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自我治疗方法怎么治疗 我这是强迫症自我治疗方法吗 总感觉别人对我有敌意 是什么病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盖德.在强迫症里家属应该是个怎样的存在
&&&&&&&&核心提示:老师,他对咨询很抗拒,你帮我约了做一次咨询,我回去告诉他怎么办?老师,面对他的反复询问,我知道可能不该回答他,但是我吃不准到底怎么样是在帮他,怎么样是在害他。老师,我觉得他就是瞎想八想,想法很奇怪的,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怎么劝都不听的!……和强迫症一起生活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我们往往会经历不理解、责备。...
微信文章《盖德.在强迫症里家属应该是个怎样的存在》由微信公众号发布,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上海盖德强迫症治疗机构如何?不管强迫症如何千变万化,顺其自然把心放平是治疗强迫症的核心与关键.心病还须心药医,用药物治疗强迫症治标不治本。你最...,希望对您有帮助.盖德.在强迫症里家属应该是个怎样的存在(热门篇)团体课程招生啦
微课家属篇...我们在强迫了吗?强迫症的一般特征儿童强迫症强迫...强迫症已经伴随我近8年,5个月前在盖德开始...盖德.在强迫症里家属应该是个怎样的存在(精选篇)老师,他对咨询很抗拒,你帮我约了做一次咨询,我回去告诉他怎么办?老师,面对他的反复询问,我知道可能不该回答他,但是我吃不准到底怎么样是在帮他,怎么样是在害他。老师,我觉得他就是瞎想八想,想法很奇怪的,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怎么劝都不听的!……和强迫症一起生活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我们往往会经历不理解、责备、愤怒、迷惑、无奈、沮丧、绝望、放弃这些不同的情绪。而经历了这些情绪之后我们依然很迷茫,作为强迫症的家属,我们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存在?顺着他好像加重他的症状,逆着他好像又不理解他,拉着他好像总不知道怎么使劲儿,于是我们前也不是后也不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但是这是我们至亲的人,作为家属,我们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存在呢?是家人不是心理咨询师就像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一样,很多家属试图通过学习强迫症知识来帮助强迫症朋友调整。这样做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就像身为人母,我也希望学习更多的少儿医学知识,以致于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我不至于太手忙脚乱!所以,作为强迫症家属了解强迫症的知识是可以而且必要的。但是想要成为咨询师去帮其调整,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且不说专业的咨询师除了基本咨询师的资质,还需要专业培训学习以及经验累积,就是作为家属的双重身份都无法去帮助自己家里人。是温和而坚定的陪伴者强迫症家属是煎熬的,而强迫症本人也是备受折磨的。作为家属为了帮助强迫症,也为了自己摆脱这种煎熬的境遇,你需要成为一个有力的陪伴着。态度是包容的,原则是坚持的,从情绪上给到安抚,行为上绝不放水!是独立的个体作为强迫症的家属,首先你是个独立的个人,而不是强迫症的共生者,这很关键!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家属,一边抱怨着家属的强迫症,一边又是在帮其实施强迫行为;还有的家属甚至放弃了所有的社交就围绕着强迫症在生活,抱怨着纠缠着就是他们的状态。上面都是比较简单的叙述,到底家属应该是怎样的姿态处理和强迫症的关系呢?赶紧来听听家属微课吧!总之,家属微课未必能帮你成为咨询专家,但是可以帮你更好的理解强迫症;家属微课未必能立竿见影的解决强迫症,却能更好的提供思路。费用:199元/人(优惠价:99元/人)如何享受优惠价?1、三人团报2、转发至三个强迫症群(QQ或者微信)3、转发至朋友圈4、由强迫症朋友帮家属报名注:2、3需截图招募范围:只限强迫症(确诊或未确诊)家属授课方式:微信群授课时间:周二上午10:00-11:00(视报名人数确定具体日期)报名方式:加微信shgaide,备注:报名家属微课转账微课费用助理在开课前统一拉入微信群我们等你来! (~ ̄▽ ̄)~美好的一天在于身心合一!盖德.在强迫症里家属应该是个怎样的存在(相关篇)上海盖德强迫症治疗效..我已交了近两万元钱给上海盖德强迫症治疗中心,治疗为30多次咨询,网上视频咨询,每次咨询一个小时,我选的是据说得过强迫症自己好了的彭老师...盖德强迫症研究中心利用多年的时间只做一件事:研究...之所以在这里向迫友们提起这件事,倒不是因为他的...前段时间看到关于一个好的强迫症咨询师是不是该有强迫...看过此文的人还找过:盖德强迫症盖德强迫症研究中心盖德强迫症公益讲座强迫症应该如何治疗强迫症应该要怎么治疗强迫症应该如何治强迫症应该看什么科强迫症应该要怎样治疗强迫症应该怎么办
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位强迫症患者,他并不承认自己有问题怎么办?不论是在网上答疑,还是在电话咨询中,我们总会遇到“强迫症”当事人没有求助意愿,而家人、朋友、同学心急如焚的情况。这个时候大家一定很希望找到一种办法能够劝服“强迫症”当事人配合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想要咨询师出马,争取能够将其“。...
针对强迫症家属的微课招生已经开了三期了,家属们热情很高呀~上次课上家属们提出了两个很好的建议(比如讲讲正念,比如家属成功配合干预的案例),我们第四期家属课也会把学员建议的内容加入进来,当然如果你是新学员也可以提些你觉得更好的建议,我们会在后期的课程里做些改进哟~案例一、小A阳光帅气,只是深受强迫思维。...
开讲时间:7月18日9:00-10:00(上午)讲座主题:强迫干预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小伙伴们,记得讲座时间调整了哟~时间:每隔周周二(节假日除外)上午9:00-10:00内容形式:讲座 答疑回答问题选择:为了确保答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请将你想问的问题发给盖德助理(微信:shgaide)助理会在。...
如果某些令人痛苦的问题让你在情感和精神上更加疲惫,那么你可能会意识到,你已不太可能在不借助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就自己的问题作出任何长久的决定。也许你已陷入一种定势思维的怪圈,每次思考都会得出同样令人沮丧的结果,这使得你根本无法思考自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寻求帮助,与其他人一起讨论你的问题,并让。...
正念体悟法by盖德welcome放下我痴,我见,我执,是佛的教诲,是告诉我们只有放下了对事物的执着,那么才会获得快乐和自由。正念源自于佛教禅修,它也在向我们传达一个理念,那就是接纳事物本来的样子和规律,不去横加干涉。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强迫症状总是一直那么顽固地纠缠着我们不放。...
通常我们的想法非常有说服力,所以我们倾向于把它们看成是外部世界的一部分。比如看到红色液体就想到艾滋病,比如站在高处就想到坠楼。于是乎我们就会惊慌不已,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忘了这些是由我们自己产生的,从而对这个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构建的外部世界感到无比苦恼。但其实,同样的东西每个人可以产生不同的想法,。...
强迫的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我之前握手的那个人有乙肝呢,万一我没看清楚就弄错了呢,万一我不这么做家人就遭受灾难了呢,万一……这么多的万一,无处不在。可就是因为这些万一,才让我们陷在强迫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强迫的起因,很多时候就是由于我们想确切地知道,某件事、某种后果到底会。...
生活中大家都会经历一些让自己不太舒服的感觉、感受或者想法,那么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是对抗,是逃避还是接纳呢?有人会说,既然是让人不舒服的,为什么要去接纳,当然要去对抗,把它们消除掉才好啊。但是慢慢我们会发现,我们越去对抗,越去逃避,这些感觉、感受或者想法越会反反复复的出现,甚至越来越强烈。这不是。...
最近打电话来问强迫意向的来访者比较多,那么小编就找来这么一篇关于强迫意向的咨询实例作为今天的推文,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我都要疯了,我特别担心用刀伤到自己的孩子,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刀特别的害怕,我要把所有的刀都扔掉。但这还是不行,而且作为一个母亲我怎么能够出现这种想法呢?!我真的非常爱我的孩子,难道我是。...
所谓想法认同指的是人们认同了自身头脑里的想法,把这些想法认同为对当下客观事实的恰当反映,让想法来主宰了客观事实的倾向,然后依照这样的判定倾向决定接下来的行动反应。在大多数现实情境中这样认同与反应并没有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学习新技能或是避免遭受危险。但是如果无法分别自身头脑里的想法是真的还是假。...
很多强迫症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强迫症状总是表现在自己最关心、最在意的事情上;或者反过来说,当自己放松了,不再在意某件事或某种现象,附着其上的强迫症状也减轻甚至消失了。很明显的一个规律是:高三、初三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强迫症状,而他们一旦进入大学,即使不进行任何干预,在大四之前他们一般都会明显体验到症状。...
针对强迫症家属的微课招生已经开了两期了,家属们热情很高呀~现在第三期开放报名,预计月底开课!!!之前咨询报名的亲们可以来找我啦~一顿饭钱都不需要,可以了解到作为家属该如何自处并如何与强迫症朋友相处,真是超值的不要不要的。关键一次报名,永久免费复听啊有么有。还不快来~案例一、小A阳光帅气,只是深受强迫。...
老师,他对咨询很抗拒,你帮我约了做一次咨询,我回去告诉他怎么办?老师,面对他的反复询问,我知道可能不该回答他,但是我吃不准到底怎么样是在帮他,怎么样是在害他。老师,我觉得他就是瞎想八想,想法很奇怪的,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怎么劝都不听的!……和强迫症一起生活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我们往往会经历不理解、责备。...
最近看到一个网友的提问,他的症状主要表现是通过洗手避免死人身上的物质。所以他回避医院,医学院,陵园等等任何和死人相关的地方及相关人员。他说他女朋友是一家医学院附属小学的老师,邻居是退休的考古教师,这让他非常抓狂,于是分了手搬了家。他说怎么那么倒霉,怕什么偏偏周围就碰到什么。真的是这样吗,这真的是巧合。...
