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带你看晴空万里一条大约二十米的电缆,重量大约5.6公斤左右可以带上高铁吗?

中国气候分布 六大气候带_甜梦文库
中国气候分布 六大气候带
中国气候分布 六大气候带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 理环境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5000 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 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 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 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 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 字流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到多种知识,加深 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爱国热忱, 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出版者的话
年间,我们曾组织出版了一批地理知识读物,着重 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些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 读者的注意和好评。但因时隔多年,不少读者要求重印,有的建议进 行修订,增补更新的资料。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同时适应新时 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约请了原作者对原书进行修订,增补了新的科研 成果并更新资料, 修改了原书中一些不必要的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和提 法,文字表述上也进行了修饰。书中的插图作了部分调整,还新增了 彩色照片,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将《中国的 地形》 《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 《中国的河流》 《中国的湖泊》 、 、 、 、 《中国的沼泽》 《中国的土壤》 《中国的森林》 《中国的草原》 、 、 、 、1 《中国的沙漠》、《中国的海洋》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这 11 种 书汇总起来,组成一套“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出版,在开本设计 上与原书相比亦有一些变化。 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编写一些有关的专题, 纳入这套丛书之中。这套丛书适合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自学阅读, 又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 是一份进行爱国 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好材料。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92 年 5 月UID1 帖子 33677 精华 39 积分 37077 阅读权限 255 性别女 来自扬 州 在线时间 183 小时 注册时间
查 看详细资料 返回主题 TOPadmin 开心豆豆管理员2 帖子 33677 注册时间
个人博客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 前离线 3# 大 中 小 发表于
09:23 序 中国气候有什么特点?什么地方最冷, 有多冷?中国最热又在什 么地方,有多高的温度?中国最大暴雨出现在哪里,一天中能下多大 的雨量?中国风速哪里最大, 一年有多少天刮大风???了解这些饶 有兴趣的问题,不仅增长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而且也正是 中国进行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以及科学实验等许多方面所十分关心的 问题。 国家花费大量人力、 物力、 财力, 建设成了数以千计的气象台、 站,除了满足各种时效的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各种科研工作的需 要以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各种必须的气象数据,也是它的重要目 的之一。 比如说,中国有成千上万的水库,而水库大坝的规模无不决定于 该流域内的雨量。水库吃不饱固然是浪费,但如果遇到暴雨,洪水漫 过坝顶,甚至冲跨大坝,那样所造成的灾难,将是非常大的。同样, 桥梁、涵洞的跨度大小、孔径粗细,以至城市下水管道的直径,也都 决定于暴雨强度的大小; 全国各地每年建成的成千上万座高大建筑物, 都要根据各地最大的风速数据(换算成风压)来设计。风压取值过大 会带来建筑材料的巨大浪费;取值过小,建筑物受到大风破坏,同样 会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本书除了简要介绍中国气候一般特点以外,还重点根据国3只看该作者 家气象局已经整编出版的气象资料,从中选取气温、降水、风速等十 几个方面几十个项目的极值,以回答大家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并满足 有关科研、设计工作者的部分需要。 当然,极值是相对平均而言的。为了使大家有所比较,在介绍每 项极值时, 同时列出了广州、 上海、 北京、 哈尔滨 4 个站的要素数值, 因为这 4 个站既是中国的大城市, 同时也代表了从华南到东北的中国 东部地区的气候。同样,在介绍中国气候的极值之前,先简述一下中 国气候的概貌,以使大家有一个轮廓的了解。 由于资料的限制, 本书所列极值在参加挑选的站数和所取资料的 年代上并不都整齐一致。例如所取资料的年代,有少数项目是从 20 年(甚至更短些),有些项目则是从几十年,但绝大多数是从 1951 ―1980 年的资料中挑出来的;在参选站数上,绝大多数是从 672 个 国家基本台站中挑选出来的。当然,作者利用自己对中国气候较为熟 悉的有利条件,有意识、有重点地扩大了气候要素和天气现象的选择 范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本书所选的气候极值,已经或接近中国约 2700 个台站中的实际极值。由于资料方面的原因,台湾省没有或只 有少数站参选。 我们知道,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极值分布的局地性是很强的,特 别是地形复杂的山区,而气象台站网的密度终究有限;即使有几十年 的资料,从气候变迁的角度上来讲,也只是一个很短暂的时间。因此 从时(间)空(间)分布这两个意义上来说,极值其实并不“极”, 也不可能“极”。不过,世界气象组织曾指出,30 年的资料长度已4 经能够初步反映出当地相对稳定的气候特征,要求各国都进行 30 年 气候资料整编。因此,从 30 年长度资料和一定密度台站中挑出来的 极值,还是能够大致地反映出中国气候及其变幅的一个概貌。UID1 帖子 33677 精华 39 积分 37077 阅读权限 255 性别女 来自扬 州 在线时间 183 小时 注册时间
查 看详细资料 返回主题 TOPadmin 开心豆豆管理员帖子 33677 注册时间
个人博客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 前离线 4# 大 中 小 发表于
09:23 一、中国气候概貌 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南部, 濒邻世界最大5只看该作者 的海洋――太平洋。 由于海陆之间热力差异而造成的季风气候特别显 著。中国幅员十分辽阔,南北跨 50 多个纬度,东西越 60 多个经度, 从赤道带到寒温带, 从热带雨林到沙漠景观都有。 加之中国地形复杂, 高差悬殊: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吐鲁番盆地又深陷海平面以下。 因此,中国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气候资源优越丰富。 (一)显著的季风特色 由于大陆和海洋热容量的差异,夏季大陆热于海洋,冬季则又冷 于海洋。海陆的冷热变化影响了它上空的大气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气 温越低,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就越高。所以,冬季亚洲内陆形成一个 冷性的高气压,东方和南方海洋上形成热性低气压;夏季的情况正好 相反:大陆上形成热性低气压,而海洋上形成冷性高气压。好比水会 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高气压区的空气不断地流向低气压区,这就是 中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的主要原因。这种一年中风向 发生规律性的季节更替现象,就称为季风。中国是世界上季风最为显 著的国家之一。 冬季风来自中高纬度的亚洲内陆腹地, 那里太阳斜射, 黑夜漫长, 热量收入少而支出多,空气十分寒冷干燥。这种冷空气积累到一定程 度, 在有利的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引导下就会向南爆发, 北风呼啸南下, 所到之处气温急剧下降,这就是寒潮。每年冬季中国总有好几次大幅 度降温的强寒潮出现,较弱的寒潮就更多了。在这种频频南下的寒潮 影响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普遍寒冷而干燥,成为世界同纬度上最 冷的国家。例如中国黑龙江省呼玛县与英国首都伦敦纬度相近,伦敦6 1 月份平均气温为 4℃左右,冬草长青,绿水常流,平均气温与中国 上海、杭州地区相仿,而呼玛县 1 月份却冷到零下 29℃左右,遍地 琼装玉琢,积雪深厚,宛若极地风光。 夏季风分为东南和西南季风两种。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主要影 响中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和南海,主要影响西南和华南 地区,但有时西南气流也可长驱北上到达华中和华北地区,引起那里 的暴雨。 经过广阔洋面的夏季风,给中国大陆带来了丰沛的雨水,所以中 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雨水集中在 5~9 月的夏半年里。例如,如果以 30 个省会的平均数值代表全国的话,那么夏季 6~8 月 3 个月的雨量占 了年雨量的一半以上(53%),5~9 月 5 个月的雨量占了年雨量的 3/4;而冬季(12~2 月份)3 个月的雨量还不到年雨量的 9%,10~ 4 月 7 个月的雨量也只占年雨量的 1/4。一般年份里,东南季风的前 沿雨带(东南季风与大陆上北方冷空气之间的锋面雨带)于 5 月中旬 在华南出现,6 月中旬向北跃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这里的梅雨 季节。7 月中旬,雨带第二次跳跃,迅速推进到淮河以北,使中国广 大北方地区进入雨季盛期。8 月下旬雨带开始返回南方,中国东部地 区雨季迅速先后结束。 