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海洋气候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哪个更适合人类的生存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7c-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2014年江苏省高二小高考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_学霸学习网
2014年江苏省高二小高考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2015 年江苏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前重点内容记诵 必修一 P4 天体系统的级别 P4 八大行星 P6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条件:1、适宜的温度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有液态水 原因:1 外在原因: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运行轨道 2 内在原因: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有液态水 P10 太阳大气的分层(光球、色球、日冕) 太阳活动的标志(光球层上的黑子、色球层上的耀斑、日冕层上的太阳风) 太阳活动周期 :11 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电离层 2、磁暴 3、极光 P13 恒星日:23 小时 56 分 4 秒(周期) 太阳日:24 小时(昼夜周期) P14-15 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1 月初,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 月初,公转速度慢(简称:“1 近快,7 远慢”) 地转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简称:“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P19 黄赤交角:23 度 26 分。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P21 夏至日:H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P23 大陆下 33 千米处莫藿界面,2900 千米处古登堡界面 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P30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P31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P32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海洋吹向陆地 P34 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P37 上升低压多雨,下沉高压少雨 P41 东亚季风:1 冬季-西北季风;2 夏季-东南季风 南亚季风:3 冬季-东北季风;4 夏季-西南季风 原因:12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或风带 分布地区 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压带 赤道及其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西风带 南北纬 40-60 大陆西岸 全年温和湿润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 南北纬 30-40 大陆西岸 夏―炎热干燥 冬―温和湿润 P44:锋――1、冷锋;2、暖锋;3、准静止锋 P44-45.锋与天气:1、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过境时刮风下雨,伴有雨雪天气;过境后气温下降, 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暖锋过境前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 P47 水平 垂直 天气 气旋(北逆南顺) 辐合 上升 多雨 反气旋(北顺南逆) 辐散 下沉 晴朗 P49 全球气候变化三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 P49 近代气候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P51-52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2、农业影响(低纬度减产,高纬度产量增加) ;3、工业影 响(高纬度供暖耗能减少,低纬度制冷耗能加大) 。 P53 全球气候变暖原因――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1、燃烧化石燃料,释放二氧化碳 2、毁林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1 页(共 62 页) 水循环 P58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 陆地水和大气水, 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占全球水储量的 96.53%。 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 (2/3) 。 可利用的淡水主要为:部分地下水、湖泊水、河水。 P59 水循环的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 陆地水循环、 海洋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的过程: (六个环节) 水汽输送 P59 海陆间循环的意义: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更新降水地表径流蒸 发下渗 P60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水资源不断更新。2)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 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4)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地下径 流 P61 洋流概念:略 动力:盛行风 类型:寒流,暖流 ⑥ ⑤ 副 读图判断:为北半球寒流 60°N 极地 理由: 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10℃―30℃) ③ 10℃ 副热带 ④ 30°N 为寒流。高温区靠近赤道,所以赤道在南,所以为北 20℃ ② 海区 半球 30℃ ① 洋流模式:P61-62 0°N 太平洋:①北赤道暖流②日本暖流③北太平洋暖流④ ⑦ 副热带 加利福尼亚寒流⑤阿拉斯加暖流⑥千岛寒流⑦南赤道暖流⑧东澳大 ⑧ 30°N ⑩ 海区 利亚暖流⑨西风漂流⑩秘鲁寒流 大西洋:①北赤道暖流②墨西哥湾暖流③北大西洋暖流流④加那利寒 ⑨ 60°N 流 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环流 夏顺冬逆冬 东北风西南风 夏暖流洋流 0°寒流洋流 0°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62-63 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西北欧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 ,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 (摩尔曼斯克)―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 ; (南美西部沙漠直逼海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 汇) 、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秘鲁寒流上升流) 3、对海洋污染:既利于污染物扩散,又可能使污染范围扩大 4、对航海事业:如 哥伦布第二次航行时间短原因:顺加纳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郑和冬季下西洋:冬季 吹西北季风,顺风。 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如 玄武岩 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裂隙(未喷出地表)冷却形成。如 花冈岩 沉积岩:在外力作用下地表物质,在低地堆积,固结成岩。如 石灰岩 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 大理岩 之间关系: 风化、侵 风化、侵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蚀、搬运、 蚀、搬运、 ①风化: 沉积岩 堆积、固结 堆积、固结 ②侵蚀:风力侵蚀(风蚀蘑菇) 成岩 成岩 流水侵蚀( v 形峡谷) 变质作用变质作用 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2 页(共 62 页) 变质岩岩浆岩重熔再生重熔再生 重熔再生岩浆冷却凝固 冰川侵蚀(U 形谷、角峰) 海浪侵蚀(海蚀崖) ③搬运 ④堆积:风力堆积(沙丘、黄土高原) 海浪堆积(沙滩) 流水堆积(三角洲) ⑤固结成岩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 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背斜:适宜建隧道,找石油、天然气。 断层线:不宜建大型工程,有泉水出露。 褶皱山:连绵的山体,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 山脉 断块山:独立山体,有陡崖,如华山、庐山、泰山 P92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P93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P94 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合成有机物的能力(整体功能) 平衡功能指自然地理要素保持稳定的能力 P96 地理要素的变化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P99 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在低纬高纬明显。 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以水分为基础,在中纬明显,自然景观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地中海气候下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 30-40 大陆西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的东西岸。 P100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受水热状况的影响。 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分异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必修二 P5 人口增长模式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P6 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中国现代型 世界人口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P8 二次大战前后,拉丁美洲由迁入变为迁出,欧洲由迁出变为迁入,北美洲大洋州始终为迁入。 国内人口迁移分为二阶段: (一) 、从新中国成立大 80 年代中期,计划经济,户籍管理,人口迁移有计划有组织进行,从东向西。 (二) 、80 年代以来,改革开放,自发迁移,从西向东。 P10 美国人口由东北向西部和南部迁移 P12 影响人口环境容量三要素:资源、科技、生活文化消费(资源是最主要因素) P13 人口合理容量指最适宜的人口数 P18 平原地区城市形态呈团块状,山区或丘陵地区呈分散式(条带和组团) P20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城市空间 40%-60%,中高级住宅在城市外围,低级住宅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CBD(中心商务区)既是商业中心又是服务中心 P21 工业区趋向于城市外围,沿交通线分布 P22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有经济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宗教等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因素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3 页(共 62 页) P23 城市由里向外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P26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P27 上海成为中国人口规模最大城市的原因: ①、上海位于南北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出海口 ②、上海有发达的铁路网,人口稠密 ③、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有充足的原材料,广阔平坦的土地,巨大的市场 P31 城市化的三要素:1 城市的数目增多,2 城市的用地规模扩大,3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增多 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积聚,乡村地区变为地区的过程 P32 城市的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好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农村的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 P33 城市化的进程分为: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 加速阶段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后期阶段主要在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P36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有:1 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2 生物 多样性减少 3 热岛效应明显 4 城市水量水质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P42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10 个) (补充)东北的区位优势:地形平坦广阔,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不足:热量不足 河西走廊的种植业属于灌溉农业, 限制因素: 水源 江南丘陵的茶叶种植 土壤 海南的橡胶 气候(热量) 吐鲁番的瓜果 光照 黑龙江的大豆 土壤 上海郊区的乳蓄业市场 宁夏平原的水稻水源(灌溉) P45 农业地域类型:1 混合农业―――澳大利亚 区位优势: (1)地势平坦开阔(2)灌溉条件好(3)气候暖湿(4)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5)政 策鼓励 P47 2 季风水田农业―――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主要是水稻种植业) P48 主要特点:1 小农经营 2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 科技、机械化水平低 4 水利工程量大 P49 3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 ①分布图 3。