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时打麻醉针刺麻醉 骗局入脊椎骨过头造成腹膜破是属于医疗事故吗

404找不到相关页面_久久问答_中国权威的健康问答平台
1.您要访问的网页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2.请检查您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Copyright (C)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京ICP备号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剖腹产打麻药的脊椎骨处十年后目前还很疼痛是什么原因_百度宝宝知道中国整脊网2015——脊柱常见病整脊诊疗指南
我的图书馆
中国整脊网2015——脊柱常见病整脊诊疗指南
脊柱常见病整脊诊疗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急性斜颈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
本《指南》适用于急性斜颈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急性斜颈acute
torticollis(Stiff Neck)
急性斜颈指因颈部一侧肌肉突发性疼痛,而致头颈部被限制,或屈曲位,或后伸位,向一侧倾斜。该病好发于青少年。
急性斜颈俗称“落枕”,又称“失枕”。
突然起病,多见于睡眠后;一侧颈部疼痛;突发性颈部活动受限;呈屈曲位或后伸位向一侧倾斜;无明显外伤史;X线摄片可有颈椎生理曲度、序列的改变。
多因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低不适;或因睡眠时颈肌受凉而致。起病突然,往往于睡眠后急性发病。
一侧颈部肌群紧张僵硬、酸胀疼痛,疼痛严重可放射至肩背、上肢及头部;颈部呈强迫斜颈状,患者头向患侧倾斜,下颌转向健侧。
颈部屈伸、旋转活动受限,向患侧旋转尤为明显;触诊检查颈部肌紧张呈僵硬状态;患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有明显压痛。
影像学检查
排除颈椎先天畸形、颈椎脓肿、颈椎结核、颈椎肿瘤等。X线摄片可有颈椎生理曲度、序列的改变。
实验室检查
无明显阳性结果。
分急性期、缓解期。
3.4.1 &急性期&
初起,颈部疼痛,不能活动,头颈运动严重障碍。
起病3~5天后,疼痛已减轻,能轻度活动头颈,但还受限制。
先天性斜颈
为出生后即发现颈部向一侧倾斜的畸形,分为肌源性斜颈和骨源性斜颈两种,表现为斜颈,颈部肿块,面部不对称且呈进行性加重。
钩椎关节紊乱症
是指因头颈姿势不正,颈肌肌力失衡,导致钩椎关节紊乱,引起颈项疼痛,活动障碍。表现为颈项疼痛或牵涉肩背痛,颈肌紧张,颈部活动受限,局部肌肉压痛,X线摄片可见钩椎关节不对称。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是指因劳损或颈部受凉等外因导致颈肌力学失衡,颈椎骨关节位移,椎间孔错位,神经根与突出之椎间盘产生卡压,而出现急性颈背痛、上肢麻痹痛等系列症状。表现为突发颈肩背痛,并上肢麻痹、窜痛,颈部活动明显受限,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X线摄片可见椎间隙变窄,CT或MRI检查可显示突出的椎间盘大小、形状及对颈髓压迫的程度。
寰枢关节错位
是指因枢椎旋转、倾斜,导致与寰椎组成的关节正常位置偏移,而引起的症状体征。表现为头后枕部胀痛不适感,头晕头痛、方位性眩晕等;X线摄片张口位提示齿状突偏歪或前倾。
气滞血瘀证
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头部歪向患侧,局部有明显压痛点。舌紫暗,脉弦紧。
风寒外袭证
颈项背部疼痛,拘紧。可兼有淅淅恶风、微发热、头痛等表证。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以理筋治疗为主,辅以调曲、练功。
颈部患侧药熨,每日1次,每次30分钟。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
针刺风池、风府、健侧内关、颈项穴,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急性期不宜行推拿手法治疗。进入缓解期后可行以下理筋手法:①拇指按揉肩井、肩中俞等,以酸胀为度,同时令患者缓缓转动颈项,使肌肉放松。②用小幅度捏揉法捏揉颈项及患肩,或弹拨紧张的肌肉,重点为压痛点,使肌肉逐渐放松。③施滚法于颈项及肩背部肌肉,进一步缓解肌痉挛。④按揉、弹拨、滚动过程中,适当配合数次颈部屈伸、侧屈及左右旋转等被动活动,以改善颈部功能。
急性期缓解后,酌情在颈部患侧行闪罐法,应顺着肌肉走行进行拔罐。
正脊调曲疗法
急性期一般不适合用正脊骨法。急性期缓解后,可行正脊骨法,可选正脊骨法中的“牵颈折顶法”,以纠正颈椎骨关节位移、序列的紊乱(正脊骨法的各种手法具体操作方法及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见附录1,以下同)。
“牵颈折顶法”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先对颈部施以理筋松筋手法,然后医者用双手掌抱住枕部对颈椎牵拉1~3分钟,再用四指指腹在颈项后背部,从第7颈椎往头部随牵、随揉、随折顶颈椎棘突,反复牵、顶,约20分钟(以下此法操作同)。
&牵引调曲法
急性期缓解后(一般3天后),可行仰卧位颈椎布兜牵引法,重量为3~6kg,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5.2.3.1.1&
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加减。
5.2.3.1.2&
风寒外袭证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伤寒论》)加减。
疼痛严重者可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肌肉痉挛严重者可加用适量肌松剂。
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一式至第四式进行功能锻炼。
观察疗程,一般1~2周,如仍未缓解,需注意合并症。
急性期不宜做颈椎牵引及颈部按摩推拿。
急性期禁用颈部旋转法或斜扳法。
药熨时温度以患者适应为宜,不能过烫,避免烫伤;所用药物尽量选择对皮肤刺激小的,熨后如局部皮肤有红点、出现过敏反应者,需停用本法。
注意颈项部保暖,避风寒。
7.1 &枕头高低适宜。
7.2 &注意颈部保暖。
7.3 &从事伏案工作者要每小时适当进行5~10分钟扩胸运动。
本《指南》规定了寰枢关节错位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
本《指南》适用于寰枢关节错位的诊断和治疗。外伤引起的寰枢关节错位不在本《指南》范围。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寰枢关节错位displacement
of the atlantoaxial joint
寰枢关节错位是指因枢椎旋转、倾斜,导致与寰椎组成的关节正常位置偏移,而引起的症状、体征。
寰枢关节错位有文献资料称“寰枢关节半脱位”、“寰枢关节移位”。西医称“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属中医“头痛”、“眩晕”的范畴。
多发生于中青年人,以伏案工作者占多数。可有慢性劳损等病史。亦可见于少年儿童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的反复发作后引起。
患者有头后枕部胀痛不适感。头晕头痛、方位性眩晕,头晕、头痛可单一出现,也可同时存在;往往遇劳加重,休息减轻。方位性眩晕可以在起、卧或转头时发作。眩晕严重时可出现跌扑。头痛多为偏头痛或枕后痛,疼痛多可以忍受,往往早晨较轻,下午加重;休息减轻,遇劳加重。
部分患者伴有胸闷、心悸、咽喉不适、失眠、健忘,或者血压波动,或者视力下降、耳鸣、听力下降,或轻度面瘫。
颈项僵直,活动障碍。触诊可摸到侧偏之寰椎(双乳突下寰椎不对称),局部可有压痛。桡动脉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3.1.2.3.1&
张口位摄片可见齿状突偏歪或前倾。颈椎侧位摄片颈2~3有成角变化,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加大。正位摄片可见颈椎侧弯并有椎体旋转。
3.1.2.3.2寰枢椎CT、MRI检查
可协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椎动脉、椎–基底动脉TCD检查可提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3 &诊断要点
长期坐姿劳动或睡枕不宜。
患者颈项活动障碍。有头后枕部胀痛不适感,头晕头痛、方位性眩晕。
3.3.3 &触诊可摸到侧偏之寰椎(双乳突下寰椎不对称),局部可有压痛。桡动脉试验阳性。
&X线摄片张口位提示齿状突偏歪或前倾;正位提示颈椎侧弯并有椎体旋转;侧位提示
颈2、3有成角旋转,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加大。
X线摄片张口位提示齿状突偏移,寰椎旋转;侧位片颈2、3向后成角,颈曲改变。
X线摄片张口位提示齿状突前倾,寰椎后倾,出现双边征;侧位颈曲增大,颈2、3呈阶梯状改变。
指前倾与侧偏同时存在。
梅尼埃综合征
为内耳膜迷路积水,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减退及耳鸣。其特点是耳鸣加重后眩晕发作,眩晕发作后耳鸣逐渐减轻或消失,耳鼻喉科可协助诊断。
3.4.2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表现称三叉神经痛。为骤然发生的剧烈疼痛,发作时患者常紧按或擦病侧面部可减轻疼痛,严重者可伴有同侧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在三叉神经的皮下分布穿出骨孔处,常有压痛点。
3.4.3 &桥脑小脑角病变
表现为眩晕及一侧听力进行性减退,行走不稳。CT或MRI可见病侧桥脑、小脑角处占位性病变,X线摄片可显示病侧内听道扩大,张口位寰枢椎无错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又称短暂性脑缺血血管病,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发作时2分钟即出现症状,但多在15分钟恢复,无后遗症。表现为对侧肢体或面部肌肉无力、瘫痪、麻刺感,或感觉消失,构音障碍;或者突然眩晕,或口周麻刺感,双侧肢体感觉异常,或出现共济失调。
3.4.5 &局限性脑梗塞
即脑卒中(俗称“中风”),多为中年以上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或高血脂患者,表现为一侧头痛、眩晕、呕吐,对侧身体感觉异常,偏瘫,言语不清等症状。CT、MRI可协助诊断。
痰湿中阻证
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闷泛恶,甚则呕吐痰涎,嗜睡,苔白腻,脉濡滑。
肝阳上亢证
头晕目眩,两目干涩,急躁易怒,面色潮红,少寐多梦,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气血两虚证
眩晕,面色不华,神疲懒言,心悸失眠,食少乏力,舌淡,脉弱。
气虚瘀滞证
头晕,头痛,疼痛如刺,痛处不移而拒按,身倦无力,少气懒言、面色淡白或晦滞,舌淡暗或见瘀斑,脉象沉涩。
5.1 &治疗原则
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主。
5.2 &治疗方法
5.2.1 &理筋疗法
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可在颈项部、腰背部进行药熨。
5.2.1.2 &针刺法
针刺取风池、风府、脑空等穴,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1个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二个疗程。
5.2.1.3 &按摩法
在寰枢部位及颈背部行理筋、分筋手法,松解肌肉粘连。
在颈背部走罐、拔罐。
理筋治疗后行寰枢端转法纠正寰椎位移;颈椎旋提法纠正颈椎旋转倾斜;胸椎过伸提胸法纠正胸椎侧凸。
5.2.2.1 &寰枢端转法&
患者端坐,医者站在患者侧后方。术式一:医者一手拇指、食指分别置于寰椎两侧(相当于两侧风池穴位置),另一肘托起患者下颌,两手同时稍用力将患者头颅轻轻向上提,然后轻轻向突出一方旋转10°以内,稍旋即放下,每次端转不超过1分钟,做3~5次欲合先离手法后,再反向端转,即可感到突出的侧凸下有空虚感,无压痛,表明已复位。术式二:术式同一,但拇指按压第二颈椎棘突,反复2~3次,使前倾的枢椎复位。
颈椎旋提法&
患者端坐,嘱患者头颈屈曲90°(或近似),并向患侧旋转至最大,以左侧为例,医者立于患者后方,患者屈曲头颈并旋转后,用右手四指按压头颅,用左肘兜患者下颌,轻轻兜颌向上,即可听到下颈部“咯”的一声,表明复位成功。右侧与左侧操作相反。
提胸过伸法
一式: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十指交叉抱项部,医者站在患者后方,双手自患者肩上伸向两侧胁部,用一膝顶上段胸椎,然后双手抱两胁将患者向后上方提拉。
二式: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十指交叉抱项部,医者站在患者背后,双手自患者腋下穿过,向上反握其双前臂,用前胸顶患者胸背,然后双手用力,将患者向后上方提拉。
