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学的认识,为什么在新认识一个陌生的词汇或事物后就会在

当前位置: >>
心理学 365 夜2008 年 01 月 01 日 2008 年 01 月 01 日 序言 前几日就在酝酿写这个特殊的“日记” ,记录我 2008 年每一天对心理学的点点思考,就 把它叫做“心理学 365 夜” 。 小时候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读过这么一本书,名字叫做《365 夜故事》 。在我们小时候 的某一年,我们是在它精彩的故事中怀抱者纯真的梦想沉沉睡去。这一年,我们
过的是如此 绚丽多彩, 365 个夜晚, 如同点缀我们童年最灿烂的钻石, 至今仍闪耀在童年记忆的最深处, 现在回想起来, 那些童话般的日子, 那些想提前偷看下一日的故事但从未真正下决心做到的 日子,那些翻字典查阅书中不认识字的日子,那些缠者父母讲述书中善恶的日子,那些和伙 伴们分享故事分享友情的日子,虽然看似远去但却从给消失在美好的记忆之中。 因此,我决定就把这本特殊的“日记”称为《心理学 365 夜》 。坚持每天都写,写我运 用心理学看这个世界的点滴。 学习心理学已经两年半了, 可是我却在去年底才略微有些感觉。 去年下半年,读了不少书,可能和这有些关系。于是,在去年底就萌生了在第二年完成这么 一件事的想法。 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出色的心理学家,因为我们无时无刻地在感知这个世界,在用自 己的行为影响者你周遭的环境,同时,嘈杂的环境会回报你或开心或伤心的东西,你要不断 地学者去面对它们, 去解决它们,甚至,从它们之中学到点什么。人, 就是这么不断地成长! 但是,同时,世界上又没有一个人可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学家。心理学走上科学的道路 才短短几百年,在这几百年中,的确出了不少有名的心理学家,也出了不少学术流派,却没 有一个心理学家或者流派敢称自己已经真正读透了人心,把握了人心的运转规律。大家,都 只是在“盲人摸象”而已。可是,我们却不能否认他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一切真理,都 是构建在无数前人的研究之上的。 对于我而言,平时,能够用所学到的知识观察我处的环境,能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有自 己的思考,已经做到些许的“学以致用” 。所以,从今天开始,每个夜晚,都写一些自己的 杂感,相信,累积到下一年,会有很大的收获,而不是仅有一本简单的日记。 仔细寻找,仔细观察,仔细感悟,仔细写作,就我生活的环境而言,与心理学有关的有 趣的地方还真不少呢!没有学术化复杂的语言,没有矫揉造作的描写,只有真挚的情感!这 一切,就已足够!2008 年 01 月 02 日&洁癖与脏癖 2008 年 01 月 02 日 洁癖与脏癖 为了更系统地研究“创造性”这个话题,我又将《人格心理学》中的“特质论”这一章 节仔细地阅读了一遍。不只是看课本,看更多不同的书才能让知识更为全面。 看到一位心理学家 Mullay 讲的例子,说一个人爱整洁,除了他本身具有的这个特质外, 他的内心动机也非常重要,推而广之,一个人做一件事,想必由他长久形成的人格以及他此 刻的动机所决定。 比如, 我打扫寝室的卫生, 是因为我本人很爱干净, 当寝室有一点点脏时, 我就动手打扫了。 另一种情况, 是在寝室很脏的情况下才打扫, 再不打扫, 就无容人之处了。1 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环境促使我这种行为的改变。第三种情况,我打扫寝室卫生,并不 是为了自己生活需要干净, 个人在垃圾堆满天的环境中也能怡然自得, 我之所以打扫寝室卫 生,只是为了照顾到同住的室友,为了取悦他们。很可悲的,本人就是属于最后一种情况。 除了上述“特质论”的解释,精神分析也可以道出其中的缘由。人的人格发展,据弗洛 伊德(Freud)而言,可分为这几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生殖器期;④潜伏期;⑤生 殖期。他认为,每一个期的正常发展才能构建正常的人格,否则,哪个期出现了问题,就会 在成人之后,出现相应的问题。那么据课本而言,本人就如在“肛门期”的发展中,排便训 练十分轻松, 丝毫不严格, 导致我现在不爱非常干净。 对个人而言, 如果把我扔到军营之中, 天天保持整齐和清洁,我肯定会受不了。我更喜欢随性一点的生活。太干净了,我感觉这种 环境带给我的是压抑、不放松,久而久之,我会更加焦虑。 有一种心理病症就是过分热爱干净而产生的内心冲突(俗称“洁癖”。他们认为自己生 ) 活的环境肮脏无比, 他们需要不停地清洗, 洗手几百遍, 洗澡几个小时, “对得起良心” 才能 。 他们生活的地方,也是一尘不染的。他们的强迫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 往。对于这些人的相应的治疗也非常有趣,被成为“暴露疗法” ,就是让他们暴露在肮脏的 环境中, 并且不让他们清洗。 只要度过了这个对于他们来说痛苦不已, 内心十分冲突的阶段, 病症自然而然地就好了。 个人觉得,一个人住,不用做到那么完美干净,随意一点就好,我这种想法,是否亦是 一种“脏癖”?2008 年 01 月 03 日一切身病皆心病 2008 年 01 月 03 日 一切身病皆心病 记得许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 写各种皮肤问题就是由心理原因而引起的。 还有一篇文章, 写可以根据青春痘的生长部位推断体内哪一个器官出了问题。 就皮肤而言, 它的健康与否与 心理变化就有很大的关系,有多显著我还不知道,或许有机会可以调查一下。 当然, 这次我并不想要依据这个观点对护肤问题进行细致探讨, 毕竟, 我不是美容学家, 但对于心理原因影响到身体,我有很多话说。这个学期的《异常心理学》这门课,我选择的 研究主题,就是关于“躯体化”与心理因素这方面的知识。一学期积累下来,看了不少人的 研究和案例,自然有感而发。 “一切身病皆心病” ,几年前第一次见到这句话,当时本人只是一名高中生,却已经非 常认同这句话了。这个学期学习下来,更有感悟:除了外力、不可抗力引起的疾病(如骨折 等) ,其他的躯体疾病,或多或少都和心理因素有关。当然在心理学中,有更细致的分类: a.查得出器质性疾病的,这种疾病的产生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被称为“心身疾病” ;b.查不出 器质性疾病,但是病人报告或显示出某一部位的确失去功能的,被称为“躯体化障碍”(说 。 一句题外话,除了生理上疾病外,单纯的心理疾病,例如抑郁发作、焦虑障碍等,这些就是 广为人知的心理疾病) 。那么,人类疾病很简单地就可以被分为:纯粹的器质性疾病,如外 伤引起的骨折;心身疾病,包括了大部分广为人知的疾病,如高血压、胃溃疡、癌症等;躯 体化障碍,如疑病症、身体畸形障碍等;纯粹的心理疾病,如抑郁发作、焦虑障碍等。 (由 于网络原因不能附上分类图) 。这只是个人分类,并无科学依据,可是觉得可以讲得通:在 一定程度上,生理疾病影响着心理变化,而心理疾病也会影响着生理变化。 ――今日将一年多前写的日记打到电脑上, 惊奇地发现, 原来大学四年来最后的毕业论 文主题早已在那天定下。 当时只是因为个人的一些经历和一学期的系统学习, 才有一点点个2 人的想法。没想到在以后的一年多内,个人为这个命题贡献了极大的脑力人力物力财力,终 于在小范围被试内做出了这个结果:焦虑和抑郁与心身疾病的产生的确有极其显著的相关 性!过几天就要答辩这篇论文,为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句号。我能从毕业论文研究中得出这样 的具有科学性的结果, 不论最后成绩怎么样, 我已经拥有了自己最大的财富! 写于 ) (2008 年 01 月 04 日我谈心理学与创作… 2008 年 01 月 04 日 我谈心理学与创作之一:深挖灵感 孕育在艺术家心中的作品是一种自然力, 它以自然本身固有的狂暴力量和机敏狡猾去实 现它的目的,而完全不考虑那作为它的载体的艺术家的个人命运。 ――卡尔?荣格 《心理 学与文学》 只是本书的导读, 我却已产生很强的共鸣, 有机会一定要找来此书细细阅读。 学习了 《心 理学史》与《人格心理学》之后,对历史上走过的心理学家们有了一定了解。我和很多人一 样,在其中会对精神分析流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能这门学科本身就有极大的吸引力,而 后发展的其他流派虽然多数批评精神分析, 但是它们本身其实也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并 发展起来。多数心理学家都了解精神分析,然后建立支持或反驳它的、属于自己的学说。 当今心理学科中门派各立, 且精神分析占的比重并不大, 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它除了对 于心理学本身产生巨大作用外,对影视、文学等艺术学科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将二十世纪 的作品,深深打上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的烙印。 弗洛伊德认为,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行为, 本身就是一个发泄欲望, 并且升华的过程。 荣格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无意识的产物。只有真正进入无意识之中,天才方可成其为天 才。 记得很早之前阅读的郑渊洁的《智齿》 ,至今对里面一句话记忆犹新,记得他用“被一 匹驰骋的马拖着在雪地里奔跑, 留下深深的雪痕” 来描写天才作家创作作品的过程, “回 他用 过头看自己作品,完全不像自己写的”来描写天才作家阅读自己作品时的感受:那行云流水 的文字,只要将我的双手放在键盘上,无需刻意思考,就会自动敲打出来,出现在电脑屏幕 之上。这是高峰体验?还是无意识创作?无独有偶,弗洛伊德曾说过本我是一匹野马,自我 是操控马的骑手,但是马有时候就是不听骑手的指挥,胡乱奔跑。这些形容多么形象啊! 而本人心目中的天才作家,应该是这样的:孤独、寡居,但不是等于没有朋友,他们会 参加一些日常活动且万分珍惜每一次机会――当然, 这要在他们有兴致的情况下。 其实他们 不与人接触, 其无边无际的幻想与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足够带来涌泉似的灵感。 不用太费脑构 思什么,就能洋洋洒洒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字。描写的事物,作家并没有一一亲历过,但 头脑中有清晰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脉络,写出来的文字比真事还要真实,让无数读者为 之共鸣,为之流泪,为之震撼。用荣格的想法来说,这些文字涉及到了集体潜意识,触碰到 每个人脑中的“原型” 。它们,其实早就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大自然、社会之中, 存在于创世纪之时,只是,从未有一位天才,将其点破罢了。2008 年 01 月 05 日我谈心理学与创作… 2008 年 01 月 05 日 我谈心理学与创作之二:孤独 仍然想写写关于文学创作与心理学。最近刚接触荣格的《心理学与文学》 ,感触颇深。