中国各地雨季的早晚和正常与否, 大都直接与上述季风的进退有 关,一旦季风规律反常,就会出现较大范围的旱涝灾害。例如 1959 年夏季,因为东南季风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它的前沿大雨带反常地迅 速北上,使通常在初夏季节梅雨较多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生了干旱,7 持续达 2 个月之久, 1978 年也是类似情况。 1954 年夏季正好相反, 而 东南季风被北方冷空气所阻,一直到 7 月下旬,大雨带还停滞在江淮 流域,因而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了百年未见的大水。 (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中国最北的黑龙江省漠河镇,位于北纬 53°以北,属寒温带气 候;而最南端的南海南沙群岛最南部距赤道还不到 4 个纬度,属赤道 气候,南北气候相差十分悬殊。 冬季,中国广大北方地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壮丽的北 国风光。1 月平均气温黑龙江最北部冷到零下 30℃左右,而两广、海 南和福建省中南部地区平均气温却在 10℃以上, 树木花草终年长青, 平原山区一片郁郁葱葱。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中南部和云南最南 部地区更高达 15~20℃以上,槟榔、椰树高插蓝天,随风摇曳,一 片热带景象。南海诸岛最冷月多在 22~26℃之间,更是中国终年皆 夏的地方。 夏季,全国风向普遍偏南,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稍低,但日照 时间却比南方为长,所以南北气温差变小,全国气温普遍较高。南方 广大地区 7 月平均气温在 28℃左右,而黑龙江大部地区温度也可达 20℃以上。因此,松花江畔、珠江两岸,一样都有游泳季节。 中国东西相差 60 个经度以上,西北内陆距海已数千公里之遥, 加上重重山脉阻隔,所以,从东部太平洋上吹来的湿润东南季风已鞭 长莫及, 从南部印度洋上吹来的西南季风又受阻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 藏高原,使这里成为中国雨量最少的地区。塔里木、柴达木和吐鲁番8 盆地等年雨量都在 20 毫米以下,沙漠中间甚至终年无雨。农业主要 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挖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 块块绿洲像串串珍珠般 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地区, 成为沙漠干旱地区中最为富饶和人口最为密 集的地方。 中国的年雨量从西北地区向东、向南逐渐增加。起自东北大兴安 岭、止于西藏西南边境的 400 毫米等年雨量线,大致把中国分成西北 和东南两半。东北长白山区年雨量可以多到 800~1000 毫米,是中国 北方雨量最多的地方,汉水、淮河以南大都在 1000 毫米以上,东南 沿海、台湾、海南岛的许多地方雨量还超过了 2000 毫米。中印边境 东段有些地区年雨量在 4000 毫米左右,是中国大陆上雨量最多的地 方。台湾的火烧寮平均年雨量达到 6600 毫米,是中国平均年雨量的 冠军。 此外,地形和海拔高度对气候也有重大影响。一般说来,海拔每 升高 1000 米,平均气温就要下降 5℃左右(夏季大些,冬季小些)。 中国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四五千米以上,这里的气温就是盛夏 7 月,很多地区平均也不到 10℃,经夏霜雪不绝,寒气袭人,而同纬 度的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却正是夏日炎炎, 流汗难眠的伏旱天气, 平均气温高达 29℃左右,对比十分鲜明。云南高原海拔比青藏高原 低,大致在
米之间,纬度也比青藏高原偏南,且东有乌 蒙山等高大山脉阻滞东亚冷空气入侵, 因而这里冬无严寒, 夏天酷暑, 气候比较温和。特别是海拔约 1500 米左右的云南中南部许多地区, 更是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昆明并有“春城”之誉。9 因为中国的寒潮冷空气主要来自北方, 因此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 便能阻滞冷空气南下,使山南山北冬季温差加大,甚至成为两个气候 区域。例如天山成为中国中温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则成为暖温 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就是低矮的南岭山脉,岭南岭北的温差也是很 大的,古咏庾岭(在广东、江西之间,属南岭山脉)梅诗:“南枝向 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枝指梅树,南指岭南,北指岭北), 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四川盆地也是由于四周有高山围绕,盆地内冬季 十分温暖,1 月平均气温比东部同纬度高出 3~4℃,所以,即使隆冬 季节, 亦遍地青绿, 霜雪少见, 几乎全年都是生长期, 因此物产丰富, 素有“天府之国”的称号。 山脉对于雨量的影响也是极其显著的。一般说来,随着海拔高度 的增加,年雨量和雨日都逐渐增加。因此,天山北坡、祁连山北坡和 阿尔泰山西南坡,山麓是荒漠,而山腰都有森林环绕。再如,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山麓平地夏季有伏旱现象, 但千米以上高山降水却很丰富。 山脉对降水的另一重要影响,是迎风坡雨量比背风坡要多得多。例如 面迎东南季风的长白山脉东南侧的宽甸县(丹东附近),年雨量高达 1201.6 毫米,而背风侧的沈阳只有 755.5 毫米;太行山迎风东坡麓 的石家庄年雨量 599.0 毫米,而背风侧的太原只有 466.6 毫米;喜马 拉雅山南麓中印边境东段,因为面迎潮湿的西南季风,年雨量高达
毫米以上,但翻过喜马拉雅山脉,进入背风的雅鲁藏布 江谷地,就剧减到 400 毫米以下。全国最多雨的台湾火烧寮也正是面 迎冬半年从东海上吹来的潮湿的东北季风的结果。10 所以,如果归纳一下中国的冷热和雨旱的气候类型,那么从温度 方面来说,青藏高原 4500 米左右以上地区四季常冬(按中国习惯, 以 5 天平均气温≤10℃为冬, ≥22℃为夏, 10~22℃之间为春秋季) , 南海诸岛终年皆夏;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岭南 两广则是长夏无冬,秋去春来;云南中南部地区四季如春,而其余广 大地区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从雨旱方面来说,西北地区全年红日普照大地,而川黔许多地区 则是“天无三日晴”的阴雨连绵天气,江南地区春雨伏旱,东北、华 北和西南大面积地区则是春旱夏(秋)雨;台湾北端又是我国唯一冬 季最多雨的地方??。中国气候类型之丰富多彩,于此可见一般。 (三)优越丰富的气候资源 有的读者也许会问:既然中国冬冷夏热,冬干夏雨,气温变化比 较极端,雨水季节分布又不均匀,那么为什么还说气候资源优越丰富 呢? 当然,冬冷对农业确有其不利的一面。比如冬季长了,植物的生 长期要缩短;冬季冷了,作物越冬会更加困难。但是与冬冷相对立的 夏热,却是十分有利的农业气候资源。例如东北北部 7 月平均气温要 比同纬度平均偏高 4℃左右,西北干旱地区偏高更多。正是这可贵的 夏热,使得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大都能够普遍种植喜热的水稻、玉米和 棉花等高产粮棉作物,其分布界限之北,世界罕见。 冬干夏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冬少雨夏多雨)的气候特点也有 它巨大的有利方面。冬干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因为中国冬季中,作11 物或已收割,或者停止生长(越冬),就是正在生长的作物,因为冬 冷,一般也并不需要许多水分。可是冬季风转化而成的夏季风,却给 作物在旺盛生长、最需要水分的季节里带来了丰沛的雨水。这种雨热 同季、水热共济的现象,是中国农业生产十分有利的气候条件。古诗 说的“季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正是雨热同季可以使作物 高产丰收、增加人民财富的意思。可是,在世界其他地区相当于长江 以南的纬度(约 30~15°)上,由于高空有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 大都是干旱沙漠地区,例如撒哈拉,阿拉伯沙漠,印度西北部的塔尔 沙漠,澳大利亚沙漠,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等。可见,冬季风虽然给中 国带来了同纬度上最严寒和干燥的气候, 但夏季风却使中国广大南方 地区成为一个青山绿水、鱼米之乡的大绿洲。冬冷夏热、冬干夏雨, 这个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优越性在这里展示得十分清楚。 当然,也应指出,就是干旱气候条件,也并非绝对坏事。中国西 北地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这些也正是 农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要解决灌溉问题,这些形成干旱的 不利气候条件就会立刻走向反面,转化成为十分有利的气候条件:作 物有光有热又有水,从而粮棉高产,瓜果甜美。例如中国夏季最热的 新疆吐鲁番盆地,那里长绒棉品质优良,特产无核葡萄干和哈密瓜都 驰名中外。 世界上凡有灌溉的沙漠干旱地区之所以都成为富饶的粮棉 之仓,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海拔较高,夏温已低,已 经不能种植水稻、棉花等喜热作物。但是,事实证明,在一定高度以12 下,春小麦在柴达木盆地,冬小麦在西藏中南部都生长良好,并创造 了中国的高产记录。例如柴达木春小麦亩产已达到 1000 公斤,而西 藏冬小麦亩产也已突破了 800 公斤。 由于气候类型的多种多样,丰富了中国的动植物资源。中国种子 植物达 3 万种以上,食用植物有 2000 多种,树木有 2800 多种,从热 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均有;中国陆栖脊椎动物已知的已达 1800 多 种。此外,中草药和贵重药材,棉花、大豆、油菜、甜菜、甘蔗、油 桐、茶叶以及橡胶、咖啡、油棕、剑麻、可可、胡椒等适应不同气候 的经济作物均可种植。中国品种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不仅为农、林、 牧、副、渔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多 种多样的原料和粮食;并有大量产品外销,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 设和满足人民的广泛需要。UID1 帖子 33677 精华 39 积分 37077 阅读权限 255 性别女 来自扬 州 在线时间 183 小时 注册时间
查 看详细资料 返回主题 TOPadmin 开心豆豆13 管理员帖子 33677 注册时间
个人博客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 前离线 5# 大 中 小 发表于