三式: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臂于前胸交叉,双手抱肩,医者坐在患者背后,从腋下双手拉患者对侧肘关节,使肩胛拉开,然后将患者向后上方提拉。
5.2.3.1.1&
痰湿中阻证
治法:化湿祛痰,健脾和胃。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减。
5.2.3.1.2&
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通络。
主方: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5.2.3.1.3&
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4.2.3.1.4&
气虚瘀滞证
治法: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可选用具有活血通络,散风止痛作用的中成药,如颈复康颗粒或仙灵骨葆胶囊;也可局部敷贴活血止痛类膏药。
其它药物疗法
根据病情选用静脉点滴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等改善头部微循环。
可采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一式至第十式进行康复锻炼。
一般观察2~4周,X线摄片复查复位后,神经功能恢复需一段时间。
寰枢关节错位不宜颈椎布兜牵引,牵引有时易加重头晕、恶心。
4.3.3 &禁用寰枢椎的高位旋转和后伸手法,也不宜用斜扳法。
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减轻思想负担。
指导督促患者做相应功能锻炼。
治疗期间,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枕头高低适宜,注意颈部保暖。
6.1& 睡枕以舒适为宜。
6.2& 避免长期伏案工作,坐1小时后起来活动活动。
6.3& 避免风寒湿,局部保暖。
坚持行“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一式至第十式功能锻炼。
本《指南》规定了钩椎关节紊乱症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
本《指南》适用于钩椎关节紊乱症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钩椎关节紊乱症uncovertebral
joint derangement of the cervical spine
钩椎关节紊乱症是指因头颈姿势不正,颈肌肌力失衡,导致钩椎关节紊乱,引起颈项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钩椎关节紊乱症,属中医“颈项痛”范畴。
3.1.1 &病史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多有睡枕不当、睡姿不正确、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或颈项感受风寒,或颈部外伤等病史。
主要表现为颈项疼痛或牵涉肩背痛。颈部活动障碍,特别是旋转功能障碍,稍加旋转即颈项痛而不能再转。
颈肌紧张,活动受限,以旋转功能受限为主。相关软组织的附着点、颈椎两侧的肌肉,以及斜方肌、肩胛提肌有明显的压痛,也可在棘突间有压痛。
影像学检查
X线照片正位可见钩椎关节不对称,椎体倾斜;侧位或有椎曲变小或有双边征。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有不良姿势史,颈项受寒史或颈部外伤史;表现为颈项疼痛或牵涉肩背痛,颈部活动障碍;颈肌紧张,活动受限,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有明显的压痛;X线照片正位可见钩椎关节不对称。
突发头颈转动障碍,尤其不能向一侧旋转,转动即牵涉颈肩背疼痛,触压颈部有压痛,多发生于颈胸部,或由外伤引起。X线摄片可见钩椎关节不对称,颈曲稍有改变或正常。
曾有颈项转动障碍病史,未经治疗好转,但逐渐感颈项活动不灵活,有牵拉颈肩酸痛,X线照片有明显钩椎关节不对称,颈曲变小,或有阶梯状改变,或有双边征。
颈背肌筋膜炎
多见于项韧带和肩胛提肌、斜方肌,因慢性劳损或风寒湿邪侵犯,韧带肌肉受损,局部粘连或有条索状改变。若项韧带与棘突剥离,甚至钙化,表现为局部酸痛,压痛或出现弹响,但一般颈曲无改变。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
指因慢性劳损,颈部肌力失衡,导致颈椎椎体旋转倾斜、椎曲异常、椎间孔变窄,刺激颈神经、臂丛神经和相邻的交感神经以及椎动脉受损,出现的系列症候群。本病影像学显示有椎间盘突出、退化,椎曲紊乱。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本病有急性颈痛,上肢放射性窜痛,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有椎间盘突出。
气滞血瘀证
晨起颈项疼痛,或外伤所致活动不利。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头部歪向患侧,局部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见筋结。舌紫暗,苔薄,脉弦紧。
风寒外袭证
颈项背部强痛,拘紧麻木。可兼有淅淅恶风,微发热,头痛等表证。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5.1 &治疗原则
急性期以理筋疗法,缓解疼痛为主,慢性期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主。
5.2.1.1.1&
点穴转项法
点健侧内关(第2掌骨间),同时患者自行转动颈项。
5.2.1.1.2&
选用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超声波疗法,以减轻组织水肿。
5.2.2.1.1&
& &&可在颈背部进行药熨,以改善肌肉功能,每次30分钟。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
5.2.2.1.2&
取颈夹脊穴、肩井、秉风、天突、外关、列缺等穴,配合电针治疗,每次30分钟。
5.2.2.1.3&
在项背部行揉法、滚法、拿法及点按舒筋法,以放松、理顺颈肩部肌肉,以患侧为主。
5.2.2.1.4&
取阿是穴、天柱、肩井、肩中俞,常用艾条灸或艾炷灸。每穴灸10~20分钟或5~7壮。
5.2.2.1.5&
拔罐及刮痧法
颈背部痛点、肩井、天宗、肩贞等穴部位拔罐,如用刮痧则选颈背部位。
正脊调曲疗法
5.2.2.2.1&
行按脊松枢法、牵颈折顶法、颈椎旋提法、提胸过伸法调整椎体旋转。
按脊松枢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双拇指指腹自大椎穴开始,自上而下,垂直按压在脊柱双侧椎板上,反复3~5遍;然后让患者俯卧,屈曲脊柱,医者握拳,用小鱼际肌侧拳叩击颈胸枢纽、胸腰枢纽及腰骶枢纽。
5.2.2.2.2&
牵引调曲法
仰卧位颈椎布兜牵引,以改善颈椎曲度。
&上述理筋、调曲法每日1次,10次一疗程,休息1天再行第二疗程。
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合营止痛汤(《伤科补要》)加减。
5.2.3.2风寒外袭证
治法:祛风散寒,止痛。
主方:葛根汤(《伤寒论》)加减。
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第五式至第七式,自我练功。
本症一般1疗程康复,如仍未康复按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治疗。
颈肌在紧张疼痛状态下,不宜施行旋转复位手法。
如颈曲变小者,先行牵颈折顶法,1周后颈曲改善,再行颈椎旋提法。
不宜颈椎侧扳法。
避免颈椎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如:避免长时间学习、用电脑;避免躺着看书、看电视。
科学用枕。枕头高度适宜,以舒适为度。枕头应垫在项部,才能使颈项部肌肉得到充分放松。
避免颈椎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科学用枕;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锻炼,可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第五式至第七式,自我练功。
本《指南》规定了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
本《指南》适用于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acute
herniation cervical disc&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劳损或颈部受凉等外因导致颈肌力学失衡,颈椎骨关节位移,椎间孔错位,神经根与突出之椎间盘产生卡压,而出现急性颈背痛、上肢麻痹痛等症状。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既往文献也有称“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痛痹”范畴。
该病多发生于伏案工作者,有慢性劳损、颈部外伤、受寒凉等病史。
发病急,可因姿势不当、受凉后突然感到颈肩背疼痛,并上肢麻痹、窜痛,颈活动严重受限。疼痛常影响睡眠,严重者不能平卧,只能取坐位睡眠。颈部不活动时疼痛可缓解。将患侧上肢高举过头部,则感到较舒适。睡卧时为避免疼痛而将头枕在手上,或把头偏向患侧。头的位置影响症状,轻度后伸颈部即会引起较重的疼痛,夜间睡眠因颈部不自觉活动导致痛醒。急性期过后,症状稍减轻,患者可入睡。
颈项部肌肉僵硬,患侧明显,可触及压痛点,颈部活动明显受限,以后伸及患侧屈受限明显,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
3.2.1.3.1 &X线检查
青春期原发性椎间盘突出,X线摄片不一定有侧弯,可以看到病变的椎间隙变窄,轻度椎曲改变。对于有陈旧性椎间盘突出因外因急性发作的患者,可有明显钩椎关节不对称、椎间孔变小、椎曲变小,椎间隙变窄。
3.2.1.3.2& CT或MRI检查
可显示突出的椎间盘大小、形状,以及对颈髓、神经根压迫的程度。
实验室检查&
双上肢肌电图检查,可了解神经受损部位及受压程度。
突发的颈肩背痛,并上肢麻痹、窜痛;颈部活动受限。
3.3.2 &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3.3& X线摄片见椎曲变小、病变椎间隙变窄;CT或MRI可显示突出的椎间盘大小、形状,以及对颈髓、神经根压迫的程度。
3.1.3.1 &侧方神经根型
突出的椎间盘在后纵韧带的外侧、钩椎关节内侧,临床症状以椎间盘压迫脊神经根而产生的神经根性症状为主,表现为颈项痛、疼痛放射至肩胛、枕部或上肢,严重者有麻木感,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在头顶加压使颈椎伸直或向患侧屈曲会引起神经根性痛,向上拔伸头部疼痛可缓解。
旁中央脊髓型
突出的椎间盘偏于一侧,而且介于脊神经根和脊髓之间,可以压迫两者产生单侧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症状。中央型或较大的颈椎间盘突出,以脊髓受压症状为主,一般可分为三类:运动系统障碍,表现为痉挛性瘫痪,但相对较轻,没有感觉障碍;脊髓中央综合征,表现为严重的运动和感觉障碍,主要在上肢;上肢痛并脊髓受压,表现出上肢是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下肢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神经根性痛是本型的特征。
3.2.1 &急性脊髓炎
为多种原因所致脊髓炎症反应,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的瘫痪、感觉减退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该病初起症状可为病变节段的脊柱痛、束带感,但病情进展很快,可数小时至数天即发展至最重。急性期病损节段以下肢体弛缓性瘫痪,深浅感觉消失,大小便失禁,为脊髓休克期。经过数日至数月,腱反射出现,肌张力增高,继而反射亢进,肌力和感觉不同程度恢复。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
是指因慢性劳损,颈部肌力失衡,导致颈椎椎体旋转倾斜、椎曲异常、椎间孔变窄,刺激到颈神经、臂丛神经和相邻的交感神经以及椎动脉受损,出现的颈肩背痛、上肢麻痛等症状。该病发病缓慢,症状多样而稍缓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反复发作,病情迁延,可发展成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
颈椎管狭窄症
本病发病缓慢,以上肢无力发抖、下肢步态颤抖为主要症状。影像学诊断X线摄片显示椎曲增大、变直或反弓、颈椎侧弯,多个椎间隙变窄;CT和MRI检查显示多个椎间盘突出或有韧带钙化、骨质增生、椎管节段性狭窄等。
脊髓半切综合征