3 昨日谈到个人灵感与文学创作、 集体潜意识与文学创作, 今日想说说文学创作除了天赋的灵 感之外,还有作家本人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这两者,几乎也就是对于创造能力高的人的普 遍的要求。 根据心理学家卡特尔毕生的研究,孤独、敏感、好幻想、不惧权威,是创造性人才所必 备的。 这里的孤独指的并非因为心理疾病而躲在角落不想见人, 而是指真正有机会一个人独 处,思考自我,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过程。其也不同于坐禅、隐居。这种孤独的人,应该 会找一个时间,好好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一番。 现代社会每日进入大脑的信息是海量的,如果你不去整合它们,它们就像流水一般,与 时间一起逝去。但是不论正在学习的学生或是已经工作的职员,平时独处的时间并不多。以 学生为例,特别是住校生,每日一早睁开眼睛,就看到室友(或许,根本就是他们早起发出 的声音打搅了你呢) 。你接收了他们早起抱怨的声音,接着去上课,接收了老师上课的内容。 中午在食堂吃饭,接收了某个同学和你闲聊八卦的内容,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晚上上网时 又看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睡觉前与室友们畅谈情感话题。 这只是一名普通学生的生活, 如果一名外界看似“孤僻”的同学呢?一起床自己默然一边,从不理睬室友,但那边厢,室 友们叽呱叽呱,在不经意间仍接收了不少信息;上课―吃饭,看似孤僻的他孑然独行,但是 他仍活在嘈杂的人群中且不能避免地接收了大量信息; 睡觉前还要和某位看不惯的室友大吵 一架。孤僻之人,虽不和外界主动交往,但是仍接收不少信息,如此自己的负面情绪积聚多 了,自然对心理健康不佳。 不论是普通同学还是自诩 “孤僻” 的同学,都不是真正孤独的人。 孤独的人,应该在自己独特思维出现时,就善于捕捉到它们,并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停下 一切繁复的事,待在属于自己的地方,整理自己的思路,然后灵感大幅闪现,一切创作皆不 似出自自己, 但却是自己所作。 孤独一人, 思路会变得额外清晰。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 对于我本人来说,寝室就不是一个可以写东西的好地方。我真正喜欢的是,几天足不出户, 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有时一些好的构思,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前几日一位非独生子 女同学对我说不明白我作为独生子女, 常常一个人呆着的感觉, 这种孤单的滋味肯定不好受。 其实我还同情非独生子女在家里也没有真正独处的时间。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不错。可是当 你疲乏于整天混迹于人群之中,偶尔,单独呆着别有一番滋味呢!2008 年 01 月 07 日&两歧目标 2008 年 01 月 07 日 两歧目标 今天聆听了一个讲座, 学校请的国外的心理学家作的报告。 主要将目标对于一个人的作 用,特别是积极目标的作用,能够让你有不同于别人的视角,有能量去为目标做一切事,也 更好地吸收有关信息。这与我昨天谈论的“暗示”有关。每天对自己的积极暗示,的确让人 优秀地成长。 这位外国老学者还讲了目标应该以具体图片的形式展现在自己眼前, 而不是文 字。如果你有一个目标,你必须把它以一个具体的图画展现在脑海之中,比如你的目标是成 为一位成功的商人,那么,你展现的图画式这样的(由于我绘图水平有限,在此只能拿文字 表达) :你是一个成功企业的老板,你谈笑风生地与客户谈判,拿下一个又一个订单,公司 的效益日日增多。 因为这个具体的图像出现在大脑中, 大脑就倾向于加工和这个有关的信息。 你就会从现 在开始努力,关注那些有助于成功的信息,结交和你志同道合的朋友,渐渐地往你想要的方 向走。如果不相信这种“注意―暗示”的力量,不妨看一些“两歧图形” ,你会发现,一旦 注意点改变了, 你看到的东西也会神奇地随之改变。 最近我跟别人说起有关华人心理学家学 术研讨会的事,学校里甚至老师也不知道这件事,他们奇怪于我如何知道这个会议的。以前4 觉得我自己鬼使神差地就点进那个通知的网页, 其实背后是与我的目标有关。 之前就有报考 他们学校的兴趣,自然经常关注他们的网页,于是得知这个信息也不足为奇了。 当然,对今天讲座的观点,我也不敢全部认同。我之前经常想一些目标(也是以图像形 式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可是最后,梦想仅仅只是梦想,永远没有变成现实,命运对我的生命 没有任何改变,改变了我的心境,只是让我更不敢相信目标与梦想了。 )又有几次,我毫无 奢求, 结果华丽的结果砸在我头上, 带了的除了成功之外还有天上掉馅饼式的捡便宜的窃喜。 我想,世上有不少人就这样失去了目标,且永远都不想有明确的目标。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 说,一次努力没有强化,两次三次也就不再会继续努力了;一切非努力但有额外报酬,久而 久之,惰性就这么养成了。 目标,会带给你自己想要的未来,带给你成功的荣耀,但是你要为此付出努力,说不定 会焦虑、抑郁……因为未来式未知的,可能带来成功的结果,也可能带来失败的结果。你也 可以选择没有目标,大大咧咧,毫无负担地过一生,虽然无名无就,求一时温饱也已足够。 怎么样选择,就看自己了!2008 年 01 月 08 日&命运撰写者 2008 年 01 月 08 日 命运撰写者 老师上课讲的全是金玉良言, 在讲解清楚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内外归因、 可控不可 控、稳定与可变三个维度,还在不经意间教育了我们这群年轻人。 发生一件事后,人往往会寻找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比如,考试不及格,会归于自己天生 愚钝呢,还是自身努力不够,平时没有好好听课、阅读书籍,抑或说是考卷太难,老师太不 人道呢?不同人有他自己的答案,这就是不同人的不同的归因方式。归因的作用十分巨大, 其一就是如何去应对压力事件。 压力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产生的, 那么就需要我们如何在失败 可能来临之前未雨绸缪。 以及, 如何在失败真正来临之时去面对它。 前者是压力的应对方式, 后者就是归因方法了。 评价压力对于自己的大小,要看压力事件是否足以给自己构成威胁,以及,对自己来说 解决压力事件的能力大小。 而将注意力放在后者――自己解决压力事件能力的大小――更有 利于个人成长。 “啃老一族”想想为什么会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得不到一个铁饭碗,不是因 为生不逢时,而是因为本身的资本不够,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只要自身的本领强,到哪里 都可以活下去。所以,每一个人,不应该在灾难降临头上时怨天尤人,而是应该在灾难之前 就提升自己,这样,不管任何事件发生,都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那么,又何谈压力呢?当 然,笔者不是在此提倡杞人忧天,不是提倡野兔般的警觉;笔者认为,在空闲时候,仍是需 要不断增加自己的资本,比如,读一点书,比如为自己的未来多多思考,比如努力做好现在 的每一件事,并从中获得经验,这些都是较好的方式。 当然,以上讲的是在事件没有来到时我们可以做的;那么,当压力事件,如自然界的雷 电突然出现在你的眼前,甚至,对你造成了伤害,仍有补救方式,这就要看你如何看待这个 事件,同时将它归因于何处,并从中学习到了什么,且如何运用于未来。前面讲到归因的几 个维度, 以及举了考试失败的例子, 我们可以从中明白, 将暂时的失败归于自己的努力不足, 这既有利于心理健康,也有利于未来的良好发展。而归于天生愚笨,会产生一种“反正我都 那么笨了,就这样吧,不读了”的心理;而归因于考卷太难,或是老师太不人道,就会产生 我就是不喜欢考试,我不会考试的心理。过分追求安逸和过分悲观都不利于以后的进步。而 归于这次努力不够,下次就会花双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赢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5 命运, 是生来爸妈就为自己决定的吗?命运, 是天上的申明替你撰写的吗?只要求神拜 佛就能祈求到一时平安?皆不是。命运,既不掌握在长辈手中,也不掌握在神明手中,而是 掌握在汗水之中!命运之花的艳丽绽放,是由于汗水的辛勤浇灌而成的!今后,遇到什么自 己不期望的事情发生了,不如问问自己,这次,我真的努力了吗?2008 年 01 月 09 日&美丽与丑陋 2008 年 01 月 09 日 美丽与丑陋 优秀教授的课程可以启迪智慧, 可惜是最后一节课了。 他最后一分钟还在教育我们如何 做人、做事、做学问。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优秀的教导能扫除积聚在心头的疑问。 这次主要讨论了他做的一个研究。 从这个研究, 我想谈谈我所学到的和深入思考的东西: 美丽,对于人们来说,究竟有多重要? 从研究中可以得到当没有其他信息时, 天生的美丽决定着人们怎样看你。 当你外表加上 其他信息时,就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当信息与外表一致时,就是说,外表漂亮,人也好时, 大家对美男、美女的评价好上加好;其二,当信息与外表不一致时,就是说,外表漂亮人心 险恶的人就会被评价得很差, 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绣花枕头一包草的人, 还有美女外表蛇蝎心 肠的人。而外表丑陋人心善良的人,也可以获得第一种情况提到的,大家对这种人的评价仍 然很高,旁人还是喜欢这一类人的。 这是我们进化选择自然的结果, 是我们先天喜好的结果。 如果对一个人没有附加上其他 说明,人们自然而然地相信,自然而然地有这种偏见,美丽的人,内心也是善良的,丑陋的 人, 内心同样丑恶。 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这个问题, 比如说, 白雪公主总是全国最美丽的女孩, 恶毒的皇后是丑陋的;灰姑娘虽然出身不佳,但是一经华丽服装的点缀,人们认为她是外邦 来的公主, 她的两个丑陋的姐姐和继母, 是好吃懒做、 弄虚作假的人; 英雄总是高大威猛的, 小偷总是贼头贼脑、 贼眉鼠眼、 尖嘴猴腮的。于是, 天生美丽的恶人,往往就赢在起跑线上, 他们,具有先天的优势。 另一方面,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不完全看外表。有人告诉你,昨天,白雪公主去非洲 看望饥荒儿童,你在内心中给她又加上几分;有人告诉你,英雄又救了一个落水儿童,你又 崇拜他几分;有人告诉你,隔壁的二麻子昨天和别人打架被送进公安局了,你会不自然地就 回想到甚至连二麻子脸上每一颗麻子都在表示主人的丑恶。但是,又有人告诉你,同楼那位 大美女其实在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她不但出卖自己的肉体,还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帅气 的乐队主唱私生活糜烂,还吸毒。