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首诗《秋思古诗改写500字》,不知道怎么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以《秋思》为题,写一首诗歌写成现代诗歌,散文型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枯藤生命是系于时间上的圆环缠绕在岌岌可危的一端枯萎的秋末变黄抽离成一匝匝生了锈的铁丝
老树远方的老树像一棵蓊蓊郁郁的心秋风过后只余下残喘的几行枝丫和流苏状的蝉音
昏鸦摇摇欲坠的黄昏将你嘶哑的嗓音拉得老长夹杂着的撩人的思绪也不合适宜地随声附和月光洒下冷了你光秃秃的窝和我那一匹嶙峋的瘦马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山有扶苏)
(大隐隐于市)
第三方登录:当前位置: >>
5.古诗三首
5.古诗三首附: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编排说明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 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 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古诗词三首》中,《泊船 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 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 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 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 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 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 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 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 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 越浓烈。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 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 思乡的情是一样的, 思乡的方式、 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 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 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是通过读书, 引导品味语言,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1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 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 际?习作? 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 ?浓浓的乡情? 的活动和以 ?二 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 台?,安排了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 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爱家乡的个性习作。教师教学时, 应整体关照本组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 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 的最优化。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 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 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 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 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 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2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 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 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 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 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 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 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 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 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 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 人向远方, 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点明了诗人 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 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 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 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 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 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 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3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 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 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 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 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 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 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 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 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 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 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 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 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4 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 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 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 引起对家乡、 亲人的悠长思念呢?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 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 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 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 的话需要倾吐, 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 也不知如何表达。 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 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 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 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 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 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 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 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 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5 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 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 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 见秋风而起乡思, 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 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 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 ?意万重? 呢? 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 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 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 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 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 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 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 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6 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 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 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 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 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 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 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 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 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 ?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 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 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 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 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 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 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 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7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 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 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 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 表达方法。 