案例一、小A阳光帅气,只是深受强迫思维叨扰,对学习影响很大,去年高考前找到我们开始进行系统咨询,而且咨询也开展的很顺利,小A自述症状的频率和强度都降低。然后,让我们深深忧虑的是,咨客母亲的态度,完全忽视来访者的进步,更多的是对他的指责,总是在寻找他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蛛丝马迹,比如早上起床不叠被子是不。...
强迫症朋友通常对他们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的感受抱有敌意。他们驱赶这些思想或者消极的评判它们,抗争和抵制这些情绪,严厉的批评自己的感受。或者因为过去自认为犯过的错误一直感到内疚而无法释怀。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地,这些态度和行为都助长了自身的痛苦。如果想要消除这些痛苦首先要做的是停止去与它们抗争,。...
猛的来看,这样的解释似乎有点不讲道理,之所以陷入其中,变得如此痛苦,不正是因为自己的意志还不够坚韧吗?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是这些朋友值得佩服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次次在困难面前不甘着倒下,却一次次重新立起来与它斗争,有时候我们会把强迫症比作“挖坑”,即不小心掉进坑里,不断的刨着土试图爬出。...
家庭和谐的关系与氛围对强迫症患者干预动力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作为家属如何处理和强迫症的关系,是个非常让家属们头痛的问题,这个度很难掌握啊,这个分寸很难把握啊。下面给到家属们几点小建议哈。一、避免说教指责要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就要避免过多的说教指责。这里说的说教是给强迫症亲人讲道理或者帮着一。...
为您推荐更多微信好文章
针对强迫症家属的微课招生已经开了三期了,家属们热情很高呀~上次课上家属们提出了两个很好的建议(比如讲讲正念,比如家属成功配合干预的案例),我们第四期家属课也会把学员建议的内容加入进来,当然如果你是新学员也可以提些你觉得更好的建议,我们会在后期的课程里做些改进哟~案例一、小A阳光帅气,只是深受强迫思维。...
这是邸特绿影视公司推出的记录片,毫无计划,随意拍摄,不设话题,最大可能的做到不精致。欧飞鸿出来之后第一个“怂涂鸦”视频时长:3分40秒“认错才是出路”视频时长:36分钟“给仓友家属捎信”视频时长:12分钟绘画艺术坏蛋店是一个调戏自己愚弄大家的肥发组织,本人出于对高压、宿醉、二进宫、当代毁画、土逼要棍。...
|原创| 权威 | 态度 | 温度 |列夫·托尔斯泰“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欢迎来撩读本妹微信:ruiruixiao522永川小伙搏命救人不求回报,事后婉转谢绝社会捐款,是咱永川人的骄傲!【独家】生死5秒!监控还原重庆小伙火车站救人瞬间...8日晚上,重庆晨报、永川万事通发布独家报道,讲述永。...
针对强迫症家属的微课招生已经开了两期了,家属们热情很高呀~现在第三期开放报名,预计月底开课!!!之前咨询报名的亲们可以来找我啦~一顿饭钱都不需要,可以了解到作为家属该如何自处并如何与强迫症朋友相处,真是超值的不要不要的。关键一次报名,永久免费复听啊有么有。还不快来~案例一、小A阳光帅气,只是深受强迫。...
案例一、小A阳光帅气,只是深受强迫思维叨扰,对学习影响很大,去年高考前找到我们开始进行系统咨询,而且咨询也开展的很顺利,小A自述症状的频率和强度都降低。然后,让我们深深忧虑的是,咨客母亲的态度,完全忽视来访者的进步,更多的是对他的指责,总是在寻找他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蛛丝马迹,比如早上起床不叠被子是不。...
家庭和谐的关系与氛围对强迫症患者干预动力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作为家属如何处理和强迫症的关系,是个非常让家属们头痛的问题,这个度很难掌握啊,这个分寸很难把握啊。下面给到家属们几点小建议哈。一、避免说教指责要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就要避免过多的说教指责。这里说的说教是给强迫症亲人讲道理或者帮着一。...
要做微创手术之前,住院医师详细地向我们讲解了手术的并发症以及成功率等问题。手术的费用也仔细讨论了,这次的两个介入微创手术,一个手术医保报销45%,另一个手术是自费。我们需要在手术前交齐手术金额。然后,医生介绍一位医疗保险的小伙子向我们谈手术保险事宜。经交谈,我们得知这手术保险650元人民币是必须要买。...
近日,福建厦门的一位车友爆料了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爆料人说,通过他的了解,这个孩子已经去世↓↓记者了解到,这名5岁的安微小男孩东东(化名),在23日因食物中毒不治走了,而夺命的元凶很可能是一盘木耳炒鸡蛋。(网络配图)“吃了N次的木耳炒鸡蛋都没事,怎么这次就会这样……”韩女士说起这个5岁小外甥的事仍是。...
针对强迫症家属的微课招生已经开了三期了,家属们热情很高呀~上次课上家属们提出了两个很好的建议(比如讲讲正念,比如家属成功配合干预的案例),我们第四期家属课也会把学员建议的内容加入进来,当然如果你是新学员也可以提些你觉得更好的建议,我们会在后期的课程里做些改进哟~案例一、小A阳光帅气,只是深受强迫思维。...
老师,他对咨询很抗拒,你帮我约了做一次咨询,我回去告诉他怎么办?老师,面对他的反复询问,我知道可能不该回答他,但是我吃不准到底怎么样是在帮他,怎么样是在害他。老师,我觉得他就是瞎想八想,想法很奇怪的,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怎么劝都不听的!……和强迫症一起生活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我们往往会经历不理解、责备。...
针对强迫症家属的微课招生已经开了两期了,家属们热情很高呀~现在第三期开放报名,预计月底开课!!!之前咨询报名的亲们可以来找我啦~一顿饭钱都不需要,可以了解到作为家属该如何自处并如何与强迫症朋友相处,真是超值的不要不要的。关键一次报名,永久免费复听啊有么有。还不快来~案例一、小A阳光帅气,只是深受强迫。...
案例一、小A阳光帅气,只是深受强迫思维叨扰,对学习影响很大,去年高考前找到我们开始进行系统咨询,而且咨询也开展的很顺利,小A自述症状的频率和强度都降低。然后,让我们深深忧虑的是,咨客母亲的态度,完全忽视来访者的进步,更多的是对他的指责,总是在寻找他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蛛丝马迹,比如早上起床不叠被子是不。...
家庭和谐的关系与氛围对强迫症患者干预动力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作为家属如何处理和强迫症的关系,是个非常让家属们头痛的问题,这个度很难掌握啊,这个分寸很难把握啊。下面给到家属们几点小建议哈。一、避免说教指责要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就要避免过多的说教指责。这里说的说教是给强迫症亲人讲道理或者帮着一。...
针对强迫症家属的微课招生已经开了三期了,家属们热情很高呀~上次课上家属们提出了两个很好的建议(比如讲讲正念,比如家属成功配合干预的案例),我们第四期家属课也会把学员建议的内容加入进来,当然如果你是新学员也可以提些你觉得更好的建议,我们会在后期的课程里做些改进哟~案例一、小A阳光帅气,只是深受强迫思维。...
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位强迫症患者,他并不承认自己有问题怎么办?不论是在网上答疑,还是在电话咨询中,我们总会遇到“强迫症”当事人没有求助意愿,而家人、朋友、同学心急如焚的情况。这个时候大家一定很希望找到一种办法能够劝服“强迫症”当事人配合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想要咨询师出马,争取能够将其“。...
正念体悟法by盖德welcome放下我痴,我见,我执,是佛的教诲,是告诉我们只有放下了对事物的执着,那么才会获得快乐和自由。正念源自于佛教禅修,它也在向我们传达一个理念,那就是接纳事物本来的样子和规律,不去横加干涉。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强迫症状总是一直那么顽固地纠缠着我们不放。...
针对强迫症家属的微课招生已经开了两期了,家属们热情很高呀~现在第三期开放报名,预计月底开课!!!之前咨询报名的亲们可以来找我啦~一顿饭钱都不需要,可以了解到作为家属该如何自处并如何与强迫症朋友相处,真是超值的不要不要的。关键一次报名,永久免费复听啊有么有。还不快来~案例一、小A阳光帅气,只是深受强迫。...
案例一、小A阳光帅气,只是深受强迫思维叨扰,对学习影响很大,去年高考前找到我们开始进行系统咨询,而且咨询也开展的很顺利,小A自述症状的频率和强度都降低。然后,让我们深深忧虑的是,咨客母亲的态度,完全忽视来访者的进步,更多的是对他的指责,总是在寻找他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蛛丝马迹,比如早上起床不叠被子是不。...
家庭和谐的关系与氛围对强迫症患者干预动力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作为家属如何处理和强迫症的关系,是个非常让家属们头痛的问题,这个度很难掌握啊,这个分寸很难把握啊。下面给到家属们几点小建议哈。一、避免说教指责要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就要避免过多的说教指责。这里说的说教是给强迫症亲人讲道理或者帮着一。...
