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和中国网络经济人登录,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难道不一样吗???

「你是哪里人?」这个问题,他们在拿到 DNA 检测报告前后的答案不一样
有没有发现,不知道和刚认识的朋友聊什么时,只要问出「你家那里有什么好吃的?」对方就会打开话匣子?
当你离乡出外在另一个城市里,一个人吃着「陌生」的饭菜,听到隔壁桌在用家乡方言聊天时,是不是几次想过去搭讪?
上网多年,打字最快的时候是不是还是还击「地图炮」的战斗中?
饮食、方言、生活习惯……有些东西当你从未面对差异和冲突,你大概是不会意识到你的「身份」是被这些元素塑造的。
那么,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谁?
嗯,各色现在可以更精准的回答你是哪里人了。
在告诉我们第一批用户之前,我们问了一下他们对自己「是哪里人」是怎么描述的,对自己的基因检测结果有什么预估。
你猜猜看他们看到结果之后再回答这一问题,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艾多斯的故事
艾多斯在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和女同学们的合影
我是哈萨克人。
哈萨克人都会为自己的民族而骄傲。但关于什么是哈萨克人,每个哈萨克人自己都有自己的见解。我的朋友中大体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是信仰了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另一派认为哈萨克人是蒙古化的突厥人。
这样的分歧也体现在历史书上。
比如,绝大多数叙事中,哈萨克祖先死守的讹答剌城被蒙古人攻破,而哈萨克文明的象征--最大的突厥图书馆也因此被摧毁。但在另一些记录里,却又成了:我们哈萨克人的祖先胜利地攻占下了讹答剌城。
历史的多面和我们每个人的血统一样:
胜利者和失败者可能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
这种复杂性集中体现在了我的检测结果之中,中亚哈萨克斯坦是欧亚的中心。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早有预料。
然而,最后的数值还是让我颇为吃惊。
之前我对于北亚一直并没有太多概念,总把它和蒙古混淆。
但北亚祖源在我体内竟然多达22.98%,严格来说我应该算是一个北亚人。
回想起来,其实自己作为北亚人还是挺明显的,我比哈萨克人还能吃肉特别是油脂,永远不会觉得腻。而且冬天无论多冷都不会觉得太冷,不带手套手心都是热的,原来觉得还挺神奇,现在合理了。
我身上第二多的就是欧洲血统了,占17.26%,以后也可以和人吹嘘自己算是欧洲人了。
有些数值不大,但却还是很有意思,比如4.33%的波斯血统。在美国留学期间,那么多世界各地的学生,我和伊朗人得相处特别好,还被拉着和他们一起过波斯的新年“纳吾鲁孜节”。
伊朗朋友也说我比较随性而快乐,是波斯人标准的性格。现在想想这归功于 4.33%的波斯血统啊。
纳吾鲁孜节的现场
我和伊朗朋友侯赛因的合影
我的氏族黑宰,是乃蛮部落玛泰分支里的一个氏族。
乃蛮在西夏和回鹘人的北方,在蒙古诸部的西边。
关于乃蛮,和不太关注历史的人比较难说清楚,需要依靠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虚构人物:赵敏。赵敏是和我同部落的老乡,如果她真的存在,倒很有可能是我的这个样子:高颧骨,粗眉毛。
这个赵敏不乃蛮啊!
我基因的多元化还和一段历史有关--前苏联。我爷爷的母亲是在1917年后为了躲避苏联,而从吉尔吉斯斯坦跑到中国来的。而我母亲的家庭则是在1930年后,躲避苏联时期的饥荒才来到的中国。在来到中国之前,他们在塞米巴拉金斯克地区(Semipalatinsk)。
从图中我们能够看到塞米巴拉金斯克州在中国和俄罗斯的中间
其实我在硕士期间就研究过民族的问题,对于民族概念的建构有些了解。19世纪末,哈萨克斯坦力图构建民族主义的先驱们,就是利用家谱来构建民族主义的:
在虚构的家谱中,所有部落的人都可以推导到同一位叫做阿拉什的先祖。这种感情和愿望是真实的,而这也是哈萨克人所相信的,但却并不会是事实。
因为从开始我们就并不有「一位」先祖,而是来自全球各地的。
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其实倒不仅血统多元化,接受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了。
但有些东西真的是在血液里的,是与生俱来的。
当我并不太会说母语的时候,我证明自己是哈萨克人最好的手段就是吃肉和跳舞了,这可以说我的天赋啦~
在自己的婚礼上舞蹈
这次做完祖源测试以后,我反而感到很快乐。
因为我更加理解了:人属于民族,而民族属于世界。
欢迎其他感兴趣的朋友也来开心地测试一下吧!
杜康的故事
我第一反应不太好接受。
光看我的长相,蒙古人以为我是蒙族,朝鲜人以为我是朝鲜族。来深圳当地人说我像日本人。
在拿到检测结果之前,我一直以「满族」自居的。
我姥姥是北京满族,不确定是汉八旗还是蒙八旗还是满八旗,满八旗可能性最大,因为姥姥姓常。
姥爷石家庄汉族,个很高,连鬓胡子。
爷爷奶奶都是汉族。
我原来以为我蒙满朝鲜血统更高呢。拿到结果一看,没想到汉族血统更高。
现在说我 1/3汉族…………
心情难以描述,当天晚上我就去喝酒了,想喝酒时考虑几个问题:
我难道不是应该满族朝鲜族血统多于汉族的?
西南地区血统怎么混进来的?
我爷爷皮肤很白,眼睛微微发蓝。应该有中东或欧洲血统呢,结果也没有?
我这么多年满族自居都是错的了,只有个身份证写的民族满族而已。
唯一与我认知相吻合的是,我一直确定自己和中国东南汉族区别很大。
我特意去问了父母。我爸告诉我,我的父系大概是从云南迁到四川,宋朝从四川到新郑,之后从新郑迁到了山西,最后山西到内蒙。0.1694西南地区基因大概是我父系带来的。
父系有南蛮。母系有北鞑。我,中国混血儿。
通过这次祖源检测,我想了想民族问题。可能最重要的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认同。束发右衽,你就是中原人,否则就是野人。
虽然我身份证民族是满族,但血统最多的还是中国华北地区。对我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没有什么颠覆。我自己的口音就是内蒙古呼和浩特的普通话,带有山西味道的那种。
事实上,满族已经是个充分汉化了的民族。语言文字都没有了。民族就是个符号。在呼和浩特新城,有很多满族人,我们知道朋友一样是满族以后,只是稍微多了点好感而已。这算我们为数不多的认同符号。因为没有了语言文字,我们可能变得更开放包容,允许不同的声音。我个人支持言论自由、民族平等、宗教自由;反对地域歧视、反对户籍制度。
我的性格可以算是倔强执拗,罗永浩语录开始火爆后,我逐渐发现我和罗永浩很多想法都一样,不论性格还是思维方式。我觉得这些也许是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朝鲜族很特有的。
各位没测过基因的朋友可以试试看。如果你连星座都信DNA应该更相信。我挣扎了两个小时接受了现实。欢迎大家也尝试丰富数据库,使数据更准确。
高博洋的故事
我爷爷祖辈在陕西省富平县,我爷爷也生在那里。后来爷爷的爸爸因为兄弟分家的矛盾,带着年幼时的爷爷和爷爷的两个哥哥远走他乡,
在泾阳县扎下了根。
我奶奶是陕西西安人,她的父亲作为乡绅,在县城兴办教育。由于乡绅地主的身份,又是国民党元老的结拜兄弟,解放后在三反五反运动被打倒,最后被流放到新疆,死在了那里。
我外公是苏州人,外婆是四川绵竹人,据说祖上是从福建迁到四川的,他们家里都是地主和官僚,建国后失去了所有的土地,在随后的政治动荡中没少吃苦头。
我爸爸生在陕西,妈妈生在上海。在因工作调动辗转多个城市后,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带着他们的子女终于落户到了秦皇岛,后来我也在这里出生长大。
我小时候眼睛大大的,肤色极黑,一对招风耳,一直被家人嘲笑为巴基斯坦人。后来去英国上大学期间留了一头长发,如果不是开口讲普通话,几乎没人会以为这个泰国/菲律宾/藏族小哥竟然是中国人!
不过这张看上去像蒙古人啊有没有?
而我不仅能讲普通话,还能讲一口地道的陕西话和东北话(秦皇岛这里东北人几多),以及不地道的四川话,还能听懂吴语。因为从小就在南腔北调的环境中长大嘛!
所以在拿到检测结果之前,我就觉得怎么样都不算一个「很纯」的北方人或者南方人。
因此拿到祖源成分画像报告时,我并不意外,甚至还有一点小骄傲:如果把中国想象成欧洲那种小国林立的状态,那我就是妥妥的混血了!
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分别来自南北方的我混的很平均:没有任何两个地域相加超过一半,甚至还有4.6%的北亚血统。大体说来是七分北佬,三分南蛮。但直到填写各色的地域来源问卷才意识到: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和我居然分别出生在七个不同的地方!
父母在河北相遇安家,可以算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只是从小生长于斯的我出国后被问起是哪里人时会时常困惑,对「乡土」、「老乡」这些概念几乎毫无认同感:作为被外公外婆一手带大、每天吃着川菜和江浙菜的孩子,我的饮食习惯可以说和北方人毫无相似之处,主食以米为主,晚餐喝粥,喜食各种肉类和海鲜,爱吃麻辣口味,对北方常见的白菜萝卜则毫无好感。
后来几乎每次网上有南北方饮食习惯争论的站队时,我都毫不犹豫地站在南方人一边。无论是饮食还是生活习惯,我都更接近一个四川和江浙的混合体。
即便现在我在北京已经呆了3年,依然经常想换个城市工作生活,用空间位移来确认自己可以迈入下一个人生阶段。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漂泊感刻在内心深处,不时被唤醒。
在知道各色要做祖源分析时,我就急切地询问什么时候可以拿到结果,对祖父母之前的祖先迁徙路线非常好奇。听说东亚人的基因数据库目前还不够完善,希望大家都来做祖源检测,得到「我从哪里来」这一深刻人生哲学问题的答案,同时完善优化东亚人基因库。
思明洲的故事
我是北京人,姥爷他们都是老北京,属于蒙八旗,但其实我也搞不清楚他们是正统旗人,还是汉族包衣。爷爷家是从福建来的,我的户口本祖籍地就是福建长乐县,从小我的口味就与家里的大人完全不同。我不喜欢鱼干,不喜欢米粉,不喜欢那种带馅料的鱼丸,也不喜欢酒糟肉,更不喜欢小药片(一种很小的糯米甜汤)。
1948年我爷爷奶奶的结婚照,他们都是福建人。
我喜欢吃肉,喜欢咸豆腐脑,或者是有辣椒的豆腐脑,因为可以就着这股子辣味和咸盐味豆腐脑,吃完一整张油饼或者一个馒头。我对于那种甜口豆腐脑可谓是深恶痛绝,因为,你没办法把甜味的豆腐脑当做一道菜,来下油饼花卷一类的早餐主食,除非再来一盘子咸菜。
我爸妈在山西插过队,我在北京南三环铁营医院出生,56天后去了山西阳泉,小学六年级才回来。在北京生活这么多年,没有人觉得我是北京人。我说话没有儿化音,不喜欢国安,也不喜欢首钢,总是喜欢跟其他地方的人混在一块,没有什么北京朋友。
回想起来,这也许跟小时候刚来北京上学时,被同学排挤有关。我记得当时一个同学,每天张口闭口的,咱们北京人如何如何!后来另外一个住德胜门的同学说,你一个住在卢沟桥的,也算北京人?
