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和心理与行为关系和行为的关系是怎么量化的

人所追求的意义,并不是多巴胺可以解释的
人生的意义是不是就是多巴胺?
窦泽南,基因|大脑|心理|行为
这是一个值得进行严肃的学术探讨的问题,但是因为提问者没有把问题阐述清楚,导致很多答题者浅尝辄止。
前面的答者大部分观点我都赞同,但是我认为这些回答没有完整的解决这个问题。
@琳子 的回答主要解释了&多巴胺不是快乐物质&。
@Mon1st 的回答把问题拆解为了三部分,但没能做到逻辑自洽:
1. 人生的意义就是快乐吗?2. 快乐的感觉是否可以规约为某种神经递质或激素的释放?3. 这一物质就是多巴胺吗?
如果你多读几遍这三个问题:
人生的意义不是快乐 & 快乐不能简单等同于某种神经递质的活动 & 多巴胺不是快乐物质。
我们把意义设定为 A,多巴胺设为 B,快乐设为 C,就会发现,这个回答的逻辑好像是:
因为:A 不是 C,B 不是 C,所以:A 不是 B。
这个问题问的是&意义&和&多巴胺&的关系,而不是&快乐&和&多巴胺&的关系。进行概念替换,实际上只是在对&我以为的提问者的问题&做出回应。 也许是出于某种惯性,我们在回答问题时总会自动的带入到一个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就像面对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也是,提问者一定是把多巴胺当成快乐物质了,所以才问出了这个问题,所以只要点出多巴胺不是快乐物质,这个题就答完了。
但现在(反正一时半会论文也编不下去了,正好放松一下)我决定不管提问者是怎么想的,单纯从字面意义上回答一下&意义&和&多巴胺&的关系。
首先声明,任何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多种神经递质活动(生理层面)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心理现象也不能简单的还原为生理活动。
&当我们沿着复杂性的阶梯拾级而上时,随着复杂性的增加,对称性不断降低,因此每一级阶梯上都需要有全新的概念构架。&&& P. W. Anderson【1】
所以当我在论述意义与多巴胺的关系时,我并没有试图将一个心理概念还原至生理概念,乃至生物化学概念。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请放弃阅读本回答。
以下为正文部分:
一开始的故事很简单,两个博士后米尔纳和奥尔兹在帮合作导师处理小白鼠时,不小心手劲大了一点,把电极片怼到了皮质下的组织,发现了传说中的&愉悦回路&。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个由多巴胺能主导的神经通路 *产生的冲动主要是渴求(wanting)而非喜欢(liking)【2】。
* 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激发并不仅仅依靠多巴胺一种化学物质,也受到 5- 羟色胺能、GABA 能等神经递质系统的调控。
其实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意义感和幸福感或其他积极的主观感受之间的不同。可能很多人都读过,弗兰克尔的那本书叫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意义感也是这样一种激发你的渴求,让你去追寻的东西。
动物模型的启示
人类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们先从动物身上找一点线索。Jaak Panksepp 一直致力于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研究,他将中脑的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称作是动物的SEEKING system【3】。SEEKING system 是一套自发的、无条件的行为发生机制,它是一切行为的原点,是动物产生的第一个高级心理活动。
我们现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奇点,认为一旦机器能够自主学习,自主进化,那么人类将很快被人工智能超越。SEEKING system 实际上赋予了动物这样的能力。
在动物研究的基础上,Panksepp 认为,SEEKING system 应该也与人类的动机、意义感有关联。
(SEEKING energize)many mental complexities that humans experience as persistent feelings of interest, curiosity,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 the presence of a sufficiently complex cortex, the search for higher meaning. && Jaak Panksepp (p.145)【3】
人的意义感究竟是什么?
