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学生减少,以后大学胎动减少是不是快生了得减少

大学生实习每天工作12小时 会不会变廉价劳动力[图]-大学生实习 顶岗实习 实习单位 学校 实习管理 学生权益 慢性浅表性胃炎 条例 工作任务 廉价劳动力-社会新闻-东方网
滚动新闻:
>>>>>>正文
保护视力色:
大学生实习每天工作12小时 会不会变廉价劳动力[图]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程行欢 马汉青 选稿:王逾婷
  学生们如何在实习中学会顺利地走上未来的社会舞台?柳州的特色职教就实现了企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东方网7月10日消息:从晚上7时到次日清晨7时,每天工作12小时,活多时,甚至还要加班至上午8时多―――这是普通人都难以承受的工作,但是,广州铁路某职业学校电器工程系二年级学生薛珍珍(化名),最近两个星期就是这样度过的。因为胃炎,珍珍无法忍受夜间长时间加班,但是她又不敢轻易离开工厂,因为担心实习成绩不过关,影响毕业。她想不明白,为什么作为学生来到工厂实习,就变成了无休止的加班和两班倒?
  和珍珍有相同遭遇的,还有一起到这个工厂实习的另外20个学生。
  在这个大型电子工厂里,来联系实习的学校也绝不止一个。
  实习学生每天做工十二小时
  珍珍今年20岁,电器工程系大二学生,下午4时见到羊城晚报记者时,她刚刚起床,满脸疲惫。今年暑假,学校安排她们班的同学到惠州一家电子工厂顶岗实习。从6月15日入厂到8月20日,实习期满后她将获得一张实习证明,这张证明是她正常毕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过,在这家电子工厂里的实习和珍珍想象中的学技术完全不一样:“一天必须工作12个小时,分早班晚班,两个星期轮换一次。每隔两个小时左右,会有10分钟或20多分钟的休息时间。每天凌晨2时50分至4时40分是晚班中最累的一段时间,之后可以休息25分钟左右,然后再从5时05分工作到清晨7时,不过忙起来时,有时8点多才能结束工作。”
  珍珍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测激光头,然后焊接一下。她说,另外3个女同学在相邻的生产线上,工作就是贴集成电路片或者折一下激光头软片,干来干去都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最多的时候她的一位同学一天要拆2万多个激光头软片。“我们每天就重复做这样简单的动作,不知道实习可以学到什么”?
  换夜班后的第一天,珍珍因为没有完成工作任务被体罚了:她在上班时间打了一下瞌睡,结果被生产线长罚站了40分钟。
  “工作任务太重了,我昨天休息时间都没怎么停下来,才做了640个,没达到要求。”珍珍懊恼对记者说,她的任务是720个。她从6月15日进厂后,任务逐日增加,“后来就怎么都完成不了。”她每天工作12个小时只能做600个左右,算是中等水平。进厂以来,她只有两三天完成任务。
  最令珍珍感觉奇怪的是,整个生产线包括工厂中下层管理人员,没有人知道她是来实习的学生。当她对生产线的线长、助理及其他女工说,自己是在校大专生时,没有人相信她。因为工厂给她办理的是W字头的工作证,而不是学生的实习证。“工作牌是以W开头的,而学生牌是以X开头的。”当然,珍珍也能领到“工资”,每小时收入4.2元,加班费每小时6元。
  愤怒母亲发现法律难保女儿
  轮换到上夜班后,珍珍开始经常胃疼,实在难以忍受的她给家里打回了电话,妈妈徐女士听说了女儿的遭遇后非常气愤。
  徐女士情绪激动地告诉记者:“普通人都难以承受连续半个月12个小时的夜班,更何况是在校的学生?”实习前,珍珍的老师在课堂上宣布每天是8小时的计时工作,现在却变成了12小时的计件工作。7月6日,珍珍去了医院检查,她的病历上写着,“十二指肠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徐女士说,她6月29日就向学校反映情况;7月1日,她让珍珍向厂方提出辞工,“但是厂方说不可以,要辞必须到月底”,而且珍珍必须去医院检查,证明自己身体不适合这项工作,经过厂方、学校批准后才能离开。珍珍担心的是,她一旦离开,没有完成实习课程,会影响到毕业。
  徐女士还说,当她向珍珍的班主任、实习负责老师、系主任多次反映孩子的情况时,“校方认为自己完全没错,反而对我和孩子进行了长时间的教育,说不能让孩子吃不了苦”。她认为,校方首先应该调查学生严重超时工作是否属实,如果属实,就应该马上同厂方交涉;如果厂方不同意8小时工作制,那就应该中止实习合同。
  不过徐女士的这个想法没能实现,她又打算尝试法律途径。不过在查阅资料后,她发现相关法律一片空白,大学生实习不受《劳动法》的保护,而且她根本找不到诉讼主体。