基本上,没看到基因结果之前,我就猜测虽然自己一直生活在北方(只在福建呆过十天),口味也完全是北方人,但自己基因应该一半是北方人,一半是南方人。
我拿到了各色的祖源报告以后,发现我的祖先可真是多姿多彩啊,满中国的跑:
15.2%的东北地区基因,26.7%的中国华北基因,竟然有多达42%的北方基因。还有18.2%的中国南方地区基因,24.7%的西南地区基因,加起来 42.9%的南方。
估计我的身高就来自于那42%的华北和东北基因,在刚刚解决温饱的80年代末期,就已经达到了191厘米。西南地区基因在我身上的体现,应该就是高颧骨,我国西南地区应该是高颧骨人群最多的地方了,可能还有唱歌还凑合。
其他还有13.4%的其他基因,包括6.7%的西北地区基因,3.7%的蒙古地区基因和3%的北亚基因。有北亚基因,我倒是不奇怪,因为,我的耳朵证明,我有来自北方寒冷地区的祖先,因为我的耳朵太贴着脑袋了,从正面基本上看不到。
其他的1.6%基因,竟然包括了0.7%波斯,0.4%中亚和0.39%的非洲。我们都是智人的后代,都应该多多少少还保留了一点点的非洲基因。
我就在想祖先们到底是干啥的?在交通,通信和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到处跑,以至于混入了各种基因。就是通过长期嫁娶形成,在古代那种社会也很难娶到哪怕是同省其他城市的人吧?更何况是几千里以外地方的女孩或者男性。
根据家谱,我发现,我家里爷爷辈和以上辈的祖先当兵的很多,还有算卦为生的。无论是抗战,清朝,明朝,还是宋朝,一直到唐朝都有。就是很遗憾,里面没有一个是当大官的,全是下级官兵,也许是他们到处打仗和驻防,自己和自己的子女与当地人通婚造成的吧!
因此,作为千年中国混血,我感觉以后早晨吃饭应该先一一碗放了一点辣椒末的咸豆腐脑佐餐一张油饼,然后再以一杯温暖的甜豆浆,以应对我融合了几乎中国所有地区的基因需求。
「人人都有血缘关系,人人都不同,这就是人类。」
你对自己的基因地图有什么样的想象?
我们非常期待,每一位各色的朋友,分享你在得到自己的祖源报告前后的故事。
你 DNA 里的密码,可能是数个民族的演化史,还有比这更神奇更动人的故事吗?而现在,你可以马上发掘和书写你的故事了。
已经拥有自己「基因画像」的朋友,登录以后可以在网站和
微信第一栏的「我的祖源画像」里查看自己的祖源报告。
书写你的基因故事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面试是一种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考官对考生的面对面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有关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面试是公司挑选职工的一种重要方法。面试给公司和应招者提供了进行双向交流的机会,能使公司和应招者之间相互了解,从而双方都可更准确做出聘用与否、受聘与否的决定。&【如果你觉得不错,请点击右上角“★”推荐给好友哦】&【如果你觉得不错,请点击右上角“★”推荐给好友哦】&最全面的上网导航:&蛙游官方网站:,境外游变得更加简单、容易!&自由行最好选择,然后你就知道哪里最好了。&时髦秀-年轻女人的秘密!
女生求职如何回答一些敏感的问题
&&& 女性在求职面试时,常会碰到一些敏感的问题,总觉得如何回答都不妥,很难让自己和别人都满意。那么,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些让人感到尴尬的问题呢?
问题一、你认为家庭与事业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吗?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招聘单位自然非常希望你以事业为重,但也希望你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后院不失火&,才会使人无后顾之忧,集中 精力干工作,才能发挥出你的聪明才干。显然,直接回答事业与家庭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或根本不存在矛盾,都是不合适的。建议你这样回答:&我以为无论在 工作上还是在家庭中,女性的最大目标都是要使自己活得有价值。虽然我是一个很想通过工作来证实自己的能力、体现活着的意义的人,但谁能说那些相夫教子培养 出大学生、博士生的农家妇女就活得没有价值呢?&这样回答,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女性特有的刚柔相济的特征。
问题二、你如何看待晚婚、晚育别以为这个问题与工作没有多大关联。你对此的回答是否得体,可能会直接关系到你的应聘能否通过。招聘者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想知道你在工作与生育 的关系问题上持一种什么态度。女性求职为什么普遍比较难?这就是症结之一。为了工作晚结婚、晚生育,当然是用人单位所希望的,但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恐怕也 会令人产生疑惑:一个连孩子都可以不要的人,如果再有其它利益驱动,会不会抛弃一切,包括她曾经为之自豪的工作呢?&谁都希望鱼和熊掌能够兼得,当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我会选择工作,因为拥有一份好的工作,将来培养孩子就会有更为坚实的经济基 础。我想总会有合适的时候让我二者兼得&。这样回答,或许真的能提醒上司在你生孩子休息时仍把原来的位置给你留着,而不让别人取而代之。
问题三、面对上司的非分之想,你会怎么办?招聘女秘书,往往会问及这类话题。回答此类问题,最好委婉一些:&你们提出这个问题,我非常感激,这说明贵单位的高层领导都是光明磊落的人。不瞒诸 位说,我曾在一家公司干过一段时间,就是因为老板起了非分之念,我才愤而辞职的,而在当初他们招聘时恰恰没问到这个问题。两相比较,假若我能应聘进贵单 位,就没有理由不去为事业殚精竭虑。&这位女士的应答就堪称精妙,妙就妙在没有直接回答&该怎么办&,因为那是建立在上司&有&非分之想的基础之上的。而 是通过一个事例来表明自己态度的坚决,又没让问话者难堪。即使新老板确有投石问路之意,日后也不会轻举妄动了。
问题四、你喜欢出差吗?考官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喜不喜欢出差,工作需要时,你不喜欢出差也得出,考官的目的是想通过此问了解你的家人或者你的恋人对你的工作 持何种态度。不少刚工作的年轻女性面对这一问题可能会马上回答:&我现在年轻,在家里坐不住,特喜欢出差,一方面为公司办事,另一方面又可以领略到美妙的 自然风光。&而有一位女士是这样回答的:&只要公司需要出差,我会义无反顾。这两年因忙于求学和谋职,几乎没出过远门,尽管家人不反对,男友也想陪我出去 转转,但终未成行。出差很可能会成为我今后工作的一部分,这一点在我来应聘前,家人早就告诉我了。&两种回答都体现了不错的口才,但第一种回答在表达效果 上要差一些,出差顺便逛逛风景名胜本在情理之中,可这样一表白,难免会让人对你产生将出差与游览主次颠倒的感觉;第二种回答妙在那位女士深知考官提问的目 的,回答切中了要害。
说说自己找互联网工作的经验
文章主体内容:通过这一段我找互联网实习的经历说说我个人对于准备互联网工作的见解,希望对有意互联网企业的同学有一点帮助。虽然是找实习的经历,但很多实习都是可以转正的,所以也差不多。而且,即将开始的互联网校招我应该绝大多数不会参加,所以那时候也没啥好写的了。主要针对研究生群体。
我拿到的offer:我这里说的互联网企业也包括一些软件公司。我只投过 IBM,腾讯,百度,MS,人搜,拿到过 IBM,MS,人搜的offer。
个人分析的今年互联网就业形势:1. 在职版看到有贴说华为中兴社招已经基本不招人了并得到了回帖中内部人员的证实,不知道今年这两家校招情况如何,应该不乐观。2. Google太高端不太了解,Hulu这两年开始招北邮的了,是个好消息。3. 阿里系大家都知道了,因为退市的原因,只有绿色沙龙,招人数量非常少,是电话通知的,应该也有不少同学收到了。4. 腾讯也很紧张。5. 其他的包括MS、搜狗、IBM、人搜、百度等也应该不会大于原规模,其实MS这两年比以前招的多多了。总体来说,今年互联网就业形势不乐观。
个人情况:1. 有过工作经历;项目经验一般,没什么大牛项目,简历上只写了两个项目。文字+叙述能力不错,简历写的还可以,投简历至今包括国企没挂过简历(我简历两页纸,我至今没挂过简历,一页/两页随自己,真的没有什么必须一页的要求);2.算法还勉强可以写写,两次校内赛进一次决赛,没奖。校内个人赛去年的阿里巴巴那个,好像是第23名。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等均一般。So,实力真心一般。周围有一大票拿了一圈 offer 的人嗯,希望那些大牛们有空也可以写个帖子什么的分享下。
建议的准备:1. 其实我觉得&项目&、&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等,只要取其一你比较精通,面试的时候引面试官往你精通的方向侃,基本搞定个互联网 offer问题不大。2. 我是走的算法这条路,POJ 上几十道题吧,POJ 首页上介绍的《程序设计导引及在线实践》做完了,大概有100道题,这100道题其实比较水,然后就是有什么比赛神马的都打打酱油嗯。刘汝佳的白书《算法竞赛入门经典》看完了,题没怎么做,黑书《算法艺术与信息学竞赛》没看。《算法导论》完全就是当参考书用,跟新的一样。《编程之美》看了个半吊子,《程序员面试宝典》看了一遍。我个人觉得代码这个东西,首先要手写流利,数据结构一定要精通,一般的单链表的操作、排序等等,一定要流利的写出来,然后就是不要默写书上的,要做到自己 能敲出自己的代码实现排序等等。这些都做到了才需要去看一些算法,OJ上敲一些水题,看看《编程之美》的第二三部分基本就够了。马上互联网招聘潮就来了,我觉得我上一段说的方法还蛮速成的,可以加紧练习一下。原来今天人搜第一天啊,我没注意,就听别人说起来着,估计是我听错了嗯。
个人面试经历:1. 研一暑期投了IBM、腾讯。IBM是通过IBM俱乐部投的,直接投的青出于蓝的暑期实习项目,通过俱乐部投的命中率很高。所以参加个什么俱乐部混混还是有点用的,学校的类似俱乐部还蛮多的,腾讯、MS、百度俱乐部等等。IBM我投了两个岗位,两个岗位我都收到了offer,但最后实验室不放人没去成嗯。面的不难,包括数据结构单链表的操作,单例模式,设计数据库等等,代码都没写多少。腾讯是投的暑期实习,腾讯的我参加了两次笔试了,题型都是一大票选择题,然后一个程序填空,最后一个开放性的题。腾讯面的有点难度,至少对于当时的我有点难度,包括read/fread的区别,strcpy/memcpy的区别,写堆排序,求一堆字符串的共同后缀。面的不好,挂掉了。2. 研二暑期投了MS、腾讯、百度、人搜。MS的笔试实在太早了,我编程之美完全还没动,笔的很烂,直接没有面试机会。后来我找人给我内推了个,然后得到了个面试机会,与一个老外全英文沟通了一 个小时,技术倒是问的不多,大致就是一些数据结构的设计,可offer给的太晚,给我电话的时候他话还没说完我就说我可能最近去不了,想拖一下这个 offer,后来就弄丢了,他们招了别人。我还是蛮向往去ms体验一下的,唉可惜实验室放实习的机会太少了。百度笔试就挂了,挂的挺莫名其妙的,海笔海面全看人品,笔试题很多都是编程之美上的。腾讯面的还有点难度的,包括手写二分查找、一堆字符串的最长后缀(字典树或者后缀数组)、10w个字符串找出有相同后缀的字符数目最多的那一些(我用的哈希)、C++多重继承的虚函数内存分布、手写一个虚函数的使用例子、多线程的通信和管理、HTTP协议等。明显这次面的比研一那次强太多了,基本所有问题都答上来了,和面试官相谈甚欢。可是,可是,居然挂掉了,也是莫名其妙。人搜的笔试好像是5道题吧,除了最后一道题有一点算法外,其他的还好吧,难度比不上百度的。但面试就很难了,问了包括n!尾部0的个数(编程之美有), 链表的重复结点(编程之美有),一个矩阵权重边有关的dp的题,二叉树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一个类似于最长递增子序列但比这个难的dp题(最长递增子序列 编程之美有),单例模式,知道节点数求完全二叉树的最后一层的最右边一个结点的0(n)的方法,一个接电线的题(本次面试最难的一个题,搜索质量的经理面 的),query结果有10亿个如何存储。人搜特别注重写代码,除了最后两个题,其余所有的题,都必须严谨的写出代码。互联网待遇的问题很透明,网上都有,很透明,我就不方便说了。
