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其林拼音的穷原意是什么,文中意思是什么

欲穷其林的穷
欲穷其林的穷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欲穷其林的“穷”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欲穷其林的“穷”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穷尽,完的意思希望我有帮到你,麻烦给个好评哈o(∩_∩)o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我的图书馆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北京卷】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2)未果,寻病终&&&&&&&& 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 1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12.答案:(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13.答案:(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14.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    
【福建省南平卷】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无论魏晋(&&& )&&& ④处处志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2.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13.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答案】
10.(4分)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 11.(4分)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分,重点考查“俨然”“属”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②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分,重点考查“语”“足”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 12.(2分)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3.(2分)答题要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如只答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给1分。)(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
2009广东汕头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3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6分)
答案: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3.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桃 花 源 记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
答案: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2.B(交通:互相通达)(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2009安徽芜湖
(三)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7.(4分)①交错相通 ② 通“邀”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
18.(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19.(3分)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
20.(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对即可)。
2009广东茂名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1.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答案: 8.B解析:悉:全,都。9.A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8.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 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10.C解析: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11.(1)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或者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老人和小孩者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2)(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或者:问起现在是哪一朝,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评分意见:各小题满分3分:抓采分点,符合大意即可)
2010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10四川省成都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 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 B.见渔人,乃大惊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答案】&
4.D(志:做标记)
5.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6.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2010·湖北省襄樊市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2-16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12.(1)交错相通&&& (2)计划&&& (2分,每小题1分)
13.B& (2分)
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
15.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
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201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l0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 (2)向:
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填序号)
①&& 其中往来种作&&&&&&&& ②&&& 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 既出,得其船&&&&&&&& ④&&& 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0.(2分)南5f{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答案】 &
7.(2分)(1)阡陌:田间小路& (2)向:从前的、旧的
8.(2分)④
