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亦非我,此路无终,愿来日苦多!是什么意思?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豆豆不是豆斗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豆豆不是豆斗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userId:,blogListLength:29};佛法飘香尘世 悟道篇
我的图书馆
佛法飘香尘世 悟道篇
佛法飘香尘世
——犟牛居士谈学佛
一双僧鞋与大心妙法
我入佛门七年,接触出家师何止百人,但从未仔细观察他们脚上穿着的那双不引人注目的僧鞋。此次在关坊偶然见师父们晾晒在窗台上一双双、洗刷得干干净净、杂染色做工极为精巧的僧鞋,犹如精美的工艺品。方吸引了我,不得不对它多看几眼……
僧鞋有六个洞(孔),此六洞,喻大心妙法也!何人设计已无从考究,但决非佛陀戒律所制,与三衣一钵不尽相同,其根据是印度人赤脚耳。僧鞋肯定是佛法传到中国后,那些大德高僧慧心所为。其洞表离世俗、尘缘修学佛法的出家人,“低头看得破”。低头——克服我慢心,以对未来佛的纭纭众生,平等相待,谦诚有礼。此即同体大悲心也。
六洞(孔)喻修行人,应时时提起观照看破六根,对六尘的虚幻相,不为所迷。警觉六道轮回之可怕。断掉、踏破贪、嗔、痴、慢、疑、邪六大烦恼之根源。
看得破人生短暂无常,启发六慧之根本智:闻慧、思慧、修慧、无相慧、照寂慧、寂照慧。提醒自己于一切时,一切处修六波罗蜜。在僧伽修六和敬、六念(佛、法、僧、戒、施、天);断六欲(色、形貌、威仪姿态、语言音声、细滑、人相);严持六法戒(五戒,不非时食)……
可见佛门之博奥、静穆、庄严,仅一双小小的僧鞋,皆具大心妙法。人的一生若能从此小小的六洞悟入,亦可得大智慧,受用无穷。佛门中清欢寡欲的生活,决非世间人能体会到的。试问诸君,您可曾感受过一丝的平静与清欢吗?
眼要清欢,那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流,金钱物欲的传递,肉麻的形象……不时映入眼前;耳要清欢,觅不到一时的宁静和谐;鼻要清欢,躲不过陆、海、空诸多尸体的臭气;舌要清欢,无一蔬食、果类不被化学物所染污,已失本有滋味;身要清欢,无有清凉净土可居;意要清欢,无觅智慧明心者……若您有孝顺父母之心、奉事师长之意,欲体证清欢之境,何妨到佛门参学。闻梵叭之音,听大德高僧的无上妙法,饱尝五味具足的罗汉大菜,与无诤、无求、无奢的释迦弟子相聚,真是一种莫大享受……
小小的僧鞋尚有如此博大精深之奥,其供具、经典更不可思议也!
“人生只是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蜡烛的启示
桌上有一截残存的蜡烛,引发本已平净的心,对蜡烛大有所思:修行旨在对外境外缘,不起心、不动念,即“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心是佛”,因无心即无想、无念。如如之心,当然无我相、我见、我执、法执了。但蜡烛若无心,就不能燃烧。怪不得一位出家师在观音堂冒着四十余度的高温,将那些细细的、数不清的小竹棍儿,一根根地揉上棉花,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寄给密宗道场作灯捻子用……可见一切事物不可偏执,有心也并非是坏的含义。但若存有私心、损人利己心、损公肥私心……还是无心好。反之生菩萨心、大悲心,利社会利众生心、觉悟心,点燃此心才有意义。那黑漆漆的无始以来的无明,刹那间消声匿迹,而呈现的是光明与智慧,佛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点燃此心光者——释迦佛也。虽然燃烧的蜡烛会有泪流下,但此泪是感激、幸福、不可名状之泪。正如经中“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有泪总比万劫沉寂,轮回不休,得不到燃烧的殊胜因缘之好。此泪不正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精神吗?!
一滴烛泪,一旦落下立刻即被本体所具有的油脂物所凝结,这恐怕就是天地间所自有的抚慰、无生无灭的显现吧!可见大尔世界、小尔微尘,无时无刻都在为我们说法、表法,虽无声,有时却比有声更深刻、更强烈,奈众生痴迷而不觉。此即印证一切法,无不是佛法。
我喜欢蜡烛之光,它凝静、温和、肃穆而深沉,但更景仰、崇敬点燃心光之人……
“三资粮”析
“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此意是学佛人严守戒律,以持名念佛为主,要看《无量寿经》。以经义信我学佛者明了弥陀大愿,坚定信愿行,心口合一,不离弥陀并克服过去之恶习。将贪嗔痴之心换为佛心、菩提心,切勿自欺欺人,老实念佛,这就是净宗最捷之径。此事是背尘合觉之意,如不持戒,多少功德都会漏尽。
觉路进程——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修行的关键,是明理信深,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愿,愿切起正行。非信不能导愿,非愿不能起行;有愿无行是狂愿,有行无愿非正行。此即信愿行的关系。
信愿行是修行的三资粮,其三字虽简意理深奥至极。佛法如大海,信则能入于法,能融于法;信则净,净则自显真如本性。只有信深,愿才能切,否则如虚空楼阁,无真迹也。禅宗大德高峰禅师有语为:“信是道源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解脱门。”
由此可见,从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岸,转大法轮,接物利生,莫不皆由一个信字中流出。此信非等闲,是学佛者关键之关键。信含: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都明,才谓深信。信极乐是信事,信弥陀是信他。信主要在明理,明理即法身、自心的流现,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是体会了事物的本体,才认识事物和真实处,这才是深信。
深信必须明理,理是理体,是法身,也就是人的本原佛性。极乐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理体,是法身、自心的流现。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体会了事物的本体,才认识事物的真实处,这才是深信。深信,不但信阿弥陀佛,更要信自身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自己是佛。如《观经》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信才圆满、才深入。信可分为正、邪、深、浅四种功德差别。明理后即可知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因妄想执著才颠倒、迷惑。
信是道元功德母
专一就能妄消真显,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既然不起妄想,何来执著?久之佛性自然显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理明、信深、愿切、行专”——觉性必然显露。
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循序进修,自然入轨。初机学人,必须从明理、生信处下手。信得既深,必发切愿;愿心恳切,必起正行;正行专一,自然纯熟。功夫纯正,无有夹杂,功力殊胜,速消业力,业净功纯,妄想自然不生。妄想执著全空,本有佛性即现。这就是全部修持的过程。
释迦度人生极乐,唯有持名一法门。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藕益大师
信,要有六方面内容:理、事、他、自、因、果。
愿:欣慕极乐,厌离娑婆。有情感,争名利,贪吃喝玩乐……都是娑婆世界有的,真正的厌离不在形式,如有人欲躲避现实想出家修行,结果身出家而心在家,又争教中的地位与名闻,又有新的关系形成(相疏相亲的流派),无平等心,这也是留恋娑婆,倒不如在家的好。首先要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愿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欣慕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这就是我们常诵的小本《阿弥陀经》的宗要。
《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全称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愿力、大智慧、大慈悲三个一体。其表现为两种,具足了才算是真发了菩提心。无上菩提心,一是顺事发心,一是顺理发心。
随事发心,发心就是四弘誓愿。
“烦恼无尽誓愿断”,斩断烦恼就是断德;“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智德,断烦恼要有智慧,要有大智大慧才成;“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思德,对众生普施德性。这三个合起来就是佛了,因具足了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嘛。“佛道无上誓愿成”,真正发四弘誓愿,也就真正发起了菩提心,此功德不可思议。
顺理发心(很难用言语表达),就是从所具有的真心、实心、真如本性之心、觉悟心。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什么呢?就是要觉悟自心就是佛,自己本来是佛。这大觉悟就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在无可说中勉强讲“一切法皆如梦幻”。这不但破人我执,法执也破了,《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今社会学佛人天天念经,对此内容如聋如盲。很多人为了身体天天练功,把练功当作真实的事,修的有为法。有为嘛,想干什么,得到什么……臭皮襄都不要了,换成不坏之体不好吗?所以一切世间法都是梦幻,出世法也一样没破法执,还是烦恼不断。断烦恼心断一切法。应知世、出世法非有非无,事理无碍。“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空是针对有说的,破这个有,底下就更要提防了,如着在空上更坏了——“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度”啊!佛教的殊胜高妙就在于此。
顺理菩提心,是理体,是本体,它是非空非有,空有不二,从容中道。如着有着空都落在二上,背离了本体。空是对有说的也是二了,所以必须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
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度。
空有皆灭尽,中庸修道处。
佛讲的空,决不是空无所有。佛法讲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如《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五阴)色、受、想、行、识——色相当于身体(物质),受想行识则属于精神。五蕴所以皆空,只因五蕴也是因缘所生,并非实有。色从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有,本无实体,故曰皆空。
宇宙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其未生前本无此物,灭之后亦无此物,生后灭前只是“假有”,其名也是假名。佛经云“因缘所生法,我说皆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皆佛法“假、空、中”,即体空、相假、用中三观。
由此可知佛法上的空不是没有,而是叫我们不要执著。能破除我执、法执,自然就可以达到转迷成悟、离苦得乐的境界。
苦,娑婆——堪忍。意思是在我们的世界里,充满众苦和烦恼。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必须安于十恶、忍受三毒及诸痛苦烦恼才能生存。《涅槃经》归结为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众生是苦中求乐。苦是果并非因,因何在?佛在四圣谛讲得非常清楚。四圣谛是佛教的基础,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
