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的人会选择移民美国停止日本人移民

为什么许多内地人会选择移民香港
为什么许多内地人会选择移民香港,
为什么许多内地人会选择移民,相信不少有经济条件的国人都考虑过移民这件事,然而远离故土对大部分仍有着深厚乡土观念的中国人来说,绝对不是个轻松的选择。或许走与留,都是很艰难的选择。那么内地人为什么要选择移民?今天和邦泓移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原因一:环境污染问题
国内空气丶水资源等污染迫使一些父母为了下一代的健康选择移民。虽然国内的雾霾已经被国人自嘲过无数次,说已经产生了“抗体”。但幼儿感染呼吸道疾病率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环境污染确实成为了很多人选择移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二:房价问题
国内限购限贷,而国外土地房产私有丶永久产权丶外国人可以贷款丶租金回报率较高且稳定,加上人民币升值和利率等因素,使得国人投资海外房地产的热情不断上涨。根据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从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中国人在美国购房的总价值达到123亿美元。2013年中国客户在所有在美购买房产的外籍人士中占12%。
虽然在大多数移民目标国家,购买后持有或者出租房产都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税款,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国家实际上也存在很多政策优惠。比如在美国,在房地产税问题上各州对自用住宅的免税额都有相应规定,当房价大幅下降时,房产拥有者自己可以填写一份“价格下降审核申请表”,申请临时调价,以降低房地产税;很多州虽然征收房产增值税,但基本都设置了相关的免税额。
原因三: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又是一个让无数父母揪心的一个话题,我们有理由相信近些年来风波不断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也是很多人选择移民的重要因素之一。
原因四:子女教育的问题
根据美国密歇根州Windham房地产集团执行长劳森的统计,逾60%的中国买主,买房是为了子女受教育,这是最大的动机。由于美国学校按照其支持和附属的对象分为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由宗教组织和个人开设,收费较高,就读与居住的区域无关。公立学校包括中学丶小学和幼儿园,都采取“就近入学”原则。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居住在这个学区内的孩子,都享有免费教育的权利。
在美国实施的“十万人”中美学生之间的交流计划,加拿大推行SPP计划(学生合作计划,旨在吸引更多国外学生来加拿大接受教育),以悉尼大学为首的多所澳大利亚名校承认中国高考成绩,法国公立大学一律免除学费丶更为学生提供600多种奖学金等利好政策的“诱惑”下,回首看看高考的独木桥和人头攒动的就业市场,一向秉持“一切为了孩子”的中国家长怎么能不心动呢?
原因五:想让生活质量更高一点
中国税负的沉重是被公认的。更多的税负压力也体现在种类繁多的间接税上,比如增值税丶消费税丶关税丶营业税丶土地出让金等等。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几年在收入没有明显上涨的同时,花销却连年增加。从2010年开始,物价水平开始明显攀升,CPI同比上涨幅度最小的年度在2.6%,最大增幅时达到5.4%。在大部分一线城市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3500元工资,在目前的实际物价水平下,只能算是低收入,仅能解决温饱,如果家庭里有老幼需要供养,很容易就会陷入到入不敷出的困境中。
打算移民澳洲的Z先生表示,“我想离开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物价高丶工资低,交通拥堵,房价高,去医院挂号越来越难丶看病排队时间越来越长,每年都传闻要开征房产税和遗产税,而且起征线一次比一次低。见过网上流传的那个中国最牛小县城的段子么?物价贵得跟纽约曼哈顿似的,工资少得跟非洲似的,菜价涨价跟愚人节似的。这就是现在大部分人生活的现状。如果你买过车丶买过房丶办过企业,就知道生活在中国,办个事情何其繁琐。我想离开的原因很简单,压力太大丶活得太累,我只是想让生活质量更高一点。”
移民专家:适合自己才最重要
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移民?什么样的国家适合中国人移民?
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移民,也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适合移民。移民,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特点,这些特点
,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种适应,而对有些人来说,却是一直不适应。尽管有一些国家,社会福利丶教育等方便比国内有优势,但是这些优势是不是能适合自己还是一个问题。比如美国,移民者去美国之后,在拥有了当地的医疗丶教育丶甚至创业机会的同时,也与犯罪率丶歧视等问题陪伴。所以,移民之前,一定要做好实地考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据调查显示,向往国外生活条件而办理移民的移民者中,很大一部分都比较满意国外的生活。一般来说,这部分移民者身价都比较高。自己有了一定资产和固定的投资收入,对于以后的生活,主要是以享受为主。一位身价过亿的老板曾在采访中透漏了自己的生活细节,“平时健健身,参加聚会,周末去钓钓鱼,或是乘飞机去滑雪。”当然也有一小部分,资产几百万的小老板,在当地办起了自己的企业。然而与前者相比,后者实际的生活现状与想象有一定的差距。因子女教育而选择移民的移民者一般都会对国外的教育比较满意,而很大一部分接受国外教育的年轻人都会选择留在海外就业。当然,也有一部分选择回国。
总之,移民只是一个人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能说这种方式是好还是不好,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移民之前,是否做了充分的考察,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生活环境丶生活方式
丶语言丶社会制度等等,是否能适应?这些都是每一个移民者要考虑的问题。
关于香港移民的更多详情,欢迎咨询邦泓移民网&
免费咨询热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拒绝访问 | www.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88-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国外工作或移民?(全文)_网易教育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国外工作或移民?(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国外工作或移民?)
