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卫辉美丽磐石我的家作文文500字卫辉春天

我的家乡 河南卫辉
我的图书馆
我的家乡 河南卫辉
&&望& 京& 楼卫辉,我可爱的家乡!我的家乡因有一座400多年前皇叔潞王封藩到卫辉时建了一座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石构无梁殿建筑——望京楼而名扬四海,从此也拉开了北京和卫辉骨肉相连的序幕。小时候,就听长辈们说:上上望京楼,一辈子不发愁。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好、生活好,抽空都领着他们去上望京楼,因此,市区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上过望京楼。站在“望京楼”上,极目远眺,远近风光,尽收眼底,整个市区清晰可见,一览无遗,顿时心旷神怡,一种无形的力量给人以鼓舞。因此,它成了卫辉文化的象征,成了家乡人崇拜的图腾。每当与亲朋好友提到卫辉总是要先介绍望京楼,以此来炫耀家乡的美,望京楼成了卫辉人的骄傲。望京楼的来历据卫辉市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五月 潞王朱翊镠封藩卫辉。”“六月万历帝下诏建潞王府,差工部主事陈绍先、太监崔卿来汲督工。于原汝王府址兴工,拓南门,建东门,扩大城池。建有前中后殿、退殿、寝宫、皇城等主要建筑及审理所、典膳所、奉祀所、典宝所、纪善所、典仪所、良医所、工正所、长史司、承奉司等王府所属机构的办公、歇房等。历时四年,于万历十六年五月竣工。耗银30余万两。后又修复崇本书楼(即望京楼),修建王府花园、玉虹桥、戏楼、煤山、看花楼、梳妆楼及西关行宫——延寿宫。”“万历十七年(1589)三月十九日,潞王离北京来汲就藩,四月二十六日到汲。行前,万历帝同朝臣举行隆重仪式为其送行。此行动用船工、人夫达30997人次。潞王藩卫期间,受赐庄田4万余顷,分布于承天、黄州、汉阳、荆州、武昌、卫辉、怀庆、开封等地,共9府25县。还经营多种工商业,仅北、西二盐店,就贮盐2300余万斤,除控制卫辉府6县食盐专卖权外,还向开封等23处出售。”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的都城,一千多年来,始终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这里曾建造了许多优美的园林,尽管它们遭到多次战争的毁坏和洗劫,经历侵略者的劫掠,蒙受罕见的厄运,但遗留下的园林,仍是世界园林中的珍品,依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目前保留下来的北京园林,多是过去帝王宫苑,曾是皇帝听政和息憩的场所。望京楼就是北京皇家建在卫辉的园林,因此卫辉有小北京之说。潞王朱翊鏐,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明神宗朱翊钧的唯一同母兄弟,生于隆庆二年(1568年)二月三日,四岁册封潞王,万历十七年(1589年)就藩卫辉府。谥号简,故称潞简王。因其身份特殊,权势显赫,被当时的朝臣们称为“诸藩之首”。&望京楼为潞王思母望京所建,又名“崇本书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最大的高层石构无梁殿建筑,高53米,东西35米,南北19米,共有两层,砖石结构,无梁无椽,内壁以白石镶筑,两山各辟一石券门,供人上下。第一层砌十字拱券,四面辟门,高大宽敞从东西两侧可直登楼顶鸟瞰全城。楼顶原有大殿,名“崇本书楼”,供潞简王父子藏书、习画所用,已毁,独留“如意坊”一座。坊四柱三间,四阿顶,石柱上下遍刻“二龙戏珠”、“亭台楼阁”、“长老祝寿”和“莲花”等图案,技术精湛。石坊横额刻“诚意坊”三字,柱上刻有对联。柱下立抱鼓石,上刻蹲狮和花卉图案,造型优美,刻工精细,为明代石刻艺术之精品。在望京楼东面不远,原有一座看花楼,周围是十亩大的花园,花园的东角门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花神庙,供潞王祈祷祝福,这里百花四季不榭。望京楼左侧,原有一座假山,假山用煤石(太湖石)砌成,又名“煤山”。山下有洞,洞分三楹,是王府的火药库。山顶后面,筑有八卦图极为美观。山北面,修有梳妆楼,是王妃们梳洗整妆的楼阁。望京楼正南口原有一座戏楼(现存有戏楼基础),供潞王看戏用,再向南有三孔桥又名“玉带桥”。“煤山”完全是仿照北京景山公园煤山的样式修建的,“玉带桥”也是仿照北京天安门前建的,这一套建筑共同构成了望京楼的附属物,形成了壮观的潞王府。望京楼形体高大,结构坚固,端庄浑厚,砌筑工整,设计科学,雕刻精湛,在建造技术上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法,特别是高层无梁拱券建筑成为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建筑之一。在明朝历代皇帝先后封藩在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位亲王中,潞王独居最突出的地位,所以他死后更是超越规制,建成一座虽为王家陵园,却呈皇家风范的陵墓。潞简王陵位于卫辉市西九公里处凤凰山脚下 , 占地数百亩,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陵墓建成于万历四十三年( 1615年),完全仿照北京的定陵,耗资巨大,无比壮观,被誉为“中原定陵”。神道石刻仪仗群设置石兽14种,大大超过了历代帝王陵寝镇墓瑞兽 6种的规制。