二、学习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 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 《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 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 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 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 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8 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 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 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 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 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 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 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 让学生自己读诗, 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 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 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 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教师可以这样点 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 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 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 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9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 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 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 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 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 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 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 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 6、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 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 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7、教学本课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 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形声字的方法,扎实地写好生字。 本课出现了几个多音字,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 时体会它们的意思。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 jiàn;?万10 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 сhóng;?还?读 huán; ?风一更?的?更?读 g?ng。 四、诗歌教学杂谈 【意向与情趣契合】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一、意象的圆足促情感的生发 ?诗以具体的意象表现具体的情趣。具体的意象必是一个活的 情境,使人置身其中,便自然而然地要发生那种具体的情趣。? 要让小学生真切地理解《长相思》背后的情感意蕴,何其之难, 因为学生与纳兰性德的时代太久远,更没有那种生活的经历和 体验。但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却步步入境,心随纳兰性德 的身心游走,情随纳兰性德的乡愁之情而动,欲罢不能。归因 之一便是王老师在课堂上对诗句进行的意象的拓展。每一次意 象的拓展便是一次情感的储备和生发,随着意象的不断圆足, 情感也随之生发、丰盈。 意象一:想象纳兰性德的身心归处 课堂现场: (在学生大体理解词意后)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 了多少。(老师板书:身)11 师: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 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依次回答:作者的身在山海关外;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的路上;作者的身在山海关;他的身可能在山上;他的身可能 在船上;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之前教师依次让站起来发言的学生 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 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 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 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 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师:(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 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在场回味: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 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的。在反复读词后,王老 师让学生借助注释想想这首词的意思,以披文得意,并以两个 很巧妙的问题把学生引进了词的情境:?纳兰性德的‘身’、 ‘心’在哪里??妙!这一提问,让学生去观照文本的整体语12 境,学生借助注释,想象纳兰性德在崇山峻岭中,在大河小川 上,在山海关外,在军营帐篷里……一句话,在征途上。但他 的心却在故园。一切都如看到了一般,透过再造想象,学生将 词中的?山?、?水?、?风?、?雪?、?榆关?、?帐? 读成了画面,读成了生活场景,读成了纳兰性德的辛苦军旅, 将词的语言符号转换成了具体可感的立体灵动的意象,不知不 觉中入了境。 意象二:想象边关生活场景 课堂现场: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 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 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教师范读词)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 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 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 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 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13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 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 在场回味:如何体会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如何能走进纳兰性 德的心中,与他一起愁闷和悲苦?灌输和解说都显得苍白和无 力。 此处, 王老师用意象的拓展想象纳兰性德的军旅思乡画面, 既是把文本读成画面,激活词的意象,丰富阅读视像,又为之 后故园场景的温馨想象形成反差埋下伏笔。 意象三:沉醉于故园场景 课堂现场: 师: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 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 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 到的画面写下来。(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 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 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 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14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 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 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 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 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 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 一片生气勃勃。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 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 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 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 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 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 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在场回味:优美的音乐打开了想象大门,学生尽情徜徉在纳兰 性德的故园,春暖花开,温馨融融。在画面的想象写话中,学15 生心随情动,在意象的拓展中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家乡,体会那 份温馨和幸福,在诗意的空间中又一次深入地走进了词。而这 一切现在都没有了,?故园无此声?,只有无尽的长相思啊! 王老师顺机营造出学生情感的落差, 在此基础上的复沓式朗读, 学生是情动发声。 二、情趣的丰盈促意象的圆润 诗是?景与情的统一?。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 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词教学要 还原这种景与情的契合,在教学的不断推进中,一步步地读出 诗词背后的情感意蕴,不断地读出了疑问,读出了发现,读出 了更多的惊喜,以至豁然开朗,不断地达到情景相合的境界, 这是阅读的高峰体验。 1、读出节奏: 诵诗的难处和做诗的难处一样,一方面要保留音乐的形式化的 节奏,一方面要顾到语言的节奏,要在迁就规律中流露活跃的 生气。读诗,读词,必须读出节奏,才能感受作者的情绪。课 堂上,在读正确的基础上,王老师引导学生读好词的停顿,读 出词的节奏感。这是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 2、读出感觉: 课堂现场:16 师: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 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学生自由朗读,教 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 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 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 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 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 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 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 情地齐读《长相思》)17 在场回味:诗词意象和情感的领会要靠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词 整齐的韵律,体会声与韵组成的和谐的音乐,把诗词念熟了,念 顺了,念悦耳了,诗词的情趣也就出来了。?譬如饮水,冷暖自 知?。这个环节,王老师舍得花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词 的味道和感觉,正是契合了诗词本身的特点。 3、读出发现: 课堂现场: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 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 人。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生: 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 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 这种心灵的回想, 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 《长相思》 。18 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 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在场回味: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性目标是否能够得到根本性的 实现, 取决于阅读学习的主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阅读发现。 何为阅读发现?阅读发现指的是学习主体在与文本的触摸与对 话中,感悟意义,获得体验,经由对文本的探究,看到或找到 自己不从看到的问题、事实或规律等。阅读发现意味着学生阅 读的在场,阅读的突破。从课堂上学生的发现来看,学生已经 在场,这又为后续学习营造了新的阅读期待。 4、读出疑问: 课堂现场: 师: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 问纳兰性德。 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 呢?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19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 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 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 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 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 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 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 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 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 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 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0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学生说问?