多发于老年人,常见于颈5、6节段,陈旧性椎间盘突出纤维软骨化突入椎管,呈横贯状压迫脊髓,将脊髓向对侧挤压,导致对侧脊髓和神经根受骨性压迫。临床表现为对侧上肢痿软无力,不能抬举,但肌肉萎缩不明显,脊髓节段支配区痛感和温度降低,少汗或无汗。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颈部有外伤史,颈项部疼痛,可出现一侧或双侧肩、背、手的麻木疼痛,伴头痛、头晕、颈肌紧张,压痛明显。舌质暗,有瘀斑,脉弦涩。
颈项部疼痛剧烈,遇冷则发,颈部僵硬,活动不便,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有放射痛,皮肤感觉异常,伴头晕、恶风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肝肾不足证
颈项部酸困疼痛,一侧或双侧肩、臂麻木,项部压痛,伴放射痛,颈活动不利,伴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无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急性期以活血化瘀、消除神经根水肿为主,缓解期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主。
5.2.1 &急性期
疼痛明显者应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静脉点滴20%甘露醇注射液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改善症状。
可应用理筋、调曲、练功方法系统治疗。
5.2.2.1.1&&
颈背、胸背及疼痛侧上肢行药熨,以改善肌肉功能,缓解疼痛,每次30分钟。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
5.2.2.1.2&
取颈4~7节段夹脊穴为主,配合痛肢循经取穴,同时加电针治疗,每次30分钟。
5.2.2.1.3&
行颈胸背分筋理筋法,如推、拿、滚、拍等法。
正脊调曲疗法
4.2.2.2.1&
行牵颈折顶法、颈椎旋提法和提胸过伸法以调颈椎曲度和椎体旋转。对侧方神经根型和旁中央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先行牵颈折顶法,待颈椎曲度出现后再配合颈椎旋提法。
5.2.2.2.2&
牵引调曲法
取仰卧位颈椎布兜牵引,以调颈椎椎间隙及颈曲。旁中央脊髓型不宜颈椎布兜牵引。
上述理筋、调曲疗法,每日1次,10次一疗程,休息1日后再行第二疗程。
5.2.2.3.1 &分证论治
5.2.2.3.1.1&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方: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5.2.2.3.1.2&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主方: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或葛根汤(《伤寒论》)加减。
5.2.2.3.1.3&
肝肾不足证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止痛。
主方: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或疏风滋血汤(《证治准绳》)加减。
5.2.2.3.2&
可选用具有疏风、活血、止痛作用的中成药,如颈复康颗粒或仙灵骨葆胶囊等,也可局部敷贴活血止痛类膏药。
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一式、第五式、第六式、第七式、第八式、第九式和第十式进行功能锻炼,加强颈胸部肌肉功能,以增强其活力和韧性,维护脊柱外平衡。
一般1疗程可显效,2疗程复查X线摄片,观察椎曲恢复程度,临床疗效观察4~6周。神经功能恢复可能还需较长时间。
疼痛剧烈、颈部活动严重受限者禁用推拿按摩手法,不宜使用牵引调曲法和正脊骨法。
缓解期切忌暴力推拿及正骨,牵引调曲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患者进行精神上的安抚,嘱其颈背部保暖,指导患者睡枕高低适宜,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治疗后以卧床休息为主。
颈项部避风寒、保暖。
睡枕以舒适为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本《指南》规定了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
本《指南》适用于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spinal
curvature derangement syndrome due to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spondylosis)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是指因慢性劳损,颈部肌力失衡,导致颈椎椎体旋转倾斜、椎曲异常、椎间孔变窄,刺激到颈神经、臂丛神经和相邻的交感神经以及椎动脉受损,出现的系列症候群。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西医称“颈椎失稳症”,既往文献称为“颈椎病”,属中医“颈肩痛”、“颈项痹”或“眩晕”等范畴。
3.1 &诊断要点
多见于长期伏案学习、工作及中老年患者,常与风寒湿刺激、慢性劳损、咽喉部感染、颈部外伤等有关。
3.1.2 &临床表现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在临床上可分为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
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障碍及反射变化。临床症状可见颈部单侧局限性疼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且有麻木感。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上肢沉重,酸软无力,持物易坠落。
椎动脉型临床症状可见随头颈部体位改变而引起眩晕,单侧颈枕部或枕顶部发作性头痛、视力减弱、耳鸣、听力下降,可有猝倒发作。常因头部活动到某一位置时诱发或加重,颈部旋转时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最大特点。
3.1.2.2 &体征
&& &神经根型检查可见颈部明显僵硬,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和胸大肌区常有压痛,上肢和手指的感觉减退,可有肌肉萎缩。可有受累神经根支配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及椎间孔挤压试验均可阳性;椎动脉型检查时可见头部后仰或旋转时,眩晕等症状发作或加重。
3.1.2.3 &影像学检查
3.1.2.3.1& X线检查
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或反弓,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
3.1.2.3.2& CT检查&
可清楚地显示颈椎椎管和神经根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及脊神经根受压情况。
3.1.2.3.3& MRI检查
可以从颈椎的矢状面、横断面及冠状面观察椎管内结构的改变,对脊髓、椎间盘组织显示清晰,但是如突出物小,有时不如CT清楚。
3.1.2.4 &物理检查
3.1.2.4.1&
神经肌电图检查
神经根型可见受累的神经根支配肌节出现低电压、多相运动电位等。正中神经、尺神经的传导速度可有不同程度降低。因颈椎退变增生的节段不同,受累的神经根亦有所不同,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颈5~6和颈6~7节段。
3.1.2.4.2&
经颅多普勒检查
椎动脉型可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或障碍,对本型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1.2.4.3&
脑血流图检查
对椎动脉型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有参考价值。多在颈椎自然位和转颈位检查,如出现主波峰角变圆、重搏波峰低或消失,主波上升时间延长,波幅降低则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3.1 &神经根型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
有颈部外伤或慢性劳损病史。
有上述神经根型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上述相应影像学改变,并可排除颈椎的骨折、脱位、结核等病变。
椎动脉型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
有颈部外伤或慢性劳损病史。
有一种或几种上述临床症状,其眩晕特点为发作性,可逆性,其多次发作的症状有时不尽相同,发作时神经系统检查可正常,也可出现阳性体征。
排除耳、眼等器官引起的眩晕疾病。
影像学检查显示有颈椎退行性改变,尤其是钩椎关节增生,并可排除颈椎的结核、肿瘤、骨折、脱位等。
神经根型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
应与急性斜颈、钩椎关节紊乱症、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颈肋综合征、颈肌筋膜炎、肩周炎、胸廓出口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相鉴别。
诊断要点详见本《指南》“急性斜颈”。
钩椎关节紊乱症
诊断要点详见本《指南》“钩椎关节紊乱症”。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要点详见本《指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肋综合征
多因第7颈椎横突过长或有颈肋的机械压迫,前斜角肌痉挛压迫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而产生。主要表现为手指发凉、发紫或苍白,高举患肢时症状减轻,Adson试验阳性。X线摄片示第7颈椎横突过长或横突外端有游离小肋骨。?
颈肌筋膜炎
颈部剧痛较广泛,但无明显放射痛。少有麻痛,若有则麻木区不按脊神经节段分布,无腱反射异常。X线摄片多未见异常。抗炎药物有效。
多见于50岁左右患者。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一般不向前臂放射。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短头、喙突附着处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部。
胸廓出口综合征
本病疼痛多呈针刺样或烧灼样,可出现典型的臂丛神经痛。疼痛多从受压点向患侧颈部、腋下、前臂内侧及手部放射。患侧手高举而不耸肩时,锁骨动脉受压,出现手部皮肤变冷、苍白,甚至出现典型的雷诺现象。
肘管综合征
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背尺侧、小鱼际、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感觉异常,通常为麻木或刺痛。检查可见手部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及环、小指呈爪状畸形,夹纸试验阳性,尺神经沟处Tinel征阳性。电生理检查发现肘下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肌电图异常。
腕管综合征
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导致手指麻木、疼痛和雷诺现象。与手腕过度背伸有关。突出症状是麻木,一般限于桡侧3个手指,几乎所有患者在夜间发作或加剧,影响睡眠。腕管韧带加压试验与腕关节背屈试验阳性,但颈神经根牵拉和压顶试验阴性。
3.4.2 &椎动脉型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
应当与寰枢关节错位、梅尼埃综合征、脑动脉硬化、颅内肿瘤等相鉴别。
寰枢关节错位
诊断要点详见本《指南》“寰枢关节错位”。
梅尼埃综合征
发作突然,有四周景物或自身在摇晃的错觉,易受光线、情绪波动等刺激而眩晕加重。眩晕发作有规律性,伴有水平性眼球震颤,缓解后可毫无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前庭功能试验不正常。?
脑动脉硬化
有大脑皮层功能减退症状,如头晕、记忆力减退,与颈椎活动无关。多伴有眼底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硬化的症状。血压特点是舒张压高,收缩压低,即脉压差减少。血清总胆固醇量增高,总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增高,β-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增高等。
第四脑室或颅后凹肿瘤可直接压迫前庭神经及其中枢,患者转头时可突发眩晕。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征。头颅CT扫描可发现肿瘤病灶。?