9.(共4分)(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10.(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2010吉林省长春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诗人。(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桑竹之属(&&& &&&&&&&&&&&&&& )&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要还家(&&&&&&&&&&&&&&&&&& )&& &&& ④怡然自乐(&&&&&&&&&&&&&&&&&&&&&& )
11.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2分)
12.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
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9.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10. ①类&& ②交错相通&& ③通“邀”,邀请& ④愉快的样子
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2.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3.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2011年中考试题《桃花源记》
一、(2011年浙江湖州)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3.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2分)
&&&&&&&&&&&&&&&&&&&&&&&&&&&&&&&&&&&&&&&&&&&&&&&&&&&&&&&&&&&&&&&&&&&&&&&&&&&&&&&&&&&&&
答案:1(共3分,各1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值得
2.(共3分)(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乃”“无论”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
3(共2分)能结合文章内容1分;描述怎样的世外桃源,言之成理,1分。
不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二、(2011年河北省)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以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分)
(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译文: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文: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答:                                  
答案:1.(1)邀请(2)没有成年
3.(1)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2)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4.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5.刻苦读书;苦练射箭。
三、(2011年山东菏泽)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黄发垂髫&&&&&&&&& (&&&&&&&& )&&&& ②甫行数里&&&&&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 (&&&&&& )&&&& ②悉如外人&&&&& (&&&&&&&&&&&& )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答案:1.答案:①tiáo ②fǔ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2.答案:①交错通达 ②全 ③正,正在 ④遗憾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3.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4.答案: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5.答案: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四、(2011年福建泉州)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3.翻译句子。(6分)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4分)
&&&&&&&&&&&&&&&&&&&&&&&&&&&&&&&&&&&&&&&&&&&&&&&&&&&&&&&&&&&&&&&&&&&&&&&&&&
&&&&&&&&&&&&&&&&&&&&&&&&&&&&&&&&&&&&&&&&&&&&&&&&&&&&&&&&&&&&&&&&&&&&&&&&&
答案:1.(2分)B
2.(3分)D
3.(6分。每句3分)(1)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其中“复”“延”各占0.5分)
(2)(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其中省略部分、“志”各占0.5分)
4.(4分)答案要素: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②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
五、(2011年湘潭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 &&&&&&&&&&&&&&&&&&&&&&&&&&&&&&&&&&&&&&&&&&&&&&&&&&&&&&&&&&&&&&&&&&&&&&&&&&&&&&&&&&&&&&&&&
3.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分)
&&&&&&&&&&&&&&&&&&&&&&&&&&&&&&&&&&&&&&&&&&&&&&&&&&&&&&&&&&&&&&&&&&&&&&&&&&&&&&&&&&&&&&&&&&&
4.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分)
&&&&&&&&&&&&&&&&&&&&&&&&&&&&&&&&&&&&&&&&&&&&&&&&&&&&&&&&&&&&&&&&&&&&&&&&&&&&&&&&&&&&&&&&&&&
答案:& 1、(1)(通“邀”)邀请(2)与世隔绝的地方
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是魏晋俩朝了
3、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
4、突出强调桃花源是、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境界”
六、(2011年大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择两个作答,多选不给分)(2分)
(1)屋舍俨然 &&&&&&&&&& 俨然:&&&&&&&&&&&&&&&&& &&&&&& (2)阡陌交通 &&&&&&&&&& 交通:&&&&&&&&&&&&&&&&&
(3)便要还家 &&&&&&&&&& 要:&&&&&&&&&&&&& &&&&&&&&&&&&& (4)乃不知有汉&&&&&&&& 乃:&&&&&&&&&&&&&&&&&&&&
1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2.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2分)
13.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3分)
&&&&&&&&&&&&&&&&&&&&&&&&&&&&&&&&&&&&&&&&&&&&&&&&&&&&&&&&&&&&&&&&&&&&&&&&&&&&&&&&&&&&&&&&&&&&&&&&&&&&&&&&&&&&&&&&&&&&&&&&&&&&&&&&&&&&&&&&&&&&&&&&&&&&&&&&&&&&&&&&&&&&&&&&&&&&&& &&&&&&&&&&&&&&&&&&&&&&&&&&&&&&&&&&&&&&&&&&&&&&&&&&&&&&&&&&&&&&&&&&&&&&&&&&&&