苦集灭道四法,谛是真实不虚之意,圣为圣者所知,故名四圣谛。它括尽了世出世间两重因果:集为因,苦为果,是迷界的因果;道为因,灭为果,是悟界的因果。我们从此理当明了“苦为知,集为断,灭当证,道当修”。
集是招聚的意思,集以业为因,以烦恼为缘。业有身口意三业,烦恼有贪?嗔痴慢疑见六大烦恼。其中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合称十种烦恼。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叫做迷事惑迷理惑。惑是迷惑不清醒,以假为真才使身口意作不善之业。有惑与业,才有三界轮回的苦果。所以说苦集二谛是迷界的因果。
灭是涅槃,就是人们将贪爱之心断绝了。无染无著寂静安稳。涅槃不是断灭,而是舍离种种痛苦解脱轮回,圣者所证的究竟境界。涅槃是由修道而证得。道是通行的意思,即顺此道而修能离转生死而入涅槃。这种道是以履中庸而求解脱,故叫中道,亦叫正道。佛转法轮时说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念、正精进为定学;正思维、正见为慧学;其余为戒学)。
供佛的真实义
学佛要破迷开悟,供佛其意是以事显理,以相表法。
对理对法要恭敬,对事对法也要恭敬。对父母恭敬,对父母照片及所在处所应恭敬(住持三宝地)。
佛像:吾等师尊,应报佛恩,必恭敬。学佛见贤思齐,行菩萨道,我之榜样,见像即提醒自己,功德大焉。
灯:一是表无我,二是表光明智慧,见到灯即想自己应向光明智慧路上走。
香:(一支即可)代表戒学定学,也表示诚信不疑,不虚即信愿。
花:表菩萨道(修六度万行)是给自己的,见花生欢喜心,无有不喜花的人。提醒自己修六度,尤其以欢喜心布施。花表因,什么花必结什么果。
水果:表示成果,果报西方极乐世界,了生死出三界成正果。花表因,果表果报。
水:表清净、平等心,提醒自己修此心。无净心不能生净土。
西方三圣:表一体两用。
左观音表慈悲;右势至表智慧行愿;中弥陀表本体,自己的自性,自己的法身,代表自己的本来面目。
《阿弥陀经》的意义:
一、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善修福,念佛修慧,以福慧双修证本体。如《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法不立;以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法不舍。即实际理体,“一法不立”;六度万行,“一法不舍”。而二者统一于中道,即诸法的真实相。如《法华经》的要点,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真如要随缘,不变随缘;随缘又不离真如,即随缘不变。这就是不变随缘而又随缘不变。善事善行全都要做,而又当体皆空一样没做。近一步讲就是一切的一切归于佛,一切事迹归于本,这就叫万法归一,也就是随缘不变。
佛在何处?本在哪方?佛在众生中,佛在山河大地百草头上见。本在世间一切事上见。这就叫一归万法,不变随缘;而万法归一,又随缘不变。一归万法叫不变随缘两者统一起来,即是我们常说的妙法。妙法是什么?就是功德圆满,觉行圆满。《法华经》讲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通俗讲对世间法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所从事的仕农工商都要做得合情合理圆满,不落断灭相,这就是佛法。再简单一点讲就是为别人着想,有利于大众。因为世间诸法都有其位,唯独真如法无位,但却住在诸差别法位上。正因为常住的真如法住在世间差别法位上的原故,世间相因而亦即常住。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只要搞清楚这个道理,才能将世间法与佛法统一而无碍。只要念头一转,众生所处的事物、所言所行无不是佛法。
功德与福德
功德与福德的关系,功德可包括福德,福德不能包括功德。因为功德是自己心性上的成就(明心见性)。福德是六度万行,所做的一切大小善事,是我们行者借一切善事修自己的心性,以达到净和觉。
净而不染,觉而不迷。净染、觉迷是一不是二。离开染修净,净也就不存在了。离开众生想成佛,你永远是众生了,永远出不了轮回。
所以说福德是帮助功德的。功德要自己修,别人代替不了,清净心自己不修别人怎么能代替呢?这是自己本分上的功夫。
对声音所以能无动于衷就是忘“所”,因为耳根能听叫能闻,能闻的本性,叫闻性。
根都有所,如舌根所、眼根所。观音在“闻性”入“流亡所”,就是入了闻性的流,不间断,默照在闻性之中了。入了这个法性的流,就叫“入流”;忘了所闻的声,就叫“亡所”。在心光内,住在“闻性中入了流”。
忘记了所听到声音的尘称“入流亡所”。因世间烦恼全由能所对立所引起的。如耳根中的能闻、所闻,方扰乱了声尘,引成尘劳烦恼。可见清净本然之中,只因“立”了个“所”,于是出现山河大地,出现种种众生,“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所一立心就不能再照了,“照见五蕴皆空”,众生一立所,有了所见、所闻、所知、所想、所得、所受……都有对待了,一切成二。在这以后就不能照而只能想了,所以立了这个“所”,就是众生入迷的根本。学佛人欲觉不迷,必须要忘掉这个“所”,和后面更多的“所”,一层层把这个“所”忘掉。
第一步,先忘掉我们所闻的声音这个尘。为什么呢?因为一听到声音就分别,如美丑、悦音、噪音、赞扬的、批评的、毁谤的……许多烦恼全来了。这是什么?就是背觉合尘。你的心本来是佛是平等的、清净的、一切事究竟坚固的,现在一有“所”的干扰,完全违背就被这个声尘所迷惑,而生无尽的烦恼,生无量是非分别。那么如果反闻自心,不在这一切音声上头,自心所向者不是向外,回转来不去听外面的音声,而是用耳根听我的能闻的本性,这就是反闻闻自性。就是你的闻性,你的主人翁,你的本来面目,即你的本来的觉性妙明真心。这就是背尘合觉。你是选哪条路,是选背着觉悟向着外尘,还是背开外尘向着觉悟呢?观音就是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念念内照入于反闻照性之流。于是自然离开声尘,也即是忘记了所闻,而“亡所”。
内智光内照而显定力,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声尘自亡这是效验。永嘉禅师说:“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就是说不能“亡所”就不能“入流”,不能“入流”也就不能“亡所”。可见“入流亡所”是修证圆通的总诀。
第二步,修持要静动全亡。前面的体会只是亡掉了声音,这只是亡掉了声尘的动相,动相不能妨碍自己,于是解了声尘的动结。但动相一除,马上显出声尘的静相,这是声尘的静结,仍然是外尘的结缚,必须继续入流返观闻性把它也解除掉。所以我们在修行道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步不前。当动相消除不能为碍之后,自然出现静相,若留恋这个静相还是有所着。所以需要更进步不住于静尘,若心住静尘即是闻静尘是出流,而不是入流了。
若能反闻自己能闻静尘的闻性,于是静尘也不能为碍,声尘的动静二结一齐解除,故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我的体会是:“有声即无声,无声即有声,有无全不闻,反闻自性声,方为妙空空。”
反闻闻自性体会
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从体、性、无常、无有而言的。其实就修行而言,应以净土法门最为殊胜最为稳妥了。
我们念佛讲究自念自听。自听非常重要,自听就是充分利用耳根了。听什么?听你自己所念的佛号,这不是闻自了吗?反闻闻自,这就是反闻了。佛号本是众生的本心本性,我们会了自己的本心本性并且在听,听也是在听自己的本心本性。反闻的是什么?不就是闻自己的本心吗?本心即本性。
念佛法门呢?《首楞严》载,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法皆真如实相,皆是法身也即是自性。所以这句佛号不就是自性吗?
“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可见所念的佛是本觉,即自性;能念的心是始觉,始本合一,直趋觉路——究竟觉。所以念佛法门就是反闻闻自性。观音与诸菩萨称赞“反闻闻自性”,即是称赞念佛法门也!但必须一门深入,勿听人言赞××经或××法师而动摇不定,那样完全违背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真实义。
一句佛号禅密净全修了。应知佛号就是咒,而且是咒中之王。东密教主兴教大师说:“一个‘阿’字具足一切陀罗尼。”
六字大明咒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本心,我们如念就是将观音心与我们心同体了。所以无论诵什么经,持什么咒,念什么佛,千万不要杂,怕丢了××佛菩萨结果全丢了,因为心分别执著了嘛。如专一念佛,皆全念了全得了,我们念佛念谁呢?原来“弥陀念弥陀”!
从学佛后,接触的来来往往的人物,有许多被视为修持不错的人。但从他们的言行看出,世俗的缠绕并不少于常人,甚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勾心斗角,争名争利,排斥异己……一样也不少。此非佛法不灵,也不是佛法辜负人,而主要是人辜负佛法,未依教奉行,以世间之心学佛,佛法亦变成了世间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下手点最好是持名念佛,只要老实念去,便可暗合经中佛法之妙谛。
我们修行都要以般若为前导,以净土为归宿。如没有般若的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的修就是盲修瞎练。若想此生成就唯修净土,否则必然落空。
菩萨修六度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没有般若不能成为波罗蜜(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岸)。五度如盲,般若如眼。般若极为重要,否则不能成为波罗蜜。
般若如分开来看可分为三方面:1、文字般若;2、观照般若;3、实相般若。当然三者不能单独分开,一即三,三即一。
文字般若:大乘经论及语言的传法,语言文字——话语文字。从文字般若的启发使人明了佛法的深意,并以此看待心内外一切事物,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如来性,则称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旦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所谓无相是没有青黄赤白大小等任何的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此四句离一切相,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法实相。也就是遍能显现一切相。藕益大师说:“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如何入本体?则必须从观照般若入手。观是有心想,称观想;无心叫照。想较粗,观较细了。观照即《心经》“观自在菩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即真正的观照的真义。如理而照,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发光,光是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光照自体,这即是“如理而照”之义。
文字般若就是大乘经论中关于般若的文学,大德讲法都是文字般若。
文字、观照、实相般若三者关系非常密切。文字、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实相般若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的体。
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就是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般若的体。
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就是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
观照般若所照的又是文字般若实相般若。三般若即一体。一体又可分为三过程,所以即三即一,微妙难思,此理深奥慢慢意会吧!
