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钠原子质子数的质子是否能获得新元素或者需要的元素

应该是某种CP对称破缺效应吧,这种破缺在标准模型中也存在,如何影响原子核形状我就不知道了。它对应的是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更不是说时间可以倒流,倒是可以描述为「微观时间箭头是存在的」。
应该是某种CP对称破缺效应吧,这种破缺在标准模型中也存在,如何影响原子核形状我就不知道了。它对应的是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更不是说时间可以倒流,倒是可以描述为「微观时间箭头是存在的」。
轴承直径可以小到几纳米,2000年,Zettle等人的研究组在Science上报道了用多壁碳纳米管做直线轴承:&br&Cumings J, Zettl A. Low-friction nanoscale linear bearing realized from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J]. Science, 79): 602-604.&br&&br&&img src=&/af4efbabeec8_b.jpg& data-rawwidth=&571& data-rawheight=&1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1& data-original=&/af4efbabeec8_r.jpg&&&img src=&/1d569e6ecb870ae3bf4525_b.jpg& data-rawwidth=&328& data-rawheight=&23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8&&&br&这个尺度的原子半径不会降低精度,因为可以利用层间晶格失配实现几乎无摩擦的滑动,这一现象被称作非公度超滑(incommensurate superlubricity)。 &br&&br&公度模式:原子晶格相配,相互嵌合,此时相对滑动阻力很大。&img src=&/dcfeb42f05ed62_b.jpg& data-rawwidth=&256& data-rawheight=&1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6&&&br&非公度模式:原子晶格失配,相互错位,此时滑动阻力很小,原子数量较多时,摩擦力就趋于几乎为零的程度。&br&&img src=&/db01bcb149da_b.jpg& data-rawwidth=&269& data-rawheight=&1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9&&&br&(第一张图来自所引文献,后3张来自百度图片,若侵权联系我删除。)
轴承直径可以小到几纳米,2000年,Zettle等人的研究组在Science上报道了用多壁碳纳米管做直线轴承: Cumings J, Zettl A. Low-friction nanoscale linear bearing realized from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J]. Science, 79): 602-604. 这个尺…
&p&ppt抄wikipedia抄错了。更权威的NIST网站上给的是:&/p&&p&&img src=&///equation?tex=2p_%7B10%7D-5d_%7B5%7D& alt=&2p_{10}-5d_{5}& eeimg=&1&&&/p&&p&可以查到原始文献:&/p&&p&Bruce, C. F. & Hill, R. M.&/p&&p&&i&Wavelengths of Krypton 86, Mercury 198, and Cadmium 114&/i&&/p&&p&&i&Australian Journal of Physics&/i&, vol. 14, p.64 (1961)&/p&&p&上述符号既不是电子组态,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谱项,而是历史上Paschen发明的“个性化”谱项记号,通式表示为&i&n'l&/i&#(最后一位为下标)。&/p&&p&比如, &img src=&///equation?tex=2p_%7B10%7D& alt=&2p_{10}& eeimg=&1&& 指的是Kr的激发态电子组态 &img src=&///equation?tex=4p%5E55p%5E1& alt=&4p^55p^1& eeimg=&1&& ,即一个电子从4p轨道激发到了5p轨道,且总角动量为&i&J&/i&=1。后边那个10所在的位置对应着角动量,1是同一套&i&n'l&/i&里能量最高的能级,从1到10能量递减。详见&i&Phys. Rev. A&/i& 62:032714.
(2000)&/p&&p&&img src=&///equation?tex=5d_5& alt=&5d_5& eeimg=&1&& 对应的电子组态为 &img src=&///equation?tex=4p%5E57d%5E1& alt=&4p^57d^1& eeimg=&1&& ,但是本人没有去详细追究&i&J&/i&为多少对应后边那个5。呼唤有兴趣的朋友来计算一下。&/p&&p&详见:&/p&&p&&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Term_symbo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erm symbol - Wikipedia&i class=&icon-external&&&/i&&/a&&/p&
ppt抄wikipedia抄错了。更权威的NIST网站上给的是:2p_{10}-5d_{5}可以查到原始文献:Bruce, C. F. & Hill, R. M.Wavelengths of Krypton 86, Mercury 198, and Cadmium 114Australian Journal of Physics, vol. 14, p.64 (1961)上述符号既不是电子组态,也…
完全可以。&br&有人试过用加速器把一点点汞变成了金,不过得到的这点黄金的成本比流通金价高了成千上万倍。所以这种方式只用来制造少数地球上基本没有的东西。典型的比如钚,氚,钋,镅,等等。至于它们的用途,请自行检索。&br&&br&--------------更新,补充几个例子---------------------&br&&br&要制备金,可以往金之前的元素里添加核子,或者从金之后的元素里取出核子。从元素周期表上可以看到,金之前的三个元素是锇、铱、铂,它们也都不便宜,用它们当原料制造金显然不合适。金之后是汞,汞比金便宜多了,作为原料比较合适。&br&&br&利用高能&img src=&///equation?tex=%5Cgamma+& alt=&\gamma & eeimg=&1&&射线照射汞,就有可能从汞原子核里打出质子或中子,使它衰变成金。这样得到的金可能仍然有放射性,因此需要冷却足够长的时间,使得放射性的金同位素充分衰变掉。&br&&br&有新闻报导说日本的松本高明用50MeV的&img src=&///equation?tex=%5Cgamma+& alt=&\gamma & eeimg=&1&&射线持续照射1.34吨的汞,经过70天,再冷却6年,然后从中提炼出了74公斤的金和180公斤的铂。