滴答网讯 之前看到一个很热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小编觉得这个话题反映了年轻人于国内的一种状态,其实还有很多人羡慕和愿意去国外的。曾经、在留学以及将要留学的你们,在国内或国外接触了很多正在 和在国外生活工作的人,也一直在思考在国内发展和国外发展的利弊吧……接触到不一样的价值观,不要排挤,存在即合理,试图理解,真的会发现很多以前疏漏了一些因素。思考思考,杀死过去的自己,即是成长。下面是几位在海外生活的同学分享经验,一起来跟滴答 移民小编看一下吧。
  馨源,UBC
  我对中国没有愤青式的怨言,对发达国家也没有天堂式的向往。国外呆了三年,回国工作了三年,现在又跑出来了。
  回国的原因简单,父母年纪渐大,我也不想一个人再去陌生城市重复租房找工作的过程。回到家里,感觉真的很温馨,有亲人朋友,有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在自己的土地自己长大的城市,心里时刻充满踏实感。我对在中国的生活其实没有什么不满。
  选择再的原因也简单,因为自由。不是“言论集会自由”这类政治意义上的概念,我从来都觉得国内使人感到禁锢的不是体制,而是咱的七大姑八大姨文化。我回国那年26岁,觉得自己还好年轻,结果一年之内就被逼婚的压力弄得喘不过气来。而我父母其实是非常开明,受过高等的人,竟然也会说出“有点后悔让孩子出国耽误了婚姻大事”的话。这让我非常非常地难过。他们没有逼我,没有骂我,而他们流露出的焦虑和失望让我更难过。除了父母之外,从出租车司机到公司不相熟的年长同事,任何人都可以在谈话的前三个回合问到个人隐私问题然后对我的生活评头论足加以建议。这种感觉真的太糟糕了。
关注滴答移民(Immiclass),了解更多移民资讯。
  我毕业那一年住的是研究生宿舍,认识了很多特别精彩的女孩子,三十岁左右,念博士,交不同国家的男朋友,做学术,全世界旅游,从来没有听她们说过三十岁了还没结婚好焦虑。可我父母不断跟我说,女孩子念到硕士就好了啊千万千万别再念了啊,生怕我再申请博士。虽然我自己也无心再念,但是如果我真的走学术的路,是不是回来(在婚恋市场上)更要被贴上标签了呢?
  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有一次中午到图书馆自习,新修的图书馆很豪华,我坐在沙发上忍不住头靠后闭上眼睛想假寐一下,一个保安过来跟我说这里不可以睡觉。到了国外,学校里所有的沙发、地板、外面的草地上都躺满了人。没人在乎你眉骨穿了孔还是头发染了紫色,谁在乎你喜欢男人还是女人。
  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评判,所以你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定义自己想要的成功,可以少一些物质上的追求。人跟人之间没那么近,也就省得炫耀和比较。不是说没有,而是你即使不和人比较,也可以偏安一隅过自己的小日子。朝九晚五,无须应酬,回家在后院给孩子搭个树屋,周末上山下海拥抱大自然。这样的生活无疑是平淡的,可对很多人来说这样就够了。
  还有一些小事。比如我在国内工作的时候电梯里遇到领导,一定要让领导先走。我们的外国经理来公司,会对我坚持女士先走。比如在国内找工作投简历的时候经常被要求提供照片身高体重甚至父母在何处就职,在国外只要一个名字,连年龄都不用写。
  我从来不觉得外国月亮圆。比如美帝的医疗制度下,朋友的母亲流鼻血不止去看急诊等好几个小时,医生出来说句“把头仰着就没事儿了”第二天寄来100多刀的账单,这种例子分分钟都不是梦。我清楚自己选择了什么要面对什么,但还是选择了。将来可能再折腾回去。不过现在这种清净的日子对于曾经要天天挤地铁的我来说,简直就是疗养~~就酱。
  看到评论里很多人纠结图书馆能不能睡觉或者草坪能否践踏的事情……那个不是重点啦。我说的是学校里面的图书馆,不是公立图书馆。个人是觉得沙发区域嘛本来就是拿来休息的,要人人都正襟危坐的话不如不设置这个区域。我也非常清楚在人多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奢谈什么自由和私人空间的(无论物理上还是心理上),所以这个没有什么对错优劣之分啦。国外草地太多人太少,随便踩踏就不是素质的问题了,踩踩更健康~~~
关注滴答移民(Immiclass),了解更多移民资讯。
  解释一下,虽然答案里描述的是很具体和个人感受的东西,但是选择另外一种生活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在地铁里被人挤了或者我想躲开逼婚的压力这么具体的诉求。自觉不能算特别矫情和公主病(我在帝都生活都没有戴过口罩喔,地铁里面也很斗志昂扬!),不过,我也没有必要为了证明自己特别坚韧不拔而刻意找个最难模式锻炼生存能力吧(那我就去印度了)。我觉得最好的能力是到哪儿都能活并且找到当地才能够体验的乐趣。所谓选择是指有意识地在两种可行方案中进行了决断,如果我在中国根本活不下去且活得毫无乐趣可言因此逃往美国也就不叫选择了。两地生活绝对是各有利弊的,这也是我在答案中一直强调的。而我眼中的乐趣也可能恰恰是其他人不的原因呢(好山好水好无聊什么的真的全看个人兴趣是在哪里啦)。