这里所说的文字般若决不是一般的文字,它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唯大乘经论)。因为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文字般若决不是实相般若,更不可了达经文。若已经契悟实相,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无量寿经》言“非语言分别之所能解”。可见实相般若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
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于指示门路,“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文字般若指示我们如何去观照(四字洪名唯一方法),如何去认识实相,所以一切经论文字言语都是作为一个指路牌,但绝不是我们的本原。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观照,观照的方法——念佛。而且要别人不信你坚信地老实念下去,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如果仅在文字上得到了一点理解,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有可能贻误你永远见不到实相了。
我的体会:千万勿贪经法,一部大乘一生足够了。广学多闻是世间读书的方法,它只能增长所知障,增长分别心执著心,越学离清净越远。所以念佛人要精专,决不能杂修。千万千万不改题目不换镜头,一句佛号念到底,此乃极为殊胜的顿悟之法。
佛学是内学、是自学、是自修,深明此理方不仰仗外援。为什么说佛度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语应从众生的理体去理解,因众生都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本来都是佛,他现在成了佛只是恢复了本来而已,他并没变换和得到什么,他实际是不增不减只是恢复他的本来。那么你这个度生的人做了什么工作,有什么贡献呢?如果说有贡献只是让他知道自身的佛性,勿外觅应自修,其实你并没有给他什么,全是他自己具足的如来法身。我与一切众生同此一法身,本来是同体,一体之中怎可分出谁是度?谁是所度?所以“实无一众生灭度者”。
修持也要三轮体空,内无我、外无人、中间无法无物无所做的事,要像布施一样,做而不做,不做而做,此即波罗蜜也!否则着于相或者跑到另一极端无为、无相、无我都是无了,又落于空了,跑到偏空一边去了。应切记“若着于空,诸佛不能度”。真正明了之人应终日度众生终日无度,决不是不度众生,而是“度而无度,无度而度”,不要着在度与不度的相上,此为波罗蜜也!
学佛之根本在发菩提心
明菩提心三要义:
一、要信自心是佛;二、要有善知识教授;三、要肯精进观心。只要具此三要,无不成佛。发心功德之殊胜,非平常诵经念佛持咒以及其它观行可比拟,果报不可思议。古德云:“若不守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发心的仪轨:
于佛像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发誓愿言:“我弟子某某,从今日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饶益诸有情。凡我所修六度,持佛圣号等,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同行,愿我佛如来证知。”(三说)
发菩提心必须离“欲”、“见”
欲即是无明,见即是忆念。《华严》云:“见在即凡,情亡即佛。”可知见就是妄想烦恼,就是无明就是情欲。有此即凡夫,即世间法。佛法广大,但根本在心。修行的方法无量,但主要在观,必须要直观自心,见性成佛。学佛人如不求见自心(本性),赶佛会凑热闹诵经赛嘴皮子麻利,绝非真修行人,无一成佛者,皆属附佛之外道。
志求见性,方是佛子。欲求见性,必须观心,观与不观实为修行之生死关头。如观心不深不彻,未入佛理;如能如法相观,顿见本性,顿成如来。吾人学佛不及二载,从不贪经贪法,只专诵四字洪名。结缘时从清净心流露而将世间法融于佛法,所以耐人寻味,又易接受。听者多获益悟。学大乘法,以明了一心为根本,如能实修,性体之净心将不求而自至。“一法诸法,心为上首”。神通人人具足,何必单求,如以幻相为实相,久则入魔境矣!实为定力不坚故。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从以发菩提心为本。《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可见一心实为成佛之根本也!修心之法,无过持名尔。持名者,至一心不乱时,乃为修行契机也。此皆佛法真实了义,凡学佛者,咸宜知之。
为使学佛人当生成就,重视此法,吾人再絮叨几句。所谓发心,乃发心时,即成正觉。《涅槃经》云:能观心众生,名为上定。这个行门就是念佛三昧。即如来禅也!禅净二门实为融入念佛一法门,自念、自听、自呼、自应,此即观照自心也。此法简捷易行,义精功纯,指归一乘,示二空理,悟入缘生,发菩提心,彻见本性。一法即揭示顿教根本。纯印老人一生示现表法,乃此无上殊胜发心,观性之法也!老人家即表(“纯印”二字亦表此法)圣贤之要领,亦告知我等成佛之捷径,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净土奥旨,纯印老人尽泄无遗矣!真能依此修,必顿然开悟明心见性,一念顿证功德无量,不可思议——纯乃心,印乃法,直指修心之法也!
发心即授记,授记当成佛,我留此法送赠有缘人。
附打坐体会:
抵腭闭目坐端身,气出气入调本心。
专闻自心通通跳,随声默念一梵音。
凝神内观清净地,耳根闭塞勿分神。
外音入耳犹幻境,动静由它不去分。
导入声尘闻自性,久习空寂大千心。
正信显真心
《华严》“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是知万善发,生信为前导”。
佛家的信与其它教门的信有天壤之别,教门让人信天神,因果取决于天神自裁,福乐均由于天神所赐,只要信奉天神即可得福……佛告众生苦乐因缘果非外求所得,全是自身三世所造自作自受,佛亦无法增亦无法减,全凭自己作为、发心,有因必有果。告诫众生信三福、六度为大因,菩提涅槃为正果。成佛之道决非仰佛。信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佛性人人具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从来自备。永嘉禅师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所以佛家所谓信是信自、信内、信因果,此理必须了解。否则“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必须要信解相兼,方能入正道矣!
但切切注意,信奉佛之人,关键在起步——欲行千里,初步要正,初信要正;初步若错,千里俱错,初信既失,万善俱退。真是差之毫厘错之千里。当今社会,度人信佛者,能让人正信佛法者稀少,而外道(算命,神汉,巫婆,相面……)度信佛者众。但其言及所信外求也,其实质以信佛为诱饵,施邪魔之骗术,实质是断人的慧命,非正信尔。“掩起本性求外法,无量大劫无出期”。
正因如此信佛人多,往生人少。其主要原因,修持功夫不得力,求形式不求理体。信佛的人起步就错,烧几支香、磕几个头、穿什么衣、佛像装的藏灵不灵、有无感应……结果出现了背经看谁快、谁熟,咒语谁会得多……以此为修持好坏的标准,并以此出了名。其实这样的修行者只能称之为佛混子。学佛的目的是求菩提、般若。真智慧在哪里?在清净心中。广学多闻是世间法,清凉大师称为“增长邪见”。有的学唱经也唱出了名,为了练唱,喉都喊哑了,可称为佛门的歌唱家、佛戏子。而大部分人身外求法,向佛菩萨天天讨价还价,达不到愿望就生嗔恨心,这些即是佛呆子。不会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有的认为学了几年佛,认为已得善人法,贡高我慢,将众生抛到一边,唯他自己是个正修,有机缘接触到善知识,胸脯挺得老高不屑一顾,谓之为佛将军。如果确切一点说,就是佛教队伍中的阿修罗。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呢?就是表法的人有,传法的人无。至于如何修能成佛出三界、因果关系、六道轮回的实际情况无人讲解。靠法会、靠升疏、靠拜忏、靠拜佛只能是种善根,当生不能成就。
成佛唯一途径就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要使无量劫染污的心转变成为清净心、利他无我之心。当今社会众生善根远不如古人可达一心不乱,我们只能求带业往生,仰弥陀四十八大愿及自心的心力、愿力。其法门唯有修净土念佛一法门,弥陀佛号即本觉,能念之心为始觉,始本合一,背尘合觉。老老实实念佛,只要妄想杂念少了,学菩萨行,修菩萨道,佛号连成片了没有不往生的。这就是佛说的难信之法。此法殊胜无比,何必修花架子呢?
凡学佛之人,如发大心欲当生成就者,应远离恶友,亲近贤善,守戒如命,忌口业,莫随顺庸流妄说。常念柔和善顺,万万不得贡高我慢,但以慈心相向,不得恶语伤人。财色之祸尤甚毒蛇,省己知非,常顺远离。耳应塞不得强知他事,免妄心起用,日常饮食是为疗形体枯骨,为成道业,勿喜精厌粗。早晚课勤行勿怠勿杂勿繁,以三轮清净不违道业为宜。对佛事及学佛人交往切勿攀缘,护法办道有益,心随道转为善。既知自身罪障犹如山海,须知理忏,事可消除,而六字洪名则消业之根本大法,只要净心持念功德大焉。
修者相聚勿闲话,万勿论出家人是与非,但赞佛门事不论出家非。如遇善贤人难辨真伪,或有嫌疑,心无准定时勿下正邪修之断言。恐惹谤法之嫌,此非智慧之所为也。
我总结的修定的净坐念佛之法应常习不断,半载可连片。勿贪睡散懒免退道心,切切把握住。学佛法乃修自性清净心,供养三宝以自性三宝为益,以绍隆佛种为入手处。清净心就是庄严佛净土,学佛以利众生之心善莫大焉。
切忌身外求法,贪法多闻断了自己的慧命。
如有依此而修,久久必然定慧圆明见自心性,勉之勉之。
在此我对寺院说上两句,一般的居士不敢谈论出家人的是非,免入无间地狱。其实地狱也不是不能去的,就看你以什么心态去。地狱众生佛菩萨不度吗?慈悲心、平等心作何解释?如果因我说了出家人的是非,使他们听到后及早醒悟都能在此生成就,我入地狱毫无惋惜。尤其末法时出家二众也良莠不齐,必须唤起居士们的警觉,同时也警醒出家师父的醒悟。
今时出家、在家学佛人可分为四类。我这想法是去年(97年)4月17日《法制日报》刊登一篇九华山老和尚(住持)××师被两个蒙面沙弥劫杀一案想起的。
第一种人,心出家身出家为圣人;
第二种人,心出家身在家为贤人;
第三种人,心在家身出家为伪人;
第四种人,心在家身在家为愚人。
应恭圣人,敬贤人,防伪人(波旬弟子),度愚人。
出家二众,再不能被“家”所拖累,理应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远离世欲尘劳及五欲的诱惑。四威仪以人天师度化大众,尤其克服只能表法,而不能传法的弊端,使大家明了学佛之根本在修心。为明心见性引导大家步入正确的途径,开示念佛法门的殊胜,法会后或定期讲法,以此种下成佛的种子。为使寺院清净,诸出家人心清净,除讲法录像外不准许看故事片,更不准看电视。常言“宁扰三江水,不乱道人心”。更不准二僧大僧混杂居住,否则必影响三宝圣地的形象……
另外谈到讲法要有讲法的艺术。世人绝大多数不解甚至误解佛法,其原因为佛子未能多宣扬佛法,这是一主要原因。《华严》云“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有智慧的人如没有听佛法(看亦难明白)尚不能了解,何况愚者呢?讲佛法还应善巧而言,时代在飞跃,人的思想很活跃,如墨守成规照本宣读,决不能获得具有时代头脑的人之所接受。所以说法亦时代化,让人吸收到头脑里、行为中,让大家感到佛法非常合乎时代为今日人类所必须。这即是法无定法,经无量意,不尽解。佛法义不变形式现代化,方能达到弘法度人的理想目的。
经典统说不外经、律、论。经乃定学,律乃戒学,论乃慧学。但每部经均含此三义,决不能截然分开。犹如三无漏学是一而非二非三相似。经传到中国后,方分出宗、教、律、密、净几大宗。此并非佛意而为,是后人为修习方便,为适合众生的根性渐趋而成。其它宗门教下修习方法入手都较难,尤其当今之人,根性、因缘远远劣于古人,欲修业尽情空之法,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唯独净土宗是最简单、最直捷,只要坚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至一心不乱,即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极乐。利根、钝根都能成就。
但必须诚心念佛,念佛的意义就是求得现前一念心的觉悟与明白(佛号乃本心,念佛乃始觉之心),一念具足十法。“一念念佛,一念觉悟;念念念佛,念念明白”。人们所以不觉悟不明白就是心里存着糊涂想,以此支配身体做糊涂事。
糊涂想:意三业,贪、嗔、痴。
糊涂事:身三业,杀、盗、淫;口四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因身口意三业不净,所以整天六根对六尘,分别色声名利是非好丑,在所知所觉上做活计。念佛就是刻苦弃熟就生,放下这些所知所觉,离开能知能觉,而恢复到本知本觉上去。恢复本觉就可成佛。成佛并非另外增添了什么,把心里肮脏的东西扫净,佛性也就现前了。“乌云散,晴空显”。
人心本来是觉悟的、光明的,其体周遍法界。只因无始暗动,被六尘所遮蔽,人的知觉偏在一方面去,只认识色身的小我,而忽略了尽虚空、遍法界的觉性大我。小我乃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假合而成,如将他们分散开这个身体也就不存在了。身体本是不净之物,是“我”的一个极小的支配物,决非是我。如我之后加一“的”字就恰当了。凡夫则不然,对这一不净的肉体爱得尤甚,化妆保养真乃愚痴颠倒之甚!