09:23 二、气温 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它和人民的生活、劳动,和农业 生产以及其他建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你到气象台站去参观,在 观测场里首先一眼看到的,常常是两个白色的百叶箱,其中一个百叶 箱里就放着 4 支温度表:两支竖放的是干球和湿球温度表,两支横躺 的是最高和最低温度表。气象部门的所有温度和湿度项目,都是用这 4 支温度表观测和计算得到的。 (一)中国哪里最冷 中国哪里最冷?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笼统的问题。 因为气象部门有 许多温度项目,各代表不同的意义。隆冬 1 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 并不一定是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 同样, 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 也不一定就是极端最低气温――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最低气温的地 方。所以,我们这里把各种温度项目的极值都挑出来,读者可以根据 需要从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1.极端最低气温14只看该作者 极端最低气温是用前面介绍过的 4 支温度表中的最低温度表观 测的。 最低温度表的主要结构是在温度表的酒精柱内多放了一个轻质 的形游标,当气温降低时,酒精柱顶端依靠表面张力把它带往球部, 而当温度再度升高时,因游标重量产生摩擦力,酒精只能从它身边流 过,而不能把它带向前去。因此,游标的顶端就指示出曾经发生过的 最低温度。 这样的最低气温,每天都有一个,如果从一个月的每天最低气温 中挑出一个最低的,那便是这个月的极端最低气温。如果它正好也是 全年 365 个最低气温中的最低气温, 那么就是这一年的极端最低气温 了,同样,这个地方有气象观测以来出现的最低气温,便称为该地的 极端最低气温。一个地方极端最低气温的高低,主要决定于纬度的南 北, 气流的方向 (风向) 地形情况和天气的晴阴等。 , 比如纬度偏北, 多北风,地形凹洼,天气晴朗,就可能出现很低的极端最低气温值。 ① 广州是中国华南的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出现的极端最低气 温刚好是水的冰点:0℃。但 1934 年 12 月 8 日清晨,广州曾出现过 -0.3℃,这就是广州有气象观测以来的极端最低气温。 上海市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极端最低气温是 1977 年 1 月 31 日观 测到的-10.1℃,但历史上真正的极端最低气温即 100 年来记录到的 最低气温是 1893 年 1 月 19 日的-12.1℃。有趣的是北京真正的极端 最低气温却不是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前,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35 年 12 月 31 日北京清华园曾观测到-20.5℃,而 1966 年 2 月 23 日在15 南郊观测到-27.4℃。 哈尔滨新中国成立后的极端最低气温是 1970 年 1 月份发生的 -38.1℃,但 1931 年 1 月份曾出现了-41.4℃,这就是哈尔滨有观测 以来的最低记录。 但是,哈尔滨的-41.4℃也远不是中国的极端最低气温。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的免渡河在 1922 年 1 月 16 日曾观测 到-50.1℃的温度,是新中国成立前气温记录中的最低值。①凡本书 内出现的主要气象台站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均按省(区)分别列在 书末的附表内。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北部的富蕴气象站在 1960 年 1 月 20 日以 -50.7℃的低温首次打破了免渡河的记录, 接着 1 月 21 日又以-51.5℃ 再创全国新记录。 加上 1 月 22 日清晨最低气温也达到-50.7℃, 这样, 1960 年 1 月 20~22 日这 3 天,就成为富蕴 1957 年建站以来最低气 温低于-50℃的仅有 3 天。此外,打破-50℃大关的气象站还有大兴安 岭上的图里河,于 1966 年 2 月 22 日测到-50.2℃;中国最北的气象 站――黑龙江省漠河气象站, 1968 年 12 月 27 日清晨测得了-50.9℃。 而在 1969 年 2 月 13 日漠河终于诞生了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 低气温记录――-52.3℃。加上 2 月 14~15 日最低气温也分别达到 -51.2℃和-50.9℃,这样,漠河自 1957 年建站以来也仅有这 4 天的 最低气温低于-50℃。 顺便说说, 漠河 1969 年 2 月 13 日的午后最高气温只有-26.5℃, 因而日平均气温为-43.9℃;而富蕴 1960 年 1 月 21 日的最高气温为16 -36.1℃,因而日平均气温为-43.8℃。它们就是中国有气象记录以来 的最冷日子了! 漠河和富蕴所以能出现这么低的温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 是纬度高,冬季阳光斜射热力微弱,黑夜又极为漫长,地面向宇宙空 间辐射散失了许多热量;二是它们都处在河谷地形之中,夜间高山上 冷却的严寒空气沿坡下沉, 加上凹洼地形的谷底本身同时也在辐射冷 却,因此这里的气温比同高度平原上又低了许多;三是这些严寒天气 都是晴天,只有在晴夜中地面才能强烈向太空辐射冷却,从而降到更 低的温度。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们都处于东亚寒潮冷空气控制 之下,使它的基础温度已降得特别低。否则,在温暖的西欧,即使再 北些,再洼些的地形,再晴好的天气,也是绝对不会有这样低的气温 出现的。 不过应该说明,-52.3℃只是从气象站记录中挑选出来的最低气 温数值。实际上在珠峰地区是完全有可能出现比它更低的温度的。例 如根据珠峰脚下定日气象站短短 9 年的无线电探空观测资料 (每天仅 观测两次) 在海拔 9000 米高度上已经出现了-61.4℃的低温。 , 可见, 如果珠峰上有气象站的话, 那么我国极端最低气温的桂冠是有可能让 它取得的。 中国极端最低气温,在-50℃以下的地点固然不多,但东北大小 兴安岭和新疆阿尔泰山区却都能低于-40℃以下,特别是新疆的青河 曾出现过-49.7℃,大兴安岭的根河(内蒙古)曾出现过-49.6℃,以 及海拉尔(内蒙古)-48.5℃,呼玛-48.2℃,孙吴-48.1℃等等,它17 们都已相当接近-50℃了。 我国西安―郑州―青岛一线极端最低气温大约在―20℃左右; 南 京、武汉等长江中下游沿岸极端最低气温都在―10℃上下,仅四川盆 地因四周重山屏障, 冷空气不易进入, 才和两广北部、 福建沿海一样, 一般不出现低于―5℃的温度。中国历史上从不出现 0℃以下气温的 区域很小,大致只有华南大部分沿海、云南南部、台湾大部、海南岛 和南海诸岛了。中国极端最低气温的最高值也就发生在这些地方,例 如西沙珊瑚岛为 15.3℃, 东沙群岛为 11.2℃, 台湾南部恒春为 8.0℃ 等等。 极端最低气温的高低和农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有很大关系。例 如-25~-28℃以下的严寒低温会大量冻死越冬的冬小麦, 所以长城以 北一般不种冬麦而种春天播种的春小麦;柑桔害怕-7~-9℃的低温, 气温低于-9℃就会大量冻死柑桔树,例如中国历史上 1654 年和 1676 年两次强寒潮曾把建于唐朝、 经营近千年的江西省柑园和桂园完全摧 毁了;热带作物橡胶甚至害怕零上 5℃的温度, 年和
年的两个冬季中,两次寒潮低温,使云南省西双版纳自 治州首府景洪县的极端最低气温降到 3℃以下大约 40%的橡胶树受 冻死亡。 2.平均最低气温 如果我们把一个月中每天的最低气温平均起来, 这个数值就称为 这个月的平均最低气温, 实际上也就是这个月每天清晨日出前气温的 平均值。18 中国绝大部分地区 1 月份是全国最冷的月份, 所以 1 月平均最低 气温便是最冷月最冷时的平均温度了。 例如广州 1 月平均最低气温为 9.7℃,就是说广州在最冷月份里清晨日出前的气温平均多在 9.5~ 10.0℃左右,这是广州居民每年隆冬季节清晨最常遇到的温度,而极 端最低气温-0.3℃则是几十年中偶尔出现了那么一瞬间。 长江下游的 上海市 1 月平均最低气温,由于北方冷空气的经常南侵,已经降到接 近零度(0.3℃),即上海隆冬清晨气温大都在零度左右;华北平原 北缘的北京和松花江畔的哈尔滨 1 月平均最低气温更分别低到-9.9℃ 和-24.8℃。 中国 1 月份平均最低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大兴安岭山区的根河, 漠 河已退居第二,它们的平均最低气温很相近,分别是 -38.2℃和 -37.3℃,大兴安岭上的图里河也是-37.3℃,即平均每天清晨都可能 出现-37~-38℃左右的低温。 大约沈阳以南 1 月平均最低气温升到-20℃以上,北纬 30°左右 的长江沿岸升到 0℃左右,南海之滨 1 月平均最低气温已超过 10℃。 只有在南海诸岛,1 月平均最低气温才能升到 20℃左右。例如西沙珊 瑚岛为 23.1℃,西沙永兴岛为 21.3℃,也就是说,这些地方即使在 隆冬,清晨气温也仍在 22℃上下摆动。它们就是中国 1 月平均最低 气温最高的气象站了。 盛夏 7 月,中国清晨最凉的地方在哪里,温度又有多高呢? 我们先来看看广州 7 月平均最低气温为 25.2℃,上海 7、8 月都 是 24.7℃,即清晨仍有 25℃左右的较高温度,可见长江以南的夏季19 是比较热的。而北京降到了 21.5℃,沈阳以北降到 20℃以下,哈尔 滨更加凉爽,7 月平均最低气温只有 18.1℃,已经可以关窗盖被睡觉 了。中国的“北极村”――漠河镇更低,只有 11.6℃,是中国低海 拔地区中 7 月平均最低气温最低的地方了。但在高海拔地区,例如青 藏高原上青海省的格尔木五道梁 7 月平均最低气温只有 0.1℃,称多 清水河 1.2℃,天山的乌恰托云 1.5℃,格尔木沱沱河为 1.7℃,这 些地方即使在全年最热的 7 月份,差不多每个月总有 10 天左右或更 多些日子,清晨的最低气温低于零度。 从全年来说,大兴安岭冬季虽然严寒,但夏季较温暖,青藏高原 上夏季虽然冷凉而冬季不甚寒冷, 因此这两个地区的年平均最低气温 相差不多。 全国年平均最低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大兴安岭上的图里河和 根河,为-13.3℃,其次是漠河,为-12.4℃,第三至五位均在青藏高 原上,即格尔木五道梁(-11.9℃)、称多清水河(青海,-11.6℃) 和格尔木沱沱河(-11.4℃)等地。 中国东部 4 个代表站的年平均最低气温是:广州 18.6℃,上海 12.3℃,北京 6.1℃,哈尔滨-2.0℃。由此也可见自南向北呈规律性 地递减。 3 冷在“三九”――最冷旬平均气温 我们要介绍的第二支温度表是干球温度表。从原理上说,它和家 用的寒暑表没有什么不同,是一种普通温度表。只不过里面灌的不是 酒精而是水银,这样测量的温度可以更精确一些。 绝大多数气象站每隔 6 小时(即北京时 2、8、14、20 时)观测20 一次气温,就是从干球温度表上读的。把一天 4 次观测的气温平均起 来,就是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把一个旬(8~11 天)的日平均气温 再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旬的旬平均气温。当然,把一个月的或一年 的日平均气温平均起来,就是这个月或这一年的平均气温了。如果再 把这个地方有气象观测以来所有年份的某一旬、 月或年的平均气温加 以平均, 那么就得到这个地点的多年平均的旬、 月或年的平均气温了。 在习惯上,气象部门常把“多年平均”这 4 个字省略,所以任何一本 气候资料或气象书籍里的旬、月、年平均气温实际上指的都是多年平 均值,而并不是哪一年的平均气温。 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是冬至后第三个 9 天,大约在 1 月 10~18 日。果然不错,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最冷的旬是 1 月中旬, 有的虽亦发生在 1 月上旬或 1 月下旬, 但这 3 个旬的气温相差都不太 多。 