这些金每克的成本达到20万日元,合一万多元人民币,比现在的金价高出几十倍。链接如下,真实性存疑,请自行判断。&br&&a href=&///?target=http%3A///m/post-develop-.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原来真的有人造黄金(转载)&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contest.japias.jp/tqj/science0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化学基礎&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制造氚的方法主要是用中子照射锂6,发生核反应&img src=&///equation?tex=%5E6_3%5Crm%7BLi%7D+%2B+n+%5Crightarrow+%5E4_2%5Crm%7BHe%7D%2B%5E3_1%5Crm%7BH%7D& alt=&^6_3\rm{Li} + n \rightarrow ^4_2\rm{He}+^3_1\rm{H}& eeimg=&1&&。实际上一般是把锂做成铝锂合金来照射,工程应用上比较方便。&br&&br&小型化的核弹头需要在核心加入少量氘氚混合气来增强裂变,通过控制氘氚混合气的压力还可以实现可调当量的核弹。但氚会衰变成氦3,半衰期只有12年,因此核弹头里的氘氚混合气需要定期更换。几个核大国都建设了专门的反应堆来生产氚。&br&&br&另一个途径是重水堆,重水里的氘也会吸收一个中子变成氚,这个反应发生率很低,但日积月累也会有一定的量。把反应堆用过的重水电解得到氘气,其中会有少量的氚以氘化氚的形式存在。把氘气冷却到零下253度让它液化,利用氘化氚和纯氘的沸点不同,用类似石油分馏的原理可以分离出氘化氚。把氘化氚通过催化转化器,让其中的氘和氚原子重新组合,于是得到了25%纯氘、50%氘化氚和25%纯氚的混合物。再次分馏,把这三者分开,氘化氚送回催化转化器,最终得到纯氚。&br&&br&氚衰变时只发出&img src=&///equation?tex=%5Cbeta+& alt=&\beta & eeimg=&1&&辐射,有害的&img src=&///equation?tex=%5Cgamma+& alt=&\gamma & eeimg=&1&&辐射很少,因此也用来制造夜光表、夜光钥匙链等小玩意,淘宝上就有不少,链接:&a href=&///?target=https%3A///search%3Fq%3D%25E6%25B0%259A%26commend%3Dall%26ssid%3Ds5-e%26search_type%3Ditem%26sourceId%3Dtb.index%26spm%3Da21bo.2-taobao-item.2%26ie%3Dutf8%26initiative_id%3Dtbindexz_&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氚_淘宝搜索&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钚差不多是合成规模最大的人造元素,各核大国累计制造了几百上千吨。能用于制造核弹的主要是钚239,方法是用慢中子照射铀238,得到铀239,铀239经过23分钟衰变成镎239,镎239再经过56小时衰变成钚239。只要有合适的减速剂,用天然铀就能实现这个反应。&br&&br&最好的减速剂是石墨或重水,石墨必须达到很高的纯度,不能含硼,因为硼会强烈地吸收中子。当年纳粹科学家测试了石墨路线,认为不可行,选了重水路线。但位于挪威的重水工厂被盟军多次破坏,于是纳粹把制造重水的设备拆下来运回国内,船在半路上又被盟军特工炸沉了。因此纳粹最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水。美国这边,费米用高纯石墨作为减速剂,在芝加哥大学的体育馆成功搭出了核反应堆。&br&&br&此外,反应过程中还会生成钚240和钚241。但钚240的自发裂变倾向很高,混在钚239里会导致核弹提前点火,因此是有害的杂质;从钚239里分离钚240又很困难,比浓缩铀的难度还高,所以必须精确地调整反应堆的运行参数,尽可能地多产生钚239,少产生钚240。&br&&br&钚241则会衰变成镅241,半衰期大约15年。镅241会放出&img src=&///equation?tex=%5Calpha+& alt=&\alpha & eeimg=&1&&粒子,衰变成镎237,同时释放的有害&img src=&///equation?tex=%5Cgamma+& alt=&\gamma & eeimg=&1&&射线很少,因此广泛用于制造烟雾报警器。一个烟雾报警器里含有不到1微克的镅241,相当安全。现在写字楼里都已经普及了这种烟雾报警器,也许你头顶上就有一个。
完全可以。 有人试过用加速器把一点点汞变成了金,不过得到的这点黄金的成本比流通金价高了成千上万倍。所以这种方式只用来制造少数地球上基本没有的东西。典型的比如钚,氚,钋,镅,等等。至于它们的用途,请自行检索。 --------------更新,补充几个例子…
氢原子激发态的电子云图实际上是一组基,这组基是怎么样的就和坐标系的选择有关系。正如你可以在xyz坐标系中取一组基,在x'y'z'中也取一组基,而这两组基是不一样的。所以基是怎么样的,就是和坐标系的选择一样,是任意的。基的选择总是有无穷多种方案。&br&&br&注意一点,解出来的几组基函数,只是说,实际的量子态应该是这几组基的线性组合。而并没有限制量子态只能长这几种样子。如果你另外选择一组x'y'z'坐标系下解出来的基,这些基一定能用原来xyz坐标系解出来的基的线性组合表示出来,这并不影响物理的本质。
氢原子激发态的电子云图实际上是一组基,这组基是怎么样的就和坐标系的选择有关系。正如你可以在xyz坐标系中取一组基,在x'y'z'中也取一组基,而这两组基是不一样的。所以基是怎么样的,就是和坐标系的选择一样,是任意的。基的选择总是有无穷多种方案。 注…
什么都希望能够以可见光的形式看到,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什么都希望能够以可见光的形式看到,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看到上面的回答没一个靠谱的,怒答!&br&&br&&b&首先献出结论:梨形原子核和时间倒流一点关系都没有。媒体还是想在搞个大新闻,出现了各种偏差却从来都不负责。&/b&&br&&br&鄙人研究生论文就是做的“梨”型原子核实验研究。&br&&br&在物理上,我们通过球谐函数来描述原子核的形状。&br&&img src=&/v2-89f0afdab2ea3080cf76_b.png& data-rawwidth=&578& data-rawheight=&1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8& data-original=&/v2-89f0afdab2ea3080cf76_r.png&&&br&对于大多数原子核,一般具有轴对称和反射对称(即坐标系中(x,y,z)对应于(-x,-y,-z)的关系称之为反射关系)的特性,如下图(摘自[1])中的(a)球形、(b)扁椭圆、(c)长椭圆。