一般错误的观点以身体为我(我相),我以外的便是人(人相),许多人合起来就是众生,亦众缘合和而生(众生相),众生无不想多活几年(时间的要求,寿者相),其实就是相续相(我、人、众生相续不断故)。此点看破了还能找到我吗?
我乃主宰义。我人之身自己做不得主,饿、渴、冷、热、生、老、病、死……主宰不了。此外日常生活也无主宰之能,好看的多看几眼,好吃的不由多吃几口,贪着五欲难放下。这统统全是生命上的事情,生命是有生有灭的。人除了一个生命外,还有一个慧命,它是永无生灭的。慧命就是人人本有的知觉性。它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有,无处不是,“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念佛就是培养自己的法身慧命,靠佛力、仗自力求生西方极乐,开佛知见恢复自己的本觉性。
净土法门的好处就是当生成就,此为最大的利益。见佛后诸上善人聚会,共同熏修,慢慢业尽情空,由凡圣同居土上到方便有余土,再到实报庄严土,直到常寂光净土,方可见佛的真身。如上乘根性生任何一佛土,自性弥陀,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是一个土,一码事。
《法华经》、《无量寿经》为广说,《阿弥陀经》为略说。这三部经都是全事即理的话,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无量咒语,是一切经典之髓。如能将一句“阿弥陀佛”念得相应,当下即得六根清净。
成佛并非难事,佛和众生都是一种观念功夫所成:佛一念具足十法界,众生一念也是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贪心起,就是饿鬼;一念嗔心起,就是地狱;一念痴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阿修罗;一念落于五戒,就转人道;一念落于十善就生天;一念有四谛十二因缘就是声闻、罗汉、缘觉;一念以六度为观念就是菩萨;一念以自利利他、万行平等清净为观念就是佛。
可见观念什么就是什么。想佛成佛,忆鬼见鬼,心邪必着魔,想病病就来。这就是万法心想生,一切唯心造。所以念佛人只要明白此理,就要从心性上起修从念头上开始。每天眼里看佛,嘴里念佛,身体拜佛,心里想佛,耳根听佛。时时刻刻想到极乐世界去,又怎能不成佛呢?
佛法能否兴盛,在于后人守持戒律如何。大家如能严守戒律,佛法可久住世间,否则佛法必随着时代渐渐被魔法替代,最终而趋灭亡。这即是佛在世大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可见戒律与佛法住世是有何等重要的关系。基本的五戒到任何时绝不得改动。改动者即灭佛法者。可见持戒与念佛是同等重要的。
信可分为信理、信事、信他、信自、信因、信果,有的法师讲总信、别信。虽说法不一,内容无异。
信理:相信佛教经、律、论三藏所阐述的一切义理,如四谛、三福、十二因缘、六度……都是佛陀为度不同根性的众生而施设的八万四千法门,如能理解都可开智慧,佛陀所讲的完全是真实的道理。
信事:从相上、事上、方法上与理体无二,理含事,事从理,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佛法决离不了世间法,犹如佛离不了众生,无众生即无佛,心佛众生是一体……
信他: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无虚;信临终必接引。
信自:人人都与佛无二无别,都有佛性无须外取。此外一定要相信因果丝毫不爽,所以要广种善因结善缘。只要相信因果则应老实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华严》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一个学者若不具足信心,哪怕把三藏十二部研究透彻,也不能得到法益。犹如看地图册,光看而固步不前,岂能达到目的地呢?净土法门是无量法门中最难信和最易行的特别法门。
一要厌离娑婆,二要欣取极乐。对娑婆世界一定要有极大的厌离心,对极乐世界一定要有无限的欣取心。
往生的条件必须有善根、福德、因缘。善根指往生极乐的正因,即发菩提心持名念佛;福德、因缘指往生极乐世界的助缘,即受持禁戒,广作诸善,勤修三福、六度。
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如信愿真切,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均可带业往生,若信愿不足,每日念佛号十万声亦枉然,所以信愿十分重要。
求往生为理,厌娑婆为事。这是事理一如。从凡夫境转圣境的心理、事理相结合,方能相得益彰。
分正行与助行二种。正行是发菩提心持名念佛,助行是勤修三福力行众善。“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念佛为因,往生为果。
修持要随缘而住,随遇而安,勿攀缘。“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实是为救度众生脱离轮回苦海。发心非常重要,《华严》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到五逆十恶阿鼻种性(无间地狱)亦可预入其中。假使不开此法门,则末世众生欲即世了脱生死,便绝无企望矣!”
“流光易逝,生命无常,欲免轮回,唯生西方”。以净土为归宿方为正信。
净土法门,我的体会是——愈高深,愈精要;愈简捷,愈有效。一句阿弥陀佛,一生坚信不疑,足矣!
无为法与有为法
一切修行的人都应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方能直趋觉岸。我们修学的路径应是:依文字般若的启示,按自己的正确体会和理解来进行观照,一步步深入,文字般若体会越深,观照的境界必然越高。这样循环不断修持,总有一天契入实相般若,亦能领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与无为法恰好相对。有为即有求、有作、有成、有得、有人、有我、有是、有非……大乘妙谛全是无为法。无为注入你心田,被你有为所染所污亦混浊矣。所以必先破有为法。
有为法实际就是一场梦,但世人在梦中难醒,将梦境当作实有,随梦境支配而产生喜怒悲哀,犹如人影而非人也。如能将此看破看淡,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其实修就是二件事情:生的东西变熟;熟的东西变生。贪嗔痴烦恼,无量劫养成的习惯太熟了,如能改变此熟的观念为生,那就是一个飞跃。相反,戒定慧、慈悲喜舍、自觉觉他、发菩提心、无住清净心……我们都很生,佛号更生,所以总要想着念。如能将此变熟,两方面一齐下手,效果肯定会更快。有人将有为法比作梦,非常恰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有为法包括很广,人们切身的功名、富贵、财产、名利
……妻子儿女、名誉地位、学术成就、事业功勋……再深一点的一禅——四禅八定,甚至有法可修、有果可证,也是有为法,心有所想、有所求嘛!执著心、分别心都是生有为法的大本营。无为法是清净心是如来性。
佛性本具无须外求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乃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性德。虽然都有此性德,但因缠绕在妄想、执著之中而不能显现。犹如宝石被五欲六尘所遮,难现本体,必须依赖自身修持的功德,来扫荡一切尘劳妄想。修持的功德称为修德。一旦将尘垢擦除干净即功效圆满,尘垢全消。“玉净心明,本来是佛”。所以修德极为重要,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行人应抓紧修德,才不辜负本有的性德。
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法法殊胜。但末法众生应选契机之法,乃唯修净土法门持名念佛耳。修三根本与三无漏学,这是一切行人共同走的唯一途径。
一、出离心。
高明容易,解脱难。欲断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子儿女,功名富贵,生活享受——财色名食睡),说空话容易做到甚难。按说出家应断此世间法吧,但内心仍想自立庙宇,自己说了算。还想当佛教的领袖,大占山头,广收徒众,生活精食华衣……用钱不思善信来钱不易,本身吃穿节俭而供养寺院,不用此款印经书、放生、济贫、弘法……可叹现在寺院只能表法而不能续佛慧命、绍隆佛种传法,实是佛教一大憾事。不传正法,善男信女不明如何修持,到处身外求法,不能往生。断人慧命之责,应由谁来负呢?众信徒步入恶道找谁算账呢?昏睡的出家人,焉能唤醒别人的酣梦。都怪心未出家,尚严重执著,必须要有一个真的出离心,身出家心出家或身在家心出家。
二、慈悲心。
世间灾难重重,原子武器越制越多,为什么?杀人!战火无一日停歇,众生受苦在即,我人怎能无动于衷。如不将佛法传出,使其当生成就,又怎能谈上慈悲心。大悲为根,中国餐桌上的杀生也日渐加重、品类繁多,对此亦应有慈悲心。《华严经》:“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所以成佛必须有慈悲心。
三、菩提心。
觉悟的心。菩提为因,成佛为果,菩提即佛,种菩提即种佛种。“大悲为根,菩提为因”。菩提心也就是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本来是佛的众生,因妄想执著不能觉悟,在轮回中受苦,所以要救度,这就是悲心;悲心广大,“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这是大愿;大智慧眼,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能发此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华严》“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戒定慧三无漏学