14(中央大平原) :②区位条件(图 3。13)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 P49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与我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别?(家庭/国营) P50 请分析商品谷物农业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有何不同? 1 机械化程度 2 商品率 P51 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气候条件,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P51 分析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1,气候暖湿,草类茂盛 2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 近 附:注意两个港口名称:布宜诺斯艾利斯,布兰卡港 P52 阿根廷人为促进牧牛业发展做了哪些工作?1 改善交通,2 开辟水源 3 培育良种牛 4 种植饲料 P52 乳畜业分布在世界上什么地区?西欧 P53 中国是否有乳畜业?如果有,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P54 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1、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凉多雨,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2、地 形平坦;3、市场:西欧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4、机械化程度高,缓解劳动力缺乏特点机械 化程度高,生产规模不大 P58工业区位类型 原料导向型工业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市场导向型工业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动力导向型工业 炼铝厂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技术导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P59 鞍钢 接近原料、燃料 宝钢(上海宝山钢铁厂) 接近市场 煤炭 德国鲁尔区 钢铁工业 铁矿 我国包钢、武钢、鞍钢 攀枝花、北美五大湖 市场 上海宝钢、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意(塔兰托)P61 污染工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水源: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炼油厂化工厂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的上游 污染空气:水泥厂、酿造厂、化工厂、发电厂、钢铁厂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长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 固体废弃物污染:发电厂、钢铁厂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P62工业联系 工序上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 工业集聚的效益:1、可以加强个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2、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3、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重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化工工业)----工业城市 工业分散:主要电子器件企业。条件: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通讯技术和手段。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4 页(共 62 页) P65、鲁尔工业区 兴起原因:1、丰富的煤炭资源 2、离铁矿区较近 3、充足的水源 4、便捷的水陆交通 5、广阔的市场 衰落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2、煤炭能源的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 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环境污染。 P67 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1、调整工业结构 2、调整工业布局 3、发展第三产业 4、优化环境 P69 意大利新工业 特点:1、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2、以轻工业为主 3、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4、生 产高度专业化 5、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生产过程分散 特色: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一体化 P71 高新技术产业特点:1、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2、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3、研究开发费 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4、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P72美国硅谷区位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气候宜人 3、交通便捷 4、全世界的 人才高地 5、市场稳定 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P78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机动灵活,从门到门;运量小,成本高,运费较贵。 运量大,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速度快(适宜运输的产品―轻薄短小,贵重急需)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 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运具合二为一】P79 集装箱运输属于专业化 P80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布局受到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的影响。 P81 南昆铁路东起南宁西至昆明。 建设南昆铁路的意义:1、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促进西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3、促进民 族团结 建设南昆铁路的区位因素:1、国民经济的发展 2、人口城市的分布 3、科技的进步 P82 火车拉来的城市有:株洲、石家庄、蚌埠、宝鸡 交通线变化会影响聚落的兴盛和衰落 扬州、济宁的衰落与京杭大运河有关 P84 一个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交通运输至关重要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商业网点较少 商业网点已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为原则 交通最优:市区环路的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P90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局部环境遭到生态破坏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人地矛盾激化,环境污染严重 P94 城市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乡村环境问题―生态破坏 全球性环境问题有: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 P95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严重原因:1、人口增长快,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2、经济落后,治理污 染的能力差 3、发达国家污染转嫁 P96 生态持续―基础,经济持续―条件;社会持续―目的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 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 P99 我国面临的问题:1、人口过多 2、人均资源占有少 3、环境污染严重中国 21 世纪议程白皮书,全球国家级第一部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5 页(共 62 页) P101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工业生产可持续----清洁生产 农业生产可持续----生态农业 北京留民营村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1 调整产业结构 2 实现综合循环利用 3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 源 必修三 P2 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的边界有明确的有模糊的 P3 长三角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水田,人多地少,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和淡 水鱼 松嫩平原温带季风气候,黑土,旱地,地广人稀。主要农产品有:春小麦、玉米、大豆 长三角依托当地的发达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 长三角从国外运进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附近的煤铁资源发展重化工业,重化工业基地。 P14 遥感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遥感在农业方面的运用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病虫害和 农业生态调查与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 分。共有 24 颗卫星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运用评价。 P18 荒漠化是指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土地沙漠化(西北) 、石质荒漠化(西南) 、次生盐碱化 (华北) 。 P19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形成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贺兰山以东半干旱的草原,贺兰山以西干旱荒漠草原 河西走廊的农业区,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河水灌溉 P20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21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表现为:1 过度樵采 2 过度放牧 3 过度开垦 4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P26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 合理利用水资源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 调整农、林、 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 控制人口增长。 P31 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为 38。6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30%。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P32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P33 热带雨林作用:1 地球之肺 2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P34 雨林的养分几乎全部在植物体内,土壤一般很贫瘠---雨林的脆弱性 P37 亚马孙雨林被毁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 亚马孙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1 焚耕开垦(迁移农业)2 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 3 商业性木材采伐 4 以及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P43 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1 耕地面积广阔 2 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3 土壤肥沃 4 耕地集中连片 P46 山西省 40%土地下分布煤田,大同煤田是优质动力煤田,河东煤田是主焦煤基地 P48 山西省的煤炭转换:1 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 2 发展炼焦业,输出焦碳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6 页(共 62 页) P49 山西运煤铁路:1 北有大秦线 2 中有神黄线 3 南有焦日线 P51 山西煤炭、铁矿、铝土矿资源丰富,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 P53 山西省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调整重化工业,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纺、高 新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P55 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注入俄亥俄河 P56 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末春初多降水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地形起伏大,水量不稳定 P57 田纳西河早期开发带来的问题:1 土地退化 2 植被破坏 3 环境污染 P58 田纳西河综合开发措施: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河流开发的核心;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电力先行,发展高能耗工业;调整农业、林业、牧业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草原面积;将改善生态环境 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建大坝的作用:防洪、发电、旅游、水产养殖、灌溉、蓄水 P69 东北的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林业和特产分布在大小兴安林和长白山。