例如上海、北京和哈尔滨最冷旬就都在 1 月中旬。上海旬平均气 温是 3.1℃,北京-5.0℃,哈尔滨-20.1℃,广州则在 1 月上旬,平 均气温 13.2℃。中国旬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在漠河,1 月上旬为 -31.7℃,其次是根河,1 月中旬和 12 月下旬均为-31.3℃,以下是 图里河,1 月中旬-30.6℃,这 3 个地方是中国气象站中旬平均气温 低于-30℃的地方。 最冷旬平均气温在-29℃左右的还有呼玛 1 月上旬 的-29.1℃和嘉荫 1 月上旬的-28.9℃。 南海诸岛是中国最冷旬平均气 温最高的地方。 例如西沙珊瑚岛 1 月中旬至 2 月上旬可高达 23.4℃, 西沙永兴岛最低在 1 月中旬,平均气温达 22.7℃,东沙群岛最低在 121 月上、中旬,平均气温 20.7℃,它们都比漠河全年最热的 7 月中旬 还要高。 4.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 中国绝大部分台站最冷都在隆冬 1 月, 所以最冷月平均气温也就 是 1 月平均气温。 例如中国东部 4 个代表站最冷都在 1 月: 广州 13.3℃, 上海 3.5℃,北京-4.6℃,哈尔滨-19.4℃。 中国 1 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也是在大、 小兴安岭等中国最北部 地区。前六名是:漠河-30.9℃,根河-30.8℃,图里河-30.0℃,嘉 荫-28.5℃,牙克石和呼玛-28.2℃,三河(内蒙古)-27.3℃。 大致东北大、小兴安岭和北疆阿尔泰山区 1 月平均气温都在-20℃ 以下,长城沿线大约在-10℃上下。淮河、秦岭一线 1 月平均气温已 升到 0℃左右。该线以北冬季寒冷或比较寒冷,大地结冻;以南除寒 潮天气之外都比较温暖,没有季节性冻土,田野里一片青绿,蔬菜绿 肥等均可越冬生长。淮河、汉水成为我国冬季不冻的最北的大河。1 月平均气温 10℃线大致蜿蜒在南岭山脉地区,岭南即使隆冬也仍然 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是中国气候上的无冬地区。中国 1 月平均气温 20℃以上的地区极少,只有海南岛的最南缘和南海诸岛。例如南沙群 岛已高至 26℃左右, 接近北京 7 月平均气温; 西沙群岛也有 22.9℃, 与哈尔滨的 7 月一样暖热。 5.年平均气温 1 月平均气温的高低,反映了整个冬季的冷暖。可是,中国冬季 最冷的地区,夏季并不最凉。因此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不是出在22 大兴安岭北部山区, 而是发生在纬度虽较南但海拔高得多的高山高原 之上。例如吉林省中朝边境的长白山天池气象站,海拔 2670 米,虽 然隆冬 1 月平均气温只有-23.2℃,可是由于夏季很凉(7 月平均气 温低至 8.6℃),所以天池年平均气温低达-7.3℃。年平均气温最低 的第二至五位是: 格尔木五道梁-5.6℃, 根河-5.3℃, 图里河-5.2℃, 漠河和称多清水河均为-4.9℃。 年平均气温同样是自南向北规律性地递减。中国大、小兴安岭地 区年平均气温均低于零度,东北其它地区在 0~10℃之间(哈尔滨 3.6℃);大约华北平原北端、山西最南部、陕西关中地区以南均在 10℃以上 (北京 11.5℃, 上海 15.7℃) 南岭以南升到 20℃以上 ; (广 州 21.8℃),海南岛中南部已经超过 24℃。中国气象台站中年平均 气温最高的地方是西沙珊瑚岛 26.8℃,永兴岛 26.5℃,海南南缘的 三亚也达到了 25.5℃。 不过应该说明,实际上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也在珠峰上。例如 根据珠峰脚下的定日气象站的无线电探空资料,海拔 7500 米的高度 上最冷在 2 月, 平均气温为-27.1℃, 最热是 8 月, 平均气温-10.4℃, 年平均气温为-19.6℃; 而海拔 9400 米高度上最冷也在 2 月 (-40.5℃) , 最热也在 8 月(-23.7℃),年平均气温为-33.0℃,因而珠峰高度上 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9.0℃左右。 6.各级寒冷日数 中国气象部门还统计了各地最低气温低于 0℃、-10℃、-20℃、 -30℃和-40℃的各级寒冷日数,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地的寒冷程度。23 最低气温低于 0℃,清晨就可能会有程度不同的霜冻和冰冻出现。中 国除了两广沿海、台湾、海南岛、云南最南部等地区外,全国绝大部 分地区都能出现,出现日数自南向北增加。例如广州解放后未出现过 零下温度,上海每年平均有 39.7 天,北京 127.9 天,哈尔滨 182.6 天。具体说来,大致浙江温州、福建南平、江西赣州、湖南郴州、广 西全州以北,最低气温低于 0℃的日数每年多于 10 天,武汉、合肥、 南京以北在 50 天以上,西安、郑州、济南以北超过 100 天,黑龙江 省大致北纬 48°以北地区每年最低气温低于零度的日数每年平均就 在 200 天以上了。 中国气象站中,最低气温≤0℃的日数以格尔木五道梁为最多, 平均每年有 328.6 天;其次是:称多清水河 307.4 天,格尔木沱沱河 303.0 天,新疆乌恰托云 300.9 天,玛多 294.8 天。 在日最低气温≤-10℃的日子中,最高气温往往也在零下,这在 南方已是严寒天气。中国东部地区大约北纬 27~28°以南,西部四 川盆地及以南和云南均已不出现,台湾、两广、海南等低纬地区除高 山外亦已不出现。但中国北方最低气温≤-10℃的日子很多,例如北 京 31.0 天,哈尔滨 120.7 天。中国有气象记录的地方,最低气温≤ -10℃日数最多的,第一是格尔木沱沱河,平均每年出现 193.2 天, 其次是格尔木五道梁 191.4 天,长白山天池 181.0 天。 最低气温≤-20℃的日子是比较寒冷的, 在广州和上海从不出现, 北京每 10 年中也不过出现 1 天,哈尔滨则每年仍有 66.1 天之多。中 国这种严寒日子最多的地方已从青藏高原转到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漠24 河 141.5 天,根河 138.2 天,图里河 137.3 天,新林 129.4 天,黑龙 江塔河 123.1 天??等等。青海的沱沱河、五道梁、清水河等海拔
米的高原台站,每年平均也只不过 100 天左右,比黑龙 江北部少约 30 天。 最低气温≤-30℃,在广州、上海、北京均从未出现过这种严寒 日子,哈尔滨每年平均也只有 6.9 天。全国只有北纬 40°以北地区 和青藏高原等高山地区才会出现,以根河每年 94.0 天为最多,其次 是漠河 93.5 天,图里河 91.2 天,嘉荫 71.0 天,新林 68.2 天,呼玛 57.9 天。而青藏高原上最多的称多清水河气象站,每年平均也才出 现 21.8 天,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相比,相差更大。 最低气温≤-40℃这种极为严寒的日子,分布范围更小,主要发 生在东北最北部以及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区, 其它地区 (包括青藏高原) 极少发生。 中国最多的地方是: 根河每年平均出现 26.9 天, 漠河 25.1 天,图里河 21.5 天,呼玛 8.8 天,额尔古纳旗 6.0 天。 最低气温≤-50℃的日子,如前所述,中国气象记录中一共出现 了 9 天,即漠河 4 天,富蕴 3 天,图里河和免渡河各 1 天。 我们从各级寒冷日数的比较可以发现, 最低气温≤0℃和-10℃的 日子以青藏高原为多,最低气温≤-20℃、-30℃和-40℃的严寒日数 则以东北北部为多。 这也证明了青藏高原上全年中冷期虽长但冬季不 太寒冷; 而东北大小兴安岭、 北疆阿尔泰山区冬虽严寒, 但冷期较短, 且还有暖热的夏天。所以说,中国冬季最冷是在最北部,而夏季最凉 则是在青藏高原上。25 (二)中国哪里最热 经济建设的许多部门和人们的生活实践, 也很关心当地夏季的炎 热程度。因为炎热和寒冷一样,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劳动都有所影 响:严寒会造成冻伤、感冒、气管炎发作,限制人们室外劳动等等; 炎热也会造成工作效率降低,以至中暑、晕倒,甚至死亡??;严寒 使工厂车间和居民需要大力采暖消耗巨量的燃料; 炎热则需要加强降 温通风,同样需要国家大量投资??;35~40℃以上的高温对于农作 物生长也是不利的。 1.极端最高气温 和极端最低气温一样,一个地方曾经出现过的最高气温,叫做极 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是用百叶箱中横放的那一支最高温度表观测的。 它 的外形看起来和普通温度表没有什么两样, 原理则和医用体温表一样, 主要是在靠近球部的地方,管腔制造得特别细窄。当气温升高时,水 银膨胀,体积变大,水银就依靠这股压力从窄细处挤出去使水银柱上 升而当温度重又降低时,水银却不能自行通过窄段返回球部,因而便 指示出曾经发生过的最高温度。 北京解放后的极端最高气温是 40.6℃,发生在 1961 年 6 月 10 日的午后, 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端最高气温是 42.6℃, 发生在 1942 年 6 月 15 日;上海解放后的极端最高气温是 38.9℃,发生在 1953 年 8 月 15 日和 26 日这两天,但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是 1934 年 7 月 12 日午后出现的 40.2℃;广州的极端最高气温还没有上海高,只有26 38.7℃,发生在 1953 年 8 月 12 日;哈尔滨历史上的极端最高气温是 1919 年 7 月 24 日观测到的 39.1℃。 中国极端最高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 新中国成 立前吐鲁番曾创造了 47.8℃的全国记录。以后,在 1953 年和 1956 年这两年的 7 月 24 日,都出现过 47.6℃的高温,1975 年 7 月 13 日 吐鲁番民航机场还曾观测到目前中国的极端最高气温――49.6℃。 极端最高气温的第二名也在吐鲁番盆地,盆地西缘的托克逊为 48.0℃,以下为西安 45.2℃,山西运城 45.0℃,江西修水 1953 年 8 月 15 日伏旱期间曾发生 44.9℃高温,是南方的最高记录。南方的第 二位是号称长江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为 44.0℃。其实除了青海和 西藏以外,全国各省,市、区都出现过 40℃以上的高温,例如北纬 48°的内蒙古布特哈旗,海拔 310 米,出现过 42.6℃的高温;位于 北纬 40°37′、 海拔 1138 米的甘肃敦煌, 极端最高气温也高达 44.1℃。 中国极端最高气温中最低的气象站是:西藏错那 18.2℃,长白 山天池 19.2℃, 西藏帕里 19.3℃, 聂拉木 19.9℃, 山西五台山 20.0℃, 它们都出现在青藏高原和北方高山上。 2.平均最高气温 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最热月是 7 月,沿海地区例外,多数出现在 8 月,但与 7 月相差也不大。因此,7 月平均最高气温也就是最热月最 热时(一般出现在午后 14 时或 14~15 时之间)的平均气温了。例如 广州 7 月平均最高气温为 32.6℃,上海 31.5℃,北京已稍低,只有 30.8℃,哈尔滨更低,仅 28.0℃。27 中国东部地区 7 月平均最高气温最高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 大约 北纬 26~30°之间可高达 34℃左右以上,四川盆地长江河谷段也可 高达 34℃左右;华北平原上石家庄、德州以南地区除了沿海地区以 外,仍在 32℃以上;东北南部开始低于 30℃,其中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地区还低于 26℃,大兴安岭山脊地区更低于 24℃。