  另外答案中的“七姑八大姨文化”是一个描述的泛指啦我还真没有那么多亲戚,就是泛指“不了解你的人也可以评判你的生活的文化”。简单来说我希望无论我是同性恋,还是单身妈妈,都能够尽可能少地被周遭评价干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除此之外自然还有其它的原因篇幅所限未能赘述。当然任何文化都少不了对人的评判和各种标签,我也绝没有批判一种文化抬高另一种文化的意思。要是一个环境里都没有人关心你的私人生活,也许有人会觉得很冷漠呢。
  April Lai,留美第四年
  前两天在一篇关于“coming home after some years abroad”的文章里读到下面这段话:
  The problem is this word: home. It suggests a place and a life all set u all we have to do is move in. But home isn't merel it's a lifestyle we construct (wherever we go), a pattern of routines, habit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people, places, and objects -- all confined to a limited area or neighborhood. We can certainly construct a home back in our own culture -- just as we did abroad -- but there won't be one waiting for us when we arrive. And this is true even if you move back into the same house you lived in before you went overseas.
  读到这段话,不禁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 2013年秋天去荷兰交换,12月份回国, 在家住了一个月之后回到了在美国的学校。在荷兰的半年里,一直有一种自己是旅居者的漂泊感,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旅行。然而奇怪的是,当我终于结束半年的漂泊,回到了从出生开始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被亲人和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们包围着,而我这种“漂泊感”似乎并没有消失,潜意识里仍觉得自己长长的度假模式并未结束,尽管阖家团圆,故知相逢都是人生乐事,我却仍时常在这些喜乐的间隙里觉得飘飘然,如同在梦里一般。
  直到一个月后回到美国,似乎才终于有了一种尘埃落定,back to the regular life的安定之感。
  这个奇怪的现象直到我读到上面那一段话时才恍然大悟。 Home于我而言的定义,也许已经不是一个特定的地点,一种特定的文化,而是 “a lifestyle we construct (wherever we go), a pattern of routines, habit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people, places, and objects”
  用一句比较文艺的中文来说,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关注滴答移民(Immiclass),了解更多移民资讯。
  从高一第一次来美国交换,到后来大学考到美国,这将近四年时间里,美国之所以能让我产生想要settledown的欲望,是因为我觉得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无聊,而这里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
  这个想法最初产生是在高一的时候,被学校选派到Boston的一所中学交换。当时就觉得,美国的孩子做什么像什么。学校艺术节上学生自己排演的歌舞剧,其专业水准在当时的我眼里和百老汇不相上下。 学校里的各种竞技运动,从训练到比赛都搞得有模有样,十分专业。反观我在国内接受的,觉得除了学习之外,一切业余的文艺活动都只是小打小闹,搞得十分山寨,真是“无趣极了”。
  所以,为了追寻这种“有趣”,我最终放弃了,选择了一所纽约州的LAC.