保证金:已缴纳 0.00 元保证金
联系人:gh_c(先生)&&
会员: [当前离线]
别扫这,太危险完结强迫症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完结强迫症 的喜欢
愤怒值max的韩寨主↑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1cccc0a5_af55d76',userId:2577469,blogListLength:29};森田疗法治疗抑郁强迫症病例
时间:日15:36
来源:好医生网站
第1页第2页
以往对强迫症的疗效不尽满意。下面就报道张向阳等人在本方面的治疗经验。我们在应用日本的森田疗法时,吸取了认知疗法、疏导疗法、行为疗的精华,创立中国式住院森田疗法,对神经症,尤其强迫症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应用此疗法治愈有对人恐怖的强迫症l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17岁,高一辍学.同胞2人.有1妹自小娇生惯养,但父母对他要求又很严格,与父母感较差。从不爱读书,常与同学打架。病前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刻板,任性,固执,主动性差,生活懒散,较自私。
1990年5月期中考试时,患者有4门功课不及格,受到老师及父母的严厉批评.因此情绪低落,感到自己以前扭伤的右脚变歪,反复查看脚躁部,以至无法集中精力,不得不辍学去工厂做临时工。整日沉默少语,有时好发脾气,失眠。反复问人:“我是不是坏人,是不是流氓”。别人虽己回答,仍反复询间6~8次。后患者不敢看女性,若看了一眼就要反复解释.发展到连男性也不敢看,否则也反复解释。甚至连自己的父母也不敢看,整日紧闭双眼,‘雨门不出·把窗帘全部拉上,不敢往窗外看,烦燥.易激惹。
1990年9月,住我院后曾给大剂量氯丙嗪、氯氮平、泰尔登、冬眠合剂、多虑平、氯丙咪嗪以及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心理治疗等,疗效不佳。仍焦虑蛮横,曾把病友打伤,对医护人员怀有敌意,甚至打骂。1991年2月自动出院。日再次入院.诊断为强迫症及人格障碍。逐步完全停药后日天开始森田治疗。
治疗前先做心理指导。
一、绝对卧床期的心理变化
刚卧床时强迫观念很多,难以坚持治疗,无信心。给予解释、引导。第8天自称“感觉非常好”,“能清楚地分析往事哪些对与不对”。对人的恐俱减轻。第11天己可睁眼看人,但仍有想去询问的念头。”
二、轻体力工作期的心理变化
患者起床后已可睁眼看人,心里仍反复出现想问人的冲动,但可坚持不间。在医生指导下认真工作。第9天能自觉完成工作。第12天时病情有些波动。
三、重体力工作期的心理变化
患者在此期初3~4天仍反复出现一些强迫观念,但在医生指导下能认真工作。引导他认识性格上的缺陷,要求他能默默地帮助别人。第17天症状基本消失,工作积极肯干,并能主动帮助别的病人。
学术中心特别推荐
| 郑重声明 | 免费邮箱
北京健康在线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
好医生网站 版权所有
免费服务热线:400-810-5790 服务信箱:    以人为本,助人自助 TEL:400-080-1200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43|回复: 85
(转)我是如何走出神经症的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序言.现代社会与人
  我们大多数人熟悉、并且只熟悉一种生活模式,那就是争取在世界上出人头地,功成名就,挣比满足基本生存多得多的钱,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自称文明的现代社会。那么现代社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它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经济丛林的法则是至高无上的。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始终处于无休无止的竞争之中,很少有人能例外。求生的任务意味着人必须劳动,他首先必须获取生存下来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食物和居住条件,生存的重要性已成了这场竞赛中的头等大事。当个人相信他是在为自身的利益而行动时,实际上他已经被市场和经济的无形法律所主宰。为了生存,他被驱使着劳动,去从事他深感乏味和无聊的工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的意义在于获得金钱,除此以外工作别无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异化的社会,市场决定人的价值就如同决定商品的价值一样。我们活着的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自我价值感,需要感到有尊严。但现代人的自我价值感并不来自于作为一个富有爱心和内在力量的个体的活动中,而是来自他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使他确信自己价值的不是他本身,而是他取得的(或者他认为自己能取得的)成功——权力、财富及声望。成功对于现代人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成功”成了他自我评价的依托,决定了一个人是保持住对自己的良好评价还是跌入自卑的深渊。
  现代社会是一个焦虑的社会,其中满是疑虑重重无安全感的个体。人们有表面上的友好和温情,表面之下却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冷漠,以及大量的难以捉摸的怀疑与敌意,多数人都感到孤立、无助和恐惧。如果这些焦虑一直存在,那么谁都无法长期忍受,他必须找到方法抵挡它们。现代人之所以渴求渴求财富、声望及权力,也在于它可以作为对焦虑的很好的防御,缓和不安全感。这类解决方法的格言是:如果我有权力,就不会有人来伤害我。
  除了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还有另外一种缓和焦虑的方法:按照他人的期望行动,与他人保持一致,赢得他人的认可。一样的空虚,一样的焦虑,一样的渴望得到承认,这是现代人的通病。这类解决方法的格言是:如果我讨你喜欢,你就不会伤害我。另外一种同样普遍的解决方法是:普遍的提防和退缩。焦虑的个体总是沉溺于对未来的猜想和预测之中,并且他预见的主要是灾祸,而不是吉祥。他总是未雨绸缪,因为他深怕发生不测,怕被突发情况搞个措手不及,被搞个冷不防。通常他还会限制自己的活动,把自己局限在自感能控制的环境内,在困难面前畏缩退却,在安全的避风港内躲避失败与危险。这类解决方法的格言是:如果我事先防止、躲开,我就不会受到伤害。
  弗洛伊德指出,性格形成于人的童年。新精神分析学派人士(如荷妮、沙利文、弗洛姆)根据自身观察的直接经验,修正了他的生物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性格主要是由人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塑造而成。儿童很少与社会发生接触,他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吗?童年时的个体是如何受到社会的影响的呢?答案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代理。
  家庭是社会的代理,父母是生活的代表。父母承载着社会的价值观,用(他们感受到的)世界的法则要求孩子,塑造孩子的性格向社会需要的方向上发展,训练他向有利于生存竞争的方向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焦虑的父母培养出焦虑的孩子。
  由于儿童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他的生存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认可,他不得不揣测、顺从父母的期望和标准。焦虑阻止儿童以其自发的真正情感与他人(首先是父母)打交道,并迫使他们寻求策略对付他人,赢得他人的认可,避免危险。当安全变成了最重要的事情时,他最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就不得不退居末位,不得不沉寂下来,从而变得不那么清楚了。实际上,他开始戴上面具,压抑自己,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一个个角色,而这些角色渐渐地就取代了真实的他自己。这种他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疏离是决定性的,直到某一天他发现他再不能理解他自己,也不能确定自己,再不知道“他”是谁——一句话,他丧失了“自我”!
  父母是生活的代表,家庭是儿童生活的全部世界,儿童在家庭里经验的一切,决定了他对世界和对自身的看法。父母给他的印象,会变成他对世界的印象;父母对他的评价,会变成他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父母严厉苛刻,凡事以惩罚为手段,他就不会相信有人充满爱心、宽大为怀;如果父母常常不守信诺,他就会觉得所有人都不可信任;如果父母总是批评他、否定他,他就会真的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一无是处,即便事实上他极富才华……所有这些经历,还会使他深深地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可爱,不会有人喜欢他,除非他取得最终的成功或完美,否则他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所有这些看法,引导着他的行动。
  如果儿童没能形成一种安全感,一种“我们”这样的同在感,却有了深深的不安全感和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对此卡伦.荷妮称之为基本焦虑),那么他的生活就会被这些恐惧所支配,为减轻恐惧作种种努力。人们为减轻焦虑而形成的防御策略是受无意识驱使的,而他们很少能认识到这些无意识的驱动力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所有需要可以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4种需属于基本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保存,如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生病或衰弱。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一生都在竭力寻求这些需要的满足。在我看来,主要是追求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归属和爱的需要主要服从于安全感的满足,部分地服从于自我价值感的满足。
  如果个体“有幸”能够获得一定的财富或权力,他便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不至于过分地受焦虑不安和自卑感的折磨。如果一开始他的自卑和焦虑就较为严重,如果他不具备我们这个社会所需的追求财富和权力的能力,他就不得不为了安全感和价值感而苦苦挣扎。如果焦虑和自卑严重到他难以忍受,他会开始设想自己能够取得、应该取得什么样的成功,并以此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他会异常珍视这个意味着拯救的幻象,并排除万难去追求它。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注定要不断地面临矛盾、痛苦与困惑。只要他扩张个人权势至为必要,不能加以触动,他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是这个世界错了。他会感到他有权(应该能够)得到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一切——仿佛他能超越生活和自然的必然性与法则,将外在因素归结为失败的原因。
  当他不接受自己的现在,他把希望寄托于将来,对未来成功所怀有的希望越来越成为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当所有努力一一宣告失败,当所有希望最终化为泡影,他最终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与无望。他感到不管怎样努力都是徒劳的,最好是不要去愿望或期待什么,以免遭受新的痛苦。生活是一种如此永久的负担以致于他不再觉得它是负担,也不再抱怨,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处于低潮。或者他可以用很哲理的话来说,生活本质上是一场悲剧,只有傻瓜才会对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自欺欺人。
  也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形,即父母都比较软弱,家庭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不能给还很稚弱的儿童适当的保护,儿童不得不过早地进入生存竞争——儿童之间的争斗、势利的亲戚或邻人的冷遇,让他直接感受到社会的冷漠与敌意,再加上笼罩着家庭的卑微感的影响,他也逐渐被这个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所奴役,努力追求外在成功,以平复受了伤的自尊并对那些势利的人做出精神上的反击。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他也可能会一再遇到挫折与失败,并最终放弃一切希望。
  那些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所谓神经症患者,更多地是为不安全感所苦。不安全感与神经症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代偿性地过分追求安全感,可以解释多种多样的神经症行为。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经症的共同人格基础:当出现不安全感却找不到恐惧对象的时候,表现为焦虑症;当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紧张恐惧和逃避的时候,轻则是社交焦虑,重则是社交恐怖症;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度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表现为疑病症;在感到极端不安全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控制而失败后仍未放弃时,就表现为强迫症……
  任何蒙受强烈恐惧的人必然诉诸于摆脱恐惧的手段,他必然尝试以各种手段去解决它。他不顾一切地试图防止恐惧,却越来越疏远自我、疏远他人,而自我则是个人真正安全的基础。神经症是一个靠自身动力而发展的过程,以其无情逻辑逐渐笼罩当事人全部人格,它的动力中心就是恐惧和防御。焦虑的个体从维护自己的保全出发,结果却导致了自我的毁灭!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开始生活以前就死去了,这是一个悲剧!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机会体验世界的温暖与安全,没有机会感受自己的价值与美好,没有机会形成真正的自信,不得不外求成功和保障来维系自己的保存。
  任何一个瘾君子,他首先想的都是如何弄到毒品,而不是去戒毒,更何况我们这些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染“毒瘾”的人呢?我们总是独自摸索解决方法,而不去寻求适当的帮助,一方面是出于习惯和对心理咨询的怀疑,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害怕正视自己的困难。
  弗洛伊德发现,许多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是畏惧认清自己——自己的情绪、冲动、记忆、能力、潜能以及自己的命运;我们发现,畏惧了解自己与畏惧外部世界通常是极为同型和平行的。也就是说,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倾向于极端类似。一般来说,我们活着的每个人都需要一种价值感(尊严)。我们对于任何可能引起我们藐视自己、使我们感到自己低下、软弱、无价值、邪恶、羞愧的认识,都有惧怕的倾向。我们害怕认识到自己“不正常”,因为我们习惯于否认缺点,以免自我谴责。我们宁愿对它视而不见,维持一种“一切正常”的幻想,宁愿自己的困难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然而,个人最大力量的基础在于最大程度地返回自我,在于最大程度地认清自己。从德尔斐的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 ”,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学的作用都是发现自我、理解个人,帮助求助者找到让他自由的真理,帮助他找到在世界里的定位。分析虽然会暂时打破他的平衡,却会帮助他建立新的根基稳固的平衡。换言之,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威胁、恐惧时,我们才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只有当我们直面自己的冲突时,我们才有机会达到真正的统一!