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历代所有的,潞王陵皆有,历代所无的,潞王陵也应有尽有,可谓是秦汉以来历代帝王陵寝镇墓瑞兽的大集中。2008年被联合国列为准世界文化遗产。望京楼及周围花园的建材基本上都是来自大江南北,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动用这么多人力物力从千里之外运送到卫辉,可见当时卫辉的繁荣景象。据卫辉市志介绍:卫辉市北建有北阁门,上面刻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八个大字。这里曾是南方十省朝贡的必经之路,所有的粮食、丝绸、茶叶、盐等物资在这里经检查鉴定后,再通过运河运往北京皇宫。潞王在卫辉使运河加宽,商贾如云,店铺林立,文人墨客常来常往,这是卫辉的鼎盛时期。至今400年过去了,当地还流传着潞王组织的锣鼓队、歌舞队。百年老店四代传人李洪启医生的爱人陈素珍已年过半百,至今仍在河园村组织的锣鼓歌舞队里,她说:现在有些单位和家庭或市里遇到重大节日,我们歌舞队都会高兴的应邀出来表演,大家跳得都很尽兴,潞王时期编造的歌舞锣鼓能流传到现在,可见当时卫辉的文化是多么繁荣。中国是一个讲究孝悌的国家,素有“万事孝为先”的说法。有人说潞王因思母而建望京楼,潞王应是最大的孝子。也有人说:潞王不惜劳民伤财,动用庞大的财力物力去建望京楼,劳民伤财,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实际上在当时建望京楼,是中国封建皇家的权力和专制的象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卫辉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的发展。有人说潞王作风腐败,糟蹋妇女太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通病,至今这些通病在中国大陆依然存在。现在被爆出的贪官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利用职权占有情妇,有的竟达数百名,这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回顾中国的发展史,十六世纪前后被誉为世界文明史的分界点,英国在此之后推动了工业革命,而中国明朝自永乐大帝之后就开始衰落,到万历年间连作坊式的小工业都滋生腐败。到如今, 500年过去了,中国因封建专制历史时间太长而一直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其主要原因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其利益,不给人民权力,剥夺人民的民主和自由,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之源;再加上上智下愚的教育理念长期误导中国人民,导致了人民主动让出自己的权利,这实际上是更大的罪恶。经过五百余年的风风雨雨,望京楼至今仍屹立在卫辉,他见证了中国五百年的沧桑变化。望京楼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索。&为什么明神宗朱翊钧将唯一的同母兄弟潞简王放在卫辉,这是因为:卫辉历史文化悠久是出了三位圣人的风水宝地&&& (一)卫辉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太公出生地。姜太公亦称吕太公,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汉族,公元前1210年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生于卫辉太公泉吕村。据《竹书纪年》上说,姜太公死于“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终年一百三十九岁。葬于卫辉太公泉。至今太公泉境内还保留着许多姜太公的历史遗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姜太公墓、姜太公祠、姜太公庙、姜太公吕望表等。姜太公是我国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这个传奇色彩颇为浓厚的历史人物,单是姓名就有不少叫法,如《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记载他的名字有:太公望、吕望、周望、吕牙、吕尚、姜望、望尚、师望、姜公、姜老、吕等等。姜太公故里原是姜氏的一个大部落。一九九五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记载着太公泉原叫“姜塬”。每到农历八月初三姜太公诞辰之日,许多海内外后裔组成吕氏宗亲会前往姜太公故里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相传姜尚的先世为。姜子牙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当时,正是东方大国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使用人才。