夫?) (之后,王老师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杨柳依依的长亭外,芳 草青青的长亭下,秋风瑟瑟的长亭下,以不同的角色追问?问 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在场回味:情感不是纯然可凭理智了解的,必须设身处地,体 物入微,丢开自我,融入情境,变成纳兰性德,变成他的妻子、 儿子、父亲,你才能亲领身受他的心境起伏,和他过一样的内 心生活。?轻离别?的互文印证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真正走进 了作者的心灵,酣畅淋漓,荡气回肠,词的意蕴,词的形象, 立体式的展现出来,让人豁然开朗,不断提升。 5、读出意蕴: 课堂现场: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 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 《长 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 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 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21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 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 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 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 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 重离别, 我的重重的离别, 我的一切的一切, 都已经化在了 《长 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 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 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 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 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 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 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在场回味:此处的教学真可谓绕梁三日,回音不绝啊。许多的 诗词教学往往在课始介绍作者写诗词时的时代背景,这往往成22 了一种直白的告诉、生硬的灌输,《长相思》的教学,将纳兰 性德当时的背景巧妙地融在学生学习?愤?、?悱?时,融在 学生情感的高峰时,就如盐溶入水,显得那样的无痕、及时和 圆润。王老师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演,将学生的情感凝结到一个 高度,在故事述说的最后将谜底轻轻亮出,拓展了对话的广度 和深度,于是学生突破认识盲点,本词中的悲闷情绪、乡愁情 结顿时心领神会。诗词教学的气势、神韵和境界顿出。 诗是心感于物的境界, 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 他们互相生发,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学时处理不当,往往会使情与景两败 俱伤。但《长相思》是幸运的,因为在王老师的演绎下,诗的 意象与情趣融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境界。这是真正审美意 义上的?天人合一?。 【让语言和精神在对话中诗化构建】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一、在自主对话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 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王崧舟挥 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 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 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23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 学生通过听 (听老师或录音范读) 、 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王崧舟在《长相思》 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 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 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 ?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 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王崧舟在音乐声 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 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 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 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 时,王崧舟再次启动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 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王崧舟认为,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 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 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相思》教学中,王崧舟既让学生带着 ?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 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24 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 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着情感、深化着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 动?,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为纳兰性德保家卫国的精神而 感动。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王崧舟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 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 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 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 途? 对话后, 王崧舟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 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 ?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 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 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 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 ?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 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25 通过朗读与想象, 一颗思乡怀故、 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 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二、在互动对话中生成 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学生、教师以文本为中介, 精神敞开而相互依存、相互对话与接纳,达成对话各方思维碰 撞、心灵交融、心智启迪、人格建构目的的教学形态。王崧舟 《长相思》中的教学对话是互动的、生成的,对话不仅体现为 师生的交往互动,更体现为话题在预设的对话中生成,文本在 对话中拓展,语言在对话中建构。 1、话题引领着对话,对话生成着话题: 话题是对话的核心,提问引领着对话的深入。覆盖面大、穿透 力强、探求性高的话题易于引发师生、生生的思想交锋、真情 交融和自主发展。王崧舟在教学中通过?作者身在何处??和 ?作者心在哪里??这两个话题触动学生的头脑风暴、擦出智 慧的火花、引发感悟思考。这两个预设的话题引领着学生的感 受,检查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感悟。师生通过 这两个话题的对话交流,感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 景,感悟?身??心?分离的?相思?。 对话教学的话题是师生根据文本共同转化的背景中产生的,也 是不断生成和推进的。?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 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26 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 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 追问出来。?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问题在 对话的过程中生成了。 师生再次围绕这个生成的问题展开交流、 碰撞,通过一次次地追问与反问,与纳兰性德和他的亲人们对 话,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 在对话中完成?保家卫国?的意义构建。 2、对话中文本拓展,拓展文本中对话: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 的讨论,王崧舟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拓展──?问君何事 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这是词人的自问,也是学生在老 师点拨下生成问题的概括,更是教者在师生与词人对话过程中 的拓展。文本的拓展促进了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了与词人 的心灵对话。 围绕拓展的文本──?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教师、学生与词人又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学生模拟词人的?妻 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 离别??对话再次将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故园? 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越来越浓。面对众人直及心灵的追 问,教师代表词人反问──?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词人反 问自己,反问?父亲?,反问?妻子?,在一次次地反问中诉27 说着自己的理想与壮志。我们在词人的精神诉说中体悟到词人 ?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3、言语中建构对话,对话中建构语言: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 培养,终究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通过倾听、阅读和思考, 我们完成文本解读,建立师生和文本对话基础。师生在朗读和 诉说的状态下展开有意义的对话,而在对话中感悟到的形象和 精神又通过言语实践不断生成语言。 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对话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引领通过想象,说?征途?的情景与画面,写?故园?的美丽 与温馨。学生对?征途?和?故园?的感悟在对话中转化为说 和写的语言。 三、在诗意对话中升华 诗意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诗意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 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 腑的歌。王崧舟用充满魅力的语言,优美动听的音乐为孩子们 创设了如诗般的画面,孩子们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尽情挥洒他 们的智慧,与文本对话,与纳兰性德对话,感知《长相思》的 情感与精神。 1、创设情境,?征程?与?故园?对话:28 王崧舟是诗意境界创造的高手,他用音乐渲染着情境,更是用 他那激情、磁性的语言创设着对话的诗境。让我们先来欣赏他 那充满诗意的语言── 导语: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 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 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描述: ⑴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 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 思的画面。 ⑵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 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 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 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结语: 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 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 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29 透过王崧舟语言的描述,我们就能感受到?征程?与?故园? 不同的情境,感悟到?身??心?的分离与对话,这种对话中 饱含着?相思?。 2、体验情感,?乡思?与?壮志?对话: 情感营造诗意,诗意激越情感。王崧舟在这节课的开头,就用 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淡淡的乡愁;通过自主读的感知和 默读的感受,学生初步感悟?身??心?的分离的痛苦;通过 想象,学生感悟到了?聒碎乡心?的凄惨。这种情感在朗读中 推进,在想象中深化,在追问和对话中升华──词人?不得不 离,不得不别?是因为理想和壮志。?保家卫国?的精神在与 ?乡思?的情感对话凸显出来,且昂扬奋发。 正如王崧舟所说:?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 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 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 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 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 我们说:情感的课堂,诗意的课堂──王崧舟的《长相思》; 互动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王崧舟的《长相思》;自主的课 堂,对话的课堂──王崧舟的《长相思》! 五、学习辅导 【文本链接】30 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 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他的父亲一 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 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 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 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 愤而死。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 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 主张和抱负的。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 遒劲清新。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张籍: (767~830),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 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 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 ?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 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 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 颇得白居易推重, 与王建齐名, 并称 ?张 王?。有《张司业集》。 纳兰性德:31 (1655~1685),清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 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 授乾清门侍卫。 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 文学成就以词为最。 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 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好词好句】 《泊船瓜洲》好句好段: 【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段】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好句好段: 【句】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段】32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好句好段: 【句】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段】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六、知识扩展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 (今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 革家。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 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 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 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 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北宋嘉33 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 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 请求改革政治, 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 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1067 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旋被诏为 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 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 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 才,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 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 量也得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 推行中屡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 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 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 公?。后人称其王荆公。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 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 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 ?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 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 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34 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 新,豪气纵横。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 子注》若干篇(条) 为纪念这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人民政府在 临川区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 该馆于 1986 年冬建成之后, 前往 参观、游览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 【王安石改诗】 《泊船瓜洲》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作品。 这首诗写于熙宁八年(1075)春二月。当时王安石第 二次拜相,在奉诏进京的途中舟至瓜洲,夜间停泊。此时,诗 人虽身在瓜洲,但心仍然依恋着江宁故居,因此,诗人写下了 这首著名的抒情小诗。 诗文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经过了 多次修改。(南宋洪迈《客斋续笔》卷八对该诗草稿的修改过 程有记载。)最初用?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 再改作?满?,这样一改再改,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 八百年来,无数诗人、教师、评论家不断称誉这个&绿&字 改得好。然而诗人何以要这样一改再改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全诗的主题,?绿?字用在这里可 谓是点睛之笔,其色鲜明,由原来的形容词变为动词,唤起了35 江南一片春色, 唤起了联想, 引起了思归的念头, 这与下文 ?明 月何时照我还?密切照应。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 书》上这样说:?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坡上了绿装这一 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了出来。? 《王安石改诗》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 一首诗,一篇文章都需要作者倾注大量心血,需要对字、 词、句进行精心地锤炼方可成就。 七、习作范文 【改写《泊船瓜州》】 黑夜笼罩着大地,长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波浪轻轻地拍打 着岸边的岩石。诗人王安石乘坐的小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随 着起伏的波浪有节奏地摇曳着。 王安石静静地倚着船舷,用手捋着胡须,眯着眼睛眺望着 江对岸的京口,心里默默地沉思着:我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 已心恢意懒,且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此次 再次被起用为相,自己面对的不知是祸还是福。想到这些他不 禁深深地叹了口气。 天灰蒙蒙的,王安石迷惘地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在黑 夜里只能看到远山模糊的影子。他不禁想道:钟山脚下的家乡 离我是这么近,只是隔着那一线的长江水和几重起伏的群山, 而我却……36 忽然,一阵微风拂来,王安石从沉思中清醒过来,感受到 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他仿佛来到了充满绿色的江南大地,仿佛 漫步在桃红柳绿的家乡。 池塘里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河岸边的柳树吐出了嫩芽,千万条柳枝在微风中摇曳,小鸟在 柳条中穿行,还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鸣叫声。满山的花草 经过春雨的滋润变得更加的精神。山野中小孩在兴高采烈地嬉 戏、玩耍,好一幅和谐的江南山村春景图……他完全被这美好 的回忆陶醉了。 一轮金黄的圆月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整个 江面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王安石抬起头望着天空中金黄的圆 月,情不自禁地感叹道:?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 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乡? 【点评】 本篇改写作文较好地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再现了原文的内 容和意境,并能结合小作者的自己看法,以自身眼光设身处地 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使诗中所表现的画面更加生动、饱满。 【读《泊船瓜州》有感】 季羡林爷爷曾说过,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 古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翻阅《古诗助读》就成了每日必不 可少的功课。37 在这70首深邃、优美的古诗中我最喜欢的莫过逾《泊船 瓜洲》。每当我想起它就会情不自禁地轻轻吟唱:?京叩瓜洲 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 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全诗围绕?思乡?这个主题来进行。前两 句写了作者对家乡依依不舍的感情,后两句通过描写春天的江 南,进一步体现了作者思乡、怀乡。迫切想回到家乡的心愿。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第三句,尤其是那个?绿?字,用得特 别传神。春风本是无形、不见踪影的,可作者却把它转化成了 具体的视觉现象,并恰如其分地体现在这个?绿?字上。让读 者的脑海里显现出一幅江南春天,万物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 生动影象。 这?绿?字可费了作者不少苦心呢!据《容斋续笔》记, 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的 ?绿? 字, 而是先用 ?到? 字, 又用 ?过? , 再经过十次的改动,最后从?春风何日至,又绿湖上出?中受 到启发,才用了这个?绿?字。 看了这份资料,我感到非常惭愧。古代的著名作家在写文 章时都做到了字字推敲,而我呢?写文章只要老师不要求,我 决不打草稿,从来都是一气呵成,不加修改。虽然写的还不错, 但总有些词用的不恰当。 我要向王安石学习, 写作文时细琢磨、 多推敲,争取多写出佳作!38 3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秋思古诗改写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