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焦虑程度对孩子焦虑了家长怎么办语言发展有影响吗?

育儿快速导航
家长,你有“教育焦虑症”吗?
核心提示:家长要调整教育重心,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着重培养孩子全面均衡的发育、自信心、学习兴趣、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制力、注意力以及与父母的交流模式建立。此外,自信心的建立也是格外需要强调的。
专家提醒:
孩子吃得多、吃得好,就一定长得高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权威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如果吃了过多这三种食物,不但不长个,还会伤身!孩子长高一定要避免的三种食物是什么,关注微信公众号 39健康网 ,发送 长高 查询结果。
  翻开各类书刊报纸杂志,五花八门的教育广告铺天盖地,让人目不暇接; 6个月的孩子被抱进学费一年上万元的早教课堂。虎妈、狼爸话题不断,家长们焦虑:我的孩子一定不能输,一定要比我强……   3个月的孩子上早教  惠惠这两天特别忙,一连3天跑了5家早教机构,其实她的孩子刚刚8个月。“原本我没想过让孩子这么小就去早教的,可上个月偶遇一高中同学,她的宝宝才3个月,就已经去早教中心上课了。她还给我讲了许多幼教理论,看着她侃侃而谈,突然觉得自己这个当妈的失职了。再一打听,周围的同学都送孩子去了早教中心。”为了找一家合适的早教机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两口子一齐上阵,问朋友、问亲戚、问同事……如今,“亲子互动、全脑开发、潜能开发”这些专业名词,惠惠也如数家珍了。她不想让孩子错过成长发育的敏感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早教机构专注早教,应该比我们这些年轻父母更加专业,所以也就打算让孩子上早教。  专家点评: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慧生表示,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优势”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受 基因控制的。他做的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学习本身并不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的强化训练只能一时提高孩子的技能,孩子一旦在生理上 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新手妈妈”们完全不用着急,顺其自然,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长大。  一周7门特长课  周六上午8点50分,上小学三年级的安安吃过早饭便背着画板和妈妈一起去上国画课。每逢周六、周日,安安妈妈都要带着孩子穿梭于各个特长班之 间。这个学期,除了周末的拉丁舞、国画、围棋、小主持人4个特长班,妈妈还在平日的放学后,给他增加了奥数、英语和轮滑,也就是说安安一周总共要上7个特长班。  安安妈妈说,接送孩子上特长班已成了家长们下班后、双休日里一项主要任务,有的家庭甚至为了孩子上特长班“全家总动员”。她透露,一学期7门课上下来,光学费就很可观,我和老公都是工薪阶层,虽然拿出这笔钱也挺吃力,但我们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希望孩子比我们强,比我们有出息。  专家点评:  李慧生表示,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期望越高,家长在时间、精力、钱财上的投入越多,孩子的表现一旦不能达到家长的预期,家长就会有更多的失望、挫败感,这种负面情绪很容易表达出来,传递给孩子,使孩子的童年过早地被自责、自卑、失败感等负面情绪笼罩, 得不偿失。  差两分 被“念叨”两小时  马晓伟最怕的就是发成绩单的日子,偏偏他所在的学校几乎每个月都有考试,随堂测验、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不管考得好不好,都会挨顿批。” 今年9岁的他一脸忧虑地说,滴溜溜的大眼睛里突然有了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疲惫,“有一次我外语考了98分,本来以为爸爸妈妈能表扬我一下,结果就因为丢 了两分,被妈妈整整‘念叨’了两个小时。”  因为担心看动画片影响学习,晓伟的家里没有安装数字电视,没有电脑,每天除了完成作业,还要做妈妈额外布置的卷子。  压力来自爸爸妈妈不计成本的付出和心气颇高的期待值。为了能让晓伟上一所重点小学,父母先是托人转学,随后一家三口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20平方 米的小屋,平时上学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只有周末才回自己家里住。因为租房,家里凭空多了3000多元的月开销,由于晓伟并不适应新学校,父母又给他报了 好几门的辅导班,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专家点评:  李慧生表示,其实在每个学习阶段,掌握教学内容的80%左右,就能顺利地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拿到98分已经相当好了。如果孩子已经很努力了, 拿到了这样的分数还要遭受长时间的责罚,孩子当时的体验一定是负面的。在学习中,尤其是考试时,孩子的负面体验过多,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条件反射, 只要一学习负面体验就会产生,例如焦虑、担忧、自责、愧疚、恐惧。严重的,有的孩子还会得学校,对于学校、对于考试产生逃避反应。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同成长  英国注册心理咨询师、学大教育非智力因素课程项目总监、心理咨询总督导李未末说,在心理咨询中,常常看见充满恐惧的小学生和急得焦头烂额的爸爸妈妈,还有背后抱着殷切希望的奶奶爷爷,这让我们既心疼又心酸。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起来有很多。