戒定慧是六波罗蜜的浓缩,六波罗蜜亦称六度,代表万行。浓缩即为戒定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有特殊的重要。戒是基础,盖楼房没有牢固的基础是不行的。学佛人首先要遵守戒律,戒不受可以,受了必须要精勤守护千万勿犯戒。犯戒犹如无底的器皿,装入多少水必然漏尽,点滴不剩。所以守戒是修行的根本。
定是禅定。色界有四禅,无色界有四定,两者加一起则为四禅八定。禅定全靠自力,很不易行成功。《首楞严》云,若不依密咒加持,行人修禅定想避免魔扰是不可能的。当今社会有许多功法也修打坐调气,稍有体会自认为很了不起了,其实是初步又初步,别人不知他自己也不知道,反惊喜若狂大惊小怪。四禅八定是色界的功夫,即或是定了,也非常肤浅平淡。欲界定之后,身犹如云烟相似觉空虚清净,但总感觉有身,未离开我。这样的功夫再深再精也只能是欲界的定,如果此时有善知识指导,或从佛法中开启了智慧之窗,再进一步之后,突然有个飞跃的转变,自己不见自己有身,亡我了。所处的境界、衣服、床铺、房舍都没有了,一切全空、一片空白……这虽然达到了另一精进层,但切莫欢喜,更不要妄自尊大,其实还未到定中,没有到初禅。初禅之上还有二禅、三禅、四禅。达此境界犹如刚进幼儿园,刚学会两个拼音,就误以为是五通全能的博士了。此时最易出差,没开悟说开悟,没到四禅说到四禅。这样的大妄语,必然误导他人的慧命,此种人入地狱无疑。
此修不如不修。只要老实念佛,则横超色无色界、欲界诸天,直生西方净土,永不退转,一生成就。那又有多殊胜啊!所以功法要放下,继续下去是会误人的。尤其是有的邪教是魔功,千万不要让它断了你的慧命。肉身往生是绝不可能的,成佛怎可带一不净的累赘之物呢?因此身非是你,只能说是你的。什么是你?“生前走后的主人”才是你。千万不要上当。
慧:就是般若。慧非常重要,六度前五度若没有般若融会贯通,修者同瞎子一样,是盲修瞎练。所以古德称五度如盲,般若如眼。般若就是大智慧。世间人看会挣钱的人认为有智慧,殊不知有钱非是有智慧,会花钱才是真智慧。用于布施、放生、传法、供三宝、印法像、赈灾等才是真的智慧。否则只是为地狱的敲门砖……般若是能显清本有的心体,消除妄想执著的心力,是证入佛知佛见的大智慧。诸佛所以兴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众生皆具佛性都可成佛。佛若不说我们怎能明白?不明白就要无始劫在六道中转。所以开佛知见就是智慧,主要标志就是要舍掉众生之见的情见。妄念都是从情发出的,凡是在情见中能理解的都不能算是般若。用知见达到的都不是般若,般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不思议境界。因为有妄想,怎能理解了般若呢?犹如一个人拽自己头发,欲离开地面一样的不可能,没有离开妄想之前,要理解般若犹如坐在椅子上,欲举起此椅一样的不可能。真正无妄想了,般若即现前了。
所以学佛人欲真理解般若的本体是不可能的。所幸般若可分开为三:①实相般若;②观照般若;③文字般若。大乘经典都是文字般若。若参究文字,了达其义,依此观察对待事物是观照般若,久习之后豁然见自本性,朗悟彻明本心即契入实相般若。
我这样讲,有人会不服气,认为我背经背得这么熟,咒语会得这么多,大乘经典看得这么广,并能照经典讲解,怎能说没有般若智慧呢?在此不禁我要问一下,是谁在读经持咒?你对此如何答复呢?从你答的话中,自己去理解你是否具有佛知、佛见、佛智,你是否真有般若?在当今社会想达此境界是不可能的,此路不通。
好在如来兴于世,为我们另辟了一条捷径,持名念佛广行善业,只要功夫成片即可带业往生。在此我经两年念佛的体会,最利行、最把握的莫过于呼吸念佛法,即一呼一吸各两个字,“阿弥—陀佛”……这样就能相续不断又见效较快。若配合打坐,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此方法适于静中,动中根据具体情况,以动的规律念佛。
无住与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上殊胜的关要,是世尊成佛证道时所说的至关重要的成佛之道。“应无所住”自然要远离妄想、执著,“而生其心”显明了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的自心。一个人如能正契其心,则可立地成佛,此即心心相印也。六祖惠能大师即闻此而开悟,他一连发出的悟道之语,“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真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学佛人必须从修心入手,修心方能入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大乘佛法修学的关键要先“解悟”,才能避免心外求法。现在信佛人虽多,但绝大部分人都是心外求法。整日虽然诵经念佛,结果将好端端的殊胜圆融的了义经典、无为法变成了世间的有为法,用凡夫心看世间书来对待佛法经典,结果无漏法变成有漏法。修不出去还找不到毛病所在,怨法不好。殊不知是你的容器有毛病了,装巨毒的器皿,未清洗干净又装饮料,喝下去焉有不死人的。这就是古人讲的,“行而不解,增长无明”,必须要解行相资。
净土宗念佛法门,再殊胜、再圆融、再简捷不过了。但你不如法修,不从心上转变,还是贪嗔痴,所求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念佛不修心又怎能与佛相应呢?结果将万人修万人去的法门变成了亿万人中一、二知。出家、在家真知如何修的,真能看得开、放得下的,冷眼观察当今社会又有几人?尤其那些贡高我慢的佛歌手,功夫唐捐岂不可叹。“光说不干非真智慧”,“念佛不修心,实为痴呆汉”。我本意想度这些人,奈因缘不足,机遇未至,枉自着急。相信我往生后,他们之中将有一批锐根性的人会醒悟的。“犟牛居士所修之路是不可怀疑的”。
常接触的人错误地认为我开悟了,其实是他们的错见,不明开悟真义。实在讲我远非开悟而是愚到极点。世尊讲的难信之法老老实实念佛,聪明的人不相信,我这六十多岁方遇佛法的老拙,想修新花样来不及了,只有以愚伴拙整日念佛,从自心、自性上去索求无生法忍,我所讲的也是自心流露的心法,绝无哗众取宠之意。诚实挚言,并非开悟。
开悟之人需上根利智直接契入佛法。须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非是凡庸的人所能问津的。古往今来唯六祖惠能堪称开悟之人。所以我人不求开悟只求“常愚”,不求广学只求专一,不求多闻只求净心,待到极乐时去求去学,方为真智慧。上策也!
“悟自本心”,悟了本心就得衣钵真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此途是从理从体上起修的。如从相上、从事上修行之人,对此理不易理解,更无法接受。所以他们唯仰仗佛接引,认为佛不接不成佛,其实是忽略了自性佛。从相上讲也不为错,但如不明理,单纯求相,必堕入身外求法,此生则难成就了。要懂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事一如。如此修功夫才不会唐捐。
如能明白此道理,必然显无妄即真,一真一切真。这才是一真法界的境界,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也就是大圆满的境界。当然欲达此境非泛泛之辈,但从心上入手修,从理上进取,成佛不更有把握吗?念佛必修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念佛不修心犹如榨沙求油。佛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末法时最方便、最究竟的法门莫过于持名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学佛人入手点就是要普度众生,让众生都了解此法门、修持此法门成佛,方了自己的心愿,圆满自己的大悲心菩提心。这就既运用了方便法门,又圆满自己的大悲心愿力。这就是学佛人所发的菩提心。发心必须要切合实际,如一缺食人饿得快死了,你不想办法给他饮食,反倒指给他百里外有人施舍大锅饭,告诉他去那里即可得到饮食,这就是空愿,没有慈悲的愿。最好的言语也解决不了饥饿,最后还是因饥饿而死,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慈悲心要落实在度众生的究竟便利方法上。
修净土法门有四大利益
一、稳妥:
禅密,当今社会具大成就的金刚上师,造诣高深的师父难觅,另外人心不朴、不纯实难成就,修行太难。但净土法门“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你只要信这个法,由信生愿,由愿起行都可以成就。很平安,没有危险。要老实念佛,不要去东参西访,听张说听李讲,心无主见最易上当。只要老老实实在家念佛,必远离恶友邪师,心能静下来,念一声佛号得一分功德,是最稳妥不过。
二、易学:
小从幼童,大到老翁、老太婆,一教就会,一会就起用。一声佛号可消八十亿大劫生死重罪。此法门是捷中之捷、径中之径,功效之大让人难信。
三、普被:
此法门上中下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上至文殊、普贤都求生净土,下到五逆十恶之人,临终真心忏悔,十念必生。所以此法门既普被又殊胜。
四、奇妙:
是你不可想象之妙,它“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从一个阿字可流出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可流出一切诸佛。“阿”字是华严字母第一个字,本身就具无量功德。一句佛号是阿弥陀佛多生多劫、万德熏修的果实,只要念此名号,名号中万德庄严的妙果就在你心中。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持名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它是“万德之本,全德立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无须参透道理,只要净心念下去,妄念自然而减。“欲除妄想,去一添两”,千万勿有去妄之心,此心即是妄心,结果妄心未去反增加利息。只要老实念佛,终有见佛时。从有念达到无念,不知不觉合了道妙,“巧入无生”,此真是奇妙之法。
学此法的纲要:
小本宗要是“信愿持名”。有深的信心、恳切的愿力(非空愿)持佛名号,简单殊胜,必可成就。
大本《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一心专念”。其实是相同的,发菩提心相当于信愿,这个信就是大智慧,“信为道源功德母”。此法是“极难信法”,念佛不难,难于生信;生信不难,难生正信。何谓正信?非求世间财、寿、名、康和出世间死时无痛苦,亲属情难断欲来世相随……还有人自认自己根基不如人,学别的学不来只好念佛吧……结果念佛了,但是消极的念佛,功德怎会圆满?最多只能生到边地。
诸如此类绝非正信。正信是什么?正信是相信自己的本心与佛的心无二无别,佛心遍一切处,我们凡夫的心也能遍一切处。相信我们的心与佛心会相融一体的,相信念佛时如来悉知悉见,如此即能与佛感应道交。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正信与非正信有天渊之别,“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信愿是往生的关键。无信愿念佛来生可得富贵,得富贵则造恶业,最后走入地狱之门,只跟今世作恶之人一步之差。对此必须理明信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自性的德,是性德;“是心作佛”,你现在既然还不是佛,就要用这个心念佛,这是修德。从本来是佛的心生起了念佛,念哪个佛?还不是念我们本心的佛吗?修的是什么?修的自己的本性。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我们起心在念是我们的能念,念的佛是所念。我们念的佛就是我们的本心,念佛就是以本心念本心,即能所不二。能念是心,所念的还是心,以心念心,以佛念佛,能念所念即一码事了。能与所就无分别了。这个修行方法还不殊胜吗?众生总离不开能所,任你修任何法门也不能离能所。只有净土持名念佛,能念、所念不是两个,此即中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物质和精神是一而不是二,这即是中。“境为妙假观为空,能所两忘即为中”。
我们念佛人如果在念佛时,把能念之心、所念之佛都没有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才是一个新的境界——从容中道。这是佛法中最高深的道理。只要老实念,念下去自然合乎此理,但切忌有求之心。净土法门就是因果同时殊胜之法门。
从事持达理持 即凡心成佛心
修净土念佛是莲花果实同时具有之妙法,称因果同时。念佛为因,成佛是果,花果同时。此法门是非常捷径、非常殊胜、非常圆顿的妙法。所谓事持不论何人,只要老实念“阿弥陀佛”,这声佛号就是事持,从事上你执行了。理持不易懂,但也并非全不懂,只要契于实相住于般若。实相是自性,般若即佛智。佛号本来是自身的本体,般若即无妄念、分别,只要念佛时,即离妄时,离妄即般若现。如能“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即从容中道,这就是理持。念佛方法有四种: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属实相功德为最。我们学佛人总觉得无从下手,殊不知就在你持名念佛中,如果能做到老老实实、绵绵密密、清清净净,不起念与不念的心,不求精进与否之意,能够采用呼吸念佛法,必将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实相念佛。其奥妙不可思议也!念佛时即成佛时。外缘放下,一心念佛,净念相继,能所两忘就是理持,就是实相念佛。
登地的菩萨,才能生心时无住,无住时就生心,“无住生心”是大菩萨的境界。念佛法门就是修此法。当你念佛时,一切都放下了,什么世间的人我是非、诸多妄念和出世的法执,这些全放下了,你的心就无所住了。如这句佛号绵绵密密、相续不断,即是生佛之心,就无须执著功夫如何,则暗合了无住生心的甚深般若。一句佛号即是佛的果觉,念佛是从佛果起修,以佛果为自修之因。因果相融,怎能不成佛。
我近两年接触到的学佛者中,大都喜欢以上根自居,虽然口头知道此法门殊胜,偏要求超凡越众的大法、大咒,不甘心只念一句弥陀圣号。尚有根性劣者,亦喜小鱼穿大串,费尽心力学唱、学诵、学咒、学大乘经典。如能明意,亦无可非议,本自迷蒙,学者何益?此类人放下大乘之大乘、咒之王不持,现成的路不走,又觅别径枉费宝贵的时间,岂不可惜?!“一句弥陀名号,乃本师在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口说可信,行证非信,难信之法真难信也!犹如用针缝补衣服,这是愚夫愚妇均会的,一旦衣破即可缝补。而那些大学者大博士,不见得都会用针,有的衣服破了只好露着肉,但你能说会用针的人都没学问吗?若那样不知有多少大学问家都要赤身过活了。
修净土法门,真正老实念佛的人才是真智慧。因生命在呼吸之间,待你想念时,欲静下心来念时,恐已变灭了,再想得人身又不知多少大劫了。况得人身,能否闻法?如法修持则更难说了。我劝学佛人读经拜忏要随文入境,由事即理地修,字字句句不离自心,才会得大利益。否则嘴皮功夫不解决轮回,只能是哗众取宠,别无所益。关键的一环,要发菩提心、做六度行,拒高慢、淡财色、厌身寿、修净心,一心念佛,老实念佛,当生必定成就。
关于断淫的看法
断淫一事,本是学佛人重要之戒。断淫固然是了生死之根本,但应分为出家、在家。我理解大乘法门以心不住相为要,亦不离相。所以在家居士应以断邪淫、邪念,而不必断尽正淫。为什么?我这样讲,可能老学佛者、持戒为主修者会讥我不是正信佛法者,殊不知,佛法世法难隔断,根本是一,是圆融法。佛菩萨恒顺众生应机示现,混俗和光方能普摄。
末法时代,娼门屠户谁人敢断言无菩萨示现(古时亦有此示现),不过菩萨不坠邪见,杀盗淫妄必为救世利生而发。众人均知世尊在无量劫前已成佛,但来娑婆亦示有妻子,以显正见,现世间正常法。若佛菩萨凡来世度人必断淫,试问菩萨如何能入世度人?
所以菩萨示现种种逆行,岂凡夫所能测知。我理解菩萨以大悲方便入世,示现种种形相、种种行业。所以为度众生,决非相上示现,必须逆顺境界与其同事,以不着相为准,学佛才真自在、真潇洒。
当然,菩萨现逆行皆有事无心,若你的心别有企图,以淫欲为乐,甚而以我所说为借口,“不着相,示逆行,并护其短”,自谓“我是修大乘法门,心未着相,只是事有心未有,身污心未污”……此等人纯是邪人邪见、邪心歪说,必堕阿鼻狱无疑,因果不虚故。我讲的主要是使在家居士守五德——温良恭俭让;五常——仁义礼智信;五戒——戒杀盗淫妄酒,不因学佛影响家庭和夫妇和睦尔。
戒:心地无非自性戒。即以心地无非为戒本,以利他无我为戒行。为此应戒下列几条,以端心性:心口不一,杀盗邪淫,两舌恶口,贪戾悭吝,嗔恨嫉妒;我慢自大轻人,信心不坚,我执烦恼。此即身戒、心戒之旨。应戒身不妄作,戒心不妄想,戒口寡言。久之水自清,心珠自现。
定:心地无念自性定。学佛应以得正定三昧为主,就是要达一念不生的功夫。
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如如不动,不动就是定。心若一动则无明烦恼随之而起,心又怎能定下来。无念亦是正念,一切智慧自然具足现前。有定力才不会被魔扰,不为境迁。古人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为定力所致。定力是在修养中得来的,致远即由宁静得来的慧。
慧:心地无我自性慧。学佛人第一要破我相,因为我人的自心佛,妙用无量不可思议。只缘凡夫迷了四大本幻,把假我当真,将本来般若胜智之真我遮障住了,所以学佛人第一要破我相,因为有我相便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无我相一切相皆无,则当体空寂,智慧必然现前。所以必须要先破我执方能得慧。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虽多但总不离戒、定、慧。有的修出是小乘,接纳小乘根性之人;有的是大乘,接纳大乘根性者即大智也。如罗汉也同样修戒定慧,最终只能是自了汉。念佛法门,若真明理者、实修者、老实者,即是大智者,必能当生成就。三学之道,不独佛学为然,儒家亦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即戒定慧也!“克己”乃去物欲,戒也;“复礼”乃恢复本然之性,本性不动,不动就是定;“天下归仁”乃妙用无穷,即是慧。
由此可见世出世法理无二致,一切唯心造,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乃想也,想病来病,想魔来魔,“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想佛当可成佛。心净土亦净,“心为净土,自性弥陀”,一切一切均为想所现也。复次,戒定慧三学,戒中有定,定中有慧,慧中有戒。正是一而三,三而一,皆不出自心。学佛人如能明白自心乃佛,从修心入手,从修心做起,自然悟得,无相戒定慧矣!