姬昌听后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遂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于是姜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文王归国,便与姜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姜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羽翼,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周文王死后,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一次,周武王问道:“我欲轻罚而重威,少行赏而劝善多,简其令而能教化民众,何道可行?”姜尚答曰:“杀一人而千人惧,杀二人而万人惧,杀三人而三军振者,杀之。赏一人而千人喜,赏二人而万人喜,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万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武王言听计从,时时慎于行赏,力求令行禁止,使政治愈益清明。而此时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周者日多。周朝逐渐羽翼丰满,国势日隆。武王九年,为了探察诸侯是否会集而东讨商国。周军在姜尚的统帅下,浩浩荡荡开到孟津,周武王在这里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 发表了声讨殷纣王的檄文。届时800会诸此地(当时的诸侯国都很小,商朝国土中竟达1800多个。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在兼并混战中形成的较大的诸侯国),显示了武王的声威。当时许多诸侯都说,“商纣可伐!”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统治虽已陷入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内部尚无明显的土崩瓦解之状,如果兴师伐纣,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于是,决定班师而回。这次行动,实际是灭商前的一次预演,在诸侯国间产生了强烈影响,使更多诸侯听命于周武王。武王十一年,殷商王朝统治集团核心发生内讧,良臣被杀,箕子被囚为奴,微子启惧祸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投降周武王。武王问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纣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宾殃。”武王闻言,决意举兵伐纣。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遂以姜尚为主帅,统领兵车300乘,虎贲(猛士)3000名,甲士4.5万人,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进取商都(参见周灭商之战)。但占卜结果却不吉利,部队行至汜水牛头山,风甚雷疾,旗折鼓毁,群公疑惧,有人甚至请求还师。只有姜尚坚持出兵,“今纣刳比干,囚子,伐之有何不可?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说那些占卜用的龟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么吉凶。姜尚亲自援袍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最终听从了姜尚的意见,统兵前进。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领大军会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部队战车四千乘陈师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决战(参见)。拂晓,进行庄严的誓师——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牧誓”,誓词历数纣王听信宠姬谗言,招诱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罪行,说明伐纣的目的乃代天行罚,宣布战法和纪律要求,激励战士勇猛果敢作战,武王使尚父亲统百名精锐勇土“致师”——发起挑战,接着指挥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乘势驰逐冲击。纣师虽众,皆无斗志,而且“前徒倒戈”——前面的士卒调转枪头指向商军,给武王开路。武王见此情景,指挥全军奋勇冲杀,结果,商纣王的十几万大军,当天就崩畔瓦解。三妖被姜尚及大周军士斩首示众。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灭亡。牧野之战所以能大获全胜,多赖姜尚英明的组织指挥。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昌乐县营邱镇驻地)。姜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后就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在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也趁机叛乱(参见周公东征),周王下令给姜尚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岭,北到无棣,无论是侯王还是伯男,若不服从,你都有权力征服他们。”