大兴安林为兴安落叶松,小兴安林为红松。辽南苹果 畜牧业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P77 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1 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国外迁移 2 改革开放的优惠 政策 3 良好的区位(南部沿海比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4 著名的侨乡 P78 珠三角工业化二阶段:1、 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 2、1990 之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 业 P81 珠三角城市化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浙江温州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珠三角产业升级困难的原因: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P82 城市落后的原因:外来人口增多,引发居住、教育、治安管理和城中村现象 P88 西气东输:起点:塔里木盆地,终点:上海 P89 实施西气东输的三个原因:1 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 今后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P90 天然气的优点:清洁、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缺点:开采、储运难度大 煤炭的优点:开拆成本的、价格便宜,储存运输方便、使用不方便 P91 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西气东输对西部的影响: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拉动相关产业。 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东部地区的大 气质量。 P95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1、劳动力 2、内部交易成本 3、市场产业转移缓解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压力,但也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7 页(共 62 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前重点内容记诵 第一专题: 宇宙中的地球(大考点)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考点 1) 1、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3、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考点 2) 1、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2、八大行星分为: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巨行星(木土)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 3、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具有生命存在的特殊行星,原因是: (特殊性) ①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具有适宜温度和液态的水。 ②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具有生命呼吸的大气。 ③有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④地球昼夜周期适中,为 24 小时。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 3) 1、太阳能量来源于核聚变反应。 2、太阳活动的标志是光球层的黑子和色球层的耀斑。 3、太阳活动周期约为 11 年,其对地球的影响是: ①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或中断。 ②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两极地区(夜晚)出现:“极光”现象 。 四、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点 4)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 运动 形式 自 转 旋转 中心 地轴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时针,从南极 上空看呈顺时针 公 转 太阳 自西向东 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速度:近日点(1 月初) :较快 远日点(7 月初) :较慢 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 太阳日:24 小时 方向 周期 速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全球 都相等: 15°M小时 度 线速度 赤道最大, 由赤 道向两极递减 ④太阳活动可能造成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8 页(共 62 页) ①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会判断晨昏线) : 晨昏线的特点:A 与光线垂直,平分赤道 B 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C 冬、夏至时,与极圈相切。 ②同一经度的地方时相同(会算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 : (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东边 的 时 刻 总 比 西 边 的 时 刻 早 。 求 东 边 的 时 刻 加 时 差 , 求 西 边 的 时 刻 减 时 差 )。③产生了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夏至日北极圈以 北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H=90°-(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4、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相反 五、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考点 5)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①纵波(P)传播速度快,横波(S)传播速度慢;纵波可以通过气、固、液三态,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 ②以莫霍界面(S P 过,V 加快)和古登堡界面(S 消失,P 下降)为界,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与地核。 ③岩浆的发源地是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其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故合称为岩石圈。 2、地球的外部圈层: ①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②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③厚度最薄的外部圈层是:A、水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岩石圈第二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大考点) 一、地壳物质循环。 (考点 1) 1、岩浆 3、各种岩石 1、地质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冷却凝固作用 变质作用 岩浆岩 变质岩 2、各种岩石 外力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沉积岩 岩浆 4、岩浆岩、变质岩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考点 2)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9 页(共 62 页)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和重力地壳运动(地震、褶皱、断层) 岩浆活动(火山)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2、读景观图辩识属于内力作用(见 P78-81 图)的是:①火山②地震③褶皱(背斜、向斜)④断层(地垒、 地堑)⑤变质岩(大理岩)等。3、读景观图辩识属于外力作用(见 P76-86 图)的是:①水蚀地貌〔黄土地貌(千沟万壑) 、喀斯特地貌(石 灰岩溶洞、石笋、石柱、钟乳石) 、丹霞地貌〕②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雅丹地貌)③ 冰蚀地貌(冰斗、角峰、U 形谷)④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⑤流水沉积地貌〔三角洲、河漫滩、冲 积(洪积)扇〕⑥风力堆积地貌(沙丘 、黄土高原土的来源)⑦海浪堆积地貌(沙滩) 。4、褶皱: ①背斜 A、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为背斜。B、背斜顶部受张力力物质松散易被侵蚀成谷地。 C、在背斜构造找石油、天然气和修隧道;在背斜构造应向两翼采挖矿石。 ②向斜 A、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B、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C、在向斜构造找地下水;在向斜构造应向中心采挖矿石。5、断层:①岩层断裂,相对上升的岩块为地垒;如:华山、泰山、庐山为地垒。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10 页(共 62 页) ②岩层断裂,相对下降的岩块为地垒;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为地堑。 ③修水库等应避开断层。 6、河流侵蚀地貌――河谷 ①A、发育初期的河谷横剖面呈 V 形(上游) ;B、发育成熟期的河谷横剖面呈 U(槽)形(中下游) 。 ②A、凹岸侵蚀――水深; B、凸岸堆积――水浅。 7、河流堆积地貌――较典型的是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①山前(上游)――冲积(洪积)平原;冲积(洪积)扇。 ③河口(入海口)――三角洲平原。 三、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 3) 1、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1)图 1 中数字分别是 ①太阳辐射②大气吸收 ②中下游――河漫滩平原。③ ② ① ⑥ ⑤ ④大气上界③反射④地面辐射⑤大 气吸收⑥大气逆辐射 (2)对保温作用最重要 的环节是大气逆辐射图12、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原因是云层的反射作用。 3、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原因是云层的大气逆辐射强。 4、温室效应原理:大气(主要指温室气体: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少,大部分太 阳辐射能够到达地面,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多,使大部分地面辐射能够被截留,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 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5、热力环流原理 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③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四、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考点 4) 1、地球上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2、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3、10 种气候的分布、气候特点、成因、判读方法:在图中填填上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名称。 ①地中海气候是有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南北纬 30°-40°的大陆西岸) ②热带草原气候是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11 页(共 62 页) ③热带季风气候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 ④温带海洋气候是全年由西风带控制形成的。世界气候 ⑤广东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世界自然带A、夏季,太平洋增温慢,气温低,气压高,形成夏威夷高压。而亚欧大陆增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 亚洲(印度)低压,盛行东南风,风从海洋吹来,高温多雨。 B、冬季,太平洋降温慢,气温高,气压低,形成阿留申低压,而亚欧大陆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 亚洲(西伯利亚蒙古)高压,盛行东北风(偏北风) ,风从大陆吹来,寒冷干燥。