  大学因为完全没有在国内念过,没有亲身体会,所接触的样本也有限,以下观点如有偏颇,也欢迎大家指出。
  我所选择的是一所liberal arts college, 翻译成中文就是文理学院。 这种学校所注重的是通才教育及人格培养,而非仅仅是为进入职场所做的专业训练。 所以在国内的学生们忙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军训,上马哲思修的时候,我有幸能够把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的所有学科的入门课程都尝试一遍,来扩展自己的思维,确定自己的爱好。 美国的很多学校还注重critical thinking的训练,课程大多以阅读经典和课堂讨论为主。荷兰大学的课堂更加注重discussion,很多课上tutor都只起到开启话题的作用,然后整节课都是靠学生讨论来提出论点,找出论据,确定结论,并且结论往往并非单一的。 在四年的时间里我能够有时间读到很多学科的经典著作,并且有机会与其他人一起讨论,聆听各种各样的观点,再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这样的学习方法也使我在面对生活中其他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辩证的思考,不再像那样在自身偏见的基础上人云亦云。 我觉得这种思维模式是我一生的收获。
  而大学里另外一个令我迅速成长的机会就是study abroad. 我的学校每年有60%的学生都有机会去其他国家交换半年到一年,并且每年也会有许多其他国家的学生来我们学校交换。 外国学生在美国的学校并不像在国内那样被捧上神坛,受到区别对待。 生在美国的学校,和美国学生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学,丝毫不会被区别对待。 这也就给了很多本地学生更多的与他们交流的机会。 而我交换到欧洲的那半年,也是同样。 每天能从不同背景的同学身上学到各种观点,一点点淡化自己的无知与偏见。在欧洲的那半年我还上过一门欧洲研究的课程,经常是今天学到了一处历史遗迹,第二天就可以跳上火车去那个地方看一看,把实践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综上,我觉得我所接受的美式教育十分成功地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使我成为一个能够客观思考,眼界宽广的人。而我之所以想要留在美国,是因为这种教育在美国是相对普遍的。与有过这样教育背景的人交往,遇到充满狭隘偏见还不自知的傻逼的几率大大降低,遇到有意思有故事的人的几率也大大提高。所以相比国内,我觉得在美国反而更容易融入,因为人们更容易接受与他们不同的人,不管这不同是不是来自于文化。
关注滴答移民(Immiclass),了解更多移民资讯。
  这四年来我每年回国几个月,渐渐觉得国内虽然热闹快活,但是心总是静不下来。接触到的人里有很大一部分都终日在为身外之物焦虑与浮躁着,我所关心的事情与他们并无法交流。回国以后,感觉在美国时候那种读了一本好书,遇到了一种新的思想时兴奋地与同好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虽然吃喝玩乐的局天天约,长久以往,也觉得真是太无趣了。
  我还是经常会深深地怀念我的故乡,并且和原来的朋友亲人保持热络,因为我无法割舍下从前的一切,是我的过去将我塑造成了今天的自己。但我之所以会选择将来留下,是因为我相信我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可以将我塑造成一个更好,更快乐的人。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并没有用亲情去绑架我。 相反,从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鼓励我去追寻我所想要的生活。 我曾经妈妈谈到将来的养老问题,我说等到他们年纪大了需要照顾,我就回国陪他们。 而妈妈说,不,你是独立的,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兴趣与生活。 如果有一天实在需要照顾,可以雇人。 你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愿,生活在你想要生活的地方。 我说,你们抚养我这么多年,我自然有为你们养老的责任。妈妈说: &我们养你,就是为了这么爱着你,也知道不管到什么时候,你心里也爱着我们。带着这样的爱,我们和你都要去完成自己的生活。&
  虽然将来父母年纪大了,我还是会尽量回到他们身边,或者把他们接到我身边,心甘情愿地照顾他们。 但是我永远感激他们能够给我选择的权利,也希望将来的自己如果有了孩子(虽然很大程度上会选择丁克),也能够做到像父母这样。爱着他们,支持与尊重他们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羊小雪
  首先太多答案也就讲了个在国外爽逼的事或者在国内不爽的事然后就咬牙切齿要走,第二工作和完全是两回事,这一点几乎被忽略,当然可能只是因为大家对移民的问题也没有把握。这两点可以理解,但用作价值观输出就不太科学,容易误导年轻人(包括我)。
  答案就一句话,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国外工作,原因无非是为了钱(少数为阅历),牵扯到移民,那么八成是为了下一代。
关注滴答移民(Immiclass),了解更多移民资讯。
  总结一下别的原因,基本上有环境,制度,人口素质,社会风气,公共设施,和自由。
  照例我们先做一个让步,以上所有观点我都认同。国外最让我留恋的东西,一是「永远不用为别人的错误承担后果」的安全感,二是「身上打一百个洞都没人多看你一眼」的自由。当然,当然,谁不喜欢过马路不用看车,钱包忘拿六次都有人追着给你送出来,地铁公交也不挤,下车大家排着队谢谢司机,银行邮局医院都像春天般温暖,货币购买力是国内好多倍,罢工选举骂总统给我的快感倒是没那么大,但穿成什么样都敢出门还是很爽的。