中国 7 月 平均最高气温也以吐鲁番盆地为最高,吐鲁番达 39.9℃,盆地西缘 托克逊亦高达 39.6℃,其次为吐鲁番的东邻鄯善 37.0℃。以下是: 新疆若羌 35.6℃, 浙江丽水 35.4℃, 福建建瓯 35.2℃, 江西贵溪 35.0℃ 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约有一半台站也可以达到 34℃左右。对比鲜明 的是,青藏高原 4000 米以上和北方许多高山之巅,最热月平均最高 气温却只有 10~15℃左右,成为中国夏季最为冷凉的地方。例如格 尔木五道梁为 12.2℃,错那 12.4℃,山西五台山 12.9℃等。 那么全年最冷的 1 月份中, 午后平均最高气温什么地方最高呢? 隆冬 1 月, 平均最高气温的最高值发生在海南省, 如三亚 25.7℃, 西沙珊瑚岛 25.5℃,西沙永兴岛 25.3℃,陵水 24.3℃;台湾恒春 23.7℃,广东雷州半岛以北已降到 20℃以下(广州 18.3℃);大约 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以北地区(四川盆地除外)平均最高气温已 降到 10℃以下(上海 7.6℃,北京 1.4℃);大约京律地区、太原、 延安以北地区降到零下,即这里 1 月份平均来说全天都在零下,冬季 比较严寒;东北地区除了西南部以外,1 月平均最高气温更在-10℃ 以下(哈尔滨-13.2℃),大兴安岭北部地区还低于-20℃。中国冬季 午后最高气温中最低的地方是东北大兴安岭北部地区,例如漠河28 -22.8℃,额尔古纳旗-21.7℃,根河-21.2℃等等。这些地区午后最 高气温都在-20℃以下,可见这里的冬季是何等的严寒。 对于年平均来说, 最高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在全年都比较暖热的地 方,例如云南元江 30.6℃,耿马孟定 29.5℃,景洪 29.3℃,西沙珊 瑚岛 28.9℃, 海南岛陵水 28.7℃等等。 东部四站广州、 上海、 北京、 哈尔滨仅分别为 26.2℃、19.9℃、17.5℃和 9.7℃。 3.“热在三伏”――最热旬平均气温 俗话说:“热在三伏”。一般来说这句谚语是对的。因为中国大 部分气象站最热旬是 7 月下旬, 其次是 7 月中旬和 8 月上旬, “三 都在 伏”之内。例如哈尔滨最热在 7 月中旬,平均气温 23.0℃;北京最 热也在 7 月中旬,26.0℃;上海最热在 7 月下旬,28.5℃;广州最热 在 7 月中旬,也是 28.5℃。 不过严格说来,“三伏”(头伏、中伏和末伏,合称为三伏)所 跨时间太长,大致为 7 月中旬到 8 月中旬,而末伏 8 月中旬已经开始 明显降温,尤以广大北方地区如此,因而并非整个三伏期间都最热。 例如郑州最热 7 月下旬平均气温 27.9℃, 8 月中旬已降到 25.8℃, 但 已和伏前 6 月上旬温度相近了。 中国最热旬平均气温也以吐鲁番盆地为最高。 吐鲁番从 6 月上旬 到 8 月中旬平均气温都在 30℃以上,7 月上旬到 8 月上旬均在 32℃ 以上,其中 7 月中、下旬最高,均为 32.8℃。其次为盆地西缘的托 克逊,7 月中旬平均气温 32.5℃。除了吐鲁番盆地以外,最热旬平均 气温能超过 30℃的就只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东南部了,不29 过一般也多在 30.6℃以下。例如四川云阳 30.6℃,开县 30.4℃,巫 山 30.3℃, 江西贵溪、 湖南衡阳 30.2℃, 江西九江、 清江 30.1℃等, 都出现在 7 月下旬。可是青藏高原海拔 4500 米左右的气象台站,最 热旬气温均已在 7~8℃以下, 例如格尔木五道梁 5.9℃ 月中旬) (7 , 称多清水河 6.8℃(7 月下旬),西藏错那 7.7℃(7 月上、下旬)等 等,气候十分冷凉。 有趣的是,云南、西藏等中国西南部地区,由于西南季风雨季来 临后气温降低,因而最热旬(甚至是最热月)反而出现在雨季之前的 干(晴)季 5 月或 6 月,例如西双版纳首府景洪最热旬就出现在 5 月 中旬,旬平均气温 26.0℃,最热月是 5 月,月平均气温 25.6℃,这 和中南半岛以及印度的气候特点相一致。此外,如西沙群岛最热旬在 5 月下旬,平均气温 29.2℃,最热月是 5、6 月,平均气温 28.9℃, 也都出现在雨季盛期以前。 4.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7 月份北方太阳高度虽然低些,但白天时间却长些,因此南北温 差减到全年最小。例如广州 7 月平均气温 28.4℃,上海 27.8℃,北 京 25.8℃,而东北北部的哈尔滨仍有 22.8℃。7 月份广州和哈尔滨 之间的温差,亦已从 1 月份的 32.7℃降到了 5.6℃。即使中国最北的 漠河镇,7 月平均气温仍可高达 18.4℃,晴日午后也完全可以穿短袖 衬衫。 一般说来,中国淮河、汉水以南的东南地区,7 月平均气温都在 28℃以上,长江中下游有些地区甚至高达 30℃。是中国面积最大的30 夏季高温区。 该高温伏旱区中, 以江西贵溪 30.0℃, 湖南衡阳 29.8℃, 江西南昌鄱阳 29.6℃,吉安、遂川、赣州 29.5℃为最高。京津地区 以北,7 月平均气温降到 26℃以下,东北、内蒙古和黄土高原降到 24℃以下。 但中国 7 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仍然是吐鲁番盆地, 吐鲁番和托 克逊分别高达 32.7℃和 32.2℃。 中国 7 月份最冷凉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例如青海格尔木五道梁平 均气温只有 5.4℃,称多清水河 6.4℃,乌恰托云、格尔木沱沱河、 玛多和仁侠姆等均为 7.5℃等等,这些地区按日历和头顶上的太阳说 是夏季,可是按照温度来说还在过冬。所以中国夏季的温差,主要不 是在华南和东北之间, 而是发生在东西方向――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 原之间。 吐鲁番的纬度已将近北纬 43°了,为什么它还能如此高温,并 保持着遥遥领先的高温纪录呢?原来吐鲁番之热, 除了它的海拔很低 之外,主要是因为它很干旱。天上无云,太阳光的热量在到达地面前 很少损耗;地面无水分可供蒸发,到达地面的太阳热量几乎全部用来 增温地面,发烫的大地又把高温源源地传给了大气。吐鲁番又是一个 盆地,太阳辐射的热量不易散失,好比“热锅底部”一般。它与同纬 度的吉林省四平市相比,两站海拔高度相差不大,但由于四平雨季在 夏,天上既多云层遮蔽阳光,地面又有水分可以大量蒸发耗热,因此 7 月平均气温只有 23.6℃,竟比吐鲁番低了 9.1℃。 此外,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在许多高温指标中,长江中下游许31 多台站已经崭露头角,常常仅次于吐鲁番,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 中国夏季大面积最热的地区。这里不仅气温很高,空气湿度亦很大, 汗水蒸发慢,人体利用汗水蒸发来降低体温的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这 里的夏季显得颇为闷热。在特别炎热的日子里,常常汗湿枕席,难以 入眠,许多人乘凉深夜,露宿室外。从人体感觉来说,甚至比在吐鲁 番还要难受。北方人盛夏到南方去,如果适逢这种大热天,常常一下 子不能适应,也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从全年平均来说(即年平均气温),中国最热的地方,既 不在吐鲁番,也不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是全年皆夏的南海诸岛和海 南、台湾等岛屿。例如西沙珊瑚岛 26.8℃,西沙永兴岛 26.5℃,三 亚 25.5℃,东沙群岛 25.3℃,恒春 24.8℃等。 5.炎热日数何处最多 这里我们介绍最高气温高于 30℃、 35℃和 40℃的各级炎热日数, 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一地的炎热程度。 日最高气温≥30℃的日子还不算太热,姑且叫它暑热日数吧! 总的说来,暑热日数是从南向北减少的,例如广州每年平均有 131.3 天,上海 62.7 天,北京也有 58.6 天,哈尔滨就只有 19.2 天 了。 意外的是,中国暑热日数最多的地方,既不是吐鲁番和长江中下 游地区,也不在四季皆夏的南海诸岛,而是在一个不太知名的地方― ―深深的红河河谷中的云南元江,平均每年出现 221.4 天。这里纬度 偏南,海拔又低,北部和东部有重山屏障,冬季寒潮不易侵入,河谷32 地形又有利于提高白天最高气温,所以即使冬天也很暖热,不少日子 最高气温可以超过 30℃,春秋季节中午后最高气温常升到 33~35℃ 之间,以致使年平均最高气温也达到了 30.8℃。其次是云南孟定 182.0 天,海南儋县 177.8 天,三亚 177.0 天,台湾台南 172.7 天。 西沙永兴岛主要由于深处海洋之中,受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最 高气温偏低,所以全年反而只有 143.8 天,和吐鲁番相近。青藏高原 上大约
米以上高度即不再出现暑热日。 最高气温≥35℃的日子可称为炎热日。一般说来,中国东部地区 以北纬 25~30°左右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东南部年平均炎 热日数为最多,可达 25 天以上,北纬 30°以北到华北平原之间,年 平均炎热日数在 10~25 天之间, 但沿海地区炎热日数比内陆少得多。 例如上海和广州仅分别为 8.7 天和 5.2 天,北京和哈尔滨虽居内陆, 但因纬度较北,年平均炎热日数更少,分别只有 6.7 和 0.5 天。 中国炎热日数最多的地方也在吐鲁番盆地, 吐鲁番和托克逊每年 平均分别出现 98.4 和 94.4 天之多。元江退居其次,为 82.5 天,鄯 善列第三,67.7 天,以下是福建沙县 48.3 天,新疆若羌 48.9 天。 正如前面所说,长江中下游流域是中国夏季大面积最热的地区, 最高气温≥35℃的炎热日数普遍都在 20~30 天以上, 堪称为一个 “大 火炉”。长江沿岸著名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和重庆都在这 个大火炉之中,它们的炎热日数分别是:15.8、21.0 和 34.8 天。可 见,它们虽是著名的火炉,但炎热日数却还不是最多的。 夏季中海洋和高山的降温消暑作用, 从炎热日数的对比中也可清33 楚看出。 例如大连无炎热日出现, 而同纬度内陆的河北保定多达 15.0 天;青岛平均每 5 年出现一个炎热日,而内陆的济南多至每年 17.6 天;长江口的嵊泗列岛每年平均 0.5 天,而武汉多达 21.0 天;浙江 瓯江口的温州每年只有 3.6 个炎热日, 而内陆江西贵溪每年多到 42.7 天。有趣的是,北纬 16~17°的西沙珊瑚岛和永兴岛建站以来从未 出现过炎热日(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为 33.9℃和 34.9℃),可是它以 北 4000 公里的内陆漠河却反有炎热日出现 (极端最高气温 36.9℃) 。 高山上的夏季也十分凉爽,例如庐山、黄山都是中国避暑疗养胜 地,它们都从未出现过炎热日,可是庐山山麓九江每年炎热日数多达 25.0 天, 黄山山麓的屯溪和祁门每年也分别有 29.3 和 24.9 天之多, 对比也堪称明显。 最高气温≥40℃可称为酷热日, 这种温度如果发生在空气湿度较 大的长江中下游流域,总会有许多人中暑。中国约有 70%的省份可 以出现酷热日,其中以河南省最为普遍,主要出现在雨季未到而太阳 全年最高的 6 月份。几乎每个气象站的水银柱都曾升过 40℃。 中国酷热日数最多的地方还是吐鲁番盆地, 吐鲁番和托克逊平均 每年分别有 38.3 天和 31.4 天之多,其中 6 月下旬到 8 月中旬,每旬 10 天中总有 9 天以上最高气温超过 40℃,所以传说古代吐鲁番的县 太爷在盛夏季节是坐在水缸里办公的。其他酷热日数较多的地方是: 鄯善 10.4 天,元江、新疆阿拉山口 3.2 天,四川云阳 3.l 天等。 中国最高气温≥45℃的地点就只有吐鲁番盆地、 西安和山西运城 等极个别地点了。34 6.何时平均气温通过 0℃和 10℃ 秋天,北方日平均气温从 0℃以上稳定降到 0℃以下,大地开始 季节性地冻结,田野里冬小麦进入越冬阶段;春天,日平均气温重又 升到零上时,大地开始化冻,冬小麦也行将返青。