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经济全球化的指标全域经济发展的指标有哪些

当前位置:
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
来源:中国旅游报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自国家旅游局2016年初向全国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员以来,全域旅游迅速成为高层充分肯定、地方热烈响应、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少地方省委、省政府也对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截至2017年6月,全国有500个省(自治区)、市(州、盟)、县(区、旗)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投资商和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来。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内外的普遍共识和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一、全域旅游是新时期旅游发展理念的重要革新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出现正是因新实践和新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过去,中国公民出游频率不高,出游主要局限在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方式上也多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再加之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多,旅游业对多数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因此发展的思路不可避免地是就旅游说旅游。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公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3次,非传统景点旅游的游客量超过80%,散客旅游在全部游客数量中的比重超过90%,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全域旅游这种具有鲜明革新性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域旅游是一种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由于在战略上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旅游业就更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样,在战略层面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更容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看成整体,并自觉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在发展旅游产品时,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即要通过增量的旅游市场去盘活各类存量的资源,进而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保障方面,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发展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这种系统的思维,既符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域旅游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协调这一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等方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精准思维。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考察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全域旅游除了强调全,同样关注细。因此全域旅游特别注重解决具体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力图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比如,全域旅游对像旅游厕所这样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其实是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在衡量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时,旅游厕所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对旅游市场秩序乱象,除了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之外,全域旅游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旅游警察队伍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正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要求,让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样也能够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全域旅游是促进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都希望找到能全面推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抓手。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抓农业,可以解决粮食增收及部分农民致富问题,但是从农业入手抓发展,涉及面相对较窄。工业是重要的财富来源,工业化也是传统的发展路径。抓工业,可以大幅增加GDP,同时也能给政府带来较为丰厚的财税收入,但随着工业技术集约化和区域集聚化的不断加深,工业对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旅游由于自身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其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成为地方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是旅游。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行而且有效,在于全域旅游是从外来游客的视角来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审视、衡量和要求。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多元的供给、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面深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而旅游业的联带拉动作用也辐射到区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倒逼机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全域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过去地方发展要么重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率,唯GDP至上;要么孤立地看待社会事业,将其仅仅看成财政负担;有的地方虽然关注文化,但更多地是看成文化事业;虽然重视生态,但更多地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新的时代,需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全域旅游既关心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又关心就业以及扶贫,也关心如何让文化通过旅游的渠道弘扬和传承,还关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贵州,将生态文明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进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喜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化。在新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旅游业与其他经济形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全域旅游在经济层面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所说,“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全域旅游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比如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既是农业的拓展,也是旅游业的深化;再比如全域旅游下的工业旅游,既关注工业制成品在旅游业的运用,也关注将工业生产变成游客的体验过程。像湖南省,在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其中就有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委还希望将全域旅游基地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四大基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着眼推动地方经济全面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也因此得到了地方的高度重视。