  于是,徐女士昨天又来到广州市教育局信访处。信访处负责接待的丁光生表示,这还是近年来接到的第一起学生家长因学生实习而投诉的案例,他们将迅速核实事情,尽快给出答复。
  工厂说法 仍然会比照普通工人管理实习生
  记者昨天联系了薛珍珍的直接领导黄小姐,作为生产线上的助理,黄小姐承认工厂一直都是两班倒,半个月一轮换。现在厂里订单多,周末都要加班。她说她现在已经知道珍珍是实习生了,但是仍然要按照普通工人的要求去管理她,因为她的工牌不是实习牌而是工人牌。学生和工人的区别是,两个月后,学生与工厂结算离职回校,而工人可以决定是否留下来继续工作。至于为什么要给这批学生发工人牌而不是实习生证,黄小姐说只有总部领导知道。不过到截稿时为止,记者尚未能联系上该电子厂的总部领导。
  这样的事情违不违法呢?实习中该不该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提前适应社会现实呢?
  不过,昨晚10时,广州铁路某职业学校的领导在与徐女士沟通之后,决定向实习单位提出要求,要求厂方让这21名学生恢复8小时工作制。如果厂方不答应,就将学生带回学校,另找实习地点。
  学校说法 不希望学生将来竞争不过农民工
  昨天,广州铁路某职业学校电器工程系总支蔡副书记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学校设计的顶岗实习,条件虽然艰苦,但完全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他们就是要求工厂把学校当成普通员工来对待。
  蔡说:“我们不仅要学生在课堂上学专业知识,还要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如果说12小时两班倒违法,那么这个电子厂1万多工人早就有人提出抗议了。”让参加实习的学生每天工作12小时,也是要适应将来的环境,这是社会现实之一。蔡还强调,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学校培养的是与社会对接的工作人员,而不是只读书不会动手,竞争不过农民工的书呆子。“那个电子工厂有1万多人,招聘大厅常年招聘,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将来刚进去两天就吃不了苦,马上走人”。
  “大专生找个实习基地太难了!”蔡向记者倒起了苦水,他说大专生地位很尴尬,既不如中专生动手能力强,又不如本科生理论知识扎实,“很多工厂宁愿要中专生,因为动手能力比大专生强,还听话。”薛珍珍在惠州实习的单位是国内一家著名的电子厂,“我们是求爷爷告奶奶才争取来的,条件已经比学校的其他实习基地好多了。”
  学校一些说法 专家认为不妥
  广州金鹏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步林认为,长期的机械性简单重复劳动,与让学生将过去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实习目的是不相符的。简单劳动不是不可以实习,问题是不应该长期“实习”,大中专生毕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如果整个实习过程就是做几个简单重复的动作,那么又如何能达到教学所要求的目标呢?
  对于将长时间加班称作磨练学生,中山大学法学院劳动法专家黄巧燕认为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实习时了解一线工作的艰苦是应该的,但不能放在用工单位违法的背景下长期“磨练”,因为这是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不是学生自己的自愿选择。
  专家结合《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见习条例(征求意见稿)》大声疾呼――
  实习管理法规出台刻不容缓
  学生在实习中,即使认为遭遇到种种明显不合理甚至是违法的行为,也难以找到维权的依据和部门―――薛珍珍的经历,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目前学生实习遭遇法律“真空”的现状。恰好,具有填补这一“真空”意义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见习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昨天,广东一些知名的劳动法专家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大声疾呼:广东相关条例出台刻不容缓!