14.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 &&&&&&&&&&&&&&&&&&&&&&&&&&&&&&&&&&&&&&&&&&&&&&&&&&&&&&&&&&&&&&&&&&&&&&&&&&&&
答案:10.(2分)
(1)俨然:& 整整齐齐的样子&&&&&&&&&&&&&&&&& (2)交通:互相通达(交错相通)
(3)要:&&&& 通“邀”,邀请&&&&&&&&&&&&&&&&& (4)乃:竟然
11.(2分) 答题示例: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12.&&&&&& 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2分)
13.(3分) &&&&& 答题提示: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4.(3分) 答题提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2007海南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12分)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9.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芳草鲜美(xiǎn)&&&& B.便舍船(shè)
  C.屋舍俨然(yǎn)&&&& D.其中往来种作(zhǒng)
  2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4分)
  (1)落英缤纷&&&&&&&&&&&&&&&&&
  (2)缘溪行&&&&&&&&&&&&&&&&&
  (3)渔人甚异之&&&&&& &&&&&&&&&&&
  (4)初极狭,才通人&&&&&&&&&&&&&&&&&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2.综合第②文段中的内容,请简要回答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2分)
  答:&&&&&&&&&&&&&&&&&&&&&&&&&&&&&&&&&&&&&&&&&&
 19.C【解析】A.xiān;B.shě;D.zhòng。
  20.(1)落花或初开的花。& (2)沿着& (3)惊异;诧异(4)刚
  21.(1)再往前走,想走完这片林子。(或:又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2.示例: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人人平等,人们和睦相处,尊老爱幼。
  23.略
2007新疆乌鲁木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17~21题。
普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弱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遇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鸠犬相闻。其中往&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或来问讯,自去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官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即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19. 填空。
本文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从“__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20. 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 &&&&&
18、(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19、渔人的行踪& 美好理想& 不足为外人道也
20.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 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007云南省 (课)
二)(11~14小题,共l2分)
&&&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四融然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 [注]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⑤畜:同“蓄”。&&& 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 (1)渔人甚异之&&& 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 (3)颖脱不羁&&& &&羁: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
1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
1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 答:&&&&&&&&&&&&&&&&&&&&&&&&&&&&&&&&&&&&&&&&&&&&&&&&&&&&&&&&&&&&&&&&&&&&&&&&&
& &&&&&&&&&&&&&&&&&&&&&&&&&&&&&&&&&&&&&&&&&&&&&&&&&&&&&&&&&&&&&&&&&&&&&&&&&&&&&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
&&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
11. (1) 对……感到诧异 (2) 类 (3) 束缚,拘束 (4) 停止
1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2分)。(意思对即可)
14.(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 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2007北京市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0—13题。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0、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 (1)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
&&& (2)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 (1)才通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便扶向路&&&&&&&&&&&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答案:D&&& (2分)&&&&&&&
& 11 答案:(l)邀请&& (2)计划;打算&&& (共2分。共两道小题,每小题l分〉
& 12 答案:(1)仅容一个人通过。&&&&& !&&&&&& (2〕就顺原路回去。
&&& (共2分。共两道小题,每小题l分)
& 13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祧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 (共3分。共四项内容。答出三项即可,每项1分)
2007重庆市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阅读《》选段,完成文后8—12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译文:&&&&&&&&&&&&&&&&&&&&&&&&&&&&&&&&&&&&&&&&&&&&&&&&&&&&&&&&&&&&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2分)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 答: &&&&&&&&&&&&&&&&&&&&&&&&&&&&&&&&&&&&&&&&&&&&&&&&&&&&&&&&&&&&&&&&&&&&&&