五、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会判断锋面示意图,知道锋面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特征) (考点 5)1、冷锋: ①过境时:风力增大,出现雨雪天气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12 页(共 62 页) ②过境后:气温和湿度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例:我国北方沙尘暴和寒潮由冷锋形成的。 2、暖锋: ①过境时:连续性降水或雾。 ②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例:长江中下游 6 月的“梅雨”是由准静止锋形成的。 4、气旋:低压,旋入,上升,阴雨天气。例:我国台风由热带气旋形成的。 5、反气旋:高压,旋出,下沉,晴朗天气。例:长江中下游 7、8 月的“伏旱”是由副热带反气旋形成的。 六、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考点 6)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见下图)人类只能对地表径流的局部施加影响。2、水循环的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并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②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3、河水补给 ①我国东部河流主要是雨水补给。例如:珠江主要是雨水补给,补给时间是 4-9 月,其流量随降雨量的多 少而变化。 ②我国东北河流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汛)和雨水补给(夏汛) ; ③我国西北河流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补给时间是夏季,其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七、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 7) 1、洋流分①按性质分: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 ②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 密度流 2、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海区: 北顺南逆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方向环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西风漂流(寒流) ④北印度洋受季风影响,冬逆夏顺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A、暖流增温增湿 B、上升补偿流: (秘鲁渔场) ③影响航行:顺风顺水,节省能量和时间 ④影响污染:一方面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另一方面使污染范围扩大。 第三专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大考点) 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点 1) 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2、森林对环境的作用 ①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③城市与交通――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美化环境、减弱噪声 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 2) B、寒流降温减湿【同增同降】 ②影响渔场:A、寒暖流交汇:a 饵料、b 水障(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13 页(共 62 页) 1、通过四大循环:大气循环(大气环流)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而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性。 2、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 3) 1、地带性分异规律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A、分布特点:大致与纬线平行 A、分布特点:大致与经线平行 A、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①绿洲 ②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的荒漠 ③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属非地带性规律 B、以热量为基础 C、分布于高低纬地区 ②从沿海想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B、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C、分布于中纬度地区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 B、水热的垂直变化 C、分布于山区,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越多。第四专题: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考点)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点 1) 1、山岳地区修路成本高,难度大,线路长且多以公路为主,铁路次之,分布与地势较平坦的山间盆地和河 谷地带,平原地区反之。 2、①平原地区城市较规整,集中发展,呈团块状。②河谷地区的城市,沿河谷发育,呈条带状。③山区的 城市较破碎,分散发展,呈组团状。 3、城市大多分布于: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较发达的地区。如四大文明古国。 ②河流交汇处(如宜宾、重庆、武汉等) ,入海口(如广州、上海等) ,水运起点与终点(如江西赣州) ③资源丰富:如大庆,攀枝花等 ④气候:气温适中,如热带高原(巴西利亚) ,降水适度,如沿海地区。 ⑤交通便利。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 2) 1、全球气候变暖 ①人为原因: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植被破坏严重。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14 页(共 62 页) ②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极端气象灾害突发,农业生产的调整。 ③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增加温室气体的 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鼓励公众参与;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破坏 ①主要原因:A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 B 人为原因:使用制冷设备等排放大量的氟氯烃。 ②产生的严重后果:紫外线危害人体健康(皮肤癌) ,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③解决的措施:积极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危害: ①主要原因: 大量燃料矿物燃料排放 SO2 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尤其是南部) . ②严重后果:河湖水、土壤酸化。影响鱼类、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③解决措施: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考点 3) 1、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衡量水资源丰歉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①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大。――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②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4、用水紧张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②人为原因:A、人口的急剧增长,需水量大;经济(工农业)的发展,耗水量大-----导致水量性缺水。 B、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性缺水。 5、珠江河水的治理与开发: (1)上游:植树造林,保护好植被生态,防止水土流失。 (2)中游:修建水库(防洪、发电、航运、旅游、养殖水产等) ,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保护 (3)下游: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水污染。 6、主要能源资源的比较: ①煤: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利用难度小,但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还污染环境。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 ②石油天然气:发热量高,使用方便。但属非可再生资源,并污染环境。世界上主要分布与中东、拉美, 非洲、俄罗斯等。 ③水能:可再生,无污染,运转成本低,综合效益大。建设费用高,周期长,枯水期发电受限制。我国集 中在西南、中南地区。世界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等国。 ④核电: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运转费用低。但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核废料处理难。我国广东 大亚湾、浙江秦山核电站。 ⑤太阳能:分布广,可再生,无污染。但分布分散,储能难。我国主要在青藏高原,西北内陆地区。 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考点 4) 1、气象灾害:①台风:热带气旋→狂风暴雨,风暴潮 ②伏旱:副热带反气旋(副热带高压)→晴朗干燥 ③寒潮:冷锋南下→冻害 ④沙尘暴: (快行)冷锋→发生与冬春季的北方 ⑤春旱: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生长时缺水) 2、地质灾害:①地震,火山均多分布于板块交接处,如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例:日本、台湾―――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马来群岛―――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②泥石流、滑坡:分布于山区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15 页(共 62 页) 3、海洋灾害:①海啸――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 地理必修Ⅱ考前一背(接必修Ⅰ) 第五专题:人口与城市(大考点)②风暴潮――主要由台风引起。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考点 1) 1、1999 年世界人口突破 60 亿, 2、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是由: 率、 率、 率决定的。(出生、死亡、自然增长) 一个地区人口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造成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C死亡率(%)(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 3 种类型: ①原始型模式: ②传统型模式: ③现代型模式: 出生率, 出生率, 出生率, 死亡率, 死亡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高、高、极低”) (“高、低、高”) (“低、低、低”)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它面临严重人口问题, 主要在发达国家, 人口政策:鼓励生育,鼓励移民.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基本为现代模式;全国人口增长总体是“高、低、高”传统模式向“三低”现 代模式过渡。 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4、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属 中国 0.7% 型,发展中国家属 (美国 1.0% 俄罗斯 -0.6% 型,中国基本实现向 德国 0、日本 0.1%) 型的转变。( 现代、传统、现代) (印度 1.5% 尼日利亚 2.5%) 5、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参考数值―――判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参考数值ABC哪个是发达国家?哪个是发展中国家?中国?(65 岁以上的老人超过 7% 属于人口老龄化)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考点 2) 1、人口迁移概念:人的居住地在 (国际、本国、1 年) 2、人口迁移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原因特点: 或 范围内发生改变。并改变原住所达 年或以上。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16 页(共 62 页) ①二战前(近代)世界人口迁移线路:欧洲(旧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新大陆) (原因:新航行开辟、发现新大陆,欧洲殖民扩张) 特点:定居 ②二战后(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线路:亚非拉地区→欧美澳地区, 特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迁移、外籍劳工多,定居减少、流动性大(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西亚和北非由于石油生产吸引人口迁入。 4、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 ①、中国:解放初 改革开发后 东部→西北等边疆, (特点:国家有组织迁移) 西部→东部沿海,农村→城市(城市化加快) ,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特点:自发迁移) ②、美国:冷冻地带(东北)→阳光地带(西部和南部) (原因:东北环境污染,南部和西部石油开发,阳光充足、旅游业的发展)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 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等――主要因素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考点 3) 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 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3、影响因素: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成正相关,与科技水平成正相关,与生活消费水平成负相关。