颈项强硬,活动不利,疼痛由颈项窜至肩或上肢,遇寒痛甚。苔薄白,脉浮紧。
上肢麻木、疼痛,以麻木为主,兼有四肢欠温,疲倦乏力,怕冷。舌肿大、苔薄白,脉沉细。
肝阳上亢证
血压偏高,头晕目眩,耳鸣多梦,肢体麻木,情绪激动时易诱发。舌红少津、脉细弦。
气血亏虚证
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脉细无力,舌质淡。
痰湿中阻证
头晕头痛,四肢沉重乏力,神倦懒言,呕恶痰涎,纳差腹胀,苔厚腻,脉弦细。
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
5.2 &治疗方法
5.2.1 &理筋疗法
在颈背部进行药熨,以改善肌肉功能,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1个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二个疗程。可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
取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阿是穴等穴位,可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1个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二个疗程。
5.2.1.3 &&推拿法
对症状较轻者可行滚法、拿法、揉法等手法放松颈项部肌群。
5.2.1.4 &拔罐法
可取肩井穴、大椎穴、天宗穴、肩贞穴等进行拔罐治疗。
5.2.1.5 &针刀法
对症状严重者可配合小针刀局部松解治疗。
正脊调曲疗法
基本手法有牵颈折顶法、颈椎旋提法。牵颈折顶法每日1次,10次一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二疗程。颈椎旋提法据病情选用。
牵引调曲法
颈椎布兜牵引法,每日1次,10次一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二疗程。
5.2.3.1.1&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主方:葛根汤(《伤寒论》)加减。
5.2.3.1.2&
治法: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减。
5.2.3.1.3&
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止痉。
主方: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5.2.3.1.4&
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提升清阳。
主方: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加减。
5.2.3.1.5&
痰湿中阻证
治法:化痰利湿,舒筋通络。
主方: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减。
5.2.3.2 &中成药
选用具有活血通络、散风止痛的作用的中成药,如颈复康颗粒或仙灵骨葆胶囊,也可局部敷贴活血止痛类膏药。
5.2.4& &练功疗法
练功疗法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手段。可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第一式至第七式和第十八式之一进行康复训练。
5.3 &注意事项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整脊调曲治疗一般1个疗程显效,2个疗程复查X线照片观察椎曲恢复程度。疗效观察为2~6疗程。肌肉神经功能恢复靠自主练功。
推拿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
椎动脉型椎曲病理反弓的患者,不宜使用旋转颈椎的手法。
该病的发生与颈部外伤和颈部的慢性劳损有关,故在治疗和康复期间,应避免颈部的持续受力,注重颈项部肌群的功能锻炼,加强颈项部肌群保护功能,同时注意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和钙质的蔬菜和食物,补充骨骼中的钙含量。
提高对颈椎病致病因素的认识。
纠正工作中的不良体位,定时活动头颈。
调整睡眠姿势,枕头不应过高或过低。
7.4 &关节退变、增生,既是人体衰老的表现,也是脊柱劳损病因之一。可选用调补肝肾、改善软骨代谢类营养品,如春芝堂氨糖胶囊、三七葡萄籽胶囊、枸杞茯苓胶囊等。
本《指南》规定了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
本《指南》适用于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颈椎管狭窄症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
颈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外伤、劳损等因素,椎曲紊乱,导致椎管旁组织突入或增生,椎管管腔序列位移,椎间盘黄韧带平面空间变窄,颈髓受压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颈椎管狭窄症既往文献称“脊髓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有慢性劳损的因素,或有外伤史。
3.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四肢感觉及运动障碍。自觉下肢麻木,肌肉发紧,步态不稳,头重脚轻,有踩棉花样感觉;或上肢发抖、无力,手指精细运动功能障碍;胸闷有束带感;或伴心悸,头痛,睡眠欠佳,头晕;严重者有痉挛性不全瘫痪,甚则小便障碍。
&下肢感觉、运动障碍为其首发症状,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步态不稳,双下肢多有感觉障碍,深感觉存在;或下肢肌张力增高,呈不完全性痉挛性瘫痪;膝、跟腱反射亢进,踝、髌阵挛阳性,肌痉挛侧的Babinski征阳性。
颈部僵硬,后伸或侧屈活动受限,棘突或棘突旁有压痛。
上肢可出现一侧或两侧的感觉减退,肌力下降,持物不稳,精细动作困难。肱二、三头肌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
感觉障碍平面不规则,躯干部常从第2或第4肋以下感觉障碍,部分病人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如出现痛觉、温觉与触觉分离现象,多为脊髓半侧受压所致,即半切综合征。
影像学检查
3.1.2.3.1 &X线检查
颈椎平片上可见颈椎曲度变直或向后成角,或阶梯状改变,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不对称,椎体后缘骨刺形成,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关节突关节重叠,韧带钙化等。
3.1.2.3.2 &CT检查
是颈椎管狭窄症的常规检查,可以显示椎体后缘骨刺、多个椎间盘突出、椎管容积、黄韧带的增厚及钙化情况。
3.1.2.3.3 &MRI检查
显示多个椎间盘突出,椎管节段性狭窄,可见后纵韧带或黄韧带增厚等。
3.1.2.4 &物理检查&
肌电图检查:神经体感电位(SEP)潜伏期平均值(mS),延长者为传导障碍。提示脊髓、神经压迫性损害。
3.3 &&诊断要点
病史: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有慢性劳损、外伤史。
症状:主要为颈段脊髓损害的表现。自觉下肢麻木,肌肉发紧,步态不稳,胸闷,有束带感;上肢发抖、无力,手指精细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有痉挛性不全瘫痪,甚则小便障碍。
体征:颈部压痛。躯干部、下肢多有感觉障碍,腱反射亢进,踝、髌阵挛阳性,
、Hoffmann征阳性。
3.3.4 X线: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刺增生,斜位片见椎间孔变小等。
CT:示椎体后缘骨刺增生,椎管容积减小,小关节增生、内聚,黄韧带的增厚、钙化。
MRI:脊髓受压因椎间盘多个突出而呈波浪样压迹,脊髓可变细,或呈念珠状。
符合上述2、3、4者可以确诊。注意本病诊断以患者症状体征为主,CT、MRI影像学诊断为参考。有时CT、MRI诊断椎管狭窄,但患者不一定有症状。而有症状体征者CT、MRI不一定显示狭窄,因此CT、MRI仅供参考。
凡有脊髓刺激或者损害的病变均需与颈椎管狭窄症相鉴别。从普通X线摄片即能鉴别颈椎骨折脱位、寰枢椎半脱位、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骨结核、骨肿瘤等。此外尚有以下几种疾病须与本病相鉴别。
3.2.1脊髓肿瘤
在疾病的早期,单凭症状和体征甚至X线摄片,颈椎椎管内肿瘤和颈椎管狭窄症难以鉴别。脊髓肿瘤一般症状呈进行性发展,到了晚期则可出现四肢完全性瘫痪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表现,进展速度比颈椎管狭窄症要快得多。颈椎管狭窄症除非发病后颈部受到外伤,较少出现四肢完全性瘫痪的情况。X线平片可见椎管扩大或椎间孔变大。MRI检查能确定椎管内肿瘤的诊断。
3.2.2脊髓空洞症
&&& 好发于20~30岁男性,感觉分离为其重要的特征,即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存在。X线摄片正常,MRI可直接发现颈脊髓上有空洞形成。
3.2.3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
本病可有广泛的上运动神经原和下运动神经原损害的各种表现,呈进行性发病,但无感觉障碍及括约肌障碍,罕见智能及精神障碍;有肌束颤动;肌电图检查可出现前角病变的典型改变;颈椎X线摄片无改变;腰穿奎氏试验通畅;脊髓碘油造影无梗阻。
3.2.4后纵韧带骨化症
&&& 本病可与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存在。其X线摄片表现在侧位片上可见椎体后方相当于后纵韧带部位有密度增高骨化影,大小形态不一。CT检查能准确了解后纵韧带骨化的形态、成熟度、位置、范围、对脊髓的压迫等情况。
肝阴不足证
头目眩晕,胸闷心悸,睡眠不宁,四肢麻痹、颤抖、无力,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舌苔白,脉弦细、无力。
督脉阳虚证
四肢无力,四肢发冷,疲倦,盗汗或自汗,便溏、尿频,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虚无力。
5.1 &治疗原则
理筋,调曲,练功,以上病下治为主。
对颈胸背部进行膏摩药熨,缓解肌肉紧张粘连。可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
5.2.1.2 &针刺法
选用颈夹脊穴和胸椎的华佗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垣等穴针刺调压;四肢穴位按循经取穴。可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1个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2个疗程。
正脊调曲疗法
5.2.2.1 &正脊骨法
以提胸过伸法及胸腰旋转法为主,用以调颈、胸、腰椎曲度和椎体旋转。症状缓解后适当选用牵颈折顶法。
5.2.2.2 &牵引调曲法
采用上病下治方法为主,重点应用“四维调曲法”调整腰曲,复原胸椎。
四维调曲法:患者俯卧于四维整脊牵引床上,将环套套于腋下以固定上半身,双下肢牵引带束于膝关节上下端;用升降板将下半身托起,胸腰段与上半身呈25°~45°角,调整治疗仪,使双下肢缓慢逐渐升起,下肢与下半身呈悬吊状,后将托板放至离下肢约30cm处,以下腹部离开托板为宜;下肢与牵引床的角度根据患者腰椎曲度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力的支点作用在胸腰枢纽关节处。牵引时间为20~30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牵引解除后,卧床休息10~20分钟才能下地。
上述理筋、调曲疗法每日1次,10次一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二疗程。
5.2.3.1.1&
肝阴不足证
治法:滋阴养肝,祛风除湿。
主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5.2.3.1.2&
督脉阳虚证
治法:补肾填精,通调督脉,强筋健骨。
主方:肾气丸(《金匮要略》)或补肾熟干地黄丸(《圣济总录》)或还少丹(《普济方》)、右归饮(《景岳全书》)、舒筋保安汤(《普济方》)。
5.2.3.2中成药
选用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作用的中成药,如“颈复康颗粒”或“仙灵骨葆胶囊”。
在腱反射亢进、脊髓水肿压迫严重时使用。可选用甘露醇注射液,具体用法、用量参照该药品说明书。
扩张血管药物
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脊髓的血液供给。可选用葛根素注射液,具体用法、用量参照该药品说明书。
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五式至第十五式和第十八式之一进行功能锻炼,以利肌肉功能恢复。
5.3 &注意事项
5.3.1一般4~8疗程,椎曲改善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需较长时间。
5.3.2急性期不宜用颈椎牵引法,更不宜做颈部的按摩推拿。
5.3.3禁用旋转类手法。
5.3.4颈椎牵引不能超重,安装牵引后应随时了解患者自我感觉,如有脊髓刺激症状,应停止使用。
5.3.5内服或注射激素类药物,请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避免并发症。