  首先,社会竞争与压力使得基础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快速的阅读能力、良好的数学水平和扎实的英文基础,都是孩子未来上好初中、好高中甚至好大学的 重要筹码。家长们自然不会错过小学、幼儿园这个“黄金期”。其次,孩子是家庭瞩目的焦点。一家6个大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作为“中心”的孩子,事 实上压力很大;再次,是家长间的攀比心理。  因此,家长要调整教育重心,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着重培养孩子全面均衡的发育、自信心、学习兴趣、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制力、注意力以及与父母的交流模式建立。此外,自信心的建立也是格外需要强调的。  家长的焦虑情绪往往会带给孩子很不安的感觉,也影响孩子情绪板块的发展。因此,家长首先要让自己放轻松。陪伴孩子成长本身是件非常愉悦的事情,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也学会接纳他或她长成超乎你预料的样式。
常见症状: 并发症状: 相关检查:推荐用药:
本品适用于抑郁症缓解期,用于巩...[]
推荐医院:推荐医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育儿观点PK台
婴儿洗衣液评测
育儿频道精彩热文
育儿 相关话题
人气38256/2人气7402/7人气64554/2人气19921/5人气41243/11人气39234/2
向在线育儿专家提问
宝宝喂养、发育儿科
新生儿、儿童常见病儿科
儿童营养、心理行为儿科
请详细描述您的疑问,有助医生快速帮您解答!
只要填资料就能免费领取巧虎早教课程...
宝宝需额外补DHA?专家说吃这些就够了....
如何预防春季咳嗽
39育儿频道
扫描关注智慧妈妈微信
可能有些妈妈们会发现,宝宝白天时候和别人玩的好好的,但是到了晚上,他就只会找妈妈,如果妈妈不在他就会大声哭闹,这是怎么回事呢?家长别再焦虑 “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教育_教育_新浪育儿_新浪网
&&&&&&&&&正文
家长别再焦虑 “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应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顺应孩子的兴趣和性格特征,去肯定孩子的每一个好的品质,并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的教导孩子养成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好品质。父母在亲子教养中“没有干涉,顺其自然”,这是一种意义非常深远的立场,是父母提供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家长的担心和顾虑很多,满怀焦虑。
  每一位孩子都是极具天赋的,在我的学生当中,他,虽然只有8岁,但是求知欲非常强,对文字特别敏感,一个人看书可以看好几个小时,可谓“敏而好学”;他的动手能力也非常强,善于思考和研究任何他看到的和觉得好奇的事物。然而他的妈妈对我说,“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总是看书,我希望他能多说话,他总是说话很少,我甚至怀疑他有没有自闭症;他太小了,总是看书我担心他的思维会受书本的局限,没有自己的想法;我还希望他能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麻烦和干扰他人。”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好学,可这位聪明、好学的孩子,他的妈妈却对他很不满意。
  而另一种情况与此恰恰相反,有一位3岁男孩的母亲,时常焦虑的问我:“老师,您有没有看到我的孩子身上具有与别人不同的或优于别人的地方,或有没有在哪一方面表现的很出类拔萃?”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类似这样的家庭有太多太多,父母总是很容易把他们自身的需求和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透过个人欲望或自我感受的棱镜来看待他们的孩子,例如把孩子看做天才、全才、全能的;或认为孩子是一个“重担”,时常向孩子表达我为了你而失去了什么,坚持着什么,我为了你而多辛苦,你一定要怎样怎样;甚至是为了对过去艰难困苦的补偿,而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等等,不一而足。他们试图按照他们的愿望来塑造孩子,最后往往混淆了他们自己的现实世界和孩子的现实世界。
  家长到底要怎么做呢?