&&& &&&&&&&&&&&&&&&&&&&&&&&&&&&&&&&&&&&&&&&&&&&&&&&&&&&&&&&&&&&&&&&&&&&&&。
& 二 、 文 言 文阅 读 ( 15 分 )
& 8、(3) 丫 (1) 类 ( 2 ) 全 , 都 ( 3) 邀 请 ( 每 词 1 分)
& 9、 (2分 ) A& ( 古 义 ; B 交 错 相通 : c 与 世 隔 绝 的 地 方 ; D 不 用 说 , 更 不 用 说 . 今 义 略 )
&&& 10, (4.分). (1)' 老 人 和 孩 干 们 个 个 都 安 闲 快 乐,或:老 人 和 小 孩都充满喜 悦之 情 . 显得 心 满意 足 。 ( “ 黄 发 垂 髻 ”1分 , “ 怡 然 自 乐 ” 1 分 )
& (2 ) 渔 人 把自 已 听 到 的 事 - 一 详 细 地 告 诉 了 他 们 。 或: 这 个 人 为 ( 他 们 ) 详 细 地 介 绍了 自 己 所 听 到 的 事 。( “ 具 言 ” 与 “ 所 闻 ” 各 1 分 , 其 中 “ 所 闻 ” 译 成 “ 知 道 的 ”或 “ 见 闻 的 ”都得 1& 分)
&&& 11 、 (2 分) 热 情 好 客 ; 他 们 害 怕 世 人 来 破 坏 他 们 与 世 隔 绝 的 和 平 安 宁 的 生活 ( 意 合 即可〕
& 12、(4分) 表 达 了 作 者 对 和 平 ( 没 有 战 乱 ) 的 向 往, 对平 等 和 谐 自 足 的 幸 福 生活的 追求 。 意 合 即 可 。 〔 “ 和 平”与“ 平 等 和 谐 自 足 ” 两 点 每点 各 2 分)
2008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08 南充市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
&&&&&&&&&&&&&&&&&&&&&&&&&&&&&&&&&&&&&&&&&&&&&&&&&&&&&&&&&&&&&&&&&&&&&&&&&&&&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答案:24.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008甘肃省金昌市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 &&&&&&&&&&&
&&&&&&&&&&&&&&&&&&&&&&&&&&&&&&&&&&&&&&&&&&&&&&&&&&&&&&&&&&&&&&&&&&&&&&&&&&&&
&&&&&&&&&&&&&&&&&&&&&&&&&&&&&&&&&&&&&&&&&&&&&&&&&&&&&&&&&&&&&&&&&&&&&&&&&&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
&&&&&&&&&&&&&&&&&&&&&& &&&&&&&&&&&&&&&&&&&&&&&&&&&&&&&&&&&&&&&&&&&&&&&&&&&&&&
&&&&&&&&&&&&&&&&&&&&&&&&&&&&&&&&&&&&&&&&&&&&&&&&&&&&&&&&&&&&&&&&&&&&&&&&&&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 &&&&&&&&&&&&&&&&&&&&&
&&&&&&&&&&&&&&&&&&&&&&&&&&&&&&&&&&&&&&&&&&&&&&&&&&&&&&&&&&&&&&&&&&&&&&&&&&&&
答案: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008吉林省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 &&&&&&&&&&&&&&&&&&&&&&&&&&&&&&&&&&&&&&&&&&&&&&&&&&&&&&&&&&&&&&&&&&&&&&&&&&&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 &&&&&&&&&&&&&&&&&&&&&&&&&&&&&&&&&&&&&&&&&&&&&&&&&&&&&&&&&&&&&&&&&&&&&&&&&&&
&&& &&&&&&&&&&&&&&&&&&&&&&&&&&&&&&&&&&&&&&&&&&&&&&&&&&&&&&&&&&&&&&&&&&&&&&&&&&&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 &&&&&&&&&&&&&&&&&&&&&&&&&&&&&&&&&&&&&&&&&&&&&&&&&&&&&&&&&&&&&&&&&&&&&&&&&&
&&& &&&&&&&&&&&&&&&&&&&&&&&&&&&&&&&&&&&&&&&&&&&&&&&&&&&&&&&&&&&&&&&&&&&&&&&&&&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13、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
1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 &&&&&&&&&&&&&&&&&&&&&&&&&&&&&&&&&&&&&&&&&&&&&&&&&&&&&&&&&&&&&&&&&&&&&&&&&&
&&& &&&&&&&&&&&&&&&&&&&&&&&&&&&&&&&&&&&&&&&&&&&&&&&&&&&&&&&&&&&&&&&&&&&&&&&&&&
15、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
&&& &&&&&&&&&&&&&&&&&&&&&&&&&&&&&&&&&&&&&&&&&&&&&&&&&&&&&&&&&&&&&&&&&&&&&&&&&&
&&& &&&&&&&&&&&&&&&&&&&&&&&&&&&&&&&&&&&&&&&&&&&&&&&&&&&&&&&&&&&&&&&&&
答案:(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
13、告诉(1分)
14、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15、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2008太原市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 &&&&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
&&&&&&&&&&&&&&&&&&&&&&&&&&&&&&&&&&&&&&&&&&&&&&&&&& &&&&&&&&&&&&&&&&&&&&&&&&&&&&&&&&&&&&
&&&&&&&&&&&&&&&&&&&&&&&&&&&&&&&&&&&&&&&&&&&&&&&&&&&&&&&&&&&&&&&&&&&&&&&&&&&&&&&&&&&&&&
答案:10.(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11.(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12.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2008上海市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6分)
桃花源记(节选)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发文学家____(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
6.第①段作者描写了桃花源中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可以想见他们当时的心情是____的。
(将节选文字中的关键字组成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语来回答)(2分)
(三)(6分)4.(2分,每空1分)东晋(晋)&&& 陶渊明&&& 5.(2分)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6.(2分)快乐
2008雅安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9—32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9、在括号里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将它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便要还家(&&&& )&&&&&&&& &&&&②诣太守,说如此(&&&&& ) &&&&&&&&&&。
30、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31、翻译下面的句子。
&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32、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