科学研究的一个局限性在于,你不可能既是一个观察者,又是一个观察对象,同时还要保持观察过程的客观性。所以心理学研究不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只能研究&人们意义感的来源是什么?&&人们对于意义的感受是什么?&以及&人们对于意义的感受是如何产生的?&
意义来源:了解意义感的来源主要靠询问人们&哪些事情让你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意义感只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
弗兰克尔认为,我们的意义感包括由创造性价值获得工作的意义、由体验性价值获得爱的意义、由态度性价值获得受难的意义。90 年代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4】,人们意义感的来源包括:职业生涯(工作和接受教育, 73%);爱情和婚姻(69%);生儿育女 (58%);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49%);事故 / 疾病 / 死亡(47%);分居和离婚(17%) 以及一些主要消费 (9%)。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意义感主要来源于:自我超越的经历、自我实现的经历、对内在价值的坚守以及积极情感和他人的陪伴【5】。
意义感受:意义感与动机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早的时候,研究者认为,人们对于意义的感受就是&一种有目的的生活状态&(Purpose in Life)【6】。Steger 认为【7】,人们对于意义的感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我的生命有 / 没有意义(Presence of Meaning)以及我是不是在寻求、探索和拓展生命的意义(Search for Meaning)。两者是循环上升的螺旋结构关系。追寻意义能够深化拥有意义的感受,拥有意义感能够带来更多的积极情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过,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生命没有意义时,追寻意义会带来一定的负性情感,让人感受到痛苦。
有意义的感受是如何产生的?
Beumeister 等人认为【8】,人们拥有意义的感受主要来源于一种需要的满足。自我决定理论【9】提出,人们行为最终的动机,都和基本需要有关。比如,你问一个人&你为什么要工作?&他说:&为了挣钱。&&那你为什么要挣钱?&&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什么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被人爱。&&为什么想要被人爱?&&&&&。
当对话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已经触及了人们的基本需要,这是一种无法回答也无需回答的问题,只要是人,我们就有和别人产生联系的需要,这种 Relatedness 就是一种最基本的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为三种,除了 Relatedness,还有认为自己具有胜任力的 Competence,以及认为自己有自主选择权的 Autonomy。由这些基本需要所主导的动机过程,称作内部动机过程,内部动机过程会给我们带来意义感。
而内部动机状态与多巴胺能系统的活动确实是存在关联的【10】。一些比较直接的证据:
在内部动机的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更频繁的出现心流(flow)体验。而研究表明,人们产生心流体验的频率确实和纹状体尤其是壳核中多巴胺 D2 受体的含量有关系【11】。多巴胺 D2 受体基因的不同类型,也可以预测一个人是否更容易出现心流体验【12】。事实上,现在的研究认为,多巴胺能系统是大脑突显神经网络(Salience Network)【13】的一部分,而突显神经网络在大脑中起着调节中央执行网络与默认网络的阀门的作用。
神经影像学的证据表明,当处于内部动机状态时,尾状核和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激活更持久,而外部动机状态下,该区域的活动消退的更快【14】。
反映了多巴胺能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电信号错误相关负波(ERN)和反馈相关负波(FRN)在内部动机状态下有更大的振幅【15】。
人们在新奇问题下的反应和左侧尾状核等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关【16,17】。
回到题主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就是多巴胺么?
当一个人说自己的人生的有意义的时候,这个意义一定具有某种来源,这个来源是存在于过去或者未来的某一个具体的对象,比如说&我有一段稳定的婚姻&,或者&我做的事业未来可以改变世界&。意义感的来源与个人的社会经验有关,不是多巴胺可以解释的。
但是,从意义感的产生过程来说,不管是动物的探索和学习,还是人类的内部动机状态,都与多巴胺系统的活动存在着某种关系。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人为的通过药物等手段,激活多巴胺系统就可以使我们产生意义感。
生理基础是产生意识活动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
【1】Anderson, P. W. (1972). More is different. Science, 177(4047), 393-396.
【2】Berridge, K. C., & Robinson, T. E. (2003). Parsing reward.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6(9), 507-513.
【3】Panksepp, J. (2004).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Baum, S. K., & Stewart Jr, R. B. (1990). Sources of meaning through the lifespan. Psychological Reports, 67(1), 3-14.
【5】Schnell, T. (2009). The Sources of Meaning and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SoMe): Relations to demographics and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4(6), 483-499.
【6】Crumbauch, J. C., & Maholick, L. T. (1969). Manual of instructions for the Purpose in Life Test. Psychometric Affiliates.
【7】Steger, M. F., Frazier, P., Oishi, S., & Kaler, M. (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3(1), 80.
【8】Baumeister, R. F., & Wilson, B. (1996). Life stories and the four need for meaning. Psychological Inquiry, 7(4), 322-325.
【9】Ryan, R. M., Huta, V., & Deci, E. L. (2013). Living well: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eudaimonia. In The exploration of happiness (pp. 117-139). Springer Netherlands.
