担任了知制诰,接着又帮助宦官极力破坏反对宦官参政擅权的宰相裴度的对叛镇的军事计划,把裴度排斥出朝廷,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是,朝官们对依附宦官当上宰相的元稹十分厌恶,一致向皇帝要求留任裴度。唐穆宗迫于朝臣的压力,让裴度和元稹共同担任宰相,几个月后,两个宰相又因为朝臣和宦官的斗争白热化而被同时罢免。元稹出朝担任同州刺史,接着转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
稹(草木)丛生。
古通“缜”,细密:“~理而坚。”
稹zhěn周密,细致:~密。
元稹(779~831),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贞元九年(793)以明两经擢第。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读之,始作诗。贞元十五年,初仕于河中府。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娶名门女韦丛。数年后,妻亡。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后得宰相裴□提拔为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劾奏不法官吏。为此得罪宦宫权贵。元和五年,宦官与元稹争宿驿舍正厅,击伤元稹,反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六年,裴□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为时论所薄。元和十年一度回朝,不久出为通州司马,转虢州长史。这一时期作诗甚多,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元和十四年,再度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拜平章事、居相位三月。为依附另一派宦官的李逢吉所倾轧,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入为尚书左丞,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逝世于镇。元稹的创作,以诗的成就最大。他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元稹生前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之合集多种。其本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诔、论议等共 100卷,题为《元氏长庆集》。宋时只存60卷,有三种刻本:闽本(建本),宣和六年刘麟刻;蜀本,刻者不详;浙本(越本),乾道四年洪适据刘麟本复刻。明嘉靖三十一年,董氏曾据洪适本翻刻,《四部丛刊》又据董刻本影印。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另据杨循吉从陆士修借钞刊行影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
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可参看。
唐代诗人元稹(zhěn)《离思》,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人是为悼念亡妻蕙丛而作。短短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妻...
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宋之问 杜审言 杨 炯 陈子昂 沈全期 王 绩 李世民
李 白 杜 甫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皇甫冉 王昌龄 贺知...
杜甫有一首讽刺杨国忠兄妹骄纵荒淫生活的诗,叫《丽人行》。
《丽人行》
作者: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
答: 这一运动起源于12或13世纪法国的一种叫做“jeu de paume”(意思就 是“掌上运动”)的运动。参加运动的球手用手掌来来回回地击打一个球。 “现代的网球...
答: 斯德哥尔摩教育18世纪,斯德哥尔摩开始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如斯德哥尔摩气象台就是那个时期建立的
答: 当然,把人模式化啊
分析犯罪心理学等
下一个比尔.盖茨或爱因斯坦呗
答: 你是想说什么问题呢?
这个证是全国通用的,广东只是证明那是证书发放的地方而已,以后的年检需要在广东年检,不过在其它地方找到工作后可以把会计证转过去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1146¥917元&
(有效期:自购买日起一年内有效,包含初中英语知识点讲解381个视频)
您购买初中英语知识点讲解381个视频,只支持在线点播。
&&&&&&&点识成金——初中英语知识点系列微课,一课一亮点,点点成系列,内容涉及宽泛,涵盖教材全面,即可用于课堂同步教学,又可服务学生自学。微课基于英语基本语言知识,注重语言理解运用,聚焦语法要点,突出中考考点。本套英语知识点系列微课页面设计精美,讲解精彩,内容精练,讲练结合,学用统一。主讲教师英语素质好,英语语言表达生动,讲解充满激情,图文并茂的动画展示形式让内容学习妙趣横生。观看形象生动的知识展示,聆听优美动听的名师讲解,学生一定会理解知识更轻松,掌握知识更牢固,运用知识更熟练,听说能力更强,考试成绩更棒。
专题:七下Unit3-第六讲重点短语句型
讲师:王老师
专题:七下Unit3-第5讲an 11-year-old boy及类似短语
讲师:王老师
专题:七年级下册Unit3-第1讲提问距离有多远的句型
讲师:李老师
专题:七下Unit3-第4讲It作形式主语不定式作真正主语的句型及用法
讲师:王老师
专题:七年级下册unit3如何表达话费时间
讲师:秦老师
专题:七年级下册unit3-如何表达话费时间
讲师:秦老师
专题:七年级下册Unit 3-第1讲如何询问交通方式
讲师:刘老师
专题:七下Unit3-第六讲重点短语句型
讲师:王老师&& 18:24
专题:七下Unit3-第5讲an 11-year-old boy及类似短语
讲师:王老师&& 15:32
专题:七年级下册Unit3-第1讲提问距离有多远的句型
讲师:李老师&& 19:21
专题:七下Unit3-第4讲It作形式主语不定式作真正主语的句型及用法
讲师:王老师&& 15:32
专题:七年级下册unit3如何表达话费时间
讲师:秦老师&& 16:42
专题:七年级下册unit3-如何表达话费时间
讲师:秦老师&& 19:21
专题:七年级下册Unit 3-第1讲如何询问交通方式
讲师:刘老师&& 14:41
下次自动登录
视频试看已结束!
