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中班区域材料投放的合理投放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合理投放大班区角活动材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合理投放大班区角活动材料
&&合理投放大班区角活动材料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幼儿科研论文:运用多种美术材料发展幼儿创造力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幼儿科研论文:运用多种美术材料发展幼儿创造力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幼儿科研论文:运用多种美术材料发展幼儿创造力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材料发展幼儿创造力  文章摘要:当今,大多数幼儿教师能做到投放不同种类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极大地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幼儿盲目的选择材料、材料的单一利用、跟风操作等。这些行为看似是幼儿在兴趣的基准上自主探索,可久而久之,这些兴趣会慢慢减少,更谈不上幼儿的创造力培养了。那么如何让幼儿在丰富的材料中大胆创作,激发其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呢?我们就要在材料  上狠下功夫。  关键字:美术材料& 创造力  正文:  以往的幼儿美术活动通常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集体活动教学往往更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提出统一的教学目标,让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重复机械的练习。使幼儿在被动地模仿和服从中,丧失自信心和对的热情。  现阶段美术教育活动也不再是简单的画一张画了。对于现在的幼儿而言,他们的视野在不断开阔,他们的生活经验在日益丰富,他们已不满足于坐在那里动动画笔。他们喜欢和自己生活接近的事物、热爱探索、敢于创新。而丰富的美术材料的运用正是迎合当前幼儿的发展需要。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大胆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纲要》中也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美术活动就是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进行材料的选择,并可用多种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保护幼儿对的信心和兴趣,使更多幼儿喜欢上美术活动,更在其操作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美术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自主性活动。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尊重幼儿有积极、适宜自己的情感性情,为每个提供广泛的具有个体适宜性的多种机会,为每个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条件。  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示范,幼儿临摹为主,陈旧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活动材料,很难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致使幼儿美术作品形象呆板,内容缺乏想象力。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以唤起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美术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最伟大的、最富创造性的艺术家毕加索曾说过:“学会象6岁的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可见,对美术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孩子对美术的热情和追求令大师也羡慕不已。  《教育指导纲要》艺术的内容与要求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与废旧材料制作、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新奇,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状态,材料的可操作性以及废旧材料的运用。《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幼儿自主性美术活动中,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尤其重视一些废旧物品的提供,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等。同时结合教学大纲,将多样的材料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媒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欲望,增强其审美能力。  (一)共同收集材料,挖掘材料的最大作用。  1. 丰富材料,增加兴趣。  幼儿天生就是好奇的,他们对周围的人、事、物都是感兴趣的。但幼儿期的这种“兴趣”不是持久不变的,它易受到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变化而改变。那么如何将幼儿的兴趣持久化?我将主动权交给孩子。和孩子们一起聊有关“材料的话题”。“这是什么?(网状水果外包装)”“你会拿它做些什么?” “想不想看看老师会做什么吗?”我拿出孩子们平时感兴趣的颜料和毛笔,利用勺子、糖纸进行创意组合。只听到“好漂亮的娃娃啊”“太神奇了!”“真好看!”“我也想做!”听到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我顺势延续孩子们的话题。“除了用这个网做裙子还能做什么,你们还想做什么?”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大胆创作的欲望。大家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沉浸在自主创意中。