从此,齐国成为大国,疆域日益广阔,使之成为后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战乱最终被周公姬旦给平叛。相传《》为姜尚所作,后人考证系战国时人依托于他的作品。但从现存的内容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姜尚的军事实践活动和他的韬略思想。司马迁在《·齐太公世家》中指出:“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由此看来,姜尚实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姜太公作为著名的军事家,署名他的军事著作,在《汉书·艺文志》道家类中著录有《太公》237篇,《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署名姜太公著述的《六韬》虽非太公自著,但也反映了他的军事思想。姜尚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军师型的军事家,其军事韬略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用兵起了深远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新乡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于2008年8月邀请香港中联办、香港大公报组织的香港商贸考察团28人来到新乡考察,这是新乡有史以来境外最大的香港商贸考察团。时任新乡市委书记吴天君、市长李庆贵等领导亲自安排考察活动。当考察团一行来到卫辉比干庙参观时,他们听说姜太公出生地在卫辉,感到很惊奇,纷纷迫切的提出要到姜太公出生地参观,香港大公报记者于建国作为组织者之一深知当地当时状况,便以交通不便为由将其推脱。实际上于建国知道姜太公出生地不但交通不便,而且根本没有成什么景区。至今姜太公文化仍由卫辉几位退休干部和退休工人组成姜太公文化研究会,会长由韩风岭担任,他们支撑着卫辉姜太公文化。从笔者所去过的外省外地姜太公景区来看,卫辉姜太公出生地无法与他们相比,值得人们深思!(二)卫辉是商朝少师比干的葬莹之地、是世界林氏的发祥地。比干是商朝殷的叔父,他屡次强谏纣王廉政,最终被纣王剖心而亡。是我国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忠臣,为历代帝王和民众推崇。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皇帝、名公前来比干庙瞻谒凭吊,使得比干庙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我国庙墓合一的建筑经典之作。比干庙位于卫辉城西北5公里。坐北面南,主体建筑有照壁,高3米,宽1.7米,厚1米,绿色琉璃瓦顶。壁体正中镶嵌有24块琉璃方砖砌成的花卉图案,构图精巧,色彩绚丽。大门,木牌坊式建筑,灰瓦顶,檐下置斗拱,门额上书“殷太师庙”四字,二门枋上悬“谏臣极则”四字,左右刻对联,门内两旁为碑廊。三门3间,硬山灰瓦顶,门前立石狮1对。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琉璃瓦和灰筒瓦顶,檐下施斗拱。两侧有配殿和厢房,皆硬山式建筑。庙内现存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64通,其中著名的有:魏孝文帝《吊比干文》(宋代重刻);唐太宗《祭比干文》和清乾隆皇帝《御制诗》碑等。&&&&& 庙后有比干墓,占地13000平方米,高约20米。冢上植翠柏数百株。该墓修于西周,庙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代多次重修,尚存建筑多明代遗物。在以太牢之礼祭祀后并刻石立下规制之后,比干祭典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民间传统习俗,香火鼎盛,闻名海内外。史载,比干被纣王剖心后,其夫人避难于卫辉山区,生子坚。周武王感念比干忠烈,封比干墓,赐比干之子坚为林姓。卫辉市为比干的茔葬地,也是的出生地,故卫辉市有“天下林氏根”之说。比干庙现存的比干庙保存完好,主体建筑有、影壁、山门、二门、碑廊、石坊、拜殿、大殿等,总建筑面积达4.7万平方米,庙宇宏大,建筑巍峨,是我国庙墓合一建筑群的“经典之作”。比干庙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其中孔子剑刻“”碑,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孔子真迹,被誉为“天下第一碑”。此外,在比干庙内还能找到历史传说中的“真迹”。,比干墓旁边生长的“没心菜”,就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让目睹者感叹其与传说典故的契合。相传,比干被纣王剖心以后,忠魂触动天庭,玉皇大帝派天尊下凡来救他。天尊对比干说,念他一片忠心,赐其死而复生,让他骑上快马,不要说话,速速南行,到了心地()就会长出新心,长生不老。比干听罢,当即飞马南行,走到卫辉城北5公里处,遇上千年狐狸精妲己,妲己变成在路旁叫卖“没心菜”,比干忍不住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道:“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了,长叹一声:“我比干枉为人也!”