尊敬的用户:
试看已结束,请购买后完整观看本套视频!
视频名称:专题:七年级下册Unit 3-第1讲如何询问交通方式
视频原价:¥1146
三折价格:¥917
(包含初中英语知识点讲解381个视频)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2016年亚洲讲经法席《心经》课程.第二堂_songfish_新浪博客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2016年亚洲讲经法席《心经》课程.第二堂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2016年亚洲讲经法席《心经》课程(2)
用心听心经:原来佛这样说法!
时间:日上午10:00至12:00
地点:印度德里古拉冈凯悦酒店
授课上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法王先以中文问候大众:「大家早安,阿弥陀佛!」接着以藏文开示:
今天会继续讲解《心经》。本来预计这次课程参与者,预计大概是三百人左右,因为上课人多时,相关事务也相对会比较多,后来越加越多,一路从三百人变成最多七百人。我对大家对《心经》有信心感到很欢喜,也很随喜大家可以一起前来「用心听心经」,但当初真的没想到会这么多人。
真的由于各位的用心、这么有信心地投入法教的学习,因此让我这个讲法者很有压力,平常我不是很乖的,但这次因为大家如此投入,也让我要乖乖的、认真准备此课程。接下来接续昨天的《心经》内容。
请大家记住我的中文水平不高,还是学生程度,接下来就要用中文来讲。
(接着,法王转用中文来说:) 接下来,请听我这个「学生」的报告。
更正前说:坚持要杀生的国王,沉到地底下
我们在昨天的课程当中,讲到了「经典的名称」,「译者的简介」。接着进入到「正说经文」的部分。「正说经文」有八个部分,分别就是「序」、「时」、「眷属」、「因缘」、「问」、「答」、「顺说」和「随喜」这八个部分。昨天讲解了前三个,也就是「序」、「时」和「眷属」。
但是昨天有一个地方,就是「王舍城」命名缘由的故事当中,有一段出自《大智度论》的故事中提到:「当时有一位广车国王,他的父亲因为主张祭祀天神要杀生,所以最后整个身体都陷入到了地底。」我当时有点说错了,今天该罚一下,说成他的父亲认为「不要杀生」,但其实他就是坚持「要杀生」──说反了,罪过很大啊。
这个故事的细节很有趣,刚好可以在这里顺带补充一下。这个坚持杀生的国王,名字叫做「婆籔」,他因为厌离世俗,就出家成为婆罗门的仙人。有一天,几位婆罗门的出家仙人,跟一些在家婆罗门吵了起来。
在家婆罗门认为:「依照经书说,祭祀天神的时候,应该要杀生吃肉。」但是出家仙人们却认为:祭祀的时候,不应该杀生吃肉。正当大家争来争去的时候,有一位出家婆罗门说:「现在有一位当过国王的出家婆罗门仙人,你们会相信他所说的吗?」在家婆罗门说「相信!」。出家婆罗门就说:「好,那么我们就请这位国王做评判,明天就一起去问他。」
没想到当天晚上,在家婆罗门偷偷先跑去见了这位出家国王婆薮,请求婆籔说:「明天争论的时候,请一定要帮我们。」第二天早上,大家到婆籔跟前时,出家仙人就问婆籔先人说:「祭祀的时候,应该杀生吃肉吗?」婆籔仙人回答:「根据婆罗门法,祭祀的时候,是应该要杀生吃肉的。」出家仙人们听完后,觉得很惊讶,就说:「先不管律法怎么说,你自己觉得怎么样?」
婆籔就说:「我的想法是,为了祭祀天神,当然要杀生吃肉呀!这个被杀的动物,是因为祭祀而死的,所以死后一定会投生到天道。」这些出家仙人听完之后,气得不得了,大骂说:「你错了!你这个骗子!」甚至还对他吐口水说:「罪人,你去死吧!」没想到一骂完,这个婆籔仙人脚踝以下,就陷到地底下。
当时,出家仙人们继续追问:「你要说实话!你故意骗人的话,整个身体都会陷落进去的。」他回答说:「为了祭拜天神而宰杀羊只等动物,并且吃牠们的肉,当然是无罪的。」这样一说完,他的膝盖以下又陷进去了。就这样一路问答到最后,婆薮仙人竟然整个身体都陷入到地底下,只剩一颗头在地上。
