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乐观的积极生活态度的句子可以治好强迫症吗?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正在检测客户端...
您尚未安装客户端,正在为您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 可在设置中重新打开噢!
30秒后自动关闭
健身的美女都有强迫症, 看见杠子就想做引体向上">健身的美女都有强迫症, 看见杠子就想做引体向上
请选择打赏金额: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更多数据: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本奖品由提供
红包雨下完了,下次早点来噢~做事没有动力,特别懒惰,一点都不积极向上,85后咨询3次浏览5次老师,这是神么情况,不是很合群,前段时间就像一个树懒&&&&你懒惰,不积极向上,这对你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吗?此次回复获来访者评价:满意,送鲜花第2次咨询是的,不仅如此,我还特别害怕&&&&&会出现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呢?此次回复获来访者评价:满意,送鲜花第3次咨询会不理解别人,发脾气,等把正在排队等待老师的指导...本案例最近访客数据加载中...
525心理网微信服务平台
您可能感兴趣的案例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
大家在案例热门城市:内心总是挺焦躁,怎样能使心态平和,乐观,总感觉强迫症越来越厉害,如何改变?_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内心总是挺焦躁,怎样能使心态平和,乐观,总感觉强迫症越来越厉害,如何改变?
拇指医生提醒您: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男20岁|科室:精神心理科
福山人民医院分院
您这可能是压力过大引起的,平时您可以多到户外运动,放松心情,经常与朋友交流沟通,让自己的生活多些阳光。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是强迫症的症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从内心调理自己,凡事不要追求完美,而且不给自...
建议及时到精神科或者心理科选择合适的抗强迫症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森...
你这个不是强迫,你这个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不自信,想改变自己的观念要从潜意识上...
问题分析:
强迫症的患者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患者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
您好,首先感谢您的信任!您可以做一个叫scl-90的量表,或者强迫量表,做完以后,了解...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酒有辣酒和甜酒,也有苦酒和涩酒,一如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人生如酒,如果你喜欢辣酒,尽管让那份醇香弥留齿间,让那股干冽沁入肺腑,此刻你便有了一种把酒问青天的豪迈;如果你独钟甜酒不妨在独处的夜晚播放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把橘红的灯光调到最理想最柔和的亮度,然后自斟自酌,这个时候你会感觉酒是那么甘甜,人生是那么美好,心情又是那么温暖和满足。  人生如酒,你要了解自己的酒量,面对酒你才不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喝多少才算恰倒好处,否则,喝多了你会头痛欲裂,天旋地转,甚至呕吐;喝少了不会尽兴,打发不了酒瘾。适合自己的酒量也只能在自己反反复复醉酒后的经验总结。一次醉酒让你体验一次酒精的威力,品尝一次过分的痛苦,你就在这一次次的痛苦中找准了适合自己酒的品牌、浓度和酒量。  人生如酒,我们应该把握好自己,不因为酒的醇香而迷失自己,我们应该珍惜自己,在每一次醉酒后勇敢地站立!每次的醉酒就是我们所体验到的一次人生的痛苦。经历这许多次的痛苦后我们的生命便有了韧度和力量,就像常春藤,即便是风暴将它无数次地甩在地面,可它依然顽强地崛起,有谁见过在地面匍匐的青藤呢?  我们不拒绝痛苦,也不乞求幸福,在如酒的人生里练就一颗坚强的心。让一切随缘,自然而来,自然而去。
楼主发言:28次 发图:0张 | 更多
  老板,给我来一碗泪流满面  “小二,来杯寂寞!”  “对不起!客官,本店只剩下空虚了……”  “那来杯开心。”  “不好意思,客官,卖完了,要不再给您来一杯您经常喝的孤独?”  “不用了,我都喝五年那玩意了,今天想换个口味,那快乐也没有么?”  “有,不过是水货。”  “那,真心有么?”  “昨天有个买虚情假意的,买一送一搭给他了,您也知道,这年头真心不值钱了,没办法只能当赠品了,哎……”  “算了,那来份真爱!”  “客官,您别为难我了,您也知道,市面上没这东西了,已经缺货好多年了,不过听说,黑市上出现过这玩意,价格很高……”  “唉,好多年没喝过那玩意了,都忘了什么味道了……”  “客官,我劝您还是别喝那玩意,那玩意味道不错,但容易给人留下后遗症。”  “你怎么知道?你喝过?”  “我宁愿喝三鹿也不愿意喝那玩意,我只是听别的客官说的。客官,不行您就来杯无情,最近这个卖得不错,很多客官都喜欢喝这个。”  “呵呵!是吗?前一阵子他们不是爱喝狼心狗肺么?怎么,又换口味了?”  “最近市面流行这个……”  “哦!算了,我不好那口。情人有吗?”  “有。”  “来一个,给我多加点诺言。”  “现在诺言都是假的。”  “那知己怎么卖?”  “这个可贵了,一缘一份。”  “来一份,哦!对了,再来份爱情,打包我带回家喂猪……”
  站在洗头房的门口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街边一排洗头房无疑成为光怪陆离的都市以唯一的一抹亮色,一点温馨。我酒足饭饱后,站在人头攒动的夜市旁,望着临近的洗头房,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感慨:它们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只知奉献,精巧别致的房间透露着橘红色的灯光,以一种柔和暧昧和都市里华而不实的霓虹灯苍白刺眼的路灯对峙着,争辩着,以无言的行动响应着国家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周围尽管一片杂乱喧嚣,但它的门面布局仍是那么古色古香,让你不由得驻足停留,细细欣赏。传统的对联式门框在这里复现:上联:按摩,下联:休闲,横批:美容美发,将中国风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洗头房内不时传来形象代言人任贤齐的歌声:“我让你依靠,让你靠,没什么大不了”,更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  一切的特色让街边那些大楼广场黯然失色。倚门站立着几位年轻的姑娘,身着复古的服饰,仅以一片红花布遮住前胸,让我想起远古人民的伟大。她们脸上挂着诚挚的笑容,洋溢着扑面而来的热情,召唤鼓舞着沿街的革命同志,不管是满身酒气的大款,满脸疲惫的民工,还是稚气未脱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毫无偏见,在这个孤寂的夜晚去温暖他们那冰冷空荡的内心,敬业的精神让我不禁肃然起敬。看着看着,我的眼里闪出了泪花,脑海中想起了貂蝉,李师师,秦淮八艳,想起了舒淇,李丽珍,杨思敏,想起了刚刚离我们而去的人民艺术家饭岛爱,以及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武藤兰同志,尽管她们分工不同,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样日日夜夜挥汗如雨地工作,在灵与肉的碰撞中,在吆喝呻吟中体验着劳动的光荣和快感,在频频出入洗头房的人群中,我惊讶的发现了几张极为熟悉的面孔,那不是李书记,张局长,赵主任一行嘛,跟在他们身后的是刚刚提拔的刘干事,白天任劳任怨,以干事为己任,夜晚仍不忘发挥余热,深入洗头房继续干事。这些可亲可敬的领导干部们舍小家,为大家,含泪抛下独守空房的妻子,两眼张望的老人,三过家门而不入,淡泊名利,避开群众们关切火辣的眼光,不辞辛劳,穿街走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Communist party员模范带头作用感染着社会底层,和洗头房的小姐通宵奋战,彻夜长谈,从金瓶梅到春梅腊梅,从票子到马子奶子,检验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看在眼里,我热泪盈眶,谁说官民势如水火,我说官民情同鱼水,难舍难分!  夜色渐沉,洗头房的灯逐渐暗了下去,我知道领导和小姐之间的探讨切磋会正在召开。有这样的领导,国之大幸,民之大幸,何愁不能国泰民安,构建和谐社会也自是指日可成。想到这里,我陡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默默祝福他们保重身体,但在转身离去的刹那,眼睛就湿润了。