你就会觉得不值得羡慕与崇拜这样的人。菜场角落卖鸡蛋 的是个矮小且患有小儿麻痹症的老头,平时你只是去买鸡蛋,也没有过多的交流,但当你听 说那次他不顾自己的残疾勇斗歹徒时, 霎时, 在你眼中, 他原本矮小的身躯也变得高大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层面不仅限于外表接触,只要一开始说话,人们就会了解 彼此内心。与其说是面对面的交流,不如说是心交心的沟通。 当你具有傲人的外表时,首先,恭喜你,然后必须提醒你不忘充实自己。因为外表而美 丽,但一旦作践上帝、父母赐予你的外表,内心的丑陋就显现出来。当你没有一副迷人的外 表,千万不要怨天尤人,因为彻底改变自己的机会仍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内在的人, 是最美丽的。2008 年 01 月 10 日&催眠与无意识6 2008 年 01 月 10 日 催眠与无意识 从爱到催眠只差一小步。像对待爱的对象一样,对催眠也有同样卑劣的诘难,同样的抱 怨,同样的批判。 ――西 格蒙特?弗洛伊德 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关于催眠的记载。历史上较为出名的催眠师就是麦斯默(Mesmor) 运用“磁气”治疗病人的疾病。他让病人都围坐在一个木桶内,这样形成一个特殊的磁场, 他在旁边拿着一根木棍,就像文学中描写的巫师一般,对病人念念有词,然后他的木棍指向 哪位病人,哪位病人就在恍恍惚惚中痊愈了。这是较早时期对于催眠的记载,而且这种催眠 应用非常成功。 催眠以它的独特性、神秘性,以及被催眠者产生不受意识控制,不可思议的行为,吸引 了很多人。 催眠可以让意识沉睡, 让无意识醒来, 可以回到过去, 探索内心早已遗忘的秘密。 催眠虽然不同于正常的睡眠, 但也可谓睡眠的表亲――二者都是一闭上眼睛, 就来到一个全 新的世界。 把人的心灵比作头顶的苍穹,的确不错。当今人们对太空的探索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是 对内心的发掘仍是浅薄。催眠,就似一艘特殊的宇宙飞船,带着我们飞出生活多年的意识世 界,飞向无意识的大宇宙。就像对于宇宙的研究一样,表面上看对于日常生活来看没有什么 意思, 我们所呆的地球运行正常安然无恙就可以了, 为什么要去其他相似于地球但又贫瘠于 地球的星球上探索呢?黑洞、行星、星系,和我们个人的日常生活实在没有大的关系。对无 意识的探索也一样, 我们意识清醒地生活着就行了, 为什么还要去探索无意识呢?无意识就 如黑洞一般,绝对不像意识花朵般美丽。事实是,地球处在宇宙环境中,无时不刻受到其他 星球的影响;意识,也常常会受到无意识的侵扰。你知道为什么有人好好地,突然之间不想 出去和人交往吗?为什么有人害怕某一样不值得害怕的事物?为什么有人总是接受不了某 些行为?这都是无意识在影响意识。而催眠,就可以把我们带入无意识之中好好探索。 受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这点无须怀疑。催眠的本质即是暗示。每个人都具有受暗 示性,只不过有些人意识里强烈抗拒催眠,于是暗示性降低。但不管人们如何防御自己,人 活在世上多多少少还是被暗示牵着鼻子生活。无论你的暗示性高低。如心存爱的人们,他们 正是被深深地“催眠” 。他们被某人吸引,接着迅速爱上了某人,爱上了他的一切,某人也 会爱上对方(或许就是对方暗示了他,让他爱上自己) 。于是,爱情产生了。爱情让人会失 去理智,会冲昏头脑,就是这个意思。 个人可以真正接受催眠大师施予的催眠机会很少。 我也只参加过团体催眠, 就是老师在 讲台上播放催眠放松 CD,我们全班渐渐被催眠。这种催眠也有些作用。有一次,我们真的 在音乐中回到幸福的童年,回味了,感受了,最后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或幸福或怀念或不舍 的泪水。那个全班都大哭的场面,让我至今难忘!平时,每个人也可以有催眠的机会,那就 是自我催眠。找一个安静的屋子,播放一段轻松的音乐, 闭上双眼, 深呼吸, 对自己轻轻说: “现在不断放松自己,我想回到某段时期,我想有不同的视角看某些问题,我想见到某位亲 属,某个朋友……醒来后,我将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心境……”去无意识的宇宙遨游一次,醒 来发现自己的内心像被清洗过一般澄静!2008 年 01 月 11 日&记忆的魅力 2008 年 01 月 11 日 记忆的魅力7 人的心理,让人始终捉摸不透的有记忆、情绪、性格……其中最神秘的就是记忆。科学 家做了很多关于记忆的研究,可是似乎都没有触到本质,真正的揭开记忆的神秘面纱。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这是根据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而分类。感觉 记忆和短时记忆以 1 秒钟为分水岭。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7±2 个组块。举一个例子:Hace mucho que no nos vemos。这是一句西班牙语。对于说西班牙语的人和学过西班牙语 的人来说,一句话是一个组块,看过这句话后可以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而对于没有接触过 西班牙语的人来说, 这只是一堆字母的无意义堆砌。 他们的完整复述就变得困难。 一点启示: 学习外语时,切不可机械地背诵一个孤立的单词,把它们放在一句完整的句子中,真正的理 解它,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回想一下,一个朋友告诉你他的新手机号码,你是怎么记得? 如:.又如:.第二个是否比第一个更加好记?还有 。哪 个最好记呢? 谈了正常的记忆,再谈谈出错的记忆。记忆出错,并不只发生在病人之中,在日常生活 中, 正常人也很容易出现记忆错误。 你有没有认错人的时候?有没有明明记得某件东西一定 放在抽屉里,却怎么也找不到它,最后在书柜中发现它? 以及,你认为你的记忆一定就是正确的?特别是童年时的记忆。我认识的一对双胞胎, 她们对于童年故事的“口供”常常不一致。在催眠时,或许可以唤回童年生活真正的记忆。 而一些病人的记忆混乱就更令他们不知所措了。 分离性遗忘的病人常常记不起在他们身 边发生过的事,那段时期,对他们来说,是一片空白;分离性漫游的人,不但失去了过去的 记忆, 而且漫游到一个新的环境, 以一个新的身份生活了一段时期, 当他们恍然大悟的时候, 他们又将漫游期间的事件忘却, 并吃惊于自己怎么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 分离性身份识别 障碍给患者带来更不可思议的后果, 他们会看到家中多了新的家具, 却回忆不起来就是自己 购买的, 他们会在街上遇到自己不认识但对方却认识自己的人, 他们常常莫名其妙地面对一 些可怕的后果,比如,自己的手腕破了,但是身边的人对患者说,这些事,正是他们自己所 作所为!周围的人确确实实看到他们到家具店购买新的家具,看到他们结交新朋友,看到他 们割腕自杀!事情的真相是,这些事都是患者的子人格做的,恰巧他的主人格不了解有子人 格存在,于是,可怕的事发生了…… 记忆,充满了巨大的魅力,让很多人,包括你和我,都对其深深着迷。记忆,究竟是属 于现在的记忆呢,还是对于过去的记忆? (有关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深入阅读,请参见本人长篇小说《她》 )2008 年 01 月 12 日&攻击本能 2008 年 01 月 12 日 攻击本能 人类不是希望被爱的友好的动物。相反,他们具有很强的攻击本能。 ――西 格蒙德?弗洛伊德 口水、巴掌、拳头、手枪、大炮……人类可以从两人之间的骂战升级到群殴,甚至是国 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这些都与人类的攻击本能有关。弗洛伊德式的本能包括生本能 (EROS)和死本能(THANATOS) 。驱动人类生活繁衍前进的就是这两种本能,促进人类 生生死死平衡也是这两种本能。其中,属于死本能的攻击本能就是今天想探讨的话题。 前几篇文章提到过躯体形式障碍及心身疾病的心理动力学解释就是因为攻击本能指向 自己, 患者不断压抑自己的攻击本能, 于是攻击本能指向自己, 这样, 身体器官就出问题了。8 而若攻击本能指向外部,就是我们熟知的攻击他人的行为。 本人曾经工作过的心理咨询中心购进一个“宣泄人” ,想仿效别的咨询中心,建立一个 “宣泄室” ,让生闷气的同学和这位无辜的假人打上一架,即可发泄内心的愤怒。但由于场 所限制,只能将这“可怜的人”放在公共场所――门口大厅。我注意观察了一下这位世上生 来就欠揍的人, 几乎路过它的每一个人――无论老师或学生, 无论男性或女性――都会给它 来上几拳。平时温文尔雅的同学也会踢上它一脚!人类的攻击本能啊,一下子显现出来。终 于, 某一日, 在一位力大无穷的男生一脚下, 宣泄人彻底报废, 结束了它短暂而痛苦的生命。 所以,笔者对于“宣泄室”的宣泄效果有所怀疑和存有保留意见。这是人们通过一些正当宣 泄途径真正发泄了怒气呢,还是反而激活了人们内心的攻击本能? 人们为什么那么容易就攻击他人呢?为什么会具有攻击本能呢?原因之一, 是人们内心 深处害怕挫折,害怕失败,害怕他人超越自己,害怕自己竞争不过别人,甚至连一口活命的 饭也争取不上。人们有意识的行为都具有目的,当目的不能达成时,挫折就产生了,接着, 就需要有攻击行为来排解这种挫折感。比如,一位职员遭到上司在工作上的百般刁难,他不 能当面对上司发火,在回家后,只能无缘无故找妻子的茬,如妻子做了红烧肉,他却说想吃 鱼,一点都不想吃肉,夫妻间的战争就此升级。在这里,攻击行为就被转移了。回想一下在 成长过程中,父母回家脸色不好的日子,无论你今天在学校在家里做了什么都会招来责骂。 当目的即将达到时遭遇的挫折, 与当目的离达到还远时被暂停, 前者会激发更强的攻击 性。 试想你在拥挤的车站排队买票, 等了一个多小时, 终于还有三人就要轮到自己了, 这时, 一个人不识相地插队在你前面, 你感觉怎样?再试想你在队伍的末尾才排了一会儿队, 一个 人插到你的前面,你又会怎样?将那个人推出队伍和劝说他离开队伍,你的行为完全不同。 人是危险品,要小心相处,请注意其易燃易爆的时间。2008 年 01 月 13 日偷窥他她和他们 2008 年 01 月 13 日 偷窥他她和他们 每天用心地观察周围的环境, 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想法。 学校的食堂就是一个汇集 了多数信息的地方。只要你放慢吃饭的速度,一个人细嚼慢咽,注意坐在身边的陌生人,他 们或许一个人在吃饭,或许一对,或许一群人,坐下聊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人在吃饭时 聊的内容从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围,从学术到游戏,从父母到朋友,从国内到国外,从高雅到 低俗…… 人生如戏,戏台,就搭在你的周围。 场景 1: 男主角:矮矮的男生,戴着黑框眼镜。 女主角:高高的红衣女生。 他们并不是情侣,面对面坐着,男生一直向女生吹嘘自己的女友。这种男人是抱着怎样 的心态呢? “她长得漂亮, 人又有思想, 家庭环境也不错……” 男生把重点放在了她的家庭上, “她 爷爷是县委书记,姨夫是市医院院长,舅舅是公安局局长,小舅舅是电力局某个部门的主 任……她告诉我她准备结婚后的蜜月旅行我们一起去迪拜……” 女生问: “迪拜?在哪?” “阿联酋一个最富有国家的一个最富有的城市。 ”9 “你和她差距那么大,在一起会不会很累?” “还好啦。