&br&&img src=&/v2-c55eadcbff73_b.jpg& data-rawwidth=&5255& data-rawheight=&1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55& data-original=&/v2-c55eadcbff73_r.jpg&&&br&反射不对称的八极形变的原子核即是λ=3的情形,这些原子核看起来会像“梨”形(μ = 0,即上图d),“香蕉”(μ = 1)或是“花生”(μ = 2,3)的形状。虽然这些形状并不都存在于原子核中,但是大量的理论和实验已证实,在许多核区原子核有着稳定八极形变或是处于非稳定的八极振动。如题主提到的那篇prl和参考文献3都是直接测量跃迁矩阵元得到的结论,当然也有鄙人通过间接证据得出八极关联的文章,感兴趣的话可以看参考文献4。 &br&&br&&b&总之,答主想说这不是一个大新闻,理论界在很早之前已经对此有很好的预测了&/b&,具体可以看查看文献2的那一篇90年代发表在RMP上的综述。而实验上直接测量的证据却较少,只要作出了相关工作都发在了nature或是PRL上面。(顺带说一句,原子核物理想发nature真的是很难很难,比隔壁凝聚态/材料难多了,2000年后我只见过两篇文章。)&br&&br&由于反射不对称的特性,对于八极形变的原子核组成的量子体系,诸如宇称(P)等物理量不再是一个好的量子数(通俗一点就是不再守恒了),电荷-宇称(CP)联合破缺了。根据前面有人提及的CPT理论,CP联合破缺等价于时间反演对称性(T)破缺,感觉在这里就被记者们理解成时间倒流了。(&b&这里再补充一点,时间反演对称性就是对于一个物理量H,有H(t)=H(-t),难道这就是新闻中的时间倒流了?WTF!举个例子,随便设置一个时刻为t=0,H(-t)和H(t)大概就相当于五秒前的状态和五秒后的状态,两个状态一样,这和时间倒流有啥关系?!&/b&)。&br&&br&由于八极的一些运动特性运动,八极形变的奇质量数原子核的Schiff矩被显著增强。而CP破缺的八极形变原子核,Schiff矩直接产生了原子电偶极矩(EDM)。若是测量到原子非零永久电偶极矩,则意味着时间反演对称性(T)破缺,即违背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b&由于原子核八极形变会引起非零EDM放大,从而有利于EDM测量。&/b&研究原子核八极关联,将有助于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的发现。&br&&br&&b&所以“梨”型原子核的发现并不意味着物理的基本理论被打破,只是通过“梨”型原子核,我们可能测量到一些超出基本物理理论的新物理,当然,这个新物理跟时间旅行/时间倒流一点关系都没有。&/b&&br&&br&附:我知道对于这种超冷超晦涩的话题,即使认真写了这么久,估计也不会有人赞。微笑脸。&br&&br&&br&&br&参考文献&br&[1] C. J. Kim Lister, Jonathan Butterworth, Nuclear physics: Exotic pear-shaped&br&nuclei, Nature, , 190–191. &br&[2] P. A. Butler, W. Nazarewicz, Intrinsic reflection asymmetry in atomic nuclei,&br&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9. &br&[3] B. Bucher, S. Zhu, C. Y. Wu, R. V. F. Janssens, D. Cline, A. B. Hayes, M. Al-&br&bers, A. D. Ayangeakaa, P. A. Butler, C. M. Campbell, et al., Direct Evidence&br&of Octupole Deformation in Neutron-Rich 144Ba, Physical Review Letters,&br&, 112503. &br&[4] Chen, X. C., Zhao, J., Xu, C., Hua, H., Shneidman, T. M., & Zhou, S. G., et al. (2016). Evolution of octupole correlations in 123Ba. Physical Review C&i&,&/i& 94, 021301(R) (2016).&br&[5] J Dobaczewski, J Engel, Nuclear Time-Reversal Violation and the Schiff Mo-&br&ment of 225Ra,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502.&br&[6] V. V. Flambaum, J. S. M. Ginges, Nuclear schiff moment and time-invariance&br&violation in atoms, Physical Review A, 2113.
看到上面的回答没一个靠谱的,怒答! 首先献出结论:梨形原子核和时间倒流一点关系都没有。媒体还是想在搞个大新闻,出现了各种偏差却从来都不负责。 鄙人研究生论文就是做的“梨”型原子核实验研究。 在物理上,我们通过球谐函数来描述原子核的形状。 对于…
电子是一样的,只是它们所处的势场不一样。&br&自由电子一般是在真空中 电子, 可以受到自场的约束,空间电荷力,电磁场, 散射的影响,改变或保持轨迹。&br&晶体中的电子受到周期势的影响,在晶体的导带和价带或掺杂能级中扩散或漂移。考虑了周期势后,等效得改变了电子的有效质量。&br&原子中得电子是处在一个束缚态中。电子已一定的几率在原子核外的束缚态上出现。
电子是一样的,只是它们所处的势场不一样。 自由电子一般是在真空中 电子, 可以受到自场的约束,空间电荷力,电磁场, 散射的影响,改变或保持轨迹。 晶体中的电子受到周期势的影响,在晶体的导带和价带或掺杂能级中扩散或漂移。考虑了周期势后,等效得改变…
谢邀。&br&&br&这样,我们先说原子的大小。原子为什么有大小呢?其实想起来应该很奇妙,但是觉得这一定是个很笨的问题。&br&&br&其实这个问题一点都不笨!&br&&br&很久以前,在量子力学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人们有的认为物质可以无穷分下去。有的认为物质有最小单元,然后人人们把它叫做原子。实际上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原子是什么,只是认为是最小单元,而现在原子这个词,是历史上沿用下来的。后来人们认为原子就是一些刚性小球,估计现在很多没怎么学过物理的人也这样认为。但是后来发展了量子力学,我们知道了,原子里面原子核和电子有很宽的距离,原子核和原子的比例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乒乓球和一栋楼的比例。那么,那么多的空间去哪儿了,为什么原子会展现出大小?&br&&br&准确的原因是泡利不相容原理还有不确定关系。&br&&br&泡利不相容原理。这个原理可以从量子场论给出解释。现在我们谈谈这个原理。在量子力学里面,我们不说一个东西在哪里,因为在测量之前,位置和动量这些物理量都还不存在。我们说一个东西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是由希尔伯特空间的一个矢量来描述。先不管这个东西是什么,那我们怎么获得粒子的位置,动量信息呢?我们对这个状态来做运算,把它展到位置空间,求平均,我们就得到位置空间的信息,如果要求动量的信息,我们也可以放到动量空间。