  浴火重生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我们从生理学角度观察,会发现:人的器官,会在发生病变时,变得比平时更加强壮,而不是衰弱。譬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的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巧。言外之意,是逆境使得你的器官成长了。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人得的感冒次数越多,身体对感冒病毒产生的抗体就越多,对感冒病毒的抵抗能力就越强,反之越弱。进而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领悟到:逆境和厄运未必是坏事,因为只有逆境和厄运才能把意识里的潜能唤醒,让原始的智慧苏生,从而使人放射出生命的潜能和光彩。当逆境来临时,是逆境使得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强了,比如抗压能力,解决问题的速度,甚至你的思维方式。而一旦逆境过去,顺境来临,人将会爆发身上惊人的能量有所作为。更通俗一点的现象,好比运动员锻炼时,身上都要绑沙袋,而比赛时把沙袋摘下来,将会爆发出身上的能量,以期望获取好的成绩。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楚汉战争时期的杰出军事家韩信“胯下之辱”的事迹大家都听说过。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大家都赞叹韩信的能“忍”,但在我看来,这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没有看到实质。韩信当时除了一,杀了那个屠夫,然后被官府当囚犯囚禁(这条路,韩信这种杰出人物肯定是不会选的);二,从屠夫的胯下钻过去,忍受众人嘲笑的奇耻大辱;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可选,那就是离开、跑开,韩信如果离开、跑开,屠夫应该不会去紧追不放的。但韩信为什么不离开而是要选择第二条“奇耻大辱”的路呢,我想韩信当时的心理跟我这章讲的主题应该是不谋而合,他实际是想通过这件事使自己的心理灵魂得到进化提升和升华。  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足以令他成功的机会。而事实上,机会无所不在,重要的在于,当机会出现时,你是否已准备好了。成功人士都不惧怕困境。面对长期的困境,他们或默默耕耘、或摇旗呐喊。他们凭着压不垮的精神,一腔无所畏惧的勇气,发奋苦干,以图早日突破困境的牢笼。一种坚强的毅力可以帮你渡过难关,一种坚韧的精神可以让你经受磨练。成功之路从不平坦,在挫折中站起,在废墟中重建,只要心不死,志不灭,你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铮铮硬汉。有许多人一生的伟大,来自他们所经历的大困难。精良的斧头,锋利的斧刃是从炉火的锻炼与磨削中得来的。很多人,具备“大有作为”的才资,由于一生中没有同"逆境"搏斗的机会,没有充分的"困难"磨练,刺激其内在的潜伏能力的发动,而终生埋没无闻。逆境不是我们的仇敌,实是恩人。逆境可以锻炼我们“克服逆境”的种种能力。森林中的大树,不同暴风骤雨搏过千百回,树干不会长得十分结实。人不遭遇种种逆境,他的人格、本领,也不会变得结实的。一切的磨难、忧苦与悲哀,都是助长我们、锻炼我们的原动力。逆境与忧苦,能将我们的心灵炸破。在那炸开的裂缝中,会有丰盛的经验、新鲜的欢愉不息地喷射出来!有许多人不到穷途潦倒,不会发现他自己的力量。灾祸的折磨,有助我们发现“自己”。困苦、逆境,仿佛是将他的生命炼成“美好”的铁锤与斧头。惟有逆境、困难,才能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变得无敌。逆境可以唤起一个人的热情,推醒一个人的潜力而使他达到成功。有本领、有骨气的人,能将“失望”变为“希望”,像蚌壳能将烦恼它的沙砾化成珠子一样。鹫鸟一旦毛羽生成,母鸟会将它们逐出巢外,让它们做空中飞翔的练习。那种经验,使它们能于日后成为禽鸟中的君主和觅食的能手。凡是环境不顺利,到处被摒弃、被排斥的青年,往往日后会有出息,而那些从小就环境顺利的人,却常常“苗而不秀,秀而不宝”!自然往往在给予人一分困难时,同时也添给人一分智力!  贫穷、痛苦不是永久不可超越的障碍,反而是心灵的刺激品,可以锻炼我们的身心,使得身心更坚毅、更强固。钻石愈硬,则它的光彩愈耀眼;要将其光彩显出来时所需的磨擦也愈多。只有磨擦,才能使钻石显示出它全部的美丽。火石不经磨擦,火花不会发出;人不遇刺激,生命火焰不会燃烧!大无畏的人,愈为环境所迫,愈加奋勇,不战栗,胸膛直挺,意志坚定,敢于对付任何困难,轻视任何厄运,嘲笑任何逆境;因为忧患、困苦不仅难损他毫厘,反而更加强化他的意志、力量与品格,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物。这真是世间最可敬佩、最可艳羡的一种人物了。  人生旅途,福祸无常,没有人能有幸躲过所有的风险。我耳闻的许多陷入极端困境不能自拔者,抑郁者有之,触犯法律而深陷囹圄者有之,精神分裂者有之,有的还自杀或杀人,甚至有的竟做出轰动社会的悲剧性事件来,这些都是心理危机产生的应激反应。心理危机究其深层核心,其实还可以一分为二看待,它既隐藏着危险,同时也暗示着机遇。如果能挺过危难,生命会实现一次质的飞跃,它能使人练就强悍的心理优势,增添智慧,得到成长,为下一次的成功埋下伏笔。人生里的困境(犹如一道门的阻隔),如果能够拿出头撞碎玻璃门后那种又痛又笑的心情来对待,大概就没有解不开的死结了。最痛苦的时刻,往往是给人以最深刻启迪和记忆的珍贵瞬间,很多人生最宝贵的经验,甚至心灵的涅磐,都发生在那电光火石的一秒钟里。忍过去,就是天堂,放弃了,才是地狱。所以,头撞玻璃门实在是没有最狠,只有更狠。而人生,在每一扇门后面,都藏着珍贵的见解与提升。若干年后再回首,笑看风云,当年那堵门,其实是一朵莲花幻化,痛过,方知天堂。只有一个经历绝望,历经大苦难的人才知道天堂的滋味,天堂不在那遥远的地方,它就在我们心里。
  抑郁症的八大罪状  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抑郁症在不久的将来将取代心脑血管疾病而成为整个人类的第一大杀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抑郁症的真面目吧!这就是抑郁症的八大罪状!  第一大罪状:性格追求完美。完美,这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殊不知就是这个看起来那么诱人的名词却是抑郁症的隐患之一。极度的性格追求完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来看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的真实状态吧!他们想搞好工作,想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想得到满意的结果!甚至就是打打球、打个麻将都想赢!赢不了就郁闷!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就着急,事情没有做好就很郁闷,找心理咨询师做个心理咨询,因为一次两次的没有彻底解决而生气。因为自己有一点心情不好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了!于是,去医院看病。那医生也不负责任,不管是不是抑郁症,开药挣钱了事!吃了药了,不见好,更着急!  解析此性格。性格追求完美的人,凡事总想做好。他们自己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但是,就是有一点:只要有点郁闷的事情,只要有一点还没有解决的事情就郁闷!换言之,性格追求完美的人不能接纳生活中的不足和缺点。甚至出现:频繁洗手、不断检查的现象。这是强迫症,但是,强迫症严重后导致焦虑症,而焦虑症再严重后就是抑郁症了。一句话:生活中不能有任何不顺心的事情,只要有了就必须解决,解决不了,就着急、就生气!  解决办法:人生许多事情永远都解决不了的!毛主席到死也没有解决台湾问题,胡主席至今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此问题。人永远都解决不了生老病死的问题,永远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试图追求完美只能说此人有心理疾病,需要看心理医生。  第二大罪状:缺乏喜悦心。什么叫缺乏喜悦心?有的人因为听了一首好歌而高兴了好几天,有的人因为看到一朵花而心情十分舒畅。这是正常的。看那抑郁症患者呢?很不好意思!他们就是上级领导给了他一万元的奖金,他也高兴不起来!他甚至会想:不好!我得了这奖金了,我必须好好工作,万一我工作失误了,对不起领导怎么办?想法看似合理,其实根本不合理!看那抑郁症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企业做大了,挣钱了,记者采访他了。他反倒郁闷了!不好!企业大了,树大招风啊,这怎么办?如果别人盯上我的钱了,我不就麻烦了吗?这想法根本不合理!那李嘉诚比你有钱,他怎么没事,就你有事啊?遇到好事情想到的不是高兴、快乐,而是担心、害怕、恐惧。缺乏喜悦心的抑郁症朋友很少会出现看到一朵花就高兴的不行的情况,很少出现看到蓝天、白云就非常喜悦的时候。别人看到蓝天、白云十分高兴。那抑郁症患者不会!他们看不到美好的东西,看到的就是阴暗的、不好的、令人担心、害怕的东西。  第三个罪状:看到事情的消极面、阴暗面而看不到积极面、阳光的一面。抑郁症患者就到大饭店吃个饭。看看他说的话吧!这菜很好吃,就是那面条有点硬。要不就是这牛肉有点生。不管多么好的事情,他们总是习惯性的找到那一点点的不足和缺点。就是到九寨沟,他们也能找出毛病!说什么九寨沟挺美的!就是去着不方便,道太远!做汽车差不多坐一天的时间,太累了!就是看见北京城,那么古老、美丽的北京,他们也能找出这里、那里的毛病。说什么北京挺好的,就是天气不好!沙尘暴太多!不是他们故意找茬,而是思维里就是这样的思维,总是找毛病、找缺点。而美好的地方,人家根本没注意!就如同一位学生对我说的:“赵老师,我把某某书读完了”。我说这很好啊。他回答:“书上有22个错别字,这作者也太不负责人了,我得找他去”!我问他:“那书里写什么内容呢”?他回答:“这我倒没注意”。这样的思维,能不得抑郁症吗?如果你想找毛病,再好的书也有瑕疵啊,中国的四大美女都有缺点啊。照抑郁症患者的这种思维看待世界,看待别人,你不抑郁,谁抑郁?  所以,改变思维,改变态度。  第四个罪状:悲观、消极。总是看不好的一面,这还只是轻微的问题。大家不知道的是:当一个人总是看到事情的不足和缺点的时候,他们就慢慢的觉得世界没有美好的东西、世界上好阴暗、人活着好累!怎么就这么别扭呢?九寨沟也不好,路途那么远。什么佛洛依德的书啊,都是垃圾,那么多的错别字!什么心理医生啊,真是只顾挣钱!我的心理问题咨询了三次也不好!什么饭店啊,做的菜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毛病,还怎么贵!哎!郁闷啊!生活真是太痛苦了!活着都不如死了的好。死了就看不到这些阴暗的东西了!  抑郁症患者不知道是他看待问题、事情的角度有了问题,而认为是世界、生活太令他失望!如果你反驳他说:“多看看那美好的一面”。他会说:“美好的一面?那饭店的米饭做的有些硬,这是事实!你总不能让我违背事实,说瞎话吧?你说那米饭做的硬不硬”?他会说:“去九寨沟就是远!从成都到九寨沟好几百公里,坐车差不多一天的时间,这是事实,你总不能否定这事实吧”?如果你反驳他说:“九寨沟的美丽,那是有目共睹的,饭店香甜的菜肴这也是事实啊”!不要总是盯着那消极、不好的地方不放。抑郁症患者会怎么反驳你?他会说:“先别说那个,说那个没用,就说去九寨沟远不远吧?你先回答这个问题!远还是不远?饭店的米饭硬,这是不是事实”?只要你回答是事实。他就告诉你:“这不就得了吗?这哪里是我挑剔,这是事实!确实让人郁闷,有缺点还不能让人指出来啊”!?这就是抑郁症的思维。美好的地方,这不用提了!说那个没用,就说这不足和缺点吧!这是事实吧?不是我有问题,而是饭菜质量确实是很差!去九寨沟确实是很远!确实让人郁闷!这样的思维,不得抑郁症得什么?