  其实,父母能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被爱的感觉以及自己在家里很安全的感觉,无论世道怎样变幻莫测,家庭的环境都不会有任意变化、反复无常。父母只需要让他们的孩子了解自己是谁、有独立意识并且知道父母总是在那里。在某种意义上,父母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保护孩子以及孩子步入社会环境的自由。
  在具体的亲子教养实施中:
  首先,父母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第一位的。父母之间亲昵、和谐,有很好的互动,相互之间表达流畅,没有过多的情绪困扰和控制,这样才可以营造一个稳固的“家”的形象,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安心、安全,以此支持和推动亲子关系顺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和成长。
  其次,才是亲子关系和教养。每个孩子都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孩子的“孤品”,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每个孩子都有“好孩子”的一面,也有“坏孩子”的一面。父母应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顺应孩子的兴趣和性格特征,去肯定孩子的每一个好的品质,并以身作则循循善诱的教导孩子养成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好品质。
  父母在亲子教养中“没有干涉,顺其自然”,这是一种意义非常深远的立场,是父母提供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哈佛教授:家长焦虑程度越低 孩子语言发展更好_网易新闻
哈佛教授:家长焦虑程度越低 孩子语言发展更好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不拼爹不拼妈,哈佛教授教你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凯瑟琳·斯诺教授在首届全国儿童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峰会现场发言(活动主办方/图)在中国深圳,1044个家庭平均月收入超过3万的中产家庭中,每天陪同0-3岁孩子读书一次的家长仅占9%,这让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国际著名儿童语言与阅读发展教育权威专家、前美国教育学会会长凯瑟琳·斯诺和她的研究团队大为意外。在英语国家,同样类型的研究中,即使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家长就有50%可保证每天至少一次家庭亲子阅读。日,深圳启动0至6岁儿童早期阅读公益项目“阅芽计划”,该项目由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和多家政府部门联合发起,针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的早期阅读教育公益项目,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大型的汉语儿童早期阅读干预项目。一年多来,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陈思、终身教授凯瑟琳·斯诺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对阅芽计划进行了跟踪评估研究。研究发现,0-3阶段的阅芽计划,有效提高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同时显著地增进了家长群体对于高质量的早期阅读教育的理解。日,在 “早期阅读与更好的未来” 首届全国儿童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峰会现场,南方周末记者对话凯瑟琳·斯诺教授和陈思研究员,探讨早期阅读研究的最新发现以及对我国的早期阅读教育课程、教师培训和政策制定的启示。1家庭亲子阅读或可弥补阶级差异南方周末:家庭亲子阅读究竟会对儿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凯瑟琳·斯诺:儿童的读写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学习,儿童需要通过与成人的积极互动,学习阅读、获得读写能力的发展、将阅读与知识的活动融会贯通。这个过程中,成人,特别是家长和家庭的阅读环境、教师和学校的阅读环境都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陈思:我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家庭亲子阅读和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短期内有着直接的联系。丰富家庭阅读环境对孩子的语音意识、词汇发展、文字意识,以及认知等方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从长期来看,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家庭亲子阅读对孩子的快速认读、阅读理解、独立思考和表达及未来的终身发展都有帮助。南方周末:有没有数据说明这一影响到底有多大?