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要变成强国 必须走向海洋

为什么说中国要变成强国 必须走向海洋?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说中国要变成强国 必须走向海洋?
最近,美国对中国的“海权”有点敏感。前阵子,一名美国陆军中校指出,中国正寻求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建立军事基地,作为在“第二岛链”切断美国对亚太区域进行力量投射的跳板;之后,又有媒体报道称,美军对中国加罗林科考特别关注,认为中国要以水文信息助力突破第二岛链。“岛链”,本是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冷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意在以各路群岛为基点,在亚洲拓展海权,制约中国等东方国家力量。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发展,这样的东西迟早是要突破的——比如目前中国空军、海军航空兵、辽宁舰等力量,就已经实现了突破。在我们看来,其实可以跳出所谓第一岛链、第二岛链这样的概念之争,看一看更具系统性、本质性以及前瞻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在未来,中国应该具备怎样的“海权”?中国目前的海洋实力究竟如何?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岛叔、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波,最近在《边界与海洋研究》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此话题的重磅论文,名为《后马汉时代的中国海权》。对于系统性读懂中国目前在世界海权竞争中的地位、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挑战,这篇文章很有普及性和启发性。在取得该文的版权授权后,侠客岛对超过万字的原文进行了编辑删减,以飨读者诸君。海权与陆权、空权、天权一样,海权是一个针对特定空间的地缘政治概念,它的核心就是对海洋的控制与利用。自有国家之日起,海上权势就在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在美国从美洲大陆走向世界海洋之际,马汉提出了他的美国海权路线。一般认为,马汉所说的海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狭义上的海权;是指通过各种优势力量来实现对海洋的控制;另一种是广义上的海权,既包括那些以武力方式统治海洋的海上军事力量又包括那些与维持国家的经济繁荣密切相关的其他海洋要素。冷战结束以来,海权的内涵与实践发生了更为复杂的变化。按照英国海权战略专家杰弗里·蒂尔(GeoffreyTill)的说法,海权包括海洋控制和海洋秩序两个层面。中美等大国的海军都是“现代海军”与“后现代海军”的混合体。前者任务更为传统,对制海权的争夺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后者的优先任务并非是与对手争夺制海权,而是通过确保良好的海洋秩序以维持整体海洋安全。中国海权当然需要追求一定程度的海洋控制,特点在于这种海洋控制不是为了扩张和称霸,而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马汉式海权概念的确过于狭隘而落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限制延伸拓展将海洋权益、海洋文化等内容都往海权这个概念里装。在岛叔看来,对于中国而言,海权至少包含三层不同的内涵,分别是作为力量的海权、作为权力关系的海权,以及作为资源或能力的海权。作为力量,海权指的是舰队、商船队、渔船队、飞机等能够作用于海上的平台或装备,以及陆军、空间力量和导弹部队等的可能贡献;作为权力关系,海权指的是一国在海上相对其他国家的优势地位,即能够以海洋为基础强制或者影响他国在海上和陆上的活动。一国海权强弱主要看其在国际海上格局中所处的位置,这就决定了海权带有先天对抗性的特点;作为资源或能力,海权是和空气、水一样的不可或缺的东西,包括成为海洋强国的一切要素,尤其是那些能成就海上军事强国的相关资源。无论基于何种解读,海权都是一个政治性的概念,有两点是毋庸置疑的:一是海权是在一定的空间发挥作用,范围的界定对于海权的研究至关重要;二是海军不是海权的全部,制海权也不是发展海权的唯一工具,海上权力应是一个军事、政治、外交乃至经济的多维组合。简而言之,海权即是在一定海洋空间内发挥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等作用和影响,获得国际社会尊重或信服的能力。条件要发展海权,中国的内外条件如何?从先天禀赋看,中国具备成为一个海权强国的基本地理条件。它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并有着较好的海洋空间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强大陆权的支撑。不过与英、美等传统海洋强国相比中国的海洋地理禀赋相对较差。中国面临着世界上其他大国所没有的复杂地缘状况。中国不具备美国那样的地缘优势可以几乎不用考虑陆上威胁而集中精力与资源建设海军和拓展海洋事业。从对海洋控制的角度而言,中国近海的自然环境对中国海军的作战行动弊多利少。中国近海南北长东西短且与太平洋及相邻海区之间的联系为岛屿、海峡所割断呈现半封闭海区的特征,战时易遭敌兵力封堵分割。美、俄、日、东盟等海上战略力量环伺,正面海区边沿展开造成中国海军兵力出入大洋为人所控制,黄海、东海的战略纵深较浅使中国海军兵力在这一海区活动受限制较大等。此外,中国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除了台湾东海岸以外少有能直通大洋的通道西太平洋上的“第一、第二岛链”成为中国军事力量从近海出入大洋的障碍。