  特别是刚接触到这些细节的时候,简直每个细胞都在颤抖着呐喊「资本主义好」,内心一直无法发挥的绅士人格已然雀跃着要打败主场二十年的中庸人格了。
  但上升到,或仅仅是在国外长期居留,就不仅仅是找个工作轰个趴那么潇洒,而会掺进来很多微妙情节。对我来说这可能不是远离家人,不是生活平淡,然后也不是语言不通饭吃不惯这些,而是听起来很虚的公民地位。
  二等公民这个词很严重,我不敢随便用。但作为一个杰出的玻璃心,在生活中我还是会追求社会认同感这种屁用没有的东西。大部分 生,不过在这个社会外围看两眼,随着找工作,留下来,甚至定居,移民,恐怕越往里走,越会感觉到面对主流社会时的无力感和局限性。在被认识,被了解之前,先被下意识地贴上一个关于种族和国籍的标签,这其实非常客观,无可厚非,大部分时候也不会直接对你造成什么影响。但这个标签带来的所有定义,狭窄的归类,僵硬的印象,尴尬的文化认同和从生理构造到思维方式的无数差异,都挡在你跟美好的资本主义之间,它透明,挡不住你看到那些愿景,但它存在,坚硬,且无法被证明。
  这跟什么歧视或者个人交往都不是一码事。说实话我在这边最好的朋友都是外国人,但一个朋友不能代表一个社会。
  社会存在感,认同感,价值感这种东西讲起来很空,而且越讲越无聊。只能说脱离主流文化的生活不太可能有营养,我知道多少定居国外的人已经渐渐无所谓追求或生活乐趣,只专心温饱,下班回家老婆孩子热坑头就满足了。
  不过各人消化能力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比如我有女性朋友跟她们的异国男友感情很好,但我有努力过后,还是觉得母语不同太心累。
  我所知道的留在国外的年轻人也许可以概括成几个典型。生活简朴一直单身几年下来给家里汇个几十万的男生,拼够了几年赚到几个包和一肚子故事的女生。移民得算是中年人了吧,社交几乎为零的大学教授,混迹在中国城的小老板,还有大街上无数推着婴儿车神色萎靡的中年妇女。
关注滴答移民(Immiclass),了解更多移民资讯。
  以上说的都是普通人,排除各种牛逼二代或者为爱痴狂的个例。
  我有个大学老师是在英国待了十几年的华人,有次我们一起开一个会,问到在座有谁是英国人,她没举手,有谁是亚洲人,她也没举手。会后我们一起吃饭,她问我pasta是什么东西。
  当然这是个很个别的例子。
  有次在路上,看到一个下班的中国男生,包看起来很重,把西装压得变形,他站在一家餐厅门口看菜单,看了很久,然后走开了。
  这个毫无意义的举动我一直记得。它什么也不能代表,什么也不能说明,但居然非常莫名地刺痛了我。就好像所谓归属感和社会地位,它们不能被物质代表,不能被履历说明,但它们有时会莫名地刺痛你,就像两片过期的隐形眼镜,一开始好像好好的,但在路上越走就越觉得不对。
  偏题了这么一大坨,主要是看别的答案都一股脑把国外说得甜如蜜。我想表达的是,如果考虑到定居,就会在甜蜜蜜背后冒出文化,种族,社会地位和感情等等隐形的压力。特别是没有背景也没有经历的年轻人,要面对的问题是很多的,不是努把力就能混到中产阶级那么简单。不能说得好像国内没法过了,一你就此生不复忧愁,本来混不出头的在国外秒秒钟出人头地,国内受了委屈的在国外天天顺风顺水。
  一边是愤愤不平的当事者,一边是冷暖自知的局外人。
  另外你是怎样的人,也不会因为你在哪就改变的。决定待在哪里的因素,无非利益和命运。别的生活感观都是见仁见智罢。
  国外的各种好处通常被身在国外的人拿来说服自己即「我的选择是对的这样很好」,同时被国内的人用作自己糟糕生活的理由和宣泄出口「都他妈因为体制不行」。
  说白了哪哪都是围城,而辩白太多时候只是心理安慰。
关注滴答移民(Immiclass),了解更多移民资讯。
本文来源:滴答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国外的原因;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各界精英、富商通过技;各种数据表明,自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北京买房,不如移民?;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2010年4月北京车展上,一则移民广告打得相当煽;这条广告背后心照不宣的潜台词是:在二套房购买门槛;2008年一宗移民美国拒签案让大众对中国富人的美;这并没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国外的原因 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各界精英、富商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的渠道,获取他国永久居民权(以下简称PR)或国籍。在他们看来,优质教育、清洁空气、安全食品、资产转移、安全感,都将在移民的彼岸得到。 各种数据表明,自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两拨移民潮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三拨移民高潮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年中已成愈发汹涌之势。不同于第一拨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和第二拨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新世纪移民潮的主力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高端群体、庞大数量和趋势化发展构成了不容忽视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是否正在经历社会中坚阶层的集体流失?