  上述文字引用了多本精神分析经典著,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写成。我从小受到父亲严厉而否定的教育,初中毕业自后开始深受自卑和焦虑之苦。高中一次成绩滑坡后开始格外重视分数,考试时也变得提心吊胆。高三第一次月考后成绩很不理想,我怀疑是不是学习方法上有问题,开始探究学习方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地纠缠着我。
  高三后半段,我经常这样让自己鼓起希望:我的中学这么差,能考上同样的大学说明我比别人聪明,我在大学里学习肯定会比别人好。进了大学,我却越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果溯源,我最后“认识到”,原来我是被这些问题阻碍了!如果我解决掉这些问题,以我的“聪明才智”,我肯定会无所不能!于是我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解决这些“问题”!随着进一步的穷思极虑,我头脑也更加混沌起来。01年5月初,偶然看了央视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社会调查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能也出在心理上,就到华西就医,医生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经过3年的药物治疗,情况有所好转,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04年硕士毕业后到北京工作,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和文章,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才终于走出了童年的阴影。在此分享我的经验,相信它是那些渴望成长的朋友正需要的。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08.10.22:高估社会的危险和要求,低估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并且对前者更有意识。
  08.10.24:无止境的对危险的想象、永无休止的“自我威胁”(=&焦虑),永远顾虑着想象中那些即将发生的“可能的”危险,导致与“现实”接触时的无力感,进而形成退缩倾向。我被捆缚了羽翼,禁锢了战斗精神,习惯于取悦别人,以建立良好关系乞望对方施予,而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这是一个伴随多年的、“亲近人”的行为模式。
08.10.9,想到家人、亲戚对我恋爱问题的期待,由此我感受到一种压力。他们希望我赶快成家,一方面是出于对我的关心,一方面是家人因我年近而立却独身一人的事实感受到社会评判的压力。我的婚恋不只是我的婚恋,也事关他们的脸面,这就是社会习俗的巨大威力——仿佛人天经地义就应该如此,不这样就会有损尊严。弗洛姆称这些习俗、传统为“匿名权威”,绝大多数人都受其控制,会自动趋同这种行为规范,它是“社会人”的定向框架。另一方面,在我内在生命的复苏和成为真实自我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我抛弃了内化权威和社会标准的指令,以自身感受作为评价行为的标准。我选择“置之死地”,也希望能有“后生”,同时我选择“不强求”的心态,即便最后得不到也无所谓,我不会因此感到自己有失尊严。自尊,它的涵义显然是“自我尊重”,“除非拱手让人,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但人基本上都将自我尊重置于价值条件的基础上,这些价值条件总体现着社会的、父母的价值标准,一旦无法达到这些条件,人的自尊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10.27,我再次面对接近自身感受与趋向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再次选择接近自身,选择不思未来地生活。生活经验的教学已反复向我表明:当我企望的时候,当我执着于某个结果,我就为自己的生活竖起栅栏。
在《精神分析与宗教》中,弗洛姆揭示了这种冲突的根源:“人原本是一种群居动物,他的行为受本能冲动的支配,跟随头领,并与他周围的别的动物关系密切。因为我们是羊,没有比丧失同伴的联系、陷入孤独更能威胁我们的存在。对错、真假都决定于群体。但我们有不仅仅是羊,我们还是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在本性上独立于群体的理性。我们的行为最终决定于我们的思想(感受),而不管真理(自己的感受)是否被别人承认。”对错、真假都取决于群体,已经在历史上一再被演示,并且它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在《逃避自由》中它被称为“机械趋同”。
“我们的羊性和人性的分裂基于这两种定向:接近群体的定向和接近理性(自身真实感受)的定向。……理性的展示有实现有赖于完全获得自由和独立。在实现这个条件以前,人倾向于接受群体中大多数人认为是真的东西,他的判断决定于与群体联系的需要和对离开群体而感到孤独的恐惧。只有很少人能忍受这种孤独,不顾失去联系的危险而仍然坚持真理(自身感受)。”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过一种遵循自身感受和判断的真实的生活,你就必须要强壮和健康到能够承受周围人的压力,从而能够“逆流而上”。
  08.11.5,再次分析了自己的嫉妒心理,把嫉妒理解为“在发现别人拥有自己渴望拥有、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该有用而实际上却没有的东西时的一种心理感受。”
  这种感受是我在参加一个读书活动时体验到的,认为别人的论著肤浅,刚好适合一般人的理解能力,而自己所看的、所写的过于深刻,难以被一般人认可,于此我赋予自己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也来自于自己通过不懈地努力阅读这些著作和艰苦的自我分析,走出了神经症,而其他人阅读那些著作却收效甚微。交流中,在听说别的疗法效果显著时感到一种慌张,一方面是自己的这种优越感受到冲击,一方面是担心所有人都被吸纳进去,自己无业可从。揭示出这种担心之后,我自然认识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而担心也就不复存在。
  08.11.6,分析了自己感受到的压力的主要来源:对成为咨询师的执着和对最终结果的怀疑,家人对我成家的期待和我对能否遇到心意相通的人的怀疑。害怕顺其自然的方式得不到,焦虑不安。
  08.11.10:请求帮助上的禁忌。想请一同事帮忙,觉得她对自己印象很好,应该会乐于帮这个忙;但又觉得很久没联系了,突然“求”人帮忙很突兀,也不知道聊点什么作为开头。又觉得自己“应该”克服这个缺点,习惯于看到缺点、不足就要克服,力求完善。但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所有事都会、完美无缺,最好的方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能做的事优势上,全心全意地为之,扬长避短。
  08.11.11,感受到对生存、身份的担忧,对失去他人认可、尊重的担忧,感到沉重的压力。我想这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能力缺少信任,害怕达不到工作上的“潜在的”新要求,也对他人的友善、宽容缺少信任——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外移作用的残余,它使我相信,“如果我不小心失败或犯错,他人很可能会谴责我、轻视我”,只是现在已不像以前那样深信不疑,难以摆脱。这种残留、延续,正如同一位病友所感悟的那样:神经症不是靠自己的主观意志就能痊愈的,反反复复是它的最大特点!
  08.11.27,从来没有被领导骂过,却总担心因做得不够好或出错被骂。再次因做的事不够多而有负罪感,感到自己(对公司)没有价值——《生命的复苏》中提到的“义务感”、“良心”,还在继续活动。自我肯定的缺失导致失去自我维护的能力,害怕他人执行惩罚(羞辱),增加了对他人的恐惧。“从来没有…,却总担心…”,这就是“非理性”!
  08.11.30,焦虑状态,尤其是对自身未来的怀疑,是一种几乎任何人都难以忍受的情感状态压力状态。在这种压力下,几乎没有人能够放松自己,享受生活,并对未来漠不关心。身份的焦虑,渴求身份!
  压力,是个人在面对与期望有关的机会和限制,知觉到某个结果很重要,但又充满不确定性无法控制时,所处的一种心理状态。
  神经症乃是个体的愿望、能力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所致。个体的愿望、能力与社会要求(由此人感受到压力)之间存在着冲突,这些冲突是神经症产生的前提条件根源。
  08.12.4,对自己能力、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不确信,“倾向于”从负面怀疑,“除非”出现肯定的证据。
  对上与对下的冲突:同事违反规则,认真去纠正他觉得会伤情面,不去纠正又担心薛总会责怪我没有主动维护规则。心理世界危机重重!