促进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建设,让“处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绝不仅仅关注某一两个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关注整个区域城乡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小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风貌突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连许多过去传统的交通公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也正在变成自驾游游客乐享的旅游风景道。正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海南琼海所总结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琼海变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促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寻找改革的“痛点”,抓住突破口推进改革并不容易。全域旅游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地方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抓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成为理顺和调整各类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体制机制的一个途径。比如,近年来游客消费碰到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但暴露的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全域旅游强调要实现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这自然就要求拓宽城市管理的思路,构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体系来为旅游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比如,针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全域旅游强调的是要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统筹协调来齐抓共管。在杭州,由杭州旅游委牵头,联合杭州市的“三委四局”建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立项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既保护了西湖的整体风貌,又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表面看抓的是旅游改革,但真正抓的却是地方的全面改革。
三、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的重点
如何抓好全域旅游,进而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并举。全域旅游需要突破旅游景区景点的局限,将旅游业推向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及时跟进。要在城市市区发展旅游住宿的分享经济,政府的法规制定、政策引导就需要及时跟进;要在边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公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教育培训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政府的智慧旅游服务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能在更大范围安全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政府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等服务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总之,各级政府要沿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脉络,将各项工作延展开来,把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实现产业增长与体制突破并举。全域旅游关注的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面子”,更关注旅游业发展的“里子”;全域旅游要求的并非是旅游业“一时”的发展,更强调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全域旅游,既离不开旅游产品层面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更需要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旅游综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部门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工作效果上,要实现旅游发展与作用发挥并举。尽管旅游业的增长自身会带来综合作用的释放,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建共享。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创业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和政策支持,给各类人群在旅游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真正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动并举。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由于资源、交通和区位的原因,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式地推进全域旅游。因此,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既要有全面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开展工作,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要优先打造一批省、市、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在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开展全域旅游的地方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同时要通过示范引领,梯次发展,让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责任编辑:迟紫境)
国家旅游局
国家旅游局用五大发展理念开启全域旅游发展新时代
您的位置>经济调研
用五大发展理念开启全域旅游发展新时代
中共新宁县委副书记 陈秋良
日 15:01& 浏览字号:【&&&&】 &
  在全省旅游产业大会上,省委书记徐守盛提出: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新宁县作为全国首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之一,必须准确把握旅游业发展新趋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全省“一带四圈”战略布局,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注重全景式打造、全产业融合、全领域合作、全生态保护、全社会参与,加快新宁旅游从“传统”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提质升级。
  一、以全景式打造推进全域旅游创新发展,在规划建设中构建新格局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更多游客从观光游转向休闲度假、深度游,不再满足于看大山大水,而是把旅游当做生活的一部分,需要全方位的旅游体验。新宁作为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要把全县作为最大景区、最美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丰富游客的印象和记忆。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旅游业要坚持规划先行。全域旅游更加注重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如果规划不够,旅游就会呈现出无序状态,导致层次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以致出现“同质化”及“乱圈地”问题。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改革创新规划,根据《湖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山景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用整体性、系统性和制度性强的规划来引导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把新宁整个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规划,在总规的统领下,用旅游总规和旅游业态规划衔接各乡镇和农业、林业、文物、文化、体育、工业等相关部门编制的产业发展规划、城乡风貌规划、镇村建设规划及交通体系建设规划等,多规合一,旅游引领。