吃好了要去给她买点东西,她还没吃午饭呢。 ” 男生女生离开。 场景 2: 男主角:一位普通的大学男生。 女主角:一位普通的大学女生。 他们是情侣,走过来坐在刚才两个人就坐的位置。两人都坐下之后,女生往男生盘里添 菜。 “够了,够了,被你撑死了哦。 ” “多吃点嘛!反正我这一份吃不完啊。 ” 之后两个人安安静静地吃饭。 上述两个场景就融合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浓缩了很多心理学的东西。 场景 1 中,男生自身条件并不好,却找了一个公主式的女友。在与比自己在身高上占去 优势的女同学一起吃饭时,生理上的自卑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压抑许久的心理自卑感。于是, 在吃饭时, 不由自主地向对方吹嘘自己的女友如此如此优秀, 想借女友在心中的优势弥补当 前的身高劣势。 场景 2 中,两人处在热恋期,两人的关系中,女生略强势的一方,扮演“妈妈”型的人 物。男生很喜欢这样的关系,乐在其中。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男生心中的“恋母情结” ,正 是这个情结存在,所以,让他寻找到这个“妈妈”型女生做他的女朋友。 学习心理学的人常常被认为是有偷窥的倾向。其实,每个人都有偷窥的欲望,只要不是 病态的(如窥淫癖) 。那么在非病态的情况下,那些已经飘进你耳朵里的信息适当地捕捉一 下,加以思考,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事。2008 年 01 月 14 日“遇上色狼怎么办… 2008 年 01 月 14 日 “遇上色狼怎么办?” “我遇上色狼了,怎么办?” 经常听说这些事,甚至身边的同学就遇到过这类事件,有人遇到露阴癖患者,有人遇到 摩擦癖患者。前者把生殖器突然暴露在不知情的异性前,因为异性的惊恐大叫而获得快感; 后者把生殖器在异性身体上不断摩擦以获得快感。性变态、色狼、流氓,是给这些患者的一 般称呼;大叫、害怕,是受害者的一般反应。而在 DSM 诊断标准中,则被归于性偏好障碍。 不同的学派对这些性偏好障碍有不同解释。 精神分析认为,患者由于童年时的恋母情结没有处理好,存在着阉割焦虑,暴露癖(露 阴癖)的患者必须在女性面前裸露自己的阴(审核审核)茎,以确认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而他们如果结婚的话,家庭关系也不是令他们满意,可能也是促进他们病发的原因之一。 行为主义认为,由于每次的暴露/摩擦活动后有性快感的产生,于是,强化了患者的行 为,与此相对应便有厌恶疗法,在每次他们想要暴露/摩擦时给予不良的刺激。 其实,这类患者通常不会主动求助,只有在被抓获时才被送来治疗。因为他们没有认识 到行为的异常,于是,认知疗法也有一定作用。10 除了治疗该类患者之外,对于受害者也有不小的心理刺激,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差,再加 上从前的已有不良的个人经历, 受害者会留下阴影, 所以对该方面知识的普及以及应对措施 变得同样重要。 “遇上色狼” ,首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越是害怕恐惧,叫声越大, 患者受到的刺激越大,越容易产生快感。当然,大叫是人的本能,受害者能保持平静实属不 易。但是大声喊叫反而会安抚患者内心原本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要同情患者。他是一个病人,一个连自己得病都不知道的可怜的病人。他的患病, 或许因为幼时的创伤或许因为婚姻的失败。当然也不用过分搭理他,安静地离开现场即可。 有这些行为的患者他们的行为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而已, 不会对受害者做出更过分的举动, 比 如强奸。受害者也不用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在现实生活中,性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更不用说“性变态”了。或许是这种社会文 化氛围增加了其神秘感,助长了患者的气焰。性,脱离了正常的轨道,给某些人带来无比的 快感,给另一些人带来难以启齿的悲哀。2008 年 01 月 21 日灰蓝色的抑郁 2008 年 01 月 21 日 灰蓝色的抑郁 连续十天左右的阴雨天气让人变得如这天气一般多愁善感。 在这阴冷的天气下还要复习 “抑郁发作”这个知识点,脑袋上又多了一片灰冷的云彩。 在抑郁发作时,患者看整个世界――不管是阳光明媚,还是阴雨绵绵,他们觉得这些都 毫无意义,整个世界只有一种颜色,一种介乎于灰和深蓝间的颜色,说不清,道不明,总之 这个世界是黯淡无光的,周围的一草一木是无情的,周围的人们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心境。自 己的行动力变得缓慢起来,对外界发生的一切无需过问,一切与自己无关,自己也与他们无 关。抑郁的心境――人生竟如此无趣! 原本喜爱的活动也变得无聊起来,去外面打球还不如一个人躲在家中望着窗外的天空, 灰蓝灰蓝的; 原本喜爱的美食现今变得令人憎恶, 多看一眼遍多倒一分胃口, 还不如一个人趴在窗台 上看着窗外的世界,灰蓝灰蓝的; 原本香甜的美梦也离自己远去, 不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半天难以入睡, 只得起来看着凌 晨的景色――灰蓝灰蓝,就是早早地躺下,到了第二天下午也不想起来,真想一辈子就这么 沉睡下去,就可以脱离这个世界――灰蓝灰蓝; 原本自己是一个很爱动很活泼的人, 现今蠕动着身躯, 无奈地生存在这个空间――灰蓝 灰蓝; 原本做什么都充满激情, 现在动一下就大减元气, 算了, 还是藏在自己精心围起的领地, 尽管它灰蓝灰蓝; 原本有一个伟大的目标,一个美丽的梦想,现在随它们而去吧,目标,永远只是在遥远 处的目标,梦想,永远是触不到的肥皂泡,一切的努力,都不能让自己离它们近一步,是自 己天生愚笨吧,抑或是命运原本就是如此,无助无望无用,目标和梦想也是灰蓝灰蓝的; 原本最爱玩的电脑游戏也变得令人恐惧, 如今看一会儿书都觉得思维跟不上, 更何况谈11 动脑筋呢?思维停滞在过去,也去不了未来,对自己说,过去、当下、未来,都是灰蓝灰蓝 的; 原本劝说过对生命失去信心的朋友,教导他们无惧困难,勇敢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只要留得一条命在,什么都可以解决,他们听罢笑着寻找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去,留下自己 如今变成了过去的他们, 欲哭无泪, 生命远不如畅想般美好, 离开人世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因为整个人世,都是灰蓝灰蓝的…… 灰蓝灰蓝地看待周围,思考自我,竟然变得如此令人抑郁不堪。抑郁的画笔,自己无力 地拾起,将自己涂成灰蓝灰蓝后,再将亲朋好友,将一切无论美好丑恶的事件,将大自然, 将整个环境,都涂成灰蓝灰蓝的颜色。最后,画笔的墨水不是灰蓝灰蓝,而是一抹血红,可 惜,最后的血红点缀在自己的身体上,血红印染了灰蓝,自己终将离这个灰蓝的世界而去。 看了最后一眼这个灰蓝色的世界,也未曾后悔!最后,也未曾想到,只要主动将这些灰蓝擦 去,盖在这种颜色地下的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和一个开朗、乐观、善良、美好的自己。2008 年 01 月 22 日恐惧的恐惧等于焦虑 2008 年 01 月 22 日 恐惧的恐惧=焦虑 适当的焦虑对人们是有益的, 而过度的、 没有缘由的焦虑就形成了焦虑障碍――一种心 理障碍。 其中分为多种: 有惊恐障碍――突然间的惊恐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对一系列生活事件或活动感到过分的难以控制的焦虑; 创伤后应激障碍――挥之不去的曾经的创伤; 强迫症――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恐怖症――对于指定的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不合理的恐惧情绪,并以回避处之,甚至 植物性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本人按照 DSM-IV 进行分类, 中国的分类标准 CCMD 多以神经 症进行描述。 ) 这里想谈谈焦虑障碍中的一种:恐怖症。 其中,恐怖症又分为: 广场恐怖症――害怕所处的宽阔环境; 社交恐怖症――对与人交往方面产生恐惧; 以及,特殊恐怖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产生不合理的焦虑情绪。 作为一个独立的成人,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无所畏惧,可是就是有存在害怕空间、害怕 人、以及怕某些物体的人。当然,这里不是指平时一个人走夜路时的害怕,以及当一个歹徒 拿枪指着自己时那种恐惧。恐惧,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让人有趋利避害的能力,有趋生避 死的能力。人,在特殊情境下恐惧特殊物体,进而逃避它们,是正常的行为。但是,一些明 明不会让人有威胁的场景和物体对患有恐怖症的人来说,就是威胁,就是恐惧,就是死亡的 象征!必然因素也好,偶然原因也罢,当一个人的恐惧影响到日常生活,就不得不正视这个 事件。 “打蛇打七寸” ,再强的动物也有它的弱点,包括人,人再强,也有其内心的弱点―― 这个弱点,就是对某样东西怀着的恐惧。一名看似强壮的大男人,说不定晚上还不敢关灯睡12 觉,怕黑,让他在白天以强者的形式屹立在外人面前,但只要夜幕降临,童年凄惨的回忆, 内心污糟的恐惧,如泛滥的洪水,彻底冲垮了这个男人的堤防,疲惫不堪的他只得在死亡的 黑暗中寻找象征生命的光明,不然就会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恐惧的感觉袭上心头。而血液 恐怖症的生理反应与上述的黑暗恐惧症相反,血压降低,头晕眼花,手脚发软,一切皆因那 冰冷的针头,冷酷地刺破了手指,只取出一点血,但只要这一丝红色,就让人心存恐惧。晕 倒吧,才是此时此刻最有效的逃跑方式;血压降低,是本能对于血液的保护。 可以面对的不叫恐惧, 恐惧是不想面对也不敢面对的。 当能面对它时, 恐惧也好了大半。 多数时候,恐惧的已经不是表面上所恐惧的,而是如何一步步面对恐惧事物的过程。2008 年 01 月 23 日你以为你是正常的… 2008 年 01 月 23 日 你以为你是正常的吗? 完成了《变态心理学》的考试,这半年来,经由这门课以及《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可 算半正式地入了一点心理学的门,收获颇多。 就这门课来讲,我大致了解了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分离 性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心身疾病、性与性别认同障碍、人格障碍等等心理障碍,半年来, 我犹如和这些身患疾病的人一起,感受了他们内心的痛苦。 心理,真是一个神秘的东西。大多数人都是正常的,但身边有一些人,正体验我们所未 曾体验过的,他们看到我们所看不到的,想着我们觉得而不可思议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正 常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他们异常,是因为偏离了大多数人生活的轨道。