这时候,那位出家仙人劝他说:「你看吧,你就是骗人说大话,得到了这样的现世报,你赶紧说实话,虽然你只剩一颗头露在地上,但只要你说实话,我们仍有办法救你出来的。」
这时候婆籔仙人心想:「我可是做过国王的,是个有身份地位的人,怎么可以出尔反尔不算话呢?没面子!而且在婆罗门教的《四部吠陀》当中,都一再赞叹祭祀天神的功德,所以就算我死了,也一样坚持杀生祭祀是无罪的。」接着他尽最后一口气说:「祭祀天神的杀生,绝对是无罪的!」
最后,出家仙人们非常失望的说:「你真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人啊,我们不想看到你了!」说完,婆籔仙人整个身体都陷入到地底下,不见了。从那时直到龙树菩萨的时代为止,印度人们都仍沿用婆籔仙人的主张,祭祀天神时要宰杀动物。而在屠杀动物时,都会对着被杀的动物说:「是婆籔杀你,不是我杀你,不要怪我」有这样习俗。
其他后面的故事,也就是婆籔的儿子广车国王之后搬迁的事情,在昨天的课程当中已讲过了,现在就不多说了。也就是他孩子觉得此处是父亲陷入的地方,不应再继续居住。
■《心经》经文正说
今天接着要讲解的是第四部份「因缘」,和第五部份「问」。
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第四部分「因缘」)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第五部分「问」)
第四部份:因缘
先讲第四个部份「因缘」,是在说明形成这部经典的直接因素。这一部分的经文,是从「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一直到「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之间的经文。
「因缘」,又可称为「别序」,这是每一部经典自己特别独有的部份,和其他任何经典都有所不同。而昨天课程中提到的、第一个部分的「序」,则是「通序」,那是所有经典都相同的段落。接下来每句做解释。
「尔时」指的是佛陀进入三摩地、开始说法的那个当下。一般佛陀是不会主观地讲说自己的想法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佛陀进入禅定、开始说法了呢?这是因为,当时的与会大众们,善根都圆满成熟了,佛陀观察到这样的一个因缘,知道这就是说法的正确时机,所以佛陀平等地进入三摩地。
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
接着,要讲解「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这一段经文。
首先,甚深明了三摩地的「甚深」,指的是胜义谛空性。无垢友阿阇黎认为:这里将空性称为「甚深」的理由,是因为「空性」超越了一切经验与极端。
同样,《小品般若经》中也说:「甚深相者,即是空义。」接着又说道:「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见难解,毕竟离故。」从这里可以知道,「甚深」的意思,是说它超越了念头和言语。
而在世亲菩萨的《十地经论》当中,透过「寂静甚深」、「寂灭甚深」、「空甚深」、「无相甚深」等等九种理由,来说明何谓「甚深」。
「明了」的意思,是「通达」或者「彰显」的意思。当我们去看「甚深明了」这四个字的梵文原文,(这时法王戴上眼睛说,「斯文一些」)「ཨ་ཝ་སཾ་བྷོ་དྷཾ」,就有「彰显甚深真理」的意思。
一般来说,佛陀一直都平等安住在三摩地当中,在法界中不会动摇,一直安住在空性中,因此他自己并不需要重新安住于三摩地。但是,在「所化众」所要度化的众生眼中来看,佛陀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三摩地,他们(所化众)觉得佛陀进入一个新的三摩地,其实佛陀一直在三摩地当中。
佛陀为什么要示现进入这样一个三摩地呢?因为佛陀藉由这样的三摩地,能够让当时以观世音菩萨为主的眷众们,理解甚深的空性。或者说,藉由这样的三摩地,佛陀让眷众们,了解到他的心意和他的世界,或他的境界。
