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在哪个海域发现南海海域可燃冰分布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我国海洋科考船科学号将赴哪个大洋进行考察
奴家贤狼0337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日,中国最先进海洋科考船“科学”号启航赴西太平洋,执行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相关科考任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科考船“直播”探秘奇妙深海-青岛报纸电子版
&第04版 重点
第01版 : 首页第02版 : 重点第03版 : 重点第04版 : 重点第05版 : 民生第06版 : 人物第07版 : 关注第08版 : 看点第09版 : 第一理财第10版 : 产经/理财第11版 : 体育新闻第12版 : 体育第13版 : 文娱新闻第14版 : 时事新闻第15版 : 广告第16版 : 热点
?科考船“直播”探秘奇妙深海
科考船“直播”探秘奇妙深海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四大科考船队将于本周日下午视频直播“两洋一海”海上科考
&&&&什么是稀土元素?在全球有多少分布?什么是南海冷泉?浮游生物暴发有什么后果?天然气水合物是什么?昨天,记者从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了解到,为开拓海洋科普教育新领域,本周日,海洋国家实验室科考船队将开展视频连线科普活动。届时,在外执行“两洋一海”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1”“科学号”“海洋六号”“东方红2”都将作为“网红”在大海上做直播,船上的首席科学家们将为观众介绍各种海洋知识。
四大平台可收看直播
&&&&据介绍,在9月17日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海洋国家实验室将联手中国科协,在中国科技馆开展“科考直播课堂”活动,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举行“两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科考视频连线,并通过“科普中国”“腾讯直播”“校园e站”“蓝睛”等途径向全国的公众和青少年展示科考船工作情况和科考成果。
&&&&本周日下午2时左右,在渤海海域进行海洋环境综合考察的“东方红2”,在西太平洋进行国际海域资源与环境调查的“海洋六号”,在南海进行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2017年南海冷泉综合调查航次的“科学号”综合考察船以及在印度洋进行深海稀土调查研究的“向阳红01”科考船上的科考专家,都将通过视频连线,向在中国科技馆参与主场活动的青少年,进行海洋科学知识普及。
国内首次视频连线科考船队
&&&&据介绍,此次科考视频连线活动是首次连线海洋国家实验室科考船队,更是国内首次视频连线科考船队。以往视频连线活动只局限于1艘船,像此次在我国关键核心海区“两洋一海(西太洋-南海-印度洋)”及近海同时连线4艘开展不同科研任务的科学考察船尚属首次。此次科考视频连线活动,是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综合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将为全国观众带来一场海洋科普的盛宴。
共享平台为科普助力
&&&&海洋国家实验室秘书长潘克厚表示,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一个国家海洋观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能力建设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海洋国家实验室自试点运行以来,大力推进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的建设。目前已有20余艘科学考察船在此平台上共享共用。按照协同共享、创新发展的原则,实验室每年征集涉海科学家的航次需求,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协商制订航(潜)次计划及科考路线。已成功进行了&“深海行动计划”(探秘马里亚纳海沟),“两洋一海”共享航次,填补了多项国内海洋深沟研究空白,为揭示海洋板块运动之谜奠定良好基础;并建成&“透明海洋计划”南海-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成为目前国际上针对特定海区组网规模最大的潜标综合观测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了科考船的利用效率,节约了国家资源,同时有力促进了学科交叉,是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体现出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平台型、引领型、突破型作用。
&&&&此次视频连线活动将围绕大众感兴趣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不仅开拓青少年视野,而且让公众对科考船进行近距离了解,知晓海洋科考的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和意义,揭开海洋科考的神秘面纱。
“向阳红01”
&&&&“向阳红01”隶属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新一代全球级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船之一。船舶为无限航区,电力推进,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能够满足深海大洋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是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
&&&&科考船船载探测与实验系统主要包括水体探测、大气探测、海底探测、深海极端环境探测、遥感信息现场印证、船载实验以及网络信息等系统,可进行定点和走航式海洋环境参数连续探测、海面常规气象连续探测、海气界面通量探测、海底地形地貌探测、底质采样、地球物理探测、缆控深潜探测与可视取样,具备大气、海面、水体、海底及深海极端环境立体综合海洋环境和资源调查能力。
&&&&正在印度洋进行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海洋科学考察”的“向阳红01”上的科学家将向观众展示稀土资源的用途以及我国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的最新成果。