陈思:我们在最新的教育干预实验里对同卵双胞胎的追踪研究中发现,家庭亲子阅读对儿童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发展等方面都提供了独立贡献超过20%的影响因素。南方周末:独立贡献20%怎么理解?陈思:在美国的研究中,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中产生的差异大概为33%。家庭亲子阅读能够独立贡献20%的差异,也就是说33%由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差异中,有20%是可以通过家庭亲子阅读来弥补。2仅9%受试家长每天陪同孩子读书南方周末:你们的样本是如何抽取的?陈思:研究团队从深圳二十几所早教机构和幼儿园托班收集到了岁儿童家庭的数据,这些儿童的平均月龄是32个月左右,家庭平均成人数量为3.29人,家庭平均月收入大概为3万元。样本中,64%的母亲具有本科及以上教育文化水平。南方周末:这代表的应该是一个典型的高教育、高收入水平的中国大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情况?陈思:一般大家会认为参加早教机构的家庭,平均收入会比较高,所以我们有意识地寻找中低收入的家庭家长参加,特别去找了光明区、龙港区的低收入家庭,还在富士康举办了讲座,讲座后给家长发问卷调查二维码,以此额外招募家长。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愿意参加以及回应问卷的家庭,他们实际收入水平仍旧是比较高的。南方周末: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有失偏颇?陈思:需要解释的是,因为家庭收入水平完全是由家长自己报告,所以会存在家庭收入不高的家长就不愿意报告,最终成为研究的缺失值,不计入平均收入计算,所以可能会让最终的结果存在偏差。南方周末:整个调查的周期是多长?陈思:2015年7月起,我们开始设计研究,于2016年5月正式开始,配合阅芽计划第一期开始做的前测,目前还在继续跟踪项目的发展和变化,还需一年才会结束。南方周末:样本的数据如何?陈思:根据这些家庭家长报告的数据,平均每个家庭拥有的汉语图画书47.3本、英语图画书10.9本。每天都能够和孩子一起看书的家长比例只有9%,一周2—6次的家庭也只有8%,这些数字让我们感到震惊。而在英语国家同样类型的研究中,哪怕是低收入家庭家长,每天保证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占50%。南方周末:为何如此之低?陈思:确实是低于我们的预期。可能的原因是家长们觉得0-3岁之间的孩子还比较小,往往要到上了幼儿园后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此外,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多数由祖辈抚养,父母工作比较忙,确实没有时间坐下来陪孩子读图画书。3“阅芽计划”:家长观念明显改变的干预实验南方周末:研究设计中,通过什么方式去改变这一现状?陈思:我们借助已知范围内最大型的汉语阅读教育干预计划——“阅芽计划”,通过阅芽包、线上资源APP、免费线下活动为家长提供教育支持。南方周末:具体怎么做?陈思:阅读包里包括:两本适龄图画书、一本60种图书画的导读、一本分阶段的早期阅读指导手册,还有一份图书馆之城的邀请函,让家长了解在周围的社区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应。利用APP,家长可以获得更多的电子图画书资源、在线讲座,还可以与其他家长社交、互动。线下活动可以让家长参加讲座、图画书分享和交流活动,更直观讨论亲子阅读观念和更好的实践方法。南方周末:研究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如何克服?陈思:有两个,如何建立一个可靠的因果联系和如何准确测量家长的观念变化。对此,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是在月进行基线测试,给所有的家长发放了问卷,问卷中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家长的观念,以及由家长报告的儿童词汇发展测试。基线测试结束后,2016年7月,我们随机抽出半数家长拨打电话,告诉他们阅芽计划的情况,随后观察哪些家长来领了阅芽包。最后我们在2017年1月进行了后测,后测包问卷和调查实验,观察家长的观念和儿童词汇发展的变化。等这些都完成以后,再进行模型拟合和数据分析。南方周末:第一次测试是6个月,为什么选择这一时间跨度?陈思:半年在语言发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能够观察到孩子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并且我们希望能在一年中有三次彻查,所以半年的跨度是比较理想的。南方周末:后期测试发现了哪些变化?陈思:与未参与阅芽计划的儿童相比,参与阅芽计划的儿童的词汇发展有着明显的进步。通过阅芽计划,家长也获得了对高质量亲子阅读教育的理解:他们普遍认同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图画书、在阅读时有更好的亲子互动、并认为应该同时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凯瑟琳·斯诺:一项有趣的发现就是家长观念的改变。以往调查的结果显示,家长的育儿观念是很难改变的。而在我们的调查里,很多家长却改变了他们的教育观念,并且是朝着积极的方向。这一点让我们备受鼓舞。也有一种可能是参与我们研究的家长有进行亲子阅读的意愿,但却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他想要知道,因此他就来了。