一般来说,佛陀的心意,除了他自己和其他诸佛之外,是无法被其他任何众生所理解、了解的,连声闻、缘觉,甚至大菩萨都无法知道。但是,佛陀拥有一种特殊的加持力,能够加持一般众生,或者说他的所化众,能够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就像是《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当中提到:「尔时世尊起世俗心,作此心时,乃至虫蚁皆知佛意。」佛陀有一种力量,当他起世俗心,能让一些昆虫蚂蚁都能了解佛陀在想什么。
总之,这里的「甚深明了三摩地」,就是这样一种类型的三摩地,
接着谈谈「三摩地」本身的意思是什么呢?他是指「内心专注于对境上的一种状态。」或是一种集中精神的状态。
从字面上来看,「三摩地」有「令心寂静安住」的意思。这是透过专注力和觉知力,帮助行者的内心不被外境所牵引,让自心的「清晰」和「稳定」这两个部分,平衡地安住在对境之上。
三摩地很重要,《解深密经》中提到:「三摩地,是大乘和小乘一切功德的根本。」由此可知,它是非常重要的。世亲菩萨也在《俱舍论》当中提到:「戒修胜如次,感生天解脱。」这句话的意思是,「持戒」能够帮助我们升天、往生善道,「禅修」能够帮助我们解脱。你想要解脱,要禅修、打坐。意思是说,没有三摩地,无法出离欲界,更不用说解脱了。因此这很重要。
「法」这个字,梵文意思是「达摩」,它本身具有非常多种不同的含义,其中一个含义是「维持」,是指一切的事物维持,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有一种「自我维持」的特性,因此一切事物被称为「维持」。
然而这里「法之异门」的「法」,指的是「佛陀的正法」,一般来说梵文的「法」字有多种含意,此处指的是佛陀的法。
「法」具有一种殊胜的维持能力。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依照阿底峡尊者的「三士道」体系,说明如下:
(一) 下士道的法:能帮助众生维持在人天善道上,而不落恶道;
(二) 中士道的法:能帮助众生维持在涅盘,而不落入轮回;
(三) 上士道的法:能帮助众生维持在佛果,而不落入轮回与涅盘二边。
佛法就具有这样特殊的维持能力。维持一般来说是指维持一般事物,此处指的是佛法,因为佛法有以上所述「殊胜的维持能力」。
接着,「异门」的意思,就是「不同的类型」。所以「法之异门」的意思,就是「法的不同类型」,例如:二谛、四圣谛、三学等等不同的佛法类型。
由于这里的「法」,特别指的是正法当中的「三摩地。一般的「法」是指一切事物,这里的「法」是指「正法」,「异门」特别指的是「三摩地」。
因此「法之异门」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指「三摩地的不同类型」。因此「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的意思,就是说某一种名为「甚深明了」的特殊三摩地。
昨天想了半天没有想到特别意思,这个时候,佛陀平等地安住于三摩地当中,因此称为「等入」。「平等」的意思大家有不同想法,但「平等」有很深含意,在此处先不说。
这边的「复于」的意思是,不仅只有佛陀专注于甚深的空性中,观自在菩萨也进入了甚深的见地。
就是说,佛陀进入甚深明了三摩地的下一剎那,紧接着就是观音菩萨安住在甚深空性的开始。因此称为「尔时」。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是我们很熟悉的名称,在一些经典里面称为「观世音」,两者都是指同一位菩萨,但名称的意义上有些不同:
1.观世音:这是从他救护苦难、利益他人的角度来取的名字。
2.观自在:这则是从这位菩萨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能够不刻意、自然自在观察空性的角度,也就是「自利」的角度,而取的名字。
「观世音」是从利他角度取名,「观自在」是从自身功德所取名。