老师选取了生活中所处可见的材料,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发现身边的材料,引导幼儿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幼儿共同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对材料创意的想法也会越来越丰富,见解也越来越独到。从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2. 材料的选择、分配与合理利用。  (1)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不是盲目的,一定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同时,当幼儿面对材料时有可操作性。  因为我们的幼儿园幼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数目种类已达281种,花草更是种类丰富。当春天的脚步悄悄走进,幼儿园里的迎春花就来给小朋友们报信了。围墙上盛开的蔷薇花一簇一簇得映红了小朋友们的脸蛋,还有牡丹园里的富贵牡丹。每每户外活动时,孩子们不禁被这些姹紫嫣红、争相开放的花朵吸引。  在师幼共同收集的材料中,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是可以被利用的。需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例如在主题《春天的秘密》这个主题中,师幼一同走进美丽的幼儿园,感受春天的生机盎然,共同收集春天里不同花的花瓣。当花瓣被收集回来时,还不能供幼儿进行创作,因为花瓣比较娇嫩,我们要引导幼儿先做一些准备―如何储存花瓣。先用干净的湿抹布把花瓣擦干净、再将擦干净的不同种类的花瓣分别放在小塑料袋子里或者小盒子里,最后夹在后的书本里。需要进行花瓣粘贴时就可以有选择地使用了;孩子们利用花瓣制作出了漂亮的花裙子。而有的材料是需要在老师的加工后进行创作的。  (2)材料的分配  材料的分配时,应将更多的主动权教给孩子,而不是教师诸多的限制,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  (3)材料的合理利用  每个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在给予孩子更多自主权的同时,要多观察,适时指导。面对不合适或者不适宜组合的材料时,教师可以建议幼儿重新分配、利用材料,将材料的利用达到最优化。  (二)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不能拿一个标尺来衡量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的年龄、成长的环境、性格、都是有差异的,自然他们的发展状况也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根据能力发展的不同程度有目的的因材施教。例如:有些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较弱,握笔都有一定困难,我们就让他开始进行剪贴的活动,自然不符合其发展的需要,同时幼儿在自信心方面也会受到打击,从而对美术活动失去了兴趣,达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所以我们在投放区域材料时要有目的、有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创意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其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三)结合主题,体验乐趣。  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小学、初中。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特色是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的。在园本教育的指导下,结合每月主题这条主线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探索。每个月孩子们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来收集材料,进行创意。在《从小爱科学》这个主题下,我们会进行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制作机器人,《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幼儿自主性美术活动中,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尤其重视一些废旧物品的提供,如:旧瓶罐,纸盒,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吸管等,孩子们十分乐于摆弄它们,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在我班的“美劳区”里收集了大量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纸盒,孩子们运用纸盒制作了漂亮娃娃、跳舞小人、可爱的动物等,活动中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养成废物利用的习惯,形成了节约资源的意识,增强其想象力,体验美术活动无限的创意乐趣。  (四)适时、适宜的引导,提升审美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材料,也需要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区域中,我们投放了各种不同题材的工艺美术品。如:名画、工艺盘、瓦片、国画等。这些作品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可是幼儿对于作品的欣赏往往仅凭自己的喜好判断,无法理解作品深刻的意境。此时,研究者就必须适当介入,以开放性的言语引导幼儿发现规律、研究画法,启发幼儿对比思考、展开联想,诱发幼儿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能。让幼儿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扩展思维的广度,感受不同表现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得到参与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也提高了欣赏技能、提升了审美概念。  面对自己心爱的作品,孩子们总能自信、大胆、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关于作品的。“大家来看看,我的娃娃穿上了舒适、环保、而且特别与众不同的花裙子。”“我的小人还有披肩呢!使用蔷薇花做的,漂亮吧!”“我的星际大野兽,是不是很凶猛啊,你做的是什么?恐龙??咱俩比比看谁厉害吧??”  孩子们在喜欢向他人“炫耀”自己作品的厉害,我们难以以大人的眼光和视角去想象的孩子们可以异想天开,而且听起来特别有道理。我想,这就是孩子们在运用多种美术材料时想象力、创造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黄双雷《幼儿园美术活动难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03期 P38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相关幼儿教育资料:
上一篇幼教: 下一篇幼教:
最新教育资料
推荐教育资料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浅析幼儿园区域材料的合理投放
下载积分:580
内容提示:浅析幼儿园区域材料的合理投放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2|
上传日期: 08:19:5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8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浅析幼儿园区域材料的合理投放
关注微信公众号胜利油田胜北社区学前教育中心/侯冬霞
&&&&&&& 【摘 要】料与环境是幼儿探索活动的有力支撑,是幼儿探索活动的&隐身教师&。我们在活动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丰富幼儿体育游戏器材。积极利用废旧材料,丰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促进幼儿在动手、思维、创造、合作等方面的多元发展。
&&&&&&& 【关键词】废旧材料 幼儿园 应用
&&&&&&& 材料与环境是幼儿探索活动的有力支撑,是幼儿探索活动的&隐身教师&。材料,特别是废旧材料在生活中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我们在活动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让废旧物&活&起来,有效地推动幼儿的探索活动,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 1 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丰富幼儿体育游戏器材
&&&&&&& 所谓废旧材料是指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或常用的、可再生的、安全又卫生的废品。生活中我们经常把这些废旧材料当作无用的垃圾处理掉了。其实,每一种废旧材料对幼儿来说,稍作加工,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我们把它分类运用到体育游戏中,鼓励教师们巧妙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游戏玩教具,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比如用废旧饮料瓶制作&梅花桩&、&多用球杆&、&套圈&、&五彩陀螺&,也可利用瓶子进行颜色、大小、高矮、粗细分类,训练幼儿的感知;瓶盖与瓶子的配对,训练幼儿用手拧的技能和各种感知训练;用废旧挂历、报纸、宣传画等纸制作&五彩球&,让幼儿玩踢球、抛接球、投篮等活动,训练孩子身体大小肌肉的力量和肢体的柔韧性。用编织袋制作成&袋鼠跳袋&&&我们还将优秀作品进行推广,组织全员教师、孩子、家长共同制作,并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不仅发掘了教师的创作潜能,更为丰富孩子们的游戏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 2 积极利用废旧材料,丰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它以其独特的&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越来越受到幼儿的喜爱。由于幼儿园能提供的现成区域活动材料较少,我们就倡导教师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自制出一物多玩的玩具,不断投放和补充到区域游戏的各个区域中。
&&&&&&& 我们动员孩子和家长收集各种废弃但还可以利用的物品,如:生活中的瓶瓶罐罐、碎布、毛线、果核、彩色电线、衣服夹子、树叶、贝壳等等一些唾手可得的可利用资源,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宜性为特点,挖掘一种材料的各个年龄段中的不同使用,充分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获得发展。如:在毛线利用中,小班幼儿拿着毛线画画、穿线板、绕毛线球等;中班幼儿编花辫、编蛋袋、粘贴毛线画等;大班则让孩子进行传统游戏&&&翻绳,两人玩,一会变飞机,一会变晾衣架,孩子们乐此不疲。
&&&&&&& 3 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促进幼儿能力多元发展
&&&&&&& 3.1 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制作玩具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做与想同步,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剪、贴、画、做等动作有利于小肌肉群的发展,锻炼了动作的精确性和灵活性,培养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我们注意在各区域中按幼儿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幼儿通过自己亲手制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通过自己付出的劳动也能变废为宝,有劳动才有收获的道理。
&&&&&&& 3.2 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些废旧材料对幼儿来说,具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制作玩具不仅锻炼了幼儿动手、动脑、手眼协调能力,还能扩展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如利用手绢玩抓&尾巴&游戏,把报纸做成&纸球&玩扔沙包游戏,用树叶拼贴成花纹贴在裙子上,添上眼睛、鼻子、嘴巴,做成了可爱的小姑娘装饰裙子。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给予指导,教给幼儿一些安全知识,启发幼儿想出一些有趣的玩法。孩子们制作的玩具各式各样,他们在这种自由拼摆、制作的过程中,思维被拓宽了,头脑也变得灵活了。