写在最后:后头看看写的好乱,实在没办法,如果好好写至少上万字,现在是实在没有这个时间,最近真蛮忙的。我互联网找工作的经历其实不多。因为我自己就经常说我现在写代码为的就是以后不写代码,互联网只是练练手保个底。说一下一个心态的问题吧,我觉得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每一个工作都是好工作,码农们没不要自嘲,当然了,也有很多同学蛮自傲的,其实也真没必要。如果有机会的话,能出去实习就出去实习,因为一份工作,你想象的很好,实际干了不一定喜欢,实习能有个保底的工作机会,也能让你看清楚你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不断的分析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论坛上的东西可以参考,但不要全信,对于一份工作,能说清楚的只有那些干了这份工作至少三年并还在做的人,所以,人脉的积累很重要,问人一定要找到这样核 心的人问,其他的,要辩证的看,去伪存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论坛上的人说这个好那个不好然后你就觉得对,好的工作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对于每个人都有适合 他自己的好工作。梦想这东西都是年轻的时候说着玩的,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工作更多的是养家糊口,每一个能照顾好父母孩子的人都是家人心中完美的人。所有事情不过是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祝今年一起毕业的同学们都能拿到称心如意的offer。
一群90后的成人礼:中国留美本科生的精神世界
&&& 编者按:在纪录片《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出国》里,贺嘉颖把镜头对准了 30 多位即将或已经留学的同龄人。相比国内的大学生,这些留美的年轻人更早地被抛向一个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设计道路的磁场里。
&& 刚刚毕业于上海卢湾中学的贺嘉颖没有想到,自己初试啼声的第一部纪录片这么受欢迎。这部名为《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出国》纪录片时长不到 20 分钟,且略显稚嫩,但在优酷上的点击量接近 13 万,还引来数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这是一位 18 岁的女生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用一部租来的佳能 5D Mark II 相机,和她的朋友一起拍摄的作品。即将赴美本科留学的他们把镜头对准了 30 多位即将或已经留学的同龄人,让他们讲述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出国感受怎么样,以及毕业后如何选择。贺嘉颖的纪录片无疑戳中了这个时代某个隐秘的兴趣点。随着赴美留学热潮持续升温,留学低龄化趋势也日渐显著。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在 2012 年初公布的《门户开放报告》说,2010 至 2011 学年,到美国留学的学生达 157558 人,研究生以上占 48.8%,而攻读大学本科的学生占 36.5%。但与上学年相比,留美本科学生增长幅度达 42.7%,远高于研究生 15.6%的增幅。可以预见,在美国留学的本科生总数将迅速超过研究生。由于美国本科留学四年的起步花费达 150 万人民币之巨,能靠家庭支持赴美攻读本科的年轻学生几乎一概被社会大众视为&富二代&。今年 4 月,美国南加州大学两位学生在代步的二手宝马车中被歹徒枪杀,更激起网民对留学生群体的热议,其中包括很多标签化的评论。现在,习惯于自我表达的&90后一代&留美本科生用纪录片的方式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传递自己对出国意义的思考,显然引发了围观者的兴趣。但这部片子 最初在优酷上被推荐,编辑用的标题却是《留学生自曝私生活》。微博上充斥了各种评论,有人认为他们是在炫耀,有人认为他们过于理想化而空洞,也有人为他们 大声叫好。口水的背后,是对教育资源抢夺的焦虑,是对不同教育模式的思考和选择,也折射出社会各阶层之间微妙的心理互动。
不比高考轻松的留美选择贺嘉颖,从小曾经梦想当空姐和艺术家,小学四年级随家人从新疆迁到上海,&适应环境能力强&是她对自己的评价。她是在高二下学期才决定争取赴美留学 的。这个时间点对于留学申请来说,其实有点晚。因为有一大堆的标准化考试、论文陈述、申请程序横亘在面前。美国大学的秋季入学申请一般在前一年的 12 月便截止,等于比高考提前半年。而这一切的申请程序都要由这些怀揣着出国梦却分散在全国各个中学的孤独的年轻申请者去一一摸索。贺嘉颖有一个别人不一定具备的优势:她在高二时参加了上海市的生物竞赛并获奖,获得了大学保送资格。而其他很多申请者就不一定这么好运,他们要面临着是否放弃高考的决断。他们最迟都要在高二下学期作出这个痛苦的决定。这些学习成绩本来不差的学生放弃高考,也就面临了一旦留学申请不如愿,他们将无学可上的风险。这些&失败者&事实上就被推向了一种间隔年的生活状态,只能等待下一年的申请。湖北女孩狄蔚就刚刚经历过一个间隔年。但她却是一个特立独行者,她主动推迟了申请,因为想更清楚地弄清出国的意义。在这一年里,她到上海国际商会实 习,并继续准备申请,在国内各地旅行。她做生意的父母相当开明,这让她拥有很大程度的自由。这在她高中的上学经历中就已体现无遗:初中毕业后,她随家人从 湖北迁到上海,就读于一家国际学校。读完高一这年,她决定换一个城市生活,就自己选择转学去了成都的一所国际学校。在这座西部城市她自己生活了两年。在间 隔年之后,狄蔚坚定了自己赴美留学的想法。申请美国本科并不比参加高考简单。高考是可以按多年制度运行下的备考战略,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领的一种群体化行动。而留学美国则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 孤舟,有太多的学校可以选择,太多的申请策略需要权衡。光以标准化考试而言,就有托福、SAT 和 AP 等。托福是众所周知的英语语言能力考试。SAT中文名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是世界各地高中生申请美国本科学校必须通过的考试。AP全称 Advanced Placement,中文名称为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P虽然不是必需的考试,但很多考生经常选择多门考试,来向录取官全面展现自己的能力。狄蔚就考了物 理、统计、欧洲历史、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等七门 AP 考试。由于留学生一向以高分著称,一些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时,也会提高这些标准化考试的分数标准。这也使留学生之间的考分竞争达到白热化的程 度。很多考生为了刷高分,经常重复参加多次考试&&他们只需要最终把那个最高的分数放进申请材料即可,其他分数可以自行作废。这也导致了托福在大陆考位火 爆异常,很多学生不得不游走多个城市考试。狄蔚就在重庆、上海、南京、南昌四个城市分别考了四次托福。公认的托福过线分是 100分(满分120分),比很多美国大学招生手册上规定的最低分要高不少。SAT 考试更加考验人,由于大陆不承认 SAT 考试,所以也没有 SAT 考点。所有考生都要到香港、澳门等境外考场去考试,而且每年只有六次考试机会。考生经常自行结伴或者参加留学中介组织的&SAT考团&多次奔赴港澳考试。 幸好这一代的孩子大多在童年已经有旅行的经验。但也有很多人是第一次独自奔赴香港。他们通常在考试前一到两天到达,如果参加考团在到达当天还会有一个考前 培训会,然后第二天一早他们要从7点多进考场,一直鏖战到下午两点才能完成考试。最著名的考场在香港机场旁的博览馆。在宽敞的博览馆大厅摆着1万张考桌, 由万名考生同时考试,被考生戏称为&万人坑&。同样,SAT也有一个公认的过线分数 2000 分(2400满分)。如果没有拿到 2000 分就递交申请的学生经常会因为自己成绩不好而惴惴不安,害怕因为成绩不好而被录取官&鄙视&。还有一些学生希望用高分数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他们经常会 冲击 2200 分。可以想见,如果一个考生在高二下学期才决定申请赴美留学,他要在高三上学期结束之前完成申请,光应付这些标准化考试就已经消耗掉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而美国的大学申请并不像高考一样唯分数论,它是各种综合因素的考量。其中相当重要的就是考生的个人陈述和其他文章的撰写,以及推荐信。对于在教育体制下读了将近 12 年的学生来说,如何恰当地向录取官表达自己是一个新鲜的体验。这也是一个梳理自己的过程。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 12 年来都按部就班地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实在缺乏个人特色。这时候,个人性格和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美国的录取官非常看重这些方面。虽然留学中介会进行一些指点,但录取官很容易判断哪些是学生自己的手笔,哪些经过了润色。所以要写出一篇好的个人陈述更多地需要自力更生。毕业于上海华师大一附中的罗文蕊是一位内向腼腆的女生,她今年成功地申请到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这是希拉里、奥尔布赖特和宋美龄的母校。她的个人 陈述中写到初三毕业那年,她在淀山湖参加了一场帆船比赛。那时她中考成绩不好,她把参加帆船比赛喻为扬帆再出发。这种典型的励志事件以及外国人喜欢但&人较少参与的帆船元素,对她的申请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罗睿七的故事更显得神奇。他 2010 年毕业于深圳中学,申请的时候他的标准化考分很低,申请了多家学校全部被拒,用申请者们的&行话&来说就是&全聚德&。后来他调整了申请策略,把个人陈述 重点放在自己在学校里创办的一份杂志《涅槃周刊》上。这份中学生刊物还被《新闻周刊》报道。那一年的 11 月底,罗睿七机缘巧合地碰到了前华尔街日报记者、普利策奖得主伊安&约翰逊,后者赞许他办杂志的努力,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最终,罗睿七如愿到美国汉普夏 学院(Hampshire College)读电影专业,并获得大部分的学费减免。准备好这些材料,还要选择学校,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仪的学校,也有用来保底的学校。平均每个学生都会申请 10 所以上的学校。留学中介在这个时候不断给出建议,他们的收费一般是 3-5 万元起步,根据咨询师的级别不同定价。而当你最终被名校录取或者获得奖学金,中介还可以加收中介费。从各种考试、交通、申请费到中介费,整个申请过程的费 用确实不菲。在漫长的申请过程之中,这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开始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道路规划,并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他们成了同班同学中的另类,因为大家的选择不同。狄蔚在她的初中同学参加高考时回到湖北老家陪伴他们,她回忆那个情景时说:&当我看到考场前的警戒线,我知道大家脚下的道路已经岔开。别的同学可能就是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奋斗。而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相信自己有机会去拥抱更多的经历。&贺嘉颖则认为:&这个申请的过程使我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感觉我自己申请前和申请后是两个人,我对自我认识和世界认识都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有了更 多时间精力去探究自己究竟要什么。&贺嘉颖和狄蔚最终双双被美国公立名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录取。这座大学是诺贝尔化学奖华裔得主钱永健工作的地方。