浅谈三皈依
昨日真如师和几位居士来访,谈话中我觉得老居士学佛八年之久,冤枉钱没少花,所获佛法效益少得实在可怜。其主要欠缺乃对三皈之义不甚清楚,谈话后我忍眼疾整理如下。
佛学有显密之分,学显者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学密者此外另加皈依金刚上师。然此皆有相皈依。显者乃无相皈依,是根据禅密兼修的道理,渐次而进的。
皈依佛。到底皈依哪一尊佛呢?是释迦佛?释迦佛已灭度;阿弥陀佛?弥陀离我十万亿佛国土,怎能见到;皈依十方一切佛?此等佛如微尘数无量无边,遥遥无尽……无奈大多数学佛人只好皈依木雕、泥塑、铜铸、瓷烧的佛像。孰不知此佛乃相非佛也,是用以表法,它毫无知觉。那么我等究竟皈哪一佛?当知佛者觉也,佛与众生,本无差别,所差只是觉与不觉之分。学佛人是以始觉觉本觉,然始觉本觉不离自心,所以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觉,并非皈依心外之佛。心外求佛岂不走冤路。
虽然皈依自心佛,但心外是否有佛?肯定地讲,有!并且是无量,遍布于一切微尘处。释迦佛虽灭度,而实未灭度相,佛时时示世间,怎奈世人不识。过去智者大师曾在定中见到释迦佛灵山讲法的法会还未散;阿弥陀佛虽在西方,与十方佛的法身皆无量遍满。但诸佛菩萨虽然无量遍满世间,若我等自心不觉,诸佛也无奈何。佛不度无缘人,所谓无缘是从相、从事上讲的,是指不觉之心,佛亦难度。所以必须自心常觉,方与十方佛感应道交。犹如电视频道相似,频道相同画像方显。皈依佛即是皈依自心觉。
皈依法。佛法法门无量,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平等,我等应皈依哪一法呢?应知道,法者正也,皈依法即皈依正。学佛人要有正知正见,有正知正见方能立正言、正行。何为正?清净慈悲为正,心存众生为正,心地无非为正,利他无我为正,无念无相为正。然而清净慈悲乃至无相,以及佛说八正道等,所行所言所思均不出自心,心正一切正。纯印老人讲:“心正即佛,心邪即魔。”只要心正,必一切皆正。正心乃佛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也。此心一正,身口意三业必正、必净。此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皈依法即是皈依自心正。
皈依僧。僧的本义,即法净和合之意。佛门四众弟子四人以上称僧伽,僧团也。但是佛在世时的僧团我们未曾见到。现在出家人很多很多,况且天魔头子波旬又利用僧灭佛灭法,将来佛法绝非外道所灭,而是从佛门内的僧团来灭佛法,所以皈依现在的僧靠不住,亦不好识别正修与邪修。我曾讲过出家有四种:心出家身出家为圣人,心出家身在家为贤人,心在家身出家为伪人,心在家身在家为愚人。应恭圣人,敬贤人,防伪人(波旬子孙),度愚人。
当代如净空法师的高僧亦不少,我们究竟应皈依何僧?这样一细问,恐无主见了。当知,僧者净也,皈依僧,即是皈依净。我等自心,原本清净,只因多劫以来,污染习深欲垢重重,将本自清净之心,重重覆盖难以显现,以致灵明晦昧,造业受苦。学佛后应扫去一切烦恼习气的种子。只要以念佛方法,净心、至诚心相念久之必荡涤尘垢,显露本原,恢复本来清净面目。犹如虚空,云散空显,只要现本原,焉能不成道。所以皈依僧即是皈依自心净也。
学佛“迷时师度,悟时己度”,不明此三皈的根本,学佛数年亦难免以凡夫的心探求佛法。遇大乘学大乘,遇小乘学小乘,遇外道学外道,遇邪师说法,尤其对蛊惑人心的伎俩亦接受之。所以此关系非常重要。我等所求是无相之师,即是自心,自心本来具足恒沙之功德,与诸佛一体。若舍自心,专向外求有相之师,纵然遇到明师,若不在自心上时时检点觉察,又怎能将师之教诲从根本上明理呢?本原自心乃三世诸佛之果体,一切众生成佛之因。
总之,三皈依,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都是从心性上起修的,即此可悟到觉、正才能净心。心净便是正觉,皈依觉正净,皆是皈依自心。我们信佛学佛大众,都念三皈却不知三皈真实道理,修不出去岂不冤枉?迷悟概差谬就在于此。智慧者机缘好遇善知识早,从理上、心上起修;迷人总是在相上、表上、事上去求,不在自心上体悟。应当知道,离心外求穷劫修亦不入道。修净土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试问从哪里去修去学,如何为入手处?心即是佛。众生本具佛性,因迷茫不知枉受轮回之苦。佛为此一大事因缘,方示现娑婆而说此法,况且弥陀又有四十八愿,世尊不说谁人能知可带业往生成佛大事。故佛功德无量。我人学佛即应在自心上致力起修,方合佛意,况且佛法本来就是自修内学,外界如何,不理为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诸同修,三皈依也是方便说的,犹如将钥匙交给大家,将对症之方交给大家,只要拿去开锁,照方抓药服药,自然会见自心之珍宝。但虽有良方、钥匙,若不去运用,不能悟到无相三皈依者,总在相上、事上打转转,必然使初发心,或在修持时或在礼佛忏悔时便觉,一转念间、遇外境干扰时又不觉、又迷。这种觉实是有相妄觉,非真觉真悟。希望同修将此妄想差别的着相念头,用快刀斩乱麻一齐割断,专从自心上用功,从觉上做起,去有相觉,悟无相觉。因有相就是轮回因,不会差的;只有悟无相觉,看开放下,明万法皆空,六根接触六尘都是幻觉,绝非实相,了不可得都是无常,这便是真正的自觉。有了觉才能正,不觉怎能有正?不正便邪,邪焉有戒定慧。世法以合伦理道德为正,学佛关键在此。
说净,学佛就是由染求净。何为染?名利恭敬、种种贪爱、无明烦恼,念念世间难舍之想都是染。当知一染已是为身心之害,何况多染?所以修行人必须六根无染,三业渐消,方可内障不生外尘不染,方为清净。
释迦访师苦修多年,雪山成道,师者为谁?还是以自心为师而成正道。佛所示现,我们不得不深省。唯自度者方算悟入,不依自心,云何称自度?学佛人若不依自心向外驰求,今说这个师本领高,明谈那个师有神通,试问与心何干?驰求愈甚,离心愈远。正如净空法师讲,“不怕破戒,只怕破见,破戒可改,破见若归已难”。诸佛难度。如此学佛犹如南辕北辙,终难见性。
可见学佛根本在修自心,若明自心则无量功德,无量法门如自己家的珍宝,取用不竭。显密圆融,性相不二,万法归宗,均可得也!所以三皈依应以无相皈依为究竟,即成无相菩提也!
学佛根本在修心
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我人自心本来无量,横遍十方,量周沙界。万法唯心造,心涵太虚,可见之大也。地可生万法,并且博大深厚之德,生万物养万物。地之性,任运随时,行所无事,浑然无知,寂然不动。此即佛教诲的忍辱也,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而众生不觉,迷真逐妄,主要在见境生心,六根触六尘认为实有;而见物即心动,自蔽灵明,遮障清净之本源,将本有的真心,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障碍难现。不明此理,所以学佛人不从心上起修,单从事相上修,难成佛道。此即“不怕破戒,只怕破见”之故。因以妄修真,即当取法于地,然山河大地亦因妄生,有成有坏,均为无常。但地之宽厚功德无量,能养、能生、能载、能容一切物,而无自私自利之心。
若学佛人的心量能与地同大,无取舍、嗔恚、我执,一切顺逆境不动,必与真如本心相契,怎会不成就?心地无非,口说尚易,实修却难。利他暂不讲,恐一句逆耳之言都难容忍,更不要说养育众生了。欲当生成就,应从大地的涵养去思索、用功,方能受用无穷,此即学菩萨行、修菩萨道也!地之功德在于浑然无知、寂然不动。我学佛人所以成就甚少,主要弊病就在于知见多,对万事万物,总是有自己的意见。凡有我意见者,决定是轮回因。有知有见必易心动,纯印老人讲的“走心”,“走心”就是我见、我相,其根源皆妄心不息所致。妄心就是无明火,烦恼亦名热恼,此即造业受苦之根本。一念嗔心起,烧尽功德林。我等学大乘法门者,应凡事不动无明,不生烦恼,好坏顺自然,不取不舍,妄火不燃反转智慧之光,此即转烦恼为菩提,自妙明真心毕现,与诸佛同体。
心所以不易自主,主要在定力不够,遇境心猿意马,被业境所转。然业无自性,只要学佛人能把得失心、是非心、嗔恨心、分别心、不平等心、我慢心乃至相续心、八万四千种的尘劳心一概去掉,妙明真心自然现前。
这就要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成要成,努力在心地上下功夫。此身已得,佛法已闻,若错过此机缘,岂不可惜。要看得开、放得下,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全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有生死事大无常难料,我等学佛就是要解决生死大事的。在劫难将至之际,当安心立命之道,坚固厌离娑婆之心,依念佛净土法门,认真修清净心,学地之量,法地之德,何患劫难之虞。凡正修之人理应依“纯印”之示现成为劫前的大法船,济世利生、挽救人心。欲弘扬佛法,首先必须要救自心,方能救众生心。当清除一切恶念,增长一切善念,此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在自心勿外求,真佛即在汝心头。
拓宽心地不贪嗔,心能转境为真修。
末法时期众生,大都业障深重,故必依佛四十八大愿,仗佛力,加之自己信愿具足、念佛得力,佛力自力,合而为一,必可应机究竟圆满。尤其百年前“纯印”二字展在世间,喻以心印心之大法,即念佛修心法门。除此一途别无出路,此即菩萨大慈大悲也!佛说一切法门,究竟都归一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地拓宽为众生,此乃成佛之心也!我人学佛旨在度众生,所以不顾外缘恶劣,冲破阻力一心度人,此即我愿也!
心不着度人相,心永远是清净的;不计较是非人我,对赞毁均不动心,心始终是清净的;钱财舍出而不留名,善事作完而不留念,心还是清净的……对辱我者不憎,誉我者不喜,亲我者不厚,疏我者不薄……如如不动的心,又怎会不清净呢?学佛者千万不要作表面文章,口念佛不走心,遇到事情必然以凡心世法相待,毫无功德而言,此种心情怎么能修出去。转迷为悟主要在心性上的彻底改变——真心、直心、平常心。
学佛的根本在修清净心。孰不知种种不如意恰是自己难得的道心之缘。
近入春季诸病侵身……世人通病有嫉妒,可分为在学佛中别人精进,心不随喜反增不服;别人传正法,法缘较殊,斥之为白衣说法不如法,阻碍他人接受慧命(此罪很大在无间狱);人家生活好了,他眼红;工作有了成就则诽谤……此等杂症繁多,难一一列举,甚至有往生者,说不是往生是仙道……诸病可分有形无形、有觉无觉(感知)两种。
无形无觉之病,根深蒂固,无量劫所染,不易察觉,不易医治。如贪、嗔、痴、慢、疑、爱、情、识及一切烦恼等是。有形有觉之病在身可见、外感内伤、四大不调不顺者是。无形无觉之病为心病,心病影响身病,“心清体亦净,万法心想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均为此理。
然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云何而病?只因最初一念妄动,方有此身。身为诸恶之本,诸苦之源,有身心有病,无常亦随身而存。更以色受想行识,执我故,妄想执著、贪嗔痴爱,欲无休止而生烦恼,烦恼无明而生心病,方引出种种身病。业随病而现,形体虽变但生老病死轮转不休,无时无刻不在痛苦之中,叹世人未知也。其实身病源于心病,心病源于动念。明此理只要切断动念,心若正本清源,病根皆除。此良方妙药乃世尊说法般若经也,在即医心病无上妙方,具体则以净土念佛法门,老实念,“发菩提心,一心专念”也。心病得治,万病皆除,所以称如来为大医王。
在诸病之中最严重的莫过于嫉妒,它障碍佛法,断人慧命,嫉妒障碍必堕阿鼻地狱。见别人有成就能讲经说法,你不来乘此修随喜功德,反倒设种种障碍,不知不觉犯嫉妒障碍,堕地狱罪业,求出无期。主要是见、思二惑作怪,应学印宗和尚为六祖剃度后反认为师,绝非一般人的心量。非凡人的心量。日常应隐恶扬善,口不提别人是非,这才是大智慧。
学佛人若知病求药,方能离苦得乐,而大多众生昏昏噩噩,有病不知病,以苦为乐。茫茫业海无量无边,贫富、贵贱总是逃不出生老病死之苦。苦是绝对平等的,正如纯印老人讲的“家大业也大”。有也苦,无也苦,只是表现不同。富者往昔善因较多,若善因一尽,恶报随之而来,所以有福应惜,有钱非智慧,会花钱才是真智慧。不要做钱的奴隶,应做钱的主人。当今光靠财布施已无法救众生了,应设法让众生明佛法,续他慧命,使其真正解脱才是大善。可叹惜乎,世人不悟,我人心痛,奈功德太小,无能为力,眼见众生病上加病,良可悲悯。可怜愍者,是信佛大多人不知如何修心,枉费钱财、心力,终难得度,此生虚度来世无期。现今社会表法有人,传正法人少之又少,邪师、邪教焉有不乘虚而入之理……
正因众业所招天灾人祸层出不穷,生者病苦颠连,死者将不可万计,此等皆众生共同心病所做。一人心不净妄动所感,遂至他人心不净,辗转相引而成共业,此即劫数始然。我等正信佛法之人,理应悟得一切是幻,以念佛法门,念念清净,当下身心轻安。若从自心起修,从自心病减,共人心病亦减。此即自心清净,他心清净故。看破放下,事事不执著;已过之事,更不要念念不忘。佛说三心不可得,还有什么放不下、看不破呢?心病无药医,唯有佛法。找不出第二良妙之方,此即我佛慈悲也!