谁才正常?谁才异 常?你认为你真正做到了所谓的正常?! 人们偶尔也有些自己觉得“异常”的行为,比如,是否经历过在某件事面前,或经过一 个地方,看到一个人,甚至他所说的话语,都似曾相识,似乎做梦的时候见到过?是否经历 过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 一下子就忘记了?是否有天生就惧怕的一些东西?只要这些体验没 有很大程度地影响生活,这就不能算是异常,但如果深深地影响到生活,或者更严重的是, 你已经不知道你自己在做什么时,就有向异常靠拢的倾向了。 除了自身的原因, 不少急性应激事件也有可能将人拖入异常之境: 失恋、 最亲的人去世、 甚至是相对小的事件:工作压力、学习考试,都会让一些人“不正常”一把,平时我们内心 的心理防御机制起了很大作用,让我们不至于在这些事件中一下子被击垮。比如:否认―― 当听到至亲的人突然去世的噩耗之后,人们往往大喊: “不!这不是真的! ”这是正常的,但 是, 过分的否认便在偏离正常的轨道――亲人已离开人世, 可家人还在吃饭时放着他的碗筷, 给他盛上一碗饭,并对着空气喃喃自语――这一现象也局限于日常生活中,如果是清明节, 在坟墓前给空气一碗饭,对着墓碑说话,这是寄托对已故人的哀思。由此可见,心理异常与 否,与当时的环境、文化也有很大的关系。 不是异常让人异常,而是自身的行为,所处环境,身处文化让异常变得异常。2008 年 01 月 24 日&性工作者 2008 年 01 月 24 日 性工作者 今日看了《性工作者十日谈》这部影片,正巧这部影片和去年我和同学探讨过的探究话 题有关。影片中也提到这点:娼妓这个现象在世界存在已有几千年,大多数政府一直禁止这 一现象,但这一现象还是顽强地存在,既然存在,它就有其合理性。但人类的矛盾就显现于13 此:一边有意无意地让这种现象存在,一边却装得鄙视这个职业的人。有些人会说,是性工 作者天生犯贱, 只会拿自己的身体当赚钱的工具。 他们没有想到, 性工作者其实和他们一样, 也是人, 也是一种特殊的劳动者。 性工作者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职业呢?他们生来就自甘堕 落?还是被逼无奈?还是将这一方式作为谋生工具呢? 在上课时听到一个有关案例, 从一方面也反映了性工作者这一现状: 家人或自己本身就 看不起自己。一个红灯区内,一些女性性工作者的丈夫作为皮条客帮她们拉客。一次一个老 头只有五块钱,问男人说能否尽兴?男人对自己妻子说,反正你闲着也是闲着,就去吧!听 完之后,全班大惊,一些同学大叹“不能理解她的丈夫”“五块钱,买一只鸡都不够” , (够 讽刺,买不了真正的鸡,却买得了“鸡”。的确,想不通为什么这位丈夫可以为五块钱就出 ) 卖了妻子的身体,背后或许有许多原因。看完这部电影后,也更形象地了解了性工作者的工 作状况。性工作者,并不是性机器,他们也是用自己的身体某一部分赚钱的人。历史上的性 工作者,不断读书充实自己,为的就是能够早日从良,而现在的性工作者,很多都安逸于这 种生活,并愈发地堕落,反而给性工作者抹上不光彩的一笔。这是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 段话。性工作者走上这个岗位,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生活形势严峻,无奈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最 快程度上赚到最多的钱,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决定,他们就是做不好其他工作,只有做 这一行最合适,一部分则被逼无奈……种种原因,让他/她们走上如今这种外界认为并不光 彩的道路。同时,他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还与物质依赖(包括酒精、尼古丁及毒品依赖与 滥用)以及各种性别结合在一起。于是, “肮脏”成了形容他们独有的词汇。其实,他们何 尝不害怕这些疾病呢? 自爱、自尊,这两个词与性工作者似乎不搭调。其实性工作者本身可以做到这两点,这 已是现代对于这个必然存在的行业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实现自爱、自尊这条道路却异常 的坎坷,来自正面和反面的压力,都可以使其夭折。 (一年后回顾这篇日记的感悟: 没想到自己的命运因为这部电影和这篇日记所改变, 本 人今年毕业之后选择继续研究学习的主题就是“性” ,其中就包括对性工作者的研究。盼望 研究生开学之后的学习能带给我更专业的想法。 )2008 年 01 月 25 日&也谈强迫症 2008 年 01 月 25 日 也谈强迫症 你有没有试过,在关上门之后,总觉得自己忘了什么东西,回去确认?在离开家后,仍 觉得门没有关好, 于是返回去看?有没有试过洗手洗十遍还觉得脏?有没有试过睡觉前脱下 的衣服一定要按自己的规则排放? 如果难得真是这样,那也没有问题,如果每次做一些事,总有一些不合情理的规则,严 重妨碍了生活的话,就有强迫症的危险了。强迫症,我们的定义是,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 强迫行为。强迫症怪怪的行为,总让患者感到不安,想戒除强迫的同时又避免不了一次又一 次地做出强迫观念或行为,一次又一次,越来越痛苦。 强迫观念侵蚀了思想,并打乱了大脑的节奏。当一次又一次出现以下的想法或意向,患 者感到十分痛苦:我会死去,今天就会死去;为什么嘴张开才能吃饭;看到小孩,我就想把 他们敲死……种种的不可思议的想法,一些甚至很恐怖,患者一边与它们斗争,一边又要克 制它们出现,可是越克制,它们就越疯狂、频繁地出现。 强迫行为妨碍生活, 并打乱生活的节奏, 当一次次出现以下的行为, 患者感到十分痛苦: 回家要洗二十遍手才觉得干净; 进门时从一数到七才能安心进门; 遇到的所有摆设一定要从14 大到小将它们排列整齐,稍有不对,便心里不安;看到路上的电线杆,一根一根地数着,数 错了就返回去数……种种,或许他们的洗涤、排列、整理已经不能被称为热爱清洁了,这种 病态的行为俗称“洁癖” 。 各种强迫观念或行为就像古希腊的西西弗斯, 他接受了一个惩罚, 必须将一块大石头推 上山,然后大石头自动滚下来,他又得费尽力气把它推上山;也像中国的吴刚,在孤寂的月 亮上砍伐桂树,砍了又长,永无停息之日。强迫症患者,就是生活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规则 中,而且这一个规则,永远不能改变。他们辛苦又痛苦地生活着…… 想走出这个症状,还是要看自己。当出现各种强迫行为或观念时,对自己说 NO,克制 强迫症状的出现。比如觉得碰了不属于自己的物品会很脏,那就脏吧,就是不洗手,看能出 现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自己将手摸一下地板,真的脏脏的,也不去清洗,直到度过了那段 令人不安的时间,告诉自己,其实洗 20 遍手完全没有必要。做人,何必自己折磨自己呢? (亦可参见 2008 年 08 月 10 日西西弗斯的后代)2008 年 01 月 29 日&网络成瘾 2008 年 01 月 29 日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 应该是当今社会中一个特有的令不少人头痛不已的问题。 不少青少年被网络 大型游戏、各种论坛、图片、网站吸引,放弃了学习、休息这些正常日常生活,转而投入了 虚拟世界的怀抱中。虚拟世界表面上虽假,但实际上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它用它特有的 真实,去拥抱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受过伤害而逃避生活的心灵,自然而然,孩子们将网络当 作避风港湾,而不是学校、家庭与社会。 “成瘾”一词,在心理学中已不常用,取而代之的是“滥用”与“依赖” 。网络成瘾这 个现象就被称作“病理性网络使用” ,它虽然是一种行为障碍,但与物质使用障碍二者之间 还是有一些联系,符合“依赖”的标准。物质依赖者――比如吸毒,他们毒品越用越多,当 脱离毒品时,就会产生难以忍受的戒断反应,他们,会为小小的毒品而做尽伤天害理之事, 他们已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网络成瘾者” ,也是如此,他们将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网 络,当不能上网时,他们感到十分难受,生命中就像缺了一块似的,他们,因为网络与家人 与朋友翻脸、吵架、离家出走,他们,把网友看做比家人更重要的人, 即使网友欺骗了他们, 那也不叫骗,是网友有自己的苦衷;而家人苦口婆心好心相劝,却成了最不可理喻的东西。 家人为了其网瘾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错、错、错,家人的言行最后点燃他们内心的叛逆, 导致之后挽回一切已迟。 迷恋某件东西,不惜一切地追求这件东西,必定是因为内心缺少了这件东西。从“网络 成瘾”的几种类型者,就知道在生活中产生不同问题的他们,都可以在网络这个天堂中找到 属于自己的位置。有研究表明,情感需要匮乏的人,更容易“网络成瘾” ,迷失在这张大网 之中。 喜欢玩打打杀杀游戏的人,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因为没有一个让他们可以表达自己 声音的机会,总是活得窝囊,他们在游戏之中终于找到了自我,打打杀杀除了让他们发泄平 日不满的情绪同时,打杀最后的胜利让他们有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他们骄傲地向世人 证明,也有人崇拜他们、尊敬他们!喜欢网络聊天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就像网上 那么侃侃而谈,相反,他们是最不善言辞的人,正是与人面对面口语交谈的困难,才让他们 倾向在网络上使用文字交上更多的朋友。 如果身边有家人朋友沉迷于网络,先别忙着拔去电源、关电脑,而是应该扪心自问,自 己曾经真正地关心过他们吗?同时问问他们的内心, 真正缺少了什么?用一片真诚的心去拉15 他们一把。 毕竟, 虚拟世界不敌真实世界, 虚无地模拟,这种魔力,绝对不及一颗真诚的心。2008 年 01 月 30 日&从拼图游戏… 2008 年 01 月 30 日 从拼图游戏说起 小时候玩过拼图游戏,这块这角凹下去,那块那角凸出来,二者正好契合。而人和物, 人和人,也如拼图一般,性格就是人的有棱有角的一面,人与人相处,有些人天生合衬,有 些人生来不合,就是性格的原因。 前一篇说到, 网络成瘾的不同表现就是因为内心缺少什么才需要什么。 本人正在进行的 一个小研究的构想也是关于外在性格――也就是人格特质和物体特性的关系, 虽然不能将一 个人的性格完全地等同于商品的特性, 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所联系的。 比如, 明星代言产品, 为什么有些明星在代言产品后, 消费者对明星及产品记得特别牢, 明星人气和产品销量得到 双赢,是因为该明星很好地代表了这个产品,真正“代言”了这个产品,消费者看到这个明 星自然而然就想到产品,看到产品联想到明星,就会购买此产品。相反,有些明星代言产品 失败,怎么看怎么格格不入,招来一片骂声。这是人与物特性契合带来的结果。而人与人契 合度可从性格上预测,而其带来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婚姻介绍了。