“科学号”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是海洋国家实验室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上的一员,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之一,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开展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配备了大气、水体、海底、深海极端环境、遥感等七大船载科学探测与实验系统,搭载了4500米&“发现”号深海缆控水下机器人(ROV)等多种国际先进的探测设备,被称为“大洋移动实验室”。自2014年首航以来,“科学号”已圆满完成20多项国家级重大航次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科考成果;“发现”号ROV成功下潜150余次,获取深海岩石样品超过3吨,采集大型深海生物样品5000多个,成功进行了深海极端环境探测、深海现场试验与海底现场培养,使我国深海探测与实验能力跨入了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正在南海进行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2017南海冷泉综合调查航次的“科学号”科考船上的科学家将向观众介绍航次任务、冷泉相关知识,并展示“科学号”正在进行的科考作业任务,观众还有机会看到“发现号”ROV现场作业情况。
“东方红2”
&&&&“东方红2”船是海洋国家实验室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上的一员,隶属于中国海洋大学。该船于1996年投入使用。建造借鉴了国际上第三代海洋科学考察船的先进设计思想和建造经验,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居性和安全性。船上设有15个不同类型的实验室,为“东方红2”从事海上教学实习和海洋环境、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声学等综合调查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
&&&&“东方红2”运行近20年来,累计执行260个航次、总航程达40余万海里、累计在航4000余天,取得大量的调查资料及宝贵样品,实现了6000米洋底采样、10000海里连续航行、高海况观测等,完成了资源、环境、气候与生态系统变化、维护国家权益及高新技术发展等国家海洋战略课题的综合性海上观测任务,为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资料。东方红2现已先后成功执行&“万米深海行动计划”和“两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等多项海洋国家实验室共享航次计划。
&&&&正在渤海海域进行海洋环境综合考察的“东方红2”科考船上的科学家将向观众介绍“东方红2”航次任务、作业海区,并现场展示海上作业实况。
“海洋六号”
&&&&“海洋六号”综合调查船是海洋国家实验室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上的一员,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该船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主,首次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于一体,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它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全回转舵桨等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配置了深海水下遥控探测系统、深海取样分析、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深水浅地层剖面系统、长排列大容量高分辨率地震采集系统、4500米级深海水下机器人&“海马号”(它是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实际地勘应用取得丰硕成果的4500米作业级深海ROV系统)等多种高科技调查设备。
&&&&在西太平洋进行2017深海大洋航次任务的“海洋六号”科考船上的科学家将向观众介绍航次科考进展以及可燃冰的相关知识。
&&&&本版撰稿摄影&记者&徐栋&通讯员&高倩  本报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喻思娈)我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21日完成西太平洋科学考察航次返回青岛。本次科考,“科学号”在太平洋西边界流关键海域布放了17套深海潜标并回收了3套,这是我国首次在大洋大规模布放深海潜标阵列。  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介绍,本次收放潜标总长度达10万多米。通过布放回收潜标阵列,将获得太平洋西边界流海域有关海洋环流结构的长时序连续观测数据,揭示西太平洋主流系三维结构等科学问题,并为我国推动发起的NPOCE(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国际合作计划提供科研数据。  据介绍,本航次“科学号”搭载了多种先进海洋探测设备,在西太平洋关键海区开展了系统的物理海洋、海面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多学科综合观测和实验,航次成果将深化对西太平洋海域水文、气象等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认识,为西太平洋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和海洋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科学号”于日从青岛起航,航次历时82天,总航程10800海里。短暂休整后,“科学号”将于11月中旬继续前往西太平洋开展新的科考任务,并将对雅浦海域的海山区进行海山地质构造、深海环境与生态系统综合科学考察。  《 人民日报 》( 日 19 版)  作者:喻思娈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热线:021-
南海网独家实拍“科学号”科考船 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7日,南海网记者在拍摄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nbsp&nbsp&nbsp&nbsp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三亚9月7日消息(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日前,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中的2017年卡罗琳海山航次,前不久,靠泊海南三亚。据悉,本航次科考队员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近400个、170多种,家推测其中一个巨大珊瑚的年龄在数千岁。9月7日,南海网记者登船实拍“科学号”科考船,这个被人们称为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7日,科研人员在“科学”号检测无人缆控潜水器(rov)。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nbsp&nbsp&nbsp&nbsp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搭载了“十八般兵器” &nbsp&nbsp&nbsp&nbsp作为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搭载了“十八般兵器”。当日,南海网记者在“科学”号上近距离拍摄无人缆控潜水器(rov)、热流探针和万米温盐深仪等先进的深海探测和取样设备,一睹这些“高科技”的风采。