5.3.6注意卧床休息,尤其急性期,卧床可使颈部肌肉松弛,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5.3.7如经整脊治疗4周无效,或症状进行性加重,应选用其他治疗。
本症是脊柱劳损性疾病较严重一种,一旦确诊需住院治疗,并注意患者起居的安全保护,避免跌倒,意外损伤。
指导患者锻炼,避免颈椎过伸。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7.1睡枕以舒适为宜,颈背部注意保暖。
7.2患颈椎病应及时治疗,以恢复改善颈椎生理曲度为疗效判断标准,以免反复发作导致椎管狭窄,以营造正常的生物力学环境,减缓颈椎退化的进程。
7.3按“健脊强身十八式”第五式至第十五式锻炼,以扩胸运动为主。
本《指南》规定了颈腰椎间盘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
本《指南》适用于颈腰椎间盘病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颈腰椎间盘病cervical
and lumbar disc diseases
颈腰椎间盘病是指由于外伤或慢性劳损引起腰椎骨关节错位,椎曲紊乱,继发颈椎骨关节位移,椎曲紊乱而导致颈、腰椎间盘均突出或退变,刺激或压迫颈、腰椎的脊神经或脊髓而产生系列症状与体征。
颈腰椎间盘病有文献称“颈腰综合征”,属中医“痹证”、“痿证”范畴。
有风寒湿刺激、慢性劳损、颈腰部外伤等病史。
该病可分为四型:颈腰椎管狭窄病、颈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病、颈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病、颈腰椎间盘突出病。
3.1.2.1 &颈腰椎管狭窄病
临床表现有颈项僵硬,一侧或双上肢麻痹无力、发抖、拾物困难、肌力下降;间歇性跛行,严重者双下肢肌力下降至3级以下,大小便障碍等。
3.1.2.2 &颈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颈项僵硬,双上肢麻痹无力、发抖、拾物困难、肌力下降;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
颈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可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持续性腰腿痛,间歇性跛行,严重者双下肢肌力下降至3级以下,大小便障碍等。
颈腰椎间盘突出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项僵硬,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可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腰痛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
3.1.3 &体征
退变性颈腰椎管狭窄症者神经系统检查可有四肢及躯干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严重者可出现踝、髌阵挛,Hoffman’s征及Babinski’s征阳性。
椎间盘突出症者神经未受压迫时,多无明显体征。腰部多无压痛,而后伸或侧屈时可诱发症状,前屈时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发生持续压迫时,可出现受压的马尾神经或相应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及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
影像学检查
3.1.4.1& X线检查
颈部X线摄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反弓,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弓根短而厚及内聚。腰椎正位X线摄片可测量双侧椎椎弓根之间距离,当小于18mm时考虑为椎管狭窄;侧位片可见椎曲变小或反弓。
3.1.4.2& CT检查
诊断价值较大,可清楚显示椎管狭窄的部位,而且可以看到椎见盘、黄韧带等软组织情况,并能对椎管、侧隐窝等进行精确测量。椎管矢状径小于12mm,考虑椎管狭窄。
3.1.4.3& MRI检查
诊断价值没有CT扫描大,但在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意义。
是确定椎管狭窄最有价值的方法。当造影显示前后径小于10mm,则一定出现椎管狭窄症状。
颈腰椎管狭窄病
有颈腰部外伤或慢性劳损病史。
有上述颈腰椎管狭窄病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上述相应影像学改变,并可排除颈腰椎的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病变。
颈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病
有颈腰部外伤或慢性劳损病史。
有上述颈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上述相应影像学改变,并可排除颈腰椎的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病变。
3.3.3 &颈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病
有颈腰部外伤或慢性劳损病史。
有上述颈椎间盘突出症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上述相应影像学改变,并可排除颈腰椎的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病变。
3.3.4 &颈腰椎间盘突出病
有颈腰部外伤或慢性劳损病史。
有上述颈腰椎间盘突出病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上述相应影像学改变,并可排除颈腰椎的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病变。
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
诊断要点详见本《指南》“颈椎椎曲异常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要点详见本《指南》“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髓侧索硬化症
较为常见,颈腰椎间盘病因同时引起上、下肢肌力减弱或瘫痪而易与本病相混淆。但本病的全过程中不伴有感觉障碍,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肌力减弱及肌萎缩较明显,颈椎与腰椎的椎管多无狭窄,且亦无腰椎椎管狭窄症所特有的三大临床症状。
脊髓空洞症
由于感觉症状较多,亦易与颈腰椎间盘病混淆。但脊髓空洞症患者多伴有感觉分离及营养障碍,无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三大临床症状,易于区别。MRI检查有利于鉴别。
周围神经炎
大多为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毒与各种感染后所引起的末梢神经炎性改变,患者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性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且无脊髓受压及腰部三大症状,一般容易鉴别。
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
本病可继发于各种因素,包括医源性因素,长时间的椎管狭窄亦易继发本病。前者可根据原发伤患加以鉴别,后者则较难以区别,尤其是后期病例,常需依据MRS(脊髓磁共振)或脊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加以判定。
太阳经腧不利证
头项强痛,恶风或恶寒,或兼身痛,四肢或关节屈伸不利。若汗出恶风,肌肤麻木不仁,脉浮缓者,为风邪侵袭太阳经脉;若无汗恶寒,肢体疼痛较重,脉浮紧者,为寒邪郁于太阳经脉。
督脉经腧不利证
督主一身之阳,督脉因肾气虚损,失于温煦,则经气不利,颈项腰背强直疼痛,酸软无力,头晕,舌淡,脉沉迟或沉迟无力。
外邪侵袭证
颈项腰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项僵硬,活动受限,项部可触及条索状物或压痛点,四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感沉重、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暗,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气滞血瘀证
颈项腰背和四肢疼痛,麻木,多为刺痛或触电样或放射性样疼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痛处拒按,或见指端麻木紫绀,指甲凹陷少华,皮肤枯燥发痒,甚或肌肤甲错,或见胸部胀痛,情志抑郁,舌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或弦细涩。
痰湿困阻证
头重如裹,身重乏力,四肢沉重疼痛,或肿胀,麻木,痿软无力,眩晕,胸闷,心悸,或有束胸感,或有咳嗽,脘腹满闷,食少纳呆,恶心呕吐,便溏或大便不爽,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濡细滑。
肾阳亏虚证
头痛为空痛或胀痛,眩晕,颈项腰背疼痛隐隐,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甚则痿废不用,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腹拘急,尿有余沥,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肾阴亏虚证
头痛为空痛或胀痛,眩晕,颈项腰背疼痛隐隐,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甚则痿废不用,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小便黄赤,舌红少津。
气血亏虚证
头、颈项、腰背、四肢酸痛,喜温恶寒,头晕如飘,目视昏花,头疼眩晕,动则加重,甚则四肢痿废不用,面色苍白无华,心悸失眠,怔忡健忘,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脉细无力。
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上病下治为主。
药熨颈背、胸背、腰背肌肉,以改善肌肉功能,每次30分钟。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
取颈4~5,胸12~腰5夹脊穴,每次30分钟。
对症状较轻者可行滚法、拿法、揉法等手法放松颈腰部肌群。
取颈椎、腰椎相关穴位、华佗夹脊穴等进行拔罐治疗。
正脊调曲疗法
四维调曲法治疗前,先行腰骶侧扳法、胸腰旋转法、过伸提胸法、腰椎旋转法等正脊骨手法治疗。
5.2.2.1.1&
腰骶侧扳法
患者取侧卧位。以左侧卧位为例,医者面向患者站立,右手或前臂置于患者右腋前,左手前臂置于患者右臀部,在患者充分放松情况下,两手相对同时瞬间用力,力的交点在腰骶枢纽关节处。右侧卧位与此相反。
5.2.2.1.2&
胸腰旋转法
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交叉抱后枕部,略向前屈至以胸12腰1节段为顶点。以左侧为例,助手固定患者右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后方,左手经过患者左臂前至颈胸背部(大椎以下),右手固定于胸腰枢纽关节左侧,呈前弓后箭式,左手摇动患者腰部,待患者放松后,双手相对同时瞬间用力,即左手向左旋转的同时右手向右推,可听到局部“咯嗒”声。右侧操作与左侧相反。
5.2.2.1.3&
腰椎旋转法
患者骑坐在整脊椅上,面向前,双手交叉抱后枕部,向前屈至棘突偏歪处为顶点。以棘突左偏为例,助手固定右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后方,左手穿过患者左腋下至对侧肩部,右手掌固定于偏歪棘突左侧,左手摇动患者腰部,待患者放松后,双手相对同时瞬间用力,即左手向左旋转的同时右手向右推,可听到局部“咯嗒”声。右侧操作与左侧相反。
牵引调曲法
& &&选用四维整脊牵引床行四维调曲法牵引治疗以调腰曲;仰卧位颈椎布兜牵引以调颈曲。
上述理筋、调曲疗法每日1次,10次一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二疗程。
5.2.3.1.1 &早期
5.2.3.1.1.1&
太阳经腧不利证
治法:祛风和血,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合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加减。
5.2.3.1.1.2&
督脉经腧不利证
治法:温经通脉,生精养髓。
主方:通督活血汤(《医学入门》)加减。
5.2.3.1.2&
5.2.3.1.2.1&
外邪侵袭证
治法:散寒祛湿,补益肝肾。
主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5.2.3.1.2.2&
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主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5.2.3.1.2.3 &痰湿困阻证
治法:燥湿化痰,祛痰通络。
主方:导痰汤(《济生方》)加减。
5.2.3.1.3 &晚期
5.2.3.1.3.1 &肾阳亏虚证
治法:温补肾阳,温阳通痹。
主方: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5.2.3.1.3.2 &肾阴亏虚证