【10】Di Domenico, S. I., & Ryan, R.M. (2017) The Emerging Neuroscienc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 New Frontier in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Front. Hum. Neurosci. 11:145. doi:10.3389/fnhum.
【11】de Manzano, &O., Cervenka, S., Jucaite, A., Hellen&s, O., Farde, L., & Ull&n, F. (201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roneness to have flow experiences are linked to dopamine D2-receptor availability in the dorsal striatum.Neuroimage, 67, 1-6.
【12】Gyurkovics, M., Kotyuk, E., Katonai, E. R., Horvath, E. Z., Vereczkei, A., & Szekely, A. (2016).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low proneness are linked to a dopamine D2 receptor gene variant.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42, 1-8.
【13】Menon, V. (2011). Large-scale brain networks and psychopathology: a unifying triple network model.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5(10), 483-506.
【14】Murayama, K., Matsumoto, M., Izuma, K., & Matsumoto, K. (2010). Neural basis of the undermining effect of monetary reward on intrinsic motiva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49), .
【15】Ma, Q., Jin, J., Meng, L., & Shen, Q. (2014). The dark side of monetary incentive: how does extrinsic reward crowd out intrinsic motivation. Neuroreport, 25(3), 194-198.
【16】Kang, M. J., Hsu, M., Krajbich, I. M., Loewenstein, G., McClure, S. M., Wang, J. T. Y., & Camerer, C. F. (2009). The wick in the candle of learning: Epistemic curiosity activates reward circuitry and enhances memory.Psychological Science, 20(8), 963-973.
【17】Gruber, M. J., Gelman, B. D., & Ranganath, C. (2014). States of curiosity modulate hippocampus-dependent learning via the dopaminergic circuit. Neuron, 84(2), 486-496.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Access denied |
used Cloudflare to restrict access
Please enable cookies.
What happened?
The owner of this website () has banned your access based on your browser's signature (3aafbe-ua98).吃甜食能让心情变好,有何科学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原理?
甜品让人心情变好其实是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在作用。心烦意乱或者心力憔悴的时候,脑部最需要的就是糖分。这时候吃别的食物,脂肪,纤维素等都不能转化为糖。而一些甜食如冰激凌,蛋糕可以直接转化为糖,从而迅速缓解这一症状,满足了脑部的能量需求。心情不好的时候人体还会缺乏B组维生素,吃一些甜品,碳水化合物可以促进B1、B12摄入,对于精神上有一些安慰或者满足。除了生理上可以迅速消除大脑疲劳和不适,甜品带来的满足感也同时在心理上满足人们对味觉的需求,大多数人追求食物的口感,尤其女生喜欢甜食,让这种满足感来缓解心情,和有的人购物可以让心情好等原因有着相同的道理。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心情低落时都有想吃甜食的感觉,甜食能让心情变好,我认为原因有如下:
1、吃本身会产生一种快感,咀嚼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
2、与制作甜品的原料有关,甜品很多需要用到糖、牛奶、鸡蛋、面粉等原料,其中糖、面粉等碳水化合物消化速度快,能迅速补充身体特别是大脑的能量需求,缓解症状;其中牛奶、奶油等奶制品有舒缓神经的作用;其中酵母、面粉、牛奶、鸡蛋等都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如果 相关问答:12345678910充足,则神经细胞能量充沛,可以缓解忧虑、紧张。