  第五个罪状:自我归因。凡是有了问题,总是找自己的原因,甚至是别人做错事情了,也认为是自己的做的不够好。比如:一个警察局的刑侦大队的队长,因为罪犯隐藏在角落里打死了他的一个下属。这个队长就十分愧疚,感觉好像是他把他的部下杀死了。因为他没有尽到足够全面的观察的责任和义务。照这样的思维红军万里长征,也是毛主席的责任了?父母生病,久治不愈也是孩子的罪过了?抑郁症患者就是这样的思维模式,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总喜欢把责任揽到自己的头上来。于是,抑郁症患者的责任就十分巨大!压力十分巨大。这你就知道了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总是愁眉不展的样子的原因了!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他们承受了太多的事情!他们比胡主席考虑的事情都多!他不得抑郁症谁得抑郁症?  第六个罪状: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看那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评价吧!取得很大的成绩了,认为这没什么,应该取得的。一个小事情没有做好,就觉得自己毫无是处,没有价值,自己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小事情都做不好!那不是开玩笑了吗?小事情那么多,你都能做的很好啊?有一个小事情没有做好就否定了自己的价值。而自己取得的那么大的成绩却看不到?这样的思维你不抑郁谁抑郁?  换言之,抑郁症朋友思维上存在这样的问题。自己取得再大的成绩,认为这很正常,不值得自豪。而自己稍微有点出错就感觉到自己怎么这么笨啊!自己是蠢猪啊!然后就不停的批判自己,甚至是疯狂的贬低自己!更令人郁闷的是:“抑郁症患者总能找出自己生活中,自己还没有做好的那一点点不足之处,他们总是擅长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然后,狠狠的批评、指责、甚至的无情的贬低、打击自己!如果心理咨询师告诉抑郁症患者,不要过分贬低自己、打击自己。他会反驳你,他会这么说:“我智力这么正常,考虑的这么周全,怎么能把手机忘记拿了呢?我回去再拿,来不及了,不拿的话,需要拿。你说我不笨谁笨啊?难道我还能容忍自己这么小的事情都做不好吗?我凭什么忘记啊?我笨啊!我真是觉得自己一点用处都没有!还不如死了呢”!  总之,抑郁症患者总是不停的打击自己、贬低自己,总是试图把自己的价值感降到最低点。好像自己不能有点价值似地。  第七个罪状:没有自我。这点是最可怕的。第六点是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这可能问题还不是最大的。而问题最大的是抑郁症患者是完全否定自己的!也就是没有自我。这一点就足以让抑郁症患者终生抑郁,而永远走不出来!真正的抑郁症患者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一点点价值,从来不相信自己能走出抑郁症,从来都不认为自己能好,总是认为自己是最痛苦的,最难受的。只有死才能解脱。这些思维、心理特质我把它归结为没有自我。一个人没有自我的时候,就不怕死了。甚至死是一件快乐和幸福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自我。他的自我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自杀只是解脱自己痛苦的方式。抑郁症患者根本认识不到活着是什么感觉。不知道的。他们只知道活着痛苦,死亡就是解除痛苦最好的方式了!所以,抑郁症患者没有自我达到足够的程度的时候,仅这一个罪状就把抑郁症患者朋友送进了阴间!  第八大罪状:担心、恐惧、害怕。 因为总是看到世界、别人和自己的不足、缺点。而看不到优点、长处。所以,烦恼不断,总觉得世界和自己太不尽人意。于是,拼命的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拼命的使自己变得完美,使世界、别人、社会、丈夫、妻子、孩子、亲人等等符合自己的心意。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还是达不到抑郁症患者自己内心给自己定下的那遥不可及的完美目标,于是,担心、害怕、恐惧就时常来敲他的门。于是,他的生活主要就充满着焦虑、抑郁、情绪低落、恐惧、担心、失望、绝望、害怕、着急等情绪。这些负面的情绪像病毒那样每天都侵蚀着他的躯体。于是,一点点的,他越来越发现:唯有自杀才可以彻底解除痛苦,于是,自杀就成了抑郁症患者最终的选择。不过,抑郁症患者临死前的那一刻也不知道其实早就有高人把他的那点心理问题分析的那么的详细、透彻,而抑郁症患者临死前还大喊,我好痛苦啊!我受不了了!我不死不行啊!  所以,认识自己,这很重要。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相信自己的问题能得到解决。这是根本。否则抑郁症患者唯有以死来答谢生他养他的父母。
  安慰别人最常见的错误  1 否定别人的不幸  常见错误:“比你不幸的人多着呢,你看XX幼年丧父,你看非洲的人民。。。。,你这点苦难算什么?”  这样说的人自身也是有点心理问题的。把自己想像成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别人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虚妄的幻觉。有父亲不一定比丧父的幸福,非洲人民也不一定比中国人民痛苦,每个人的痛苦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当事人自己感受真切。  正确方式:“发生这种事情真是不幸,希望作为朋友我能陪你走过这可怕的日子!”  2否定别人的情绪  常见错误:“别生气了,别哭了,忘记那些痛苦吧。”  痛苦,愤怒,伤心,这些心理现实,都像路边的树木一样真实存在,并不可以因否定而消失的。就算暂时消失,那也是压抑到潜意识,后患无穷。释放情绪,然后接受事实,这才能促进心理健康。  正确方式:“愤怒就喊出来,想哭就哭出来,别压抑自己!”  3用其他活动引开注意力  常见错误:“孩子摔伤了大哭,大人可能拿出玩具扮鬼脸。朋友伤心低落,你给他讲笑话。”  理解痛苦的原因,接受痛苦的事实,才能彻底放下,转移注意力可能暂时可行,但是痛苦还会找机会浮出水面。而且转移注意力有不尊重朋友感受的嫌疑。  正确方式:“你愿意和我讲讲你的痛苦吗?”  4喊口号,讲大道理。  常见错误:“你是个爷们,就站起来!”“没有过不去的坎,这算什么 !”“人应该自信,乐观,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退缩。”“人应该。。。。,你看XX损失比你还大,还一样坚强自信。”  人应该怎么样,谁都知道。如果都能做到“应该”,岂不人人都是成功人士了?负面心理真实存在,建立健康的人格,需要时间和努力,在别人情绪低落的时候强调“应该”,进一步衬托出对方的“不应该”,可能加深对方的挫折感,“我怎么这么无能,就是做不到呢?”  正确方式,认真的倾听对方倾诉,表示同情即可,避免随便发表应该如何如何的评论,除非对方真的征求你的意见,才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而非口号式的建议。
  彻底摧毁一个孩子的秘籍  我发现相当多的问题是爱孩子的家长、老师所致。家长和老师们是如何给孩子致病的呢?总结如下:所列方法家长和老师可以通用,不同的是:家长毁一个,老师毁一群,效率更高。  一,毁掉一个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卑贱的地位上。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自己一无是处,没人赏识他,没人喜欢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别人的孩子"的来刺激他。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你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你看人家从来××不玩游戏;;你看人家考取了清华北大;你看人家××…….有谁个像你?”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要学会迁怒的本事。自己生活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采用法西斯暴力,坚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经常要对孩子拳打脚踢,如果单打不过瘾,配合夫妻双打效果会更好。  二,摧毁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让孩子时刻内心体验着焦虑,恐惧不安。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条:  1、利用一切条件,让孩子感觉自己是招人讨厌的,是不被父母老师所喜欢的,给孩子一种被抛弃感。从哇哇做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孩子越小越害怕被抛弃,内心安全感越脆弱。如,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对孩子的不耐烦、讨厌等等;经常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等等。  2、给孩子一个破碎的家,父母经常争吵打架,让孩子对这个家的未来害怕担心。  3、经常用各种各样的危险来恐吓孩子。如:经常给他讲社会的黑暗和人心险恶,这个社会到处充满着罪恶的勾当和邪恶的陷阱,没有一点社会良知存在,在这个社会上不能信任任何人,一定要处处小心谨慎。  三,摧毁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行动力,让孩子变成木偶。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条:  1、把自己塑造成为孩子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即使是大打出手和言语侮辱也是为了孩子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没有一点私心,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2、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他如果接听电话一定要追根溯源等等。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3、糖衣炮弹狂轰乱炸,为孩子包办一切。“替他洗衣服,替他打扫卫生,替他……”;“孩子无论要什么都完全满足”。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因为被喂的饱饱的,不需要自己觅食,慢慢地熊就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没有人去喂它们食品时,熊就被饿死了。孩子也一样!  四,必杀技——当众出孩子的丑。  以上都是"单练"技能。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最后一条才是杀手锏。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於社会的。   您掌握了以上操作方法,且经常运用,就基本上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了。当然,还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将你的孩子彻底毁掉,使他终身一事无成。  如果父母做到综合灵活运用以上法宝,一事无成只是最好的结果。更可能的是,抑郁,自杀,反社会,暴徒,杀人狂……