治法:滋养肾阴,强筋壮骨。
主方: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5.2.3.1.3.3&
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5.2.3.2 &中成药
可选用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作用的中成药,如颈复康颗粒、仙灵骨葆胶囊,也可选用具有消肿止痛、疏散寒邪、温经通络作用的中成药,如腰痛宁胶囊,也可局部敷贴活血止痛类膏药。
5.2.4 &练功疗法
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之第一式至第十五式和第十八式之一进行锻炼,配合治疗。
一般治疗2疗程,复查X线照片,观察椎曲改善程度。临床疗效观察为4~10疗程,肌肉神经功能恢复靠自主练功,逐渐恢复。
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
对未排除椎管内肿瘤、脊髓受压较重、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不宜使用旋转、斜扳等正骨手法。
对颈椎间盘突出症应酌情应用颈椎旋提法。
颈椎管狭窄者有病理体征时禁用牵引疗法和正脊骨法。
6.1 &本病急性期应多卧床休息,缓解期应加强功能锻炼。
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或持重致腰部扭挫损伤。
注意颈腰部防寒保暖,以防风寒湿邪侵袭,以诱发和加重本病。饮食上注意调补肝肾,勿食过于寒凉和辛燥之品。
7.1 &生活要有规律;坚持从事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7.2 &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营养之调摄。
7.3 &要有良好的睡眠,枕头高低适度。
7.4 &坚持做“健脊强身十八式”之第一式至第十五式功能锻炼。
7.5 &关节退变、增生,既是人体衰老的表现,也是脊柱劳损病因之一。可选用调补肝肾、改善软骨代谢类营养品,如氨糖胶囊、三七葡萄籽胶囊、枸杞茯苓胶囊等。
愈后继续服用补肝肾,强筋骨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力;坚持“健脊强身十八式”之第一式至第十五式锻炼,有效预防复发。
本《指南》规定了胸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
本《指南》适用于胸背肌筋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胸背肌筋膜炎thoracic
myofascitis
胸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劳损或风寒湿邪侵犯,导致胸背筋膜、肌肉损伤、粘连或变性,刺激神经引起的胸背痛。
胸背肌筋膜炎属中医“背部伤筋”、“痹证”范畴。
长期伏案工作、单上肢运动或肩背重物,引起胸背肌筋膜损伤。或风寒湿邪侵犯,导致胸背肌肉损伤。
背部疼痛,以酸痛、钝痛、锐痛、胀痛为主,轻重不等。少数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伴有重物压迫感,可牵涉颈项部。
背部肌肉痉挛,压痛明显。背部触及疼痛结节或条索状物,局部叩击痛,皮肤苍白或充血。
影像学检查&
X线摄片提示部分病例可出现胸椎旋转侧凸改变,并可排除胸椎肿瘤、结核等疾病。
实验室检查 &
抗“O”、血沉正常或稍高,HLA-B27阴性。
3.3.1 &患者长期伏案工作或经常单上肢运动、肩背重物或感受风寒湿邪,症状常反复发作。
3.3.2 &背部疼痛,以酸痛、钝痛、锐痛、胀痛为主,轻重不等。少数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伴有重物压迫感,可牵涉颈项部。
3.3.3 &背部肌肉痉挛,压痛明显。背部触及疼痛结节或条索状物,局部叩击痛,皮肤苍白或充血。
3.3.4 &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X线摄片提示部分病例可出现胸椎旋转侧凸改变,并排除胸椎肿瘤、结核等疾病;抗“O”、血沉正常或稍高,HLA-B27阴性。
强直性脊柱炎
有时也可出现背部僵硬酸痛,但多伴有腰骶部休息痛及活动受限、晨僵,查体可见骶髂关节处压痛,HLA-B27
强阳性率达95%,活动期血沉增快,骶髂关节CT、MRI或X线检查有阳性发现。
3.2.2 &风湿类疾病
本病还应与一些风湿类疾病如风湿性多肌痛、未分化性脊柱骨关节病相鉴别。
本病还应与呼吸道疾患(如肺癌)、冠心病、胆囊和胃肠疾病,以及妇女乳腺病变相鉴别。
气滞血瘀证
背部胀痛、刺痛,痛无休止,胸闷不适,性情暴躁、易怒,上腹胀满,日轻夜重,晨起稍活动症状缓解。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脉弦。
气血亏虚证
背部隐痛,酸困无力,日轻夜重,时痛时止。伴有四肢乏力,心慌气短,易出汗、口渴、五心烦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背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5.1 &治疗原则
理筋、调曲和练功三大治疗原则,本症以理筋为主。
于胸背部药熨,每日1次,每次30分钟。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
选用阿是穴、附分、肺俞、膏肓、厥阴俞、天宗等穴。可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1个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2个疗程。
运用推、拿、按、摩、揉、摇、牵、拍等手法,理筋活络。
如肌肉粘连严重者可结合刺络放血拔罐或走罐疗法。
针刀松解法
有明确的肌结节及末梢神经卡压征者,是施行针刀疗法的最佳适应证。
正脊调曲疗法
若患者出现胸椎旋转侧凸改变者,可选用提胸过伸法调整胸椎旋转侧凸。
5.2.3 &药物疗法
5.2.3.1.1 &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5.2.3.1.2 &气血亏虚证
&& &治法:益气养血活络为主,佐以舒筋之品。
主方:气血并补荣筋汤加减。
5.2.3.1.3&
治法:散寒除湿,温通经络。
主方: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减。
其他药物疗法
疼痛严重者可辅以消炎镇痛药及维生素类药物。
参照“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第五式至第十式和第十八式之一行功能锻炼。
针刀及封闭疗法在背部操作时,定位要准确,应定位在胸椎椎板上及肋骨面上,避免误伤。
胸背肌筋膜炎的日常预防应避免诱因,如办公室工作者连续伏案40分钟,可休息5分钟,并进行颈背部活动等,同时注意保暖、局部热敷、防止局部受凉等。
扩胸运动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本《指南》规定了腰椎后关节错缝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
本《指南》适用于腰椎后关节错缝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腰椎后关节错缝症lumbar
facet joint dysfunction
腰椎后关节错缝症是指腰椎后关节因闪挫,扭伤引起的腰椎后关节移位而表现为急性腰痛、运动障碍的症状。
腰椎后关节错缝症既往文献称“腰椎关节突关节紊乱症”或“急性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嵌顿”、“关节突关节错缝”等,属中医“腰部伤筋”的范畴,俗称“闪腰”。
多因站立姿势不正确,强力扭腰,或扛抬重物或手提重物等单侧腰部运动,导致腰部扭挫伤所致。
因扭挫伤,腰痛,腰部活动受限,尤以后仰受限明显,严重者有向臀部、大腿或骶尾部牵扯痛,一般无腰腿窜痛。站立时髋关节呈半屈位,需双手扶膝以支撑。脊柱任何活动,如咳嗽等震动都会使疼痛加重,但不能确切指出疼痛部位。反复发作者腰部疼痛较轻;突然发作者,自觉腰部突发绞锁感,不敢活动,呈强迫性体位,如体位不对疼痛加剧。
全身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尤以竖脊肌为重。棘突偏歪、韧带隆起或剥离、棘突和椎旁关节突压痛。站立时髋关节半屈曲位,需双手扶膝以支撑。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影像学检查
3.1.2.3.1& X线检查
急性发作者,腰曲改变不大,反复发作者,腰椎侧位摄片可见腰曲有异常改变;腰椎正位片可见腰椎某椎体旋转、棘突偏歪。
3.1.2.3.2& CT检查
关节突处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
3.1.2.3.3& MRI
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
有突发的腰部扭挫伤史。
腰痛,轻者腰部转动时疼痛,重者不能运动,呈强迫性体位。
腰部自我活动疼痛,或功能严重受限(腰僵),腰部触诊,棘突偏歪,棘突或棘突旁压病明显。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颈静脉压迫试验阴性,拾物试验阳性。
3.3.5& X线照片,可见小关节错缝现象,腰曲改变,棘突偏歪,椎体旋转。
排除内脏疾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腰痛。
滑膜嵌顿型
指腰椎后关节在强力扭挫情况下关节错缝,但在肌力运动作用下自行复位,残留关节囊滑膜嵌顿。表现为腰痛,但腰部尚可运动,腰肌紧张不严重,棘突偏歪不明显,但椎旁有压痛。
关节错缝型
指腰椎后关节错缝卡压在乳突上,不能复位。表现为腰痛严重,腰僵,强迫性体位,棘突偏歪,或有下肢窜麻感觉。
症状类似,压痛点多在腰肌肌腹,检查时无小关节错缝体征,疲劳时加重,休息时好转。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腿放射性痛麻,颈静脉压迫试验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病程长者,患肢肌肉萎缩,拇趾背伸力减弱。
臀部皮神经卡压征
多有臀部扭挫伤史,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多不过膝,臀部各神经卡压点处易触及结节或条索状物。
腰椎脱位、骨折、结核、肿瘤
根据病史、影像学检查作出鉴别。
泌尿系疾病
如尿路感染、尿路结石,也可引起急性腰痛,但活动不受限,且多伴有尿频、尿急和血尿。
消化道疾病及妇科疾病
也可有急性腰痛,但多并有腹痛,疼痛与腰部活动无关。
急性期以理筋疗法缓解疼痛为主,缓解期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主。
表现为扭挫伤初期,腰痛、腰僵、腰肌紧张。
选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类药物,水煎后,在腰背肌处行膏摩药熨,以改善肌肉功能,缓解疼痛。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针刺或刺血拔罐法
可选腰腿穴、委中穴、腰三横突处针刺放血;可选腰部夹脊穴及下肢的环跳、阳陵泉、光明等穴位针刺。可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1个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2个疗程。
药熨、针灸疗法或刺络放血、拔罐法,同急性期治疗。
正脊调曲疗法
4.2.2.2.1&
行腰椎旋转法纠正椎体旋转、侧弯。
4.2.2.2.2&
牵引调曲法
理筋后,腰曲异常者,可应用四维整脊牵引床辨证行四维调曲法治疗。
可选用口服具有消肿止痛,疏散寒邪,温经通络作用的中成药,如腰痛宁胶囊,、仙灵骨葆胶囊等,也可局部敷贴活血止痛类膏药。
4.2.4练功疗法
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四式和第十五式进行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力量。
急性期不宜行正脊调曲法,以免加重损伤。不宜局部推拿。
如果是关节错缝型,容易继发椎间盘突出,因此,对这种类型的治疗一定要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否则可能继发椎间盘突出症。
腰部不宜过伸。
卧床休息;腰骶部保暖;活动时佩戴腰围。
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应激能力。
劳动前应做好腰部屈伸旋转的准备活动,并选择正确的姿势。
重体力劳动时,要佩戴护腰带。
本《指南》规定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
本《指南》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vertebra disc herniation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外力作用、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引起腰椎骨关节旋转、倾斜、错位,导致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或椎管,刺激脊神经或脊髓;或因骨关节错位、椎间孔移位,导致神经根位移与椎间盘产生卡压,引起腰椎活动障碍、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腿痛”、“腰骻痛”范畴。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中老年人多为反复发病,往往有腰部外伤、积累性损伤或外感风寒湿邪等病史。
腰腿痛或单纯性腰痛或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侧弯,站立、行走疼痛加重。