口吐鲜血,坠马而死。在比干庙大殿门前,还有一棵著名的千年——“开心柏”,观者无不肃然起敬。这棵树从根部到树梢的表皮都是裂开的,且树的中心处有一拳头大小如心脏一样的凹状,好像是把心挖出后留下的一个坑,栩栩如生。传说,比干死后,老树有知,甘愿将自己的心掏出为老臣换心,使其再生,遂成为现在的“开心柏”。卫辉比干庙作为林氏的故土,成为海内外林氏魂牵梦萦、顶礼膜拜的圣地。自1992年起,卫辉市共举办过13届比干诞辰纪念活动,先后有29个国家和地区的比干后裔和华人华侨十余万人、几百个团体纷纷前来寻根谒祖。比干祭典,已被列入保护名录。千百年来当地乃至全国不仅把比干视作国家忠义之臣,而且是的代表,因此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民风民俗及节庆活动。“比干祭典”实际上是历史上一种信仰的文化积淀,对研究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3000多年积淀形成的比干文化,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7000万比干后裔遍布华夏,广居各洲,其中,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重要人物有300多人。比干庙景区建设是卫辉市对外形象的一大窗口,是改革开放的一大成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卫辉(汲县),时任文化教育局副局长郭万青主管文化工作,成立了民间比干文化研究会,郭万青任会长,何宪景、耿玉儒任副会长,于建国任会长助理。1986年由于建国、郭胜霞夫妻合写的介绍比干文化的文章在新华社和香港大公报发表,泰国比干后裔拿着香港大公报慕名来到卫辉寻祖,掀开了卫辉改革开放新的一页。1988年汲县撤县恢复卫辉市,比干文化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时任市委书记何东成的积极倡导下,1992年市委市政府组织了卫辉市第一届比干文化纪念会,至今已举办13届。政府的初衷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以扩大卫辉知名度,促进卫辉经济发展,让卫辉走向世界,这是当时卫辉市委市政府的一个大手笔。比干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忠臣,也是我国民间最早的文财神,其求财讲究公正无私、诚信有道。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审核,卫辉比干庙作为文财神祖庙。2006年农历四月初三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行"中国财神之乡-卫辉"命名大会和民间祈福祭典。卫辉已成为"中国财神之乡"。(三)卫辉是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纵横家的鬼谷子王禅讲学活动成名之地。王诩,又名王禅,,是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春秋时人因隐居之鬼谷,故自称。常入采药修道。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纵横家:、。据1990年卫辉市地名志219页记载:云梦山在卫辉市区西北25公里,苍峪山口北7公里。因山势较高,多云雾缭绕,故名。自塔岗村往北进山,峪谷两壁峭立,谷内小溪常流,卫淇两市县由此分界。传谷北属淇有“上圣庙”;谷南属卫,南坡石半腰有一天然洞窟,洞口摩崖凿有“水簾洞”三字,洞深约百米,洞高8米。内有泉水。洞口有“水簾洞记”摩崖碑刻一方,系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岁次已亥夏五月望日,卫辉路总管府判官新授同知镇江路总管府事井德常立石。元翰林学士王恽题额并书丹。新中国建立前汲县和淇县曾是一个县,称为汲淇县。90年代初云梦山鬼谷子讲学处划归淇县管辖。在豫北才子燕昭安等人的努力下,克服种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特别是政治上的干扰,从台湾引进数亿资金,由台湾人监管修建了云梦山旅游区,这个全国第一军校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确定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基地”。、庞涓、苏秦、张仪、等名人志士,由此出山,叱咤风云,演绎了一部春秋战国史。鬼谷子鬼谷子被喻为纵横家之鼻祖的原因是其下有苏秦与两个叱吒战国时代的杰出弟子〔见《》〕。另有与亦为其弟子之说〔见《》〕。鬼谷子既有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的纵横之术,更兼有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其著作有《鬼谷子》又叫做《捭阖策》、《本经阴符七术》言练气养神之法。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中。民间亦有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在道教中鬼谷子尊号为玄都仙长。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及《》。《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用以修心修身。