北京买房,不如移民? 中国社科院 《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 2010年4月北京车展上,一则移民广告打得相当煽情:在北京买房?不如移民吧! 这条广告背后心照不宣的潜台词是:在二套房购买门槛提至史上最高,北京二环以内一手房价每平方米均价仍死守3万元时,仍未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美国,已开始推行EB-5类签证,吸引各国有钱人入籍,最低投资50万美元(约人民币342万),即有资格申请美国绿卡。“理论上,居住二环以内的北京人民都具备了移民美国的条件。”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笑说。 其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到美国投资移民的EB-5类签证的中国申报人数已经翻了一番,从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过1000人。中国再次掀起投资移民海外的热潮。 2008年一宗移民美国拒签案让大众对中国富人的美国梦与财力叹为观止。彼时,147名富豪组团投资,每人欲出50万美元,集资7350万美元,打算投入到美国费城会议中心的扩建中,以此办理投资移民。申请因涉及人数众多,有违移民法之嫌,全部遭拒。 这并没浇冷富人们的移民热情。美国国务院最新公布资料显示:2008年10月-2009年9月的上一联邦财政年度获批的EB5类签证移民总数,已从2008财年的1443人升至4218人,其中七成左右主要来自中国。齐立新说,投资移民成功率高的国家分别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其规定投资门槛分别为40万加元(约235万人民币),80万澳元(约454万人民币),150万新元(约962万人民币)。 此外,申请难度最高的欧洲,近两年仍频频有富裕家庭关注。在荷兰一家移民机构任律师助理的黄馨(化名)说,中国富人已成为他们最优质的客户,每年他们都会提供免费往返机票和酒店住宿,邀请中国富商赴荷考察投资项目。 加拿大移民局数据显示:2009年,加国投资移民全球目标人数为2055人,中国大陆的名额占了1000名左右。以投资起步价40万加元(约235万人民币)计算,仅2009年,即使只按“门槛标准”计算,从中国流向加拿大的财富至少23.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座世博会中国馆。 事实上的财富转移远远高于以上粗糙的估算。2001年,申请移民加拿大时,马舒办理的是技术移民,尽管身为广州某公司高管的他彼时资产已达上千万。“投资移民门槛很高,不是说你口袋有三百多万就能移民加国了,还必须雇用一定数量的当地雇员,每年有一定销售和利润额度。” 在相对少数的投资移民之外,技术移民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告诉本报记者,近十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相比,大约为20∶1。 这意味着,每天都有近60名教育背景良好、工作体面、收入颇丰的中国中产精英同时向加拿大移民局递交移民申请。不仅仅是加拿大,过去十年,随着各移民接收国政策的放开,中国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与财富精英大量入籍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如今,对于几乎所有一线城市中产阶级而言,一个集体感受是,每个人身边都有起码一个朋友正在或已经办理了移民。 马舒学的是国际贸易,加国驻香港的移民官专门为他设了一场长达一小时的英语面试,申请顺利通过。他的履历是中国典型的中产精英:毕业于某名校,三十出头即担任广州某文化公司高管,有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后独立创业经商。 “分数有可能达标的人才基本素质为硕士以上学历、精通英语,3-5年以上工作经验,”马舒说,“就是中国的中坚分子。” 马舒只是庞大的“中坚分子”群体中的一个。据统计,2009年度,中国移民加拿大共2.5万人;移民美国约6.5万人;2008年度移民澳大利亚约1.6万人。 在加、美、澳三大主流目的地之外,香港、新加坡和异军突起的中北美小国也同时在吸纳大量中国大陆移民。 200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的同时,中国流失的精英数量也居世界之首。 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
他们在寻求什么? 优质的教育,健康的环境,安全的食品,规范的法律,甚至身份的象征,都对移民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1992年葛优、徐帆主演的《大撒把》热播时,马舒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三年。这部移民题材电影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移民热潮,彼时,移到哪是次要的,移出去才是关键。 马舒并没陷入那拨移民狂躁症之中。由于工作的关系,马舒常在国外出差,熟知1978年以来大批偷渡出境的同胞,在海外维生本领仍是卖苦力,这批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至今仍占所有华人华侨的绝大多数。1990年代初期冲出去的同龄人,也远未过上光鲜的生活。一名定居欧洲的朋友,工科博士,彼时做着一家杂货铺的老板兼店员,每天最复杂的脑力劳动是计算一双人字拖加两罐卡布其诺等于多少英镑。 拘谨、沉默、没有宗教信仰、畏惧谏言、不参与公共事务,这些骨子里挥之不去的集体气质加深了黄、白两个世界的隔膜。 马舒的理想是逐渐做到公司高管,而不是出国做超市店员。干了几年,马舒独立出来单干,顺风顺水的生意突然败于一场糊里糊涂的官司。2001年,马舒办理了赴加技术移民。 寻求安全感、为孩子谋求优质教育,是所有受访者移民的前两条理由。其中一名受访者是身家数亿的温州商人,与本报记者第一次见面的场合,竟然是在他中学同学的家中。尽管在中东经商多年,他身上仍未散去温商特有的熟人社会处事风格。 2009年,他开始将中东的生意转移至美国,通过投资一座中美贸易城,投资移民。他坦言越来越不喜欢每周有四天时间得在外应酬、打点各路官员、朋友,向往“公私分明的生活方式,把更多时间留给老婆和孩子”。 在他的圈子里,移民甚至成为身份量级的标识。他们将之称为“抄捷径”,即用过去20年里迅速积累的财富,支付转型期的中国所付的或忽略的代价:规范的法律、孩子的教育、高福利、低征税点、低遗产征税、健康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免签多国护照的便利等。 