更棘手的是美日等对中国海权发展持质疑态度的力量控制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岛屿及其附属的重要海域,黄海、东海和南海实际上成了近乎封闭的内海。从精神层面而言,中国海权缺乏必要的智力和文化储备;在文化基因层面,中华文明相当缺乏“海”的元素,数千年农耕文明所赋予的内向性民族性格和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也依然是中国走向海洋的精神羁绊。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缺乏海军传统,缺乏海权思维,缺乏海洋意识,对大海的认识、利用和控制的相关智力积累和储备与西方海权强国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当今世界整体背景也很重要。时代主题已非战争与革命“跑马圈地”和“炮舰外交”,越来越受到国际机制、国际规范和国际舆论的束缚。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和平、发展乃至公平主义正成为全人类的主流价值和主要诉求。因此,中国很难通过战争手段来改变自己地缘上的不利地位,也几乎无法倚重武力实现海上崛起。世界大洋上的所有重要岛屿、战略要道已被其他国家所瓜分,而控制关键岛屿和海峡是控制海洋的基础。但时代情势不仅约束中国,同样约束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海上强权。美国等国也很难在中国海权“将强未强”之时发动预防性战争,以巩固其优势。潜在的冲突与战争仍然存在,但与历史上的大国兴衰进行纵向比较,今天中国海上崛起遭遇大规模战争的风险大大降低。在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当今的国际海洋秩序凸显了和平竞赛的成分,这为中国通过和平发展脱颖而出提供了战略机遇,中华民族一向是和平竞赛的高手。军事那么,在军事层面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海权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世界”的说法实际上已经过时,海权依然重要,但已不处于决定性地位,技术发展使得海上行动的偶然性越来越小。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印、俄等后发海上强国依然无法在世界范围内挑战美国,但中国在西太平洋、印度在北部印度洋、俄罗斯在北极附近海域都有改变权力格局的潜力。长期来看,美国的海上主导地位将不可避免的衰落,世界海上力量格局将更趋多极化。同样,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发展和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的难度与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以往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将经济实力转变成军事实力将变得更加困难,若没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体系管理水平,仅凭简单复制将难以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目前,在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海上格局正呈现“群雄崛起”的态势,中国海权的崛起面临着众多强有力且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竞争者。这些竞争者对待中国海权的消极态度和中国在西太平洋不利的地缘态势一起构成了中国海权发展的最主要外部环境。美国、日本和美日同盟是中国海权面临的最大外部变量。美国无论是在政策准备还是在具体行动方面都已经将中国看成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并着手采取政治、经济、外交、法律及军事等综合手段予以强力应对。这事实上是一种“局部遏制”政策,即一方面美国依然希望维系中美关系稳定的大局,暂时难以改变接触加防范的总体思路在经济合作、全球治理等问题上将继续寻求中国的配合;另一方面,在西太平洋地区美国明显针对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防范与牵制行动,并在南海等问题上开始直接向中国发难。印度和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另外两大海洋力量,也将是影响中国海权发展的另外两大关键国家。总的来看,它们都处于中国核心海洋利益的外围,在海上与中国利益冲突不大,就对华政策而言它们虽然在安全上与美国较为亲近,也在积极响应美日从海上对中国进行牵制,但都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华政策。在追随美国牵制、围堵中国方面尚保持着一定的度,未来政策走向仍有较大的可塑性。如何在发展海权的同时照顾到周边国家的心理感受,减轻它们对中国安全政策的疑虑和担忧,将是中国海权发展中面临的又一大难题。实力那么,目前中国的海权实力如何?应该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海权处于兴起的阶段,下一个30年中国海权将真正走向崛起,规划中国海权的目标和发展路径就必须对前一阶段中国海权发展的情况做一个基本评估或中期考核。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考察:海上力量、海洋地理、经济实力、政治能力。(1)海上力量我们可以选取各国海军中的精锐力量——大型主战舰艇来做个横向比较,中国在这方面的进步很快。按照外界的普遍预测,到2020年中国大型主战舰艇的数量将达到100艘左右,远远超过英国、法国、日本、印度与俄罗斯,在西太平洋地区能与美国相比肩。从CISR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及监视与侦察,现代军队的神经中枢)看,这是各国的核心机密。