当日平均气温升到 10℃以上时,喜热的作物如玉米、棉花等都可开始播种喜温作物则进 入了活跃生长时期。 可见 0℃和 10℃是农作物的两个很重要的温度指 标。 不过,由于中国冬季寒潮强大而且频繁,所以春秋季节中日平均 气温曲线呈波浪形变化。一旦强寒潮南下,即使是华南地区,日平均 气温也可陡降到零下。例如北纬 25°51′的福建长汀,1942 年 2 月 13 日平均气温曾降到-2.0℃,北纬 25°21′的广西桂林,1952 年 2 月 18 日也降到-0.3℃。可是寒潮过后,就是长江以南地区,日平均 气温也可以猛升到 10℃以上。 气温猛升对作物影响尚小,气温猛降作物受害就大。特别是连续 几天气温低于某一界限,就会造成严重冻害。因此,气象部门设计了 稳定通过 0℃和 10℃的指标。例如,北京稳定通过 0℃的初日是 3 月 3 日,也就是说,平均而言,此后虽然还可能有日平均气温低于 0℃ 的日子,但是每候(5 天)的平均气温就不会再低于 0℃了。日平均 气温≥0℃开始日期的分布形势大致是:东北大、小兴安岭及内蒙古 大部地区要到 4 月 1 日以后(哈尔滨 4 月 2 日),从此以南到北纬 35~37°之间地区 3 月份内就已开始稳定升到零上 (北京 3 月 3 日) , 北纬 35~37°到秦岭、长江之间地区 2 月份内稳定通过零度,上海35 已不是每年都有稳定在零度以下的时期。 更南的地区一般只有少数年 份有稳定在零度以下的时期,甚至已根本没有低于零度的时期了(例 如广州)。 中国数以千计的气象站中,稳定升到 0℃以上最晚的地方是青藏 高原上的格尔木五道梁,平均是 6 月 4 日,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其次, 为 6 月 3 日,称多清水河列第三,为 5 月 22 日。 秋季东北、内蒙古大部地区大都在 10 月份内日平均气温稳定低 于零度(哈尔滨 10 月 29 日),向南到京津地区之间 11 月份内亦已 稳定低于零度(北京 11 月 26 日),京津到长江、秦岭一线在 12 月 内降到零度以下,更南的地区已不是每年都有稳定在零下的温度。上 海多数年份还有稳定零下的时期,平均开始日期是 1 月 8 日,但广州 就从来也没有出现过稳定低于 0℃的时期。中国气温稳定降到零下最 早的地方是长白山天池,每年 9 月 17 日即开始低于 0℃;格尔木五 道梁次之,9 月 20 日;乌恰托云和山西五台山同是 9 月 23 日,并列 第三。 因此,日平均气温稳定在零上的时期最短的是长白山天池,每年 平均只有 107.2 天;格尔木五道梁其次,108.3 天;以下是:乌恰托 云 128.4 天,五台山 133.0 天。东部 4 站日平均气温稳定在零上的日 数分别为:广州 365.3 天,上海 347.7 天,北京 269.2 天,哈尔滨 211.0 天。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10℃的初日,东部地区以大兴安岭最北部 地区最晚,要到初夏 6 月;东北大部地区和内蒙古在 5 月份内就已升36 过 10℃(哈尔滨 5 月 7 日);从东北的南部到秦岭,淮河之间地区 于 4 月份内升到 10℃以上(北京 4 月 7 日);秦岭、淮河以南、南 岭以北 3 月份内就已升过 10℃(上海 4 月 2 日);南岭以南地区 2 月份内平均气温已稳定在 10℃以上,广州已不是每年都有 5 天平均 气温低于 10℃的情况发生(余下多数年份稳定在 10℃以上的平均日 期是 2 月 10 日)。中国两广沿海及以南的海南省和云南最南部地区 即使在隆冬也从不出现稳定低于 10℃的年份了。读者可能会发现, 北京在上海以北 900 公里,可是北京通过 0℃只比上海晚 5 天。这是 什么原因?原来上海因受海洋影响,加上春雨又多,所以春温回升较 慢;而北京此时蓝天红日,气候干燥,气温猛升,因此北京气温从 3 月下旬起开始急赶上海,到了 4 月下旬,两地气温就已基本相同了。 之后,北京反而暖于上海,一直到 7 月上旬,方重新恢复正常。 中国夏季气温最低的格尔木五道梁、 格尔木沱沱河和称多清水河 气象站,因为海拔高达 4500 米左右,所以只有极少数年份才有 10℃ 以上的温暖时期;而玛多和曲麻莱(青海)海拔稍低(4200 多米), 大多数年份都有 10℃以上温暖期,稳定升到 10℃以上的日期在 7 月 29 日。长白山天池、青海久治已经每年都有温暖期,平均初日是 7 月 28 日。 因此,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10℃以上的时期, 中国东部地区以大、 小兴安岭北部山脊最短,均在 100 天以下,其中根河只有 86.9 天。 大致在内蒙古东部、吉林东部和黑龙江省,≥10℃持续期均在 150 天 以下(哈尔滨 145.0 天);北京(198.3 天)、山西运城、西安、宝37 鸡一线以南,都在 200 天以上(上海 241.7 天);浙江金华、南昌、 湖南郴县和贵州兴仁以南在 250 天以上;福州、广西梧州、河池、云 南江城一线以南更高达 300 天以上 (广州 335.5 天) 云南元江河谷、 ; 西双版纳、德宏及广东雷州半岛及其以南地区,就是全年都稳定在 10℃以上的地区。四川盆地因冬季地形阻挡冷空气的结果,≥10℃持 续日数在 250 天以上,比东部同纬度地区多 30 天。 中国≥10℃持续期最短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有记录的台站是:称 多清水河 0.4 天, 格尔木沱沱河 2.0 天, 仁侠姆 3.2 天, 玛多 4.4 天, 班戈 5.4 天等。 在农业气象学中,稳定在 10℃以上时期内的累积温度(简称积 温)是十分有用的。因为任何一种作物几乎都需要某一恒定或接近恒 定数量的积温才能完成其生育期。即气温较高情况下生育期缩短,气 温较低情况下生育期则延长。所以统计一个地方≥10℃的积温,就能 够很好地了解当地的热量资源,为确定作物种类、茬口搭配等提供参 考依据。 在中国东部地区, 大兴安岭山脊地区和小兴安岭北部≥10℃积温 普遍在 2 000℃以下,漠河仅 1607.4℃,大兴安岭中北部山脊更在 1500℃以下。积温自北向南增加,哈尔滨已达 2757.8℃,东北南部 地区已超过 3000℃;华北平原、渭水河谷以南,江淮、大巴山以北 地区,≥10℃积温均在 ℃之间(北京 4141.1℃);大约 北纬 32°以南,25~26°以北地区,≥10℃积温在 ℃之 间(上海 4958.4℃);25~26°以南的岭南地区以及云南中南部达38 到 ℃(广州 7660.6℃)。中国≥10℃积温高于 8000℃的 地区仅即于雷州半岛、海南省和台湾中南部地区。其中南海诸岛、台 湾南端和海南岛南缘可超过 9000℃。中国气象台站中≥10℃积温最 高的台站是西沙群岛的珊瑚岛(9775.0℃)和永兴岛(9671.5℃), 其次是海南岛南缘的三亚(9300.7℃)≥10℃积温最少的地区在青藏 高原等高山高原地区,例如格尔木五道梁、乌恰托云、西藏安多、错 那、帕里、嘉黎和长白山天池等站均已为零。 (三)中国哪里气温变化最大 1.冬冷夏热春秋急 寒冬腊月,特别是当强冷空气南下时,除了华南沿海和南海诸岛 等地区以外,中国大陆上都得穿上棉衣,东北、内蒙古、新疆北部和 青藏高原上还得穿上皮衣御寒。可是到了盛夏伏天,不用说江南地区 酷暑炎夏,就是华北平原和东北南部也还是很热的。冬冷夏热,这是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 例如, 广州隆冬 1 月平均气温 13.7℃, 盛夏 7 月平均气温 28.4℃, 两者之差即气温年较差为 15.1℃,比起世界上同纬度其他地区已属 很大, 但在中国来说还算是小的; 上海 1 月气温 3.5℃, 月气温 27.8℃, 7 年较差已增大到 24.3℃; 北京 1、 月平均气温分别为-4.6℃和 25.8℃, 7 年较差突破了 30℃;哈尔滨虽然只比北京高约 6 个纬度,可是因为 1 月平均气温比北京急降 15℃,所以气温年较差已超过 40℃大关,达 到了 42.2℃。 但是,哈尔滨的年较差还远不是全国最大的。黑龙江边的嘉荫 139 月气温-28.5℃,7 月气温 20.9℃,年较差 49.4℃,在中国气象站中 数第一;漠河 1 月气温虽比嘉荫还低 2.4℃,可 7 月气温比嘉荫低 2.5℃,所以年较差比嘉荫低 0.1℃,列第二。以下依次为内蒙古陈 巴尔虎旗 48.0℃,根河、逊克 47.4℃,内蒙古鄂温克旗 47.3℃。可 见中国年较差最大的台站都在东北地区的最北部。 看了前面两段,大家也许已经总结出年较差分布的规律性了:从 南向北增加。是的,这也是世界上的普遍规律性,因为夏季气温向北 降低的速度总是远比冬季为慢。中国大致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 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年较差都可以超过 40℃,济南、太 原和西安一线以南降到 30℃以下,福州、桂林和贵阳附近已在 20℃ 以下,西双版纳南部、海南岛南部、台湾中南部和南海诸岛还不到 10℃。中国年较差最小的地方也就出现在这里。西沙珊瑚岛和永兴岛 年较差分别为 5.7℃和 6.0℃,是全国气象站中最小的,其他如海南 岛南部的三亚为 7.6℃,东沙群岛为 8.0℃。如果我们再南下到北纬 10°左右以南的南沙群岛, 那里的气温变化已经不是一年内一高一低 的单波形, 而是二高二低的双波形, 全年最热在 5 月, 次热在 10 月, 7 月和 1 月是全年最凉的季节。不过赤道及其附近地区年较差特小, 一般不超过 2~3℃,远远没有清晨和午后之差(即日较差)来得大, 因此这些地区里有“夜即热带之冬”的说法。 气温年较差越大的地方,春秋季节中的温度变化也越快。比如广 州 4 月比 3 月平均气温只升 4.1℃,10 月比 9 月只降 3.2℃,而上海 分别为 5.7℃和 5.6℃;北京更大,为 8.6℃和 7.0℃;哈尔滨比北京40 还大,分别为 14.8℃和 8.8℃。但中国春季升温最快的地方是嘉荫和 牙克石,它们 4 月份比 3 月份分别猛升 14.5℃和 14.4℃之多;秋季 降温最快的要算漠河, 10 月到 11 月, 从 平均气温陡降 16.5℃之多, 其次是呼玛和三河,同期内降温也分别达 15.8℃和 15.7℃。 春秋季节升降温一快,自然界的春秋季长度就缩短了。所以,北 方的春季, 例如北京, 树木发叶很快, 在一般年份里只要 10 天左右, 行道杨树的树叶就会从无到有,从嫩黄到绿,整整齐齐。同样,北方 秋季落叶也很痛快,有时一场强寒潮落下来,一夜之间把北京全市的 绿叶都给冻成青枯了,大风一刮,落叶满地,踩上去脆裂有声。 中国因为冬冷而夏热,所以四季变化之鲜明,在世界同纬度上是 首屈一指的。例如,与四季分明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同纬度的世界其他 地区,一般只有春夏秋三季;在与中国华南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大 多四季皆夏, 而中国却有很凉的春秋季节; 就是在中国东北的纬度上, 中国的冬季更冷, 夏季更热, 四季也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鲜明得多??。 总之, 中国冬季之冷, 四季之鲜明, 在同纬度上还是世界气候之最呢! 2.早穿皮袄午穿纱 每天午后最高气温和清晨最低气温之差, 称为气温日较差。 (或 年 月)平均最高气温减去年(或月)平均最低气温,就是年(或月)平 均日较差。 中国年平均气温日较差的分布, 是北方大而南方小, 淮河、 秦岭以南普遍在 8~10℃左右,以北升到 8~10℃以上,东北大部地 区可达 14℃左右,漠河高达 16℃,是中国东部地区中日较差最大的 地方。41 表 1 中国东部 4 站年平均日较差 项目广州上海北京哈尔滨 年平均最低气温(℃)26.2 19.9 17.5 9.7 年平均日较差(℃)18.6 12.3 6.1-2.0 年平均日较差(℃)7.6 7.6 11.4 11.7 北方日较差比南方大的原因,主要是北方空气比较干燥,天空云 雨比较少的缘故。 例如干旱沙漠气候的吐鲁番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 分别为 21.4℃和 7.1℃,即年平均日较差 14.3℃;而同纬度东北的 四平市只有 11.7℃(最高气温 12.1℃,最低气温 0.4℃)。 但是中国日较差最大的地方还不是吐鲁番, 而是在南疆塔克拉玛 干沙漠南缘的民丰安迪尔河,清晨平均最低气温 1.3℃,午后平均最 高气温 19.9℃,年平均气温日较差 18.6℃。