  08.12.12,在权威(上级)面前,还是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受到礼遇则愉快积极,否则就消极逃避。不能将他们感受为“一以贯之”,即便他们一直都很友善。我想这是因为在童年被审判的过程中,对周围的人产生了不信任和畏惧、顾虑;如果出现任何批评,都容易被感受为指责、羞辱、轻蔑。
不能将他们感受为“一以贯之”,说明我对他们的态度和人格还没有足够的信念。“在人际关系方面,信念也是任何有意义的友谊或爱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性。‘相信’另一个人意味着确信他的基本态度、他的人格核心、他的爱的可靠性和不变性。这里,我不是指一个人不可以改变他的观点,而是指他的基本动力始终如一。例如,他对生命和人的尊严的尊重是他自身的一部分,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爱的艺术》)”“这需要我们下决心相信他人会以认可的态度来对待我们;下决心彼此尊重,并坚信每个人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值得尊重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真实面目的确就是别人眼中看到的那样,无论敌友。而且反之亦然!我们也是他人的铸就者,我们在暗地里、无可避免地对他人示与我们的面目负有责任——不是对他的本性负责,而是负责挖掘他的本性。(《故我》P180P177)”
  08.12.13,老让餐馆送盒饭,有负疚感,觉得增加了别人的负担,会惹人嫌恶。这是典型的“自谦型”反应,首要关注的是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渴望认可、接纳,非常害怕别人不满、有敌意。对自谦型人格而言,“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他的权利没有明确界定,他便会对此茫然不知所措。即使是提出完全合理的要求,他也会觉得自己在占别人的便宜。他要不便不提要求,要不便充满歉意、怀着负疚感提出来。(《成长》P214)”
08.12.21,早上起床前疑惑闪现,有些感到厌倦,希望自我察觉不要这么敏感,不进行这种“永无休止的精神分析”,觉得不意识到、做个傻子也挺不错。
当天晚上,因为在阅读《自我分析》时的自我觉察,在博客里记录了如下的分析:
我再次发现,我对自身有一种不满足、不认可、不信任的倾向,有很强的完善欲。这种倾向是根深蒂固的,我感到悲哀!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1.几场战斗的描述
父母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必然与之进行的是第一次反抗,这是他以后所有斗争的模式。人是怎样通过第一场战斗的,已经昭示着未来。
我记忆中的第一场战斗,大约发生在我六、七岁的时候。记得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父亲命令我在堂屋跪下(已经不记得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是否对这没来由的屈辱做过一点抵抗),然后我就跪了下来。父亲让我交代这两天我做过什么坏事,我断然否认,我怎么能不维护自己毫无疑义的无辜?否认被视为对“罪行”的掩盖,招致到严厉的棍棒惩戒。我并不知道这“罪行”所指者何,自然无法交代什么,这当然被视为冥顽不灵,需要更多的启发。最后,在他棍棒与言语的启发下,我终于明白我犯了什么罪:我偷了家里5毛钱。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家里昨天丢了5毛钱,而今天他在小卖部的老板获悉我用5毛钱买了零食,于是我就被认为偷了这5毛钱。我仍然挣扎着要维护自己的清白,但我维护自己尊严的决心,终究不敌他惩治犯罪的正义感,在爷爷奶奶一旁的劝诱下,在无望胜利的前景中,我屈服于这场显然不公正的审判:他既是法官,又是原告,而我只是被审判者。审判并不是为了定罪,更不是为了求得公道,我是一开始就被定为有罪的,审判只是为了让我认罪伏法!这样的审判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求得公道,而是为了(从精神上)消灭被告。”
无疑,这是一场“成功的审判”,它彻底摧毁了我身上残存的自我肯定、自我维护的意志和能力,在之后的十多年里我都只有服服帖帖的份。在人生的第一场战斗中,我被宣判、被打败、被遗弃了,伤痕累累。
这场明显屈辱的审判却没有给我留下屈辱的记忆(也许对一个天真的孩子来说,“屈辱”尚属一种不能理解的情绪),让我深深体验到屈辱为何物的是另一次伤害。
大概是初二的秋冬时节,我嘻嘻哈哈的在家玩耍,这是他一向看不惯的。当时他正读初中的作文辅导,里面有一篇关于狐狸为了捕获鸭子长时间潜伏在冰面上的文章,他以此教育我要向狐狸学习,学习要有目标、有耐心。也许是我的“顶嘴”触动了他的怒火,他命令站在堂屋的门外朗读这篇文章。我记得当时正是阴雨天气,但他的脸色却比阴沉的天色还要可怕。我明显看得出,他咬牙切齿地压抑着怒火,似乎恨不得暴打我一顿才解气。我站在外面,呜咽着诵读,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母亲留下的记忆,也没有太多令人欣慰之处。记得初中毕业前几天,出于让我高兴的目的,她跟我说等我考试回来给我煮玉米吃,对我来说这也的确是值得欣喜的期待。问题在于等我考完回家,玉米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吃的程度,我嘟嘟啷啷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一半是出于怄气,一半是出于撒娇。已不记得她当时说了什么,反正马上就使我噤若寒蝉了。
我之所以对她也这样的驯服,是因她跟父亲一样令我恐惧,虽然程度并不那么严重,之前记忆中有两次被她赶到床下的经历留下了深深的伤害,恐惧就其中的后果之一。一次是夏天,当时家里来了客人,我和她和姐姐三个人睡。大致情形是她对我的什么看法先反对后赞同(或者略表歉意),我的回应好像是“本来就是!”我这种“不知感激”的态度刺伤了她的自尊,她命令我“滚下去”。如果我好言相求,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但我选择了不哀求。深感伤害的我到客人房间的门前饮泣,然后被他们“收留”。另一次已不记得时间,只仿佛记得她对我说“滚到灶前面去睡”,我出于赌气就去了,一夜就睡在那里,第二天被奶奶笑话“蜷得就像条狗”。是的,活得就像条狗——活着,但没有温暖,没有尊严——就是我童年的真实感受。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2.产生自卑感
& & 在养成思考的习惯之前,我们已养成生活的习惯!谎言说上一万遍,也就成了真理!
& & 伴随我二十余年的自卑感,并非是我天生就有的,确切地说它是我父亲教育我的结果。在每一件小事上,他都用他的榜样及他的教育使我相信我是无能的。
  怀着对我的殷切期待,他积极地要教我各种技能,比如说在农活上。可问题在于,似乎我每次得到的评价都是“这么简单你都不会?!看我来!”难道真的是我太笨了?那我也不值得他对我高度期盼呀!何况对我的这种期待,他自己后来也说是在发现我聪明后才从姐姐身上转移过来的。在他看来,他要求我的,都是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可以办得到的事,连“这么简单都不会”当然就成了我莫大的耻辱了。无疑,在他看来,事情的确是太简单了;对他来说,事情总是简单不过的。可问题在于,他在用成年人的标准在衡量孩童;就算这些事对某些孩童很容易,其间也还有个体差异的问题,这是他无从虑及的!
  在他看来,事情总是简单不过的,只要肯努力,就没有办不到的事。仿佛我没有达到他的要求,都是我的过错,是我没有努力。他对我都有些什么要求呢?他拿我跟周围的孩子做比较!不是跟某一个孩子比,而是拿周围所有孩子的优点跟我一个人比:谁谁谁胆大啦,谁谁谁动手能力强啦,谁谁谁力量大啦...,要我集万千优点于一身。多么的病态阿!谁能在各方面都胜过其他人?!这是理所当然可以办得到的吗?!不止如此,别人没有的他也希望我有:作文、珠算、书法...,他希望我十全十美,但我这些方面都从来没有让他满意过。
  无论我干什么,他都否定,这已成了意料之中的事,仿佛我身上就没有任何优点,仿佛我从来就没有令他感到满意过。从根本意义上讲,他确实没有真正对我满意过。在他看来,我身上总是有太多不足之处,这是他关注的焦点,是他的兴趣所在。虽然我也有某些优点——比如说我的学习、我的勤劳,但他总是视而不见,仿佛这根本就不存在一样。从小到大,我硬是没有从他那里得到过一句肯定(后来,在我的诘问下,他说那是因为怕我骄傲)。& &
& & 事情还不仅仅是具体事情的否定那么简单,赤裸裸的羞辱也是不胜枚举的,这样的场景在饭桌上就曾多次发生。通常情况是他对我一通数落,然后我躲到一个房间悲切地自伤自怜——从那次审判之后,我们之间在无所谓真正的战斗,我只有无条件投降的份。对于这些羞辱对我造成的伤害,他是从来都看不到的。
  就这样,我在他面前丧失了自信心,换来的则是一种漫无边际的负罪感和低劣感。每次他要教我什么,我都会因害怕再被谴责而战战兢兢,这自然阻碍了我对新事物的学习。你怎么可能指望一个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孩子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至于我的怯懦、我在学习新事物上的无能跟他的教育有没有什么关系,他是从来没有想过的。
& & 这里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被谴责、被羞辱真的是我罪有应得吗?如果一个人确实天资愚钝、一无所长,那他就活该被谴责、被羞辱吗?难道他就没有权利得到一点点的温暖、一点点的尊重与鼓励吗?
& &&&记得初中的时候,有次看人修自行车,我很羡慕地想:“他真厉害,居然会修自行车!”这件现在觉得那么可笑的事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我多年来的心态: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能做没做过的事,很容易就被“我不能”的感觉所压倒;总是拿别人的长处来比自己的缺点,所以在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都觉得别人比自己强!这就是根深蒂固的自卑!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3.生存焦虑
  从我能思考之日起,我就为维护自己精神上的生存而忧心忡忡,以至于我对其它的一切都感到淡漠了。——弗兰兹·卡夫卡
  在《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通篇都在回顾父亲的高压统治对自己的伤害,以及这些伤害在他的生命中造成的后果。对于偶有的例外他描述说:“这当然很罕见,可是却令人神往”。“您脸上也会绽出一丝特别的美,露出极其难得见到的恬静、满意、嘉许的笑容来。谁受您这一笑,谁都会陶醉的。我回忆不起来,我在童年是否很明显受到过这种微笑的眷顾……”
  与卡夫卡相比,我无疑幸运得多,我还不至于“对其它一切都感到淡漠”,甚至还受到过父亲满意、嘉许的笑容的眷顾,只是我并没有感到陶醉。准确地说,受了那一笑,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初一的一天晚上,家里正在做晚饭,我跟父亲说起数学老师,说老师认为你解题的方法越简单,说明你聪明。父亲听完哈哈一笑,满是赞许之意。我紧绷的神经顿时放松了下来,身心也顿感舒展了许多。这种感觉当时还是朦朦胧胧的,直到多年后才又被模模糊糊地意识到。
  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我在儿时没有梦——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干什么。现在想来,一定是因为父亲一再的否定与打击,我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完全瘫痪了,对什么都感到无能为力,无意识地,对于任何陌生的领域,我都尽可能地回避。等到初中毕业,“将来”这个词无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意识,从此我便被无边的忧虑和怀疑包围着,对“将来”的忧虑和怀疑深深地困扰着我——在考上大学之前,忧虑着“要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哦”;进入大学之后,又在担心一系列的“失败了该怎么办”。我们是为着“将来”生活的,我们总是为了将来的需要和将来会如何而发愁!