历史上的媒婆,算好男女双 方的生辰八字,便可上门说亲,这个“生辰八字”算是古代人们所信任的“人格匹配测验” , 流传甚广。 到了今日,我们就有了不少科学的人格测试量表,测试两个人的人格特质,寻找具有高 契合性的一位,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门当户对,心灵契合,混杂着古老与现代都认 同的成功婚姻的前提条件,如果都符合,真的是天作之合! 很多人活到该成家的年龄, 对于自己是怎么样一个人还不清楚, 更不知道应该去找一个 怎样性格的伴侣来契合自己,结果随大流,挑选有才有貌,有车有房的……可是爱情不是外 在条件的契合,而是两颗心灵的碰撞。不知己亦不知彼,糊涂爱情,迷茫爱情,随性爱情, 最后带来的是深深的悔恨。 心理学最令人着迷之处便是它可以利用各种心理测试测量人类的性格、心境、智力等。 一份权威的心理测试量表,绝对不像娱乐杂志上的游戏测试,它是科学的,严谨的,它不会 预测大多数人的未来,却可以告诉你属于自己的现在,从现在出发,自然就容易达到你想要 的未来。2008 年 02 月 01 日&老人 2008 年 02 月 01 日 老人 人类的生命和铁差不多。当你使用它时,它会磨损,而你不用它的时候,锈会耗损它。 ――MarcusPorciusCato,罗马政 治家(234-149BC) 用这句话形容人类生命十分贴切,人的一生就是损耗着的一生,无论怎么度过,最后难 逃相同的命运。人会变老,这是事实。而将生命形容为“环形发展”也很贴切,一个人老了, 言行变得和孩童一样,时而口吐真理,时而言行幼稚。人们对老人儿童分别是尊敬与爱护, 也是就是因为他们最接近生命的本质吧。 人老了,就像铁一样,被磨损或生锈了,总之,没有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没有青年人的 朝气蓬勃,没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谈到老人,大家都会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16 对过去无比怀念;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人老了,除了身体器官不断报修外,心理可能也 会产生这个年龄特有的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症(早老性痴呆) ,老年性精神病,老年抑郁 症……这些疾病,除了带给患者无比遗憾无奈外,还带给他们家属巨大打击,对于家庭关系 也是一次冲击。 老人们的行为有时的确让家人担心,常常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老小,老小,越老越 小,他们的行为似一个孩童,但是又不能如教孩童般教育他们。比如,有一位老人,他和儿 子一家一直很幸福, 偏偏他的行为在最近出现异常, 他常常突然跑出家门后就找不到回家的 路;自己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全然不顾旁人和时间;情绪非常不稳定,稍稍一件小小的应 激事件也可以引发老人的大哭或大笑。 或许他是脑神经器质上的问题, 或许他想要获得家人 关心,或许以前的应激事件刺激了他;或许是大环境的原因……人老了,什么零件都不中用 了。 人老了,看了一辈子的人物与事件,自然积累一套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处世哲学,一些 老人的睿智之处就在此, 但更多老人固执地坚持自己一些毫无价值的想法。 有时年青人顶撞 老人并不能怪罪,因为他们还未体会过什么叫做“老人” ,但老人体验过年轻时代,就没有 必要去反对年青人现在所爱做的。 大家曾经都失去理智过, 老人们就不必板起脸孔教训年青 人。 当然年青人也要看到老人们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尊老, 以后也就是自尊与被人尊敬, 何乐而不为?2008 年 02 月 03 日喜欢与爱的区别 2008 年 02 月 03 日 喜欢与爱的区别 喜欢和爱有区别吗? 有。 说来也笑,第一次分清这两者的区别在西班牙语课上,记得老师教我们的“Tequiero” 与“Teamo” ,这是我从语言方面正视这个问题。 喜欢的感觉是淡淡的,令人安心的,喜欢某人正因为他(她)符合了自己的审美观念, 他(她)可以让自己开怀大笑,是生活的调味品。喜欢的反面即是讨厌,喜欢 XX,讨厌 XX,可以说的一清二楚,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爱的感觉是浓浓的, 令人不安的, 爱某人不一定他 (她) 符合了自己的审美观念, (她) 他 可以让自己笑也可以让自己哭,是生活的必需品。爱的反面即是恨,爱 XX,恨 XX,却不 可以说清楚,爱恨交织,谁能道明白这其中的界限?! 喜欢是朋友的关系,爱是亲人的关系。喜欢,需要对方不停地付出,让自己继续保持对 其的喜欢;爱,是需要自己不断地甘愿付出,让爱延迟下去。 喜欢,到了一定的程度,交织了更多复杂的情感,就变成了爱。可是爱到一定程度却回 不到喜欢。可以有喜欢爱与被爱的感觉,却没有爱着喜欢与被喜欢的感觉。 两人相处,彼此喜欢,是知心好友,无话不谈,志趣相投。 二人之间,一个人喜欢着另一个人,是欣赏,是模仿,结果令人开心;但两人的关系是 一人深爱着另一人,而这个人并不爱那个人时,那人是单恋,是一个人承受的痛苦,当这个 人只是喜欢对方,那两人的关系添加许多暧昧的成分,对方有时虽知苦恋无果,但仍沉迷于 此,即使对方的回报相比自己非常少。 两人彼此相爱――最幸福的情况――孤单的灵魂找到了伴侣,并不孤单地度过余生。17 不知何时,喜欢与爱的区别越来越不清晰,令人容易混淆。太多人不敢大声说出“我爱 你” ,取而代之,是那句“我喜欢你”或者英文的“ILOVEYOU”“爱”这个字变得愈发地 。 珍贵起来。 匆匆的工作生活中, 有谁能静下心来为所爱的人好好地做一件令两人都感动的事 呢?2008 年 02 月 05 日嗅觉与《香水》 2008 年 02 月 05 日 嗅觉与《香水》 看了《香水》电影后,今天把《香水》的小说也阅读完毕。小说相比电影,给予人们更 大的想象空间。总体上,小说与电影都相当成功,都不仅需要观者拿眼睛去欣赏,还需要鼻 子去嗅出《香水》的精华。 一直在思考: 《香水》中的香水代表什么?为什么一旦拥有了这种香水就仿佛拥有了所 有魔力似的权力?主人公的天赋与怪异行为又代表了什么? 人拥有感知世界的各种能力,眼耳口鼻分别让人有了视觉、听觉、味觉与嗅觉,再加上 触觉,就可以基本地感受到整个世界的魅力。试想走进一间未知的屋子,黑暗而安静,一走 进首先发出探测信号的就是鼻子,只要有呼吸便有嗅觉。嗅觉是一件珍贵的礼物,在生病感 冒时或许容易丢失。 嗅觉也是一件奇异的礼物, 当进入一间很脏的厕所时, 开始会觉得很臭, 但久而久之就不觉得恶臭了。 《香水》这个艺术品在这个程度上拔高了“嗅觉”的作用,让 人联系到,嗅觉是通往潜意识一条捷径。人气,人气,一个人走过来时,往往让他人感到压 迫感。我们会下意识向后退,保持自己独立空间,这样做,不是因为我们看到或者听到有人 过来, 而是鼻子无意之中已经嗅到某人的气味, 并且直接进入古大脑进一步分析他是怎样一 个人。 《香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来没有自己独特味道的人。他的怪异,很大程度上因此而 生,再加上童年创伤,无外乎,他成为“自恋”“自闭”“恋物”的人。他收集了 26 个处 、 、 女,将她们制成绝世香水。这种香水,代表了神明,代表了崇拜,代表了一种崇尚处女,原 始生长的集体潜意识。一旦拥有了这种香水,就可以让全世界人们喜欢上自己并奉若神明, 因为这种香水是人们内心最缺少的东西,最需要的东西,平时最压抑的东西,生生不息的东 西。 主人公虽然有制造香水的天赋, 但缺少最致命的东西, 就是爱, 从出生时他就缺乏母爱, 之后的成长由于自己没有气味大家忽略了他,他得不到所谓“爱”这件东西,于是他人为制 造出一种香水,弥补内心的缺憾。可惜,最后的结果是,这种香水仅仅是性,而不是爱。2008 年 02 月 24 日电影中的人和事 2008 年 02 月 24 日 电影中的人和事 一直负责学校的电影播放活动,播放的电影需和心理学有关。几个学期下来,经典有名 的心理学电影都播放过,而后寻找的其他类型影片,也发现它们多多少少也与心理学有关。 我想,因为电影本来就是反映普通生活,作为艺术,取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所以,电 影中或多或少都会反映心理学,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好电影,拍得好,就要让观众 为影片中的人和事共鸣, 多么像心理咨询中的 “共情”一说啊! 一切虚假做作的情节、演出, 都不会引起观众多大的兴趣。 而当一个人有和电影中相似的经历时, 也更容易与影片产生共 鸣,为之欢笑,或为之动容流泪。电影治疗,就是一个新的治疗方法吧?18 今天的这部电影,恰巧在我生活的城市之一拍摄,电影里有熟悉的场景让我欣喜。当电 影结束后,走在大街上,就像走在了刚才的电影世界中,很神奇的感觉!影中人,人中戏, 戏中影,戏如生活,生活如戏。 一个好的演员,演好一部电影,一定有大量生活积累经验和理解人物心情的本领,也就 是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把心理活动以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行为就是一个人的表情,这 不可以太过夸张, 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一个人真实的内心活动。 最难演的, 恐怕是没有对白, 没有太大的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活灵活现地表演出一个人一切的内心活动,传 递人物复杂的感情,甚至将这份感情直接传到观众的心中,让场下的观众与之共鸣。这就是 影中人。 一部好的电影,就是由以上这些活灵活现的演员们组成。另外,主角并不是就是最主要 的,一部好电影,场景中那些小人物,没有对白,照样是戏的灵魂之一。很多大明星奋斗都 是从小人物开始。一人称为独角戏,人多才出戏。这就是人中戏。 前面说过, 好的电影, 必须很好地反映生活,夸张但不虚假,真实但不沉闷。观众看戏, 就是为了看戏中自己的影子,很多平时想做但没有机会做或不敢做的事,都可在戏中看到。 引起共鸣, 就因为戏中有观众自己的影子, 观众很容易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和倾注到某个角色 上。这就是戏中影。 有时候, 戏真实到让人觉得就是身边的生活; 有时候, 生活充满了戏剧性, 生活的突变, 让常人难以料想。可谓,戏如生活,生活如戏。2008 年 02 月 28 日改变,从一小步开… 2008 年 02 月 28 日 改变,从一小步开始。 这是今天上课听到最受益的一句话。学期开始,觉得渐渐地在进入心理咨询的门道,有 太多东西需要学习,我也发现过去的几年竟然缺失了那么多知识,我还有那么多不明白、不 懂得,需要好好学习,不断挺高,就如这句话所说“改变,从一小步开始” 。 许多人来寻求心理咨询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患上某种心理疾病, 而是一个事件与他们本 身“八字不合” 。某个事件,对于一些人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就 是过不去这个坎。于是,长年累月,日积月累,终于逼得他们觉得自己无能无力,寻求外界 帮助。 这次“短期谘商”影片里说的不错,来访者来咨询,为什么是现在?