其实两个空间只是投影,当然在位置空间也是可以描述动量的。但是,我们必须说,我们求到的是位置的概率幅,这是一个无法观测的量,但是他的模的平方则可以被测到。我们因此得到空间或者动量分布的概率。&br&&br&说了这么多无关的东西,现在该说正题了。这些粒子的状态是基本的东西,而位置不基本。但是每个状态你都可以求一个位置分布,它们求出来不一样。而泡利不相容原理说的是: 对于费米子,一个粒子的状态只能由一个粒子占据。&br&&br&稍微思考一下,你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了。意思就是说,空间分布也必须不一样,因为状态必须不一样。所以,当我们说一个原子占据空间的时候,我们说的是这意思。这就是为什么你的两只手一拍,不会穿过对方,而会拍响!这就是为什么说一个东西占据一个空间,而其他东西就不能占据了。这也让生命成为了可能!而你肯定要怀疑,因为气体分子这些东西可以混合啊。不过实际上气体是很稀薄的,你想象把气体压缩,能不能无限压缩呢?很显然不能。在一定低温高压情况下,大多数气体会变成液体和固体。&br&&br&那么,当我们说一个原子核占据空间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呢。我们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原子核也有自己的状态。因为中子和质子都是费米子,所以也有这种占据之后不许别人去占据的性质。当然,原子核的大小意味着这样不同状态中子和质子的多少。&br&&br&另外,我们希望问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尽量压缩(我们尽力避免无限压缩这种词,因为那样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或者说趋于同一状态。有的,这种粒子就是玻色子。而对应有个现象,就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意思就是,在低温下这些粒子趋于占据同样的状态,这和费米子截然相反。&br&&br&玻色子是自旋为整数的粒子和费米子是自旋为奇数的粒子。这两种粒子的分类是大的分类。比如,电子,中子,质子这些是费米子。比如,光子,声子,希格斯玻色子这些是玻色子。&br&&br&为了避免误解,我们也来谈谈不确定关系的影响吧。对于经典电动力学,电子是应该辐射出一定能量然后塌陷到原子核上的。而事实上不是如此,因为粒子实际上遵从量子力学。不确定关系告诉我们,粒子的动量不确定度和位置确不确定度相乘,即便最小,也会得到一个很小的常数。意思就是你不能同时确定动量和位置。那么我们假想,如果我们把电子和原子核的距离缩得很小,我们就相当于在让电子云变小,我们会得到一个很小的位置不确定度,那么按照上面的关系,我们应该得到一个很大的动量不确定度,那么动量将会有比较大的平均值。如果电子云缩成一个点,那么动量将会有可能测得无穷大。而电子不可能具有无穷大的动量,所以电子必须与核保持一定距离,以得到一个有限的合理的动量值。这个关系直接来源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所以是纯粹量子的,用经典电动力学是不能解释的。这使得氢原子有了玻尔半径。评论里有人说有距离这是由于库伦势,其实不是根本原因,任何简单势阱都会有这样的特性,库伦势只是吸引势的一种。&br&&br&所以,具有基本距离是由于不确定关系,后面就是完全由于泡利不相容原理。&br&&br&由此可以很好地理解粒子“大小”的问题。比如你说的碳原子核还有铁原子核,当然铁原子核稍微大一点,因为它的质子中子占据更多的态,这使得空间的占据也高一点,不过它们都很小,一般说原子核多大的意义不是很明显。事实上我们一般不说粒子大小,只是有时会用到它们的尺度。如果一个粒子是基本粒子,现在的场论认为它们是一个点。
谢邀。 这样,我们先说原子的大小。原子为什么有大小呢?其实想起来应该很奇妙,但是觉得这一定是个很笨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一点都不笨! 很久以前,在量子力学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人们有的认为物质可以无穷分下去。有的认为物质有最小单元,然后人人们把…
先回答题目。&br&&br&是随机的,但不是任意的;我们可以给出某种衰变发生的概率。&br&&br&1. 原子衰变为什么是随机的?这里的随机是指单个原子何时发生衰变是不确定的,下一秒钟某一个特定的原子是否会衰变,我们无法确切地指出。正像 &a data-hash=&114e9896f29bdedd859e248c8dbf1225& href=&///people/114e9896f29bdedd859e248c8dbf122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nan hu& data-tip=&p$b$114e9896f29bdedd859e248c8dbf1225& data-hovercard=&p$b$114e9896f29bdedd859e248c8dbf1225&&@nan hu&/a&所说,这是我们目前认识的世界本源,量子现象是分立的而不是连续的,是随机的而不是确定的。上帝真的在掷骰子。&br&这种量子性从何而来,目前无法回答,只能说我们认识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br&(如果理论物理对量子性的来源已经有成熟的解释,欢迎其他人补充……)&br&&br&2. 原子衰变是随机的,但不是任意的。是说它不能想衰变到什么就衰变到什么,一切要按照基本法来,长者是有决定权的,这个你知道吧。原子的衰变也要遵守一定的物理规律才能发生。以粒子物理实验的一些衰变为例,粒子的衰变除了要遵守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以外,还要遵守各种量子数守恒律,比如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下CP宇称要守恒,CP守恒在弱相互作用下可能被破坏但弱相互作用下CPT要守恒等等(CPT守恒目前尚未发现被破坏的迹象)。&br&&br&3. &b&某一个特定的&/b&原子什么时候发生衰变,是不确定的,但我们可以给出&b&一群&/b&相同的原子发生某种衰变的概率,因为大量粒子的行为是遵循统计规律的。还是以粒子物理领域来说,某粒子衰变到某末态的费曼图我们画出来,然后去算散射振幅,即可给出这种粒子衰变到某种末态的衰变概率。这就好比掷骰子,掷下去之前我们不知道骰子会是几点,但是我们知道它只可能是1,2,3,4,5,6中的某一个,各点数出现的概率都是六分之一。&br&&br&============&br&&br&说说题主提到的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br&现在的计算机还没法产生真随机数,只能用伪随机数替代。&br&&br&以下内容在介绍随机数的书中应该都有。&br&以蒙特卡洛模拟为例,这是一种应用随机数来进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它对研究的系统进行随机观察抽样,通过对样本值的统计分析,求得所研究系统的某些参数。&br&这个方法的关键是生成优良的随机数。在计算机实现中,我们是通过确定性的算法生成随机数,所以这样生成的序列在本质上不是随机的,只是很好的模仿了随机数的性质(如可以通过统计检验)。