《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隋书》中说:“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也”“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覆邦乱家。”历代虽然存在着对纵横之学的偏见和歧视,但我们不能因为某种事物能用于坏的方面就否定其自身价值。(四)卫辉历史文物景点众多& &卫辉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文物众多,现存的有上百处,早于望京楼比较有名的有多处:& 1、林坚诞生地。位于卫辉市城西北二十五公里的太行山余脉的狮豹头乡龙卧村。座落在龙卧村东危岩绝壁上的“长林石室”山洞。上有千尺鹫峰,深山峡谷下是逶迤不息的沧水。沿着山间的溪径,攀崖穿林,约距山间公路地近百米高,有两处背倚悬崖的山洞,山民叫“东庵”,股股清水沿石流下,泉水是雨水由石缝渗出的。两洞大小不一,大洞深约十米有余,约四五十平方米,小洞深约三米,约十平方米,洞处有一平地。苍郁的缘树簇拥,府视左右,山岭环抱,长林莽莽,山洞岩壁上依稀可见“长林”隐刻字样,洞内有古庙建筑残迹,有一残碑,政刻“比干子坚公出生地”,大明弘治九年岁次丙辰立石距今已有五百年之久。当地群众传说:比干被害之后,纣王并不罢休,还要满门抄斩,比干夫人陈氏有孕在身,就领着四个婢女星夜逃出朝歌,跑到龙卧东生下遗腹子,起名叫坚。后来殷纣王派兵追杀,包围了山林,捉到陈氏问道:“这孩子姓什么?”陈氏急中生智,指树林为姓说“姓林”,追兵才放了她们母子。周武王灭掉殷商朝以后,召回了比干儿子,赐“林”姓给他。以后这个命氏的地方便是比干之子林坚出生的地方。每年有众多国内外林氏后裔前往祭祖。&2、孔子击磬处 位于卫辉市城区南关,《 论语 ·宪问》记载“ 子击磬于卫 ”,孔子周游列国著书讲学,曾在此击磬讲学,也在卫辉这片古老土地上留下了清脆的古磬余韵。明万历十五年 (公元1587年)卫辉知府周思宸建立“余韵亭”,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重修,现存有方亭一座,门楣上有“玉振遗韵”石刻一块,亭内有御碑一通,阳刻“孔子击磬处”五字,碑阴刻诗一首:“荷蒉人过识有心,既讥揭浅厉于深,知其一未知其二,玉振金声冠古今,”均为清代乾隆皇帝手书,现有孔子讲学堂一座。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东期杰市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相传孔子为恢复西周初期的文武之治,推行其政治之张,曾周游列国14年。14年中他三到卫国,在卫国的时间最长,卫国地处分山东西部与河南东部交界地带,当时卫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孔子就把他作为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对在卫国实施其政治文张抱很大希望。据传今卫辉南郊的“孔子击磬处”就是当年孔子“过卫击磬”之地,历史记载,孔子击磬处北魏时期就有纪念性建筑,明朝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卫辉知府周思宸建“余韵亭,”后废。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知府王祖晋,知县吴溶敬修分亭,据说,1923年华新纱厂经理吴潘也曾修过。  孔子击磬处文物价值从历史上讲,历史久远在北魏时期就有纪念性建筑物,明代、清代有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明代的击磬亭,确实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亭为两层楼櫊式的三间亭,四周为巡回走廊,明柱环绕,亭角为双层排角,房脊为卷棚式顶,到清代乾隆的御笔“孔子击磬处”五个大字,笔体天骨开张,气魄浑厚,充分展示乾隆皇帝的书法英姿,为研究书法艺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3、山彪镇魏国墓地。位于卫辉西约10公里山彪镇西南地。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约在3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埋葬着大量战国时期魏国墓葬,1928—1935年曾出土许多战国器物。1935年7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前河南古迹研究会、前河南博物馆联合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大墓1座、小墓7座。1959年出版了《山彪镇与琉璃阁》发掘报告。&&& 大墓在墓区西北,小墓分布在大墓的东南两侧约100米处,墓的形制多为长方坚井,无墓道。大墓的墓底铺一层石块,上置木椁,杭周填石子,外层又填木炭,椁内放棺,棺内有尸骨及衣物,出土青铜器1447件,其中有编钟两组,列鼎、鬲、壶、鉴、盘、勺、铜、镜、车马饰、匕和兵器等。尤以用红铜丝镶嵌的水陆攻战图铜鉴最佳,驰名中外,为战国青铜器中佼佼者。器表面分3层书像图案,292人以及旗、鼓、戈、戟、剑、盾、弓、箭、车、豆、壶、舟和鱼等图像,组成卒战、舟师战、短兵交手战、长枪大戟战、仰攻战、云梯战和投石战、旗鼓相当的陈地战等书面,生动逼真,是东周战况的真实写照。还出土有陶器、玉器、石磬、石尺和海贝等。