&&&&&&& 3.3 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区域活动有着许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动中幼儿就像海绵一样不断的吸收,在建构区他们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搭建出让人惊叹的东西;科学区内,孩子们更是&潜心钻研&,制作出叶子卡片、纸杯木偶、瓶子小人等等。由于废旧物品的形状较为多变。而且材料往往是半成品,因而幼儿在对废旧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会按照自己的独创方式对材料进行制作,所以说制作的过程也是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表现过程。
&&&&&&& 3.4 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要考虑如何共同完成任务,如何共同解决问题和矛盾,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同伴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如何结合各自的观点进行创新等等的问题。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促使合作能力良性发展。
&&&&&&& 综上所述,利用废旧物制作玩具使幼儿通过游戏启迪智慧、交流感情、学习知识,可以促进幼儿能力的多元发展,还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教师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材料和时空,让幼儿素质在丰富多彩的自制玩具活动中和谐发展。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大班幼儿学习性区域材料的投放策略
当前位置:&&&&&&&&&
大班幼儿学习性区域材料的投放策略
发表日期:
&[字体显示:&&]
&[] &[]&&[]
&学习性区域活动(如语言区、科学区、数学区),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的活动。区域材料投放是否合理,对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很大。投放得好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能力,投放得不好,效果则相反。不仅如此,还不利于幼儿的学习及操作习惯的培养。因此,本文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学习性区域的材料进行了策略性地投放,以有层次、有系统地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幼儿不同阶段的不同年龄特点,活动区内容的设置也有所不同。如小班阶段,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集体环境,需要情感抚慰,所以创设情感环境如娃娃家;这个阶段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又以动作练习的生活区为重点。到了中、大班阶段,幼儿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因此,与小班相比,需要增设如建构区、科学区、数学区、语言区等。而中班年龄段是幼儿游戏的高峰期,区域活动以中班涉及面最广、内容最多。进入大班,幼儿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撤去生活区、娃娃家等,把重点放在了探索和学习性区域上,如科学区、数学区、语言区,在满足幼儿学习需要的同时为幼小衔接做准备。
  既然是学习性区域,那么每份材料就必定有其隐性地目标。要完成隐性地目标,教师为幼儿所投放的材料很关键。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因此,教师需投放能激发幼儿兴趣又能提升幼儿能力的材料。如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同时又让幼儿怀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我们对大班幼儿学习性区域中的材料进行了选择性投放,如数学区、语言区、科学区。
一、大班幼儿学习性区域材料投放的现状与分析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与实施,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在目标表述上较多的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突出了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向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纲要》还指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等。
  因此,针对大班年龄段的幼儿,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性区域活动作为自主游戏、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备受关注,并一味地追求区域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可操作性等等,但同时忽略了幼儿与所投放材料的有效互动。如:
(1)追求材料的丰富性,忽视了材料的适宜性与挑战性
  比如科学区,教师投放的材料有关于磁铁的、有关于电的(电筒、电子积木)、有关于水的(量杯等)、有关于空气的(气球、蜡烛)、有关于的(放大镜、万花筒等)等等。教师自认为材料够多了,也够丰富。事实上,这样的材料这样投放,只有表面的操作,完全没有体现其挑战性。如科学区。
案例:聪聪来到科学区,拿起万花筒,这边照照那边望望,时不时发出“哇!真好看!”还不停用手旋转着万花筒。过了会儿,又去拿,用磁铁隔着纸板吸着小青蛙移动,这面吸不住换一面吸住了,一边玩一边说“小青蛙来了,小青蛙来了!”看到同伴在玩电子积木,又放下磁铁……
分析:从聪聪不时的变换工作可以看出,并不是因为他不够专注、坚持性不够,而是这样的工作对他来说没有太大的挑战性,看过、玩过也就失去了兴趣。类似的操作过程不知聪聪一个。
思考:第一,这些材料这样投放没什么操作的价值,如何使它具有挑战性而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第二,需要把每方面的材料都同时投放吗?可不可以分阶段,每个阶段只围绕1-2个内容(以小主题的形式),如电、空气,并在此基础上投放与之相关的材料?