  学生权益被侵学校应当交涉
  一天工作12小时,严重超时加班,企业早已违反了我国的劳动标准。中山大学法学院劳动法专家黄巧燕客观地指出,如果单位安排实习生这样做,按照目前的法律难以追究其法律责任,原因是劳动者可以以企业严重违法为由,即时解除劳动合同并且要求补偿,但实习生没有毕业,不算“劳动者”。
  黄巧燕认为,广东《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不得安排学生周实习时间超过40小时、日实习时间超过8小时、周连续休息时间少于两日,同时也应更加明确,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应向学校投诉,由学校与实习单位交涉,并对学生的实习单位作出相应调整。学校不作为,应承担明确的法律责任。
  法规应该明确学校不得获利
  名为实习,实际上长年累月干的是重复性的简单操作,也不合理。广州金鹏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步林认为,社会上有不少企业就是钻这样的空子,与一些学校联手将学生变成廉价劳动力,既不用付太多工资,又减少了社保等支出。
  王步林说,目前广东《条例》的征求意见稿已经明确,顶岗实习要有合理报酬,实习单位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当期人数不得超过在职职工人数的30%。不过《条例》还应进一步明确,实习内容必须与学习相关,不能是长期的机械性重复简单劳动。对学生的实习时间长短也应明确,不能允许学生在校期间“实习”的时间反而占了主体。特别是要明确学校不能在组织实习中从企业获利,以此来斩断将实习生变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动因。
  企业如果违法学生有权离开
  实习生因各种原因不愿在学校联系的单位实习,然而学校与单位订有协议又不允许学生离开,由此学生担心自行离开拿不到毕业证―――对于这种现象,黄巧燕建议,如果学生发现企业存在违法、没有提供足够的劳动保护、属于不适合实习的岗位等情况,广东的《条例》应该赋予学生可拒绝继续实习并离开岗位的权利,而学校也不得以此为由影响学生毕业、就业等。当然,如果学生随意离开,学校可以按教学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劳动教育部门管理不能含糊
  学生如果觉得在实习中遭遇不公,该向谁去投诉?黄巧燕说,实习主要涉及到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应该重点明确教育部门及劳动部门的管理责任,不能含含糊糊。王步林也认为,目前就是由于法律没有授权劳动部门查处实习中的违法劳动标准行为,造成劳动部门难以介入,广东出台的《条例》,对此应进一步明确规定。
  出现意外伤害单位学校兜底
  在实习中,如果学生出现意外伤害,该如何保障其合法权益?
  黄巧燕认为,广东的《条例》征求意见稿只规定实习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还很不够。可以考虑规定,如果学生顶岗实习中受到意外伤害,应参照工伤赔偿的标准,如果购买的原意外伤害保险不足以赔偿,则应由实习单位补足。王步林则认为,为了促使学校切实承担起责任,建议不足部分应由学校补足。你是否也赞成“考上大学,改不了命运”这种说法?
你是否也赞成“考上大学,改不了命运”这种说法?