&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7日,“科学”号搭载的可视化柱状样取样器。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nbsp&nbsp&nbsp&nbsp“科学”号船长99.8米,船宽17.8米,船深8.9米,排水量约4600吨。“科学”号在操控、探测、集成等方面的精巧设计。能在海上自给自足可航行60天。船上配有先进的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系统,能够抵御12级大风。装配的升降鳍板、侧推加盖及翻转机等设备,均为中国国内首创。&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7日,“科学”号搭载的电视抓斗。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nbsp&nbsp&nbsp&nbsp据“科学”号实验室主任吕亚军介绍,“科学”号“短宽型”的船体结构、封闭式甲板、360度可环视驾驶台、重力活塞取样的翻转结构等设计,都为海上作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nbsp&nbsp&nbsp&nbsp而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科考船,科学号海洋科考船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备了海洋大气、水体、海底、深海极端环境和遥感信息现场验证等五大船载探测系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7日,“科学”号搭载的热流探针。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nbsp&nbsp&nbsp&nbsp无人缆控潜水器深海里的“神抓手” &nbsp&nbsp&nbsp&nbsp9月7日上午,记者刚登上“科学”号科考船,一个标写“发现”字样的设备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就是无人缆控潜水器,也是海里的‘神抓手’”。吕亚军说,此次采集的那个数千岁巨大珊瑚就是它的功劳。&nbsp&nbsp&nbsp&nbsp据介绍,凭借“科学”号科考船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科考队员近日在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采集了大量深海样品,有指尖大小的螺,也有1米多高的海绵和大块岩石。记者从“科学”号提供的视频中看到,潜水器上看似笨拙的机械手不但可以抓取珊瑚,就连难得一见的小型鱼类,也是“手到擒来”。&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7日,“科学”号搭载的万米温盐深仪。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nbsp&nbsp&nbsp&nbsp热流探针给海底“量体温” &nbsp&nbsp&nbsp&nbsp“科学”号科考船日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沟附近海域投放热流探针,以获取海底热流信息。科研人员将其比喻为给海底“量体温”。&nbsp&nbsp&nbsp&nbsp9月7日,南海网记者在“科学”号见到了给海底“量体温”的“体温计”。&nbsp&nbsp&nbsp&nbsp“量体温”所使用的“体温计”是一根7.5米长、自重965千克的热流探针。据工作人员介绍,从“科学”号后甲板处由钢缆放入海底后,凭借额外增加的500千克配重,这支“体温计”可以竖直插入洋壳表层,也就是亿万年来形成的海底沉积层中。当热流探针的姿态满足条件时,探针上的22个温度传感器会被自带电源瞬间加热,并记录降温过程中每秒温度值。回收后,根据传感器获得的海底沉积物原位温度梯度和热导系数,可以推算出海底热梯度的分布情况。&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科学”号的后甲板。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南海网独家实拍“科学号”科考船 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
日 15:09 来源:南海网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7日,南海网记者在拍摄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nbsp&nbsp&nbsp&nbsp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三亚9月7日消息(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日前,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中的2017年卡罗琳海山航次,前不久,靠泊海南三亚。据悉,本航次科考队员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近400个、170多种,家推测其中一个巨大珊瑚的年龄在数千岁。9月7日,南海网记者登船实拍“科学号”科考船,这个被人们称为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7日,科研人员在“科学”号检测无人缆控潜水器(rov)。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nbsp&nbsp&nbsp&nbsp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搭载了“十八般兵器” &nbsp&nbsp&nbsp&nbsp作为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搭载了“十八般兵器”。当日,南海网记者在“科学”号上近距离拍摄无人缆控潜水器(rov)、热流探针和万米温盐深仪等先进的深海探测和取样设备,一睹这些“高科技”的风采。&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7日,“科学”号搭载的可视化柱状样取样器。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nbsp&nbsp&nbsp&nbsp“科学”号船长99.8米,船宽17.8米,船深8.9米,排水量约4600吨。“科学”号在操控、探测、集成等方面的精巧设计。能在海上自给自足可航行60天。船上配有先进的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系统,能够抵御12级大风。装配的升降鳍板、侧推加盖及翻转机等设备,均为中国国内首创。&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7日,“科学”号搭载的电视抓斗。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nbsp&nbsp&nbsp&nbsp据“科学”号实验室主任吕亚军介绍,“科学”号“短宽型”的船体结构、封闭式甲板、360度可环视驾驶台、重力活塞取样的翻转结构等设计,都为海上作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nbsp&nbsp&nbsp&nbsp而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科考船,科学号海洋科考船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备了海洋大气、水体、海底、深海极端环境和遥感信息现场验证等五大船载探测系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7日,“科学”号搭载的热流探针。