&br&&br&例如我们用以下算法去生成随机数:&br&&img src=&///equation?tex=x_%7Bi%2B1%7D%3D%5Cfrac%7Bax_%7Bi%7D%7D%7B11%7D& alt=&x_{i+1}=\frac{ax_{i}}{11}& eeimg=&1&&&br&(1)当&img src=&///equation?tex=a%3D6%2C+x_%7B0%7D%3D1& alt=&a=6, x_{0}=1& eeimg=&1&&时,得到序列&b&1,6,3,7,9,10,5,8,4,2,&/b&1,6,3 ...&br&(2)当&img src=&///equation?tex=a%3D3%2C+x_%7B0%7D%3D1& alt=&a=3, x_{0}=1& eeimg=&1&&时,得到序列&b&1,3,9.5,4&/b&,1,3,9 ...&br&(3)当&img src=&///equation?tex=a%3D3%2C+x_%7B0%7D%3D2& alt=&a=3, x_{0}=2& eeimg=&1&&时,得到序列&b&2,6,7,10,3&/b&,2,6 ...&br&上面的例子中,第一个随机数生成器的周期长度是10,而后两个算法的周期都只有5。(伪)随机数生成算法得到的序列周期当然是越长越好,这样我们得到的分布就更接近于真实的随机分布。&br&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的算法当然要复杂多了,周期也更长,这样的(伪)随机数一般已经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br&(完)&br&&br&-----------------&br&我的回答清单:&br&&l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宇宙是否可能是单一基本粒子构成的? - 知乎用户的回答&/a&&/li&&l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物理工作者看《三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知乎用户的回答&/a&&br&&/li&&l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LHC(大型强子对撞机)可能的后继者(计划)有哪些? - 知乎用户的回答&/a&&br&&/li&&l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一个亿,应该用来拍一部电影,还是拿去找希格斯粒子这样的未知粒子? - 知乎用户的回答&/a&&br&&/li&&l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新发现的五夸克粒子,让我们对物质的认知有了那些提升? - 知乎用户的回答&/a&&br&&/li&&l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物理系的同学们是如何看待化学理论的? - 知乎用户的回答&/a&&/li&&l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同样是粒子物理实验,为什么中微子工程的花费比粒子对撞机几乎差了两个量级? - 知乎用户的回答&/a&&/li&
先回答题目。 是随机的,但不是任意的;我们可以给出某种衰变发生的概率。 1. 原子衰变为什么是随机的?这里的随机是指单个原子何时发生衰变是不确定的,下一秒钟某一个特定的原子是否会衰变,我们无法确切地指出。正像 所说,这是我们目前认识的世…
新闻应该是真的。论文里说,以前都是间接证据,这一次是直接测量,实验结果比理论值大(意味着形状不对称)。&br&&br&这个实验说明形状不对称,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空间不对称”?如果是的话,我觉得这个实验也仅仅说明物理现象在空间上是不对称的----和时间箭头没有关系。&br&(当年杨振宁提出的“宇称不守恒”不也是指的物理现象在空间上不对称吗?这两者之间--除了实验对象一个是电磁场、一个是原子核之外--有什么深层次的区别吗?)&br&&br&对于时间箭头,如果有生之年能看到能解释它的理论就很欣慰了。不过你可以先看看这个&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理解时间? - 张思平的回答&/a&&br&&br&------------------------瞎掰分割线------------------------------&br&物理学的大部分理论(包括其使用的数学理论)都是基于对称性,而时间箭头意味着非对称,所以无法解释之。所以得先发展出能处理“非对称“的数学理论----对于这方面,我不晓得现在有哪些理论,也求高人解答。
新闻应该是真的。论文里说,以前都是间接证据,这一次是直接测量,实验结果比理论值大(意味着形状不对称)。 这个实验说明形状不对称,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空间不对称”?如果是的话,我觉得这个实验也仅仅说明物理现象在空间上是不对称的----和时间箭头…
泻药。&br&其实维基的综述很清楚:&br&&blockquote&光速限制了电子在更大电子层中运行,因此电中性原子的原子序最大可达到173;缺少部分或全部核外电子的原子核则有可能达到更重的水平,但这样的原子核根据核外电子排布分区将变得无意义;核壳层模型(en:Nuclear shell model)则限制离子状态的元素最大至210号。(这类元素在上表以灰色底色及斜体显示。)不过,周期表有可能在更早的地方就结束了,或许就在稳定岛之内,代表元素的数目将为大约126个。&br&另外,元素表及核素表的扩展也受&a href=&///?target=http%3A///view/6750455.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质子滴线&i class=&icon-external&&&/i&&/a&和&a href=&///?target=http%3A///view/6750469.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子滴线&i class=&icon-external&&&/i&&/a&的限制。&/blockquote&顺便还有一段我看不懂的,一起贴了(没学没办法......)&br&&blockquote&狄拉克方程式&br&半相对论的&a href=&///?target=http%3A///view/9990987.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狄拉克方程式&i class=&icon-external&&&/i&&/a&在原子序数大于137时也会发生问题,因为基态能级为:&br&&br&当中&i&m0&/i&是电子的静质量。而当原子序大于137,狄拉克基态的波函数是震荡的,而不是固定的,并且正能谱与负能谱之间没有间隙,正如克莱因悖论所言。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指出这个效应,因此137号元素(Uts)有时也被称为&i&feynmanium&/i&。&br&当前考虑到核电荷分布之有限延伸的计算,结果约等于173(unseptrium),非离子原子所属的元素可能仅限于等于或低于这个结果。&/blockquote&&br&另外,楼上提到的137号元素很玄,其实不是。&br&&blockquote&看到过一个简洁的吓人的结论:电磁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精细结构常数)是1/137,所以原子序数大概不会超过137。&br&&/blockquote&这其实仅仅是&b&玻尔模型的崩溃。&/b&&br&玻尔模型在原子序达到137之后会有问题,因为在1s原子轨道中的电子的速度&i&v&/i&计算如下:&br&&img src=&///equation?tex=v%3DZ%5Calpha+c& alt=&v=Z\alpha c& eeimg=&1&&&br&α就是精细结构常数,1/137,意味着大于原子序数大于137会导致1s电子在大于光速的情况下运行。&br&(我怎么记得我回答过这个问题)