  发挥城市带动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推进全域旅游,必须依托城市发展,突出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着力优化宜居、宜旅、宜游环境。从长远来看,要将新宁打造成湘桂边界重要的门户城市、湘西南旅游服务中心,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生态宜居家园,让“绿色资源”成为最吸引游客的核心价值物。短期内要依托旅游新城的打造,围绕生产、生态、生活、文化、服务、管理、集散、创新“八大功能”,加快完善交通、通讯、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发展商贸、餐饮、住宿、娱乐、旅游地产等产业类型,加速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宾馆、酒店、超市、特色旅游纪念品店、休闲娱乐会所,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丰富旅游要素载体,逐步促成新宁过境游向过夜游的转变。
  发挥多点支撑作用。以单一旅游形态转型为复合型旅游,是认识全域旅游的鲜明标志。推进新宁全域旅游发展,必须从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依托“一体两翼四组团”,有效整合“山景资源”、“水景资源”及“生态农副产品资源”,推进南部经济发展区和北部工业集中区“两区”建设以及中部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片、东部特色林业经济发展片、西部特色生态经济发展片三大特色片区建设,多点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形成地质科考、民俗文化、生态乡村、山地康体、硒游养生的全域休闲旅游度假区,努力成为全省旅游发展体系的重要增长极。
  二、以全产业融合推进全域旅游协调发展,在产业互动中培育新业态
  发展县域经济,旅游+是一种新的突围方式,通过旅游这个抓手,与农业、工业、信息化等产业密切协调,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拉长旅游产业链,增加“商、养、学、闲、情、奇”等相关要素的供给。
  促进“旅游+农业”互融发展。新宁是传统农业大县,又有丰厚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林业旅游、农耕旅游、水利旅游等增长点,是“旅游+”的重点领域。要依托各乡(镇)差异化旅游资源,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建设 ,全力打造“一乡一景”“ 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等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建成一批民俗风情型、产业发展型、旅游休闲型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要以黄金牧场为龙头,打造中国南方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实施脐橙产业化建设和柑橘标准园创建,突出脐橙老果园提质改造和脐橙贮藏;建成湖南省珍稀植物园、双十万亩优质脐橙产业观光带、药材种植生态博览园、珍稀植物观光基地、生态水果博览园。
  促进“旅游+新型工业”互动发展。旅游+新型工业,既符合政策方向和供给侧改革需要,也体现“两型”要求和产品配套。要鼓励企业主动与旅游业共融,参与投资旅游业,提高工业企业的附加值,精心打造工业旅游品牌。比如,可以依托永安省级工业园和湘商产业园,积极培育以旅游房车、景区索道、信息化数字导览设备为重点的旅游装备制造业,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具备旅游和生产功能的生态工业园区。要重点扶持企业开发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提升~山脐橙、竹制品、茶叶、“~山玉”等特色旅游商品综合价值,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销售方式新形态。
  促进“旅游+其他服务业”互赢发展。三产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旅游+三产业”已成为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综合功能和应用优势,推动“旅游+互联网”创造价值、服务社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推进“旅游+文化”发展上,要以新宁山歌、夷江号子、瑶乡风情、竹根傩面、木雕根雕等文化元素为内容和主题,积极发展文艺表演业和文化商贸购物业;在城市综合体建设中可以融入旅游元素,大力发展“旅游+城市综合体”,结合旅游新城、主题(休闲)街区、旅游综合服务区等兴建文娱、科普、教育等场馆和设施,促进旅游与商业、展览、餐饮、会议、交通等功能相结合,增强县城旅游功能。
  三、以全领域合作推进全域旅游开放发展,在区域竞争中创造新优势
  旅游经济是典型的开放型经济。新宁推进全域旅游,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依托互联互通、市场开发、信息共享等领域,进一步推动跨区域旅游的有效合作,促进旅游景区景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增进湘桂区域合作交流。新宁紧邻国际旅游城市桂林,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通向珠三角、北部湾的必经之地。推进全域旅游,打开湖南旅游南大门,对我省加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与桂林的协调与合作,构建“~桂”旅游大联盟,探索建设湘桂边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区,完善区域交流合作机制,努力从基础设施相联、产业发展互促、生态环境共建、安全稳定联动、重大政策共享等方面深化湘桂边区域合作,精细策划一批湘桂边区域交流会、旅游节、商贸展等大型活动,打造湖南省省际开发的特色板块。同时,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以新宁为主导构建湘西南无障碍旅游区,推出“武冈―~山―城步―绥宁―靖州”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形成旅游新卖点。
  打造国际合作品牌。乘~山申遗成功和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东风,新宁发展全域旅游大有可为。要充分利用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金字招牌,将~山打造成为连接桂林旅游圈和大湘西旅游圈的中部枢纽,利用桂林和大湘西旅游圈的对外辐射能力,推动新宁生态文化旅游业和旅商等相关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支持旅游经济走出去。新宁生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有212科、872种,植物资源有465科、5645种,要加强对~山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研究,支持国际、国内知名科研机构、企业赴新宁考察、交流、设立研究基地和举办国际会议,发展与旅游品牌相支撑的科研服务、会务服务品牌。
  探索资本合作模式。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加快建设旅游强县,必须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依托盛源公司投融资平台,用3年时间完成~山旅游整体上市,打造旅游业“航空母舰”新宁版。坚持开门办旅游,放宽市场准入,通过策划包装夫夷江整体开发、玉泉山文化园、文化旅游集聚区等旅游项目,配套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战略投资者入驻新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发展,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撬动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经营旅游项目,有力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从而有效丰富旅游产品,完善产业链条。
  四、以全生态保护推进全域旅游绿色发展,在提质升级中释放新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原则,把生态与旅游结合起来,把保护与发展统一起来,切实做到合理开发、永续,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理念定位旅游产品特色。推进全域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围绕“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以全域旅游抓手,遵循“一个景点一个特色、一个景点一个主题、一个景点一个形象”的原则,大力抓好特色旅游乡镇和乡村旅游建设,注重个性化、差异化打造,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与民俗体验旅游等新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
  以生态项目拉动旅游设施升级。旅游项目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坚持把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和旅游投融资紧密结合起来,以规划为指导,以项目为载体,以旅游区为重点,加快推进紫霞峒整改提质工程,策划包装夫夷江整体开发建设、玉泉山文化园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致力于形成“建成一批、在建一批、签约一批、储备一批”的旅游项目推进格局,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要继续深化“旅游厕所革命”,突出抓好生态旅游厕所建设,逐步实现其它旅游景点的旅游厕所达到A级质量等级标准。
  以生态公园提升旅游城市品味。以摩诃岭公园、杜家山生态公园、下马石生态广场、大鱼塘湿地公园等大面积绿地公园为重要节点,以夫夷江两岸、城市道路为依托,建设城市生态廊道,以社区绿地、单位绿地为补充,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依托自然山水,营造水绕山流、风光绮丽的山水园林城市意象,提升县城宜居、宜业、宜游水平。