出国为什么?虽然这些勇敢的申请者散布在各所中学,但一个网络平台使他们方便地联结起来。这个平台是在 10 年前由早期的留美本科生创办的非商业性的申请交流平台,名字叫 CUUS(Chinese Undergraduates in the US,&留美本科生),也有一个&See you in US&(在美国相见)的美好谐音。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详尽的申请攻略,累积了 10 年的各种经验帖。从申请材料怎么准备,到备考贴士,再到各种励志的申请故事,你可以看到一颗颗被美国留学梦点燃而显得躁动的年轻的心。他们互相激励,互相 提供信息,甚至互相批改个人陈述和文章,更主要是他们在这个社区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每年 3 月录取通知发放之后,饱受煎熬的学生们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他们之间更有一种&渡尽劫波兄弟在&的情谊。今年 3 月,贺嘉颖萌生了拍一部纪录片的想法,来描述这些经历相似的同龄人。她在 CUUS、微博和人人网分别发出了自己的创作计划,征集志愿者和受访对象。就这样,贺嘉颖认识了狄蔚。她们成为纪录片的工作搭档,一人掌机,一人采访。她们还找到了罗文蕊的中学同学张宇慧来做统筹,负责联络采访对象。后者 目前正在间隔年,准备申请美国春季入学。这个项目花了贺嘉颖 3000 多元。她也尝试拉赞助,最后从新东方拿到一笔小小的资助。她们一共采访到了 30 多名学生,包括马上赴美、已经在美和已经毕业的留学生。这些朝气蓬勃的脸庞在镜头里诉说了他们为什么放弃高考,过五关斩六将寻求赴美留学。一位即将奔赴纽约大学的本科生谷子说:&重点还是为了看更多的文化,开拓眼界。&外界一种声音认为,他们是高考的逃兵。对此,即将加入南加州大学的男生卢哲凯说:&高考对我来说是件痛苦的事,我不想花一整年时间去复习这些不断重复的知识,然后过两年又把它们忘掉。逃避高考不是能力问题,是个人倾向问题。&即将就读麻省理工学院的邢昊更加直言不讳,他认为在国内读四年大学会被浪费掉,而人生青春无多,在美国可以有更有意义的四年。美国大学的大一大二都是通识教育,考生可以在熟悉各个学科之后再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转系也很容易。贺嘉颖还记得自己去参加国内高校保送考试时的经历,她是生物特长生,却报了经济学专业。结果主考老师认为他们要招的是&创新科技未来人才&,认为贺嘉颖报了经济学,投身科技的决心不坚定,于是把她拒绝了。而现在,贺嘉颖要去加州大学攻读经济学。今天,社会已经让新一代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高考改变命运&的规律已不完全适用于他们。这一批 90 后年轻人的父母是 60 后一代,他们是今天社会的主流中坚,拥有更开放的观念和视野。他们其中的一部分能够负担起子女海外留学的费用。这也是一种用脚投票,体现出他们对&教育体制的不够信任,也更体现他们想站在全球化前沿的角度来培养自己后代的想法。贺嘉颖和狄蔚开始憧憬在美国校园的生活,她们觉得自己肯定要去打工贴补开销,而在加州也一定要买汽车。贺嘉颖在出国前还特地去考了驾照。她们也知道父辈的财富来之不易,自己并不想被人简单标签为&富二代&,至少不是大众传媒里塑造的典型意义的&富二代&。狄蔚虽然梦想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但她还是先选择了心理学。罗文蕊还没决定她的专业,但从小对认同感很强的她,曾经梦想去当一名对外汉语老师。现在,她觉得自己会选国际关系专业,或许有一天她能像她的校友希拉里&克林顿一样,站在联合国的讲坛上。已经在汉普夏学院读大三的罗睿七对留美的实际经历可能更有发言权。由于学校地处美国东北部乡野,离波士顿有两个小时车程,来自深圳的他说:&从没在 这么荒凉四周都是玉米地和森林的地方生活过。&初到美国,他不太适应,有些课他不太感兴趣。在大二之后他获得了更大的选课自主权,也慢慢思考自己的电影和 新媒体道路该怎么走。他在今年暑假回国到《南方周末》实习,然后又将奔赴巴黎政治学院,学校推荐他在那里交换学习一年。相比国内的大学生,这些留美的年轻人更早地被抛向一个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设计道路的磁场里。周围的吸引太多,而如何寻找那条最坚定的道 路,这是从他们决定申请留学美国的那一天就要面对的考验,并将一直贯穿于他们的大学乃至他们的整个生活。申请出国,是这批年轻人的特殊的成人礼。拍这部纪录片,贺嘉颖虽然没有找到为什么出国的统一答案,但她听到了每个受访者的想法,也感受到那些已经到美国读书的学生身上展现出的自信和活力。 她决定在今后四年持续追踪其中5名学生在大学的发展变化,其中还特地选了一位&愤青&。她已经通过学生联合会联系好了摄像师,而父亲也资助了一部佳能 5D Mark II 给她。她再也不用去租机器了。&我觉得我以后还是会回国的。因为我们可以带来一些新的观念、思想,对这个社会是有帮助的。&贺嘉颖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四天之后,她就将登上赴美的班机。
升职技巧:5分钟走心术助你从全局把握工作
&&& 升职技巧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事比别人多用5分钟的心。这5分钟心怎么用呢?就是从具体的工作细节中抽身出来,从整体上、全局上把握事情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在职场上打拼,有时候做的事情难免琐碎,时间久了,人就会被琐碎埋葬,像腾不出蹄子摘掉眼罩的骡子一般,老是不能跳出来,以致忽视了从全局上把握具体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对于职场人来说,多用5分钟的心,试着从宏观角度分析具体工作的合理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5分钟走心术原则一:用5分钟时间从整体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去把握工作。亚马逊的财务总监袁慧曾告诉我,很多同事埋头做数据,好不容易做出一份报表来, 但她几乎只看一眼就打回去了。同事检查过后发现果然有错,觉得很奇怪:一份报表的数据那么多,我做得头晕眼花,你怎么一眼就发现问题了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她是从整体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去把握的。如果某项业务平时的毛利为20%,近期业务量又没有重大变化,而报表中的数据却出奇的低,自然 是不对的。又比如某项业务的利润每个月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但如今出现的却是一个比所有月份都低的增长率,显然也不对。这些错误说出来都浅显得很,但 现实中犯此类错误的人却非常多,就是因为完成工作后,没有从整体上去检查合理性。虽然只需要5分钟,但起码有80%的人是不会做的。而能做到的人,一定会 得到老板的青睐。
5分钟走心术原则二:遇到陌生的事情要理清头绪再干。银河泰富的经济分析师Abbott初入职场时,临时被叫去做会议记录。一屋子二十几个人,他基本都不认识,按道理肯定会把记录做得乱七八糟。但他想了 个办法,用手机把所有人都拍下来,然后在纸上画出每个人的位置草图,给每个人编了号,记录1号说什么了,3号又说什么了。等会后再确认哪个编号是谁。要向Abbott学习,遇到不熟悉却要负责处理的工作,一定不要浮躁,静下心来,先花5分钟理出头绪,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5分钟走心术原则三:遇到简单的问题,不要急于做简单的回答。有一天中午,在联想建银总部,我和李总在等电梯。李总随口问身边一个小伙子,附近新开的一家酒楼怎么样,那小伙思考了几秒钟,用&一、二、三&的模 式,概括了5条内容,回复了李总。小伙子说了些什么,我忘了,其实也就是些寻常话。但让人觉得不寻常的,是他回答问题的方式,听着有思路、有关键点,给人 留下很好的印象。李总也有同感,当场就问小伙子叫什么,是哪个部门的。想来这小伙子很可能会进入李总的干部储备库,因为他让人感觉到他就是个做事的人。被不常见的大领导问话,哪怕是再无关紧要的问题,你能用几秒钟走走心,用&一、二、三&这样的方式来应对,很容易表现出你的思路和对关键点的认识能力。
5分钟走心术原则四:摆脱情绪的困扰,达到全力以赴的状态后再去工作。有演讲高手说过,要在临上讲台的一瞬间彻底忘记讲稿的内容,以自然放松的状态去 演讲。我们在工作中,遇到脏活、累活、干不完的活,总会有不良情绪,这种不良情绪是无效的,不会让工作变少、变轻松。与其这样,不如深呼吸,用一点时间治 愈自己的不良情绪,然后全力以赴去做那些貌似艰苦的工作。佛说,有愿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想事成的道理其实真实不虚,做事之前不发愿,不走心,步步踩不稳,做出来的事也容易稀松平常。在浮躁风行的年代,你若能定下来,哪怕做再小的事,也能不忘初衷,多多思考,其实是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的。人很多时候是被情绪和惯性牵着鼻子走的,几分钟的冷静,可以让你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名企高管现身说法:老板们最痛恨的请假理由
&&相信大多数上班族都看过这么一个笑话,员工向老板请假,老板一串连珠炮式的&轰炸&让员工泪流满面信服口服肝胆俱裂&&老板的话大意是:一年365 天,52个双休日,减去这104天,还剩261天,你每天还有16个小时不在工作岗位上,减去这170天,还剩91天,你每天用30分钟喝咖啡,用掉23 天,还剩68天,你每天吃饭用1小时,用去46天,还剩22天,你通常每年向公司请2天病假,只剩20天,每年有5个节假日,公司不上班,减去这5天,还 剩下15天,公司每年慷慨地向你放14天假,这样算下来,你工作时间只剩1天,而你还要请这1天假。&& 精通工作时间计算的一定知道老板的话里偷换了什么概念,然而抛开这些不谈(毕竟只是一个笑话),绝大部分老板都是不喜欢员工请假的:手底下员工嗷嗷待哺,还要忧心种种请假和加薪要求。五一人人都恨假期太短,老大们除外&&人人都休假去了,工作交给谁来完成?!&那么老板们最讨厌什么样的请假理由?以下由9大名企的BOSS们现身说法,列举了他们最不愿意听到的请假理由。如果犯了这些大忌,别说假期无望,还会让你在老板的心中大打折扣哦。&