泻药。 其实维基的综述很清楚: 光速限制了电子在更大电子层中运行,因此电中性原子的原子序最大可达到173;缺少部分或全部核外电子的原子核则有可能达到更重的水平,但这样的原子核根据核外电子排布分区将变得无意义;核壳层模型(en:Nuclear shell model)…
你是说大概类似于:原子力显微镜(&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8E%259F%25E5%25AD%%258A%259B%25E6%2598%25BE%25E5%25BE%25AE%25E9%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ikipedia.org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的探针?&br&很简单,不会发生什么反应,会直接断掉,参见探针的损毁,如果探针接触样品,会直接导致成像质量和分辨率降低,简而言之就是~~钝了&br&&br&如果你挥的足够快的话,空气动力学就足够让这个体系崩溃掉了
你是说大概类似于:原子力显微镜()的探针? 很简单,不会发生什么反应,会直接断掉,参见探针的损毁,如果探针接触样品,会直接导致成像质量和分辨率降低,简而言之就是~~钝了 如果你挥的足够快的话,空气动力学就足够让这个体系崩溃…
不是玻尔模型刚好对氢原子和类氢离子有效,是玻尔模型刚好在计算氢原子和类氢离子的&b&能级&/b&时有效。&br&玻尔模型的核心是角动量量子化假设,刚好和解薛定谔方程的解碰上了。
不是玻尔模型刚好对氢原子和类氢离子有效,是玻尔模型刚好在计算氢原子和类氢离子的能级时有效。 玻尔模型的核心是角动量量子化假设,刚好和解薛定谔方程的解碰上了。
大概是因为好懂。&br&这里说的“好懂”是指对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经典力学的&b&高中生&/b&而言。或者对于不需要详细研究量子力学基础理论但又要用到相关结论的大学生(比如利用原子发射光谱做元素分析的化学专业学生),用到玻尔模型的基本精神(而非整个模型本身)也就够了。&br&另外,个人的意见是,玻尔的原子理论并没有用到“电子具有波动性”这个条件,玻尔只是假设“氢原子外的电子只能在一系列分立的、能量为固定值的轨道上运动”,至于为什么要做这个假设,那只能是“因为这样能符合氢原子的发射光谱”。固然,为了解释为什么要作出这个假设,就必须引入德布罗意波的概念,但那不是玻尔本人的成果。(参见&a href=&///?target=http%3A///ebook/29e22bb3998fcc22bdd10d1c%3Fpn%3D1%26rf%3Dhttp%253A%252F%%252Fs%253Fie%253Dutf-8%%2526rsv_bp%253D1%2526tn%253D_pg%2526wd%253D%587%2E5%2525AD%5E7%5A9%590%5E5%2B2%5AF%2rsv_spt%253D3%2526rsv_pq%253Da6c5e30a6rsv_t%253D3fd7pezK%25252FGae0Z0bbzD%25252FB5DHxrjIXI5xJtq7PaGvjSUndTUxuSLRasDJFgBte2gqd%25252B9haw%2526rsv_enter%253D0%2526inputT%253Drsv_sug3%253D86%2526rsv_sug4%253Drsv_sug1%253D33%2526oq%253D%587%2E5%2525AD%5E7%5A9%590%252586shihua%2526rsv_sug2%253D0%2526rsp%253D0%2526bs%253D%580%2E6%5B7%58E%5E5%2525AF%2525BC%58E%2525BB%5B0%5E7%2%58E%2E5%2525AD%5E6%5A1%59E%25258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i class=&icon-external&&&/i&&/a&)&br&从氢原子的原子发射光谱居然是分立的这一现象出发,只要接受了“氢原子外的电子只能在一系列分立的、能量为固定值的轨道上运动”这个假设,剩下的事情用经典力学就能完全解决了,而且对氢原子的发射光谱可以完美解释。对于已经能运用动能定理、向心力公式的高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这一模型可以做到相当程度的理解,可以作为以后学习量子力学的跳板。&br&……但是如果讲德布罗意的波动模型,就得先费半天劲解释为什么必须要把电子看成波才能得出轨道能量分立,而且为了能作定量分析就非得描述那个电子的波动方程不可,而电子的波函数ψ的意义——“ψ的平方对应于电子在该区域出现的概率”——是难以理解的,即使经典力学学得再好,初次接触这个概念仍然会觉得费解。&br&更不要提为了详细解电子的波动方程——也就是薛定谔方程,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还得先学习什么叫微分,什么叫偏微分,什么叫微分方程,什么叫偏微分方程,什么样的偏微分方程是有稳定解的,从而什么样的薛定谔方程是可解的,不可解的要作出什么样的近似……&br&这些问题,非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大概都要觉得头疼。如果楼主觉得“德布罗意的氢原子模型不如玻尔的模型受重视”,与其说是德布罗意模型不重要,不如说只是因为楼主并没有处在“重视德布罗意模型的人群”中?
大概是因为好懂。 这里说的“好懂”是指对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经典力学的高中生而言。或者对于不需要详细研究量子力学基础理论但又要用到相关结论的大学生(比如利用原子发射光谱做元素分析的化学专业学生),用到玻尔模型的基本精神(而非整个模型本身)也就…
这跟这一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果把一根压紧的弹簧放进酸里溶解,它的弹性势能到哪里去了? - 化学 - 知乎&/a&&br&弹性势能是化学键扭曲的一部分,湮灭过程中全部转化为热能释放.&br&也就是说,全炸啦.&br&另外511kev的光子...真不是那回事.
这跟这一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
弹性势能是化学键扭曲的一部分,湮灭过程中全部转化为热能释放. 也就是说,全炸啦. 另外511kev的光子...真不是那回事.