学生励志学习
by 故事之外(中北大学)不能说赞成,只能说这句话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认为考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的人,大多是希望通过大学来使自己的人生得到提升的人。大多数是家境较差的孩子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生活的现状,希望通过大学改变命运。但是大学不等于保险箱,有的人认为考上大学以后就能够有比较好的生活,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但是其实大学只是一个开始,考上大学只能代表你进入了一个有机会的平台。但是也不代表所有机会都是人人平等,也不代表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命运,因为世界太大,也太复杂,有些事情并不是热血和鸡汤能解决的。因为家庭真的挺重要!一、家庭不同对于机会的接触程度和把握程度也不同。这句话说得可能有点残酷,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事实,在同一个大学里家庭不同的人,对于机会的接触并不是公平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家里有关系,这个大家都懂。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接触的环境不同,家庭环境好一些的孩子会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获得信息的渠道和质量也就更多更高,而家庭稍微差一点家庭的孩子就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到某些信息,接触信息的渠道也不多。比如一个大企业举办的比赛,家庭好一些孩子可能在朋友圈就能看到姑姑阿姨转发的比赛信息,但是家庭差一点的孩子因为渠道的关系,就无法接触到这样的信息,所以说接触到机会的概率也就会变小。就算接触到了一些信息,但是也很难判断信息的质量和正确性,在做事的时候,家庭好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耳濡目染,知道如何与人周旋,如何维持人际关系,在做事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细节,这些都是父母经过多年打拼试错之后告诉孩子的经验。但是对于家庭比较差的孩子,因为父母也缺乏某些经验,所以在做事的时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试错,能够把握住机会的概率也比家庭好的孩子少了一些。二、家庭不同孩子的眼界程度也不同。我这么说不是看不起家庭不算好的孩子,只是这确实是一个差别,家境好的孩子接触的都是质量比较高的东西,衣食住行,都是质量比较高的东西。出去旅行最基本的方式都一定要出国,这对他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所以他们接触到的事物和他们的思想都会比较开放。而家庭相对较差的孩子会认为出国是很难的一件事,国外的景观和文化只能在书本中看到,他们接触的事物就会比较局限,思想也不会那么开放。我一个朋友高考完的旅行去了阿联酋,他和我说到他大学也听到过一些同学讨论迪拜的事。因为网上的一些传闻认为在迪拜当乞丐也能挣很多钱,迪拜的人都富得流油,迪拜的女生都美的不要不要的,但是他在迪拜的感受是那里也有穷人,但是人家并没有选择当乞丐而是努力工作。所以说家庭对孩子的眼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当某些孩子追求美好的时候,另一些体会过美好的孩子早已发现其实美好并没有那么美好。当某些孩子认为xxx事情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的时候,这些事情在另一些孩子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眼界的不同,家境较差的孩子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时候会更加的兴奋,在兴奋中也难免失去一些判断能力,会要走更多的弯路。其实以上的机会不同和眼界不同并不是全部的原因,只是我认为大部分的原因罢了,家庭对孩子思想上的影响不是通过几年努力就能改变的,可能需要好几十年,去改变一个孩子根深蒂固的思想。在这途中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需要靠自己的经历来判断,然而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一个大学就能改变的,所以说读了大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读了大学改变命运的人也是有的,起点低,也不代表没有机会,只是需要你比别人付出更多更多的努力。by姬埃诶思(华东师范大学)怎么说呢,要看对改变命运是怎样一种定义吧。如果改变命运是指通过上大学,从寒门学子一跃成为富有又有文化的上流社会人士,那大概确实是希望渺茫。但如果改变命运是对人生路的发展有改变,那又几乎是必然的。一个人的命运,由出身、性格、际遇等等复杂的因素共同交织。上大学,我将这归于一种际遇。上大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知识文化的事情,如果仅仅是知识文化,大学所学实在有限,尤其如果只是本科阶段,更是只算入门。很多人所幻想的,上了大学就是镀了一层金,身价大大增加,肯定是异想天开了,大学生毕竟已经不像几十年前那么稀有,大家的知识水平都不同以往了,大学带来的这方面的水平增长,实在有限。但所幸大学,不只是这么简单。大学之前,我们生活的环境,几乎都是十分局限的。可能从没出过家乡,可能很少离开家庭和中小学的环境,我们遇到的人,也很局限,亲人、邻居、同学,除此以外似乎也就没了,日复一日,很少发生什么变化。当然际遇这种东西也很玄妙,不能绝对地说不上大学就没有什么奇特的际遇,遇不到什么改变人生的人和事,只是说,所处的环境局限,中奖率就较低。而大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全新的环境,一个中奖率高了不少的环境。际遇,很大程度影响了一个人的想法、做法,甚至是长期的性格变化。