兰珍珍欧莱雅集团副总裁&Q:对员工请假有何建议?&A:只要合理合法,一般我都会立即批准。不过暑假等放假高峰期会尽可能对团队成员的请假进行统筹以让工作有序。如有特殊急需(家庭等个人不可抗拒原因),我会在公司规定的许可范围和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酌情处理。员工请假最好避免突然袭击,尽可能&
景军 YOHO广告部副总经理&Q怎么看员工请假问题,多久会批复?&A:我自己也很喜欢休假,员工提出休假,我都会批复。老板和员工,需要相互信任,才能配合工作。工作需要讲究心情,相信大家在完不成工作的情况下,也无心休假。真想休假,就是拦着,他们也无心工作。&谢智谋 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Q如何看待员工请假,有什么建议?&A:我提倡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鼓励员工合理的安排休假。对于较长时间的休假,需要员工提前和上级沟通好,并做好工作的备份安排。&
王幼燕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Q什么情况下会批准请假?最不喜欢什么请假理由?&A: 如果是年假,公司又没有紧急的事情,会批准。能找出理由的都是合理的,只是频繁请假,最后伤害的是你自己。&
何露 宝洁中国市场部副总监&Q临近五一,员工希望3+X休假,是否批准?痛恨什么请假理由?&A: 休假是每个员工应有的福利,只要提前一定时间通知,并安排好工作,都会批准。最好就是实话实说,去旅游、探亲、休息、看病、家里有事,都可以,最痛恨撒谎编造借口。&
孙陶然 拉卡拉电子支付公司董事长、总裁&Q如何看待员工请假及各种请假理由?&A:频繁请假可能会留下不佳印象,从请假理由看其责任心、上进心和事业心。&Maxwell Xu 联合利华中国品牌建设总监&Q如何看待员工请假?&A: 不请假的员工我不要。&
唐欣 LG中国大区营业总监&Q如何看待请假和请假理由?&A:高效的休息才有高效的工作。请假理由不希望是编造的,而是需要真正的理由。&
张勇 智联D&Q对请假员工说的一句话?&A:提前安排好工作。&
那些你用过和没用过的请假理由&不满足三天的假期,想来个&3+2&&3+4&,但苦于跟老板开口,什么样的理由能顺理成章而又让老板无法拒绝呢?&1、自我诅咒版理由:生病,比如过敏、肠胃炎等。&要求出色的演技,合理的病因。率80%,技术100%。被识破率极高,只是老板们识破也不好意思点穿罢了。&2、俗套肥皂剧理由:飞机延误了,火车晚点了,家里遭窃了。&
率50%,技术0%。为了请假这样的小事,犯不着剧情大逆转吧。&3、最常见的理由:去外地看望父母,或者父母来看望需陪同。&主打亲情牌,采用声泪俱下的煽情说明父母老迈,希望抽时间陪他们。率80%,技术80%。不过只适合家在异地人士。&4、充满挫折感的理由:我失恋了,我分手了。&失恋、分手,导致最近心情非常低落,想放假出去散散心。率70%,技术70%。你以为你失恋最大,其实老板懒得教导你才让你偶尔得手一次罢了。&5、积劳成疾可怜版理由:前段时间工作压力太大&工作疲劳,效率好低,需要调整。率30%,技术30%。老板眉头一皱,这算什么话,他比你累多了。&6、最无公害的理由:被安排相亲&如果是剩女or剩男的话,委婉地说想请几天假集中相亲,老板都会替你着急的。率80%,技术60%。&7、以家人为借口:装修、买房、亲戚红白喜事&
率90%,技术80%。虽然容易得手,但同时会在老板心中留下&家累很重&的印象,成为阻力。&8、不需要理由的理由:直接说老板我是不是还有15天的假期?谁说的?你只有5天。喔,那我再用三天事假!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率50%,技术50%,主要考验心理素质。
职场拖延症六大原因 互联网是罪魁祸首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认说:&全世界拖延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互联网是罪魁祸首。网络越来越成为人类逃避工作的首要借口和避风 港。网络触手可得,一天24小时一周7天永不停息,随时可供打发时间,任何时候都可以在上面冲浪、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这比工作要容易得多。&简-博克的说法并不为过。人的注意力极容易被分散,面对信息量庞大、更新快、没有时间限制、可消遣娱乐或打发时间的网络,人们花的时间越来越多,部 分人的拖延症由此而生。&打开电脑,聊天、浏览网页、玩玩游戏或看下视频,工作还没开始做,半天就过去了。&这是大部分白领都有的工作体验。
心理原因一:不够自信:容易逃避,产生拖延&从心理层面分析,部分人对工作能力不自信是导致拖延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专家认为,工作上曾遭遇过重大挫败,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人,容易产生 逃避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于是越拖越久。他们还常常以疲劳、状态不好、时间充足等借口来拖延工作进度。心理专家认为,这部分职场人士实际上很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们更希望别人觉得他时间不够、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
心理原因二:完美主义者:要求太高,不想匆忙开始完美主义者自我要求很高,任何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而且要一次做好,所以,他们往往将时间花在对整个过程进行周密计划上,而迟迟不愿意开始做第一件事,哪怕很容易。于是,这部分职场人士加入了拖延症大军。
心理原因三:内心消极颓废:觉得什么事都很难内心不积极上进的人,很容易懒散、颓废,觉得什么事都很难做。他们很喜欢找理由推脱,比如,别人都不需要做我干吗要做?即便心不甘情不愿地接手做了,也不愿意立刻开始,等到明天再做,但明天到了又想等到后天。明天何其多?他们就这样加入了拖延症大军。
心理原因四:内心太胆小:顾虑太多,执行力弱这种现象在职场新 人身上比较明显。即便是在学校学习成绩拔尖的人,出来工作,都是一张白纸。面对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但却顶着拿钱办事的职场心理,他们很容易慌了手脚。他们 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害怕影响整个工作的进度,为别人带来麻烦&&各种各样的担心最终延误了工作。在受到上级或同事的催促、指责后,心中更会感到焦虑, 愈发害怕工作失误,于是更想逃避,导致拖延症越来越严重。
心理原因五:过度自信:错误估计时间进度一些人对自己能力抱有十足信心,坚信到了期限一定能完成任务的人,往往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地做事。龟兔赛跑心理在职场并不少见。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就是过度自信输掉了比赛。假如这样的人在团队中,整个团队的进度都会受到影响。
心理原因六:缺乏干劲:得过且过,能拖多久是多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往往干劲不足,不愿意花大力气去做事,接到不喜欢做或者艰巨任务,心里面会不由自主地反感甚至感到厌恶,于是能拖多久拖多久,不耗到最后一刻绝不动手。摆脱拖延症,刻不容缓。
1、今日事今日毕今天能完成的工作,总喜欢拖到明天;有大把时间做事,却总在最后期限才开工&&经常这么做的人要小心了,&以推迟的方式 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不仅影响工作效率,更容易影响个人职业发展,专家建议确立目标、执行计划以 克服拖延症,助力个人职业发展。
2、确立目标获取动力&学会把工作任务融入到人生设计轨道,如希望自己今年哪方面有所突破,那就遵循这一目标去做,做出系列作品或成绩,从而得到提升。&把无法把控的工作,主动变成可以把控,从个人思想方面来做调整,转变自己对工作的要求,从中获取工作动力。&制定工作要求或目标不能太贪、太多、太杂,建议制定自己喜欢且能胜任的目标,然后利用自己的各种能力、资源来达成。&行动力非常重要,还要自我监督、让别人监督。
3、分清主次生活中肯定会有一些突发性和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成功者花时间在做最重要,而不是最紧急的事情。把所有工作分成急并重、重但不急、急但不重、不急也不重四类,依次完成。你发每封电子邮件时不一定要字斟句酌,但是呈交老板的计划书就要周详细密了,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
4、消除干扰关掉QQ,关掉音乐,关掉电视&&将一切会影响你工作效率的东西统统关掉,全心全力地去做事情。
5、互相监督找些朋友一起克服这个坏习惯,比单打独斗容易得多。
6、不要给自己太长时间心理专家弗瓦尔发现,花两年时间完成论文的研究生总能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放松、休整。那些花三年或者三年以上写论文的人几乎每分钟都在搜集资料和写作。所以,有时候工作时间拖得越长,工作效率越低。不要相信像&压力之下必有勇夫&这样的错误说法。你可以列一个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时间表,以避免把什么事情都耽搁到最后一分钟。
白领新标准:月薪超2万有房有车
&&&& 2012白领新标准:月薪超2万有房有车 你达标了吗  &城市白领&曾是一个风光无限的字眼,步入这个阶层意味着优厚的福利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较高的社会认同。然而,2012年,你还是白领吗?&  据法制晚报报道,近日,包括月薪2万元以上、有房有车、坚持健身等标准在内的&2012中国白领新十项标准&引起白领热议。&  参照十项标准一一审核,众多自认为白领的网友瞬间被逐出白领圈,甚至有人调侃&我们拉了白领的后腿!&&  这些新标是否靠谱?在物价飞涨的今天,白领究竟该如何定义?本报联合前程无忧,对562位白领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满足白领新标准的受访者寥寥无几,勉强算来只有3人,甚至不到调查人群的0.5%。&  城市白领的幸福感正在被剥夺,白领一族憧憬&安全感&。&  现象:白领新标准谁看了都觉得苛刻&  什么是白领?网友定义的新标准包括硬指标和软指标。&  硬指标:月薪两万元以上,至少有两居室,有15万元左右的代步车。&  生活质量的软指标:有固定的朋友圈子,工作不局限于在办公室完成,工作远程化是未来趋势,工作朝九晚五,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有独特的娱乐方式,重视低碳生活,有钟爱的时尚品牌。&  当记者第一次看到时,着实被震撼了,苦着脸叹气,&和白领的差距实在有点大,严重不达标。&&  身边的朋友也纷纷评价,新标的条件很苛刻。冯阁是银行客户经理,目前年收入20万,在同届毕业的朋友中属于佼佼者,但第一条年薪的标准就直接把她PK出白领一族了。&  她笑着调侃:两居室是有,但却是父母的;15万元左右的代步车可以有,但摇不上号;工作朝九,但却从没晚五;有钟爱的时尚品牌,但却是国产外贸货&&但她每天穿正装白衬衫,领子确实&白煞煞&,月底确实&月光光&。