&p&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p&&p&你说电子有角动量,问题是理论上,电子可以摆脱那个角动量,并与原子核结合。毕竟,二者之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是这也是粒子物理学原理需要被纳入考量的范畴的时刻了,因为当电子足够接近那个原子核时,&b&除了静电力(electrostatic force)之外,其他的作用力也开始加入战场了。&/b&&/p&&p&以氢原子为例,原子核即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p&&img src=&/v2-619d2aed5b_b.jpg& data-rawwidth=&985& data-rawheight=&10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5& data-original=&/v2-619d2aed5b_r.jpg&&&p&上夸克具有+2/3电荷,电子会通过弱电相互作用(electroweak interaction)灰常高兴地与这几个哥们发生反应(在如此近距离的情况下,弱相互作用变得与电磁力一样重要)。如果这一切发生了的话,这个上夸克会变成一个下夸克,同时发射出一个电子中微子(electron-neutrino)。也就是说它“吃掉”了电子的电荷,并解除了电子的“电性”(轻子数,lepton number)。&/p&&p&所以到现在,形式怎么样了呢?一个上夸克与两个下夸克。也就是一个中子。&/p&&img src=&/v2-3c59cdf79f594e32ce6f0_b.jpg& data-rawwidth=&1190& data-rawheight=&11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0& data-original=&/v2-3c59cdf79f594e32ce6f0_r.jpg&&&p&&b&但问题是,在中子内部由夸克之间的强核力所产生的正结合能比质子内要大得多。&/b&而这意味着两件事情:第一,要把电子“推向”质子,尽管存在静电吸力,还是需要巨大的力量,这个力需要来弥补结合能之间巨大的差值;第二,中子自身是不稳定的,半衰期大约在15分钟左右的它,会衰变成一个质子、电子外加一个反电子中微子(antielectron-neutrino),所以最后你又回到原点了。&/p&&p&总结一下就是,各种核力的组合超越了电子与质子间的静电吸力,所以电子绕着质子运动的最低轨道还真的是这个电子的最低能态了。将电子推向质子跟我们经验理解有点出入的是,需要巨大的能量······&/p&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你说电子有角动量,问题是理论上,电子可以摆脱那个角动量,并与原子核结合。毕竟,二者之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但是这也是粒子物理学原理需要被纳入考量的范畴的时刻了,因为当电子足够接近那个原子核时,除了静电力(electrostatic …
人既然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既然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既然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既然都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为啥搓澡的时候没有把中子和质子搓飞啊,为啥没有搓出一招“灭世核爆”啊。。。。。。
人既然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既然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既然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既然都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为啥搓澡的时候没有把中子和质子搓飞啊,为啥没有搓出一招“灭世核爆”啊。。。。。。
&p&经常见的就是电视剧里“你根本不懂什么是真爱”。瞬间感觉 爱 这个主题那是一层一层往上的,高深莫测。本文就用生物化学的科学道理讲一下爱情分为几个阶梯。&/p&&p&当然,古代哲学啊社会啊文化啊,都想解释“爱”这个人间终极主题,毕竟人人都有经验。但是要生物化学说,那就和看一群猴子讨论人类的愚蠢一样。&b&人类活动终究逃不过自然规律。&/b&那些感觉是爱情的行为,只是在大脑化学物质控制下的正常活动而已。&/p&&p&最初级的爱,起源于&b&性相关的荷尔蒙&/b&。同班同学,那么多人,只有几个你看的顺眼。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特定比例的脸和身材就看的顺眼呢?为什么有的人很古板有的人很性感?其实这些看到的,香水闻到的,听到声音好听的,甚至摸起来皮肤细腻光滑的,所有你觉得性感的好看的元素,都只是一个指标,那就是健康。大脑已经存储了大量和人体相关的数据,这是你的父母遗传给你的,这些数据在你日常生活中,就和超级计算机一样,一眼就能衡量完毕所有指标,判断这个人的健康水平,并且给予这个人一个综合分数,而且你的大脑会根据这个综合分数调整你自身的化学物质分泌,从而促进两者的内心”一笑而过“或者”小鹿乱撞“。为什么是健康?因为健康的男女会有健康的基因,而健康的基因终极目标就是健康的宝宝。那些评判系统数据库优秀的人宝宝更优秀,所以存活了下来。那些看走眼的,可能宝宝不健康就无后而灭绝了。所以今日的人类,起码在判断对方是否健康的水平,已经出神入化。进化论首先在这里左右人类的爱情,但不会止步于此。&/p&&p&&b&多巴胺&/b&,爱情荷尔蒙。不过它的作用比爱情多很多,比如让人集中注意力,有耐心有毅力,完成一件伟大的事情。有没有觉得那些伟人都有一些疯癫?很可能是多巴胺分泌过度,让他们有了超常的注意力和耐力,从而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因为多巴胺会因为做事情有进步而分泌,而多巴胺分泌就是对大脑的奖赏,就和夏天干热,渴了喝冰镇汽水一样。当然你可以坐在家里看电视吃薯片喝汽水,但是那种干渴燥热时对汽水的渴望就不存在了,因此汽水也没那么有吸引力。所以人们想出来奖赏大脑的办法了,故意去沙漠跋涉,然后再喝汽水。那么这些多巴胺分泌过度的人很可能也是这样。因为完成目标就是终结,多巴胺就再也不分泌了,因此为了奖赏自己的大脑,他们不停的设定新的目标,不停地跳出自己舒适的环境,选择更艰难的任务,更加挑战自己。&b&没有多巴胺,人类就不会拥有“坚韧不拔”和“探险创新”等优点,也很可能不会有今天这个世界。&/b&&/p&&p&问题是,多巴胺这玩意儿,和毒品一样,上瘾。
大概你也猜到了,这条路一旦开始了,那就不能来一个stop就停止了。什么是上瘾?就是自己的这个目标高于一切,高于自己的生活,高于别人的生活,高于这个宇宙的存在。你看那些迷失的工作狂最后病倒了忏悔的,只赚钱不认人的最后孤老的,不顾身体喝酒拉关系的呕吐的。大家总觉得凡事都要有个度,工作也要优秀,生活也要充实。可惜就多巴胺来说,这是两个不能并存的极端。工作优秀就要使用大量多巴胺,多巴胺多了生活又不充实。&/p&&p&&b&爱情,如果这样看,也就是一阵子,过了就没了。&/b&&/p&&p&爱情也是任务,任务都有进度条。你看那些“play hard to get&的女生,高冷不理你的女生,就是从内心深处知道,很多男人一旦追到手自己的女神了,多巴胺就停止分泌。所以不能敞开心扉,要细水长流。当然如果女生才华横溢,就算敞开心扉也研究不完的,不停地给人惊喜,追起来也是很有意思,因为多巴胺一直在分泌。但是这种有思想深度的的人实在难找,所以大家看人总有腻的一天。就算是找到了,你对她的好,对他的好,都是有目的的,不是共度良宵就是喜结连理。单纯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情和世间其他事情一样,完成了,就没有故事了,典型的功利主义。“从此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成为了很多结尾。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动物繁衍的特性,雄性动物会尽可能的让自己的精子与更多的雌性交配,但是雌性动物只是想找最强的雄性。所以这个任务完成后,大多数雄性转身去追求其他个体,而雌性可能因为身边的不是最优伴侣而郁郁寡欢,而且这种制度不仅让最优个体结合,还要拆散那些“素质不良”情侣。你管这个叫爱情也不为过,那些一见钟情,青少年的各种美好回忆里的冲动,大多都是多巴胺。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一段,演过一代又一代喜剧和悲剧。