他的同龄人中,许多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父辈、亲友偷渡欧洲,有的为了入籍还加入法国外籍军团,“现在轮到我想出去了,”他说,“但已经跟他们那批移民不一样,我们有了更多选择。” 另一个低调得近乎隐秘的移民群体常人无法轻易接近。公开资料显示:加拿大的多伦多和魁北克是华人富豪移民的首选地。而在澳大利亚,华人富豪的首选地是悉尼与墨尔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已经明确将吸引华人富豪作为移民政策的重要考量依据。而对于这些新富阶层来说,财产的安全则是他们最大的需求。 新加坡在过去几年也成为国内富豪青睐的理想之地。2008年新加坡取消了遗产税,令该国对国内富豪的吸引力加大。与加拿大不同的是,新加坡对移民没有居住时间的限制,因此许多获得新加坡绿卡的中国富豪仍可以持续在国内经营企业,这点也对国内业务存续的企业家具有很大吸引力。许多国内富豪都在新加坡乌节路(属于商务中心)购买公寓房,或者是圣淘沙购买别墅,形成新的生活圈。 这一群体在技术移民印象中,封闭而光鲜,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从不参与任何华人社团活动,全都住在当地高端社区,有的甚至把名字都改了。一位移民律师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曾被中国某部门要求配合调查他的一名客户,据说此人出境后,被查涉嫌挪用上亿公款,这位律师拒绝了:“保护客户的隐私是律师的义务。”
为了子女的未来 他们中的大多数需要褪去在国内“成功人士”的光环,回归普通到平淡的生活。但他们更多着眼于自己子女的未来。 在技术移民的世界里,他们首先得适应谋生的艰辛与社会地位的落差。各国在制定技术移民政策时,都将本国急缺的人才类型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如澳大利亚、加拿大青睐IT工程师和会计师。 但由于两国各大公司只认可本国及北美的工作履历,大多数来自中国的技术移民都无缘从事原先的职业。 刚到加拿大时,马舒的谋职底线是“先当个经理,也是可以的”。以他在国内的公司高管背景,“无论如何不算过分”。 当看到一位在国内做IT工程师的朋友,在加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餐馆服务生,三天后还因表现笨手笨脚被开除时,马舒“心都凉透了”。 三个多月后,他终于在一家电讯公司谋到销售国际长途电话的工作。这名快40岁的新手,每天都要和小年轻一起竞争业绩,每拉到一个顾客,奖励2加元,如果足够勤奋,一个月能拿到800加元(折合人民币5191.28元)。 没人知道他曾打理过资产上千万的公司,也没人在乎。每次面试时,面试官的态度礼貌而坚决,“虽然你在中国的工作履历很吸引人,但对不起,这不算数。” 受过高等教育,在国内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教养良好,地位体面,收入可观,这是中国技术移民的共性。相比二十出头即赴美读MASTER、PHD,毕业后留美工作的留学型移民,他们移民时年龄已在30~40岁,选择余地与竞争力都较小。 马舒身边的移民同胞,有的曾是大学老师,有的曾任公司主管,有的是技术骨干,到加拿大后,他们成了卡车司机、超市货柜员、收银员;一名好友,在一家公司做技术,表现颇受认可,却十年未受提拔;另一名好友,在四十岁时,重返大学,现在正读大一。 和普通大众想象中不同,大量技术移民在国外的生活虽然平稳却远不如国内光鲜。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他们中的大多数需要褪去在国内“成功人士”的光环,回归普通到平淡的生活。但他们更多着眼于自己子女的未来,他们普遍希望下一代能够在异国延续自己在国内的成功。“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一位已经移民加拿大近10年的技术移民如此总结。 也不是每个中国技术移民都想得开。2005年,让加拿大移民圈内轰动的两起事件,一是湖北省前理科状元读完博士后,只在一家工厂找到一份体力工,跳楼自杀;另一名中国博士在被公司辞退后,跳桥身亡。 马舒觉得,这都是让中国的教育给害的,“尊卑贵贱意识太深”,“生而平等的价值观已经渗透到西方人的骨子里”,在马舒印象中,在餐馆遇到对服务生大声呵斥的基本都是中国人,“加拿大人很诧异,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尽管谋生艰难,尽管这两年澳、加开始收紧技术移民政策,申请移民的中国公民不减反增。美国移民局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大陆共有4万人加入美国籍,移居其他国家的移民总数也在4万左右;在新加坡,华人总数约占全国人口75%。 马舒至今保存着2001年初到加拿大的一份报纸,上面刊登着当时的加拿大总督(相当于中国公安部长),多用了15000加元(约10万人民币)装修办公室,被媒体曝光,道歉无果,只好引咎辞职。 虽然一度从事蓝领工作,马舒与朋友从未感到尊严因此受到损害,住房价格合理,多伦多居民曾一度抗议当地楼市被大量涌入的中国富人炒高;重新念大学的朋友,享受加国政府的教育补贴,每月2000加元足以支付学费及一家三口的生活费。“你现在能理解我不后悔移民的理由了吧?”他说。
中国绕不开? 他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仍然同时可以是一名中国人。 在越来越多的技术移民家庭中,至少一名家庭成员保持中国国籍,以便给自己留条就业机会。这一现象很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香港掀起的移民高潮,人们把男主人保持香港籍的现象称为“太空家庭”,太太在国外照顾孩子,先生们继续在香港工作、做生意。 彼时的香港,一方面在许多人眼中政治前途不明,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起飞,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与利润空间,这些正是社会已平稳发展了几十年,各领域成熟完善的西方国家所缺乏的。 马舒重新开始操起老本行,做国际贸易,最初开始的生意还是与中国相关,即将国内的重型机械销往海外。 马舒承认,如果是想做生意,赚钱,中国是绕不开的天堂。 李兆,普美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2008年移民加拿大,获取永久居留权后,仍然生活在北京。这位留学法国五年的28岁年轻人开车前总习惯性地将ARMANI西装脱下,挂在车后座,扣上安全带,才启动车子。 移民是他“长远布局的战略”,他坚信,与国际合作伙伴交往时,自己身上的欧洲气息与加国身份能拉近双方的距离与谈判的砝码。并且,这样的想法已得到越来越多致力于发展为跨国企业的商人的认同。 在他所知道的投资移民中,放弃中国国籍是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要么是全身而退出国养老,要么是嫁人,相夫教子去了”。