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4、环境人口容量估计:乐观者(地球人口还没达极限) ,悲观者(地球人口爆炸) ,介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 间(地球人口可以达 100 亿) 。中国环境人口容量应控制在 16 亿。 四、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考点 4) 1、城市的形态和成因:团块状(平原) (如北京、成都) 。条带状(地形谷地)(如兰州,西宁,洛阳)。 组团状(河流,地形) (如重庆、武汉、广州) 2、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 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3、城市功能区:主要功能区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它们没有明显的界线。 ① ② ③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 40%―60%又分高级住宅(在城市外缘, 商业区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分布在市中心和街角路口人多的地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分布在市区环路边 工业区交通要分布在便捷的河流、铁路、公路旁,通达性要好的地方。 环境好,面积大)和低级住宅(在内城和工业区,环境差,高层,面积小) 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或交通线两侧。点状或条状分布。 4、中心商务区:集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区,楼层很高;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 业十分发达; 5、门槛人口:指某商场、市场、酒楼等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如果服务人数低于门槛, 它难以正常运行,面临破产。而服务人数高于门槛,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 6、城市的空间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主要模式有: 模式(成因:地租) 、 模式(成因:交通) 、 模式(成因:地租,交通) 。 (同心圆、扇形、多核心) 7、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因素:经济因素(即地租) (交通便捷和近市中心地租高)是主要因素,也有其 他如收入,历史文化(如故宫、开封) ,种族宗教团体(纽约唐人街)等。 (从市中心向四周郊区地租变化:不呈直线,而是曲线,做题目时一定要注意) 8、城市的空间结构会随城市的发展而变化。 五、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考点 5) 1、城市为居民提供的服务:购物、就医、上学或其他等,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17 页(共 62 页) 2、城市的服务范围:到该城市来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区域。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 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个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3、城市等级与其数目、距离及服务范围关系: ①、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 ②、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 ①(少、远、大、多、高) 上海成为大城市的条件: 5、城市的服务范围呈六边形形状,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 层嵌套的,等级较高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 ,城市相距较 ,城市相距较 ,服务范围较 ,服务范围较 服务种类 服务种类 ,服务等级 ,服务等级 ; ;②(多、近、小,少,低) 。4、资源、交通是城市发展成为较高级别的条件, (如上海成为高等级城市原因课本 27 页)六、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 6) 1、城市化: (1)概念: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 规模不断扩大。④城市人口增加。⑤城市数目增加。 其中最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发达国达 70―90,中国为 40, ) (4)城市化的动力:推力和拉力 2、世界城市化进程三个阶段: ①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慢,城市问题少。 ②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 30以上开始加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规模扩大,郊区城市化,城市问 题加剧。 (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现在所处的阶段) ③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减慢甚至停止,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逆城市化(发达国家现在) 3、郊区城市化原因:城市环境差,城市地价高,交通发达,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4、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l)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慢。城市化水平高(70―90%) 。出现逆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水平较低(小于 40%) 。城市发展不合理。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看课本 37 页图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如产生城市“热岛效应”“雨 岛”“雾岛”。 热岛效应原因: ---(注意画图理解) 城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煤烟尘,SO CO 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等)水污染、垃圾和噪声污染。 6、城市问题:主要指城市因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而引起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 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l)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①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②人口和工厂向郊区扩散;③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 (3)加强城市管理,关键是立法。 (4)扩大绿地面积。发展生态城市。 8、中国的城市化: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积极建设中小城 镇,就地吸收转化农村多余劳动力。 (1980 年改革开发后进程快) 发展中国家<40 (5)城市化意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18 页(共 62 页) 第六专题: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大考点) 一、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考点 1) 南方立体农业(看课本 43 页图) 1、会说农业景观图(看课本 42 页图) ,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变化: ①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水) ,地形,土壤,水源。 (比较稳定) ②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保鲜,冷藏(发展变化交快) 3、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4、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人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的结果。 5、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点: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发展 条件:①高温多雨;②人口稠密。③家庭为单位,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④单位面积产量高;⑤机械化 水平低;⑥灌溉水利工程量大。⑦商品率低。 (2)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新西兰(羊)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条件:①气 候温和、多优良的天然草场;②地广人稀。③商品率高。④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3)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私人大农场家庭经营)及我国的东北、 西北地区(国营农场) 。特点:种小麦和玉米,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发展条件:①自然 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②交通运输便利;③地广人稀。 (4)混合农业:耕作业和畜牧业混合。分布在澳大利亚等地。中国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 发展条件:①交通便利;②农业机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高。 (5)种植园农业:分布在中美洲、巴西,东南亚、赤道附近的非洲等。优势区位条件:①有大面积可供开 发的土地;②自然条件高温多雨;③劳动力丰富。④商品率高。 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场;主要产品:甘蔗、橡胶、茶树、油棕、咖啡等。 (6)乳畜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西欧海洋性气候多雨多雾。交通便 利。商品化,集约化。我国大城市附近也有分布 二、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考点 2) 1、工业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位置、资源、用水、用地,环境。 ②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资金,爱好。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随着科技发展原料地、燃料地,劳动力数量对工业的影响减弱。市场,信息,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的影响加强。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不再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最主要因素。 3、钢铁工业区位变化:煤炭区位→铁矿区位→港口(市场) 4、工业区位选择与主导因素: (1)原料指向型工业: (易腐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原料运费高)制糖工业,铁矿石冶炼。 (2)市场指向型工业: (不宜长距离运)瓶装饮料业、家具厂。 (产品运费高)印刷厂、石油加工等。 (3)动力指向型工业:如炼铝厂等有色金属冶炼,多接水电站。 (4)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等工业。 (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 (5)技术指向型工业:如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5、环境污染与工业布局原则: (看课本 61 页图) 6、中国工业区区位选择:鞍山钢铁---原料地。上海宝山钢铁----市场 7、工业联系:生产工序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等。 8、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 工序上 工业联系 的工业联系 空间上 的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与分散 工业地域珠三角土地利用的变化:种水稻―种甘蔗---养鱼---种花卉---出租屋(原因:地价变化,劳动力价格)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19 页(共 62 页) 导致 工业集聚自发形成的 规划建设的 分散意义工业集聚 工业集聚工业集聚与分散 工业分散 引发 形 成 发育程度高的 工业地域 10、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特点: ①传统工业区特点: (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英国中部,我国辽中南) ,企业大型化,耗原料多,产品重 厚长大,污染严重。20 世纪 50 年代特别是 70 年代开始衰落。 ②新工业区的特点: (美国硅谷,德国南部,意大利东北和中部) ,企业以中小型为主,耗原料少,产品轻 薄短小,污染少。20 世纪 50 年代兴起。 11、美国硅谷和意大利东北和中部新工业区特点差异: ①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科学家和工程师比例大,研发费用高,美国国防定货市场稳定,创新。 ②意大利东北和中部新工业区;轻工业,企业以中小型为主,高度专业化,分布在小城镇和农村。 三、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 3) 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四、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考点 4)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优缺点比较课本 P78 表 5.1。 