(2)追求材料的多样性,忽视了材料的层次性、系统性
  很多教师是为创设区域而创设区域,甚至是为迎合领导的检查,想着只要把柜子摆满,看上去很丰富就行了。于是,在学期初,教师们就急于把整个学期适用的材料都摆上了,如各国国旗、10以内加减、文字配对等等,却忽视了幼儿当下操作的阶段性与层次性。如数学区。
数学区,为结合幼儿学习10以内数的分成,教师投放的相应材料有:
将10颗糖果随意分成不一样多的两份,并进行记录。
随意抛洒10个小盒子,将正反颜色不同的盒子数量进行记录。
自制正反两色盒子10个
根据中间的数字,在纵向竖列表中记录下可分成的数。
数列表格如干。
分析:同样的10以内的分成,教师用了三种形式,体现了多样性,但是,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依然无法将总数分穷尽,或者说在操作过程中幼儿未能主动发现或习得分穷尽的方法。如:嘟嘟在操作过程中记录下了把10颗分成了2颗8颗等7种方法;凡凡在玩双色盒的时候记录有重复(抛洒比较随机),如4、6或2、8等;天天在分一分操作中,记录也有重复。
思考:既然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幼儿主动发现或习得分成及分穷尽的方法,那么我们所提供的材料不仅仅是变换形式,而在内容上也要拉开层次,并且要体现分穷尽的方法。另外,如何让数学区材料操作的难易形成系统?
(3)追求材料的操作性,忽视了材料的灵活性与可评价性
  我们一直在强调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最好是借助于幼儿身边所熟知的事物,如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等,让幼儿进入区域后有事可做。于是也便产生了教师的“多元化”评价,只要幼儿操作了,动手了,都是肯定的。如语言区。
案例:亮亮来到语言区,取出“快乐报纸”(用笔圈出自己认识的字,数一数有多少)坐到位置上。他一看就从报纸的中间找到了“大”字,并高兴地自言自语“哈哈,我找了一个大字!”于是一会儿从左边找到个“小”字,一会儿从下面找到个“多”字……最后,他把用笔圈起来的字数了数,57,写在了报纸的右上角。他很满意地走到老师身边,“老师,我找到了57个我认识的字!”老师摸摸亮亮的头,“你真厉害!再仔细看看,还有没有你认识的字?”亮亮高兴地拿回来重新找……
分析:这份工作对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基于幼儿自身的能力,认识的字多也好、少也好,哪怕是认识的没圈出来,或者不认识的圈进去了,大部分的时候老师给予的评价都是肯定的。同时我们发现,幼儿在寻找认识的字的时候,没有顺序感,基本都是随机找的,因此找的都不完全。
思考:介于这样的操作材料,教师每次投放的废旧报纸的文字内容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教师对每个幼儿操作结果的评价是不是太模糊了?幼儿之间的能力差异无法显示,而同个幼儿的第一次操作与第二次操作也不存在可比性(能力提升)。教师是否可以在某一阶段投放一份幼儿相对熟悉的文字材料,再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寻找发现自己认识的字,以显示幼儿的能力差异,帮助教师观察比较?另外,幼儿看书或者找字,需要培养幼儿的顺序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或者制定什么样的目标可能会让幼儿主动有序寻找?