绝大多数只是需要获取PR,两者之间只是政治权利上的差异,却能保证自己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在国内畅通无阻地做生意。 “获取PR,是为了让自己更自由,”李兆说,“对于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个人来说,这点至关重要。”相比中国护照的13个免签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免签数量分别为125、120、130、122和110。 凌霄君,2007年投资移民新加坡,夫人孩子都迁居狮城,自己在上海继续生意。“在新加坡,生意有15%的利润,已经很让人欢欣鼓舞了,可拿回中国呢?太一般了。”“这就是中国的好处,”移民对他来说,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在这些投资移民的商业逻辑中,个人身份与对中国的认同问题已经剥离开来,祖国不仅仅只是有着高度文化认同与依赖的政治概念,更是一座奶牛牧场,他们喜欢喝牛奶,并不意味着乐意和奶牛过一辈子,而是把牛奶挤出来,带走,同时,奶牛场也受益。这样有什么不好? 孙多菲,美国留学生,绿卡持有者,2007年回国与姐姐开创第五大道奢侈品网购站,低于国内专营店的价格使生意很快红火起来。2008年,孙多菲干脆把哈佛毕业的丈夫王征也叫了回来。 在波士顿,王征是一家公司的建筑工程师,小老板也是个中国人,五十多岁才爬到合伙人的位置,他觉得自己再这么呆下去,“闭上眼睛就能想到自己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样子。” 回国后,在正处于急速上升期的建筑业中,王征很快成为一家两千人规模的公司的副总,年薪是波士顿的两倍。“回到中国,你会觉得整个人生都彪悍起来了,”孙多菲说,“那是30年走完人家100年的路的速度。” 对于已拿到美国等国家国籍的王征们而言,仍然实行单一国际制的中国国籍法越来越成为国际化生活的障碍。 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钱江告诉本报记者,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是在1950年代的万隆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向东南亚各国承诺过的,以避免东南亚的华人华侨陷入双重政治效忠的尴尬和危险。近几年,多有商界、文化节、知识界高层人士通过与中央高层见面的渠道呼吁实施双重国籍,这一问题也数次被高层讨论,但很快否决,“在身份证问题、户籍问题、迁徙自由问题等一系列身份界限没有解决之前,承认双重国籍,仍会带来新的,甚至是更大的不公平”。 一位已移民澳大利亚的学者则认为,中国实施双重国籍,是国际趋势,目前全球一半以上国家承认或默认双重国籍,韩国、印度等在转型期一度流失大量精英人才的国家也已开始默认双重国籍,吸引精英回巢,站在全球化人才流动、合作的角度考虑,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纠结了两年之后,马舒终于决定加入加拿大国籍,经常在国际间飞行的他需要更实际的安全感,作为加国公民能享受到极其重视与完善的外事保护,另一方面,每次回中国,他又不得不到中国领事馆排队,作为一名外国人申请签证。 他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仍然同时可以是一名中国人。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content/45945 一、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身为父母自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前提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18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国外的原因等内容。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国外的原因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各界精英、富商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 的渠道,获取他国永久居民权(以下简称 PR)或国籍。在他们看来,...  中国人疯狂移民的真实原因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分析中国人移民的原因中国人疯狂移民的真实原因
11:05:05 浏览 5311 次 | 评论 1 条转:...  中国人热衷于移居海外的十大原因_演讲/主持_工作范文_实用文档。中国人热衷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国... 9页 免费
名扬海外的中国人 58页 免费
中国...  举例来说,在今天的中国,吃东西正成为一件越来越危险的事情,一不 小心就会吃到...下,在中国 生活的健康成本和心理成本,都成为一部分有钱人移民国外的真正原因。...  中国移民原因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国富人为何纷纷移民国外?每日图文...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重视子女教育,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过于...  我给自己这十五个理由!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兆龙移民 www.zhaolong.net 为什么...尤其近几年,越来越多中国人在美国买房、 来美国读书,美国移民,赴美生 ...  中国现在与世界的交流 越来越强,来美国也已经1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要移民? ...说这句话的原因是,美国其实没那么多娱乐活动,尤其到了晚上, 跟南京,上海,北京...  兆龙移民 www.zhaolong.net 移民美国的十五个理由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首选的移民目的国。 尤其近几年, 越来越多中国人在美国买房、 来美国读书, 美国移民, 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移民美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