而不是当那件事刚 发生时,或者是以往的某个阶段,这往往称为咨询的切入点。深入分析下去即可知这一事件 对来访者的人际、发展,和当下存在有什么问题,找出头绪后,便可以运用咨询师的智慧, 让来访者有所改观。这不是如某些来访者所说“彻底变成另外一个人” ,问题是长久以往的 积累,那么,解决问题也要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这里的分析只是就事论事,因为来访者 本身问题就不构成心理疾病,和其他长期咨询不同,比如精神分析。就如老师所说,把人的 内心赤裸裸地呈现出来需要很强的技术和莫大的勇气。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试想,让一个 人在一个陌生人面前一件件褪去衣衫,这种行为已会让他不舒服,更何况,一下子不但是除 去衣衫,连皮肤都得剥去,只剩一颗最原始的心,在胸腔内矫健地跳动。这颗心上写满了过 去童年的经历,它们此时正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你做出一些奇怪的、连自己都不明白的行为。 人生就是一盘录像带,不停地倒带重复童年的故事,甚至是人类整部历史故事。荣格的个人 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就是这个道理吧?对于咨询师来说, 一名合格的咨询师, 就要去除潜意 识中某些情结, 以免在日后的咨询过程中移情、 阻抗……分析与被分析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 被人分析,总让人觉得怪怪的。那么自我分析呢?荣格的七年,神秘的七年,就是他不断进19 行自我分析的日子, 也是他创造力最为旺盛的日子。 我不知道我的分析被分析过程将什么时 候开始,或许现在已经开始,自从写这篇特殊的日记开始,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自己的 内心,不同于以往,会想每件事背后深层的原因,想出的答案却让我惊出一身冷汗,不禁想 这种方法是否真正有效?难道这种怀疑就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启动?哦, 神秘的心理, 让人在 何时能真正读懂?2008 年 03 月 04 日咨询师,我该怎么… 2008 年 03 月 04 日 咨询师,我该怎么办? 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了心理咨询, 虽然咨询师与来访者双方都是老师和同学的角色扮 演性质的,但已经给了我许多启发,特别是刚入门的时候,还从未遇到实际问题时,就已担 心真正遇到“咨询师,你说我应该怎么办”的那刻,我该怎么办? 开场的时候,咨询师第一句话有时就会觉得尴尬,比如,咨询师客气地欢迎来访者的到 来――这是天经地义的礼貌之举, 可是, 来访者大多情况下都会愁眉苦脸地不理睬咨询师的 一番好意。那么,第二句话,咨询师关切地问“有什么问题可以帮忙的” 。来访者仍支支吾 吾地不知所云。很多来访者都是首次咨询,对咨询本身就报以怀疑的态度,如今,更增加了 一份担心,更何况,他们此刻是无比的痛苦,或者彷徨,亦或迷惘呢?置身事内,来访者不 明白自己究竟是为何而愁, 为何会莫名地恐慌。 生活中太多的杂事蒙蔽了双眼, 纷乱了思绪, 只剩茫茫然地行尸走肉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 尚存的理智让他们来到咨询室, 寻找最后的帮 助。进了咨询室,来访者付了咨询费,急于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物超 所值了。可是心理咨询只会与来访者一起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与可能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自我成长, 主动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只属于自己的问题。 来访者明白这 个后就会怀疑眼前这个陌生人可否真正帮助自己解决棘手的问题,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金 钱, 把内心最隐秘的东西说出来, 这个专注于倾听的陌生人能否胜任解救自己脱离困境这个 伟大角色呢?咨询师在以前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自己的问题?咨询师的年龄、性别、经 历,是否有利于自己问题的解决?这是质量保证啊,是关系到咨询效果的重要问题。 这只是开场,却已涉及到那么多心理咨询的知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心理咨询,真的不 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班主任教育、居委会调解等常人所误解和不能区别不同之处的工作。我 现在对于心理咨询,仍处在一无所知的地带,自己当然觉得相当没有信心,如果现在在还未 学成的情况下,来了一个来访者问我咨询师我应该怎么办,我只能真诚地对他/她说,我真 的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然后,和他/她一起去探寻“怎么办”的方法。我想,这样至少不 会给来访者带来反作用。而咨询没有给来访者带来反作用,就已经等于是成功了吧?2008 年 03 月 05 日也谈大学生的性教育 2008 年 03 月 05 日 也谈大学生的性教育 今日看了一本书,写的是大学中种种性问题。其实追溯以前的时光,处于大学这个年龄 层次的青年们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候,二十出头的年龄,正是成家的时机。只 是当今社会,什么都延缓了,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心理年龄却仍停留在孩童时期,于 是心中这份任性碰撞体内那份成熟, 心理与生理的不协调产生了属于这个时代大学生独特的 问题, 换言之, 这些问题放在大学生身上也真的成了一个或大或小的问题: 同居、 网络色情、 性买卖、同性恋、一夜情、性放纵、过度手淫……今日看得这本书,真是从这几个方面讲了20 不同的案例。这本书的缺点是,案例后的点评则过于形式化,思想化,我不以苟同。如果真 实深刻地挖掘这些主人公内心背后的东西,可写的东西更多。 爱一个人,就毫无保留地给他/她。大学情侣们一旦偷食了禁果,自然而然就会寻找更 好地机会谋求二人关系发展。寝室不是一个号的选择,租房倒不错。真正的夫妻做什么,大 学生同居也做什么。白天,教室,课本,同学,老师,学习;晚上,同居,小屋,柴米油盐, 二人世界,性。这是同居大学生们最简单最直观的写照。同居者也有不少走向成功婚姻殿堂 者,他们往往一开始,就经营得很好,他们,已经成熟了。但如果二人都只是未长大的成人 时,矛盾就容易发生,一天两天新鲜还可,可时间一久,平淡、诱惑,都可能打击了同居者 的感情。工作的人,与生活的人,不会是同一个人,自以为了解了所有也不代表已了解私底 下真实生活的人。理性同居,三思而行。 除了上述存在与恋人之间的性问题,还有更多刺激感官, “速食式”的性。一些人通过 网络寻求发泄欲望的对象,一些人沉迷于一夜情,一些人为金钱出卖身体……比例不大,但 这些现象也真正存在!交织了其他复杂感情和金钱的性,不是最初的性。 问题存在就需要解决,可是大学生性教育却被忽略了。之前在小学、中学倒有一点“性 教育”课程,无非放一下月经形成过程,但至于几个关键问题,如避孕、性生活,却无人提 醒也无人提起,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父母。社会上还有很多质疑,如父母在孩子书包里放上安 全套是否就等于默认甚至鼓励孩子有性行为。其实不然,关键在于方式,以及父母真诚的态 度与教育者的言行一致。2008 年 03 月 18 日咨询室内外的个人… 2008 年 03 月 18 日 咨询室内外的个人成长 一.咨询室内 心理咨询, 就是个心交心的过程。 这个过程最需要的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各人的一颗真 诚的心。任何技术,任何流派,都敌不过一颗真诚交谈的心。这就是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名咨询师,不可避免地对来访者投入自己的情感,或些许崇敬,或些许鄙视,能真正 做到平等相处,已经是咨询进程的一大进步! 一些来访者一进屋, 说话盛气凌人, 这样的过程可能让部分咨询师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儿 时的母亲, 于是潜意识中报以权威态度去看、 去听、 去聊, 这样的咨询效果肯定达不到最佳。 在这样的关系中,咨询师退化为孩童一般,反而被来访者占了绝对的上风,让咨询师无所适 从。 另一种情况是,自从来访者一进屋,咨询师就不喜欢他/她,即所谓的“八字不合” ,有 些人互相就是看不顺眼。 作为一名咨询师应该有的定力, 便是尽力将个人情感因素排除在外, 以一颗“热心”接待,以一颗“冷心”看待,咨询师这种一热一冷的分裂咨询过程也是寻求 来访者整合自我的和谐进程。当似从寒冰入滚油般的不适,到从冷水冲入热水般的舒适,整 个咨询过程如华美画卷般展开,任由咨询师和来访者两人去书写。这个过程,对于两人来说 真的都是一个成长过程。 来访者能走出心理困境, 咨询师也能在同时认识到以前不曾认识的 内心隐秘的角落。 二.咨询室外 人的一世,除了身体在关键时刻有飞速发育成长之外,心理无时不刻地也在成长。婴儿 到青少年期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而成年到老年,也是个人成长的过程。如在婚姻过程中, 两方吵架, 待平息一天后, 另一方如果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道歉就是难能可贵的行为, 并能恢复关系,促进两个人的成长。老年人也是,做到一辈子的完善,这是最后一步,到了21 最后,对一生的事有一个客观的看法,并且对自己给出评价,这就是真正的“智慧老人” 。2008 年 03 月 19 日&自由书写 2008 年 03 月 19 日 自由书写 不紧不慢地阅读荣格的个人小传,个人对他愈发地有兴趣,如他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 兴趣。有些竟然与我一直的想法不谋而合,比如对于多重人格,比如对于写作的挚爱,特别 是“自由书写” 。这是我们共同的集体潜意识吗? 精神分析学派内其中一个治疗方法就是自由联想, 即是让病人躺在弗洛伊德榻上, 治疗 师坐在他头的旁边,让病人将此时此刻脑中所想的(无论想法好与坏、道德与否)统统讲述 出来。 治疗师能通过自由联想中海量的内容分析出病人潜意识的内容, 从而在意识和潜意识 的矛盾中寻找症结,获得突破点。 “自由书写”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自由联想”的变 种,所不同的是,说换成了写,治疗师变成了一张张白纸,脑中所想的,倾泻而下,迅速写 在纸上。海量的自由书写,就是自由联想的纸制品。 此刻,我做的一切就是“自由书写”啊,在每日必花一些时间进行书写,注意,是用笔 在纸上书写!字数在一千字左右,不管写得出或者写不出,都必须要做完写这个动作,写下 百千字才作罢。回顾近三个月的书写,大部分在书写当天学到的知识,一些是因为日常事务 引起的书写,或者是读书看电影,也有因为某个人的一句话而写,极少情况下,还会回忆一 下以前的日子。