南方周末:在幼儿园或早教机构中,老师如何介入早期阅读?凯瑟琳·斯诺:增加成人和孩子交流的频率和讲话数量,以及有更多想象空间的深入对话,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发展。而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孩子跟老师一起读书,比如说读图画书、角色扮演或者深入交谈,都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语言和读写能力。南方周末:似乎还应该给家长组织一些培训?凯瑟琳·斯诺:无字或者字比较少的书,确实需要家长学习比较具体的技巧,去发现故事到底怎么发展的。家长要具有引导孩子关注某些特定细节的能力,比如到故事关键处,向孩子提问核心的信息、去问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去做一些预测和猜想。家长往往会觉得读图画书就是孩子学习词汇的过程,实际上这只是很小一部分。图画书真正作用在于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话题。因此,图画书学习的重点是需要成人参与其中,为孩子提供更多讨论和交流的机会。4家长焦虑程度越低 孩子语言发展更好南方周末:很多中国父母在教育问题上表现出竞争焦虑,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是否涉及这一点?陈思:有,我们发现焦虑程度越低的家长他孩子语言发展会更好,特别是表达性的语言。越焦虑的妈妈可能会导致孩子讲话机会变少,孩子表达性语言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凯瑟琳·斯诺:支持型(即放手型)的母亲,她们孩子的语言表达和叙述能力会更好,这绝不是偶然的,母亲的焦虑会在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发展中带来负面影响。当然,目前只是发现了这俩者间的相关性,而非因果联系,我们也不希望这个结果让她们变得更加焦虑。南方周末:有没有好的建议给到焦虑的家长?凯瑟琳·斯诺:如果你觉得养育孩子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最好别那么干。请母亲们冷静下来就好,长期焦虑可能会是对孩子压力的来源。越放松的妈妈可能越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很多家长都会焦虑孩子5、6岁的时候有多少知识储备,但是家长们也要思考当孩子到了20、30岁的时候是否还对学习保有兴趣、对世界怀有好奇,还是否乐意以积极的态度去尝试新的东西。相比孩子在5、6岁懂得三门语言、会玩两种乐器,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南方周末:教育焦虑是否也存在文化差异?凯瑟琳·斯诺:亚洲文化圈里,家长的权威感更强也更重视教育,因此焦虑会更甚,包括日本韩国的家长也非常焦虑。至于中国家长,我的猜测是之前几十年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会让他们感觉到不能失败,从而带来更大的育儿压力。5美国经验:社会力量助力早期教育南方周末:近期,斯坦福大学罗斯高教授的演讲在中国引发热烈讨论,他指出0-3岁是孩子智商发展的关键期。你是否认同?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是否也存在关键期?凯瑟琳·斯诺: 0-3(岁)这个阶段,孩子确实能学很多包括语言、社会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公认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但不幸的是,很多人因此把它理解成如果孩子在3岁的时候没有获得相应的知识,就会一辈子落后,甚至不再有机会学习赶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但不是绝对关键期,并不是说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就没有其他机会发展了。南方周末:美国早期阅读的现状是怎样?凯瑟琳·斯诺:在美国,早期阅读实践的水平要高很多。我们通过20年的实践,让很多人认识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长对早期阅读的态度有很大差异,部分拉丁裔家庭,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还是比较简单和低水平的。因此,现在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设计方案,帮助他们达到比较理想的早期阅读效果。南方周末:20年时间改变全社会早期阅读理念,美国是如何做到的?凯瑟琳·斯诺:除了家长积极实践,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会力量支持。在美国,很多的社会组织和公立图书馆都会提供机会,给孩子派书送贴纸,鼓励他们阅读。例如:波士顿的公共图书馆一直有一项名为“1000本书”的阅读计划,鼓励孩子在6岁上小学之前读满1000本图画书。我觉得这是中国社会可以借鉴的,早期阅读不仅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陈思:和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阅芽计划也算是非常大的进步了,先从60本书做起,未来才可能有600本、1000本,我们也希望这个项目来日可以推广到更为广阔的乡村。