仅从装备和技术的角度来观察,目前,中国大致排在美、英、法之后,基本上与俄罗斯在一个档次。考虑到技术进步、投入势头与综合国力中国在CISR系统方面的能力超过美国以外的国家将只是时间问题。彼得·海登曾将海军任务从高到低分为战略威慑与强制、力量投送、海上控制、海军外交、海上安保及人道主义援助等六类能执行的任务。等级越高说明海军能力越强。世界上能执行战略威慑与控制任务的只有美、俄、英、法等屈指可数的几支海军,而海上安保及人道主义援助任务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海军都可以进行。岛叔认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上频度即执行任务的次数——同样是执行战略威慑与控制任务,美国海军进行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海军。目前,中国海军任务的强度和类型还无法与世界其他主要大国的海军相提并论。(2)海洋地理经典的两条定律依然有效:同等国力条件下,海洋国家优于陆海复合型国家,毗邻战略通道附近的枢纽国家优于其他海洋国家。就海权拓展而言,中国、法国、俄罗斯均属于陆海复合型国家,但中国更靠近当今的世界海上地缘中心——亚太,中国海域及港口的位置也较俄罗斯有利。海域面积越大,该国海权发展的战略空间就越大,海域面积通常与地理位置产生叠加效应。海域面积大、地理位置又好的国家就具备了成为海权强国的地理潜质。中国的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但尚有15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海域处于争议之中,即便按照300万平方公里来算中国的海域面积在世界各海上大国之中也是最少的,远小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新西兰、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智利、巴西、基里巴斯、墨西哥等国,在世界上属于中等水平,与海洋强国地位非常不匹配。此外,一国的海上邻国越多意味着地缘环境越复杂恶劣,会面临海上通道受制于人、海域划界纠纷、区域权力竞争等困境。在海洋大国中,中国的海上邻国数目仅次于俄罗斯得分排在倒数第二。而在海外基地方面(数目越多、分布范围越广该国的海外行动能力就越强),中国尚只有吉布提一个海外保障基地,明显不及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3)经济实力相对于陆权而言海权的成长周期过长且花费过于巨大,所以搞海权的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要有强大且可持续的经济实力。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且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超过美国,完全具备成为全球海权强国的经济潜力。科技层面,整体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处于第三梯队,成为制造强国尚需时日。在海工相关领域,中国科技与制造的强项主要体现在系统集成与整体设计动力设备等,核心部件、基础材料及工艺等方面的进步则较为有限。中国的海洋科技水准要弱于美国、英国、法国等传统海上强国或制造业大国,与俄罗斯、德国相比各有千秋。考虑到中国完备的工业体系且能自主建造从航母到深潜器在内的全套海工装备,中国要强于日本与印度。(4)政治能力政治能力主要包括政府效率和国际威望及影响,后者可通过盟友体系状况、国际政治地位、外交能力等指标来观察。政府效率主要指政府在筹集资金和其他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效率。如果仅考虑造船速度和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成就,中国政府无疑是非常高效的。但在海洋综合管理制度改革和海洋立法等方面中国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在海洋外交技能(如该国律师团队或公民在涉海案件中的活跃程度等)方面,中国在海洋政治中设立规则、应用规则的能力还较弱,对海洋法条款的解释和适用的影响力不及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海洋大国,某些方面甚至不如澳大利亚、荷兰等中小国家。综上可知,与三十多年前相比,中国大幅提高了自己在国际海洋政治中的地位。无论是与自身相比还是与他国相比,中国这些年在海权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都是十分巨大的,已具备了一个海权强国崛起的基础。然而在CISR系统、科技水平、盟友体系和海洋外交能力等诸多方面与一流海权国家相比尚存在程度不一的较大差距。道路那么,未来中国应该如何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海权?基于中国面临的国内外条件,考虑到海权各大要素和中国的发展潜力。中国宜追求“近海控制、区域存在和全球影响”的强大海权。近海控制,即在毗邻的东亚近海谋求一定程度的战略优势或海上控制,以确保台湾走向统一、防止朝鲜半岛出现敌对政权、捍卫钓鱼岛及南沙岛礁的主权、维护中国进出大洋通道的安全,并引领地区海洋秩序;区域存在,即在利益攸关的西太平洋及北部印度洋保持有效军事存在和强大外交影响,主要起威慑和牵制作用,防范敌对国家或集团从外线对中国事务进行介入和干预,或危害中国的重大国家利益;全球影响,即通过临时性的军事部署、军事演习、军舰互访等行动和国际海洋政治博弈,积极提供海洋军事、外交和经济等方面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全球海域内发挥独特的政治外交作用。要实现上述目标也绝非易事,要想成功必须坚持和践行“三个创新”。首先是范式创新。与历史上其他海权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手段的最大特殊性在于其追求的海洋控制的有限性和对军事力量应用的极大克制性。