其次是西藏定日、年平 均日较差亦高达 18.3℃,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地区高出 10℃之多。以 下是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冷湖和格尔木小灶火,均为 17.7℃。此 外青藏高原上还有许多台站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可达 17℃左右,例如 青海同德 17.4℃,新龙 17.3℃等。以上青藏高原诸台站多数位于河 谷盆地地形之中。高原沟谷地形气候日较差大的原因,除了高原上空 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含量少,白天易升温,夜间易降温的原因外,还 因为河谷地形白天散热不易,气温急升,而夜间有从山坡上下滑的更 冷空气,因此日较差比平原上大得多。 中国地势西高东抵,气候西北干而东南湿,因此年平均日较差的 分布也是西北大而东南小。大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和云南高原以42 东地区,年平均日较差都在 10℃以下。年平均日较差最小的地区是 华南沿海的海岛之上。西沙珊瑚岛年平均最高气温 28.9℃,最低气 温 25.2℃,平均日较差仅 3.7℃,是为冠军。其他如福建省福鼎台山 3.9℃,浙江嵊泗 4.1℃,西沙永兴岛 4.2℃等,都是中国年平均日较 差最小的台站。 那么在中国日较差最大的月份里, 日较差有多大?又发生在什么 地方呢?答案是: 西藏定日站 (迁站前) 月份平均最高气温 4.0℃、 12 最低气温-19.8℃, 即月平均日较差为 23.8℃, 列全国第一。 其次是: 民丰安迪尔河 10 月份和川西高原上红原 1 月份均为 22.5℃,以下是 青海同德 12 月 22.4℃,川西高原上稻城、色达 1 月均为 21.7℃。漠 河 3 月 21.4℃是东部地区中的最大者。 中国日较差最小的月份是西沙珊瑚岛的 11 月份和福建马祖岛的 10 月份,均为 3.1℃,其次是福鼎台山 3.3℃(1、11 月),浙江嵊 山 9 月,大陈岛 7 月,云南泸水 10 月均为 3.4℃等,在中国最小日 较差中名列前茅。 至于中国最大一天的日较差究竟有多大,发生在什么地方,这倒 很少有人研究。不过一般说来也发生在这些高原河谷地区。例如,定 日 1967 年 1 月 13 日, 最高气温 7.1℃, 而清晨最低气温仅-23.5℃, 日较差高达 30.6℃,这样大的日较差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奇怪 的是,在平均日较差只有 8~10℃的低海拔华南湿润地区,却也有 25℃ 以上的巨大日较差出现。 例如广东梅县 (也属较宽的河谷盆地地形) , 1955 年 1 月 13 日强寒潮前锋刚过,天气晴稳无风,清晨出现了零下43 5.0℃的低温,可是强热的阳光却使午后最高气温升到了 21.7℃,即 这一天的气温日较差高达 26.7℃。在低海拔湿润气候中能有这么大 的日较差出现,也属世界罕见的了。 同样,中国最小一天的日较差有多小,出现在什什地方,这个问 题也很少有人去查。不过作者 1966 年 3 月在黄海中的一个小岛上工 作,记得曾有二三天连续刮不大的南风,温度表上的水银柱整天维持 在 4℃左右,估计这两天的气温日较差不会超过 0.5~1.0℃。当然, 1~2℃左右的日较差相信每个海岛站上都是能够出现的。UID1 帖子 33677 精华 39 积分 37077 阅读权限 255 性别女 来自扬 州 在线时间 183 小时 注册时间
查 看详细资料 返回主题 TOPadmin 开心豆豆管理员44 帖子 33677 注册时间
个人博客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 前离线 6# 大 中 小 发表于
09:23 三、雨量和雨日 和温度一样,降水也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与工农业生产和 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一个地方的雨量多少,直接决定 了当地的气候湿润情况和植被景观的类型。湿润地区森林漫山遍野, 干旱地区沙漠戈壁则占了大部分面积。淮河以南春雨丰沛,有利种植 水稻,淮河以北春旱夏雨,以旱作小麦为多,这就是我国历史上形成 南稻北麦的气候原因。 南方不仅雨量大,雨日也多,所以农村房屋多为瓦顶砖墙,即是 泥墙也以砖砌墙基。有些多雨山区(例如贵州)则就地取材以天然的 薄石片(板)代瓦,垒石为墙;而北方农村房屋常以泥抹屋顶,也能 应付夏天短促的雨季,即使瓦顶也常只有仰瓦而无覆瓦。同样,南方 城市行人道上多有骑楼(店铺的第二层楼延伸到行人道上),不仅为 了遮阳,也是为了使行人免受经常性的热带阵雨所淋,公共汽车站也 常有小亭挡雨。此外,雨多会影响建筑等行业的室外施工,影响公路 保养,频繁的降水甚至使盐场产量大幅度下降??。 (一)中国哪里雨量最多,哪里最少 在每个气象台站的观测场里,都有一个离地 70 厘米高、直径为 20 厘米的雨量筒。气象员每天两次(08 和 20 时)测量雨量,把雨量 筒内储水瓶中的水倒在专用的量杯里,就知道这 12 小时中下了多少45只看该作者 雨(一般用水深毫米表示)。如果是雪等固体降水,则先加入定量热 水后再扣除热水量即可。两次观测的雨量加起来,就是这一天的日雨 量,把一个月内每天的雨量相加就是月雨量,把一年 12 个月的雨量 相加就是年雨量了。把逐年的年雨量相加并平均,便得到当地的多年 平均降水量,或简称年雨量。 1.年雨量 广州的年平均雨量是 1694.1 毫米,也就是说,如果把广州每天 下的雨积起来,不流失,不渗漏,不蒸发,一年下来就能积起 1.69 米深的水层来。上海年雨量是 1123.7 毫米,北京 644.2 毫米。哈尔 滨最少,只有 523.3 毫米,3 年才顶广州一年的雨量。 中国大陆上年雨量最多的地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应当是西藏 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中的巴昔卡, 年 30 年的平均年雨量 高达 4495.0 毫米,在大陆上是遥遥领先的。其他如北部湾畔的广西 东兴, 年雨量 2822.7 毫米, 云南西盟 2 739.0 毫米, 安徽黄山 2 394.5 毫米,广东阳江 2 252.8 毫米等。 中国古代有句“雅州天漏”的谚语,意思是说这里雨量猛,雨日 多,就像天漏了似的。雅州就是现在的四川雅安及其附近地区。可是 根据
年 30 年统计资料,雅安的年雨量才 1774.3 毫米, 连四川省的冠军都当不上,例如峨眉山年雨量就多达 1922.8 毫米, 所以雅安在全国的名次就更靠后了。 中国年雨量最多的地方不在大陆,而在台湾省。例如海拔 2 406 米的阿里山多年平均雨量达 4 413.4 毫米,1920 年甚至高达 6 960.046 毫米;海拔 2 333 米的朝日年雨量 4 285.0 毫米,其中 1927 年高达 7 503 毫米,都和巴昔卡不相上下。此外,如台湾北部海拔 44 米的 暖暖,从
年整整 40 年平均雨量高达 5 084 毫米(1931 年为 6 715 毫米),台湾山脉南部的浸水营 20 年平均雨量 5 087 毫 米(1935 年为 7 124 毫米),都已比巴昔卡为多,但它们还不是中 国雨量最多的地方。台湾北端基隆南侧的火烧寮,位于面迎潮湿的东 北季风的迎风坡上, 年 38 年的平均雨量高达 6 557.8 毫 米,1912 年甚至高达 8 409.0 毫米,这才是中国年雨量的真正冠军! 中国年雨量的分布形势是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所以等雨量线多从东北走向西南。 从大兴安岭西坡一直向西南到达西 藏拉萨附近的 400 毫米等雨量线, 差不多把中国分成了西北和东南两 半, 线的东南年雨量较多, 淮河汉水以南年雨量普遍都在
毫米以上,东南沿海更多至
毫米,自然植被多为森林; 线的西北年雨量从 400 毫米减到 100 毫米以下, 植被从东部的草原变 为西部的荒漠或半荒漠景观。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 盆地是中国气候最干燥的地区,年雨量多在 25 毫米左右以下。例如 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且末年雨量 18.6 毫米,若羌 17.4 毫米,吐鲁番为 16.4 毫米,柴达木盆地中的冷湖 17.6 毫米。新疆天山东端靠近中蒙 边境的一个不大的盆地中的伊吾淖毛湖(北纬 43°46′,东经 95° 08′,海拔 498.3 米)年平均雨量更少,只有 12.0 毫米,但这还不 是中国气象站中雨量最少的地方。 中国雨量最少的气象站吐鲁番盆地 西侧的托克逊(海拔不到 1 米)年雨量平均只有 6.9 毫米。据报导,47 在吐鲁番盆地南部寸草不生的却勒塔格荒漠等地区, 有些年份甚至终 年滴雨不降。 不过干旱地区雨量逐年变化很大,极不稳定。以吐鲁番为例,
年平均雨量为 21.0 毫米,而
年平均却只有 12.6 毫米,几乎少了一半。其中最多的 1958 年雨量为 45.4 毫米, 而最少的 1968 年却只有 2.9 毫米,相差约 16 倍。再如且末 50 年代 年平均雨量仅 9.2 毫米, 60 年代反多至 24.7 毫米, 而 最多雨的 1968 年雨量多达 54.9 毫米, 最少的 1960 年仅 3.6 毫米, 相差也达 15 倍。 所以干旱地区的年平均雨量并没有多大意义, 它随统计年代的不同而 变动甚大。 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干旱区里,农田主要依靠河流、高山冰雪融水 和地下坎儿井灌溉,不靠天吃饭,庄稼有光有热又有水,稳产高产。 区区小雨不但于作物无益,而且有害:在蒸发过程中会引碱上升,以 及由于雨水使土面板结,影响棉花出苗,所以一旦有雨,还要紧急动 员中耕松土。 2.最多雨月的平均雨量 大家知道,年雨量并不是均匀分配在 12 个月里面的,总是有雨 季和干季之分。那么中国什么地方哪个月份的雨量最大呢? 例如广州最多雨在 5 月,平均雨量 293.8 毫米,约占年雨量的 17.3%; 上海最多雨在 6 月, 平均雨量 158.9 毫米, 约占年雨量 14.1%; 北京最多雨在 8 月,平均雨量 221.3 毫米,约占年雨量 33.0%;哈 尔滨则以 7 月最多雨,雨量 160.7 毫米,占年雨量 30.7%。可见北48 方因东南季风雨季开始晚,退得早,故雨季短,雨量集中,虽然年雨 量不多,但最多雨月雨量占年雨量的比例比南方高得多。 大陆上最多雨月的雨量最多的地方,除了巴昔卡 7、8 月均能超 过 800 毫米以外,就数云南西盟 7 月 720.7 毫米为最多,以下是广西 东兴 7 月 600.1 毫米,云南江城 7 月 489.9 毫米,四川峨眉山和雅安 8 月的雨量亦分别达 470.3 和 447.7 毫米。值得指出的是,辽宁长白 山脉东南坡是中国北方最多雨的地方,而且夏雨也特别集中,宽甸 7 月 321.9 毫米,丹东 7 月 296.2 毫米,7、8 两个月雨量就占了全年 雨量的 55%左右。 中国月雨量最多的地方,还是在台湾省。例如中坛(北纬 22° 54′,东经 120°30′,海拔 53 米)820.2 毫米(8 月),牡丹(北 纬 22°07′,东经 120°44′,海拔 515.0 米)822.9 毫米(7 月), 赤山(北纬 22°34′,东经 120°33′,海拔 24 米)841.8 毫米(8 月)阿里山可能是中国月雨量的冠军了, 7 月平均雨量高达 1044.0 。 它 毫米。连火烧寮也没有阿里山多,因为火烧寮的雨季在冬季,全年各 月雨量分布相对均匀。 最后我们简单说明,火烧寮、巴昔卡,以至丹东、宽甸??为什 么多雨?为什么比周围其他地区多得多?原来它们都有“靠山”。背 倚高山,面迎温风就是最有利于降水的地形。火烧寮、暖暖等都是位 于面迎从东海来的潮湿气流的东北坡上,而浸水营、阿里山、牡丹、 中坛, 以及巴昔卡等都是分别在玉山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西南坡和南 坡,分别面迎夏季来自南海和印度洋上潮湿的西南季风。潮湿气流在49 迎风坡上被迫抬升冷却,使水汽大量凝结,就会降下丰富的地形雨。 反之在山脉的背风坡,因为过山气流中剩下的水汽已经较少,所以往 往成为干旱区域。