南方周末:确实,中国还有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他们大多数不具备家庭亲子阅读的客观条件。这该如何解决?其它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研究可否可以借鉴?凯瑟琳·斯诺:学术圈已有探索,比如:举办集体活动,邀请乡村孩子家长在节假日到公立图书馆,陪同孩子参与集体读书。智利的情况有跟中国类似的地方——来自低收入的群体的家长很少有和孩子一起看书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尝试把家长请到学校里来,陪孩子一起做图画书,把生活里的一些小事描摹下来、写写画画,做图画书。我们发现,平时缺乏资源、很少有机会了解该怎么和孩子阅读的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在这种环境中做的事情会给他们一个很好的榜样。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韩佳鹏_NN984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焦虑型父母对孩子影响究竟有多大?看完你就懂了|亲子
中国家长的焦虑症似乎是伴随着孩子的出生而出现的,而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家长的焦虑情绪非但没有丝毫的缓解,反而越发严重起来。某相关教育机构近日对7000多名家长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95%的被调查者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到焦虑。从吃穿住用行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孩子的性格兴趣特长到孩子的身高体重视力,无一不是家长焦虑的原因。
在家庭教育专家看来,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浮躁,比孩子学习上出现问题更为可怕。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不焦虑的人是相似的,焦虑者则各有各的焦虑。完美型、压力型、攀比型……家长焦虑类型各有不同,找到原因,也许是化解心中焦虑的第一步。
攀比型焦虑
有种优秀叫“别人家的孩子”
许多家长常盯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方方面面都很优秀,不仅成绩优异、性格开朗、聪明漂亮,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正在读高中的秀秀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就由于母亲从事教育行业相关工作,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格外上心。在秀秀从小到大的印象中,母亲总是十分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在哪儿上学,一会儿说楼上的姐姐考上了重点高中,一会儿又说楼下的孩子申请了美国的名校,还要求秀秀也要像他们学习,申请奖学金到国外上大学。
许多当下的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都曾体验过这样的教育带给自己的煎熬与无奈,可成为父母后,却仍不免用“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作比较,似乎这样可以让“自家的孩子”知耻而后勇。如,在孩子入托入学以前喜欢与别人比孩子的穿戴、玩具、用具、身体发育、智力培养等;孩子入托入学后喜欢与别人比孩子幼儿园、学校的名气,孩子的入学年龄,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特长培养,孩子获得的名利,外界对孩子的赞美等方面。
相关专家分析,由于这其中夹带了不少家长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所以往往容易造成孩子难以承受、家长身心疲惫的情况。有着攀比心理的家长很难对孩子的攀比心理给予积极的引导,有的甚至还会让孩子处在较多负面情绪笼罩的家庭环境之中。
在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校长王晓芳看来,家长应以平常心态看待孩子,不要被资讯和环境绑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个性化的,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根据孩子的兴趣等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学习,学习什么,不要以家长的经验、想法和期待要求孩子。
茫然型焦虑
总是在跟风 却找不到最佳教育方法
王妈妈是一位对孩子的教育极其上心的妈妈,打从孩子上小学起,就根据从孩子学校同学、身边同事搜集的各类关于兴趣班、辅导班的信息,按照大家的报班热点列出了详单,然后为孩子选择了一系列的兴趣班和课外班。
工作繁忙的王妈妈把周末的所有时间全都用在陪读上。每一个辅导班,她都交了两份钱,为了清楚了解辅导班的学习状况,她和孩子一起开始了陪读生涯。等到孩子上初中了,她发现陪读的效果似乎不甚理想。此时,社会上流行给孩子找大学生家教,于是王妈妈千辛万苦,精挑细选又为孩子找了一个北大的学生家教。
辛辛苦苦到了初三,孩子的中考成绩却极不理想。王妈妈一脸迷惑与茫然:“我都是按照大家伙儿说的做的,而且还是认认真真做的,怎么会是这样呢?”