中国海权的兴起将意味着世界新型海权发展模式的成功,中国海权的发展也是世界海权理念的革新。中国海权的发展离不开海上力量的建设。中国仍需要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去确保其和平利用海洋、参与海洋事务的必要权利。这种权利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发展海权的基础。中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方式是和平的,目标也是有限的。中国的海上力量将是区域重点布局,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维护中国的利益,在相对无限的空间范围内提供国际公共物品,承担应负的国际责任。就战略手段而言中国将主要依靠外交、经济和海上军事力量三大支柱手段实现其所界定的战略目标,这三大手段是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倚重互相支持。二是技术创新。海上和平崛起的范式下,中国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全方位的综合进步,是一种和平发展与和平竞赛技术创新。中国要走向海洋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就必须解决科技创新不足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三是制度创新。海权国家生产了塑造海洋秩序、捍卫其海洋活动的一套话语体系,即海洋叙事每个时代的国际体系中必有一套关于“海洋与海洋所有权”的规则。与传统海权以制海权为焦点有所不同,现代海权的核心是“秩序”。英国与美国长期主导世界海洋秩序的原因有很多,但制度创新无疑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机遇就在于,国际上博弈了四百余年的海上开放与封闭、自由与主权原则正将走向一个新的平衡。而中国兼具大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身份,随着中国走向深海远洋在自由原则上与美国的共同利益和诉求正在快速增多。与此同时,中国在主权原则上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有着类似的遭遇和较强的共鸣。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主张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和开放包容等原则就很好地兼顾了自由原则与主权原则的平衡,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海洋秩序的主要价值理念。中国需要在实践中加强探索并对这些理念进行好的包装,以尽快形成类似“航行自由”这样的简洁原则标签。当然今后任何国家均很难具备当年英国与美国那样的超强实力,中国也不太可能建立起自己占主导地位的海洋秩序。但中国无疑应该是未来海洋秩序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这是中国海权崛起的制度保证。文/胡波编辑/公子格格
馆藏&43630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股票/基金&
中国的未来 走向海洋
作者:李戴克
  中国,如何在这个博弈愈演愈烈的国际社会上找到一条最为适合的海洋强国发展之路?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六百年前,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也是世界经济大国。
  六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式向世界宣称中国将成为海洋强国,外界认为这是中国正式吹响“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开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程最长的远洋航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此后陆权大国思想引发的是非之争使中国开始了300多年的海禁,郑和所留下的遗产,在短短几百年时间里便消失殆尽。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加强海洋的开发、利用、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海洋经济也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盛宴。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及各种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海洋之于中国的意义,相比其他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已是成为现代化强国及“中华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海洋,“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首先,中国对资源需求依赖性日益增强,而海洋蕴含的资源超乎想象。
  中国拥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海洋国土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尚未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对中国发展意义重大。