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优点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 续性好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 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缺点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 短途运输成本高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 象等自然影响大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 求严格。 工业的地域联系→主要方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 的工业地域(如鞍山钢铁,大庆石油等) 发育程度低的 的工业地域 寻求各地最佳工业区位优势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 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2、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3、 发展集装箱运输可以节省 化、 和 化、 化发展。 (高速、大型、专业) , 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 。 费用, 便于实现(包装、仓库、装卸作业机械化、安全) 4、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 5、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线和点 6、南昆铁路意义:开发铝矿、煤矿,发展旅游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五、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考点 5) 1、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 聚落沿交通线分布(长条形), (2)聚落随交通线变化而变化(长条形) 火车拉出来的城市(株洲、郑州、只、石家庄) ,科学城(日本筑波) 2、 商业中心建立的条件:①工农业发达,商品来源丰富。②交通便利。③人口多。 商业街:位于市内干线两侧或市区边沿高速公路沿线(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大型的批发超市,储仓式超市分布在高速公里旁的郊区(地租低,用地规模大) 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第七专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大考点)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20 页(共 62 页)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考点 1)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1)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非常肤浅,环境制约人类,人类崇拜和依赖 自然,人地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 (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 。 (2)农业文明时期:大规模开发土地,环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开始局部出现不协调,但人地关系有了科 学萌芽。 (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工业文明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极大发展,开始提出“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大自然 开始向人类报复。严重威胁人类生产和生存。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2)二战以后:环境问题尖锐不可调和,人地关系的认识表现为谋求人地和谐,出现了和谐论。在 20 世 纪 80 年代,出现了以强调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寻求人地关 系协调发展。 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考点 2) 1、发生机制: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污染。 ;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加大,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再生速度,造成资源匮乏,生态破坏。 2、主要环境问题 : (1)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以及 由此演化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如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其后果是人类生存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问题:如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其后果是生态恶化; (3)资源衰竭问题:如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后果是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4)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5)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① 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② 农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 ③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 ④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接受污染工业) , (人口多,要开发)生态破坏。 由于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所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严峻.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考点 3)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三方面: 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 展(目的) (经济,社会)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要理解其中的内容会应用在课本 96 页) 。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①工业发展模式 、②农业发展模式 、 (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考点 4)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的必然选择 1.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由于资源枯竭、生态失调和环境恶化,为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存环 境,促进共同发展,在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了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内容的行 动纲领和发展蓝图――《21 世纪议程》 。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观念:有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和权利的观念。其中公平的观念包括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环境的 观念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权利的观念指全人类享有生活、发展、环境的权利。 3.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1)清洁生产; (2)生态农业; (3)循环经济。 地理必修③考前一背(接必修②) 第八专题: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大考点) 可持续发展(条件) 可持续发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21 页(共 62 页) 一、区域的含义。 (考点 1) 1、区域的概念:指地表空间单位。在地理差异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划分的指标不同,区域类型也就 不同,这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如广东,南方,季风区等 区域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区域内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大区域包含多个小区域 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显,有的有过度性质其边界是不明显的, 常见的区域如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 、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 、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旱作 农业区等) 、经济区、贸易区以及城市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等。 二、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考点 2) 1、区域间的差异: (1)自然环境的差异: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比较。 (2) 区域人类活动的差异: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 复种制度等) ,以及住房样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我国四大区域比较: 南北方差异: 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光照和热量。 四大区域 地 理 位置 地 理 环 境 差 异 地 形 ( 壤) 资源 土 气候 河湖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青藏高原以南 (40°N) 高寒气候秦岭-淮河一线(33°N) 秦岭-淮河一线(33°N) 非季风区、 青藏高 以北、临渤海、黄海 温带季风气候 以南、临东海、南海 亚热带季风气候 原以北(40°N) 温带大陆性气候外流区、 有冰期、 雨季短、 外流区、 无冰期、 雨季长、 内流区、有冰期、 中华水塔 汛期短 以平原、高原为主,特殊 土壤有黑土、黑钙土、自 然土壤有棕壤 煤、铁、石油、森林、盐 丰富,水资源缺乏 汛期长 以山地丘陵为主, 特殊土 壤有水稻、紫色土、自然 土壤有红壤 有色金属、水资源、气候 资源丰富、 矿产能源缺乏 以水田为主,种水稻、油 菜、甘蔗,茶叶等,一年 两熟或三熟 季节性强 以高原、盆地为 主, 有黑钙土荒漠 土 煤、 天然气、 石油、 煤、 石油、 地热、 铁 以畜牧业为主, 发 展绿洲农业和灌 溉农业, 一年一熟 不发达 太阳能 以畜牧业为主, 发展河谷农业, 一年一熟 不发达 高原为主、 土壤 垂直方向分布农业 人 类 活 动 工业以旱地为主,种小麦、玉 米、甜菜,大豆,一年一 熟或两熟发达, 有辽中南 (重工业) 发达,有沪宁杭(综合性 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工 业基地 工业)珠三角(轻工业和 出口加工)工业基地环境问题及 灾害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 寒潮等水土流失、台风、梅雨、 荒漠化、寒潮、风 沙等荒漠化、 水土流 失盐碱化、 风沙、 旱涝灾害、 伏旱、寒潮、旱涝灾害等②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北方冬季保温,南方夏季通风透气 ③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降水由南往北逐渐 增大。 ④北方的楼距比南方大--------北方太阳高度角小,楼的日影较南方长。 三、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点 3) ①初期阶段(早期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②成长阶段(中期阶段) :工业区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第二、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比重 ③衰落阶段(后期阶段) :环境污染和资源衰竭 → 综合整治 →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22 页(共 62 页) 第九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大考点) 一、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 1) (一)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概念:企业把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方的现象。 2、产业转移的分类:国内(区域)产业转移,跨国(国际)产业转移。 3、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①劳动力(充足、素质高、廉价) , (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②内部交易成本低。③市场广阔, (它处于 不断的变化之中。 ) 4、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时间:美国→日本(50年代)→韩国、台湾、香港(60-7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80年代)→中国中西部, 粤北、粤西(90年代以后) 5、产业转移跌目的:追求更高的利润 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对于发达国家: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②、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③、促进区域区域分工与合作: 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产业转移国和转移对 象国由于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而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④、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环境污染伴随着产业转移而在对象国扩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乡村变 成了城镇。 ⑤、改变就业空间分布:转移对象国――增加就业机会。 转移国――失业人口增加 (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我国重要资源调配工程 西气 东输 原因 调出地 调入地 西部 东地 塔里木 盆地的 线路 轮南气 田 ―-上海 ? 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供需不平衡 西部 东部 北部通道:山西、陕西、内蒙古 的火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京 津唐 中部通道: 长江上游的水电→长 江三角洲 南部通道:云南、贵州的火电和 珠江上游(南盘江、红水河)的 水电→珠三角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意义 长江 华北地区 东线:扬州(抽水) →京杭运河及大致 与其平行的河道 (过 黄河要穿过隧道) 中线: 丹江口水库→ 北京(顺地势自流) 西线: 长江上游→黄 河上游 从国家层面的上看: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山西 南部 铁路运输:大同 -- 秦皇 岛、神府―黄骅港、焦作 ―日照 海洋运输: 有铁路运到港 口再用海洋 电力输送: 把煤转换成电 能 (坑口电站) 西电东送(三线) 南水北调(三线) 晋煤外运(北煤南运) (南磷北运)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输入地: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输出地、沿线地区: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改善生态,也破坏生态。 对输入地 :有利于改善大城市的大气质量。 二、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点 2) (一) 荒漠化的防治: 1、指发生在 、 地区及一些 地区的这种土地 。(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土地退化) 2、主要表现: 、 、 。(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中国分布:西北内陆。 (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 400 L以下。 ) (斑点状荒漠化) 。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23 页(共 62 页) 南方云贵高原有石质荒漠化(要植树造林) 4、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降水变化率大。 (为荒漠化过程创造条件) (2) 人为因素(常常起决定性的因素,占 90%)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最主要的 原因)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表现: ① 过度樵采 ② 过度放牧 ③ 过度开垦 ④不合理农业灌溉导致土地次生盐碱化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①最主要的措施是控制人口。②合理利用水资源。③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建防护林。④调节农林牧用地关 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⑤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造薪炭林,建沼气,风能发电,推广省柴灶。 (二) 、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 (1)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异常、降水变化率大,多降暴雨。土质疏松,山地丘陵地形,黄土疏松。 ②人为原因是破坏地表植被。包括毁林开荒、修路、开矿(煤、石场等) 。如四川,黄土高原。 (2)地区分布:主要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等地,其中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3)治理措施:主要是设法恢复地表植被,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 (三)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森林的作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 2、森林的环境资源的作用是: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维 护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它的破坏会导致自然灾害频繁,生态平衡失调。 3、现存的原始林有: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 (巴西、俄罗斯) , (热带原始林正遭毁灭性的破坏) 4、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影响全球大气碳氧平衡(地球之肺) 。②促进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 库(最古老的生物群落,物种最多,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④人类医学宝库。 5、雨林生态的脆弱:雨林高温多雨下群落生产力很高,生物循环旺盛,有机物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很快被 分解吸收,土壤很少积累养分,土壤很贫瘠,雨林的养分几乎全都储藏在雨林植物体内,而雨林植物又是 最容易被人类破坏,所以雨林植物一旦被毁,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后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 就会崩溃,所以说它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7、亚马孙雨林破坏的直接原因是人类开发(迁移农业开垦,大规模开发农场和牧场,伐木,采矿,修路。 ) 根本原因是当地人口增长和贫穷。雨林优质木材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7、森林破坏的危害:使局部地区气候发生变化,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8、保护措施:①加速造林绿化②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③加强环境教育④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⑤鼓 励保护性的开发(如观光,生态旅游)⑥减少对林区的移民和开发。 (四)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的概念:指水位经常接近的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滩涂、河流、湖泊、 水库、稻田、退潮时水深超过 6 米的海区(深海不是) 。 (2)湿地的环境生态效益:供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弱化洪水、降解污染物,有“地球之肾”之称,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东北的沼泽再也不能开垦,退耕还沼泽,长江中下游的湖泊不能围湖造田) 。 (3)“北大荒”(东北平原的三江平原,含有机质多的肥沃黑土) ,现在国家已决定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 荒地,退耕还沼泽,保护这里的湿地(沼泽) 。 (4)三江平原多湿地原因:多冻土,地势低,难排水。 (5)保护措施:退田还湖、湿田还沼,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和保护野生动植物。 (五) 、臭氧层的破坏:地点在南极、青藏高原。人为原因是:使用冰箱、空调放出氯氟烃。 措辞: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 三、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考点 3) 1、人类四大文明地?尼罗河,两河,印度河,黄河等流域。 2、河流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开发方向。 3、河流开发的核心: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田纳西河的开发核心梯级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24 页(共 62 页) 4、河流的保护:上游和水源地---保护植被(水质、水量) 。中游----合理分配水资源,保护水质。 5、河流的综合开发: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 四、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考点 4) (看四大区域的条件,补充中国地理内容) 1、案例:东北农业 农业发展条件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一年 一熟 降水:400―800 L,湿润、半湿润 地形:平原、山地、高原 土壤:黑土(富含有机质肥沃)黑钙土 地广人稀,大型机械化。 重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铁路网密集,交通便利 (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 基地,大规模,专业化,机械化) 农业发展大方向 平原(全国面积最大) :商 品粮基地,春小麦、玉米、 (喜凉作物)看 P69 林业生产基地、人参等特 产。 存在问题 水土流失、 黑土退化、 下降、 草场 沙化、 盐碱 化、 环境污 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 环境 效益同一。 平愿 --- 大宗农产品 的生产。 高 原 ---- 强 化 人工草地, 围栏 限牧。 山区 --- 立体开 发, 多元开发特 色农业。甜菜、 大豆、 亚麻、 马铃薯。 森 林 质 量 山地(全国面积最大林区) : 退化、 土地高原(全国最优质的草原) : 染 畜牧业生产基地 (专业化规 模化)2、案例:珠三角基塘农业(原因主要是地势低洼,降水多) 五、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考点 5) 1、能源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矿物燃料) ,属不可更新资源,这些 化石燃料除了可作为能源外,还可作为化工原料。属于太阳能。 2、能源的分类: ①按来源分: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 。地球内能(核能、地热) 。月球太阳对地球吸 引引起的潮汐能(海洋潮汐能) ②按性质分: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等) 。非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 ③按使用状况分: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 。新能源(核能、沼气、潮汐能、风能等) ④按能量转换分:一次能源(自然界存在的如石油、水能、煤等) 。二次能源(水电等人工转换过的能源) 3、我国资源分布状况空间分布不均。如: ①水资源分布: ②矿物能源分布 多 多 少、 多 、中南、 多 少。 (南、北、东、西) 、华东、东北、华北 。 (西南、西北) 少。 (北、南) 少。 (南、北)③水能资源分布由多到少 ④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分布⑤太阳能最多在青藏高原,四川最少。西多东少。 ⑥风能西多东少。沿海地带也多。4.山西煤炭资源开发: ①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看上图或课本 P45) ②我国能源面临五大挑战:人均少,人均消费量少,单位产值耗能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构成,能源安 全受到威胁。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25 页(共 62 页) ③晋煤外运: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还有海运。高压输电(坑口电站) (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④山西煤的综合利益: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改变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⑤山西省环境保护:推广洁净煤技术,调整产业结构(煤气化、液化。不锈钢、铝制品。降低重化工比重。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多元化) 。“三废”的治理。 六、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考点 6) 。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发展的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产业结构调整 提供发展契机。 (注意三大产业) (2)、良好的毗邻港澳、东南亚, 易于接受产业转移和产品出口条件(区位) (3)、全国最大的侨乡 之一。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二个阶段特点: (1) 、 年,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原因:珠三角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缺乏、但有丰富 的劳动力)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较慢,工业化速度较慢。 (2) 、1990→现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原因:全国 开放地区 工业化速度较快。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注意课本 P79 其他地区城市化模式) 对外开放 → 外资企业 → 工业化 → 城市化 4、问题与对策课本 P79-81 【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①产业升级困难(原基础产业差、科技实力人才差,市场受南岭阻隔小)②城市管理滞后③生态问题严重。 【解决的方法】 ①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石化、钢铁、汽车等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②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 的大珠三角城市群。