&  调查白领阶层的收入与支出&  参与调查的562位白领,满足白领新标准的受访者寥寥无几,勉强算来只有3人,甚至不到调查人群的0.5%。&  收入:月薪过两万 &及格&的不足5%&  对于白领新十项标准中,最基础的硬件标准&月薪2万元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人月薪过两万,仅占4%。其中,男性有20人,女性仅有2人。&  (注:在全部的受访者中,男性399人,占比70%。)&  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对&高薪&的影响不大,月薪过2万的80后与70后人数相当,受访者中,还有一名90后&白领&,月薪也达到2万元。此外,工作超过3年的上班族更易获得高薪。&  记者发现,22名月薪过两万的人中,有11人认为白领的应该在3万以上,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自己目前的薪金还算不上&白领&。&  支出:生活成本高房贷成最大拖累&  月薪2万元,还有可能是月光族,可想而知现代白领的生活成本有多高。&  在、上海、深圳三个城市中,每月支出占月薪50%以上的共有131人,占这三个城市被访者(226人)的58%。&  月光族有71人,占比达13%。&  其中,47%的人主要支出在房贷或房租上,35%的人主要消费为吃穿和交通费,也就是说,在这三大城市中,82%的人每月的一半以上都花在了吃穿住行上,另16%的人生活娱乐是其主要支出。&&& 白领:满足开销应该是现在两倍  物价持续高位、房价易涨难降,什么时候收入增长才能赶上消费水平?&  调查显示,虽然每个人的水平不同,但被调查者似乎都在期待着能达到&安全感工资&,所谓&安全感工资&,其实就是工资让人有安全感,指所得工资在下次发薪前能否满足个人的开销,若能满足甚至有富余,即有安全感,反之则无。&  对于&收入&,这个白领第一硬件,不同的人群各有感悟。&  调查结果显示,安全感一般而言应该是现有工资的两倍左右,只有当达到安全感工资时,似乎才能称作白领。&  本报调查的562人中,月薪在2万以上的只有22人,仅占4%&  近94%的人表示不经常运动&  6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拥有15万元左右的代步车&  近七成受访者表示自己有固定的朋友圈子&  5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工作需要在办公室完成&  71%的人表示自己的工作时间很固定&  看电影和旅游成为大家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  53%的人表示平时会注重低碳生活&  62%的人表示自己没有独爱的时尚品牌&  注:(因为每个城市房价情况不同,本次调查两居室房子并未纳入问卷)&  专家点评: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阶层&  前程无忧的专家分析说,从数据上看,白领似乎正在被房子拖累。从政府层面而言,可以从这份&草根标准&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中产阶层,特别是大城市白领,拿着高,生活质量却不高,成为&伪白领&。居高不下的房价让白领们正面临着&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阶层&的现实。&  当前社会消费水平不断上涨,所背负的压力与日俱增。高额的房贷、车贷、不断上涨的物价等,加大了生活成本,使得即使是月入2万,如果你有房有车,那么减去房贷车贷和一些生活基本开销后,节余也是寥寥无几,仍然感觉不到富裕。&  对于生活在这个大城市的白领,花费最多的竟然大多是吃穿住行的基本生存开支,可见目前对于收入的分配并不合理。政府需要控制物价和房价,提高白领一族的幸福感。&  各收入阶层的人想说的话&  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有274位受访者,其中50%的人认为,2012年的白领月收入要超过10000元。&  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说:&有房、有车、有时间,月收入&&&&  月入元的人说:&安全感、弹性工作、自然醒,月收入&&&&  月入元的受访者有185位,其中43%的人认为,月薪在2万以上,才能跻身&白领&一族,认为白领月薪应该在1.5万以上的占14%。&  月入1万-2万的81人中,43%的人认为月薪2万才算白领,认为月入3万以上才能被称作白领的人占24%。&  月收入1万-2万元的人说:&有工作,有生活,有精神追求,月收入&&&&  近10%的人表示月收入要超过3.5万元,年薪要达到50万。  月收入2万以上的人说:&有自己的爱好,有爱心,愿意做公益事业,要有生活质量。&
当爱情与工作不可兼得 你怎么选择?
&&&& 当爱情遭遇工作&&拍拖冇问题暧昧就咪制
  调查显示:广东成为&办公室恋情/暧昧&发生率最高的城市
  童鞋们,你公司限制&办公室恋情&吗?  &除非你有超强情绪调整与关系管控能力,否则玩不起这种高危。 故事开头就一定是事故,伤了同事,惹了麻烦,添了笑话,低了人格,毁了事业。最终是一个包括公司在内的三输结果。&微博网友说的&高危游戏&就是我们今天 的主题&&&办公室恋情&。近日公布的调查显示:23%的单身人士承认自己经历过&办公室恋情或暧昧&,而广东更成为发生率最高的城市。但是,记者在采访 中却发现,爱情和工作的冲突、公司的限制规定,成为抹杀恋情的刽子手&&  数字说恋情  ★某著名婚恋网站公布的一项关于爱情和工作的调查显示:69%的被调查者称自己的办公室内有&办公室恋情、暧昧&发生,单身人群中,23%承认自己经历过&办公室恋情或暧昧&。  ★在一项对&并未涉及&办公室恋情&或&办公室暧昧&的白领&的调查中,仅有18.1%的受访者认为公司无权限制员工的恋爱对象,这是违反劳动法的。  ★43.1%的受访者选择&公司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视岗位的关键程度而定&,而更有  13.3%的受访者选择了&同事间谈恋爱会影响工作或存在利益链条,公司应该做出规定进行限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约1/3  的公司、单位对&办公室恋情&有限制性规定,约10%的公司将规定写入员工手册或相关制度条款中,其中有外资背景的金融类公司更倾向于限制&办公室恋情&。  &办公室恋情&怎样才算大团圆?  1  &办公室恋情/暧昧&的对象是哪些?  超过50%的男性的对象是与自己同级别的女性;但超过50%的女性表示对象是比自己级别高的管理者或公司最高管理层。
  当爱情与工作不可兼得,你怎么选择?
  69%的女性和62%的男性表示会为了爱情放弃现有的工作。
  &办公室恋情&的最好结局是什么?  96%的人认为&办公室恋情&应该保持关系或结婚;55%的人认为发生恋情的双方仍留在同一单位是故事的最佳结局,37%的人认为发生办公室恋情中的一方应该离开现单位。  4
  你支持&办公室恋情&吗?
  约50%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办公室恋情&,但对&办公室暧昧&有超过50%的人保持中立态度。
  (选自世纪佳缘《中国男女婚恋观系列调查&&当爱情遭遇工作》)  办公室恋情@故事篇  ●主角:ELLA失恋等于失业  &虽然公司没有规定不允许同事间恋爱,我也不会再尝试了。&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的ELLA告诉阳光社区记者,她本来在一家大公司工作,表现也 很优秀,&但因为和身为同事的前男友分手,我辞职了&。ELLA说,和前男友恋爱期间确实存在不少办公室恋情独有的浪漫,但两人最终因为性格不合分手之 后,她却很难恢复曾经的工作状态。&抬头不见低头见,同事们也知道我们两人的尴尬,有一段时间真的因为这件事而畏惧回公司。&ELLA最终选择了辞职,到 一家一般的广告公司重新开始,她说:&我不后悔,但今后会拒绝同事的爱。&  ●主角:小刘和小张  舍工作要爱情  &我们终于可以&见光&啦!&正筹备婚事的小刘和小张原本是同一家银行工作的同事。工作中接触多了,两人渐生情愫,并最终确定了恋爱关系。&我 们在一起一年多,但从不敢公开,因为银行有规定,同事不能恋爱更别提结婚啦!&小张告诉记者,&这一年可煎熬了。周末约会,我们不是去深圳、珠海,就干脆 去香港玩,在广州都不敢出街。&她说,他们一直在思考由一人辞职的问题,但小张刚工作一年,小刘也只有两年,两人的事业都刚打开局面,一时间更合适的工作 也很难找。  &今年3月,我终于找到另一家银行的工作,虽然暂时比不上老东家,但前景还不错,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结婚啦!&小刘开玩笑说,&我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去接她下班,然后很高调地和原来的同事打招呼,哈哈!&  办公室恋情@碰撞篇  公司是否该限制&办公室恋情&  ●公司无利益牵扯夫妻档更好  虽然身为&办公室恋情&当事人,小张和ELLA都认为能够理解一些公司对限制同事间恋爱的规定。&有些岗位确实容易因私人关系而影响公平公正。&曾因公司规定&地下恋&一年多的小张如是说。而有公司向记者坦言:&如果恋爱双方不在有利益牵扯的岗位,公司很愿意接纳员工间的恋情。因为&夫妻档&对公司更有归属感。&  ●律师  公司无权禁止办公室恋情  对于许多公司在合同中加入&禁止同事之间恋爱、结婚&条款的情况,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陆星宇律师表示,这种条款限制人的基本权利,属于无效条 款。但陆律师提出,有些公司在合同中并不是直接写入&禁止同事间恋爱&条款,而是写&如果因同事间恋爱而影响工作成绩或造成工作失误则进行相应处罚&等类 似的&附加条款&,这样就不是违法的。&不过如果公司以员工不能胜任工作而辞退员工也要给出相应的经济补偿。如,在公司工作已满一年的员工可获得与其1个 月等额的补偿。&  专家提醒  &办公室恋情&YES &办公室暧昧&NO  因为公司禁止或其他种种原因而与爱慕的同事无法建立恋爱关系?专家提醒你,&办公室恋情&很浪漫,&办公室暧昧&却很伤人,不要轻易尝试。  对于&暧 昧&,婚恋专家、世纪佳缘CEO龚海燕表示,&办公室暧昧&同时涉及到&特殊情境&(职场)和&两性关系&,把饭碗和感情同时绑一起,难度太大。不仅如 此,许多出入职场的漂亮MM更要注意,不要期望靠&暧昧&获得男同事男上司的格外帮助,尤其是当和你暧昧的对象是拖家带口或者位高权重时,你都一定要警 惕,不要让这种&暧昧&发展成&潜规则&。  爱调查  女性最反感婚后与男方父母同住  日前,婚恋网站珍爱网对4000万征婚会员进行主题为&相亲人士最反感对方父母提哪些要求&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男性最反感的前三位分别为对 方父母要求必须买房或共同买房还贷、入赘或孩子跟女方姓,以及高额彩礼或嫁妆,比例分别为58.10%、17.30%和8.60%。而女性最反感的前三位 为婚后与男方父母同住、生孩子的数量和性别、必须买房或共同买房还贷,比例分别为35.30%、23.50%、20.70%。  有趣的是,在&婚后与对方父母合住&一项,1.8%的男性表示&接受不了&,而女性则有35.3%表示不能接受,婚后与男方父母同住成为女性最反感的要求。  恋爱学堂  不做抹布女  恋爱期间,眼中只有对方,就像一块抹布,把爱人身上的泥土擦得干干净净,爱人却狠心把你扔掉。&抹布女&无怨无悔为对方付出,最后连惨遭抛弃也忍气吞声。你是&抹布女&吗?其实懂得珍爱自己的人,才能获得对方的爱戴。  1.经济独立,自己挣钱自己花,离开男人一样精彩。  2.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累了还有知己在身边。  3.该放手时请勇敢,保持情感的独立性。  4.爱别人之前,好好爱自己,保住底线,进退两易。
工作的七年之痒 五年就资深了吗?