但我的假设是,如果多巴胺是人类大脑中唯一的左右人类行为的高级化学物,人类已经灭绝。当然,这个可能是真的,原始社会里的猴子可能真的有一个分支,智人,有智慧会工具,万事俱备,结果没活过咱们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只有多巴胺,因为他们&b&爱的疯狂却很肤浅&/b&。&/p&&p&&b&幸好,还有催产素。爱情又上了一个台阶。&/b&
催产素不仅仅是妈妈生孩子的时候有,所有的人只要关系到“人情”(积极的)都涉及催产素。简单来说,和朋友聚会大家欢笑,回家看父母相互关照,父母养育小孩子,领导照顾下属,同事互相帮忙,一切可以想到人和人积极关系之间的,都是催产素在指挥。其中催产素作用的典型代表就是亲情和爱情。催产素产生是由于肢体接触和无私奉献。爱情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爱人之间的亲昵会分泌催产素,为对方无私贡献也会分泌催产素。而且好处是催产素是时间积累的产物,刚开始还没有多少感觉,随着时间越久,对特定目标的作用越明显。最重要的是,催产素还抑制多巴胺分泌,减少成瘾的概率。你看那些家庭和谐的吸毒比例就小,因为家庭产生的多巴胺会抑制各种瘾。而且反过来,那些以家庭为重的,看重人情关系的,往往不会像科学家一样拼命钻研。因为他们的多巴胺被抑制了。
那么青春期过去了,追到手了得人会因为在一起时间长了,催产素稳固的双方的关系,替代了多巴胺,从而形成了长久的爱情。这种爱情没有那么疯狂,让人上瘾,却有时间的厚重感。人的成熟大体也是这样,过了青春追梦的年纪,社会便期望你成家立业,稳定下来。是催产素让人类更加稳固的形成长久关系,增加了远古存活几率,让人们配对,组成家庭,形成团体,共同抵抗外界危险,胜过那些多巴胺成瘾的个人主义,建设了现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当然如果我这里停下来了,你可能会觉得,哪里有爱情,分明是自然让人优化交配提高存活率而进化出来的产物。&/p&&br&&p&&b&但是啊,可怜的人类,怎么甘心被这么简单的化学物质玩来玩去?&/b&&/p&&p&催产素一切的一切,听起来都是很多文学作品里“更高一级别的”爱情。因为只要能和人产生共鸣的,都是让你脑海里分泌各种化学物质的。只有共鸣的作品才能畅销,才能流芳百世。但是你要知道,哲学上说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不是困了睡,看着谁顺眼就追谁。那些都是多巴胺和其他荷尔蒙作用在你的抉择上。所有动物都有这种趋向,顺着化学导向走。不能因为人类大脑分泌的化学物质更高级,指挥人类决策的更趋向于集体性,催产素让人类爱情更持久,就把人划归为一个新物种。这样的人也和群居性的狼或者蚂蚁无异。要说爱情,必须要说自由,因为没有自由,爱情的选择只是自然的化学物给你安排好的,人类个体毫无选择可言,更不会有爱情。&/p&&p&&b&真正的自由,是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遵守的规律,而不是被迫遵循自然的规律。&/b&而且为了突出自由的能力,往往是选择自然规律相反的规律。&/p&&p&也就是说,自由,&b&自由的爱情,是不会与人产生什么共鸣的,因为这些不在人类的基因里,这些已经超脱了自然给予人类的一切。&/b&当没有人为你的爱情鼓掌流泪的时候,&b&大家都看不穿的时候,才是人类自由真爱的有力证据&/b&。&/p&&br&&p&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自由的最高层次的完全自主的爱情,大脑丝毫不分泌奖励化学元素的爱情,你想要吗?所以”你根本不懂什么是爱“,几乎可以用在所有自由人身上。&/p&&p&可喜可贺的是,哪怕人类真的这样自由了,你也完全可以选择自然留给你的老路子。那些传统的爱情不一定是自然逼迫的,也可以是你选择的,而且社会认可皆大欢喜。但是真爱的道路从来不是这么平坦的。或者终有一天,不愿意为了哲学,宗教,自由,爱情,而绞劲脑汁的探索思考,那就由着自己内心来吧,不必追究什么等级,不用担心谁给的规律,简单的爱,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p&
经常见的就是电视剧里“你根本不懂什么是真爱”。瞬间感觉 爱 这个主题那是一层一层往上的,高深莫测。本文就用生物化学的科学道理讲一下爱情分为几个阶梯。当然,古代哲学啊社会啊文化啊,都想解释“爱”这个人间终极主题,毕竟人人都有经验。但是要生物化…
谢邀~第一次用这两个字。整个有层次的答案吧。&br&&br&对电子来说,就是真空。原子可以说是永生不灭的。&br&&br&1、宏观的运动中,能量的非真空摩擦损耗是原子间碰撞引起的,而电子是在原子“内部”,在这个尺度下,电子周围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2、万物趋向低能量状态,原子是一个很稳定的低能量系统。&br&&br&1、为什么电子周围什么都没有?因为这个尺度下的基本粒子是电子质子和中子,质子与原子核都是正电,互相排斥,无法进入到两一个原子的“内部”;自由中子很难出现,而且10分钟就衰变成质子和电子了;电子之间各自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即使发生能量交换,我们凡人也是看不出来的。所以,不是单独电子的的能量没有损耗,是在原子不与外界发生能量交换的情况下,电子层整体处于稳定状态。2、原子的变化有这么几种情况,你自己判断哪种情况算是“死了”吧:化学反应,一般涉及外层电子的得失;变成等离子体,一部分电子被高温或电场从原子上剥离,变成自由电子;核反应,核裂变是一个原子变成两个,核聚变是两个原子变成一个。这里面变化最大的是核反应,但是他也没有消失。&br&&br&1、波动角度,电子是一种几率波。抄百度吧:“一个电子,如果是自由电子,那么它的波函数就是行波,就是说它有可能出现在空间中任何一点,每点几率相等。如果被束缚在氢原子里,并且处于基态,那么它出现在空间任何一点都有可能,但是在波尔半径处几率最大。对于你自己也一样,你也有可能出现在月球上,但是和你坐在电脑前的几率相比,是非常非常小的,以至于不可能看到这种情况。这些都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非常有趣。”在微观尺度上,连运动这个概念本身都变了。&br&2、量子场论里,真空就是正物质和负物质的一个和平状态。用某种手段应该可以以能量从真空中激发出正负两个粒子,比如正电子和负电子,正负电子碰面会湮灭,又会放出能量(比如光子),又回归真空加能量状态。整个过程符合E=mc^2。所以,原子核和电子都被相应的负物质湮灭,应该算是原子死的比较彻底的一个极端情况,但还是不能说消失了。
谢邀~第一次用这两个字。整个有层次的答案吧。 对电子来说,就是真空。原子可以说是永生不灭的。 1、宏观的运动中,能量的非真空摩擦损耗是原子间碰撞引起的,而电子是在原子“内部”,在这个尺度下,电子周围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2、万物趋向低能量状态,…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钠原子质子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