  从嘉陵江到富士康  发生在富士康的十余名员工连续自杀的悲剧曾经震动了社会。当时富士康这个事发企业顺理成章地成了社会舆论漩涡的中心,人们纷纷谴责它是万恶的血汗工厂,其不人道的管理和待遇导致了惨剧的发生。也有人为之辩护说富士康贡献很大,它的员工待遇也不错,想进还进不去呢,连续自杀事件主要怪员工心理素质有问题云云。  如果我们延伸视线,就会发现“农民工”密集自杀现象并不始于富士康。其实20多年来一直有这类现象。例如农业部前司长郭书田先生在他多年前的著作中曾引证过一封1988年的读者来信,信中说:  “我在四川省南部县工作,南部县城位于嘉陵江边。有时我在江边看到一具具女尸。听人指点说:‘这具女尸是绸厂的’、‘这具女尸是织布厂的’、‘这具女尸是丝厂的’、‘这具……’。后来我了解到,她们中的一些人是近年进入城市做民工的农村姑娘。因为没有城镇户口,往往很难与市民男青年结婚,她们又不愿回到农村和农民结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巨大的社会与心理压力下,选择了含恨嘉陵江的道路。”  20多年后发生在富士康的密集自杀是否与嘉陵江上的这些惨剧属同类现象呢?富士康事件时曾有人说,富士康自杀员工中有若干人是因“个人感情”问题而轻生的。这样说也许是意在摆脱富士康的责任。但是正如20多年前嘉陵江上的惨剧一样,在这些“个人感情”问题背后是严重的社会背景:“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又不可能退回农村的困境。  为何条件恶劣得多的山西“夺命煤窑”没有发生劳工密集自杀?因为那里没有融入问题。山西矿区并非移民目标地,在那里下井采煤的主要是来自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成年“农民工”,其中“新生代”较少,他们本来就没有融入当地社会的期望,只是想打几年工挣点卖命钱回家。但20年前的嘉陵江和20年后的富士康就不同,那些不幸的年轻人已经无法接受耗尽青春后回乡终老的命运,但城市又不接纳他们。这种“中国特色”的命运不是西方过去的“血汗工厂”工人所曾经历的。所以富士康虽然是血汗工厂,但“富士康事件”却并非单纯的劳工权利问题。  富士康的员工主要是“第二代农民工”,他们没有务农经历,乡村认同感也在迅速消失,而他们身处的深圳又是中国最富裕、最新潮的大都市,作为中国城市中的新星并号称是移民的机会之乡。但是他们似乎走不出封闭厂区中的“集体宿舍”,实际上也就不可能成为厂区墙外那个城市社会的一员。墙内的灰暗生活与墙外的繁华市容形成强烈对比。他们不可能在中国房价最贵的深圳买商品房,深圳也不会给他们福利房,他们也不能搭建棚户、低门槛地融入城市,租住城中村的廉租私屋也时时面临被“清理”、被“不补偿不安置”地驱逐的命运。他们如何安家?生活的目标是什么?前途何在?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这是富士康提高一点工资可以解决的吗?长此以往能不滋生绝望?严重“个人感情问题”的发生概率能不蹿升?  显然,富士康事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已经迫切。在住房问题上“既无福利又无自由”的“流动劳工”制度也不能再持续下去。“流动劳工”家居化的趋势难以回避,这就要求“或者给自由,或者给福利,最好两个都给,但不能两者都不给”。  富士康事件发生后,“宿舍问题”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当时一些前往调查采访的港台学生都提到:他们所见的无论政府官员,还是富士康管理层,都认为富士康给工人盖的集体宿舍建筑质量与生活条件都不错,而且还被认为是富士康工人“福利高”的表现。然而,这“高福利”的宿舍区这次却因成为密集自杀的渊薮而受到舆论的指责,那些官员与管理层觉得很委屈。他们提到将来的一个设想,就是不再建设这种集体宿舍,而改用给工人发放房租补贴的方式,让工人自己在厂区附近租房住。  另一方面,拥有20万员工的富士康厂区周边现今就为“城中村”所包围,这些城中村都以富士康员工为主要招租对象,而当时富士康的员工中据说已有近四成“为了自由而到外面租房子”,基本上就是在这些城中村中做租户。在官员与富士康管理层看来,这些城中村条件都很差,远远赶不上“高福利”的富士康集体宿舍。而且这些因地处深圳“关外”才保留至今的城中村也陆续面临“改造”,到时租住其中的员工难免又会被“不补偿不安置”地赶走。那么,他们为何不愿住在“高福利”的集体宿舍里,而愿意住在贫民窟般的城中村,还要冒着随时被驱逐的风险?  道理很简单:他们要成家嘛。在南非,过渡期黑人劳工中的有一种现象:贫民区里的安家劳工看不起集体宿舍里的单身劳工,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别的且不说,过着家庭生活的劳工尽管是在贫民区里,比集体宿舍里的单身劳工的自杀率还是要低得多。当年的南非是如此,中国会有所不同吗?  但是一些官员对此却有另一种思路,他们认为“高福利”宿舍区还自杀频发的原因是“管理”还不够严,他们的建议是由政府代替资本家来管理宿舍,以中国特色的方式来解决员工自杀问题。不过富士康这个台资企业在台湾并没有出现密集自杀现象,而我们从20年前的嘉陵江到今天的富士康,这种现象已经延续了那么多年,其中原因到底是“中国特色”太少了呢,还是这一特色太多了?  20年前嘉陵江上的惨剧与现今的富士康事件到底还是有些背景的不同。当年农民工跨省流动大潮未兴,嘉陵江畔那些纺织企业的打工妹基本上都来自附近农村,她们的悲剧根源就在于那一纸“农村户口”。可是今天富士康周边地区的“农村户口”居民却截然不同,他们不仅不用去打工,还依靠土地升值,成了向打工者收租的房主。尽管在如今的城中村改造中他们与拆迁当局还可能会有利益博弈,还可能成为强制行为的对象,但与他们的租户相比,已经不能说还是“弱势群体”了。因为土地,他们的“农村户口”甚至往往成为令人羡慕的东西。深圳辖区内现在已经强制取消了农村户口这一名目,“村改居”、“乡改镇”而后又“镇改街”,所有户籍居民都已“市民化”,但“被市民”的人们并没有感觉到好处。事实上,在发达地区与一些“一线城市”里依靠“外来打工者”的辛劳,“本地人”中已经基本消除了“城乡差别”,甚至在前“农民”并不争取的情况下取消了户口的类别之差。当年城郊打工妹仅仅因为“农村户口”就“含恨嘉陵江”的现象已经不复见了。
  而今天的打工者身份定位主要已不是他有无“城市户口”,而是他有无“当地户口”。原籍外地城市的打工者并不比本地“农民”更强势。而“外来打工者”的处境众所周知。在强制收容时代,街头随意盘查打工者“三证”、无证就抓走的现象,是很平常的都市景观。于是有了苏萍,有了程树良、黄秋香、张正海、朴永根等等一桩又一桩惨案,有了“604次列车上跳车逃跑摔死的女民工”和宝安区囚车上“下饺子似的一个个摔下”死伤的“外地人”等不知名的冤魂。“收容”之网越撒越大,从流浪乞讨、卖淫嫖娼而“三无人员”,从农民工而大学生,从“盲流”而“非法上访者”,直到2003年大学毕业而且有正式工作的孙志刚也死于“收容”之祸,以致酿成群情激愤,上达天听。这次事件引起的不满导致“收容恶法”被废除,这无疑是中国人权方面的一个进步。  可是废除后的这几年,人们仍然不时听到类似的弱势者在城里遭遇权力暴力的事。尤其是2009年,培训教材《城管执法操作实务》关于“城管”抓小贩时出手要狠,“不能轻易放过”,要干得“干净利落”,“将所有力量全部使用上”,做到“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的说法在网上披露后,引起舆情哗然。  但人们也注意到:尽管权力暴力的受害者现在与过去其实是类似的一个群体,暴力的理由却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的暴力收容多以检查居民证件的名义:改革前就叫“查户口”(那时连“暂住证”都还没有,农民因事进城都要一事一开“证明”,否则就有作为“盲流”被抓的危险),改革后允许非本地户籍者持证“打工”了,就叫“查三证”(通常指暂住证、务工证和计划生育证),两者都可以说是直接与“户籍”有关。而现在的“城管”、“拆违”暴力则以维护“市容”和秩序为名,以“无证摊贩”和贫民窟(我们叫“违章建筑”)为对象,可以说与“户口”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  可是大家都知道,暴力的对象基本上还是那些人。因为在中国当下的8亿“农民”中,身处大都市附近、能分享级差地利的人毕竟份额很小,而中国如今的一亿多(有人说超过两亿)“流动劳工”中,原籍外地城市的与原籍农村的相比也是极少数。同时这些人中富有的“投资移民”少,绝大多数还是穷人。而本地户籍的穷人不但少,而且与这些外来穷人相比仍然有某些特权(如以后提到的“棚户居住权”),不会成为暴力的对象。所以上述改变对这大多数人而言意义不大。这些人作为一个贫苦的外地农民“流入”(我们反正不承认他是移民)城市,最初他是以农民身份(“农村户口”)被歧视,后来他以外地人(“暂住”者)身份被歧视,而现在他以穷人的身份(没有高尚职业的“无证摊贩”或没有高尚住宅的窝棚客)被歧视。  不能说这三者的演进没有体现这些年来的某种进步:这个人在改革前几乎是根本不能进城的。后来可以来“暂住”打工,但你要随身“持证”,否则就会遇到麻烦(虽然持证了也未必就不会遇到麻烦)。现在假如你混得好,有高尚职业与住宅,被“查证”遇暴力的机会就少了。但是假如你仍然穷困潦倒,那你就有损于“市容”而为“市”所不容。然而问题在于:穷困潦倒就是罪过吗?没有人愿意穷困潦倒,如果在家乡能够富裕,他们不会“赖”在城里;但如果不能,我们的城市为什么就容不下穷人呢?  穷人居于弱势,在任何国家大概都是如此。从经济状况差,到观念上被看不起,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对穷人实行身份性歧视和制度性排斥,却是我们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居住权问题上,这种特色更加突出。