  五、以全社会参与推进全域旅游共享发展,在改善民生中走出新路子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要让旅游业在精准扶贫、竞进小康的大局中挑重担、唱主角,让人民群众分享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推动旅游环境全民共创。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全县综合治理范畴内,深化依法治旅,加强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优化旅游环境;创新旅游机制体制,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旅游工作机制,形成管理联动;大力倡导“文明旅游”,促进旅游行业诚信经营、规范执业,巩固提升游客满意度。
  推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旅游是典型的富民产业,旅游业是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发展全域旅游,必须突出旅游惠民富民要求,继续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全面参与旅游开发,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发展养生休闲山庄、乡村度假客栈、农家乐等差异化旅游产品,加快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旅游成果共建共享。
  推动旅游扶贫全民共助。旅游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好旅游行业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以全县144个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村为主战场,以服务和开展乡村旅游为渠道,力争通过全域旅游创建,建成80个星级乡村农家乐。同时,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积极推行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扶贫新模式,力争到2018年,全县12.9万人通过旅游实现脱贫。
【编辑:谢雨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方实践需关注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浏览量:320
&&&&&& 全域旅游从最初倡导到上升为国家旅游业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核心战略,有其现实必然性。可以预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将与创建一起成为旅游业发展最为核心的两个抓手,以5A旅游区创建获得旅游行业发展“点”的突破,以全域旅游发展实现“面”的特色统筹。
&&&&&& 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全域旅游适应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化、特色化的现实需求,实现了中国旅游业发展“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原来孤立的点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此,全域旅游示范区也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引领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天地的整体战略”。自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两批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包括海南、宁夏两省(区),91个市(州),407个县(市),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来,各地相关规划创建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对其核心内涵和理论外延,对其政策导向和实践落地,仍存在诸多不同认知,需要就地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 一、缩小“全域”理想目标与现实发展基础的差距
&&&&&& 这涉及全域旅游创建过程的目标界定问题。“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仅从直观表达上,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全域旅游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这是因为,即使在旅游资源基础和禀赋优势非常明显,旅游业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居于主导地位的地区,这都是其追求的终极发展目标,其他许多旅游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更不必说。也就是说,全域旅游作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性或趋势性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这种理想模式和现实之间会存在很大的距离,如果严格按照这种界定来要求和指导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会有相当大难度。因此,这就要求各地在创建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去明确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目标导向,去缩小理想目标和现实发展之间差距。
&&&&&&在全域旅游总体目标导向基础上,要因地制宜,设定有限目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找寻全域旅游推进的突破口,并在两者间取得平衡。例如,资源型城市要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寻找突破口,传统文化旅游目的地要把城乡统筹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为重点,自然旅游目的地则需从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创建入手等。
&&&&&& 二、全域旅游网络建构和核心旅游功能区提升需综合协同
&&&&&& 这涉及全域旅游的全域网络空间构建和抓手问题。目前在地方实践中,对 “全域”的界定上,普遍把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等视为同等重要。其实对于全域旅游而言,必须明晰“全域空间”的特殊重要的基础地位,明确三者间相互关系。
&&&&&& 这是因为旅游消费是一种典型的空间消费,如果没有空间上的“全域”,其他所谓的“全要素”或“全产业”也就没有载体,“全域旅游”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全域”空间应该是衡量全域旅游的基础,也是最为直观、最容易考量的硬性指标。在理想状态下,全域空间“旅游化”在宏观上表现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融合;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其空间形态上则表现为以精品景区和核心城市为依托,通过绿色旅游廊道连接,形成“景区”“城区”“社区”“园区”等为一体的全域网络化空间格局。但是在实施中,这种全域化的理想模式,还很少有区域能够达到。其具体空间形态可能表现为以单个(或多个)重点景区为核心,通过旅游廊道建设串联起来,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村落的“点”——旅游廊道“线”——旅游城市或旅游景区“面”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 因此,对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而言,除了核心景区和依托城市(镇)之外,联动乡村、城市以及其他相关旅游服务设施的一条或几条旅游廊道是工作的重点。
&&&&&& 三、“旅游+”是战略导向 “+旅游”是现实抓手
&&&&&& 这重点涉及理解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的全产业融合问题。全域旅游重点强调“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这种新产能的核心是全产业融合发展。但在具体操作中,必须厘清“旅游+”要求和“+旅游”推进的关系。“旅游+”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战略,它强调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地结合,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内容和文化元素,同时也促进各行各业发展,是要通过“旅游+”来统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
&&&&&&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旅游业作为相对弱势的行业部门,以旅游业统领其他各行业发展仍有相当的难度。譬如我们常说的,“水利建设不仅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还要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还需要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这些行业或者部门的融合,从本质上说是传统产业部门或者城市化乡村“旅游化”提升的过程,客观是一种“+旅游”的模式。
&&&&&& 中国旅游业过去30年的成功经验表明,无论是目前能够在在国内各风景区(保护地)体系脱颖而出、最为社会认可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抑或是旅游厕所掀起的“小厕所、大文明”“厕所革命”风暴,其本质都是旅游行业契合社会需求,是“+旅游”推进的典范。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旅游+”作为全域旅游战略导向,通过各个相关行业和部门的通力合作,实现“+旅游”有序推进,效果也许更为明显。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