二、大班学习性区域材料投放的调整策略和实施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通过教师的观察等,本着让幼儿学会,同时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我们对大班幼儿学习性区域材料的投放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实践。
  语言区是幼儿学习阅读、排图、识字,发展语言不可缺少的区域,而区域中的材料又是孩子开始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孩子建构知识的依托。鉴于对语言区的思考,根据语言的情境性与整体性效应,我们采用主题式(故事、诗歌等)展开。可围绕近段时间(或主题背景下)已经欣赏过的几个故事或儿歌,如《小马过河》,制作成彩色图卡,幼儿可以自由摆弄、自由讲述。同时,围绕本故事,将语言区域目标渗入到操作过程之中,完成初步的字、词、句的感知与判断。如:
(1)找相同的字
  操作:根据记录表,在《小马过河》的故事中找出相同的字,并把相同的字(贴近幼儿的日常用的字)圈出,记录下有几个这样的字。
(2)找相同的词
  操作:根据记录表,在《小马过河》的故事中找出相同的词,并把相同的词(日常用词)用线划出,记录下有几个这的词。
(3)找一找量词
  操作:根据记录表,在《小马过河》的故事中找出中间的量词,如“一匹马”、“一条河”等,对应连线。
(4)好听的话
  操作:对应记录表上的话语(比较经典的语句),在《小马过河》的故事中找出这句话语,并划上线。
  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可提供高结构的数学游戏材料。同时,为满足幼儿能力差异及能主动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我们把同个内容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
如:关于10以内数的分成(分穷尽),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操作表,以拉开能力层次。以数字8的分成为例:
(1)纵向记录表,表上显示总数8,表格左侧纵向依次排列数字1—7,右侧纵向依次为空格。幼儿完成右侧对应数字的填写。
(2)纵向记录表,表上显示总数8,左右侧纵向各显示7个空格(对应)。幼儿完成左右侧对应数字的填写。
(3)纵向记录表,表上显示总数8。幼儿自由完成8的分成。
(4)纵向记录表,表上显示总数8,左右侧不对应显示分成的数字,如第一行显示左侧5,对应空格;第二行左侧显示空格,对应右侧6,等等。幼儿完成对应(或左侧或右侧)数字的填写。
  通过一系列的分成练习,幼儿逐步掌握了分成的技巧,并能在教师不引导的情况下将数分穷尽,还能相对熟练地完成交错的分成,为数的加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说明我们的调整是有效的。
关于10以内加减,如:
1、记录表《10的分成》:9题全空格加法算式。
操作:将火柴盒正反各涂上一种颜色,幼儿随意抛洒,记录下两种颜色的数量及总数。
2、记录表《我会列算式》:10题全空格加法算式,数量板(有数字及相应格子数量的小长木条)。
操作1:随意选取两块,记录下数字,进行相加得总数(可以对应数数)。
操作2:随意选取两块,记录下数字,进行相减得总数(可以对应数数)。
操作3:随意选取两块、三块、甚至4块,记录下数字,进行连加(可对应数数)。
3、记录表《数字花》:圆形花心及半圆形花瓣(10片),在花心中间列上10以内加法算术题,如“3+4”。
操作1:幼儿根据加法算式得的总数给相应数量的花瓣涂上颜色。
操作2:花心中间的算式可换成10以内减法。
操作3:花心中间的算式可换成10以内加法或减法,混合。
4、记录表《数字开花》:将相同花心(总数)、花瓣(10以内加法算式)对应组装成花朵。
操作1:幼儿找出一个花心,如“7”,找到相应得数的花瓣(通过花瓣上的加法算式),组合成完整的花朵,并进行记录。
操作2::将花瓣上的算式换成减法。
操作3:将花瓣上的算式换成有加、有减的。
5、记录表《按序填空》:
操作1:算出算式中的得数,根据得数的排列顺序,在空格内填上数字。
操作2:将算式换成减法。
操作3:将算式进行加法、减法的混合。
6、记录表《两位数加法》:加法算式底板,两位数数字板若干,数字板若干(1、10、100,为进位准备)。
操作:幼儿随意选取数字卡相加,如22+39。首先找出两个10,、两个1,再找出三个10、九个1,数数有几个1、几个10(十个1换一个10,十个10换一个100等)。
在数的分成的练习的基础上,针对大部分幼儿的能力弱点,我们运用低结构材料进行辅助运用,幼儿基本能投入到加法的运算中。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相应分成了操作1、2、3等不同的目标层次,通过逐步投放材料,在帮助能力相对弱的幼儿的同时,满足了相对能力强的幼儿的需要。其中“2我会列算式”中的操作3便是凡凡自己创设出来的连加,收到其他幼儿的欢迎。当个别幼儿会两位数的相加时,其他幼儿也跃跃欲试,为此,“6《两位数加法》”满足了幼儿的挑战需求,很受欢迎,且很有荣誉感,从中也让幼儿获得进位的概念,操作性强。