3、很多甜品都有美丽的“外表”,细腻的口感,甜蜜的味道,......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心情低落时都有想吃甜食的感觉,甜食能让心情变好,我认为原因有如下:
1、吃本身会产生一种快感,咀嚼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
2、与制作甜品的原料有关,甜品很多需要用到糖、牛奶、鸡蛋、面粉等原料,其中糖、面粉等碳水化合物消化速度快,能迅速补充身体特别是大脑的能量需求,缓解症状;其中牛奶、奶油等奶制品有舒缓神经的作用;其中酵母、面粉、牛奶、鸡蛋等都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如果 相关问答:12345678910充足,则神经细胞能量充沛,可以缓解忧虑、紧张。
3、很多甜品都有美丽的“外表”,细腻的口感,甜蜜的味道,会让人喜欢。
4、人心情不好时,食欲会下降,重口味(甜)也能刺激食欲,让人愉悦。
5、有些人认为吃糖果、甜品、喝甜饮料时感觉很好,是一种甜美回忆,甚至有的人还会上瘾。
6、碳水化合物迅速让血糖上升,血糖上升后会变得比较有满足感。
7、此外据研究:甜食还可以刺激大脑释放脑啡肽。脑啡肽是一种神经递质,对于调节情绪非常有帮助。
温馨提示:1、心情不好的时候,吃甜食适可而止,不然过多的甜食会增加肥胖概率。2、排压方式很多,吃不是唯一选择,如运动、跟朋友家人倾诉、听音乐、逛街、瑜伽、看电影、写日记等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可是不是甜食,是巧克力。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巧克力给人带来好心情是因为巧克力中的苯乙胺可以帮助调节人的情绪。巧克力中还含有丰富的镁元素,镁具有安神和抗忧郁的作用。一块44克重的德芙黑巧克力中,镁的含量约为50.6毫克。
人们喜爱巧克力无可抗拒的美味,更多的人从巧克力的美味中体会到对生活的感悟。在很多人心底的美好记忆中,幸福的感觉就像巧克力的美味一样回味无穷,丝丝萦绕。有人说巧克力是甜的,有人说她是苦的,有人说她是快乐,有人说她是分享。巧克力给人带来的精神感受已经逾越了作为一种食品的价值。
巧克力是天赐的美味,带给我们情感和健康,喜爱巧克力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您在品味巧克力的美味时还会感受出更多喜爱巧克力的理由。
许多甜味的碳水化合物有减轻痛苦的效果,像巧克力。除此之外,纯粹的味觉快感也可以提神。心情不好时,大脑里需要一些血清素或多巴胺与肾上腺素,而甜食或高淀粉食物,可以快速满足这个需求。其可以令人快速愉悦的原因是因为甜食吃下去后会使胰岛素快速增加,而胰岛素会使酪氨酸与苯丙氨酸在血中浓度降低,使色氨酸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很快进入细胞中转换成血清素,进入脑中,使人有愉悦感。这时候吃别的食物如脂肪、纤维素等都不能直接转化为糖,而甜食如巧克力、冰激凌、蛋糕等可以直接转化为糖,从而迅速缓解这一症状 ,满足了脑部的能量需求。除了生理上可以迅速消除大脑疲劳和不适,甜品带来的满足感也同时在心理上满足人们对味觉的需求,大多数人追求食物的口感,尤其女生喜欢甜食,让这种满足感来缓解心情...
以巧克力为例吧。英国巴思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每天吃一块巧克力能让人保持一天的好心情。这是因为巧克力的独特味道、质感和气味的共同作用刺激了人脑的快乐中枢,使人感觉心情愉悦。如果怕长胖,可以选择黑巧克力,效果更加。食用量不要超过50克/天。另外,选巧克力要看标签,配料表中的白砂糖位置越靠后越好。另外,一定要仔细研究巧克力包装上的可可含量的百分比。
心情和情绪与脑力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当人心情不好、心烦意乱或者心力憔悴的时候,脑部最需要的就是糖分。这时候吃别的食物如脂肪,纤维素等都不能及时转化为糖。而一些甜食,如蛋糕、甜点等可以直接转化为糖,从而迅速缓解这一症状 ,满足了脑部的能量需求。心情不好的时候人体还会缺乏B族维生素,吃一些甜品,碳水化合物可以促进B1、B3、B6等摄入,对于精神上有一些安慰或者满足。
首先是糖对身体的作用,可以分泌很多让人兴奋的物质;其次就是吃美味的食物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而甜食很多时候是人们的最爱,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甜食也会让人开心;再说说甜食吃饱以后,人在吃饱以后就有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也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最后谈谈吃这个行为,很多时候,吃是可以缓解很多焦虑的,而可口的甜食中的糖分会增加一种能量,可以让人精力充沛,安静平和一些。
口腔里甜味的感受体是直接连接到大脑中分泌脑内啡肽的地方,所以糖吃下去之后,可以快速诱发人体产生快感;同时,糖可以马上转化成热量,让人因为心情不好而产生的无力空虚等感觉感觉到缓解,减轻心理压力、提升人的心情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我表叔非常喜欢吃甜食,这不最近体检检查出他有轻度的脂肪肝了,听人有脂肪肝的人不能吃甜食,于是家人都在...
我表叔非常喜欢吃甜食,这不最近体检检查出他有轻度的脂肪肝了,听人有脂肪肝的人不能吃甜食,于是家人都在...