&&& 不用七年,在一个职位干上三五年就会&痒&:每天做着一样的事,见着一样的人,感觉自己的能力在原地踏步&&  在加速运转的中国,一旦进入这种平稳期,这种&痒&的感觉会更加强烈。至少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已经习惯了几年就跳个槽,换个公司,换个头衔,甚至换个行业的新鲜刺激。在一个行当甚至一个职位静静地生活下去,还是个全新的挑战。&  但最近两年我发现我必须学习适应这种情况,并且努力把这种一天一天的&重复&,经营到最佳状态&&不断地注入新鲜因素,时不时地让自己兴奋起来,在保证不出错的情况下,让渐渐无新意的工作焕发出一些新意。这大概不比经营一段几十年的婚姻容易。&  在中国市场化的媒体行业,放眼望去,像我这样的资深技术工人少之又少。工作十余年,依然奋战在&编辑&岗位的,在市场化运作的媒体里屈指可数。 现在回想起我的第一份工作,一家杂志社的同龄编辑部同行们,好像只剩我一个还坚守在媒体的编辑岗位了。一位去美国读博士当大学助理教授了,一位搞互联网电子商务了,一位做艺术家的全职太太了,一位创业搞公关公司了&&&  但西方的行业却不乏一干 数十年的记者和编辑。比如英国《金融时报》的葡萄酒专栏作家简希丝&罗宾逊,已经写了三十多年,成为能够影响世界某一区域葡萄酒产业的品酒师。中国的同行 提到这些西方同行时,通常是赞誉和羡慕。有个汽车记者就对我说过,每次见到干了几十年的西方同行,听人家解读某汽车公司或者某汽车产品时,都能听到不同的 视角和意见,像是上了一堂课,自叹弗如。但说是这么说,他在一家媒体干了五年后,也辞了,自己做汽车杂志去了,原因是感觉原地踏步了。&  还有一种说法也很值得注意。一些人会认为,在一个职位的前两年,是公司给个人带来的价值更高;而之后的时间,则是个人对公司的贡献远远高过公司 对个人事业发展带来的贡献。这一点,那位资深汽车记者也提及过,他离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自己给报社带来的资源远高过报社为自己提供的资源和价值。对 了,你注意到没有,从业五年的汽车记者,在中国已经是很&资深&了。&  资深的人,一定比资浅的人犯的错误少,撇开能力高低的因素,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一位中国葡萄酒撰稿人在提起简希丝&罗宾逊时对我说,即使是她,也有犯错的时候,偶尔在盲品时,也会把很便宜的酒喝成高价酒。如果是这样,中国品酒师盲品的可信程度又是多少呢?  相比我们,我们的父母辈离&专业技术工人&的距离更近。只是因为远离市场竞争,他们的专业知识不仅没有与日俱增,反而日渐萎缩老化。而我们这一 代,也渐渐要开始适应竞争环境中的技术工人的工作状态,比如:做一辈子编辑,做一辈子销售,做一辈子工程师,等等,而不是如今的学专家们叫嚣的:初级&资深&经理&总监&总经理&总裁的常规路径,毕竟能沿着这个路径走下去的,只是极少数人。
揭秘IT培训三大“潜规则”
&&& 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不时地冒出一个词&震惊&,如今IT培训机构存在的这些潜规则,让人感到害怕。随着IT技术的发展,培训机构已不再向起初那样 一切为了学员着想,都以经济利益作为大前提。最后提到的记者的六大建议,对于目前正准备参加IT培训的人起到了很好的提醒作用。这点很不错。很重要的一 点,在参加这些培训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避免不必要的金钱损失。
  如今的IT培训机构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在很多人的眼里,参加IT培训,不仅能获取知识,还能增加就业成功的几率。尽管我们也知道很多资质不够的 培训机构混杂其中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接到这封来信的时候,我们还是感到了震撼,因为这是一封从事IT行业培训十多年的一位教师的自白,更重要的是,这位教 师来自于知名的培训机构。  揭秘IT培训三大&潜规则&  我从事IT行业培训十多年,目睹了这个行业一步一步繁荣起来,也目睹了这个行业一步一步走向堕落。作为一名顶着教师光环的人,我深知在谎言和沉默中面对学生是什么滋味。  我的内心也曾经深深的内疚和自责过,但是在没有决定离开这个行业之前,我实在没有勇气用自己的前途揭开真相,我承认这是我的懦弱。然而今天,我 决定离开这个行业,并将这个行业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留给你们。这里没有一句谎言,我希望这些我用内心良知写下的文字能够救赎我多年的罪恶感。  我是在90年代的学电脑热潮中加入IT培训行业的,我对这个行业最早的记忆是充满好奇求知目光的学生,与渴望向学生展示电脑神奇的老师。然而随 着IT行业的逐渐走热,越来越多的公司与机构盯上了这群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人们,盯上了他们手中的钞票。随后国内IT培训班如同城市里的高楼一样,迅速 且密密麻麻地开始出现。  然而各种五花八门的IT培训含金量却越来越低,为了能够尽量多的招生,尽快地让学生毕业实现教学循环,培训机构总会在广告中夸大各种证书的重要 性,将那些不熟悉内行的学生蒙骗而来,然后在通过填鸭式的课本教学法流水线般地制造一个个只有书本理论但缺乏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证书学生,而我就是这流 水线上的一员。  如今就业形式更加严峻,毕业后的大学生很多都希望能够通过IT培训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如果你不了解我接下来信中所说的真相,那么你很可能在花费掉大笔金钱,付出了宝贵时光,消磨掉求知的激情之后,依然一无所获。  接下来我所讲的,你或许会惊讶得目瞪口呆,然而,这些现象,或者说是潜规则,在很多机构和讲师中都普遍存在,如同一颗颗毒瘤,腐蚀着整个行业,让当前的很多IT培训名不副实&&&&& 潜规则1:虚假宣传  如同虚假保健品广告强调功效一样,IT培训机构,无论是大还是小,无论是有名气还是无名气,为了吸引潜在客户的目光,总会有意地将宣传夸大。许诺是我们最擅长的方式,你是想要一份高薪的工作?是想要各种证书?还是想学成包推荐工作?我们都可以给你承诺。  这其中最有效的宣传仍然是制造就业神话,特别是年轻人都希望能够通过IT培训寻求到一份好工作,改变自己人生的命运。于是我们就加重高薪、包就 业这样的宣传,用夸大的招聘信息、就业信息和就业数据作为诱饵,然后在辅以学后包分配这样的定心丸。我们机构的一位竞争对手为了扩大学员,在和我们打宣传 战时,甚至在电视广告中宣传自己已经和500余家公司企业签订了人才输出合同,能够保证学员100%就业。  当然,这些宣传依然不能让学员立刻掏钱,于是在学员打电话资讯或者上门咨询时,招人人员就会承诺学员与培训机构提前签订一份就业协议,让你觉得用培训可以立刻换来工作的机会。在合同中我们甚至可以承诺当你对第一份工作不满意后,还可以选择更换工作。  可当你辛辛苦苦熬到了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你就会发现工作机会在最低工资水平线左右,不仅如此,你所的到的工种也是一些机械性劳动强度大的工种,保证你忍受不了2个月的煎熬就得主动离职。因为是你自动放弃工作机会,怪不了我们培训机构,我们也履行了义务了。  潜规则2:教材黑金  为了赚钱,培训机构会推销自己编写的教材,不仅夸大它的功能,而且还要求全部统一使用。由于挂了&XX专用教材&的名号,所以价格也要贵出很多,而实际上教材上的内容,书店里面可以买到的书都有,甚至有的培训机构的教材完全是东抄西凑的。  作为老师,推销教程也成为了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我感觉有时自己更像个搞传销的。我自己的两位学生在缴纳了看似优惠的报名费后,决定两人共买一套 教程共用,不过这样学校就少赚到了钱,自然是不允许的。即便他们最后又从老学员那里借了一套书,并苦苦哀求我看在他们是学生的份上少买一套时,培训中心的 领导仍然要求我冷酷的拒绝他们。因为赚钱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优惠出去的学费赚回来。&&& 潜规则3:废纸证书 流水考试  我一直怀疑自己是否有勇气向你们讲述这个事实,不过,不管有没有勇气,我都必须承认,许多从IT培训机构走出来的合格学员,其实顶多是个背书考试的机器,而不是IT从业中要求的具有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这的确是很无奈的现实,因为培训机构中的许多老师,不是大学中出来走穴的老师,就是通过简单的招聘找来的临时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多数不具备 任何教师资质,甚至缺乏能够作为相关学科老师的教学资本。而走穴的老师虽然具有相应的教学水平,但是走穴教学毕竟是副业,不能够占据这些老师的主要精力, 因此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那我们这些培训机构的老师关心什么呢?我们唯一关心的就是学生的考试及格率,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拿到相关培训的证书,学生们拿到了证书,我们 也就完成了任务,因此每一个老师都会将主要精力放在摸索各个考试的试题中,由于现在许多考试都是计算机自动出题,题库中的问题很固定,只是打乱顺序,因此 让学生背题库就成为了好成绩的法宝。  更可悲的是,有的时候我们会推出一些优惠的证书打包方案,就如同快餐中的套餐组合一样,将一系列的证书打折捆绑推销给学员,证书仿佛成了商品,可以拿&批发价&,悲哀!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员,我敢说基本上都是&废材&(编注:高分低能)。这些证书除了在挑选简历时会让人瞩目外,基本上毫无用处。就算是靠这些证书进入下一轮的面试,没有真才实学照样会被淘汰。实际上,参加培训就是为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到这个比什么证书都有用。  六大建议:多听多问回避&潜规则&  收到这封来信后,我们也采访了多位从事培训工作的教师,对于来信中提到的潜规则,他们表示尽管不是所有培训机构都如此,但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 象,很让人无奈。