  为让幼儿能深入探究某个现象或某个事物,而不至于只停留在表面,我们也相应地分阶段创设小主题,如第一阶段可研究光与镜子或空气与风,下一阶段可以研究沉与浮等。并根据小主题,确定一个需要完成的终极目标。
  如以《光与》为主题,结合科学小制作“万花筒”,在探究它的制作过程中,提供不同大小形状的镜子、小玩具、彩色透明纸、白纸、彩色珠子等,以及可拆装的万花筒(装对的、装错的)。同时提供不同的记录表,如镜子中的棋子什么样(感知镜子成像特点)、数棋子(感知两面镜子夹角发射成像)、有趣的光斑(探究镜子不同的光斑变化)、有趣的万花筒(万花筒制作材料、原理)等。通过观察、记录、实验,最终使得成功完成某个科学小制作来显现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成就感。
三、材料投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区域材料的投放过程中,纵观整体,我们还发现了几个问题,如:
1、关注不到幼儿个体的梯度发展
在区域活动进行时,教师可以发现并关注到个别幼儿的能力差异,即隐性的横向比较,但对于每位幼儿的纵向的能力发展,教师其实只有一个客观印象而已。除了个别特殊的幼儿。确切地说就是教师观察不到或不能完全掌握同个阶段内每位幼儿的梯度发展状况。
2、幼儿区域选择散乱
在区域的选择及区域内工作的选择上,教师很难把握每个幼儿每天进哪个区域选择哪份工作,是否重复操作等,尽管教师会有意识引导幼儿进入每个区,但还是存在比较显性的区域选择性倾向(重复进同个区甚至操作同份工作),同个幼儿的涉及面不能得到均衡发展。
因此,我们在整体的区域选择及呈现方式上,也做了相应的隐性调整,如:
1、显性安排材料的难易梯度
在区域材料的摆放上,按照材料操作的难易程度,给每份工作进行编号。如每个区有20份工作,那么依次贴上1、2、3、4等数字卡,并从柜子的最上层开始逐份摆放。教师可以很直观的观察到幼儿选择工作的难易度,更可以让幼儿按数序将工作归位摆放。同时,教师给每个区制作操作记录总表,即当幼儿已操作过这份工作,则在总表的相应数序(代表这份工作)后打上“√”(对应自己的名字)。那么,通过这份总表,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每个幼选择的工作,也可以统计到幼儿对每份工作的感兴趣程度(被选择多则兴趣高),从而教师可以适时反思及调整。
2、区域选择进行隐性控制,适当留白
为让幼儿合理接触每个区的操作内容,使获得均衡发展,我们设计了插卡墙。以一周为单位,每人每区各一张卡,每天自选插一张区域卡并进入相应的区域活动。但为同时能满足个别幼儿明显的兴趣倾向需要,除固定的区域活动时间外,我们也适当“留白”,如晨间或下午起床等时间段,幼儿可不用插卡,自由进入。
3、注重操作过程的同时记录操作结果
大班幼儿已完全有能力做记录,因此,在提供材料的同时,对每份材料制定相应的记录表,可让幼儿带着任务或者目的去思考、操作,有助于发挥其主动性、增强探索的欲望和成功感。
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们有这样的体会:
(一)材料与幼儿操作之互动性
(1)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各个区所投放的材料应以促进语言、科学、数学等方面的能力为目的。教师在投放材料前要对幼儿的学习目标有所了解,以便在投放材料时更有针对性。除了参考大班幼儿的基本学习目标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发展幼儿某些方面的能力来提供材料。例如数学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对于10以内数的分成和理解普遍存在困难,而数的分成是学习数的加减的基础。为了让幼儿能更好更顺利地学习数的加减,为编应用题做准备,我们有意识地在数学区投放了关于数的分成的操作材料,并分成难易程度不同的若干份,以帮助幼儿理解分成的含义。
当然,每个区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由易而难。如数学区包括分成、加减、应用题的创编等;语言区,从侧重故事情境的讲述、图卡的认读到字、词的辨别与运用到句子的辨认及故事的创编(语言的运用)等;科学区,根据幼儿的探究逐步增加材料,通过探究其原理完成科学小制作。教师可选择适当的载体,寻找幼儿感兴趣的、身边的事物,或是根据预成的主题背景下的内容,进行延伸。
(2)操作材料的主题性
  大班的孩子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老师教给他“1+1=2”,不但想知道“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用什么做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希望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到。因此,区域材料的投放需具有引导性。但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