我表叔非常喜欢吃甜食,这不最近体检检查出他有轻度的脂肪肝了,听人有脂肪肝的人不能吃甜食,于是家人都在...
我表叔非常喜欢吃甜食,这不最近体检检查出他有轻度的脂肪肝了,听人有脂肪肝的人不能吃甜食,于是家人都在...
我表叔非常喜欢吃甜食,这不最近体检检查出他有轻度的脂肪肝了,听人有脂肪肝的人不能吃甜食,于是家人都在...
我表叔非常喜欢吃甜食,这不最近体检检查出他有轻度的脂肪肝了,听人有脂肪肝的人不能吃甜食,于是家人都在...
我表叔非常喜欢吃甜食,这不最近体检检查出他有轻度的脂肪肝了,听人有脂肪肝的人不能吃甜食,于是家人都在...
我表叔非常喜欢吃甜食,这不最近体检检查出他有轻度的脂肪肝了,听人有脂肪肝的人不能吃甜食,于是家人都在...
我表叔非常喜欢吃甜食,这不最近体检检查出他有轻度的脂肪肝了,听人有脂肪肝的人不能吃甜食,于是家人都在...
我表叔非常喜欢吃甜食,这不最近体检检查出他有轻度的脂肪肝了,听人有脂肪肝的人不能吃甜食,于是家人都在...
答: 产后满月不发汗好吗?我妹妹生完孩子以后至今还没发汗呢,想问一问大家,这样是不是不太好的,还请解答!
答: 5、人们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绪
答: 你好,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絮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
答: 不知他是从小就这样的,还是长大后遇到什么事情改变的。如果是从小的我认为是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种病最好在小时候通过行为矫正来改善,一旦成人定型后会很难改变,但也不是...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您的位置:&>&&>&
心理所2014年度“青年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结题
作者: 科研业务处 赵明旭&║&日期: &
  11月1日,心理所2014年度“青年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正式召开结题答辩会。该年度共资助7个项目,除1个项目因调整实验方案进行延期申请答辩外,其余6个项目均完成了结题答辩。另有2项2013年度获批资助项目延期结题,也参加本次答辩。答辩评审专家由所务会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各研究室主任担任。&  心理所“青年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于2010年开始正式部署,主要用于支持刚入所的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各项目负责人围绕研究计划完成情况,研究主题与所在研究组、研究室和研究所发展重点的关系,研究成果及影响力,后续研究的潜力和价值进行了详细汇报。总体来看,参加答辩的项目共发表SCI论文10篇(含Q1论文9篇);获批专利1项;7个项目实现与所外科技任务对接,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含面上项目1项)。根据评审综合评议结果,排名前3位的项目负责人分别是刘晓倩、赵楠、王宁。&  各项目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陈科璞对场景知觉中嗅视整合神经机制的研究,首次在人类身上定位出基于场景的嗅视信息跨通道整合的脑结构;刘晓倩基于深度学习的社会媒体行为的向量化表征的研究,构建了无监督特征学习模型,实现对用户微博行为全面、客观、高效的向量化表征;王宁对慢性痛合并抑郁样行为的多巴胺能神经环路机制开展研究,发现抑郁情绪状态下大鼠的疼痛回避动机减弱;张明霞开展视觉记忆对视适应多重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了自然恢复现象,支持了多重机制假说;赵科有关空间与时间预期的脑机制研究,发现预期能改变时间估计,知觉预期和情绪预期产生不同的时间感知;赵楠面向抑郁倾向的微博行为特征的研究,研发了适用于社交网络心理语义分析的简体中文LIWC;王鹏云的关联记忆老化的注意资源缺损理论研究,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找到了多个记忆损伤相关的特异性神经活动;伍海燕基于自我-他人关系的社会决策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人格特质(社会价值取向和竞争态度)调节个体对不同社会距离他人的共情和社会决策。&  答辩结束后,针对本次答辩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自行调整项目方案、预算执行率低等情况,评审专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未来的“青年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部署过程中,将根据研究所的人才引进政策适时修订项目管理办法;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内容调整,包括项目方案调整及预算调整,实行提前申请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项目预算执行监督,提高预算执行率。研究所将从多方面加强和完善项目管理,更好地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大学生恋爱与性健康作业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学生恋爱与性健康作业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巴胺 和血压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