29、①yāo 邀请& ②yì 拜见& 30、C
31、①(祖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 ②(渔人)救沿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标记。
32、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意思正确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23题。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 &&&&&&&&&&&&&&&&&&&&&&&&&&&&&&&&&&&&&&&
(2)&&&&&&&&&&&&&&&&&&&&&&&&&&&&&&&&&&&&&&&&&&&&&&&&&&&&&&&&&&&&&&&&&&&&&&&&&&&&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5.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2 分)
答:&&&&&&&&&&&&&&&&&&&&&&&&&&&&&&&&&&&&&&&&&&&&&&&&&&&&&&&&&&&&&&&&&&&&&&
&&&&&&&&&&&&&&&&&&&&&&&&&&&&&&&&&&&&&&&&&&&&&&&&&&&&&&&&&&&&&&&&&&&&&&&&&&
&&&&&&&&&&&&&&&&&&&&&&&&&&&&&& &&&&&&&&&&&&&&&&&&&&&&&&&&&&&&&&&&&&&&&&&&&&
5、 ( 2 分)& ① 环境优美&& ② 社会太平&& ③ 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答出2 个要点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 &&&&&&&
③醒能述以文者:&&&&&&&&&&& &(出自《醉翁亭记》)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 &&&&&&&&&&&&&&&&&&&&&&&&&&&&&&&&&&&&&&&&&&&&&&&&&&&&&&&&&&&&&&&&&
&& &&&&&&&&&&&&&&&&&&&&&&&&&&&&&&&&&&&&&&&&&&&&&&&&&&&&&&&&&&&&&&&&&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 &&&&&&&&&&&&&&&&&&&&&&&&&&&&&&&&&&&&&&&&&&&&&&&&&&&&&&&&&&&&&&&
&&& &&&&&&&&&&&&&&&&&&&&&&&&&&&&&&&&&&&&&&&&&&&&&&&&&&&&&&&&&&&&&&&
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以:用 &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4题。(12分)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 (1)豁然开朗& 豁然:&&&&&&&&&&&&&& &&(2)屋舍俨然& 俨然:&&&&&&&&&&&&&& &
& (3)咸来问讯& 咸: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14.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4分)
12.(1)敞亮的样子。(2)整齐的样子。(3)都。(4)邀请。
&&& 思路分析:这几个词结合语境不难翻译,其中的“然”应译为“……的样子”。
13.(1)老人和孩子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2)这个人(渔人) 一一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 &
思路分析:第(1)个句子难点在于用了借代修辞“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第(2)句是省略句,将省略内容补出就明白了。
&&& 【点评】对于文言句式要根据特点来译,尽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4.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 【点评】本题为开放型题目。对于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结合课文不难回答。
2008黑龙江鸡西市: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答:&&&&&&&&&&&&&&&&&&&&&&&&&&&&&&&&&&&&&&&&&&&&&&&&&&&&&&&&&&&&&&&&&&&&&&&&&&&&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答:&&&&&&&&&&&&&&&&&&&&&&&&&&&&&&&&&&&&&&&&&&&&&&&&&&&&&&&&&&&&&&&&&&&&&&&
&&&&&&&&&&&&&&&&&&&&&&&&&&&&&&&&&&&&&&&&&&&&&&&&&&&&&&&&&&&&&&&&&&&&&&&&&
&&&&&&&&&&&&&&&&&&&&&&&&&&&&&&&&&&&&&&&&&&&&&&&&&&&&&&&&&&&&&&&&&&&&&
12.属:类& 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2008吉林省:
&&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 &&&&&&&&&&&&&&&&&&&&&&&&&&&&&&&&&&&&&&&&&&&&&&&&&&&&&&&&&&&&&&&&&&&&&&&&&&&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 &&&&&&&&&&&&&&&&&&&&&&&&&&&&&&&&&&&&&&&&&&&&&&&&&&&&&&&&&&&&&&&&&&&&&&&&&&&
&&& &&&&&&&&&&&&&&&&&&&&&&&&&&&&&&&&&&&&&&&&&&&&&&&&&&&&&&&&&&&&&&&&&&&&&&&&&&&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 &&&&&&&&&&&&&&&&&&&&&&&&&&&&&&&&&&&&&&&&&&&&&&&&&&&&&&&&&&&&&&&&&&&&&&&&&&
&&& &&&&&&&&&&&&&&&&&&&&&&&&&&&&&&&&&&&&&&&&&&&&&&&&&&&&&&&&&&&&&&&&&&&&&&&&&&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13、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
1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 &&&&&&&&&&&&&&&&&&&&&&&&&&&&&&&&&&&&&&&&&&&&&&&&&&&&&&&&&&&&&&&&&&&&&&&&&&
&&& &&&&&&&&&&&&&&&&&&&&&&&&&&&&&&&&&&&&&&&&&&&&&&&&&&&&&&&&&&&&&&&&&&&&&&&&&&
15、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
&&& &&&&&&&&&&&&&&&&&&&&&&&&&&&&&&&&&&&&&&&&&&&&&&&&&&&&&&&&&&&&&&&&&&&&&&&&&&
&&& &&&&&&&&&&&&&&&&&&&&&&&&&&&&&&&&&&&&&&&&&&&&&&&&&&&&&&&&&&&&&&&&&&&&&&&&&&
(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
13、告诉(1分)
14、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15、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2008河池市: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 &&
③醒能述以文者:&&&&&&&&&&& &(出自《醉翁亭记》)
7.用现代汉语翻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欲穷其林的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