观自在菩萨实际上是一位仍然在修行,下一辈子就会成佛的菩萨。但是在某些经典中认为,其实观自在菩萨过去就已经成佛了,名字叫做「正法明如来」。
根据圆测大师的说法,「已经成佛」的观自在菩萨,和「将会成佛」的观自在菩萨,是不同的菩萨,但是名字一样,有此说法,他是唐朝玄奘大师的一位弟子,是韩国人。(法王忽然说韩语的「你好」:「阿泥哈塞由~」,并说「那时候应该不会这样说吧」)
有些其他论述则认为,已经成佛的观自在菩萨,是真实的观自在菩萨;而将要成佛的那一位菩萨,则是他的化身,展示为菩萨。也就是真正佛的躲在后面,派出一个假的,也不能这样说,一切都是假的。这样的说法跟《法华经》等等著作的记载差不多。
菩萨摩诃萨
「菩萨摩诃萨」的「菩萨」这两字的意思,在昨天已经解释过了。「摩诃萨」的意思是大菩萨,指的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才称为大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体性皆空
这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跟佛陀很相像,他也透过了修行,安住于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中,并且以智慧观察、照见、看到了五蕴的体性都是空性。这也是在暗示说,后世的修行者们,如果能够照见到五蕴空性的本质,就能够开显出般若的智慧。
以上讲完了「因缘」,接下来要讲解的是八个部份当中的第五个:「问」。
第五部份:问
时,具寿舍利子
「具寿舍利子」中的「具寿」,一般来说,是古代印度长辈对于晚辈比较亲切的一种称呼,藏民中很多说千岁爷、万岁爷等等,依据释迦光大师的《三百颂》这样一个律典中提到「尊称的方式」时,认为晚辈应该要称呼长辈为「尊者」,长辈称呼晚辈时则称为「具寿」。
但是这部经文的结集者阿难尊者,年纪并没有比舍利子大,所以阿难称舍利子为具寿,并不合理。所以这里有这样的称呼,并不是基于对晚辈的称呼,而是因为舍利子尊者已经断除了烦恼,因此阿难尊者称赞他为「具寿」,所以此处的「具寿」是一种称赞的称呼。以上这样的说法,是出自于无垢友大师的《心经》批注。
而「舍利子」,又称为「舍利弗」,梵文叫「舍利弗陀罗」,「弗陀罗」是「孩子」的意思,舍利子尊者的母亲名叫舍利,也就是是「百舌鸟」。舍利子尊者的母亲被称为「百舌鸟」的原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她的眼睛非常漂亮,就像「百舌鸟」一样,所以取名为「舍利」;第二种记载是认为,当她怀有舍利子的时候,变得非常聪明,而且辩才无碍,因此被人家称为「舍利」,也就是「百舌鸟」。
舍利子尊者,是佛陀最主要的弟子之一,另外一位是目犍连尊者。由于舍利子是佛陀众多弟子当中「智慧第一」者,因此他自然就是在《心经》当中,对于「甚深空性」发问的最佳人选。
接下来讲「承佛威力」。虽然舍利子是智慧第一,但是,大乘的甚深法义,并不是声闻众所能理解的,所以发问时,舍利子也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了佛陀加持的威力而发问的,因此称「承佛威力」。
这里的「威力」,指的是佛陀身口意三门之中,「意」的威力。观音菩萨也是得到了佛陀的加持之后,才能够通达接下来要宣说的这些义理。
由此可见,在接受到佛陀的加持之后,舍利子尊者和观自在菩萨以问答的方式来对谈,两人对谈构成了整部《般若心经》的「正宗分」部分。
这部经典的直接宣说者,是观自在菩萨,并不是佛陀。然而,这不代表这部经典是非佛说的经典,佛说的经典不一定要佛亲口宣说,佛经分成「亲口说」、「随受说」和「加持说」三种,《心经》虽然不是佛「亲口所说」,但是却是佛「加持所说」的经典。
大乘经典,确实是佛说
昨天我们对于大乘的经典、般若经系的经典,尤其是《心经》做了许多介绍,但这可能会衍伸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大乘经典,真的是佛说的吗?