  在等待中专录取通知书之前,这还只是一种单纯的忧虑;在等待中专录取通知书之后,它变成了一场激烈的内心冲突。一方面,如果我被录取了,去读中专业不会再有升学的压力,但我对读中专却心有不甘,总觉得不读大学似乎少了点什么;另一方面,如果去上高中,又不得不面对升学的压力,这将是我难以承受的重负。在这种“to be, or not to be”的反复煎熬中,我最终还是为自己的冲突找到了一个条“出路”:上中专也可以自修大学啊!在这整个过程中,我都是一个人在摸索,没把烦恼对任何人说起。说到底,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一个人——虽然也有三五成群的同伴,但中间始终有某种隔膜存在,从内心来讲,我一直是个非常孤独的孩子——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他人!
  这种孤独离群的倾向,跟我所受到的教养是分不开的,这种教养也导致了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这是我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和期待——这种基本信任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统一性的基础——,并且感觉到自信自尊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安莉娟《安全感研究评述》)一旦有了这样的爱,那么无论一生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受到怎样的伤害,人始终能回顾过去,……他能够爱自己,并且无法被摧毁。如果他无法回去,他就有可能被摧毁。唯有当你本已破碎,你才有可能被摧毁。(赖恩《分裂的自我》P172)
  现代心理学对人类的自我认识作出了一个重大贡献,指出了童年期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现代心理学告诉不幸的人们:&三岁已经迟了!&对狼孩及福利院孤儿等大量案例的观察和研究表明,三岁以前的心理剥夺和创伤,将导致终生难以恢复的心理障碍。现代心理学诸多流派和学说,纷纷把注意力向着越来越早的童年期推进。人格分层理论认为,最原始、最先发展起来的心理机能位于人格结构的深部和内层,而那些高等、复杂的心理机能则位于外层。内层不易受环境影响,难以受意志控制;外层却相反。场理论将人的心理发展看作人格和环境的函数,由此得出的推论是:越是靠近人格尚待形成的早期,环境就越表现为压倒性的决定因素。
  我不知道我在婴儿期是否得到了适当的抚育,但我料想没有,这种推测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今年春节回家,我在被窝里和他聊天,他在旁边看着电视,这时背篓里的外甥女哭了起来,他却充耳不闻、不理不睬。我听不下去了,让他把孩子抱出来哄哄,他却回答说:“哪个细娃不哭几声嘛。”一直在哭的孩子,他却认为“哭几声”很正常,仿佛只要他继续置若罔闻,孩子就会知趣地停止哭闹。当然,我也承认,只要成人坚持不予理会,孩子是会停止哭闹——反正怎么哭大人也不会有反应、得不到想要的照料,怎么哭也没有用,那还哭什么呢?无论这时孩子有没有出现意识,这样的情景都会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这种“不受照顾”的经验将伴随他的一生,成为他深刻自卑感的起源。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我们就开始摸索生命的意义。即便是婴儿,也会设法确定自己的力量以及该力量在他周围的生命中所占的分量。快6岁时,小孩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他已具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方式称为他的“生活模式”,能从这个世界和自己这里得到什么期待什么,对此他已形成深刻而持久的概念。此后,他就从一张固定的统览表来看待世界,由此小孩对自己的世界赋予“意义”。即便这种意义大错特错,即便这种处理问题和工作的错误方法会引起一系列的痛苦不幸,我们也不会轻易就放弃这种意义。唯有重新审视造成错误阐释的境地,意识到错误之所在,并且修正统览表,对于这个世界的错误看法才能得到纠正。(《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P8P9)
  他同时说到,要破解一个人赋予自己和世界的意义,最大的帮助莫过于他的早期记忆库。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是否认为这个最早记忆是他所能想起的最早的事,甚至是否是对真人真事的记忆,这都毫不重要。早期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代表的东西,在于它们对生命的解释以及与现在和未来的关联。在所有的记忆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如何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和他所能回忆起的头一件事,它能体现一个人的基本人生观(《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P13P14P56)。并非巧合的是,我最早的记忆,恰恰就是“不受照顾”!
  在之后的人生的第一场战斗中,我被遗弃、被宣判、被打败了,伤痕累累;在以后的战斗中——哦,从那以后我跟父亲之间再无所谓真正的战斗,我总是在战斗开始之前就已经败下阵来,剩下的只有在内心自伤自怜的份。举例来说吧,很多次在吃饭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他就劈头盖脸的对我一顿数落,而我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到隔壁房间去偷偷地饮泣……父亲的世界不由分说,没有我的余地,随时都可能有一顿斥责莫名而至(比如我和姐姐在嬉笑,他就会说:“你家有几百石老谷子吃不完了阿!”),对他我是不敢有任何期待的。我只能完全按照他的期望行事(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喊我站着我不敢坐着,对此他是颇为得意的),察言观色博取他的欢心,从而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过得好一些。在他笑的时候,我才能确信他不会发难,能够以稍微放松一下心情。
  然而,如果不是因为母爱的缺席,这些经历或许还不会造成那么严重的伤害。从本质上来说,母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她的作用在于给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那种我从来就缺少的安全感。母亲不能给予我安全感,这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她拗不过父亲的固执,早就被父亲的权威制服了,无法在家庭中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力量。在我人生的第一场战斗中,她就没有为我提供任何的辩护,只是因为不忍心看我挨打而悄悄地躲在了一边;任何时候父亲羞辱我,她都只是默默地旁听——父亲是我们两代人中的最高权威,她无力对此表示异议。更为糟糕的是,随着岁月的增长,她还内化了父亲“权威主义”的精神机制,开始对我的反抗和不驯服采取高压政策,以至于后来她稍假辞色也能够令我噤若寒蝉。何其悲也!在我想来,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她也是受着内心痛苦的煎熬的:一方面,毕竟每位母亲都有慈爱之情,惩罚孩子的时候自己心里也会不好受;另一方面,如果不能维护自己的权威,那就是对她自己的背叛,这恐怕是她更加难以忍受的。只是到后来,这才逐渐“习惯成自然”,似乎所有对我的惩戒威慑都是我自找的,是我不该挑战她的权威。
  在他们的一再拒斥与压制下,我不得不完全放弃了自我,而“我怎么样也胜不了,我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越争取越反抗越受打击,最好是不要去愿望或期待什么”这样的无能为力感也就深深渗透了我的心灵。
  概括来说,从一开始我就发现自己内心自由受到了威胁,所处的环境有害于自身的自发性、安全感和自信心--一句话,我精神存在的核心受到了威胁。我感孤立、无助和恐惧,与别人发生联系时不是取决于我自发的真正情感,而是取决于安全的需要和对利害的考虑。我不能简单地喜欢或不喜欢、信任或不信任、表明自己的愿望或反对别人的看法,而是不得不发展一些人为的、战略性的方法来与他人打交道,以便将危害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在这个环境中,我自己的情感和愿望不是我自身的决定因素,我最内在的情感和思想不得不退居末位、沉寂下来,而变得不那么清楚了。(卡伦.荷妮《神经症与人的成长》P2,《我们内心的冲突》P153)
  踌躇徘徊中,录取通知书终究是没有来,开学一周后我去高中报了到。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4.高中岁月
怀着对考不上大学的恐惧,我开始前所未有地专心学习。在第一次中期考试中,我的成绩高居榜首,一时间成了年纪中的风云人物,成了老师和同学关注的对象——偶尔在校外还能听到迎面而过的同学低声议论:“刚才过去的就是许世钢。”我被这样的“辉煌”冲昏了头脑,我感到飘飘然,似乎考大学不过是手到擒来的事。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我故态重萌,对学习三心二意了起来。
第二学期文理科分班,我跟外班来的一个“小孩”同桌,自习时经常打打闹闹,有时甚至上课也是如此,一直以来专心听讲的习惯就从这时被打破了。更糟的是,这时候我开始沉迷于上了电子游戏,学习上又回到了以前能不学就不学的状态。结果,这期中期考试一败涂地(大概30几名),有几次校内竞赛也很不理想。这对我刺激很大,只感觉人生一片灰色。我意识到自己玩过头了,又开始认真学习,但心态再也无法象刚进高中那样平和,投入的精力也相去甚远。经过半期的努力,我期末考试的成绩重又位列前茅。
高二换了新班主任,我不再象高一那样受宠,新的物理老师又特别刻薄,经常拿话奚落学生,上他的课总是特别紧张。我记得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特别在意自己的分数,考试的时候感到紧张,害怕出错,常常做一个题就检查一个题……
很快进入了高三,月考不可避免地来了。我想,我现在就把月考当高考,到时就不会紧张了(事实证明这么做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应该把高考象平时考试一样轻松对待)。
第一次月考在名次上还可以,但分数很不理想,与前两名有很大差距。这时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学习方法不对——因为从主观上来说我也努了力了,开始研究学习方法,想怎样才能让学过的东西不忘记、怎样才能在考试始节约时间,伟人们是怎么学习的……“研究”的结果是:学习时老去想刚才看的东西记住没有,老是去猜测在这个知识点上,可能会怎么考,牛顿为什么会由苹果落地想到万有引力,等等。这样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月考分数有所上升,问题是与第一名的差距更大了。我感到非常绝望(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绝望,以后,还有很多。——或许,这并不是第一次,因为我小时候就很多次想要自杀,毕竟,对于每一个想到自杀的人来说,不都是因为感到绝望吗?这很难说,因为当时我只是感到在家中不受疼爱,并没有明确体验到绝望的情绪。)!我想,我是没办法了,尽力而为吧,也算对得起父母了。就在这种绝望的心态下,躁动的思维沉寂了下来,那些烦人的想法也没有了,我开始静心做各门功课的《学习指导》——那些我以前自恃聪明而不屑一顾的基础;对老师发的技巧性的练习试题,我感到有心无力,完全提不起兴趣。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月,没想到我第三次月考的成绩——在其他同学因为题难而普遍降分的情况下——大有提高,让我再次登上了榜首,这又重新给了我希望。当时,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在学习方法上的怀疑,但是有些问题我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常常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好了一周,一个新问题出来了,又是一周的烦恼时间——这就是所谓的“问题因解决而产生,问题因解决而存在”吧!在烦恼的时候,在可以不用学习的时候,我都去玩我唯一的最爱——乒乓球。同学们都羡慕我学得轻松,谁又知道我心里有多苦呢!但是性格又让我从来不对任何人说起!