  毒害千年中国人的谎言:批评使人进步  “批评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国人从小听这句话长大,世代奉为真理。于是大人仗着这句话随意批评孩子,而且经常要在别人面前,更显示自己不护短帮助孩子成长的决心。一代一代,我们学会了批评,也就学会了不自尊,不尊重别人。一代又一代,我们把自卑深深地传递。而这种内心深处的自卑又经常伪装成外在的自大,盲目批评他人。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最关键的是懂得别人为何要批评我。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  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  这叫投射。  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  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  这叫认同。------------------------------(记住我这几句话)  如果一个人总喜欢挑剔别人,那是因为自己的童年也总是被父母挑剔。自己扮演“内在的挑剔父母”,将“内在的受批评小孩”的角色投射给他人。没有完美的人,所以内心健康的人,对待别人的缺点会宽容,就算需要指出,也是善意地点醒,而非恶意地指责。受指责的人如果内心的关系模式足够健康,就不会认同对方的投射,免受其害。反之,童年越是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尊重和表扬,就越可能认同他人的批评,不停自责,越来越自卑,痛苦。为了逃避痛苦,还可能表现出骄躁。而真正在表扬中长大的孩子,能够给自己正确的评价,不会骄噪或者自暴自弃。  最让人迷惑的批评,是隐性的。这种批评经常被包装成,我这么说都是为了你好。使受批评的人相信,如果不接受,就是不知好歹。这种批评,最常见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大多数这样说的父母,也是真的这样想。父母将自己童年的糟糕关系模式加上成年后受的伤害(童年有阴影的人成年后更容易受伤害),继续投射到下一代上,这是命运的强迫性重复,重复而不自知,悲剧不断循环,而且变本加厉。这种批评,同样存在于夫妻之间,朋友甚至同事之间。  比如孩子送妈妈礼物表达爱和感激,这就是和妈妈建立良好关系模式的尝试。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模式好不好,足以影响孩子一生能否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我相信为人父母,收到礼物的第一感觉,肯定会感到幸福,而不管这个礼物是否正符合自己的需求。但是中国人传统的物质观念,可能接着就蹦出来了,于是没来得及对孩子回馈同样的感激和爱,批评就脱口而出:“乱花钱,以后不要这样。”孩子从小被教育,听父母的话,虚心接受批评。于是认同了这个批评,内心也相应的形成这种观点:不必感激别人,感激也不一定得到认同。都说中国人不知道感恩,孩子不知道感恩父母,请问这是谁造成的呢?孩子能买得起的一份小小礼物,不会让你破产,而你却让孩子的心灵破产。  另一种包装成“都是为你好”的批评,批评者并非不自知,而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相对不幸,也就是嫉妒(嫉妒同样源于童年和父母兄弟姐妹的糟糕关系模式,比如父母没有给于足够的,平等的爱)。接上个例子,妈妈收到孩子一件衣服做礼物,嫉妒的同事可能会说:“小王啊,我可得提醒你,孩子没赚钱,就学会这么乱花钱了,将来还了得?而且买的东西一点不合适,怎么穿的出去?完全是浪费钱!”如果小王的童年同样没得到足够的爱与表扬,成年后的家庭关系也不怎么好,那么小王就倾向于认同别人的评价,把别人的话奉为权威。可想而知,小王会觉得同事很有道理,转而去批评孩子,而且会引用“权威”的话,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孩子必然会伤心,父母为何宁愿相信同事,也不相信我呢?。于是孩子与父母隔阂进一步加深,家庭关系进一步恶化,家庭成员也就进一步彼此不信任,宁可把别人当作自己家务事的权威。远近亲疏不分,是没有伦理道德的家庭,只会让人逃避。  所以,不是批评就要虚心接受,要弄明白对方为何而批评。投射自己糟糕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就不要搭理。什么情况属于糟糕的投射呢?  一,对不可改变的事实发表反面评论。比如“你皮肤很白,就那几个雀斑了可惜了。”  二,经常强调,“我这么说是为了你好”。内心健康的人,是不会这么说以强迫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  三,经常表现出优越感,我比你年龄大,资历深,见识多,你还太年轻,要学的多着呢。  三,经常批评别人。遇到问题,不是鼓励对方改进,而是喜欢指责他人,同时推卸自己的责任。  四。。。。请大家总结。  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别人糟糕投射的伤害?  修正自己内在错误的关系模式,让心灵变得强大,生命将从此改变。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为自我认同,自我实现而活。不幸虽然会强迫性重复轮回,但我们可以选择勇敢地斩断命运的链条!
  反向心理调节法  人们面对困境,情绪懊丧,怎么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呢?有一种方法,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常常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发生良性变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心理学上把这种运用心理调节的过程称之为反向心理调节法,它常常能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  我又一次曾利用假日骑摩托车外出兜风,本来精神头蛮好,情绪很高。不成想走出200余里路程车子出了毛病,把我扔在上不着村下不靠店的偏僻山沟里。这一下我着急了,没有办法,只好推着车慢慢往前走,等找到修车部时天色已黑,修好车已经半夜时分,只得骑着车行驶在夜幕中。这时我越想越气,觉得太倒霉,情绪坏到了极点。走着走着,感到何苦如此折磨自己。车虽然坏了但修好了,人没有受伤,这不是不幸中的万幸吗?运用反向心理调节法,我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心情完全变了样:望着寂静的山道,闪烁的灯光,我感到夜间行车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这样在黑夜行车,一生能有几次,不是车坏还没有这样的机会哩。  在漆黑空旷的路上行车真是机会难得,有着独特的韵味:远远近近闪烁的灯光像满天星斗,呼呼的风声如同在耳边唱歌,大地寂静,万籁无声,这样的夜景何等迷人,这样的夜行何等美妙?这简直就是一首歌,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一幅引人入胜的图画!就这样,我怀着愉快的心情穿过一个又一个村镇,不知不觉于午夜赶回家中。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些伤心事、苦恼事,有时会使人痛苦不堪。这时如果你能用反向心理调节法,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和多角度的思索力,极力从不幸中寻找、挖掘出积极因素来,就能转“忧”为喜,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从“山穷水尽”转入“柳暗花明”。  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如果我们有着凄惨的思想,我们就会凄惨。如果我们有害怕的思想,我们就会害怕。如果我们有不健康的思想,我们还可能会生病。”对这个问题,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讲得更为明确。曾有一名记者问萧伯纳:“请问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何在?”萧伯纳回答:“这很简单,假定桌子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见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有人对着这瓶酒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那就是悲观主义者。”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有挫折,有烦恼,有痛苦,这些都是客观存在,想躲也躲不过去,你叹息也好,焦急也好,忧虑也好,恐惧也好,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在那里唉声叹气,惶惶不安,莫如拿起心理调节武器,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使情绪由“阴”转“晴”,摆脱烦恼。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这样说:“要是火柴在你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该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依次类推……照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会欢乐无穷。”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逆境、厄运的时候,运用一下反向心理调节,就能使自己从困难中奋起,从逆境中解脱,进入洒脱通达的境界,迎来万紫千红的艳阳天。
  我的QQ:
  卡奴悲剧  懂得滚雪球不只有巴菲特一个,信用卡也懂,黄珺之死的导火线正缘于其两张信用卡利息的滚雪球。1980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的黄珺,到宁波工作10多年,她像千百农民工姐妹一样,在有了一定经济积累后开始经商,成了一个小老板。但让她始料未及的是,未等她的老板梦醒来,便化成了流落异地他乡的冤魂。而造成这一切转变的,是两张催命的“信用卡”!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间,黄珺一直从事黄金期货投资。那段时间,正值各大银行大肆在信用卡领域跑马圈地,将办卡列入考核相关业务人员的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有的甚至“站街”拉人,仅凭一张身份证就可在不同银行办卡。像黄珺这种账户资金往来较活跃的“小老板”,自然成为这些信用卡推销员的主攻目标。于是,黄珺分别在深发展、广发行,交行、招行办理了四张不同额度的信用卡。黄的投资需要资金,信用卡取现的功能正好帮了她的忙。但到了2009年底,黄珺投资出现亏损,不仅欠下亲友部分债务,在广发行、交行卡上取现的资金也一时无力还上。黄珺的姐姐也说,黄珺先还私人的钱,认为公家的迟点不会碍事。但没料到,信用卡累积性的计息方式,将她的欠款雪球一样翻滚。  以广发行为例,银行记账日至对账单通知的到期还款日为免息还款期,最长为50天。透支利息日利率为万分之五,按月计收复利,复利计收对象包括本金、利息、超限费、滞纳金及其他手续费等全部欠款。以黄珺未结清的两张信用卡为例,广发行欠款为5.2万元的本金,一年时间随着利息的增长达到了9万多元;另欠交行信用卡本金为3.5万元,利息将近2万元。日,黄珺到广发行协商还款计划。但未等达成协议,黄珺便被宁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望春派出所民警从广发行宁波分行带走。5月24日,望春派出所以黄珺涉嫌信用卡诈骗罪将其刑事拘留,后投入宁波市看守所。而更加不幸的消息在7月8日上午9点左右传出,黄珺家属接到宁波市看守所的电话,告知黄珺患病,住进了113医院。10点多,家属迅速分批赶到医院。医生告诉家属,黄珺已经死亡,原因是吞了大量金属。据此,医生推断,黄珺在上吊自杀前的6月29日就已在吞食了大量金属。医院方解释称,黄珺吞食的金属在体内,形成肠梗阻塞,返回到胃部,向上进行呕吐。另外由于黄珺在病床上手脚被交叉铐住,头不能转动,金属呕吐不出来,返回下去塞到气管,窒息死亡。  卡奴悲剧  这真是个莫大的悲剧!是什么令当今社会的人沦落为“奴”?中国卡奴正在自杀、抗争、犯罪间绝望挣扎,他们的命运反映出人性的弱点,更折射出社会的弊病,令人唏嘘,也令人气愤。