  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会议间隙,董事长透露了对南中国海资源的估计结果,称该区域可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达到170亿吨和498万亿立方英尺。排除掉可能无法开发的一部分资源,南中国海的资源仍将使中国目前的油气探明储量增加一倍。
  另一个国际领土争议频频的海域东海,根据相关勘探数据显示,石油及天然气储量足以满足中国需求至少80年。联合国属下的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在1969年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钓鱼岛海域的石油储量之大堪称“第二个中东”。
  除了石油,日本前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曾说,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100年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矿物和渔业资源。
  毫无疑问,中国在近海域资源的充分开发将可能令中国从一个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转变为资源大国。
  其次,国际海洋航行贸易是中国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其对外贸易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统计数据表明,自2006年起,中国对外依存度就一直超过半数。相比之下,、日本、和4国的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和等4国低于50%。(,)船队和海员队伍的规模为世界最大,每年航行于中国沿海的船舶达400多万艘次。对于世界许多贸易大国来说,中国依赖海上贸易的程度更高。
  第三,海洋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
  《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4.5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9.7%。海洋经济无疑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表示,“十二五”时期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海洋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增涉海就业人员260万人。
  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挑战、结构调整阶段的时候,潜力无限却仍未充分开发的海洋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海洋经济”这个词汇成了中国的一个热词,在中国各个地区,海洋经济也成为了未来发展一个重要名词。
  保护海洋权益是当务之急
  不过,维持海洋领土主权已日益成为中国兴起的挑战。随着全球资源供应日渐紧张,资源消耗日益加大,资源丰富的中国临近海域也成为了国际领土争端最为激烈的地区。除渤海外,黄海、东海和南海都需要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进行划分。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是从该国大陆架延伸200海里范围内,或两国之间正中线的范围内。中国大约有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在东海海域,钓鱼岛便是中国与日本如今的争论中心。
  一种观点是东海大陆架是中国陆地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中应归中国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提出的观点是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中日之间最宽间隔为360海里。按日本的观点,日本与中国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很明显,中日两国对专属经济区的概念采用不同标准。在黄海,中国与和朝鲜也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在南海,中国也与、马来西亚、等邻国有着关于南沙群岛的领土纠纷。
  远洋贸易、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活动都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海上保护力量。而中国海洋军事力量的兴起必然带来前所未有的地区性及全球性地缘政治的转变,同时也对中华民族提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全球挑战。
  种种因素都表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美国著名海军史学家和战略思想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权思想的一种现代的延续,马汉的海上力量的观点着眼于确保贸易、政治和军事进入至关重要的区域。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建立以一个贸易创造的财富,财富收入为海军提供经费以及海军保护贸易发展的良性循环。
  高调宣示“海洋强国”面临诸多挑战