例如我国西北内陆的吐鲁番、塔里木、柴达木盆地 东距太平洋已数千公里,东南季风鞭长莫及,虽南距印度洋较近,但 却处于青藏高原的背风地位,西南季风不得其门而入,从而成为全国 雨量最少的地方,同时也是亚洲大面积雨量最少的地方。而北疆准噶 尔盆地虽处于更西北内陆,但由于西部山脉有几处缺口,大西洋、北 冰洋来的水汽可以顺道进入,所以北疆年雨量多在 100~200 毫米以 上,反而比上述三大盆地为多。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雨量最少的地方不 出现在最西北部的原因所在。 (二)中国哪里雨日最多,哪里最少 怎样才算雨日呢?有时候,天上掉了几点雨,或者飘几片雪花, 地皮不湿,雨量筒的储水瓶内也倒不水来,像这样的情况,气象部门 只记为“微量”,不算雨日。中国国家气象局规定,凡日雨量达到或 超过 0.1 毫米(即≥0.1 毫米)才算雨日。世界上也有些国家是以 1 毫米起算雨日的。 降水日数的统计办法和降水量是一样的。 例如多年平均年降水日 数就是这个地方所有观测年份中年降水日数的平均值。 1.年雨日 据统计,广州年平均雨日 150.3 天,上海 132.0 天,北京较少, 只有 73.9 天,哈尔滨又稍多,有 106.5 天。中国雨日最多的地方, 大陆上以四川峨眉山为最多,每年平均有雨 263.5 天,其中 1958 年50 下了 291 天;其次是四川天全 235.7 天,云南威信 230.8 天,镇雄 230.2 天等。北方雨(雪)日最多的气象站是长白山天池,也可超过 200 天,达到 209.4 天之多。那么台湾雨日是不是和雨量一样,要比 大陆多得多呢?不一定。比如有记录的大屯山(北纬 25°11′,东 经 121°31′,海拔 1096.3 米)虽然年平均雨日多达 273.3 天,但 资料的年代较短;位于北纬 23°47′,东经 121°30′,海拔 1120 米的林田,年雨日 252.5 天,年代也不长,其余站就多在 240 天以下 了。 中国年雨日的分布形势和年雨量一样,东南多,西北少。淮河、 秦岭以南的中国东南部地区以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年雨 日都在 100 天以上。位置和 400 毫米年雨量线相当的等年雨日线是 80 天,即中国西北半壁地区的年雨日都少于 80 天,全年雨日最少的 还是在雨量最少的 3 个盆地里,雨日普遍少于 20 天。例如新疆伊吾 淖毛湖和若羌 12.7 天,且末 11.9 天,柴达木盆地的冷湖 11.4 天, 民丰安迪尔河 10.7 天, 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年雨日甚至只有 8.3 天, 它们都是中国有气象记录地点中雨日最少的地方。 和年雨量一样,干旱地区年雨日的逐年变化也很大,例如吐鲁番 50 年代平均每年有雨 21.0 天,而 60 年代只有 11.1 天,最多的 1958 年下了 48 天雨,而最少的 1967 年只下了 6 天!再如且末 50 年代平 均年雨日 7.6 天,60 年代 13.6 天,最多雨的 1969 年下雨 20 天,而 最少雨的 1960 年只有 3 天。 俗话说,“雷声大,雨点小”。可是在干旱沙漠地区里却甚至常51 有“雷声大,无雨到”的情况。眼看雷鸣电闪,飞沙走石,可是一直 等到云散天青还不见雨滴下来。原来乌云里确实在下雨,不过雨量不 大,雨滴还不等到落地,就被极端干旱的大气给蒸发光了。 2.雨日最多的月份 一般说来,雨量多的雨季中雨日也多。一年中雨日最多的月份, 广州是 6 月,平均下雨 20.0 天;上海是 5 月,下雨 14.5 天;北京是 7 月,14.1 天;哈尔滨也是 7 月,15.6 天。中国雨季中雨日最多的 地方是在云南西南部及其毗邻的西藏最东南部地区。 在西南季风最盛 的 7~8 月,这里平均每月都要下 28~30 天。如云南西盟、沧源、龙 陵 7 月份分别为 30.0、29.5 和 29.0 天,西藏帕里 8 月 28.3 天,即 这些地区 10 天中有 9.5 天左右有雨,可见雨日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东北部的冬雨。雨日之多虽不及夏季的云南, 但亦属罕见,月雨日也可多到 23~25 天以上,是中国冬季中雨日最 多的地方。例如宜兰 1 月份雨日 25.5 天,12 月 14.5 天,林田 12 月 23.8 天等。所以西南地区的夏雨和台湾东北冬雨之多,是中国著名 的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和“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春雨和梅雨所远 远不及的,因为江南 4~6 月份平均雨日不过 16~20 天而已。 (三)中国中雨、大雨、暴雨哪里最多 中国国家气象局规定, 凡一天之内的雨量小于 10 毫米者为小雨, 10~25 毫米为中雨,25~50 毫米为大雨,日雨量超过 50 毫米就是暴 雨日了。 1.日雨量≥10 毫米日数52 日雨量≥10 毫米的日数,也就是中雨及以上的日数。广州每年 平均有 46.8 天,上海 35.8 天,北京 15.9 天,哈尔滨 15.4 天。中国 中雨及以上日数最多的地方是在云南省西盟县, 平均每年有 84.8 天, 其次是金平 69.8 天,龙陵 69.7 天。如果细心的读者把中雨以上的雨 日和总雨日(日雨量≥0.1 毫米)相比,就会发现总雨日最多的四川 峨眉山、金佛山,云南天全、威信和镇雄等地的中雨以上雨日比重并 不是最多的,这是因为金平等站小雨日数仅占总雨日的 60~70%, 而峨眉山等站的小雨日数却占 80~90%。由此亦可见中国各地雨日 中,大多数或绝大多数都是小雨。 中国中雨及以上日数最少的地方是在吐鲁番、柴达木等盆地。例 如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若羌、民丰安迪尔河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冷湖、 乌图美仁等站均为 0.1 天,即 10 年方有一场中雨以上的降雨。 中雨及以上日数最多的月份,前五名均出在云南,即西盟 20.8 天,龙陵 15.6 天,金平 14.5 天,江城 14.4 天和潞西 13.5 天,均发 生在 7 月。 我们熟悉的广州、 上海、 北京和哈尔滨市分别是 8.1 天 (6 月),4.9 天(6 月),5.0 天(7 月)和 5.2 天(7 月)。 2.日雨量≥25 毫米日数 日雨量≥25 毫米,即大雨及以上日数,广州每年平均 20.2 天, 上海每年 11.1 天, 北京才 7.5 天, 哈尔滨一年只有 3.9 天。 中国大、 暴雨日数最多的地方以云南西盟 36.5 天最多, 广西东兴 31.8 天次之, 黄山 28.2 天列第三。 中国大雨、暴雨日数最少是在西北地区,最干旱的吐鲁番、塔里53 木和柴达木盆地等许多气象站,解放以后,甚至历史上都从未出现过 大雨。 大雨暴雨日数全年最多的月份也都在 7、8 月。出现最多的是东 兴(8 月)、龙陵(7 月)的 6.9 天,金平 6.7 天(7 月),江城 6.5 天(7 月)等。广州大雨、暴雨最多的月份是 5 月,有 3.9 天;上海 在 9 月, 天 2.0 (但 6 月也有 1.9 天) 北京因雨水高度集中在夏季, ; 所以大、暴雨日数比上海 6 月还多些,7 月份平均可达 2.5 天,哈尔 滨 7 月有 2.0 天,和上海相同。 3.日雨量≥50 毫米日数 日雨量≥50 毫米日数,即暴雨日数。广州平均每年有 6.4 天, 上海只 2.8 天,北京和上海相近,也只有 2.3 天,哈尔滨暴雨就很少 了,每年平均只有 0.5 天。中国暴雨日数最多的地方是广西东兴,每 年 14.8 天,其次是阳江 12.1 天,广东台山上川岛 11.8 天,海南琼 中 11.1 天等。 中国大致黄河下游和汉水以南,每年都可以有 2 天以上暴雨,而 大约东经 100~105°以西广大地区(约占中国面积 40%),只有局 部地点才有暴雨出现。 暴雨最多的月份, 广州是 5 月, 平均有 1.4 天; 上海是 9 月, 0.8 天;北京是 8 月,1.2 天;哈尔滨是 7 月,才 0.3 天。全国暴雨最多 的月分是东兴 7 月, 平均每月也只 3.6 天, 其次是西盟 3.2 天 月) (7 , 峨眉山、雅安(8 月)2.9 天,佛冈(5 月)、阳江(6 月)均为 2.8 天等。54 4.日雨量≥100 毫米日数 日雨量≥100 毫米的日数,我们管它叫大暴雨日数。广州每年平 均只有 1.3 天,上海 0.2 天,北京又反比上海为多,每年 0.7 天,哈 尔滨基本上不出现特大暴雨。中国大暴雨最多的地方是广西东兴,每 年 5.4 天,其次是台湾恒春 3.6 天,台山上川岛 3.5 天,台湾花莲 3.4 天,广东惠来 3.3 天等。 平均说来, 中国每年都能出现大暴雨 (每年暴雨日数为 1 天以上) 的地区主要发生在华南沿海、台湾,以及长江以南几个不大的区域, 北方只有丹东地区。全国西北半壁已不出现大暴雨,至少解放以来新 疆、甘肃、青海地区没有出现过大暴雨,西藏只是在中印边境低海拔 地区才有发生。 大暴雨最集中的月份,前三名都在 7 月,月平均大暴雨日数,东 兴有 1.6 天,台中 1.1 天,阳江 1.0 天。广州 6 月大暴雨日数为 0.3 天,上海 8~9 月各 0.1 天,北京 8 月有 0.3 天,哈尔滨大暴雨已很 少出现。 5.日雨量≥150 毫米日数 日雨量≥150 毫米,我们姑且称它为特大暴雨,一般是很少出现 的。60 年代广州只出现了 3 次,上海 1 次,北京 1 次,哈尔滨没有。 中国特大暴雨日数最多的地方也在两广沿海、 海南和台湾, 例如新竹、 公馆、台中和东兴,每年平均总有 2.0 天。 所以, 从各级雨强日数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小雨、 中雨日数, 中国以云南及其附近地区为最多,大雨、暴雨日数以两广沿海、海南55 以及台湾最多,而日雨量≥100 毫米的大暴雨则以台湾为最多,它们 主要是由台风所造成的。 (四)中国连雨、连续无雨日数哪里最长,哪里最短 在很多情况下,连绵阴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对国防和工业 建设、交通运输都是不利的。但是由于凡日雨量≥0.1 毫米都记为雨 日,所以即使在连雨期内仍然常有太阳露面,这也是完全可能的。那 么,中国哪里连绵雨日最长呢? 根据新中国成立后 30 年的资料,广州最长连雨日数是 33 天,发 生在 1975 年 4 月 28 日~5 月 30 日,总雨量 884.0 毫米;上海最长 连续雨日是 16 天, 发生在 1954 年 1 月 8~23 日, 总雨量 113.8 毫米; 北京最长连雨日是 13 天,发生在 1959 年 7 月 27 日~8 月 8 日,总 雨量 499.2 毫米,占年平均雨量的 77%;哈尔滨最长连雨日 10 天, 发生在 1963 年 1 月 17~26 日,总雨量仅 3.7 毫米,实际上是连续降 雪 10 天。 中国连雨日数最长的地方是云南沧源,共 96 天,发生在 1962 年 7 月 14 日~10 月 17 日,总雨量 1066.0 毫米;第二位是云南西盟 87 天,发生在 1974 年 5 月 21 日~8 月 25 日,总雨量 1949.7 毫米;第 三位是云南龙陵 80 天,发生在 1966 年 6 月 21 日~9 月 8 日,总雨 量 1293.6 毫米。此外,云南芒市、绿青、永德均为 73 天,四川稻城 65 天等等。实际上中国连续雨日在 50 天以上的都发生在川西南和云 南地区的西南季风雨季之中。 中国最长连雨日数最短的地方仅 3~4 天,均发生在西北干旱地56 区,总雨量也不过几个毫米到十几个毫米。 我们再来看看最长连续无雨日数的情况。 由于微量降水对经济建 设和农业生产各方面的影响都不大, 因此气象部门在统计中规定微量 降水作为无降水日来计算。 很明显,雨期长、干季短的地区连续无雨日数就最短。广州在新 中国成立后最长连续无雨日数是 67 天, 发生在 1957 年 10 月 17 日~ 12 月 22 日的干季中; 上海为 65 天, 发生在 1973 年 11 月 10 日~1974 年 1 月 31 日;北京为 114 夭,发生在 1970 年 10 月 25 日~1971 年 2 月 15 日; 哈尔滨冬季雪较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想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