患者常出现脊柱姿势的异常改变,如腰椎过度前屈、腰椎生理曲度平直或反张、腰椎侧凸。患者的脊柱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等运动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尤以后伸疼痛最明显。一般在病变棘突间隙及椎旁1~2cm处,有明显压痛点,常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多提示腰3~4、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但阴性不能排除腰3、4以上的椎间盘突出。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多提示腰2~3椎间盘突出。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皮肤节段会出现感觉的改变。先为感觉过敏,后为感觉迟钝或消失。股神经受压,则膝腱反射减低;骶1神经根受压,则跟腱反射减低。某些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患者常出现患侧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萎缩。
影像学检查
3.1.2.3.1& X线检查&
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片。正位片可见椎体旋转、侧弯;侧位片可显示椎间隙变窄,椎曲变小甚至反弓。中老年患者多并有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X线检查还可以除外骨关节的破环、转移癌、骨结核、肿瘤、脊柱的先天畸形等。
3.1.2.3.2& CT检查&
可观察到突出物的直接影像及与神经根、硬膜囊的相邻关系,并可了解椎管容积、黄韧带、神经根管等情况。同时,还可从横断面图像测量椎管和侧隐窝的容积。
3.1.2.3.3& MRI检查&
可判断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硬膜囊与神经根受压的程度。
主要为肌电图检查,它可对受损神经根进行定位。部分患者病程较长时,可出现相应受损神经支配的肌肉部分失神经征象。
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窜痛,或腰僵,下肢放射性麻痹、疼痛,或双下肢麻痹、疼痛,大小便无力。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弱阳性,加强试验阳性。
3.3.3& X线摄片有某一椎间隙变窄,椎曲变小、甚至消失,椎体旋转、侧弯;CT、MRI显示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方法较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而对整脊学治疗较具指导意义的分型方法为整脊学分型法。
3.2.1椎间孔型
指椎间盘突出于后外侧椎间孔部位,压迫神经根。症见单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痹。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椎间孔。
退化刺激型&
指椎间盘退化,自身的炎症刺激脊神经,引起以腰痛,并单下肢放射性麻痹。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弱阳性,此类型往往反复发作。X线摄片椎曲轻度改变,侧弯不明显;有唇样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突出的椎间盘是否破环或有囊性气泡。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该症多发于中年人,起病缓慢,主要症状为腰痛、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休息、下蹲时症状可减轻。一般X线摄片、脊髓造影或CT检查可明确诊断。
3.3.2 &腰椎结核
部分腰椎结核患者可出现以腰痛或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临床表现,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但结核常为缓慢发病,进行性加重,无间歇期,多伴有午后潮热、全身乏力,身体逐渐消瘦,且实验室检查多有血沉加快,肺部多有原发病灶。X线摄片可发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模糊不清,相应节段多有骨质破坏及寒性脓肿,有时可见腰椎小关节的破坏。
3.3.3 &梨状肌综合征
其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很相似,但患者多无腰痛及脊柱体征,在梨状肌处有明显压痛及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抬腿60°以下疼痛明显,但超过60°疼痛减轻。梨状肌局部痛点封闭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此乃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要点。
骶髂关节炎
其压痛在髂后上下嵴及骶髂关节处,骨盆分离、挤压试验均为阳性。X线摄片显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硬化或狭窄。
马尾神经肿瘤
马尾神经肿瘤初期因侵及一条神经根,可出现根性痛,表现为腰痛、腿痛或腰腿痛,类似椎间盘突出的神经功能障碍。但肿瘤的生长是持续发展的,故其症状多呈渐发的持续性加重,无间歇,不因卧床休息而减轻。后期因肿瘤增大侵及多个神经根,故症状由一腿扩展到另一腿,出现双下肢自下而上的疼痛麻木,最终导致马鞍区麻木,直肠膀胱功能障碍,这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所出现的马尾神经障碍是不同的。马尾神经肿瘤患者腰穿多显示不完全或完全梗阻,且脑脊液检查蛋白含量增高,脊髓造影或磁共振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
骶髂关节错缝症
多有骶尾部损伤史或生育后发病史,其压痛在髂后上下嵴及骶髂关节处,骨盆分离、挤压试验及“4”试验均为阳性。X线摄片显示骶髂关节间隙可不对称。
腰椎后关节错缝症
多有腰部扭转、闪腰或弯腰后立即直腰的病史,发病较急,伤后以腰部剧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一般无神经刺激体征。X线摄片可见腰椎后关节排列不对称,腰椎侧弯或后凸,椎间隙左右不等宽等,但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
4.1 &血瘀证
腰腿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俯仰不便,转侧不能,咳嗽时加重,间有便结溺清,烦躁口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
4.2 &寒湿证
腰脊冷痛,肢冷无力,按有定处,有时觉下肢麻木重着,得寒痛剧,遇热痛减,溲溺清长。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沉紧。
腰脊疼痛,痛引下肢,肌肤麻木,痛无定处,走窜不定,与天气变化有关,伴有微恶风寒。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虚细。
腰痛绵绵酸软,肢冷麻木无力,久治不愈,喜按喜揉,遇劳尤甚。常伴少腹拘急,面色白,畏寒,少气乏力。舌质淡,苔薄润,脉沉弱。
腰痛绵绵,酸软无力,久治不愈,遇劳则甚。常伴心烦不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本病治疗的首要是卧床休息。可按急性期和缓解期分期论治。以理筋、调曲、练功为治疗原则。
5.2.1 &急性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青壮年患者多为原发性,治宜采用刺血拔罐法、药熨法、针刺法等以缓解疼痛。
以理筋、调曲、练功为治疗原则,辨证施法。
可采用药熨法、推拿法、针刺法或针刀松解法治疗。可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1个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2个疗程。
正脊调曲疗法
5.2.2.2.1 &正脊骨法
应用胸腰旋转法、腰椎旋转法、腰骶侧扳法调整椎体旋转,改善椎曲。
牵引调曲法
根据患者症状、椎曲改变,使用四维整脊牵引床辨证应用一维调曲法、二维调曲法及四维调曲法以调整腰曲。
一维调曲法:患者俯卧于四维整脊牵引床上,将上端牵引带束于胸下部,下端牵引带束于髂骨上。然后根据病情、体重等来调整重量进行纵轴牵引。牵引时间为30~40分钟,牵引重量为20~40kg,每日1~2次。牵引调整好重量后,根据患者腰椎曲度异常情况,进行加压调曲治疗。腰曲加大者,在胸腰枢纽和腰骶枢纽分别加压;腰曲减小、变直或反弓者,在腰椎中部(约第三腰椎处)加压;腰骶轴交角变小者,在腰骶枢纽处加压。加压以5~10斤沙袋为宜。
二维调曲法:患者俯卧于四维整脊牵引床上,按照一维调曲法固定好上、下两端牵引带,然后用单下肢牵引带束于有症状的下肢,并使其外展30°角。先按照一维调曲法调整好重量,牵引重量为20~40kg,再调整痛肢牵引重量至6~8kg,儿童患者重量酌减。牵引调整好重量后,根据患者腰椎曲度异常情况,进行加压调曲治疗。参照一维调曲法。牵引时间为30~40分钟,每日1次(以下此法操作同)。
四维调曲法操作见“颈椎管狭窄症”。
上述理筋、调曲法每日1次,10次一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二疗程。
5.2.2.3.1 &分证论治
5.2.2.3.1.1&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5.2.2.3.1.2&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止痛。
主方: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减。
5.2.2.3.1.3&
治法:祛风除湿,宣痹通络。
主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5.2.2.3.1.4&
治法:温补肾阳,通经活络,强筋壮骨。
主方:右归饮(《景岳全书》)加减。也可配合口服仙灵骨葆胶囊。
5.2.2.3.1.5 &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舒经活络,强筋壮骨。
主方: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减。
5.2.2.3.2&
可选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作用的中成药,如腰痛宁或仙灵骨葆胶囊等;也可局部敷贴活血止痛类膏药。
5.2.2.3.3&
对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症状,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临床应用为首选。亦可采用静脉输液,药用脱水及活血剂。
经整脊调曲法治疗4个疗程无效,或因椎间盘突入椎管增大、游离者,可行手术治疗。
常用的练功疗法有“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三式、第十四式和第十五式。
一般2个疗程显效,复查X线摄片观察椎曲恢复程度,临床疗效观察为2~4疗程。肌肉神经功能恢复需自主练功。
急性疼痛期不宜手法治疗。
不宜麻醉下行正骨推拿法治疗。
医务人员及家属应向患者说明发生本病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治疗方向,争取早日康复。
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病与长期不良姿势相关,故应指导此类患者学习、保持正确的坐、站、卧姿。
6.3& &急性期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宜卧硬板床。下床活动佩带腰围。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夏季尽量避免使用空调。
翻身活动时注意全身以脊柱为轴缓缓滚动,下床时要俯卧位,一腿先着地,另一腿再着地,然后全身站起。坐起及如厕时要佩戴腰围,以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保持脊椎骨之间的稳定关系,减轻疼痛。
患者在进行各种治疗前后不要进食过多,防止过饱。
改正不良的劳动和生活姿势。
改善居住环境,避免久卧湿地,做到饮食起居有节。
加强腰背肌及腹肌的功能锻炼。
本《指南》规定了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
本《指南》适用于腰椎滑脱症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腰椎滑脱症lumbar
vertebral arch fissured spondylolisthesis
腰椎滑脱症是指由于腰椎椎弓峡部不连,或退化、断裂,使小关节不稳,椎曲紊乱(加大或变小),致椎体向前或向后滑脱,刺激和压迫脊神经、马尾神经等引起腰腿痛等一系列症状。
腰椎滑脱症,属中医“腰痛”、“痹证”范畴。
本病多见中老年人,女性居多,与日常劳动和外伤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长时间久坐或妇女妊娠期椎曲加大,由于载重的压应力造成椎弓峡部长期充血而退变、裂变,椎曲异常后椎体滑脱。
多为慢性腰痛,常为酸胀、沉重、乏力感,开始时感到下腰酸软无力,久坐、久站即感下腰酸痛,躺下休息后减轻,严重时下腰痛,放射到骶部,或双下肢麻痹,甚至酸痛无力,或大小便无力。