实际上有不少培训机构一开始做得比较好,但随着需求的增加,出于利益上的考虑,会不断扩大规模,譬如会采用加盟的方式在各地开展分校,而 这些分校多数并不具备过硬的培训力量,培训效果自然就用提了。  尽管IT培训机构里面有许多潜规则,但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多掌握一门技巧就多一分胜算,因此参加IT培训的朋友并不在少数。如何避开这些潜规则呢?我们再和多位教师的交流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建议,希望能对参加培训的朋友有所帮助。&& 建议1:不要以为学费越贵越好  人们在购物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心理:物品越贵质量应该会越好。但在学习知识上,却不是钱越多,学到的知识越好。有的IT培训机构硬件设施虽好,但自身实力并不强,也会收取高昂的学费;有的IT培训机构会承诺推荐工作,故而收取高昂的学费&&  动辄数万元的培训费用,建议不要考虑,成本太高。如果你认真学习,哪怕是几百元的培训,你也可以从中获益匪浅。此外,好的培训机构是允许插班学习的,所以可以先自学一下,然后再去学习。  建议2:观察接待你的人是否真诚  在你挑选IT培训机构时,一般都会先进行咨询,接待你的人会向你宣传自己机构的历史、实力等。你可以主动出击,测试一下接待的人是否真诚,是否 在夸大其词。从接待人员的言谈举止中,你可以感觉到对方是否真诚。如果接待之人都不真诚,那赶快离开。很多培训机构都是用一些漂亮的女孩做咨询,并且用忽 悠人的业绩来实现加薪。  建议3:课程体系混乱的不要  在试学之前,要留意看看该培训机构的课程体系,是否存在不连贯,甚至是混乱的情况,例如Net与Java混学。其实编程语言精于其一足矣,表面上看学习两种语言有助于找工作,实则不然。会而不精,只流于形式是无助于就业的。  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让学员拿到更多的证书,在课程安排上异常&充实&,可谓方方面面都俱到了,但这样急功近利的做法会造成学员学习知识时太仓促、太混乱,无法深入掌握其中的精髓。这样一知半解的学习,最后可能什么也学不会。  此外,教材很重要。培训机构不能强制学生采用什么教材,选择培训机构的时候要对相关科目有一些了解,要比对所使用教材与书店教材在目录上的差别,防止培训缩水。  建议4:讲师水平低的不去  在试学时,认真几堂课,就会察觉出讲师水平,是不是照本宣科?是不是传授了很多书本中学不到的实际经验?是不是像接待人员信誓旦旦保证的名师? 如果都不是,就要重新考虑了,千万不要把自己当实验品。此外,有的讲师自己就是培训中心的学员,临时充当授课的名师。这种情况比较好判断,例如讲师非常年 轻,讲课时只讲书本上的东西,没有进行延伸。碰到这样的老师,就赶紧换一个培训机构吧。&& 建议5:多与培训学员交流  在交学费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去接触一些正在培训的学员,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员,从他们对培训机构的评价中就可以判断出培训机构 的教学水平,而不是仅凭墙上贴的还不知是真是假的就业明星照就轻易把学费交了。这一步是很多想参加培训的人容易忽视的,他们往往只是看了宣传资料中的&明 星&学员,或者听了培训机构的名气就交费了。  建议6:学习第一,证书第二  参加IT培训,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学习第一,证书第二。学到手的技能才是你的收获。当前有不少培训机构推出了一系列证书打包方案(例如 MCS、CCNA等),包学员通过方案中的所有认证,拿到一堆光鲜的证书。像这种培训,参加的意义不大,要知道证书只是增加你能进入第二轮筛选的砝码,而 不能保证你找到工作。所以,建议大家不要选择那种一系列证书打包方案,而是实实在在通过培训学到工作技能。
怪诞的职场:别拿同事当朋友?
&&&&&& 导语:职场这个糟糕的环境,把我们变成了一大波的僵尸,失去了应有的情感。我们忘了一切人文关怀,忘了信赖,忘了忠诚,渐渐连人格都忘了,变成了一部部精良的升职机器。
&& 因为公司业务转型,最近不少人离开了团队。这是很正常的,不是什么裁员不裁员的问题,合则来不合则去而已。每当有人离职,我都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表达一种&&你知道,文艺青年常有的&&一种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情怀。但又总觉得像墓志铭什么的,所以一次也没动笔写。今天,我原来带过的一个小子离职了。这次是真的被开了,理由是他不愿意去内蒙古出差两个月。这不光是管理风格的问题,虽然在我的中心、我的部门不太可能出 现这种问题。他肯定还有别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如果你的兄弟离职的时候没有任何不舍,相反还觉得很爽,那绝对是你的管理问题比较严重。这小子,周五跟我说&老大,我要走了&,今天来办了手续,就走了。&有事儿找我,&他走之前说。连根烟都没给我留下。我能有什么事儿找你?我们八成不会再 联系了。我也很难想起你。当我偶尔想起时,我会想:哦,那孩子真惨,女朋友是被我裁掉的,自己又被另一个领导裁掉了。但是,就在不久之前,我们还是一起拼命的兄弟。我们加班赶版本,到后半夜时,因为已经超出了产品部的能力范畴,就只能等版本出来,配置、测试。我们玩 CS,玩魔兽,玩使命召唤,最后无聊得连石器时代私服都玩了。年轻人们还彻夜一起玩怪物猎人。从各种意义上说,我们是战友。这种战友之间,难说会有什么深感情,但从时间角度看,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超过我老婆,超过我父母,超过我的私交好友,超过我的车,超过绝大多数我们在说 到&伴侣&一词时能想到的对象。不仅如此,我们还进行深入的交流。除了没有灵与肉的碰撞,我们几乎做了一切情侣和兄弟之间干的事情:我们一起玩游戏,一起 看电影,一起抽烟,一起吃饭,过生日一起唱歌喝酒,生气了拍桌子吵架。我有时为了他们去跟高层争吵,企图保护他们那点可怜的利益。按理说,像这样的好基友,一旦离开,我应该会感到很累,可能不会再爱了。但我却没有这种感觉。能在离职时让我难过的员工还一个都没有。即使有惋惜,说难听一点也是&活没人干了&这样的。或者去掉前面那个&活&字。我想,职场这个糟糕的环境,把我们变成了一大波一大波的僵尸,失去了应有的情感。 我们渴望成功(尽管明知自己是屌丝),并因此不断告诫自己:不要感情用事,要谨言慎行,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能轻信任何人,每个角色都可能出卖你,今天是你 的人明天就是别的部门的人,不能袒露心扉,不要跟员工交往过深,不要把自己放在无法管理他们的位置上,凡此种种;听起来又繁琐又枯燥又没价值的戒条,我们 却无师自通。我们忘了一切人文关怀,忘了信赖,忘了忠诚,渐渐连人格都忘了,变成了一部部精良的升职器。不信你可以考虑下这三个问题:有没有离职后还跟你保持较紧密联系的前同事?有没有因为工作结识的真正的朋友?在一起不谈业务的那种。有没有人告诉过你&别拿同事当朋友&,就像一定有人告诉过你&别把兴趣当工作&那样?
职场交往中的手机礼仪
&&&& 导语:手机作为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必备工具,手机礼仪越来越受到关注。那么,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手机的放置在一切公共场合,手机在没有使用时,都要放在合乎礼仪的常规位置。不要在并没使用的时候放在手里或是挂在上衣口袋外。放手机的常规位置有:一是 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这种位置最正规;二是上衣的内袋里;有时候,可以将手机暂放腰带上,也可以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如手边、背后、手袋里,但不要放在桌子 上,特别是不要对着对面正在聊天的客户。女士则要注意,手机就算再好看和小巧,也别把它挂在脖子上。
手机的使用要注意场合注意手机使用礼仪的人,不会在公共场合或座机电话接听中、开车中、飞机上、剧场里、图书馆和医院里接打手机。公共场合特别是楼梯、电梯、路口、人行道等地方,不可以旁若无人地使用手机,应该把自己的声音尽可能地压低一下,而绝不能大声说话。在一些场合,比如在图书馆或在剧院打手机是极其不合适的,如果非得回话,采用静音的方式发送手机短信是比较适合的。
必要时关掉手机在会议中和别人洽谈的时候,最好的方式还是把手机关掉,起码也要调到震动状态,这样既显示出对别人的尊重,又不会打断发话者的思路。在餐桌上,关掉手机或是把手机调到震动状态也是必要的。避免正吃到兴头上的时候,被一阵烦人的铃声打断。
打手机前要考虑对方是否方便给对方打手机时,尤其当知道对方是身居要职的忙人时,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时间他(她)方便接听吗?并且要有对方不方便接听的准备。在给对方打手 机时,注意从听筒里听到的回音来鉴别对方所处的环境。如果很静,应想到对方在会议上,有时大的会场能感到一种空阔的回声,当听到噪音时对方就很可能在室 外,开车时的隆隆声也是可以听出来的。有了初步的鉴别,对能否顺利通话就有了准备。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是否通话还是由对方来定为好,所以&现在通话方便 吗?&通常是拨打手机的第一句问话。
如何挑选上司的节日礼物
&&& 新年快到了,相对上级表示一下,礼太重、太轻都不合适。如何能让上司感受到你的心意又不会有拍马屁的嫌疑呢?对于送什么礼物(和不要送什么礼物),无论你是单独送礼还是跟同事们一起行动,都不妨参考以下建议。选择合适的礼物,这个过程会很伤脑筋。你跟上司之间的关系亲疏也许能决定你该花多少钱买礼物。不过一定要记住,礼物不要太个人化,过于昂贵个人化的礼物会传达错误的信息 你肯定也不希望上司在收到礼物后觉得你是在贿赂或是在暗示些什么。另外,你肯定也不希望你选的礼物让他(或她)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或是感到讨厌,那么,千万别送衣物(要送衣物,事先肯定就要对上司的衣服尺码揣 测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人 经济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