许多小乘学者认为:大乘的经典与教理,并非佛说,而是由龙树菩萨或无着菩萨所建立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小乘自己的经典与论典」,以及「历史事实」这两个角度来解释。
一,从小乘自己的经典与论点说明
小乘佛教在公元初期有非常多的部派,其中最主要也最根本的部派有两个,也就是说一切有部和大众部。
在「说一切有部」解释戒律的经典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告诉出家僧众,佛的经典总共可以分成十二种:「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本事、本生、方广、希有、譬喻、论议」,这十二种经典分类称作「十二分经」。
这十二分经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方广」,所谓的「方广」,指是的内容非常庞大、广泛的意思。
同时,在另外一个小乘的根本部派,也就是大众部在一部界定戒律的经典中,则将经典分成九种,刚刚分为十二种,这里分为九种,包括「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忧陀那、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这当中也提到「方广」这个部分。
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小乘各派别都主张经典中,有一个「方广」部,那这个「方广」的经典,具体指得是什么呢?
小乘佛教中,有一部非常具有权威性的论典,叫做《大毗婆沙论》,是由五百位「说一切有部」的阿罗汉尊者同时编撰而成的,有一百卷,里面仔细地阐述了公元一、二世纪时,印度小乘佛教各个部派的思想,以及许多大师们的主张。
在这样一部小乘共许的经典中,很清楚提到说:「胁尊者言:此中般若说名方广。」这边的胁尊者,是一位「说一切有部」早期的思想大师,据说是马鸣菩萨的老师。这位尊者年纪很大了才出家,出家之后,他就严守头陀戒律(《水浒传》里有位「头陀武松」,名字一样,但内涵不一样)「头陀」是一种僧众中的苦行,完全不躺不卧,因此他的双胁、也就是腋下,完全不会碰触床板,他因为修持这样的苦行,因此被称为「胁尊者」。
我们可以看到,「说一切有部」的这部论典《大毗婆沙论》,明确说到「说一切有部」的大师「胁尊者」认为:般若经就是方广部,也就是说,说一切有部、也就是小乘佛教,是支持「般若经是方广部」这种说法的。
而前面我们引用的戒律经典,都谈到方广部是属于九种、或十二种经典中的其中一种,这样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小乘也认为大乘的般若经典,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经典。
除此之外,在小乘佛教部派的无畏山部传承的经典中,也明确地谈到了「十波罗蜜」,另一个小乘部派说出世部所传承的、一部名为「大事」的佛陀传记中,则提到了修行的「十地」,这些内容其实都是属于大乘特有的内容,小乘不会细说十波罗蜜等,这可能需要一个宣说的能力,否则可能说不出来。
还有很多的小乘本身的经论证据,可以证明大乘的经典是佛说的,基于时间的原因,我们今天就不用多说。
二,从历史事实上分析
从历史事实来看,根据现代学者们的研究与纪录,龙树菩萨约莫是出生于公元150年的大师,而目前已知,最早翻译的大乘经典是公元179年,由大月氏国的支谶译师,是从梵文的《般若八千颂》,翻译到中文,称为《道行般若经》。
从这个时间上来看,我们可以断定这部《道行般若经》在印度流传的时间,一定早于龙树菩萨出生的时间,所以才会被支谶译师带来中国并进行翻译为中文。总之,「大乘佛教由龙树菩萨创造」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从以上这些经论根据与历史事实来看,可以断定大乘佛教的经典与思想,都并不是由龙树菩萨等后代学者所创造的,而是由佛陀宣说的一种法教。
小乘论师为何认为「大乘非佛说」?