③加强规划和管理。 第十专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大考点) 一、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考点 1) 1、主要环节:信息获取 → 信息传输 → 信息接收与处理分析 → 遥感应用 2、遥感的特点:监测范围大、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 3、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4、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农作物估产等。 5、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和农作 物长势监测和估产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考点 2) 1、特点:全能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2、组成:包括空间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 (1)空间星座(24 颗卫星) :①由 21 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组成。 ②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 4 颗 GPS 卫星。 (2)用户系统: GPS 信号接收机。 3、应用:提供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 、定位、导航。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考点 3) 1、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GIS 的简要程序:信息源 → 数据处理 → 数据库 → 空间分析 3、GIS 是地图的延伸。 4、应用:地理信息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可以说,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 借助 GIS 如:城市管理 四、数字地球。 (考点 4) 的扩大,政策优势已不明显、 劳动力工资的提高, 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较快, (4)、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26 页(共 62 页) 1、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数字化的地球(虚拟地球) 。 2、技术基础:①信息高速公路与高速网络技术;②遥感技术;③GIS;④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⑤可视化 和虚拟现实技术;⑥高性能计算能力。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答题“基本思路”和“得分要点”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一、自然地理――掌握几张重要图 1、太阳光照图(侧视图、俯视图)【考点】画出地球自转方向;节气(日期)及中国季风风向;近日点、远日点;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的数值、大小排序及分布规律;昼夜长短;极昼极夜;晨昏线判断;简单时间计算;公(自)转角速度和 线速度;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计算北京时间;日界线 2、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考点】认识黄赤交角;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判断节气;画出公(自)转方向;判断近日点、远日 点;太阳直射点及其移动方向;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3、大气受热过程图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27 页(共 62 页) 【考点】认识各种辐射名称;大气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根本来 源;判断多云和晴朗天气的温差情况 4、热力环流图等压面(线) 低 高 低受热 受热 冷却 【考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判断高低压;比较压强大小;画出气流运动方向;判断同一水平面上高压 处与低压处的温差;举出热力环流的实例 (1)海陆风 (2)山谷风(3)城郊风(4)不同性质下垫面之间的环流5、三圈环流图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28 页(共 62 页) 【考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写出气压带风带名称;气压带风带与降水的关系;结合气压带风带解释常 见气候的成因,特征。 6、季风【考点】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风向,成因;季风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根据季风风向,判断季节 7、天气系统图(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考点】判断天气系统类型;解释冷暖锋形成的理由;解释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解释气旋反气 旋对天气的影响;知道常见天气系统的实例 8、水循环图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29 页(共 62 页) 【考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的名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名称;人类干扰最大的环节;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 不均的措施;水资源调配对调入区的有利影响;水循环的意义 9、岩石圈物质循环图①冷却凝固 ②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考点】熟练画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三大岩石的名称;相互转化的作用;沉积岩中可寻到化石 10、洋流模式图【考点】熟练画出洋流模式图;判断寒暖流,并解释理由;辨别大陆两岸或大洋两岸洋流类型;解释洋流 对气候,环境,渔场,航行的影响 11、地质构造图A:背斜 B:向斜 C: 断层 (地堑) D: 断层 (地垒)【考点】地质构造名称;地貌名称;判断背斜向斜的根本依据;解释背斜成山、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向 斜成谷的原因;如何寻找水、石油、天然气;隧道、大坝的建设选址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30 页(共 62 页) 12、自然带分布图【考点】三大地域分异规律的名称,主导因素,表现明显的地区(纬度);记住常见气候类型下的自然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 立体农业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山地自然带复杂程度取决于基带纬度和山体的相对海拔高度;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 域分异规律相似。 13、常见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图【考点】解释不同地貌的成因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31 页(共 62 页) 14、工农业地域类型世界分布图考点:掌握各种工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区位条件。德国鲁尔工业区、大牧场放牧业和意大利的新工业 对中国的启示 二、人文地理――掌握解题要点 1、怎样分析人口增长情况及解决措施? 【基本思路】 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迁移率等之间的关系,少年、青壮年、老年人所占的比例。 【答题要点】 (一)人口增长过快(自然增长) 1.后果 (1)人口压力过大,粮食、资源供应紧张,生态环境破坏; (2)社会问题: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教育难度大;社会治安问题严重;(3)影响经济发展 2. 措施 (1)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2) 发展经济,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发展教育,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 (二)人口老龄化(增长过慢) 1.后果:(1)劳动力、国防兵力不足;(2)社会养老负担加重;(3)老年人问题突出;(4)影响区域 经济发展 2.措施:(1)鼓励生育;(2)适当移民;(3)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典型案例】 发展中同家、我国农村中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问题。我国某些城市中子女与保姆争 夺财产问题。 2. 怎样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基本思路】 原因应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分析,后果应从有利和不利方面考虑。 【答题要点】 (一)、原因: 1.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环境有很大差别 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地形。 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4.政治因素 :政策、政策变革(政治中的改变)、战争 5.环境移民:自然环境的变迁、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影响: 1.对迁出地区:缓解人地矛盾紧张的压力,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对外交流,利于发展当地 经济。不利的是易造成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2.对迁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增添了地区发展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不利的是易带来环 境卫生问题、治安问题、计划生育问题。 【典型案例】 八十年代中期后,我国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带来的后果 3. 怎样分析某个城市兴起的主要条件? 【基本思路】学业水平测试一轮总复习?地理学科 第 32 页(共 62 页) 影响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交通、政治)等方面分析。 【答题要点】 1.自然条件:(1)地形平坦;(2)气候: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纬度沿海地区。(3)河流:供水、 运输、防卫、旅游;(4)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对某一个具体的城市,一定要抓住其兴起的最主要条件。(如株洲为交通) 【典型案例】 武汉、重庆、上海等沿河、沿海城市,石家庄、怀化、株州等铁路城市,大庆等矿业城市,拉萨等宗教城 市。 4. 怎样分析一个城市内功能区的布局? 【基本思路】 从三个主要功能区的经济、环境要求考虑,商业区主要考虑经济(地租水平),工业区要考虑环境和经济, 住宅区要考虑环境和社会效益。 【答题要点】 商业区:市场最优原则: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布局在郊区高速公路或主干道附近。一般 占地最少。 工业区:(1)向郊区迁移。原因:保护城市环境,降低生产成本。(2)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的两侧。原 因:工业生产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住宅区: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分高级(主导因素环境)和低级。与工业区、铁路线等主要交通干线往 往有绿化带隔开。是城市最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占地最多。 【典型案例】 分析某个城市内工业向外搬迁的原因,分析某个城市内功能区布局合理与否的原因。 “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如季风);最小风频的风的上风向 “水”:水质要求高的企业放在上游;对水产生污染的企业放在下游 卫生防护带: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通常布有卫生防护带。(要考虑到局部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 5. 怎样分析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 【基本思路】 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过程;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城市中 期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带来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题要点】 1. 衡量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 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判断:市中心人口密度发生变化)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起步早(晚);目前发展速度慢(快);城市化水平高(低) 4.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中期: A.问题:加速阶段由于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增 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④影响社会治安,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B.解决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后期 A.问题: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城市中心区衰落。B.解决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 业,开发中心衰落区。 【典型案例】 1.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6. 怎样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