几十篇文章,天天的疯狂书写,让我一度很懈怠:有一个月放寒假在家中, 每天发生的事无外乎吃饭睡觉这些最基本的事, 我就是要在这样的情境下, 如挤牙膏般想一 个主题,构思第一句话。当然,从落笔开始,思绪便源源不断地通过手中的笔,传递到纸上 并且化为实际的、可见的东西。可以说,构思是个问题,而书写丝毫不是问题,特别是十分 尽兴的书写。 《心理学 365 夜》 ,我也赋予它更多的意义,只希望,以后的某一天,偶尔拾起 这些日记本,阅读一下,会有更深的感悟。2008 年 03 月 24 日给我一个新鲜的梦 2008 年 03 月 24 日 给我一个新鲜的梦 今日在课上正式地听到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梦的解释。 之前买过弗洛伊德的 《梦的解析》 , 可是读了几页就再也没继续下去。后来荣格那本《未发现的自我》反而渐渐地阅读下去,其 中也有荣格关于梦的解释。 如老师所说,弗氏解梦法和中国的“周氏”又有何区别?只不过,一个往“性”里解释, 往人的本能方向去解释;另一个则往“福禄寿”三方面进行解释。孰是科学,孰是迷信,这 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比如梦到一条蛇,在西方,将其看做梦到男性生殖器,而在东方 则有预示“发财”之意。这种特别的象征,难道就是种族之间的集体潜意识的差别吗? 解梦法无论中西,给我的感觉相当一致,二者都在努力寻找梦中的密码,寻觅梦中隐含 的秘密,揭开人心背后的本源,甚至从梦中预测一个人日后的方向。22 一个人白日所想,晚上即梦,所思所想所梦,就是他近期最为担忧的事,从内心的敏感 度推算日后的结果并不是不可能。 以前听说过一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考试前有梦到考试的场 景,无论梦中考试的结果怎么样,第二天真实的考试一定会所向披靡,一定取得胜利!这个 例子在我个人和同学身上屡试不爽,这个考试的梦,真的能够预示着某些东西。 梦是每个人私有的、独特的、伟大的艺术品。无论白天发生些什么,压抑些什么,晚上 的梦经过无数乔装的手段,比如反向、压抑,就转换成让人根本摸不清头脑的,如抽象画般 的东西。但我们可以主动将这抽象的东西变为真实的存在,无论它有多抽象,评论家们和鉴 赏家们总能找到一条独特的赏析的道路。 如果你经常抱怨自己也不能了解自己, 不如从今天 开始,记录自己的梦,感受自己的梦,将自我抽象的画卷无比清晰与具象地展现在面前。毕 竟,那三分之一的时间绝对不会白白浪费。 给我一个新鲜的梦,它,总是有意义的。2008 年 04 月 07 日&灵魂不灭 2008 年 04 月 07 日 灵魂不灭 清明假期结束,大家似乎在那种氛围中还未出来。对于逝者的怀念,对活人的思考。每 过一次节,能获得这种收获已不错。 在扫墓时,我看见一位妇女跪在一个墓碑前哭得伤心。在这个时节,扫墓,给人一种与 逝者又亲密接触的感觉,很多想说又未说的话语,都可以对着逝者说说。以前看到一些行为 对应着相应的环境的说法,比如,在这个时节,大家在墓前喃喃自语并不异常;而如果平时 在家里,保持逝者原有的一切生活痕迹,对着空气说话,就会被认为是异常行为。扫墓时, 拭去墓碑上积聚的灰尘,同时也是洗去内心的尘埃。以前与逝者日日生活在一起,如今永远 分离,一块石头就隔了阴阳二界,死去的人无所牵挂,活着的人没有这份潇洒。 人生说长不长, 说短不短。 一个人的一生, 相对于长久的历史而言只是沧海一粟。 地球, 甚至宇宙的历史长长久久, 在今天才产生你这么一个小人物, 而且过不了多久, 你也会离开。 有人相信“灵魂不灭”之说,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永远存在于世上。而一个人的 一生对于他自己来说,则是一部完完整整的历史,需要活着的每一个人好好去珍惜。今天在 课堂上听到老师说她大学时代一个同学, 外貌才气均具备, 可惜天妒英才, 早早地收他回去, 但他的一生并不悲哀,反而非常幸福,他虽已离去,但他生前的所作所为,他的音容笑貌, 甚至仅仅只是他唱过的一首歌,都存在于他一生中所遇到的人的脑海之中。这些人,或许会 把他经历的故事告诉其他的陌生人,也告诉了我,我今天,又告诉你――这正是所谓的“灵 魂不灭”啊。一个人的肉体已亡,但是他的灵魂仍然存在于他、她、他们的心中。一个人来 世上走一遭,总有人会记得你的。至于你在自己的一生之后想做什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结局只能以死亡告终,就看你如何去选择不同的道路,以及,想在他人的心中留下怎样的印 象了。活着总是好的。活过,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2008 年 04 月 08 日心理学原理的实际… 2008 年 04 月 08 日 心理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在课上再次回顾以前学过的“登门槛效应”的知识点,再加上另一个“门面效应” ,个23 人认为是心理学中最有意思的两个现象。 “登门槛效应”源自于一个实验者放置交通指示牌的实验。最初时,选择一组人要求在 他们家门口放置又大又笨的交通指示牌,多数人拒绝这个请求。选择的另一组人,则让他们 首先签署一份遵守交通规则的协议,多数人欣然同意,过几天,实验者要求在他们门口放置 和第一组人一模一样的交通指示牌, 他们也会同意。 “门面效应” 而 指如果想放一块大牌子, 首先向接受者提出另一个更加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方先拒绝,然后提出这个任务,对方碍 于脸面,就会接受了。简单来说,前者先满足小小要求,再得寸进尺,提出大要求;后者先 提出不切实际的大要求,再提小要求,对方就会觉得不好意思,而满足你这个其实并不小的 要求。 这两个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甚有作用。比如,向人借钱,先和对方谈论关 于钱的事,套出他乐于助人的承诺,再向他借钱;或者,开门见山就向对方借一百万,他力 所不能及,然后提出借一万的,自然轻松很多。除此之外,在教育之中也可以用“登门槛效 应”和“门面效应” 。比如,先让一个学生作出好好学习的承诺,得到一个小目标再追求大 的目标;或者设定一个宏大的目标,再分小目标一一解决。在生意场上,这种现象就更为普 遍;或在消费过程中,以小制大,以大买小,都有可能。 另外,发现心理学中的“代币制”也实际地用在生活之中。代币制,在心理治疗中较常 见。如一个孩子有不良的行为(不给他看电视就要哭) ,就与他约定,一次不看电视时不哭 就给他一朵小红花,集满五朵小红花,就给他吃一块巧克力。在消费活动中,商家就利用了 这个原理:各种会员卡积分,积点换礼品,成了商家竞争的主要法宝,消费者也很买商家的 帐。殊不知,在不断积分的过程中,消费者已经买进了原本并不想购买的物品。如果不想落 入商家这个圈套,不如在购物前列一份清单,按部就班地去寻找与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 过这样做,相信也会少了很多漫无目的逛街血拼的乐趣。2008 年 05 月 12 日创伤性的集体潜意识 2008 年 05 月 12 日 创伤性的集体潜意识 看到一个基于荣格集体潜意识的延伸说法,恰能解释去年阅读过的书《灵魂之旅》一些 观点。 《灵魂之旅》中相信轮回转世之说,作者例举一个例子,作者的孙女正是作者的祖母 灵魂转世,因为她,对作者祖母经历的独特的事件有记忆,比如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小 女孩会说出作者祖母才会说的话语。 作者的解释是, 小孙女是祖母灵魂再次存在于世上且与 她是亲人的印记。 今天的这本书的观点是,祖先的生活记忆,特别是创伤性记忆,或未完成的事件,会深 刻地刻入灵魂之中,存在家族基因中,由此可见,祖辈们所经历的,子孙们铭刻在心,不足 为奇,因为血脉代代传,这里的血,已深深地溶进了整个家族之中。 比如说, (我自己编纂的案例) ,一男子最近出现喉咙方面的疾病,总觉得憋气难受,但 是器质性医学检查并未发现任何异常之处。精神分析的观点会说,他可能得了神经症,去除 其早年某些创伤性经历, 这个疾病也可痊愈。 但按照精神分析的传统追溯方法总是不得要领。 在本书观点指引下,我们可以追溯一下他的家谱,结果查到,他上几辈,有一个人,生活在 封建时代,他一次过失伤人,但是他的弟弟被误抓起来,他一直不敢认罪,终有一天,在菜 市口看到弟弟代他受罪,被依法处决,刀光一闪,鲜血飞溅,他亲眼看到弟弟的头被砍下。 后来几年,他一直噩梦连连,但从未与家人说起此事。后结婚生子,香火倒延续下去。一直 到了现代,此男子这一代,这位病人他喉咙痛发作最厉害的一天,就是其祖先弟弟的忌日。 他血液中的基因,在以这样的潜意识方式抗议他祖先当年的过错与受到的内心不安与冲击。24 一切恐怖的记忆,仍存在于他的大脑深处,存在于这个家族的集体潜意识中。 人类是有共同祖先的,他们在原始社会狩猎、生活中,难免会遭受到一些巨大刺激,由 此产生一些创伤性的集体潜意识,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这种潜意识藏在集体的内心深处, 但不是不存在了,只要时机恰当,它们会出现,提醒我们终是 XX 的子孙后代,一切家族记 忆,都根植在我们灵魂最深处。 一年之后阅读本篇日记的感受:,每一个中国人都会铭记。记得那天地震发生 时,我在图书馆就在看这本关于创伤、记忆、疗伤、集体潜意识的书,接到同学的短信说四 川发生大地震了,但是当时还不知道这次地震有多严重。直到第二天,新闻披露出来,让每 个人都震惊,哀悼在地震中死去的人们。并且,我们在接下去的一年课程中,多多少少会探 讨灾后心理重建的课题。 说来也巧, 为何我选择那一天阅读这本关于严重灾害和创伤的书, 难道就是集体潜意识 的作用吗?从那之后,我更加迷恋关于荣格和集体潜意识的研究,希望,从潜意识的密码中 破解出什么……2008 年 05 月 13 日&大地震 2008 年 05 月 13 日 大地震 昨天的大地震极其严重。 原本最悠闲的胜地变成最惨烈的地方。 灾区的人们能够联系到 自己的亲人是最大的幸福,其他的,什么都无关紧要。我终于联系到一个在四川的好友,她 详细描述了当时她所经历的, 她所在的地方不是重灾区不过已经很令人恐惧了, 地震在毫无 征兆情况下来临,人们没有意识到发生什么时逃离建筑物,当踏出楼房那刻,心情格外复。 在广场上与人群一起呆着,任何通讯设备都不可用,想联系远方的亲人却没有任何消息。虽 然很饿但是牵挂亲人的心让她毫无胃口,只能无助地哭。任何晃动都会引起巨大的反应,又 地震了吗?!人本能地逃跑。其他经历者的描述,对我内心的影响更为巨大,或许目睹过建 筑物坍塌,或许亲历过家人的突然离去,过往的一幕幕会浮现在眼前,一丝动静都会引起恐 怖的回忆,或许哪儿都不想去了,累了,疲倦了,只想待在家里休息,可是连家,都不安全 了。 我不知道现在是否有专业危机干预小组赶赴灾区,我想所有心理学专家应该都在思索, 都想发挥他们自己的力量。 受灾的面太广, 受害的人数太多, 从幸存者到目击者再到救护者, 所有经历一切的人们都急需心理援助, 只恨自己专业素养还未到火候, 不然和同仁们一起在 第一时间帮助他们,其实之前的雪灾、大车祸,已经继续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在保证生命安 全的同时,能够第一时间主动关心灾民的内心世界十分重要。从灾难开始的记忆闪回,楼房 突然倒塌,黑暗中的摸索,亲人的呼喊到离去,重见光的一天,身体的疼痛……一切,都会 构成最惨痛的记忆, 这种创伤性回忆会伴有一系列的神经性症状, 让好不容易逃离灾难地狱 的人们陷入灵魂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词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