面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乏像王妈妈一样茫然而辛苦的家长。家长的茫然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不了解、不熟悉,有焦虑感和困惑。二是对为人父母的角色及其所要面对的新课题不清楚、无准备,有混沌感和迷茫。
在北京鸿猷文化家庭教育研究院创始人王力青看来,要解决教养孩子的茫然问题,家长不妨适当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孩子成长发展的基本知识,懂得孩子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所经历的历程和体验的感受与成人世界有怎样的区别,自然就会减少很多盲目性和迷惑。同时,家长不妨好好体察一下,究竟以怎样的方向去引导孩子,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和孩子共度人生美妙时光,有哪些好的方法和技能可以帮到自己。通过这些有准备的学习和体察,面对孩子将会从容许多。
压力型焦虑
升学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5岁的然然是一名准小学生,明年就该上一年级了。虽然幼儿园并没有要求学习内容,但妈妈孟女士已经“未雨绸缪”,每天都给儿子布置识字、背诗、读英文等作业,还每天抽查。然然偶尔贪玩,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就会惹得孟女士火冒三丈,一顿痛批。看着儿子掉眼泪,孟女士自责的同时也夹杂着困惑:平常好脾气的自己面对儿子将要开始上小学的事实怎么这么不淡定?
与孟女士不同,怀女士的女儿小蒙明年就要中考,在课业上称得上是勤勉努力,兴趣爱好也样样拿得出手,但怀女士心里始终“有根刺”,因为女儿的成绩一直“中不溜儿”。小蒙有些偏科,对待自己喜好擅长的科目极为拿手,对自己的未来却有着清晰的想法和规划:“想通过贯通培养直接读高职。”怀女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一心觉得高职等于“没前途”,怀女士动用各种方法试图做通女儿的思想工作,还花时间、精力和金钱为小蒙补习弱势科目,严重的时候,怀女士甚至急到失眠。面对母亲的焦虑,小蒙显得很是无奈。
其实,像孟女士、怀女士这样陷入焦虑情绪的家长有很多,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面临孩子的升学、课业、就业等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压力。重压之下,何不焦虑?
但其实,很多“压力”都是家长自己施加的,完全不必要。以小蒙的情况为例,小蒙这种年纪不大却有清晰规划的孩子其实很难得,学生的升学路径已经不再仅仅只有“考大学”一条,家长也理应“眼观六路”,与时俱进才是。
完美型焦虑
要求完美 全方面优秀才是优秀
东东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虽然刚上三年级,已经拥有多项证书。不仅学习在班里数一数二,绘画和钢琴每年都考级,并得过各种奖项。在运动方面,他也拿了游泳深水证。更令许多家长羡慕的是,东东十分自律,对学习和作业自我要求很高。一遍写不好,会再来一遍,完全不用家长过度督促。但妈妈蔡女士对这些并不满意,她认为孩子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在数学方面还需要提高,在作文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在英语方面还需要提高口语和阅读……
升入三年级不如低年级时容易得满分,蔡女士依然期待孩子能有更多的满分。但孩子的成绩却时好时坏,有时八十多分,这令蔡女士十分着急。东东的爸爸14岁就考上大学,属于早慧人群,所以他也期待东东能比自己更聪明,未来发展超过自己。“东东比班里的同学差多了。”这是东东爸妈的口头禅,他们口中的这个同学一定是在某方面最好的。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课程导师朱芳宜接触过很多类似家庭。像东东父母这种,永远盯着孩子不好的地方,期待孩子有所提高的父母十分常见。
“事实上,更应在乎的是这个孩子因何而优秀?是内在的动力还是父母的压力。10岁以前的孩子更多以家庭为核心,他们从内心里希望得到家长的接纳和认可,所以更容易顺应父母的期望,而非自身对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过高的期望和所伴随的焦虑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对孩子的自尊也会造成深远的影响。”所以,朱芳宜建议家长帮孩子把关注点从成绩上转移到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微小的进步,用更多正面语言、积极方式来与孩子沟通,这样孩子不仅仅热爱学习,也会热爱生活,因为孩子们未来的人生课题不仅仅是学习,还包括有尊严、有意义、有目标地活着。
远虑型焦虑
未来即来 总做不好准备怎么办?