悲剧已经上演,他们被忽悠“借钱提前消费是高尚的行为”,在这样的银行推销攻势下而申领了信用卡,而银行推销时对风险却只字不提。因有一个月到50天的免息期而透支,却因高达18%的年循环利息(不包括滞纳金、罚金、手续费、超限费等)而债台高筑,因此而沦为“奴隶”……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眼下正在中国上演的真实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是泱泱几十万之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卡奴。司法和金融主管部门将无力偿还银行最低还款额、且连续3个月未能还款的定义为信用卡诈骗犯罪,将他们投入看守所、监狱,将毁掉别人的一生,其家人也被害得极端痛苦。随着物价上涨,竞争加剧,那些本来收入够每月还债的“隐性卡奴”也将“正式”沦为“奴”。“制度杀人”太可怕,本来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一个人理财不当、过度消费理应自食苦果。但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几十万人身上,便不再只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了。发卡金融机构曾经各出奇招诱人办卡,送礼品、免年费,声称“只要有工作就能办卡”,引君入“卡”,致使大量人持有高额度信用卡。这些卡办理前信用评估严重不足,如此宽松政策的背后,是金融业不计后果的牟利动机。信用卡的年循环利息高达18%(不包括滞纳金、罚金、手续费、超限费等),远远高于其他金融产品,与黑社会的高利贷无异。近几年银行放卡量大增,每年利息及手续费滞纳金罚金等收入高达天文数字。利益驱动令发卡单位不理会持卡人的经济能力及行为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误导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大量消费。追本溯源,金融制度才是让人变“奴”的推手。金融机构发卡泛滥,直至演变到今天悲惨的“卡奴现象”。近年来,国内频传卡奴自杀悲剧,震动社会。子欠卡债,累及老父毁家代偿;父为卡奴,携子女一同自杀;情侣刷卡无度,双双跳楼身亡;父母无力还债,全家同赴黄泉……翻开网络和报纸,几乎每天都有卡奴的死讯。拜金主义思想害人,这些卡奴是不当金融制度的牺牲品。他们刷卡消费多在商场精品柜台,手表、珠宝、服饰专卖店,酒店,KTV,酒吧等。有金融业者形容持卡者是最不自律的消费者,但这种不自律来自社会推崇的拜金主义和奢侈的生活追求。商家推出以“高尚”、“豪华”为标榜的一整套衣食住行的高档生活模式,仿佛不如此便不是成功人生;政治人物、商界名流、演艺明星夸富竞奢,给大众以不良示范。升斗小民每日耳濡目染,虽不能至,心却向往之,这时银行再“及时地”把透支权送到手上,便一步一步诱使他们由人变“奴”,可以说他们是卡债的奴隶,也是拜金主义导向的受害者。可谁来拯救悲惨的卡奴?卡奴以自杀、告状、犯罪等激烈方式向整个社会传达自身的绝望与挣扎,但问题浮出水面已多年,相关部门仍无法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卡奴仍挣扎在生死之间。主管部门以尊重市场机制为由,不约束银行业。这就意味着卡奴们不得不继续支付高利贷似的高额利息。甚至,有卡奴手捧煤气罐到银行要和官员同归于尽,令人震颤。有的银行甚至会委托社会上的讨债公司暴力或变相暴力讨债,这种行为无异于逼人自杀。卡奴无法从“奴隶”回到人,而且很多人已经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今出现的卡奴阶层,是文明社会的悲哀与失败!难道这全是卡奴的错,一定要将他们投进看守所、监狱惩之而后快吗?金融政策的失败、制度设计的残酷、某些管理者的无能,也应该对此负起一定的责任。
  马斯洛五个层次心理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要满足五个层次的需要就能获得幸福。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包括吃,喝,睡觉,性等基本需要。第二,安全的需要,就是你要感到自己周围是没有威胁的。第三,归属和爱的需要,能感受到有人对你的关爱,同时也能关爱别人,知道自己属于一个群体,且被这个群体所接受。第四,尊重的需要。能感到自己被别人尊重,也能尊重别人。第五,自我实现,简单的说就是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取得成就……
  梦之安魂曲  它是一部坦诚的电影,它直接将那些被隐藏着的、无奈的肮脏着的现实暴露出来,将那些黑暗中的痛苦摊开,细细查看它们发黑的纹理,它的目的只是为了指引我们去寻求一个答案:这个世界在以怎样光怪陆离、无法理喻或惨不忍睹的形式行进着。然而这种直接,却触动了美国电影审查机构,这个电影被列为十大禁片之一。不知是否因为太现实太残酷的写实拍法?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虽然已是夏天,我还是打了一个冷颤。  莫非这就是安魂曲?埋葬已经破灭的梦?  简单剧情:影片讲述了四个人的边缘生活:单亲家庭的儿子哈利和与父母有隔阂的女朋友玛莉安,两人相亲相爱,梦想开一个服装设计店,但因性格孤僻、无所事事都成了“瘾君子”,为吸毒开始和朋友泰伦贩毒。哈利母亲每天看电视吃零食晒太阳打发时间,一天,接到了她钟爱的电视专栏打来的电话,被通知选中参加演播,这令她兴奋不已。由于最喜爱红色礼服太胖穿不上身,于是她找到医生去开药减肥,不曾想无良医生的减肥药也含有兴奋剂,虽然儿子送电视给母亲时发现并警示她,但她已把穿上红裙、参加电视节目当作唯一的希望和梦想,很快地有了药瘾,开始出现幻觉,身体也每况愈下。不知不觉中,所有的东西都失控了,这四个人都被自己的向往所牵引,渐渐走向黑暗的深渊。    电影快结束时,导演用蒙太奇的手法,快速来回切换四个主要人物的镜头让人目眩;也让人震撼:  母亲已精神失常,头发凌乱瘦骨嶙峋了,还一袭红裙寻到电视台,被送到医院,强制做电疗痛苦不堪、脸扭曲变形;  哈利因手臂注射太多严重溃烂,昏迷不醒,推进手术室用电锯切手臂血肉横飞;  玛莉安为一点点毒品,不惜在淫乱派对里色情表演,抱着毒品在沙发上凄惨的笑;  泰伦在监狱里劳作、发毒瘾浑身哆嗦、想到小时候妈妈温暖的怀抱而痛哭流涕。  在这样的时刻,母亲还是想着上电视,和儿子相拥;哈利醒来叫着女友的名字……这时再想想开始富态慈祥母亲的样子;想想开始青春靓丽、幸福甜蜜的哈利和玛莉安一对恋人;想想曾经想做大人物、对朋友仗义的泰伦……  他们都有爱:母子之情、恋人之情、朋友之情,可到如今已是物是人非、惨不忍睹了;  他们都有梦:可到最后梦想破灭、行将就木,只能以泪洗面、终日忏悔了。正是这爱的存在和梦的消亡才显得结局分外悲惨;才让人心为之一颤。  它不变态,亲情、友情、爱情面面俱到,显得真挚无比。可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心情是极度压抑的,面对做徒劳挣扎的人们,看希望变潮湿而后幻灭支离破碎的时候,看所有梦想最终都变成臆想的时候,躲在电脑前的我,暗自堕泪,瑟瑟发抖。那一刻,我感受到绝望分明比死还要深。因我知道,在死之前,他们还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掏空,一次又一次的恐惧,一次又一次的幻象和一次又一次的枯萎……这样的绝望,绵绵无绝期!《梦之安魂曲》就是这样一把刀子,锋利地刺入我们脆弱的情感,带着泪痕和灼热的痛楚,最后被抛进冰冻的河流,陷入寂……  不安定和痛苦往往来自于精神与肉体的矛盾。人们往往不是忘记了精神的存在,而追求肉体的满足,就是忽略了肉体的存在,而追求精神的满足。这两种矛盾状态都会带来痛苦,使人被自己践踏、异化,或者应允他人对自己的控制,其结果都是精神被支配,肉体被奴役。或者更直接的,他们直接被自己的梦想所控制和奴役,而梦想是被社会操纵的,于是他们就逃不过失去自由和自我的下场。《梦之安魂曲》就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这一境遇。   虽然电影讲述的是虚构的故事,但在现实中,像这样的人生沉浮却俯拾皆是。
  快乐是一种心理强大  古语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我冒昧地仿此句型说一句“勿以乐小而不乐”。在我看来,快乐是一种心理强大,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情需要智慧。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虽人人都在追求快乐,但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因为快乐需要心理强大。若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就可以更有把握地走近成功。话说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愉快时会信心百倍;心情沮丧时信心也会低落。成功似乎也更垂青于快乐的人,失败却常常纠缠失意的人。  人生如画,哪怕笔法再纯熟的画,人也不可能画的尽善尽美;人生如诗,即使是隽永的文字或许也无法掩饰颓废的情绪;人生如歌,尽管旋律优美,但也不能保证各个音符都铿锵圆润。虽然人生不能尽善尽美,总要面对一些遗憾与挫折,但我们仍要以微笑来面对。“笑对人生”不是肤浅的指面对困难,笑一笑,它们便会为你自动让道。而是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当你面对挫折时,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借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克服、战胜它。简言之,人要活着,并且要顽强的活着。笑对人生是一种境界,也许阅历丰富的老师知道,而壮志凌云的年少轻狂者却不知道;也许淡泊明志的圣人知道,而急功近利的小人却不知道。但它确实是度过暴风雨的法宝!笑是刚起封的美酒,醉人心杯;笑是习习的春风,拂人面庞;笑是问候,有无声息的祝福;笑是请柬,有无字的敬意。一个微笑,能点燃生命的火花;一个微笑,能填平人与人之间的沟壑;一个微笑,也能打开久居黑暗的心扉。  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我们要相信,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面对今天,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命运里会遇到多少风雨多少苦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穿越重重迷雾,走出烦恼,并获得一种生命的升华。精神世界的苍白远远比物质生活的贫乏可悲,内心对生活充满希望远胜过银行卡里存款的数字不断增长,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信念,没有对未来的信任,没有对良知的坚守,一切外在的拥有都无法填满内心的空虚。人活着,物质的拥有或许可以成为某个时间段的追求,但一定不是一生的追求。这一趟人生旅途,有太多我们应该去欣赏、感受的风景。成功是风景,失败也是风景;幸福是风景,苦难也是风景;快乐是风景,伤痛也是风景。更有一种风景值得我们去领略:包容的风景、豁达的风景、坦荡的风景、善良的风景。  你可将人世的一切视作风景,便有忘我的神韵,一切只是花开花落,早晨黄昏,风吹柳絮,雁过天际,顺其自然而已。