  如科学区,教师要考虑幼儿对什么感兴趣?所投放的材料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这就需要教师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而材料的投放不可能一步到位,是在或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合作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需要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材料的补充与完善的过程中。
(3)操作材料的结构性
  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因此,大班学习性区域的活动材料可以以高结构的材料为主。教师可以投放一些有具体规则或玩法的材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某方面能力的发展。由于大班幼儿还具有一定的自主游戏意识,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游戏材料,因此,可以引用一些低结构的游戏材料作为补充,鼓励幼儿在操作材料时充分发挥想象。
如语言区,以《小马过河》的故事(或根据主题中的、感兴趣的故事、儿歌等),为载体展开语言区的相关内容,在相对高结构的文字游戏中,加入摆图讲述、故事创编、情景表演等辅助性低结构材料,以激发幼儿操作与阅读的兴趣,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幼儿的识字量,为幼儿的自主阅读作充分地准备。
(二)区域呈现方式之整体性
  一个区域或不同个区域组合的整个区域,需要一个整体性。因为所有区域的创设或材料的投放都是为了帮助幼儿,但前提是教师要有观察,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果地支持、帮助、引导幼儿。所以,还需要全面掌握每个区域时间段幼儿的整体活动状况。如区域内材料依难易程度的编号摆放、幼儿区域选择性插卡墙等,都是比较有效的显性的方式。每位幼儿进入什么区、选择什么难易层次的“工作”,教师一目了然。另外,操作记录表的使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数字等的书写能力和用记录的形式进行表征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为每位幼儿建立独立的档案袋(区域活动操作记录表),同时为幼儿的学习留下成长的足迹。
(三)教师指导之有效性
  《纲要》中指出,教师是“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因此,首先要尊重幼儿,以观察(判断幼儿已有经验)为主,并给予足够的支持(环境支持,包括物的支持即材料、精神支持),最后才做适当的引导(顺势)。由于大班幼儿在理解分析问题上有了一定的经验,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应趋于理性的指导。而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是教师判断使用指导策略的一个重要依据,大班幼儿主要以教师的间接指导为主。一方面针对操作材料,需通过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及反馈及时进行更新或提升。即对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延伸,对幼儿不感兴趣的材料(衡量材料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针对操作情境,需教师提供假设性提问或追加提问等,如“可能****”、“为什么****”等等,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发现。
皮亚杰指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而区域活动中的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因此,材料提供适当与否就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需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以促使幼儿独立、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探索和学习中得以实现,同时为幼小衔接做充分的准备。 摘自幼儿学习网(东幼选送)责编:谢琳
&【】&【】&【】
主办:上杭教师进修学校
承办: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
闽ICP备号 E-Mail:jsjxxx@
建议使用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年龄段区域材料投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