前段时间,家长李女士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拨关于“未来”的文章刷屏了,《未来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未来30年,你的孩子将面临怎样的职业世界?》《未来孩子必须掌握的**个能力》《会玩的孩子,才有未来》……这些文章让李女士感到“空前的焦虑”。
有的时候有些家长会把这些文章转到班级微信群里,刚开始大家都觉得很新鲜,还会一个个冒泡儿,出来讨论。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多,“打开手机,隔几天周围人就会疯传一篇这样的文章,真有一种来自未来世界的危机感扑面而来。”看到这样的文章,家长不免要给自己的孩子“照照镜子”,李女士也不例外。这样一来,李女士就更慌了,“特别担心孩子现在落下了什么,未来真的不能适应这个社会,但同时,我们自己的能力有限,也怕跟不上形势。”
像李女士这样的家长还不在少数。前阵子,家长王女士带孩子参加了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虽然平时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自己也积攒了不少好的育儿经验,但这次高科技之旅还是让王女士有不少思考。“其中一个想法就是对于未来的担忧,未来世界真的不是学习好就可以了,孩子的许多技能和能力都是极度欠缺的。”王女士深深地感觉到,除了学业的学习,孩子更应该在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涉猎、有兴趣、有研究。但如何在平时的学习与这些技能习得、素养养成方面取得平衡,这让王女士感到头疼。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无论何时都能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家长们感到手足无措或焦虑担忧这都无可厚非。正如王女士思考的一样,家长需要将关注点从孩子的学习方面移开一点,不只是盯着学习,而更关注孩子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如此,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孩子能够拥有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将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在相互教育、相互学习中拥抱变化。
家长要跳出 “被影响的洪流”
赵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心理学博士):焦虑只有在超出功能范畴之外,才成为问题,称为“焦虑症”。人类的焦虑是从荒野、原始中而来,是从应对丛林法则而来。当丛林变成密集的人人关系时,焦虑的发生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且不可琢磨、没有规律可循。持续的焦虑会燃尽人体的心智和机能,使得人体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趋向耗竭。
青壮年父母的此类焦虑以肿瘤细胞的模式进行分裂、分化、生长,迅速地吞噬自己的生命。焦虑的扩散,不仅限于自身,更要紧的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和传递。而传递的途径简单有效,只需施者有外显的行为和情绪即可完成。
子女是焦虑传递的主要对象,且是易感人群。父母传递焦虑的方式形形色色——病理性追求完美并对子女施加类似的要求、自发为生活施加压力并促使子女内化、以冰冷的数据模型为自己及子女选定绝望的评价体系……焦虑如此毫无屏障地传递给子女,无外乎是希望子女提高更多的未来的生存和应对能力。这是一种断代的进化危机感,是一种末世的绝望的否认机制之下的无谓的挣扎。
青壮年父母需要跳出被影响的洪流,站在岸上看到自己的位置,重新清醒地明确自己要去的方向;需要关机、重启自己的焦虑体系;需要真正做到为自己进行自由的选择、进入真实的自然和社会、和世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而不是被动地做世界的一个只会适应的客体;走出原先封闭、隔离的片段现实世界,让自己看到全部的世界,重新链接和世界的链接。
抓住了核心素养 家长大可淡定些
陈钱林(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畅销书《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作者):家长之所以焦虑,表面看是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孩子成长环境的担忧,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教育的误解。
什么是教育?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好的教育,是培育健全人格。从幼儿期来看,最好的教育,是引导良好习惯。培育人格、培养习惯,需要进培训班吗?与是否获奖有那么大的关系吗?并非说进培训班、比赛获奖不好,但绝不能说孩子的成长,非要进大量培训班不可,非要比赛获奖不可。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妨淡定些。
首先,学习些教育类基本方法。教育是艺术,需要个性化;但教育也是科学,有其规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如果家教方法不对头,肯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其次,把“人”摆在“才”前面。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名人,细究其家庭,都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品德等非智力因素。品德、习惯,是“人”的教育;进培训班学技能、比赛获奖,是“才”的教育。人与才,犹如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孩子做人教育抓好了,成“大才”固然锦上添花,做一位幸福的普通劳动者,也何尝不是教育的成功?
最后,抓最核心的素养。志向会产生引力,自学能产生推力,如果孩子有追求,喜欢自学,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品质就会不一样。每个孩子的天资、兴趣都不一样,好的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只要抓好最核心的素养,就可以不变应变。
文|王小艾 娄雪 滑经纬 胡畔 邓丽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的分离焦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