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其实快乐和际遇无关,面对艰苦的环境,不哀叹,不抱怨,依然可以自得其乐。没有痛苦又何来快乐,痛苦是滋养快乐的源泉,在痛苦中发现快乐和挖掘快乐是一种心理强大,也是一种境界。黑夜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升起。一个人如果心灵强大,面对人生坎坷再落魄也会坦荡愉快;而如果没有这种力量,锦衣玉食万事如意或许也会郁郁寡欢,单纯靠物质的满足是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心灵问题的。快乐的秘诀就是找到内心的安宁。心中无我、完善大我、直面小我,留一方净土,存些许纯真,这才是快乐的源泉和动力。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倘若能把不如意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构想的一部优秀的悲剧性题材小说或电影,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演员主角,心情就会变好许多,“演”的精湛,岂不很有“成就感”。一味地沉入不如意的忧愁中,只能使不如意变得更不如意。既然悲观于事无补,那我们何不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守住乐观的心境呢?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可看到“青草池边处处花”,用悲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举目只是“黄梅时节家家雨”。譬如打开窗户看夜空,有的人看到的是星光璀璨,夜空明媚;有的人看到的却是黑暗一片。一个心态好、快乐的人可在茫茫的夜空中读出星光的灿烂,增强自己对生活的自信。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就要微笑着对待生活,微笑是乐观击败悲观的最有利武器。无论生命走到哪个地步,都不要忘记用自己的微笑看待一切。微笑着,生命才能征服纷至沓来的厄运;微笑着,生命才能将不利于自己的局面一点点打开。保持快乐的心境实在不易,悲观在寻常的日子里随处可以找到,而快乐则需要努力,需要智慧,才能使自己保持一种人生处处充满生机的心境。悲观使人生的路愈走愈窄,乐观使人生的路愈走愈宽,选择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是一种机智。在诸多无奈的人生里,仰望夜空看到的是闪烁的星斗;俯视大地,大地是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美景……这种快乐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支撑起来的一种风景。人生何处无风景,关键看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境,时刻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我们就能阅遍天上胜景,览尽人间春色!
  命运等于心理的强迫性重复  提到命运,就让人想到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它主宰着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可以让我们幸福或者痛苦、成功或者失败。在命运的面前,我们的努力总是会显得软弱和微不足道。其实不然。人的潜意思中有特殊的预见能力,也在潜意识中惧怕丧失预见力。一个人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来证实自己的预见力是对的。如得到了幸福就重复幸福,学会了信任,就重复信任;相反,如得到了痛苦,就复制痛苦,学会了敌意,就重复敌意。我认为,这种心理的强迫性重复,就是所谓的命运,它不在我们的心灵之外,而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心理强迫性重复的特点和要害就是“不自觉”,它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很难看到它和把握它。心里的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模式的不断复制。要了解“心理强迫性重复”,我们要从原生家庭说起。原生家庭是个体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早年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重复某种特定的情境,潜意识中借由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如愿以偿的某种心理需求。  譬如,如果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敌意,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敌意,他不仅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他对那些本来对他很好的人也充满敌意,最后这些人也真的从对他友善转向了敌意。可以说,是他教会了那些本来对他友善的人转而提防他。当然,人不只重复坏的,也重复好的。与上述例子相反,如果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信任,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信任,他不仅能赢得一般人的信任,还能赢得那些很难相处的人的信任。也可以说,是他教会了那些难相处的人信任他。幸福的人、成功的人,就是多重复好的圈,少重复坏的圈的人。  心理的强迫性重复无处不在,就好像是,我们只习惯拥有过的生活,如果现在的生活变得与过去不一样了,我们就得做点什么事情,把现在弄得和过去一个样。  聪明、漂亮的A在一家大型公司上班。一开始,同事和上司都喜欢她,这让她很是欣喜,因为她认为,她最大的难题就是不知道怎么和别人打交道。其实,她之所以逃离上一家公司来到现在的新公司,就是因为她觉得她和前面公司的同事和上司关系都搞砸了,她被严重孤立。但是,在新公司刚呆了一个星期后,A在一天晚上突然觉得情绪非常地低落,她反省这一星期的生活,觉得她有很多地方都做错了,认为自己肯定是得罪了顶头上司,还有身边的几个同事。到了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一,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公司,发现大家的确对她有点不理不睬(实际是大家太忙)。于是,她悲叹:“看来这是真的,我又把关系给搞砸了。” 这一天里,她做错了好几件事,譬如删错了电脑里的文件,碰翻了一个同事桌子上的水,和上司打招呼时也忽然间想不起上司的名字了。结果,等她下班的时候,更加认为自己和同事的关系不可救药了。A的这种情形,就是典型的心理强迫型重复。和多数习惯了不幸的人一样,当事情真正有些好转时,她会觉得不安,会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情不对劲了。这种不安,是她的控制感在作祟。长期生活在不幸的环境中,我们会发展出特殊的预见能力来,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预见,自己会在什么时候遭受其他人的欺负和折磨,这种预见能力会适当地保护我们免于遭受更可怕的折磨。但是,等到了新环境中,我们的预见能力就丧失了,我们会觉得一切好像乱糟糟的,“怎么别人对待我的方式,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呢?”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在无意识的指引下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从而把事情搞砸,让本来对自己友善的人添一点敌意,让本来对自己关心的人多一点不耐烦。等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虽然觉得很是悲伤“为什么他们终于还是对我不好了?”但另一方面,我们内心深处会安静下来,知道一切又在自己的预见中。才华横溢,又仪表堂堂的B,女友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他明确表示,女人根本就不可靠,好吃懒做,无情无义,只想靠男人养。他找的这些女友,多数的确符合他的描述。但天下那么多好女孩,他为什么就不选呢?其实,他就是为了验证他的断言“女人不好”,所以才找那样的女友的。他这样做,也是为了进行心理的强迫性重复。他幼年丧父,妈妈后来不断换情人而对他不闻不问,他心里埋下了对妈妈强烈的恨。当妈妈在他18岁时遭遇车祸死亡后,他就开始了花花公子生涯,但他之所以找那样的女孩,只不过是为了继续表达他对妈妈的恨。妈妈不可靠,所以他要一再找不可靠的女人,以证实他对妈妈的攻击的确是成立的。他遇到过好女孩,也深深地爱过她。但是,他太挑剔了,一发现女孩的任何缺点,都会给予毫不留情的攻击。最后,这个女孩离开了他,这让他很绝望,让他悲叹:“原来这么好的女孩也一样靠不住!”但这种靠不住的结局正是他自己制造的,他没有学会掌握幸福,他只学会了重复灾难。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看上去温柔贤惠,同时也很能干,是一位小有地位的公务员,但她却经常鼻青脸肿地去上班。原来,她的老公很暴力,经常打她。她受不了,离婚了,但第二任老公又是如此。约35岁时,她再一次离婚。这时,她对男人绝望了,想单身下去,因为“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不过,有一个男子喜欢她很多年了,这时继续对她穷追不舍,而且这个男人据说没有暴力史,别说打女人,连和女人吵架的事都没干过。又爱自己,又是好男人,那还有什么好挑的,她心动了,嫁给了他。但刚结婚两个星期,她给她的几个朋友和我打电话,哭诉说,她又被打了。我们赶过来,朋友们自然对男人一通斥责:“你又不是不知道她多不幸,你又说爱她,那为什么这样对待你最爱的女人……”但我没有加入谴责男人的队伍,而是问,你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告诉我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魔鬼,而魔鬼般的细节一出来,所有赶来的人都鸦雀无声。原来,两人先是吵架,吵着吵着,女人对男人说:你是不是想打我了,像×××(她爸爸的名字)打我妈妈一样?男人回答说:怎么可能,我从不打女人,今天怎么能和你吵成这样,我都纳闷。女人不信,说:你就是想打我,你打呀打呀,你不打就不是男人!歇斯底里地一直念叨这句话,某一瞬间,男人突然脑子里一片空白,一拳挥了过去……男子挥拳前的那一刻,发生了什么?洗脑!这个男人脑子里一片空白,是因为他一直持有的好男人的逻辑被抹去了,而接受了女人用歇斯底里的方式强加给他的坏男人的逻辑。女人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心想事成(心理的强迫性重复)!她预言过“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句看似悲观的话是她引以为傲的生存基本,是她对这个世界有控制感的基石,是她自恋——这是芸芸众生最重要需求的重要养料,她需要不断证实这一点,而一旦遇到一个“好东西”,她由此建立起的关于亲密关系的大厦就会崩溃,这会令她不舒服,令她恐慌,所以她会努力将这个“好东西”变成坏男人,那样才能证明她对这个世界的确是有掌控力的。  无论是好的心理强迫性重复还是坏的心理强迫性重复都是比较难改变的。要建立好的心理强迫性重复,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时给他爱与支持,同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同时又给予他足够的信任。那么,孩子就会学到爱、信任、独立与自强,并把这些好的东西不断地在他的人生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要打破坏的心理强迫性重复,就要更多地了解自己,深入了解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把可能导致坏的心理强迫性重复的环节切断;并且勇敢地尝试各种新的、好的体验,以建立良性的心理强迫性重复机制。