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nbsp&nbsp&nbsp&nbsp无人缆控潜水器深海里的“神抓手” &nbsp&nbsp&nbsp&nbsp9月7日上午,记者刚登上“科学”号科考船,一个标写“发现”字样的设备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就是无人缆控潜水器,也是海里的‘神抓手’”。吕亚军说,此次采集的那个数千岁巨大珊瑚就是它的功劳。&nbsp&nbsp&nbsp&nbsp据介绍,凭借“科学”号科考船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科考队员近日在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采集了大量深海样品,有指尖大小的螺,也有1米多高的海绵和大块岩石。记者从“科学”号提供的视频中看到,潜水器上看似笨拙的机械手不但可以抓取珊瑚,就连难得一见的小型鱼类,也是“手到擒来”。&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7日,“科学”号搭载的万米温盐深仪。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nbsp&nbsp&nbsp&nbsp热流探针给海底“量体温” &nbsp&nbsp&nbsp&nbsp“科学”号科考船日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沟附近海域投放热流探针,以获取海底热流信息。科研人员将其比喻为给海底“量体温”。&nbsp&nbsp&nbsp&nbsp9月7日,南海网记者在“科学”号见到了给海底“量体温”的“体温计”。&nbsp&nbsp&nbsp&nbsp“量体温”所使用的“体温计”是一根7.5米长、自重965千克的热流探针。据工作人员介绍,从“科学”号后甲板处由钢缆放入海底后,凭借额外增加的500千克配重,这支“体温计”可以竖直插入洋壳表层,也就是亿万年来形成的海底沉积层中。当热流探针的姿态满足条件时,探针上的22个温度传感器会被自带电源瞬间加热,并记录降温过程中每秒温度值。回收后,根据传感器获得的海底沉积物原位温度梯度和热导系数,可以推算出海底热梯度的分布情况。&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科学”号的后甲板。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探访】“科学号”科考船——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
9月7日,南海网记者在拍摄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
日前,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中的2017年卡罗琳海山航次,前不久,靠泊海南三亚。据悉,本航次科考队员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近400个、170多种,专家推测其中一个巨大珊瑚的年龄在数千岁。9月7日,南海网记者登船实拍“科学号”科考船,这个被人们称为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
9月7日,科研人员在“科学”号检测无人缆控潜水器(rov)。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搭载了“十八般兵器”
作为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搭载了“十八般兵器”。当日,南海网记者在“科学”号上近距离拍摄无人缆控潜水器(rov)、热流探针和万米温盐深仪等先进的深海探测和取样设备,一睹这些“高科技”的风采。
9月7日,“科学”号搭载的可视化柱状样取样器。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
“科学”号船长99.8米,船宽17.8米,船深8.9米,排水量约4600吨。“科学”号在操控、探测、集成等方面的精巧设计。能在海上自给自足可航行60天。船上配有先进的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系统,能够抵御12级大风。装配的升降鳍板、侧推加盖及翻转机等设备,均为中国国内首创。
9月7日,“科学”号搭载的电视抓斗。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
据“科学”号实验室主任吕亚军介绍,“科学”号“短宽型”的船体结构、封闭式甲板、360度可环视驾驶台、重力活塞取样的翻转结构等设计,都为海上作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而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科考船,科学号海洋科考船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备了海洋大气、水体、海底、深海极端环境和遥感信息现场验证等五大船载探测系统。
9月7日,“科学”号搭载的热流探针。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
无人缆控潜水器深海里的“神抓手”
9月7日上午,记者刚登上“科学”号科考船,一个标写“发现”字样的设备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就是无人缆控潜水器,也是海里的‘神抓手’”。吕亚军说,此次采集的那个数千岁巨大珊瑚就是它的功劳。
据介绍,凭借“科学”号科考船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科考队员近日在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采集了大量深海样品,有指尖大小的螺,也有1米多高的海绵和大块岩石。记者从“科学”号提供的视频中看到,潜水器上看似笨拙的机械手不但可以抓取珊瑚,就连难得一见的小型鱼类,也是“手到擒来”。
9月7日,“科学”号搭载的万米温盐深仪。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
热流探针给海底“量体温”
“科学”号科考船日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沟附近海域投放热流探针,以获取海底热流信息。科研人员将其比喻为给海底“量体温”。
9月7日,南海网记者在“科学”号见到了给海底“量体温”的“体温计”。
“量体温”所使用的“体温计”是一根7.5米长、自重965千克的热流探针。据工作人员介绍,从“科学”号后甲板处由钢缆放入海底后,凭借额外增加的500千克配重,这支“体温计”可以竖直插入洋壳表层,也就是亿万年来形成的海底沉积层中。当热流探针的姿态满足条件时,探针上的22个温度传感器会被自带电源瞬间加热,并记录降温过程中每秒温度值。回收后,根据传感器获得的海底沉积物原位温度梯度和热导系数,可以推算出海底热梯度的分布情况。
“科学”号的后甲板。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
文章来源:南海网、南海网 记者 沙晓峰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洋大学学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