修净土宗以净心念佛,即是断病源之心药,只要不讳疾忌医,病根可除。心病愈,身病亦愈,一切病即愈。我人每每思绪泛滥,有“我”在内的念头全是病,一病即可使人不起,况多病、多念乎!一念之差即为病源,况念念相续。遂至烦恼无边,好钻牛角不出,必病上加病。我人脸面、威信又值几何?功德烧毁岂不失大……当知生死事大,人寿几何?盼同修猛省,速回转心意,依法修心。
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须自心医。
功夫唐捐弃不得,心烦必是病生时。
我担心同修有病乱投医,切勿有病不知病,则病重业深,三途堕落,到那时悔之晚矣!病如何生?病由业生,业由烦恼生,烦恼由无明生。无明一动心病即成,单靠佛力不成,还须自心医自病。心正为药,即日常以正知、正见、正思维。若有忿恚、恐惧、恼怒、怨天尤人、忧患均属烦恼,必不得其正,心既不正,则随境妄动,起惑造业而成身病。心正方心安体泰,修身首先要修正心,应修一切善法。何谓善法,利他为善,有我为恶,此即功德也。乃佛告诫众生以心治心病的法门,为医学佛人心病也,此即我佛慈悲,弘扬心地法门,普治众生之病。众生无病,我心病亦无,此我发心宗旨。
《金刚经》上有一句至理名言,“无住生心”。无住就是放下,名闻利养放下,我执我见放下,五欲六尘放下,更重要的要放下知见,要放下一切错误的想法、看法。
修行,修什么呢?修清净心。要在极不清净处修清净心,在绝对不能忍耐的事情当中修忍辱。不能忍,离开逃避不是真修行。欲成就,就要将所有看不惯的事看惯了,看不惯的人也都看惯了,这才是修行有成就了。日常我们要把握布施、忍辱两大关键。
心达到清净平等了,就是无住,无住才能生真如本性之心,生念佛求生净土之心。心只要清净平等了,当然就觉悟了。这就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念佛不能往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清净平等觉”的功夫。念佛不在多少,有此功夫临终十念亦可往生,否则“喊破喉咙也枉然”。
要想修“清净平等觉”,必须要转变两个观念:我执、法执。我执就是六根接触外境,认为是实有的,所以贪求、舍不得,得不到就嫉妒、嗔恨,肯定是三恶道的种子。我们今生得了人身来世必定是三恶道,人天福报太难太难了,可望而不可及。我自己知道两世为人,你知道我前世修的多大功德,再得人身绝对是不可能的。一步迈进三恶道,想出来遥遥无期,所以唯有修净土、往生极乐才是最大智慧,是最真实的利益,别的没有出路。
另一点是法执,把法当做实有的。世尊讲“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法也是虚幻的,世尊为度众生而方便说的,法也要舍掉,心才真的恢复本原。念佛是法不是?是法。是否也要舍呢?要舍!但我们中下根性的人不能舍,上根性的人可以舍。我们不是这个根性,我们要以一念代万念,要靠它带业往生。
念佛之法也是法执,有执著心就不净,执著就是业障。末法时众生的根性低劣了,外魔、心魔干扰太大,所以学佛人必须带着执著念佛的法执业障往生,单靠自修已无能为力了,还要仰仗佛力。这是仗佛力和我们念佛的愿力,二力合一好往生。上根性的人无需靠佛力自己即可。纯印老人就是这样,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非常自在。我们不行,全靠念佛成佛之法。
除此念佛法门外,其余一切法都要舍掉。阿罗汉我执破了,法执没破,而成自了汉。我们什么时候舍?往生后见到佛再舍掉也不晚,这就是大德讲的,“只要见弥陀,焉能不开悟”。
真假修行析
最近不知什么原因,每天打坐后都涌出一些新的体会。我也觉得非常重要,而且对当今学佛人有针对性,为度众生只好不顾眼睛疼痛,把它记下来,以度有缘人。
真修假修、真学假学的分析:
当今心地善良之辈都在学佛队伍中,所以信佛成为一种时髦的浪潮。听说二月十九,龙泉寺皈依的弟子有三四百人之多,这是很可喜的一件事情,不论他们的动机如何,起码他们认为佛门是善人集聚的地方,是善人的团体。但讲到皈依佛门干什么,恐怕多数人就不明白了。当然有一部分人是求现得利——财、名、禄、寿、平安、所谓的一切顺利(求吉祥疏时常要求写的“心想事成”)……论修行就很少人明白了。即使在修行人中,也可分为真修、假修之别。
真修的人中(求往生的)也有决心与恒心的差别。信佛容易学佛难,学佛容易修行难,假修(表面修、事相修)容易真修难,明法修容易决心修难,决心修容易恒心修难。
学佛人凡修到一定层次中途退悔的大有人在。有人出家了,心还是在家心,延续不了真修,因为起码不能算决心真修。进一步讲,一时有决心但没有始终不移的恒心修。一个学佛人若立愿真心,想当生成就,又具决心,且有恒心,决不会退道,方为真正修。为此,分析如下:
一、什么是假修假学?
突出表现在“我身”的方面。我们的这个色身本来是暂时寄居的房舍,是假的,是无常的。我们学佛人为求真的我,无量寿的我,所以才要发心修,古人云“以假修真”。我们对此不但应认识,而且要有能舍假的,才能得到真的这个愿望。若事事时时处处在假我上着相,一味对此假我、假身看不破,必然难在真我上用功,决修不出真我(不舍假难得真),是名为假修、假学。
什么是真我?真我在哪里?一切法门皆起源于心,一切唯心造。清净心就是真我,心才是真我。若离心外求,不契机、不相应,亦名假修、假学。
许多同修为稳住心神打坐摄心,这是修心的一种方式,但身坐而心不坐,一坐便昏沉,虽然外人看了像似坐了,但心没稳住,没坐下来,亦名假修。
净土法门是禅、密、净兼修,以心地无非为戒本,无相持戒真持戒(持戒的根本,非是相上的五戒,此为高深的戒律),以利他无我为正行,凡所修此方法的,即是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若光知道自己打坐念佛,心中没众生,图自己去极乐,肯定极乐净土不收自私自利的人。学人中有的贡高我慢,骄诳、妒嫉,心地修养不善,动不动就起烦恼,与清净平等觉不相应,与佛法不相应,亦是假修、假学。当然还可以举许多例子。
二、什么是真修真学?
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处不着相亦不离相,体行心如如,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真修真学;打坐时身心同坐,念佛时心口同持,为真修真学;对外境能身心一如,始终持利他无我之观念,对众生有大慈大悲之心,能随缘弘法利生之行为,不舍一众生,苦口婆心劝人念佛,旨在续众生的慧命,自己能够心与行不二、始终如一,成为自觉的起心动念的行动,为真修真学。这样真修并非难事,为什么学佛人不能实行呢?只缘未下决心,没有恒心,将生死大事当作儿戏,未能真正引起警觉,未发菩提心故。所以心为外境所转,定力不足。
三、什么是决心?
有决心就要看破一切、放下一切,不贪恋不执著,对大乘法门也同样要放下、不杂修,要一门深入,才能精进。这一切靠什么?靠决心。学佛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脱生死、免轮回,决不是求人天福报,更不是为了现得利。这个根本想要使众生都接受,普度众生,是何其重大、何等艰难?刚强难化的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恶,明白此理,度众生就应有碰钉的准备,须用善巧方便之法。我人步入佛门又是何等困难,纯印老人六十多年言传身教并没有使我醒悟,她老人家走后度化我才接受,可见度一个人不易呀!度一个正信佛法的人更是难上难。当今邪师度人容易,只要一吓唬,他就信了。但他心中是魔作主人,是邪师的弟子,虽然供佛了,是表面的,是相上的,心不是佛心,还是贪嗔痴慢疑,结果还是六道,更确切地说是三恶道。
所以真正续人的慧命,修自己的慧命非常艰难,若不立下决心,焉能轻易得到。这就是念佛容易成佛难。纯印大儿媳潘庆芬老人最后七、八天一切放下,对儿女一丝眷恋也没有,一心想回老家,所以能往生,这就是有决心的实例。没有决心欲了脱生死是不可能的。二祖慧可为求大法断臂以示决心,六祖在猎人队中隐居十五年,没有决心怎么可能?
我等闻佛法亦有无量劫累积的因缘,无须断臂已得正法,亦不必出家为僧亦可修行,若再不下决心,岂不自甘暴弃。
四、什么是恒心?
始终如一,百折不回,此生不了生死,誓不甘心。我们同修既然有了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的决心,并立愿精进,但绝非一帆风顺。外境干扰、心魔作怪都要善于应付,不退道心,尤其不见世间是非人我,免增烦恼(家亲眷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愿你迷路到我身旁蕊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