腰部外观上有明显腰椎前凸,臀部后凸,腰部触诊局部有压痛、凹陷,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状”样改变。腰部活动障碍,前屈明显受限。有坐骨神经及下肢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膝或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影像学检查
3.1.2.3.1&
正立位摄片示椎体旋转或轻度侧弯,侧位摄片示椎曲加大或出现上弓下曲,并可以显示滑脱程度(将滑脱腰椎下一椎体的上面纵分为4等份,正常时,椎体后上缘成一连续弧线,滑脱时,移动距离在1/4以下者为Ⅰ度,1/4~1/2者为Ⅱ度,以此类推)。左右斜位摄片示椎弓峡部发白退变、断裂或崩解。
3.1.2.3.2&
CT检查可获得脊柱的三维全貌结构,对椎弓根峡部不连的诊断率高,在相应层面上可见椎弓根峡部断裂,并可显示侧隐窝狭窄及神经根受压情况;连同上下椎间隙一起检查,可显示脊柱滑脱处神经根受压情况,以及是否合并椎间盘突出。
3.1.2.3.3&
观察椎管内外的解剖状态有无变异。矢状面可显示椎体移位和椎弓根峡部不连处软组织影像,横断面显示与CT相同。
本病多见中老年人,以女性为主。
多为慢性腰痛,开始是感到下腰酸软无力,久坐、久站即感下腰酸痛。
腰部外观上下腰部有明显凹陷,局部有压痛,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状”样改变。活动前屈明显受限。
X线照片提示:正位有椎体旋转或轻度侧弯,侧位椎曲加大或出现上弓下曲,并可以显示滑脱程度。左右斜位可有椎弓峡部退化、或断裂、或崩解。
由于腰椎椎弓峡部不连续,或退化、断裂,导致小关节不稳,椎曲加大,骶椎上部的腰椎逐渐向前方滑动移位,刺激和压迫脊神经、马尾神经引起腰腿痛。
由于腰椎椎弓峡部不连,或退化、断裂,椎曲变小或反弓导致骶椎上部的腰椎逐渐向后方滑动移位使椎体向后滑脱。一般比较少见。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病腰腿痛较严重,下肢有放射性麻痹、窜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临床上椎弓裂椎体滑脱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同时存在,X线摄片和CT或MRI检查能明确诊断。
腰骶后关节病
此病亦称退变性滑脱,多发生于50~60岁中老年人,多见于腰4、腰5节段,一般由于腰椎退行性变引起,滑脱程度很少超过30%,椎弓根峡部没有明显断裂。X线摄片正侧、双斜位能明确诊断。
椎间盘型腰椎管狭窄症
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起病缓慢,主要症状是腰痛、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休息、下蹲时症状可减轻。X线摄片椎曲变直或反弓;脊髓造影或CT检查显示多个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腰椎结核和马尾肿瘤&
这两种疾病可以出现进行性、不全性瘫痪,一般下肢症状以麻痹无力为主,或伴有全身症状,如是腰椎结核,X线摄片则有椎骨软骨面破坏,椎间隙消失。对马尾肿瘤,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风湿痹痛证
腰腿痹痛重着,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痛处游走不定,恶风。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弦缓。
寒湿痹阻证
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湿热痹阻证
腰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气滞血瘀证
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
肾阳虚衰证
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喜按喜揉,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晄白,自汗,口淡不渴,齿松或脱落,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后期量少。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肝肾阴虚证
腰腿乏力,酸痛绵绵,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形体瘦削,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口干,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5.1 &治疗原则
理筋、调曲、练功,以调曲复位为主。
5.2 &治疗方法
取肾俞、腰眼、八髎等穴,如伴有下肢麻痛者则加环跳、委中、承山、光明等穴。可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1个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2个疗程。
在腰背采用点、揉、推、滚等推拿手法,时间15-20分钟为宜,滑脱部位如属前滑脱型禁用按压法。
如中频脉冲电治疗,也可选用活血化瘀、温舒通络的中药熏蒸治疗,时间为30分钟为宜。
正脊调曲疗法
让患者仰卧,屈膝屈髋,术者一手抱膝一手抱臀部,将患者下肢抱起,膝紧贴胸部做腰部屈曲旋转运动。
牵引调曲法
辨证调曲,根据临床分型,结合腰骶角情况,调曲牵引,腰骶角变小者先用三维牵引的调曲法,两周后改用戴着腰围上四维调曲法。
三维调曲法:患者仰卧于四维整脊牵引床上,将双下肢牵引带束于膝关节上下端。调整治疗仪,使双下肢缓慢逐渐升起,随时观察患者变化。角度以下肢伸直,髋关节与躯干呈90°角为标准。牵引时间为20~30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
上述理筋、调曲疗法每日1次,10次一疗程,休息1日,再行第二疗程。
5.2.3.1.1&
风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主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5.2.3.1.2&
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主方:附子汤(《金匮要略》)加减。
5.2.3.1.3&
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主方:清火利湿汤(《中医骨伤证治》)加减。
5.2.3.1.4&
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方: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
5.2.3.1.5&
肾阳虚衰证
治法:温肾壮阳,通痹止痛。
主方:温肾壮阳方(《中医骨伤证治》)加减。
5.2.3.1.6&
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强筋壮骨。
主方:养阴通络方(《中医骨伤证治》)加减。
5.2.3.2& 中成药
选用类似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中成药,如腰痛宁胶囊、仙灵骨葆胶囊等。
练功疗法是巩固疗效的关键。主要锻炼腰大肌、腹肌、腹内压、竖脊肌维持腰椎力量的平衡。前滑脱型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二式、第十四式、第十七式、第十八式之二;后滑脱型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十四式、第十六式。
一般整脊调曲法治疗2个疗程,复查X线摄片,观察复位效果。观察临床疗效为4~8个疗程。如Ⅱ度以上滑脱经疗程内疗效不佳者,改用其他疗法。
本症不宜旋转复位法,禁用斜扳法。前滑脱型局部禁用推按法,禁用过伸法。
本病治疗以调曲复位为主,主要靠三维调曲法、四维调曲法。在运用此法时需要辨证,并注意患者的自我感觉。行三维调曲法、四维调曲法要注意力线的支点必须正确。
指导正确练功。治疗过程中需卧床休息,睡硬板床,运用腰围及支持带固定,前滑脱型避免过伸活动。
椎弓退变与腰骶角变小密切。穿高跟鞋的妇女,容易造成腰骶角变小,尤其是经产育后的中年妇女,不宜再穿高跟鞋,以免加重椎弓的应力,造成椎弓退变。
腰椎曲加大者,应经常锻炼屈曲式练功,即“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第十七式。
临床上滑脱复位后引起复发者,往往是没有坚持练功。因此,要让患者充分认识练功对本病康复及巩固疗效的重要性。注意练功活动时不能做腰部的过伸和旋转动作;不宜肩挑和扛抬重物。
围腰或支具制动,目的是限制腰部活动,既可减轻疼痛,又可防止滑脱的复发或进一步发展。
椎弓退变为软骨代谢失常,可选用调补肝肾、改善软骨代谢类营养品,如氨糖胶囊、三七葡萄籽胶囊、枸杞茯苓胶囊等。
本《指南》规定了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
本《指南》适用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先天性或发育性骨性椎管狭窄症,不属本《指南》范畴。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椎体骨关节位移,或因椎体位移导致多个椎间盘突入椎管,后纵韧带、黄韧带皱折、增厚,于椎间盘段形成前后夹击,椎管容积变窄,脊神经和马尾神经受压,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属中医“痹证”、“痿证”范畴。
有下腰痛的病史,多见于中老年人。
腰痛为持续性的下腰痛或骶部疼痛,症状的轻重常与体位有关,前屈位、下蹲、坐位或屈膝屈髋侧卧时疼痛减轻,腰后伸位、站立、行走时疼痛加重。有时伴有单侧或双侧腿痛,多沿大腿后面、侧面,小腿后面、足背及足趾放射。腰后伸时出现腰腿痛及麻木,前屈位时疼痛、麻木缓解。若损及上段腰椎的腰神经时,则可出现大腿前面及膝内侧疼痛。马尾神经性间歇跛行是本症特有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为:安静时无症状,短距离行走即出现腿痛无力等症状,安静后(站立或蹲坐)症状又消失。其症状的产生可分为姿势型和缺血型两类。姿势型走路、站立和伸腰都可使症状加重;缺血型在行走时出现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不全性迟缓性瘫痪,小便频,或失禁,大便无力。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症状与体征常常不一致,一般是症状较重体征较轻。主要体征有:脊柱侧弯,病变处压痛,椎旁肌肉有痉挛,腰后伸受限,腰部过伸试验阳性是本病的重要体征。患侧拇指背伸肌力减弱,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有时出现下肢肌肉萎缩、无力。受压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弱或消失。若马尾神经受压,可出现鞍区麻木,肛门括约肌松弛。若脊髓锥体束受压(多见于高位胸腰段),Babinski、Schadolock病理反射阳性,踝阵挛也呈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或弱阳性。
影像学检查
正位X线摄片可显示左右关节突不对称,关节突肥大,椎体旋转、侧弯。侧位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体间有前后滑移,椎曲异常,或变直,或反弓,或加大。斜位片可见椎弓根切迹小、椎间孔狭窄及峡部不连等。X线摄片还可除外各种骨质破坏性疾病。
3.1.2.3.2&
脊髓造影检查
在侧位片上,硬脊膜囊矢状径狭窄可能为发育性椎管狭窄的间接征象,关节突或椎板尾侧缘水平后部出现压迹为发育性椎管狭窄的直接征象。纤维环膨出所致的压迹,神经根袖充盈缺损或不充盈则是退变性椎管狭窄的征象。
3.1.2.3.3&
CT检查可观察骨性结构的形态,也可显示椎间盘、黄韧带、神经根的轮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测量椎管横径和矢径,硬膜囊受压程度,也可测量侧隐窝大小及受压程度。
3.1.2.3.4&
可以清晰地显示椎管内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程度。也可排除肿瘤、血肿、椎骨的感染或者其他破坏性病变,有利于鉴别诊断。
以临床表现为诊断的基础。没有临床症状或体征为根据的任何影像学阳性发现,只供参考。
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方法(各种投照方法的X线平片,脊髓造影,CT扫描,CT脊髓造影,MRI检查等),做出精确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
辅助检查显示的阳性征象必须同临床症状与体征一致才有诊断意义。
指多个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入椎管,引起椎管狭窄。其特点为X线摄片示椎曲变直或反弓;MRI检查示多个椎间盘膨出,压迫硬膜囊。
指腰椎弓峡部裂,椎体滑脱。也有外伤性骨折未复位,骨性椎体突入椎管,引起椎管狭窄。X线摄片有双侧峡部裂,一个椎体滑脱Ⅱ度以上,或多个椎体滑脱。如外伤性骨折,有骨折病史,则X线摄片显示椎体楔状改变,椎体突入椎管。
骨质疏松型
因多个椎体骨质疏松,椎体压缩、塌陷,椎曲紊乱,导致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同时存在颈椎管狭窄。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有下肢的麻木、疼痛和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晚期可出现肢体远端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针刺麻醉程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