虽然事实如此,但为什么很多小乘论师们不相信「大乘经典是佛陀所宣说」的呢?可能关键的原因有两种:
一,深奥: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大乘的义理极为深奥,一般小乘行者无法理解,如同昨天所说的那样,在经典结集的过程中,佛陀嘱咐诸大菩萨一起结集经典,这个主张在《大智度论》等著作里,一再地、不停地提到此情况,要让大菩萨参与其中。
二,庞大: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大乘经典的内容、体系非常庞大,而人道众生的寿命又很有限,记忆力也不敏锐,相对于夜叉、龙族和天人则在寿命或记忆力上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大量的大乘经典结集的时候,都寄存在这些众生们的世界之中,而不是在人道中,所以早期的小乘部派行者们并不知道有这些经典的存在,这也是非常合理的。
「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之中谈到,当时佛陀为何把大乘经典嘱咐给人和天人,是因为他认为:若只是交给天人,天人只顾享受,不顾法,太放逸靠不住;但若只交给人,寿命又太短──因此只能同时交给人和天人。
藏传佛教中另有一个有趣说法说,佛陀圆寂之后,天龙八部讨论由谁来保管般若经典,起了很大的争执,最后,他们竟然开始动手抢夺。据说,当时龙族抢走了《大般若经》,他们很聪明,天人抢走了《一万八千颂》,《般若两万颂》则被人类拿走了,还有《一万颂》是被阿修罗抢走。最后,那可怜的多闻天王,只能捡走剩下的最后那一部《般若八千颂》,他就很可怜,多闻天王应该很厉害才对,应该先下手为强啊。
佛经,不一定要佛亲口说
另一种说法是,佛经可分为:亲口说、随受说及加持说,《心经》是属于「加持说」,一般来说「加持说」也可以分为三种,也就是身、语、意三种加持说:
1.身加持说:首先譬如《华严经》中的《十地经》等经典,就是「身加持说」;
2.语加持说:《去阿阇世悔恨经》等经典,是「语加持说」。
3.意加持说:这又可以分为三种:「意三摩地加持说」、「意真实力加持说」,和「意本智事业加持说」三种:
1.意三摩地加持说:《心经》是属于第一种,也就是「意三摩地加持说」。
2.意真实力加持说:据说,三十三天有一部《天鼓经》,会自然发初各种法音,但不会恒时发出,可能一些天人根器不好,这是属于「意真实力加持说」,这也是世尊的心意。
3.意本智事业加持说:基于世尊的心意事业的加持,能让夜叉等等众生,自然会宣说陀罗尼等等许多咒语,这是属于「意本智事业加持说」或「意事业加持说」。
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
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就不多做解释了,至于舍利子尊者到底说了些什么呢?请看下回分解。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办公室版权所有 。
网站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544,774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问东西讲的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