幸运的是,高考时我心态很平静,发挥很正常,顺利进入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并在那里一呆七年。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自我分析:童年与人生
童年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因为他的性格形成于童年早期,此后个体很难走出他的已形成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在本文中,作者分析了种种童年经验对自己性格的影响,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生活困难。幸运的是,作者通过不懈的自我分析超越了童年的经验,从根上改变了自己的人格,越来越成为真实的自己。在此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和技能,对帮助他人实现自我成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确立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可以说是我人生成长的必然选择吧!
我本人曾是一名心理障碍患者,2001年就医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持续服药,现已完全康复。虽然服药对调节神经系统有很大帮助,但我认为心理成长才是精神康复的决定力量。从2004年进行自我分析开始,我陆续深入研读了《心灵地图》、《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我们内心的冲突》、《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当事人中心治疗》、《金刚经说什么》、《洞察未来》、《个人形成论》、《行动转变性格》、《未发现的自我》、《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与宗教》等书籍。结合书中的知识进行自我分析,我解决了自身的众多障碍——自我疏离、自卑情结、自我苛责、畏父情结等,逐渐找回了自己,大量的外围症状也随之逐渐消失了——头脑模糊不清、经常的恶梦、过度的自我关注、疑病症等。
虽然2001年才开始就诊,但之前很早我就够得上神经症的诊断标准了。至于其根源,还得追溯到童年,尤其是童年时父母的影响。
有作家曾说:“父母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必然与之进行的是第一次反抗,这是他以后所有斗争的模式。人是怎样通过第一场战斗的,已经昭示着未来。”在我看来,这无疑是对童年教育对人生的巨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影响)的深刻揭示。我人生中的第一场战斗,大约发生在我六、七岁的时候。记得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父亲命令我在堂屋跪下(已经不记得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是否对这没来由的屈辱做过一点点抵抗),然后我就跪了下来。父亲让我交代这两天我做过什么坏事,我对此断然否认,试图维护自己毫无疑义的无辜。否认被视为对“罪行”的掩盖,招致严厉的棍棒惩戒。我并不知道这“罪行”所指者何,自然无法交代什么,这又被视为冥顽不灵,需要更多的启发。最后,在他棍棒与言语的启发下,我终于明白我“犯了什么罪”:我偷了家里5毛钱。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家里昨天丢了5毛钱,而今天他从小卖部老板处获悉我用5毛钱买了零食,于是就认定我偷了这5毛钱。我仍然挣扎着要维护自己的清白,但我维护自己尊严的决心,终究不敌他惩治犯罪的“正义感”。在爷爷奶奶一旁的劝诱下,在无望胜利的前景中,我屈服于这场不公正的审判。在人生的第一场战斗中,我被遗弃、被宣判、被打败了,伤痕累累。生存的家庭虽然完整,心灵的小船却无可停泊。多年的生活里,我不曾有一个值得信赖、能够给予安慰的“他人”,在群体中我感觉到的不是归属,而是隔膜。写下这两句,我才深刻领会了卡夫卡的自白:我像一个孩子,在成年人里流浪!
我的父亲,无疑是个对生活充满了忧虑恐惧的人,这从他时常挂在口头教育我的那句“行军先行败路”中显露无疑——做事要先考虑失败了怎么办,给自己留条后路。他自己也承认说:“我是被饿怕了的”。他对生活焦虑,对作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的我自然也不可能放松得下来。在我考上大学以前,他经常对我念叨着一句话:“你整天耍嘛,看你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哦!”但这并没有导致我发奋努力,却留下了深深的副作用:从我初中毕业后意识到“将来”这个词开始,我便被无边的忧虑和怀疑包围着,做什么事都总是首先想到结果、后果,总是在担心“失败了该怎么办”。所有这些忧虑、防御耗竭了我的精力,而我却不知道我对自己做了什么!
比“行军先行败路”这种教育造成更大伤害的,是他一贯否定我的一句话:“这么简单你都不会!看我来!” 在每一件小事上,他都(无意识地)用他的榜样和他的教育使我相信我是无能的!在他看来,他要求我的,都是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可以办得到的事,这当然便成了我最大的耻辱了。在他一再的否定与斥责下,我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完全瘫痪了,对陌生的东西总是心怀恐惧,深怕自己做不好,深怕与失败影随的自我谴责、自我否定,也怕不小心失败或犯错,或者做不到“应该做到的事”,被别人谴责和蔑视。我总是过于看重每件事情,并把每件事都想得过于悲观。每次当我有所目标,我都会有可怕的冲突;每次当我想要做点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总是焦虑。童年时我没有任何梦想,可能正是因为我必须避开难以承受的焦虑。无目标、不思未来,这种方式保护我较为平稳地渡过了童年。
使我产生自卑情结的还有,他总拿其他孩子的优点跟我的不足作比较,他总说:你看看A如何如何,你看B如何如何,你看看C如何如何……可是,我怎么可能拥有所有人的优点?!不止这样,别人没有的他也希望我有:作文、珠算、书法……他逼迫我进行各种学习,对我求全责备,同时又一再地贬低我。他睁大眼睛盯着我的不足,就像盯着树木而看不见整个森林。到最后,我自己也总是拿别人的长处来比自己的缺点,在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都觉得别人比自己强得多!这是多么深刻的自卑啊!记得初中的时候,有次看人修自行车,我很羡慕地想:“他真厉害,居然会修自行车!”多么的可笑啊!但这就是曾经的我: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能做没做过的事,很容易就被“我不能”的感觉所压倒。
父亲对我的评价都是负面的,除了损害我的自信心,同样也伤害了我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之后多年的生活,恰如安莉娟在《安全感研究评述》中所总结,“父母采用负面的教养方式,如:不尊重、鄙视、讥讽和羞辱,刺伤了儿童的情感,损害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一直到成年都摆脱不了,这些体验往往造成他们过度渴望取得成绩。这种渴望激发他们过分地做出努力,但是往往会出现自我要求过高的危险,经常以抑郁性的精疲力竭而告终。一般情况下,即使他们付出更大的努力,也不能满足他们对生活和爱的过高渴望。这些人总是体验着他们童年时期所熟悉的痛苦情感:得到的不够、不满足、不完善和不可爱。”童年的教养使我逐渐失去了内心的自主性,从那开始我就一直在追求别人的赞许和认可,以确信自己的价值、恢复自己的自尊,以及更基本的——安全感。
父亲的世界不由分说,没有我的余地,随时都可能有一顿斥责莫名而至,对他我是不敢有任何期待的。我只能完全按照他的期望行事(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叫我站着我不敢坐着),察言观色博取他的欢心,从而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过得好一些。在他笑的时候,我才能确信他不会发难,能够以稍微放松一下心情。与之相比,母亲虽然也留下些许美好的回忆,却远不令人安慰,她同样令我心怀恐惧。有两次因为不驯服而被她赶到床下的经历,给了我深深的伤害,以至于到后来她稍有辞色也能令我噤若寒蝉。在他们的一再拒斥与压制下,我不得不完全放弃了自我,而“我怎么样也胜不了,我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越争取、越反抗越受打击,最好是不要去愿望或期待什么,以免招致新的痛苦和伤害”这样的无能为力感也就深深渗透了我的心灵。一般来说,在跟别人交往时,我是必然躲避不了他们的影响的,它变成了一种持续的、对所有人的畏惧心理。一切会令我依稀联想起这些情境的东西,我都畏而远之。由于这样的教养,我心目中的世界危机重重,就仿佛这个世界有一套严格的法律,稍违犯就会招致严重的后果,遭到严厉的惩戒。由于这样的教养,我不得不疏远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愿望,总是尽力遵从别人的规则与传统,按照别人的期望行事,竭力争取他人的温情和肯定,只有这样我才感到与他人在一起是安全的。总而言之,我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有一种否定性的关系。
幸运的是,经过多年的煎熬与摸索,我逐渐走出了童年的阴霾,开始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有一个自尊的、独立的、为自己负责的主体——无论成败,他都会接受自己、爱护自己,不会再对自己苛刻批判、严加看管,再不会为了有价值、被人接受,就要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再不会把自我评价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这个世界是不同的,因为主体已经摒弃那些他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开始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直接体验来生活。这个世界是不同的,因为它已经变得温暖安全,不再是需要提高警觉去防范的异己对立物,主体已经融入这个世界,“犹如无穷之水滴融入无穷之大海”。这个世界是不同的,因为主体不再希望达到若干确定的状态,他已然明白,“真正重要的在于活动,在于过程而非结果”。他也知道自己没有完全达到上述的机体状态,但他只是坦然接受,他相信“真正的成长是一生的任务”,缺点与不足只是自己的一部分。
在通过自我分析解决障碍、实现成长的过程中,我掌握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对帮助别人克服障碍、实现自我成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这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是我的能力所在。在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逐渐在人格组织中达到了对自己的尊重,也达成了对别人的尊重,这是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格基础。此外,我性格中早期形成的许多特质也是有利于从事咨询工作的。虽然父母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的成长,但他们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培养了我。父母都是热心肠,胸无城府、乐于助人,于是我也形成了热情、坦诚、富有同情心和亲和力等优良品质。虽然他们伤害了我的自发性,让我养成了揣测他人期望行事的习惯,但恰恰也促成了我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能力,可谓“凡百祸患,皆是福根”吧!这些特质是他们留给我的宝贵财富,是我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坚实基础。
多年的自我分析历程,是我越来越深入地体验自身的过程;是我释放焦虑和压抑、逐渐成为真实的自己的过程;是我不断地接纳自己、信任自己的过程;是我重建与自己、与他人的联系的过程;是我不断地发现使我自由的真相、重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这正是心理咨询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在将来的咨询中,除了帮助来访者解决具体困难,我还将运用自我成长过程所获得的经验和技能,为来访者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尽可能地促进来访者发展自身的潜能、完善自己的人格、趋向自我实现。
我对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充满信心和期待。
注:文章系咨询师二级论文,写于2007年10月。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5.大学四年
高三后半段,我经常这样让自己鼓起希望:我的中学这么差,能考上同样的大学说明我比别人聪明,我在大学里学习肯定会比别人好。从高一那次失败的中期考试开始,我对学习成绩的在意不再只是出于升学的压力,更多地是想要超过他人,我需要那种万众瞩目的感觉,我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
高三时,我开始“醒悟到”人生应当有所作为,所以进入大后学我很努力地学习,但新的环境让我很难适应,学习方法的问题也时常困扰着我,总是感觉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得不穷思极虑地去思考,力图解决。记得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我感觉自己都用脑过度了,打开书看不进去,要睡一会却又睡不着。虽然我拼尽了全力,但系里却还有很多成绩比我更好的人,高中时支撑着我的期许轰然坍塌,身上再也找不到值得我骄傲的东西。此外,虽然我的成绩在班里总是第一,但这时候大家都不那么重视学习成绩了,我并没有在班里为自己赢得多少承认。除了学习以外,我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是比不上别人的:不知道怎么跟人交往,动手能力差,等等;甚至那些各方面都比不上自己的人,我也会想:至少他还拥有快乐!