这批出土文物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战争史和青铜器镶嵌,提供了重要资料。4、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位于卫辉城北7.5公里比干墓祠。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刻立。孝文帝吊比干庙之事,据《魏书·高祖纪》为太和十八年十一月,车驾幸邺。十四日,经比干之墓,亲为吊文,橱碑而刊之。碑文字体方整,笔画瘦硬峻直,两端方而粗,犹如硬骨。&&5、香泉寺。位于市区城西北20公里的太公泉镇神头村的霖落山中,因寺院有一香泉而得名,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战国时原为魏安厘王的离宫。香泉寺创建于北齐天保7年(公元556),隋大业五年重建(公元608年),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修圣经塔,元大德年间(公元1290年)复修寺院,元延佑年间(公元1314年)再次重修。清康熙三年(1662年)建千佛碑一座。香泉寺分东西两处,中间为山沟所隔。寺院临山崖修建,规模宏大,亭台楼阁、古碑、大殿、千佛、石雕,甚为壮观。历史上这里以“佛洞烟云”、“古塔凌云”、“凉台玩月”、“涧水涛声”、“华山叠翠”、“炉山夕照”八大景而著名。&6、陀罗尼经幢。原在汲县熙宁寺内(宁静园),寺已毁,今存卫辉宾馆院内。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创建。青石雕刻,通高6米,八棱7级,其状如塔。整体由基座、幢身、幢刹3部分组成。基座上刻有舞狮。幢身最下一节刻《陀罗尼经》,楷书。幢顶八角盘上刻伎乐人、飞天和人面兽身的舞蹈形象。第四节幢身上刻楼台亭阁和仕女,再上两节雕有一佛、二弟子,最上为葫芦形刹。所有雕刻,形象生动,刀法娴熟,工艺精湛,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后晋是短命王朝,石刻艺术存世不多,故十分珍贵。7、吕祖阁。又称白云阁,位于市区西北隅,新乡市文物保护单位。吕祖阁始建于盛唐,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阁有三层,高15米,雕梁书柱,宏伟壮观。吕祖阁占地二万二千平方米,由吕洞宾正殿、偏殿、山门戏楼组成。是较有建筑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但十分可惜地是吕祖阁顶部两层于1984年被一场大火焚烧。8、镇国塔。又名灵应塔,位于卫辉东南隅。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卫辉府知府周思良于万历十三年(1585)修建。为六角七级楼阁式砖筑,绿色琉璃瓦顶,高35米,每层檐下施砖雕额枋、斗拱等。第一层南北两面各辟一券门,供人上下。门楣上各嵌石刻1方,南门篆书“灵应塔”,北门篆书“护国保民”,题款为“卫辉知府周思良,大明万历十三年□月”。第二至七层每面各辟1窗。塔心室为穹窿顶,室门向北,其余四面佛龛28个。& &9、朱常手书刻石。朱常为第一代潞简王朱翊镠之子,既工书画,又善音律,才华出众,这批刻石集中地显示了他卓越的草书水平。 &朱常手书刻石共332方,为崇祯九年(1636)以前所刻,原藏卫辉潞简王府,清初被嵌于卫辉府学宫墙上,现移存于卫辉博物馆内。这批刻石是朱常一人手迹,刻石内容选用唐诗。每方石刻上还刻有各种形体和书体的印记,少则2方,多则5方。有正方、长方、圆形、八角形、扇面形、菱形和葫芦形等数十种,大小各异,均不重复。其印文有“潞国之宝”、“中和之宝”和“敬一主人”等,还有一些格言之类的印文,如“乐道人之善”、“从善如流”等,这批石刻是经历多次动乱而幸存下来的。10、建望京楼之前的历史文物古迹还有河洼仰韶文化遗址、芳兰龙山文化遗址、汲冢、战国墓群、古长城遗址、太公庙、千佛洞石窟、奉王台、王恽墓、鱼泉寺、黑龙潭、古阳堤等等。(详见卫辉市地名志)如今卫辉的文物的命运和全国一样,许多已经不存在了,古城墙、北阁门、四方院、太公庙、古长城遗址、古县衙、古教场、延寿宫、望京楼的陪伴建筑物(景山公园)、卫河风景、姜太公祠、王家大院、袁家大院和袁家花园等等都已成为历史,特别是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的小店河清代建筑群,历经嘉靖、同治、道光、光绪、民国年间,据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四周由寨墙环绕十座院落,坐西向东,呈阶梯式分布;建筑群依山傍水,雄伟壮观,错落有致地辉映在沧河之滨,有“神龟探水”之气势,是中原民居建筑群中不可多得优秀典范。现在却破烂不堪、惨不目睹。它们在诉说着历史不公,企盼卫辉何时能重振雄风,恢复它们的历史原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见证,人为的把它们的破坏,使国家有识之士无不痛心疾首。民族的觉醒首先应是文化的觉醒,这一切给我们的启迪是:尊重生态、尊重文化,建立规则、重建信仰、远离野蛮、煽情与虚假的口号,良知与理性才能互相激荡,历史文物才能得到妥善保护。卫辉家乡已经被毁坏的历史文物们,如果您们有灵性,那么您们的在天之灵就助卫辉一臂之力发展经济,重现家乡当年辉煌。到那时,经济上去了,家乡人民一定会修复您们,让您们重现家乡,重现当年风采,与父老乡亲们共度美好时光!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丽园区我的家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