  那一刻郑民生犹如马加爵附体  通过南平事件,我仿佛看见了世事的轮回,又一个马家爵的再生。我们不妨大胆的假设若马家爵不死,今年虚岁刚满30岁,时值而立之年的马家爵,会有什么样的作为呢?他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吗?他买得起房吗?他会成为背负几十万的房奴吗?当他身边有关系有背景的同学纷纷依托父母的关系网过上人模人样人上人的生活时?他会不会效同郑民生持刀将自己身边有过结或者无关的人的人给手刃?  所以说马家爵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逃不过他注定的命运。他的悲剧从他的出生开始就已经开始,只不过他将自己的悲剧传递了更多与他无关的人。可以这样说,马家爵手中的榔头是这个社会给他的。同样郑民生手中的刀,也是这个社会给他。我们在指责他们的兽性的时候,你我自己的身上还有多少人性?这个社会给了我们多少人性?在这个缺乏阳光与正义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生物是有尊严的活着?  大家可见的社会的现状是:有权有钱的不可一世,耀武扬威,似乎是高人一等;没钱没权的,话语权被剥夺,在社会遗忘的角落没有尊严的活着。  社会的裂痕在加大,道德在人心中崩溃,人的心变的更坚硬,人的感情却变得更加脆弱。弱势群体的尊严与生存底线屡屡遭到强权的侵犯与挑战已经达到极限。  在这个社会里,无数个蜗居者背负着重负在生存的道路上挣扎前进。他们只为求生存,只求一日三餐,只求能有容身之所。他们在平时都是家里的好父亲、母亲的好儿子、老婆的好丈夫。但是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与重重打击之下,他们看不到希望,他们的人格在慢慢异化。他们的性格随时可能由俯首贴耳的顺民猛然转为野兽凶残。  我们的社会中究竟会有多少人将成为下一个马家爵抑或是郑民生?他们犹如一个个定时炸弹,潜伏在你我身边,随时会威胁你以及家人的安全,你确信你我能幸免?  写到这里我似乎看见马家爵在地狱里狞笑,郑民生已经完了,下一个谁会成为马家爵的轮回呢?  要想不让人绝望,这个社会就要给人希望。
  强迫症患者的心理认知模式  强迫症是心理疾病里的顽疾,甚至是心理疾病里的癌症。有许多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师根本不做强迫症的咨询。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  强迫症的核心症状是:“强迫与反强迫的对立”。首先就是有了强迫行为、或者强迫思维。强迫症者感觉到强迫行为没必要,所以,就想解决强迫症,想克制强迫行为。而经过自己反复的克制强迫行为无效后,导致病人更加焦虑、担心、害怕。从而诚惶诚恐。强迫症加剧了。  一 强迫症的来源。为什么有的人得了强迫症?这个根源或者说是来源很重要。找到这个来源,强迫症者彻底搞明白,然后,消除此根源。强迫症自动消失。很简单。  1 内心的执着。这是第一位的。比如许多强迫症者执着于所有的事情必须做好,必须完整,必须正确,不能出错。于是,不能接受任何不确定性的东西,不能接受任何错误的、失误的事情。这种执着于绝对的正确、唯一的标准导致病人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绑在了强迫症的十字架上!  此内心深处的追求完整、追求绝对正确的心理背后隐藏的是担心、害怕。不能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当然,有一本很好的书《承认不完美,心灵才自由》。我的一些朋友看过后,有的人理解不了。实在是没办法。  2 担心、害怕的来源。这很重要!有的强迫症朋友从自己的想象出发,不允许自己有担心、害怕的事情。比如不多次检查门锁就十分难受。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担心、害怕是很正常的情绪。不是你克制就能克制的,也不是你频繁检查就能够彻底解决的。  3 打比方来说明这个事情。比如:你想治疗感冒。首先,你必须知道你得的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你必须知道使用什么药物。否则,你怎么治疗感冒呢?同样,强迫症患者只知道用频繁的强迫行为来解决自己内心的担心、害怕。那么,强迫症朋友你是否知道:“担心、害怕、恐惧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吗?身体内哪个器官主管此情绪?此情绪对人身体的好处是什么?害处是什么呢?  4 科学研究已经指出来了五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和人的情绪有关。大脑里的杏仁核、海马区域主管人的情绪。那么,人的器官、神经递质分泌出令我们担心、害怕的情绪是起什么作用的呢?你了解过吗?难道只是给我们平添麻烦的吗?(我们知道:我们人体内的任何器官都是对我们身体有好处的。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人体内所有的器官都是和谐、完整的,对我们都是有好处的)此时,你才会去思考担心、害怕的情绪是不是也对我们有好处呢?  回答是肯定的!担心、害怕、恐惧的情绪作为人的正常情绪之一保证我们身体健康、保证我们幸福、快乐!在担心、害怕、恐惧心理的作用下我们有了焦虑情绪。而中等程度的焦虑情绪会让我们思虑周全、会让我们做事情认真,会让我们出门的时候注意交通安全、见到汽车及时躲避,看到危险及时让开。试想,如果没有了担心、害怕、恐惧的心理,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杀人、强奸、绑架、虐待,呵呵,不可想象,太可怕了!  所以,有了担心、害怕、恐惧的情绪本身是很好的事情。反倒是没有了担心、害怕、恐惧才是最大、最大的恐惧!  二 强迫症的死结:  强迫症者经过长期的学习、领悟知道了情绪是人正常的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即使明白了,还是不行。许多患者就说:“我不担心不行啊,那事情让我担心啊”!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思维的问题。  病人是用思维、理性来解决情绪的问题。这是一个死结。打个比方:你正在做数学题,数学题做不出来了,你会用唱歌的方法解决数学题吗?你不会的!同样,情绪是人的本能,而思维是理性的。理性能解决人的情绪的问题吗?  理解起来很难。我再举例:“当你突然遇到危险的时候,比如,一只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向你扑来的时候,你会如何?双手抱头,大喊:“我的妈呀”。你为什么不一开始就镇静的说:“我现在不必害怕,害怕是没用的,我要找到令我害怕的原因,然后消除它”。  人遇到危险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害怕、抱头、大喊。而不是思考。这点才是问题的关键。情绪是人对周围事物的反应,是不经过思考的反应。思维是什么?是对周围事物经过思考后做出的反应,这种思考也许只有几秒、甚至一秒的时间。但是,思维是经过人的理性思考加工后的产物。情绪就是人的本能的产物,情绪是不经过思考的产物。同理,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反应多数是情绪而不是思考。这点才是关键的关键。强迫症朋友的问题就在于用思考来代替情绪。  思考不能代替情绪的。试图用思考来代替情绪就如同用唱歌的方式解答数学题一样,永远都达不到的!  现在反向去推。如果思考能代替情绪。那会是怎么样呢?呵呵,很可笑了!只要我们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够用思考代替了担心、害怕、恐惧的情绪的话。我们就成了神!我们会成为心理素质超强的人!我们就战胜了我们自己!我们就无所不能了!谁还怕死?谁还怕挣不到钱?谁还因为没房子而苦恼?你就没有了任何心理问题了!但是,能做到吗?永远做不到的!你现在还为这简单的强迫症困扰呢,强迫症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还想让自己成为心理素质超强的人啊!  所以,强迫症患者的问题就在于用思维来解决情绪的问题。用理性来让自己达到完美。其实,恰恰相反。思维永远解决不了情绪的问题。理性永远也达不到完美。所以,强迫症朋友就好比是做着一个美梦:“让自己成为神仙,无所不能”。而且执着于自己的梦想!  所以,打破不现实的梦想,做你人该做的事情,接纳你的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承认人永远达不到完美。承认你有心理问题,而且解决不了。承认任何人都有担心、害怕的心理而不去解决。你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你连最起码的情绪从哪里来的?人体内哪个器官主管人的情绪都搞不清楚。连情绪的好处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想消除担心、害怕的情绪啊?你作为医生给病人看病,至少你要知道对方哪个器官出了什么问题,需要用什么药物才能治病的。而我们的强迫症朋友对情绪毫无所知,还想消除担心、害怕的情绪。连人永远都不能达到完美都不清楚还在追求完美。你知道你活不了1000岁,所以,你也不想活一千岁的事情。那人永远都不能完美,怎么就不知道了呢?能看到的知道不能实现。那看不到的就不知道不能实现了吗?  其实,解决强迫症很简单。只要你彻底领悟,强迫症当下就好。所以,做人该做的事情,把自己的情绪、心理搞清楚这才是最重要的。
  苏轼的逆境人生和值得效仿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大家都知道的杰出人物,他在诗词歌赋上有很大的造诣和成就。苏轼身上有以社稷为重的儒家思想,有祸福相依、超脱一切的道家思想,也有人生如幻、不为外物所累的佛家思想。而且三家思想是如此完美的集中在他一人身上,这样,苏轼才能超越人世的困境,超越情感的折磨,超越士大夫被贬的痛苦,更妙的是他还以贬谪为闲适、以贬谪为游、以贬谪为福、以贬谪为致仕,苏轼的这种超越的人生态度,实在是受人敬仰。  1,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迫症什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