  西事专家认为中国宣示成为海洋强国是深受马汉思想的影响,美国海洋战事主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教授罗伯特?鲁贝尔(Robert C. Rubel)最近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现时境遇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兴起时境遇如出一辙。当时美国总统福宣布接受马汉学说,放弃坚守美洲“孤立主义”。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宣布建设海洋强国,也是摒弃实行了多年的“韬光养晦”外交政策。
  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不仅是对历史缅怀或是认同,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或是国家、民族的决心上,中国具备了许多条件。不过我们必须看到中国面临的许多挑战。
  建设海洋强国的措辞无疑加剧了中国邻国以及美国对于中国将如何处理多起领土纠纷的担忧。军备的扩充也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十八大政治报告正式向世界宣示中国将要发展成为海洋强国的誓言已经引起国际社会、政商学界的广泛争议,成为近日国际政治论坛的又一争论议题。
  中国的海洋宣言发生在中国钓鱼岛领土争端不断升级、白热化的阶段,军事上的对峙有擦枪走火、战争一触即发的态势。同时美国总统第二任任期开始,高调强化他“重返亚太”以及发出21世纪是美国“(,)世纪”的宣示。
  中国南海领土纷争问题也存在随时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所以,中国的发展战略已经牵动亚太地缘政治,甚至全球地缘政治变局。
  必须加强的海上力量
  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核心问题是建立一支能够保护领海及远洋护航的海空军力量。中国军事现代化在近十年已有本质上的突破。特别是与远洋作战相关的远洋海军舰队,已经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空中预警机、空中加油机。中国海军也远航各大洋,出访各国,护航远洋运输,打击海盗。
  世界各国有欢迎中国参与维护海洋安全的声音,也有对中国远洋力量发展的担忧,也有加强应对中国兴起,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动。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克里布朗指出中国旨在成为一个海上力量是非常重要的,鉴于中国对于能源的极度需求,其战略旨在尽量少地与美国及其他国家产生冲突。鉴于现在中国在全球权力利益,期待中国不这样做将是不现实的。但避免冲突的情况是很重要的。
  前国防部官员、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指出中日之间的冲突将有可能导致2013年美日联合对华作战。怀特在《悉尼先驱晨报》上撰文指出,世人正在见证历史上导致战争的一些条件――尽管这种冲突对任何一方都不利。他表示,这场战争的实质就是中国使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受到挑战。
  奥巴马所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就是对中国日渐发展的国力的反应。怀特表示,中国宣示钓鱼岛主权也是一种试探西方态度的方法。而这种针锋相对的方式必然会引起一方开火。
  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教授?李在文章中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与几乎所有的亚洲大国的人共享了海上边界的中国,任何显著增加其海军的能力都会从根本上影响所有其他国家的利益。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作为一个陆地大国,从陆地大国到海洋大国的转变在本质上令所有亚洲国家感到不安,特别是这种转变增强了中国对待领土纠纷问题上的自信”。
  美国的海权战略以强大的、执行攻势战略的海空力量为基础,同时拥有着遍及世界各海洋战略要地的海空军基地,稳固地建立起覆盖全球的海洋霸权。西太平洋是美国海洋霸权的重心之地。自冷战之初,美国即已开始经营这一地区。
  多年来,美国通过它在关岛、冲绳等地的驻军,与日本结成的军事同盟关系,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开展的军事交流与合作项目,与印度和澳大利亚达成的相战略合作意向,建立起了一个足以掌控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战略架构。
  当前对中国而言,成为海洋强国的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与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及世界性海洋霸权美国的政治外交及军事关系。奥巴马总统的“重返亚洲”战略不言是否针对中国,但五角大楼在这一战略之下的一个很具体的战略部署就是在2020年之前把美国在全球的海军力量及军舰的百分之六十都部署在中国的出海口――西太平洋。约翰?李称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事实上是旨在抵消美国海军力量,这将意味着尽管有着经济相互依赖性的两国战略竞争将不可避免。
  以海洋经济强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无疑是民族复兴蓝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能力与决心都不是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如何在这个博弈愈演愈烈的国际社会上找到一条最为适合的海洋强国发展之路。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洋强国梦 中国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