我想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想过填志愿时要是填了别的大学,现在会怎么样。现在重生题材的小说也挺火热,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有思考过重来一次会怎么选。考虑这个问题,一方面是人,一方面是己。有时候觉得自己当时这么填志愿是脑子进了水时,又会想到,我遇到的室友,隔壁大学的一些朋友,以及校园贴吧的基友贴吧里的一些朋友,虽不至于说成至交,却也有不少比起同学更为亲近的存在。如果做了别的选择,我将不会遇见这些人。我想了好多次,但终究是舍不下这些相遇,再来一次,我也还是想认识他们。这是让我舍不得的际遇。除去认识的人,大学自身,也因为文化氛围地域等等差异,带给自己的改变也难以言说。人终究是一种易受环境影响的生物,容易从众,整个气氛风气,也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一些学业或者其他方面的项目,比如出国交流项目等等,将带给人一种眼界见识层面的改变。一个人看的世界大了,心态方面确实也很可能有变化。着眼于井底之人与着眼于宇宙之人,必然是不同的。现在的我还说不出这些际遇带给我的人生有什么变化。但在上海的我,和在广州的我,在天津的我,一定不会是一样的我。这样说来,上大学,必然是改变了我的命运。哪怕最后殊途同归,我也许会从事类似的工作,过着类似的生活,也许有的人早就安排好了毕业后的生活,并不在意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但人生不是这么简单的东西,看似一样的路,却其实是不一样的人在走。在一样的岔道上,不一样的我也许就会做下不一样的决定。一向相信蝴蝶效应,今天一点点的改变,其实都已经大大地改变了明天。by 六指我赞成,也不赞成。赞成是因为确实有很多人,考上大学,从上一辈的困境中走出,改写了自己的人生;不赞成是因为,当我看到很多孩子,信仰考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这句话,殊不知,到了大学,走向社会的时候,这个信仰早已经崩塌。我之前在《新周刊》看过一篇文不错,直接转过来了。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简单归纳,即可得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自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卖猪肉的残酷结局。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白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9年减少了65万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也许,全因我们与大学的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同时,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这是客气的说法,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学生励志学习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爱学习、爱励志,我们是最棒的学生!
作者最新文章高二下学期,班上陆续有学生的年纪满18周岁。有些“小寿星”想隆重庆祝自己的成人礼,邀请我参加生日聚会。
面对学生的邀请,我思考了很久,学生邀请我,说明他们把我当朋友,是对我的信任,去参加,他们肯定很高兴,可是,这样会不会引发学生们的攀比、浪费?而拒绝学生,又会不会让他们伤心呢?”
反复思考之后,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庆祝生日。我发动班干部,组织了“18岁,我们成人啦”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全体同学给“小寿星”们进行了简朴的庆祝,而后我引导学生们构想10年之后自己的生活。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做科学家,有的说要做企业家,有的说要和家人一起过幸福的生活。我跟学生们分享了自己读大学、工作以来的经历,启发学生认识到要想实现梦想,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次活动之后,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小寿星”们把原本计划请客的钱凑起来,买了一台饮水机放在教室里,给大家带来了方便。本来有些同事觉得我组织这个主题班会是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他们看到效果后,也纷纷效仿开展了类似的主题班会。
问题:请从职业理念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14分)西南民族大学里是不是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
西南民族大学里是不是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听说那里的少数民族会经常发生冲突..而且还很乱..我是09届广东的高三毕业生...听起来怕怕的..各位哥哥姐姐..能不能客观的反映一下呢??
09-06-30 &
五桂桥有到双流的车,到双流车站在坐825B就可以到西南民族大学了~`也可以从五桂桥坐819到华阳车站,再从华阳车站坐825B也一样到那儿了~``不知你看明白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56民族的都有那些都是谣言,我就是民大的学生,回族,在这里,各个少数民族同学和睦相处,风俗习惯和文化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西南民族大学官方论坛,非梦BBS,  大一迎新进行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减少大学生党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