虽然学习没有帮助我赢得更多的认可,但我学习的“热情”却依然执着,到后来它逐渐变成了一种强迫:我总是尽一切可能学习,有时候不想学了,还得向自己“证明”确实是学不进去了,并不是想偷懒——总是有个声音在对我说:“你还没有达到标准!你还有很多事要做!你无权休息!”我对分数的重视也变本加厉,常常想老师会怎么考,完全背离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大二的一天晚上,我突然想怎样才能快点睡着,希望好睡眠带来好状态,能对学习有所帮助。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睡眠却越来越差,大脑白天总是很混乱。大二暑假,暂时没有了学习的压力,通过反思我发现小时候睡得好,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或许正是因为太想睡着所以才更睡不着,我决定放弃快点睡着的企图。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反复复,我的睡眠逐渐好转,但其他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此循环往复。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或许同样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在我为自己的睡眠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就采用了森田式的“顺其自然”。在此之前,在处理“余光恐怖”的问题上,我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有次看电视时,我无意中发现自己还看到了屏幕外边的东西,觉得很不自在,想把视线集中在画面上,结果越是这样越是注意到屏幕周围。最后,我放弃了集中视线的企图,只是每次出现这个问题时把视线收回来就行了,慢慢地它也就不再困扰我了。这就是森田疗法的“不怕,不理,不对抗”,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位叫moonfish的网友在自己的康复之路上有这样的领悟:“怎么才能好起来?我想不去期待自己一定好起来,才能慢慢好起来。”道理就是这样简单,但很多时候做起来却又是那么的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我们不能不去期待,这就是所谓的“放不下”。
学习的问题已经让我焦头烂额,但我还得时不时面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软弱无能,不知道怎么去跟人交往。虽然很早就察觉到自己没有交心的朋友,隐约感觉到跟其他人之间总是有某种隔膜存在,但直到大学它才成为我真正的困扰。一方面,这可能是个人心智的成熟问题,尚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大学以前一直有一个中心任务,它掩盖了其他所有问题。直到大二时,几个高中同学联系到我,周末大家经常在一起玩,我的人生里才有了可以一吐心声的朋友。在大学同学中间,我已经“泯然众人矣”,特别的照顾与关注已不复存在。
我对自己的感受越来越糟糕,我越来越不明白,“聪明过人”的我,怎么竟会进退维谷?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明白”,原来我是被这些困扰阻碍了!如果我解决掉这些问题,以我的“聪明才智”,我肯定会无所不能!因为这样的认知,我对自己的评价逐渐又高了起来,曾经喜欢的女生,也渐渐不入我法眼。
但我并没能解决掉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解决了,但总又会出现新的问题。直到多年以后,我才领悟到:我的每一个解答都等于在自己的头脑中设置了一个框架,必然会出现新的东西与它发生冲突,于是,这又是一个需要解答的疑问——所谓问题因解决而产生,问题因解决而存在也!
内心的冲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加剧,头脑也更加混沌起来,我开始想自己是不是有心理问题。为了求得解答,我去学校的咨询室看了几次“心理医生”,感觉他们简直什么都不懂,丝毫不能解决我的问题。大四保研的时候,我思维非常慢,什么都不想做,加上平时没留意,不知道去联系哪个导师,我想还是考吧,应该能上。考研的日子又是一段煎熬,后来思维极慢,几乎完全学不进去了,书上的字一个个都认识,就是一段段的话进不到脑子里去。如果不是平时死读书打下的基础,我想我肯定放弃了……
大四下期,偶然看了央视关于心理疾病的社会调查,我意识到我该去看看医生。我去华西详细说了自己的情况,医生诊断为强迫并发双相情感障碍,开了录丙咪秦和碳酸锂。由于药物的作用,我的抑郁和躁狂都表现得比以前更明显,抑郁的时候几乎没有了思维,躁狂的时候思维奔逸,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无所畏惧……&&
2001年暑假,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病前优秀的成绩让我获得了“自信”,我开始明白自己不断的挫折完全是性格的恶果。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6.游走在地狱与天堂
研究生第一学期,我的病情依然严重:抑郁的时候,连续两三天,每天连续睡十七八小时起不来,晚上起来思维还是被禁锢得死死的,看电影几乎都跟不上情节,只好听歌了;躁狂的时候思维又特别的混乱,各种念头纷至沓来,一点条理都没有。
慢慢地,思维的混乱状况减轻了,但抑郁还是很严重。2002年3月,一个学医的网友告诉我双相至少要用两种情感稳定剂,于是我换了医生,他给我加了丙戊酸钠。到2002年11月份,我觉得效果仍然不太好,整天没精神,于是又换了医生,她把丙无酸钠换为妥太,说副作用小,并加了赛乐特。刚开始感觉还可以,我甚至都以为自己好了,结果寒假里开始又连续几天提不起精神,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情况。
2003年4月,我再次换了医生,改服百优解和碳酸里,一直到2003年9月。那段时间我的情况是:感觉起不来的情况不多,但是很多时间仍然感觉思维慢,这种思维慢跟疲劳的感觉明显不一样,因为疲劳休息之后很快恢复,但这个偏睡不着;有时状态稍好一点但又感觉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复杂的学习,通常半个月中只有五、六天学起来非常轻松,当时我只能充分利用这样这段时间。有一点我还比较好,跟大多数病友不一样,就是我一直对恢复有信心,所以即便在抑郁的时候我也不会觉得痛苦,而是选择做一些轻松的事(上网,聊天,听歌)。 此外,我也积极地进行各种运动,虽然不知道这样的努力对抑郁到底有没有用。
在这期间,我经常华西医院的论坛发帖,跟病友交流,也根据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对他们的问题作一些解答。后来,通过QQ交流,还帮助三个病友摆脱了强迫症状(一个在高处时怕自己会往下跳,一个怕自己拿刀砍人,还一个具体什么症状忘记了)——但也有好几个病友用了同样的方法没有起到作用。在告诉其中一个我处理强迫症状的心得时,他问我是不是看了森田疗法,这时候我才知道有个叫“森田疗法”的东西。当时,我的体会是这样的:每次感觉到“问题”的时候,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镇定,让自己意识到这是“强迫”,不慌乱逃避,除此以外什么都不用做;强迫问题跟正常问题不一样,它本身是无解的(无法用理智解答),想克服摆脱是不可能的;与之“和平共处”,让其“来去自由”,没有问题时不主动去想它,也不要兴奋地想“是不是好了,是不是有进步、有收获、有希望”,真正地不理它,坚持这样做,症状就会慢慢淡化消失(工作以后,由于自己的强迫思维,这些心得又有新的发展)。在那段时间,当我面对电脑屏幕的时候,有时候又会注意到屏幕外边,也是用这个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应对。
03年9月,研3了,马上就要找工作,而我在学校虚度了两年,专业能力上几乎没有丝毫长进,求职的压力很大,所以格外希望保持一个好的状态,能够好好准备、出色发挥。& && &&&
医生给我开了大剂量的抗抑郁药,并帮助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迫症的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